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07 20:15:59

赛事管理

赛事管理篇1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9-0032-04

Study of the management of early warning for big sports games

LIU Ya-yun,ZHONG Li-ping,LI Ke-xing,FAN Cheng-we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412007,China)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competitive sports, incidents had brought tremendous challenges to the hosting of big sports games, and traditional emergency response management modes had failed to adapt to the dealing of incidents occurring in modern sports games. By referring to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the security of big sports games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competitive sports, and by applying early warning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analytical methods, the authors expatiated on the contents and processes of the management activities of early warning for big sports games.

Key words: big sports game;incident;early warning management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在我国举办的国际国内体育赛事越来越多,赛事规模日益扩大,影响赛事安全的因素日趋复杂,传统意义上基于历史经验的突发事件事后应急管理,凸显出理论的缺失和实践应用的不足。预警管理理论是预警管理人员依据预警目标确立不同的预警监测指标和监测指标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对预警管理对象实施监测,发出不同的预警信号,从而为管理者的预控与危机应急决策提供依据[1]。它通过预警管理的控制行为预控系统突发事件达到防范系统发生危机的目标;同时提供危机状态下的应急决策,及时高效应对系统危机,减少系统因无法避防的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损失。因此,本文拟从预警管理的角度,运用预警管理的基本原理,具体分析预警管理活动的内容与过程,旨在为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1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内容

1.1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主客体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目标在于赛事的组织者以最小的成本预先防范与控制各类导致突发事件的诱因,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保障体育赛事及与赛事有关的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主体是举办体育赛事的组织者,具体来说是大型体育赛事中负责突发事件处理的安保部门。其管理客体是大型体育赛事过程中潜在的各种突发事件。因此,预警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在于赛事的组织者如何分析识别导致赛事突发事件的潜在诱因,并对其进行监测、控制的管理行为。在北京奥运会安全保卫工作中,公安部、国防部和国家安全部作为大型体育赛事预警管理主体,以“奥运会突发事件”为奥运赛事预警管理的客体,提出了以创建“平安奥运”为奥运安保工作的总体战略目标,坚持“整体防控、精确指导、精确打击”的工作思路,用以警务指挥管理、警务设施装备、警察人文素质3个现代化为主要标志的“有特色、高水平”的安保工作,从组织指挥框架、安保计划方案、反恐处突演练、要人安全警卫、安保科技系统、社会治安防控、警务交流与合作、安保业务培训、奥运测试赛试运行等方面做出积极反应,保障2008年奥运会安全顺利举行,保障赛事活动、参加人员和奥运会涉及的相关场所及区域的安全[2]。

1.2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发生的因素

1)人为因素。

在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中,人的管理是预警管理客体中最活跃的致灾因素。大型体育赛事期间,短时间内人群高度密集,且活动点多、线长、量大、面广,是赛事安全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在大型体育赛事的突发事件中,狂热的体育迷极端的、民族分裂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等都是预警管理值得关注的。最令世人震惊的是在20届慕尼黑奥运会期间发生的恐怖事件,1972年9月5日,8名巴勒斯坦“黑九月”极端民族分子翻过奥运村后墙,摸入以色列代表团驻地,当场打死两名以色列运动员,劫持其他9名以色列人质,要求以色列释放扣押的200多名巴勒斯坦人。西德警方在慕尼黑郊区机场与发生枪战,造成全部人质和一名特警死亡;5人死亡,3人被俘。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当德国4比2战胜哥斯达黎加后,英格兰和德国球迷互相嘲讽谩骂,在法兰克福中央广场对峙长达1小时之久。3名德国球迷和3名英格兰球迷在中央车站发生口角和斗殴,被随即赶来的警方逮捕[3]。

2)场馆因素。

场馆的管理是预警管理客体中的第二个重要的因素。场馆作为体育赛事的承载体,其安全关乎所有涉赛人员的生命安全。2007年1月12日,位于温哥华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体育场坍塌。这座体育场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建筑之一,穹顶由两层玻璃纤维组成,如同一个大气球,中间可充入热空气以融化积雪,是2010年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举行场馆[4]。2007年11月25日,巴西萨尔瓦多市的一座球场上层看台的水泥地面突然裂开了一个3 m宽的大洞,身处那一区域的球迷从15 m高处坠下,直接摔在了马路上,造成7人死亡、30人受伤。20世纪60年代以来,巴西足球史上共发生过6起导致群体性伤亡的球场坍塌事故。巴西建筑师和工程师工会的调查报告令人震惊,巴西境内80%的球场存在着同样的安全隐患[5]。

3)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所在城市的自然环境、交通状况、社会治安和公共卫生状况。对赛事内外部环境致灾因素的管理是大型体育赛事预警管理的重要内容。历史上因恶劣天气如高温、大雪、台风等因素延迟甚至取消比赛的例子很多,因交通事故、社会治安事件以及公共卫生事件而影响比赛甚至造成骚乱与恐慌的案例也很多。通过对环境因素的预警管理,营造良好的比赛氛围、提供优质的比赛服务是大型体育赛事的主办者需要苦心经营的重要内容。在2005年芬兰赫尔辛基世界田径锦标赛上,暴风雨袭击了赛场,男子200 m第二轮的比赛以及男子三级跳远的资格赛不得不改日进行,而女子铁饼的决赛则将推迟进行[6]。在北京奥运会上,环境因素也将中国奥委会和中国政府推向风口浪尖。不少国家的运动员担心北京的环境会影响其健康和运动成绩的发挥。2008年1月8日,瑞士花样马术队宣布退出在香港举行的奥运会盛装舞步的比赛。退赛的主要原因是瑞士花样马术队的主力、现世界排名第四的希尔维亚•伊克拉认为,因为香港奥运会马术比赛进行时气候炎热、高温潮湿,会影响到赛马的健康[7]。

2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过程

2.1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分析

1)大型体育赛事预警监测。

监测过程要求把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中的重要致灾因素确立为监测对象,并对其进行赛事全程监控。依据上文对体育赛事预警管理突发事件致灾因素的分析,预警管理监测的内容包括对赛事参与人员、体育场馆以及赛事内外环境的监测。

大型体育赛事具有参与人群规模大、活动层面多以及国内国际影响大的特点[8]。一般国际性体育比赛每天参与人群规模在2~3万以上,而大型国际体育比赛日均人群规模达到50~60万。这些参加者中除了运动员、教练员以外,还包括观众、拉拉队、新闻记者和部分政府官员等。其次,大型赛事对应的活动项目较多,并不仅仅限于竞赛本身。根据学者迈科伦的研究,重大体育赛事一般涉及到4个层面的活动:演出层面、节日层面、仪式层面(开幕式、闭幕式和颁奖仪式)和比赛层面。这些原因导致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具有参与活动人员的多元性、发生情境变异时的难于控制性以及处理过程的艰难性三大特点。因此,对在多个层面活动的涉赛人群的预警监测是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首要任务,北京奥运安保指挥中心启用“尺子工程”即奥运场馆安保工作同一规范的工作方案,以及“全覆盖”的安保巡查网络,构成了一张严实的保障涉赛人员安全的预警监测网络[9]。雅典奥运会期间为了确保对可疑人员的监测,希腊警方在每个奥运会场馆周围撒下一张由200名警官组成的“密探网”,从而形成一层附加“保护罩”。

