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效益范文

时间:2023-02-27 06:22:13

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效益范文第1篇

目前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的状况

所谓规模经济,就是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经济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平均费用下降的趋势。企业规模,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投入的角度看,企业规模的大小表现为企业所拥有的劳动者的数量、资本的额度和占地面积的大小;从产出的角度看,企业规模大小表现为产品量的大小和销售额的多少。但并不是说规模大的企业一定就会有规模经济,如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大量多余的人员等,因此,规模经济应理解为一定条件下的企业平均产量的递增和平均成本下降的区间。图1中,LAP为平均产量曲线,XY为企业投入量,在OA之间,随着投入量的增加,企业的平均产量递增,图2中,LAC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Q为产量,在OA区间,随着产品量的增加,企业的平均成本递减,称之为规模经济。由此看出,企业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投入量的增加,产品量随之增加,长期平均成本降低。若随着企业投入量的增加,企业产品量降低,长期平均成本增加,即是规模不经济。从十九世纪末至今,世界经济出现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企业并购浪潮的翻涌,使得一部分企业消失和一部分企业规模变的更大,规模效应理论随之产生并得到广泛的运用。到1997年8月1日,位于世界航空制造业第一位的波音和位于第三位的麦道公司的正式合并,将全球的新一轮并购浪潮推向高潮,企业兼并战打的如火如荼,其目的不外是想扩大原有企业规模,增强竞争力,减少竞争对手,以使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我国企业并购起始于1985年前后,1989年以后,企业并购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据统计仅1989年一年发生企业并购2559起,共转移资产20.15亿元,减少企业亏损1024家,减少亏损额1.34亿。通过并购,很多企业因而达到了增加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企业规模、增加市场占有份额的目标。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了通过并购可以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轻而易举的进入到未知领域,增加市场占有份额和竞争能力。但是,要实现规模经济只有并购这一种方式吗?并购后的每一个企业都获利吗?企业只有扩大规模才能实现规模经济吗?回答是否定的。1997年1月23日,韩国第二大钢铁企业“韩宝钢铁公司”破产,韩宝集团的核心公司韩宝株式会社等20家系列企业也随即倒闭。究其原因是因为投资过大,负债过多而破产;韩国的另一集团公司“起亚集团”原本生产汽车,却并购建筑、钢铁等企业,最终因战线过长而失败。我国珠海巨人集团也曾名响中华大地,然而其也因脚踩多只船而“下海”。事实证明,并购可以使得一些企业规模庞大,在市场上独占熬头,甚至使得我国很多亏损企业“起死回生”,但也因此使得一些企业家错误的认为只要与其他企业合并,就会扭转本企业亏损的局面;或者,只要购买其他企业,就会增加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规模经济效益。这种错误的理解,使得企业的并购脱离实际,一味求大,简单的在大规模和高效益之间划等号,组建了一些所谓的大企业集团,强行将某些企业合并在一起,以此相结合形成一个“规模大”的企业集团。然而,没有在很好的研究如何优化资源组织、人员组织和管理组织的基础上的企业并购,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反而,一些亏损企业依附于盈利企业,又将盈利企业拖住,使得新企业矛盾重重,内耗加大,最终使新企业在“大规模”的旗帜下倒下,造成规模不经济。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都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人、财、物的配置要以满足其产品量的生产为限,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达不到规模经济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当企业的现有资源满足不了市场各种需求的增加时,企业要增加产销量稳固其市场占有份额,就必须增加人、财、物的配置,靠扩大规模提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量,占有市场份额,增加市场竞争能力,获取更多的利润,达到规模经济效益。由此我认为,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企业获取规模经济的途径

3.1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扩大产销量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很多处于亏损状态,其亏损的原因,不是因为其规模小,而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进行市场预测,根据市场需求配置资源和生产产品,因此造成企业资产闲置,职工在家待业;还有一些企业尽管生产仍在进行,但生产能力过剩,形不成规模经济。对于这样的企业要扭亏为盈和增加利润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充分挖掘使用企业内部资源,扩大产销量,降低单位固定成本,提高单位利润。固定成本在一定的产销量范围内保持不变,那么增加产品的产销量会使单位固定成本降低,从而提高单位产品的利润,并使利润的增长率大于业务量的增长率;反之,会造成单位固定成本升高,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利润,并使利润增长率小于业务量的增长率。也正是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使得利润的变动率与业务量的变动率不能按比例增减。因此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只要销售上有较小幅度的变化就会引起利润上有较大幅度的变动,即利润率变动大于业务量变动率的现象,财务管理称之为“经营杠杆”(OperatingLeverage)。例如:某企业生产甲产品,固定成本为50万元,当销售额为100万元时,单位固定成本为0.5万元;当销售额为200万元时,单位固定成本为0.25万元,当销售额为300万元时,单位固定成本为0.17万元。由此可以看出,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销售额越高,单位固定成本就越低,单位利润就越高,就可以获取现有规模的规模经济效益。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作用,不是盲目地、片面地追求企业规模越大越好,恰恰相反,而是要求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决定合理的企业规模,并在已确定的规模条件下,获取尽可能好的经济效益。

3.2负债经营扩大规模

当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量时,企业必须增加生产能力,扩大规模,才不会丢失原有的市场份额。要扩大规模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很难完成扩张的实现,这时企业可以通过负债经营来完成规模的扩张。

规模经济效益范文第2篇

摘要:规模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现象,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有在市场上谋求占有率的提高和市场份额的扩大,才能使开发成本降低。但是并非房地产开发规模越大越好,任何不顾市场状况、企业状况的盲目扩张有百害而无一利。如何使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规模达到最优组合,是本文研究的要点。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规模经济;途径;支撑要素

一、房地产规模经济概念

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包括各种专业公司和联合公司的规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资源贮备、开发建设、资金、人才规模。它表明开发建设诸要素以及开发建设的房屋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集中程度。根据这种集中程度,一般可以把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划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划分房地产企业规模的标准,既可用劳动力、资金来划分;也可用其完成的开发量或正在开发的数量划分;也可用其中两个以上的要素同时作为划分的标准。

