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范文

时间:2023-06-09 11:02:05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规模经济 奶牛养殖

一、规模经济的涵义

无论是规模经济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还是其后的经济学家,其对规模经济的定义基本上都是围绕成本概念来展开的。微观经济学认为,所谓规模经济又称为规模节约。规模经济最核心的涵义是指在投入增加的同时,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即规模收益(或规模报酬)递增;反之,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即规模收益(或规模报酬)递减;当规模收益递增时,称作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规模收益递减时称作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es of scale)。规模经济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照生产要素在企业的集中程度和投入产出量的大小,可以把规模经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单一产品的规模经济;第二个层次是工厂水平上的规模经济;第三个层次是多工厂水平(多种产品工厂)上的规模经济,或叫企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本文主要研究单一产品的规模经济。

二、规模经济的理论综述

自经济学成为一个专门学科起,对经济生活中规模经济现象的研究就开始了。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乃至斯密理论的继承者阿林杨格,都从分工角度对市场与经济规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然而,自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创者马歇尔之后,对规模经济的研究则基本放弃了分工理论,转而采用边际分析的方法。这些不同的研究方法为人们更好地认识规模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分析工具。

(一)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在其传世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称《国富论》)序言中指出了国民财富增长的两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分工。他认为通过社会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在既定的资源基础上增加社会的资财。为了说明分工能够产生的经济利益,他详细地比较了独立生产与分工组织生产的效率差距。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分散生产、简单协作与工场手工业等不同分工形式的比较,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下大规模组织生产带来的生产效率的巨大进步和财富的巨大增长。同时也使人们看到了机器大工业所引起的对工场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马歇尔是第一个重视并较为系统地研究规模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家。根据分工与生产专业化的程度,马歇尔从企业的角度将规模经济的多种形态归结为两类,即: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他认为,内在经济的产生是由分工和机械的使用造成的。企业内部的分工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与管理的分工;另一种是生产过程中工人之间的劳动分工。对于外在经济,则主要是从分工与决定工业地点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上来论述。当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时,外在经济就产生了。

阿林・杨格发展了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第一次论证了市场范围(规模)与迂回生产、产业间分工的相互作用、自我演进的机制,从而超越了斯密定理“关于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思想。杨格的分工理论被后人命名为“杨格定理”,即:“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分工,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上述条件之中”。

(二)新古典经济学规模经济的思想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领域是在价格机制引导下的资源配置。由于规模经济包括内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两种情况,而外在经济是与报酬递增联系在一起的,这在杨格和马歇尔的分工理论中都可以看到,但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静态分析无法解释报酬递增的动态增长。因此,新古典经济学的规模经济理论就仅仅研究由技术决定的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尽管新古典经济学的规模经济理论存在一定缺陷,但它对规模经济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观察和认识的有益视角。

(三)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科斯在《企业性质》一文中提出了有关企业存在的交易费用理论,其核心内容是: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交易费用理论进一步阐明了企业代替市场交易中管理对规模经济所起的作用。当时正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价格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能够自发地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科斯交易费用理论的产生恰恰是从研究产业一体化的规模问题中遇到的困惑而引发的。

(四)“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又被称为“短板理论”,指某一事物的发展和成效取决于全部因素中最为不利的一个因素,即“短板子”,其实质是要求对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目的是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三、制约规模经济的因素分析

规模经济效应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可将这些条件分为内部可控因素和外部不可控因素(能否控制是一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而这些因素一旦不能满足或变化,将改变农户的规模经济效应。即影响到规模经济性曲线斜率的变大或变小,左移或右移。如图所示。

(一)外部不可控因素

1.市场需求规模

产品不同,对生产企业的规模要求不同。在发达国家中,市场规模较大的产品要求生产企业必须超过大规模地生产,通过与生产技术相适应的规模化生产来实现低成本,如汽车业、钢铁业的生产规模一般很大。就奶牛养殖业而言,养殖规模的大小与市场对乳制品的需求直接相关。奶牛养殖业所提供的原料奶是乳品行业生产链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奶制品平均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消费水平,具有很大的消费市场。

2.买方市场

在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只要提高价格,就可立竿见影提高经济效益,因而降低成本被视作是次要因素。这时,生产经营的目标是迅速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取更大的利润,生产企业的规模经济性将不被考虑。而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由于出现激烈竞争,企业无法通过降价来获得更大盈利,因此,谈规模经济必须是在买方市场的前提下。就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户而言,他们多是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不能与大市场抗衡,且处于近乎完全竞争市场,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无法通过改变原料奶市场价格获得经济效益,只有通过扩大养殖规模,降低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来获得更大的利润。

3.行业状况

行业不同,生产企业进入退出的壁垒不同。大企业是以高投入高产出方式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必须有强大的资本后盾,其高额的资金投入是规模化生产的重要壁垒。而对于呼和浩特市地区的奶牛养殖业来说,行业进入壁垒相对较低,95%属于分散养殖,养殖户进出相当自由。

4.饲料供应

规模化低成本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供应是形成规模效应的重要前提。奶牛成本及日常的饲料消耗是影响奶牛养殖户规模效应的主要因素。由于乳制品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奶牛饲养出现“泡沫”,拉动奶畜价格上升,增加了奶农的投资负担,同时,提高进入壁垒。充足的饲料供应及饲料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影响奶牛饲养的成本支出。完善的、稳定的饲料供应市场,有利于奶牛养殖规模的扩大。

5.政策制度安排

生产企业的规模经济与当时的社会的政策制度安排有着密切关系。不同时期,政府的制度安排不同,企业对生产规模的选择不同。目前,国家很倡导乳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呼和浩特市,要努力打造“中国乳都”,积极鼓励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并为其创造有利条件:对奶牛养殖户的贷款支持,技术培训、完善服务体系等。

(二)内部条件

1.农户素质

养殖人员素质的提高反映在规模效应上,即在相同的投资、生产规模条件下的成本降低。养殖人员素质高,可更快吸收先进的养殖技术,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科学饲养奶牛,减少饲料资源的浪费,还可减少单位产出的工时或提高单产,从而降低牛奶的单位成本,提高奶农收益。

2.基础设施投入

在现代化的生产中,设备要求较高,生产设备的高额投入,固定资产折旧费很高,这就要求规模化的生产以降低单位产出的固定成本分摊。因此,在生产规模不是很大时,设备的投资越少,经济性越高。对于奶牛养殖行业,经营适度的奶牛头数有利于养殖户采用合理有效率的饲养管理,同时也降低了单位牛奶的固定成本分摊,便于提高养殖规模效益。

3.饲料地面积

对于不同的产品,考虑到各个产业的投资要求、资金使用不同,有不同的自制率要求。自制率越低,降低成本的因素越少,产品的规模经济效益越差;反之,产品的规模经济效益越好,投资规模要求越大。对于不同的产业,合理的制定自制率将有完全不同的规模经济效应。对于汽车工业来说,自制率不应低于30%;对奶牛养殖业而言,饲料成本占饲养总成本的70%~80%左右,没有足够的饲料地面积,很难满足奶牛的饲料消耗,容易造成投资收益不明显现象,奶农扩大规模的积极性受到挫折。因此,饲料地面积对养殖户饲养规模有很大的制约性。

4.养殖经验

养殖经验丰富的奶农,饲养管理经验丰富,饲料配置合理,同时可以及时地发现奶牛身体的异常,疾病防御能力极强,能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由于多年的养殖经验,他们已经从养殖中获得了甜头,愿意继续投资,完善养殖中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这样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提升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

5.经济效益

养殖投资回报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规模经济性,它主要表现在奶牛养殖的投资收益是否大于其从事其他职业的机会成本。如果养殖的机会成本很高,养殖收益不明显,乳品市场不稳定,鲜奶收购不及时,则会造成奶农屡屡倒奶现象。饲料价格攀升,而鲜奶的单位价格基本保持不变,奶农无奈杀牛卖肉。低投资、高收益,是奶农继续养殖和扩大规模的主导因素。

在追求规模经济的过程中,除了上面论及的需求问题和市场条件问题外,规模经济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也值得注意。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愈来愈大,在发达国家,技术进步的作用升值已居于最主要的地位。在我国养殖业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也日益递增。

四、结论

由“木桶理论”可得出这样的推论:奶牛养殖户的发展规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发展必须关注“瓶颈”环节,即找到最短的一块木板,只有做长了那块木板才可增加木桶的盛水量。因而,由规模经济内外部条件的特点、复杂性和重要性,决定了在研究奶牛养殖的经济规模及规模经性时,必须进行详细分析和调查,以免得出错误结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规模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规模经济 城市化 文献综述、

中国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这种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的城市化进程,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古典学者对城市规模经济的探讨

经济学的鼻祖亚当・ 斯密以制针业为例强调了分工和合作的作用,人们往往将这段描述为“规模经济”思想的萌芽或开端。他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原理:许多产业只能在较大的城市中才能存在。

