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规模去战斗

时间:2022-09-16 05:50:36

要想在与“规模”的战斗中取胜,最重要的是“节制”。经过节制的规模,就像避免放纵的,才是真爱。

有一段时间到处都是李宁复出的新闻。有一天,边看着财经节目里对李宁公司新闻的评论,边和一位企业家吃饭,我问他:“你还记不记得刚创业的时候每天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嘴里含着一口饭,模糊不清地说:“闹,把公司闹大!”我又问:“公司规模现在已经超过100亿了,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已经把那口饭咽了,口齿清晰地苦着脸说:“怎么能把公司搞得像小公司一样?”他指着电视激动地质问我:“你说,李宁公司要不是因为对规模缺乏控制力,怎么可能变成这样?几个亿的库存堵在渠道里?小公司可能吗?一个星期库存异常就拼命了!全体都盯着发货呀!”

不禁想起另外一位手下管理着两万多名员工的CEO说过的名言:“曾经以为规模让人自信,现在才知道,规模让人变态。”说这句话时,他刚刚被合作十年以上的几位老经销商“围攻”了,这些客户气愤地直接冲进他的办公室,控诉最新的渠道变革计划居然只用一个邮件通知,而不是像以往一样有高层与客户进行事前的吹风和沟通。这位CEO在给客户“灭火”之后,自己火冒三丈:“这么干下去有什么意思?公司规模越来越大,而且停不下来,直到大成一个哥斯拉怪兽,谁也驾驭不了它,直接灰飞烟灭!”

当年很喜欢读日记体图书,从小学必读的雷锋日记到后来的胡适日记、蒋中正日记等,但是心里常常在想:他们写日记的方式,好像他们早就知道这些日记会成为文献似的!进而叹服:这些人真是有人生的准备度啊,时刻准备着,为当大人物而写日记!

看看我们做企业的人,吃亏就吃亏在这“准备度”三个字上。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在你真正做大之前,谁都向往规模带来的效应,但是谁都不知道规模会带来什么负效应。规模,真是一个奇怪的东西。你会一直渴望它,梦寐以求、辗转反侧。直到它突然出现的那个瞬间,像一匹神驹,但又是一匹野马,你几乎连一分钟享受它的时间都没有,立即就进入跟它搏斗的战斗状态中。

与规模战斗,先学会“节制”

要想在与规模的战斗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像大人物写日记一样:不论今天公司有多小,都要对规模保持高度的警惕心,保持实时的准备度。其中,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节制”。

小公司时,就要对设置机构有节制。因为公司尚小,所以经营者没有“管控”的烦恼,因此很容易草率设置机构:随手新增一个部门,甚至是为了某个机会新设一个公司。我曾经在梳理一家只有800多人的单一业务公司时,一把捞出来15个营业执照,连创始人都惊了。这其中有长期未经营的,有为了利用招商引资政策的,有经营完全相同业务的,等等。看似是纸,这可是世界上风险最大的纸。在公司规模变大之后,这些草率设置的机构都会成为规范管理的障碍。

在由小到大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新增岗位和人员有节制。公司飞速发展时,机会如潮水般涌来,人手紧是最常见的烦恼。所以看一个公司增长如何,看看招聘部门的状态就知道了。但不幸的是,凡是曾经高调宣布过要海量招聘的公司,基本上都从“快公司”变成了“短公司”:嘴快命短。

有一个现象:在中国进一家餐馆,你发现服务员到处都是,一个人能服务两三张台就不错了。但我询问过欧洲和日本的餐厅,普通餐厅一个服务员可以看二十来张台子。这固然是由于他们人工成本太高造成不敢多用人,但是,十倍的服务效率差,难道不能反映出我们在效率和效能方面的浪费吗?到底是应该用大量的人手来摊薄人均收入,还是付出有竞争力的薪酬用最能干的人?另一个方面,难道我们的人工成本真的低吗?

等到规模终于降临的那一天,对节制能力的考验达到峰值:对管理技术的节制、对创始人享受生活的节制、对其他行业投资机会的节制。再高级的管理技术,也不能替代一次面对面绩效面谈给团队带来的帮助,更不能替代班子成员之间长时间的互动和磨合。创始人过早退出公司或者一线,往往不是因为真的小富即安,很多时候都是来源于过度“谦虚”:他们会认为自己“管不了”这么大的公司,而是希望交给更专业的人来管,但这往往就是公司DNA丢失的起源。而机会呢,更不用说了,大公司没有饿死的,都是撑死的。

经过节制的规模,就像压抑了的,这才是真爱啊!

上一篇:如何为新产品铺市 下一篇:你足够聪明在Google工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