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效益范文

时间:2023-11-24 06:05:03

规模效益篇1

正如大公司必须用计算机管理,而小杂货店打打算盘也够用了的道理一样。又如在交通运输上,到底是修铁路还是修公路,关键要看谁给交通运输提供了更低的交通成本。

网络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在中国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用很低的成本提供信息,过去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货比三家不吃亏,但比三家要花多少时间?

有一个叫"打折了"的新网站创意很好,在这个网站上点几下,就可以把北京各城区同类的商品都进行比较,它比的不是三家,而是三十家或更多,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购买者的信息收集成本。信息成本一降低,市场规模就扩大了,而市场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我们经济的发展。

无论什么企业,总有信息处理的成本。大的传统企业更是这样,它有原材料的存货过程,要进行存货信息的处理和交换,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可提供比过去更低的交易成本。

中国在过去不发达的经济情况下发展了电报、电话、火车、飞机等先进技术,现在经过二十年的改革,中国经济规模变大了,增长的速度变快了,国际一体化的程度这么大,在信息交换时,我们当然要大力发展网络,但在发展中,我们必须了解网络经济可能会有一些属于泡沫的东西。

当然,泡沫的产生也有它的合理性。例如美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东西部的铁路建立时就有过泡沫。网络经济和修铁路一样,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就产生不了效益。

不难想象,只有一两家同类网站或规模很小的网络经济达不到货比三家的效果。但要看到,网络规模的加大,需要投资很大,即使获得很大的资金也不一定能成为第一名,因此会有很大的风险,要想到绝大多数网络公司会失败。

中国经济目前最大困难是供大于求,解决的方法一是如何启动投资,二是如何启动消费?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已经过剩,只能在没有过剩的地方启动。互联网作为新的产业,还没有过剩,所以可以进行投资和发展。但互联网在国家经济总投资中所占有的比例是有限的,不能抱太多的希望。

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应首先是缩小和发达国家在资本上的差距,如果光想缩小和发达国家技术上的差距,势必把有限的资本集中投到少数项目和产品中去,而其他产业拿不到起码的资金。

然而搞研发并不是我们的优势,因为我们搞研发成本比他们高。我赞成像联想那样去搞组装。计算机组装是我们的优势,因为我们的劳动力便宜,这样才能积累资本,我们的产品才有竞争力,才能占领市场获取利润。

规模效益篇2

【关键词】 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效益;高校债务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的发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小规模、单专业、精英化的特点,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体现出较大规模、综合性、大众化的特点。高等教育在不断探索着新的发展模式,新的管理理念也不断出现。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达到了较大规模,高校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本文就高等学校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正确处理好规模和效益之间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高等教育规模和效益的辩证关系

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是指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呈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效益是指对各种生产要素都作等比例增加,对生产变动的影响程度,以此来引入高等教育行业。如果高等学校在一定时期的办学投入小于办学产出的,其差额部分就是其在同期所产生的规模效益。因此,高等教育规模与效益就成为教育经济学必须面对的研究课题。如何正确处理好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关系到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关系到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由于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效益显得尤为重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规模不等于效益,但是良好的效益必然要求适度的规模来支撑,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就无从谈起效益。然而规模并非越大效益越好,规模和效益之间同样存在着“拐点”。如果一味扩大教育规模,就会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下降,虽然效益会在短时间内有所提高,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高校自身教育质量的下滑,影响其声誉,必然导致高校在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下风,对学生逐步失去吸引力,给高校招生带来致命的负面影响,其结果是没有稳定的生源供给,师生比失衡。一般地,师生比研究型高校为1:10、普通类高校为1:14、一般性高校为1:18左右。如果生源下降幅度较大,而目前的师资在用人单位流动性差,就会使师资出现相对过剩,校内的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形成闲置和浪费。高校的效益下降,办学成本急剧上升。使得高校必须要用更大的资源来弥补。质量和效益同时受损是必然结果。在高等学校规模和效益的问题上,师生比和在校生数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也就是说,效益是以一定的师生比和在校生数量为前提的,在校生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就不会有效益。因此适度的办学规模、合理的师生比、相对稳定的在校生数、优质的利用率高的教学及实验设备是高等学校保持规模效益的前提条件。

二、财务管理是高校规模和效益的基础

(一)政府对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导致高等学校收入形式逐步演变,各高等学校在努力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使得规模与效益问题自然显现出来

我国早期高等学校的收入形式单一,经费供给完全由国家财政包干,每年高等学校的全部收入来源于财政投入,支出也由财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渠道执行,在发展规模及提高效益上,高校缺乏内在动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高等学校在收入结构上体现出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现阶段高等学校的收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学费、住宿费等)、下级上缴收入、接受社会捐赠收入及其他收入。其中:财政补助收入是政府对各高等学校区别不同情况来确定不同的补助定额给予补助,此部分约占整个高校收入的40%左右,其他收入部分约占60%左右。这部分收入靠高等学校凭借各自的办学实力,自主经营来完成。由于经济形势、社会环境、管理体制的变化,政府赋予了高等学校在办学上更大的自主权。一个优秀的高校领导班子应在如何增强学校经济实力,优化收入结构和教育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倾注更多的精力,对各自办学的规模要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取得持久的、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高等学校的财务工作如何配合政府部门,做好对高等教育的绩效评价工作,同样是高校对发展规模及效益问题重要性认识的有力推动

