短期提高高中数学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20 16:45:31

短期提高高中数学的方法

短期提高高中数学的方法篇1

关键词 负荷预测 灰色理论 短期 GM(1,1)

中图分类号:T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0 前言

电力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调度、用电、计划、规划等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有效地提高负荷预测结果,有利于计划用电管理,有利于机组检修计划和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有利于节煤、节油和降低发电成本,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电源建设计划,有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负荷预测已经成为实现电力系统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负荷预测的和心问题是预测的技术方法,或者说是预测的数学模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负荷预测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各种各样的负荷预测方法不断涌现,从经典的单耗法。弹性系数法、共计分析法,到现在的灰色预测法、专家系统法、模糊数学法以及神经网络法、优先组合法和小波分析法,他们都有各自的研究特点和使用条件,不弄清其模型结构和使用范围而盲目地生搬硬套,可能不会取得理想的预测效果,反而事倍功半。

1 电力系统短期负荷

电力负荷预测中经常按时间期限进行分类,通常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和超短期负荷预测[1]。通常长期负荷预测以年为单位,指10年以上的符合预测;中期负荷预测以年为单位,指5年左右的负荷预测。中长期负荷预测母的在于辅助决定新的发电机组的安装与电网规划、增容和改建。

电力短期负荷预测以月为单位的预测,指一年之内以负荷预测;同样可以以周、天、小时为单位的负荷预测,用来预测未来一个月度、一周、一天的负荷情况,并能够预测未来一天24h中每个时间段的负荷情况[2]。意义在于指导燃料供应的计划;提出运行中的电厂出力预告,提前估计发电机组的出力变化;有助于合理安排机组的启停和检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性,降低选择储备容量。

超短期负荷预测指未来1h、0.5h甚至10min的预测。其意义在于能够应用计算机在线控制电网、按预测发电量合理安排运行方式,进而降低发电成本。

2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模型的负荷预测方法

2.1 GM(l,l)模型建模机理

灰色模型(GREY MODEL,缩写GM)。灰色建模的思想是用原始数据序列作生成数后建立微分方程。由于系统被噪音污染后,所以原始数据序列呈现出离乱的情况,这种离乱的数列是一种灰色过程,对灰色过程建立模型,称为灰色模型[3]。灰色系统理论其所以能够建立微分方程型的模型,是基于下述概念、观点和方法。

(1)灰色理论将随机变量当作是一定范围内变化的灰色变量,将随机过程当作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时区内变化的灰色过程。

(2)灰色理论将无规律的原始数据经生成后,使其变为较有规律的生成数列再建模,所以GM模型实际上是生成数列模型。

(3)灰色理论按开集拓扑定义了数列的时间测度,进而定义了信息浓度,定义了灰导数与灰微分方程。

(4)灰色理论通过灰数的不同生成方式,数据的不同取舍以及参差的GM模型来调整、修正、提高精度。

(5)灰色理论模型基于关联度的概念及关联度收敛原理。

(6)灰色GM模型一般采用三种检验,即参差检验、关联度检验、后验差检验。参差检验是按点检验,关联度检验是建立的模型与指定函数之间近似性的检验,后验差检验是参差分布随机特性的检验。

(7)对于高阶系统建模,灰色理论是通过GM(1,N)模型解决的。

(8)GM模型所得数据必须经过逆生成作还原后才能使用。

2.2 GM(l,1)模型描述及建立

5 结论

1. 通过灰色模式GM(1,1)成功预测出黑龙江电网未来24h的电力负荷情况,并通过matlab绘制出其负荷曲线

2. 在电力系统灰色负荷预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在提高灰色系统建模精度方面有相当的优越性,预测结果比常规灰色模型有很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赵希正.中国电力负荷特性分析与预测.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2] 陈志业,牛东晓,张英怀 等.电网短期负荷预测的研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5,15(l):30-35.

[3]康重庆等.灰色系统参数估计与不良数据辨识.清华大学学报,Vol.37.No.4:72~75.

[4] Lu,M.F. Fault Detection,Diagnosis and Prognosis Using Grey System Theory,Monash University,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Ph. Din Engineering,2004.

短期提高高中数学的方法篇2

[关键词] 游资 热钱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 途径 规模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1-0034-08

国外学术界对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研究集中于对于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早期关于短期跨境 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理论基本上是从资本套利的角度来讨论的,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间的资 本流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主要考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 驱动因素,制度性因素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前提是对其 流动规模的测量,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相继出现了一系列比较重要的测量方法。国内对于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研究,最早可以检索到的是王军[1](1996),随后一年,东 南亚金融 危机爆发,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与当时的经济背景相适应,研究的重点 在于资本流出。2003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剧,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方向逐渐由流出转为流入,尤其是2005年汇改以后,升值预期进一步加剧,国内学术界掀起了短期 跨境资本流动研究的第二次热潮。对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研究焦点集中在流动途径、流动 规模以及影响因素等三个方面,本文将对此进行评述。

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途径的综述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途径的研究是其他一系列问题得以展开的基础,因为只有明确其流动途径 ,才能准确测算流动规模,决定影响因素,进而制定相应的监管对策。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 途径有显性与隐性之分,而学界的研究集中于后者。隐性的短期资本流动或者隐藏于地下金 融之中,完全游离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录之外;或者虽被记录于国际收支平衡表,却假借 了贸易与投资等合法外衣。德意志银行2008年5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诸多隐性短期跨 境资本流动途径中,直接投资途径占比52%,价格虚报途径占比21%,海外捐赠途径占比8%, 地下金融途径占比5%[2]。

对于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途径的研究,学者们的观点颇为一致,本文仅对诸渠道进行简要 的概述,具体介绍可以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如郭新华、韩继云(2005)[3]以及王 世华、何帆(2007)[4]。

1.从根本上逃避监管,但成本较高的价格虚报途径

在进出口贸易中,通过低报进口价格或高报出口价格可以将利润向国内输送,实现短期跨境 资本的流入;而通过高报进口价格或低报出口价格可以将利润向海外输送,实现短期跨境资 本的流出。通过价格虚报途径实现的资本流动将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贸易项目中,但是 很难将其与正常的进出口贸易导致的资本流动区分开来。该途径是一种比较彻底的隐性资本 流动途径,因为进出口商品的价格由交易双方自主确定,很难证明其确定的价格是否含有虚 报成分。并且通过该种途径实现的资本流动将成为企业的利润,其用途将不再受国家外汇政 策的束缚,为资金的进一步运作铺平了道路。但对于短期跨境资本来说,虚报价格途径成本 较高。一方面资本流动需通过利润输送来实现,如果利润的输送方向与避税所需的价值转移 方向不一致,将会导致高额的税收成本;另一方面资本流动需要依附于进出口贸易,本身没 有贸易需求的单纯的短期跨境资本,需要寻找适当的载体,也会导致高额的成本。

2.借助贸易背景,直接对抗资本管制的提前或延期付款途径

提前或延期付款是贸易融资的主要方式,属于短期融资。出口企业通过接受海外预付款,进 口企业通过延期付款都可以实现短期跨境资本的流入,反之亦反是。从进出口企业凭合同到 银 行换汇到实际进出动发生,这笔资本的流动将被记录在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本与金融栏目 中的贸易信贷项目下。虽然我国对短期资本流动基本采取一种管制的态度,但是对于进出口 贸易却采取了自由放开的态度。与进出口贸易相适应,必然产生提前或延期付款,所以制度 上不得不为短期资本项目中的贸易融资敞开缺口。但是2008年以来,外管局加强了对这方面 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如果所涉企业被列为关注型企业,则必须凭海关报关单而非进出口合 同去银行换汇,实则对其完全堵死提前或延期付款途径。即使企业非关注型企业,也规定了 提前或延期付款的最高额度,对于高出额度的部分需报外管局批准,减少了大规模资本通过 该途径实现跨境流动的可能性。

3.依靠复杂股权结构,调动大规模资金流动的直接投资途径

直接投资也称FDI,属于长期资本流动。我国的资本项目虽未完全放开,但对直接投资 给予了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直接投资既不需要贸易背景,也没有额度限制,是大规模短期 跨境资本流动的主要途径。但是每一笔直接投资都必须经过外管局审批,而且资金用途也受 到明确限制,所以短期资本实现流动之后还必须设法躲避各种限制才能实现其最终目的。短 期资本往往设计层层控股的复杂股权结构,在通过直接投资名义实现跨境流动之后,借助诸 关联企业实现资金的转移及价值的输送。

4.躲避所有官方记录,但风险较大的地下途径

通过地下金融途径实现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代表性手段是资本流入方与资本流出方将人民币 与外币直接交换。该途径实现的资本流动不受政府控制,不被官方记录,既不显示在国际收 支平衡表的线上项目中,也不显示在净误差与遗漏项目中。通过地下途径实现短期跨境资本 流动,需要经济中同时存在大量的资本流入方与资本流出方。我国长期以来处于资本外逃与 热钱流入并存状态,这一条件可以得到满足。但是通过地下途径实现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一般 需要借助相应的非法金融中介(如地下钱庄),成本也比较高。此外该途径完全是一种违规 行为,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所以地下渠道主要服务于同时还具有洗钱或其他目的的资金流 动,在一般意义上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中占比有限。

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综述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测算在资本流动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所测得的短期跨境资 本流动规模本身具有重要的经济含义,另一方面规模的测量为实证研究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国内外关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文献异常丰富,不同文献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与研究方 法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不同学者对研究对象的界定不一,提出了许多相似却又不完全一 致的概念,这方面的差别源于具体研究所针对的具体问题不一样,而本文旨在对短期跨境资 本流动的一般性规律进行综述,所以我们将不对研究对象的差别进行区分,而着重讨论研究 方法上的区别。

1.学术界出现过资本外逃与地下经济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思路

对于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进行深入研究的基本都是中国学者,研究顺着两条完全不同 的思路展开:一条思路是借鉴国际上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用于测算资本外逃规模的经典 模型;另一条思路是借鉴二战后期逐渐形成的用于测算地下经济规模的传统方法。

开创第一条研究思路的学者是王军(1996),他介绍了国际上流行的卡丁顿法以及世界银行 法,并借此对我国1982―1994 年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进行了估计,同时也对流动途 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奇怪的是该文却很少被其他学者索引到。此后,李心丹、钟伟[ 5]( 1998)对卡丁顿法、世界银行法、摩根公司法以及克莱因法这四种后来长期被国内学者所使 用的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李心丹与钟伟的工作主 要是对国外模型的介绍,尚未将中国经济的特殊性融入其中。其后涌现出的大量文献则是在 此基础上对模型局部进行的各种修正,这一修正过程始于宋文兵[6](1999),此 后比较重 要的文献包括李庆云和田晓霞[7](2000)、杨海珍和陈金贤[8](2000) 、李晓峰[9](20 00)、杨胜刚和刘宗华[10](2000)、任惠[11](2001)、王信和林艳红 [12](2005)、黄 彤华、王振全和汪寿阳[13](2006)、李杰和马晓平[14](2007)。这方 面比较好的文献综 述可以参考管涛和王春红[15](2000)、邢毓静[16](2001)以及胡传禄 [17](2005)。

