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战略范文

时间:2023-02-27 01:35:11

旅游发展战略

旅游发展战略范文第1篇

我们大家都能够感觉得到,经营城市是今天中国的热门话题之一。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领导都在探讨这个问题。那么为什么会提出这个概念?什么叫经营城市呢?

根据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有一个著名的拉瑟尔曲线是解释关于城市思考的关键。拉瑟尔曲线显示: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的时候,会进入飞速发展期,直到70%之后进入平稳期。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孪生子,也就是说工业化过程造就现代城市。今天的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36.5%,这还是去年的统计,这个数字说明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象飞机起飞一样头抬起来了,开始进入城市的高速发展升空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很响亮的口号:“在中国人民初步解决温饱的基础上,2020年中国要全面实现小康”。小康的集中体现就是城市化率至少达到50%。在这个基础上,整个中国人民的生活将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从解决吃饭的问题、解决生存的问题,到转入整个民族享受。享受我们的劳动成果、享受我们的精神成果。提高生命和生活的品位和质量。这以前是当作资产阶级思想来批判的。这是人类追求的最良好目标。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整个经济增长形式、增长内容、增长结构都会发生深刻变化,举个简单例子:在此前,我们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划分方式都是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现在已经不能概括整个经济状态的中国。现在很多学者都在探索新的划分方法。我们也在研究。除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外,还有个重要的公式:恩格尔系数。衡量一个国家的国民生活水平、生活素质主要看他用于日常消费衣食住行,特别是吃饭、穿衣,如果占的日常消费越大,说明这个国家发展水平越低;相反,越高。倒过来说,一个国家的第三产业占的比重越大,说明这个社会越发达、越成熟。

仿佛一夜之间中国从中央到地方都醒过来,中心是城市经营问题。有观点认为我们一直解决不了的三农问题(农村、农民、农业),就三农谈三农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反弹琵琶,就城市化、城市经营反而有可能舒缓和解决三农问题。

环顾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就会发现中国的专家、学者们把中国划分为9个城市群和城市带。但我们认为决定中国并决定中国和世界竞争的城市只有三大经济圈,这叫三足鼎立,也是三个发动机。第一个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共1亿2千万人口,这是中国经济最活跃,人口素质最高、生活水平最高的区域。称为长三角经济圈或大上海城市圈。第二个是以广州和香港为主的珠三角经济圈,我们把他叫做华南经济圈或珠三角都市群,覆盖人口6千万人。此前世界最关注的是珠三角经济圈,甚至全世界把他誉为“世界工厂”,他的产品几乎触及了包括美国和欧洲的整个东西方市场。还有一个经济圈是大北京经济圈,又有人把他叫做环渤海经济圈。也就是说以北京为主,拉动天津、河北,按吴良庸院士的设计往南是保定,往北是唐山。这个区域辐射的也是5、6千万人口。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就是这三足鼎立。就象个巨人,两条腿是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头是大北京经济圈。正是这个巨人支撑起了中国的整个架构。在这个背景下,所有城市只有一个选择,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你要么划归这几大经济圈,要么服务它、接受辐射和聚合,在其中确立自己扮演的角色。青岛、大连等其他城市也都不错,但他们只是在这些大的经济圈里分工和合作。原来一个市长只关起门来做皇帝,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只考虑自身的循环,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因此,要在这些城市圈里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竞争点。就象钟表的齿轮,确定了大齿轮(主齿轮),中齿轮、小齿轮后怎样找到啮合关系,从而大齿轮转一圈,你转十圈;你转十圈也带动大齿轮转一圈。采用这样一种离合关系,从而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才各有生命力。

回想起十年前的往事:我作为新华社的记者,派我去调查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到上海后采访了当时的市长黄菊,畅谈三个小时。当时谈的很多事情今天历历在目,上海究竟如何定位?上海未来究竟发挥什么作用?上海未来十年将会展现什么形象?现在我们回头看上海,已经不仅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看好的,有可能成为世界五大国际大都市后的第六大都市,就在这短短的十年时间。当时他跟我说的观点,我经过这么多年的反思,终于明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全球一体化的结构当中,上海的经济结构不是一、二、三,而是三、二、一。首先是第三产业,是现代服务业。再反弹琵琶,梳理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不符合的一律淘汰。一百万纺织工人全部下岗,只保留了宝钢、麦道和其他高科技行业,当时震动之大,难以想象。几十万到百万工人下岗,但通过这十年的整合和转换,上海终于形成了五个流的集聚:金融流、信息流、人才流、科技流、物流。经过了十年,一个崭新的上海呈现在我们面前,他的辐射和聚合功能,以致能突破行政藩篱。广东一个县、市要整合底下的各路诸侯都很难,象东莞、顺德……都不服管。这一次南海和顺德被整合到大佛山,不管骂不骂都是完成件大事。至于广东和香港的一体化提了二十年,一直是“落花无情,流水无意”。过去香港对“穷亲戚”一样躲避广东,现在上海崛起后,香港反过来要和广东一体化了。但广东这时候开始“翘尾巴”了。我在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广东和香港象寒冬里的两个巨人,原来谁也不理谁,现在互相抱着才能互相取暖,才能不会冻死”。面对上海的竞争,这样的背景下,粤港一体化才真正走到可以实施的阶段。一是交通上的一体化,香港到深圳蛇口的大桥已经开始修建,香港到澳门到珠海的大桥也要建。二是,总理到香港,给香港送了一份“大礼”——香港和内地提前实现WTO,香港就一下兴奋起来了。香港、广东怎么一体化,怎么联合起来与上海并驾齐驱的另一个发动机就提到日程上了。在广东、香港补课的时候,再看上海,本来他与江苏、浙江的行政地位是一样的,但现在他的辐射力已经使江苏、浙江,甚至更远的安徽、江西都投入他的怀抱。江西已经公开提出:“江西就是上海的后花园”。从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在城市化、城市经营中,领导们思维方式应有三个转变:

1、量入为出变为量出为入

改变小而全、大而全的“小农”思维。我到了一个地方后,这有一亩三分地(多少资源)就关起门来做皇帝,第一产业多少?第二产业多少?第三产业多少?然后小而全、大而全,自我循环。这是违背现代城市化、全球一体化、城市经营的。这是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这就是小农经济的做法,在早期广东为了放活经济,基本就是这种方式。那时为了调动积极性,甚至各个县、镇、村都是小而全、大而全。举个简单例子:佛山市要建一个大学,刚刚投资3个多亿建好,发现南海、顺德比他有钱,建的大学比他还好。佛山搞了个奥林匹克运动中心,搞好了发现用不了,顺德比他搞的还大。这就是诸侯割据、自给自足、量入为出的的思维方式搞出的严重后患。为什么在李长春到中央之前要一统大佛山呢?就是考虑资源再不能这样耗散了,必须统一起来,在城市化、一体化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共享。所以这是第一个问题,把量入为出变成量出为入。量出为入什么意思,就是必须狗拿耗子,一定要到别人的锅里去舀汤。这是城市经营必须转化的第一个观点。比如甘孜:如果光是考虑自身的问题,就是看州里有哪些资源,然后东部怎么办,西部怎么办。县里又开始考虑了,东门怎么办、西门怎么办。然后乡里再考虑……。我们认为州里应该考虑:我在中国怎么办?我在四川怎么办?我究竟有什么资源是稀缺的、是具有差异性的?在这个背景下面,怎么在整个中国的一盘棋下面量出为入?考虑去吃别人的粮食下金蛋在我的甘孜。

2、改线性思维转换为复合性思维

过去领导们基本就只有GDP意识,纯经济意识,天天就盯着GDP啊、经济增长率啊,现代社会这些只是一条主线而已。比如甘孜,如果讲GDP的话,我们就只能补课工业化,最后就是“吃祖宗饭造子孙孽”。这里显然不可能大搞工业化,生态很脆弱,最后“天上鸟飞绝,地下人迹灭”,清水变浑浊,雪山融为水。什么都没有了。倒过来看这个问题,没有工业化还有没有现代化呢?完全能现代化,特别是全球一体化的前提下,没有第二产业,反而有更好的第三产业。除了经济指标外,文化、艺术,甚至生态,比如天上的明月、山间的清风、高山雪峰、冰川湖泊,很多东西在整个中国,特别全面实现小康的背景下都会散发强大的效力和效益。所以我们不能用线性思维而要用复合性思维来考虑它。当然,整合是个很大的学问。

3、封闭性思维转化为发散性思维

封闭性思维就是关起门来做皇帝,只考虑我这一亩二分地。发散性思维就是把周边小至全州,中至全省,大至全国,把竞争关系转变为竞合关系。包括旁边的阿坝州、丽江和中甸的竞合关系,你的补充使他更能添彩,他的增长反而对你有所推动。

在城市经营时代的领导一定要有这三个思维的转换,才能吃着碗里的,盯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长计划、短安排,才可以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回到我们说的中国城市群现象,除了长三角、珠三角和大北京这三大城市群以外,是不是其他城市就是“配件”,没有多少希望了呢?不是!红花还要绿叶辅,反而是各有各的所长,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在中国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历史机遇,中国城市群会出现“3+1现象”,即三大城市群+西部的核心城市。可能成为西部核心城市的有:成都、重庆、西安。其中成都和重庆称之为成渝城市带,大成都和重庆成为竞合关系。重庆作为工业、制造业重镇,成都不能和它攀比。重庆是后门设厂,成都不仅前门开店,后门也设厂。依附现代服务业中心基础,对第二产业补课,最后强化对大四川、大西部的辐射和服务能力。我们把它定位为:“西部之心,魅力之都”。他还将服务于整个四川的旅游。

我们看到,在经营城市方面,中国市长的衡量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上个世纪6、70年代—80年代初搞建设

2、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管理城市

3、到现在——经营城市

现在衡量市长的标准之一就是能把城市经营得升值,极富竞争力,极富魅力,经营得极有辐射力,能够把自己的勺子伸到其他人的锅里去,让更多的人来消费自己。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在中国已经做了8个案例,总结出的经验:不管城市经营怎么复杂,逃不脱这样五个环节:

1、城市战略定位:

从成都到甘孜,甚至甘孜的每一个县,比如康定、海螺沟、泸定、德格……可以说每个地域都面临战略定位。前提是全州的战略定位,象大厨确定宴席的菜系一样,只有总的菜谱确定了才能成席,否则可能菜很好吃但成不了席。不能关起门来做皇帝,要用动态、辩证、发散的眼光,放在整个世界、整个中国经济一体化这个背景下,寻找他的差异点或叫卖点。找准后把定位顺藤摸瓜找清楚。在定位清楚后去指导规划。

2、战略资源的梳理、盘存、和整合:

我们甘孜州究竟多少资源?如果没有一个标准,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民间说“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大道理”就是战略定位。从发现资源的角度来考虑甘孜州的空气稀薄也是资源,这一行我们6000多米雀儿山走过、4200米的理塘睡过、……不仅我走下来了,整个团队来自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人大都走过来了,开始大家都惊恐,怕过不了这关,经过大自然的体检,比医生的话管用。空气稀薄经过人的传说,经过这种体验,是别的地方得不到的体检方式。千年的雪峰、万年的冰川、高原的森林湖泊……发展旅游就会发现老祖宗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资源。

3、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

就是根据战略定位和资源要素量身制定区域的发展战略。

4、城市空间布局与规划

没有前面三项就进入这步是非常可怕的。一步到位搞规划的结果是好看不好吃,规划也会显得“魂不附体”。比如昆明市博会,一步到位做世博园,走弯两年,结果发现只是在完成政治任务。给昆明、给云南人民带来什么,后来又经过了重新调整、补课才到当时的模样。

5、城市形象的定位、包装、品牌推广

只有科学地经过了上述步骤之后才到了城市形象的定位、包装、品牌推广这一步,而不是象有的城市表象地包装宣传成“浪漫之城”之类。

下面我结合我们做过的案例来具体地讲一讲:

第一个案例是廊坊:

我们称之为尴尬的角色。为什么这么说呢?北京缺玩的地方,于是各大部委就在这建度假中心;北京要吃菜,就在这种菜;后来北京发展了,又嫌弃这里城不城乡不乡。到现在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了。廊坊始终不能形成物流中心,和商业街的右手繁荣左手冷落现象一样,它和左手商业街一样缺少留人的“旋涡”,只是高速公路的过站而已。所以我们给它定位为“休闲CBD”。其角色是放在大北京经济圈里,补充北京的不足。北京有很多国内外的大企业办公,但极不适宜人居住,老板们都愿意到清山绿水间去,在工作中休闲,在休闲中工作。环顾整个大北京地区,只有廊坊最具备这个条件,“招智引商”。现在廊坊的“大北京高球城”热闹非凡,很多老板在此流连忘返。这就找到了差异化的竞争方式,同大北京进行配套。人无我有、人有我先、人先我快,补充北京的不足。不出意外的话,廊坊在三、五年将有一个新的展望。这是城市带、城市圈互补功能的案例。