1. 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着眼点仍然是规模和效益,财务管理要体现科学的管理水平和财务核算方法,使得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财务核算上有最直接,最有效的反映。目前,政府部门对高等教育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高校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着矛盾,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制约着教育绩效评价工作,使其不能实质性地开展下去,规模和效益不能够科学量化评价。收付实现制核算原则,最大的局限性在于不能科学核算成本,使得政府对各高等学校教育绩效评价结果很容易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整个绩效评价的权威性,使教育绩效评价工作偏离出发点,失去其意义。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财务工作应该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法,加强成本核算理念,科学归集单位成本,充分体现高校资产的动态转化过程,科学计算出生均单位成本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最直观、最权威的数据和政府的教育绩效评价指标相衔接,使得政府教育绩效评价工作和各高等学校的规模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2. 在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围绕规模和效益这一中心问题,根据绩效预算管理思想,建立面向绩效评价的预算管理体系,并使之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使各高校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成为财务工作的出发点和必须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有效实施高等教育事业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同时,要有一个优良的高校会计核算系统。在预算管理中全面引入绩效预算管理思想,编制绩效预算,优化预算资金分配,加强预算支出的绩效考核,重视对预算执行考核结果的应用,提高预算的管理水平。在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充分实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

3. 财务管理工作要立足于规模和效益问题来进行与高等教育绩效评价工作同步的配套改革。在注重规模与效益最佳结合的基础上,建立绩效评价工作机制,重点监测高校预算支出的全过程,得出较为科学的绩效评价结果。对高等教育事业支出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并采用科学适用的会计核算办法,为建立事业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标准体系提供前提和基础。财务工作要做好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培训和宣传工作,围绕一切讲绩效来管理高等教育的各项事业支出。使得规模与效益的完美结合成为高校财务工作改革的源动力。

三、债务控制是高校规模和效益的重点

起步于2000年的高校扩招,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办学实力有了长足的提高,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后续发展有了强劲动力。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竞争机制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各高校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相互竞争。扩容和竞争的双重压力促使各个高校抢抓机遇,创造条件,加速发展。由于政府对高校的投入是相对有限的,因此,举债办教育成为各高等学校的首选。新校区的建设增加了学生的容量,大批新的先进设备的更新,提高了高校的办学实力,使得高校拥有了大量的优质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但由此所带来的债务压力和教育经费紧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有的高校忽视了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关系,盲目扩张,一味求大,过度举债,使高校隐藏着潜在的财务风险,不利于高校稳定发展。因此,需要高校把债务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财务管理工作应该充分认识到保持一个适度规模的债务,对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是有益的。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债务规模的评估与控制,加强资金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因此,高等学校的债务规模必须要立足于对规模及效益性的思考。部分高校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贷款项目和额度缺乏科学论证,盲目攀比建新校区、重复建设、资产重复购置、浪费严重等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在贷款利息的支付上高校必须让出较大的教育资源。因此,财务工作要切实加强对债务的管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整合现有资源,合理调度资金,通过自有资金的有效运作来减少贷款额度、降低贷款成本,提高投资效果;努力开辟多收入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中长期发展规划是高校规模和效益的关键

高等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要服从和服务于政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框架内,各高等学校要在各个方面考虑政府政策对高校发展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政府的规划制约或者鼓励着高校的发展规模。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考虑与此规模相适应的各项资源配置,以求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比如说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地方普教的规划等都会对高校的规模和效益产生重要影响。另外,在相对区域内的生源供应量及普教质量等,都是高校发展成为怎样的规模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只有科学处理好高校的规模和效益问题,才能使高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效益稳定持续的提高。

高校的生命活力在于其所能够给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的能力,这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所在。一个高校在同行业竞争中能否抢得先机,掌握主动权,是建立在其拥有的超强办学实力基础上的。因此,离开对高校内涵建设去谈规模及效益就会不切实际。所以解决高等教育的规模及效益问题不能单靠外延式发展,必须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为特征的内涵建设的路子,使内涵和外延发展有机统一。要积极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高校科研工作,塑造先进的大学文化,才能使高等学校的建设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朱其训.论高校的规模与效益规模[J].华东经济管理,2000,(6).

[2] 谢秀英.应理性地看待我国高等学校的规模效益[J].教育与经济,2001,(1).

规模效益篇3

[关键词] 家庭农场 经营 效益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19-02

西方经济学认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将从两个方面影响经济的发展,一是在接受新技术方面,小规模将起阻碍作用;二是生产规模过小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受益。因此,农村家庭分散经营的制度早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更高要求,而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是,有些人对家庭农场的理解很模糊,对于家庭农场该如何及实现多大规模的发展,认识不一。有些地方号称拥有达千入万规模的家庭农场,我们说一旦资本雇工农业就不在家庭农场范畴。特此,我们结合海盐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开展了新形势下家庭农场规模经营调查。

一、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基本问题分析

1.家庭农场概念

家庭农场是2012年前后才兴起的新型土地规模经营主体,一直以地方实践为主,中央层面尚未对其做明确定义。2013年“家庭农场”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上。 “家庭农场”的概念也首次在一号文件中出现,即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经营生产,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适度规模经营的内涵

适度指规模达到最佳状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从经营主体的角度观察,适度应根据主体的不同而变化,因此适度是个动态的概念;规模通常以数量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占地面积、从业人数、生产产值等,其实规模是个三维的概念,在不同的空间、时间、维度表现为不同量的描述,但是不管如何不考虑经济效益的规模都是没有意义的。

笔者认为,家庭农场符合适度规模经营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当其他条件相同时,不同的经营规模会为家庭农场经营带来不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具体来讲就是指能取得最佳土地规模效益的土地经营规模。

二、海盐县家庭农场规模经营的现状分析

1.发展条件

海盐地处富庶的杭嘉湖平原,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海盐共有农村常住户8.49万户,常住人口28.68万人,拥有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证的农户7.8万户,承包耕地面积33.29万亩。几年来,逐步形成了153农业产业格局,即:粮油战略产业,畜禽、蚕桑、水产、水果、蔬菜五大主导产业,休闲观光农业、特种种养业、农产品物流业三大新兴产业。201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30.34亿元。

海盐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也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早在1989年就出现了第一个家庭农场。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家庭农场经济出现了质和量的蜕变。截至今年9月底,全县经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150家,注册资金14773万元,总经营面积2.1万亩,平均规模140亩,最大的1065亩,最小的20亩。其中从事粮食种植的有50家、蔬菜种植的有44家、水果种植的有30家,分别占总数的33.3%、29.3%和20%,其它种养殖业有26家。