开创第二条研究思路的学者是夏斌与郑耀东[18](1997),他们借鉴国外测算地下 经济规模 的固定比率法、加特曼法等经验方法测算了中国1985―1997 年第一季度的国内短期跨境资 本存量。随后一年,李扬[19](1998)应用现金比率法对我国1984―1997年的短期 跨境资本存量进行了分析。此后,沿用该思路进行研究的学者甚少。

2.资本外逃思路以国际收支平衡表为基础,关注跨境短期资本流量

短期跨境资本规模研究的资本外逃思路借鉴了国际上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用于测算资本 外逃规模的一系列经典模型,其信息来源为国际收支平衡表各项,其目的是计算一定时期内 流入或流出一国的短期跨境资本的流量。各种模型之间的差别在于其所包含的国际收支平衡 表中的项目各异。按照研究思路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法,由卡丁顿[20] 于198 6年开创,后经凯特[21]丰富;另一类是间接法,其又包括两支,一支由世界银行 [22]于19 85年开创后经摩根信托担保公司[23]以及美国经济学家克莱因进一步丰富,另一支 则是由杜 利[24]于1986年开创。直接法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直接挑选出反映短期跨境资本流 动的项目 进行加总;间接法从所有的资本流动中减去不属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项目。一般而言,间 接法倾向于比直接法包含更多的内容,所以实际操作中,通过间接法测算的短期跨境资本流 动规模往往大于通过直接法测算的规模。对于上述测量方法的具体公式我们将其总结为表1 。

表1模型大多隐含的一个假设前提是所有短期跨境资本流动都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真实表现 ,而各种争论的焦点则在于不同项目下的资本流动是否应该属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范畴。 这一假设前提相对于资本项目开放、统计手段成熟的发达国家而言,并不会与实际相差太大 。然而在中国,大量短期跨境资本伪装成其他资金形式,夹杂于不同国际收支项目之中,具 有极大的隐蔽性。所以测量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关键还在于估计国际收支平衡表各 项目中短期跨境资本所占的份额。从研究初期开始,秉承这一研究思路的学者诸如宋文兵、 李庆云等便展开了一系列修正经典模型的大讨论。

3.地下经济思路以经济变量比率为基础,关注入境短期资本存量

短期跨境资本规模研究的地下经济思路借鉴了二战后期逐渐形成的用于测算地下经济规模的 传统方法,其信息来源为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其目的是计算某一时点境内短 期跨境资本的存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学界创造了一些方法,试图对地下经济的规 模 做出估计,基本思想是地下经济的存在会改变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假设在没有地 下经济存在的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变量的比例固定不变,那么通过分析现实比例对于正常比 例的偏离则可以估算出地下经济的规模。常用的方法包括固定比率法、加特曼法、现金比率 法[25]等。固定比率法假定在没有地下经济的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与国民生产总 值的比例 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加特曼法假定在没有地下经济的条件下,现金与活期存款的比例在 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现金比率法假定在没有地下经济的条件下,现金与银行存款或其他货 币供应量的比例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

夏斌、郑耀东(1997)将固定比率法与加特曼法相结合,对我国1985―1997年第一季度 的短期跨境资本存量进行了分析。其运用现金(M0)与狭义货币(M1)的比率变化来测算我 国短期跨境资本存量,分析前提为在经济金融秩序好、经济增长稳定、社会游资甚少的时期 ,M0/M1较稳定;在经济金融秩序乱、经济增长萎缩、社会游资较多的时期,M0/M1不稳定。李扬(1998)应用现金比率法对我国1984―1997年的短期跨境资本存量进行了分析 ,其思路 为:若全部短期跨境资本都以现金或存款形式存在,则其增加将导致现金与存款对货币供应 量的比率提高;若短期跨境资本全部以现金形式存在, 则其增加将导致现金对货币供应量的 比率提高;若短期跨境资本全部以活期存款形式存在,则其增加将导致活期存款对货币供应 量的比率提高。其后,刘超[26](2006)对上述两篇文章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探讨, 此外则少有学者问津。

夏斌等以及李扬的方法是对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测度的有益尝试,其充分考虑到了我 国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隐蔽性。大量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虽然难以在统计报表中被确认,却无法 隐藏于宏观经济变量之外。无论以何种形式伪装的短期跨境资金流动,都会导致宏观经济变 量比例结构的变动。但是此类方法估计的是地下经济的规模,而地下经济包含的范围比短期 跨境资本要广得多,所计算的规模必然与短期跨境资本的实际规模存在较大差异。此外,短 期跨境资本流动的隐蔽性毕竟不如贩毒、走私等违法犯罪行为,其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依然 有所表现,并且随着学者们运用越来越多的统计信息对相关项目进行修正,地下经济学思路 并未成为主流方法。当前常用的方法依然以国际收支平衡表为基础,沿袭了资本外逃的测量 思路。而研究的焦点则在于如何寻找适当的信息,对经典方法进行修正,对短期跨境资本流 动与其他形式的资本流动予以区分,进而确定国际收支平衡表各项目中短期跨境资本所占 的份额。

4.近年来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研究的新进展

近年来对于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研究沿袭了资本外逃的研究思路,关注于对原有模 型的修正。现有文献对于国外模型的修正主要体现在对于以下几类统计数据的调整:第一, 货物贸易。货物贸易项下隐藏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主要体现为价格虚报途径,价格高报与价 格低报引起的货物价值的变化就是隐藏于该项目下的短期跨境资本流量。第二,经常性转移 。海外捐赠体现在经常性转移中的其他转移项下,其中包含的以捐赠为手段实现的短期跨境 资本流动应当从中分离。第三,直接投资。部分短期跨境资本伪装成长期资本,显示在国际 收支平衡表的直接投资栏目,应当从中分离。第四,净误差与遗漏。该项目下记录的数值一 部分源于统计误差,另一部分源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后一部分应当被分离出来。第五,地 下金融。地下金融不被官方记录,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没有表现,这一部分短期跨境资本流 动也需要估计。

主要的调整方法有这样几种:第一,将该项目的真实值设为常数。几乎对于所有的统计数据 ,我们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确定真实值与短期跨境资本各自所占比例。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则是认为在长期中该真实值为一确定常数,比如对于净误差与遗漏,学者们往往假设由于统 计误差导致的真实值应当处于某一确定的百分点,而高出或不足部分可以被记为短期跨境资 本流动。第二,将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在该项目中所占的比例设为常数。与上面的方法相似, 对于某一些统计数据,假设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在其中所占比例为常数可能是更好的选择。第 三,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该项目的真实值进行预测。与上述两种方法不同,该方法不是假 定一个确定的数额或者比例,而是引入了动态思想,比如对于经常性转移,一般可以通过国 内外收入水平、国际生产总值等变量预测其在某一年的真实值。前两种调整方法可以看成是 该种方法的两个特例。第四,使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以外的其他统计数据。最典型的例子是对 货物贸易中价格虚报的调整,不少学者试图通过将其他国家统计的针对中国的进出口数据与 我国的统计数据相结合来估计价格虚报所导致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第五,抽样调查。比如 通过对个别地下钱庄的调查或者对查处的违规金融机构的研究来估计整体地下金融渠道导致 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

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综述

对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讨论主要是采取经验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诸经济变量对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是否具有显著性影响。在这一领域,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涉及中 国的甚少,而在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方面,国内学者做了许多重要工作,主要包 括李心丹和钟伟(1998)、李庆云和田晓霞(2000)、杨海珍和罗永立[27](2002 )、杨胜 刚[28](2003)、[29](2004)、王琦[30](2006)、王世 华和何帆(2007)、刘立达 [31](2007)、陈学彬[32](2007)。经验分析所得结论的差别一般源于 这样三个原因:第 一,时段选取不同。近年来我国在汇率形成机制以及资本管制方面进行了多次改革,所以即 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仅仅改变所用数据的时间区间也会导致研究结论的重大变化。第二,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测量不同。这正是上一部分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影响因素经验分析 的前提是确定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数值,由于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诸多分歧,所以研究结 论必然会存在巨大差异。第三,研究方法不同。我们认为对于前两个原因所导致的结论差异 进行分析意义不大,所以下文将着重探讨学术界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差异以及获得的共识。 对于实证结论的总结,国外研究可以参考刘立达(2007),国内研究可以参考唐珏岚[ 33](2006)。

1.国外研究致力于一般性结论,分内因论与外因论两个流派

与国内研究只关注中国不同,国外的研究大多选取多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现世界范围 内导致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一般性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派认为外部经济环境的 推动作用是短期资本流动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派则认为内部拉动因素在短期资本流动中起到 关键作用。

Calvo,Leiderman和Reinhart[34](1993)以国际储备的月度数据作为被解释变 量,分 析了1988―1991年间10个拉美国家的资本流动,发现世界利率的下降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衰 退解释了这些变量变化的50%;Schadler等[35](1993)提出外部因素决定资本流动 的时机和 规模,而内部因素决定资本的流向和地域分布。Chuhan,Claessens和Mamingi[36 ](1 993)在研究中加入国内变量,基于1988―1992年间东亚与拉美18个国家的证券组合资本流动 的月度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国家信用等级对债务流更重要,而价格收益比率对债务和股权资 本流同样重要。同时发现在拉美国家,国内外因素几乎同等重要,但在亚洲国家国内变量的 重要性相当于外部变量的3~4倍。Dooley,Fernandez-Arias and Kletzero[37]( 1994)以 商业银行债务价格作为资本流入的替代变量进行分析,发现价格的增加本质上可由债务的面 值及国际利率的下降来解释,国内环境的改善几乎不能做出任何解释。Fernandez-Arias[ 38](1996)对13个国家1989―1993年证券资本流动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国家自 198 9年后出现的资本流入剧增中约有86%是由于国际市场利率的下降造成的。Kim[39]( 2000)考 虑全球供给冲击、外部利率冲击以及对贸易条件冲击,通过结构VAR方法研究了四个发展中 国家:墨西哥、智利、韩国和马来西亚的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发现外部因素而非国内因素是 影响资本流动的主要变量。

2.国内研究逐渐关注平稳性与因果性,实证工具不断进步

国内学者对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研究往往是在其规模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学 者的研究方法,结合中国数据进行分析。影响因素研究的起步时期基本与规模研究相一致, 可以检索到的最早的经验分析论文是李心丹和钟伟(1998)。最初,学者们使用的计量经济 学工具几乎都是简单最小二乘法,用现在的眼光看显然存在伪相关问题,显著性判断存在瑕 疵。其后,大约是从2003年开始,关于平稳性的讨论成为国内计量经济学界的热点,以协整 为主的计量经济学工具快速渗入经验分析的各个领域,对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研 究也开始了协整分析的时代。除了对于平稳性的关注以外,人们开始进一步关注因果性问题 ,传统的均衡方程虽然能够判断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却无法说明是否具有因果性,而具有分 布滞后性质的计量模型在因果性判断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所以以Granger非因果性检验为 核心的计量分析方法也开始在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研究中成为主流。

