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能力测试范文

时间:2023-10-22 01:10:20

汉语能力测试

汉语能力测试篇1

关键词:汉语能力测试 传统文化知识 考察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82-02

汉语能力测试(HNC)是在教育部、国家语委指导下,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具体实施的测试项目。是落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面向以汉语为基本用语的各类人群的母语考试。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综合考察被测试者运用汉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能力。汉语能力测试共分为六个级别,分别为入门级、基础级、普及级、通用级、提高级、专业级。涵盖了从小学中年级到汉语言文字专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汉语能力测试命题虽然主要通过现代汉语呈现,但传统文化知识作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载体,广泛而深刻地渗透于现代生活中,对它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无疑是现代人语言能力的重要一环。故而在《汉语能力测试大纲(试行)》中,对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的四级考生,提出了能理解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保留的常见文言词句,并有一定的感性素材积累的要求;而对约相当于本专科毕业生水平的五级考生,则提出了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理解材料中出现的文言词句与语段,并有较强的文化意识的的要求。而如何以现代汉语的形式、实现对古代汉语文化常识的考察,同时又强调“能”而不是“知”,强调应用能力而不从语言文字学理知识方面进行考察,是汉语能力测试命题的一大难点和亮点。下面谈谈目前开发并进行了试点考试的四、五级试题中关于古代语言文化知识所采取的考察策略。

1 将古代文化常识融入现代语境进行考察

古代汉语主要通过书面语的形式保存在古代文化典籍之中。它包括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典故、常识等内容。在当前高考文言文试题、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要求中,除了要求对字、词、音的精确记忆与使用外,主要是通过设置古代汉语文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其中并培养其典籍阅读分析能力,其表现形式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这种语文学科高级能力的培养也与当代社会的交际作用相去甚远。汉语能力测试四、五级所针对的人群为高中毕业生至本、专科毕业生,对这一非语言文字专业工作者群体的考察要点,被限制在简单的文言词句与语段上;此外,汉语能力测试不再以单纯考核知识点的形式考察知识,而是将对古汉语文化常识的考察与现代语境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上鲜活呈现传统文化中所传递的语力(语用含义),令传统文化要素在被现代社会成员共享、合作和交流的现实情境中发生意义。考生必须展示出将在现代语境中对古汉语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才能获取分数。如题1、2。

题1:女:首先我有个小问题,我觉得贵公司如果要招人,只要放一个消息就会有几千几万十几万份简历涌进来,请问您怎么找到您所看好的人?

男:这些简历我们主要找工程师和产品经理,这两种人是每个公司都需要的。但对于那些创业者,其实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自己寄简历和商业计划的,我们所得的项目都是我们非常信任的人大力推荐的;或者是我们对某一个产业有兴趣,我们自己去“三顾茅庐”,在那个狭窄领域里做的所有公司里挑选的;或者我们听说了自己打听出来了某某公司或某某人很厉害,他们并没有来找我,但是我们三顾茅庐把他们找出来。我觉得我们想要找的创业者可能更多的是这种人,当然我们在今天这个站长大会也公开了我们的电子邮件,也欢迎任何人能够投商业计划,我们也希望会在未来的海投中能够选出一些比较合适的项目。(四级聆听题)

录音材料中出现的“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D)

A.公司通过简历找工程师和产品经理

B.公司通过简历找创业者和项目

C.公司主动去找工程师和产品经理

D.公司主动去找创业者和项目

题2:贺辉高中毕业了,即将赴外地上大学,家里准备了一个送别聚会,邀请亲戚朋友前来参加。

假如你是前来的亲朋好友,为贺辉准备了一份小礼物,请拟一段祝词,附在卡片上。要求内嵌贺辉的名字(允许谐音)。不超过30个字。(五级写作题)

题1对“三顾茅庐”这一典故的历史细节并未做考察,而是设置了一个现代企业“纳贤、求拓”的语境,从而将对这一典故的理解与现实应用相结合,将对单一意义的理解融入到听力材料的整体把握当中。题2并未明确规定要用现代文还是文言体创作,但字数被限制在30字以内,则要求考生文字必须具有凝练蕴藉的特点,贺帖的传统社交属性则默许了文字形式对偶、押韵等形式,甚至为七言绝句的创作体裁预留了可能。“嵌字”的要求属于中国传统语言艺术形式,它广泛存在于对联、诗歌、文字游戏等传统当中。如果考生对上述能力掌握程度较高,很可能自觉应用到答题当中,即便使用现代文答题,但能够文从字顺、满足题意,同样可以获得高分。从答题结果看,此题区分度良好,考生答案异彩纷呈,有的考生甚至写出了横竖皆可读通的五言绝句。体现了汉测将传统文化素养融入现代语言应用情境的考察意图。

2 充分展现传统文化资源,增强考生对相关领域的了解和兴趣

“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后来被引申指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文化”一词本指“以文教化”,“文”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习俗特色等等,蕴含十分丰富。在当今,许多文化现象和文化知识或被人熟视无睹,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多的则被人们选择忽略,传统文化应有的教化作用难以发挥。汉语能力测试在某种程度上还承担着“知识普及与选择”的社会导向作用,它将文化资源有选择的、通过具体的事例向考生这一群特殊的读者群体介绍、讲析,材料本身经过严格筛选,力求具有严密坚实的论证逻辑和理论基础。当考生接受到些人文信息,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增进兴趣,更好地领略文明脉络。如题3、4。

题3:“年”这个字到周代才有,商时称年为“祀”,“祀”的意思,就是四时已过,要奉祀神灵祖先了,过年的习俗便源于此。中国是农耕古国,人们生活得好坏完全依靠天地雨水和时序的变化。中国人自古相信,只有在自然神的引领和关照下,人类才能获得有保障、有秩序的生活。“年”是一年时序变化之始,所以在这个时节祭祀天地诸神、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便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礼记》记载,在立春前三天,天子便开始斋戒。立春日,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举行迎春典礼。正月第一个辛日,天子要代表国家举行祭天之礼,来祈祷天下谷物丰收。亥日,天子要带领官员一起,去亲自耕种用来祭祀的农田,用来表达对天地的敬意。(四级阅读题)

根据文意,下列句子中对古代“年”的理解不妥当的是(B)。

A.一年时序变化之始

B.举行家族团聚的迎春典礼

C.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

D.神圣而庄严的宗教礼仪

题4:“孩提”就是幼童,也就是儿童,这意思大家都知道;但幼童或儿童为何要叫“孩提”,却未必都知道了。“孩”字按《说文解字》的说法,原来是写作“咳”的。许慎说:“咳,小儿笑也。孩,古文咳。”但“小儿笑”又是什么意思?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三说:“然咳者小儿为人所引逗而最初回答之声。”意思是说大人引逗小孩时,小孩虽然还不会说话,却能以笑来回答了。所以“咳”的“小儿笑”的意思,就是小儿以脸部笑的表情作为对大人引逗时的“最初回答之声”。后来就演变成了“孩”,“孩”就成了“咳”的后起区别字。咳是动词,所以孩原来也是动词,如《老子》“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未孩”就是还不会笑。“婴儿之未孩”,指的就是初生时还不会笑的婴儿,“孩”在这里是作动词用的。但后来用以指代刚刚会笑的孩子,就成了名词。(五级阅读题)

第5题:根据阅读材料,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B)。

A.“孩提”也就是儿童、幼童的意思

B.“咳”字原来写作“孩”

C.婴儿不属于孩提的范围

D.“咳”的本义是指小儿笑

题3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字信息检索能力,通过约300字的片段讲解“年”节的古代涵义,考生必须理解年祀概念及其对于古代国家的宗教以及政治意义才能获得分数。错误选项设置为“家族团聚”,这恰恰属于现代生活中的年节概念,本题并非否定亲情,而是要厘清历史与现实,追溯概念本源,照亮历史文化中层层累积的地层。除了这种文化现象概念厘清的呈现方式,还有一种展示方式是知识讲析,例如题4,因为考生无法直接从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难度要高于题3,考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现代文逻辑把握能力方可。“孩、咳”均属常见字,而且繁简体相同,但文字训诂属于“小学”,是中文系培养的专业语言能力之一,故题目不针对这一领域做知识性考察,而是将该字演变的脉络与生命成长现象之关系交代,让考生在完成答题的同时,增长对常见字的认知,并增进对汉字形意规律的了解。

3 对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审美观念与价值观念的渗透尝试

文化的内核往往由哲学观念以及价值系统所构成。我们在今天所讨论的“传统文化”,也倾向于把它的核心诠释为一个价值观念和哲学审美系统。其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观点而是社会的价值观。它塑造着古今人们的生活,是社会秩序的坚定的但不可见的支撑。如何在母语测试中将其巧妙地渗透于年轻一代的意识中,从而守护良好的社会文化秩序?是汉语能力测试从立项伊始就苦苦思索的课题。

