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效益范文

时间:2023-03-08 00:20:20

规模效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奶源建设 万头牧场 规模效益 生产函数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期间,在国企代表见面会上,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表示,蒙牛开始自建奶场、提高奶源收购标准、加强产品研发、改进质量检验标准和方法,这个过程可以保证蒙牛不再出现以前发生的事情。并表示对蒙牛集团未来的信心,是和整个中国乳业进步联系在一起的。希望能够以新的经营理念、质量检测水平和严格的要求来提升产品质量,获得消费者对蒙牛的信心支持。

表1 2008年各主要乳品企业盈利情况

资料来源:2008年报数据。

据资料显示,蒙牛今年将完成自建牧场12座,奶牛存栏11万头,并斥资30多亿建设规模化牧场,到2015年实现100%原奶由规模牧场提供。截至目前,现代牧业已建成运营的万头牧场有16个,在建牧场4个,拟建牧场10个,2015年前,现代牧业将完成30个万头规模牧场的规模与经营,奶牛存栏超过26万头,日产高品质牛奶3000吨以上。伊利也计划增资建20个“奶联社”模式下的牧场,在呼和浩特建设1.5万头规模的牧场。上海光明也已建设了自己的海丰万头牧场。河北三元宣称在3-5年时间建成2万头奶牛的牧场和20个畜牧场型奶牛基地。完达山与河北贝兰德合作成立的新公司计划再建4个万头牧场。经历三鹿事件教训之后的新西兰恒天然表示要在中国兴建万头规模牧场。

表2 2001-2009年我国乳制品产量及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奶业年鉴,2010。

二、研究意义

中国的乳制品行业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之下,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乳制品也成为继粮食、肉类、水产品之后的人们生活必需用品。乳品行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推动了与其相关的其他行业的发展。饲料种植业、种业、包装印刷行业以及运输业在乳品行业繁荣的同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可见,乳品行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带动农民生产致富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然而“三聚氰胺”事件为乳品行业的稳定发展敲响了警钟,这次行业性的危机表面上看,是供需矛盾导致的一次产业危机,实质上则是中国奶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问题的暴露:奶牛养殖小、散、低的局面没有得到扭转,使得整个产业链效率不高。为了解决这一根本问题,中央与地方政府对规模养殖建设给予大量资金和政策支持。

相对于分散的养殖方式,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所面临的生产安全问题更加可控,也可较好地在奶源上控制牛奶安全。悄然之间,“万头牧场”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而每一行业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奶牛养殖搞规模化发展本身没问题,但过度的规模化却不可取,其在经济效益上也未必是最佳。万头牧场奶牛养殖不仅对地理环境、饲料、水源、物流运输等要求很高,对环境的承受能力也有严格要求。在污染、防疫、疾病等方面很难做到有效控制。万头奶牛的集中饲养,容易滋生疫病,特别是大规模圈养,饲养环境条件恶劣,所产原奶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同时,由于管理经验不成熟,万头牧场缺乏必要的管理人才。由于空间的有限,动物几乎没有活动范围,降低了动物的福利水平。因此,建设万头牧场,不能赶时髦,更不能过于盲目,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条件与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研究奶牛牧场的最优规模问题对于中国乳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就奶牛牧场规模分析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并且缺乏一定的深度,因此本研究针对牧场建设规模的选取这一课题进行研究,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不同规模奶牛养殖牧场的效益,进而采用数学规范法,计算出奶牛养殖牧场的最优规模,研究结果为大规模牧场的后续建设和发展提供相关借鉴与帮助,使乳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中国奶业发展都做过很多研究,涉及奶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但对奶牛牧场规模问题方面的研究则很少。以往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模经营的研究

规模经营是与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规模报酬(Return to Scale,也被称为规模收益)等概念相伴生的一个概念,它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它一般指的是各种生产要素以一定数量的规模化结合进行的经营。规模经营作为经济问题的提出早在18世纪末叶就开始了,但作为以独立经营实体为单位,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是在20世纪初才开始的。规模经营研究的内容很多,但主要的是研究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各种条件下的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规模经营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等。我国农业规模经济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大体上是从建国以后才开始的。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形成了两种理论观点。第一种理论认为推行农业规模经营势在必行,但要适时适度,因地制宜。第二种理论认为中国现阶段不具备扩大农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为防止农业的萎缩,应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同时引导农民争取农业的外部规模经济。研究农业规模经济的方法有边际分析法、统计回归法、线性规划法、比较分析法、成本函数法、系统优化法等(钱贵霞,2005)。关于规模经营问题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对粮食等作物的生产上,而很少关注养殖业规模经营的。

(二)奶牛规模养殖的研究

对于奶牛养殖规模的研究是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之后才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的,并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在这以前,只有张芳等(1993)通过对华北地区集体奶牛场和个体奶牛户的效益规模和经济规模的研究, 提出了适度经营规模: 集体奶牛场45-75 头;个体奶牛户15-40 头。在此规模下能兼顾总收入和每头奶牛盈利, 生产成本达到最低,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朱娟等(2009)指出农户散养作为我国主要的奶牛养殖模式,农户受益较低的问题普遍存在,并根据对奶牛养殖主要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散户的问卷调研,对散户的成本收益情况作了定量分析,认为散户的经济效益与养殖规模、养殖组织模式、养殖技术和奶牛品种等因素有关。在6~10头的奶牛养殖规模下,奶牛生产性能最高,奶农净收入最大。雷有玲(2009)对奶牛规模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她认为要提高奶牛规模养殖, 必须要依靠科技, 重视疫病防治, 遵循养殖规律, 才能更好地发展奶牛业。王莉等(2011)指出,近年来在市场和政策的推动下,奶牛规模养殖发展速度加快。但目前奶业也面临效益不好、防疫难度大、环保措施不到位等难题。作者结合宏观数据资料和对奶牛主产区河北省的实地调研,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认为奶牛规模养殖的发展应循序渐进,必须根据当地农业经营特点、饲料供给潜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环境承载能力等多个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模。陈念红(2010)等运用VRS 的一阶段DEA 模型方法,测算了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奶牛生产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从规模效率来看,中规模的规模效率最高,散养的规模效率最低。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奶农养畜规模很小(2-10 头),为此,他们认为政府应采取措施引导和鼓励奶农进行专业化生产,尤其是鼓励养畜能手放弃种粮食而专门养奶牛(羊),并给予适当的补助或政策优惠。任文军(2008)认为规模饲养奶牛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因地制宜。提倡集约化奶牛饲养, 但决不能搞形象工程, 盲目投资。要知道奶牛养殖投入大, 风险也大, 而且相应的配套条件也必须要跟上, 尽管国家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发展养奶牛, 可要与国外发达国家齐步同轨还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所以发展千头万头的大型牧场要慎之又慎。

上述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的很多理论和方法是值得借鉴的。但上述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奶牛养殖规模效益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统计数据来进行分析的,只有朱娟等人的研究中利用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外,没有类似的研究成果。对牧场最优规模问题的研究,除了研究粮食等作物的经营规模外,还没有对奶牛养殖牧场的最优规模问题展开研究的研究成果。因此为填补这一不足,本论文针对奶牛牧场的规模效益和最优规模问题展开研究,进而建立最优规划模型,得出当前奶牛牧场的最优养殖规模,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合理规模的牧场、完善奶业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