二、房地产规模经济要求

1.房地产企业初始规模的确定。为了确定房地产企业的适宜规模,必须首先确定房地产企业的起始规模。起始规模是经济合理条件下的最小开发建设规模,是确定房地产企业最适宜规模的基础。起始规模应保证房地产开发建设各环节中的人才、资金、资源、设备等,并使其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起始规模的合理确定,是决定投资房地产开发的重要依据。当房地产项目的最小规模低于起始规模时,不宜投入开发,而开发规模大于起始规模时,则应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身条件以及其他条件,按不同的规模,组成开发建设的合理性方案,并选择最优规模。由于房地产的区域性非常强,加上东部与西部差异,城市与县镇差异。因此很难准确确定具体的初始规模。原则上,在大中型城市,以中型房地产企业开发规模较为适当;在小型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以小型较为适合。

2.企业最适宜规模的确定。在某一地建立房地产企业规模,并非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就越好。还必须根据所在区域房地产市场情况而定。为了确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最适应开发规模,需要以企业最适宜规模为核算评价的标准,企业最适宜规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内开发建设过程,管理组织最为合理,各种生产要素能充分利用,技术经济指标先进,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规模。如果企业规模超过了企业最适宜规模的界限,投资和劳动力消耗的增加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将呈递减趋势。由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各种社会化分工合作机制的建立,如前期有顾问策划公司、工程有招投标的公司、监理公司、宣传有广告策划公司、销售有营销中介公司。企业从人员数量上考虑,大型企业人才数量只需要中型企业人数,中型企业人数只需要小型企业人员,没有必要搞小而全、大而全。

确定企业最适宜规模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具体的技术经济特点合理选择。最常用的是成本效益分析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通过消耗类指标和效益指标的对比分析,在盈亏平衡的基础上不同规模方案进行比较,确定企业最佳开发建设规模。当前企业最适宜规模应当以所拥有的资金、土地资源作为衡量标准。

3.企业最优规模的选择。企业最适宜规模是计算企业规模的依据,但并不是选定的企业实际规模。在选择企业的实际规模时,要根据社会需求量的大小,在企业起始规模和最适宜规模之间,经过多方案的对比分析来确定。比较企业的不同方案,一般是采取计算同一年开发建设成本与基建投资额之和来进行。总费用最低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三、房地产规模经济实现途径

1.房地产企业购并是资本集中的有效手段。低价收购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使购并企业获得的资产大大超过购并成本和购并价格,或超过新建企业的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实施购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机。获取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动机。企业购并可能以直接实现规模经济,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自身内部扩张,逐步增扩股,增大股本结构,实现扩张,并以实现滚动开发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2)横向购并中的规模经济。横向购并是同一产业中生产同类或存在替代关系的企业之间购并,具有直接的规模经济效果;(3)纵向购并中的规模经济。企业纵向购并的规模经济实现也必须首先具备上述企业规模经济的支撑条件,否则,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误区;(4)混合购并中的规模经济要获得混合购并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果,构成企业规模经济的各种支撑条件也是必不可缺的。

2.房地产规模经济也可以在政府统一运作下完成。各级地方政府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成前期土地的规模开发。然后通过土地招投标市场,按照规划片区由各开发企业在竞标所得的地块上进行组团式或居住小区式开发。较为成功的实例就是南京市开发建设的“月牙湖小区”。它由建委、国土、规划局等部门按照南京市居民高尚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统一进行布局,综合配套,由十几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组团式、居住小区规模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企业战略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网络式的联合体称为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罗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内格尔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战略联盟在西方和日本企业界得到迅速发展。战略联盟是一种关系松散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不具有传统企业那样明确的层级和边界,对于联盟中的各方而言都十分机动灵活。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践中,这优势互补的组织形式具有较高的效率。由于房地产的区域性很强,因此战略联盟中的各方可以通过相互间的网络进入对方的地区市场。这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军外地市场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同时,战略同盟可以克服较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双方招投标大型土地项目资金不足的劣势,在大型国有土地招投标中避免残酷竞争,哄抬地价,提高土地投资成本,达到规模经济,战略同盟各方共盈的目的。

四、房地产规模经济的支撑要素

从企业内部来看,构成规模经济的主要支撑条件是:

1.拥有土地资源的支撑。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它不仅是房地产业的直接开发和经营的对象,同时也是各类房屋建筑不可缺的基础载体。房地产的开发建设离不开土地资源,而土地资源却可以作为未被开发的原始形态而独立存在,可以说土地是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万源之本,在我国,土地归国家所有,房地产企业仅能依据开发建设项目用地性质的不同,购得40~70年的土地使用权(依用地性质不同而分),而土地使用权的一次性周期长达40~70年,因此,要实现房地产企业的规模经济,必须在其可预见的预见期里,充分贮备土地资源。如果没有土地只能是空谈规模经济。

2.资金支撑。资金是房地产血液,房地产规模经济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通过资金参与控制更多的具有规模经济的开发项目,即房地产规模经济离不开庞大的资本投入。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积聚能力,以及进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能力,就其成为能否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支撑条件。

3.企业家能力的支撑。当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规模以算术级数或几何级数增长时,特别是当房地产企业通过横向、纵向及混合购并若干企业,实现房地产企业规模急剧扩张时期,其管理的复杂程度、组织协调工作量会呈几何级数增加。对房地产企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企业的外部来看,构成规模经济主要支撑条件是:

1.政府政策。房地产业是一个由政府政策高度垄断性行业,是一个受政府政策影响,对政策敏感性极大的产业。由于政府严格控制着房地产一级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土地。使得它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它决定了市场供求关系平衡位置,决定了价格走向。作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房地产企业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紧密相关,政策是决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市场规模支撑。市场规模即市场需求量。市场需求量的大小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由于规模经济是房地产开发的明显趋势。但由于其受市场容量的限制,即受开发建设地区人口因素影响。因此,并非开发建设规模越大越好,随着规模的扩大会出现规模效益递减情况。笔者根据多年房地产开发实践,提出如下规模:在中、小型城市(人口规模:50万人~100万人)一般不宜进行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在大、中型城市(人口规模:150万人~300万人)一般宜进行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在特大型城市(人口规模大于500万人)一般宜进行特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开发规格以居住区为宜(建筑面积为50万m2~150万m2),资金筹措按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团标准。

上述仅是相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就各级地方政府而言,本着经营城市考虑,其开发规模应适当地提高一个档次,以利于城市综合布局。

3.市场范围支撑。市场范围与市场规模是密切相关的。市场范围大,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反之,市场范围小,市场规模也会随之缩小。市场范围,即房地产企业开发商品房的销售范围,是一个市场空间概念。由于房地产所特有的地域性强,使用权得其开发建设的商品房一般不会超出以地级市、县级市销售的范畴。因此,在某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随该城市地域的扩张,城市化的进程而市场范围扩大。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无限扩大,也会陷入规模不经济。