目前客观题包括聆听和阅读。这部分命题比较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哲学审美观念的渗透,培养考生除客观性知识的获得外、对民族优秀文化哲学的理解鉴赏力、以及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崇敬心理。比如一道阅读题材料以“数字的意趣”为切入,介绍了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数理哲学以来,中国人把数字这一特殊语言广泛而娴熟地运用到思维言谈、艺术审美中,甚至用来诠释宇宙万物和传达意志,使数字成为高度抽象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展现了汉语文化“传神取象、疏于形式”的哲学美学特性。文章还拈出部分过于执拗于真实的“数字主义者”作为对比,考察考生对古人诗文中看似谬误的“数字与真实”事例的理解评价。有助于加深考生对汉语数词本义和蕴含的哲学美学意义的理解。另外一道试题则设计为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境界、自然对人性情的陶炼,题目设计从考生对看似贬义的一句俗语“泉石膏肓、烟霞疴疾”的理解入手,考察考生对传统文化中自然美学的领悟。另一方面,命题注重传统文化中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所涉及到的古人,均为要求民族统一、希望社会进步、关注民生疾苦、理念深刻高远的各个时代正统的知识分子,特别是自汉代以后的作家,继承了主流社会儒主道辅的伦理道德价值观,他们是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的代言人。他们身上集中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的理想和信念,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这些人,无疑会是考生心中的楷模,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此外试题对古人的诚信观、固穷观、伦理观以及诚恳求是的治学处世作风也常做涉及。

主观题包括口语表达和写作,这部分更加注重考生主动进行文化思考的能力。虽然命题并不强求考生对中华民族传统哲学价值观念进行十分深刻的思考,但仍然希望考生能够完成有关这些问题的优秀说、写片段,从而实现试题的文化评价和文化探究功能。命题并不规避中华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相反希望能够促进考生踊跃思考传统文化之当代出路。例如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如何实现道德准则同商业期望双赢的问题。又如某道口语表达题,在向考生介绍了著名的“猴子―― 香蕉”实验后,提出下列要求:“这个实验促使我们反思生活中的禁忌、传统或者潜规则的形成等问题,请就一个或多个具体问题以及其利弊谈谈你的认识。”虽然采分点包括音语调语气、词语运用、语言表达和时长,但“内容与意图”仍占有约26.7%分值比重,对考生思维品质尤为看重。参加该次考试的考生主要构成为985、211的在校本科生,不少学生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体现了自身的文化意识和汉语综合能力。不少考生在问卷调查中也表示目前十分需要提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表达能力(54.4%),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

[2]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45-60.

[3] 张德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101-110.

[4] 向仍旦.中国古代文化知识[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3:77-80.

[5] 王安国,王小曼.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23-25.

[6] 沈霞.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实践与思考[J].文学教育(上),2010(7):40-41.

汉语能力测试篇2

[关键词]HZC测试;“以测促学”模式;汉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29 — 03

在信息时代的中国,电脑及互联网的使用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给全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们在感谢它给我们带来了便捷的生活方式之余,也从另一方面感受到了它的“双刃剑”特点。在高校中,教师往往发现在日常的学习环节中,从考查作业、一些材料的填写,到毕业论文的撰写,甚至在试卷中,学生写错字别字的现象非常普遍,网上有帖称某中文系的大二学生在考试时不仅错字频频,甚至还用拼音来代替。这种现象让人触目惊心,如果这样的学生将来走上中小学的教师行列,他教出来的学生是否更会错字连篇、用拼音来代替?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促使学生提高汉字能力,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高校讲授语言类课程的教师来说,我们更是感到了当前此项任务之艰巨与重大。

目前,为了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加强我国国民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弘扬中华民族文化,2007年开始由国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了一项语言类标准化水平测试——“全国汉字应用水平测试(HZC)”。作为一项国家考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旨在衡量人们在阅读、书写等活动中,掌握和使用规范汉字的数量,以及对字形、读音、意义及用法掌握和使用的准确程度,上海甚至还推出了公务员“持证上岗”的举措。我们依据2006年的《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从“我的汉字测”备考网上李天明、李宁编写的《汉语应用水平测试模拟试题集》中选取了模拟试题对一些高校中文系(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以及非中文系文科生进行了测试,并通过半个学期的学生自学和教师的几次指导练习后,重新选取了一套试题进行测试,通过对前后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通过“以测促学”模式来提升学生汉字能力是完全切实可行的。

一、实验测试结果前后对比

《大纲》第5章“汉字应用水平等级”规定,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的范围是现行规范汉字中的常用字和部分通用字,《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字表》分甲乙丙三个字表,甲表为4000字,乙表为500字,丙表为1000字,字量为5500字。根据《大纲》,HZC分数满分为800分,一级水平要求甲表字测试部分得分200(含)且总分600(含)以上,二级水平要求甲表字测试部分得分200(含)且总分在500(含)~600(不含)之间,三级水平要求甲表字测试部分得分200(含)且总分在200(含)~500(不含)之间。

我们通过自愿的办法,选取了测试的学生,第一次参加者116人,在测试以前都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应试学习,评阅手段是人工阅卷,尽量按照汉字应用水平考试的阅卷标准阅卷,测试的结果如下:600分(含)以上的2名,达到测试结果的一级,占全部测试学生的1.72%;500分(含)~600(不含)之间的22名,达到测试结果的二级,占全部测试学生的18.97%;200分(含)~500分(不含)之间的24名,达到测试结果的三级,占全部测试学生的20.69%,没有取得分数(即甲字表答对个数在72个以下)的学生68名,占全部测试学生的58.62%。这个测试结果无法让人高兴起来,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没有在测试中获得成绩,这虽然与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和学习有关,但是也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大多数学生的汉字能力水平亟待提高。

第二次测试于半年后举行,第一次参加者中除了10名学生没有参加,剩下的106名学生均参加了测试,测试结果如下:600分(含)以上的12名,达到测试结果的一级,占全部测试学生的11.32%;500分(含)~600(不含)之间的30名,达到测试结果的二级,占全部测试学生的28.3%;200分(含)~500分(不含)之间的35名,达到测试结果的三级,占全部测试学生的33.02%,没有取得分数(即甲字表答对个数在72个以下)的学生39名,占全部测试学生的27.36%。

从两次测试结果来看,在学生进行了半年的学习后,汉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虽然前后两份试卷的难易程度略有不同,学生学习的个体程度不同,但是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二、测试卷面结果分析

通过解读《大纲》样题,可以看出,HZC第一部分试题主要考查应试人书写现代汉字字形的能力,第二部分试题考查应试人选用现代汉字字形的形式能力,第三部分考查的是应试人对字形与字义的正确理解和应用能力,第四部分主要考查应试人应用现代汉字字音的能力,第五部分主要考查应试人应用现代汉字字义的能力。换言之,其内容主要涉及到字量、形音义的辨识和使用、阅读书写的综合表现等几个方面。我们针对学生的答卷制作了Excel表格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1.字量

根据“汉字应用水平等级”规定,从一级到二级到三级,应试人认识汉字的使用环境依次由“很广泛”到“较广泛”到“一般”,掌握的字量从“4500~5000个汉字”到“4000~4500个汉字”到“3500~4000个汉字”,从以上测试结果来看,第一次应试学生掌握3500字以上的达到41.38%。第二次应试学生掌握3500字以上的达到63.21%。而根据《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模拟试题集》的评分标准,每套试题中有130题,其中91题为甲表字测试题,26题为乙表字测试题,13题为丙表字测试题,第一次测试时学生平均甲表答对67.57个,乙表20.5个,丙表10.48个;第二次测试时学生平均甲表答对73.87个,乙表答对20.75,丙表答对10.51个。通过前后对比,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学习,对甲表的掌握程度明显加强。

2.字形

试题的第一部分书写填空题,由于汉字存在着字音相同或相近,字形相近易于混淆,字形繁难不易掌握,手写时容易多写笔画、少写笔画,或者错误处理笔画、偏旁等原因,在书写和使用汉字的字形时,应试学生出现的问题很大。我们在阅卷时,对学生采用的字体没有特别严格的限定,用楷书和行书字体书写的都列为允许范围。学生汉字书写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字形的缺笔多笔,如“候车室”中的“候”少笔写成“侯”,“矜持”中的“矜”右边多笔写成“令”,或左边少写成“予”。(2)误写成同音字,如“诟病”中的“诟”写成“污垢”的“垢”,“硬腭” 的“腭”写成“鄂”,“甬道”的“甬”写成“踊”等。(3)不了解字义而误写。有一部分词和成语,应试学生由于不了解不会写或胡乱蒙答案。如“转捩点”中的“捩”写成“劣”,“聊以卒岁”的“聊”,很多应试学生都空着没写答案。

这部分共30题,第一次测试应试学生平均错7.96个,错误率26.54%,第二次测试应试学生平均错误6.84个,错误率22.8%,可见,这两次测试中,学生的错误率还是很高的。

