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给家长的一封信范文

时间:2023-11-06 18:42:08

学生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给家长的一封信篇1

尊敬的家长:

您好!当前,全国上下正在众志成城打响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战。前线,无数医务工作者正在积极开展各项防控救治工作;后方,我们能给他们的最大支持是团结起来,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一起共度难关。

在科学防控工作上,我校高度重视,把全体师生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已在第一时间成立工作小组,制定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主体,排查消除可能的隐患,严格施行检测和防控措施,做好应对工作。

为了大家的生命健康和人身安全,我校对相关事项作如下提示,请大家知悉:

一、关注疫情信息,正确获取疫情防控相关信息。家长可关注国家专业权威部门和主流媒体的疫情信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恐慌,教育、引导学生做好个人防护。

二、减少不必要出行,不参加聚集性活动。在此期间如无紧急情况请尽量停留在家中,出门请佩戴口罩,坚决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去;不参加各类线下教学、社会实践、校外培训等聚集性活动。学校场地均不对外开放,不要提前返校。建议取消各种聚会。

三、关注自身健康,注意个人卫生防护。在此期间要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睡眠充足,增强自身免疫力。如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状,特别是持续发热不退、乏力、干咳或者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例接触史的,请第一时间佩戴口罩到就近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并主动告知相关情况。

四、及时报告相关信息。目前已从疫情发生地返回,或假期接触过来自疫情发生地人员的教师、家长或学生,应密切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按要求进行隔离观察两周(14天),并主动向班级老师及所在街道社区报告情况。

五、注意居家卫生,合理安排饮食。居室要勤通风换气,及时清理垃圾,保持整洁卫生。不接触不食用野生动物,食用肉类和蛋类要煮熟煮透。

六、配合排查登记。教育部门在近期开展师生假期动向相关排查,请家长们积极配合。

如果被疾控部门告知您是一名密切接触者或被确诊为患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请先不要恐慌,并请第一时间向学校报告,主动服从配合区政府的防控举措,在疾控部门指导下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七、开学时间暂定2021年2月26日。积极配合我校的防控疫情工作,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各位家长继续留意本校通知。

家长开学前请为孩子准备好口罩及教学工具!

学生给家长的一封信篇2

――摘自新浪微博:@下一站布拉格

缘起,一个共同的约定

10年前,2002年12月1日,60名孩子在西湖边的教室里,各自写下一封信:《写给十年后的我》。这些信被装进两个牛皮纸的大信封,信封上横七竖八地落满了12岁少年踌躇满志的签名。封信的那一天,孩子们围着老师一个劲地问:“这些信,10年后我们真的能收到吗?”

10年后,2012年10月17日,当年作文班的吾老师(现在是《小学生时代》的首席编辑)打开了这两个大信封,准备把自己收藏的60封信完璧归赵。为了兑现这个10年之约,《小学生时代》和《钱江晚报》携手,一起寻找这60个长大了的孩子,吾老师还专门为此开通了新浪微博――“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10年之约即将到期,我想知道,你们儿时的烦恼解决了吗?当初的理想实现了吗?”

2002年,这60名孩子属于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两个作文班,分别在文学部三楼的313教室和316教室上课。如今,他们正是20出头,风华正茂,大部分人正处于大学毕业前夕。

@下一站布拉格(10月16日12:57):10年过去了,这些信依然保存完好,信封上的笔迹还是那样清晰。我换了工作换了电话,你们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或许还有大学)……我们就这样各自散落了。

当时留下的线索,就只是两个大信封上的签名和一份点名册。

@下一站布拉格(10月16日13:26):薛晋的签名是霸气的超大号字体;汪晨骅,特立独行的反写印章体让我想起你的笑;那个真人和笔迹一样清秀的夏冬非;用拼音字母代替真名的张奇,我还保留着你送给我的书签;谢谢胡三乐,是你把我们共同许愿的那一个日期留在了信封上;腼腆的田梦菲,把名字写在信封的反面;王天宇,我承认你狂野的行草让我辨认了好半天……

“看见签名就会想起十年前他们的样子。”吾老师指着这些稚气却充满个性的签名,陷入了回忆:“字写得最大的薛晋,浓眉大眼很有气场;写了名字又涂掉的何为,特别调皮,他当时不愿意把信密封起来,我说不管写成什么样都得封起来,留给10年后的自己好好看;只留下拼音缩写的ZZQ(张奇),当时就说要考考我,看10年后还记不记得ZZQ到底是谁,哈,我还真没有忘记他……内向的孩子把名字写在角落里和信封背面,自信霸气的孩子字写得特别大,还有的已经在用艺术字签名了。313的女生多一些,信封最中间的地方留了出来,316的调皮孩子多一些,整个信封都写满了,有人光签名不算还画了个冰淇淋甜筒。”

临拆封又发现一个惊喜――调皮男生刘嘉睿,竟然把名字签到了封口的内侧,缩成小小的一团,难怪正反面找了好几次都没看到他的名字。这个发生在10年前的类似躲猫猫的搞怪行为,预示着这会是一个有趣的“寻找”游戏。

故事,是一个个“时间胶囊”

所有的人,包括吾老师在内,都非常好奇10年前的孩子们会在信里跟自己说些什么,会留下什么样的梦想告白。

“我还记得他们大概的样子,记得他们课堂上的小故事,但是不记得他们当时是怎样和自己对话的了。不知道这10年来,他们有了哪些变化和成长?有没有一直在为梦想而努力?会不会有人因为这封信而想要重新捡回丢失的梦想?”吾老师慢慢地拆开了信封。

胡三乐(信件选摘):你现在在哪儿上大学?是我心里最基本的浙江大学还是好一点的北大?清华?或者是国外的哈佛?剑桥?牛津?……如果都不是的话也就太对不起学习一直很好的我了。(不要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如果是的话我就太想骂你两个字了:“人渣”)……

赵一驰(信件选摘):我想过我的模样会不会像爸爸。在我心目中爸爸的模样还是很帅的(模样指的是除了身材以外的部分)。我最崇拜的人就是我小姑姑,她可是博士学位啊。现在美国当医生。请你务必给我“寄”张“照片”。

陶力行(信件选摘):在此10年后,你远赴英超。哈哈,你可真伟大啊。你以高大的身材,颇有个性的发型和一套出神入化的过人、射门技术,在曼联锋线坐稳主力。啊,你真的好伟大、好伟大啊,真不愧是我。

张奇(信件选摘):现在妈妈最希望我长大能帮她洗一次脚,你千万别忘了。我希望能一直读到博士后,能创造一台真正的机器人,能一举成名……愿上帝能助我心想事成。

还有的同学,对着假想中的未来自己,轻松聊起了家常:

吴振宇(信件选摘):你现在还倒霉吗?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在一次秋游中,在车上别人呕吐,吐在“我们”身上,而游玩中,又被别人推入石灰坑……我可以希望你运气好一点!