2.发展阶段

海盐县家庭农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摸索阶段( 80年代末-90年代初)。海盐县共有 15 个类似家庭农场的种植大户,承包和经营100亩以上的有 3 户,占总数的15%。户均30亩,比全县农户平均水平高5倍多,劳均耕种土地8亩2,粮食商品率高达82.6%,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收入6351元。

第二阶段:探索发展阶段(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由于家庭农场概念模糊,农户对农场发展都处于具有探索性。90年代末,全县共有74 个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的农场,承包耕地3633亩,平均每个农场43.25亩,全年劳均纯收入7000元以上的共13户,1万元以上的有5户,都达到或超过务工劳力的平均水平。据 21个粮食生产型农场的统计,156个农业劳动力共产粮食1272 吨,劳均产粮8153.8公斤,比同期全省劳均产粮1261 公斤高6.46倍,粮食商品率平均达70.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倍多。

第三阶段:规范发展阶段(21世纪)。到新世纪,家庭农场的发展更为迅速和规范。在政府的引导下,种植大户开始进行工商登记,从自然人农业开始转为法人农业。全县经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达150个,占土地规模经营单位的50%以上, 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单位145个,规模经营面积占全县商品粮田面积的比重从14.2%上升到33.1%(见表1)。

三、 家庭农场规模效益研究

海盐县家庭农场主要包括粮油类、果蔬类、特种种植(养殖)、其它四类(见上表)。2013年5月,海盐县出台家庭农场认定办法,其中对土地经营规模规定如下:农场经营达到如下连片规模:粮油100亩以上;露地种养50亩以上;设施农业10亩以上且生产设施投入30万元以上;高科技农业和大学生创办农场实行一事一议。

我们对海盐县不同规模的150家农场中的一部分进行走访,分类抽取一些典型样本。并根据抽样数据分析得出规模与效益两者之间的曲线图(见图1、图2)

从图中可以看到海盐县不同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的效益是一个波浪型的折线,可对家庭农场进行如下分析:

1.粮食类规模在100~300亩,其它类规模在20~60亩

根据实地的调查以及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可以知道,在家庭农场规模为100~300亩(粮食类);20~60亩(其它)之间时,每公顷平均收益最好。但是,由于规模较小其主要方法是进行精耕细作,因此每公顷平均管理费用和机耕费用也很高。

2.粮食类规模在400~800亩,其它类规模在60~100亩

传统耕作与机械化耕作混合,在400~800亩(粮食类);60~100亩(其它类)之间,每亩平均效益的曲线由低到高,然后逐渐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个规模范围的农户,具有一定的规模土地和一定的劳动力,但是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基本上是依靠自己的劳动力在田间劳作,农忙时期雇佣农机、农具为自己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基本上是传统农业与机械化农业混合。在这个规模阶段的农民。

3.粮食类规模在1000~1500以上亩;其它类规模在100~150以上亩

当家庭农场规模(粮食类)达到1000亩以上时,土地面积较大,仅依靠增加劳动力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这个规模的家庭农场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作业,每亩平均效益开始增加。当规模达到1500以上时,每亩平均效益最大,即在现状的条件下运用机械化耕作能达到农业最佳规模,但可能超出“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范畴,因此我们不做讨论。粮食类农场超过1600亩,其它类农场在100以上时,每亩平均效益逐渐减少。在此阶段,受农场主管理水平的制约,因此管理费用没有明显的下降,即管理费用的规模经济没有显现出来,此时机耕费用却在大幅增加。在此阶段只要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经济水平、管理水平逐渐增加,其最佳规模将会逐渐扩大。

通过实地调查取得的海盐县家庭农场规模在20~1500亩之间家庭农场规模与农业纯收益间的关系。据曲线图分析可推算,在当前条件下海盐县家庭农场最佳经营规模,粮食类应该控制在100~400亩、其它类控制在30~100亩之间为最佳。

四、结论

因此,家庭农场经营要实现最佳规模收益,就要考虑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各阶段的最优规模范围。上文已对海盐县规模在0~1500亩之间家庭农场规模与农业纯收益间的关系进行论述。据前述家庭农场亩均收益曲线图推算,在当前条件下海盐县家庭农场最佳经营规模,粮食类应该控制在100~400亩,蔬菜、水果、养殖等其它类一般控制在30~100亩之间为最佳。

随着生产技术、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发展,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也在不断的变化中,但是不论在哪个阶段,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宜的规模,以实现适度规模下各要素的最佳组合利用,从而达到家庭农场的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朱海涛. 浙江省家庭农场发展对策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

[2]刘维佳,邱立春. 基于DEA模型的家庭农场规模经营评价与分析[J]. 农机化研究,2009,12:49-51.

规模效益篇4

摘要:规模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现象,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有在市场上谋求占有率的提高和市场份额的扩大,才能使开发成本降低。但是并非房地产开发规模越大越好,任何不顾市场状况、企业状况的盲目扩张有百害而无一利。如何使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规模达到最优组合,是本文研究的要点。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规模经济;途径;支撑要素

一、房地产规模经济概念

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包括各种专业公司和联合公司的规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资源贮备、开发建设、资金、人才规模。它表明开发建设诸要素以及开发建设的房屋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集中程度。根据这种集中程度,一般可以把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划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划分房地产企业规模的标准,既可用劳动力、资金来划分;也可用其完成的开发量或正在开发的数量划分;也可用其中两个以上的要素同时作为划分的标准。

二、房地产规模经济要求

1.房地产企业初始规模的确定。为了确定房地产企业的适宜规模,必须首先确定房地产企业的起始规模。起始规模是经济合理条件下的最小开发建设规模,是确定房地产企业最适宜规模的基础。起始规模应保证房地产开发建设各环节中的人才、资金、资源、设备等,并使其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起始规模的合理确定,是决定投资房地产开发的重要依据。当房地产项目的最小规模低于起始规模时,不宜投入开发,而开发规模大于起始规模时,则应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身条件以及其他条件,按不同的规模,组成开发建设的合理性方案,并选择最优规模。由于房地产的区域性非常强,加上东部与西部差异,城市与县镇差异。因此很难准确确定具体的初始规模。原则上,在大中型城市,以中型房地产企业开发规模较为适当;在小型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以小型较为适合。

