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范文

时间:2023-03-18 05:25:17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范文第1篇

一、员工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员工心理问题是绩效管理实践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它是指员工由于害怕绩效管理系统的推行会对其熟悉的工作环境带来变化或者会引起自身利益的损失,在心理上对其产生抗拒而采取不合作甚至敌视的态度和行为。具体来说,员工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有如下形式:

1.在绩效管理推行的过程中,员工不愿积极配合项目实施人员

在绩效管理的推行过程中,许多小组成员在与员工接触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员工的态度并不是十分让人满意。如在访谈或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有的员工态度冷淡,寡言少语,被动回答,问一句答一句;有的瞻前顾后,回答问题不说实情;有的故意夸大其辞,掩盖相关不利信息;有的抵触情绪严重,言语嘲弄讥讽,让访谈气氛紧张等等。这些现象都表明员工对绩效管理存在着严重的抵触心理。

2.在指标制定过程中,员工不愿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资料

在指标制定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员工对考核指标及目标值的设定抱有紧张情绪。有的员工害怕承担较多的责任,有的希望指标设定不要太严格,有的则害怕目标值对其自身利益造成较大影响。因此,他们在与项目小组成员商讨指标及目标值时,经常会提供一些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的资料,或故意夸大其所在岗位的实际工作职责和内容,或对其他岗位的工作进行主观评议,或与小组成员进行讨价还价。

3.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员工不愿主动参与团队成员间的互评

团队成员之间的互评在一些需要合作的领域里很重要,全方位评估法(360度评估法)正在逐步流行。然而现实是,尽管团队成员相互间都了解彼此的工作状况,但他们似乎并不愿意彼此进行评价,进行建议分享。从一些企业已实施的互评结果看,他们似乎有“避免批评”和“趁机报复”的心理倾向,要么“随和”地进行打分,要么互相攻击。他们不愿意提出有利于彼此相互提高的建议,有时甚至会出现团队关系恶化的结果。

4.绩效面谈过程中,员工不愿接受低绩效的现实

绩效面谈常常是经理们最头疼的事,他们有这种感觉是有原因的。因为不是所有的绩效评估都是积极的,不可避免的有人要为其低绩效付出代价。然而,与绩效很差的员工进行绩效面谈并不令人愉快。心理学表明,员工面对糟糕的绩效结果时,很少会从自身找原因进行反省,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寻找各种理由进行推诿辩解,试图将其低劣的绩效归因于客观因素。

而另一种常见的反应则与学生对考试的反应一样,教授认为自己准备的测试很公平,而学生则不能认同。被评价的员工同样不赞同经理人员所作出的评价。很多情况下,员工只接受积极的建议和结果。

二、员工心理问题对绩效管理产生的影响

员工的心理问题对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期的调查准备工作难以为继

由于员工害怕绩效考核对自己现有利益造成威胁,不了解开展绩效管理的原因和目的,对绩效管理系统的推行产生抵触情绪,提供的信息真假难辨,不支持和配合相关人员的访谈和其他调查工作,使项目小组前期的准备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2.考核指标及目标值的设定偏差过大

绩效评价的结果在企业中甚至有两种使用方式。一种是为了支付员工或制定其他行政决策,这些决策包括加薪晋职、减薪降职、解雇等。而另一种则是用于员工潜力的开发,它包括识别员工的优势和成长领域、制定员工培训开发计划及职业生涯规划等。

显然员工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普遍认为绩效评价仅仅是用于减薪降职、裁员增效而实施的。因此,他们尽量地掩饰工作中的重要信息,试图影响项目小组人员的判断,致使其考核指标及目标值的设定产生太大的偏差,从而影响绩效评价的效果。

3.绩效评价的结果遭受质疑

在员工不合作态度以及虚假信息的基础上建立起的绩效管理系统肯定是无效的,其真实性和可信度会招致员工的争论和质疑。另外,员工互评过程中“避免批评”和“趁机报复”的心理倾向对评价结果和团队合作的伤害是巨大的。

4.评价结果的应用效果差强人意

处在员工心理抵触氛围中的绩效面谈无疑是失败的,其效果除了加重员工心中的怨气和不满外,没有任何意义。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协助、鼓励、引导、帮助员工提高绩效。然而,一方面当裁判,一方面当教练或咨询师会使经理人员内心深处感到矛盾和困惑。

面谈过程中,员工面对组织对其的低绩效评价,情绪极其不稳定。如果经理人员处理不当,员工则会产生抱怨甚至愤恨的情绪,影响其今后工作,从而背离了绩效考核的初衷。

三、员工心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宣传沟通力度,打开员工的心结

许多的员工心理问题都源自于误解和恐惧,沟通则是解决员工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如果企业开诚布公地对对员工心中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疑虑进行说明解释,就能打开员工的心结,获得员工的认可,有利于绩效管理系统的推行。

因此,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应该与员工共同分享各类与绩效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有关工作进展情况的信息、员工工作中的潜在障碍和问题的信息、各种可能的解决措施等。通过各种沟通途径让员工清楚地理解实施绩效管理的目的、原因及影响,并且尽可能地让员工共同参与到绩效管理系统的推行过程中,使他们从对绩效管理质疑、怀疑、质难的情绪摆脱出来,进而开始理解、学习和支持绩效管理。只有当理解了企业的基本意图后,员工才能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配合,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一般而言,在绩效管理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的沟通方式:

1)正式的书面报告。企业可以要求员工定期上交工作汇报,以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和遇到的各种问题,并鼓励员工提出“建设性意见”。书面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建议和意见等。当企业通过报告中提供的信息了解到员工的问题时,管理者就应该及时地指导员工,或通过面谈与员工进行交流,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管理者与员工的定期双向面谈。在每次面谈开始,管理者应该让员工了解到这次面谈的目的和重点。例如管理可以做这样的开场白:“今天我想和你谈一谈有关你的工作进展情况。上次会谈时谈到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是否又有什么新的问题……”。企业应将会谈的问题集中在解决员工个人所面临的问题上,以使会谈更具实效。例如让员工了解到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改革非常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让他明白这些变化对于他个人工作产生了什么影响。也就是说,应该将问题集中在调整员工的工作计划,解决员工个人遇到的问题上。

3)与员工进行团队会谈。在团队会谈时,企业可以要求每个人都介绍一下工作的进展和遇到的困难,如果找到了问题并能够很快地解决,就应立即安排到人,以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4)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员工的心理信息。管理者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来了解员工的心理动向,及时地发现员工的抱怨和不满,察觉员工的异常情况和不良行为(如说怪话、发牢骚、吵架等),并与员工共同针对问题进行指导解决。