钱家俊(信件选摘):你要帮我感谢叶家祥,他几次冒着“生命危险”在学校给我吃彩虹糖,请我吃里脊串,借我玩电子宠物……不报答他我过不去啊。

郑彬斌(信件选摘):现在的我在一心一意复习,想参加华杯赛。对了,有道数学难题想让你解一解(内附),如果那时有时光邮筒、时光机什么的,帮我寄过来,好吗?(注:这粗心的马大哈,忘了把这道数学题附在信末。)

范天能(信件选摘):前几天,妈妈买回一只鸡,这只鸡不出10分钟就被消灭了,我面前的鸡骨头成了珠穆朗玛峰,妈妈爸爸面前却成了孤山。(老师当年的评语:只要发挥吃鸡的精神,你一定能心想事成。)

在黄辉的信里,还说到了10年后的吾老师:“我特别想知道吾老师变成了什么样,是不是一个满头白发、皱纹不少的老奶奶?”哭笑不得的吾老师给了他这样的批语:“不至于吧?我会老得那么快?一定让你大吃一惊。”

寻找,从一份点名册开始

遗憾的是,当年那份点名册上记录的联系电话,如今很多成了空号。能幸运联系上的10多位家长,大多还记得当年孩子在少年宫读书的情景。一位家长说:“没想到老师还留着孩子的梦想,我非常非常感激。”也有家长主动要走了吾老师的电话号码:“让孩子主动给老师打电话才是尊重。”

《钱江晚报》上的“寻人启事”发出不过两三天,当年写信的60个孩子便陆陆续续地找到了30多个。有的是被自己的家长、亲朋看到了报纸上的名字,有的是被同学“推荐”和指认出来的,被网络点名的同学兴冲冲地跑到吾老师的微博上报到:“报告,我被某某同学当萝卜挖出来了!”还有的在微博里惊呼:“我和×××是初中(或高中、大学)的同学,但我一直不知道,其实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是同学了!真是太神奇了!”

@下一站布拉格(10月18日23:06):今天被@很多次,那些个躲在时间幕布后面的少年,在微博里拿掉了“记忆的头套”,变成了风华正茂的青年!男生大都长到了我要仰头的高度,女生个个青春美丽,怎么可以这么好!这么好!!

@下一站布拉格(10月21日22:59)一个小遗憾:有童鞋激动地找我,说信封上没看到名字,问自己的信有没有在里面。我查了查,没有,他很失落,怪自己当时翘课了。我也很后悔,那会儿我为什么不狠一点,逼他补上这个作业呢?

当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大四学生夏冬非得知吾老师在找他们时,差点哭了。 因为,2011年的时候,夏冬非就曾经找过吾老师:“通过网上搜索,我查到吾老师在《小学生时代》做编辑,就给她的工作单位发了一封找人邮件,但是那封信被系统退信了。我还以为这条线索断了,真没想到,现在老师也在找我们。”

学生给家长的一封信篇3

多情打工妹,为帮男友进监狱

何毓生长在岳阳市一个渔民家庭,1995年9月,16岁的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岳阳市第一中学,她的同桌就是张强。高中3年,两人的关系飞速发展,很快成为了男女朋友。

1998年高考,张强如愿考上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何毓却发挥失常落榜了。她本打算复读一年再考,可是,1998年8月底的一天,张强突然对何毓说:“我不上大学了,我准备过几天就去外面打工……”何毓这才知道,张强念大学每年需要6000元学杂费,加上生活开销,一年少说也要近万元,对于穷得揭不开锅的张强一家来说,这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因此他想放弃上大学,打工挣钱!听了张强的话,何毓好长时间没有说话。

两天后,何毓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复读,外出打工!第二天,她将父母留给她复读的2000元钱拿给了张强。张强坚决不接受,何毓笑着说:“只要你以后好好地对我,别说为了你出去打工,就算失去我的性命,我也愿意……”张强紧紧地抱住何毓,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在何毓以及亲戚朋友的帮助下,1998年9月初,张强终于走进了大学校园。半个月后,何毓来到省城长沙,在一家酒店做了一名服务员。

转眼到了2002年,张强即将大学毕业。在一名老乡的帮助下,张强在北京一家知名物流公司谋到了一个部门主管的职位,可是,那家公司的人事经理同时看中了3名大学生。为了稳妥地得到工作,老乡点拨张强说:“你得花万把块钱打点一下……”可是,张强一个还没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到哪里去弄“万把块钱”呢?他只好求助于何毓。何毓想尽了各种办法,最后也只筹到了1300元钱。怎么办呢?她非常焦急!

2002年5月2日,何毓想到财务室预支工资,进去后发现里面空无一人。她本想转身离去,可从未关严的抽屉里,她清楚地看到里面放着一叠钱,何毓立即想到急需钱的男友,但她很快又犹豫起来,这可是犯法的事啊,要坐牢的……内心痛苦地挣扎了近2分钟,最后,她将手伸向了抽屉……

2002年5月中旬,经过一番打点后,张强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然而,何毓偷拿财务室1万元现金的事最终被公安机关侦破,2002年9月,长沙市芙蓉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处何毓有期徒刑4年。

148封情书,凝结打工仔善良之情

说实话,在没有走出校门之前,张强在心里对何毓充满着感激之情。可是,走出校门后,现实生活的残酷让张强越来越觉得,在这个世界上,钱才是最重要的!他觉得身份卑微的何毓,无法对他的前途有什么帮助,特别是何毓入狱后,他心中这种感觉越发强烈了……2002年10月,张强和公司一名副总的外甥女谈恋爱后,就开始有意冷淡何毓――那时,身在监狱的何毓,总会定时给张强写信,但是张强却再也没有给她回过信。

对于张强的变化,细心的何毓也感觉出来了。由于一直不见男友写来只言片语,痴情而绝望的她开始自暴自弃,连死的心都有了……

如果不是一位叫彭萍的打工仔知道了一切,何毓的现状可能不堪设想。彭萍是湖南醴陵人,当时在张强所在的物流公司做保安,同时负责信件的收发。因为与张强是老乡,两人比较熟。从2002年10月初开始,彭萍就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每次他把一封从湖南某监狱寄来的信件交给张强后,张强看都不看就把它扔到了垃圾桶。后来张强还对他说:“以后这种信你别给我,直接退回去,就说这里没这人!”彭萍越发感到好奇。11月初的一天,当又有一封这样的信寄来时,彭萍便好奇地拆开了封口,认真地看了起来:“亲爱的张强,我多么希望看到你的回信,可我等了一天又一天,始终没有。但是,我仍然会每周给你写一封信,一周一周地写完8封信。因为我们认识8年了,现在是第6封,写完8封信后,我们就永远也见不上面了……”

彭萍看完惊出了一身冷汗,他没有想到这是一封生命攸关的绝笔信,来不及多想的他拿着拆开的信就去找张强。可是,还没等他说完,张强却一把夺过信扔进了垃圾桶,同时气愤地对彭萍说:“你怎么这么混蛋,竟然随便拆别人的信……”彭萍好心好意给张强报信,结果却被臭骂一顿,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

彭萍本来想再也不管这事了,可是,不久后,他又收到一封从监狱里寄给张强的信,信封上还标了个“7”,彭萍再一次紧张起来……当天下午,彭萍根据信封上的地址,查到了监狱的电话,然后找到了相关管教干部,向他们汇报了这一情况。从管教干部的口中,彭萍知道了事情的全部真相,他还得知,何毓在狱中多次用头撞墙想寻短见,监狱的管教干部只好24小时看护着她……彭萍深深地同情起何毓来,他还想做做张强的思想工作,可进了张强的办公室后,却发现他正和新女友亲密地坐在一起……彭萍终于明白,张强的心已经完全不在何毓身上了!