此外,由于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社会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因此其房地产市场范围不尽相同。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其城市吸引力越强,人口流动性越大,人口聚集性越强,市场范围就越大。

规模经济效益范文第3篇

我国铁路系统现存的主要问题都有以下三点。

1.政企不分,缺乏灵活性

目前,在铁道部垂直管理的18个铁路局和2个铁路分公司负责执行计划和指令,如需增开或减少列车需向上报批,无法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并且,在现行机制下,铁道部、铁路分局的二级清算模式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不仅易造成收入分配不均,也含有超报预算的隐患。

2.负债大,融资比例大

在现行收支两条线的体制下,铁路产出和市场需求存在偏差,投入产出不均衡,经营绩效严重亏损。在负债金额上,2010年1至11月份,铁道部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067亿元,但同期收入仅为4120亿元;在资金来源上,截至2010年底,铁道部共负债为1.8亿,负债率接近56%,预计2012年有可能超过70%。

先建立不变报酬模型,选出合适的决策单元,依据CRS模型测量综合效率θc—技术效率和规模效应的共同影响,再在可变报酬条件下测量该铁路运输业纯技术效率θv,并从中分离出该行业规模效率θs,与不变报酬模型下的效率指数相比较,得出决策单元的规模报酬类型。

1.模型适用性

本研究属于多目标决策,需要综合考虑铁路投入的各方面及产出的量化。模型在保证最大化各个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的同时,使所有决策单元的总投入最小、总产出最大。将所有决策单元同时指向有效前沿面,使其达到相对效率最优的投影点。

2.中国铁路规模经济效益评估的实证评价

(1)选择合适的决策单元

本研究仅选取了相关性强2000-2009年 ,并结合越大越好的作为产出指标,越小越好的作为投入指标的一般的规则。

(2)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把每一年的铁路运输业作为一个决策单元。

主要投入指标有:主营业务成本,固定资产投资,年末职工人数,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铁路营业里程。

主要产出指标有:运输收入。

3.数据输入及计算结果分析

(1)规模收益决策单元的分析

在2000-2009年的生产样本点中,2000-2003年、2007年、2009年的θs-1,说明这些年份铁路运输业规模收益不变。而2004、2005、2006、2008年效率指数分别为0.98、0.99、0.99、0.96,在这些年份中均出现了第二种情况,即θs

1.推进政企分离改革,引导行业良性发展

保持铁道部的主导地位和统筹规划职能,将短途和特定线路的列车增开、合理定价等权利移至企业,提高灵活性,实现权责均增、自负盈亏,在企业的高积极性下提高总产出。

2.合理规划建设规模,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科学论证项目可行性,并将大的项目分阶段实施,如当前阶段实现部分或全部资金回笼后再实施下一步,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配置,以降低单位运输量下的运输成本以节约总投入。

3.提高行业服务质量,增加市场经营收入

提高其服务质量并改进服务缺陷,增加市场份额占据量。适当精简铁路各相关部门的机构数量及职工人数,简化过于冗杂的机构设置,在保证各部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人员配置投入。

参考文献:

[1]中国交通年鉴委员会会编.中国交通年鉴2006—2009[M].北京:中国交通年鉴出版社,2005—2009.

[2]金燕樵:铁路客运需求实证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1996.

[3]于良春 彭恒文:中国铁路客运高峰负荷定价模型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03).

[4]陆岳嶸 秦 进:基于DEA的铁路物流中心建设规模方案评价[J].铁路运输与经济,2009.

[5]方远明:“中国铁路产业走出去战略研究(编号2007GXS3B034)”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2009.

[6]庞 皓:计量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6.

[7]格里高利·曼 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规模经济效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业集聚;外部规模经济;产业合作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84-01

马歇尔认为,产业集聚与外部规模经济关系密切[1]。外部规模经济促进产业规模的发展、劳动力共享、辅助行业的发展和技术外溢,企业由此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产业集聚。就长三角民营企业而言,外部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更为明显,如下所示:

一、劳动力共享

熟练技能劳动力在企业间流动会带来管理技术和知识、经验上的交流,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浪费,改进操作程序并且能更好地进行产业上的分工和合作,尤其是对于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熟练劳动工的流动共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技术实力上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劳动共享有助于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找到合适的劳动力。一般来说,在空间上相邻的企业往往能更有效地分享劳动力流动带来的益处,劳动力的流动也会因为距离的减少而更加频繁,因此推动了相近企业的集聚。

劳动力的共享具有显著的外部性特征,一方面会使一个地区的产业平均发展,产业内企业数量众多,类型相近;另一方面也会使企业带上一个地区的通病,限制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趋于同质化和平庸化,无法培养有价值的品牌。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集群地,从1990年以后,绍兴纺织产业迅速发展,数量不断增多,培养和吸引了大批劳动力。由于劳动力的流动和共享,降低了企业寻找劳动力的成本。同时,纺织技术和经验在企业间不断传播,降低了企业生产和管理成本。不过,纺织企业的规模偏小,主要市场在中低档产品,劳动力也多是半熟练劳动力。这样,企业间劳动力的共享和流动对于企业产业升级作用不明显。加之产品同质化,只有加强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辅助行业的发展

辅助行业是为企业提供原料、工具和运输的行业。在一个产业集聚内,除去生产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企业,还有生产配件和相关机械的企业,提供物流运输、技术检测等服务的产业和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提供支持的机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对产业集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长三角民营企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和不断扩大是横向相似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纵向上下游产业链的不断延长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末,南通开始出现大量的纺织家庭工场。后随着政府多项推进措施的实施,特别是1992年,政府兴建了南通市叠石桥家纺市场、江苏志川港志浩绣品面料市场,大力促进了纺织产业集聚的发展。从纺织业的上游产业(即黄麻、蚕丝、棉纱、化纤的生产)到核心产业(化纤制造、经编),再到下游产业(色织、面料、辅料、绣品、印染、整理),最终生产出终端产品(服装、毛巾、家用纺织品等),该市纺织业产业集聚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纺织业上下游产业链。