2.开展绩效管理培训,增强员工的心理认知

单纯靠沟通宣传并不能彻底地消除员工的心理障碍。企业应该趁此机会为员工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组织实施系统的绩效管理培训,辅助员工学习和接受绩效管理的理念,从心理上增强其对绩效管理的认可度。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1)结合企业实际,对员工进行系统的绩效管理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员工对绩效管理会有较深入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其对绩效管理的顾虑。

2)人力资源部门可以简要摘编一些关于绩效管理的知识,在内部刊物上刊登,以便员工能经常接触到,加深其内心对绩效管理的认识。

3)培训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能力和技术。在实践中因管理者不当举措而产生的心理问题非常普遍。例如,经理人员缺乏反馈技术,进行消极的绩效面谈,就会严重地影响员工的心理状况。这时企业就应通过培训加强管理者的反馈沟通技术。

4)组织相关的研讨会,对发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疏导。在推行绩效管理系统的过程中,企业和员工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时候,针对员工内心的疑虑,企业应及时地组织员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讨,使员工进一步理清认识,从而达到破除心理障碍的目的。

3.开展心理培训活动,疏导员工不必要的心理障碍

企业心理培训是指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活动之中,以更好地解决员工的动机、心态、心智模式、情商、意志、潜能及心理素质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目前,在世界500强中至少有80%的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心理援助计划(EAP)。

因此,针对绩效管理过程中员工出现的心理问题,企业有必要引进心理培训,转变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消极认识,处理好员工的消极情绪,疏导员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企业在引入心理培训时,需要认真地分析员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合理地选择培训的类型和方法,并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合理地评估与反馈,以达到调适员工的心态,改善员工心理模式的目的。例如,通过心理培训中的若干训练,使员工在开放的环境中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培养员工乐观积极的心态、宽容的品质、良好的情绪控制和压力管理的能力,树立起健全的心智思考模式,从而消除员工在绩效管理系统推行中所产生的不必要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自杀 泛滥 异常 心理

当时时间2007年4月16日上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枪击案,该校韩国学生赵承熙开枪杀死32人后,开枪自杀这起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震惊了世界。目前分析这起悲剧的原因时,许多人都将目光集中于或归咎于美国的枪支泛滥。但是,真正需要人们引起高度重视与关注的是如何发现人的异常心理问题。应该看到,心理问题的危害性更甚于枪支问题。因为,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人来说,即使没有枪,他也会使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中国这类案件并不少见,如据央视《大家看法》报道,吉林导游徐敏超仅仅因为和当地导游发生摩擦后非常害怕被报复,决定买把刀防身,随后就发生了在丽江砍伤20人被刑事拘留时间。

当一个人发高烧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知道,但是当一个人有心理健康的问题时,则较难发现,尽管如此,某些症状还是可以辨识的,心理问题的出现有迹象可循。个性,指的是一个人独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这些心理内容会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有所表现,例如:一个护士因为与同科室的同事发生矛盾,就用万能胶堵住别人更衣箱的钥匙孔。一般来说,这个护士心胸狭窄,报复心极强,这种人一旦手里掌握某种权力,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尽管这只是一件小事,却完全可以观察出她的个性,观察出这种个性与职业的适合程度,这就是根据心理表现进行的行为预测。

此外,人与人还有心理成熟的早晚问题,有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问题,有个人的理想和需求不同的问题。所以,除经济上的贫困者或弱者需要帮助外,我们还应该知道有心理上的贫困者,例如:从小家庭存在缺陷,缺乏亲情,或者因上学远离家庭而缺乏心理资源。对于“心理贫穷”的孩子来说,他们尤其需要亲情和关爱,当他们遭受挫折,品尝失败时,亲情或友情是最有力地缓解方式,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是可以被诊断的。

感觉心情非常低落、绝望,却没有足够解释的理由,而且这些感觉持续不断。如:1、时常生气,并时常哭泣或反映过速;2、觉得自己是无用的,或是充满罪恶感;3、容易焦虑或担心许多事情;4、无法从亲友死亡之悲伤中恢复;5、极端地害怕,或者没有来由的恐惧;6、过度地注意自己的身体症状或外表;7、觉得自己的心思被控制或失去控制;8、对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事物都失去兴趣或从事各种活动时感觉不出快乐的心情;9、思考行动变得骚动不安或迟缓呆滞;10、每天都觉得疲惫不堪或失去能量;11、思考及专注力下降,犹豫不决无法或做决定;12、一再想起死亡及自杀甚至尝试自杀的举动。

健康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的目标,拥有健康的身心,我们才有在职场里拼搏的本钱。然而,当身心尚且健康的时候,我们却没有意识到保持身心健康的必要性,而是不管一切地投身于职场的厮杀,过度透支我们的身体,周而复始地做这杀鸡取卵的事情。

与其等到身心健康受损才去寻求解决方法,不如早早行动,尽量把所有可能给你带来困扰的不安定因素扼杀在萌动之前,对待心理问题预防是最好的应对。

每个人都应该有忧患意识,及时调整自我状态,尽力消除可能导致心理困扰的因素,在心理问题出现之前采取预防措施。

1控制压力源

在导致心理问题发生的因素中,压力因素占了极大的比重,压力是诱发心理问题的必要条件之一。进行有效的压力管理,首先要控制压力源,比如有效地管理你的时间,确立符合自己实际的抱负水平。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情绪,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等。

2培养自信心

人是优点和缺点的集合体。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忽视了自己的优点。而一个只看到自己缺点的人是不可能自信的,优点才能让人感到自信。当你在工作或生活中从事各种活动时,不妨多想想自己的优点,它们会给我们带来自信,会消除我们对问题解决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的恐惧。另外,在开始工作之前,不妨带着积极的态度想象一下事情的过程,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你会发现在想象中,以积极态度作为前提,你的工作会非常顺利,最终结果非常理想,当你实际去实现,你会发现失去的信心回来了,这些事情虽然看起来很小,很简单,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你的自信心会有非常大的提升。

3提高抗压能力

人生就像一串串音符,成功和挫折时时相伴。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挫折少一些,成功多一些。然而,很多人遭遇挫折时,或被吓得止步不前,或在挫折中败下阵来。那么,如何才能增强抗挫折能力呢?