第二部分为选择题,考查在语境中判断字形正误,考查的汉字多为同音形近字,或同音字,容易混淆,如“侮蔑”写作“侮篾”、“凄迷”写作“萋迷”、“拘囿”写作“拘宥”等。此部分共40题,第一次应试学生平均错7.22个,错误率为18.05%,第二次测试应试学生平均错4.42个,错误率为11.05%。

第三部分10题,为选择填空题,考查在特定语境下正确选用汉字字形,需要应试人同时正确掌握前后两个词语中汉字的字形,难度比较大。

如:王氏曾奉敕编刻《淳化阁帖》,但昧于考( ),使帖中( )舛甚多。

A.定/讹 B.订/讹 C.定/厄 D.订/厄

答案是B,第一次测试62.26%应试人都错了,这与学生对“考订”“讹舛”的意义不了解有关。

这部分第一次测试应试人平均错3.2个,错误率为32%,第二次测试应试学生平均错2.8个,错误率为28%,错误比率也很高。看来这方面是需要加强的重点。

3.字音

试题的第四部分是选择题,共30题,考查判断和使用汉字的普通话读音的能力。

从所考查的汉字来看,应试人出现的错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一些汉字容易受声旁发音的影响而误读,如“籼”容易误读为“shān”。

(2)一些容易受形近字发音的影响而误读,如 “垣”受形近字“恒”的影响容易误读为“héng”。

(3)一些汉字为多音字,或者形近字,这就需要应试人正确掌握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发音,掌握形同或形近同音字声旁发音与汉字整体发音之间的联系,对不同的发音或字形进行分辨。

(4)一些汉字是比较冷僻的汉字,其发音与字形或偏旁没有联系,这样的汉字往往丢分。如“兵燹”中的“燹”,读音为“xiǎn”,“牝牛”中的“牝”读音为“pìn”,从字形或偏旁都无法推测出正确的发音。

(5)一些汉字由于各地文白异读、讹读和方音影响而易于读错,如在黑龙江方言中“一节课”中的“节”误读为“jiě”,“教室”中的“室”误读为“shǐ”,“酵母”中的“酵”误读为“xiào”,“取包裹”中的“取”误读为“qiǔ”,等等。

这部分第一次测试应试学生平均错7.89个,错误率为26.3%。第二次测试时应试学生平均错5.3个,错误率为17.67%。

4.字义

试题第五部分为选择题,判断字义正误或异同,共20题,试题考查的内容包括:

一是正确判断汉字中的语素在特定语境中的字义。

如:尸位素餐

A.吃素食 B.菜饭 C.白吃饭 D.斋饭

答案是C,这不仅要求应试人掌握考点汉字的主要义项,还要掌握整个词语(多为成语)的语义,“尸位素餐”的意义是“空占着职位,不干事白吃饭”。

二是正确判明多义汉字的不同义项在特定语境中的适用情况。

如考题中有一题为找出意义不同的一项:

A.会客——约会 B.棉花——花纱

C.南征北战——征伐 D.博取众长——博古通今

答案为D,“博”的义项有很多,其中有两个:1)(数量)多;丰富2)广泛地掌握;通晓,这两个义项分别为“博取众长”和“博古通今”中“博”的意义。这就要求应试人在使用环境中,掌握和使用这些汉字的常用意义、基本用法和一些特殊用法。

从卷面结果来看,第一次测试应试学生平均错误5.34个,错误率为26.7%,第二次测试时应试学生平均错误5.12个,错误率为25.6%。两次测试时的出错率都是非常高的。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结果,对应HZC测试的考查点或题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学生通过半年有针对性的学习后,测试结果有了很大的改善。当然,这里面也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但仅从测试结果来看,学生在字量、字形、字音和字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些提升,而在形近字选择、字形与字义的联系、成语中的字义、汉字字形的书写上还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今后教学的重点。

三、“以测促学”模式提升学生汉字能力实施的可行性

通过这次HZC的测试活动,我们觉得通过 “以测促学”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汉字能力完全是切实可行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以测促学”模式提升学生汉字能力贯彻了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并于2005年组织实施了HZC测试,与普通话水平测试(PSC)相辅相成,其目的就是通过测试的方式来促使全社会对汉字能力重视起来,一方面检验自己的汉字能力,一方面通过测试来促动学习,提升汉字能力。

第二,“以测促学”模式提升学生汉字能力顺应了当今的国际潮流。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在国际上地位的逐渐提高,汉语热成为近年来常常听到的词语,汉字也愈来愈被重视。据报纸期刊报道,目前在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国家,尤其是韩国和日本,甚至分别设立了“汉字检定能力考试”、“汉字能力检定协会”, 韩国五大经济团体2003年底决定,从2004年起,积极建议所属会员19万家公司在招聘新职员时进行汉字考试。而日本则将汉字能力当作了大学和高中的录取依据。而作为汉字发源地的中国,我们更应该充分重视起来,仅仅呼吁还不够,而应在高校建立一个模式来提升学生的汉字能力。

第二,“以测促学”模式提升学生汉字能力有着雄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语言测试与教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是对立的,合理、有效的测试系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每年两次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CET)也是有力的证明,现在大部分高校以外语四级作为获得学位的一个必要条件,为了取得学位证,学生努力学习,通过测试以后,外语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这种“以测促学”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汉字能力。

第三,“以测促学”模式提升学生汉字能力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教学平台。目前高校的语言类课程如《现代汉语》课,虽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会对汉字的字音、字义的掌握等提出要求,但是由于课程教学计划和课时等的限制,往往依靠学生自己凭借自身的毅力来坚持学习,而学生又由于开设的课程繁多,无暇顾及汉字能力。即便有学生关注于此,但又苦于没有相应的途径学习。因此,很有必要开设专门的汉字能力课,分别对字形、字音和字义进行讲解,尤其是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教师必须改变原来以课本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应注重提高学生汉字基本功,在课堂教学中穿叉进行一定量的模拟考试及指导。通过测试来检验教学的效果,其反馈的丰富信息也能更好地促进后续课程的教学活动,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

〔参 考 文 献〕

〔1〕唐余俊.汉字应用水平测试(HZC)应试指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2〕我的汉字测〔EB/OL〕.http://.

汉语能力测试篇3

关键词: 日本语能力测试 日语教学 改革

近日,我去日本参加日本海外青年协力队的日本语教育研修项目,进一步了解了有关日本语能力改革的信息。日本语能力考试的改革,必将对我国的日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目前,关于新日本语能力测试与教学关系的研究为数甚少,因此,我在这里将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信息,以及自己的看法整理成文,仅抛砖引玉,以期能引起日语教育界各位专家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

1.日本语能力测试的沿革

日语能力测试自1984年实施开始至2000年,共201021人次报名参加考试。在中国,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和联系日益密切。为了促进中日各方面交流的发展,我国也在1984年开始承办日本语能力测试。就世界范围来看,每年度的参考人数也从1984年的7000人增加到2008年的56万人。可见,日本语能力测试已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日语考试。20多年的考试结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也反映出旧的日本语能力测试存在的不足,因此,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和日本国际教育支援协会于2005年成立了“日本能力改善にする会”,并决定在2010年实施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

2.新旧日本语能力测试的异同

日本语能力测试以日语不是母语的人为考试对象。

2.1旧的日本语能力测试

旧的日本语能力测试分为一、二、三、四共四个等级。其题型与分值分布可归纳为下表。

一级要求应试者学习日语时间在900个小时左右,掌握日语的高级语法、2000字左右的汉字、10000个左右的词汇,能满足社会交往、大学学习及基础研究的需要。

二级要求应试者学习日语时间在600个小时左右,学完中级日语课程,掌握较高级语法、1000字左右的汉字、6000个左右的词汇,具有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级要求应试者学习日语时间在300个小时左右,学完初级日语课程,掌握基本语法、300字左右的汉字、1500个左右的词汇,具有一般会话及读写简单文章的能力。

四级要求应试者学习日语时间150个小时左右,学完初级日语课程的前半部分,掌握初级语法、100字左右的汉字、800个左右的词汇,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及读写浅易短小的文章。

可见,改革前的日本语能力测试,对汉字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考生对汉字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了考试能否合格。而对于中国考生来说,因为日语汉字有一部分汉字与汉语中的汉字意义相同或者部分意思相同,所以相对于其他无汉字国家的考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优势。虽然有意思与汉语完全不同的汉字,但因为字形与汉字相同或相似,中国考生在记忆汉字的写法上也比非汉字国家的考生相对容易。当然,不否认因此造成的混淆。在这一点上,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必须更加注意。

2.2改革后的日本语能力测试

改革后的日本语能力测试,不仅从原来的每年一次变为每年两次,即增加7月份一次考试,在考试的等级和内容上也进行了相当大的改动。与原来划分的一、二、三、四个等级不同,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分为N1、N2、N3、N4、N5等级,在分值、内容、要求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改革后的日本与能力测试的N1、N2、N3各由三个部分组成,以及语言知识、阅读、听力,其中语言知识包含了文字、词汇、语法三方面的内容。在N1、N2、N3这三个等级中,三部分各占60分。N4、N5也由语言知识、阅读、听力三个部分组成。但与N1、N2、N3这三个等级不同的是,前两部分,即语言知识和阅读共120分,听力60分。可见,在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中,不管前两部分的分值如何分布,听力都占三分之一,60分。也就是说,在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中,听力的分值比例提高了。可将这一变化归纳为下表。

