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投资利率范文

时间:2023-10-12 10:58:26

短期投资利率

短期投资利率范文第1篇

例1:甲企业一年前以46000元的价格购入面值40000元,票面利率为10%,期限为3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公司债券。溢价6000元按直线法摊销。购买时作为长期投资核算,现拟划转为短期投资。

对于此项投资,投资成本是46000元,现账面价值是48000元(46000+4000-6000/3)。因投资成本低于账面价值,应按投资成本划转,差额计入投资损失。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46000

投资收益——长期债权投资划转损失2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如果上述长期债权投资曾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500元,则其账面价值为46500元(48000-1500),仍按成本划转。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460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500

投资收益——长期债权投资划转损失5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如果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是2500元,则其账面价值是45500元(48000-2500),此时则应按账面价值划转,以45500元作为短期投资的入账金额。

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455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25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如果企业购入的债券是分期付息债券,且是溢价购入,平时收到利息时并没有增加应计利息,随着溢价的摊销,债券投资的账面价值会越来越低。因此,无论何时将长期债权投资划转为短期投资,其账面价值肯定会低于投资成本,直接按账面价值划转即可,也不会产生划转损失;如果企业是折价购入的分期付息债券,债券账面价值会随着折价的摊销而逐渐增加。因此,无论何时划转,其账面价值都会大于投资成本,这就应当按投资成本划转,同时就会产生划转损失。

例2:甲企业在一年前购入分期付息债券一批,现拟转为短期投资。当时的购买价格是46000元,面值40000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10%,溢价按直线法摊销。

现在该债券的账面价值为44000元(46000-6000/3),低于投资成本,则应按账面价值划转。

借:短期投资44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短期投资利率范文第2篇

例1:甲企业一年前以46000元的价格购入面值40000元,票面利率为10%,期限为3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公司债券。溢价6000元按直线法摊销。购买时作为长期投资核算,现拟划转为短期投资。

对于此项投资,投资成本是46000元,现账面价值是48000元(46000+4000-6000/3)。因投资成本低于账面价值,应按投资成本划转,差额计入投资损失。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46000

投资收益——长期债权投资划转损失2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如果上述长期债权投资曾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500元,则其账面价值为46500元(48000-1500),仍按成本划转。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460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500

投资收益——长期债权投资划转损失5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新晨

如果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是2500元,则其账面价值是45500元(48000-2500),此时则应按账面价值划转,以45500元作为短期投资的入账金额。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455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25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如果企业购入的债券是分期付息债券,且是溢价购入,平时收到利息时并没有增加应计利息,随着溢价的摊销,债券投资的账面价值会越来越低。因此,无论何时将长期债权投资划转为短期投资,其账面价值肯定会低于投资成本,直接按账面价值划转即可,也不会产生划转损失;如果企业是折价购入的分期付息债券,债券账面价值会随着折价的摊销而逐渐增加。因此,无论何时划转,其账面价值都会大于投资成本,这就应当按投资成本划转,同时就会产生划转损失。

例2:甲企业在一年前购入分期付息债券一批,现拟转为短期投资。当时的购买价格是46000元,面值40000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10%,溢价按直线法摊销。

现在该债券的账面价值为44000元(46000-6000/3),低于投资成本,则应按账面价值划转。

借:短期投资44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短期投资利率范文第3篇

例1:甲企业一年前以46000元的价格购入面值40000元,票面利率为10%,期限为3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公司债券。溢价6000元按直线法摊销。购买时作为长期投资核算,现拟划转为短期投资。

对于此项投资,投资成本是46000元,现账面价值是48000元(46000+4000-6000/3)。因投资成本低于账面价值,应按投资成本划转,差额计入投资损失。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 46000

投资收益——长期债权投资划转损失 2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 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 4000

——债券投资(溢价) 4000

如果上述长期债权投资曾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500元,则其账面价值为46500元(48000-1500),仍按成本划转。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 460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1500

投资收益——长期债权投资划转损失 5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 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 4000

——债券投资(溢价) 4000

如果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是2500元,则其账面价值是45500元(48000-2500),此时则应按账面价值划转,以45500元作为短期投资的入账金额。

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 455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5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 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 4000

——债券投资(溢价) 4000

如果企业购入的债券是分期付息债券,且是溢价购入,平时收到利息时并没有增加应计利息,随着溢价的摊销,债券投资的账面价值会越来越低。因此,无论何时将长期债权投资划转为短期投资,其账面价值肯定会低于投资成本,直接按账面价值划转即可,也不会产生划转损失;如果企业是折价购入的分期付息债券,债券账面价值会随着折价的摊销而逐渐增加。因此,无论何时划转,其账面价值都会大于投资成本,这就应当按投资成本划转,同时就会产生划转损失。

例2:甲企业在一年前购入分期付息债券一批,现拟转为短期投资。当时的购买价格是46000元,面值40000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10%,溢价按直线法摊销。