场馆的监测包括场馆本体设施系统和场馆配套的硬件设施系统的监测。从场馆建设安全到赛事过程中突发事件情境下的疏散通道与避难所的安全都是场馆监测的内容。北京奥运会吸取雅典奥运会车臣在场馆建成前在水泥里预埋炸弹的教训,对进入奥运场施工的每一个人、每一车土都有人专门负责监控。高科技的安保技术设施建设与场馆建设同时进行、同步验收,从场馆建成之日,各种安保设施就能同步使用[9]。美国第28届超碗杯足球赛体斯敦RELIANT体育场通过在体育场外设置空气传感装置,探测化学或生物武器;联邦特工在体育场周围的设置数百台摄像机;30条炸弹探测警犬随时搜查整个体育场区等措施进行体育场外监控。这些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大型体育赛事的场馆安全[10]。

环境监测包括对大型体育赛事所在城市的自然环境、交通状况、社会治安和公共卫生状况的监测。以交通运输安全为例,交通管理对于奥运会赛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运输的延误就会带来其他后续问题,如拥挤、人群管理等问题,需要迅速、有效地加以解决。因此,悉尼奥运会充分整合现有运输网络,奥运安保中心的运输行动中心与其他负责管理交通和运输的机构联合办公,并利用悉尼现有的网络监控交通和人流。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还辅以热成像、红外线以及高分辨率微波等技术进行空中监控,及时连续地捕捉到交通繁忙地段的情况。这一切又得到了悉尼自适应交通系统的支持,可以对交通流量进行监控、人工调整等[11]。

2)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识别。

识别过程的任务是判断哪个赛事活动的环节正在变异,即现实的事故诱因。通过对上述4个重要的致灾因素监测信息的分析,预警管理系统可以识别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主要诱因或致错因素。识别的另一任务是判断体育赛事活动中的某个(或几个)环节已发生的异变所可能导致的连锁反应,即导致突发事件的动态发展趋势。

在球场突发事件中,通过对所有涉赛人员的监测,首先必须识别是球迷环节、裁判员环节,还是运动员与保安环节在发生异变。其次,锁定异变环节以后,要继续对球场事态进行动态跟踪监测,判断球迷的狂热行为有无与场馆安保发生冲突或者引发其它安全事件如火灾、踩踏事故的趋势。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德国警方针对流氓球迷进行了一系列的针对性识别与预警。德国世界杯前夕,波兰和德国警方于2006年4月3日在波兰西部卢布斯卡省文德日纳军用靶场开始为期五天的联合演练,目的在于应对当年夏季德国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可能出现的球迷闹事。两国警察的演练项目包括在公共建筑物内解救“人质”、向“人质”扣留地点发起突袭以及进行跨国境追捕等。

3)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诊断。

诊断过程是对已被识别的现实致错诱因,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哪个致错因素(现象)是主要的突发事件源。在大型体育赛事中,诊断的主要任务是在致错环境中的诸多问题与现象,提出危险性最高、危害程度最严重的主要因素,并对其进行成因分析和损失评价(包括赛事组织单位的损失和由此导致的社会损害)。

北京奥运会安保指挥部通过电子监控系统密切关注赛场各致灾因素的状况,并通过电子红外线仪预报异变因素。如刘翔的退赛事件引起现场观众情绪异变,场馆指挥部可根据对这一区域的跟踪监测,及时诊断事态的发展状况,并在事件朝不良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及时采取加强警力、广播宣传教育或紧急疏散等预控对策。在已发生的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中,赛事安保机构必须做出恰当的诊断。在大型体育比赛中,由于安保机构无法准确对大型体育赛事进行预警诊断而导致悲剧发生的案例不胜枚举。

2.2预控实施过程

1)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是指大赛的组委会为开展预警管理活动的组织保障活动。它包括对突发事件的对策的制订与实施,以及制订相应的制度、规章、标准。1972年德国慕尼黑运动会以后的历届奥运会组委会都高度重视安保组织工作。

悉尼奥运会安保指挥中心由许多行动和职能区域组成。为了确保安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协调,悉尼奥运会安保指挥中心还包括来自下述单位的官员和代表:澳大利亚国防部,澳大利亚安全情报机构,防卫安全协调中心,澳大利亚联邦警察署澳大利亚海关,总理与内阁,澳新南威尔士消防、急救部门。北京从申奥成功就开始以北京市公安局为基础开展了奥运安保工作组织的筹备。政府和奥运安保部门建立了国家、赛区、场馆3个层级的指挥机制,明确了每个层级的职责任务,确保筹备及赛时指挥顺畅、高效[11]。

2)日常监测。

日常监测是指对预警分析活动所确定的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诱因进行专门监控的管理活动。日常监测有两大任务,一是日常对策,二是危机模拟。日常对策,即对大型体育赛事历史同质突发事件的预防与纠正活动,并使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恢复到正常状态。危机模拟,是在日常对策活动中发现赛事突发事件现象难以有效控制,对有可能陷入更大灾害的危机状态的假设与模拟活动,以此提出对策方案,为未来一旦进入危机状态做好对策准备。

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各种突发事件预案的制定与演练的目的在于提供日常对策与危机模拟。从2003年起,北京奥运会吸取了历届奥运会安保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根据各举办城市所发生过的突发事件以及我国实际情况,列举了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并逐一制定了630个场馆安保预案,涉及反恐、交通、疏散等多方面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演练,如“北京紫禁城一号”、“北京紫禁城二号”、“国家长城五号”等。奥运会期间,北京各个涉奥场馆没有发生任何安保重大问题,各场馆依据630个各类预案,解决了所有安保问题[11]。大型体育赛事的反恐演练中进行的大量假想性对抗性反恐演习,也是对反恐制胜的危机模拟。

3)危机管理。

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危机管理是指突发事件预控失败后,必须采取的一种特别紧急状况下的应急管理方式。

由于大型体育赛事参与人群规模大,一旦突发事件预控失败很容易演化成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因此,在危机进入紧急状态以后,由安保指挥中心紧急启动预警管理系统的危机应对机制,及时控制事态的蔓延。危机应对包括危机计划、危机领导、紧急应对、危机恢复等。危机克服之后,预警管理系统应及时制定或调整计划,重新展开日常预警活动,使赛事各项工作秩序恢复到正常状态。并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做出相应的改进,以增强预警系统对同质危机的免疫功能,预防危机的再次发生。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型体育赛事损失,保证运动员、观众等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体育场馆的财产安全,为大型体育赛事构筑起一道“防火墙”与“安全网”。大型赛事的安全影响因素不会一成不变,预警管理永远是保障大型体育赛事安全、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佘廉. 灾害预警管理丛书[M].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北京市公安局. 北京奥运安保反恐交流暨大型体育赛事安保国际合作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EB/OL]. .

[3] 王怡. 世界杯首日球迷闹事[N]. 足球报,2006-06-10.

[4] 刘峰. 冬奥场馆穹顶坍塌,人为及自然原因共同导致[N]. 北京晚报,2007-01-13.

[5] 刘耿. 世界杯 危险![N]. 东方体育日报,2007-11-28.

[6] 吴艺华. 暴风雨大闹田径世锦赛[N]. 东方体育日报,2005-08-11.

[7] 乐艳娜. 天气因素不影响奥运赛事 空气质量无需担心[N]. 环球,2008-02-06.

[8] 柴建设,陆卫平. 北京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及应急处理[J]. 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7):129-137.

[9] 奥运安保:和平年代除战争外的最大军事行动[EB]. 新浪网,2008-07-09.