另一个是99昆明世博会

我们把它叫做战略的胜利。前几天在成都开会时,四川省领导认为四川的旅游资源不比云南少,但为什么云南上去了,四川却没有?我当时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相信。但走完这一圈后受到深深到震撼,甘孜州的旅游资源不比云南差,但后发优势怎么符合市场进行整合,打造更适应新的21世纪人们消费的形态出来?当初做世博会,为什么做?一开始是“蒙的”(贵州话,意为不清楚)。中央因为1995年申办奥运会失败了,就拿了个“世界园艺博览会”。给北京,北京要200亿基础配套费,中央说哪里去给你这么多?北京说不给就不做,中央感到压力特别大。1996年,当时管旅游的李岚清副总理到云南。云南给他展示花卉、园艺,他看了不禁悲从心头起,自言自语说:“哎,你们这里的确是不错啊。我们拿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要的配套费太高了,中央拿不出来啊。现在我们就两种选择:一种是退回去,整个中国都没有面子了;一种呢是不知道去哪里再找地方”?当时的云南省委书记、省长胸膛一拍就说:“你放心,可以拿来云南干。大概要拿多少钱”?李岚清说:“不多吧,大概就二、三十个亿”。领导们回去就算了笔帐,认为25个亿就够了,可以用烟草的钱。三天后给中央汇报说云南来干,不要中央一分钱。李岚清当时高度表扬了他们,之后把项目给了他们。区区25个亿要办世博会,怎么可能。25个亿只是园子。除此以外还有若干项目:第一机场要扩大;第二,基础设施要扩建;第三,资源要重整。当时的思路不对,按组织部的方式来安排干部,并且来个“肥水不流外人田”。成立二、三十个子公司,什么规划、施工、园艺、广告……全自己做。这样一弄,李岚清来视察工作时大发雷霆,因为整个工期、建设根本跟不上。于是又赶快换“马”,这一换就两年了。换了个建设厅的厅长做副市长,只抓世博会。又调了烟草公司的党委书记来做副职,专门管钱。专门成立了公司,就是说烟草公司投资,(世博会)完了以后资产也归烟草公司。当时找到了工作室,我们发现三大问题:1、事情本身急;2、云南的当家产业:烟草和有色金属都开始衰落,必须要实现战略性转移。这就需要一个引爆点、一个支点来撬动。他们意识到通过世博会,通过会展经济来实现转型和升级换代。但他们操作上不行。建了很多机场,这也对。3、他们以为世博会就是世博园。没有真正认识到世博会是云南的一个超级支点,用好世博会的五个月和长达两年的预热期,将会整合很多有形和无形资源,从而讲云南的故事给全中国和全世界听,使云南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我们去后只解决一个问题,报告用了三千字,归结为两句话:“云南要变烟草大省为绿色资源大省,变有色金属王国为旅游产业大省,必须要以世博会为支点,运用半年的会展期和三年的宣传期,撬动云南的经济板块,使云南产生品牌和产业的根本转型。怎么宣传?——‘彩云之南,万绿之宗’”。这句话怎么来的呢?当时我问过很多人云南为什么叫云南?很多人说不清,我们发现,一个说法是“云岭之南”;另一个是非常浪漫的人文说法,汉武帝第一次派使臣来云南,到了贵州、云南,估计还有我们甘孜,回去后史书记载有三个点:第一个点是“夜郎自大”,第二是酒的第一次记载,第三就是关于云南。说在云岭以南一个彩云飞翔的神秘的地方。——“彩云之南”。那“万绿之宗”是怎么来的呢?云南是绿色植物王国,包括茶叶,据英国的大百科全书记载,茶叶最早出现在云南横断山脉,通过长江流到杭州,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础,由英国人带到世界。“彩云之南,万绿之宗——中国99’昆明世博会”,世博会完了之后又作为云南的形象,对世界宣传。江总书记一来,中央各种领导就来了,中央各种领导一来,中央电视台就免费长达一年的宣传。由于未雨绸缪,长时间的宣传,把整个云南的形象推广到了全中国、全世界。而且不仅仅是世博会,而是世博会和昆明的旅游资源,和滇西北丽江、中甸,以及原有的旅游资源如西双版纳、瑞丽等。因为来的人肯定要玩个够,这样一来全带起来了,云南的旅游果然实现了彻底的转变。现在云南又来找我们了,更大的愿望是要把昆明打造成“东方日内瓦”。要在世博园三千亩的后面又给了四千亩,一共七千亩。全市的规划已经准备了两年,还觉得不够,要我们介入,打造一个亚洲的生态城。2005年东盟首脑会议,原来广西抢去了,云南领导跑到北京去找吴仪,当场给云南了,说了三句很精彩的话,说:“如果东盟会议不放在世博会开,别人会以为我们以大欺小,看不起小兄弟。所以不可能放在广西,世博园是中国的品牌、世界的品牌,在这开表示是贵客”。“为了表示支持,今年的昆交会我亲自来”。“需要什么政策、需要什么支持,中央全力配合”。昆明又从生态城市转化为会展、休闲城市。我们要全面介入,第一件事是要修建15座总统别墅。第二个是会议——“东盟10+3”,想把昆明打造成永久性的东盟的论坛,超过博鳌。另外云南省委书记去新加坡招商,说你来干什么?他们都跑到昆明打高尔夫去了,果然上百个老板都在阳宗海春城高尔夫一呆一周,飞机一天两趟。昆明决定要做东方高球城,建20个球场,五年后建成。昆明的气候适合做这个。

第三个案例是成都

由于正在进行中,所以不便多说。这次他们前期做的规划上百万字,各个产业都有三十多万字。都做的非常好,但要纲举目张,最后我们访谈了上百个专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报告非常荣幸的通过了。我和成都市的领导解释中途到甘孜的原因,因为我知道光是解决一个成都是解决不了四川的,光是解读一个成都是解读不了四川未来的增长点——大旅游的,所以我必须要到甘孜去。反过来我认识完甘孜会对四川、对中国的西部有更大的认识。说起来我们途中还有精彩的人生经历。在这里还得感谢州委泽波书记。我们到金沙江边的时候接到电话说要我到成都去讨论成渝一体化的问题,我一问到成都要赶1000多公里,我问两天能否赶到?泽波书记说只能特殊处理,就是警车开道。并且说跑也要看一看周边,就选择了从白玉走。穿过白玉一百多公里原始森林的时候,路最难走,但最兴奋。因为我看过了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看过了云南的热带雨林,都很失望,但这里才知道什么是森林,上面是参天大树,下面是林莽,还可以看见天。雪山、溪流……很罕见。第一天晚上10点赶到理塘在4200米的高原城睡了一觉,第二天一大早又接着赶,泽波书记考虑的周到,要当地的警车开道。结果警车翻车了,躲闪对面的车,翻到沟里。我发现川藏的司机都是活雷峰,没有一个象广东的出事就逃。康巴汉子把车抬出来后又接着赶,中午与刘书记紧急见了一面。下午过二郎山天堑堵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半夜11点钟赶到成都。我在笔记上记录:我有吹牛的本钱了。在两天内几乎横跨横断山区,我经过了若干条大峡谷,我看了五座雪山。我经历了从5000多米海拔到几百米海拔的落差。这个背景下是对成都、四川。咱们甘孜州,在成都、在四川未来旅游要扮演什么角色?不仅有了理性的认识,更有了感性的认识,有了感情丰富的感性认识。

第四个案例是西安

西安这个城市是十二朝古都,但历届领导最头疼的就是今天的西安有两个,2000年前打造的十平方公里的皇城西安,这里有七十万人,包括市委、市政府、回民街。另一个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向南扩张后建的“西高新区”,这在中国排前三名。原来离中心城五公里应该是在郊外了,没想到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新的西安城中心区。出现一个不伦不类的问题:中国过去搞园区经济往往没有和城市化结合在一起,要么园区和城市扩张“非驴非马”到接在一起了,要么园区被城区甩得很远,象天津经济开发区,甩到塘沽,一方面没有接受天津的辐射,一方面本地没有很好地发展第三产业,一到黄昏上万人又坐上卡车往城市走。两个极端,一个是西安的“非驴非马”、城不城乡不乡,一个是天津两者不能够共享。在这个背景下,西安新的领导班子来了,找到我们。当时南部的高新区上马时,同时还有一个南部的旅游开发区因为种种原因没做起来,成了半吊子工程。我们按城市经营的理念来经营大西安,把立足点放在曲江开发区里打造一个新的西安城,过程非常复杂,但归纳出来就是八个字:“腾笼换鸟、八马拉车”,意思就是开发新城疏导老城,拉直骨架,双城并耀。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有个最大的教训就是旧城改造,比如广州,十年的旧城改造,把几千年的上下九、西关搞得不伦不类,而且乌烟瘴气成了中国最说不清楚的城市。到三年前新的市长上来时才痛定思痛,不再光旧城改造,而是通过新城开发来疏导老城、腾空老城,回头进一步完善改建和升华老城,这是血的教训。那么西安怎么改造?几十万人呆在十平方公里里面谁都不愿意搬出来。机会来了,腾笼换鸟,曲江新城现在43平方公里,推出城市应运商。要千万注意两个极端,要么一放就乱,全部放给运营商,商人是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杀鸡取卵、“个人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结果是小区很好,整个城市一塌糊涂。另一个极端是政府包办一切,结果是城市不好,也不能调动积极性,还搞得老百姓不买帐。为什么说领导思维的三个转变非常精彩呢?用它来指导城市运营、房地产开发,甚至是旅游产业效力都是很大的。在这个背景下西安我们做了个中间形态,我们推出城市应运商,我们把他叫做“一级半”开发商,一级开发土地在政府手上,房地产开发商是二级,两者之间有个一级半,他的功能两句话:“承上启下,左右逢缘”。承什么上呢?承政府宏观调控之上,必须扮演政府的很多角色。政府说这块地在整体规划里是旅游板块或商务板块,它的面积是多少、容积率是多少、功能分区是怎么回事、路网是怎么回事、风格是怎么回事。想清楚了,选一个有实力的企业,国营的也可以,不违背国家政策,用政府的土地,他出钱他投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一个按市场化运做,一个政府干预,该配套该服务跟进。大的战略思路确定,功能分区理清楚后,他来投钱,把毛地变熟地,熟地变宝地。土地通过市场价拍卖、挂牌。二级开发商进入,调动他最大积极性,挖潜、革新、改造。又市场化运做,又防止他越位。这就是“承政府战略、策略之上;启市场运营之下”。另一句话“左右逢缘”,城市运营商还需要整合许多资源来强化这个地方的能量和卖点。在这个问题上西安怎么做的呢?“腾笼换鸟、八马拉车”。“腾笼换鸟”——十平方公里的老城根据这个历史机遇,依能量大小有大做、中做、小做三策。能量大则大做,把十平方公里置换出来,保留精髓,打造东方第一皇城,再现汉唐雄风。把以前的盛况作成有根有魂的主题公园,“西有古罗马,东有长安城”。那整个西安在世界上就不得了,但难度很大。如果大做不了,就中做,把“麻雀置换出去,把孔雀换进来”。70万人中3、40万人置换出去,疏导完后拿出2、3平方公里做汉唐城。如果中做也不行,再小做,疏导2、30万人,1、2平方公里再现汉唐城。“八马拉车”怎么做,这43平方公里设定了引擎,八匹马,八个功能区。怎么开发启动?第一功能区:中心区,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全部搬过来,不要四大班子一分钱,置换。运营商提供2个亿建中国最好的中央政务区。4亿5千万亏了2亿5千万怎么办?这个帐很好算,政府有无形资产,牵动起市场,拉动板块。结果借大欢喜,政府拉动了板块,同时获得更大的办公天地和空间。置换出原来的地点,应运商过来招商引资,包装和推广,开发。第二个引擎更精彩,原来的政绩工程花十多二十个亿建的,包括会展中心,一年只开个3、5天,旁边建的象阿房宫似的曲江宾馆,联动效应没起来,效益不是太好,整合输理后打造一个西安的会展中心一下就盘活。第三个中心是佛教文化中心,大雁塔底下,本来就是日本人朝圣的中心,稍微一转换,又是一个能支撑西安魅力的中心。第四个中心更有意思。西安有一个古文物的地下交易市场,我们说为什么不能把地下变地上呢?——古文物交易中心。还有教育中心、36洞的高尔夫等一共八个板块理清楚以后,城市运营商一去银行就给了30个亿。这就是“腾笼换鸟、八马拉车”。好!上半场就到这里。休息10分钟接着进行下半场,欢迎大家提问。