当天晚上,彭萍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要是不知道这事还好,既然知道了,就绝对不能袖手旁观……他想帮一帮身处绝境的何毓。彭萍想,何毓不就是想看到张强的信吗,既然张强不给何毓回信,我可以冒充他给她回信。

要冒充张强与何毓通信,首先得模仿张强的笔迹。彭萍故意求张强帮他手写了一封家信,然后便对着张强的笔迹一笔一划地练习。两天后,彭萍以张强的身份给何毓写了一封信:“亲爱的毓,我前些日子的冷淡,并不是针对你的,这几个月来,我在工作上遇到了许多不顺心的事,请原谅我的自私!”因为怕露出破绽,这第一封信,彭萍就只写了这些,然后特意花20多元钱用特快专递寄到了长沙。

从信寄出去的第二天开始,彭萍就开始牵挂起回信来,而且他还想着,万一露出破绽该如何应付……10天后,彭萍终于等来了从监狱里寄来的信,而且是两封!一封是何毓的,她在信中高兴地说:“我就知道你不会这么无情,你知道吗,收到了你的信,我比什么都高兴,前几天我还想一死了之,可一见到你的信,这些想法都消失了……”另一封是管教干部写的:“张强你好,自从收到你的信后,何毓的心情好了很多,希望你配合我们的工作,多和她通信……”看着这两封信,彭萍既欣慰又紧张,欣慰的是何毓终于打消了自杀的念头,紧张的是,自己以后还要继续冒张强之名与何毓通信。

彭萍明白,自己冒张强之名与何毓通信,何毓迟早会知道真相的,要想真正帮助她,挽救她,就得让何毓养成坚强而独立的性格,只有这样,到时她才不会脆弱得想自杀!为此,彭萍在给何毓的信中总会有意无意地给她讲些人生道理,他还给她买了不少有教育意义的书……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何毓坚强起来!

真相大白,假男友成了准丈夫

时间转眼进入了2006年,此时,彭萍以张强之名已经给何毓写了100余封情书了,在他用心良苦的启迪与开导下,加上管教干部的帮助,何毓已经从进监狱时脆弱不堪的小姑娘成长为一名坚强而成熟的女性,她的思想和行为都变得理性起来,她不但在监狱里学会了熟练的电脑操作技术,还因表现优异而减刑半年。

2006年3月底,在她即将出狱的时候,彭萍在和监狱管教干部沟通后,给她写了一封长达3000字的长信。彭萍在信中说:“……请原谅我一直以来对你的欺瞒,其实,我并不是你的男朋友张强。三年多来,我以自己的方式和你书信往来,也许你在知道真相后会伤心、气愤,但请相信我的诚意……看到你终于走向坚强,我很高兴,祝愿你的明天更美好!”在信中,彭萍除了表达自己的歉意外,还把张强的情况告诉了她。

虽然在和“张强”书信往来的几年里,何毓也感觉到了一些异常,可是,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她还是流泪了――一半是因张强,她一时之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另一半是为彭萍,她没有想到,天底下还有这样的好人,他们非亲非故,但三年多来,他却坚持用他独特的方式来帮助她!

2006年4月9日,当何毓出现在张强的办公室时,张强惊慌得手足无措:“你怎么会在这里?你不是在坐牢吗?你来找吗?……”张强本以为何毓是来报复他的,但何毓一没打他二没骂他,她从包里拿出一大叠信,平静地说:“这里共有148封信,我以为是你写的,但直到10天前,我才知道是一个叫彭萍的陌生人写的。我曾经可以为你牺牲一切,而你却在我最失落的时候抛弃了我,如果不是彭萍的这些信,我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足足有半个小时,何毓才将自己心中的愤恨与辛酸说完。张强不断地说着对不起,甚至对她说道:“我会把你以前给我的钱都还给你的……”何毓再次平静地说:“你欠我的,用再多的钱也还不了,我也不奢望你还,就当是我做了一次善事,可惜的是,我捐错了对象!”说完,她头也不回地走了!

走出张强的办公室后,何毓很快找到了彭萍。当明白了彼此的身份后,两人沉默了好久,最后还是何毓打破了沉默,认真地对彭萍说:“真的很感谢你!”临走的时候,何毓说:“我在里面学了一门技术,这次来北京,主要是考察一下市场,我准备在长沙开个印务社,我的一个狱友资助的。”何毓还把自己在长沙的地址留给了彭萍。

何毓离开的第二天,恼羞成怒的张强就找了个借口将彭萍炒了鱿鱼。离开物流公司后,彭萍又在距物流公司不远的一家酒店做起了保安。那些日子,虽然他很想给何毓写封信问候一下,想知道她的近况,可是,一想起何毓漂亮的容貌,一想起她现在可能已经是老板了,他很快又将心中的那份冲动与激情打消了。而何毓回到长沙后,也对彭萍思念起来,而且这份思念与牵挂一天比一天浓……她知道自己已经爱上他了!

2006年5月初的一天,何毓忍不住给彭萍写了一封信表明心迹。看着何毓大胆的表白,彭萍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与激动,他本想立即给她回信,把自己对她的思念告诉她,可是,他最后还是放弃了,他还是觉得自己配不上她!

何毓左等右等,始终不见回信,她敏感地觉得,彭萍不回信,一定是瞧不起她这个坐过牢的人!因此心里非常郁闷。

2006年6月底,监狱一位曾经多次帮助过何毓的名叫邓龙的警官在回访出狱人员时,得知了何毓的心事,鼓励她主动出击,争取自己的幸福,不要有任何的顾虑与思想负担。

2006年7月16日,北京城风和日丽,漂亮的何毓再次出现在彭萍的眼前。经过一番长谈,何毓才明白了彭萍的心思,她激动地说:“我们都勇敢一点好不好,我从来没有小瞧过你,我很爱你……”说完,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2006年9月初,在何毓的建议下,彭萍离开了北京。他在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开了一家电话缴费点,虽然仅有1%的利润,但在他的细心经营下,一个月下来也有近2000元的纯收入!最让他高兴的是,由于同在一座城市,和何毓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两人的感情一天比一天好!2007年4月8日,两人在长沙海成大酒店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当在众人的祝福声中互换戒指时,彭萍与何毓同时落下了激动而幸福的泪水!