从时间分布上来看,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中,听力所占比例有所增加,尤其是N1,占了三分之一多。

而且,改革后的日本语能力测试与旧的日本语能力测试有一点显著的不同就是将划定各个部分的合格分数线。即根据当年的考试结果,给语言知识、阅读、听力分别划定一个最低分数线,只有当三个部分的分数都达到这个最低值才能合格。同时,采取“得点等化”的方法,即根据当年试卷的难易程度,对考生的成绩作适当的调整,这样就避免了因为试题难以程度不一样而造成的各年分数相差太多的情况。

另外,改革后的试题尤其是听力材料,将更多地采用生活中的日语,更加口语化。这种变化对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对国内的考生来说,无疑增加了考试难度。

3.应对改革后的新日本语能力测试的几点思考

日本语能力测试作为最具权威性的日本语考试之一,不仅能测试日语能力,而且与考生的就职晋升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它的改革势必对我们的日语教学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而我国作为汉字的发源地,我国考生在学习日语汉字这一点上不能不说有一定的优势。而且在旧的日本语能力测试中,语法及阅读部分所占分值达到了50%,这对使用汉字的中国考生来说无疑是很有利的。但是,面临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3.1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改革后的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的N1、N2、N3阅读部分有7个大题,包括文章文法、小短文内容理解(200字左右)、中长文章内容理解(500字左右)和长文章内容理解(1000字左右)、统合理解(600字左右)、观点理解(1000字左右)和信息检索(700字左右)。可见,阅读量很大,但是时间却不是很充足。所以,为了应对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而且,我在日本听新日本语能力测试说明会的时候,讲课的老师提到,旧的日本语能力测试中因为汉字使很多生活在日本日语已具相当高的水平的外国人不能通过考试,所以新的考试在汉字这一块要求不再像以前,而是更多地采用假名来表示。这对于中国考生来说不能不说有点遗憾。很多中国考生可能因为汉字的关系,对采用表记的单词并不惧怕,因为看见汉字,对单词或者句子文章的理解就有所帮助,但是一旦改为用假名表记,可能就无法理解了。因此,以后必须要求学生在掌握单词的时候更牢固地掌握该单词的读法,即采用假名时的读法。

3.2加大口语能力培养的力度

这里所说的口语,并不单单指学生“说”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指日本人生活中使用的口语化的日语。因为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的听力材料有口语化的倾向,这可能是因为很多日语口语水平已经相当高的考生,尤其是在日本的考生――主要指在日本的外国人,因为旧的日本语能力考试的关系,无法通过。听力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个改革将促进口语教学,使学生能真正地学以致用,能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日语去交流、去沟通并解决问题。但目前我们的日语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平时注重的是书面语及敬体的教授,学生一旦进入现实的社会生活,听到完全口语化的日语的时候,就会不知所云。听力原本就是日本语能力测试中得分极低的部分,改革之后,不能只是延续以前的方式,必须将生活的日语引入课堂,使学生掌握“活”的日语。同时,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增加听力教学的课时。据调查,全国日语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中听力大都是每周2课时,这不能不说是对听力训练的重视不够。为了应对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增加听力课时,也是很必要的。

我在这里只是将新旧日本语能力测试在这里作了比较,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并不是说仅仅为了应付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就要去改变我们现在所采用的一些方法。但是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的改革不能不说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正确的改革,而且,日本语能力测试作为最具权威性的日本语考试,一直被我们所重视。而如何更好地应对这门考试,以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日语教学,需要日语界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独立行政法人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新日本语能力测试指南N1,N2,N3[M].日本:凡人社,2009.

汉语能力测试篇4

关键词::国外;汉语水平考试;考试模拟系统;研究

Abstract: With China's economic power and development, HSK has become a foreigner study abroad, employment and promotion of the necessary means,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to join HSK Chinese level certification exam craze, therefore, develops a set containing over a wide range, strong pertinence, set " learning, training, simulation examination " as one of the teaching software, can make the students grasp the direction of examination, targeted, effective, comprehensive review.

Key words: overseas; Chinese proficiency test; test system;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42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HSK汉语水平考试概况与分析

1.1 HSK考试概况介绍

(1)HSK的适用对象[14]:

HSK[入门级]适用于接受过80—300学时正规的汉语教学,能识读400—1000个汉字,掌握600—1200个词汇及最基本语法点的汉语学习者。HSK[入门级]是HSK系列考试中难度最低的。HSK[入门级]用英语、日本语、韩国语三种语言播放考试说明,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母语背景自由选择卷面语种。

HSK(基础)适用于具有基础汉语水平的汉语学习者,也就是接受过100—800学时现代汉语正规教育的学习者(包括具有同等学历者)。

HSK(初、中等)适用于具有初等和中等汉语水平的汉语学习者,也就是接受过400—2000学时现代汉语正规教育的学习者(包括具有同等学历者)。

HSK(高等)适用于具有高等汉语水平的汉语学习者,也就是接受过3000学时和3000学时以上的现代汉语正规教育的学习者(包括具有同等学历者)。

(2)HSK考试成绩综合评定标准:

1)HSK基础考试结构

基础汉语水平考试〔 HSK (基础)〕的分数等级共分 3 级,分数等级说明如下:

1 级:具有基础(低)汉语能力,能理解简单的语句,表达简单的意思,可进行日常生活、学习方面的初步语言交际。掌握 600 左右汉语常用词和与之相应的语法项目的汉语学习者可达到这一标准,也是获取基础 C 级《汉语水平证书》的标准。

2 级:具有基础(中)汉语能力,可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一定范围的社会交际和一定程度的学习需要。是获取基础 B 级《汉语水平证书》的标准。

3 级:具有基础(高)汉语能力,是入中国高等院校理、工、农、西医类本科学习的最低汉语能力标准,也是获取基础 A 级《汉语水平证书》的标准。相当于 HSK 初等 C 级水平。

2) HSK(初、中等)试卷结构

HSK初中等考试共有4个部分,HSK (初、中等)单项分数是一个以 50 为平均数, 15 为标准差的量表分;总分是一个以 200 为平均数, 60 为标准差的量表分。这些分数反映出应考者在 HSK 标准样组中的相对位置。对照下表可以知道考生在全体中的相对位置。最右列是低于相应分数的人在 HSK 标准参照样组中所占的百分比。 HSK 总分不等于 HSK 单项分数之和 。

1.2目前在HSK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对在从事HSK教学的教师而言,大量的时间都要花在不断地收集各类最新HSK书籍上,但由于地域环境等因素限制,很多相关资料得不到及时更新,往往很多书籍都存在着重复,而学生也不得不投放大量的精力去做各类书籍的模拟题。其次对于新老生的测评也就是通过复印标准模拟题来考核,既浪费时间效率也不高,老师只能从整体上大体评分估计,不是很客观科学全面。不仅如此,老师也很难定位学生的汉语水平级别的提高进度,学生本身对自己的听力、语法、阅读、综合、写作等方面的认识也很模糊。

2.研究背景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测试第一语言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是为第一语言为非汉语者设计的对外汉语考试,它分为基础汉语水平考试【HSK(基础)、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HSK(初中等)】和高等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这三种考试构成了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等级体制,三者在等级水平上互相衔接。

在国外很过国家,HSK成绩已经成为重要的语言能力指标,不仅用于赴中国留学资格审查,而且被当做中文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毕业资格,同时也是除英语之外最重要的大学毕业生求职能力指标。在铺天盖地的HSK补习班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的教学需要。

随着在外国参加HSK考试人数的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快速地掌握汉语知识,顺利的通过HSK考试。在外国汉语教学中,HSK应试教学中大量的教材资料,使学生产生很大经济和精神的压力,同时教师的反复而繁重的工作量也变得更为无奈,对设计并编制HSK模拟考试系统软件,提高学习质量的需求就更为强烈了。

3.研究的意义

(1)为学生提供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

HSK模拟考试系统是按照最新HSK考试大纲要求生成试卷,且根据最新考试动态及时调整题库内容,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去搜寻购买携带相关书籍资料,并能有效的掌握好每次测试练习的时间和题量、题型,并可根据不同的级别和学生相关的弱点进行反复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快速提高汉语水平能力,并从基础、初中高级别达到飞跃式的进展。

(2)为教师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测试辅导环境

在国外补习班每次HSK课前,教师总要提前准备好相关书籍,并根据学生数及各种水平的差异选择合理内容,复印大量试卷后测试学生水平或做考前冲刺练习等。但因各种情况的变动有时造成试卷大量浪费,有时又不得不及时补充调整,课后还要及时评阅总结,这样不但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效率也不高。