四、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分析不同规模的奶牛牧场对其经营与收益的影响部分,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在确定奶牛牧场最优养殖规模部分,运用了数学规范法构建了最优经营决策模型。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

(一)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本项目主要是研究规模问题,因此根据调研数据,把牧场按照奶牛头数进行了分组。为了分析不同养殖规模的效益对上述的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了改进,引入了表示养殖规模的虚变量,来说明在投入既定的情况下,不同的奶牛养殖规模对收入的影响。改进后的模型形式为:Ln(Income)=c+αLn(labor)+β1n(cow)+γ1n(fee)+b1D1+b2D2+b3D3+b4D4

其中:Income为牧场养殖的收入;Labor为劳动力,以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工日数来计算;Fee为物质费用,包括精饲料、粗饲料、配种、防疫医治、人工费用以及油电费用;Cow为奶牛头数;D为不同规模组的虚变量,数量要比规模组数少1个。α、β、γ分别为劳动力、奶牛头数、物质费用的弹性系数;b1, b2, b3, b4 分别是虚拟变量的弹性系数。每组的生产弹性系数之和是规模报酬系数RTS。当RTS>1时,为规模报酬递增,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当RTS=1时,为规模报酬不变,投入增加的比例等于产出增加的比例;当RTS

(二)最优经营决策模型

将生产函数代入效用函数,牧场场主的最优规划可简化为:

MAX U= PA·ALαKβHγ- WAL- PKK- tH + p1WI(T-L) + p2PR(R-H)

M/ L=αPAQ/L-WA-p1WI = 0

M/ K=βPAQ/K- PK = 0

M/ H=γPAQ/H-t-p2PR = 0

H*即为牧场主的最优养殖规模。

五、项目的针对性与价值性

在新世纪里,人们更加关心自身健康,更加关注奶产品的安全问题,同时也关注产区的生态环境、奶牛饲养方式及动物福利状况等。这是全球化的大趋势,代表着人类食品消费的未来。而三聚氰胺、性早熟、蒙牛毒奶等事件几乎把所有乳企推至风口浪尖,国内奶源屡屡遭受质量质疑。中投顾问的《2010-2015年中国乳制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中国原奶主要有三种来源,奶牛养殖小区和奶站占比约为20%,企业自建规模奶牛场比例较小,仅为10%-15%,而散户养殖却占到70%以上。以散户养殖为主的中国奶牛养殖模式是原奶质量低的根本症结所在。为了解决危机,很多专家认为应该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设,但是大规模牧场养殖模式的快速扩张也是有利有弊的,因此针对最优规模的选定以及促进牧场健康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本论文通过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在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投入既定的情况下,不同的生产经营规模对收益的影响。进而利用数学规范法建立奶牛牧场规模经营决策模型,得出奶牛养殖牧场的最优规模。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奶牛牧场建设与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李胜利、曹志军、杨敦启、周鑫宇、刘玉满. 当前我国

奶业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措施[J]中国乳业,2009.(3).

[2]钱贵霞、郭建军.中国奶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与趋

势展望[J]农业展望,2008.(4).

[3]钱贵霞、郭晓川、郭建军、邬建国.奶业危机产生的根

源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3).

[4]魏玉栋. 特殊时期见证决策的力量——农业部清理

整顿奶站扶持奶业行动纪实[J]农林工作通讯,2008.

(20).

[5]杨伟民、胡定寰.中国乳业食品安全危机的根源及对

规模效益范文第2篇

土地分散,效率低

喇嘛敖博北村村支部书记王新忠站在门外,有些尴尬。为了村里能够全面进行土地整合,他几乎挨家挨户给村民们做思想工作。这已经是王秀莲第三次让他吃闭门羹了。王新忠难免懊恼,但他依旧高声坚持着说:“明天我还来!再不行我就去做你儿子的工作。”

记者遇见刚卖完棉花的王秀莲,说起当初村里进行土地整合,她至今有些难为情:“那时是我一时想不开,幸亏王书记够坚定的,否则我现在哪有这么好的收成。2008年,我平均一亩棉花地产棉400公斤,比土地整合前高出近100公斤。”

王秀莲所说的土地整合,就是将村民们过去种的几块责任田整合在一起统一耕种。

2004年,喇嘛敖博北村在全疆率先试着对1000亩实施滴灌的耕地进行连片种植。这一尝试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劳动强度降低了,棉花产量提高了。

2006年,喇嘛敖博北村开始全面推行土地整合。

和各地农村一样,上世纪80年代初,喇嘛敖博北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将全村2700亩耕地根据不同的肥力、远近、灌溉条件等,化整为零分给农民,结果造成每户农民名下的责任田少则五六块、多则八九块的格局。

村支部书记王新忠家共有50多亩地,分散在7处条田里,最大的一块才12亩。农忙季节,他几乎天天都在浇水,经常是这块还没浇完,那块地已经干得不行了。

随着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过于散乱的土地暴露出了种种问题:一块条田分属若干农户,每家农户的地块四周都打了埂子,纵横交错的埂子大面积占地,每百亩耕地土埂面积就占到3至5亩,同时,因为埂子的阻碍,大型农用机械无法作业,只能依靠人力和小型机械耕作,劳动力资源严重浪费,而且埂子上除之不尽的杂草也成了各种农作物害虫的寄生地。

土地整合,带来规模效益

为解决这些问题,抓住实施滴灌项目的有利条件,村里提出了土地整合的大胆想法,并多次召开村民大会。部分村民认为,土地整合有利于土地规模化经营,但也有不少村民担心,条件不好的地会分给自己。在这种情况下,王新忠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主动承包了400多亩耕种条件不太好的土地,从而使全村的土地调整、归并工作顺利推开。

经过整合,喇嘛敖博北村每户农民承包的土地由过去的五块以上减少到一两块,土地重新化零为整,仅铲除的埂子以及对地边地角的充分利用就使全村增加了630多亩耕地。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里增加十几万元收入。

“一晚上犁8亩地都是好的了,那时,每去一次地里,跟搬家一样,化肥、农药都得背在身上。”村民杜焕忠抢着说,他家有40亩地,以前每年仅给雇用工人的工资就达6000元。现在,统一播种、统一防虫、统一管理,省了不少劳动力,今年他家有100亩地,雇工费用才花了5000元。

喇嘛敖博北村的这一做法,让其他村村民也动心了。现在仅博乐市达勒特镇,就已有3个村进行了土地整合。达勒特镇镇长刘男说,土地整合不仅壮大了村集体收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而且解放出了大量的农民。

规模效益范文第3篇

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中国在发展中国家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不可动摇!”这是多数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都十分认同的观点。中国制造业历经近30年的积累,已经形成强大规模效应。印度近年来虽然开始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但从跨步幅度来说,因为承载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庞大的贫困人口,不容乐观。