下半场:甘孜州的城市经营

如果说上半场比较闷的话,下半场就是散文了。我讲讲此行的一些观感。

13天下来,对我的人生经历是绝无仅有的,信息量之大,震撼之大,够我消化一、两年,而且对中国的认识,对旅游业的认识都会产生很重大的作用。

这次州委、州政府下了很大的工夫,泽波书记、肖峰局长一直陪同。而且做了充分的安排。我们从东线切入,成都出来先到了都江堰、青城山,感触很深,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李冰父子罕见的水利工程,下一步要打造的休闲、养生的圣地。往上到了卧龙大熊猫保护基地,然后路分两地,一个是阿坝——中国九寨沟的代表之地,一个是我们进入甘孜的地界开始进入四姑娘山,终于进入甘孜的门户——丹巴县。我们这次给自己很大压力,我扮演三个角色:一个考察者、新闻主持人总编、项目总策划。外带新闻单位过来,电视台就两个,每天晚上解说,谈兴奋点,还有策划工作会议。这次(考察)完了以后除了新闻报告外,工作室还额外增加些压力,做一个大型的文化片,叫做《秘境之旅——康巴见闻》。还出本书,我亲自撰写,摄影家的摄影也组合其中。由于走马观花不可能拍出更多的风光和景物,而这些是为了用特殊的方式去推广甘孜州。还希望州里多配合。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里专门讲过一句话,说“读书、学习一定要讲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反复的过程”。考察一个地方也是这样,我经常对我的徒弟们讲一个观点:方法论很重要,叫“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好的思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而且我经常说:中国两个哲理表明两种现象,有的人“盲人摸象”,有的人擅于“疱丁解牛”。片面和深入全面。在甘孜州经过三个过程:第一,每个点跑完找感觉;第二,点跑完后找到线;第三,通过深入、深刻的研究后把他放在中国和西南的背景下面再找到面。点、线、面。分别讲:

第一、点:

丹巴的藏村藏寨。可以大做文章,我跑遍了很多地方,到欧洲的瑞士、维也纳、德国,痛感中国没有象西方这样宁静的小镇、乡村,这样天人和一的东西。到了瑞士,根本不喜欢住大酒店,那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我感兴趣的是瑞士的家庭旅馆。是牧人的木屋延伸过来的。不光我,所有的游客都有这样的愿望。考察达沃斯,3000来人的小镇,象夹皮沟似的小镇,交通很麻烦,也住在家庭旅馆里,我的感触很深。丹巴的藏寨、丹巴的藏族村落在整个中国肯定有卖点、兴奋点。而且包括道孚的民居和丹巴的藏寨结合在一起,可以成为康巴人的乡村生活。另外从建筑学来讲,中国几千年的古文明,能留存下来的古建筑、古村落非常少。原因是中国的古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很容易毁于战乱。罗马的建筑存在了2000年,是大理石的,被成为永恒之城。丹巴上千年的建筑还存在,因为是土石建筑。我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没想到藏族把房子演绎成这样子。另一个重要卖点是藏寨主要是古碉楼建筑。大概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防御和自我保护;第二阶段用于炫耀,打仗时的烽火,娶妻生子;到第三阶段装饰性效果,展示个性特色的建筑符号和形象;这完全符合人类建筑史。欧洲的村落都有教堂,围绕教堂2、30户人家,非常幽雅舒适。在中国,往往看到的千人一面,旧城改造后乡村同质化,很可怕。很多专家疾呼,但不得一法整治。在这有的藏寨还有白塔,感觉很舒服。所以在规划上根本不用动,他是天人合一的,在源于生活上高于生活就可以了。我建议你们可以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考察瑞士的乡村家庭旅馆,回来后将有很多启发。先用2、3户进行梳理,作成家庭旅馆的模范户,接待形成经验后再制定规矩和标准进行推广。会有大量的游客沉迷于此。

旅游无非有三种形态:第一阶段,观光旅游。特点是到此一游,消费不多,门票一张。旺丁不旺财,赔本赚吆喝。最后打扫完后名声出去了。包括峨眉山、青城山、九寨沟的早期都是如此。中国人先解决吃饱的问题。游够了以后到第二阶段,叫休闲旅游,指解决了温饱,进入小康的人们。特点是:呆十天八天,不会打一枪就走,去了爱上它以后就会不断地去;对当地的拉动不单挣名声,而且是产业性拉动,不仅富了当地老百姓,而且产生连带效应,使当地的经济产生超常规的发展方式。比如丽江就充分享受了它的甜头,40%的游客都是休闲。所以我给丽江定位的是“小资天堂,白领世界”。小资来了,安家乐业,办酒吧、网吧、搞艺术……所以我们说: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民众经营文化。丽江四道“菜”:玉龙雪山、丽江古城、东巴文化、鬼才宣科。充分体现了以上三点。

宣科搞纳西古乐,我开玩笑说:“你这个说白了就是我们老家的道场民乐,搞得还很神秘。”宣科很得意的说:“有个音乐学院的教授批判我们音乐不入道,书呆子,我是世界著名的牛津的音乐博士,他能和我比吗?!”私下又说:“旅游这个玩意儿,就是看你有没有兴趣,大家呆在这里是我说高兴的就行了”。他说的很有道理。他把自己“倒腾”后,纳西古乐出口转内销,西方认可后,中国人也去,宣科成了丽江的超级脱口秀大师,中国的脱口秀大师,如果不是“非典”已经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执棒演出。宣科的故事很有趣,这个人1978年从监狱里放出来,在学校里教英语,普通话说不好,英语说得很溜。老外被他搞得一愣一愣的,最喜欢他因为三点:被关过、有藏族血统(其实是安徽人,爷爷辈有藏族血统,无从考证)、幽默。82年到文化馆。丽江这个地方搞文化很值得借鉴。“游手好闲东巴郎、披星戴月纳西女”,女人很辛苦,男人们就游手好闲,搞琴棋书画,成为“五类分子”,没事干。宣科也是“六类分子”,“出来”以后和“五类分子”找事干——操琴。1990、1991年有人来(旅游)了,对这些老人很感兴趣,就搞个戏园子演奏,一不小心成为丽江、成为中国的一张王牌。越搞胆子越大,到世界各地去演出,老外觉得老人们和乐器都极其神秘,音乐似天籁之音,演奏者都跟“出土文物”似的。加上宣科外语讲故事,讲得比拿破仑与约瑟芬的故事还浪漫。老外极其崇拜他。直到去维也纳金色大厅指挥,成为“吓死人”的品牌。他认为还不够,又自己撰写论文,关于音乐的第42种起源说——音乐来自恐惧。他说当初在监狱里就老唱歌,怕老鼠来咬,半夜过坟场也用来壮胆。这就在牛津获得了博士学位,这就是宣科的魅力。市场挖掘了宣科,宣科提升了市场。咱们甘孜有没有“宣科”?我一路在找,有:如丹巴写墨尔多神山歌的、德格唱格萨尔王传的阿尔、海螺沟肖局长找出来的活地图——山神爷(王志纲给人起的外号)等。关键是象宣科一样,一个出来了,带出很多,各种流派彼此竞争,很丰富。

旅游的第三个阶段是体验旅游。做西安策划时的感悟就是用体验旅游来拯救西安的旅游。西安的官员反映,本来西安和北京是中国旅游的朝觐前线,原来克林顿都来过的,但现在急剧滑坡,原来游客呆三天,现在只呆4个小时。西安这里不适合休闲,但可以做旅游的最高境界:体验。体验汉唐盛世。

甘孜这里观光、休闲、体验一个都不能少。浅层次、中层次、深层次都能做到。比如德格,主要就靠体验,格萨尔王传的来龙去脉,作为藏文化的史诗和东方的史诗,对于身体力行的特种游客:文化人、艺术家等爱深层次体验的游客非常有吸引力。还有印经院等等。

而道孚则主要是康巴饮食和精美的房子

我们在道孚的八美吃了一餐,用嘴来体验康巴饮食,藏族饮食的特点是:“康巴的汤料,海纳百川”。确实鲜美。藏族的、彝族的、汉族的……这些都是游客感兴趣的,怎么进一步挖掘,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

炉霍的亮点是“康巴狂欢节”

我们在炉霍看到了最有震撼的狂欢。是中国最有号召力的(旅游)产品。“康巴狂欢节”(耍坝子)三大特点:规模大、品位高、浪漫;但没有产生生产力,自娱自乐。北京、广州、上海这些人的都市生活极其匮乏,嗷嗷待哺,来了以后会乐于花上千元与民同乐的。第一,康巴人很知道休闲娱乐,长达三个月耍坝子;第二,各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风格不一样,歌不一样、舞不一样、玩的方式不一样;第三,从饮食、服务各种品位、各个方面现代人都能接受。“水烧开了”,为什么不让北京、上海的人来“下筷子”呢?可以好好整合,北京、上海、广州都想搞狂欢节,但搞不起来,康巴人天生很懂得休闲狂欢,为什么不搭建舞台,让外面来的人来消费呢?做好能超过内蒙的那达慕,超过新疆。

德格的亮点是康巴文化

最有价值的三点:一,翻雀儿山自我体检;二,过草原格萨王尔传的发祥地;三,康巴文化,藏经院。

在沿着德格到白玉的金沙江畔走的过程中,脑子里浮现三个东西:一,电影金沙江畔;二,昌都,文化层次高的人感兴趣的文化走廊,一路都有很多典故、故事;三,横断山脉的感觉,这是人文史和地理学上都很有价值的。在甘孜段的游牧走廊、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吐蕃王朝、古羌人。这些过程当中的东西对高端游客是非同一般的。

白玉的亮点是高原水城

但有些遗憾,公路边的有些建筑是镶瓷砖面的,象公共厕所,需要稍加调整。甘孜应该发展特色小城市,找到他们的魂,高明的设计师怎么规划设计?各自有各自的风格,寻找差异化,形成众星捧月、百花齐放。这也会使游客流连忘返。

甘孜的森林是中国最好的之一。但也留下很多过去砍伐的遗迹。物种众多、溪流相伴。人在里面走不觉得累,完全可以每十公里一个驿站,专供骑马观光、愿走愿留都可以,提供山珍野味。深处走可看溪流、看万山红遍。往外走是大氧吧,可以穿短裤、穿比基尼森林浴等。可以写森林交响曲、咏叹调。包括海螺沟也应恢复森林步道。给现代人一个“折腾”的地方。

理塘的亮点是草原赛马会

草原赛马会可以做成狂欢节。

总的说来甘孜的旅游有着天然的七大资源:雪山、冰川、湖泊、森林、草原、避暑、缺氧。

人文资源美不胜收:康巴汉子、康巴狂欢节、碉楼小镇、……

最后再说说康定和海螺沟

我对康定的旧城改造建议:一,避暑之城;与各地的酷热相成鲜明对比,成都到这也就三小时。二,瀑布河;全国绝无仅有,穿城而过有落差的洁白的瀑布河,可听水声、观水势、感水韵、看水形。身在其中不觉得,来的人都很感叹。应该请规划师好好设计,甚至河道局部抬高阶梯故意造效果。桥梁一定是观赏桥。入城就有“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震撼。三,养生之城;温泉如此发达,但没做起来。养生本来和避暑、休闲是结合的,又有温泉。用会议、会展拉动休闲旅游。四,修旧如旧,不是旧城改造。打造中国有独特藏族特色又现代的城市,这一点可以借鉴卢森堡。

海螺沟的亮点是冰川、休闲。

海螺沟的名称需要考量,没有传递特质。实际到了后大出人们意料。需要调整的是:一,目前基本是观光,是浅层消费。

卖点:冰川、森林、湖泊、温泉

二,休闲养生:温泉。考察过日本香根的皇家温泉:头披星月、池中唱呤、木盆渡酒的野天风浴真是极至享受啊!我在全国很多地方体验过温泉,但只有这里可以做。特点是:几种温度分几个池,可以边泡温泉边看茫茫森林、可以看雪山,而且时有羚牛来喝水,四季都可使用。

海螺沟可做甘孜的龙头。

整个甘孜一次定位,分级开发。集中有限资源打造“客厅”,有了客厅,其辐射半径自然会让人们到理塘、巴塘。如果客厅来不了,从北京从上海他怎么到这些地方呢?这些是很大的学问。

海螺沟旅游处理的问题:一,旅游形态。战略定位,资源怎么梳理整合?海螺沟在整个甘孜扮演什么角色?其资源在整个中国扮演什么角色?资源怎么梳理盘存?二,操作模式。怕两个极端,要么政府插手过多,一管就死;要么企业自太大,乱砍乱伐,不受管束。整合的基础上,管委会能不能扮演运营商的角色,他既有政府的功能管理要承上,还有市场的行为要启下。在策划、规划的基础上再整合民间的开发力量。“众人拾材火焰高”,在此背景下统一推广形象。

稻城的要点是打通后门

打通与已经很成熟的丽江、香格里拉的通路。引丽江的游客资源来。开前门还要通后门,借势接力,力量就很强大。

甘孜的形象定位原则:“不是阿坝胜似阿坝,不是胜似”!