4. 对外汉语水平考试的发展

汉语能力测试篇5

论文摘要:ZHC是测查从业人员汉语实际运用能力的一项最新最具权威的国家级测试。高职院校的不少毕业生的;3f."-’-交流沟通能力不适应社会的需要,重要原因之一是高职院校语言教学中存在弊端。在解析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就ZHC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劳动力市场结构日趋完善。然而,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高职院校的学生所表现出的语言的交流和沟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他们中畏怯语文学习的不乏其例,呐于言辞的不在少数,写不好日常应用文的屡见不鲜,拙于沟通和交流者大有人在。这些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竞争力。究其原因,高职语文教学中本身存在的弊端是很重要的一点。比如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尤其是长期以来没有一套全国统一的、规范的教学评价标准。近年来,国家劳动部组织研发的“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简称ZHC,下同)弥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空白。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应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指示精神,本文试图将ZHC引入高职语文教学,从而闯出一条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一、ZHC—现代伯乐手中一种新的度里衡

ZHC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COSTA)组织国内语言学、语言教学、心理学和教育测量学等方面的专家开发研制,是测查应试者在职业活动中的汉语能力的国家级职业核心能力测试。

职业汉语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和沟通的能力,是人们从事各种职业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直接影响到每个从业人员的工作成效,甚至影响企业的形象。

ZHC满分1000分,按成绩分为高、中、初3个等级。凡400分以上者,可以获得OSTA颁发的“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其分数与等级对应关系见表to

ZHC主要考查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在阅读理解方面主要考查:从相关文字材料中查找所需的信息;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判断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观点;了解作者的推理思路;归纳出阅读材料的要点;判断作者的态度、情感、语气。在书面表达方面主要考查:从收集的资料中整理出需要的材料,做必要的笔记;撰写一般信件、简单报告等应用文;较为清楚地表达主题意思;层次较为分明,逻辑概念清晰;语句通顺,用词规范,标点使用正确。

ZHC的特点非常鲜明。它着重考查语言能力,而不是语文知识;着重考查“语言”本身,而不是“文学”和“人文”;着重考查“文从字顺、条理清楚”,而不考“立意构思”;着重考查稳定的语言理解能力,而不是短期的记忆力;ZHC不依赖于任何特定教材,主要考查一个人长期积累的、稳定的、实际的语言能力;ZHC是公正的、科学的个人核心能力考试,是标准化证书考试。

总之,ZHC是对应试者汉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测试,是现代社会各个行业的伯乐手中一种新的度量衡。截至2008年上半年,ZHC已覆盖全国25个省区46个城市100余个考点,总计已有超过50000名考生参加了ZHC测试。上海市就有60余所高校在推广ZHCo

二、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其成因

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但由于各方面原因,高职语文教学普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少人认为在高职院校只要学会一项专业技能,以便学生一踏上社会便有用武之地,语文学不学不重要。这不仅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使得高职语文教学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但是,与此同时,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是高职学生的汉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如不少毕业生由于语言的交流和沟通问题迟迟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与高职语文教学本身长期存在的弊端有着重要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比如,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略语言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语法分析而忽略语感的体验;过于强调少数课文册开揉碎的“精读”而忽略开拓学生的视野。可以说,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是高职语文教学的瘤疾。对于传授知识,教师们大多是行家里手,胸有成竹,而对于“发展能力”,许多老师就不知所措,甚至茫然若失。总之,高职语文总体上还是沿用中学的那套篇、章、句、词、字的程式进行教学,毫无新意,难怪人们将大学语文戏称为“高四语文”。尤其在教学评价方面,方法陈旧,还是那套沿用了几十年的传统做法:在“高度统一”的情况下,一张期末考试试卷定结论。其结果是缺乏实效性、科学性,更谈不上个性化、人性化和高职院校的特色,与社会和时代的需要相去甚远。

三、关于Z日C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中应用的思考

针对我国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弊端,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改革,但到底怎么改,众说纷纭。笔者认为,ZHC的研发与实施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根据ZHC的特点和要求,高职语文教学应侧重于汉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加大人文、文学等相关知识传授的力度。

(一)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明确定位

各级领导和教师应将高职语文教学同样看成是一场捍卫母语的发展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保卫战。专家们认为,大学语文,从国家整体语言战略建设上看,它涉及到保卫汉语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国家民族,从战略上我们应当意识到不仅仅是一个面子问题,而且是生存问题。

根据国家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关规定,高职语文应恰当地确定自己的定位,即高职语文的教学的目标应该是确立能力储备观念,提高学生基本人文素质和汉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欣赏、评判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提供必要的能力储备。

(二)树立“科学化”与“人文精神”完美相合的教学理念

高职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就是强调“语文是交际的工具”。在以人文精神为前提的现代语文教学中,强调把语言看作生命主体、生命整体,强调“人”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一方面,由于ZHC测试的范围覆盖文、史、哲、法律和自然科学等,另一方面,因高职院校生源的特殊性,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必须坚持“科学化”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层次和对象实施教学。

(三)改革教学内容,注重能力训练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教材内容的选编,尤其是阅读部分课文选编应注意学科内容的多样化,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内容与自然科学内容应尽在其中。如近年来推出的《高等语文》、《职业汉语教程》、《职业汉语》、《大学人文选讲》等高校非文科学生的教材,打破了以往大学语文教材的框架,采用“拼盘式”的结构,它们或将文学与民族文化的传播相融合,或将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相结合,或将“知道”与“实用”相并重,内容上虽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他们的出现,确实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 如何编写和选择适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语文教材?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同样应该以ZHC内容为指导,以提高学生汉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核心。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是一套颇具特色的高职语文教材,值得借鉴。其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学生汉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各门学科之间的融合。

(四)改革教学方法,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1.应根据不同专业和对象实施教学。比如,学土木工程与学建筑学专业的,在语文方面所需要的知识是不一样的;学旅游专业与学财经专业的学生,所需要的语文能力也不相同。

2.以培养学生的汉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教学的落脚点。语言首先是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学生毕业出去首先不是看你的文学水平有多高,而是看你的交流和沟通能力(获取、传递信息的能力)有多强,写出来的东西是否文从字顺,是否规范,说话、办事是否符合逻辑等等,这些都是ZHC的核心和测试的主要内容。因此,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是高校语文教学的重点。

3.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提倡“个性化教学”、“互动教学”、“辩证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以及教练和导游的功能。同时,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平台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展示,例如,学生专题研讨会,这是一种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形式。它包括学生搜集信息、分析和有效地运用信息的能力及其逻辑、思维和表达、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另外,各类竞赛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很好的教学形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是一个新颖的、值得重视的教学形式。

(五)改革现有考试制度,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从单一化的考分评价转向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从只注重结果优劣的评价转向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亦重收获的评价,从一次性机会简单化处理转向多次提供机会多元化析评。这是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因此,笔者主张淡化期末(中)考试,加强学生平时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挖掘自己的潜能和发挥自己的特长。

高职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可分两步进行:

1.建立“高职语文水平等级测试”制度

(1)口语表达能力等级测试。高职语文的口语表达能力考试可以参照国家普通话等级考试的形式。内容上不但要考查学生的语音,更要测试学生在一定语境中用口语表达思想的能力。

(2)汉字书写能力等级测试。高职语文的汉字书写等级测试的要求,首先是规范、正确,其次是美学。规范、正确的要求一是字迹工整,二是书写正确。测试中可以采用听写典范白话文作品的形式,同时考查学生听、写的能力。

(3)阅读能力等级测试。高职语文的阅读能力等级考试,在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考查其形象思维能力;在考查“语言”本身的同时,还要考查“文学”和“人文”。

(4)书面表达能力等级测试。高职语文书面表达能力等级测试中在ZHC要求不但有能撰写一般信件、简单报告等应用文的要求,还有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实用文体的要求。

(5)古汉语知识等级测试。把古汉语知识单列一个考试科目是考虑到古汉语知识的特殊性,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和特殊行业对古汉语知识的特殊需要。古汉语考试的主要内容有字、词、句、篇章等方面的知识。

高职语文水平等级考试可以分“国家制定标准,学校组织考试;国家统一命题,学校组织考试;国家统一命题,国家组织考试”三步走。

2.与ZHC接轨,采用国家标准化测试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ZHC)是一项比较科学和规范的考核,它为毕业生又提供了一条新的就业途径,因此,很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正如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力平教授说的那样:“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作为我们大学语文教育中评估语言能力培养的一个标杆,既可使全国的大学语文教育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又能够使学生取得劳动市场认可的职业能力证书,真的是缩短了学校学习与社会就业的距离。”

汉语能力测试篇6

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级 翻译测试 反拨作用

一、引言

实际的语言教学离不开测试,教学和测试是在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和测试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是紧密相连的。语言测试旨在提供一种科学的衡量方法,虽然不同的课堂对英语教学有不同的要求,但其测试的主要目的是基本一致的,即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反馈教学效果、发现问题、改进教学。但是测试实际上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这种影响就是测试的反拨作用(backwash或washback effect)。