其次,至于普遍认为的主要原因――劳动力成本方面,“据我多次去印度的实地考察还有掌握的一些客户资料来看,在大城市,中印劳动力成本还是差不多的,现在来讲,即使中国劳动力成本略微高于印度,可是劳动生产率绝对不会低!”尹智表示,对于中国劳动力市场来说,和印度相比还是有信心的。

记者同样认为,针对这些转移商,既然最初选择了中国而不是印度,证明中国相比印度来说优势还是非常明显。同时有一点还需要提醒,在目前中印两国劳动力成本差距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转移印度,即使获得了比在中国稍微廉价一点的劳动力,但其他整体各方面投资环境和投资效益,包括当地电力供求、港口进出口等各方面印度目前暂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投资商还是需要谨慎衡量的。

我们说术业有专攻,不可否认,印度的软件、金融等服务领域确实领先,时下的印度经济学家也都习惯把自己的经济与“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连在一起。但从另一个客观事实看,同样是人口大国,印度目前依然存在的3~4亿的贫困人口,这是印度跨越了制造业,把经济直接建立在服务业上的代价。

并且,在英语不成问题的印度,接受面向跨国公司“后台”的服务业转移时已经轻车熟路。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市场需求发育不够,在承接面向“客户”的国际服务业务转移时却举步维艰。一个例子是,美国雷曼兄弟和戴尔曾在接到客户投诉以后,把设在印度的客服业务撤回了美国。

印度官方已经意识到,软件等产业只能成就精英富豪,隐藏在这样经济结构的背后,是基础设施落后,剩余劳动力转移乏力等非常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最终发展制造业才是引领数亿贫困百姓脱贫致富的济世良方。

规模效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057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7- 0103- 02

如何在新形势下既保持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又降低医院规模扩大带来的风险,确定最适宜的医院规模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1 医院规模经济理论基础

医院规模经济是指规模效益随着医院规模扩大而递增的现象,即经济性增加的现象。经济性可以表现为单位成本下降、医疗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和医院价值增加等。具体可体现在医院的门急诊人数、住院人数、医院收入等方面的增长。医院规模经济就是研究最适宜的医院规模,即在哪种规模下医院效益达到最优,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不同于一般企业和商品生产,具有独特的不确定性。每一所医院医疗服务的提供,都会因医院制度、医生水平、病人具体需求方式不同而使医疗服务有所不同,因此,医院规模经济的研究也显得较为复杂。

2 医院规模经济效益分析

医院通过扩建医疗用房、加大设备投入、增加床位等方式扩大规模,从而达到规模经济效益。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是医院规模扩大、单位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它主要是指医院提供医疗服务所必须的固定成本,如医疗设备、医疗用房、管理人员等。固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与业务量没有关系。医院成本特点是固定成本总额大、比例高、经营杠杆高,表现出医院的收支结余对业务量的变化很敏感,即平均分摊到每一单位的医疗成本将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下降,而且下降速度大于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规模经济程度明显。②学习效应是医院规模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的另一途径。随着医院规模扩大,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增加,医护人员重复某一活动(如手术、操作医疗设备等)次数增加,使医护人员熟练程度增加、工作方法和流程改进,产生 “熟能生巧”的效应,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磨练”了医生技术水平。并且大规模医院拥有开展高难度医疗项目技术的能力,这一能力与医院临床专业化程度加深和临床专业数量增加有关,促使医院成立更多和更细分的临床专科,使分工专业化。③管理优势是医院规模经济的又一优势。医院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常常伴随着发展而形成一套完整且相对先进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从而产生品牌效应,使各个科室可以共享医院品牌优势;并且及时对不同生产过程进行整合,以降低成本、增加价值。此外,由于医院规模大,需要大量的卫生材料、药品、设备等,增加医院采购的讨价还价能力,即采购的规模经济。

医院通过新建医疗用房、加大设备投入、增加开设床位扩大规模,会使卫生资源的利用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床位大规模增加,相应的人员总量和设备配套也增加。同时,也使日常工作中的资源浪费(如卫生材料的消耗、办公费用的增加等)随之增加。规模扩张也会给医院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医院总成本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每床日费用、平均住院日和医护人员数。每床日费用的增加、平均住院日的延长以及医护人员的增多都将引起总支出的增长,医院补偿机制不健全,来自于财政的补偿有限,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寻求社会的补偿,甚至诱导不合理医疗消费,从而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费用负担。

3 医院规模经济效益的努力方向

随着医疗改革的继续深化,医院寻求规模与效益的平衡,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3.l 医院规模发展以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为导向,坚持适度原则

医院是否应该扩大规模,并非仅是医院微观层面上规模发展的问题,还影响到宏观层面上地区卫生资源投入总量和结构的问题。医院规模的扩张要以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优化原则来作为医院是否扩大规模、增加床位的决策依据,确保规模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 规模建设要与医院长远发展相适应,注重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

合理控制医院发展规模,注重发挥技术和专科优势,引导公立医院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对于医院长远发展而言,规模建设只是基础,内涵建设才是关键。在抓规模建设的过程中,医院要注重发挥技术和专业优势,实现发展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使医院的规模建设和内涵建设相得益彰,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3 医院的发展应积极适应医疗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目前大医院人满为患,并非是一种合理的“繁荣”景象。在大医院看常见病多发病有相当比例,实际上在医疗服务体系的社会分工中,大型综合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治,但是,目前却承担了许多本应由基层医疗机构完成的工作。随着我国城市医疗改革目标的明确,医疗保障制度和转诊制度的完善,群众就医“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壮大,城市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体系将进行战略调整和资源重组,将使大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量大量减少,那么医院大规模扩张状态将难以消化。

总之,医院规模扩张应遵循规模经济原则,立足于自身战略综合考虑医院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及外部环境等影响因素,确定医院最优规模,寻求医院规模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避免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以实现医院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剑涛,等.公立医院规模扩张的内因及抑制策略――基于演化博弈理论视角[J].医院管理,2013(2):34-39.

规模效益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合并 规模效益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37-02

所谓“规模效益”是借鉴经济学领域中的“规模经济”理论得来,该理论认为,只有保持适度的规模,才能够达到效益的最优。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也存在着规模效益的现象,即如果学校规模适度,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有限的教育投入可以达到理想的利用效率,带来更高水平的质量产出。

显然,我国长期以来只注意发展高校的数量,而不注意发展高校的内部规模是造成这对矛盾并存的根本原因之一。实践证明,纯“外延式”的发展道路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以“内涵式”方向为主的发展思路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所谓“内涵式”发展,包括高校合并、扩大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充分挖掘现有高等院校的潜力,提高现有学校的内部效率等等。

一、高校合并的意义

(一)合并,有利于形成高校的规模,提高原高校的整体优势

合并之后,学校的学生规模至少可以翻番或者更多,而原高校的机构却相应大大减少了。原学科较弱的高校合并后普遍加强了,原较强的学科,也会因增加力量变得更强。无论强弱式,弱弱式还是强强式的合并,均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增强整体优势,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二)合并,有利于调整原学校的结构,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使办学的思维方式由小农式向市场式转变。我们还应该实行经费改革,实行优胜劣汰,对效益好培养人才质量高的学校应加大投资力度,对效益差、培养人才质量低的高校也应“关、停、并、转”,这样会使管理加强,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得到合理配置以及合理使用,从而减少专业重复设置、减少学校的重复建设,加大教育资源的统筹力度,把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用足用好,提高办学的效益规模。