马克思在《资本论》通过对分散生产、简单协作与工场手工业等不同形式的比较,说明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大规模组织生产能够带来生产效率的巨大进步和财富的巨大增长。而且,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生产规模和效果的比较,他认为大规模的生产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致带动各部门经济发展。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曾经指出“像伦敦这样的城市...这种大规模的集中,二百五十万人这样集聚在一个地方,使这二百五十万人的力量增加了一百倍。”他明确强调了规模经济的巨大力量且做下了“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的论断,肯定了规模效应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马歇尔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地表述了规模经济理论,他在 《经济学原理》 中提出“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概念。他指出许多企业在特定区位的聚集,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同时,听海提出追求规模经济会导致大企业的控制力和垄断,降低经营效率,导致规模报酬递减,这就是“马歇尔冲突”。

韦伯一般被认为是聚集经济的创始人,他首次使用了“聚集经济”一词,“聚集经济是由于把生产按某种规模聚集在同一地点进行,因而给生产和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可见,韦伯的聚集经济与规模经济有关,他还认为高次聚集主要就是扩充大规模经营的利益,也就是城市产业的集聚就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

二、近代外国学者对城市规模经济的探讨

(一)城市规模经济的存在性

对于城市聚集规模的扩大是否会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这个问题多数学者持肯定态度。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英国经济学家・培笛,他于1682年针对伦敦市的规模问题,进行了扩大人口规模与缩小人口规模两种情况论证,得出的结论是扩大人口规模时可获得集聚效益。Dixit和Stigliz提出DS模型提出模型,这个模型预测了三种规模经济类型,其中平均城市规模与人均真实收入呈单调正相关关系。但是,Henderson对城市规模经济提出异议,认为大城市的较高生产率和较高工资并不能证明大城市居民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规模经济的模型解析

起初Mills提出了在一个没有城市的世界这样的分析起点上建立一般均衡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仅有的投入品是土地和劳动,假定土地和劳动都是同质的。每个生产函数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所有的投入品和产出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这个模型只是一个理想状态。

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和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等人提出了用轨道经济和图灵方法,研究表明即使城市中产业是随机或均匀分布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运行之后,产业仍然会聚集成团。轨道经济研究中定农业平均分布在各个地区运输必须沿着圆周进行,单位工业制成品每运输单位距离就会有常数部分τ消失。图灵方法就是把空间看成是连续空间,如果任何频率的特征值均为正,那么在该频率上偏差的振幅就会随时间逐渐增大,平地均衡就是不稳定的,会形成城市经济体中的规模经济。

Dixit和Stiglitz于1977年提出D一S垄断竞争模型把规模经济、产品种数、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垄断竞争纳入了一个均衡框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消费的产品种类越多,效用水平越高。

城市规模经济模型表示,假定城市资源固定,而剩余劳动力无限,且人口自由迁移且人口自由迁移。根据边际产出递减规律,从周边地区迁入城市的人口的边际产出先增加,达到一个顶点后必然下降。而从周边地区迁入城市的边际成本则先下降后上升。

三、我国学者对城市规模经济的探讨

饶会林、周一星等代表性人物认为城市规模同经济效益呈正相关关系。此外,一些学者强调了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弱正相关性,认为城市规模并不是决定城市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

王明浩、李小羽就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政策总结为4种观点:大城市论、中等城市论、小城镇论和综合发展论。综合发展论是普遍接受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我国的城市化应该走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的道路,逐步建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龙头,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比例协调,布局合理,多层次、多功能的城镇体系。

杜闻贞、梁源静等学者认为应该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而大多数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应当合理发展而不是限制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则明确“鼓励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定居,”对于特大城市则要“形成用经济办法等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机制”。

四、对研究综述的评论

通过对国内外的城市规模经济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的学者的研究都存在三个不足,一是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者往往只选用某一种分析工具,如回归分析;二是缺少综合。现有文献对城市规模经济的研究中,往往是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侧面展开,或仅从某一方面展开,而缺少对将经济、社会和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对城市整体效益或者说综合效益的分析。三是视角单一。现有文献往往是对城市规模经济本身进行论证,而较少和城市化、区域经济、最优城市规模等相关问题联系起来。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分行业、 从整体上研究规模经济的存在、 测度等问题;二是研究非常具体的行业(如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存在性的问题,但得出的结论也是各不相同

国内外学者研究逐渐从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发生转变,综合运用多种统计分析工具如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岭回归分析、面板模型等来研究城市规模经济,更能深入的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限制不利因素发展有利因素来有利实践者将理论应用于现实的城市经济发展过程去。

现如今各国许多城市都还处于城市化进程中,在城市化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规模经济理论来对现阶段的经济进行一定的调整。我们可以借鉴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并借鉴已有乘数规模经济的经验,对我国乃至全球的城市化发展的规模经济进行更多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比如,饶会林,在研究规模经济时都把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作为起点。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61页

[3]转引自冯云廷,城市经济学第1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2

[4]「日藤田昌久、「比蒂斯集聚经济学,刘峰等译.第1版,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6-17

[5].规模经济的制度分析【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3

[6]冯云廷城市聚集经济―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应用分析【M】第1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

[7]Hoch.Ⅰ.1972.“Income and City Size”,Urban Studies.Vol.9.Oct

[8](日〕藤田昌久,「美保罗・克鲁格曼,「英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一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Fujita,mori ,2005.Frontiers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DISCUSSION PAPER NO.27

[10]周一星。中国城市工业产出水平与城市规模的关系【J】经济研究,1988.(5):74-79

作者简介:

规模经济范文第3篇

目前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的状况

所谓规模经济,就是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经济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平均费用下降的趋势。企业规模,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投入的角度看,企业规模的大小表现为企业所拥有的劳动者的数量、资本的额度和占地面积的大小;从产出的角度看,企业规模大小表现为产品量的大小和销售额的多少。但并不是说规模大的企业一定就会有规模经济,如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大量多余的人员等,因此,规模经济应理解为一定条件下的企业平均产量的递增和平均成本下降的区间。图1中,LAP为平均产量曲线,XY为企业投入量,在OA之间,随着投入量的增加,企业的平均产量递增,图2中,LAC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Q为产量,在OA区间,随着产品量的增加,企业的平均成本递减,称之为规模经济。由此看出,企业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投入量的增加,产品量随之增加,长期平均成本降低。若随着企业投入量的增加,企业产品量降低,长期平均成本增加,即是规模不经济。从十九世纪末至今,世界经济出现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企业并购浪潮的翻涌,使得一部分企业消失和一部分企业规模变的更大,规模效应理论随之产生并得到广泛的运用。到1997年8月1日,位于世界航空制造业第一位的波音和位于第三位的麦道公司的正式合并,将全球的新一轮并购浪潮推向高潮,企业兼并战打的如火如荼,其目的不外是想扩大原有企业规模,增强竞争力,减少竞争对手,以使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我国企业并购起始于1985年前后,1989年以后,企业并购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据统计仅1989年一年发生企业并购2559起,共转移资产20.15亿元,减少企业亏损1024家,减少亏损额1.34亿。通过并购,很多企业因而达到了增加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企业规模、增加市场占有份额的目标。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了通过并购可以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轻而易举的进入到未知领域,增加市场占有份额和竞争能力。但是,要实现规模经济只有并购这一种方式吗?并购后的每一个企业都获利吗?企业只有扩大规模才能实现规模经济吗?回答是否定的。1997年1月23日,韩国第二大钢铁企业“韩宝钢铁公司”破产,韩宝集团的核心公司韩宝株式会社等20家系列企业也随即倒闭。究其原因是因为投资过大,负债过多而破产;韩国的另一集团公司“起亚集团”原本生产汽车,却并购建筑、钢铁等企业,最终因战线过长而失败。我国珠海巨人集团也曾名响中华大地,然而其也因脚踩多只船而“下海”。事实证明,并购可以使得一些企业规模庞大,在市场上独占熬头,甚至使得我国很多亏损企业“起死回生”,但也因此使得一些企业家错误的认为只要与其他企业合并,就会扭转本企业亏损的局面;或者,只要购买其他企业,就会增加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规模经济效益。这种错误的理解,使得企业的并购脱离实际,一味求大,简单的在大规模和高效益之间划等号,组建了一些所谓的大企业集团,强行将某些企业合并在一起,以此相结合形成一个“规模大”的企业集团。然而,没有在很好的研究如何优化资源组织、人员组织和管理组织的基础上的企业并购,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反而,一些亏损企业依附于盈利企业,又将盈利企业拖住,使得新企业矛盾重重,内耗加大,最终使新企业在“大规模”的旗帜下倒下,造成规模不经济。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都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人、财、物的配置要以满足其产品量的生产为限,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达不到规模经济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当企业的现有资源满足不了市场各种需求的增加时,企业要增加产销量稳固其市场占有份额,就必须增加人、财、物的配置,靠扩大规模提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量,占有市场份额,增加市场竞争能力,获取更多的利润,达到规模经济效益。由此我认为,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企业获取规模经济的途径