(文中除警官邓龙外,全系化名,未经作者许可,谢绝转摘。)

责编/紫君

学生给家长的一封信篇4

婚后几个月,夏洛蒂夫妇应邀去一位朋友家做客。大约在湿草地上散步久了,夏洛蒂受寒着凉。此时她刚怀孕,反应强烈,回到家后,便不断呕吐,甚至晕厥。医生认为,是体力衰竭。1855年3月31日,一代有着广泛声誉的作家,在送走几位富有才情的弟妹(包括写出文学经典《呼啸山庄》的艾米莉)后,辞世而去。

夏洛蒂的这次婚姻,发生时间并不长。丈夫尼科尔斯,是她父亲的副牧师。他虽喜欢夏洛蒂时间已久,但求婚却是在1852年12月。父亲不同意夏洛蒂结婚。这并不仅针对她,父亲向来就反对人结婚。一年多后,父亲心境有了变化,对女儿的婚事改变了态度。经过不长时间准备,尼科尔斯成了夏洛蒂的丈夫。不到一年,悲剧便发生了。

夏洛蒂的最著名作品《简・爱》,发表于1847年,距夏洛蒂的婚姻,还有较长一段时间。作品之中,家庭女教师简・爱,与主人罗契斯特之间的爱情,是这部著作最重要而动人的篇章。主人公简・爱,虽然瘦小,没有什么姿色,社会地位也不高,但她的精神气质,却吸引了有身份、地位,且很强势的罗契斯特。可在这座府宅,深夜常有怪笑,客人被咬伤刺伤,连主人罗契斯特,也几被烧死……原来,主人有一个疯妻子。一切似乎结束了,但爱情终于柳暗花明。罗契斯特的宅第虽最后被疯妻一把火烧尽,可简・爱却意外获得遗产。在已经丧妻并瞎眼的罗契斯特召唤下,她感应到,并立即奔去,婚姻成了爱情终于收获的果实……

这一场听来、看来都有些惊心动魄的爱情,不仅在当时,就在百多年后的读者看去,也颇受感染和吸引。这时,一个念头会随之产生:作者自己,经历过这样的爱情吗?倘没有,那些精致、细微,甚至有些神秘的感受,又是如何神遣般汇到她的笔下……因为,从作者生平看,她的婚姻,显然与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干系。而《简・爱》,又带有明显的作者自己生活及认识的痕迹。

1857年3月,生前与夏洛蒂有过交往的盖斯凯尔夫人,出版了第一部《夏洛蒂・勃朗特传》。但在其中,我们未能见到夏洛蒂还有其他爱情的蛛丝马迹。也许,是传记作者毫不知情;或者,当时保守的英国社会,不大会宽容超出道德界限的爱情行为吧。

这个谜,直到夏洛蒂去世近60年后,才由远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家人的捐献中,得以撩开一角面纱。

1913年,夏洛蒂曾在布鲁塞尔学习过的寄宿学校教师家的后人,向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捐出了4封有些残损的信件。这些信,是夏洛蒂用法文写给该校教师黑格先生的。信的内容,使人无法怀疑,当时的夏洛蒂,与黑格先生之间,有过一段铭心刻骨的爱情。这爱情,从信中看,又似乎是夏洛蒂孤倔、痛苦,甚至绝望的单相思。

2004年,距这几封信写作已160年后,夏洛蒂的4封信原件,得以从深藏的博物馆走出,在夏洛蒂位于英国约克郡的故居――这些书信诞生的屋子展出。夏洛蒂在《简・爱》中描述人物爱情感受的谜底,可以由此完全揭开。

那是1842年2月,为了不再去做地位低下的家庭女教师(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在《简・爱》中有强烈反映),勃朗特姊妹打算自己开办一所学校。在姨妈同意提供基金后,夏洛蒂便与妹妹艾米莉,到生活费用较低的比利时布鲁塞尔,在黑格夫妇所办的寄宿学校学习,以提高法语水平并学习一点教学需要的德语。

本来,她们只打算在这里呆半年,因为经济条件实在有限。但黑格太太当时建议她们多留一段时间,让夏洛蒂作助理英文老师,艾米莉教一点音乐课。这样,虽没有工资,但提供食宿,她们的学业也可以继续。

因为姨妈去世,姊妹俩返回了老家。这时,黑格先生给夏洛蒂的父亲去信,除去表示悼慰,还对他女儿们的品格,给予了很高的赞誉。信中建议,希望夏洛蒂能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虽然我们不能确知黑格与夏洛蒂间此时发生了什么,但他对夏洛蒂有好感,却是可以明确的。

黑格先生,是布鲁塞尔一位具有非凡卓识的法语教授。他学识渊博,在那里颇有名气。在与夏洛蒂交往之时,他还获得过皇家文艺馆颁发的奖项。他后来成为比利时皇家学院最著名的教授之一。他性格坚强,与《简・爱》中“罗契斯特”颇为相像。夏洛蒂在他那里学习期间,他很欣赏其文学才分,并且尽力激励她在文学方面发展。当时,他送给夏洛蒂很多书,包括帕斯卡尔的《思想录》,贝纳丹・圣・彼哀的一套全集,以及其他法文诗集、德文著述等。从严格意义上说,夏洛蒂的文学训练,是在这里完成的,虽然此前,她曾与姊妹一起写作并自办过小报,相与娱乐。

正因为罗契斯特的欣赏和鼓励,夏洛蒂潜在的文学才能得到激发;他的强有力的奇特个性,他的真诚帮助,在追逐超俗精神生活的夏洛蒂一方,自然引发了爱慕之心。这些,使得夏洛蒂的生活,尤其文学事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843年1月,夏洛蒂独自返回黑格夫妇的寄宿学校。在这里,她仍做学生同时当助理教师。这一年间,她一方面感到孤寂苦闷,因为妹妹和朋友的离开;但在黑格先生那里,她肯定获得了不少宽慰和支持。目前没有资料反映他们的情谊发展到了何等程度,但是,他们彼此的状态,却引发了黑格夫人的猜忌,说严重一点,是妒意。

在这种情况下,保守的社会氛围,使夏洛蒂难能在此继续下去。第二年1月,她离开了布鲁塞尔,回到了故乡。当时,她与妹妹试图在本教区开办一所学校,但她不能离开故乡,因为父亲视力衰退,他必须得到女儿的照顾;而故乡霍渥斯,又过于偏远,无法吸引家长将儿女送到这里来。这项筹备已久的计划无法付诸实施。

尽管当时处境艰难,夏洛蒂对黑格的思念,却丝毫没有减弱。从目前留存下来她给黑格的信中可以知道,夏洛蒂先后给黑格写过数封信,间隔时间有数月、半年甚至更久,却似乎没有得到黑格的回音。依这一点判断,她在离开之前,黑格家里,也许发生过因为夏洛蒂的什么纠结,黑格无法,或者不愿给她回音。

夏洛蒂给黑格的几封信,是相当动人的。读者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情绪愈来愈浓烈,表达的言辞也更加直捷显明。透过它们,我们深切感受到夏洛蒂为爱而激荡的情怀,但是,想到这些信并没有得到应和的回音,我们也不由为写信者的境遇感到酸楚和同情。

现存的信件中,第一封写于1844年7月24日(从内容看,当年5月初,夏洛蒂还写有一信;依常理判断,她从布鲁塞尔刚回家时,也就是1月,应当还有一封表达感谢的信才是)。写这封信,夏洛蒂有一个很好的借口:一位她熟悉的夫人将去布鲁塞尔,“并且很愿意带一封信――我认为不应当忽视给你写信 的好机会。”