(三)合并,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师资的互补、形成教学科研的合力

合并或联合之后,不仅师资力量加强了,有些课程还可以让学生到联合的学校选修,解决了人才短缺的问题。合并的学校则可以对人才重新调配,达到互补。合并之后,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抽出一部分人员搞科研,从而加大科研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效益。

(四)合并,有利于合并高校的统一布局,减少不必要的负担

学校合并之后,对外,原是多头联系,现则只有一方对外,学校减少了对外的负担。对内,学校发展可以按现有的校舍统一调整,重新布局,减少校医院、幼儿园、液化气站等许多后勤部门,对多余的人员,可以引导他们创办第三产业,节约事业费的开支,提高办学效益。

二、高校合并中的问题

正当我国高校合并的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我们同时也从中发现很多问题,可谓是“让我欢喜让我忧” !喜的是,部分高校的合并确实成功地提高了规模效益,校均规模、生均成本和生师比等指标都在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扰。忧的是,部分高校合并却并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假合”、“凑合”等“合而不并”的现状不仅未提高规模效益,甚至反不如前。

有的高校合并后,只是沿用原来的旧结构,并未根据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学校的专有特点而对系和专业进行必要地重新调整,结果,原有的问题还是依然故我,规模效益自然也无法得到提高。

有的高校合并后,内部长期未形成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造成管理的混乱,机构臃肿、权责不清,结果也只能是“换汤不换药”。

还有的高校本身各自实力相当,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在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业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风格与思路,这样的高校合并后,由于不同的办学思想彼此冲突,多半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各行其是,同样难以实现实质性的合并。

合并无异于是规模的扩大,但规模的扩大却并不等于规模的适度。高校合并一些不成功的例子正说明了我们对“适度规模”还缺乏足够的体认。如果规模的扩大能够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充分有效的利用,这就是规模效益,但是如果一味追求规模而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就会引发一系列对额外资源的需求,从而产生负效应,这就变成规模不经济了。由此可见,不足或是过度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低下,而要保证最小投入能获得最大、最高质量的产出,必须保证规模的适度。

合并后的高校要想摆脱“假合”、“凑合”的状态,就必须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而发展包括了质和量两个方面。在量的方面,合并后的高校拥有了原有人财物资源的总和,但是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资源总量的利用率并不会等于原有各部分资源利用率的简单叠加,换句话说,资源重组并不必然等同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所以,高校合并仅仅是为提高规模效益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个机会,并不能必然带来规模效益的增长,要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充分利用,就必须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实现质的飞跃,管理是关键。如果管理跟不上,不能发挥其良好的中介协调与调整引导作用,那么,达到适度规模的高校也一样不能获得预期的规模效益。

三、合并如何带来规模效益

通过提高高校的规模效益而实现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并非所有的高校合并都能达到适度规模,而即使达到了适度规模,也不一定就能真正降低资源的浪费,带来规模效益。因此,在高校合并的过程中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一)合并前应对合并的可能性和合理性进行充分的论证

不是所有的高校都适合合并,所以在合并之前,一定要对合并高校各自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而且对于合并后一些关键性环节, 如利益分配机制、管理体制、效益保障体制等,有关合并各方已经达成了一定共识的,才能予以合并。当然,要想让所有的问题都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 这毕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在摸索中求发展的过程。但是对于全局正常运作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必须充分地论证其合理性和可行性。这样才能在高校合并的实践改革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与资源浪费,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丰硕的回报。

(二)合并后责权利的清晰界定及相应的利益调整是关键

高校合并不可避免地要在整体优化的原则下重新配置办学资源,这就必然涉及到多个集团既得利益的变动与调整,因此,改革中所受到的人为的阻力将是高校合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如果合并后对各方的责权利范围界定不够清晰,或者与之相应的利益调整措施不够有力、得当,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管理上的混乱。这样一来,不仅教学质量不能得以确保,而且合并后带来的校均规模与生师比的提高也不能相应地使生均成本降低,规模效益自然也就难以得到提高。

(三)应加强落实合并后的各项配套措施

实质性的高校合并应该达到五个“统一”的目标,即:统一的学校主体、统一的机构和领导、统一的管理制度、统一的发展规划、统一的学科建设。要达到此目标,就必须像对待系统工程那样,将系统内的各项配套措施都一一落实好。例如各项经费的比例设定与优化配置以及系所规模的适度扩大,专业的合理设置,机构的精减,人员的定编以及后勤社会化集团的组建、调整、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只有这些方面都顺利解决了,才能保证高校合并进一步全面的发展以及规模效益预期目标的圆满完成。

总之,高校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使适度规模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它必定会经历一定的“磨合期”。规模经济的理论是否能切实转化为实践中规模效益的提高,就要看在这一段磨合期内有关各方的利益是否能顺利得以协调平衡,人财物等有限的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优化配置以及使用效率是否提高等等。

参考文献:

[1]丁小浩, 闵维方.规模效益理论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高等教育研究 , 1997,(02).

[2]丁小浩.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研究.教育与经济,1995 (2).

[3]丁小浩.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朱其训.论高校的规模效益与效益规模. 华东经济管理 , 2000,(06).

规模效益范文第6篇

关键词:规模效益;全要素生产率;农业

作者简介:刘玉铭(1978-),男,河北衡水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民经济研究;刘伟(1982-),女,河北衡水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研究部副主任,主要从事民营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1,F1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2-0110-04 收稿日期:2007-01-08

一、传统文献关于农业规模效益的观点

关于农业生产是否存在规模效益,学术界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认为农户经营规模扩大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第二种观点认为经营规模扩大无益于生产效率的提高;第三种观点认为在农户经营规模的某个范围内(比如11.6亩~17.3亩之间)可能存在规模效益,在另外一个范围内就没有规模效益。第一种观点是从生产要素节约利用的角度考虑的,认为经营规模扩大了,可以减少机械动力的闲置,提高利用效率,节约成本;第二种观点则从激励机制方面考虑,认为规模扩大了,对于雇工的监督和激励问题就日益显现出来了,监管的不到位和激励的不相容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持有两种观点的经济学家对不同的样本进行分析,各自得出了支持自己的计量结论。持有第三种观点的经济学家则是通过实证研究得到自己的结论的。

支持存在规模效益的文献通过各种方式来论证规模效益的存在性。例如,贾生华、张宏斌(1999)在研究美国农业时认为,尽管美国政府为缓解社会矛盾曾以多种方式扶持和保护中小农场,但是大规模农场的优势地位仍在不断扩大,并成为农业的主角。他们研究德国的农业时发现,1987年,德国净产值超过25万马克的大型农业企业与净产值规模小于1万马克的小型农业企业相比,劳动生产率高出10.8倍,土地生产率高出1.46倍;前者使用了13.5%的土地,创造了20.1%的净产值,后者使用了12.9%的土地,创造了7.8%的净产值。孟德拉斯(2005)指出,当农业经营面积扩大时,经济效益和收益率也随之提高(一直到某个界线),劳动者的生产率、收入和生活水平随之提高。李培林(2005)也认为中国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持有第二种观点的经济学家使用中国的一些调查数据也得到了支持他们的实证结果。例如,廖洪乐等(2002)通过对中国824个农村样本户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得出土地面积增加1倍,产出增加不到1倍,土地的产出不存在规模效应的结论。