随着南通市纺织产品的不断增加,对纺织机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在市区、通州市、启东市等地区产生了诸多纺织机械制造企业。此外,物流业也得到大力发展。南通汽运集团川港飞鹤物流分公司建设了客运物流仓储中心;苏通轻纺城、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等也都投入大量资金完善仓储、物流配套设施。随着南通市纺织业的不断兴盛,纺织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南通市的会展业也开始迅速发展,相关展览会影响力大力提升,中国南通国际针织暨缝制整工业设备展览会、南通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中国家纺博览会等成为纺织业产品展示、信息交流的平台。为了提高纺织技艺,1999年,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此外,南通还出现了中国家纺检测中心、南通市纺织产品质量检测所及江苏省家纺研发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

三、技术外溢

技术外溢主要是指企业间信息技术的交流和提升。信息对于民营企业产业集聚在市场经济中不断获得优势平稳运行至关重要。企业集聚的优势使得企业间的交流更为频繁,在生产技术销售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传播更为迅速,企业在合作与竞争中发展更快。集聚内的信息交流除了企业间的相互交流外,还需要靠行业协会、商会等来协调。在产业聚集地,同类企业竞争激烈,若没有组织者和交流的平台,很难实现企业间的沟通学习和合作。

长三角地区有中国中小企业协会长三角地区服务中心,长三角区域性商业协会及中国长三角铝业行业协会等组织。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等,行业协会、商会等机构及时了解民营企业的现状和困境,企业间相互学习沟通,通过讨论提出建议和对策。如浙江中小企业协会就多次就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组织了多场研讨会。行业协会、商会等公共部门还可以承担起更重要的工作—解决共性技术问题。民营企业产业集聚内的企业由于财力、人力等不足,在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时常陷入困境。行业协会、商会等公共部门可通过投入资金等建立公共技术平台,供集聚内各企业共同使用。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创新保护机制,因此企业缺乏动力创新,严重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行业协会、商会、政府部门的作用还体现在制度建设和信息分享上,如义乌市袜业协会安排专人收集国内外袜业市场和袜业企业各类信息,经过归纳、分析,定期,在他们强有力的协调服务下,整个集聚应对市场风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可以大大增强。

同时,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降低企业成本。企业聚集在一起,不仅降低了运输的费用,还能在相互间产生信任,从而降低交易费用和信息传播费用等额外开支。

规模经济效益范文第5篇

要准确地揭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内涵,必须认真区分与其相关联的农业经营规模、农业规模经济、农业规模经营三个基本概念:

1.农业经营规模。规模,一般是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生产要素,在一定的经济实体(企业或其它生产经营单位)内的聚集程度。任何社会生产,尤其是社会化的大生产,都是由经济实体在聚集了一定的生产要素(即构成一定的经营规模)的条件下进行的。当然,这里所说的规模,不仅仅指经济实体所聚集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综合,而且还包括经济实体聚集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及其形成的生产劳动能力。

农业经营规模是指农业经济实体(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等)聚集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总和及其优化配置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当然,农业经营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关键是要寻求经营规模的适度值,而适度值的确定则要看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技术条件下,一个农业经济实体的经营规模能否取得最佳规模效益,也就是能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2.农业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概念源自西方经济学,它的一般含义是指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较大规模的经营能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可以增加总收益(指总利润、总收入等),或者可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利润率。在现实中,我们理解和使用规模经济这个概念,必须密切联系农业发展的具体实际,科学把握规模经济理论对规模经济所下的严格定义:第一,规模经济是指纯粹规模扩大(即生产要素同比例扩大)而引起的经济效益提高,同时又是与生产要素配置比例变动会引起报酬递减的变化相对应的。它要求我们在使用规模经济概念时,一定要区分纯粹规模变动和生产要素配置比例变动对农业经济效益产生的不同影响,否则,如果只看重纯粹规模变动这个假设,就会使规模经济的研究失去实际意义。第二,规模经济是指规模报酬递增现象,即经济效益的提高幅度必须大于经营规模的扩大幅度。在发展农业规模经济的实践中,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幅度的比较,也不能简单认为“只要规模扩大提高了效益”就是规模经济,而应该重视经济效益提高的幅度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经营规模扩大的幅度。第三,规模经济理论认为,经营规模扩大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两种现象:经营规模扩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就是规模经济;反之,则是规模不经济。在现实实践中,我们不能把农业规模经济理解为“规模越大必然越经济”,“农业规模经济是经营规模扩大的唯一的、必然的趋势”,而应该防止农业经营规模扩大过程中的规模不经济现象的发生。

3.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经营规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农业规模经营是在我国农村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一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快的地区,由于经营规模太小和生产手段落后,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不断降低,农民务农种粮的兴趣下降,农业生产出现了停滞徘徊局面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的特征不是表现在生产关系方面,而是表现在生产力方面,它体现为合理的规模特征。因此,农业规模经营就是指使农业经济实体的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的一种经营形式。它将使农业经济实体的经营规模与其内部各类生产要素和外部环境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可见,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经营规模、农业规模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农业经营规模与农业规模经营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对农业经营活动的规模特征的直观反映,而后者是对具有合理的规模特征的农业经营活动的界定;农业规模经济与农业规模经营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表现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合理关系,而后者侧重于表现为达到这种合理关系而进行的经营活动本身。它们三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农业规模经济是农业规模经营所要实现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又必须以农业经营规模的变动作为主要手段。

4.农业规模化经营。通过以上三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界定,我们就可以给农业规模化经营下定义了。规模是一个名词,在它的后面加上“化”以后,就使得规模成为一个动态过程。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存在像那样大的农业经营规模,但却没有形成“规模化”,“规模化”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够产生。农业规模化经营就是指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最佳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改变细碎、分散的极小农业经营规模的前提下,使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农业经济实体之间实现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内部与外部规模经营组织形式,最终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规模效益。

农业规模化经营相对于农业规模经营而言,农业规模经营侧重于具备规模特征的农业经营活动本身,农业规模化经营则侧重于具备规模特征的农业经营活动对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规模化、一体化的影响以及对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深远意义。农业规模化经营比农业规模经营更具长远性、宏观性和战略性。

规模经济效益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校合并; 规模效益; 经济效益

建国后,我国有过两次大规模的高校院系调整和合并,分别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两次院系调整与合并都是根据当时所处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大调整。但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则表现出很大的不同。通过前后两次调整与合并的现象比较,可以找出基于规模经济效益的视角下,如何找到更科学、更合理的高校合并方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高校院系调整与合并