现在该债券的账面价值为44000元(46000-6000/3),低于投资成本,则应按账面价值划转。

借:短期投资 44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 40000

——债券投资(溢价) 4000

短期投资利率范文第4篇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投资》规定,长期投资划转为短期投资时,应按投资成本与账面价值孰低法划转。如果按长期债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划转,则不会产生转换损失;如果按投资成本划转,还应按照账面价值与投资成本的差额,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例1:甲企业一年前以46000元的价格购入面值40000元,票面利率为10%,期限为3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公司债券。溢价6000元按直线法摊销。购买时作为长期投资核算,现拟划转为短期投资。

对于此项投资,投资成本是46000元,现账面价值是48000元(46000+4000-6000/3)。因投资成本低于账面价值,应按投资成本划转,差额计入投资损失。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46000

投资收益——长期债权投资划转损失2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如果上述长期债权投资曾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500元,则其账面价值为46500元(48000-1500),仍按成本划转。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460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500

投资收益——长期债权投资划转损失5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如果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是2500元,则其账面价值是45500元(48000-2500),此时则应按账面价值划转,以45500元作为短期投资的入账金额。

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455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25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如果企业购入的债券是分期付息债券,且是溢价购入,平时收到利息时并没有增加应计利息,随着溢价的摊销,债券投资的账面价值会越来越低。因此,无论何时将长期债权投资划转为短期投资,其账面价值肯定会低于投资成本,直接按账面价值划转即可,也不会产生划转损失;如果企业是折价购入的分期付息债券,债券账面价值会随着折价的摊销而逐渐增加。因此,无论何时划转,其账面价值都会大于投资成本,这就应当按投资成本划转,同时就会产生划转损失。

例2:甲企业在一年前购入分期付息债券一批,现拟转为短期投资。当时的购买价格是46000元,面值40000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10%,溢价按直线法摊销。

现在该债券的账面价值为44000元(46000-6000/3),低于投资成本,则应按账面价值划转。

借:短期投资44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短期投资利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价款利息 资本化 新会计准则

一、专门借款利息费用的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专门借款是指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通常应有标明专门用途的借款合同。借款费用准则第六条(一)规定,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的,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为专门借款利息费用的资本化金额,并应当在资本化期间,将其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成本。

例1:甲公司于2007年1月1日动工兴建一座办公楼,工程采用出包方式,每半年支付一次工程进度款。工程于2008年6月30日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公司为建造办公楼于2007年1月1日取得专门借款2000万元,借款期限为三年,年利率8%。另外,在2007年7月1日又专门借款5000万元,借款期限为5年,年利率为9%。按年支付利息(假定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相符)。闲置资金用于固定收益债券短期投资,假定该短期投资月收益率为0.5%。办公楼于2008年6月30日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甲公司建造工程资产支出如表1所示。

根据借款费用准则规定,确定利息资本化金额时,应当在资本化期间内,根据每期实际发生的专门借款利息费用,确定应资本化的金额。在将闲置专门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收入或进行短期投资取得投资收益时应当将相关的利息收入或投资收益从从资本化金额中扣除。如例1:首先应确定甲公司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为2007年1月1日到2008年6月30日。确定甲公司资本化期间内专门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为:

2007年度专门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为:

2000×8%+5000×9%×6/12=385(万元)

2008年1月1日到2008年6月30日实际发生利息金额为:

2000×8%×6/12+5000×9%×6/12=305(万元)

确定甲公司资本化期间内闲置专门借款短期投资收益:

2007年短期投资收益为:

1000×0.5%×6+3000×0.5%×6=120(万元)

2008年1月1日到2008年6月30日短期投资收益为:

1000×0.5%×6=30(万元)

以当年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减去相关短期投资收益确定甲公司专门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

2007年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为385-120=265(万元)

2008年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305-30=275(万元)

会计分录分别为:

2007年12月31日:

借:在建工程2650000,应收利息(或银行存款)1200000;

贷:应付利息3850000

2008年6月30日:

借:在建工程2750000,应收利息(或银行存款)300000;

贷:应付利息3050000

通过例1专门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的确定计算过程不能看出,利息资本化金额的确定不再与发生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的支出挂钩,它实际反映了专门借款真正的利息负担,也因此相对简化了计算方法,占用多笔专门借款的,也不再需要通过计算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和所占用专门借款加权平均利率来计算确定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

二、一般借款利息费用的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一般借款是指除专门借款以外的其他借款。借款费用准则第六条(二)规定,在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内,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占用了一般借款的,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金额。资本化率应当根据一般借款加权平均利率计算确定。

例2:假定甲公司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兴建办公楼,工程采用出包方式,每半年支付一次工程进度款。工程于2008年6月30日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办公楼的建造占用了两笔一般借款:银行长期贷款2000万元,期限为2006年12月1日至2009年12月1日,年利率为6%,按年支付利息;发行公司债券8000万元,发行日为2006年1月1日,年利率为8%,按年支付利息(假定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相符)。假定全年按360天计算。甲公司建造工程资产支出如表2所示。