对于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研究,新型实证工具的使用一直能够得到学界比较一 致的认同,但是在解释变量的选取上,理论界却始终存在一定的争议。李心丹和钟伟(1998 )选取了预期汇率变动率、国内外利差、国内通货膨胀率这三个变量;李庆云和田晓霞(20 00)选取了国内通货膨胀率、国内财政赤字、国外实际利率、国内黑市汇率溢价、内外资差 别待遇、经济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这九个变量;杨海珍和罗永立(2002)选取了经济增长 率、国内通货膨胀率、国内外利率水平差异、财政赤字、外债余额、实际汇率高估、进出口 贸易、政治或金融风险以及国内外税收差异;杨胜刚(2003)选取了财政赤字占的比重、通 货膨胀率、增长率、国内外利差、黑市溢价、国外直接投资及政治和国际金融风险;( 2004)选取了物价、利差以及汇率;王琦(2006)选取了物价、利差、汇率、中国的对外开 放程度以及表示外汇政策的政策变量;王世华和何帆(2007)选择了中美利差、以NDF表示 的汇率预期以及以CPI和GDP来表示的宏观经济状况;刘立达(2007)选择了利差、实际有效 汇率、中国GDP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以及出口额占GDP的比例;陈学彬(2007)选择了国内 外利差、通货膨胀差、名义汇率、汇率预期、资本市场投资收益率和经济增长等。综上所述 ,基于利率平价理论所应考虑的利差与汇率几乎被所有学者采用;表示整体宏观经济状况的 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国际收支情况以及表示其他收益状况的资本市场收益率也被大量 学者所采用;而表示制度因素的各种变量在不同学者的研究中存在着巨大差别。

结论

本文对于中国短期跨境资本的流动途径、流动规模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 述,除上述三个主要问题以外,文献涉及较多的内容还包括影响与监管两个方面,前者在分 析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安全影响的基础上,为监管提供依据;而后者在介绍国际监管经 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监管提出政策建议。

对于今后研究的展望:

第一,吸收短期跨境资本规模研究领域的成果,提高影响因素领域研究的认同度,加强学术 领域的联动性。当前存在一个问题,尽管对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学术界已经出现了大 量的研究成果,但是许多研究其影响因素的文献却未能很好吸收相关成果。主要表现在对于 所需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数据,或者完全从头开始研究浪费科研精力,或者明显落后 于规模研究领域的已有成果。随着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研究的深入,学术领域之间的联动性应 会进一步加强。

第二,在经验分析方面,将研究焦点由计量工具创新转为解释变量选取等基础性问题,尤其 关注对制度性因素的分析。得益于近年来现代计量经济学工具大量被引入国内,工具创新推 动了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研究的发展。但在可以预见的近期,如此大规模的工具进步 已经不太可能,并且工具的进步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所以,对于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将 来的焦点应在于解释变量的选取等基础性问题。

第三,将微观数据引入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研究领域,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我国短期跨境 资本流动监管体系。随着外汇监测系统的逐步完善,涉及微观交易单位逐笔业务的数据分析 将成为可能。当前对于流动规模的测算还完全局限于宏观数据,将微观数据引入规模测算领 域可能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研究带来较大冲击。基于此,学术界也将能够提出更加切实可行 的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监管体系。

注释:

[1]王军.中国资本流出的总量和结构分析.改革,1996(5)

[2]监管部门拟规范境外居民开设人民币账户防热钱流入,德意志银行调查显示: 热钱退出或在人民币升6前,信息时报,2008-05-29

[3]郭新华,韩继云.防止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对策建议.管理现代化,2005(3)

[4]王世华,何帆.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现状、流动途径和影响因素.世界经 济,2007(7)

[5]李心丹,钟伟.国际资本逃避理论及对我国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1998(6)

[6]宋文兵.中国的资本外逃问题研究:1987―1997.经济研究,1999(5)

[7]李庆云,田晓霞.中国资本外逃规模的重新估算:1982―1999.金融研究,2000 (8)

[8]杨海珍,陈金贤.中国资本外逃:估计与国际比较.世界经济,2000(1)

[9]李晓峰.中国资本外逃的理论与现实.管理世界,2000(4)

[10]杨胜刚,刘宗华.资本外逃与中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及政策分析.金融研究,2000 (2)

[11]任惠.中国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和对策分析.经济研究,2001(11)

[12]王信,林艳红.90年代以来我国短期资本流动的变化.国际金融研究,2005(12)

[13]黄彤华,王振全,汪寿阳.中国资本外逃规模的重新估算:1982―2004.管理科 学与中国经济安全专刊,2006(6)

[14]李杰,马晓平.我国短期资本流入规模估算:2001―2006.上海金融,2007(10)

[15]管涛,王春红.对中国资本外逃规模测算方法的思考.金融研究,2000(12)

[16]邢毓静.对中国资本外逃规模测算的比较与评论.世界经济,2001(2)

[17]胡传禄.我国资本外逃规模测量方法综述.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4)

[18]夏斌,郑耀东.中国社会游资变动分析.经济研究,1997(12)

[19]李扬.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经济研究,1998(2)

[20]Cuddington. Capital Flight: Estimate, Issues, and Explanations. Prin 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1986(58):1-40

[21]Kant C.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Capital Flight. Princeton Stu 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1986,180

[22]The World Bank. World Debt Tables, Washington:1985

[23]Morgan Guaranty Trust Company. LDC Capital Flight. World Financial

Market, 1986,3

[24]Dooley M. Country Specific Risk Premiums,Capital Flight and Net

Investment Income Payments in Selected Developing Countries.

IMF Department Me morandum,1986,17

[25][美]艾迪加•法伊格.地下经济.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

[26]刘超.我国社会游资绝对量与相对量分析.财经科学,2006(2)

[27]杨海珍,罗立永.中国资本外逃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数理统计与管理,2002(1 1)

[28]杨胜刚.中国资本外逃决定因素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5 )

[29].1994年以来中国的资本流动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4(6)

[30]王琦.关于我国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因素计量模型的构建和分析.国际金融研究 ,2006(6)

[31]刘立达.中国国际资本流入的影响因素分析.金融研究,2007(3)

[32]陈学彬,余辰俊.孙婧芳.中国国际资本流入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 究,2007(12)

[33]唐珏岚.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逃:资本管制国――中国的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 博士论文,2006

[34]Calvo G, Leidemran L, Reinhart C M. Capital Inflows and Real Exchange

Rate Appreciation in Latin America: The Roles of External Afctors. IMF Staff Pa pers,1993

[35]Schadler S,Rozwadowski F,Tiwariand S, Robinson D O. Economic Adjustm ent in Low-Income Countries: Experience Under the Enhanced Sturcutral Adjustmen t Facility. Washington: IMF Occasional Paper,1993(106)

[36]Chuhan P, Claessens, Mamingi N. Equiyt and Bond Flows to Asia and Lati n America: the Role of Global and Country Factors.Washington D. C.: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1993(1160)

[37]Dooley M E, Fernandez-Arias, Kletzer K. Is the Debt Crisis Histoyr?.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1994(1327)

[38]Fernandez-Arias E. The New Wave of Private Capital Inflows: Push or P ull?. Jounr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6

短期提高高中数学的方法篇3

关键词: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方法;电力负荷

中图分类号:TM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2-0114-02

1 电力负荷预测综述

负荷预测的前提是充分考虑关键系统参数、自然环境、社会政策和增容决策等条件,探索出一套能够科学处理过往数据、有效预测未来数据的数学算法,并保证预测结果只在小范围内波动,确定某些特殊时刻的负荷值。根据预测期限,负荷预测分为超短期预测、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

2 电力负荷预测方法综述

2.1 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属于高度非线性系统,它模仿人脑神经系统进行自主学习和问题处理。人工神经网络有很多神经元节点,它们具有并行运算功能,互相之间由相应权值连接以构成网络,借助激励函数,实现输入变量序列到输出变量序列之间的非线性映射。人工神经网络对非线性、非结构性、模糊性规律的适应性很强,具有良好的记忆功能、鲁棒性、映度以及完备的自学习能力,这也使得该技术成为近年来负荷预测领域的研究重点。有学者采用地柜人工神经网络系统预测某地区电力负荷短期情况,借助梯度下降算法,大大提高收敛速度,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收敛速度和运算结果相比传统方法有很大提升。但是,典型人工神经网络也存在学习参数设置不便、收敛缓慢、运算量大、网络结构模糊等弊端。有研究在相关论文中针对BP算法陷入局部极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另外,神经网络如能结合遗传算法增强全局搜索能力,加强局部寻优能力构成遗传神经网络,则能进一步加快运算速度,提高结果准确性。采用神经网络进行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时,网络输入变量的选择是一个关键点,为了优化变量甄选,有人提出使用模糊粗糙集理论先对信息进行预处理;以此算法结果作为BP网络的预设变量开展训练。该方法将历史时间序列、外部气象条件等各种因素都考虑在内,为寻找神经网络输入变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同时,规避了因为输入变量规模过于庞大而引起的网络拓扑结构复杂、收敛速度慢等缺陷。相关的实验表明,该方法行之有效。

2.2 模糊预测法

该方法基于模糊理论,先行分析过往的工作经验、历史数据,以一种规则的形式呈现出来,并抽象出可在计算机上运行的机读代码,进而展开各种计算工作。模糊预测法能够很明确地描述专家意图,对电力系统中不规则现象进行描述,很适用于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但模糊预测法学习能力差,极易受到人工干扰。模糊理论应用于电力负荷预测时,有三种常见数学模型,即:指数平滑过渡法、线性回归法、聚类预测法,三种数学模型各有千秋,它们的预测精度都很高,相比传统算法测量误差也小得多。有研究表明,基于最佳聚类F选优法的改进型模糊聚类电力负荷预测算法,在计算年度用电量时,预测结果很准确。有部门基于该算法对增城地区2005年和2010年的年度用电量进行预测,结果与实际测量相差不大。神经网络与模糊逻辑算法组合使用,相比单一神经网络算法,充分利用了神经网络强大的学习功能,又洗去了模糊逻辑主观经验方面的劣势,考虑了温度变化和节假期对系统负荷的影响,能够提高负荷预测结果准确度,特别是对周末和节假期负荷预测很有效。也有学者通过RBF试图寻找负荷变化的一般规律,结合模糊理论计算负荷尖峰值和低估值,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负荷影响因素不明确的问题。该方法充分利用了神经网络和模糊推理理论在处理不确定参数方面的独到之处,很好地改善了预测精度。

2.3 数据挖掘

顾名思义,数据挖掘就是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挖掘出隐含信息,并尽力将其表述为直观易懂的形式。在处理大数据、剔除冗余信息方面优势很大。决策树、神经网络、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统计学模糊集、粗糙集在各领域的数据挖掘工作中得到了重要应用。有人根据数据挖掘过程中时间序列的相似性原理,研究电力负荷预测方法,获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基于最优区间划分和单调递减阈值函数聚类法,结合KOHONEN网绘制负荷变化曲线,修正死区数据。也有学者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的结果作为向量机训练样本,减少了数据处理规模,提高了预测速度和运算精度。