[10] 王惠生. 美国第28届超碗杯足球赛:体斯敦RELIANT体育场的安全保卫工作[J]. 中国安防产品信息,2004(4):31-32.

赛事管理篇2

关键词:体育赛事;风险;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计划

在体育赛事的筹备与举办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从而影响体育比赛的顺利进行。体育赛事风险管理就是为了把这种意外事件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的程度,它是体育赛事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对体育赛事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风险管理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目的在于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体育赛事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从而为体育赛事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的保证。

1 体育赛事中的主要风险

1.1 体育赛事风险的涵义

体育赛事的风险指的是体育赛事在筹备和举办过程中,赛事主办方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例如,由于天气变化、运动员受伤、球迷骚乱事件、体育器械损坏、火灾或其他自然灾害等,使得赛事主办方在筹备和举办比赛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无法预料的事件使得实际情况和赛事举办方的期望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可能给赛事举办方带来种种损失。

1.2 体育赛事风险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根据风险损失作用对象的不同,体育赛事风险可以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赛事取消风险及财务风险5个主要类型,

1.2.1 财产风险

财产风险是指用于体育比赛的场馆、设施和器材等遭受损毁的风险。财产风险的潜在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如天气变化、水灾、火灾和地震等)和人为因素(如空中飞行物掉落等)。例如1985年5月29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海瑟尔体育场进行的欧洲冠军杯决赛中,利物浦队与尤文图斯队的球迷发生骚乱,导致看台倒塌。看台倒塌造成的损失就属于财产风险损失[1]。

1.2.2 人身风险

体育赛事所涉及的人身风险主要是人身意外伤害风险,是指赛事各方人员,如运动员、裁判员、观众及其他人员因意外事件而遭受身体损伤的风险。比赛时运动员或裁判员的滑倒、绊倒及跌落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如赛车、登山、蹦极等参赛选手由于事故而丧生。

1.2.3 责任风险

责任风险是指由于违反责任而对受害方进行赔偿的风险。责任风险的原因有很多,所有赛事主办方应该负责的因素都包括在内,比较常见的有:(1)体育产品不合格或意外损坏如体育比赛场馆中的照明设备停止工作,或意外损坏的体育器材给参赛运动员造成伤害等,(2)失窃是体育赛事中很容易发生的事情,对此,赛事举办方应负有责任。(3) 违反责任赛事主办方违反合同可能引发冲突,造成人身伤害,导致损失。

1.2.4 赛事取消风险

赛事取消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得预定的体育比赛不能按计划进行的风险。导致赛事取消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类。自然原因可以导致体育比赛被取消,例如,天气骤变可能会使得赛事临时取消。如一场突降的大雪可能使数万名观众无法出行来看篮球锦标赛。

1.2.5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使得赛事举办的资金收入与支出在时间、规模、结构上不匹配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导致财务风险的因素主要有:①市场营销。与赛事主办方达成协议的客户、供应商和赞助商因破产、毁约或不履行义务等原因使协议未能兑现,使得原计划的收入不能实现;②利率及汇率。由于利率、汇率的不确定变动而导致收入减少或支出增大;③门票销售。由于各种原因,门票销售未达预期水平,使得收入减少;④其他。

2 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

2.1 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内涵

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是指对体育比赛在筹备和举办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体育赛事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体育赛事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以保证体育比赛的顺利进行[4]。

2.2 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步骤与方法

2.2.1 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制定合理的计划是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第1步。它主要包括:

1)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管理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预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赛事主办方在一开始就要权衡风险与收益,表明对风险的态度。2)确定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关系。赛事主办方要有专门部门负责风险管理工作,这个部门人员的责任要在制定风险管理计划的时候明确规定。

2.2.2 风险识别

体育赛事风险识别不仅要找出体育赛事面临的风险,而且要分析风险的成因,为后面风险管理措施的选择提供线索。体育赛事的风险错综复杂,既包括人身风险,也包括财产风险与责任风险,既有纯粹风险,也有投机风险,识别起来较为困难。

2.2.3 风险评估

评估风险大小的指标有两个:损失概率与损失幅度。损失概率是指损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损失幅度是指损失事件一旦发生,所造成损失的程度。如果将损失概率和损失幅度这两个指标绘制在一张图上,就可以综合评价体育赛事风险的高低,如球类比赛中运动员互撞;损失概率和损失幅度均较大的则无疑是高风险。

2.2.4 风险管理措施的选择

按照影响的方面不同,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措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控制型措施,包括风险规避、损失控制和控制型风险转移;另一类为融资型风险,包括风险自留、保险、套期保值和其他合约化风险转移手段。

2.2.5 检查与评价

体育赛事风险管理计划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检查与总结,图5显示了检查与评价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纪宁,巫宁.体育赛事的经营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35-49.

[2]董杰,刘新立,宋璐毅.从SARS看北京2008奥运会对突发事件的风险管理[J].体育与科学,2005,26(1):30-35.

赛事管理篇3

关键词: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316-02

前言

新中国成立之后,体育赛事在我国的举办层出不穷,地域性和规模性也不断扩大,包括知名的奥运会、F1方程赛和世界网球公开赛等。然而,人们对赛事的风险意识并未随之加强。体育赛事中的风险管理,就是考虑体育赛事的利益相关者即受赛事的原因或者结果影响的个人、集团或者组织[1],在体育赛事中对风险的相应考虑和防范。体育赛事的利益相关者大致可分为两个类别:第一类包括赛事所有权人、赛事主办组织、赛事参与者等,他们是构成体育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之为体育赛事的内部利益相关者;第二类包括举办地政府、主办社区、媒体、赞助商、观众等,它们是体育赛事的内部核心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联系,称之为体育赛事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内部赛事利益相关者由于直接参与赛事,因此,其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措施已经比较完善,文章要探讨的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体育赛事的外部利益相关者。

一、 体育赛事风险的表现

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由于恐怖活动、种族冲突、国际冲突等因素,产生了威胁到体育赛事的风险。如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就因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等62个国家对该届奥运会进行了大规模抵制,使其举办受到了影响。随后, 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则拒绝参加1984 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由于宗教、领土冲突等原因, 约旦、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拒绝与以色列同场竞技的情形更是屡屡发生。恐怖活动对举办体育赛事所造成的后果也是惨痛的,德国慕尼黑奥运会上的恐怖袭击事件、亚特兰大奥运会公园的爆炸事件,都时刻提醒我们体育赛事是存在政治风险的,而且还可能引起示威游行、罢工、犯罪率上升等不良连锁反应[2]。

2.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主要以自然灾害为主,包括高温、热浪、暴风雨(雪)、雷电、冰雹、地震等。由于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抗拒性、不可预测性、破坏力强的特点,它给体育赛事的举行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北京奥运会就因为香港比赛场地高温潮湿的天气而有国家退出了马术比赛;2003年国际足联女子世界杯赛也因为之前我国较多省市暴发了传染性很强的非典型肺炎而移地美国举办。还有一类自然风险是指体育赛事本身可能具有较高的风险,如攀岩、登山、极限运动、搏击、赛车而导致的无法预防和制止的人身伤害、比赛事故等。这些情况一旦在比赛中出现, 赛事的进行无疑将会受到极大影响。