语言的测试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主要是针对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翻译题的测试探讨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积极和消极的反拨作用,期望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反拨作用,尽量减少它的消极反拨作用。

二、反拨作用

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虽然早于19世纪早期就有学者关注,但是真正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际论证要到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开始具体研究反拨作用,其中Hughes和Alderson及Wall的研究较为深入和系统。Hughes(1989)指出反拨作用是语言测试对教学和学习产生的影响,这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Hughes(1993)又进一步提出他的理论,就是反拨作用的“三分法”。他认为教学是由涉及对象、过程和结果三部分组成的。涉及对象有教师、学生、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教学教材编写者及出版商。他认为测试的性质会影响所有涉及人员对于教学活动的认识和态度,而这种认识和态度会反过来影响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过程是指涉及对象所采取的有利于教学的各种行为措施,结果是指所学东西及学习质量。

Alderson和Wall(1993)提出了反拨作用假设:因为测试的存在,教师和学生努力做出他们本来不一定会做出的努力,进而提出了有关反拨假设的15种假设理论(washback hypothesis)。他们的这一假设主要从学生—教师、学习—教学两个角度和两个方面为反拨作用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思路。

Green(2006)提出的反拨效应模型,拓展了早期的反拨理论。他的模型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考试的特征,包括考试整体设计和各部分的内容、题型、复杂程度等;一个是涉考者特征,涉考者主要指考生,但也指教师、教材编写者等,其特征包括涉考者对考试要求的解读、接受程度、达到此要求所具备的资源、对考试重要性和难度的评估等。

该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反拨效应的性质(direction)、可变性(variability)与强度(intensity)纳入其中,认为一个考试的构念效度越高(即反映拟测能力的全面性),正面反拨效应就越强。此外,反拨效应的强度,还受制于涉考者对考试重要性与难度的评估,考试越重要(或风险度越高),反拨效应也越强,反之亦然。而难度与反拨效应的强度不成正比,过难过易的考题或考试都不会引起高强度反拨效应,只有那些考生认为具有挑战性且能通过训练提高成绩的考试,才会引发高强度的反拨效应。

三、CET中翻译测试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是我国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当选择达到的标准。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是为有条件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类型和人才培养目标所选择的标准而推荐的。一般要求中翻译能力要求: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25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高要求中要求的翻译能力: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汉字。译文通顺达意,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更高要求中要求的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和英语国家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4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汉字。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错译、漏译,文字通顺达意,语言表达错误较少。本文主要针对一般院校对于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2006修订版)》规定:翻译部分考核学生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翻译部分要求考生用正确的语法结构和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用词要准确。翻译试题为汉译英,共有5个句子,一句一题,句长为15到30个词,句中的一部分已用英文给出,要求考生根据全句意思将汉语部分翻译成英语,考试时间5分钟。通过对历年的四级考试中翻译试题的分析,翻译题型具备以下特点:

(1)内容不难理解,考试不涉及专业理论知识;

(2)考试主要是补全句子,重点考察一些语法结构,例如主谓一致、非谓语动词、倒装句、虚拟语气、从句等;

(3)考查一定的词汇和固定搭配,注重词汇、短语在语句中的准确运用,所翻译的部分要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

显然可见,四级考试中的翻译测试旨在考查学生对于常用句子,固定搭配或词汇的汉译英的能力,更加强调整体内容和语言使用的正确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四、大学英语测试中翻译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考试的反拨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反拨作用是指考试对教学产生人们所期望的影响(Watanable,2004),而消极的反拨作用是“某一被公认为‘质量差’的考试对教学产生的不利影响”(Alderson和Wall 1993)。在这里,“质量差”是指教师和学生不希望教和学的东西。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直被视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指挥棒和评价高等院校综合办学水平的一个硬指标,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有较为深刻的影响。考试的任何反面都会对教学有作用,当然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翻译测试作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一个方面也不例外,尽管它在试卷中的比例只有5%。据统计,从1985年到1995年大学英语四级统考实施的十年当中,均未出现翻译测试的题型。虽然从1996年开始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开始出现英译汉的试题,但并没有作为一种常设题型固定下来,只是每隔几年才考一次。所以那时的学生基本忽视翻译技能,认为可有可无,更不用说是翻译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所占比例少得可怜。直到2005年,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内容和形式做了重大的改革,翻译题以汉译英的方式给出,测试学生对于句子、短语及词汇的汉译英的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一题型推出后,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开始重视翻译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当中加入了翻译及与其有关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会有意识地教授学生翻译技巧,学生开始注重自己翻译能力的提高。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不少学生还是认为只要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就能在考试中一对一地进行翻译,并不需要更多的技巧。而且考试只占到5%,这个分数不会影响大局。学生在实际的英语学习中可能关注更多的是词汇、短语和基本语法知识,而忽视了翻译技巧和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的实际差异,使得他们的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五、对于翻译教学的几点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对翻译测试实际的教与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反拨作用,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转变教学观念。

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试点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多年过去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心在听说和阅读上,教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但是对于语言的应用方面,师生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忽视了翻译能力的培养。在很多课堂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播单向地由教师指向学生,注重翻译的终端效果,即学生的译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相当有限,学生之间也缺少必要的合作和交流,从而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翻译教学和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有重要联系,改变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之中的边缘化现状,在课堂上加大翻译教学的比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重视翻译理论教学,结合实际教学增加翻译实践。

因为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在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有很大差异,要想准确地进行翻译必须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在传统的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方法上片面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轻视翻译技能的培养,极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翻译实践能力。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一味直译,不知道注意变化结构,忽视翻译技巧和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的实际差异。即使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需要一定的翻译技能,所以要结合教学适当引入,为学生的翻译实践打下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教授学生必要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同时增强英汉对比的教学,使得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讲述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还要将口译和笔译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从使用教材中选取一部分材料作为翻译实践的材料。也可以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选取一些具有时代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的材料让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对于所学的语言知识活学活用,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的翻译理论和方法进行反复实践、研究、学习和提高,以逐步培养他们的翻译能力。

3.在评估体系中,增加翻译能力的评估,科学设计翻译题。

测试作为一种手段对于教学的反拨作用显而易见。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英译汉翻译测试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的测评方式。翻译活动兼具灵活性和主观性,试题不容易设计,因此,教师在设计翻译试题时要注意科学性,必须非常清楚自己所设计的某种形式的翻译题在教学中主要是测试何种语言能力的。试题要反映相应阶段的教学内容,试题的难易程度应该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保持一致。在形式上可以主观题和客观题相结合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发挥测试的反拨作用。如果是为了测试翻译能力,那么为了提高测试的效度,应该采取有相对完整独立意思的全篇短文翻译题的形式,而不是离散性的画线句子,因为翻译能力是一种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而且包括翻译技巧、文化素养、百科知识等语言外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孤立的单句翻译是很难反映这种综合能力的。如果测试的目的只是衡量被测者对某些语法、词汇结构的理解掌握程度,则可以使用英译汉,但一定要注意,尽量不要让被测试者的汉语表达能力影响对其英语掌握程度的正确反映,否则会降低测试效度。

六、结语

翻译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积极和消极的反拨作用。进行反拨作用的研究目的之一是尽量发挥反拨的积极作用,找到促进积极反拨作用充分发挥的途径,减少测试给英语教学带来的消极的反拨作用。大学英语四级中翻译测试巩固了翻译在教学中的地位,促进了英语教学,强化了学生语言实际应用的能力。笔者提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基础翻译理论的教学,结合教学实际增加翻译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翻译实践活动;同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翻译能力的考核,教师要科学地设计翻译考试题,注重测试的效度,最大限度地对翻译学习起到积极的反拨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63-65.

[2]陈恪清.大学英语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

[3]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2006修订版)[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元鲁霞.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4):23-28.

[5]Anderson,J.C. & D.Wall Does Washback Exist? [J].Applied Linguistic,1993,14: 116-29.

[6]Hughes 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4-46.

[7]Hughes A.Backwash and TOEFL 2000 [Z]. Unpublished manuscript England: University of Reading,1993.

[8]Watanabe,Y.Methodology in washback studies[C]// L.C.Cheng & Y.Watanab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4: 19-36.