根据借款费用准则规定,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应当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所占用一般借款加权平均利率=所占用一般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之和÷所占用一般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2000×6%+8000×8%)/(2000+8000)=7.6%。

所占用一般借款资金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Σ(所占用每笔一般借款本金×每笔一般借款在当期所占用的天数/当期天数)

2007年占用一般借款资金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1000×360/360+2000×180/360=2000(万元);

2008年占用一般借款资金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1000+2000+4000)×180/360=3500(万元);

一般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

2007年占用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2000×7.6%=152(万元)

2008年占用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3500×7.6%=266(万元)

会计分录:

2007年12月31日:

借:在建工程1520000,财务费用6080000;

贷:应付利息7600000

2007年应付利息为2000×6%+8000×8%=760(万元)

2008年6月30日:

借:在建工程2660000,财务费用1140000;

贷:应付利息3800000

2008年6月30日应付利息为(2000×6%+8000×8%)×180/360=380(万元)

由此可以看出,借款费用准则不仅扩大了借款费用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把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允许资本化,而且还详细规定了具体计算方法,为一般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准确确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若企业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既占用了专门借款,又占用了一般借款,则应首先确认计算专门借款利息的资本化金额,然后在确认计算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金额,计算方法分别与本文例1、例2相同,最后确认企业应予资本化的利息总额,即等于专门借款利息的资本化金额+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金额,此处不再具体计算说明。总之,借款费用准则不仅扩大了借款费用允许资本化金额的借款范围,而且简化了转门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算,详细给出了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方法,更多的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更加真实的反映了企业借款真正的利息负担,更能如实反映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实际成本。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短期投资利率范文第6篇

2001年财政部颁布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运用“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对资产和负债重新进行定义,扩大了谨慎性原则的范围。新制度给予企业会计人员较多的职业判断权,更加注重会计核算的全面谨慎性和会计信息的高质量性,对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企业会计披露的透明度,起到了推动作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大部分规定和内容是同国际惯例相吻合的,制度的颁布和实施,使我国银行业会计标准在会计要素定义、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体系等重大方面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一致和协调,并对实现金融企业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提高我国银行业的会计信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认可程度迈出了一大步。但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仍有待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加以认真思考。

二、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若干问题

(一)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与“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的核算口径不协调。

“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的会计核算分类方式,由财政部制定并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同时鼓励其他股份制金融企业实施。划分“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采用期限标准,规定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没有收回的贷款作为非应计贷款,其他为应计贷款。以时间作为贷款的划分标准,虽然比较简单方便,但是存在会计披露方面的缺陷。因贷款的质量与贷款是否逾期、逾期天数没有必然联系。

与上述划分标准不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采用五级分类标准。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于2002年在我国银行业全面施行,贷款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根据《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指引》规定,金融企业要根据资产的损失程度,提取一般准备金、专项准备金和特种准备金,其中专项准备金的提取比率要按照每笔贷款五级分类的结果确定,并逐笔提取。由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与贷款本金和利息收入的核算同时使用了两种划分标准,资产相关的支出与收入难以进行匹配,使得管理层和投资者难以对会计报表上相关资产的盈利能力进行有效分析。

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外部投资者也难以取得贷款风险管理相关信息。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附注中要求披露的与贷款相关的说明和数据有限,仅包括以下内容:贷款的种类和范围;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范围和方法;按贷款风险分类的结果披露贷款的期初数、期末数;分别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披露贷款损失准备的期初、本期计提、本期转回、本期核销、期末数。对于应计贷款的五级分类情况和非应计贷款的五级分类情况未要求披露,投资者无法通过会计报告了解贷款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二)贷款计息方法不同引致的资产质量信息不一致。

从非应计贷款的定义可以看出,如果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没有收回,则贷款转为非应计贷款,已入账的利息收入和应收利息应予以冲销。而利息逾期时间的确定直接受利息的结计方式影响。利息的结计方式有到期一次性结息和定期(按月、按季、按年等)结息等方式,而目前《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贷款结息方式不作统一规定,因此各家商业银行可以选择不同的贷款结息方式。其结果是同样的贷款企业在采取不同结息方式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对贷款的会计信息披露会发生差异,削弱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比如,甲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采用利随本清方式,贷款到期时才结计利息;乙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采用按月结息方式,在贷款发放第一个月后就结计利息,如果90天后未归还该笔利息,贷款转入非应计贷款科目核算,而此时甲银行的贷款尚在应计贷款科目核算。

(三)短期债券投资相关损益确认上运用两种标准。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短期债券投资的利息,应当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可见短期债券投资利息不必按权责发生制按期计算确认,而用于投资的资金利息支出按权责发生制计入营业支出,造成银行收入与支出的不匹配。此外,制度又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这样,减值准备的按期计提与短期债券投资利息确认的现金收付实现制形成了制度反差,在同一制度中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确认标准。