3.运作风险

体育赛事的运作风险主要是经济上的风险,它包括预算风险和经营风险。资金是体育赛事的命脉和基础,没有资金的经济保障,体育赛事将举步维艰。悉尼奥运会就曾经出现过严重财务预算短缺,实际的资金支出要超出预算许多。而经营上的风险,则涵盖电视版权的经营、门票的出售及赛事带来的餐饮、住宿和旅游等方面的经营风险。赛事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客源和收入的回落,即所谓的经济低谷,这时风险解决是尤其需要好好把握的关键。

4.组织管理风险

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风险是指在赛事的运作过程中由于规划、维护水平的不高或疏忽大意等原因导致的比赛可能出现的中断、延误及取消,包括诸如赛事日程安排风险、交通风险、卫生安全风险和媒体传播风险。这些风险如不加以考虑,则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所以,在体育赛事组织管理上,一定要统一综合考虑,要顾全大局,而不能片面地、割裂地处理问题,因为体育赛事带来的无形影响将比有形影响还深远[3]。

二、强化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策略

1.强调政府引领

在国外,举办体育赛事一直是政府所热衷的行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充分利用体育赛事来经营城市,并且借此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在我国,事实已经多次证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参与是成功运作一项体育赛事的关键,政府的参与与体育赛事的举办成功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政府的引领是对强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4]。一方面,各级政府对应相应的级别赛事举办,即政府掌控着体育赛事的举办权;另外一方面,政府是体育赛事顺利运营的保障,从最初的赛事的申办、赛事的启动,再到赛事的安保、交通的疏导、住宿、饮食、医疗等后勤保障都离不开政府的协调,除了政府,无法找出第二个有在如此广博领域具有协调能力的组织。强调政府在赛事中的引领作用,就会减少体育赛事的风险,促进体育赛事顺利举办。

2.调动社区支持

体育赛事主办社区主要包括社区的居民、社区的环境和宾馆、饭店、商业、娱乐等服务设施及条件等。社区居民对某项体育赛事的支持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即居民对赛事经济收益的认识、居民对赛事的关注兴趣、社区居民的生活价值观以及与社区的凝聚度[5]。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一个有利因素就是民众的大力支持,当时的调查显示,有高达94.6%的市民支持北京举办奥运会。诚然,体育赛事的举办也会对当地社区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交通的拥挤、物价的上涨,甚至是价值观念的冲击,所以,减少体育赛事的举办阻力,预防举办风险,积极调动主办社区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在取得了主办社区居民支持的基础上,接下来应该是争取主办社区的环境的有力保障,它主要包括社区的基础设施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于一些大型体育赛事,则往往需要主办社区新建或改建一批基础设施,这些新建或者改建项目在规划时就应该考虑赛事结束后,能成功融入社区的生活,能为社区居民带来便利和实用,以此抵消赛事给社区可能带来的搬迁、生活便利设施的减少以及自然环境的损害等等[6]。改善主办社区的服务设施和条件也是赛事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3.重视媒介协作

体育赛事的举办,离不开各种媒介的参与,他们的参与,为赛事的举办增添了活力。这里所指的媒介,主要指支持和便利赛事举办和进行宣传推广的媒体,也包括各种赞助商。体育赛事可以成为一个城市名片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些大型的国际性体育赛事申办期间和举办期间,媒体对主办城市进行报道,向世界展示举办地的风采,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拓展了城市的业务营销能力[7]。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体育赛事与旅游、餐饮、酒店、房地产、新闻、广告等产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如果体育赛事和这些相关产业协作不到位,甚至产生冲突,那么这种负面效应将不仅局限于相关产业,还可能波及到赛事举办地周围地区的各产业[8]。相反地,注重体育赛事强大的产业关联和联动效应,那么体育赛事可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这些相关产业的带动和发展,反过来又能促进体育赛事的发展,从而减少体育赛事风险。

4.提高观众理解

体育赛事的观众,既包括直接到比赛现场的观众,也包括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观看体育赛事的观众,他们已经成为体育赛事不可或缺的主体,是体育赛事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与体育赛事的诸多方面关系密切。如果观众的数量少,很可能是因为体育赛事的精彩程度不高,赛事的项目普及面不广、级别太低或者悬念太少,就很有可能从某种程度上影响赛事组织者的收入。毕竟体育赛事观众的多少可以直接影响体育赛事的门票收入。而且,还间接地对媒体、赞助商等体育赛事的其他消费者有着重大影响,因为体育赛事观众的多少将会决定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和广告权的交易价格。所以,为了减少这种影响的风险,就有必要注重提高观众的理解和感知,让他们最大程度上接纳体育赛事、支持体育赛事和观看体育赛事,从而推进体育赛事的和谐、健康举办。

参考文献:

[1] Bryson M, Crosby C. Leadership for the Common Good:Tackling Public Problems in a shared-power World[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2:85.

[2] 黄海燕,张林.大型体育赛事的正外部性及其内在化途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 (1):23-29.

[3] 刘淇.北京奥运经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5-10.

[4] 董杰,刘新立.北京2008年奥运会对突发事件的风险管理[J].体育与科学,2005, (1):30-35.

[5] Gursoy D,Kendall W. Hosting mega events: Modeling Locals’Suppor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603-623.

[6] Burbank M, Andranovich. Mega-events, urban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J]. The 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2002,(19):179-202.

[7] 刘东波.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9,(3):8-12.

赛事管理篇4

摘 要 体育赛事志愿者的数量与质量正处于蓬勃上升期,我们应借助这股东风,从理论出发,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志愿者体系较发达的国家进行研究,得出我国体育志愿者管理的改进途径有:1.通过立法的途径完善相关法律。2.志愿服务需要有整体规划。3.提高志愿组织管理的科学性。4.志愿管理的可持续性。5.积极弘扬志愿服务文化充分利用现代新兴媒体。学习他国优秀经验,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志愿者 赛事志愿者 志愿者管理

一、我国体育志愿者管理的现状

(一)分类

较早出现有“体育志愿者”内容的文章是倪同云等人在《中国体育科技》1998年第8期《关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对策的研究》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群众体育志愿者的观c,自此,学术界开始对体育志愿服务进行研究。虽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空间是很大的。体育志愿者分为,体育赛事志愿者与社区体育志愿者。

(二)动员与招募

我国目前的志愿者动员机制,有两条路径是较为清晰的,一个是体制内的自上而下的志愿者动员方式。它一般由政府提出,一层层的往下推行,由点到面的招募志愿者,这样的动员机制会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成效,但不够深入,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另一种动员方式就是自下而上的动员方式,在我国,显然第一种方式更占据主流地位。但体制内的志愿者服务出现的种种不足,还需要自下而上也就是民间自发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来弥补。至少在理论上,民间志愿服务组织更加注重对志愿精神的依赖,更注重对志愿者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规划。

(三)培训

我国的体育志愿者主要是赛事前集中培训,有针对性,由于我国在体育志愿者管理方面还不具一个规范化的体系,培训总是不具有持续性,而我国部分赛事志愿者的人员来自高校,考核成功后再分配入各自所要负责的岗位进行场地培训与岗位培训,以在一定时间内,使自己最快适应工作。

(四)激励

我国的激励制度一般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我国大部分省市出台的志愿者管理条例中就对表现优异的志愿者组织或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有志愿经历的人。

二、我国体育志愿者管理的改进途径

(一)通过立法的途径完善相关法律

完善体育志愿者相关法律,使志愿服务活动和体育志愿者的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这一法律空缺也阻碍了体育志愿者的发展。