3.1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扩大产销量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很多处于亏损状态,其亏损的原因,不是因为其规模小,而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进行市场预测,根据市场需求配置资源和生产产品,因此造成企业资产闲置,职工在家待业;还有一些企业尽管生产仍在进行,但生产能力过剩,形不成规模经济。对于这样的企业要扭亏为盈和增加利润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充分挖掘使用企业内部资源,扩大产销量,降低单位固定成本,提高单位利润。固定成本在一定的产销量范围内保持不变,那么增加产品的产销量会使单位固定成本降低,从而提高单位产品的利润,并使利润的增长率大于业务量的增长率;反之,会造成单位固定成本升高,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利润,并使利润增长率小于业务量的增长率。也正是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使得利润的变动率与业务量的变动率不能按比例增减。因此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只要销售上有较小幅度的变化就会引起利润上有较大幅度的变动,即利润率变动大于业务量变动率的现象,财务管理称之为“经营杠杆”(OperatingLeverage)。例如:某企业生产甲产品,固定成本为50万元,当销售额为100万元时,单位固定成本为0.5万元;当销售额为200万元时,单位固定成本为0.25万元,当销售额为300万元时,单位固定成本为0.17万元。由此可以看出,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销售额越高,单位固定成本就越低,单位利润就越高,就可以获取现有规模的规模经济效益。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作用,不是盲目地、片面地追求企业规模越大越好,恰恰相反,而是要求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决定合理的企业规模,并在已确定的规模条件下,获取尽可能好的经济效益。

3.2负债经营扩大规模

当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量时,企业必须增加生产能力,扩大规模,才不会丢失原有的市场份额。要扩大规模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很难完成扩张的实现,这时企业可以通过负债经营来完成规模的扩张。

规模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南 规模报酬 规模经济 产出弹性

1988年海南撤市设省,并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成为我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自设省以来,海南各届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规模越来越大。2008年在视察海南省时指出,海南要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海南省据此提出国际旅游岛建设计划。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正式拉开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序幕。分析海南旅游规模经济也成为一种必要。

一、规模报酬的含义及判断方法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关于规模报酬的定义是这样的:生产一商品的技术可描述为一个所需投入xi的函数: y=f(x1,x2,…,xn)。如果所有投入都乘以一正值的标量t,那么,就可用tsy来表示产出了,s的值用来表示规模报酬的大小。假如s=1,那么,规模报酬不变: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的任何变化导致产出的等比例变化;假如s>1,规模报酬将递增;假如s

根据该定义,函数y=f(x1,x2,…,xn) ,可根据>1,或1)。当满足上述各式时,分别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不变。指数函数规模报酬的判别可以由定义直接给出,也可视为这种判别法的特例。

二、指标的选取和数据说明

旅游业产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经济区域旅游行业所生产的最终旅游产品和所提供旅游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旅游业的投入是指为了获得收益而付出的所有成本之和。狭义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广义的投入还包括旅游产品消费环境的投入等。判断旅游业的规模经济就是要考察旅游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旅游业产出是构成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在计量研究时,可以用旅游收入表示。但在考虑到海南旅游业投入之时,就遇到很大困难。如前所述,旅游业的投入不仅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甚至还包括旅游产品消费环境等。通常在计量投入时,可以考虑用资本与劳动的投入为代表。可是,海南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历史数据无法获得或无法考证。在考察海南旅游业的规模经济时,为了揭示海南旅游业规模报酬的内在规律,较准确的反映和代表海南旅游业的规模,我们采用了很多指标进行考察,如海南旅游业的资本总数、固定资产总数、新增固定资产总数、旅游饭店总数、客房总数、床位总数、旅行社总数等指标。但这些指标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而且相关性很强,最后选定了床位总数来代表旅游业的规模。海南床位数在规模经济的研究上基本也可以代表海南旅游业的规模,但它仅仅是海南旅游规模的代表,仅仅是用来衡量海南旅游规模的工具,并不就是海南旅游规模的全部。

三、海南旅游业产出函数及其规模经济的检验

为了准确反映海南旅游规模经济问题,首先需要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令1987年海南物价水平等于1,再将海南各期旅游收入进行调整。再由于在统计过程中,各期的床位数都是本期的期末数,也即是下期的期初数,用INCLY表示旅游收入,用BED表示床位数。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可得产出方程为:

INCLY=3818.206+1.200163×BED2+μ(1)

t= (9.333864) (22.67938)

R2=0.969831, T=18,(1993—2010)

Adjusted R2=0.967946,DW=1.459610

考虑到该产出方程的一阶微分,dINCLY/dBED=2.2×0.4507×BED1.2>0,所以该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单调递增;又由于该方程得二阶微分d2INCLY/dBED2=2.2×1.2×0.4507×BED0.2>0,由函数性质和规模报酬的性质可知,该函数大于某一数值后就会使得因变量的增长率大于自变量的增长率,即生产函数产出的投入弹性大于1,旅游业达到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可令产出的投入弹性:

EBED=

把 方 程 INCLY=4322.204+0.450700×BED22代入上式, 令EBED >1, 可得BED > 59.4。即床位数达到59.4千张时,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参照此数据,由旅游收入与规模报酬表可知,到2001年,海南进入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这一预计结果跟实际计算出来的规模经济报酬的结果基本一致,但有少许差距。根据历年数据调整值计算出来的结果,海南旅游业规模报酬在1999年就基本上已经进入了递增阶段。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用于模型回归的床位数是期末值而不是计算期的期初值,也不是计算期的均值,这样使得得出的结论比实际往后推了一个时间单位;另一方面是该模型没有考虑旅游业的蝴蝶效应和重大历史事件对海南旅游业的影响。这些事件都会影响旅游业的未来旅游人数,从而影响旅游业的未来收入。

外部性是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源泉,它可分为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技术外部性主要包括知识、研究与开发、干中学以及学校教育等的外部性。货币外部性,有时候又被称为“密集市场”效应,基本上都出现在垄断竞争市场环境之中。企业内部的规模报酬递增主要是由固定成本和生产投入品之间的互补性导致的。作为海南旅游业的规模报酬递增,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密集市场效应。这主要表现在单位旅游产品成本的降低方面。海南自建省以来,就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品逐渐形成规模,因此,游客到海南旅游可以购买到更多的旅游产品,同时,游客获得相同效用的旅游产品所费成本就减少了,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到的旅游产品也就增加了。另一方面是基础设施的完善,也降低了旅游产品的消费成本。二是干中学以及学校教育的外部效应。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客观上引起对各种旅游业人才的需求增加,这一方面吸引了全国各地各类旅游人才涌向海南和海南本地更多的人才从事旅游业,另一方面,对海南旅游业人才需求的激增也促使各类大中专院校对旅游业人才培养的增长。另外,有些非旅游专业的人才也转向从事旅游业,从而缓解了旅游人才短缺的局面。三是旅游产品质量尤其是旅游核心产品质量的提高。如星级饭店:2000年44家,占全国星级饭店总数的7.3‰,占海南省饭店总数的18.5%;2006年增加到261家,占全国星级饭店的20.9‰,占海南省饭店总数的67.4%;2008年260家,占全国星级饭店的18.4‰,占海南省饭店总数的59.1%。①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负的外部效应,如非典,这些负的外部效应会抵消一些正的外部效应的影响。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1999年海南旅游业已经进入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如何开拓国际市场,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也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也要充分考虑规模报酬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使旅游规模达到动态最优。在建设国际旅游岛时,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高旅游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不同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其中安全、稳定、和谐的旅游环境对旅游业的影响最大。旅游业的发展要以安全稳定的旅游环境为支撑,因为和谐与安全的社会环境是旅游业稳定发展必备的最基本的条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将旅游产品质量定位在国际水平上,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国际旅游品牌,提高服务质量和旅游环境的国际化水平。要结合海南实际、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这一契机,实现强岛富民、解决三农问题,达到海南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稳定的环境。这一切都将有利于海南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源:全国星级饭店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海南星级饭店数来源于海南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约翰·伊特维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1)

〔本文系琼州学院旅游管理省级特色专业基金海南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规模经济范文第5篇

手机行业本来是大企业的天下,按照行业整合的规律,行业门槛将会越来越高,企业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小企业很难生存,即使有生存空间,也是利基化的生存空间。

山寨手机的出现打破了行业发展规律,手机企业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手机行业出现了大中小企业并存的局面。按照行业发展的规律,这是行业发展初期才有的现象。

暂且不谈山寨手机侵犯知识产权等法律和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因为很多山寨手机有这样的问题,也有很多山寨手机是合法经营的。山寨手机的出现,与四项因素直接有关:第一,由于台湾联发科的MTK芯片的出现,新款手机的研发不再需要长时间、大量研究人员、大量金钱的投入;第二,由于手机设计更多地由第三方设计公司进行,山寨手机只需购买中意的设计款式即可;第三,手机零部件的模块化和手机组装代工的出现,山寨手机企业不需要做大的投入即可出品;第四,手机已经完成了普及过程。一般来说,在行业普及化过程中,消费者有追求品牌化的走向,一旦通过普及实现大众化,一定会有部分消费者回归消费的本原,即去品牌化的需求,即使非名牌的山寨手机也能够接受。我们看到不仅低收入的消费者购买山寨手机,高收入消费群体照样有人购买。

把以新的经营组织方式出现的手机企业称为山寨手机,其实对他们不公平。山寨手机的竞争力,超过了那些以封闭方式经营的国内老牌手机企业,山寨手机轻资产的经营方式,是社会的进步。

山寨手机的出现,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规模经济还有效吗?