建国初,由于我国内政外交的整体战略的需要,在教育体制、学科设置以及教育指导思想上基本照搬苏联。我国最早的高校院系调整其实要追溯到1949年底: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教育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1年11月召开的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拟定了全国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拉开了第一次院系调整的序幕。1952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为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首先将所有私立大学改为公办;其次明确了综合大学和专门学院的性质任务,尤其是加强了工科院校;再次是初步形成了中央直属高校、行业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大行政区)高校三大条块的格局。通过调整,高等学校在院系设置上基本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1952年之前我国有高校211所,1952年调整后为201所,经1953年全国高校总数调整为182所。

二、高校合并的规模经济效益(Scale Economies Effect)分析

规模经济效益是指适度的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它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规模经济和效益理论是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分析的重点集中在学校的规模效益现象,即在给定的教育资源及假定教育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对学校规模与成本的关系进行考察。从微观经济学的规模经济效益理论来看待高校的办学,在一定范围内,在不考虑质量因素和学校类别差异的前提下,学校规模扩大自然会形成生师比(学生与教师人数之比)提高而导致生均成本的显著下降,但下降的速率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规模经济的产生在于规模扩大后不因此导致管理和运行成本的加大,并且不衍生经济缺陷,因此,高校规模经济主要与管理水平的提高、资源(人力、物力)使用效率的提高等因素密切相关:第一,高校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由于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具有明显的“制度化同型”特征,因而在与管理资源和运行环节相关的支撑系统上,生均行政管理成本并不因为学校规模小而减少。从成本与产出角度看,规模过小反而会造成生均管理成本相对高和教育总体效益相对低。

从教育的成本构成来看,教育总成本(TC)是指特定范围内使用的一切教育资源成本总和。对于某一所大学来说,教育总成本是指这所大学的办学成本总和。教育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和。固定成本(Fixed Cost)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学生数量范围内,成本中不受学生数量增减而发生改变的相对固定的部分,包括教育活动占用的固定资产,如教师、宿舍、教育仪器设备、体育设备、图书资料等及其折旧费、水电费、维护费,教职员工的基本工资、办公费、差旅费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某一学生数量范围内,固定成本是不变的,当学生数量发生很大变化(急剧增加或者减少)时,教育的固定成本会相应增加或减少,如新建教学基础设施、添置设备、提高工资等。教育变动成本(Variable Cost)是指教育总成本中随学生数量增减而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包括教职工的奖金、超工作量报酬、兼职或者代课老师工资、学生的奖助学金,用于教学和生产实习的材料费、低值易耗费、实习试验费等。

三、对高等教育规模经济研究的讨论和反思

规模经济理论最早是用来解释物质生产部门的规模与效益的相关性问题,后来被教育学家移植到教育领域。毋庸置疑,这种移植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假定之下。我们需要对规模经济在高等院校中的应用的特殊性有一个深入而充分的认识,其中包括对高校成本的计量问题、对难以货币化的高校投入的估计问题、对高校产出的度量问题等等。不仅如此,对规模经济的探讨还需要建立在产出的同质性、要素配置比例不变、以及要素价格不变等等近乎苛刻的前提假定之下。但高等院校在规模变化的同时几乎很难囿于这些基本假定的限制。事实上,高等院校在规模变化的同时基本伴随着产出特性以及要素投入比例的变化,甚至是整个办学目标的变化。这些都是在探讨高等教育规模效益问题时候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对规模经济的研究结果一直以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认识上的误区。

参考文献:

[1]王玉昆.教育经济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8

[2]张安富.高校合并的经济学分析[J].武汉:教育与经济,2003年第2期

[3]王根顺,陈蕾.新中国成立后两次高校合并历史经验的理性探析[J].兰州:教育探索,2006年第6期

规模经济效益范文第7篇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规模经济;途径;支撑要素

一、房地产规模经济概念

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包括各种专业公司和联合公司的规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资源贮备、开发建设、资金、人才规模。它表明开发建设诸要素以及开发建设的房屋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集中程度。根据这种集中程度,一般可以把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划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划分房地产企业规模的标准,既可用劳动力、资金来划分;也可用其完成的开发量或正在开发的数量划分;也可用其中两个以上的要素同时作为划分的标准。

二、房地产规模经济要求

1.房地产企业初始规模的确定。为了确定房地产企业的适宜规模,必须首先确定房地产企业的起始规模。起始规模是经济合理条件下的最小开发建设规模,是确定房地产企业最适宜规模的基础。起始规模应保证房地产开发建设各环节中的人才、资金、资源、设备等,并使其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起始规模的合理确定,是决定投资房地产开发的重要依据。当房地产项目的最小规模低于起始规模时,不宜投入开发,而开发规模大于起始规模时,则应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身条件以及其他条件,按不同的规模,组成开发建设的合理性方案,并选择最优规模。由于房地产的区域性非常强,加上东部与西部差异,城市与县镇差异。因此很难准确确定具体的初始规模。原则上,在大中型城市,以中型房地产企业开发规模较为适当;在小型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以小型较为适合。

2.企业最适宜规模的确定。在某一地建立房地产企业规模,并非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就越好。还必须根据所在区域房地产市场情况而定。为了确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最适应开发规模,需要以企业最适宜规模为核算评价的标准,企业最适宜规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内开发建设过程,管理组织最为合理,各种生产要素能充分利用,技术经济指标先进,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规模。如果企业规模超过了企业最适宜规模的界限,投资和劳动力消耗的增加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将呈递减趋势。由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各种社会化分工合作机制的建立,如前期有顾问策划公司、工程有招投标的公司、监理公司、宣传有广告策划公司、销售有营销中介公司。企业从人员数量上考虑,大型企业人才数量只需要中型企业人数,中型企业人数只需要小型企业人员,没有必要搞小而全、大而全。

确定企业最适宜规模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具体的技术经济特点合理选择。最常用的是成本效益分析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通过消耗类指标和效益指标的对比分析,在盈亏平衡的基础上不同规模方案进行比较,确定企业最佳开发建设规模。当前企业最适宜规模应当以所拥有的资金、土地资源作为衡量标准。

3.企业最优规模的选择。企业最适宜规模是计算企业规模的依据,但并不是选定的企业实际规模。在选择企业的实际规模时,要根据社会需求量的大小,在企业起始规模和最适宜规模之间,经过多方案的对比分析来确定。比较企业的不同方案,一般是采取计算同一年开发建设成本与基建投资额之和来进行。总费用最低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三、房地产规模经济实现途径