九寨沟国家投了100个亿修建的机场九月同航,2005年以前,投25个亿建好九寨天堂,世界全球一体化大会将在那开,九寨沟和成都联动。但九寨沟从开发到现在已经糟蹋的差不多了。其观光到休闲只是一花独放,整个板块能否起来是还不好说。我们同其竞争合作中,可借势借力,又超越于他。也就是找到一种新的说法、新的旅游形态、新的平台、新的旅游推广模式。人有我有,人无我也有。

甘孜与周边滇西北(丽江、迪庆、中甸〈香格里拉〉)的竞合关系。我是他们的战略总顾问,认为他们最伟大的是让全中国人向往香格里拉、向往雪域、向往东巴文化和藏文化、向往高原、横断山脉……。但那里的资源还是太有限,不象这里雪山、神山这样没法比。泸沽湖、女儿国。泸沽湖很有名,共有18个寨子,在我们这边有2/3。那边1/3不到,但开发起来了。我们怎么把后门连通?滇西北香格里拉已经炒热了,我们再怎么跟近都是老二。路途中有首歌对我打动特别大。叫做《香巴拉并不遥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她向往,那里四季常青,那里鸟语花香,那里没有痛苦,那里没有忧伤,她的名字叫香巴拉,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香巴拉并不遥远,香巴拉就是我们的家乡——甘孜就是香巴拉”!

这首歌诠释了所有的内容,作为游客寻找的是一个圣洁的土地,寻找的是理想中的家园。她没有污染,她很旷达,她很自然,她很清纯,她很丰富。她是种梦境中的东西。她符合现代人的追求。

丽江、中甸为什么成功?因为他们赶了第二次浪潮。香格里拉是出口转内销的概念。香巴拉是藏语里神仙居住的地方,人间天堂。西方人洛克在这边游了十多年后,拍了很多照片,写了很多文章,传到西方,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开始,资本主义危机,人心惶惶的时候,人们都向往没有冲突、没有怨恨,很安详的地方,人们借助洛克的资料,虚构了一个现代桃花源,詹母斯·希尔顿写了本《消失的地平线》提到香格里拉,虽是二流小说,但正好符合当时人们的心理向往,改编成电影。香港华商把五星级酒店注册成“香格里拉”,一下在世界名扬四海。宣科又把它拿来说事,云南开新闻会,宣布发现香格里拉,游客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下炒作开了。丽江和中甸打架了,中甸抢先定名香格里拉县,领导开玩笑说:“你们拿了20多个亿的品牌资源”。我说市场不认可没用。丽江也不争了,定为香格里拉的客厅。凡是到中甸非从这儿过不可。所以他做了件好事。你好他也好。香格里拉已经做完了。中国的旅游自“****”以后,人们走向富有,走向旅游,走向休闲,需要新的旅游形态———体验、休闲、观光一个都不能少。这时候需要新的平台,新的旅游。我们说甘孜这个未开垦的处女地完全符合条件:从观光到休闲到体验。这时候中国人完全可以很自信的说了,应该返朴归真,出口转内销的时候过去了,既然源头在这里:藏文化的、康巴文化的,那么“香巴拉”是下一步打造的平台。至于以后的广告词是“香巴拉并不遥远、香巴拉就在眼前还是梦回香巴拉”?回头再细化。

但为了破这个题,我的书里肯定有。考虑书名叫《密境之旅——梦回香巴拉》,第一章:走进香巴拉;第二章:发现香巴拉;第三章:探索香巴拉。图片和文字。相信出书后人们对这全新的视角。因为我不仅是个游客,还是一个学者、一个探索者。所以下一步“菜谱”有了,然后统一各道菜,都往这上靠,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下面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

1、问:请问王老师针对甘孜州垄断经营资源与交通封闭矛盾怎么解决?

答:解决这个问题要有三个转变:就是人力资源变人才资本;

民间资金变民间资本;

土地资源变土地资本;

政府经营城市、企业经营资本、民众经营文化

2、问:甘孜的交通瓶颈如何解决?

答:首先我不是政府,无法给你权威的回答。但据我所知现在全州都在修路,1、2年内二郎山通隧道,雀儿山通隧道;同时川藏线贯通,主要是完善道路交通管理。还有机场也是日程之中了。

3、问:旅游怎么做才可以扬全州之名?

答:先要找到魂。之后统一思想,众星捧月、百花齐放。之后张扬

4、问:甘孜不同于阿坝,不同于云南地区,如何解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答:他们的相同之处:从地缘上都是横断山脉,气候、地貌上都有相似的地方;

河流纵横;都是多民族多风情。

不同之处:阿坝开发早,是个景区:黄龙、九寨沟;是个点;

但阿坝州也因此成了前车之鉴,甘孜后开发可避免以前出现过的问题;

甘孜是面:藏文化的源头,如格萨尔王传。

甘孜开发更难,是交响乐而不是阿坝的九寨独奏曲

关于开发与保护:1、是优化而不是改造

2、做好几个样板示范

3、将破坏的和保护完好的一起对比保留

5、问:香巴拉和香格里拉两个概念是否重复?

答:比如成都的概念是休闲之都。但杭州已是休闲天堂,会不会重呢?我们在做成都大都市战略的时候也有人有这样的顾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自古就有的。我们说竞争的最高境界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解释者。提出话语权并解释、演绎它。但千万不能克隆。这里表达的是开辟中国旅游新时代,回归本源——香巴拉,竞合双赢。

旅游发展战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青海;旅游;SWOT分析;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八十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因其简捷实用、条理清晰的特点,逐渐得到其他学科的应用。旅游规划中的SWOT战略分析方法,是指在旅游开发规划过程中,对旅游目的地自身内外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和机遇(Opportunity)、威胁(Threat)进行综合分析,使旅游目的地的外部机遇与内部优势最大限度地匹配,同时尽量避免外界威胁,克服内部劣势,并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制定实施项目的战略方案。本文运用SWOT模型,对目前青海旅游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行业竞争实力,探讨青海省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Strength)

1、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昆仑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横亘境内,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也将全省分割成青南高原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个大的地理区域,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青南高原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面积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是全省最大的一个地理单元。这里的冰雪融水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世界著名江河,是举世闻名的中华水塔、江河之源。同时,这里也生活着藏羚羊、白唇鹿等许多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西北干旱区主要是指海西州的柴达木盆地。这里气候干旱,植被荒芜,地表景观以荒漠和戈壁为主,也是全国矿藏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一向有“聚宝盆”的美誉。东部季风区包括祁连山东部、青海湖盆地和河湟谷地。这里是青海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人口最为密集的一个地区,青海丰富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民族风情也多汇聚于此。

目前,青海全境拥有11处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尔寺、瞿昙寺、马厂塬遗址、西海郡古城遗址、热水墓群、隆务寺、喇家遗址、塔温塔里哈遗址、贵德文庙及玉皇阁、藏娘佛塔及桑周寺、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5处部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部级自然保护区、青海可可西里部级自然保护区、青海隆宝滩部级自然保护区、青海三江源部级自然保护区、青海孟达自然保护区);54处国家A级景区,其中4A级13处(青海湖景区、塔尔寺旅游区、青海省博物馆、格尔木昆仑旅游区、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区、循化撒拉族绿色家园、金银滩风景区、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马步芳公馆、国家地质公园久治年保玉则、热贡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祁连风光景区、门源百里油菜花海景区),3A级35处。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也起始于青海境内。

2、交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航空方面,西宁与格尔木机场已形成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乌鲁木齐、拉萨、成都、深圳、南京、昆明、三亚、大连、沈阳、重庆、敦煌、青岛等20多个城市的通航。按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万吨、飞机起降量4.3万架次设计的西宁曹家堡机场二期建设工程已经全面动工。在此基础上,还将新建青海湖、德令哈、花土沟、玉树和果洛五大支线机场,形成“二大五小”的省内机场网络格局,省内偏远地区的进入性和通达度将得到显著提升。

在铁路运输方面,青海现有2条国有铁路干线,3条支线,营运里程达到2,207公里。根据国家铁道部《关于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的说明》,在2020年前,还将新建张掖-西宁-成都、格尔木-成都铁路线。未来十年内青海将新建直达新疆、甘肃、四川的铁路,与青藏铁路一起形成六条出省铁路大通道。青海作为青藏铁路中转站的角色将得到转变,将成为沟通西部五大省区的重要铁路交通枢纽。

公路交通已形成以城市为依托,国有干线公路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根据省级交通规划,在“十五五”前还将完成省内通州公路的高速改建。青海将融入全国高速公路网络。便利的交通条件为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政府支持。青海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并着力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旅游业的全面升级,如提出“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战略部署、提出并打造“大美青海”的旅游品牌、设立省级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建立贵德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进行新的旅游开发模式的探索。

(二)内部劣势(Weakness)

1、客源市场占有率低,客流量相对小。青海省近年来,虽然加强了旅游营销的宣传力度,提高了一定的知名度,但仍然显得力度不够,形式单一,手段缺乏创新,使得市场占有率不高。据国家旅游局《2009年旅游业统计公报》的数据资料显示,在入境旅游方面,2009年全国共接待入境旅游者8,039.19万人次,获得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24.17亿美元。其中,青海省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3.61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500万美元,相较于上年分别增长了20.9%和52%,但其在全国的比重仍然很低,总体排名靠后。在国内旅游方面,2009年全国接待国内旅游者19.0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共计10,183.69亿元人民币,青海省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10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9.1亿元人民币,分别较上年增长22.51%和26.5%,但仍然居于较落后的水平。据调查统计,青海省的国内客源市场主要为周边省份及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等发达地区的游客,其他省份客源较少,地区构成相对单一。

2、高海拔制约游客数量的持续增长。青海全省海拔较高,冬季漫长缺氧,使有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视为畏途,担心高原反应身体不适,制约了游客数量的增加和冬季旅游的发展,影响旅游招商的成功和景区、饭店的投入。

3、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缓慢。青海省的经济尚不够发达,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各种基础设施,特别是旅游景区点的交通条件、旅游接待设施很不理想,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景区的可进入性较差,接待能力比较薄弱,文化娱乐业发展覆盖面较窄,项目少,缺乏创新。虽然,近几年青海省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目前拥有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13家、三星级酒店46家、二星级酒店53家、一星级6家,但这些酒店、宾馆内可提供服务及娱乐项目或者数量不多,或者规格不高,跟不上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步伐。

4、旅游商品开发与营销力度不够。青海旅游商品存在品种少、特色不突出、同其他旅游区的旅游商品相比存在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据统计,2009年国内过夜游客在青人均平均花费1,138.18元人民币,其中用于购物的部分仅为176.98元,占全部支出的15.5%;入境旅游者在青人均消费153.65美元,其中购物的部分仅占21.7%,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青海的旅游商品虽然品种丰富,但主要以直接出产的农牧资源为主,如蕨、冬虫夏草等各种药材。一方面在商品的包装设计上没有体现青海的社会风情和历史文化,也缺乏统一的青海旅游标识;另一方面这类旅游商品所出售的为最初级的资源类产品,即没有深度加工,也没有做产品的开发,更没有树立地方品牌,是低附加值的旅游商品形式,事实上是忽略了旅游对相关经济的联动作用和对社会就业的吸纳功能,也损失了巨大的潜在经济利益。

5、各类旅游人才缺乏。青海省发展旅游的人才支撑严重不足,成为青海旅游发展的深层制约因素。全方位地缺乏旅游人才,表现为旅游规划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酒店服务人员、旅游从业人员、农家乐从业人员等“五支人才队伍”严重不足,制约了青海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民俗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医疗旅游、特种旅游等特色旅游是青海旅游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对于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兴人才更为短缺。此外,旅游教育培训资源也比较短缺,旅游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环境也相对较差,旅游人才流失严重。

6、旅游业发展方式粗放。近年来,青海的旅游业虽然增长迅速,但发展过程中重速度规模、轻质量效益,重硬件景区建设、轻软件配套服务,重战略宣传、轻转化落实,旅游业的综合效益不高,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人才和科技的支撑作用不明显,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旅游业还停留在粗放增长的阶段,旅游企业弱小、效益比较低。