中国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研究课题组(1991)则持有第三种观点。他们对600个农户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分析,他们根据经营规模的不同将农户分成了四组。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在5亩以下的规模组中,农户的粮食平均亩产比更大的两个规模组的亩产还要高。换句话说,当农户耕种规模从户均3亩扩张到6.8亩和11.6亩时,其土地产出出现了下降。二,从户均11.6亩到17.3亩这一区间,农户的粮食产量再度出现回升并达到最高,这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区间。三,在户均22.7亩到77.9亩的规模段,农户使用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已很明显。到了77.9亩这样的耕作规模,农户的投入行为已严格受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函数和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制约,因此虽然其收入水平不断上升,但土地产出率却趋于下降了。

二、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的说明

首先应该澄清的一个问题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规模经济与研究我国农业时所用的规模效益并不完全相同,两者在概念上有一定的差异。研究厂商理论的经济学著作中所说的规模经济,一般界定为初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得到提高,在价格保持不变时,它强调的是厂商所有的投入要素都成一定比例增加时,产出会有更大的增加。这就是说,规模报酬递增①的生产函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就会产生规模经济,因为单个厂商不影响价格变化。这种规模经济的定义与农业规模效益问题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又不尽相同。规模经济是指所有的要素同比例增加,产出会有更大的增加,但是一般研究我国农业规模经营时,研究的是农户在不改变劳动力投入的前提下,扩大其所经营的耕地面积会对产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里的劳动力要素投入是不变的,耕地、资本、劳动和中间投入等要素并非同比例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指标来衡量是否存在规模效益。例如,如果农户的耕地面积扩大1倍,产出增加不到1倍,但是由于每亩耕地上的劳动投入有所减少,不一定没有规模效益。为了研究规模效益的存在性,引入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与偏要素生产率相对应(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PFP)。偏要素生产率实际上就是要素平均产量。例如,如果生产某种产品需要两种要素投入,劳动和资本,生产函数可以写为Y=F(L,K),其中Y表示产出,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F表示投入产出关系。那么L和K的偏要素生产率就是PFPL=Y/L,PFPK=Y/K,即劳均产出和每单位资本的平均产出。而全要素生产率就是产出和加权要素的比值,这里的加权要素就是所谓的全要素。在上面的生产函数形式下,Hendrick(1961)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可以表示为TFP=Y/(aL+bK),其中a和b表示权重。Domer(1961)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可以表示为

如果生产过程中还有其他的要素,也应该通过加权计算在内。

(公式无法输入)

其中在变量上方的点表示变量的增长率。

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要素的边际产出等于其回报,那么a、b分别表示L和K的要素报酬占总产出的份额。这是因为劳动的回报

(公式无法输入)

所以L

同理, 若a+b=1,资本和劳动的回报等于全部收入。要素多于两个时,道理与此相同。由于c-D生产函数性质较好,所以使用也比较广泛。

系数a和b可以通过要素报酬占总产出的比重确定。但是如果影响产出的不仅仅包括要素投入,还包括制度因素、时间因素等非投入因素,这些非投入因素的贡献就不能通过要素报酬占总产出的比重获得。这时可以通过建立模型进行计量分析,估算出各个因素的系数,然后对模型进行系统分析。例如,张佩珍(1988)估计形如 的模型时,先估

计中的a和β,然后再用Hen-drick(1961)或Domar(1961)的方法考察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是非常重要的生产效率衡量指标。这一指标越大,说明生产效率越高。如果能够证实家庭经营规模的扩大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就证明了存在规模效益。本文就是通过研究家庭经营面积是否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来分析家庭经营规模的扩大是否会产生规模效益。

三、数据说明与计量分析

本文使用的是黑龙江省13个地区从1991年到2004年的面板数据。样本地区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大庆、伊春、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黑河、绥化和黑龙江垦区。大兴安岭没有包括在内,原因是大兴安岭第一产业是以林业为主,耕地面积远远小于其他地区,所以本文没有采用这个地区的数据。

使用黑龙江数据研究家庭规模经营问题具有如下优点:首先,这些数据中包括了实行规模经营的黑龙江垦区存在规模经营的实例,其他省份的数据则没有这个优势;其次,黑龙江全省各个地区的土地面积分配比较不均匀。在本文使用的样本中,劳均耕地面积(耕地面积总量/农业劳动力数量)从15亩到102亩不等,样本差异性较大。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研究人均耕地在这个范围内变化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会如何变动。与黑龙江相比,其他省份农户经营面积差异较小。

本文使用各地的农业总产出(1991年不变价格)作因变量,各地耕地总面积、机械动力、化肥、农业劳动力、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滞后一期)、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时间、水田比例和劳均耕地面积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建立如下模型进行估计

(公式无法输入)其中lnY表示农业总产出对数值,lnA表示残差,Inland表示耕地面积对数值,lnlabor表示劳动力对数值,lnfert表示化肥投入对数值,lnmachine表示机械动力对数值,pinput表示黑龙江省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output表示黑龙江省滞后一期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T表示时间趋势,peddy表示水田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比重,landper表示各地区劳均耕地面积值,本文使用这一变量分析家庭经营规模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其中的耕地面积、机械动力、化肥、劳动力为传统四要素,它们的加权值就是全要素值,价格变化会影响四要素投入量的变化,但是不会引起生产效率的改变,而时间项、水田面积、劳均耕地面积的变化可能引起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例如,如果经过回归,发现劳均耕地面积显著为正,就表明单个农户经营面积扩大会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一般文献进行估计时都假设耕地面积、机械动力、化肥、劳动力四要素的系数之和为1。本文首先对上述模型进行OLS回归并进行F检验,分析四要素系数之和是否为1。经过F检验,得到检验值为:F(1,163)=1.72,Prob>F=0.1910。不能拒绝系数之和为1的假设,所以可以进行带约束回归,将上述模型变形得到

(公式无法输入)将上式变形,我们就可以分别使用混合估计、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GLS模型对下式进行估计

(公式无法输入)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耕地面积在解释总产出时不显著,这与乔榛等(2006)得到的结果类似。化肥和劳动力投入都在1%水平上显著。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负,使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得到的结果都显著,从结果看,生产资料价格越高,农业总产出越低。滞后一期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在四种方法下都显著为正,说明上一年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对于本年度的农业生产具有显著影响。但是,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产品收购价格只改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并不改变全要素生产率。这就是说,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导致产出下降的原因是投入减少,农产品收购价格上升引起产出上升的原因是农户在收益诱导之下加大了投入。