(二)志愿服务的整体规划

对于重大体育赛事,涉及多方人力、物力、财力,为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滥用以及项目的顺利推进,一个完整的项目计划书是必要的。为广泛开展志愿活动提供基础条件,并重点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科普、市容市貌等志愿服务,实行志愿服务与应届重大体育赛事有机的结合。

(三)提高志愿组织管理的科学性

在划定招募范围内,要根据赛事以及城市的特点,招募人员以在校大学生以及专业人士为主,适当招募中老年志愿者,他们在地理风俗、人际沟通等方面上往往具有未步入社会的学生所缺乏的。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招募信息应尽早,并联合新闻媒体进行宣传。

(四)志愿管理的可持续性

对于一些青年志愿者,他们只在大学期间进行志愿活动,工作后并不继续从事志愿服务行业或志愿活动。是否可以考虑在志愿者管理的条例中增加对有过重大赛事志愿服务经历的志愿者给予适度的激励措施,鼓励已经工作的有过志愿服务经历的公民参与进来。

(五)积极弘扬志愿服务文化

充分利用现代新兴媒体,网络、报纸、杂志、微信,以各类形式宣扬志愿文化。引导社会舆论,加强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同。

三、结论

国内几次大型赛事的成功举办告诉我们,公众只有对志愿服务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志愿服务精神才能广泛被人们熟知,才能吸引人们参与进志愿服务的行列中,奥运会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体育赛事,能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吸引全球的目光,这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的盛会,更是志愿者的盛会,同时也为公众的参与提供了平台。当遇到国内重大赛事,当地志愿者组织该抓住这个契机,设计并组织一些有创新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带动当地志愿服务行业的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体育志愿服务也会进入一个更加完善、全面、规范的阶段,从而推动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媛,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从社区到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0.

[2] 吴迪.我国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 林龙圳.大型活动中志愿者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4] 秦华,田小凤,卜元,日本大众体育蓬勃发展成因初探――兼论对中国发展大众体育的启示[J].2008(3):86-88.

[5] 谢芳.美国小区中的志愿服务[J].社会.2003.53(1):57-59.

[6] 肖焕禹.日本体育白皮书解读[J].体育科研.2009(9):18-25.

赛事管理篇5

关键词:体育公共场馆;利用率;经营管理;营销手段

1.国际大型赛事后体育场馆的状况————以奥运会为例

1.1我国大型体育赛后场馆的状况

从历届奥运举办城市体育场馆的利用情况中总结经验,提高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场馆及设施的利用率。避免体育场馆闲置,摆脱以往奥运会主办城市“高投入、低回报、高浪费”的窘境,避免2008年后北京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如何对这些投入巨资的体育场馆群进行赛后的经营运作和日常管理,将是政府、场馆业主和所有场馆经营管理者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大问题[5]。

1.2国外奥运会后体育场馆的利用情况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15天的奥运会使蒙特利尔负债长达30年。虽然悉尼的奥林匹克公园只有北京的1/4大,但2000年奥运会后仍然一直亏损,照目前势头看,它要到2015年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而2004年雅典奥运会刚过去不久,希腊人就开始担心:这些受到运动员高度评价的场馆,会因为长期废弃不用导致管理混乱而最终成为一片废墟。而雅典奥运会后体育场馆的利用情况。目前,绝大部分场馆还没有开始进入正常的运营轨道。主要是由于赛前政府都将精力放在防范场馆工程的工期延误上,未能顾及赛后场馆详细利用计划的制定。赛后有关当局又在场馆及设施的所有权的问题上一直争执不休,所以赛后场馆利用不理想。悉尼奥运场馆赛后短期内经营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奥运后可供承接的各类活动和赛事的数量有限。从根本上说还是悉尼的人口较少,国内人口对场馆设施的需求不足,加上悉尼承办国际赛事的数量有限,所以很难把场馆充分地利用起来。另外,个别场馆也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如主体育场和篮球比赛场地的附近都有类似功能的设施,这也加大了赛后经营的难度。而通过转变经营思路,将场馆的利用形式多元化,结合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发展需求,将场馆聚集区的功能合理定位,大大提高了赛后体育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利用[7]。

2.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水平问题

据调查显示,由于管理不够系统和完善的原因造成场馆使用率低下的占72%。我国的场馆管理受传统事业管理体制影响较深,经营管理过程中不能自觉适应市场经济调节,“等、靠、要”思想严重[1]。对如何利用有限的场馆资源及政策,解决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问题,即保证训练,竞赛需求,又积极面向群众,提高场馆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是大型体育场馆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

2.2大众体育消费意识问题

研究表明,大型体育赛事结束后,大型体育场馆的利用问题就会向社会化趋势发展。所以,赛后体育场馆的效益如何,是看体育场馆能不能满足人民大众进行体育锻炼、健身的需求;二是要提高我国人民体育消费和健康的意识。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人民体育消费意识和国外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3.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状况

3.1面向大众开展体育训练及健身休闲运动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及需求都在不断地提高,体育运动和健康已经被划上了“等号”,大型体育场馆就是人们心中专业体育运动的代名词,当然也是得到健康的地方。一些有能力的体育场馆已经开始开展各种体育运动培训、训练,包括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舞蹈、体操等多项群众受欢迎的体育活动。

3.2安排体育比赛活动和发展竞技表演业

大型体育场馆是为大型体育活动而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所必需的全套设备。当大型比赛结束后,留下了入以及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场馆的建筑设计为其后期开展体育运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上海体育馆在设计中考虑设置了篮球、排球等液压升降架设备,为拓展场地使用看台和座椅自动缩进装置,这使得上海体育馆年平均安排体育竞赛100余场,包括大型国际国内乒乓球、体操、男女篮、排球、举重等多种比赛[2]。

3.3组织文艺演出及会展活动

演唱会、音乐会、居民文化活动等组成的文化产业和事业对场馆设施的需求。大多数体育场馆赛后仍然以体育休闲功能为主,但其承担文化娱乐活动的功能也不容忽视。北京作为国家的文化中心,一方面有着优秀的文化资源和文艺团体,另一方面有着庞大的文化需求群体,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产业中与场馆利用最为相关的是演出市场,包括各种音乐会、演唱会、联欢会、歌舞剧演出等,体育场馆是这些活动重要的载体之一。

3.4开展餐饮及休闲娱乐服务

在体育场馆周围预留空地,管理者利用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和场地大力开展人们感兴趣的体育娱乐项目、休闲购物及餐饮服务,主要是利用广场建设娱乐性活动场地、招商引资建设商场、娱乐中心、餐厅、酒店等。

4.赛后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利用策略

4.1向社区居民开放

4.1.1创办体育俱乐部、学习班、体育爱好者协会等。

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不同人口需要指导分别占48.58%、50.79%和44.80%,这些数据都反映了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渴求,表明我国居民体育健身消费的巨大潜力[4]。基于此,赛后体育场馆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赛后场馆的体育设施设备,可以通过学习班或各种体育协会的形式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一方面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丰富其业余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向居民征收会费、培训费、场地费获得相应收入。

4.1.2举办大型庆典、节事

随着我国居民娱乐休闲意识的增强,体育经营者可以通过向市民出租场地办大型的集会,可以利用节假日举办大型节日庆典晚会等社会文化活动来获得门票收入并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4.2向高校开放