2.企业最适宜规模的确定。在某一地建立房地产企业规模,并非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就越好。还必须根据所在区域房地产市场情况而定。为了确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最适应开发规模,需要以企业最适宜规模为核算评价的标准,企业最适宜规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内开发建设过程,管理组织最为合理,各种生产要素能充分利用,技术经济指标先进,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规模。如果企业规模超过了企业最适宜规模的界限,投资和劳动力消耗的增加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将呈递减趋势。由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各种社会化分工合作机制的建立,如前期有顾问策划公司、工程有招投标的公司、监理公司、宣传有广告策划公司、销售有营销中介公司。企业从人员数量上考虑,大型企业人才数量只需要中型企业人数,中型企业人数只需要小型企业人员,没有必要搞小而全、大而全。

确定企业最适宜规模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具体的技术经济特点合理选择。最常用的是成本效益分析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通过消耗类指标和效益指标的对比分析,在盈亏平衡的基础上不同规模方案进行比较,确定企业最佳开发建设规模。当前企业最适宜规模应当以所拥有的资金、土地资源作为衡量标准。

3.企业最优规模的选择。企业最适宜规模是计算企业规模的依据,但并不是选定的企业实际规模。在选择企业的实际规模时,要根据社会需求量的大小,在企业起始规模和最适宜规模之间,经过多方案的对比分析来确定。比较企业的不同方案,一般是采取计算同一年开发建设成本与基建投资额之和来进行。总费用最低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三、房地产规模经济实现途径

1.房地产企业购并是资本集中的有效手段。低价收购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使购并企业获得的资产大大超过购并成本和购并价格,或超过新建企业的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实施购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机。获取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动机。企业购并可能以直接实现规模经济,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自身内部扩张,逐步增扩股,增大股本结构,实现扩张,并以实现滚动开发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2)横向购并中的规模经济。横向购并是同一产业中生产同类或存在替代关系的企业之间购并,具有直接的规模经济效果;(3)纵向购并中的规模经济。企业纵向购并的规模经济实现也必须首先具备上述企业规模经济的支撑条件,否则,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误区;(4)混合购并中的规模经济要获得混合购并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果,构成企业规模经济的各种支撑条件也是必不可缺的。

2.房地产规模经济也可以在政府统一运作下完成。各级地方政府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成前期土地的规模开发。然后通过土地招投标市场,按照规划片区由各开发企业在竞标所得的地块上进行组团式或居住小区式开发。较为成功的实例就是南京市开发建设的“月牙湖小区”。它由建委、国土、规划局等部门按照南京市居民高尚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统一进行布局,综合配套,由十几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组团式、居住小区规模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企业战略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网络式的联合体称为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罗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内格尔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战略联盟在西方和日本企业界得到迅速发展。战略联盟是一种关系松散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不具有传统企业那样明确的层级和边界,对于联盟中的各方而言都十分机动灵活。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践中,这优势互补的组织形式具有较高的效率。由于房地产的区域性很强,因此战略联盟中的各方可以通过相互间的网络进入对方的地区市场。这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军外地市场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同时,战略同盟可以克服较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双方招投标大型土地项目资金不足的劣势,在大型国有土地招投标中避免残酷竞争,哄抬地价,提高土地投资成本,达到规模经济,战略同盟各方共盈的目的。

四、房地产规模经济的支撑要素

从企业内部来看,构成规模经济的主要支撑条件是:

1.拥有土地资源的支撑。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它不仅是房地产业的直接开发和经营的对象,同时也是各类房屋建筑不可缺的基础载体。房地产的开发建设离不开土地资源,而土地资源却可以作为未被开发的原始形态而独立存在,可以说土地是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万源之本,在我国,土地归国家所有,房地产企业仅能依据开发建设项目用地性质的不同,购得40~70年的土地使用权(依用地性质不同而分),而土地使用权的一次性周期长达40~70年,因此,要实现房地产企业的规模经济,必须在其可预见的预见期里,充分贮备土地资源。如果没有土地只能是空谈规模经济。

2.资金支撑。资金是房地产血液,房地产规模经济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通过资金参与控制更多的具有规模经济的开发项目,即房地产规模经济离不开庞大的资本投入。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积聚能力,以及进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能力,就其成为能否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支撑条件。

3.企业家能力的支撑。当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规模以算术级数或几何级数增长时,特别是当房地产企业通过横向、纵向及混合购并若干企业,实现房地产企业规模急剧扩张时期,其管理的复杂程度、组织协调工作量会呈几何级数增加。对房地产企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企业的外部来看,构成规模经济主要支撑条件是:

1.政府政策。房地产业是一个由政府政策高度垄断性行业,是一个受政府政策影响,对政策敏感性极大的产业。由于政府严格控制着房地产一级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土地。使得它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它决定了市场供求关系平衡位置,决定了价格走向。作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房地产企业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紧密相关,政策是决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市场规模支撑。市场规模即市场需求量。市场需求量的大小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由于规模经济是房地产开发的明显趋势。但由于其受市场容量的限制,即受开发建设地区人口因素影响。因此,并非开发建设规模越大越好,随着规模的扩大会出现规模效益递减情况。笔者根据多年房地产开发实践,提出如下规模:在中、小型城市(人口规模:50万人~100万人)一般不宜进行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在大、中型城市(人口规模:150万人~300万人)一般宜进行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在特大型城市(人口规模大于500万人)一般宜进行特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开发规格以居住区为宜(建筑面积为50万m2~150万m2),资金筹措按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团标准。

上述仅是相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就各级地方政府而言,本着经营城市考虑,其开发规模应适当地提高一个档次,以利于城市综合布局。