7、旅游产业集群尚未形成。青海省旅游大产业发展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统筹全省旅游发展的手段不足,整合全省旅游资源的力度不够。省内旅游公司、旅行社、饭店、商场、交通运输部门等企业数量多,但企业之间未形成很强的关联性,协作关系不明显,处于一种空间上的集中,产业上的离散状态。经营上单兵作战,缺乏合力。景区建设仍处在政府的催动为主,市场运作不力的状况。如此经营上的各自为战,产业集群的各种优势就凸现不了。

(三)外部机遇(Opportunity)

1、全国总体旅游发展环境向好。中国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地位的提升,为青海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中国旅游业也生机勃发,已成功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跨越。基于对中国旅游业的预期,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0)预测,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而青海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并重,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与高原地貌、特殊生态系统等旅游资源,均具有国际影响力。随着中国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地位的提升,青海旅游业发展面临着重要机遇期。

2、政策扶持。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助于青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各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和维护,也有利于借鉴外部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投资经营和促进省内旅游企业发展,更健全完善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加大了青海与外省市的交流,扩大了客源市场,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加快省内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步伐。

3、旅游需求多样化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需求也有所变化,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越来越多地追求旅游过程中体验性的参与活动,以及康体类的旅游产品。在这种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下,青海东部的低海拔季风区既是省内人口密集区域,存留丰富的人文景观可供游客观赏,也是高原避暑观景,进行适度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理想区域,这就很好地满足了社会需求的变化,顺应了时展的需求。同时,在旅游营销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的重要地位打造青海特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品牌。

4、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使旅游经营管理手段、思维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旅游业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省了人力,而且使管理工作迅速准确,是旅游业管理高技术化、最优化的途径,并可以满足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有助于青海省旅游业直接面向世界和国内较高水平,实现蛙跳战略,后来居上。

(四)外部挑战(Threat)

1、旅游发展中的遮蔽效应。青海旅游资源基于特殊的区位条件及地貌环境、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汇聚而显得丰富而独特,但其中任何一种构成因素都不是青海所独享的资源条件,在青海周边省份,基于地缘环境的相似性,在资源特色上也与青海有相通之处,例如,在藏传佛教文化和藏民族的生活习俗方面,也具有类似资源条件,甚至由于为单一民族生活区域,会比青海更具有神秘性和吸引力;在丝绸文化和历史演变方面,其邻近的甘肃省也具有相对优势;在高原避暑的旅游形象中,青海也很难与中部地区传统的山水避暑胜地形成竞争。综合来看,青海的旅游资源品质虽优,但仍处于其他旅游区的阴影中,处于被遮蔽状态,成为青海旅游发展中很难突破的障碍。

2、避免“旅游飞地”与旅游开发目标的自发偏离。在现代旅游中,除少数极端情况外,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都伴有消费行为的发生。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景区点、旅游参与项目的开发建设,旅游服务的丰富和提升,既可以获得可观的产业经济收益,提高社区居民就业水平,还可以利用旅游行为的继发效应对当地经济中的很多其他方面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旅游业是提升地方经济水平的有效手段。正是基于这些特点,各地政府往往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发展地方旅游业,但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很多旅游开发项目尽管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却并未完全实现地方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目的,甚至还屡屡出现当地物价失控、开发商与居民大规模纠纷等现实问题,这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已经引起理论界高度重视的“旅游飞地”现象了。

青海省作为旅游资源丰富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来说,对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必然包含其对区域经济的联动效益的实现。所以,在旅游开发初始,应当首先协调旅游开发过程中相关者的利益关系,社区居民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分配该如何进行?区域利益最大化的政策目标会不会削弱旅游开发商的投资热情,从而导致激励不足,进而无法达到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所需的投资规模?构建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的关键制约因素到底是开发商与社区居民间的利益安排还是双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决策互动?“社区参与”改善旅游发展绩效的理论依据到底是什么呢……这一系列谜团的解开都有赖于对旅游开发模式及过程规律的研究。

3、环境保护乏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认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的一切活动与环境息息相关。实现旅游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业是直接再生性地利用自然及人文资源,与传统产业相比,应是与环保、生态建设冲突最小的产业之一,可达成产业与环境互利的双赢局面。然而,旅游开发过程与环境也存在冲突和矛盾,如工程建设造成景区自然生态破坏,旅游者乱丢塑料袋、矿泉水瓶等造成景区环境污染,景区内滥猎乱采稀有动植物现象,旅游者生活用火增加景区火灾隐患,景区一些“农家乐”饭店环境卫生缺乏监管等等,会影响景区的形象及可持续发展。

二、青海省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通过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青海旅游业发展迅速已初具规模;优势明显,机遇和挑战并存。要保证青海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应树立以政府主导型战略为主,以联合发展战略、特色发展战略为辅助的大局战略,指导旅游企业和投资者参与者合理开发规划旅游项目,为青海旅游发展提供宏观指导,推动青海旅游产业化以及小康社会建设。

(一)政府主导战略。就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能力,积极支持、引导、规范各旅游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旅游资源的配置达到合理状态。青海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社会资本积累明显不足,加之区域旅游处于发展阶段,光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是不够的,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扶持。因此,政府主导战略的实施是提升竞争力的需要,是加速资本集中的需要,是旅游产业特殊发展阶段的需要,也是政府实现总体经济水平增长目标的需要。

(二)联合发展战略。主要是指旅游企业在相关旅游业务单元上紧密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具体的旅游企业可以利用共同的客户、渠道、技术和其他因素的存在使相关业务单元之间的价值链活动形成共享,如果共享降低的成本或增加的歧异性超过共享成本,则有形关联将导致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作为竞争者的旅游目的地,也可以组合资源,形成垄断优势。如青海周边的省份大部分旅游发展特色鲜明,可以凭借资源的相似性与这些省份进行联合发展,利用相关旅游较发达省份的辐射作用,实行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联动开发,提高资源表现的完整性,形成组合优势,树立自身的品牌和形象。

(三)特色发展战略。社会和自然的变迁给青海省遗留下诸多印记,这些印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可以逐步被开发利用,形成青海新的特色旅游资源,从而树立青海独特的品牌形象。例如,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同时也是青海旅游发展的主动脉,在后青藏铁路时期青藏铁路效益得到进一步凸显之际,按照《青藏铁路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布局和安排,以青藏铁路为纽带,完善西宁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建设,加快推进格尔木、德令哈等重要节点旅游城市建设,以沿线综合服务基地开发和沿线辐射区域内城镇、景区点配套开发为依托,以开行“邮轮式”高原观光列车为重点,培育青海旅游发展主轴,推进青藏旅游一体化深度发展。

(作者单位:1.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北京交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宇.SWOT分析方法在旅游规划领域运用的演进[J].商业时代,2008.10.

[2]张晓青,夏法金.基于SWOT分析的宜春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8.6.

[3]李先锋,张红梅,普学明.基于SWOT-PEST分析的宁夏农业旅游发展战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8.12.

旅游发展战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业,品牌;问题;对策

一、旅游业品牌发展综述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外资旅行社的入驻国内市场,行业密集度越来越高,行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我国旅游行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场品牌竞争的拉锯战中,中小型旅行社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可能。因此如何在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上双管齐下制定出应对危机的解决办法,成为当下打造知名旅游品牌的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

1.旅游业品牌发背景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下,旅行社数量激增。据国家旅游局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至2013年,我国旅行社数量表现出了持续稳定增长的趋势。截止到2013年共有两万六千多家,同比增长4.45%。旅行社数量激增导致了行业内部砸价现象发生使得行业收入利润率不断下降。旅行社产品单一,价格竞争成为行业竞争中最常见常用的手段之一,造成了当下整个行业利润受损。虽然行业竞争激烈,但是行业发展前景却是一片光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证实旅游行业仍然是一块肥肉。《2015年度中国出境旅游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出境游已经迈入入“亿人次”时,2014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过亿,同比增长19.49%。

然而在发展的大背景下,暴露出了处于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由于我国旅行社品牌还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在品牌规模的建设上,还浮于形式,并没有对品牌进行深入的开发。甚至部分旅行社都没有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就长远发展而言缺乏旅行社管理层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品牌建设的长远投资能带来持续性利润。其次,旅行社名牌建设是对该旅行社在“认知度、忠诚度、品牌延伸”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旅游品牌是带动当地旅游行业进步的风向标。十二五期间,湖南省接待的旅游人次,达到两亿多,增长百分之133。旅游收入2013年为1368.54亿增长到2015年的3659.96亿,同比增长百分之167.44。收益前景大好的旅游市场催化加剧了旅游行业的竞争,在这种大背景下,原有的旅游发展模式纰漏众多。提升品牌的发展趋于精品化主题化成为,打造知名品牌的主要途径。因此旅游品牌的打造不仅要充分满足人们对品质游的心理需求。同时要合理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围绕着主题品牌,开设品牌衍生出的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增设旅游功能,最终打造强势旅游品牌。建立完善品牌发展战略机制成为当下旅行社发展竞争中不变的话题。

2.旅游业品牌发展意义

旅行社通过对品牌形象的包装,并赋予一定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进而提高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战斗力。其次旅行社通过自己打造的知名品牌,进行招商引资,扩张旅行社的发展规模。同时知名品牌力量,能辅助旅行社开拓市场,增加旅客流量,和其旗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品牌战略发展作为旅游行业企业竞争突围的王牌,信息涵盖量非常广泛。要求旅行社在旅行产品开发创新、经营规模、品牌设计和对外宣传等诸多方面制定出详细完善的策划文案。郭咸纲《G管理模式》文中是这样解读企业形象的:“企业品牌形象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部分,现代企业经营已由单纯产品经营转向品牌经营。品牌经营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社会认可的形象,还可以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和全新的经营方式”。因此长远的品牌投资对企业带来的利益是不能以现金方式作为衡量的,旅行社的品牌建设意义重大。

二、旅游业品牌发展原因分析

1.旅行社培养客户忠诚度的措施之一

品牌认知度基于广大消费者的综合评价,认知度的积累是对品牌在长期发展中的客观评价和总结。市场与消费者认知度与品牌价值存在着正比关系。旅行社品牌在某一程度来说是旅行社的信用承诺书,以保障游客权益为基础为游客提供更满意的服务。知名品牌的大型旅行社能给予顾客较强的安全感,从而和顾客群培养出一定的忠诚度。

我国的旅游行业随着旅行社数量的不断增多,很多旅行社抓住旅游法中的漏洞,玩起价格战。部分旅行社采取减少旅游产品要素的方式,在游客游行路线中安排强制性费用自理等方式来提高可赚取的利润空间。尤其是对于我国旅游行业刚处于抬头发展的态势,旅游法还不完善,给了某些旅行社可乘之机,以低团费为诱饵吸引游客然后在行程中安排很多景点购物。有的旅行社则在广告词中偷梁换柱,通过在游客接待过程中降低服务标准和接待档次等方式来减少本金,赚取整趟行程的最大利润。在这种违背商业规则状况层出不穷的大背景下,游客对知名品牌旅行社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旅行社着重打造知名品牌也是顺应市场需求。

旅行社公开透明的收费标准和优秀的品牌形象,加之竭力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发展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顾客服务需求,同时旅行社也给顾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旅行社与顾客间这种互动与交流,能与顾客群建立良好的默契。也成为旅行社培养客户忠诚度的诸多措施之一。因此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成为旅行社品牌的发展原因之一。

2.公司形象建设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当下随着旅行政策的不断趋于规范化、标准化,旅行社在旅行产品结构调整和服务接待水平上下足了功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旅行社标识性的品牌设计,对顾客选择合作旅行社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旅行社品牌形象,不仅能提高旅行社品牌延伸产品的信誉度,还对旅行社开拓市场,形成稳定的客户群起着重要作用。知名旅行社品牌作为一种具有担保效应的广告,在推广过程中其极好的信誉度会在顾客中产生联想效应。旅行社做大做强形成一定的规模,并逐走向国际化的前提是建立知名品牌,并以此为据点,不断向周围扩张,延伸发展。旅行社的知名品牌对集团长远发展和客源加入这两方面而言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旅行社致力于打造品牌恩原因与公司未来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打造知名品牌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市场竞争力

旅游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大战与广告大战都不能帮助旅行社走出利润走低的怪圈。加之旅游行业处于萌芽阶段,旅游产品结构简单,旅行社之间同化性强,服务项目差异小,使得在这场行业竞争持久战中处于被动地位。目前部分旅行社没有意识到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在这场持久战中被迫扮演人为刀俎尽我为鱼肉的角色。大部分旅行社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并纷纷制定出了详细计划,并开始在市场和新媒体平台做信誉推广。显然,诸多旅行社管理者把品牌建设作为旅游行业竞争中的决胜点。旅行社之间通过建设知名品牌,进而获取行业领头羊的位置,成为旅游品牌推广的又一原因。