规模经济的核心不是规模,而是固定费用。如果经营规模无法摊销固定费用,企业就亏损。经营规模越大,固定费用被摊销得越薄,企业利润就越高。

行业整合和产业集中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固定费用越来越高,行业门槛越来越高,只有有规模的企业才能跨越最基本的行业门槛,而那些无法跨过行业门槛的企业被淘汰了,剩下的就是规模越来越大的企业。一个行业从最初的成千上万家企业,到最后实现寡头垄断时,可能只有几家能够活下来,活下来的企业可能只有1%甚至1‰。

山寨手机之所以有竞争力,就是因为他们轻资产的经营方式,固定费用大大降低,盈亏平衡点下移。

这种经营环境不仅表现在手机领域,其他领域照样存在。这是因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的经营环境。

第一,专业第三方和代工的广泛出现。生产领域的代工早就有了,改革开放之初的“三来一补”就是最初级的代工,现在的富士康是更高级形式的代工。

代工是由第三方完成的,现在不仅生产有第三方,工业设计(如手机款式)、产品研发同样可以由第三方完成。比如,山寨手机多数是购买韩国的设计。

虽然说代工的规模不一样,成本也有差别。但代工的出现,特别是非生产领域代工的出现,使行业门槛大大降低。代工虽然要花钱,但不需要固定费用的投入,规模经济的核心,即固定费用消失了(当然不可能完全消失)或者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规模经济的盈亏平衡点就会下降,小企业照样可以活得很滋润。

第二,世界经济出现了模块化趋势。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现代工业和管理是从分工开始的,从最初企业内部的分工,再到企业之间的分工,再到区域之间的分工,现在已经发展到国家之间的分工。比如,中国是世界制造中心,伦敦是世界设计中心,纽约是世界营销中心,硅谷是世界研发中心。这就是世界经济的模块化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还有不断强化的趋向。

第三,设计的平台化。研发、设计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原来小企业做不了手机,就是研发的投入太大,风险太高,研发时间太长。然而,现在研究平台出现了,不仅手机领域有研发平台,汽车、飞机等原来研发投入巨大的行业都出现了研发平台。研发平台的出现,小企业也能研发高技术的产品,或者直接委托第三方研发。

第四,企业越来越空心化。跨国公司有时看起来就像一个单纯的发包方,几乎所有工作都可以委托第三方完成,企业最后就是一个集成者,甚至集成都是第三方完成的。

记得有一次听科特勒演讲,他给一家美国公司做咨询时,给对方的建议是:公司什么都不要做,全部委托给第三方,因为公司所做的几乎所有工作,都有专业的第三方可以替代。当然,不管谁来集成,最后贴上的商标是公司的。刚开始听到科特勒这样讲时,觉得很神奇,现在已经是普遍的现实。

20世纪60年代,未来学家托夫勒给AT&T做诊断,那时AT&T已经是个庞然大物,托夫勒的建议是分拆公司,因为它太大了,可能无法有效地管理。然而,AT&T分拆,出现了比它规模更大的企业,大企业之间的并购也更加频繁。这是因为管理技术的创新,使得靠人脑无法掌控的企业,通过专业设计的管理流程可以做得比人更好,比如ERP、IPD(IBM公司研发的一套管理系统)等。

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再次给小企业的生存提供了环境土壤。

规模经济范文第6篇

关键词: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技术关联;内在关系;政策建设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3日

一、问题的提出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是一组相互对应但不对立的概念,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均有内部与外部之分,从本质上看是宏观与微观之别。因此,与之相关的有两组概念:即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微观企业层面的,主要是指企业内部随着生产要素投入的不断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则是指当整个产行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行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内部范围经济是指随着产品品种的增加,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范围经济是指在同一个地方,单个企业生产活动专业化,多个企业分工协作,组成地方生产系统。外部经济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引起成本的节约。通过对二者概念的检视,规模经济说到底是因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所创造的经济,具有纵向的重复性特征;而范围经济则是多元化、关联化经营所形成的经济,具有横向的多样性特征。然而,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经济活动经历了从范围不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前,个人、组织或企业的经济活动总体上处于工而不分的社会状态,即便出现了分工,大多是建立在性别、年龄等自然属性差异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认识到分工所带来的优势,于是,社会分工开始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理性。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就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分工的结果不仅因劳动者工作的同质性增强,劳动技巧业专日进,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便于劳动者发现更简易更便利的方法实现其工作目标。因此,劳动分工是对劳动混杂状态的革新,因而规模经济的基础是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经营。然而,劳动分工也是相对的,从企业内部的情况来看,绝对的劳动分工相反影响了企业内部集成效应的充分发挥。正如研发人员不到生产车间进行技术应用的咨询与指导,势必导致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问题。因此,范围经济的基础是劳动协作与多元化经营。所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并不是孤立无联的,而是密切相关。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这些联系的背后隐匿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呢?揭示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规律,不仅丰富了经济管理理论,而且为政府、企业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

先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关键词的语源来看,“规模”与“范围”都体现了量的特征,没有一定的量,也就无法形成规模,同样也无法构成范围。这里“量”是指企业所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在规模经济中所指的产品或服务更具有同质性而已,而范围经济中的涉及的产品或服务则表现一定的异质性。按照曾卫锋(2012)的理解,企业内不同种类的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部分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属性,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之间的积极外部性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效应。然而,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是相对的,“同质”的指向很宽泛,既有外在的同质性,如材料、功能、用途、款式、花色等方面的同质性,又有内在的同质性,如资本、技术、管理、渠道、品牌等要素。无论是外在的同质性还是内在的同质性,都表现为异质基础上的同质性,或者是同质基础上的异质性。从这一思想出发,我们从企业最终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或异质性入手,分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内联机制,并为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关的政策建议,便是本文的基本脉络。

二、内联模型分析

我们先从一个加工制造企业由单一经营向多元经营演变历程来考察企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形成。假定这个企业投入资本、技术、劳动、管理四种要素,分别用K、T、L、A表示,其产量为Q,那么产量Q是上述四种生要素的函数,即:F1(K,T,L,A)=Q1。作为厂房、设备、设施等生产条件的投入作为固定成本(C)在一定条件保持不变。所以,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为C/Q。如果外部市场尚未饱和,产品或服务不存在滞销,因此,企业为了提高产量,可以有两种途径加以选择:一是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函数,使生产效率提高。即F2(K,T,L,A)=Q2,当然Q2>Q1;二是企业通过同比例地扩大生产要素来获取产量的增加,但这样又会有三种种结果,第一种是产量也是同比例地增加,即:F3(λK,λT,λL,λA)=λQ1(λ>1),第二种是产量的增加比例大于要素投入的比例,即F3(λK,λT,λL,λA)>λQ1(λ>1),这时就出现了规模经济。第三种情况是产量的增加比例小于要素的投入比例,即F3(λK,λT,λL,λA)

当然,这种规模经济的获取是建立在短期均衡的基础上。如果外部市场发生了变化,例如同行业的竞争加剧、产品的生命周期进入饱和或衰退阶段等,这时通过规模生产的产品或服务会发生滞销情况。外部市场的变化迫使企业开拓新的市场,于是多元化经营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是要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尤其是资源方面的压力成为最大的障碍。所以,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只能遵循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办法。从产品或服务的角度看,它是按照产品或服务的相近性依次进行选择的。对于企业而言,“最近”产品的选择主要是考虑产品迁移所产生的转换成本。所谓转换成本是指企业在保持和适当压缩原有产品的条件下,生产和加工另类产品所新增的成本。它具体包括新技术投入、新的机器设备投入、新的原材料采购新增成本、员工培训的学习成本、开发市场新增的成本等。而新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员工培训、市场开发等新增的成本主要是由生产加工技术所引起的,也就是说,企业只要开发和引进了新技术,那么相应连锁地引起其他成本的增加。因此,技术转换成本对企业新增成本具有决定性作用,于是其他成本可以看作是技术转换成本的函数。