1.房地产企业购并是资本集中的有效手段。低价收购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使购并企业获得的资产大大超过购并成本和购并价格,或超过新建企业的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实施购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机。获取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动机。企业购并可能以直接实现规模经济,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自身内部扩张,逐步增扩股,增大股本结构,实现扩张,并以实现滚动开发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2)横向购并中的规模经济。横向购并是同一产业中生产同类或存在替代关系的企业之间购并,具有直接的规模经济效果;(3)纵向购并中的规模经济。企业纵向购并的规模经济实现也必须首先具备上述企业规模经济的支撑条件,否则,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误区;(4)混合购并中的规模经济要获得混合购并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果,构成企业规模经济的各种支撑条件也是必不可缺的。

2.房地产规模经济也可以在政府统一运作下完成。各级地方政府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成前期土地的规模开发。然后通过土地招投标市场,按照规划片区由各开发企业在竞标所得的地块上进行组团式或居住小区式开发。较为成功的实例就是南京市开发建设的“月牙湖小区”。它由建委、国土、规划局等部门按照南京市居民高尚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统一进行布局,综合配套,由十几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组团式、居住小区规模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企业战略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网络式的联合体称为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罗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内格尔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战略联盟在西方和日本企业界得到迅速发展。战略联盟是一种关系松散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不具有传统企业那样明确的层级和边界,对于联盟中的各方而言都十分机动灵活。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践中,这优势互补的组织形式具有较高的效率。由于房地产的区域性很强,因此战略联盟中的各方可以通过相互间的网络进入对方的地区市场。这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军外地市场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同时,战略同盟可以克服较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双方招投标大型土地项目资金不足的劣势,在大型国有土地招投标中避免残酷竞争,哄抬地价,提高土地投资成本,达到规模经济,战略同盟各方共盈的目的。

四、房地产规模经济的支撑要素

从企业内部来看,构成规模经济的主要支撑条件是:

1.拥有土地资源的支撑。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它不仅是房地产业的直接开发和经营的对象,同时也是各类房屋建筑不可缺的基础载体。房地产的开发建设离不开土地资源,而土地资源却可以作为未被开发的原始形态而独立存在,可以说土地是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万源之本,在我国,土地归国家所有,房地产企业仅能依据开发建设项目用地性质的不同,购得40~70年的土地使用权(依用地性质不同而分),而土地使用权的一次性周期长达40~70年,因此,要实现房地产企业的规模经济,必须在其可预见的预见期里,充分贮备土地资源。如果没有土地只能是空谈规模经济。

2.资金支撑。资金是房地产血液,房地产规模经济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通过资金参与控制更多的具有规模经济的开发项目,即房地产规模经济离不开庞大的资本投入。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积聚能力,以及进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能力,就其成为能否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支撑条件。

3.企业家能力的支撑。当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规模以算术级数或几何级数增长时,特别是当房地产企业通过横向、纵向及混合购并若干企业,实现房地产企业规模急剧扩张时期,其管理的复杂程度、组织协调工作量会呈几何级数增加。对房地产企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企业的外部来看,构成规模经济主要支撑条件是:

1.政府政策。房地产业是一个由政府政策高度垄断性行业,是一个受政府政策影响,对政策敏感性极大的产业。由于政府严格控制着房地产一级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土地。使得它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它决定了市场供求关系平衡位置,决定了价格走向。作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房地产企业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紧密相关,政策是决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市场规模支撑。市场规模即市场需求量。市场需求量的大小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由于规模经济是房地产开发的明显趋势。但由于其受市场容量的限制,即受开发建设地区人口因素影响。因此,并非开发建设规模越大越好,随着规模的扩大会出现规模效益递减情况。笔者根据多年房地产开发实践,提出如下规模:在中、小型城市(人口规模:50万人~100万人)一般不宜进行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在大、中型城市(人口规模:150万人~300万人)一般宜进行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在特大型城市(人口规模大于500万人)一般宜进行特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开发规格以居住区为宜(建筑面积为50万m2~150万m2),资金筹措按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团标准。

上述仅是相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就各级地方政府而言,本着经营城市考虑,其开发规模应适当地提高一个档次,以利于城市综合布局。

3.市场范围支撑。市场范围与市场规模是密切相关的。市场范围大,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反之,市场范围小,市场规模也会随之缩小。市场范围,即房地产企业开发商品房的销售范围,是一个市场空间概念。由于房地产所特有的地域性强,使用权得其开发建设的商品房一般不会超出以地级市、县级市销售的范畴。因此,在某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随该城市地域的扩张,城市化的进程而市场范围扩大。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无限扩大,也会陷入规模不经济。

此外,由于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社会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因此其房地产市场范围不尽相同。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其城市吸引力越强,人口流动性越大,人口聚集性越强,市场范围就越大。

4.产业及产品差别。规模经济并非是适用于所有产业与产品的概念。在房地产产业经济运作中,有些商品房的规模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有些商品房的规模经济效益则不十分明显,甚至不存在规模经济性。

参考文献:

1.乔梁.规模经济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2.芮明杰.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马恩国.房地产经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规模经济效益范文第8篇

摘 要 现代运输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现代运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有效手段;运输规模经济是促进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规模经济、集约化经营出发,分析研究了运输企业实现集约化经营的新途径和举措。

关键词 运输 规模经济 集约化 举措

中图分类号:F550.6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实现实质性的飞跃,道路运输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改善的力度在日益加强,不断地出现新的运输服务项目和服务类型,同时运输需求多样化程度不断增加,因此,道路运输业的改进是巨大而深刻的。在运输业的发展过程中,大量地存在着规模经济现象,推动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合理、适度的促进运输业规模经济的发展。运输企业对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不进行投资,只要提高自身运输能力、拓展与相关同类企业的合作,加强运输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巧妙地采用现代运输组织技术并加强现代技术应用等,实现运输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发挥运输规模经济效应。充分发挥运输规模经济效应,加速运输企业规模化的发展,实现运输企业的集约化经营,从而推动整个运输业高速发展,是今后发展运输业的重要的思路和趋势。

1运输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或生产力规模的经济性是确定最佳生产规模的问题,而最终的目的就是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公司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运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运输总产出的扩大,平均运输成本不断下降的现象,运输业规模经济的概念与一般工商业的规模经济的概念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规模经济都是指产量增加会引起平均成本降低,不同点是由于运输产品的特殊性引起的,而这个特殊的多产品行业使得其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几乎无法分开,并使它们通过交叉方式共同构成了运输业的网络经济,因此,将运输企业的规模经济可概括为:随着运输企业经营规模或服务区域及密度的增加,服务的平均成本逐渐降低,盈利水平明显增强的现象。