夏洛蒂的信中,首先表达了对黑格工作、身体的关心,继而对黑格长期不回信表示理解。“尽管看到你的信时,我感到一种最大的幸福,我也耐心等待着接到你的信,一直到你乐意而且方便给我寄的时候。”

对于两人未来的见面,夏洛蒂抱有很大信心。所以,为了预备见面时可以相互交谈,夏洛蒂每天背诵半页法文:“我喜欢学这个课文――先生――当我读法文的时候,我仿佛在与你交谈。”

几乎有些琐细的,夏洛蒂谈到自己的生活:想办寄宿学校;父亲的身体;自己的努力……还谈到自己的写作愿望:“我要写一本书,把它奉献给我的文学老师――我有过的唯一老师――就是奉献给你,先生,我时常用法文和你说,我多么尊敬你――我多么感激你的仁爱,你的劝告……”

信写完了,似乎不经意的,夏洛蒂附了一笔,“我并不请求你很快就给我写信,因为我怕打扰你――但是你心肠很好,不会忘记我总在渴望着信――是的――我非常渴望……”当然,她也担心,“先生――如果我终于收到一封信,如果我认为你是由于怜悯而写――这就使我太痛苦了。”但是,夏洛蒂仍表达出想再见到黑格的信心:“啊,一定有一天会见到你――应该如此――我一赚到足够的钱就去布鲁塞尔,我就到那里去――哪怕时间是短暂的,我也将要再见到你。”

非常可惜,夏洛蒂终于没能见到黑格,连她认为可能使她痛苦的,由于“怜悯”而写的信,也没有收到。8月份,她又寄去一信,没有回音。10月24日,因为有人经过布鲁塞尔,夏洛蒂又赶紧写一短信,想让人家带给黑格。这封信中最突出的,仍是对黑格回信的等待:“我只要问你,你是否收到5月初和8月的几封信,已经有6个月我等着先生的信,等待6个月,这是很长的时间。然而我并不抱怨。为了一点悲伤,我将得到很多补偿――如果现在你愿意写一封信交给这位先生或是交给他姐姐带给我,不会有误。”

夏洛蒂真是痴望:“再见,先生,我相信不久你会有信来――这种思想使我喜欢,因为你的慈爱永远不会在我的记忆消失,只要这种记忆存在多久,对你的崇敬也存在多久。”

但是,仍然是不能顺从心意的但是,“泰勒先生回来了,我问他是否有我的一封信――‘没有,什么都没有。’‘耐心点,’我说――‘他的姐姐不久就要来’――泰勒小姐已经回来了。‘黑格先生没有给你带什么,’她说,‘既没有信,也没有消息。’”

已经是第二年1月8日,夏洛蒂又给黑格写信了。因为她托人带的信无疑交到了黑格家里。当然,黑格读了,但是,仍不给带信人一封回信,甚至一点消息。这,叫夏洛蒂有多大的失望啊。以上的几句话,就是她写给黑格信的开头。它描摹了夏洛蒂见到捎信人时的对话,强烈的无望情绪溢于纸面。

久长的思念,是为了得到爱的回报。夏洛蒂此时的要求已经降到最低,只需一片短简,哪怕是“由于怜悯”的几句话,可是,全部没有,就像压根没发生过什么一样。这种结果真叫人万分难堪,叫长久等待的人备受打击。尽管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尽管英国当时社会风习严重束缚,可夏洛蒂终于压抑不住,她要将自己这么长时间忍耐的苦痛,毫无保留地表露出来:

“但是当人们不抱怨什么,设法严厉地克制自己时――一些机体的官能就要造起反来――人们以几乎难以忍受的内心冲突来抵偿外表的镇静。”

“白天黑夜我既不能休息,也难安静。如果我睡着了,我就做焦虑的梦,在梦中我见到你对我总是严厉的,总是忧郁的,总是盛怒的。”

“请原谅我,先生,如果我还给你写信――我若不减轻我的痛苦,我怎样能容忍这样的生活呢?”

其实,现在说什么都是为了表白,都是为了得到,或者维持内心的一脉心火,所以,夏洛蒂仍然不愿意失去:

“我承担各种责难――我只知道:我不能,我也不愿随意地完全失掉我的老师的友谊。”“友谊”二字,完全的,可以置换为“爱情”,因为几乎所有的友谊都难能达到这样强烈的地步。但这还不够:“我宁愿忍受生理上的极大痛苦,也不愿因剧烈的悔恨而心碎。如果我的老师使我完全失掉他的友谊,我将会完全绝望……”

可怜的夏洛蒂此时完全是乞求了:“先生,穷困的人为了生活不需要多少东西,他们只要求从富人的饭桌上落下的一点面包屑――若是人们拒绝给穷人这些面包屑――他们就会饿死。”

这样的信,无论口吻,无论情感的表达方式,都超出了一个保守社会女子的极限,但夏洛蒂却不顾一切地要将它寄出去。虽然“我隐隐约约意识到:有一些冷酷的,明智的人读到这些信时会说――‘她胡说八道’――为了报复他们――我只希望这些人――把8个月以来我所忍受的痛苦忍受一天……”夏洛蒂当然知道这样说话是逾越规矩的,但是,“在力能胜任时,人们在沉默中忍受痛苦,当不能忍受时,人们就不顾分寸说话了。”

这样大大超逾社会道德背景,表达强烈个人情感的信,不回答几乎会杀了写信人。但是,从后面的信件看,黑格是在几乎半年后才用严厉语气回了一封在夏洛蒂看来是“劝告”的信。1845年5月,她马上又写去一信,但这封信现在不存在了。目前留下的最后一封信,是夏洛蒂又忍耐了整整半年后的11月18日写的:

“夏天和秋天对我都显得太长了;说实在话,承担一直到现在我强加给自己的克制,须得做出痛苦的努力。你不会想象出这有什么含义;但是你试设想一下:你的一个孩子离你有160里路,你有6个月没有给他写信,也没有得到他的消息,不知道他的身体好不好,那你就容易理解这样的负担是何等难受了。”

这封信,从表面看,态度比前封信较平和了,但这大约是忍耐的结果。因为写信人也深感无奈和精疲力竭了:“我尽力了,我找事情做,我坚决不谈论你……但是我克制不了我的惋惜和焦虑――这是令人惭愧的――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被惋惜和记忆所奴役,被严峻地压迫着自己心灵的强烈顽固思想所奴役。” 但是,就如落水人一样,明知无望,却仍希图一根救命稻草。在夏洛蒂,现在就盼着黑格给她写一封信。哪怕随便几个字,那就对她的情感是最大的支持:“先生,我恳切地要求你,当你回复这封信的时候,谈谈你自己,不要说我;因为我知道,如果你谈我,就要责怪我,这一次我希望看到你的慈祥的面孔。”

一封简单的回信,一页普通的纸片,对目前的夏洛蒂,实在就是救命良药:

“我知道,写信给一个老学生,对你来说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而对我,却是生命攸关。你最后的信支持着我――6个月的养料――现在我需要另外一封信,你会给我的――并不因为你对我有友谊――你不会有许多友谊――而是因为你有同情心,你不会为了省片刻麻烦,而使人长久痛苦。”