我国的赛后体育场馆通过相应的途径向高校开放,在为高校体育教育质量提升做出贡献同时,也解决了场馆的利用率低下问题。对一些没有专业游泳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等场馆的院系,经营者可以通过租赁、出售或者合作经营等途径使这些高校获得指定时段内的使用权,把赛后场馆作为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提升高校运动员的竞技体育水平的训练基地[4]。

4.3充分考虑场馆的改造利用,实现多功能化

4.3.1商业功能

会展、体育房地产业。在体育场馆商业功能开发方面,有两个途径:一是可以针对我国大型会展场馆短缺的现状,将一些经贸发达城市的体育馆用于本区域内大型会展活动;二是可以借用体馆提供的良好的硬件环境,以体育文化传播为主题来发展体育主题房地产,以体育为龙头带动周围相关地产或者物业、商业的增值。

4.3.2娱乐功能

承办大型演唱会、音乐会等文艺活动。在开发体育场馆的娱乐功能上,香港的红磡体育馆为我们做出了示范。香港红磡体育馆在启用后前两年,使用率分别只有55.7%和46.3%,而经过多年的功能转化和市场推广,2004年的使用率高达96.7%。在其举办和承办的187项,有147项(78.6%)属娱乐性节目,专业体育性质的活动则只有5项(2.7%)[3]。

4.3.3旅游功能

赛后展览馆。大型赛事的举行使得举办城市的名声远播,从而带来旅游活动。因此,可以把赛后体育场馆建设成为具有赛后展览馆,一方面向游客展示举办城市辉煌;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获得游人门票以及旅游活动带来的餐饮、交通、购物等其他收入。因此,我国各大型赛事举办城市应借举办赛事的大好时机,努力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激活和促进本地区产业化,并进一步开发本地区的体育旅游业发展,以保证本地区赛后经济可持续发展、赛后场馆可持续利用。

5.结语

赛后场馆利用是任何一个举办国或举办城市关注的热点,赛后的场馆可能在促进当地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给举办城市带来声誉和收入,也可能使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债务和累赘,赛后场馆实现赛后可持续利用对举办国和举办城市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各级政府和体育、旅游、文化等相关部门还应该结合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发展需求居民的精神文化发展需求,刺激、引导民众通过赛后的场馆的利用来尽量满足其各种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赛后场馆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韩开成,顾长海,云欣.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27-29.

[2]林显鹏.现代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及赛后利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441-1444.

[3]英.我国城镇居民参与型体育消费市场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6(9):225-226.

[4]霍炎.高校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4(10):12-14.

[5]黄伟:2008年后北京奥运遗产研究_提升奥运场馆设施利用效率的策略[J].东方企业文化,2007,11:66~67.

赛事管理篇6

[关键词] 冬运会 赛事旅游 可持续发展 公平

一、赛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论构建

赛事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出现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联合国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可持续发展内涵非常丰富,其主要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即给世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可持续原则,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共同性原则,即尽管文化背景、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就保护地球、实现人类与自然互惠共生而言,则是共同的。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路径中,保持财政平衡、社会公正和长期生态平衡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三维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研究表明,大型体育赛事可以迅速提升举办地的旅游知名度和旅游品牌,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如何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减少环境破坏,实现赛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赛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环境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并在发展过程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增强社会和经济的未来发展能力。赛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财富资源合理分配和资源的合理规划管理来实现。

以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为依据,可以构建赛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内容、原则,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和财富转化效率,校正市场失灵,完善监管机制,最终实现赛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赛事旅游资源开发管理

赛事旅游资源是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开发的,过度的、不当的开采利用或浪费会加速资源的枯竭,对资源所有者来说存在一个随时间序列的有效配置,实现资源开采收益的最大化问题。根据霍特林标准,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资源价格的变化率等与市场利率,此时将资源保存与开发利用是无差异的,这样的开发路径是最优的。按照霍特林标准,如果资源开发的价格增长速度大于市场利率,则资源损耗会加速,损害资源数量在代际间的公平性,需要政府通过对价格进行调控,防止价格的波动,保证资源开发遵循最优路径,提高资源开发效率。

2.赛事旅游资源财富管理

社会中的财富主要以自然财富、物质财富、人力资本和社会财富存在,社会居民的福利水平受到资源财富总量的约束,耗竭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必然带来资源财富的减少,如果其他财富总量保持不变,资源总量的减少则必然降低居民的福利水平,根据哈特维克标准,要保持社会福利水平不下降,资源开发的损耗必须得到同等数量的补偿,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增加,保持真实储蓄不变;如果真实储蓄为负值,经济发展的结果是越来越贫穷。因此提高赛事旅游资源财富的转化率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赛事旅游资源生态保护管理

赛事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的植物移动、土地平整、废弃物的残留和旅客的破坏生态行为,不可避免的产生负的外部性,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超出了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资源配置偏离帕雷托最优状态。外部性带来的低效率,是财产权弱化的表现。根据科斯定理,如果财产权是完全确定的并得到充分保障,外部影响将会消失,并产生高效率的结果。通过财产权交易,为外部影响支付代价,使得旅游资源开发的企业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则资源配置可以实现帕雷托最优。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税收、污染许可的办法,控制资源的开发利用数量,缓解资源的扩大开发趋势。

4.赛事旅游资源公共参与管理

普通居民拥有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要求居民共同参与赛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从旅游资源开发中获益中并承担相应的生态保护的权利与义务。政府应遵循公开化、透明化的原则,建立旅游资源开发、获益和生态保护的监督管理机制,让公众、社团广泛参与资源开发的收益分配与环境保护,实现资源开发的社会可持续。

二、冰雪赛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问题

黑龙江省是我国冬季赛事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据滑雪场资源普查结果,全省海拔1000米以上适于建造滑雪场的山峰多达100多座,冬季雪期长,森林面积为全国省市区之首,生态环境好;拥有亚布力国际标准竞技滑雪场、黑龙江省滑冰中心和波司登滑冰馆等冰雪场馆;1996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2008年齐齐哈尔全国冬运会、2009年哈尔滨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也将在黑龙江省举办。丰富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和赛事资源优势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但存在的赛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

1.冰雪赛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缺乏可持续性

在赛事旅游的带动下,黑龙江省的滑雪旅游快速发展,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低水平开发速度加快,旅游资源的管理缺乏科学论证和持续性。1996年亚冬会之后,滑雪场迅速增加到50多家,哈尔滨市周边就多达20多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过多,产品结构单一,造成旅游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加速了旅游资源的枯竭。

2.冰雪赛事旅游资源财富转化路径不通畅

目前的赛事旅游开发主要以滑雪为主,处于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在区域内部的没有形成赛事旅游业的集团化、产业化和系统化,在国内缺乏与辽宁、吉林、内蒙古、四川、云南、新疆等区域间的合作,面对日本、韩国的国际竞争又缺乏鲜明的特色,制约了冰雪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和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能实现以旅游业为主体,一、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综合体,赛事旅游资源的财富转化效率低。

3.冰雪赛事旅游资源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在赛事旅游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区的建设与经营以企业的收益最大化为主,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市场经济中各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追求短期游客人数的增加和眼前的经济利益,对旅游资源进行过多的掠夺性开发,又不注意后期生态环境的营造和保护,缺乏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反哺生态保育,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管理机制和技术措施,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4.冰雪赛事旅游资源的公共参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政府、公众与社团共同参与赛事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居民缺乏相关的资源开发收益的信息,收益权力不能在法律框架内得到保障与补偿,另一方面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缺乏监督、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渠道,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冰雪赛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措施