三、旅游业品牌发展战略制定

本文针对旅游品牌发展原因进行定位分析,做出了详细的品牌发展战略,进而促进旅行社长远可持续性的发展。

1.完善管理机制是品牌战略实施的基础

管理机制趋于成熟与完善,在某一程度而言为品牌更顺利的发展推行保驾护航。旅行社内部的管理机制牵制着其长远发展,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企业起着指导作用。当下,我国旅行社发展速度飞快,传统的管理机制不足以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求。导致了员工薪资结构分配,企业管理性失误,旅行社业绩下滑等诸多方面出现纰漏。旅行社管理机制传统统缺乏灵活性。针对上述情况,完善管理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管理者根据员工的专长进行挖掘,合理的分配安排的各自的工作任务。保证竞争机制选拔机制的公平与公正。第二加快完善公司内部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员工绩效对员工表现做出适当的鼓励与批评。用这种方式激励员工不断的保持工作热情。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不仅疏通了臃肿企业机制,提高了企业活力与竞争力,为旅游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2.优秀的员工素质为品牌发展提供保障

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人才战争不可小觑。因此如何引进优秀人才,组建优异团队对企业品牌推广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第一优化团队组合结构,做到团队内部互补性搭配。既能发挥每位员工的长处又能相互学习弥补不足。

第二加强团队内部合作精神建设,在工作中做到团结合作,有着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不仅能加快工作效率给能创造更好的绩效,对旅游行业品牌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第三优化公司内部重要岗位的人力资源。公司管理层需要在人才选拔上不断地进行考核筛选。一方面是为公司未来发展储备下优良的人力资源,同时避免日后管理层决策失误现象的发生。比如构建一批精通英语、日语、德语、俄语等外语语种的导游团队,为公司出境游业务的扩展及品牌的延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通过对企业文化的提炼对员工进行教育,从而增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灵魂,在工作中给予了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又能减少避免员工离职现象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因此企业文化教育来构建优秀员工团队,在某种程度上为也旅游品牌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3.充分利用媒体平台进行品牌推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新媒体成为旅行品牌推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并在品牌宣传推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对受众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媒介方式入手。以报纸作为宣传方式,信息量大广告费低,针对人群为老龄群体,也是带动旅游行业发展的主要群体。因此报纸的宣传方式性价比还是相对较高的。其次电视广告和新媒体平台传播速度,方式,比报纸要更好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结合极大的促进了品牌的推广。旅游品牌的辩识性标志和特色广告词深入人心,为旅游品牌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手机客户端受众的增加,运用网络营销来进行品牌推广业务顺应而生。信息的在第一时间内完成,成本的投入量又得到了有效的限制,为旅游品牌的推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其次,媒体传播所覆盖的消费群体,没有进行受众进行准确的筛选,人群范围广泛,正是因此其传播力度和传播效果更好。旅游品牌的推广正是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覆盖住消费人群,达到品牌宣传推广的效果。

4.旅行社产品创新

旅游产品的不断创新为旅游社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对于旅行社的发展而言,创新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首先旅行社的产品产品创新在科学的创新合理引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做出一定的品牌延伸、将产品创新的功能应用于顾客具体的旅行活动中。旅游产品创新的形式趋于多样,其不仅可以在原有旅游产品结构上进行改革创新,又可以将原有旅游产品要素进行拆分,进行一定的品牌延伸后再重新组合。当然旅游产品的创新基于旅行社对市场定位的把握和对客户需求的了解。这样不仅能杜绝旅游产品创新不必要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竞争对手的复制与模仿。

井冈山旅游线路就是旅游产品创新并应用于实际的成功案例之一。井冈山旅游线路将“红色之旅”与“休闲避暑游”两种标签定位融为一体。这种旅游产品的创新针对游客需求和市场需求作了相应调整,满足了游客个性化的要求。再比如“国旅假期”为公司为打响“国旅假期”旅游品牌,推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夏令营”、“自由行”、“亲子游”、“自驾游”等。私人定制般的旅游产品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品牌的打造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在这种事在这种大背景下,以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策划旅游活动,发展当地经济的旅游模式逐渐形成。随着旅行社的数量不断激增,打造旅行社知名品牌成为当下,旅行行业竞争中的重要手段。旅游品牌,是对旅游产品,品质,特色标时,形象的整体整。因此如何突出旅游特色,打造强势旅游品牌,成为旅游开发者,思考的重点。知名品牌是推动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企业的品牌形象,反映了企业文化和企业实力。强势旅游品牌对其旗下的衍生品牌的发展保驾护航并起着宣传作用。强势知名旅游品牌,具有强大的市场感召力,在某一程度上促进市场了占有率的增加。同时,实施品牌推行战略,不仅能够积累品牌信誉度,还能通过累积的信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行消费。换而言之,知名的旅游品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在旅游市场中有着绝对的优势,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品牌推广战略,需要结合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对当地历史文化进行开发。在文化和风景两方面双管齐下,避免旅游品牌单薄的现象出现。当下品牌战略的推广已经成为旅游行业竞争中,不可避免的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张莉杰.草原旅游品牌化发展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07:8-10.

[2]金运成.基于旅游软实力的县域旅游品牌构建--以浙江衢江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90-93+108.

[3]李家乐.基于新常态视角的旅游规划发展战略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5,02:25-28.

[4]王苗.商洛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研究[D].长安大学,2014.

[5]冯佳佳.YXK旅游网品牌战略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

旅游发展战略范文第4篇

1边疆旅游的区域优势

1.1拥有旅游区域文化理念

边疆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区域旅游的优势作用,除此之外,边疆的区域文化使得边疆旅游能够不断地融入创新因素,这些创新元素使得边疆旅游发展能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延续。例如:以往的边疆旅游发展注重的是对旅游地貌的探索,为游客介绍不同的地理情况,使得游客对特殊的边疆地理位置产生无限地向往。现在在其地理位置元素被完全发掘出来之后,边疆的区域文化还有深度挖掘的潜能。因为边疆区域文化内涵存在着深厚的地方特色,与其他国际比邻有着开发设计国际化旅游产品的优势,能够在区域内简单地实现对国外民生民俗的获知,这种文化内涵就是边疆旅游营销的主要优势。总之,边疆旅游的这种区域文化理念能够促使旅游业策划具有各国特色的品牌形象,赋予旅游产品品牌强大的生命力,然后根据成功地塑造品牌目标形象的要求、目标市场状况以及自身的综合条件等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组合传播的方式而取得最大的旅游宣传效果,获得长久的旅游业发展动力。

1.2拥有广袤的旅游资源

边疆地区是指两国间的政治分界线或一国之内定居区和无人定居区之间宽度不等的地带,我国与别国比邻的边疆地区有很多,这些地区的发展是国际间贸易合作的重点地区,其地理位置是国际间旅游的最大优势。同时,我国的边疆地区本身有很多风景秀丽、民俗特别、景观奇特的旅游优势。例如:云南的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云雾缭绕、傣女婀娜、歌声缥缈、孔雀飞翔 ”。素有“动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和“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等美誉,热带沟谷雨林为全国独有。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令多少人魂牵梦绕。如今,西双版纳不仅仅以“天生丽质”令人心驰神往,而且以全国、云南的对外开放窗口令世界瞩目,更以边疆民族地区独特的发展模式为各界称道。北方的冰雪景观同样受到很多人的欢迎,还有很多的民族特色是旅游的文化资源,等待进一步地开发利用。

2边疆旅游发展战略

2.1开发民族体育旅游业

由于体育旅游中所产生的交通、膳食和住宿等收益在统计学上都归结为旅游行业收入,所以一般都简单地把体育旅游看作旅游业的一个分支。边疆地区开展民族体育旅游对游客而言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2.1.1开发民族体育旅游的独特性

体育旅游在国内是一项新的旅游产品,与此相应,体育旅游也是一门新的学科。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健身方式。边疆地区的民族体育旅游,不同于其他体育旅游方式,其体育运动本身就有着及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很容易引起游客的注意,特别适合进行放松活动。例如:苗族的射弩、赛芦笙等;有表现民族风情的,如苗族的射背牌,壮族的抛绣球,瑶族的投花包等;有反应宗教、祭祀活动的,如苗族为了祭拜祖先跳起的笛笙舞,壮族的师公舞,彝族的跳弓舞、打磨秋等;有表现军事武技的,如苗族的苗刀、矮拳,瑶族的双刀舞、盘王拳,壮族的白鹤棍等。这些独特的体育运动不是为了真正地传授给游客,而是让其在欣赏的同时,进行尝试性的运动锻炼,一方面有着民族风情展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是游客放松现实生活压力的好方法,同时又能强身健体,可谓“一举三得”。

2.1.2开发民族体育旅游的产业化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也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民族体育旅游基本上依附于旅游业,而且对其开发也是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挖掘才得以利用起来的,民族体育开发尚未达到商业化,更谈不上产业化阶段,所以发展民族体育旅游,首先要进行产业化开发。其实,边疆体育旅游的产业化开发十分简单,目前边疆的旅行社行业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吃、住、行、游、娱、购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只要在景区景点中设置民族体育项目就可以了。当然,这些民族体育项目的设置一定要尽可能地挖掘体育人才,以体育模仿为先锋作用,不能进行简单的民族体育展示,首先要将民族体育作为一种活跃气氛的媒介手段,然后通过招收学习者和锻炼者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进而成为独立的行业。同时,在边疆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时间上要进行调整,将民族体育的重大节日与“五一”“、国庆”和“周庆”的时间联系起来,尽可能地造成旅游轰动效应。

2.2开发边疆参与旅游模式

边疆地区多数自然风光独特,民族风情绚丽,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旅游资源丰富,现有的边疆旅游模式多数是这种景观文化旅游。为了进一步开展边疆旅游,就要从参与旅游的方面着手,深入挖掘旅游吸引力要素,结合游客的需求,自主创新,开发出“参与旅游”的新模式。所谓参与旅游模式就是要让游客进行参与消费,提升体验旅游新观念。现在的边疆旅游产品都是观光型产品居多,参与性、体验型产品较少。所以,参与旅游产品的开发是首要任务,开发参与旅游产品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出发:(1)提升体验旅游。开发游客的体验享受,例如:体验边疆的生活特色、体验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体验农家劳动等活动。同时,进行参与性产品的开发,大力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加深游客的体验,增强旅游产品的消费价值和竞争力。(2)注意参与的周期性。要注意将游客的体验活动设计成周期性的体验,这样可以吸引游客进行长时间的旅游活动,确保旅游收入。(3)多设计边疆集体活动参与。旅游社团要善于激发游客的热情,让其在边特的山水之间享受放松的集体活动,做到情景交融,完整地进行旅游活动,享受参与旅游所带来的快乐。

2.3开发草原美食旅游

我国边疆地区有很多地区都处于广袤的草原地带,这些地区的草原美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元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聚焦点,总是希望看遍祖国的大山大川,纯天然的草原随之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去处,在草原上,不但能享受到草原的原始气息,而且能够饱尝传统的草原民族饮食。越来越多的游客为享受原汁原味的民族饮食慕名而来。所以,为了满足游客的这种需要,旅游开发要重视这种草原美食的作用,要将美食品质提升,品种不断地创新,以便满足人们对各种佳肴美食的求新、猎奇心理。开发方式要以集团化发展为主,尽可能地将草原美食与草原环境结合起来,供给游客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用餐方式。要注意在提供草原美食的同时,千万要提供充满民族特色的食物,同时也要考虑到食品的安全性。

2.4开发北方边疆的冰雪旅游

旅游发展战略范文第5篇

一、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1.发展全域旅游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龙头产业,抓旅游就是抓“强富美高”。旅游能拉动经济强:“十二五”期间,我市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5%,2015年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27%。旅游能帮助百姓富:据统计测算,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就能带动社会就业7-8人;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就能带动相关产业增加收入4-5元。如句容的樱花节、葡萄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期间,当地农产品被抢购一空,周边餐饮住宿爆满。旅游能促进环境美:A级以上旅游景点打造首先打造环境,环境越美越能吸引游客,旅游兴旺反过来也能促进环境建设。如丹徒世业洲、江心洲旅游开发,带动环境不断美化。旅游能助推社会文明程度高:城市游客带来良好的卫生、饮食等习惯,带来文明旅游、和谐生活等新风,助推农村社会文明;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又进一步改善了旅游环境,吸引更多人气,促进旅游发展。