汉语能力测试篇7

(1.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5;2.衡阳市第八中学国际部,湖南衡阳,421008)

[摘要] 通过对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现状的调查,发现高职学生英汉语言应用能力参差不齐,互为影响,有内在的关联性。汉语能力强的学生其英语应用能力也相应较强,学生汉语运用的能力与英语运用的能力成正比,反之则不然。提高学生语言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语文教学与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是适合培养高职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新模式。

[

关键词] 高职学生;语言应用;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117?04

[收稿日期] 2015-02-16;[修回日期] 2015-03-26

[基金项目] 2014 年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基于地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2014BZZ002)

[作者简介] 王芬(1966-),女,湖南衡阳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翻译与英语教学研究

一、研究背景

高职院校不同于教学研究型的本科院校,其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培育学生的语言才能和交际能力。高职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包括造就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相应的言语交际技能。《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00)》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1]。因此,不管是语文教学还是英语教学,作为语言类的课程其指向大体相似,都是使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职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统一。

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大多存在基础差、兴趣低、目标不明确、缺乏自信等诸多问题。同样对语文学习,学生的兴趣也不高,而且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因为学生觉得教学内容没有新鲜感,缺乏新的刺激,难以对语言学习产生兴趣。另一方面,与文学课相比,语言课似乎更枯燥、单调,既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又没有感人的艺术形象,因而常出现难教、难学的尴尬局面,语言课不受学生欢迎。此外,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英汉语教学都是孤立的语言教学,没有像大学那样系统开设“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课程,英汉语教师之间也缺少一定的联系,都是各自为政,其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个案研究寻找适合高职语言教学的新方法,探索适合高职学生语言学习的新模式,促进语文教学与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 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有效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2013 级学生,我们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抽取了129名学生参加测试。其中,护理学院35 名学生,药学学院27 名学生,环境艺术学院学生28 名,园林学院22 名学生,商学院17 名学生。

(二)研究内容

本次测试分两个部分:口试与笔试。口试由用英语、汉语进行自我介绍(30 分)与图片阐述(70分)构成;笔试为当年的英语、语文期末考试卷(100分)。在测试中,我们采用了以实证为主的个案研究和问卷调查方法,并借助spss19 软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如表1、2、3 所示。

从表3 的相关性分析中可以看出,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与汉语口头表达能力、语文考试成绩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英语口语成绩与英语考试成绩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语文口头表达能力与语文考试成绩的相关性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是,语文口头表达能力与英语口语、英语成绩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理解为语文表达能力强,则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也强,且语文考试成绩同样也好;而英语口语成绩较好,但英语考试成绩未必也好。

四、对策分析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与语文学习具有一定的联系。语文功底好,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其英语能力较强,而且人文素质较高、文学常识较丰富,与此同时英语成绩好的学生未必汉语应用能力强,且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也不一定强。因此,为深化高职学校英汉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我们必须立足校情,寻找适合高职语言教学的新方法,探索适合高职学生语言学习的新模式,从而有效促进语文与英语教学的融合。

(一)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职业汉语能力与语言自主学习能力

汉语不仅是我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工具,而且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的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2]。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课是落实新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最合适的载体,并在推进素质教育与母语教育的历程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学习受到高度的重视。与之相比,教育部门对作为母语的汉语学习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导致汉语运用的文法错误不仅出现在中小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之中,甚至出现在大学生乃至硕士生、博士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之中,出现在学位论文、书籍、报纸、杂志之中。难怪一些语文教师批评说,现在已经几乎是“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论文”了。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原因就是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语法的分析而忽视语感的体验,过于强调对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视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为目的,与职业汉语考试挂钩,提高学生职业汉语能力[3]。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习会的。在教学中,我们应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自主学习能力。

(二)加强英汉语教师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汉语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促进语文教学与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提高教学质量

所有语言都是思维的外壳,是知识信息的载体[4],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工具。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属于语言的范畴,因此也就具有相似性,主要体现在这两种语言的信息传递、文化交流等方面。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汉语教学对英语教学有着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讲解翻译时,汉语好的学生更容易进行语言间的对比及理解,而且加强中文阅读是提高英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仔细研究这两种语言所特有的必然联系,对语言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应充分发挥汉语教育对英语教学的正迁移作用。采取相应措施促进英语教师与语文教师的联系,使之共同探讨这两种语言教学的共同点及差异性,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从本质上促进这两种教学的有机融合。

(三)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语言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们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技能。虽然因遗传基因或脑部构造异常而存在着语能优势或语能残缺。但实践证明语言能力主要还是依赖在后天的语言训练和语言交流中得到强化和提升。

自世界大学城推广以来,空间教学打破了现有教学的时空限制与方法限制。通过空间将课堂与外面的精彩世界连在一起,使学习资源无限扩展,利用现代技术,不仅能增加课堂容量,更能加快课堂的节奏,避免枯燥无味的语言学习。利用网络图片及电影资源,让声音和图像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语言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他的《语言论》一书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4]。Nida 指出,“要掌握两种语言,就必须掌握两种文化”[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表达方式,语言与文化共存。语言交流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系列的语法规则及词条,而且还涉及到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例如:一句完全符合语言规则的话,用在不恰当的场合,说得不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我们应为学生创设活动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课外文化活动,带领或指导他们参与语言教学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除了培养他们运用英汉语清楚地表达思想的能力,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有关中国传统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学会得体地交际。所以,在教学中,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强调在交际中使用语言,有效地克服了以往模式中那种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人为兼并的缺点。更重要的一点是将文化视为行为的处理方法使教师不仅注意如何教,更关注学生如何学,如何用。有关文化的知识不再被认为必须依赖教师的灌输而获得。与此相反,是取决于学生自己如何在交际实践中悟出[6]。

因此,不论高职语文教学还是英语教学,既要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又要结合专业发展的需求,选择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丰富的的课外活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职业能力。

(五)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促进语言教学与语言能力测试接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英语测试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汉语。一般高职学生都会参加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甚至有大部分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还有少数参加六级考试以证明其英语水平。相对于汉语测试,只有部分学生参加普通话测试,参加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学生寥寥无几。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觉得汉语能力的测试不重要,认为自己会说流利的汉语,难道还通不过这种测试吗?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学生汉语应用能力每况愈下成了不争的事实。

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使评价方式同教学目的相适应,评价内容能体现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做到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师评与学评相结合,课堂学习评价(理论、语言实践)与课业活动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国家举办的多种语言能力考试,并将其分数纳入学业考核,促进语言教学与语言能力测试接轨。

成功源于语言。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职业教育奠基人黄炎培先生说过:“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7]因此,语文与英语课程教学应该而且能够在高等职业教育环境下为学生的“有业”和“乐业”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朱竞.汉语的危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北京华美杰尔教育研究所.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 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5] Nida E.A. Languag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 陈申.西方语言文化教学的演变与发展——兼议对世界汉语教学的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1999(1):10-19.

[7] 李清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试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前沿,2008(7):153-155.

汉语能力测试篇8

关键词:中文系 繁体字 识读能力 对策研究

一.现代语境下学习繁体字的意义

自国务院《关于公布的决议》60多年来,我国大陆地区开始全面推行简化字。但作为拥有一千多年使用历史的文字形态,繁体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时至今日,繁体字在教学、研究、出版中仍然有一定的使用需求,因此在现代语境下某些特定群体(如中文系大学生)学习繁体字仍具有意义。

首先,学习繁体字有利于解释汉字字源,把握文字的原义,这对文言文的教学与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汉字简化过程中,许多毫不相关的字被合并为一个字,如“l”、“”均并作“发”字。如果不认识繁体字,不熟悉这些字的本义,就无法厘清歧义,辨明汉字的本义,实际应用中也就容易产生错误。山西太原文化墙的石刻就出现过“白l三千丈”的低级错误[1]。其次,繁体字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传承的特定载体,几乎所有的古代文献都是用繁体字书写或刻印而成的,不认识繁体字根本无法阅读古籍,更遑论理解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学习繁体字对于在重建中华传统文化本位、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繁体字在港台报刊书籍中仍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识繁书简”对两岸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中文系学生掌握识读繁体字的能力不仅可以拓宽文献阅读的范围,还能够进一步了解港澳台地区文学、文化发展现状。

根据我们调查,几乎所有(95.3%)的受访中文系学生都有阅读繁体字文献的经历,43.2%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一周数次)接触到繁体字。繁体字离当代中文系学生并不遥远,具备繁体字识读能力对于中文系学生仍然必要。但是当今高校中文系大学生繁体字识读能力究竟处于什么水平?中文系学生是否能无障碍阅读繁体字排印的古籍?繁体字识读能力同哪些因素相关,可以通过哪些举措来提升学生的识读能力?这几个问题正是本次调查期待做出回应的。

二.繁体字识读能力现状调查的工具与过程(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生为例)

1.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所使用的调查工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专门设计的繁体字识读能力测试专用表;第二部分为含有五个主观问题的调查问卷。

测试表为本次调查工具的主体部分,测试表设计过程中考虑以下方面:

(1)测试表的形式

测试表采用给出既定繁体字让受试者写出对应的简体字的形式,来考察受试者繁体字识读的能力,其包括孤立状态测试(只列出单字)与情境状态测试(置于词组中进行提示)两方面。

(2)测试表的选用字数

测试表的选用字数应具有科学性,过少无法充分体现学生识读能力,过多则显繁复冗杂不利于调查的进行。因此本次调查将测试表选用字数定为100字。(约占《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2500 常用字中有繁简体差异的854个简化字的12%[2])。