针对冰雪赛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采取措施,从资源开发、资源财富转化、生态保护和公共参与方面加强管理,最终实现赛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资源开发管理,提高旅游资源开发效率

缺乏科学的规划只能带来短暂的收益,最终会导致旅游资源枯竭的“公地悲剧”和旅游业的衰退。各级政府应树立赛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观念,对旅游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制定详细的规范和标准,对新的开发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与论证,掘弃单纯追求游客数量和短期利益,牺牲下一代人利益的做法,提高旅游资源开发效率。

2.加强资源财富管理,促进旅游资源财富转化

旅游业是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在承办冬季竞技体育赛事的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体育冰雪旅游项目,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国际间的交流,开拓旅游客源空间,促进旅游资源财富转化。

3.加强生态保护管理,校正市场失灵

政府通过产权制度创新,校正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市场失灵,遵循“旅游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原则,控制资源的开发利用数量;成立专门的旅游生态综合治理机构,制定有关生态旅游认证制度,或选择国际上较为流行的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澳大利亚《“绿色环球21”国家生态旅游标准》,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反哺生态保育,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4.加强公共参与管理,完善监督机制

政府倡导更广泛的公共参与管理,建立资源开发与当地社区联合共管的经济运行机制,居民参与到旅游资源开发中来,充分展现本土独特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等民族文化,可以增加吸引力,给当地居民以平等获得经济收益的权利,促进资源财富转化,同时,充分发挥本地居民、民间环保组织保护旅游资源的动力,形成多层次的监督机制,使生态保护深入人心,共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琳:论北京奥运会遗产及其可持续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3):45-47

[2]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40-347

[3]李永乐等.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举措及其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7(3):35-38

[4]Johnson, D.K.N. and A. Ali (2004), A Tale of Two Seasons: Participation and Medal Counts at the Summer and Winter Olympic Games,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85(4): 974-93

赛事管理篇7

关键词:体育竞赛 web 数据库 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4-0000-00

现代化的体育竞赛管理系统[1],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系统中存储和流动,软件系统管理各种设备自动地按照协议配合工作,使人们能够高效率地进行信息处理、传输和利用。本文体育竞赛管理系统实现了内外信息传递,比赛日程安排,比赛场地安排,赛事编排自动化等项目,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赛事以人工编排为主的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管理效率。

1 系统概述

1.1 技术可行性

体育竞赛管理系统是完全采用B/S体系结构的互联网管理系统,包括Web和数据库开发。系统网站目标在于为各级用户提供包括运动员信息、管理员信息、场地信息等数据,为选手注册报名比赛项目提供简洁有效的操作提示。而数据库旨在提高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和更新的即时化,本系统采用mysql数据库,基本功能齐全,易于管理和维护。本系统的开发框架采用struts、spring和hibernate三层框架体系搭建,框架层次鲜明,易于理解和编写代码。

1.2 功能需求

(1)前台功能管理模块:又分为选手注册登录模块、选手信息修改模块、选手网上报名模块、查询比赛信息模块、打印报名表模块、好友留言模块等六个子模块。它们都是为选手进行服务的功能部分。(2)后台功能管理模块:分为创建比赛模块、比赛编排模块、报到模块、成绩录入模块、成绩审核模块、新闻模块、权限管理模块等七个子模块。这些都是为整个系统服务的。系统为管理员分配多种权限。根据权限的不同为他们设定不同的工作任务。

1.3 系统前台和后台设计

管理员模块分为创建修改删除比赛、体育比赛编排、新闻和公布成绩、比赛报到成绩录入审核等四个子模块。运动员管理模块分为运动员注册、选手信息修改、网上报名、在线打印等四个子模块。

2 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数据库的设计[2]共设计了11个数据表,包含了比赛项目基本信息表、运动员个人信息表、组队信息表、报名信息表、赛事安排表、积分表、信息表、管理员权限表、积分规则表、每天时间段表。下面介绍几个主要功能模块的数据库表1所示。比赛项目信息表主要记录比赛的一些基本信息,包括比赛的编号、名称、赛制、报名时间、报到时间、比赛时段、参赛队数、比赛场地、类型、积分规则等信息。该表是整个系统核心的数据表。

报名信息表主要记录有比赛编号、团队编号、和团队的报名编号。组别和报名时间等信息,是团队(选手)参加比赛的重要数据表。赛事安排表2所示。

3 结语

设计基于web的体育竞赛管理系统的目的是以先进成熟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建成一个提供给观众和赛事组织方信息交换、交流互动和赛事编排及信息管理的系统,为赛事信息提供服务,实现赛事管理现代化、信息资源化。

参考文献

[1] 程嘉炎.球类运动竞赛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50-110.

[2] 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78-210.

收稿日期:2016-03-07

赛事管理篇8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竞赛组织形态;系统工程;流程图和计划网络图

On the Organization of Large Sports Events

XU Yu-mei1, LIU Ya-ling2

(1.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2.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237)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organization,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different organizing departments, and the issues of planning and preparation of large sports events held in China. It concludes that: 1. the organization of large sports ev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hases; 2. the organization should be centered on the contest and a smooth communicating and coordinating mechanism should be set up between different organizing departments; and 3. the process of formulating the flow chart and planning network chart is the process of arranging, planning and designing the whole event and this can offer helpful reference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large sports events and public activities.

【Keywords】 large sports events, form of organization, systematic engineering, flow chart and planning network chart

1前言

大型体育赛事是指由一个权威体育组织(国际奥委会、洲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家体育最高组织机构)主办,某个国家、地区、城市承办的多个单项体育运动项目竞赛活动或某一单项体育运动竞赛活动〔1〕。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于国家的政治影响、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互动,国民素质,举办地综合实力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有重大的影响,其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不可等闲视之。

2大型体育赛事中竞赛组织的四个基本形态

2.1竞赛筹备期

(1)成立组织委员会。在赛前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是竞赛工作的关键环节。机构设置合理、职能划分明确,对于圆满完成竞赛任务至关重要。

(2)拟定竞赛组织方案。通常包括下列内容:比赛的名称和目的任务;比赛的主办与承办单位;比赛的时间与地点;比赛规模;比赛的组织机构;经费预算;工作步骤。

(3)制订竞赛规程。竞赛规程是组织和实施某一项(届)运动竞赛的主要政策与规定,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主要包括:比赛名称;目的与任务;比赛日期与地点;参加单位;报名办法;运动员资格;竞赛办法;录取名次与奖励办法;裁判员与仲裁;报名日期;报到日期及地点;注意事项。

(4)制定各项工作计划。目前,在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中,除常规制定计划的方法外,较多采用编制计划网络图、工作流程图及各类图表的方法来制定运动竞赛总体规划和各职能部门计划。

(5)召开第一次组委会。

2.2赛前准备期

(1)报名、注册。主办方在接受报名结束后,竞赛部门应及时将有关内容列表统计,以便开展其他的筹备工作。

(2)编排竞赛秩序。负责竞赛编排的工作人员应遵守竞赛规则和规程的规定,本着科学、合理、公平、紧凑的原则进行编排,力求使参赛者机会均等,选手更好地发挥水平和方便观众观摩。

(3)编印竞赛秩序册。

(4)组织裁判员集训。应重点安排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学习竞赛规程及有关补充规定。②了解最新的规则变化,统一裁判尺度。③组织临场实践,熟悉场地和器材。④进行裁判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5)赛前试运转。赛前试运转实际上是针对场地器材、工作流程、成绩传送、竞赛活动等在比赛开始前所做的总检查,使举办方了解还有哪些地方欠缺,以便在正式比赛开始前再作改善。越是大型的比赛,越要进行多次试运转。