(四)短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规定以及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间划转规定的不明晰留给企业过大的选择空间。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做法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121号准则公告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但由于规定上的漏洞,反而给企业更大的数据操纵空间。

1.短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规定不清。

会计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在采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按照上述规定,企业在计提方法上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而通过不同计提方法间的转换,企业可以对自身的利润进行一定的调节。

2.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间划转规定不明晰

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金融企业改变投资目的,将短期投资划转为长期投资,应按短期的成本与市价孰低结转,并按此确定的价值作为长期投资新的投资成本。拟处置的长期投资不调整至短期投资,待处置时按处置长期投资进行会计处理”。这将给金融企业留下过大的利润调节空间。

首先,按制度对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定义,投资目的改变应当是指准备持有时间改变,即持有时间由准备不超过1年(含1年)改为超过1年,而“准备”这一主观意愿在实务中难以加以明确判定。

其次,将短期投资划转为长期投资后,准备的计提由期末时按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改为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按制度规定,对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市价持续2年低于账面价值;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严重亏损;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可见,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条件是在期末时只要市价低于成本,就应当按低于部分计提准备,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条件则要严格得多,企业通过将短期投资划转为长期投资,原来需要定期计提的准备支出现在可以少提甚至不提。

(五)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未予明确。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金融创新产品,发展迅猛,品种繁多,结构复杂,会计处理难度较大,具有收益不确定性、高杠杆性、高风险性等特征。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管。但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仅在第一百四十条规定:“对于外汇合约、利率期货、远期汇率合约、货币和利率套期、货币和利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应说明其计价方法”。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价方法,制度未作统一规定,也未列举可选的计价方法,金融企业在衍生金融工具的反映和披露上缺乏统一标准和尺度。

目前,国内金融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一般都按照合同未交割金额在表外列示,如中国建设银行2004年年度报告中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以合同金额作表外核算,本行待交易合约到期交割时确认损益”。但衍生金融工具从交易到交割期间,其价值会直接受利率、汇率等因素变动的影响,存在较大的波动,持有者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巨额亏损。民生银行2004年年度报告中披露:“根据国内会计准则,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未交割金额在表外列示,相关的损益在衍生金融工具到期交割时在利润表中确认;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采用公允价值在资产负债表内计量,以确认未实现损益,调减了公司本年度境外报表净利润”。根据报告披露,如果对衍生金融工具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民生银行2004年度境外报表净利润应调减11,511万元。

(六)会计职业判断的适度运用问题。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在会计理论指导下,在会计准则、制度提供的会计政策范围内,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原则、处理方法、处理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

在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许多会计核算政策的选择权下放给了企业,给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体现在会计原则的选择、同一经济事项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会计估计等方面,主要包括: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的判断、对交易或事项重要性程度的判断、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选用、所得税核算方法的选择、呆、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的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净残值的确定及或有事项的处理等方面。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宽泛的会计职业判断空间很可能造成新的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改革的初衷相背,甚至可能被不法企业所利用,成为新的“盈余操纵”手段。

同时,会计职业判断将会出现因会计人员本身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会计事项进行职业判断的结果不尽相同的现象,从而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变数,使会计核算的可比性原则面临挑战。

三、对《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思考

(一)增加披露应计贷款和非应计贷款的五级分类情况。

解决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与“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的核算口径不协调问题,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改变当前的“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的会计核算分类方式,按五级分类的要求分“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设置贷款科目,可以消除“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划分采用期限标准的弊端。但考察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目前按五级分类的要求设置贷款科目尚不现实,因为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定期进行,五级分类的结果变动频繁,当前商业银行的会计处理系统难以实现及时联动。因此,建议采用另一种途径,即结合期限标准和五级分类标准确定非应计贷款,对于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没有收回的贷款,以及贷款本金或利息虽未逾期90天但难以收回的贷款均作为非应计贷款,同时增加信息披露,要求银行在财务报告中增加披露应计贷款和非应计贷款的五级分类情况,应计贷款转为非应计贷款的金额及对本期收入的影响数和本期非应计贷款收回的金额及对当期收入的影响数。从长远发展看,贷款会计核算上与五级分类管理相统一是未来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趋势。

(二)在报表附注中增加披露贷款计息方法。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采取不同贷款结息方式,其会计信息披露会产生差异,因此有必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增加披露各种计息方法下的贷款种类、贷款日平均余额和贷款期限等补充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理解报表相关数据。

(三)对短期债券投资按期计提投资收益,明确短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口径,严格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间的划转。