假定技术的转换成本为CT,那么机器设备成本、原材料采购新增成本、员工培训学习成本、开发市场新增成本分别为λ1CT、λ2CT、λ3CT、λ4CT(λ1、λ2、λ3、λ4为常数),故企业生产和加工新产品所引起的转换成本总值为(1+λ1+λ2+λ3+λ4)CT,显然,企业的转换成本的大小取决于技术转换成本CT。而技术转换成本大小又与范围产品之间的技术关联程度息息相关。一般而言,范围产品的技术关联方式主要包括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局部交叉关联、技术的整体关联和技术的混合关联。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是指如果生产某类产品的某个技术环节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如其他原料)但不需要其他技术的支撑就可以独立地生产另类产品,那么这两类产品之间是按照技术局部独立关联的。如果这项技术环节需要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才能生产另类产品,则属于局部交叉关联情况。技术整体关联是指如果生产某类产品的整个技术链在不需要其他技术的作用,仅仅在不同条件下又可以生产另类产品,这两类产品是属于技术的整体关联。技术的混合关联就是生产加工某类产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技术环节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再生产加工出另类产品的情形,那么这两类产品之间是技术混合关联的。由于技术的整体关联使产品之间的关联程度最高,因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类产品之间按照技术的整体关联引起的转换成本最小,其次是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

假定企业选择技术的整体关联方式生产和加工新产品,技术的转换成本为CT1,因而生产技术得到规模使用,同时也引发机器设备、原材料、员工等要素的规模化利用,从而为企业创造了范围经济。从范围经济的形成过程看,它实质上是企业生产要素按照技术的整体关联建立了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且又以另一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增加为条件,因而范围经济实质上在另一种生产函数基础上的规模经济。当然,当企业按照技术整体关联的方式经营的新产品随着外部市场的变化,企业又会依次选择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技术的混合关联和技术的局部交叉关联的方式开展多元化经营,在这个渐进过程中,技术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多元化经营必然会有技术以外新的生产要素投入,但同时也保留了原有生产要素的成分,所以产生范围经济的过程始终是技术的“同质”部分产生规模经济的过程。当转换成本超出了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利益时,便出现了范围不经济。

我们必须看到,在分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内联机制时,并没有考虑外部因素。其实,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范围经济的存在,可以有效弥补单个企业自身在生产要素及其组合方式中的不足。因为企业可以通过“搭便车”,来共享外部资源,并非一定需要企业自身的投入,这样可以节省企业的转换成本。邓俊淼(2013)认为,中小企业通过产业集群可以带来以下好处:一是集群内部大型固定资产的共享使用;二是企业地理的空间聚集促使默示性知识溢出;三是中小企业集群内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供给;四是中小企共享交易渠道对交易成本的节约。因此,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利用外部资源弥补自身的资源缺陷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三、二者的内在联系

(一)规模经济是范围经济的源头经济。规模经济的普遍性与范围经济的条件性。从上述模型分析中不难看出,范围经济的形成过程始终是规模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规模经济具有普遍性。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分析,无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生产要素的重复使用成为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因为社会分工与企业不变成本的普遍存在,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便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常态。在利益最大化的诱导下,对规模经济的不懈追求是企业的天性,所以规模经济具有普遍意义。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专业化生产经营决定了企业随意地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已经越发困难了,只在遵循原有生产状态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求近渐进,才能稳步发展。也就是技术的锁定效应成为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看,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由于各国之间在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方面存在差异,各国商品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形成了绝对差异,这便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亚当・斯密认为,通过国际分工,每个国家都应该专门生产那些自身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将其中一部分产品出口来进口那些自身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由于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的差异,各自生产那些成本处于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再通过贸易而满足各自的需求。虽然这个理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其思想的内核仍有可资借鉴之处。企业也是一样,首先择其在生产方面具有优势的产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只有当情况发生了改变,才逐步转变生产经营范围。所以,范围经济的发生是对规模经济的扬弃,是建立在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基础上的规模经济。因此,规模经济是范围经济的源头,范围经济则是规模经济的另一种呈现形式。

从分工带来效率的原理看,范围经营本来是不经济的,但在特定条件下,只要范围经营体现了对规模经济思想的弘扬和坚持,范围经济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的。例如,海尔集团从1984年开始在连续7年时间里,一直坚持专业化经营的策略,在电冰箱领域创造了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海尔的品牌延伸和多元化经营奠定了的扎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海尔通过科学管理与技术创新,开始从单一冰箱产品扩展到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等领域,完成以技术关联为主导的纵向一体化多元经营目标,这是制冷技术、智能技术、电子技术的规模应用的必然结果。当资本积累达到了足以支持横向一体化战略的规模时,海尔集团开始从家电领域向数码、家居、医药等资本、技术密集型领域挺进,使资本这个稀缺资源得到了极大效益的使用,可以说是资本创造的规模经济。目前,海尔已形成了96大门类1,51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是国内企业成功实施多元化经营模式的样板,有力地印证了规模经济是范围经济的源头活水。

(二)范围经济是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我们对范围经济的理解很多时候难免出现对“范围”的误解。“范围”其实是一个集合概念,从数学当中的“集合”概念出发,“集合”是指建立在一定规则基础上的多个元素的聚集。这些元素看起来各不相同,但它们之所以能“集”能“合”,就在于有着共同的规则。范围经济所及的产品的共同规则是关联要素。这些关联要素有很多种,既有资本、技术方面的,也有机器设备方面的,还有员工素质、管理和市场需求方面的,从某种意义上看,没有关联要素的产品是不能作为范围经济的经营对象。当然,这些关联要素有很多种组合方式,我们在单一经营的视野下考察的规模经济,所生产的单一产品内部其实同样是有关联的,只不过是在关联要素上表现为100%的关联状态。而范围经济则打破了生产加工单一产品的格局,它在寻求一种部分关联的机制。例如,在保留部分生产要素的基础上,融入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这时,在新的生产要素投入的催化下,技术的规模使用、设备的规模使用、管理的规模扩展、需求的充分满足得以实现,它们一起成为创造范围经济的重要力量,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如图1、图2、图3所示。(图1、图2、图3)

(三)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的剩余利用。企业生产加工过程所投入的要素是此消彼长的过程,它们之间在有机结合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形成综合的生产加工能力。规模经济说到底就是不断挖掘内部综合潜力的过程,并不代表所有投入要素的高效利用。而且不同生产要素实现高效利用存在着不同的内在要求,如技术的使用频次与使用的时间越长对成本节约更具有优势,而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则讲求损耗与折旧,而员工则要保持一定的“再生产”过程,要更加休生养息等等。由于各种生产要素在投入使用过程中的特性各不一样,所以规模经济的实现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某些个别生产要素的剩余,例如生产技术总是具有“永不满足”的特点,在任何生产过程中,它都具有剩余性。范围经济正是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与剩余要素的重新结合,充分利用,是对规模经济的散落部分拾归到生产过程中,发挥经济效益。

(四)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的条件经济。规模经济的背后隐藏着三个条件:一是外部市场的情况保持相对稳定;二是规模经济总是以一定生产要素的组合为前提的;三是规模经济必须建立在一定生产函数的基础上。第二与第三个条件具有内在的联系,当生产要素的组合发生了变化往往引起生产函数的变化。总之,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发生了变化,规模经济的作用方式与表现形式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在第一种情况下,当市场竞争加剧或者产品进入饱和期或衰退期,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创造规模经济已经不可持续,因此企业必须保持或压缩生产规模,寻找新的生产经营领域,为范围经济积累条件。当第二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即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形又有三种情形:一是各生产要素的比例发生了变化;二是融入了新的生产要素,原先各生产要素的比例相应发生调整;三是既减少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同时又投入了新的生产要素。无论是哪一种条件的变动,都为范围经济创造条件,也都是朝着新条件下规模经济的均衡迈进,当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开始在打破均衡格局,向着新的均衡发展。所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是在动态平衡中相互转化,因而可以作出这样的理解: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在特定条件下的规模经济。

四、政策建议

根据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互动关系原理,对于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如下重要启示:

(一)政府要不断优化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环境。减少企业对发展范围经济的转换成本。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开展多元经营的最大考量就是从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的转换成本问题。转换成本同样具有内部性和外部性,而且两者之间的边界是相对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例如,企业为开展多元化经营而投入的技术、机器设备、原材料、员工培训、市场开发等所花费的成本,除了有些支出必须由企业自身承担,而有的则可以通过外部免费或廉价获得。当外部公共产品(如配套设施、交通物流)的种类齐全、供应充足、环境优化,无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了企业创造范围经济的转换成本。因此,地方政府要在公共设施、产权交易、融资政策、人才成长、技术创新等方面创造优良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撑。