2.4 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加入了人类探索自然过程中的知识经验,模拟人类思维决策过程,求解问题的过程类似于人类专家的思维模式。专家系统比模糊预测法优越的一点是,给出相当于专家水平的量化计算机语言,转化了人类难以量化的经验数据,透明性和交互性极佳,并能给出结论的对应缘由,方便工程人员检查推理过程是否存在错误,并及时更正。由于算法相对复杂,运行速度较慢,学习能力也一般,无法较好地处理模糊数据,对规则很依赖,普适性较差,不能推广到所有系统。有文献分析认为,专家系统可以准确预测中长期负荷,要考虑原始数据预处理、冲击负荷影响、负荷周期等因素,保证负荷预测精度,并尽量贴近生产实际需要。专家系统的模糊推理规则形式决定了规则数目,合理的推理规则能够简化运输,也为人工总结专家经验并优化规则提供了可能性,提高了算法速度。有学者在普通专家系统的基础上研发了基于案例推理的经验导向型专家系统,相关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获取知识较为简洁、记忆能力好、用户界面友好,在实用性方面优于规则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也有工程人员结合径向基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并基于该模型开发出数学运算软件,在西北电网得到了应用,该方法比BP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更高、实用性更好。

2.5 支持向量机

SVW基于统计学理论,在有限样本前提下,提出满足VC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的机器学习规律,通用性好、全局最优、计算速度快。但要依赖经验确定初值和核心运算函数,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而且,对模糊现象的描述能力一般,模型误差会导致收敛值与实际值相去甚远。蚁群优化算法能够对其进行优化,在短期负荷预测中效果甚佳。经过大量实践,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很适用于短期负荷预测,借助不同时刻的样本训练,以最优线性回归函数为算法依据,在尽可能减小负荷样本点漂移的基础上,又缩小了泛化误差上限,具有较好的前瞻性。还有人将模糊回归法植入支持向量机模型,不仅提升了预测精度,而且提供了更多运行信息。

3 结语

本文对常见的智能预测技术进行了全面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单一负荷预测法很难满足实际要求,应该结合地区状况选择方法组合,唯有如此才能取得更好的电力预测效果,这也意味着组合预测将势必成为以后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 段玉波,曲薇薇,周群,张彦辉.应用递归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电力短期负荷[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2] 陈灿,刘新东.一种新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方法[J].软件导刊,2010,(7).

短期提高高中数学的方法篇4

一 高校教师应充分研究新课标下的高中教材,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对高校教材的“理解期”

由于高中阶段教学的特殊性,学生对教材上许多知识的理解都被教师的反复讲解取代(学生“被动理解”),然而大学阶段,教材上许多知识的深化理解却需要学生课后自己完成(学生“主动理解”),这样学生从“被动理解”到“主动理解”就有一个过程(简称理解期)。

在此,仅以数学为例。由于从2005年开始基础教育新数学课程标准在全国全面实施,全国各地在新课程标准的统一框架下可以采用不同版本的教材,所以近几年高中所用数学教材不仅版本较多而且各自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1]高校教师就再也不能用全国统一高考时期的思维定势去理解学生对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了,而应该去充分研究新课标下的现行各种版本的高中教材,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以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对高校教材的“理解期”。

1 注意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与大学起始年级数学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以“以旧促新”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教材的能力

高校教师在重新审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材与高师起始年级数学学科教材中的知识内在联系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学生在高中阶段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应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到对大学教材理解能力的高度(简称“以旧促新”)。例如基础教育高中《数学》学习的函数的基本性质与大学《数学分析》中所讲的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高中《数学》中的数列极限与大学《数学分析》中的数列极限;高中《数学》中的圆锥曲线的性质与大学的《高等几何》中二次曲线的仿射性质等内容。高校教师在教学中都可以从对旧知识(高中已学)的复习中“引申”出新知识(大学要讲),而且可以通过对比讲解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适时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于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由已知向未知的转化,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之目的。

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师生“平等互动、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新平台来提高学生对高校教材的理解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始终是一对矛盾,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2],而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学生就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那么高校教师如何利用大学起始年级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既完成教育任务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呢?由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师生的关系不如高中阶段那样密切,但是高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做到:根据课堂上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根据教学进度适度地将课堂时间用于师生互动;教师在学生发表意见时当好倾听者和引导者;平时多注意学生的各种变化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2]这样,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与他们是平等的,跟他们的高中老师一样。在这样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和教师之间就构建起了“平等互动、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新平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该平台指导学生提高理解教材的能力。

二 高校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对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学习适应期”

学生在高中阶段对高中老师每节课的容量、教师的讲授方法、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作业处理、考试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已经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认识了,进入大学这种新环境之后,学生对这一切会有一个重新认识和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就称为学习适应期。

高中学习期间,教师的教法基本上都是以“讲授法”占主导地位,虽然大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法趋近于高中教师,但由于课堂的容量远远大于高中课堂的容量,学生在课后需花大量的时间、阅读众多书刊才能彻底将课堂内容消化。[3]这就给刚入大学的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不适应,为此大学一年级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充分研究教法、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放慢起始教学进度

高中学科教材每课时安排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学生已习惯了较慢的教学节奏。因此,在大学起始阶段学科教师教学进度宜放慢,课堂容量适宜逐渐增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适应大学的学科课堂教学。

2 充分研究教法、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精讲、细导”

大学的课堂与高中的课堂有着显著的差别,大学每节课的容量远远大于高中每节课的容量,因此,一方面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精讲”,否则会由于教学时间因素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学生要学好大学各学科的知识,仅凭课堂上听懂是不行的,还必须在课后进行认真的推敲、查阅大量的课外书刊去补充完善。[4]而在学生方面要做的工作还靠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具体的知识点给予“细导”才行。

总之,虽然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但高校教师仍然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去充分研究教法,精心进行课堂设计,才能有效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学习适应期”。

三 高校教师应充分加强指导学法,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形成、定型期”

通过高中毕业考入大学,进入大学一年级学习,学生离开了父母亲的直接管辖范围,脱离高中的严格管理圈,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进入了主要靠自己管理的时期,这一时期就是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形成、定型期。“形成、定型期”的长短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就尤为重要,学科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定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由于高考竞争的激烈性,决定了高中教师对学生管理的严格性、学生家长对学生管理的严厉性以及学生本人为了升学而强迫自己学习的强制性,这些特性中,后两种在学生进入大学后可以说完全消失了,而教师对学生管理的严格性也可以说基本淡化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高校教师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以及向学生讲解高校学籍管理的各种规定和各学科的具体要求,通过对学生的提醒和点拨来让学生形成自我调控能力。内因是根本,这种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乃至最终定型,需要高校教师在其中花大量心血来保证自己的教学质量,而学生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就会受益终身。

2 改进学生高中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大学起始年级的学生学好各科的万能钥匙

实际上高中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转,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一般都比较弱。而大学的各学科是高中知识的高层次升华,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上的要求,都远远超出刚入校的学生的意料,可以说是在高中的基础上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这样,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若没有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法指点,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仍按高中的学习方法进行各学科的学习是很难学好大学各学科的。

总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只要高校教师在大学一年级就加强对学生自我调控能力、自学能力的指导并监督学生养成习惯,就能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形成、定型期”,定能提高其教学质量。

四 高校教师应充分加强对学生创新兴趣的引导,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形成期”,为培养创新型的研究人才奠基

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后就会进入社会,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否胜任工作,不仅仅靠书本知识,更多地是靠学生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去进行创新劳动。虽然,现行高中教材中也涉及到了探究课、研究课等,而且高中也开展了一些课外活动配合教材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是受高考指挥棒影响,大多数不是流于形式就是由老师代替学生完成的。因此,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高校教师就应该针对所教学科的特点尽量设计讨论型、辩论型、探究型课,同时,充分利用大学教学资源较高中学校丰富的优势,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出一些小的研究型、探索性课题让学生们去完成(在过程中教师加强方法引导和指点),以此来发现学生的兴趣并加强对学生创新兴趣的引导,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形成期”,进而缩短培养创新型研究人才的周期。

总之,高师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而起始阶段的教育教学就如一年的春天一样――“一年之计在于春”!搞好大学起始年级的教学,讲究策略、方法,定能使我们的高校教育教学事半而功倍!

参 考 文 献

[1]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8:68-198.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6-168.

[3]胡小平.中学生厌学数学的原因及辅导对策[J].教书育

人,2004,10(8):16-18,

[4]胡小平.“学科周记”在“教学磨合期”的作用[J].教书育

短期提高高中数学的方法篇5

内容提要: 短期自由刑的利弊和存废一直是刑罚学界争论的话题,报应刑论从报应的角度论证短期自由刑存在的正当性价值,目的刑论从功利的角度论证短期自由刑废止的根据,现代刑事一体化思想主张短期自由刑具有正义和功利的双重价值,对其不应废除而应改进。对短期自由刑的弊端应该从替代和完善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短期自由刑是相对于长期自由刑而言的,指在较短时期内剥夺罪犯人身自由的刑罚。作为自由刑内部的这种划分方法是基于短期自由刑自身的特点,从刑事政策的角度进行的一种划分。短期自由刑由于剥夺自由的时间较短,其适用的对象、执行的方式、罪犯释放后的表现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都有别于长期自由刑,由此引起的对短期自由刑的利弊分析、存废之争成为一百多年来刑罚学领域争论的焦点之一,而如何改进短期自由刑的适用和执行则是近年来刑罚理论与行刑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短期自由刑的存废之争

自从意大利著名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对短期自由刑提出质疑以来,短期自由刑存在弊端已成为中外绝大多数刑法学者的共识。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F.v.Liszt)认为,“短期自由刑既无改善,亦无威吓之效果,只有打击犯罪经历之人的自尊心而已。”(注:谢瑞智著.犯罪与刑事政策[M].台湾文笙书局,1996,(增订版),217.218.)意大利学者雷·弗里斯塔(A de Foresta)指出,短期自由刑的时间,对改善犯罪人虽然过短,但很不幸,使其败坏则足足有余。(注:张甘妹著.刑事政策[M].台湾三民书局,1979,275.275.275.)前苏联学者别良耶夫也对短期自由刑提出过批评,他认为,短期剥夺自由由于刑期较短,其教育改造功能难以发挥,在只有隔离或剥夺自由起主要作用的情况下,指望实现改造、再教育被判刑人的目的是不现实的。(注:[前苏]别良耶夫.刑罚的目的和劳动改造机关实现刑罚目的的手段[J].46.转引自王扬.俄罗斯刑法中的剥夺自由[J].政法论坛,1998,(3).)总之,在西方国家,短期自由刑受到批评,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短期自由刑无异置受刑人于犯罪渊薮中,在执行过程中受刑人很容易受到其他犯罪人的负面影响,强化犯罪意识,于释放后再次犯罪。(2)被判处短期自由刑的人很多是初犯或仅有轻微的犯罪行为。这些人主观恶性不深尚有羞耻之心,容易悔过自新。把他们投入行刑机关,不免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实施更严重的犯罪,失去刑罚的特殊预防功能。(3)短期自由刑不但让受刑人感觉不到其严厉性,也难以通过立法威慑和行刑威慑达到一般预防的目的。(4)由于关押时间短,行刑机关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受刑人开展教育和矫治工作,有违教育刑论医治犯罪人之“病态”的目的。

与之相对的主张保存短期自由刑的学者则论证了短期自由刑的积极效用。后期古典学派的领袖、德国著名刑法学家毕克迈耶(K.Birkmeyer)就主张短期自由刑具有存在的价值,认为对于轻微违法者进行报应,它是不可或缺的。(注:张甘妹著.刑事政策[M].台湾三民书局,1979,275.275.275.)德国刑法学者华哈(Adolf Wach)认为短期自由刑时间之短,不但非为缺点,反而是其优点。虽然数日或数周的自由刑不能教育也不能改造犯人,但可给受刑人以强制劳动的深刻印象。短期自由刑之执行,只要是受刑人感受到刑罚痛苦即足,此可拿军队的禁闭予以证明。因而他强调短期自由刑得以严格其行刑方法以达到防止再犯的目的。(注:张甘妹著.刑事政策[M].台湾三民书局,1979,275.275.275.)奥地利刑法学家谢利(Seelig)也对短期自由刑之否定论进行了反驳,强调短期自由刑具有必要的警告、威吓、赎罪、惩罚的记忆功能。(注:谢瑞智著.犯罪与刑事政策[M].台湾文笙书局,1996,(增订版),217.218.)挪威学者约翰尼斯·安德聂斯教授认为,“从效果看,长期徒刑与短期徒刑并没有什么区别。”“长期的监禁应该比短期的具有更强的遏制效果,但是这种效果可能会被在狱中积累的反面影响而抵消。”(注:[挪威]约翰尼斯?安德聂斯.钟大能译.刑罚与预防犯罪[M].法律出版社,1983,201-202.)