2.发展全域旅游是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需要。一是扩大消费。研究表明,人均收入达到3500-4000美元,旅游消费将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升级,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度假旅游将增加目的地逗留天数,会产生巨大消费需求市场。旅游消费涵盖“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业每消费1美元,可带来3-4美元的经济增长。“十二五”末,我市旅游逗留天数1.82天,比“十一五”末提高0.91天;游客人均消费1316元,比“十一五”末提高251元。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新业态项目游客爆发式增长,宝华千华古村、金山国际房车露营地等游客增长108%以上。二是拉动投资。经济新常态下,不少行业产品、产能过剩,而旅游则是供给不足。我市旅游最大短板,也正是度假休闲游、亲子体验游等新业态项目供给不足。今年上半年,全国旅游投资增长30.5%,我市重点旅游项目投资增长19%。补上这一“短板”,正是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3.发展全域旅游是生态建设的需要。一是促进生态建设良性循环。区域生态建设,必须实行主体功能区制度,坚持适度开发,改善生态平衡,光靠财政转移支付不可持续,只有因势利导发展旅游,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群众得实惠、财政得收入,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二是共享生态建设成果。按旅游A级以上景区来组织生态建设,配套集散中心、咨询中心、服务中心以及厕所、停车场、游览标牌标识、无线网络全覆盖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游线、交通线路等服务内容,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共享。

4.发展全域旅游是美丽乡村(街区)、特色小镇建设的需要。一是旅游能促进美丽乡村(街区)、特色小镇建设。为什么坚持多年的美丽乡村(街区)建设难以推动,经常回潮反复,问题就出在动力机制上,一直是“要他搞”;浙江等地把美丽乡村(街区)建设同旅游结合,带旺人气、带来收入,充分调动起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变成“我要搞”和地方的自觉行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二是旅游能促进本土文化挖掘和弘扬。本土的才是世界的。旅游要发展,要有吸引物,本土文化是一个地方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特色亮点。通过本土文化的挖掘带动旅游发展,而旅游又反过来促进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

5.发展全域旅游是精准扶贫的需要。一是“种风景”既能扶贫又能扶志。旅游业带动性大、就业门槛低的特点,有利于贫困村和贫困村民增强造血功能,依靠“种风景”赚钱,依靠自身能力致富脱贫。特别是一些贫困村,山水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等很丰富,只要解决交通问题,就可以筹划发展乡村旅游,举行农事采摘体验、花卉欣赏、垂钓休闲、民宿度假等,实施“无景点旅游”。二是发展旅游能促进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高、规范配套,将有力提升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发展全域旅游是打造城市品牌的需要。游客的口碑就是城市形象。据调查统计,1个游客能影响13个人,一个人说好,会带动一群人说好,会带动一群人来、来了再来。同时,旅游也是有效监测城市管理与服务的传感器。旅游是体验、是服务,一个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水平,游客亲身感知,最有话语权。要利用旅游传感器,推动居民和游客和谐相处,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二、发展全域旅游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一是受政绩观影响。工业项目短平快,有直接的税收和就业,投资回报期短,可观可感;旅游项目往往投资大、回收期长,卖的是体验和服务,“吃住行游购娱”虽然带动性大,但直接税收和就业少。特别是旅游统计方法还不完善,旅游对当地政府财税的贡献无法计算,综合收入、旅游人次的统计与老百姓的感觉往往有很大差异,因此一些地方对旅游业发展重视不够。二是受部门观影响。部门工作、项目建设往往按职能完成就行了,在把工作、项目加上旅游,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百姓致富上统筹考虑不多,做方案时很少考虑旅游元素,更谈不上从满足游客需求上设计、建设、营运以及提供服务。

2.组织引导不力。一是缺乏旅游规划及配套。有的地方发展旅游条件很好,但多年来没有就旅游专门作出系统性的规划;有的虽然建设了一些景区,但道路、交通、游客集散等功能不配套,景区抱怨没有游客来,游客苦叹不知如何去。二是缺乏典型引导。有的地方完全交给市场,让旅游自发发展。从国情看,每个产业的发展、每项工作的推进,都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引导、典型引路。特别是发展之初,人们不会做、不敢做,更需要政府组织引导。三是缺乏政策创新。民宿的消防问题、乡村旅游的点状供地问题等,是旅游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国家目前没有统一规定,只有靠地方政策创新。浙江旅游发展迅猛,就在于他们敢负责善担当求突破,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政策创新。

3.市场化水平不高。一是本土老百姓和企业家自发从事旅游少。这与一个地方民营经济活力有关系,与一个地区老百姓创业意识和氛围有关系。二是旅游项目和人才招引成效不明显。现在招商往往多是开发区工业项目、商业地产和基础设施项目,真正专业做旅游的项目少之又少,项目成熟度也不高,有的地方没有一个项目签约。而人才随着项目走,项目少,引进的专业人才就少。三是国有景区改革创新不够、活力不强。一些国有经营的景区,体制僵化,队伍老化,思维固化,守着金饭碗没饭吃。

4.旅游产品供给不足。一是休闲度假游、亲子体验游等产品供给不足。有的地方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为主,已远远不能满足大众时代升级的旅游需求,特别是缺乏具有远程号召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二是散客游、自驾游、房车游等私人定制游线路供给不足。接待团队游是旅行社的优势,编排的都是团队旅游,花最少的钱、看最多的景,走马观花,对散客游、自驾游、房车游等私人定制游的线路编排不能满足需求。三是以市场化打造旅游产品不够。政府投资平台为旅游项目建设作出了贡献,但有的却不能按市场模式、游客需求来策划建设项目、营运项目,结果往往是领导说好、自己说好,而游客不说好,不能形成新的旅游引爆点。

5.配套服务不完善。一是要素配套不够。从团队游到散客游转型,对“吃住行游购娱”配套要求更高,要求吃得好、住得舒适、行得方便快捷、游得心灵收获、购得放心称心、娱得开心快乐。而我们往往因为服务不配套,导致不能提高游客过夜天数和平均消费。二是旅游服务水平跟不上。旅游是服务性行业,服务的特点是双向选择性。服务不好,游客不会来;游客不来,景区、交通等服务更难可持续,服务更加跟不上,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对地方经济、地方形象产生负面影响。三是智慧旅游建设跟不上产业转型发展。互联网时代,游客的出行习惯正在发生改变,需要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旅游服务,一部手机在手,就能了解、解决旅游出行的所有服务。这方面,我们要花更大力气,从基础抓起,进一步打造旅游云平台。

三、发展全域旅游的重点措施

发展全域旅游要作为区域发展战略,强化政府主导和引导,真正做到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两手抓、两手硬。

1.进一步提高认知,形成共识。一是辖市区担起主体作用。充分认识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全域旅游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在重要位置,像抓工业一样抓旅游,加强政府推动。二是部门要当好主角。积极树立“部门+旅游”意识,凡是能结合旅游的工作和项目,都作为旅游项目来策划、建设、配套,把固化的活动、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助推全域旅游。

2.统筹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一是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八个方面的认定标准,编制全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辖市区编制分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确保“十三五”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5%,到2020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50亿元,打造千亿级产业。二是落实年度实施计划。分年度制定阶段实施计划,抓好任务分解、日常考核,确保实现年度目标任务。三是鼓励辖市区自加压力,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帮助句容做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帮助丹阳等辖市区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3.以项目为抓手,加大市场主体的培育和招引。一是培育一批本土项目、人才、企业家。组织好明年旅游重点项目,继续保持投资高位增长。以新业态项目补短板、促转型,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招引一批项目、专业人才、企业家。围绕旅游新业态包装一批项目,加大对外招引,吸引品牌旅游企业落户。出台鼓励政策,招引旅游策划和规划、营销等专业人才以及优秀的旅游企业家加盟,创新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三是着力推进国有景区改革。坚持走市场化之路,采取公司化管理制度,推行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激发国有景区活力。进一步提升国有旅游投融资平台,更好地在重大项目、重要活动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4.以“旅游+产业业态”和“旅游+互联网”模式创新,增加产品供给。在“旅游+产业业态”上,重点推进8个“旅游+”(包括文化、宗教、体育、农业、工业、科技、会展、养生),积极发展亲子体验游、休闲度假游等新业态产品,加快魔幻海洋世界、奥悦冰雪世界等重点项目建设。在“旅游+互联网”上,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建好“一个中心、三个体系”(旅游大数据中心,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网络营销体系、行业管理体系),抓好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互联网+旅游目的地”运营服务中心建设,为政府、企业、游客提供“互联网+”一站式服务。强化网上在线营销,加强与携程、同程等大型OTA企业(在线旅游社)合作。利用镇江智慧旅游、遇见镇江、江苏微旅游等微信平台促销。

5.以乡村旅游和特色小镇(街区)为两大载体,推动旅游全域化。一是发展乡村旅游。制定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指导意见,辖市区分区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培育一批乡村主题度假酒店、乡村精品民宿、乡村度假庄园、乡村民俗体验馆等新产品。探索民宿消防、点状供地等审批办法,制定乡村旅游服务标准。二是建设特色小镇(街区)。按照国家3A、5A级景区标准,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特色小镇、旅游风情小镇。“十三五”期间,创建市级旅游风情小镇15个左右,其中省级5个以上。

6.打造品牌,强化城市整体形象宣传和营销。一是品牌产品。积极创建部级、省级品牌,西津渡创成国家5A级景区,茅山湖、世业洲创建部级旅游度假区,长山、??酱唇ㄊ〖堵糜味燃偾?4唇ㄒ慌??摇⑹〖断绱迓糜蔚恪⒚袼蕖⑽氯?⒎砍底约莩涤?亍2亮料钟薪鹱制放疲?ズ?ldquo;三山”5A、南山4A、水晶山省级旅游度假区整改提升。二是品牌线路。请专业人士策划推出镇江一日、二日、三日游精品线路,以及个人订制线路;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合作,推出自驾休闲养生游、休闲度假亲子游、诗歌之旅游,列入“华东精品游、扬子江名城之旅、长三角自驾游”等国家、省级线路。以一卡通、游线、项目合作,推进宁镇扬旅游一体化。三是品牌节庆。重点打造长江国际音乐节、江苏航空体育旅游季以及乡村旅游文化节等品牌节庆,争取承办国际性以及部级或省级大型旅游活动。依托国际低碳产品技术交易会、海峡两岸农产品展等大型会展、论坛活动,发展国际商务旅游。借助国际友城平台,打造赛珍珠文化纪念活动等品牌活动,推动入境游。四是加强城市形象宣传和营销。整合全市资源,开展城市整体形象宣传,推动城市整体营销,如在央视宣传镇江城市形象,集中在京沪、宁杭等高铁沿线城市宣传镇江旅游产品。落实旅游奖励政策,鼓励市内外旅行社广招游客。

7.优化线上线下公共服务环境,提高游客满意度。一是线上。建立旅游大数据中心、智慧旅游综合服务体系,打造镇江“旅游云”,让游客通过手机终端,一键搞定镇江旅游。二是线下。打造市、县、乡、景区四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旅游集散中心体系,设计旅游线路,完善旅游公交、旅游厕所、停车场、标牌标识等基础设施,实现游客零换乘,让游客宾至如归。三是打造“平安旅游”。加大旅游安全监管力度,强化旅游综合执法,抓好市旅游园林执法支队建设。探索设立全域旅游综合执法办公室、旅游巡回法庭、旅游警察等改革创新,做好旅游投诉受理。四是倡导文明旅游。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引导游客和市民文明出行。加强导游队伍管理,不断扩大文明旅游志愿者队伍,培育一批诚信旅游企业、文明市民、金牌导游、优秀旅游志愿者。

8.强化考核,发挥政府组织引导作用。一是层层分解目标,明确责任抓落实。把全域旅游发展年度任务,分解到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39个成员单位,列入年度目标考核,确保落实。二是建立“旅游+产业”工作机制。每个行业部门、单位,都要自觉把“+旅游”作为自觉行动,成为部门、单位工作规则。三是建立“多规合一”工作机制。把旅游规划纳入“多规合一”,将旅游基础设施纳入城建、交通、水利、农业等建设中,同步规划,同时实施。四是抓典型引导。按照不同旅游业态,每个业态培育一批先进典型,加强宣传推广,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旅游发展战略范文第6篇

关键词:南宁市、旅游、战略思考

目前各国各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加以发展。广西制定了迈向旅游先进省区的发展规划,南宁市也提出了“把南宁市建设成富有壮民族特色、南国园林化、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1]。面对着这样的大趋势和目标,南宁市要深化旅游业的改革,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南宁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1南宁市旅游业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南宁市确立发展旅游业的产业目标。1996年成立了旅游局后,开展了旅游资源普查,依照国家旅游总局的普查规范查清了南宁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为旅游业的规划、管理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开始了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的工作,出台了若干管理规章和办法,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旅游路线猛增,接待旅游人数连年增长,南宁的旅游业形成了良好势头。2000年市政府制定并实施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南宁市的市区、郊区和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几个圈层的休闲游憩带。市区以青秀山风景区、各大公园、动物园、步行街、博物馆为主要景点;郊区有伊岭岩、灵水、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凤凰湖、药用植物园、昆仑关、扬美古镇等众多的优质景区和景点;周边地区分布着德天瀑布、大明山、金伦洞、龙虎山等著名景点。青秀山风景旅游区在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第一批“4A级旅游景区”,伊岭岩风景区、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3A级旅游景区”。经过几年的宣传和经营,以这些景点为核心已经形成了多条旅游路线。在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树立“大南宁旅游圈”的观念,借助周边地区或国家的旅游资源及民歌艺术节,开辟并推出了绿城风情游、八桂大地游、边关揽胜游、中越跨国游、邕江水上游和民歌节庆游等一批旅游线路。