(二)企业要通过技术研发降低内部资源的专用性。所谓“专用性”特指专门为支持某一特定的团队生产而进行的持久性投资,并且一旦形成,再易做他用,其价值将大跌;也就是说,专用性资产的价值在事后严重依赖于团队的存在和其他团队成员的行为。企业内部资源的专有性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一方面它作为企业形成独特优势的来源,对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产品和服务质量、差异化产品实现其战略优势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它对外部市场的适应性较弱,专用性资源的替代用途很少,因此较之于非专用性资源所承担的风险更大,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这种资源的专有性并在很大程度锁定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对多元化经营形成较大的障碍,也是阻碍范围经济形成的内在因素。因此,企业现行的资源如果具有较高的专用性,应该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力度,要通过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寻找技术关联的突破口,不断地降低内部资源的专用性,为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扫除路障。

(三)企业要考虑产业集群提高外部资源的共享性。关于产业集群所形成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了。由于产业集群内部的各种资源的密度较高,一些企业通过地理位置的聚集,会使游离于企业外部而处在集群内部的各种资源得到规模化使用,会给集群内的每个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的利益。当然,不同集群内的资源类型和密度均有差异,企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特别是在开展多元化经营过程中,要全面比较转换成本中的各构成情况,力求充分利用自身稀缺但集群密集的资源,这样通过加入到集群内部会较大幅度地降低转换成本,促进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产生。

主要参考文献:

[1]寇晓宇.《国富论》中的分工理论对20世纪初管理理论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4.11.

[2]曾卫锋,陈金宝,李静.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辨析研究[J].商业研究,2012.7.

规模经济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交易成本;农业规模经济

1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概念

在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经济合作组织,不具有政治合作或文化合作的功能。

因此,笔者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依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按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活动的合作经济组织。本文主要对专业(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分析和研究,即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市场或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下,由农民自办,或与有关部门、组织联办的合作经济组织。

2农业交易成本的存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总成本构成由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部分构成。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与农业总成本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小与农业经营规模有关,而农产品的交易成本的大小同样与农业经营规模相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总成本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交易成本。尽管交易成本应包括哪些具体项目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就农产品而言,至少也应包括:信息成本;谈判、订立合约成本;监督执行合约成本等。

信息成本:这里的信息成本主要指在信息成本中与人打交道时所发生的信息成本,它是在与人打交道时所花费的与潜在的交易对手相关的各种信息的成本。对农户而言,其信息成本主要是进行市场调查,获取关于各类农产品、生产资料、技术等价格分布和质量的信息;寻找潜在的买者和卖者,获得与他们的行为有关的各种信息,为此就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

谈判、订立合约成本:主要包括为确定农产品品种、数量、价格、质量标准、交货时间、方式、地点以及其他事项所进行的谈判以及合约的起草、讨论所花费的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主要的是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的,根据合同进行生产,因此在合同签订时,首先必须经过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买卖双方都希望确定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真实价格。其次是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议定,这必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物质成本。再次,就是对交货时间、方式、地点及其他事项的议定等等。

监督执行合约成本:在签署了交易合约以后,只要整个交易过程还没有完成,就还不可掉以轻心,因为还要监视和检查合同的执行情况,防止合同执行人任何可能的违约行为。在现实世界中,一笔买卖或一项经济活动通常都是事前签订“合同”,在一定时期后“交货”,完成一项交易。在这一过程中,“损人利己者”就可能利用交易对手的无知或轻信,在签订合同时信誓旦旦,对方付款后,却不老老实实地照合同上的条款,保质保量地提品,结果使对方的利益受到损害。在经济学上,这种利用他人“轻信”的机会损人利己的行为称为“机会主义行为”。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机会主义行为”,所以合约的签订双方都必须监督合约的执行情况,这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同时,当一方违反合同条款,对另一方造成了损失,在事实弄清楚之后,受损失的一方还要索赔,而“索赔”这件事也是要花费成本的。

从以上对交易成本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交易成本具有不可分的特点,无论农户经营规模大小,其交易成本大体相近。因此,农户经营规模越小,单位农产品所要分摊的交易成本就越高。在生产成本相同的情况下,交易成本越高,农产品的总成本也就越高。近年我国出现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户对农产品信息掌握不完全,而农户要掌握农产品的完全信息,就要花费比较高的信息成本。对小农户而言,他根本无法支付高额的信息费用。

由此可见,在以人畜力耕作为主的情况下,即使农业小规模经营的生产成本有可能低于大农场经营的成本,但由于交易成本高,农产品的总成本还是比较高。而在以机械耕作为主的情况下,农业小规模经营不但生产成本高于大农场经营,而且交易成本也远远高于大农场经营,因此农业小规模经营的总成本也高出大农场经营总成本。

3探索我国现行土地政策下实现农业规模经济的路径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农业小规模经营的成本要高于大农场经营的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规模经营的农户要降低交易成本,就必须实现农户之间的合作,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规模经济在农业发展中就体现在它特有的组织形式上,农业规模的扩张一般有两条途径:⑴农业内部规模扩大,即通过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集中,农户经营规模增大;⑵农业外部规模扩大,即通过农户之间的合作或不同生产环节的合作,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政策,并且沿用至今,该政策把土地按人口实行“均包”,土地经营权凝固在千家万户农户手里,而且一家一户承包的土地小而分散,从而形成普遍的超小型土地经营格局。小规模经营的土地格局,导致农户交易成本的增加,交易成本高,是产生农户合作化需求的根源。由于农民和农业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农民是市场经济主体中的相对弱者。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内部的规模扩大将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因此,在当前应当重点推进农户外部的合作,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正是实现农业外部规模经济的纽带。

3.1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理由

首先,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费用高。农民依赖于自然环境,散居于广大的农村,并且农村信息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难度较大。在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千千万万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的农户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直接面对市场,自主决定生产经营活动,这对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有效率的。但是,分散经营的农户要想及时准确地掌握激烈竞争的市场信息,是十分困难的,其花费的成本也是农户难以承受的。

其次,由农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农民面临的各种风险也比较大。农业作为一个深受动植物生理特性强烈制约的产业,密切依存于自然条件。一旦遭受自然灾害,农产品有效供给将会受到损害,从而增加了农民履行农产品供给合同的风险性。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生产周期长,而且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特征,一旦农产品不能及时销售出去,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周转速度,而且影响农民的收益。

再次,农民谈判能力差,成本高。尤其在我国,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民能拿到市场交换的农产品数量有限,单个的农民一般不会花费物力和精力去签订合同,且单个农民的知识水平,见识都十分有限,基本不具备谈判的水平和技巧。

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小规模经营农户的竞争力出发,支持农民组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十分必要的。

3.2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

首先,它有利于克服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在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由分散化、各自为阵的农户直接进入市场,就难以回避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由于合作化和组织化程度低,决定了农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谈判地位低,就不能摆脱中间商和大公司的控制。农民合作组织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它可以减少当前我国农民素质普遍不高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吉萨在对减少农业劳动力供给的迁出效应的研究中发现:农业地区教育水平上升10%会使离开农业的移民增加6%至7%,净效应是提高农业工资的5%。由此可见教育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农村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者不学,学者不农”的状况比较突出,而这造成我国农业生产效益的低下是显而易见的。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可以为农民提供知识,可以通过培训的形式来提高农民素质,目前农村里的文化室就是很好的例子,文化室提供农业种植、养殖知识,同时让农民增强日常生活的基础知识等等。

再次,它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单个家庭无力购买的现代化耕种设备,农民合作组织可以购买,然后或租或借给农户使用,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劳动监督有效性将得以提高,监督费用将得以降低,使得农业规模经济体现出来。

并且,它还可以有效地克服现有的农业产业组织不适应市场而表现出来的内部小规模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所带来的农业生产的效益损失。建立以效益为中心,通过龙头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实现产加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实现效益,这就可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如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对家庭经营模式的补充与完善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正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力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集农民家庭经营的个体劣势为群体优势,大大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克服农业生产内部效率损失而实现规模经济。

3.3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业规模经济的实例

江苏省东台市高效农业实现的农业规模经济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2007年以来,江苏省东台市按照省和盐城市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坚持把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强产销对接,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服务指导,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该市实现农业现价总产值109.6亿元,农业增加值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9%,其中新增农业增加值3.97亿元,完成省定年度目标任务的147.6%,预计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010元,比上年增长12.8%,农民收入连续四年增幅达一成以上。全市亩纯收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发展到90.3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57.9%,其中2007年新增11.5万亩,占省定年度目标任务的121.3%。新增高效渔业面积2.5万亩,占省定年度目标任务的125%。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大户发展到6万多户,生猪、肉禽、蛋禽、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51.3%、81.9%、93.8%、75.6%,均比上年增加5个以上百分点。

在实现其规模经济的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发展上,该市作了以下工作:

(1)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产业化农业。2007年以来,该市坚持把产业化开发作为促进农业持续增效的战略性措施来抓,坚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牵动推进。到目前,全市依法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达118个,居全省县级之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涵盖蚕桑、生猪、家禽、瓜果蔬菜等各特色产业门类,辐射带动农户17.5万户、高效种养面积70多万亩、畜禽规模场户5.3万个。初步形成西瓜、青椒、三韭、甜叶菊、家禽、山羊、生猪、蚕桑、鳗鱼、鱼10大特色支柱产业,其中大棚反季节西瓜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大棚青椒种植面积全省第一,瓜果蔬菜面积、产量和设施栽培面积全省第一,家禽、山羊、乳猪养殖总量全省第一,蚕茧生产总量全省第一,土池养鳗面积全省第一。

(2)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市场矛盾。目前全市各类农产品特色市场已达91家,销售全市80%以上的特色农产品。2007年4月份,利用“东台西瓜”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的契机,在上海举行新闻会,邀请上海、苏州等地20多家大型市场及农民日报、新华日报、文汇报等国内15家知名新闻媒体参加活动,全面推介东台农业。三仓镇农民经纪人王青年购销瓜果蔬菜3万吨,2007年仅推广新黑田五寸胡萝卜就达7000多亩,全部实行保护价收购,基地农户亩均增收500多元。坐落在市种畜场内的登奥禽业公司,高标准建设蛋禽生产基地,一年多的时间,已形成栏存蛋鸡10万只的规模,注册了7个品牌,鸡蛋主要销往苏果超市南京市场。

4结语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经历了从个体私有为基础的家庭分散经营到以公有制为基础集中经营再到现在的统分结合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的过程,是从到家庭联产承包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普遍的超小型土地经营格局。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加人世贸组织后农业所面临的形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对接。细小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的直接后果是农业交易成本的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有效利用率的降低,不易形成农业规模经济,约束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在不改变农业小规模经营的前提下,要实现农业规模经济,就应从要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入手,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因为它提供着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密切相关的专业化服务,解决单个家庭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服务的内容包括向农户提供合乎品质标准、价格合理的生产资料,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性项目的技术培训、生产指导、信息服务等等,从而实现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所带动的外部农业规模经济。

参考文献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牛若峰,夏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4]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农业经济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规模经济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一、运输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基本内涵

(一)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范围经济是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时,生产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这种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即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当生产厂商增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时,由于有更多的产品分摊了固定成本,使每个产品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有所下降,所以企业单个产品的总成本必然就会有所下降。

在产业经济理论中,规模经济有规模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之分,规模内部经济中的"规模"是指工厂和企业在一定条件下的生产能力或产量,规模内部经济就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收益上升。规模外部经济是指实现规模内部经济性所需的外部条件,如市场规模扩大、资源供给充足、运输和融资方便等。

(二)运输范围经济与运输规模经济

现代运输业是一种网络性很强的行业,其所涉及到的运输网络空间极为复杂,范围极广,且运输的客货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性与计量要求。因此,对于该行业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研究也较为复杂。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有关的运输业经济学研究都没有给运输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下一个权威的定义。但要弄明白运输产业的经济问题,首先必须要搞清楚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在此,仅以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概念进行分析。

运输范围经济主要是相对于运输行业而言的范围经济,是指同分别单独生产每种运输产品(提供某种运输服务)相比较,采取共同生产多种运输产品(运输服务)的平均成本能够降低。运输范围经济可以是某一运输企业而言,也可以针对整个运输网络或者运输网络的某一个部分,如某一运输线路使用率高低,运输站点、运输设备营运能力高低及车队等。

运输规模经济主要是相对于运输行业而言的规模经济,主要指随着运输规模的扩大,运输产品和服务的平均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降低,而形成的单位运输产品成本下降的现象。运输的规模经济包括运输密度经济和运输距离经济。运输密度经济包括线路通过密度经济,运载设备能力经济,车队规模经济和节点处理能力经济。运输距离经济是指随着距离延长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现象。

二、运输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的比较

(一)相通之处

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的相通之处主要在于规模经济都是指产量增加会引起平均成本降低,范围经济都是指共同生产多种产品比分别生产时的成本要低,但二者的最终结果都是使运输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都是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使用,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同样运输范围经济与运输规模经济的最终结果都是降低提供运输产品和运输服务的平均成本。二者都实现了社会交通运输资源的充分的有效的使用,是我们发展交通运输业,提高将交通运输业生产效率,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运输需求的有效途径。

(二)不同之处

运输范围经济与运输规模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二者的形成过程是不同的。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是: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采用大型、高效和专用设备的经济性,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而范围经济的主要来源是:生产技术设备具有多种功能,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研究与开发的扩散效应,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

运输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特别是道路网络体系的建设。道路网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使公路交通运输效率大大提高,运输产品可大批量快捷方便的进行运送。其次,运输企业自身运输能力的提高、加强运输生产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也有利于运输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在道路运输过程中,尤其是节假日出行高峰时段,通过公共交通,或者汽运大巴出行,显然比每个旅客单独驾车出行更有规模经济效益:大家通过公共交通出行分摊了出行成本中的汽油费用、司机的工资、过路费等等费用,并且减少了资源浪费和汽车尾气排放等带来的空气污染。

而运输范围经济形成的主要是运输设备的改进、运输线路的延长和服务节点的增多带来的。在长途旅客运输中,我们常见的运输形式有两种:一是直达运输,即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中间不停靠不加客;另一种就是俗称的"过路车",这种运输方式通常是运输线路较长的长途运输,所载的乘客的目的地不一定是线路的终点,但都是在这一运输线路上。若空间允许,汽车可在下一运输网点搭载乘客。这种运输形式通过延长运输线路就达到了一种范围经济。它在同一运输过程中提供了不同的运输产品来满足了不同旅客的需求,充分利用了运输资源,节省了运输成本。

三、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在运输业中的复杂性

对于运输业来说,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体现显得尤为复杂,常常令人混淆。仅管如此,二者也是有区别的,这些不同主要由不同运输产品的特殊性引起。运输业是一个特殊的多产品行业,这使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运输行业中相互交叉,几乎无法分开。这使得其应用也较为复杂。

首先,运输业是空间网络性很大的行业。运输业主要是将某一地点的客货运送至指定目的地 ,实际上是一种地理空间上位移的活动。而且运输业所覆盖的规模非常广,路线很长,网点也很多,因此难以确定运输业的描述与计量方式,对它的分析和应用也相对比较困难;其次,运输路线的使用率的高低,即某条道路的运输量的多少,也影响着该线路的单位运输成本,运输量越大,单位运输成本则会越低,这是范围经济所研究的问题。第三,各单一运输设备的营运能力不同,运输成本就会有很大差异,运载能力大的设备,单位运输成本越低,范围经济性越好。第四,各运输企业所拥有的运输设备的多少,对于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单位成本有着直接影响,设备越多,效率就越高,单位成本也就越低。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运输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应用与分析是具有很大复杂性的,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很多不同。为了能够更好的运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来发展交通运输业,提升运输企业经营水平,从而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我们必须明确二者的概念、联系和区别,分析其形成原因,以便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行业中的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路交通网。

二、鼓励运输企业加强合作和兼并,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三、推进运输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改进运输设备。

参考文献:

[1]荣朝和.关于运输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问题的探讨[J].中国铁道科学,2001,22(4)

[2]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陈引社.我国道路运输的规模经济问题[J].综合运输,2004(06)

[4]荣朝和.高宏伟.运输业规模经济计量方法的探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23(03)

[5]雷宁.运输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比较[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12(4)

规模经济范文第9篇

从某个程度上来说,过去确实是这样,但现在情况变了。数字技术已经明显夷平了竞技场,竞争机会因此均等了很多。初创企业一夜间成为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而像柯达(Kodak)和百视达(Blockbuster)这些知名品牌却每况愈下。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形势的变化给企业管理者们带来了莫大的挑战。虽然目前仍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但与规模相伴的劣势常常压倒规模优势。大企业需要取悦众多客户、庞大的员工队伍还有顽固守旧的机构投资者,这往往导致它们制订的战略过于僵硬,缺乏灵活性。想在新经济环境下打造竞争优势,我们就需要一种新的竞争策略。

规模经济

规模对企业而言有重大优势,这个概念有两大理论基础。第一个理论基础是英国经济学家兼作家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在1937年所著的开拓性论文:《企业的性质》(Nature of the Firm),他还因这篇论文摘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该文认为,企业组织的功能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尤其是信息成本和搜索成本。

第二个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概念。他认为,企业需要优化价值链,价值链包括投入到产品或服务生产方面的全部企业活动。虽然波特没有直接地主张奉行垂直整合,但的确论证指出,企业可以通过扩大规模,通过他提出的五力分析框架,充分发挥价值链的优势。

上述两位学者都认为,规模优势不仅意味着通过降低管理费用与生产成本比来提高效率,还意味着企业得以通过更准确的信息,对市场施加影响力。实际上,他们都认为规模更大的企业还更精明。

不过,正如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丽塔・冈瑟・麦格拉思在新书《竞争优势的终结》(Rita Gunther McGrath, The End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中指出的那样,现在企业拥有哪些资产不大重要,重要的是可以使用哪些资产。

规模失灵

当亚马逊公司的老板杰夫・贝索斯斥资2.5亿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时,世人为之侧目。毕竟,《华盛顿邮报》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报刊机构,创办于1877年,因报道水门丑闻等重大突发性新闻而家喻户晓。这家报刊旗下有640名新闻记者,它传奇的历史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影响力,正好体现了科斯和波特宣称的那种规模优势。

不过在2011年,成立短短六年的《赫芬顿邮报》却以3.15亿美元的高价盘给他人,这家报刊只有寥寥几个新闻记者。无论按哪个传统的标准来衡量,《赫芬顿邮报》在规模或地位上都比不过《华盛顿邮报》,可是身价更高。这是怎么回事?