二、短期自由刑的利弊分析

以上对短期自由刑存废的争论体现了两种不同刑罚观的对立,主存论者坚持报应刑的观点,主废论者坚持目的刑的观点,他们从各自刑罚存在的正当化根据出发对短期自由刑进行了利弊分析。

报应刑论以刑罚功能的正义性来论证刑罚的正当化根据,认为:犯罪是一种恶害,刑罚的内容是一种痛苦或恶害,对罪犯科处刑罚,就是以恶害报应恶害。对罪犯以恶害进行报应就是刑罚的正当化根据。在短期自由刑问题上,报应刑论认为,短期自由刑是理性、自由、法制和人道主义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是对危害不同的犯罪适用不同的刑罚的一个重要刑种,是贯彻罪刑相适应原则的重要表现。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犯罪轻重不同,刑罚的严厉性也应随之不同,重罪重刑,轻罪轻刑,轻微罪就应该是非常轻的刑罚。这样,从长期刑到短期刑都有独到的作用,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真正实现罪刑相适应,因此,短期自由刑在刑罚阶梯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具有存在的正当化根据。目的刑论是刑事实证学派的刑罚理论,是以刑罚功能的功利性来论证刑罚的正当化根据。目的刑论,也称为“保护刑论”或“社会防卫论”,认为,刑罚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在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即保护社会或防卫社会的意义上,才具有价值;刑罚保护社会的目的,只能由教育犯罪人,把他们改善成善良的社会人来实现。在短期自由刑问题上,目的刑论对短期自由刑的社会效果提出了质疑,认为短期自由刑不具有改善犯罪人、实现防卫社会的目的,反而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犯罪,不具有存在的正当性。

报应刑论从已然之罪出发,以追求刑罚的公正性论证短期自由刑的正当化根据,但无视预防犯罪的重要性,不免得之公正,失之功利。目的刑论从未然之罪出发,以追求刑罚的功利性论证短期自由刑的正当化根据,却不能正视其正义性的价值,不免得之功利,失之公正。报应刑论和目的刑论在刑罚存在的正当化根据问题上针锋相对,各执一端,都不能科学地认识短期自由刑的存在本质。现代刑罚理论发展的趋势是报应刑论与目的刑论的折衷与调和,刑罚一体化理论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刑罚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刑罚是一种报应,但同时具有预防犯罪的目的,所以刑罚的正当化根据是正义性与合目的性、公正与功利的统一。短期自由刑是实现轻微犯罪罪刑相适应原则的重要刑种,符合报应刑论罚当其罪的价值追求,有利于实现刑罚的正义性。虽然短期自由刑在实现预防犯罪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但并非完全没有预防犯罪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对实施轻微犯罪行为的行为人判处短期自由刑,能短时间内剥夺其再犯能力,由于短期自由刑犯的主观恶性不深,经过短期的改造一般都能悔过自新,因而具有特别预防的作用;同时,对社会一般人来说,会产生有罪必罚、轻罪轻罚的公正印象,强化守法意识,实现一般预防的目标。在实践中,自从短期自由刑被提出质疑以来的一百多年里,许多刑法学者提出种种措施,甚至建议取消短期自由刑以避免短期自由刑带来的消极影响,但是这丝毫没有动摇短期自由刑在各国刑事立法中的地位。在1950年荷兰海牙召开的第12届国际刑法及监狱会议上,挪威代表指出:短期自由刑的弊害论,不是不能批判的教条,挪威自实施短期自由刑以来,该国的累犯调查数字表明,短期自由刑并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缺乏刑罚的适应性。瑞典代表格里逊更指出,该国短期刑之初犯,于刑满释放后40年间,并无再犯之记录者接近90%。(注:赵秉志主编.海峡两岸刑法总论比较研究[M](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81.)可见,只要短期自由刑运用得当,措施得力,同样能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总之,短期自由刑除具有惩罚犯罪的正义价值外,还具有预防犯罪的功利价值。不能仅因短期自由刑存在弊端就彻底否定其全部价值。实践证明,在短期自由刑的执行中存在的种种不当做法等外部因素是影响其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辩证地看待短期自由刑的利弊问题,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改进其有缺陷的一面,使其符合我国刑罚正义和功利的双重价值追求。

三、短期自由刑的改进方案

针对短期自由刑的弊端,对我国短期自由刑的改进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其一,对于适用短期自由刑不能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甚至导致负面效应的轻微犯罪分子,实行替代措施,易科非监禁刑;其二,完善短期自由刑的执行方式。

(一)易科非监禁刑

在刑罚实际执行中,有一部分罪犯本来没有很深的主观恶性,即使对他们不进行关押改造也不会再犯,如果对他们关押改造,不但于预防再犯的刑罚功利目的无益,而且容易被交叉感染,降低了自尊心,导致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有可能走上再犯之路。根据“刑罚与其严厉不如缓和”的谦抑思想,对这类犯罪人就没必要关押。然而,从刑罚正义性的角度出发,对于实施即使轻微犯罪的人也应予以惩罚,以体现刑罚的公平价值。易科非监禁刑就是适应刑罚轻缓化发展的趋势和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而出现的一种替代型刑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易科非监禁制度改进短期自由刑。

1.易科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是相对于在监狱等传统的刑罚执行场所进行的设施内处遇而言的社会内处遇,强调调动社区力量对罪犯的矫正改造起监督促进作用,同时将罪犯置于开放的社区环境,避免罪犯的交叉感染,也不会使罪犯的家庭、工作等受到太多的不利影响。因此,对情节较轻的犯罪分子不予关押,易科社区服务,扩大管制、缓刑和假释的适用,不仅能够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而且也是世界刑罚轻缓化发展的趋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社区矫正适用于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暂予监外执行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5种罪犯。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由于报应刑思想的影响,我国对犯罪分子适用管制、缓刑和假释的比率极低,几乎成为刑事立法上的一种虚设,从1999年到2001年,被判处缓刑者仅占各年判处刑罚罪犯总数的15%左右,而且各地适用标准差异很大,有的法院很少适用,有的几乎不用。而假释作为缓解自由刑负面影响的一项重要刑罚变更措施,在我国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假释率从1996年到2000年,一直徘徊在2%左右,其中1997年最高,也仅为2.9%,2000年最低,仅有1.63%。另外两种可以适用社区矫正的刑罚种类:管制和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情况也不容乐观,管制刑作为我国刑罚体系中惟一的限制自由刑,对于加大矫正工作的力度有着积极意义,但是实践中,实际判处管制刑的为数极少,从1999年到2001年,每年大概只有1.2%的罪犯被判处社区矫正。监外执行的适用也是大体如此,2001年,全国监狱系统监外执行的罪犯仅占在押犯总数的1.13%。为改变此种状况,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第一,健全管制、缓刑和假释的刑事立法,加强罪犯综合的人格演变调查和法律预测,细化管制、缓刑和假释的适用条件;第二,司法人员转变观念,摒弃惩罚报应的刑罚思想,树立教育改造罪犯的刑罚观;第三,改进社区矫正的执行方式,建立一整套得以监督、管理、改造、撤销为内容的管理体制。

转贴于 2.易科资格刑。易科资格刑,是指通过剥夺实施较轻犯罪行为的罪犯从事一定职业、活动或享有某种权利,以代替短期自由刑执行的刑罚替代措施。在司法实践中,有许多犯罪是行为人凭借自己享有某种资格、权(力)利的便利条件实施的,如,渎职犯罪的犯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虐待罪表现为利用亲权虐待家庭成员,等等。如果对这部分犯罪人剥夺实施一定行为的条件或资格,不但能抑制一定犯罪的发生,而且对行为人来说也是一种惩罚,因为对于那些适用资格刑具有有效惩罚性的犯罪人来说,其惩罚力度往往并不比短期自由刑差。因此,对利用一定资格实施较轻犯罪情节的犯罪人判处资格刑,既能剥夺行为人的再犯能力,又不必关押,从而避免了短期自由刑的弊端,是短期自由刑改良的有效方式。

由于资格刑的性质有别,各国刑法规定了不同类型的资格刑。从世界各国刑法典的规定来看,资格刑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剥夺一定的权利;禁止担任一定的职务;禁止从事一定的职业;禁止驾驶;剥夺荣誉称号;剥夺亲权及其他民事权利;剥夺国籍和驱逐出境。(注:陈兴良主编.刑种通论[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489.)目前,我国刑法典中只规定了剥夺政治权利和驱逐出境两种资格刑,而在法治社会中,人的社会公共权利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还包括政治权利之外的内容。因此,实现资格刑的非政治化是我国充实剥夺法律权利刑罚内容的趋势。在我国有关行业管理的法规中,已对行为人的从业资格有了一些规定,刑法中应该充实资格刑内容,如剥夺职业资格、剥夺一定民事权利等。特别是在我国没有设置保安处分的情况下,实现资格刑的详化、具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全社会的作用。这样,通过剥夺受刑人的某种社会活动的资格,刑法在一定期限内不仅把犯罪人置于政治社会之外,还将其置于市民社会一定区域之外。

3.易科罚金刑。对短期自由刑易科适用罚金刑,不但可以有效剥夺犯罪人再犯的经济能力,削弱其犯罪的经济基础,减缓监管设施的负担,减少国家的财政支出,而且可以使不少应处短期自由刑的人因罚金的代替而免于入狱执行,避免狱中交叉感染。同时,因犯罪人没有入狱的经历,不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避免了短期自由刑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消极影响。

但是罚金刑的适用应该慎重,为追求最佳的适用效果,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罚金刑只适用于某些贪利性、经济性犯罪,不利于惩治和改造罪犯的一律不得判处罚金;其二,为使犯罪人所实际遭受的痛苦一致,保持刑罚的公平性,罚金刑的数额的确定应当与犯罪人的经济状况相适应,即以富者多罚,贫者少罚。