首先,要接纳自己,允许自己不完美。世界上没有人是绝对完美的,但是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存在的价值。既然没有人可以做到完美无缺,那么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吧。接纳自我可以让你获得真实,可以让你在进行各种活动时信心强大,可以让你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其次要设计可实现的目标。科学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脑便有一种刻画得痕迹,当人重新唤起往日成功的动作模式时,人又可以重新获得那种成功的心情,从而消除心理障碍,充满信心。

心理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校生 心理问题 分析

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中,职业类学校的职能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大量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但是,笔者在长期的职校教学过程中却深切感受到,职校生的学习过程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使从事职教工作的教师多有怨言。这里面有学习能力方面的原因,有学习习惯的原因,但是很大的原因却是职校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造成的,这一点应引起职教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即不但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明,一个人的健康不能简单局限于身体生理上的健康,而是同时包括躯体生理和精神心理(从广义上看,社会适应属于心理范畴)两方面的健康。

对于职校生而言,由于他们年龄小,生理、心理正处于向成熟过渡这一特殊时期,因而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诸如自控能力低、情绪波动大,一定的自卑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心理障碍。调查表明,有近两成的职校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低、学习困难、缺乏自信、注意力不集中以及青春期心理问题等,并在行为上表现为撒谎、打架、考试舞弊、厌学等,以上现象都给职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从事职教工作的老师多有抱怨。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把产生上述表现的根源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职校生自身的原因

首先,从大的方面讲,近几年,由于国家教育制度和招生制度方面的原因,使得职校生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出现了很大的滑坡,他们主要来自初中毕业升高中相对比较困难的这一部分,普通高中将其挡在了门外,他们的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基础不扎实,学习上的压力就越来越大。同时,他们普遍认为,自己不如考上高中的同学,自卑感强,认为自己现在上学只是为了学一门技术以立足于社会,根本谈不上什么理想、抱负。所有的这些都直接造成了职校生自卑心理的形成。

其次,由于职校生正处于青春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随之发生变化。他们兴趣广泛、富于幻想,这也让他们情绪波动较大,时而不安烦躁,时而孤独、忧虑、苦闷,有的还会产生对异性的朦胧情感,也即所谓的“早恋”问题等,这些我们都可以把它列入到“青春期”心理问题中。

另外,在挫折适应方面,职校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有人际关系方面的,还有兴趣、愿望以及自我尊重等方面的,他们大多数都是在“温室”中长大的,往往敏而不稳,脆而不坚,柔而不韧,经不起风吹雨打。面对挫折,他们更容易采取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而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在长期不断的挫折面前得以稳固,就必然能化为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了。

二、外部环境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人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和观察发现:职校生的心理障碍成因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有的家长自身的素质和行为存在一些问题。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使一些职校生养成了自私、任性、孤僻、自卑、冷漠等性格特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职校生并不认为自己的学习负担过重,反倒是由于自身性格或其它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让他们不堪重负。

(二)社会环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单位用人的标准越来越高,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方面的“高消费”现象越来越突出,很多单位甚至为追求学历直接将职校生拒之门外,造成职校生就业率每况愈下。职校生自身动手能力并不差,但由于被人看不起加之找工作确实困难,让他们不断产生消极、悲观和自卑心理,有的会导致心胸狭窄、情感孤独,产生一种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的感觉。同时,在当前的社会万象中,由于一些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导向和舆论宣传上的某些偏差,也让职校生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大大降低,使他们在学习上打不起精神,找不到方向,极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

(三)校园周边环境

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阶段,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惊人的,因此国家对学生成长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建设都非常重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学校周边200米以内不得开设网吧、电子游戏厅(室)等。但这样的现象却屡禁不止,一些不法商家不仅将网吧及游戏厅开设得越来越隐蔽,而且对前去玩的学生实行“吃、住、玩一条龙”服务,许多意志不坚定的学生由此沉迷其中。他们不仅精神上萎靡不振,学习上丧失动力,不思进取,还有近两成经常上网的网虫身体健康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可以说,校园周边这些不协调的文化氛围,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职校生心理障碍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复杂的,但由于职校生的可塑性较强,只要我们能够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和教育,他们的心理障碍是能够得到及时调整和纠正的。

三、应采取的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职校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对策帮助我们的职校生走出心理误区,从而使其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未来。

(一)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职校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进而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性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

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辨别是非能力,不被社会光怪陆离的现象迷惑。其次要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择业、择岗问题,要在教育他们树雄心、立壮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同样也是无比光荣的。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健康有益的第二课堂活动。良好的集体活动也同样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大课堂,让学生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激发积极参与的热情,而这样的活动更能促进师生、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也是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

利用心理科学知识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可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可以准确把握咨询者的心理状态、活动脉络,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从而也就为我们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争取了时间,提供了信息来源,更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心理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里因素;演唱者;影响

声乐演唱过程不只是生理技能的运动,其心理因素的表现最为复杂和广泛。著名声乐教育家邹长海曾说:“歌唱是生理学的,也是物理学的,但归根结底是心理学的。”①歌唱活动离不开歌唱者自身心理活动的影响与制约,对一个演唱者来说,心理因素在演唱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歌唱时我们看不到大部分器官的运动状态,大都是在心理调控下,通过自身的感觉、想象控制发音器官的运动。实践证明,歌唱与心理因素有着相互补充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演唱者在演唱时的身心达到平衡状态,确保歌唱取得成功。因此,研究歌唱中的心理问题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声乐演唱与心理因素的内在联系,认识演唱中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对提高歌唱水平、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不良心理对演唱者的影响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人的声音及表演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是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基础。声乐学习中,特别是声乐初学者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原本先天条件不错、唱歌技巧还行的学生,接受一定时间的正规化训练后,不仅没有提高声乐技巧,还丢失了原本的技能,好像越来越不会唱歌了。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声乐初学者没有把握好演唱所需的“感觉”,如气息、声音位置、腔体打开等,而这些都与学习者的心理因素有关。因此,声乐学习中不仅要注重训练人体发声器官的作用,还要注重心理因素的作用。

(一)歌唱的基本原理

歌唱是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和共鸣器官协调、科学的运动。发声器官包括喉头、声带、会厌等。喉头即喉结,是重要的发声器官;会厌是长在舌根与喉咙之间的一块半圆形的叶状软骨,主要是保护气管和声带;声带是位于喉咙中间富有弹性的两片白色韧带,声带是靠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的,声带的中间又称声门,当人们吸气时,声门打开,两声带分离;当呼气发声时,两声带自然靠拢闭合,气息通过两声带间的缝隙,使声带产生震动发出声音。声带发声要靠声带周围的肌肉群协助发声,因此,声乐训练中要注意这些肌肉群的重要作用。呼吸器官包括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膈肌、腹肌等,气息从鼻、口进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分布到左右肺叶的肺气泡中,然后在经过相反的方向,形成一个气管,经过咽喉经鼻、口呼出。呼吸系统相关的肌肉群的运动也与呼吸能力有关,是歌唱的动力和能量保障。歌唱时呼吸运动加快,遇到较长的乐句,就必须坚持气息。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口腔、头腔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歌唱时依靠人体的这些器官的共鸣作用来扩大、修饰、润色声音。当一个人歌唱时,必须调动声带、咽喉、呼吸系统等发声器官的运动,而心理活动又会直接支配着发声器官的运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正如加尔西亚教授所说:“人身上的一切都是密切相关连着的,任何内容活动都会影响到他的举止。”②因此,对于声乐学习者,不仅要训练歌唱技能、技巧,还要注重训练其心理状态。