3.市场范围支撑。市场范围与市场规模是密切相关的。市场范围大,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反之,市场范围小,市场规模也会随之缩小。市场范围,即房地产企业开发商品房的销售范围,是一个市场空间概念。由于房地产所特有的地域性强,使用权得其开发建设的商品房一般不会超出以地级市、县级市销售的范畴。因此,在某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随该城市地域的扩张,城市化的进程而市场范围扩大。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无限扩大,也会陷入规模不经济。

此外,由于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社会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因此其房地产市场范围不尽相同。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其城市吸引力越强,人口流动性越大,人口聚集性越强,市场范围就越大。

规模效益篇5

>> 中国冷链:规模与效益的悖差 中国冷链物流现状与发展 迎接中国冷链市场发展的春天 冷链的冷热 北京奥运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加速器 冷链物流的发展 冷链的"蓝海" 食品冷链的风险与危机 中国冷链刚起步 冷链物流:困局与走向 医药冷链物流:困局与突破 叉车在冷链企业的运用 如何提供专业的冷链服务 冷链物流中心的试营运 冷链产品的运输管理 玛氏巧克力冷链的创新 冷链物流中的"皇冠" 国际海运冷链的隐忧 冷链安全的三道关 制冷设备:冷链安全的保障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中国冷链:规模与效益的悖差 中国冷链:规模与效益的悖差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瑜")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一家绿色食品公司工作人员对加工完成的冷链食品进行质量安全抽检化验

“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设中的这两句话,看似很宏观、很概念,其实,很具体、很丰富、很现实。

就拿我们餐桌上的生鲜来说,就足以反映出“流通设施”、“市场建设”之重要。比如2010年,中国就了首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5年后的今天,中国冷链物流的发展滞后的状况有没有改变?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有大致勾勒:

2010年全国共有冷藏库近2万座,总容量880万吨;

当时每年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15%和23%;

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

一个鲜明的对比是: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达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而中国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

到了“十二五”期末,4年不到的时间,中国冷链的基础设施及设备的规模已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

截至2014年,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全国冷库总容量已达3320万吨,折合8300万立方米。

从运输车的数量也可窥一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冷藏车和保温车保有量约7.6万辆,较2010年的2万辆,增加了近3倍。

然而,这并非事实之全部。中国冷链规模之大仅是基础设施及设备,而非产业总量。

2014年中国冷链百强企业的总营收是150亿元,而同一年仅顺丰一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就达468亿元。

产业规模不大势必造成效益不高。

因此,目前中国公路上60%的冷链运输车辆是空车状态。具体而言,一辆普通冷藏车约有75%的空间在空置。

按照《规划》要求,到2015年,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应分别提高至20%、30%、36%以上。然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崔忠付公开透露的数据是,2015年中国果蔬冷链流通率仅为10%。

在冷库数量几乎翻了两番的同时,果蔬冷链流通率仅翻了一番。

更何况,这10%还是理想情况。如果再加上人为的不规范操作而造成冷链断裂的情形,恐怕连10%也不能保证。

在本刊记者的采访中,无论是在北京新发地市场所见,还是自销售商贩、冷链物流业内人士及专家所闻,所有这些信息描摹出了一条脆弱易断的冷链――在中国蔬果批发的多级分销模式下,食品从产地到餐桌要经过众多环节,其间任何一个环节操作不规范,冷链就会断裂。

建设冷库、购买冷藏及保温车的固定资产投入,再加上后台的信息管理系统,规范的冷链可能是普通物流成本的数倍。但是,消费者和商家都不愿为此埋单。

现实中,没有原则的收货方与竭力从冷链中节省成本的供货商或第三方物流公司并不少见,他们之间的某种妥协与灰色利益,往往让全程冷链沦为“伪冷链”。

规模效益篇6

一、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规模特征

(一)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规模扩张处于一个新的增长区间

近两年来,中国企业500强的发展态势出现明显变化。2002―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12年间的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45%。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界,2002―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7年间的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3.1%;2009―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5年间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6.84%。继2013年增速显著降低之后,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整体扩张速度虽有反弹,但已经处在一个新的增长区间。

1、营业收入总额和资产总额增长有所反弹

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56.68万亿元,较上年的50.02万亿元增长了13.31%,增速较上年提高1.90个百分点。与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万亿元大体相当,500家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和重要。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资产总额达到176.4万亿元,较上年的150.98万亿元增长了16.8%,增幅较上年有所上升。

2、入围门槛继续较快提高

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提高到了228.6亿元,较上年的198.7亿元提高了29.9亿元,较上年增幅23.6亿元有所提高。

3、规模最大的三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增幅都明显下降

2013年,3家中国企业的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元,分别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2.95万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2.76万亿)、国家电网公司(2.05万亿),营收增幅分别较上年增长了4.0%、2.8%、8.9%,增幅连续两年明显下降。

4、千亿元级别的大企业群体进一步扩容

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中,除了3家万亿级的企业,共有131家企业的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1家。从所有制看,131家千亿级企业中,共有108家国有企业和23家民营企业;从行业划分看,共有54家制造业、43家服务业、9家建筑业、15家采掘业、5家发电企业和1家农业企业。

5、进入世界500强的内地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2014年,我国共有100家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其中包括92家内地企业上榜,较上年增加了6家,上榜企业数量稳居世界第二。我国内地企业在世界500强榜单上数量不断增加,凸显几方面特征:第一,我国和美日欧上榜企业数量的升与降,反映的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上榜企业以重化工业为主体,说明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以大进大出为基本特征的重资产企业会在此阶段大量涌现,企业增长模式相对粗放,增长质量相对较低;而美日欧等经济体均已进入后工业社会,企业以轻资产模式、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驱动为主,企业增长质量相对较高。第二,我国上榜企业的规模在上升,但盈利能力却不容乐观,凸显出我国大企业特别是重化工企业在经济增速下台阶背景下过于依赖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缺陷。第三,我国上榜企业中,金融类企业和非金融类企业之间的盈利能力差距巨大,超过60%的净利润来自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反映出我国金融机构对实体企业的支持不足。第四,我国上榜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不高,虽然规模上达到世界级,除了少数几个企业具备跨国公司的雏形外,多数企业的营业范围主要局限于国内市场,距离深入参与国际竞争以及具备国际竞争力,尚有不小差距。上述方面都说明我国上榜企业的阶段性特征和不足,也说明未来我国大企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内部的企业规模差距有所缩小