(二)完善短期自由刑的执行方式

短期自由刑存在弊端,改造效果差,已成为行刑实践中不争的事实。要对其进行完善,必须找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目前,在短期自由刑的执行中存在以下消极现象:(1)没有独立的执行场所。我国对短期自由刑犯的执行没有设立专门的执行场所,短期自由刑犯一般实行“就地消化”的关押原则,我国目前只有大城市及部分中等城市设有专门的拘役所,大多数县、市的拘役都是在看守所或附近的监狱执行。一些地方限于监舍条件,往往将拘役犯与其他罪犯混合关押,加之管理不善,犯人之间极易交叉感染,从而增加其人身危险性。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更是往往与其他长期自由刑犯混合关押,恶习的传染更是难免。(2)监管人员对短期自由刑犯缺乏应有的重视。短期自由刑犯一般是过失犯或初偶犯,主观恶性相对较小,往往不能引起监管人员的足够重视,再加之我国将短期自由刑犯和长期自由刑犯混合关押,监管人员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长期自由刑犯的监管和教育改造上,以至于对短期自由刑犯疏于管教,造成改造效果差的后果。(3)短期自由刑犯缺乏改造的热情。大多数的短期自由刑犯是因一时失足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很难接受这种角色的转变,不愿意把自己当做罪犯,不愿意配合监管人员的管教措施,有的自暴自弃,消极改造,甚至抗拒改造。(4)许多刑罚执行制度未能具体贯彻到短期自由刑犯的执行中。由于短期自由刑犯的刑期短,行刑机关没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各个罪犯的改造情况,许多刑罚执行制度,如减刑、假释等未能有效落实,短期自由刑犯缺乏这种激励机制的鼓励,不愿意积极改造,存在混刑度日的消极情绪。

针对短期自由刑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以实现短期自由刑改造效果的根本好转。

1.设立专门的短期自由刑执行场所。短期自由刑犯与长期自由刑犯的区别之一是主观恶性不同,如果将短期自由刑犯与长期自由刑犯混合关押,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增大短期自由刑犯的人身危险性,不但起不到预防再犯的作用,而且会引发更严重的犯罪。同时,短期自由刑犯和长期自由刑犯在改造方式上也不应一致,短期自由刑犯的刑期较短,服完一定刑期后就将出狱,因此,对短期自由刑犯的改造应重在思想教育,集中有限的时间突击改造,使其认罪服法,重新做人。在这种情况下,将短期自由刑犯关押于专门的执行场所,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改造的效果。

2.实行严格的分类制度。目前,我国对同一监所内的罪犯按以下五大类型犯罪进行分类:(1)盗窃犯型;(2)其他财产型犯罪;(3)性犯罪型;(4)暴力犯罪型;(5)过失和渎职犯罪型。然后,在对罪犯按犯罪类型分别关押的基础上,再实行二次分类,如,按罪犯的犯罪历史和主观恶性程度,把累犯、惯犯与初犯、偶犯分别关押;同一犯罪团伙的罪犯分别关押,等等。实行这种严格的分类制度,有利于防止不同类型的犯罪人进行交叉感染,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造。这种分类制度对短期自由刑犯更为重要,短期自由刑犯一般不具有很深的主观恶性,其犯罪意识处于可变阶段,容易改过自新,也极易被交叉感染,加深主观恶性。因此,对短期自由刑犯更应坚持分别化行刑,提高改造效果。

3.提高刑罚执行人员的重视程度和短期自由刑犯的改造热情。行刑人员的重视程度和罪犯的改造效果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重视程度高,必然责任心强,能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改造效率会大大提高。因此,行刑机关应该通过制度建设、学习教育、经验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行刑人员的思想认识、管教水平。同时,罪犯的改造热情也直接影响改造的效果,改造热情高,必然会积极配合改造措施的实施,迅速、彻底地消除犯罪意识,放弃重新犯罪的意念。为此,行刑机关应该采取各项措施,例如,加强思想教育,实行累进处遇制度,采取各种奖励机制,以消除短期自由刑犯的消极情绪,提高罪犯改造的热情。

4.认真落实减刑、假释刑罚执行制度。减刑、假释是我国行刑机关进行改造罪犯、提高改造效果的重要制度和有效措施。根据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以及有关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罪犯,假释适用于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罪犯,因此,减刑和假释都适用于短期自由刑罪犯。行刑机关应该认真考察罪犯的改造情况,对于确有悔改或有立功表现的短期自由刑犯进行减刑,对于假释后不具有现实危险的短期自由刑犯给予假释。这样,不但能够提高罪犯改造的积极性,增强改造效果,又能缩短罪犯关押时间,减少关押造成的负面影响。

5.建立开放式监狱。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开放式监狱。开放式监狱主要适用于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的过失犯、初偶犯、青少年犯及刑期将满者,它采取罪犯自觉自律为基础的教育管理制度,使狱内生活条件与正常社会生活相接近,大大降低了封闭式监禁状态对罪犯身心健康的损害,增强了受刑人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我国目前还没有开放式的监狱,以改造好的短刑犯为主要适用对象,建立一定数量的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监狱,有利于我国罪犯的重归社会,也顺应了行刑社会化的世界性趋势。

短期提高高中数学的方法篇6

关键词: 模糊神经网络;短期负荷预测;BP算法

algorithm

中图分类号:TN7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 言

短期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发电、输电和电能分配等合理安排的必要前提,对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寻求有效的负荷预报方法,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针对延边电网短期负荷预测问题,考虑到气象因素对负荷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具备模糊数据处理能力的模糊理论与擅长拟合非线性映射的神经网络方法结合起来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首先根据评价函数选取相似日学习样本,然后利用隶属函数对影响负荷的特征因素向量的分量进行模糊处理,采用反向传播算法,对24点每点建立一个预测模型,提高了学习效能。

2模糊理论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简介

2.1模糊集合论的概念

客观事物的差异在中介过渡时所呈现的亦此亦彼的现象称为模糊性,它体现了事物变化的连续过程。模糊集合论使用隶属度来描述中介过渡,是以精确的数学语言对模糊性的一种表述。

设论域u={x},u到闭区间〔0,1〕的任一映射uA(x)∶u〔0,1〕,xuA(x)确定了u的一个模糊子集,简称模糊集,记作A,该映射称为A的隶属函数。uA(x)的大小反映了x对模糊集A的隶属程度,简称为隶属度。实数集合上常用的隶属函数为F分布,主要有矩形分布,梯形分布,抛物形分布等,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对象特点加以选择。

2.2人工神经网络和反向传播算法的原理

神经网络是由处理单元组成的一种并行、分布式信息处理结构,处理单元之间由单向信道相互连接。人工神经元是神经网络的基本计算单元,模拟了人脑中神经元的基本特征,一般是多输入/单输出的非线性单元,可以有一定的内部状态和阈值。

反向传播(Error Back Propagation-BP)算法是多层感知器的一种有效学习算法,它的模型为前向多层网络,如图1所示。

网络不仅有输入层节点、输出层节点,而且有隐含层节点,经过作用函数后,再把隐节点的输出信息传播到输出节点,最后给出结果。节点的作用函数通常选取s型函数,如 这个算法的学习过程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正向传播过程中,输入信号从输入层经隐含层逐层处理,并传向输出层,每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如果在输出层不能得到期望的输出,则转向反向传播,将误差信号沿原来的连接通道返回,通过修改各层神经元的权值,使得误差信号最小。

BP算法可描述为:

a.权值和阈值初始化:随机地给全部权值和神经元的阈值赋以较小的初始值;

b.给定输入xk和目标输出yk;

其中 为第l层第j个神经元到第l+1层的第i个神经元的权系数,η为增益项,δ(l)ik为第l层i节点的k模式的误差项,且有

若i为输出节点,则

e.达到误差精度要求则输出结果,否则回到3。

3预测方法

3.1BP网络学习样本的选择

根据差异评价函数选择一批比较相似的负荷日,选择方法如下:

a.首先将影响因素向量的各分量数值化,这些因素包括日类型,工作日取1,双休日取2;光照,晴天取1,少云取2,多云取3,阴天取4,下雨取5;雨量,无雨取0,小雨取1,中雨取2,大雨取3,暴雨取4;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等可取实际值。

b.建立评价函数

其中是α-β的范数,α为已知日的影响因素向量,β为预测日的影响因素向量(预测值),δ为设定的偏离值,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由经验决定。凡是满足该评价函数的已知日均可加入学习样本。

3.2预测方法

为了提高BP网络的学习速度和预测精度,对网络输出的实际负荷值进行规一化处理,同时使用隶属度函数对输入网络的影响因素向量进行模糊化处理,使得输入向量的不同分量如工作日、光照、雨量、温度等都转换为模糊量。

日类型的隶属度函数采用半矩形分布,形式如下。

对工作日的隶属度函数为:

温度的隶属度函数分别如下。

对低温的隶属度函数采用偏小型梯形分布:

对中温的隶属度函数采用中间型梯形分布:

对高温的隶属度函数采用偏大型梯形分布:

将最高温度th代入以上3个公式,可分别求出对于低温、中温、高温3个状态的隶属度。对于最低温度t1、平均温度tα,可采用同样方法求出它们的3个状态隶属度。

影响因素向量的其它分量如光照、雨量等的隶属度函数与温度相似,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建立相应的分布函数,从而求出光照的5个状态隶属度以及雨量的5个状态隶属度。

另外,为了降低求解规模,对1d的24点负荷每点建立1个预测模型,第i点的输入输出函数为:

其中Lji是指第j个学习样本第i点负荷的实际值,Ljimin是学习样本中第i点负荷的最小值,Ljimax是学习样本中第i点负荷的最大值,经过规一化处理后,

fi是指第i点的输入输出函数,α′j1,…α′jl是第j个样本影响因素的隶属度向量,包括2个代表日类型的隶属度,3个代表最高温度的隶属度,3个代表最低温度的隶属度,3个代表平均温度的隶属度,5个代表光照的隶属度,5个代表雨量的隶属度。当学习完成后,将预测日当天影响因素的隶属度向量 代入(10)式,则可得第i点的负荷预测值。

3.3一些注意事项

a.伪数据的处理

因为神经网络所用的负荷数据来自电力部门的SCADA系统,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一定数量的异常数据。考虑到负荷前后小时的自然变化,如果出现超常规值,必须将其剔除,代之以正常比例范围内的估计值。

b.待选的相似日范围

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负荷结构会发生缓慢的变化,当已知日和预测日相隔较远时,即使它们的天气情况等因素很相似,预测精度也不会高,因而取前3个星期的已知日作为待选范围,同时还可以缩短程序选取样本所花费的时间。

4计算实例分析与结论

4.1实例计算

对延边电网2012年5月5日24点的负荷进行预测,所得结果如表一。

表一:

预测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为1.77%,最大预测误差为3.1%,最小误差为0.8%,误差超过3%的预测点有2个,小于2%的点有15个,预测效果良好。

4.2结论

准确进行短期负荷预测是电力行业所企盼的,本人提出一种模糊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利用模糊技术和神经网络各自的特长,充分发挥了ANN处理非线性问题的能力,具有训练速度快,学习精度高,数值稳定等优点,算例也表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短期日负荷预测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晨晖,“电力系统负荷预报理论与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7