关于短期债券投资收益的确认时间,应该结合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并运用重要性原则加以确定。我国债券市场较不发达,市场上的债券品种也较为有限,财政部长期债、政策性金融债和央行票据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主要债券品种,银行因其流动性需要主要偏好短期债券投资,如果按制度规定于实际收到债券利息或转让时才确定收入,在收支不匹配的同时,必然造成收入的波动。因此,对于主要由持有时间的长短决定投资收益的短期债券投资应考虑按权责发生制计提投资收益。

关于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应制定采用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的具体情况,明确计提方法的运用前提。从如实反映金融企业的资产角度看,按投资总体计提跌价准备,可以从整体上反映短期投资可收回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况,最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短期投资的整体价值。而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所提准备金额将高于按投资总体或投资类别计提的金额,最符合稳健性原则。本人认为,跌价准备的计提目的在于揭示资产的真实价值,因此按投资总体计提跌价准备是较优选择,同时,基于重要性原则,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仍可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

关于短期投资减值准备与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条件,建议将有市价的长期债券投资的减值准备计提与短期债券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相统一,即在期末时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按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计提减值准备。

(四)逐步扩大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规范的适用范围,提高金融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006年1月1日开始实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以及今年2月15日的拟于2007年1月1日实施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套期保值》等39项会计准则克服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未对衍生金融工具计价方法作出统一规定弊端,要求商业银行在表内确认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从而有利于控制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上述规定和准则目前仍限于在已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实施,因此没有完全解决金融企业在衍生金融工具反映和披露上缺乏统一标准和尺度的问题,为提高金融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建议创造条件,逐步在所有金融企业之间实施上述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确认和计量方面的规定。

(五)会计职业判断运用问题的思考。

1.制定和完善金融企业具体准则。

近年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陆续颁布具体会计准则十几项,但这些改革主要针对工商企业,针对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业的会计准则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应当尽快建立银行业会计准则体系,减少当前制度中过多的判断和选择。事实上,主张会计处理允许有大量的估计和专业判断的“会计艺术论”曾经在西方国家流行,但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警觉,美国会计学会2001年年会曾批评国际会计准则“因允许太多选择而信誉不好”。安然事件后,美国国会2002年7月26日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对现行的公司和会计法律进行了多处重大修改,以加强监管,值得我们借鉴。

2.将会计职业判断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

职业判断不同影响银行对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从而影响到银行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的反映,最终影响到银行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凡是与会计职业判断的运用有关的、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判断产生重要影响的信息均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

3.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整体水平。

短期投资利率范文第7篇

1、投资方从联营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包括股息、红利),如果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低于联营企业,不退回分回利润在联营企业已纳的所得税。

2、如果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于联营企业,投资方分回的税后利润应按规定补缴所得税。

3、企业对外投资分回的股息、红利收入,比照从联营企业分回利润的征税办法,进行纳税调整。

例:甲企业为某市国有企业,因对A、B、C三个企业进行股权投资,2000年发生如下投资业务:

(1)自营利润-350000元,其中,“营业外支出”列支公益救济性捐赠50000元,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所得税税率为33%;

(2)2000年2月份,A企业因上年度赢利,董事会决定对甲企业分配利润485000元,甲企业当月获得A企业分回利润485000元。A企业为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两免三减半”优惠期已满),适用税率为18%,其中所得税税率为15%,地方所得税税率3%,当地政府规定免征地方所得税,实际执行税率为15%;

(3)2000年3月份从B企业分回利润335000元,B企业为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4%,地方所得税税率为3%,B企业1999年仍属于“两免三减半”优惠期间;

(4)2000年3月份,从C企业分回利润7300元。C企业为城镇某集体企业,1999年会计利润150000元,经纳税调整后实际应纳税所得额为90000元,适用27%的所得税税率。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试计算甲企业2000年应纳企业所得税额。

计算过程如下:

(1)A企业分回利润弥补亏损:485000-300000=185000(元)

(2)由于A企业适用所得税税率为18%,实际执行税率为15%,按税收饶让政策,可视同已按18%的税率纳税。

A企业分回的利润应补税=185000/(1-15%)×(33%-18%)=32647.06)

C企业分回利润应补税=7300/(1-27%)×(33%-27%)=600(元)

短期投资的差异分析

会计准则规定:短期投资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应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帐面价值。而118号文规定:除另有规定外,不论企业会计帐务对短期投资采取何种方法核算,被投资企业会计帐务实际做利润分配(包括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时,被投资企业应确认投资所得的实现,

一、会计准则从谨慎性原则出发,要求将收到的短期投资现金股利或利息冲减短期投资的帐面价值,而税法则作为持有收益;

二、会计规定按收付实现制确定入帐时间,而税法规定对方会计上实际做利润分配时;

三、会计核算计提的短期投资减值准备减少了短期投资的帐面价值,而短期投资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因此,如果企业转让其短期投资,会计核算出的转让收益为转让收入减除实际收到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及短期投资减值准备后的余额。而税法要求对短期投资成本不得调整,因此,计税的短期投资转让收益为转让收入减去投资成本的余额,该金额一般要低于会计核算出的转让收益,纳税人必须进行相应地调整。