十多年来,中国企业500强的内部企业规模差距一直比较大。近两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速下台阶,入围门槛较大提高,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内的企业规模差距有所缩小。①入围门槛企业与最大规模企业的差距有所缩小。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一位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拥有资产总计达营业收入达到2.95万亿(上年2.83万亿),第500名企业的营业收入达到228.6亿元,后者是前者的0.78%,明显低于2014年美国企业500强的同一比率(1.04%)。②后十名和前十名企业的规模差距也有所缩小。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后十名企业的营收之和为前十名的1.83%,规模差距为2002年以来最小。

二、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效益特征

企业亏损面与上年持平,营收和净利润负增长的企业数量较上年明显减少,净利润总额继续增长且增速较上年回升,但从利润率看,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都出现了连续下滑态势,接近1/4的企业净资产低于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劳动生产率与美国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企业亏损面与上年相同

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中,亏损企业有43家,与上年相同;亏损企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领域,包括煤炭(17家)、有色(7家)、钢铁(7家)、化工(2家)、建材(2家)、水上运输(2家)。亏损企业与上年显著的变化是:大型煤炭企业的亏损数量有所增加(上年10家亏损),而钢铁企业亏损数量有所减少(上年10家亏损);巨额亏损企业数量增加,今年亏损额超过10亿元的达到19家,比上年多了3家;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扭亏为盈的企业有19家,其中有8家企业是在营业收入负增长的同时扭亏为盈的(见表1)。

(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负增长企业数量都明显减少

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中,营业收入正增长的有450家,负增长的有50家,较之上年84家企业营收负增长企业大为减少;净利润正增长的有359家,负增长的有141家,较之上年的216家净利润负增长企业也明显减少。这显示出,2013―2014年,我国大企业仍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阶段,但企业正在努力适应经济增速下台阶的新常态,事实上已经有一些企业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

(三)净利润继续增长且增速回升,但利润率连续两年下滑

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净利润总额达到2.40万亿元,较2013年中国企业500强的2.17万亿元净利润增长了10.6%,增幅较上年的3.65%明显增加。

从利润率看,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为4.24%,较上年500强收入利润率4.34%有所下降;资产利润率为1.36%,较上年500强资产利润率的1.44%也有所下降。至此,中国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都已连续两年下降(2012中国企业500强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4.67%和1.58%)。这显示出,我国大企业的利润增长赶不上营业收入和资产的增长速度。

(四)净资产收益率略有下降

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整体净资产收益率为11.2%,较2013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该指标下降了0.21个百分点。

从企业看,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有118家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低于或等于3.3%,与上年持平;其中,41家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是负的。按照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3%算,500家大企业中竟然有23.8%的企业净资产收益不如银行固定收益,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煤炭、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

从历史趋势的国际比较看,近十年来,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500强、美国500强在整体净资产收益率上基本保持了同步波动。从图1可以看出,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500强的净资产收益率快速恢复,近两年已经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平均水平;中国企业500强的净资产收益率也较危机之前有所提升,总体水平已经高于世界500强的平均水平,说明尽管我国大企业的财富创造能力与美国大企业仍有差距,但近两三年也取得了较大进步。

(五)缴税总额增速有所下降

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共实缴税收总额3.88万亿元,较上年500强企业纳税总额3.65万亿元增长了6.3%,增长幅度较上年增幅10.9%有所下降;500家大企业的缴税总额占2013年我国税收收入11.05万亿元的35.1%,占比连续两年下滑(见图2)。

从单个企业看,有67家企业的纳税额超过100亿元,比上年减少了2家。其中,纳税额超过1000亿元的有4家,与上年持平,分别是中石油(2013年纳税额4078.1亿元)、中石化(3362.5亿元)、国家电网公司(1355.8亿元)、中国工商银行(1100.7亿元)。从行业看,有10个行业的纳税额超过1000亿元,和上年相同(见表2)。

(六)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但与美国仍有差距

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共有员工人数3138.8万人,同口径同比增长了5.66%,较上年500强增长了2.19%。但从近三年情况看,500家大企业的员工总数维持在3100万左右。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为180.5万元,较2013中国企业500强提高了17.5万元;实现人均净利润为7.66万元,较2013中国企业500强提高了0.59万元。员工总数的增减直接决定人均产出的多少。

如果只拿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数据与2014年美国企业500强的员工人数、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净利润指标相比较,能够发现,2014年美国企业500强共有员工2613.0万人,却实现了74.8万亿元人民币的营业收入、6.62万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净利润分别达到286.5万元和25.3万元,2014年美国企业500强人均营收和2014年人均净利润是中国企业500强的1.59倍和3.29倍。中国大企业的人均产出还相当低。

三、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研发特征

在经济效益放缓条件下,中国大企业的研发投入也普遍减少。这显示出,高技术大企业在中国企业500强中的比重还很小,中国大企业的总体研发强度还很低;同时,中国大企业的成长目前还不是创新驱动型的。在经济下行且尚未实现再平衡条件下,中国大企业的创新驱动战略还没有提上优先地位。

(一)研发投入增长率和平均研发强度连续下降

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共有420家企业提供了研发数据。2013年,420家企业共投入研发资金5934.8亿元,同口径同比增长了7.36%,研发投入增速连续两年大幅下降(前年和上年该指标分别为16.50%、11.37%),平均研发强度(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的百分比)为1.25%,已经连续三年下滑(前三年该指标分别是1.44%、1.33%、1.27%)。