(二)不良心理状态对歌唱者的影响

歌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演唱中有一些演唱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怯场,以致不能发挥出正常的水平,甚至直接关系到演唱的成败,可见负面情绪对歌唱者影响很大。

1.紧张

歌唱者的紧张心理,对每一位声乐演唱者来说都不陌生。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鲁索曾说:“所有的大艺术家都会有舞台紧张。”面对众多观众,不管是声乐初学者还是已成名的演唱家,产生紧张心理是很正常的。尤其是一些初学者,台下唱的很好,一到台上就大打折扣,出现身体僵硬、跑调忘词等现象,这都是因为紧张引发的生理与心理反应,从而造成表演的失败。歌唱者的紧张心理是从精神、生理上来的,精神上的紧张会使歌唱者丧失信心,生理上的紧张会使歌唱者的肌肉运动失衡、肌肉高度紧张,以致无法完成表演。

2.不自信

俗话说:拥有了自信就拥有了成功的一半。对声乐演唱来说,自信对成功的演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声乐表演中,我们常能看到一些表演者出现怯场、紧张等情况,大都是因为表演者缺乏自信心引起的。有些演唱者是因为缺乏实践经验而缺乏自信心,有的演唱者是因为基本功不扎实、总担心自己唱不好、害怕自己的不足暴露出来、心中杂念多等原因而缺乏自信心。当人的杂念过多时,大脑会过度兴奋,周围出现负诱导现象,人的肌肉就会变得僵硬,无法控制自己,必会影响演唱者演唱的正常发挥。

3.急于求成

一些演唱者对声乐学习未形成正确的认识,总想找捷径,不想靠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盲目与别人攀比,有的演唱者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音高和音量,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取高音,这几乎成为演唱者的通病。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声乐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技巧时,没有良好的气息基础的支撑,声带比较稚嫩,承受能力弱,过度加大音高音量,轻者会导致声带充血、水肿,严重者会造成发声困难、失声等损害发声器官的后果,甚至丧失歌唱能力。

4.不良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歌唱者的喜、怒、哀、乐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歌唱者的表演,因此声乐艺术会受到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不良的情绪会减少人的兴趣,降低人的活动能力,致使演唱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

二、良好的心理状态及生理状态对演唱者的积极作用

歌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良好的心理状态及生理状态对演唱者有着积极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歌唱者正常水平的发挥。

(一)良好的心理活动赋予歌曲以灵魂

威尔柯克指出:“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约瑟夫察里诺说:“人类的音乐是肉体与精神,理性与非理性的谐调关系。”这些论断都不同程度的揭示了心理活动对歌唱的重要影响。要从我们的喉咙里发出美妙的声音,不是一件简单的活动,需要在演唱过程中始终观察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感觉、意志、联想等。歌唱者的内心活动如灵感、情绪、风格、想象等,赋予歌唱不属于简单形式的嗓音,这些心理活动是声乐艺术中最为宝贵的成分,也可以说是歌唱的感觉,从而唱出自己最好的音色,而发自内心的歌唱则是艺术的灵魂。

(二)良好的生理准备为歌唱心理作好准备

演唱者要唱出美妙的歌唱,就要在生理上做好准备,歌唱钱了解歌唱的原理,这就必须了解声乐器官的构造及原理。呼吸器官中肺是歌唱的原动力,通过吸满的方式增加它的容量。一般来说,呼吸的全过程要经过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腹部向外突出,胃下降,横膈膜下降;呼气时腹部向内收进,胃上升,横膈膜还原。这样的呼吸是腹式呼吸,歌唱者要唱出动听的歌曲,必须在唱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发声器官中的声带本身是不发声的,声音是靠气息震动声带引起的,在传到共鸣区,使声音扩大。声带发音变化是由气压控制的,因此,要控制声带就要先控制气压,这就必定要控制呼吸。歌唱需要共鸣增加它的音量,人共有胸腔共鸣、鼻腔共鸣、头腔共鸣三个共鸣区,歌唱时不管用哪个共鸣区,都要求我们自如的控制呼吸。歌唱前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会达到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从而为歌唱做好心理准备。

(三)歌唱者通过心理的感觉与知觉来调控自身歌唱生理状态

歌唱是一门以人身为乐器的感觉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歌唱者看不到、摸不着乐器。歌唱器官肌肉运动的支配,大都是通过心理活动的感觉来调整的。因此,心理因素的调控对歌唱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感觉是认识歌唱的开端,知觉是得到歌唱能力的源泉。感觉与知觉不仅为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过程提供材料,而且也是歌唱的动机、个性、情绪等心理活动的来源。所以说,感觉歌唱意识的直接体现,没有感觉与知觉就没有人的心理与生理,如果一个歌唱者的感觉与知觉被剥夺或者缺损不能正常去感知时,歌唱者的心理与生理就会出现异常,难以歌唱下去。所以,歌唱者要提高自己的感觉与知觉,通过感知觉来调控发音体,从而发展歌唱者的声音、挖掘潜力、开扩音域等。

(四)歌唱心理与生理之间是辨证统一的

歌唱生理是人体在歌唱时与歌唱有关的器官如呼吸器官、感觉器官等发挥的功能。与歌唱相关的器官的健康及协调的生理功能是唱出美好歌唱的基础。而歌唱又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之一,歌唱中歌者把人的喜、怒、哀、乐等复杂情感体现在声的高低、音量强弱等中,清晰体现出人的情感色彩,所以,歌唱是歌唱生理与心理的协调统一。

歌唱离不开感觉、想象、记忆、情感、气质等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始终支配着生理要素如呼吸、共鸣等的活动,可见,生理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但良好的歌唱心态的建立要有良好的歌唱生理为基础,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唱出美好的歌声。积极的歌唱心理能引导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呼吸、正确发挥发声器官的功能,由此可见与生理功能是歌唱者心理导向的艺术性发挥,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体现了歌唱中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心理状态对气息、喉咽、共鸣体以及情绪的调控