(6)安排赛前训练。

(7)召开第二次组委会和技术会议。

2.3 竞赛期

竞赛期是实现比赛计划,完成竞赛任务,达到预期目的的实施过程。竞赛期的主要工作有:

(1)开幕式的组织。

(2)组织实施比赛。在体育赛事的进行过程中,各职能部门的员工要尽可能满足运动员、赞助商和观众的需要,并保证体育赛事的一切活动都按计划进行。为了做到这一点,许多管理人员倾向于采用世界上普遍流行DCAS(Detailed Competition Activity Schedule)管理法。所谓DCAS是指工作人员把每日详细、具体的工作内容和管理职责用精确到分钟甚至秒钟的时间计算出来进行安排。DCAS可以让管理者对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要信息一目了然。

(3)人员管理。竞赛期间的人员管理,主要包括对裁判员、运动队(员)和观众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4)公布和统计比赛成绩。

(5)闭幕式的组织。

2.4 竞赛结束期

激烈的竞赛降下帷幕,并不意味整个赛事的竞赛工作结束。场地器材、设备的拆卸、清理和移交;成绩册的编制和印发;有关文档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各项经费的结算和审计;竞赛的总结;评比和表彰工作等,都是竞赛组织中重要的收尾工作。

3赛事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

3.1 建立“体育赛事要以竞赛为核心”的理念

体育赛事是由多项工作、多个方面组成的系统工程。大型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是参赛人数多,竞赛活动集中,筹备时间长,比赛项目多。涉及的工作内容有:竞赛组织、电子技术、交通通讯、安全保卫、大型活动、新闻宣传、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行政接待、饮食住宿、会议票证、市场开发等(如图1所示):

图1体育赛事系统工程

体育赛事要以竞赛为核心。以竞赛为核心不应理解为以竞赛部门为中心,或是竞赛工作高于其他工作,而是以竞赛的规则、规律、时间要求作为各项工作的总要求。各部门工作要以竞赛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为依据,对本部门的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调查和分析,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工作方案,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正确安排时间、进度,力求使各局部工作围绕竞赛有条不紊地进行,以产生良好的整体效果。

3.2建立赛事各部门之间平等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组织部门之间的沟通是一个问题,体现在体育赛事各部门缺乏信息沟通和体育赛事管理者协调不够等现象。各职能部门只注重本部门任务的完成,不考虑整体的协调、配合,容易产生不必要的摩擦,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例如在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由于负责外事接待部与竞赛部沟通较少,导致乒乓球比赛抽签仪式现场直播半小时之前,裁判长还未能确切掌握运动员实际参赛人数,影响了抽签仪式的顺利进行。如果事先注意到报到、注册是体育赛事十分重要的一环,外事接待部与竞赛部互相沟通,就可以明确参赛运动员人数,从而使竞赛的抽签与编排顺利按时进行。

一个高效的组织要做到“形散而神聚”,需要建立平等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内部和外部沟通对于体育赛事在许多方面和每一层面、个人和组织之间的成功管理都是十分重要的。组织中成立负责专门协调的部门或者指派个人是管理的一部分,是必须的。如2005年上海“大师杯”网球赛就设立了专门的协调部,这是赛事组织的一个进步。

赛事宣传手册、竞赛指南、竞赛规则手册是赛事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每日快讯、成绩简报、召开新闻会是体育赛事与外界重要的主动沟通形式。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和网页技术)的迅猛发展,赛事组织与外界和内部出现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高效的优势进行信息沟通,如现在的奥运会和世界比赛都开设有自己的官方网站。

4赛事组织系统工程流程图绘制技巧及应用

4.1甘特图在体育赛事中的应用

甘特图(Gantt)是流程图的一种,20世纪初期由亨利・甘特开发。它基本上是一种线条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要安排的活动,线条表示在整个期间计划的和实际的活动完成情况,它能直观地表示计划任务在什么时候进行,以及实际进展与计划要求的对比,并且能够评估工作提前还是拖后,或是按计划进行〔2〕。甘特图是对体育赛事的每一项具体工作进行程序化规范,多用于微观控制。图2是一个虚拟的体育赛事甘特图。

图2体育赛事甘特图(改编自肖林鹏,叶庆晖.体育赛事项目管理〔M〕,2005)

4.2计划网络图的绘制及其在体育赛事中的应用

工作结构分解得越细,工作单元越多,管理的网络就越复杂,这时可用PERT图(也称作计划网络图Program Evaluationand Review Technique)。PERT图是一种类似流程图的箭头图,描绘出项目包含的各种活动的先后次序,表明每项活动的时间或相关成本,并且显示所有按顺序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了时间框架、职责、依赖关系、资源要求和关键路径(CMP)等图表技术,并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运用,协助管理层掌握、控制具体工作进展,促进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的完成〔3〕。

4.2.1开发计划网络图的步骤

(1)活动分解。关键在于全面充分地挖掘出完成体育赛事所需的各个任务,从而保证为每个部门必须的活动预留出工作时间。

(2)决定事件完成的顺序。按照工作或事件的不同重要程度,把工作或事件分为三个等级,以圆圈表示事件或工作的起止点。一个圆圈表示一般的事件或常规工作,大小不同的两个同心圆套在一起表示重要的事件或工作,彩色的两个同心圆套在一起,表示非常重要的事件或工作。根据各个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完成的顺序,为各个事件进行编号。十运会的计划网络图采用偶数编号法,留出奇数作为调整编号备用。

(3)描绘各子系统的活动从开始到结束的流程

图,确定每项活动及其与其他活动之间的关系。用圆圈表示事件,用箭线表示依赖关系。

(4)时间估计。评定完成每项活动所需要的时

间,然后统计出完成整个体育赛事组织活动所需要的时间。

(5)利用包含每项活动的时间估计的网络图,决定每项活动和整个赛事开始和结束日期的进度计划。在关键路径上的任何推迟都要引起密切关注,因为它可能导致整个赛事的延迟。

4.2.2开发计划网络图的注意事项

(1)确定赛事筹备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研制PERT图的基础,正确认识赛事的各项工作及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绘制PERT图的重点之一,对此应引起充分。

(2)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

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应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方法来管理整个组织工作〔4〕。

(3)大型体育赛事的PERT图是多层次的,不同的层次,应根据高一层次的网络图和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研制本层次的PERT图,这样才能使整个赛事的PERT图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4)对PERT图应建立经常性检查制度,并不断进行协调,以保障各种计划得到落实。

5结论

(1)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形态可分为竞赛

筹备期、赛前准备期,竞赛期以及竞赛结束期四个形态。切实完善上述四个时期的任务是做好大型体育赛事组织工作的重要保证。

(2)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工作应以竞赛为核心。要建立竞赛部门与其他部门的系统运行机制,成立负责专门协调的部门或者个人,建立支持多种沟通协作方式的信息平台。

(3)编制流程图和计划网络图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整个赛事组织工作的部署、规划和设计的过程。研究和编制流程图和网络图为组织大型体育赛事和大型社会活动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子朴,杨铁黎.体育赛事类型的分类及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12).

〔2〕〔3〕斯蒂芬・罗宾逊.管理学(第7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奥运赛事范文 下一篇:高尔夫赛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