例:A公司有关短期股权投资业务如下:

(1)A公司于2000年2月20日以银行存款购入B公司股票10000股作为短期投资,每股单价7.28元,另支付税费400元,投资成本为73200元。

(2)B公司于2000年5月4日宣告于5月25日发放股利,每股分配0.1元的现金股利。

(3)2000年6月30日,B公司每股市价6.00元,A企业按单项投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2200元(73200-1000-10000×6.00)

(4)2000年12月31日,B公司每股市价上升至6.50元。A公司应冲回短期投资跌价准备5000元。

假设A公司2000年税前利润总额60000元,2001年税前利润总额8000000元。A公司除投资B公司股票外,无其他投资业务,也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则A公司的上述业务应进行如下处理:

(1)投资时

借:短期投资——股票(B企业)73200

贷:银行存款73200

(2)宣告发放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B企业1000

贷:短期投资——股票(B企业)1000

税法:2000年5月4日B企业宣告发放的股利,应并入应纳税所得额征税。调增所得额1000元。

(3)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借:投资收益——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2200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B企业12200

(4)股票市价回升,应在原提取的准备数额内冲回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B企业5000

贷:投资收益——短期投资跌价准备5000

税法:跌价准备7200(12200-5000)应调增纳税所得

2000年应纳所得税额=(600000+7200)×33%+1000/(1-15%)×(33%-15%)=200587.76(元)

(5)短期投资对外转让

借:银行存款87800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B企业7200

贷:短期投资——股票(B企业)72200

投资收益——出售短期投资22800

税法:股权转让所得=转让收入-计税成本-转让税费

=88000-73200-200=14600(元)

会计上的转让所得为22800元,由于这部分收益已包含在2001年会计利润总额之中,因此,应调减所得额=22800-14600=8200(元)

应纳企业所得税额=(800000-8200)×33%=261294(元)

注意两点:

(1)税收上确认股权转让所得与会计上的股权转让收益不同,主要体现在会计成本与计税成本不同

一、短期股权投资计税成本的余额不扣除实际收到的分配股息,而会计成本则将持有期间收到的分配股息从成本中扣除;

二、如果短期投资持有期间,投资方从被投资方取得股票股利,税收上按股票面值作为股息性所得处理,并增加计税成本,而会计上只作备查登记,不增加投资成本(由于股数增加,单位成本减少);

三、按照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规定,为投资而增加的借款费用应计入投资成本,但会计上则计入当期损益。

(2)股息性所得(持有收益)与投资转让所得(处置收益)税收待遇不同:股息性所得是投资方企业从被投资单位的税后利润(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中分配取得的,属于已征过企业所得税的税后利润(如果被投资单位免征企业所得税,按饶让原则,应视同税后所得),原则上应避免重复征收企业所得税,按现行政策规定,只对非因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而从低税率地区分回的股息性所得,补缴差别税率部分的企业所得税。企业处置权益性投资的转让所得,应全额并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之中。

长期债权投资业务成本法核算的分析

会计、税法对长期债权投资的核算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差异

一、债券初始投资成本包含的相关费用,如果金额较大,可以于债券购入至到期的期间内在确认相关利息收入时摊销,计入损益。如果金额较小,也可以于购入时一次摊销,计入损益。这是基于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所作出的规定,税法中未作如此具体规定;

二、会计制度规定,债券投资溢价或折价摊销方法即可以采用直线法,也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税法同样未对摊销方法作具体规定;

短期投资利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比较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包括新增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新准则),而之前有关金融工具的核算在教学过程中是以《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原制度)相关规定为主要依据的。新准则以全新的概念阐述了各类企业的金融工具交易的会计处理,成为被关注的亮点之一,同时也成为会计工作者和在校大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根据新准则第2条,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由此可见,金融工县的本质是一项合同,合同形成一方的金融资产,同时形成另一方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合同。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新准则明确要求将金融资产分为4类: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同时,将金融负债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类。表面上看这些都是全新的概念,实际上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一些术语,取代了一些传统的提法。本文将对部分金融工具做比较分析。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与短期投资

(一)概念上的差异

原制度第16条规定,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含1年)的投资,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新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新准则对金融工具的确认主要是以持有目的为依据。

(二)会计科目的差异

原制度主要设置“短期投资”、“应收股利”、“应收利息”、“投资收益”和“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进行相关核算。新准则主要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下设成本、公允价值变动等明细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进行相关核算。

(三)计量方法的差异

1、取得时。原制度规定,短期投资在取得时应当按照投资成本计量。但不同方式取得的短期投资,其投资成本确定方式也有所不同。新准则规定,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当按照该金融资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初始确认金额。

2、交易费用的处理。取得短期投资的相关交易费用作为短期投资成本处理。而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3、期末计量。原制度规定,短期投资在期末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而根据新准则。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应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与长期债权投资