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中,研发强度超过5%的有13家企业;超过10%的有3家公司,分别为:百度公司(12.86%)、华为公司(12.83%)、中国航天科工(11.73%)。2013年,420家企业中有126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出现了负增长,较上年增加了22家。

(二)专利数和发明专利数量都大幅提高

从创新活动的专利产出看,有393家企业提供了专利数据,共拥有专利数量47.28万项,较上年500强企业拥有专利数量增加了42%,平均每个企业拥有专利数量1203.12项,较上年500强企业该指标提高了44.21%;其中,369家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据(百度、华为、复星集团、万向等技术密集型企业未提供相关数据),共拥有发明专利数量12.64万项,较上年500强该指标增加了48.9%;平均一个企业拥有342.6项,较上年500强该指标提高了50.13%。从单个企业看,拥有专利数量超过1万项的有9家企业(见表3)。

从创新活动的标准制定看,318家企业共拥有标准数2.99万个,其中国内标准2.88万个,国际标准0.11万个。其中有8家企业拥有标准数量超过1000个(见表4)。拥有国际标准最多10家企业(见表5)。

规模效益篇7

当前我国肉牛养殖业呈快速发展势头,牛肉价格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内市场需求空间大。目前,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随着牛肉质量的提高和市场营销网络的健全,我国牛肉出口潜力增大。三是在人工成本增加、饲料价格上涨、肉牛供应偏紧等因素影响下,肉牛价格必将维持在较高位点,养牛效益也终会与肉牛养殖周期长、高投入的特点成正比,实现稳步提高。

二、肉牛养殖效益

市场调查表明,若购进架子牛,集中短期育肥100天,日增重1.1公斤,按保守的市场收购价格16元/公斤计算,每头牛销售增收1760元,去掉养殖成本690元(精料300公斤、草料600公斤需投入560元,每头牛的人工费为80元,防疫检查费为20元,水电费为30元,合计690元),可获纯收益1070元。年初购买一头体重150公斤的优质牛犊育肥,到年底销售时可达到450公斤,售价7200元,去掉成本约3500元,一头牛从年初到年底的纯利润约为3700元。

三、规模化养殖肉牛的饲料管理

因南方地区牧草品种单一,使得肉牛养殖过程中常出现营养牛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根据当地气候种植一些营养价值高的牧草;也可以储藏青饲料或是制作氨化饲料,提高饲料营养价值。青饲料经过储藏后,能使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得以保留,在不同季节为肉牛提供足量的养分。秸秆经过氨化处理后,质地变得更为柔软,易于肉牛消化。再加上这种饲料粗蛋白质含量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促进肉牛生长。在储存青饲料过程中,可以选用玉米或甘蔗尾来进行制作。一般宜选择乳熟期玉米整株储藏,将其切成4厘米左右的段,放人四壁都铺有塑料薄膜的储池,并保证其厚度,最后进行填装,填装之后进行封存。1个月之后可以使用。秸秆氨化技术就是将没有发生霉变的稻草进行切割,按照一定比例用尿素混合搅拌,搅拌后用塑料布密封起来,两周之后可以使用。

在增效养殖管理中,一般是以年龄、体重、性别和营养状况为依据对肉牛进行分类饲养。其中可以对种牛和犊牛进行散养,使其更为自由并促进其生长,而对肥牛则可以采用拴系形式进行饲喂,并保证拴系长度。当肥牛处于生长期时,其生长速度较快、瘦肉率高且饲料报酬较高。这一时期的肥牛应该散养,之后再进行育肥。

四、肉牛防疫管理

要按计划进行疫病预防和保健,确保其健康。如果发现异常,必须及时处理。在改善饲养管理、提高牛群体质、增强抗病力和免疫力的同时,要注重培育适应饲养地自然环境条件的优良品种,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和消毒卫生保健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创造适宜的养殖生态环境,保障肉牛养殖有预期的综合效益。要特别注意对肉牛寄生虫病的防治。寄生虫能引起肉牛慢性消耗性疾病,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产品质量,甚至威胁肉牛生命,造成大批死亡。寄生虫主要有肝片虫、绦虫、吸虫及皮蝇等。要根据各种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和生物学特性,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进行预防性驱虫。每年要定期两次和多次驱虫,驱虫后及时清理垫草、粪便,对其进行堆积发酵、焚烧和深埋,对地面、墙壁、饲槽进行消毒,防止虫卵、虫体污染而再次引发感染。发现病畜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五、环境管理

1.管理人员要对生态保护问题予以重视。目前,很多规模化的畜牧场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畜牧场的管理人员对日常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不够重视,不能够将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2.环境监测等职能部门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现代畜牧养殖产业发展越来越快,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对畜牧业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

3.加强对畜禽的排泄物、废物、废料的管理。应该建设完善的、规范的废物管理设施,同时要控制废物、废料和污水的排放,尽量做好废物循环利用。

规模效益篇8

关键词:物流企业;规模;效益;相关性分析

一、引言

物流业在我国属于一个新兴行业,就整体而言,同国外物流企业相比差距较大,企业竞争力较低,信息程度差一直是我国物流企业的通病。据了解,规模整体较小而导运输力不足、效率低下,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是我国物流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现在国内物流企业盲目规模扩张,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层面,规模增加了但是效益增长并不理想。如果物流企业盲目扩张规模导致效益下降,则从长期看,无论物流企业的规模有多大,其发展都是不可持续的,因此研究物流企业规模与效益的关系成为了首要问题。本篇文章通过对多家物流公司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研究启示。

二、文献回顾及其评价

目前国内外关于企业规模与效益的实证研究有很多,但是专门针对物流企业进行详细研究的还比较少,不过相对整体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对国内外关于企业规模与效益的研究进行了统计,综合来看,结果大体有以下观点:

(一)企业规模与效益正相关。喻勤娅[1](2009)认为,规模和效益正相关,文章选用7年所有煤炭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文章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我国煤炭行业改进方向即:集团化、规模化经营是煤炭企业的必由之路。霍春辉、刘力钢、魏永德[2](2009),文章指出,从长期数据来看,基本上规模越大的企业绩效指标的表现相对稳定而且越好,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二)企业规模与效益负相关。Dhawan[3](2001)认为,规模和效益之间负相关,文章采用的是1970年~1989年间美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效益在减少,也即企业规模与效率之间的负向关系。李绍星,冯艳丽[4](2007),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中国保险业集中度与绩效负相关,保险业规模与绩效正相关的结论。

(三)企业规模与效益并不完全正相关或负相关。何元贵[5](2009)认为,规模和效益不是完全正相关或者完全负相关,文章运用的是中国汽车生产企业的规模和效益的数据得出结论:大多数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并没有处于规模有效的区间内,生产经营效率偏低。杜春丽,成金华,邹伟进[6](2009)认为,钢铁行业的规模和效益的关系在我国不是特别明显,文章最后指出,要使规模和效益之间有正向的关系,可以通过3个途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完善制度的建设和加强企业的管理三方面。华翠菊[7](2012)等人认为:高校规模与效益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关系,但是通过模型指出了最佳的规模范围,能使效益达到较高水平。喻智[8](2014)认为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和效益不存在明显的关系,主要为在于管理缺位和市场预期不足。

国内外这些研究表明,企业规模与效益之间存在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三种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各位学者选用的企业类型和样本数据的不同,同时实证所用的统计方法不用造成的。为了能更真实地了解我国物流企业的规模和效益的关系,本文选择我国27家上市物流公司2015年数据,在理论方面和实证方面重新进行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规模和效益衡量标准

1、上市物流公司规模的衡量标准。目前在学术界,上市物流公司的规模主要使用以下指标衡量:第一种是总资产。总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反映上市物流公司的资产总量。二是销售收入。本文选取总资产作为衡量公司规模的标准,将总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四个部分,因为不同的资产类型也会对规模有不同的影响。

2、上市物流公司效益的衡量标准。衡量上市物流公司效益的指标主要有:一是总资产收益率,二是净利润。本文选取净利润作为衡量公司效益的标准,因为净利润作为利润状况的绝对值,能够准确反映出当年企业的效益。

(二)样本与样本区间选择。根据中国证监会2015年《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本文所选多行业样本,涵盖上市物流公司涉及的仓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运输辅助等所有行业。因此,本文样本涵盖面广,有较强的代表性。

(三)研究假说与研究假设

1、研究假说。假说二:物流企业规模与效益在总体上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假说三:物流企业不是规模越大,所获得的效益就越多;假说四:物流企业的不同资产的扩大,对于效益的影响不同。

2、研究假设:这些物流公司所披露的数据都是可靠的。

四、实证分析

(一)相关分析。由表1和表2表示企业长期资产和利润之间的pearson的相关系数为0.731,sig取值为0.00具有显著性而用spearman先关系数为1.00。sig取值为0.002同样具有显著性同属与净利润称正相关。根据判断相关性的方法可以看出流动资产的SIG取值为0.101大于0.05与净利润相关性不显著同时相关系数在1到0.7之间较为合适同样不符合。于是将长期资产剔除。其他几项都满足并且成正相关。

对企业资产的四个维度与净利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长期资产与净利润之间的关系最明显。且这四种企业资产与净利润成正相关,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下,企业资产与企业净利润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另外不同维度的企业资产对净利润的正相关程度是有差异的。

(二)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初步说明了各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以及关系的紧密度和方向,而通过回归分析可以进一步指明关系的程度,可以探明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本节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研究物流企业规模(总资产)与效益(净利润)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文的回归分析中,采取逐步回归方式,将自变量逐一纳入回归方程,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系统的F统计量的概率采用SPSS默认的0.05的标准。而在此主要验证资产中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长期资产和流动资产与物流企业净利润的因果关系。

表5中可以看出,模型3比较符合有为标准化的回归系数可知,模型的拟合结果为:

净利润=2.56X1-0.039X2+0.161X3-17109.862,可以看出资产与利润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但无形资产、长期资产与利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由表6中给出的数据看到,最终进入模型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长期资产是不存在线性问题。

五、结论

综合上述结果可知:第一,上市物流公司规模与效益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但偏向于正相关,且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的不平稳状态。第二,我国物流业仍处于高速发展期,现实中很多物流公司,更注重规模扩张,进行多元化经营,但没有考虑规模扩张对公司效益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三,上市物流公司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现有的上市物流公司不但未表现出规模效应,而且从实证结果来看,这一扩张模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出现公司规模越大,公司效益越低这一不正常现象。

基于以上结论,为物流企业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不要为了增加企业效益而盲目的扩大企业规模,盲目的的扩张只会适得其反,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负担。第二,要加强信息化的使用,适当的扩大增值服务,增强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提高技术进步和服务创新,而不是盲目的扩大资产规模。

物流公司规模扩张不等于规模经济,需要小心陷入盲目夸张的陷阱。现实中,物流公司的规模和效益还要受到宏观经济环境、产权、政策、行业竞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喻勤娅.我国煤炭企业规模经济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9,(10)。

[2] 霍春辉,刘力钢,魏永德.中国汽车制造企业规模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9,(1):99-103。

[3] Saxena S,Dhawan V.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Anogeissus pendula and A-latifolia bymicropropagation[J].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 Biology.Plant,2001,37(5)。

[4] 李绍星,冯艳丽.中国保险业集中度及其规模对绩效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2007,21(8):74-76。

[5] 何元贵,张捷,陈健等.影响中国汽车企业规模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4):66-72。

[6] 华菊翠,高苛,葛继平.高校多校区办学的规模与效益[J].现代教育管理,2012,09:18-22。

[7] 杜春丽,成金华,邹伟进等.我国钢铁企业规模效益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2):79-82。

上一篇:课件资源范文 下一篇:精品课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