(一)心理状态对气息的保持、支持及流动等运动状态的调控

歌唱是通过气息振动声带发出声音,因此,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者遵循这样一句名言:“声音艺术就是气息的艺术。”即歌唱艺术是气息控制、保持的艺术。因此,歌唱中气息的正确运用是关键。歌唱呼吸是建立在自然呼吸基础上的,注重扩充气息的控制支持能力,即符合歌唱时对气息的深度、力度、长度的要求,并作用于音域、音色、共鸣等。气息保持是在全部放松的基础上,自然、柔和的把气吸在下肋骨与横膈膜处,形成气带,要保持这个吸气状态为歌唱时的气息支持部位。气息运用是在保持部位的中心点上引出来的垂直向上的气流,沿着器官、喉管、咽管直接到口腔中上提着的软腭部分的中心点上用例,这是气息的运用部分。运用好气息的保持、运用,会使歌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气息正确的运动状态可以通过具体的、长期训练得到。而心理状态也会对气息的运动状态产生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使演唱者信心大增,自如的运用气息,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紧张、胆怯等,会使歌唱者全身紧张不能自如的控制气息,使得气、力同时上提,其上提力量超过腹肌的支持力量,形成肩、背等部位的肌肉僵硬,造成声音憋闷僵硬,进而影响歌唱。

(二)心理状态对喉咽器官运动状态、开合状态的调控

咽喉器官是歌唱艺术中的重要器官,其打开或松开的状态对歌唱艺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歌唱者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喉咽器官的运动状态。喉咽器官是气息呼吸之处,歌唱发声时,打开喉咽器官使喉结处在吸气状态的位置,使呼吸器官腔体长开,呼吸通道畅通,为歌唱发生提供气息支持的通道。如果心理状态不佳,会使全身肌肉紧张,致使喉咽器官僵硬,紧紧闭合,难以调动肋肌、横膈膜、腹肌等呼吸肌的作用,会阻碍共鸣通道,气息不畅,从而使歌者的声音出现音色苍白无力等问题。

(三)心理状态对共鸣体——声带运动的重要调控作用.

歌唱者要发出美妙的声音,必须调控好声带与气息。可以说,歌唱中关于美妙嗓音的追求如吐字清晰、明净,音色有质感,气息均匀、平衡,高音的渐强渐弱控制等,都与声带运动和气息控制有着密切关系。而声带与气息运动的控制都是人的意识指导的,人的意识即人的心理,因此,心理状态对声带运动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四、心理活动对歌唱者建立良好生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歌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实验心理学与生理学研究证明,人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大脑皮层控制各神经中枢来实现的。歌唱是通过大脑皮层对发声器官的控制实现的。大家都知道,歌唱器官的生理状态很不稳定,这是因为会受到歌唱者心理因素的影响,积极向上的心理活动对歌唱者建立良好的生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歌唱过程中,心理状态有着重要作用,会对生理状态的积极建构发生作用。首先,歌唱者不自信时很容易产生紧张心理,生理上出现心跳加速、声嘶力竭等情况,影响到演唱者水平的发挥。而演唱者技艺水平较高时,自信心十足,自然不会产生紧张心理,会使生理表现更加自然、协调,使歌唱生理与心理达到最佳的状态。其次,歌唱者准备工作做得充分,登台表演时思想上就会放松,压力就会减小,整个人都会轻松下来,自然的达到手势、姿态、声音的协调统一,通过肢体动作传神的表达出喜悦、激昂、兴奋等特殊的情感。歌唱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歌唱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构建良好的生理状态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声乐学习中要注重心理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用好的心理状态带动好的生理状态,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以获得最佳的歌唱效果。(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

[2]徐行效.歌唱者心理状态初探[M].音乐研究,1988(3)

[3]姜文胜.歌唱的心理分析[M].音乐探索,2004(4)

[4]高艳平,张晓敏.浅论歌唱中的心理因素[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5)

[5]王世兰.歌唱中的心理调控及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2003(5)

[6]张连葵.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J].歌海,2009(4)

注解

①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3

心理问题范文第5篇

临床上,心理医生常习惯将心理紊乱按程度或性质进行分类,获得初步印象,以便给予患者适当地帮助。

心理问题:是近期发生,内容尚未泛化的和反应强度不太剧烈的心理紊乱状态,主要表现在心境和情绪方面产生一定波动,但思维保持着严密的逻辑性,人格也十分完整。

心理障碍:初始反应激烈、持久,内容充分泛化,有自身难以克服的一种精神沉重感。这类人群不仅有较大的情绪方面的波动,而且可出现各种违反逻辑性思维的错误。初始反应强烈,如在暴怒情况下,出现强烈的非理智行为,情绪冲动以致伤人毁物。

心理行为异常:心理反应持续的时间较长(1个月以上),心理负担难以克服,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由于长期的精神折磨,有时可伴有躯体化症状或人格上的问题,如心理生理障碍、退缩和攻击等。

心理疾病边缘状态:这是较严重的一类,患者往往带有不很典型的异常精神现象,如注意力涣散、好幻想、意志力减弱、自我评价偏离常态、社会交往和人格方面的改变等。

心理疾病:表现较严重、较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等。患者精神活动的完整性、协调性和统一性被破坏,有幻觉和妄想等表现,如听到精灵与自己讲话,感到有人陷害自己,经常对镜傻笑,觉得受到某仪器或射线的控制,语言被窃听等,出现这些就不能认为是正常的心理,其行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人格明显改变,且患者往往缺乏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拒绝就医和服药。

由心理问题到心理疾病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加重的病理层次:心理问题、心理障碍,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心理行为异常、心理疾病,则适宜药物治疗为主,以祛除其妄想和幻觉,改善病理心态。

心理问题范文第6篇

人格障碍一些有疑病素质、癔病性格、强迫人格完美主义性格等不良性格的人,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容易发生心理障碍。有1例产妇,按照一份优生优育宣传材料介绍的方法,严格计算排卵时间,不料避孕失败,比预计的时间提前1个月怀孕。她觉得小是最佳怀孕时问,坚持要做人工流产,造成了不必要的身体损伤。又有1例人龄女性,由于行房时破裂而怀孕,怀疑丈夫最优秀的被挡在内,因而不能接纳自己所怀胎儿,坚决要求流产而引起不孕。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能表现为多疑、焦虑、刻板、固执、自信不足、情感不稳、易受暗示、追求完美等,这些人格因素对妊娠和分娩危害极大。

对妊娠的认知缺陷妊娠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在我国,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妇女妊娠后会认为自己“病了”,往往过多要求别人照顾,依赖性比较强:有的过分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稍有不适,就产生焦虑、恐惧;有的孕妇过分担心孩子畸形,终日精神不振;有的孕妇及其家属认为剖宫产对孕妇和胎儿更安全,孩子将来聪明,本来能正常自然分娩的也要求剖宫产,等等。这些认知缺陷,不利于孕妇和胎儿的身心发育,严重影响健康,甚至会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害。

对胎儿性别的焦虑胎儿性别是妊娠妇女及其家庭极为关注的问题,在重男轻女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容易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终日为胎儿性别焦虑不安。长期处于这样的心境,容易出现妊娠高血压、子痫、难产、产后大出血和产后精神病,严重影响产妇和胎儿的身心健康。