夏洛蒂此刻已经不敢乞求“友谊”(在她心目中,显然是爱情),仅仅企图唤起黑格的同情心。而“禁止我给你写信,――拒绝回答,就是剥夺我在世间惟一的快乐……”这话,现在看来已相当苍白了。因为她自己心里也应当清楚,她是万难获得因“同情”而写来的信,更无庸说“友谊”了。

当然,无论怎么看,夏洛蒂的爱,是最大限度给了别人。尽管是那么长久痛苦地等待之后,也不愿对他人有一点伤害。在信的最后,在显然万般无奈的状况下,她仍然企图给对方留下温暖的记忆:

“――但是离开布鲁塞尔之后,我一次都没听到说法语――那时它在耳朵里听起来好像音乐――每个字对我来说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使我想起你――为了你的缘故,我全心全意爱法文。”

“再见了,亲爱的老师――愿上帝特别留心保护你,并赐给你特殊的祝福。”

这是我们所见到,夏洛蒂给黑格的最后一封信。从感觉看去,相当凄绝,又相对平和(较之第三封信)。时间这个利器,终于打磨去了人们大部分的锋芒。虽然有残留,却只够伤害自己。对旁人,已经不能点燃什么了。末尾的几句,几乎是告别。这样强烈的情感落得如此结局,真叫人不能不生发出无比的感伤。

倘从夏洛蒂一面看去,黑格这人心肠真是过分坚硬了。可退一步去考虑,近两百年前的欧洲,社会风气也是相当封闭保守的。黑格是一个有妇之夫,又是一名教授,家庭和社会身份,都不会允许他对一个学生产生爱慕心情。虽然从资料透露看,他送给夏洛蒂许多书籍,欣赏和激励她在文学方面的发展,但是,这种好感,离要冲破家庭社会藩篱,与一个学生相爱,那还有极为遥远的距离。

从后来的情形看,黑格之所以不给夏洛蒂回信,还与家庭有关。今天在夏洛蒂家乡展出的信件,大都留有被撕毁的痕迹。据说这是黑格收到信后,为不引起家庭分歧,自己撕毁,丢进废纸篓的。可他多疑的妻子将这些碎纸片拣了出来,重新粘合一起,作为夏洛蒂企图勾引丈夫的证据。或许,我们后人还真该感谢黑格夫人的妒意,否则,一个卓越小说家极为动人的情书,就不会存留下来,成为我们感知人类苦痛深度、顽强忍耐力量的最佳证据。

或许,正是这样长时间的蕴蓄力量,使得夏洛蒂,一个家境贫寒,身体瘦弱的英国女子,在一年之后,完成了她的传世之作《简・爱》。在这部长篇中,我们读到了主人公最坚定、顽强努力的意志,见到了简・爱对罗契斯特长久而强烈的心灵感应。这中间,我们有理由相信,包含着大量夏洛蒂自身的切肤感受,这,在那几封信中已表达无遗。从这个角度去看,夏洛蒂长期忍受的精神痛苦,正帮助了她的灵魂升华,使她可以为人类文化宝库,奉献一朵珍贵奇葩,这应当是夏洛蒂有所宽慰的。

学生给家长的一封信篇5

《傅雷家书》这是一本由一封封溢满父爱、母爱的书信组合而成的、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你知道傅雷家书的启示怎么写么?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2021傅雷家书对我们的启示五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傅雷家书的启示1中国的文学一直以它的博大精深而经久不衰,文学与历史的和谐更给这个古国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国人在文明、文化的滋润下,其根性也是其他国家都难以超越的,而畅读这些经典之作,更已成为提高修养,享受觉悟、顿悟、彻悟的一种必然的介质。

近些日子,读完了《傅雷家书》,感受颇深。从傅雷的出发点来看,他当初写信给爱子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些家信会被后人出版,且能被亿万人争相传阅,成为瑰丽。

作为父亲,他的每篇书信都写得那么专注,倾出所有的备至关怀,没有过于矫揉造作的词语,没有商业性质的敷衍,有的只是深沉的父爱,睿智的观点,广博的学识以及勤勉做人的决心。

傅雷是个成功的父亲,从他的身上,他的书信中,我看到了作为一位家长,作为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以及责任感,当然在他朴实的信中,这些并没有具体的表述,是需要靠自己去总结,去挖掘的,这些深深隐藏着的精髓,也成为了我许多财富中的一笔。

不管是孩子的父母,亦或是学生的老师,都具备着一个相同的共性,那就是爱!从事教育工作十几载,我对于教育教学的探索研究从来没有停息过,在每一天的工作中,我都抱着爱人者人恒爱之的信念,抱着微笑与感谢的心态,积极地迎接每一天的挑战,给自己定一个台阶,让自己在爬楼梯的状态下不断地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我都会感受到无比的满足,因为我在前进。

傅雷家书的启示2《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能够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可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明白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所以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此刻,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所以,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傅雷家书的启示3《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着父爱和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教子篇,是对孩子教育的文字篇本,也是一部艺术修养读物。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其间的谆谆教导,爱子情深,管教有方。

当我读这本家书,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感到里面有老师的教导,有长者的叮嘱,更有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有不同于很多父母的关爱,有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使人找到了另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平时许多家庭的教育不恰当,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没有正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步入歧途,最后后悔莫及。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家庭暴力,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不但没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让孩子变得反叛。家长要用合适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长们应该拜读这本《傅雷家书》。

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以从《傅雷家书》的字里行间中看出来。他身为一个教育家,文学家,自然想要教育孩子成为和他一样的人。他对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都有研究,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使得他培养的对象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后来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

父亲和孩子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两代人间的感情永远那么深厚,永远是享用不尽的财富。

欣赏这本《傅雷家书》。它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生活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使读它的人们都有所收益。

傅雷家书的启示4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傅雷家书的启示5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父亲对孩子的深爱作为一条人类的公理,如同太阳的光辉温暖着其间的每一个人。傅雷对傅聪的爱也是如是,这样的爱是高尚的、纯洁而又无私的,它荡涤了世间尘事的功利,洗去了人生的浮华,留下的是舔犊情深的人间第一情。“多少对你的爱,对你的友谊,不知如何在笔底下传达给你!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齐!”这是多么真挚的人间真爱呀。

然而,这样的爱毕竟又是特殊的,它超越了那种爱加威严式的教导,代之的却是建立在父子心与心相互交流基础上的一种隐没、深沉的父爱。傅雷是“清高”的那类人,在他的骨子里都渗透着这种独特的个性,当他把这种“清高”带到给儿子的信中,却成就了一份“清高”的父爱!

于是这一封封家书中便少了几分唏嘘不已,更没了世事钻营的技巧,写下的却是对人生、艺术的见解,对崇高精神和真理的追求。人生何其大,真理又何其空!而这又是多么可能会使这些家书变成概念的准则!然而没有,做父亲的以他自我大半生的心路历程来给爱子揭示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归宿!这般的揭示却不是那种艺术化的“展示”,却是结合了百般的勇气和无私的爱。

傅雷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孩子在艺术之外所遇到的问题,譬如交友、感情、花销等等。家书中有一句话是“赤子便是不明白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坚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我想:一个人有了它,也便有了整个世界!