【2】 焦李成“神经网络系统理论”西安电子科大出版社 1990

短期提高高中数学的方法篇7

一、短期自由刑的存废之争

自从意大利著名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对短期自由刑提出质疑以来,短期自由刑存在弊端已成为中外绝大多数刑法学者的共识。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F.v.Liszt)认为,“短期自由刑既无改善,亦无威吓之效果,只有打击犯罪经历之人的自尊心而已。”(注:谢瑞智著.犯罪与刑事政策.台湾文笙书局,1996,(增订版),217.218.)意大利学者雷?弗里斯塔(AdeForesta)指出,短期自由刑的时间,对改善犯罪人虽然过短,但很不幸,使其败坏则足足有余。(注:张甘妹著.刑事政策[M].台湾三民书局,1979,275.275.275.)前苏联学者别良耶夫也对短期自由刑提出过批评,他认为,短期剥夺自由由于刑期较短,其教育改造功能难以发挥,在只有隔离或剥夺自由起主要作用的情况下,指望实现改造、再教育被判刑人的目的是不现实的。(注:[前苏]别良耶夫.刑罚的目的和劳动改造机关实现刑罚目的的手段转引自王扬.俄罗斯刑法中的剥夺自由.政法论坛,1998,(3).)总之,在西方国家,短期自由刑受到批评,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短期自由刑无异置受刑人于犯罪渊薮中,在执行过程中受刑人很容易受到其他犯罪人的负面影响,强化犯罪意识,于释放后再次犯罪。(2)被判处短期自由刑的人很多是初犯或仅有轻微的犯罪行为。这些人主观恶性不深尚有羞耻之心,容易悔过自新。把他们投入行刑机关,不免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实施更严重的犯罪,失去刑罚的特殊预防功能。(3)短期自由刑不但让受刑人感觉不到其严厉性,也难以通过立法威慑和行刑威慑达到一般预防的目的。(4)由于关押时间短,行刑机关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受刑人开展教育和矫治工作,有违教育刑论医治犯罪人之“病态”的目的。

与之相对的主张保存短期自由刑的学者则论证了短期自由刑的积极效用。后期古典学派的领袖、德国著名刑法学家毕克迈耶(K.Birkmeyer)就主张短期自由刑具有存在的价值,认为对于轻微违法者进行报应,它是不可或缺的。(注:张甘妹著.刑事政策[M].台湾三民书局,1979,275.275.275.)德国刑法学者华哈(AdolfWach)认为短期自由刑时间之短,不但非为缺点,反而是其优点。虽然数日或数周的自由刑不能教育也不能改造犯人,但可给受刑人以强制劳动的深刻印象。短期自由刑之执行,只要是受刑人感受到刑罚痛苦即足,此可拿军队的禁闭予以证明。因而他强调短期自由刑得以严格其行刑方法以达到防止再犯的目的。(注:张甘妹著.刑事政策[M].台湾三民书局,1979,275.275.275.)奥地利刑法学家谢利(Seelig)也对短期自由刑之否定论进行了反驳,强调短期自由刑具有必要的警告、威吓、赎罪、惩罚的记忆功能。(注:谢瑞智著.犯罪与刑事政策[M].台湾文笙书局,1996,(增订版),217.218.)挪威学者约翰尼斯?安德聂斯教授认为,“从效果看,长期徒刑与短期徒刑并没有什么区别。”“长期的监禁应该比短期的具有更强的遏制效果,但是这种效果可能会被在狱中积累的反面影响而抵消。”(注:[挪威]约翰尼斯?安德聂斯.钟大能译.刑罚与预防犯罪[M].法律出版社,1983,201-202.)

二、短期自由刑的利弊分析

以上对短期自由刑存废的争论体现了两种不同刑罚观的对立,主存论者坚持报应刑的观点,主废论者坚持目的刑的观点,他们从各自刑罚存在的正当化根据出发对短期自由刑进行了利弊分析。

报应刑论以刑罚功能的正义性来论证刑罚的正当化根据,认为:犯罪是一种恶害,刑罚的内容是一种痛苦或恶害,对罪犯科处刑罚,就是以恶害报应恶害。对罪犯以恶害进行报应就是刑罚的正当化根据。在短期自由刑问题上,报应刑论认为,短期自由刑是理性、自由、法制和人道主义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是对危害不同的犯罪适用不同的刑罚的一个重要刑种,是贯彻罪刑相适应原则的重要表现。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犯罪轻重不同,刑罚的严厉性也应随之不同,重罪重刑,轻罪轻刑,轻微罪就应该是非常轻的刑罚。这样,从长期刑到短期刑都有独到的作用,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真正实现罪刑相适应,因此,短期自由刑在刑罚阶梯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具有存在的正当化根据。目的刑论是刑事实证学派的刑罚理论,是以刑罚功能的功利性来论证刑罚的正当化根据。目的刑论,也称为“保护刑论”或“社会防卫论”,认为,刑罚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在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即保护社会或防卫社会的意义上,才具有价值;刑罚保护社会的目的,只能由教育犯罪人,把他们改善成善良的社会人来实现。在短期自由刑问题上,目的刑论对短期自由刑的社会效果提出了质疑,认为短期自由刑不具有改善犯罪人、实现防卫社会的目的,反而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犯罪,不具有存在的正当性。

报应刑论从已然之罪出发,以追求刑罚的公正性论证短期自由刑的正当化根据,但无视预防犯罪的重要性,不免得之公正,失之功利。目的刑论从未然之罪出发,以追求刑罚的功利性论证短期自由刑的正当化根据,却不能正视其正义性的价值,不免得之功利,失之公正。报应刑论和目的刑论在刑罚存在的正当化根据问题上针锋相对,各执一端,都不能科学地认识短期自由刑的存在本质。现代刑罚理论发展的趋势是报应刑论与目的刑论的折衷与调和,刑罚一体化理论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刑罚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刑罚是一种报应,但同时具有预防犯罪的目的,所以刑罚的正当化根据是正义性与合目的性、公正与功利的统一。短期自由刑是实现轻微犯罪罪刑相适应原则的重要刑种,符合报应刑论罚当其罪的价值追求,有利于实现刑罚的正义性。虽然短期自由刑在实现预防犯罪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但并非完全没有预防犯罪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对实施轻微犯罪行为的行为人判处短期自由刑,能短时间内剥夺其再犯能力,由于短期自由刑犯的主观恶性不深,经过短期的改造一般都能悔过自新,因而具有特别预防的作用;同时,对社会一般人来说,会产生有罪必罚、轻罪轻罚的公正印象,强化守法意识,实现一般预防的目标。在实践中,自从短期自由刑被提出质疑以来的一百多年里,许多刑法学者提出种种措施,甚至建议取消短期自由刑以避免短期自由刑带来的消极影响,但是这丝毫没有动摇短期自由刑在各国刑事立法中的地位。在1950年荷兰海牙召开的第12届国际刑法及监狱会议上,挪威代表指出:短期自由刑的弊害论,不是不能批判的教条,挪威自实施短期自由刑以来,该国的累犯调查数字表明,短期自由刑并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缺乏刑罚的适应性。瑞典代表格里逊更指出,该国短期刑之初犯,于刑满释放后40年间,并无再犯之记录者接近90%。(注:赵秉志主编.海峡两岸刑法总论比较研究[M](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81.)可见,只要短期自由刑运用得当,措施得力,同样能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总之,短期自由刑除具有惩罚犯罪的正义价值外,还具有预防犯罪的功利价值。不能仅因短期自由刑存在弊端就彻底否定其全部价值。实践证明,在短期自由刑的执行中存在的种种不当做法等外部因素是影响其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辩证地看待短期自由刑的利弊问题,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改进其有缺陷的一面,使其符合我国刑罚正义和功利的双重价值追求。

三、短期自由刑的改进方案

针对短期自由刑的弊端,对我国短期自由刑的改进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其一,对于适用短期自由刑不能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甚至导致负面效应的轻微犯罪分子,实行替代措施,易科非监禁刑;其二,完善短期自由刑的执行方式。

(一)易科非监禁刑

在刑罚实际执行中,有一部分罪犯本来没有很深的主观恶性,即使对他们不进行关押改造也不会再犯,如果对他们关押改造,不但于预防再犯的刑罚功利目的无益,而且容易被交叉感染,降低了自尊心,导致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有可能走上再犯之路。根据“刑罚与其严厉不如缓和”的谦抑思想,对这类犯罪人就没必要关押。然而,从刑罚正义性的角度出发,对于实施即使轻微犯罪的人也应予以惩罚,以体现刑罚的公平价值。易科非监禁刑就是适应刑罚轻缓化发展的趋势和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而出现的一种替代型刑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易科非监禁制度改进短期自由刑。

1.易科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是相对于在监狱等传统的刑罚执行场所进行的设施内处遇而言的社会内处遇,强调调动社区力量对罪犯的矫正改造起监督促进作用,同时将罪犯置于开放的社区环境,避免罪犯的交叉感染,也不会使罪犯的家庭、工作等受到太多的不利影响。因此,对情节较轻的犯罪分子不予关押,易科社区服务,扩大管制、缓刑和假释的适用,不仅能够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而且也是世界刑罚轻缓化发展的趋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社区矫正适用于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暂予监外执行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5种罪犯。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由于报应刑思想的影响,我国对犯罪分子适用管制、缓刑和假释的比率极低,几乎成为刑事立法上的一种虚设,从1999年到2001年,被判处缓刑者仅占各年判处刑罚罪犯总数的15%左右,而且各地适用标准差异很大,有的法院很少适用,有的几乎不用。而假释作为缓解自由刑负面影响的一项重要刑罚变更措施,在我国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假释率从1996年到2000年,一直徘徊在2%左右,其中1997年最高,也仅为2.9%,2000年最低,仅有1.63%。另外两种可以适用社区矫正的刑罚种类:管制和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情况也不容乐观,管制刑作为我国刑罚体系中惟一的限制自由刑,对于加大矫正工作的力度有着积极意义,但是实践中,实际判处管制刑的为数极少,从1999年到2001年,每年大概只有1.2%的罪犯被判处社区矫正。监外执行的适用也是大体如此,2001年,全国监狱系统监外执行的罪犯仅占在押犯总数的1.13%。为改变此种状况,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第一,健全管制、缓刑和假释的刑事立法,加强罪犯综合的人格演变调查和法律预测,细化管制、缓刑和假释的适用条件;第二,司法人员转变观念,摒弃惩罚报应的刑罚思想,树立教育改造罪犯的刑罚观;第三,改进社区矫正的执行方式,建立一整套得以监督、管理、改造、撤销为内容的管理体制。

2.易科资格刑。易科资格刑,是指通过剥夺实施较轻犯罪行为的罪犯从事一定职业、活动或享有某种权利,以代替短期自由刑执行的刑罚替代措施。在司法实践中,有许多犯罪是行为人凭借自己享有某种资格、权(力)利的便利条件实施的,如,渎职犯罪的犯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虐待罪表现为利用亲权虐待家庭成员,等等。如果对这部分犯罪人剥夺实施一定行为的条件或资格,不但能抑制一定犯罪的发生,而且对行为人来说也是一种惩罚,因为对于那些适用资格刑具有有效惩罚性的犯罪人来说,其惩罚力度往往并不比短期自由刑差。因此,对利用一定资格实施较轻犯罪情节的犯罪人判处资格刑,既能剥夺行为人的再犯能力,又不必关押,从而避免了短期自由刑的弊端,是短期自由刑改良的有效方式。