分娩恐惧 由于孕妇分娩时会有阵痛和一定的危险性,尤其初产妇对分娩感到恐惧,导致些产妇及家庭盲目要求剖宫产。实践证叫,精神过度紧张会使痛阈增加,恐惧、忧郁、不适和疲惫,容易造成宫缩无力、滞产、难产和产后子宫迟缓出血。如果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可减少和解决上述问题。

例2003年10月收治产妇,产前检查为男婴,但为巨大儿。于是全家精神紧张,要求剖宫产。经医务人员耐心解释,指出上述情况并不是剂宫产的绝对指征,根据本人条件和胎儿情况可试产,如不成功再手术。结果未经任何助产,自己分娩4.1kg男婴,产后很快恢复出院。

对孕产妇的心理疏导

重视孕产妇心理疏导的作用 重视孕产妇的心理疏导,对于预防难产、产后出血和产后精神病等病症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要求妇产科医生及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孕产妇及时得到心理治疗。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建立孕产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门渗,使孕产妇从怀孕初就得到良好的心理疏导,建立和保持稳定的心理情绪,顺利度过孕产期。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孕产妇生理心理的改变,使她们比以往更渴望亲人特别是医护人员特殊体贴的照顾,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她们的内心体验。若医护人员不能及时给予孕产妇以关注,就会增加她们的焦虑情绪和不安全感。

医护人员应以亲切的态度、周到的服务和精良的技术,赢得孕产妇的信任,在这个基础上的心理疏导,才可能顺利有效。应根据不同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倾听她们的真实想法,分析内在关键,找准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必要时可与其父母、丈夫、公婆取得联系,彻底解除孕产妇心理上的忧虑、恐惧等问题,保证产程顺利和母婴的安全健康。

加强待产、分娩等关键时刻的心理疏导分娩是整个孕产期的关键阶段,也是孕产妇心理问题最突出、最集中的时刻,做好这段时间的心理疏导,对于顺利分娩,维护母婴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产妇临产与亲人分离进入待产室或产房后,更容易感觉孤立无援。随着阵痛逐渐加剧,产:程缓慢进展,产妇尤其是初产妇,往往出现焦虑不安甚至恐惧情绪;为引起医护人员注意,产妇有时会大喊大叫,表现为不配合的态度。这时,应以主动热情的态度,轻柔熟练的动作和具有权威性的语言,帮助和指导孕产妇自我调节,积极调整情绪,逐渐达到心理适应,以轻松的心情,顺其自然地完成这一生理过程。根据产妇的个性要求,可以让其丈夫或亲人陪伴,实践证明,有亲人陪伴再配合音乐放松疗法,产程明显缩短,有的产妇当丈夫陪其待产时,1~2小时宫口即开全,而且分娩很顺利。

重视不良认知的影响一些产妇分娩女孩时,情绪极度低落,影响子宫收缩而引起大出血。

心理问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分娩期 精神因素 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252-02

分娩发动的原因复杂,公认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医学进步,有关分娩的发动机制的研究进展很快,但至今仍无统一结论和满意的解释。本人认为分娩除了产力、产道、胎儿之外,更主要的是产妇的心理因素影响分娩的顺利。因此医护人员的形象和语言行为直接影响产妇的心理状态,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医护人员让产妇信赖和安全感的基础,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由于缺乏对分娩的知识和了解,很多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将导致产程延长、滞产,给母儿带来各种并发症[2],使产妇失去信心,拒绝阴道分娩而要求剖宫产终止妊娠,怎加了不必要的手术创伤以及经济负担。因此,对产妇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重视分娩期妇女的心理问题,使其在临产时能够情绪稳定精力充沛的顺利分娩,对保证母婴安全,最大限度的减少心理因素造成的难产是十分重要的。

1 分析分娩期产妇的心理问题

1.1 恐惧及紧张

相当数量的初产妇从亲友处听到有关分娩的负面影响,害怕和恐惧分娩,怕分娩时疼痛、怕出血、怕发生难产、怕经阴道分娩失败后做剖宫产术等、怕胎儿性别不理想、怕分娩时自身及胎儿受到伤害,导致临产时情绪紧张,常常处于紧张,不安和恐惧心理状态。现已证明,产妇的这种情绪改变会是肌体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导致子宫缺氧、宫缩乏力、宫口扩展缓慢,胎先露下降受阻、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同时也促使产妇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1],释放儿茶酚胺、血压升高,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儿窘迫。

1.2 焦虑及失去信心

高龄初产妇的增加、有剖宫产史产妇、有不良妊娠或不良分娩史的产妇已及妊娠合并症的产妇,对即将到来的分娩都会产生焦虑,分娩时经过一段时间的疼痛及到了预产期而未分娩等,会使一些产妇失去耐心,要求剖宫产终止妊娠。

1.3 烦躁不安

有些产妇分娩时烦躁不安,表现为大喊大叫,有攻击性的行为和语言、拍打扭动身体等。这与医院待产室的陌生和孤单环境,产房其她产妇频繁叫嚷的噪音加之产妇自身的恐惧有关,宫缩逐渐变频和增强,均能减少子宫胎盘血流量,极易造成胎儿窘迫。

2 心理疏导

2.1 对入院的产妇健康宣教

产妇入院后即向其介绍病区环境、产房设备、负责医生及护理人员,掌握产妇的基本资料,了解本次妊娠的经过,有无妊娠合并症,掌握产妇的顾虑,分析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健康宣教,以消除恐惧紧张心理,增强分娩的信心。

2.2 创造安静、舒适、温馨、轻松的待产环境

为产妇提供安静的环境,减少外界不良刺激,鼓励产妇多饮水、保持体力,多休息。拉家常式交流,让她放心,分娩是自然现象,尽量满足合适的要求。

2.3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尊重产妇并给予同情,态度和蔼可亲,多与产妇交流,了解其不良情绪,并对其不良情绪和表现进行心理安抚。耐心回答产妇的问题,及时告知产程进展情况,对产程中的有关操作,应先给予解释,说明,检查时动作要轻柔,争取产妇的理解与配合。

2.4 疼痛的应对技巧

主要可归纳为分散注意力,控制呼吸的技巧和放松躯体的技巧。分散注意力从宫缩引起的疼痛上转移开,从而增加对疼痛的耐受力,控制呼吸的技巧是指分娩的全过程中根据宫缩的程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主动地调整呼吸频率和节律的方法,她可以缓解由于分娩所产生的压力,增强产妇的自我控制意识;放松的技巧可以消除肌肉的精神紧张,缓解疲劳,使身心恢复平静,主要包括有意识的放松、触摸放松、交谈放松、听音乐放松等。