我认为,答案主要在于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主任詹姆斯・马尼卡(James Manyika)跟我谈论数据分析时讲述的内容。他表示,哪怕两家企业的规模一样大,处于同一行业,IT预算一样多,争夺同一批客户,各自利用技术的能力也迥然不同。

很显然,数字技术已造就了一种新的语义经济;在这种经济环境下,能否使用资产与规模大小失去了必然联系。当企业可以普遍或近乎普遍地使用资产时,规模其实不太重要。

权力的终结

正如政治学者莫西塞斯・纳伊姆在新书《权力的终结》(Moisés Naím , The End of Power)中解释的那样,这股趋势现在已经蔓延到了商界之外的广泛领域。无论政府、宗教界还是战场上的军人,大家都不得不学会接受规模优势日渐式微的现实。

他说:“现在更容易获取权力了,但想运用权力或保留权力更难了。”我认为,这番话精辟地概括了当下的情况。倒不是说规模大是坏事,而是说规模大根本无法像以前那样为企业带来优势。现如今,权力的传统象征(规模仅仅是其中一个象征)提供不了多大的保护。

事实上,这个世界已变得更加不稳定。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我们都已依赖于伴随更紧密的联系而来的相互依存。如果某个地方发生了某件事,它会影响其他地方的局势。你再也无法做到与世隔绝。

丽塔・冈瑟・麦格拉思说:“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下,最危险的状态是稳定而不是变化。”她说的很对。大企业过去能够依赖静态平衡的局势,确保永远屹立不倒。那样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而且极可能再也不回不来了。

新时代需要新方法

规模劣势一向就存在。连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那篇著名论文中也表示,到了一定临界点,组织成本会抵消规模优势。我们眼下就处于这种情况,只不过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已大幅下降,而组织内部的做事方式很少跟得上步伐。

幸好,目前有众多策略有助于限制组织成本,克服规模劣势。下面是其中三个策略:

网络化组织:在传统的工业经济中,企业通过官僚层级体系运作可以行得通。命令从上头传下去,在组织底层得到贯彻落实。员工认真执行任务就可以领到薪水。不需要员工思考,也未必鼓励员工思考。

略带夸张地说,如今疯子打理疯人院,于是管理层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组织的网络化,帮助疯子打理好疯人院。Yammer等数字技术在这方面有所帮助,一些其他策略(比如最佳实践项目、开放办公室计划和内部培训计划)也可以很好地鼓励“异花传粉”般的交流。

开放式创新:创新在过去是关起门来、严格执行的一项活动,如今大企业在通过创业孵化园和开放式API(应用编程接口),以及通过创新中心(Innocentive,一家位于美国麻省的研发供求网络平台)和宝洁的联发(Connect + Develop)等平台,学习如何开放和合作。

这不失为集两者之长的一个好法子。开放式创新有助于结合小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以及大企业才有能力提供的资源。

模拟:近些年来,企业界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之一是,可以使用大数据来模拟商业活动。企业主管们不用再在枯燥乏味的董事会争辩数月之久,他们现在可以潜心研究众多的“假设分析”场景,并在成本低廉的比特虚拟世界,而不是在费钱费时的原子现实世界里面逐一检验。

谷歌、Facebook和亚马逊等新一代公司每天在运行成千上万个试验。在最近的美国总统竞选中,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所谓的“精英”团队没完没了地制定战略,而奥巴马的团队每晚要运行6.2万次模拟。最后的结果再明显不过了。

新的策略游戏

在奉行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和五力分析的旧经济下,管理者的任务是通过加大企业在市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竞争优势。而在新经济下,丽塔・冈瑟・麦格拉思认为,“瞬间优势”(transient advantage)更切合现实。我们日益生活在充满不确定性,而非一成不变的环境下。

换句话说,在旧经济下,管理者如同下国际象棋。成功之道是比对手先看到下一两步。不过,新的策略游戏更像是玩在线角色扮演游戏。你执行任务,赢得新的技能和本领,但又转而寻找新的任务。

所以,规模不再是过去那样了,苦心孤诣打造企业帝国的旧日子早已远去。在新经济下通过竞争赢得成功更像是条漫漫征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设项目。你必须有清晰的目标,不断磨炼技能,只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任何多余的完全是一种累赘。

规模经济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一、引言

从1986年开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的建立,并在不断的完善的过程中,由计划主导的经济体制正在一步步的退出市场,但是我国的国有企业,作为指令性的生产方式大幅度的减少,企业被逼的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

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原国营第九零八长,是“一五”期间建立的防化器材专业生产厂,担负着陆海空三军防化装备和重点武器系统和生化三防器材的配套任务。公司生产的产品包括军品和民品。

二、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就是伴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生产批量不断的扩大,,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企业改组改制是指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过程。改组:就是把工厂制改为公司制。可改为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发起设立或募集设立;上市或非上市公司)。

三、国有企业规模不经济的表现

国有企业规模不经济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大企业不大,一方面表现为所谓的大企业的产量低,如水泥行业,国际上大型水泥厂一般生产规模为日产4000吨熟料,而我国的大型水泥厂的规模却以日产700吨熟料为主。

第二,根据1993年到1995年清产核资情况,我国国有小企业达24.93万户,其数量之多,恐怕世界上任何国家都难以相比。

第三,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这种情况在轻纺行业和制造行业中尤其突出,我国轻纺行业有相当的基础,改革后又上大项目,现在大多数轻纺产品生产能力是世界第一,不少产品的年产量已超过世界年产量的一半,供过于求,年国内产量仅占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使已建成的生产能力报废,闲置严重,大部分轻纺行业处于亏损和高补贴,高负担,高库存的危机状态。

第四,技术落后,在国有企业中政府承担着所有者和消费者的角色,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不存在技术创新的压力和负担,所以技术创新的自主性不强,技术普遍处于落后的状态,所以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四、国有企业规模不经济的原因

国有企业的规模不经济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首先与企业的管理者有关,其次在计划化经济的背景下或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政府以及政府的官员对国有企业经济不规模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第三就是国有企业的自主的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当企业的规模不断的扩大的时候,他所能控制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管理者的收入就会越来越多,他在社会中的等级以及各种待遇就会越来越高。

再次、国有企业自主的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造成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很多,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首先是国有企业缺乏外在的压力,由于政府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所以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本的支持和设备的更新,参与市场竞争的程度不深,对于技术的创新的要求不强烈。

五、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由规模不经济到规模经济的改组改制

改革前的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叫做九零八厂,在1986年到1990年的这段时间内,作为指令性的军品生产任务逐年大幅度的消减,企业被逼走向市场。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的处于不利的地位。从1991年到1999年,虽然在中央提出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的背景下,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负担沉重,加入市场竞争不再同一起跑线上,造成新上项目未能收到应有的效应,使企业进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六、从规模不经济到国模经济再到规模不经济的循环过程

山西新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从规模不经济到规模经济的转变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公司逐步的从由计划性任务到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形式,也从由于规模过大,技术落后,冗员过多而导致的资源的浪费,规模不经济,在经过一系列的国家政策的引导,企业自身的改组改制而实现企业的重组,从而达到到一个最优的组织结构,而达到规模经济。

但是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从规模不经济到规模经济的转变是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趋势。但是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很可能在很多因素的影响下从规模经济逐渐的再次的形成规模不经济,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本文以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简单的介绍了公司从1986年到现在的一系列的改革的过程,并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亏损到盈利的过程,从规模不经济到规模经济的过程。但是国有企业的发展就如自然规律般,从规模不经济到规模经济,在从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这样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是可以无限的延长的,这就需要一方面的国家的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完善,让国有企业充分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

参考文献:

[1]国营第九零八厂厂志

[2]魏瑞.我国企业规模问题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6

[3]黄敏.军工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上一篇:品质教育范文 下一篇:古代艺术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