由于资格刑的性质有别,各国刑法规定了不同类型的资格刑。从世界各国刑法典的规定来看,资格刑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剥夺一定的权利;禁止担任一定的职务;禁止从事一定的职业;禁止驾驶;剥夺荣誉称号;剥夺亲权及其他民事权利;剥夺国籍和驱逐出境。(注:陈兴良主编.刑种通论[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489.)目前,我国刑法典中只规定了剥夺政治权利和驱逐出境两种资格刑,而在法治社会中,人的社会公共权利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还包括政治权利之外的内容。因此,实现资格刑的非政治化是我国充实剥夺法律权利刑罚内容的趋势。在我国有关行业管理的法规中,已对行为人的从业资格有了一些规定,刑法中应该充实资格刑内容,如剥夺职业资格、剥夺一定民事权利等。特别是在我国没有设置保安处分的情况下,实现资格刑的详化、具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全社会的作用。这样,通过剥夺受刑人的某种社会活动的资格,刑法在一定期限内不仅把犯罪人置于政治社会之外,还将其置于市民社会一定区域之外。

3.易科罚金刑。对短期自由刑易科适用罚金刑,不但可以有效剥夺犯罪人再犯的经济能力,削弱其犯罪的经济基础,减缓监管设施的负担,减少国家的财政支出,而且可以使不少应处短期自由刑的人因罚金的代替而免于入狱执行,避免狱中交叉感染。同时,因犯罪人没有入狱的经历,不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避免了短期自由刑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消极影响。

但是罚金刑的适用应该慎重,为追求最佳的适用效果,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罚金刑只适用于某些贪利性、经济性犯罪,不利于惩治和改造罪犯的一律不得判处罚金;其二,为使犯罪人所实际遭受的痛苦一致,保持刑罚的公平性,罚金刑的数额的确定应当与犯罪人的经济状况相适应,即以富者多罚,贫者少罚。

(二)完善短期自由刑的执行方式

短期自由刑存在弊端,改造效果差,已成为行刑实践中不争的事实。要对其进行完善,必须找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目前,在短期自由刑的执行中存在以下消极现象:(1)没有独立的执行场所。我国对短期自由刑犯的执行没有设立专门的执行场所,短期自由刑犯一般实行“就地消化”的关押原则,我国目前只有大城市及部分中等城市设有专门的拘役所,大多数县、市的拘役都是在看守所或附近的监狱执行。一些地方限于监舍条件,往往将拘役犯与其他罪犯混合关押,加之管理不善,犯人之间极易交叉感染,从而增加其人身危险性。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更是往往与其他长期自由刑犯混合关押,恶习的传染更是难免。(2)监管人员对短期自由刑犯缺乏应有的重视。短期自由刑犯一般是过失犯或初偶犯,主观恶性相对较小,往往不能引起监管人员的足够重视,再加之我国将短期自由刑犯和长期自由刑犯混合关押,监管人员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长期自由刑犯的监管和教育改造上,以至于对短期自由刑犯疏于管教,造成改造效果差的后果。(3)短期自由刑犯缺乏改造的热情。大多数的短期自由刑犯是因一时失足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很难接受这种角色的转变,不愿意把自己当做罪犯,不愿意配合监管人员的管教措施,有的自暴自弃,消极改造,甚至抗拒改造。(4)许多刑罚执行制度未能具体贯彻到短期自由刑犯的执行中。由于短期自由刑犯的刑期短,行刑机关没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各个罪犯的改造情况,许多刑罚执行制度,如减刑、假释等未能有效落实,短期自由刑犯缺乏这种激励机制的鼓励,不愿意积极改造,存在混刑度日的消极情绪。

针对短期自由刑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以实现短期自由刑改造效果的根本好转。

1.设立专门的短期自由刑执行场所。短期自由刑犯与长期自由刑犯的区别之一是主观恶性不同,如果将短期自由刑犯与长期自由刑犯混合关押,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增大短期自由刑犯的人身危险性,不但起不到预防再犯的作用,而且会引发更严重的犯罪。同时,短期自由刑犯和长期自由刑犯在改造方式上也不应一致,短期自由刑犯的刑期较短,服完一定刑期后就将出狱,因此,对短期自由刑犯的改造应重在思想教育,集中有限的时间突击改造,使其认罪服法,重新做人。在这种情况下,将短期自由刑犯关押于专门的执行场所,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改造的效果。

2.实行严格的分类制度。目前,我国对同一监所内的罪犯按以下五大类型犯罪进行分类:(1)盗窃犯型;(2)其他财产型犯罪;(3)性犯罪型;(4)暴力犯罪型;(5)过失和渎职犯罪型。然后,在对罪犯按犯罪类型分别关押的基础上,再实行二次分类,如,按罪犯的犯罪历史和主观恶性程度,把累犯、惯犯与初犯、偶犯分别关押;同一犯罪团伙的罪犯分别关押,等等。实行这种严格的分类制度,有利于防止不同类型的犯罪人进行交叉感染,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造。这种分类制度对短期自由刑犯更为重要,短期自由刑犯一般不具有很深的主观恶性,其犯罪意识处于可变阶段,容易改过自新,也极易被交叉感染,加深主观恶性。因此,对短期自由刑犯更应坚持分别化行刑,提高改造效果。

3.提高刑罚执行人员的重视程度和短期自由刑犯的改造热情。行刑人员的重视程度和罪犯的改造效果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重视程度高,必然责任心强,能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改造效率会大大提高。因此,行刑机关应该通过制度建设、学习教育、经验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行刑人员的思想认识、管教水平。同时,罪犯的改造热情也直接影响改造的效果,改造热情高,必然会积极配合改造措施的实施,迅速、彻底地消除犯罪意识,放弃重新犯罪的意念。为此,行刑机关应该采取各项措施,例如,加强思想教育,实行累进处遇制度,采取各种奖励机制,以消除短期自由刑犯的消极情绪,提高罪犯改造的热情。

4.认真落实减刑、假释刑罚执行制度。减刑、假释是我国行刑机关进行改造罪犯、提高改造效果的重要制度和有效措施。根据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以及有关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罪犯,假释适用于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罪犯,因此,减刑和假释都适用于短期自由刑罪犯。行刑机关应该认真考察罪犯的改造情况,对于确有悔改或有立功表现的短期自由刑犯进行减刑,对于假释后不具有现实危险的短期自由刑犯给予假释。这样,不但能够提高罪犯改造的积极性,增强改造效果,又能缩短罪犯关押时间,减少关押造成的负面影响。

5.建立开放式监狱。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开放式监狱。开放式监狱主要适用于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的过失犯、初偶犯、青少年犯及刑期将满者,它采取罪犯自觉自律为基础的教育管理制度,使狱内生活条件与正常社会生活相接近,大大降低了封闭式监禁状态对罪犯身心健康的损害,增强了受刑人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我国目前还没有开放式的监狱,以改造好的短刑犯为主要适用对象,建立一定数量的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监狱,有利于我国罪犯的重归社会,也顺应了行刑社会化的世界性趋势。

短期提高高中数学的方法篇8

一、教学目标分层要求

1、显形与隐性目标相结合

教学目标不是教师随心所欲的编造,不是教学上装点门面的摆设,也不是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是全部教学设计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其地位是相当重要的。既然是一种“质量标准”,那么必须是可以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加以肯定,对于教学目标这个问题,国内外都有大量的研究,如布卢姆、加涅等的研究都是非常著名的。他们提出了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其中知识技能是显性的目标,而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的目标。在教学中,如果只有显性的目标,那学生学到的只能是一组“死”的符号型结论,势必造成单纯的知识传递,造成死记硬背和封闭僵化,使教学缺乏生命力。

2、短期与长期的目标相结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目标应是短期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既要让学生学好最有价值的数学(基础性、发展性、现实性的知识),又要重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短期目标是指本课和本单元的知识、技能的要求,这种知识性目标也是数学教学的最低目标;长期目标是指过程与方法,是指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热爱科学、勤苦于思考,善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长期教学目标是通过一节节课中的短期目标来实现的,而每节课的短期目标必须体现长期教学目标。如果仅仅有短期目标,那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眼光短浅的。因此,应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课堂,开放的课堂需要开放的目标,开放的目标需要开放的教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是双重目标同时实现的课堂。如新课程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就是通过创设捐款、购物、乘车、存钱等活动情境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面值,知道大小面值之间的坦率,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形成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分层渐进

1、分层提问。首先设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如果问题过难,“学困生”的思维就跟不上,甚至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问题过易,优生会觉得没有兴趣,造成注意力分散。设计问题的原则是确保各类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回答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既定的学习任务转化成学生易感兴趣的具体问题,并设计出一定的问题情景。让优生在关键时刻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困生”回答一些计算题等最基础的问题,鼓励他们学好数学的热情。如:同是《美丽的田园》一课。创设了“春光明媚的春天,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美丽的田园,看到了一幅各种动物嬉戏的情景图。”然后提出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从这幅主题图上你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无论是哪类学生都能回答,只是获取信息的数量及提出问题的独创性方面有些差异。再如:在课要结束之前,向学生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等等。这样的提问体现了“下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

其次是针对中下学生的提问,主要是为他们设计一些陈述性和程序性的问题,引导他们回忆、理解和感知,学习陈述性、程序性的知识。同是《美丽的田园》一课,在根据同学得出的结论:有6头白羊,4头黑羊,共有几头羊?(6+4=10);

一共有羊10头,6头白羊,黑羊有几头?(10-6=4);一共有羊10头,4头黑羊,白羊有几头?(10-4=6)。接着向中下学生提问:“你能根据黄花6朵,红花13朵的信息列出三个算式吗?”这样让中下生有足够的展示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当然,最后还不能忽略中上生,要设计满足他们欲望的问题。如“9”这个数,可以表示什么?可以表示它比10小;可以表示比10少1;可以表示11减2等于9等等。它还有很多表示法,你能说吗?谁的表示法最多?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8”可以表示什么?这类问题给中上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这样给每类学生都有一个弹性去完成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加了优生,特别是“学困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分层练习。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努力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活动形式。设计有针对性的适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的练习,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同一练习,分层要求。把统一层次的课堂练习变为多层要求的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自己的训练目标,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潜能,以期达到“你到达目的地,我也到达目的地”,促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机会,都有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是《美丽的田园》,在练习“9”的不同表示法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9”可以说成“比10少1”、“比5大4”、“11-2=9”、“三本书与6本书叠在一起是9本书”,你有哪些说法,第一组的同学每说出3种奖一个“机灵狗”,其他组的同学每说出4种奖一个“机灵狗”,表示法越多,奖品越多。再如:根据“华华踢5个,冬冬踢7个,亮亮踢13个”提数学问题,同样采取了中下生每提2个问题获一个“机灵狗”,而其他同学每4个问题获一个“机灵狗”。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真正体现“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学理念。

(2)不同学生,不同的练习。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层次,在设计练习上也应该是多层次的,这是课堂教学分层的延续,也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实行“自由选择”,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首先,应把练习设计成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发展练习。一类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题,及难度稍大的课本和配套《作业本》的习题进行分解或给予具体提示的习题,让学困生经过努力,尽力完成,让他们在练习中逐步达到学习目标。一类是根据教学内容中等要求设计的,面向大多数学生设计的练习,供中等生练习,让他们在练习中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再一类是根据优等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内容设计的要求教育,难度稍大的习题,让他们在探索中发展提高。

上一篇: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范文 下一篇: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