(3)测试表选用字的覆盖范围

为体现调查的信度与效度,避免出现受试者不认识的生僻字,测试表选用字采取以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字为主的原则,因此本次测试取字范围定为现代汉语2500个常用字。据检测2500个常用字覆盖率达97.97%[3]。

(4)测试表选用字的筛选方法

测试表需从现代汉语2500个常用字中选出100个测试字,测试字的筛选须兼顾使用频度和简化方式。

a.使用频度。根据《现代汉语常用字频度统计》[4],以每500字为一个单位,将现代汉语2500个常用字分为5个字频级别,统计出每个字级所含有繁简体差异的字数,再按10%的比例确定100个测试用字在各个字级的分配。

b.繁简形式之间的联系。汉字简化方式的分类说法众多,钱玄同在1935年编就的《常用简体字表》中将简化字分为八种;黎传绪《汉字简化的反思和新思路》把汉字简化归为四种[5];《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1988:226)把汉字简化方式分为六种[6]。本次调查参考万波《香港与新加坡大专学生繁简字认读能力调查》[7]中“3大类12小类”的分类方法,从一般读者的识读角度出发,着眼于繁简形式间存在的字形和字音联系,将汉字繁简形式之间的联系分作字形整体变化(A)、字形部分变化(B)、合并同音字(C)三大类。其中A类又细分为字形整体变化且繁简形式间存在字形联系(A1)、字形整体变化且繁简形式间存在字音联系(A2)、字形整体变化且繁简形式无任何联系(A3);B类又细分为字形部分变化且繁简形式间存在字形系(B1)、字形部分变化且繁简形式间存在字音联系(B2)、字形部分变化且繁简形式无任何联系(B3),形成三大类七小类的分类系统。

我们对2500个常用字中854个有简繁形式差简化字的简繁形式联系进行逐个分析,得到各简繁形式联系类型在各字频等级的分布,并计算出每一类在该字频等级的所有简繁形式差异的汉字中的所占比率,按照比率得出测试用字在字频等级中的分布,最终按照随机筛选各个字级不同类型的测试用字制成测试表。

2.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样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全部来自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总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4份;第二部分为对照组,随机抽取非中文系学生,总计发放问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取样过程中兼顾本科一至四年级的学生,测试表和问卷的投放过程中注意避开港澳台地区的学生。

三.繁体字识读能力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1.繁体字识读能力现状

通过计算识读成功率(识读成功率=成功识读字数÷总字数×100%)来反映中文系学生繁体字识读能力的现状。得到如下结果:中文系学生在孤立状态下识读成功率为83.14%,情境状态下为93.17%;而作为对照组的其他专业学生在孤立状态下识读成功率为72.30%,在情境状态下为85.10%。由以上调查结果可知,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中文系学生的繁体字识读能力明显高出一筹。中文系学生繁体字识读能力整体状况较好,绝大多数受试者即便在孤立状态下也能够识读五分之四以上的常见繁体字,在有情境提示的情况下识读成功率达到了90%以上。情境状态下的识读成功率比孤立状态高出10个百分点,反映出利用前后文词语提示来推测出对应的简体字是相当有效的繁体字识读方法。

2.繁体字识读能力与年级的联系

得到如下结果:孤立状态下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识读成功率分别为76.21%、76.21%、82.91%、85.80%、90.80%;情境状态下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识读成功率分别为89.50%、93.89%、93.93%、96.63%。由此可知,中文系学生繁体字识读成功率基本与年级成正相关,由低年级至高年级,繁体字识读能力逐步提升。这主要是由于在一般高校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学生需要在二年级、三年级修读古代汉语、文字学等课程。在这些课堂上,同学们不但需要频繁地接触繁体字,还需要深入地学习繁体字相关的课程内容。在开放性问卷中,超过半数的受试者(107名)都提到古代汉语课程对他们繁体字识读能力提升的帮助。

3.繁w字识读能力与其他因素的联系

我们还以被识读成功率(被识读成功率=被识读成功次数÷总测试次数×100%)来反映某一繁体字被识读的难易程度。

分析字频与被识读成功率的关系,得到:第一至第五字级测试字的被识读成功率分别为94.79%、91.78%、83.58%、88.22%、83.12%。可知繁体字的被识读成功率与其对应的简体字字频成正相关,即对应简体字字频越高的繁体字越容易被识读。

分析简繁形式联系类型与被识读成功率,得到:A1类为95.17%,A2类为74.48%,A3类为87.24%,B1类为96.67%,B2类为63.14%,B3类为83.09%,C类为76.93%。可以看出,繁体字被识读成功率同该字繁简形式存在联系的类型密切相关。整体来说,繁简形式之间存在字形联系的(A1、B1)的繁体字最容易被识读,此类繁体字被识读的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这主要是因为此类对应的简体字多是保留了繁体字的轮廓(如|-东),或是偏旁发生简化(如-输),对于受试者来说比较容易识读。合并同音字类型(C)被识读的成功率相对较低,是繁体字识读中的难点;在随机约谈中,不少同学也表示合并同音字类型的繁体字由于与相应的简体字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是认知、记忆难度最大的类型,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也最容易产生歧义、误用的情况。

四.繁体字识读能力提高策略

1.学生繁体字学习的角度

中文系学生可尝试在阅读古籍文献的过程中认识繁体字。当下大部分古籍出版物是以繁体字印刷。阅读此类古籍,并且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繁简字对应关系,这是提高繁体字识读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同时,阅读过程中应当勤查字典工具书,例如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江蓝生、陆尊梧编《汉字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字典》、《简化字繁体字异体字辨析字典》等都是方便学生认识繁体字、学习古汉语的重要工具书,经常翻阅工具书对于学生提高繁体字识读能力非常有帮助。

提升繁体字识读能力必须掌握繁体字识读的规律。掌握规律,便能“振叶以寻根,观澜以索源”,事半功倍。调查显示,繁简形式之间存在字形联系(A1、B1)的繁体字的识读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尤其以字形部分变化且存在字形联系类最高。此外,合并同音字类型(C)识读难度较大,识读成功率较低。在学习繁体字过程中,如果能够养成归纳类型分别识记的习惯,对识读能力提升大有裨益。具体来说,对具有字形联系类的繁体字采用字形联想、轮廓联想的记忆方法,如“_(开)”等;对具有字音联系类的繁体字采用读音联想的记忆方法,如“e(宾)”等;同时,针对最有难度的合并同音字类的繁体字采用集中学习、集中记忆的方法。这样一来,有效提升繁体字识读能力并非难事。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部分识读测试成绩优异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爱看港台电视剧和阅读繁体字印刷的港台文学作品,他们认为自己良好的繁体字识读能力颇受益于此。这也给予了我们启示,提高繁体字识读能力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学生根据兴趣调整学习繁体字的方法,既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繁体字识读的能力,又能很好地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中文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阅读港台电视剧及港台出版物的过程中认识、学习繁体字,从而以提高繁体字识读能力。

2.学校文字教学的角度

提高学生繁体字识读能力,不仅需要学生自己付诸行动,同时也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文字教学方面引起重视,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繁体字能力。

首先,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部分繁体字学习的相关知识。中学教师可在文言文字词释义的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借助繁体字解释汉字字源的方法,帮助学生把握该字的内涵原义,借助繁体字厘清歧义、辨明本义。这既有利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便于学生从中学阶段开始接触繁体字、学习繁体字。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学习繁体字在苏教版语文教材里确实有所体现,如“对照简体字,认识括号里的繁体字”等课后练习题;部分受访者还提到,他们的中学语文老师曾在教学过程中以兴趣课的形式,指导学生认读、学习常用繁体字。这些做法相当有益,值得鼓励并推广的尝试。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许多受访学生都提出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对他们繁体字识读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调查显示,修习过古代汉语等课程高年级学生的繁体字识读能力比未上过此类课程的低年级学生明显高出一筹。这表明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对于学习繁体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学生繁体字识读能力,高校教师可在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课程中进一步强调学习繁体字的意义与重要性,可尝试提供繁体字文献作为阅读材料,布置部分作业时可要求学生用繁体字进行作答。这些举措不仅符合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也不会太多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还能有效地提升中文系学生繁体字识读的能力。

同时,根据调查显示,学生们在有词语提示的情境状态下的识读率要比孤立状态下的识读率高出将近10%。因此,在繁体字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吸收这样的经验,利用词语的提示功能来指导学习繁体字,把繁体字放到词语和篇章中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建勋.“文化墙”遇尴尬 百首唐诗错33字[N].北京晚报, 2014-12-10(2).

[2]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现代汉语常用字表[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2.

[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现代汉语常用字表[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7.

[4]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现代汉语常用字频度统计[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5]黎传绪.汉字简化的反思和新思路[J].东岳论丛.2004(1):122-126.

[6]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75

[7]万波.香港与新加坡大专学生繁简字认读能力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01(2):91-102

本文为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b类项目资金支持(项目编号:201502128)。参加本文写作的还有何柳,张鹏。

上一篇:三全食品范文 下一篇:汉语听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