在生活上,他教给儿子外国的礼节,指导儿子的为人处世;在事业上,他为儿子搜集资料,一齐研究音乐艺术,他们是一对父子,却更胜似一对朋友。在儿子跌入人生低谷的时,他以活力的语言唤起儿子的自信;在儿子演出成功时,他以平实的话语说服了儿子的躁动。他为儿子所付出的,远远胜过自我。

在那段父子离别的日子里,父亲用一封封家书,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文字,延续了一段远隔重洋的父子情,让远在他乡的儿子不再孤独。是那一封封家书,让我们看到了父亲的另一面,读懂了父亲那份热烈却又深沉的爱。傅雷对儿子的爱,不是那么强烈,也不是那么震撼人心,更不是那么耀眼,但它很温暖,慢慢地流入心里,滋润着整个灵魂。

学生给家长的一封信篇6

一个星期六下午,突然接到生活委员汪秋媛家长的电话:“伍老师,我要跟你反映一个情况。上周五,你在班里交给汪秋媛保管的100元最清洁班级奖金不见了!”我心里一怔,暗想这孩子平时班费管理得井井有条的,现在怎么连100元钱都管不住了?马上向她妈妈具体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周五下午在班里你把钱交给汪秋媛的时候,她把钱放在了铅笔盒里的,后来回到家里发现铅笔盒里的钱不见了!这孩子现在急的都哭了,还不敢让我把这事告诉您呢!”“怎么回事?是在哪里弄丢的呢?会不会在回家路上或是在家里掉了呢?”“不会在回家路上丢的,她书包里包括铅笔盒里其他东西都没少,就少了100元钱,而且她回到家就打开书包准备把钱放好的,钱肯定是在学校不见的。”我强压着内心的担忧,会不会是有学生偷了呢!说实话,我最怕听到这种消息,因为不论是谁拿的,对班主任来说都是一种情感上的打击。毕竟在这之前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天真无邪。会是谁呢?

二、班会准备

诚信小故事、47个信封

三、班会内容

(一)以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班会课,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

投影:偷东西的小孩与他母亲

有个小孩在学校里偷了同学一块写字石板,拿回家交给母亲。母亲不但没批评,反而还夸他能干。第二次他偷回家一件大衣,交给母亲,母亲很满意,更加夸奖他。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孩长大成小伙子了,便开始去偷更大的东西。有一次,他被当场捉住,反绑着双手,被押送到刽子手那里。他母亲跟在后面,捶胸痛哭。这时,小偷说,他想和母亲贴耳说一句话。他母亲马上走了上去,儿子一下猛地用力咬住她的耳朵,并撕了下来。母亲骂他不孝,犯杀头之罪还不够,还要使母亲致残。儿子说道:“我初次偷石板交给你时,如果你能打我一顿,今天我何至于落到这种可悲的结局,被押去处死呢?”

师:请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生:这故事说明,小错起初不惩治,必将酿成大错。

(二)叙述详情,商讨解决办法

师:是呀,故事中的母亲一开始在孩子偷东西时没有及时阻止,孩子长大后去偷更大的东西,直到被抓行刑。而今天,我们班里也有一位同学犯了同样的错误,我们全班同学这么多天辛苦换来的“最清洁班级”奖金不见了,经过调查确实是在我们班里不见的,怎么办?

我的话刚说出来,整个班一下就炸开了:“谁呀?还做贼!”……

“老师,反正现在人都在这里,我们马上成立一个专案小组!把这个贼揪出来!”班长这个主意一嚷出来,全班一齐叫“好”。

这时候,我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表情,发现坐在角落里小莉(化名)的脸涨得通红,还不时动动书包,摸摸口袋。我一下子就想到她可能与那100元有关系。“难道就眼巴巴看着学生把她揪出来?让她从此背上一个贼名?平常这还是个不错的学生,她拿这钱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啊?看她那样子已经后悔了……”想到这里,我冷静地说:“同学们!请安静!我们在一起相处快半年了,毕竟这不是件光彩的事情,一旦查出来,可能这位同学要背负一辈子的压力,以后的日子里可能会受到其他同学的“另眼相看”,甚至会影响到她的学习、找工作……如果现在她已经知道错了,大家能不能给她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大家看这样行不行?我这里准备了47个一模一样的牛皮纸信封,每个同学一个。如果你没有拿钱,就把信封原封不动封好交给老师。如果拿了钱,请把100元放在信封里封好交给老师。怎么样?”学生们一致同意。“好,那明天早自修前,同学们都把自己的信封放在我办公桌上!”

(三)揭晓结果

这是一次特殊的主题班会课,时间要延续到第二天早上,我心里并没有多大把握,如果她不把钱交出来怎么办?我希望时间能过的快一点,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要信任学生!要相信信任的力量!”默默地在心里这样说服自己。

第二天早上,在办公桌上堆了一大叠的信封,我数了数恰好47个信封。一一拆开,果然有一个信封里放着一张崭新的100元钞票。我紧悬的心终于长长舒了一口气。

中午,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跑到班里面大声地跟孩子们说:“恭喜,我们一起恭喜前几天一不小心犯了错误的这位同学,她知道自己错了,归还了钱!我们的100元钱又回来了!”掌声在班级里响起,大家都祝贺着这位同学的成长!“最后,老师想告诉这位同学,现在在学校里,我们可以给你机会改正,可是,等你进入社会后,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有给你们改正错误的机会,一旦你犯了错误就是在你人生道路上留下了抹不去的污点!好了,教室丢钱之事告一段落了,我希望我们班里每位同学都要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光明磊落!”

四、课后反思

班会结束后,我想找小莉谈话,但转念一想,又放弃了。要是她知道老师已经认出了她,心里会不会很别扭?而且她在那时候的样子表明她已经知道犯错误了,后悔了,后来归还了钱,表明她已经完成了一次犯错误――反思――后怕――改正的心理历程,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教育。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就是教会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完善吗?既然如此,那我又何必让一个幼嫩的心灵背上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呢?想到这里,我释然了。