2.5 助产人员陪伴分娩

由有生育经验的妇女或助产人员在整个分娩过程中给予心理、生理及情感上的支持,百分之百的产妇对分娩都有恐惧感,而且愿意有家属陪伴。我们发现家属陪伴虽然有利于感情的交流,但缺乏持续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支持,陪伴者(丈夫)不能理解这种宫缩的疼痛,随着产程的进展,他们比产妇更焦虑、急躁和恐惧,认为阴道分娩有危险等,加重了产妇的恐惧感,使产程受到影响,产妇及失去信心。由有生育经验的妇女或助产人员对产妇进行舒适的抚摸,热情的给予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的支持,使产妇感到舒适、安全,增强对分娩的信心,让产妇了解分娩是一自然生理现象每一个阶段的情况,密切观察产程的进展,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鼓励和表扬产妇所取得的良好进展,可以使产程缩短,减低剖宫产率。

3 讨论

作为妇产科医生和助产士,首先理解分娩妇女的焦虑和恐惧心情,沉着应对着急的产妇和家属,真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分别给予指导,安慰并鼓励产妇勇敢面对宫缩的疼痛。加强对产妇的心理疏导,融入“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助产过程,,让产妇感受到舒适与亲人般的温暖,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以便顺利度过分娩全过程。

在分娩过程中,这段时间虽短,但极重要。做好产时的保健“五防、一加强”。“五防’:防滞产、防感染、防产伤、防出血、防窒息;“一加强”:加强对高危妊娠的产时监护和产程处理。产科医生和助产士应该耐心安慰产妇,讲解分娩是自然的生理现象,尽可能消除产妇不应有的焦虑和恐惧心情。开展家庭式产室,允许丈夫或家人陪伴,以便顺利度过分娩全过程。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9.

心理问题范文第8篇

自从14年前和林洁结婚那天起,我就打算和她白头偕老。我从没想到,我那朴实本分的妻子竟然会有外遇!想起那耻辱的一天,我就浑身发抖。

那是2008年元旦前,一天傍晚,林洁打电话说她要加夜班。林洁是做财务的,加班是特别平常的事。儿子在寄宿学校念书,我早就习惯了一个人晚上胡乱对付着吃点什么。可那天晚上也真是鬼使神差,我突然特别想吃烧烤。

路过一家豪华的酒店,我被里面颇有格调的灯光吸引,情不自禁地往里张望,一下子,我呆住了:我看见了林洁和一个男人坐在窗边的位置上。我忍不住走了进去,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找了个位子坐了下来。林洁背对着门,没有看到我,但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那个男人。他年龄和我差不多,戴着一副眼镜,很斯文的样子。只见他笑着正对林洁说着什么,还不时地伸手摸一下林洁的脸,我感觉我的头一下大了起来。我立刻站起身走出了酒店,我怕再看下去就会失去理智。

回到家,我拨通了林洁的电话。“你在干什么呢,什么时候回来?”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和。“我,我在加班呀!你在哪里呀?”林洁语气有些惊慌。我挂断了电话,眼泪无法控制地滑落。

15年前,在一个校友聚会上,我认识了刚毕业的林洁。那天,她穿着一条蓝白细格的连衣裙,显得那么纯洁朴实,我一下就喜欢上了她。

相处一年后,我越来越感觉到,林洁不仅善良、朴实,而且为人非常本分,她做财务工作,从来不占公司一分钱的便宜。我爱她。结婚一年之后,我们的儿子出生了,林洁没有像别的女人那样,为了孩子冷落了丈夫,她对我比以前更加体贴。

我曾经以为,这平静的幸福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变化呢?

也许,应该是从儿子去寄宿制学校读书时开始的。那是2007年9月,12岁的儿子离家去了寄宿制学校。林洁为此难过了好一阵。她不适应一下子见不到儿子的冷清日子,常常想起来就掉泪。开始,我总是劝她,可几次之后,我就有些不耐烦了。我工作了一天,回到家,一看到她眼泪汪汪、愁眉不展的样子,我就懒得和她说话,总是一头钻进书房,玩起网络游戏。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个月,林洁好像适应了儿子的离开,她开始更多地投入工作。我能明显地感觉到她的忙碌,她加班的时间越来越多。开始,我还高兴,为她能充实起来,但渐渐地我发现她对我、对这个家的关注越来越少。周末,她不再陪我在家里休息,而迷恋上逛街购物,买回一堆五颜六色的时尚服饰,根本不是地平时的穿衣风格。更让我郁闷的是,我们之间的交流也少了,就连正常的夫妻生活也少了很多,每次都是我主动要求,她才勉强配合。

纵然如此,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这是妻子出轨的征兆!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往那方面去想的,我太相信林洁了。

原谅了她却忘不掉耻辱

林洁不会说谎,看到我的脸色,她就坦白了一切。那个男人是她多年的同事,一直很喜欢林洁。不出我意料,他们的关系突破就是在儿子读寄宿制学校之后。情感失落的林洁经常向他倾诉,那男人就成了她最忠实的倾听者和陪伴者。

林洁说完,流着泪看着我:“这件事是我对不起你,你要怎幺做,我都认了。”我怎么也狠不下心说出“离婚”两个字。林洁也不想离婚,她不想让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的阴影中。

在林洁做出和那个男人永远不再来往的保证后,我决定原谅她。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我意识到,林洁的红杏出墙也有我的原因。结婚十几年了,总是林洁在照顾着我和孩子,照顾着我的感受,而我又顾及她多少呢?我们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基础,我相信这一切很快就会过去的。

我很努力地接纳着林洁,力图让生活重新回到从前。但我发现真的很难。每当我和林洁独处的时候,那个男人的影子总是不经意间从我的脑海里冒出来,让我无法面对林洁。林洁察觉到我情绪的变化,她总是很小心地维护着我们表面的平静。

两个月后,我和林洁有了第一次夫妻生活。林洁很配合,一开始,我们激情而缠绵,但这时,我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了那个男人的脸,一刹那,我所有的兴致一下无影无踪,一种愤怒的耻辱包围了我。我一下子瘫倒下来,披上衣服就去了阳台,身后隐隐约约传来了林洁压抑的哭声……

那以后,我就像中了心魔一般,无论和林洁在一起干什么,我总会想林洁和那个男人在一起做相同的事情,我感觉自己快疯了。

2008年国庆节,儿子和同学去北京旅游。我害怕和林洁多日的独处,决定和她去爬泰山。我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再钻牛角,要陪林洁过一个快乐的节日。当我们俩在众人的襄挟下气喘吁吁地爬上了玉皇顶,俯瞰茫茫群山美不胜收的风景时,林洁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太美了,上次和同事一起来的时候怎么就没有感觉到呢?”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心里忽悠了一下:林洁一定和那个男人来过这里。我一下子兴趣索然,越想越恼火,冲着她说:“你是不是有物是人非的感觉呢?”听到我阴阳怪气的声调,林洁红彤彤的脸立刻变得惨白。她狠狠地盯视着我,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你既然不愿意忘记,为什么还要重新开始呢?我是有错,但我也有自尊,我不想在你无休无止的提醒中生活一辈子。”说完,林洁转身就下山了。