时间趋势、水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时间趋势和水田面积都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其中时间趋势表示随着时间的变化,农业生产效率会不断提高,原因是时间趋势代表了某些解释变量中没有涉及的因素,如科技进步和品种改良等。本文引入水田面积变量,是由于在黑龙江省,水田收益远大于旱田,而且近年来农户不断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旱改水”,扩大水田面积,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本文的计量分析可以看出,实施“旱改水”确实可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旱改水”是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这是因为,各地气候具有明显差异,任何优良品种从甲地移植到乙地都需要进行适应性研究,才能适应本地气候,产生经济效益。东北地区的高产水稻同样需要科技人员不断进行改良,否则,水稻不一定能够产生明显的收益。

人均耕地面积与家庭经营面积意义基本上相同。从计量结果看,它对于产出增加有显著促进作用,这说明单个家庭经营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这就是说,假设有两个地区,投入的传统四要素在加权之后相等,在时间和水田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农户经营规模较大的那个地区的产出会更高。

家庭经营面积扩大促进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可以总结如下:一,家庭经营规模扩大会减少大型农机具的闲置时间,提高机械利用率,减少成本;二,大型机械比小型机械耕作效果更好。大型机械可以对土地进行深耕,防止病虫害,所以大型农户采用了大型机械,会提高生产能力;三,经营规模扩大使农户更加关注其收益,更加面向市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种植结构和经营方式,同时大型农户更容易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科技进步更快。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劳均经营规模从10亩到100亩变动时的规模效益问题.农业雇工现象较少,所以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激励不相容和监督不到位而产生的规模不经济现象尚未出现,而本文的结论在更大规模的农户那里未必适用。

四、对于农业规模效益的进一步探讨

实际上,是否存在规模效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关系到机械动力的适应性、经营模式是否与规模相符、是否存在与规模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等。以机械动力是否适应为例,在农业生产依靠大量畜力耕作的生产力条件下,进行大规模耕作与小农种植所依赖的都是畜力,所以实行规模经营的农户没有办法通过机械动力代替人力以节省成本。但是如果农业生产流行的是大型农机具,小型农机具成本较高,大型农户的优势就会体现出来,因为这时小型农户购买大型农机具会造成闲置,导致生产力浪费。同样,经营模式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存在是否适应大型农户的问题。如果所有生产要素都对大规模农户有利,就无疑会存在规模经济。以日本为例,在小型机械化阶段,经营面积在3公顷以上的农户与0.3公顷以下农户之间,水稻平均生产成本的比率基本维持在0.9的水平上,两者差距不大;但是到了大型机械开始普及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上述比例急速下降,2000年已接近于0.5,也就是说,3公顷以上农户的水稻生产成本只是O.3公顷以下农户的一半。

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大型农机具不断普及。在黑龙江垦区,农户甚至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500马力拖拉机,这给规模经营的农户创造了节约成本的机会,使规模的优势不断显现出来。而且我们可以推知,随着大型机械在更大范围的应用,规模效益会越来越明显。而在小型机械盛行的时期,经济学者的研究无法发现规模效益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国农业人口不断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为农户的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在一些地区实行的两田制、股田制、转租倒包、集体经营等,都促进了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但是,其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是,农户这些促进土地流转的方式应该与国家政策相吻合,以农民自愿为基础,不能强制和摊派。另外,实行规模经营的农户应该根据自己的规模采用最合适的机械设备和经营方式,而且地方政府应该为规模经营的农户提供相应的服务,以促进规模经营的农户切实得到规模效益。

(编校:沈 育)

规模效益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生猪;养殖;规模化;效益;提高途径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264-02

目前的养猪业已发展成规模化、科学化、环保生态的养猪业,要获得较好的效益,就必须掌握以下关键措施。

1 猪舍建设

1.1 地址选择

可选择离村庄300 m左右、地势较高的地方。同时有利于排水及通行方便,不影响村民的生活环境。

1.2 建设要求

猪舍建成东西长方形朝阳,大小根据饲养量而定。舍顶部留几处通风孔,以利于排出有害气体和猪的生长。南北墙留窗户,东西留门,门窗用纱网订做,防蚊蝇叮咬猪体,减少疾病传播[1]。

2 生猪品种选择

养殖要想得到较好的效益,选择品种是关键。我国生猪品种很多,也有从国外引进的品种。规模饲养应选择地方优良品种母猪和二元母猪。饲养商品育肥猪应选择二元或三元杂交后代,最好是人工授精手段产生的母猪或商品猪。这些品种在同样的饲养条件下日增重快、饲料报酬高、瘦肉率高,是规模养猪选择的优良品种[2]。

3 粪便污水处理

猪粪便气味恶臭对环境污染严重,为降低气味减少污染,将猪粪出圈后放置场内一旁,可掺入部分秸秆用土、用塑料布进行覆盖发酵或场内建造沼气池,把粪便填入池内进行发酵,产生的气体可做饭、照明等,沼气内的废渣可做肥料,猪圈舍每天用清水加消毒药冲刷1次,保持良好的环境。

4 科学饲养管理

4.1 饲料选购及自配料关键

在饲料选购时应选购无疫情地区,有国家生产资质企业的饲料,根据猪的生长发育需要选择饲料,自配饲料要选购优质、无发霉变质的玉米豆泊、麦麸等原料。在饲料存放要求方面,成品料保存时间按厂家规定存放,自配料存放时间为春季25 d、夏季15 d、秋季10 d、冬季30 d[3]。饲料存放时间过长容易发霉变质污染等。

4.2 饲喂方法及管理

饲喂方法规模场一般常采用自由采食和限制饲喂相结合的方法,自由采食适应猪体重在20~60 kg的生长阶段,在这个阶段猪生长快饲料报酬高,但体内脂肪沉积过多造成猪过肥。因此后期采取限制饲喂,猪体重在60~100 kg以上的这个阶段生长缓慢,采食量增加,如果不采取限制体内脂肪高,瘦肉率低,为获得好的畜产品所以采取限制措施提高猪肉品质,满足人们对猪肉瘦肉多脂肪少的需求。按照定时定量定质干料饲喂,采用自动饮水器供给充足的饮水。主动生长条件还有适宜的温度、湿度。猪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22 ℃,湿度在45%~50%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都影响生长采食量,易发生疾病。为提供适合的温度,圈舍可安装电风扇或空调等设施,只有均衡的生长条件才能有好的经济收入。规模猪场饲养,必须专人固定人员,按要求定时定量定质后进行饲喂,把料投放后饲养员还要仔细观察猪的运动、姿势、精神状态、大小便、呼吸等表现,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对场内圈舍卫生方面要求,一般春季3~5 d消毒1次,夏季2~3 d消毒1次,秋季5 d消毒1次,冬季7 d消毒1次。在夏秋季节注重杀灭蚊蝇灭鼠工作,每天用敌敌畏喷圈外场地1次,舍内用专用灭蚊蝇药进行喷雾1次,定期投放鼠药进行灭鼠,减少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4.3 合理分群