(一)概念上的差异

根据原制度相关规定,长期债权投资指企业购入的在1年内(不含1年)不能变现或不准备变现的债券和其他债权投资。新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主要指企业从二级市场购入的固定利率国债和浮动利率公司债券等。

(二)会计科目的差异

原制度主要设置“长期债权投资”,下设“债券投资”和“其他债权投资”两个明细科目进行相关核算。新准则主要设置“持有至到期投资”,下设“成本”、“利息调整”和“应计利息”等明细科目。

(三)计量方法的差异

1、取得时。原制度规定,长期债权投资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债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应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减去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来确定。如果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金额较小,也可以直接计人当期财务费用。新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时,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确认为“应收利息”。

2、交易费用的处理。新、旧规定对交易费用的处理相同。都计入了初始投资成本。

3、期末计量。原制度规定,企业的长期投资(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应当在期末时按照其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而根据新准则,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期末以账面摊余成本计量,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应当根据其账面摊余成本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计算确认减值损失。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股票、债券和基金投资

(一)概念上的差异

新准则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它持有的目的并非为了通过短期的价格波动而获利,而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主要指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

(二)会计科目的差异

根据原制度相关规定,股票、债券和基金投资根据不同情况主要通过“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等科目进行核算。而新准则主要设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账科目,下设“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和“公允价值变动”进行明细核算。

(三)计量方法的差异

1、取得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前文已提及,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合并方式取得的投资和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投资,其初始计量均有所不同,这里不再赘述。

2、期末计量。新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

四、贷款和应收款项

根据新准则,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而对于一般企业主要是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长期应收款和其他应收款。其会计科目的设置与原制度规定相同,会计处理原则与持有至到期投资大体相同,差异主要在于以全新的提法“金融工具”出现,与传统的理念明显不同。

短期投资利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借款利息 资本化 费用化 会计核算

一、专门借款的界定

专门借款是指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专门借款通常应当有明确的用途。即为购建或者生产某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人的,并通常应当具有标明该用途的借款合同。

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在实务中,如果由于人为或者故意等非正常因素导致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时间相当长的,该资产不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三、借款费用确认的基本原则

根据借款费用准则的规定,借款费用确认的基本原则是: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对于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利息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四、专门借款利息费用的核算要求具体运用

(一)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的,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

【例1】H公司于20×7年1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一幢办公楼,工期预计为1年零6个月,工程采用出包方式,分别于20×7年1月1日、20×7年7月1日和20×8年1月1日支付工程进度款。

公司为建造办公楼于20×7年1月1日专门借款2 000万元,借款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6%。另外在20×7年7月1日又专门借款4 000万元,借款期限为5年,年利率为7%。借款利息按年支付。闲置借款资金均用于固定收益债券短期投资,该短期投资月收益率为O.5%。

办公楼于20×8年6月30日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公司为建造该办公楼的支出金额情况如下:20×7年1月支出1500万元;20×7年7月支出2500万元;20×8年1月支出1500万元。

对该业务核算过程分析如下:

第一步,计算在资本化期间内专门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20×7年专门借款发生的利息金额=2 000×6%+4 000×7%×6/12=260(万元);20×8年1月1日――6月30日专门借款发生的利息金额=2 000×6%×6/12+4 000×7%×6/12=200(万元)

第二步,计算在资本化期间内利用闲置的专门借款资金进行短期投资的收益。20×7年短期投资收益=500×O.5%×6+2 000×0.5%×6=75(万元), 20×8年1月1日一6月30日短期投资收益=500×0.5%×6=15(万元)

第三步,计算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公司20×7年的利息资本化金额=260-75=185(万元),公司20×8年的利息资本化金额:200-15=185(万元)。

账务处理如下:

20×7年12月31日:

借:在建工程 l,850,000

应收利息(或银行存款)750,000

贷:应付利息 2,600,000

20×8年6月30日:

借:在建工程 1,850,000

应收利息(或银行存款)150,000

贷:应付利息 2,000,000

(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在购建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的,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例2】G司为建造一条生产线,于20×8年1月1日借入一笔长期借款,本金为3000万元,年利率为8%,期限为5年,每年末支付利息,到期还本。工程采用出包方式,于20×8年1月1日开工,工程期为2年,20×8年相关资产支出如下:1月1日支付工程预付款1400万元;7月1日支付工程进度款300万元;8月1日因工程纠纷一直停工至12月1日,12月1日支付了工程进度款100万元。闲置资金因购买国债可取得0.3%的月收益。

分析过程如下:

第一步,确定资本化期间:20×8年1-7月和12月为资本化期间。

第二步,计算20×8年的利息。20×8年的利息=3000×8%=240(万元)

第三步,计算20×8年专门借款在工程期内产生的利息费用=3000×8%×8/12=160(万元)

第四步:20×8年专门借款全年因投资国债而创造的收益=1600×0.3%×6+1300×0.3%+1200×0.3%×1=36.3(万元)