林洁向我提出了离婚,我恳求再给我一次机会。林洁沉默了很久才说:“我感觉你的心态已经扭曲了,你再也不能从那件事中走出来。我们在一起只是相互折磨,还是分开好。”

林洁说中了我的心事。那件事后,我始终处于愤怒、耻辱和狂暴的情绪漩涡中无法自拔。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说:

从心理学角度讲,外遇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性厌恶”,性厌恶的反应强度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严重时,会引起恐惧、焦虑甚至抑郁,以致不能正常发挥性的功能或只能尽最大努力来忍耐性活动带来的痛苦。“性厌恶”需要心身同治,需进行心理、行为的综合治疗。比如,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让妻子坦白外遇的真相,通过双方的交谈、沟通建立起彼此的安全感。再经过生理上的系统脱敏训练、性感集中训练就能基本克服性厌恶障碍。

从你的描述看,表面上彼此已经度过婚姻的危险期,但未愈合的伤痕与隐痛,却使你的不甘心和怨恨转化为怀疑与攻击,本应缓和的家庭关系再次亮起了警示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妻子表现得再好也于事无补。

故事中,你总是忍不住想起过去的事,以致有点“没事找事”。其实在“没事找事”的背后是内心积蓄已久的创伤能量,对妻子失去信任加上焦虑与怀疑的冲撞已经使你身心疲惫。

你与妻子越紧密越冷淡的感受是源于爱的凝固。在婚姻中包容与沟通是拯救外遇危机的良方,内心的恐惧使你试图控制你妻子的一切,这样只会使婚姻变得更加敏感疏远,未处理的情绪和言语暴力已经使你从包容的丈夫变身为惩罚者和克格勃。在婚姻中发生的外遇并非偶然,你要回头看一看,在外遇发生前你们的互动关系是否已经出现问题。如果只看结果,简单地把妻子判定为背负道德枷锁的罪人,那么对家庭不会起到好的作用。接受现实,重塑关系,维护感情健康,夫妻双方都有责任。伤口的愈合需要爱的补偿。如果无意分手,就为抚平婚姻的伤痕努力吧,让已经凝固的爱再次流动。

在平静的时候,你可以问自己5个问题:1、我为什么选择了原谅妻子?2、现在我内心对妻子的需要是什么?3、我如何让妻子知道我的需要?4、我如何让对方感受到我的包容和对感情的珍惜?5、我对妻子做的事是惩罚还是理解?另外,不要期许回到以前夫妻互不干涉的互动模式,现在应培养夫妻共同的爱好,加强情感交流,诸如制订周末郊游计划。

如果仍然心有不甘,你就要静下心考虑自己究竟是为什么原谅了妻子的出轨。是为了爱?为了家庭?为了孩子?还是为了亲人?为了面子?如果是因为爱,你已经迈出维系婚姻的第一步,能做到这一点很了不起。如果还有其他,你要看一看那个能量的强度大小,增长爱的能量,使它成为主导因素。

另一方面,“外遇后遗症”多会发生性厌恶。妻子向你示爱时,这种厌恶感尤为强烈。你可向妻子婉转表达自己不适应的感受,以得到爱人的理解和关注。如果实在不能忍耐,可以用协议的方式选择暂时分居,待度过创伤期后再同床而睡。

心理问题范文第9篇

——任先生

从高考结束到录取结束这段时间,考生的情绪最容易被家长忽略,然而却有60%左右的高考考生会在这个时候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其中,有20%左右的考生会因为过分焦虑而影响日常生活。

“高考后”的四类不健康心理

【放纵型心理】放纵型考生在考生群体中占到相当大的比例。他们认为高考结束便意味着苦日子熬到头了,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弥补自己这么多年来的艰苦奋斗,因此毫无节制地玩,喝酒、上网、睡懒觉、外出旅游等。

有些家长面对这些行为,虽心感不妥,但都会纵容,使此类现象愈演愈烈。甚至有些考生还就此染上一些不良习惯,严重的还会误入歧途。

【抑郁型心理】抑郁型考生的表现是吃不好、睡不好,情绪低落,有些还伴随出现强迫思维,强迫行为,自怨自责。例如:一遍又一遍地想着考试时的情景,不断地一遍又一遍地做着高考题目,想着那道做错的题,失落之情一发不可收拾。有的人甚至由于性格突变暴躁,让人觉得难以理喻,与家人争执中情绪一触即发,严重的会出现轻生念头,甚至采取轻生行为。

【茫然型心理】茫然型考生从原来紧张的高考学习中一下子放松下来后,会出现一段真空状态。对于相当多在高考路上一直被父母、老师推着走的学生来说,随着压力的释放,会产生一种虚无、无所适从的感觉。尤其高考后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要求的变化,大家期待的眼光都放在分数时,这种感觉更明显。

心理问题范文第10篇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心理测量表上一般有以下一些依据:一是情绪是否稳定而愉快,这是衡量的核心标准;二是智力是否正常;三是思想和行为是否统一,如不统一就是有病的表现;四是反应要适度,反应过快或反应迟钝都不健康;五是人际关系是否协调;六是年龄是否符合心理年龄特征。

中学生心理问题有以下一些常见症状的表现:有强迫症状的学生总在想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如老想考不好怎么办;总是反复检查作业做得对不对:女生总担心自己衣服是否整齐,总要照镜子。学生的这种表现与学校过分追求分数所导致学生刻板、谨慎的个性有关。

人际关系敏感方面有问题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有人与异性在一起时感觉不自在。

有敌对倾向学生的表现是常发脾气,摔东西、大叫;常与人抬杠、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有摔东西的冲动;想控制自己但控制不住。

有偏执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觉自己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总觉得别人在占自己便宜;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不可靠;很难与他人合作。

有抑郁问题的学生的表现是总感到苦闷、无精打采、提不起劲儿,严重的可能有自杀念头。

有焦虑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到莫名的紧张、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心理烦躁、不踏实。造成这种问题的最明显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

测试结论中,学生问题最多的要数学习压力感,有1~3的学生存在这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感到负担太重,这也是导致其它心理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有适应不良问题的学生的表现是不喜欢学校的课外活动,对学校生活不适应。这些在高一和初一学生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因此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克服不适应性。

有情绪不稳定问题的学生比例仅次于学习压力感,其表现是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父母、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

有心理不平衡问题表现是看别的同学考得比自己好、比自己有钱或穿名牌服装时就觉得不舒服。另外总感觉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不公平。

上一篇:心理辅导论文范文 下一篇:普通心理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