规模养殖场一般都是群饲,这样能充分利用圈舍建筑面积,提高利用价值,而且可以利用猪的抢食性增加采食量,提高增长速度。但是群饲养过程中猪与猪之间常发生咬架现象,造成体伤或者造成死亡,为减少经济损失提高效益,合理分群也是有效手段,分群原则是“留弱不留强,拆多不拆少,夜并昼不并”,也就是把体弱的猪留在原圈,体质较强的放到其他圈饲养,分群时间在夜间进行以减少应激反应,换圈后几天内要精心管理,加强调教,防止咬架的发生[4]。

5 疫病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做好以下疫苗安排接种工作。规模场一般需要进行猪瘟活疫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猪链球菌疫苗接种,以上疫苗或菌苗的用法与用量,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接种。细菌性肠道病及寄生虫病可用药物进行防治。一旦发生异常,首先进行隔离观察,将可疑某种传染病的猪进行合理处理,对有治疗价值的积极进行治疗。对场内健康的猪群进行针对性紧急接种工作。对场内进行彻底消毒工作,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有效控制疫情。要坚持自繁自养,一般不从外地购买新品种,需从外地购买品种时,购买后要在场外隔离1个月,确认健康后接种有关疫苗15 d后方可进场饲养。只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的饲养方法,以及合理的免疫程序等措施才能有效预防疫病的发生与传播。

6 信息了解,适时出栏

规模猪场要不断了解国内外养殖信息,通过网络了解养殖发展规划,把握市场行情适时出栏,根据猪的生长规律,体重在20~60 kg时生长最快,饲料报酬最高;猪体重达100 kg以后,生长慢,饲料利用率低,因此体重20~60 kg阶段出栏是最佳时期[5-6]。

7 结语

总体来讲,提高规模养殖收入,科学规划,科学饲养与管理,合理搭配饲料,经常了解外界信息,定时定量定质地进行精心饲喂,定期做好免疫接种、消毒、灭蚊蝇工作,合理做好粪便污水处理等工作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措施。

8 参考文献

[1] 潘树德.畜禽疫苗使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2] 解春亭.畜牧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 魏国生.加强成本管理 提高养猪效益[A].东北养猪研究会.东北养猪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东北养猪研究会,2014:63.

[4] 赵亚平.提高养猪效益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347-348.

[5] 方玉东.实施标准化生产 提高养猪效益[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10):144-147.

规模效益范文第8篇

关键词:烤烟种植;规模;效益;对比

前言

近十几年来,我国都是烟草大国,无论是烟草的消费量还是烤烟的种植都位居全世界前列,因为市场消费的需求,让我国烟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烤烟种植概况分析

永平镇位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城西南53公里处,和双江、临沧交界,国道323线穿增而过。永平镇位处横断山脉南端,是思茅市最大的坝区,坝区面积60平方公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8.2―20℃;最冷月为1月,温度是11.7―13℃;最热月为6月,温度为22.3―24℃;全年无霜期350天,年降雨量1230―1410毫米,全镇最高海拔2148米,最低海拔774米,平均海拔1110米左右。永平镇域面积1165.6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0.9万亩,其中水田48546亩,旱地60466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2亩。

作为全市烤烟种植的“后起之秀”,景谷县近年来的烤烟生产发展速度之快一直令人惊叹。特别是2008年普洱市被列为全省重点发展的新烟区后,景谷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以打造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永平为依托,坚持“生态、特色、优质、安全”的开发目标,坚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新烟区建设、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和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四位一体”的开发模式,积极推进新烟区提质上水平,全力打造黄金走廊生态特色烟叶品牌。近年来,烟叶生产规模不断实现新跨越,烟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烟叶生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优化烟叶结构工作顺利开展,生态特色优质烟叶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创造了普洱烤烟发展的“景谷速度”,缔造了普洱烤烟发展的若干个第一。烤烟是景谷县永平镇的支柱产业之一,2014年,全镇共完成烟叶交售8.57万担,实现烟农收入11420.21万元,实现烟叶税收2512.45万元。2015年全镇共落实烤烟种植面积31000多亩,共有11个育苗点提供烟苗。

2、对三种不同的烤烟种植规模的烟农收益进行分析

在近年对普洱市景谷县永平镇地区的烟农的烤烟种植情况及效益情况进行了调查,然后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得出以下结论:

(1)烤烟种植的大户(规模大)的收益是最高的,烤烟种植的小户收益是最低的;中等规模的烤烟种植户平均每亩均受益是最高的,小户的均收益还是最低。尽管烤烟种植的大户烤烟的总收益是最多的,但是烤烟种植大户需要的成本高,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分析,“性价比”不是最高的,没有中等规模烤烟种植户的“性价比”高。对60户烤烟种植户进行了调查,设定烤烟种植的大户、中户和小户的种植面前分别为3、2、1,烤烟种植小户和中户相比较,中户的亩销售收入、亩产量和亩净收入分别是小户的1.59倍、1.72倍、3.11倍。中户和大户相比较,大户的亩销售收入、亩产量和亩净收入分别是中户的1倍、0.96倍、0.94倍,得出结论烤烟种植大户的经济投入收益最低。

(2)普洱市景谷县永平镇烤烟种植大、中、小规模的农户的烤烟种植成本存在较大的差异,成本主要体现在烤烟田的租地费。小户每亩的平均用工费最高,比中户及大户多1.45个和3.67个。大户烤烟地每亩的平均总成本最高,比中户和小户多出6.2元和385.64元。烤烟种植大户的每亩烤烟地的收益高,但是每亩烤烟地的成本也是最高的,在净收入方面中户每亩比大户多162..35元,所以得出普洱市景谷县永平镇非常适合种植中等规模的烤烟。

(3)烤烟种植大户和中户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比种植小户强得多,烤烟种植大户和中户有经济基础和条件来引进一些先进的烤烟科技和优良的烤烟品种,对烤烟烟叶品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普洱市景谷县永平镇有不少的中大型烤烟种植户已经引进推广、规范化种植、病虫害防治、平衡施肥等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中大型的烤烟种植基地在日常管理方面更容易统一管理、统筹规划,而零散分散的烤烟种植,在管理、规划、新技术的应用、运输、收购、烟叶的采集、烘烤等方面都没有集中式的种植模式方便,分散式的烤烟种植模式不利于烤烟产业的发展,并且零散型的烤烟种植很难实现机械化代替人力的种植方法,造成一些劳动力浪费。

3、结论分析

通过上述的分析得出:对于烤烟种植的农户来说中等规模的经济效益最高,而且成本压力也不是很大,对于没有太多的资金来进行中等烤烟种植的农户可以采用多加小规模种植户合资开展中等烤烟规模种植,这样总收益方面也比小规模多不少。同时在烤烟种植方面分散式的烤烟种植模式满足不了烤烟市场的需求,不利于烤种植产业的发展,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等浪费,建议把分散式的烤烟种植地进行统筹规划,建立烤烟种植基地,这样方面新烤烟种植技术、新烤烟品种的引进,烤烟种植走全机械化道路,节约大量劳动力,同时可以提高烤烟种植效率,烤烟种植的收益也将大大提高。因此,中户是普洱市在新形势下发展烤烟生产的一种较好的生产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张高钢. 巫山县不同规模烤烟种植户效益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2]练华珍. 烟草专业化集中烘烤与农户分散烘烤效益的比较[D].湖南农业大学,2009.