第五步:20×8年专门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额=160-36.3=123.7(万元)

20×8年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建工程1,237,000

财务费用 800,000

应收利息或银行存款363,000

贷:应付利息 2,400,000

总之,借款费用准则不仅扩大了借款费用允许资本化金额的借款范围,而且简化了专门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更多地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企业借款真正的利息负担,更能如实地反映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实际成本。

参考文献:

[1]胡世强.财务会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杨安富.借款费用中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小议,《财会月刊》 2004年11期

[3]朱清贞,颜晓燕.借款费用中一般借款资本化率的确认与计量,《商业会计》2009年6月第12期

短期投资利率范文第10篇

一、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

1.允许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发生了变化。

原会计制度规定,借款费用允许资本化的资产范围仅限于固定资产;新的会计准则扩大了允许资本化资产的范围,包括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除了包括固定资产之外的其他资产。

2.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发生了变化。

原会计制度规定,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仅限于专门借款;而新的会计准则规定,除了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之外,还包括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也允许资本化,计入相关成本。

3.利息资本化计算方法发生了变化。

在计算允许资本化利息支出时,原会计制度规定,专门借款利息支出资本化的部分要与购建固定资产支出相挂钩,需计算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和所占用专门借款加权平均利率来计算确定,比较繁锁;而新会计准则对于专门借款不需要与累计资产支出挂钩,直接将专门借款的利息支出予以资本化,但在计算过程中要扣除未动用的专门借款存入银行所产生的利息收入,方法比较简单;同时对于为生产或购建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占用的一般借款,仍按原制度的计算方法操作,即先计算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与加权平均利率,最终确认占用一般借款部分应资本化的利息支出。

4.折价或溢价摊销方法发生了变化。

原会计制度规定,如果专门借款存在折价或溢价,应当将每期应摊销的折价或溢价金额作为利息的调整额对资本化率作相应的调整;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也可以采用直线法。而新会计准则规定,借款存在溢价或折价的,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价或溢价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取消了直线法,只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这样减少了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使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所增强。

二、新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利息支出资本化的计算方法

每一会计期间利息的资本化金额=专门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

1.专门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

专门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

2.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

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加权平均数×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

(1)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累计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加权平均数=∑(超出部分每笔资产支出金额×每笔资产支出实际占用的天数/会计期间涵盖的天数)

(2)一般借款资本化率的确定。

①一笔一般借款:资本化率为该项借款的利率。

②一笔以上的一般借款:资本化率为这些借款的加权平均利率。

加权平均利率=一般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之和/一般借款本金加权平均×100%。

其中,“一般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计算公式:

一般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每笔一般借款本金×每笔一般借款实际占用的天数/会计期间涵盖的天数)。

③借款存在折价或者溢价情形下,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价或者溢价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

三、举例

A公司于20×7年1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一幢办公楼,工期预计为1年,工程采用出包方式,分别于20×7年1月1日和20×7年7月1日支付工程进度款。

A公司为建造办公楼于20×7年1月1日借入专门借款2 000万元,借款期限为1年,年利率为6%;20×7年7月1日又借入专门借款1 000万元,借款期限为2年,年利率为7%;另外向银行借入长期贷款2 000万元,期限为20×6年12月1日至20×9年12月1日,年利率为7%,按年支付利息。(为简单化,本题中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均相同。)

闲置借款资金均用于固定收益债券的短期投资,该短期投资月收益率为0.5%。

办公楼于20×7年12月31日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A公司为建造该办公楼的支出金额如表所示:

01

(一)新会计准则的账务处理:

①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为20×7年1月1日至20×7年12月31日;

②计算在资本化期间内专门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

20×7年专门借款发生的利息金额=2 000×6%+1 000×7%×6/12=155万元;

③计算在资本化期间内利用闲置的专门借款资金进行短期投资的收益:

20×7年短期投资收益=500×0.5%×6=15万元;

④占用的一般借款应当予以资本化的金额为:

20×7年一般借款应资本化的利息金额=1 000×6/12×7%=35万元;

A公司20×7年的利息资本化金额=190-15=175万元。

相关会计账务处理如下:

借:在建工程1 750 000

借:应收利息(或相关科目)150 000

借:财务费用1 050 000

贷:应付利息2 950 000

(二)原会计制度下资本化的利息支出:

①计算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1 500+1 500×6/12=2 250万元;

②计算资本化利率=(2 000×6%+1 000×7%×6/12)/(2 000+1 000×6/12)=6.2%;

③计算应予以资本化的利息支出=2 250×6.2%=139.5万元。

综上,新会计准则与原企业会计制度在借款费用核算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有关规定上更多地体现了国际趋同,更能全面体现“相关性”和“可比性”等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特征,使会计信息能在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内部之间相互比较,从而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投资决策的需要。

上一篇:多元化音乐教育范文 下一篇:电路技术原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