学生给家长的一封信篇7

刚刚放学回家的我,随便把书包扔在一旁,扭开电视机。电视正在播放卡通片《长腿爸爸》。

看着看着我想起今天老师给我们的家课,是《长腿爸爸》阅书报告。我不禁皱起了眉。心想《长腿爸爸》这本书,我看了许多遍,但我应写什么读后感呢?我真不知道自己从这本书里学到什么。接着,我走进书房找原稿纸做阅书报告。可是,爸爸的书桌凌乱不堪,我找不着原稿纸,倒找到一封信。信封写着:“给亲爱的爸爸”。我感到很奇怪,因为我从没有写这样一封信。是谁写给爸爸的呢?但我不敢偷看爸爸的信,爸爸说这样做是没礼貌的。然而,别唤自己的父亲作爸爸,这事岂能不理!我实在抵受不住那封信的引诱。我仿佛听见那封信叫我打开它。于是,我从信封拿出一张薄薄的信纸,默读纸上的文字。亲爱的爸爸:您好吗?承蒙您的照顾,我现在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五年级的学生要二年级的同学补习语文,因为老师人手不够,我们只好充当小老师。想不到,原来为善是乐趣无穷的。怪不得课本说:“为善最乐”了。我想,爸爸您一定明白个中道理。爸爸,谢谢您!您寄来的图书我都看完了,它们替我打开了文学作品之门。由于朋友们家中没课外书,所以我把书都借给他们,希望与他们分享读书之乐。爸爸,您不介意我这样做吧!夜了,就此搁笔。祝身体健康女儿雨阳敬上。我愣住了,呆呆地站在书房里,很久吐不出一句话。我真不敢相信,我的好爸爸在中国还有一个家!我的心很乱,不知应否将此事告诉妈妈。就在此时,我发现父亲正站在我面前。我连忙把那张信纸揉成一团,藏在手心,紧紧捏住。“你的手里拿着什么?”爸爸问。“没有……”“没有?快拿出来!”爸爸的眼真灵,一眼看出我在撒谎,我只好乖乖伸出手,将事情和盘托出。爸爸的脸涨红了,说:“乐施,你怎可擅自偷看别人的信?我没告诉你这是很无礼的行为么?像你这样没礼貌的孩子不配做我的女儿!”我被爸爸骂哭了,我从未见过他如此凶。但我不甘心,为何爸爸对妈妈不忠就不用受罚?我流着泪扑进母亲的怀里,把信递给她,告诉她我发现爸爸在大陆另有一个家。妈妈搂着我,笑了。她说:“傻孩子,雨阳是你爸爸的‘茱迪’,他捐钱帮助雨阳读书,当了她的‘长腿爸爸’。乐施,你怎会把爸爸想成一个无情无义的人?”

我终明白了,原来是我误会了爸爸。

我拭去眼泪,向父亲道歉,开始写阅书报告。经过这件事,我已清楚自己该写些什么读后感了。“人人都能成为‘长腿爸爸’。只要他们拿出爱心,乐于与人分享,帮助有需要的人,就可……”几天后,我拿着得到“甲”的《长腿爸爸》阅书报告,高高兴兴地把它送给爸爸。

学生给家长的一封信篇8

细细翻看这些泛黄的旧信件,读着那些似曾相识的文字,以前那些写信的日子以及那些与信有关的故事,又一个一个地出现在我眼前,逐渐清晰,并且鲜活起来......那情那景、那物那人迅速定格,凝成永恒,幻化成美好的一幕幕呈现在我的眼前,激起了我诸多美好的回忆。那是风雨不蚀的记忆,那是刻骨铭心的情怀,既充实着我的人生,又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

提起写信,大概应该要从第一次远离家乡去异乡读书那年开始吧,那年我十六岁。在那个时候,和家人、朋友的联系方式,更多地就是写信。每当一封信寄出,最迫切的事就是跑到传达室去看有没有自己的信件。而当收到一封信件的时候,便会暗自欢喜一阵子;当发现信寄出后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那种心情却又是失落的。但即便是这样,那种盼信如盼君的心切却是一日都不能减少的。而那种失落之情也便马上在第二天收到来信的那一刻,随即消失了。读书年代或许就是这般的天真吧。从写信再到回信,一个来回大概要半个月的时间,而我们美好的时光也就在你来我往的等待和期盼中不知不觉地度过。

父母眼里,我们或许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在家信里,我们更多是在扮演角色,嘴里说着不要担心、会好好照顾自己等大人们的话语;而在同学间来往的信件中却又是不一样的话题了,在那里我们更能找到彼此是同龄人的那份天真、向往和憧憬。烦恼了,我写信给他;伤心了,我写信给他;就连一次小小的同学之间的误会,我还是写信告诉了他。而他,也总是及时地给我回信,安慰我,鼓励我。整个青春年代,我们用书信传递着我们的幸福和快乐,诉说着我们的痛苦和彷徨。我们相互信任,彼此抚慰。

最爱在夜阑人静之际,捻亮一盏小灯,坐在书桌前,摊开一页素色小笺,笔端划过信纸“刷刷”地流淌着对远方亲朋的思念,象遮住月亮的一丝浮云,辽远而缥缈。窗外,月色清朗,月亮象一枚清凉的印章打在碧蓝的青天上。月华泻满一地,桌上已是满满的一纸离情。

写信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思路也会跟着感觉走,笔尖吐出的字真切而随意,特别是写给好友的,是思念、是牵挂,是一种难舍真情的流露。一旦有了情绪,就会有说不尽的话语,一页、两页、三页,甚至数页,写完一封觉得情绪未了又继续写另一封信。写好信后,按照不同的含义认真折叠起来,装入信封,用一张邮票带向远方,剩下的就是等待和期盼。

读信,实质上是读最真的灵魂。看另外的灵魂在乱世中如何挣扎,又如何卑微地活着。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手轻轻的触摸着我们青春里的心事,烦恼,也感受着朋友的关心问候与祝福,心里盛放着一杯水,感动从中溢出,流过一股暖流。写信,盼信,似乎每天都充满着希望。快乐,是那么的触手可及,因为每天都是有所期盼的,而那期盼又是那么具体简单,那么容易实现和触摸,年少的心,总是被希望和等待的快乐涨满着。

一封封信,那是情感的累积;一封封信,见证着成长的印记。翻阅着这一封封发黄且仍留墨香的信件,细读且品味着这满溢亲情、慈爱、关心、友谊的语言,我仿佛置身于爱的怀抱中,让我感受到拥有写信的人生是多么幸福美好,更让我领悟到人间的真善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激励我倍加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其实,怀念写信的日子,更是怀念一种等待的美丽心情。从信件投入邮筒开始,就掐算对方收信的日子,再虔诚的掐算对方回信的日子,之后,便是一心一意的等待。一封信,牵挂着两端的思念和等待,因为思念而等待,因为等待而思念,日子悠远、绵长,无声流淌,交织着淡淡的哀愁与企盼,更有望断秋水的焦虑与不安,辗转难眠,这该是怎样诗意和美丽的心情?而在漫长的等待之后,当鸿雁将书信从远方传来,抵达你的手心的时候,又是怎样的欣喜和激动?

读以前朋友写给我的信,依然会感动于彼时彼刻那份情意。见字如面的亲切感是这样的强烈,仿佛抬眼便看到朋友站在那里。怀念那些用笔写信的日子,怀念那种从笔尖流淌的情怀,怀念那些等信日子里的遐想;怀念纸信这样的交流和表达方式,更怀念那些快乐而自在、诗意而美丽的写信的日子;怀念那种被亲人、被朋友惦记着的小小的幸福。而现在,一切都不会再重来了,唯有这些泛黄的旧信件陪我度过每一个寂寞不安的岁月。

距离是美,等待更美。零距离的网络与通讯,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方便,却诋毁了一份份凄美和诗意的心情。这是不是一种缺憾?突然间想起,我们,都很长时间没有写信了,以后,也不大可能写信了。这样一想,就有点沦陷。书信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在不久的将来,会不会成为一种遥远的绝响,只在想象中茂盛或凋零?

——文/雕琢时光

上一篇:圣诞快乐祝福语范文 下一篇:展销会策划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