规模效益范文第9篇

>> 中国冷链:规模与效益的悖差 中国冷链物流现状与发展 迎接中国冷链市场发展的春天 冷链的冷热 北京奥运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加速器 冷链物流的发展 冷链的"蓝海" 食品冷链的风险与危机 中国冷链刚起步 冷链物流:困局与走向 医药冷链物流:困局与突破 叉车在冷链企业的运用 如何提供专业的冷链服务 冷链物流中心的试营运 冷链产品的运输管理 玛氏巧克力冷链的创新 冷链物流中的"皇冠" 国际海运冷链的隐忧 冷链安全的三道关 制冷设备:冷链安全的保障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中国冷链:规模与效益的悖差 中国冷链:规模与效益的悖差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瑜")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一家绿色食品公司工作人员对加工完成的冷链食品进行质量安全抽检化验

“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设中的这两句话,看似很宏观、很概念,其实,很具体、很丰富、很现实。

就拿我们餐桌上的生鲜来说,就足以反映出“流通设施”、“市场建设”之重要。比如2010年,中国就了首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5年后的今天,中国冷链物流的发展滞后的状况有没有改变?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有大致勾勒:

2010年全国共有冷藏库近2万座,总容量880万吨;

当时每年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15%和23%;

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

一个鲜明的对比是: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达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而中国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

到了“十二五”期末,4年不到的时间,中国冷链的基础设施及设备的规模已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

截至2014年,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全国冷库总容量已达3320万吨,折合8300万立方米。

从运输车的数量也可窥一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冷藏车和保温车保有量约7.6万辆,较2010年的2万辆,增加了近3倍。

然而,这并非事实之全部。中国冷链规模之大仅是基础设施及设备,而非产业总量。

2014年中国冷链百强企业的总营收是150亿元,而同一年仅顺丰一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就达468亿元。

产业规模不大势必造成效益不高。

因此,目前中国公路上60%的冷链运输车辆是空车状态。具体而言,一辆普通冷藏车约有75%的空间在空置。

按照《规划》要求,到2015年,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应分别提高至20%、30%、36%以上。然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崔忠付公开透露的数据是,2015年中国果蔬冷链流通率仅为10%。

在冷库数量几乎翻了两番的同时,果蔬冷链流通率仅翻了一番。

更何况,这10%还是理想情况。如果再加上人为的不规范操作而造成冷链断裂的情形,恐怕连10%也不能保证。

在本刊记者的采访中,无论是在北京新发地市场所见,还是自销售商贩、冷链物流业内人士及专家所闻,所有这些信息描摹出了一条脆弱易断的冷链――在中国蔬果批发的多级分销模式下,食品从产地到餐桌要经过众多环节,其间任何一个环节操作不规范,冷链就会断裂。

建设冷库、购买冷藏及保温车的固定资产投入,再加上后台的信息管理系统,规范的冷链可能是普通物流成本的数倍。但是,消费者和商家都不愿为此埋单。

现实中,没有原则的收货方与竭力从冷链中节省成本的供货商或第三方物流公司并不少见,他们之间的某种妥协与灰色利益,往往让全程冷链沦为“伪冷链”。

规模效益范文第10篇

市场前景

当前我国肉牛养殖业呈快速发展势头,牛肉价格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内市场需求空间大。目前,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二是随着牛肉质量提高和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我国牛肉出口潜力增大。三是在人工成本增加、饲料价格上涨、肉牛供应偏紧等因素影响下,肉牛价格必将维持在较高价位,养牛效益也终会与肉牛养殖周期长、高投入的特点成正比,实现稳步提高。专家预测,未来10年,牛肉需求将大于供给,价格难以回落,养牛是一条致富好门路。

收益分析

投入

人工养殖肉牛,需要投入的成本主要包括购买牛犊、饲料、防疫、牛棚、人工管理等几个方面。以下按一个养殖100头肉牛规模的养殖场来计算。

牛犊 按14元/公斤市场价格,1头体重150公斤左右的改良肉牛公牛牛犊需投资2100元左右,100头牛犊购买成本为21万元。

饲料 每头牛精细料每月需120公斤左右,大约需要150元;每月平均需草150公斤,需要50元。按饲养半年来计算,每头牛饲草加精细料成本约1200元,100头牛共需成本12万元。

防疫 每头牛每月按30元防疫费、饲养半年来算,共计成本1.8万元。

牛棚 建一栋可以饲养100头牛的600平方米左右的简易牛舍,约需3万元。

其他 如人工成本,按每人每月工资2000元,以2人计,饲养半年总计人工工资2.4万元;运输、检疫等费用每头牛约100元,共需1万元。

投入总计 养殖100头肉牛总成本需要41.2万元,每头肉牛平均养殖成本4120元。

产出

每头肉牛到出栏,按体重500公斤、市场收购价20元/公斤计算,每头牛可卖到1万元左右,一个100头肉牛的养殖场,销售收入可达100万元。

收益

除去成本41.2万元,一个100头肉牛的养殖场可以净得利润58.8万元,实际上当前肉牛市场收购价格一般高于20元/公斤,养殖净收益要超过以上数值。

行家建议

1.合理选址建牛场。牛场应选择交通、水、电方便的城镇郊外,可以节约运输和建设成本。一般以距离交通主干道300~500米,地势比较高,有一定坡度的山地较好。场地大小要根据养殖规模确定,留一定的发展空间。

2.建好牛舍。牛舍的修建应以科学、实用为原则,使牛能生活在冬暖夏凉的环境中。舍内牛床位密度适中,育肥牛舍以每头4~5平方米为宜,且供水、供料操作方便,易于清洁。

3.选用杂交优良品种。应选择体格高大、肌肉发达、脂肪少、生长快的专门肉用品种或兼用品种。比较适合北方的品种主要有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等,适合南方的品种主要有西门塔尔、利木赞、肉用短角牛、澳洲楼来牛等。

4.做好养殖管理工作。搞好卫生,保持清洁的畜舍卫生,要拴系定槽,限制运动,减少能量消耗。冬季要做好舍内保温,夏季要通风良好,保持合适的温度、湿度。

5.做好防疫保健工作。虽然肉牛疫病较少,但防疫工作仍不可忽略,要按计划进行疫病预防和保健,确保牛体健康。如果发现牛体异常,必须及时处理。要定期驱除牛体内外寄生虫,直线育肥的应在断奶时、10月龄、13月龄各驱虫1次,架子牛要在育肥前进行1次药物驱虫。

6.及时出栏。直线育肥时,体重达到500~550公斤,架子牛育肥3~4月可以出售。要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可以分小批出栏,提高经济效益。

风险提示

根据市场需求,今后肉牛产业发展应树立优质优价经营理念,靠高档产品赢取高额回报。因此,要进行绿色养殖。要采取科学饲养方法,使用绿色养殖饲料。同时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可以开展部分自繁自养。要学会研究市场,适时出栏,最好能与加工企业挂钩,以免除不少后顾之忧。

上一篇:精品课件范文 下一篇:课件资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