2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

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粗放型是指企业投入产出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扩大资本投入、劳动力的投入,而不是主要依靠应用技术的改进,管理水平的提升,是一种资源耗费大、资金周转期长、社会损失浪费大、生产效率低下的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主要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不断提高、要素含量的逐渐增加和要素投入的不断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不断优化,从而使得经济效益不断增加的经营方式。

具体到运输企业的集约化经营是指,通过对运输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将运输网络、运输工具、运输场站设施、资金以及劳动力等各项生产要素的更有效的组合,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具有发达的专业分工水平和高效协作运转的综合经营方式,使运输企业最终实现管理集中化、经营高效化、生产专业化、运转统一化、发展规模化。

运输企业在过去的发展中,主要是以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为主,企业的发展以严重的资源消耗和较高的成本为代价,导致规模经济效应较差,因而盈利能力较低,发展缓慢,所以,集约化经营以其自身的合理性和明显的优势,成为了现代运输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集约化经营的合理性和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集约化经营的核心是提高运输活动的效率和经济效益;(2)集约化经营必然要求运输体系内运输结构的不断合理优化,促使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3)集约化经营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可以使企业更有效地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3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新举措

3.1提高运输市场集中度

我国运输市场集中度偏低,规模经济效应较差,为适应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的需要,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按照相关的政策规定,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增加市场壁垒;提倡经营者联合发展,以便实现运输市场的集中化;促进大型运输企业的形成,使其成为市场竞争机制下的经济主体,逐渐实现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运输市场集中度越高,运输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就越能更好发挥,通过对运输市场结构优化,充分发挥运输规模经济效应。

3.2鼓励运输企业向综合运输集团发展

在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的前期下,以现有运输企业为基础,鼓励企业联合发展,组建大型综合运输集团。统一企业的管理行为,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发展,使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企业要从整体和长远着眼,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通过有效的资金整合、资源的共同利用、良好的分工协作、相互的密切配合实现共同提高经济效益。

3.3实现运输企业网络化经营

应该加快运输网络化建设,形成快速、高效、优质的运输网络体系,改变运输市场独立经营的现状,提高运输效率。鼓励运输企业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向全国拓展,形成以干线运输为主,各种服务一体化的多功能运输网络体系。充分应用现代互联网、通讯技术,节约运营成本,提高运输企业的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引社.我国道路运输的规模经济问题[J].综合运输,2004年第06期.

[2] 马煜华.道路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问题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

[3] 郝敏.运输规模经济与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J].知识经济,2013.8.

[4] 申小翠.运输规模经济与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J].商业研究,2013.

规模经济效益范文第9篇

关键词:我国企业;规模经济;问题;对策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即指企业随着其生产规模的扩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产量,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的现状

(一)我国企业规模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我国企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提升了我国的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据调查显示,国家的经济规模发展水平和其拥有的大公司的数量呈正相关。在2000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只有11家,美国排在第一,拥有179家公司,日本仅次于美国,拥有107家。而且我国的这11家企业中,没有一家是制造企业。由此可见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企业的规模经济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2012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已有79家,仅次于美国的132家。我国企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巨大的突破。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在世界前100强中占据的名额较少,企业规模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我国企业规模经济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规模经济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企业现存在着中小企业居多,大型企业较少,企业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等问题。这就使得企业生产分散,重复生产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资源的浪费严重。其次,企业规模过小,导致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占据价格优势,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最终限制了企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最后,企业缺乏规模经济,使得企业的研究经费和科技投入不足,这就会使企业在国际竞争无法占据技术优势,不利于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我国的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大多数企业普遍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含量低,这就使得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不足。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国外众多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冲击,我国企业规模经济发展将更为迫切。

三、我国发展企业规模经济的对策

(一)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有效的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当前形势下,企业并购是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有力措施,也是企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

并购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应对产业结构的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实事求是的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对企业的并购进行积极的引导,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产业进行有效的调控,重点扶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其次,政府要对并购的规模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规模过小,在生产的过程中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这就势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的利用。企业并购过度,又会形成行业垄断,影响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和市场竞争。再次,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完善的信息服务可以为企业的并购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往往能为企业并购提供完善的信息参考和信息指导,促进企业采取正确的并购方式。最后,完善健全上市公司并购机制。完善上市公司并购机制可以为我国的上市公司创造有利的融资环境,拓展我国上市公司的的融资渠道,从而有效的解决我国企业并购的资金问题。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很多企业会通过股票市场进行企业并购,且这一并购方式已成为许多上市公司常用的一种方式。

(二)建立强大的企业集团

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是我国发展规模经济的主要力量,因此,建立强大的企业集团是实现企业规模经济的有效有段。首先,严格制定企业集团进入的相关法规制度,积极扶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的企业集团的发展,限制规模过小和前景较小的企业集团的发展。在实施的过程中手段要硬,该摘牌的就必须要摘。其次,对于同行业的企业集团,要支持具有较大优势的集团公司对其他集团公司进行并购或者强强联合,促进企业集团的合并,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增强企业集团的实力。

重点培养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集团发展过程,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注重对经济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有效的促进企业集团的联合,培育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强大的企业集团应以自愿为原则,在资本和企业机制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从而使企业有效的规避风险,提高企业集团的规模效益。

发展专业化企业集团。专业化企业集团主要是指高科技产品生产企业集团与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对我国企业发展规模经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从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现状来看,要想发展专业化企业集团就应对企业集团的业务进行有效的整合,重点发展具有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业务,创造企业集团的品牌效益。

(三)鼓励支持跨国公司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动了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由于其规模较大,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较强,因此它是世界各国发展规模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将业务发展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因此跨国公司的发展能实现规模经济的目的。据调查显示,各国企业规模与跨国生产有直接关系。跨国公司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和经营,无疑要求其规模要大,要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投资能力。因此,鼓励支持跨国公司的发展,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企业集团的投资能力,扩大企业的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的规模经济发展。(作者单位:山西焦煤集团公路煤炭销售管理公司)

参考文献

[1] 骆文龙.论民营企业并购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09(19)

[2] 杜建耀.改善企业规模经济的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09(01)

[3] 徐迪.论新经济时代企业规模经济[J].现代经济信息.2009(13)

规模经济效益范文第10篇

零售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行业之一,在零售商建立良好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发达的物流配送网络等基础上,零售商的增长对规模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原因在于通过规模扩大,其“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标准化复制”等经营模式对于降低经营成本和费用的效用越大,其品牌影响力越强,就越可能实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对终端消费者的控制力也就越强,从而在与厂家的谈判中越占据主动位置,获得更大力度的折扣及付款结算方式,与厂家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更有甚者达到影响和控制制造商的目的。

一、零售企业规模格局现状

目前,中国零售业规模竞争格局表现为企业规模扩大趋势明显,外商企业占有相当优势。如表中所示,2003年零售企业10强及30强销售额增长明显,年均增幅分别达到40%和50%以上;以零售总额为标准计算的行业集中度指标对比显示出,C10在四年间提高了157%,而C30较前几年分别增长152%、117%、53.7%和34%,这说明企业规模化趋势逐渐凸显,产业集中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零售企业间并购进程的加快,集团规模增大,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其中较为典型的要属2003年零售业前100家排名第一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其销售额为485.2亿元,同比增长21.9%,销售额占前100家比重为11.7%,这说明我国向超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开始加速。

外商企业增长也十分迅速,2003年我国零售业外商投资法人企业数264家,分店2200多个,比上一年增长了89%;2003年零售企业前30名中国内企业销售额增幅为17.8%,而外商企业为21%,整体看来,其增速大于内资企业;而且在我国零售企业整体规模扩大的同时,外商企业在零售市场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2003年零售企业30强中有7家外商进入,销售总额为59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1.6%,优势较为明显。

二、对规模竞争格局的分析

不能实现规模效益是国内零售企业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国内零售企业只有快速积累滚动发展才能尽快形成规模效益。规模经济是企业经营效益之所在是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最终成功的标志,而制约大型零售企业快速连锁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就是国内大多数零售企业都存在自有资金短缺的问题,发展靠银行贷款不仅困难而且对于薄利的商业企业利息负担也较重,而进入现有物业最便利的方式租赁也常使租金高达经营利润的30%―50%左右,我国60%以上的大型零售企业无自有房产,致使大型零售企业连锁发展陷入进退两难的境界而突破这一怪圈的根本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尽快达到规模经济。

制约国内零售企业尽快形成规模经济的是资金的有效获取。制约规模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然而资金短缺是主要因素之一。而占用资金最大的因素就是对物业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获取。解决这一难题,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第一,以加盟连锁的经营方式来完成,即物业方以物业为加盟的条件,双方确定一定利润分成的比例,由连锁方提供商号管理货源流动资金等要素,资源合作经营。第二,以连锁同盟的经营方式来完成,即多家物业所有者和连锁发展的零售企业相结合,采取“统一商号、统一业态、统一定位、统一规划、统一CI、统一招商、统一行销、统一管理”分级经营、分级核算期的方式。日本就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以租赁的方式来完成。发育较成熟且有一定实力的零售企业,可以租赁的方式来完成。但租赁相对以上两种经营方式而言虽然利润空间较大,但所动用的资金额度也较大,风险也相对高些,连锁发展的初期应谨慎把握共享资源等经营原则,这种方

式在国际连锁发展史上与自由连锁相类似,这种经营方式在早期的日本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大型零售企业连锁化发展规模经济的内涵及发展策略

首先,零售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的根本含义在于,一个企业的供销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零售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的组织数量,经济学家菲力浦・科特勒经过实证分析认为,连锁组织的店铺应达到11家左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经营效果,这一数字被“国际连锁店协会”所公认。

其次,零售企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的时代特征。当零售业连锁组织发展不够充分时,连锁发展的区域范围较小,采取统一配送也较方便。由于供给与需求呈现出卖方市场特征,也使集中采购的存货风险较小。因此,连锁发展的固定成本和不变费用与销售额和利润间的函数关系比较密切,规模经济连锁发展的店数量也是可度量的。

第三,零售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的内涵。零售企业在连锁发展的过程中,当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的功能削弱以后,零售企业连锁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将更多地通过利润最大化的效能体现出来。成本最小化的效能,将逐渐地被削弱,连锁发展的固定成本和不变费用与销售额和利润间的函数关系也不再明显,连锁发展则更多地体现在商号价值、信息共享、业务流程、行销方式、企业文化、资本运营等管理要素上。而在跨地区的大型连锁发展过程中,物流配送的功能则更多地体现在货源的组织上和对成本率的控制上。因此,零售企业连锁化发展,要以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作为衡量规模经济的根本法则,而不必刻意追求统一配送和规模经济的商店数量。

第四,零售业规模经济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规模经济的绝对性。零售业连锁发展形成一定数量规模后,应在经营中进行动态调整,确定规模经济的商店数量,使经营效果最优,绝对地提高经济效益,市场规模越大绝对规模经济实现的可能性越大,如国际连锁、全国连锁等。(2)规模经济的相对性。零售企业连锁发展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形成规模经济的主客观条件,就不能形成一定的数量规模,只是在现有条件下适当地扩大开店数量及营业面积,相对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市场规模的范围越小,相对规模经济出现的可能性越大,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若刻意地追求规模经济的绝对性,会给企业造成一系列难以挽回的被动局面。从较长时期的目标看,企业必须考虑财务结构的安排不至于降低资本利润率,也就是说,规模扩张不能导致长期利润率出现持续的下降走势,这是企业规模扩张的一个前提。

国内零售企业扩张要有理性。企业应当意识到通过贷款、融资和占用供应商货款的方式扩张,其前提必须是实现资金的良性流动,否则大规模的扩张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包括供应商追逼货款和流动资金的缺口,这正是导致资金链断裂的元凶。

美国的连锁零售业巨头、全球企业500强之一的普尔斯马特近日传出被英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瓜分”的消息。据业内人士分析,普尔斯马特的问题主要是因其近年在中国扩张步伐太快导致。过快的扩张挤占了企业的流动资金,造成对供应商欠款纠纷事件频发。而沃尔玛的成功在于其十分善于平衡规模和企业发展的关系,它在采购、库存和物流配送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有效摊薄了商品的平均成本,并控制了新成本的增加。如果国内商业企业不能看到这一点而“照葫芦画瓢”,将非常危险。

上一篇:社会经济效益范文 下一篇:效益工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