1999年,南宁市获得了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光荣称号,2001年获得联合国的“中国人居环境奖”。2001年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16.04%,占第三产业28.79%,旅游业已经成为南宁市新兴支柱产业,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在全区仅次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桂林。

2南宁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九五时期”的培育,南宁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产品缺乏精品

虽然旅游产品很多,但拳头产品少,从市区到周边地区都缺乏稳定的旅游热线,只有市区的青秀山和动物园、郊区的伊岭岩、周边地区的德天瀑布拥有较稳定的客源,而大量的景点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也就是处于经济亏损的境地。即使在这几个游客较多的景点也存在着旅游内容单调和旅游项目设置不当的问题。

2.2开发缺乏特色

目前南宁市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利用流于表面化和随大流,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有专家认为国内景区建设有城市化、庸俗化的倾向,从而使各地的特点淡化,甚至消失[2]。南宁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的问题。旅游业是以特色取胜的产业。其实根据旅游资源的普查,南宁市拥有众多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主要是生物景观资源、洞穴资源、气候资源和人文资源,如壮民族风情、大明山、扬美古镇、药用植物园等。但对这些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至今仍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2.3产业政策支持不足

南宁市旅游业的起步晚,产业政策不够配套和完善,对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服务企业等等的管理比较滞后。此外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与交通、宾馆、饮食、商业、保险等部门关系非常密切,因而需要有大政策的观念,即制定政策时要只好考虑与其它产业的协调,目前这方面政策的制定工作也很缓慢。产业政策的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造成了旅游业的发展呆滞,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形成。

2.4运营机制缺乏活力

从国内外的旅游业发展历史来看,随着旅游业从兴起到成熟,其运营机制也逐渐从政府为主转向市场为主,即投资渠道以市场为主,经营主体以企业为主。南宁市的旅游业投资渠道单一,旅游景点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景点的经营权也大多在政府。尤其是区、市两级对旅游景区的双重管理,阻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的产业化进程。直接影响到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修养都要求比较高。目前南宁市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旅游人才的匮乏极大地阻碍了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使南宁市的旅游营销、旅游线路、旅游服务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3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南宁市经济的新兴产业,对优化南宁市经济结构、改善广西旅游业格局、提升南宁市城市形象、促进南宁市的对外开放、促进南宁市的城市建设和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将发展得更快。南宁市要尽早制定对策,保证南宁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近几年来看,南宁市旅游业应着重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3.1突出首府旅游城市的地位

作为广西的首府,南宁市比周边城市具有更多的旅游优势,这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等诸多方面,因此南宁市应该朝综合型旅游城市发展。首府具有强大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功能,这是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南宁市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除了进一步发展狭义的旅游业外,要重视开展会议、展览、商务、学习、购物、探亲访友等旅游活动,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的建设当中要注入旅游意识,营造出良好的旅游空间环境,如正在建设的邕江北岸堤园路要建成为游憩大道。

3.2建设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

选择若干个有一定知名度、旅游基础比较好的景点作为精品景点来加以重点建设。在市区、郊区和周边地区选取若干个景点或景区作为精品景点景区来重点建设。在市区可选择动物园、白龙公园、南湖公园、步行街,在郊区可选择伊岭岩、良凤江、凤凰湖,在周边地区可选择得天瀑布、大明山、金伦洞。它们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小,游客可以随时去。以它们为节点形成精品路线。通过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的建设来形成特色明显的旅游景点,带动整体旅游景点和路线的发展,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整合大区域资源、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南宁市本身虽然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但客观地说它们存在着规模小、分布散等先天不足的问题,而在以南宁市为集散中心的大南宁旅游圈内,具有部级和世界级的景点和资源,如北海银滩、花山壁画、友谊关等。应该选择德天瀑布作为南宁的旅游形象产品,整合南宁旅游圈的资源,形成南宁旅游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资本扩张式”的发展。

3.4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

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面临的第一个冲击波是政府包办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局面将被打破,大部分景点的经营权可以进入市场转让和拍卖[3],景点经营市场化和企业化。投资渠道也更多地来自民间和企业。因此南宁市应及早制定适应WTO规则的产业发展政策,目前应主要制定企业经营规范、吸引投资、旅游纠纷、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和实施办法,引导旅游业健康地发展,早日与国际接轨。在投资方面应制定优惠政策,如达到一定规模投资的旅游企业,应实行五年全免企业所得税,或按15%征收,然后返还企业再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对投资重点旅游项目的私营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扩大融资渠道。可以青秀山风景区为试点,进行投资、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改革。

3.5进一步发掘地域文化并形成旅游特色

南宁市自身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如壮乡之都、绿色之城等,也拥有许多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但过去由于政府资金不足、旅游经营和消费理念落后等原因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它们的开发和发展。显然拍卖经营权和鼓励企业投资是必由之路。可以先将几个景点(如药用植物园、扬美古镇等)拿出来做试点,取得好的效果后再加以推广。同时将精品与特色产品相结合,以形成南宁市旅游产品的主体,相得益彰。

3.6加强旅游营销

旅游营销一直是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这几年通过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和“旅游大篷车”活动,南宁市的旅游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专业性质的营销活动仍然十分缺乏。为改变这种被动和消极的局面,应该强化营销活动的意识和行为。管理部门和旅行社要对旅游资源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对建设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要达成共识。要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旅游促销,南宁市可以在广西旅游大篷车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寻找有创意的促销方案。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体和因特网定期和分批地宣传南宁市的旅游资源及其优势。要尽早建立南宁市旅游信息系统,它不但为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要为旅游者提供游、行、住、购等多方面的信息,利于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

3.7培训旅游知识、法规和方法

旅游业是知识型产业。南宁市旅游业起步晚,历史短,旅游业中的管理、营销、导游等人才十分紧缺,许多旅游社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服务意识淡薄,致使旅行社大多是处于小而全的原始状态,没有专业性的和规模大的旅游企业。当前急需对他们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生态旅游的知识和方法,熟悉有关的法规和政策,掌握操作的规范。此外要鼓励旅游企业引进人才,以素质好、能力强的专业人士来促动整个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旅游学刊,2001.6,8-12。

3.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学刊,2001.6,5-7。

StrategicConsiderationonNanningTourismIndustry

ResourcesandEnvironmentCollegeofGuangxiUniversity

旅游发展战略范文第7篇

一、旅游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环境优势

环境的好坏,决定旅游的兴衰。城步境内山峦叠嶂,绿荫环抱,山清水秀,林海茫茫,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一个天然的绿色世界,同时城步境内空气负离子含量非常丰富,玉女溪最高含量有9.8万/cm3,达到国家医疗养生的标准,赋予了城步旅游业独特的生态环境魅力。

2.地缘区位优势

城步地处大湘西的南部地段,随着山“中国丹霞”申遗成功,整个邵阳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对外旅游宣传也逐步推进,从而带动整个邵阳旅游资源的升级,在邵阳旅游发展中,将南山定位为重点发展的四大山岳景观区之一,在湖南旅游业发展中将“桂林一龙胜一城步――新宁――长沙山水风光游”作为全省九条旅游跨省通道之一。

从区域旅游发展角度,城步的两江峡谷旅游区、南山牧场旅游区、长安营旅游区,与附近的湖南怀化通道侗族风情、广西桂林龙胜温泉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旅游环线,与新宁山一起形成连接湘桂两地的重要旅游带,同时其影响辐射珠三角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以及桂北地区。该区域的旅游发展从长远来看潜力巨大。

3.政策优势

邵阳市以及整个湘西南现今是旅游热点地区,吸引了很多两广和两湖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因此地区各级政府都给予了旅游业各项优惠政策,在这种大背景下,城步的发展就有了很好的政策支持和政策平台,能够更好地吸引投资,更快地融入到湘西南的旅游发展热潮之中。此外,城步政府十分重视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开发规划的编制。大部分旅游景区开发都做了建设规划;一批专项规划也正在抓紧进行。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基础设施滞后,可进入性受阻

近五年来,城步县在交通建设投入上花费了很大力气,但仅是新宁的42.9%,通道的74.8%,龙胜的30%;与外对接的大交通仍在努力改造;对内而言,“县城――南山――长安――县城”的环线尽管有了很大改观,但以旅游线路的标准(以运行39座旅游大巴为参照)来要求,仍然不很理想。白云湖环湖旅游公路、旅游公厕、沿路标识牌系统建设和为自驾游设计的给水、急救、咨询等设施,几乎没有启动。

2.景区景点深度开发投入不足,旅游产品单一,高端旅游市场缺失

景区建设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旅游产业链形成的关键。城步在景区的深度开发上,仅仅是南山投入了2000余万元,用于硬化景区的道路、景区建设,及省发改委扶贫工作组投入部分资金修建奇山寨游步道和桃林――古苗寨旅游目的地打造。“游”的平台构筑不实,“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链的形成和拓展缺乏坚实基础。

城步目前仅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客源构成中也以本市及周边城市客源为主,消费低。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仍处于初始阶段,国内外高端客源所占比例低。旅游产品单一,高端旅游市场缺失,使旅游业综合性、带动性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

3.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

目前,城步县的旅游服务总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国际旅游个性化服务的需要,食宿接待能力不强,特别是景区景点的接待能力更加单薄;旅游客运基本还是空白,旅游购物的规模、特色还远未达到市场需求,旅游产品开发缺乏深度,休闲娱乐还停留在中低档水平,这些因素导致旅游消费的总量低下,产业规模难以提高。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1.三大宏观机遇

(1)世界旅游业持续高速发展

据世界旅游和旅行理事会(WTTC)消息,世界旅游业正迎来高速发展期,2015年,世界旅游业的收入将增至107000亿美元,从业人数将扩大至2.7亿。WTTC认为,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在旅游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以及旅游项目的不断创新。中国和印度的旅游业都在以8.9%和8.7%的高速发展,而两国旅游业的潜力尚未完全开发出来。到2020年,中国有望超过法国,成为全球旅游的第一目的地国。

(2)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和文化强国的机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首次把旅游业提高到战略性产业的高度,明确“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强调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同时在《城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提出了要加速发展旅游业,加强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旅游商品开发等的建设,提高旅游品位和档次。这为城步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城步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3)旅游业将成为低碳产业和民生产业的发展契机

近几年,旅游产业表现出逆经济周期的产业性质,并得到了充分重视,旅游业发展在经济回暖的转变中,承担着先行者的角色。我国总体上发挥出了世界经济发展领头羊的作用,将进一步保障经济增长,积极扩大内需,转变增长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保障民生,致力于低碳经济、绿色产业、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并谋求制造业蜕变,积极寻求产业升级。旅游业是经济结构调整中受到特别重视的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客观上已经表现出绿色环保的低碳产业和利于民生的和谐产业的属性,把旅游业的发展与促进就业、扩大内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结合,特别是度假休闲的需要结合起来,将使其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2.四大微观机遇

(1)大湘西旅游圈的形成

一方面,湖南省旅游局正在编制的大湘西旅游圈规划,已明确将邵阳纳入规划范围中。这为城步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相关依据。同时有省内相关的政策扶持,相信城步下一步的发展必然前途光明。另一方面,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将引领市场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关注邵阳的旅游景区,南山作为邵阳旅游的核心景区将受到市场的关注,游客在游览山之后必然选择周边的景区,城步旅游业正面临着承接山游客的巨大机遇。

(2)临近大桂林旅游圈的良好区位

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提出,“桂林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城步紧邻广西桂林,二级公路即将拉通,届时从龙胜至城步主要景区只需1小时车程。。城步如争取融入大桂林旅游圈,加入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将获得强有力的客源支撑,从而提高城步旅游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扩大影响。

(3)出游方式的改变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的出行方式和旅游组织方式发生了一定变化。汽车在中国逐渐普及,私人轿车在发达地区居民家庭中的拥有量逐年上升,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9846万辆,其中私家车保有量破7000万辆。城步周边将形成沪昆高速公路、洞新高速、包茂高速、泉南高速组成的高速网,区内则有武龙高速、靖永高速以及城步至广西龙胜的二级公路等高等级公路网,进入性和通达性极强,为自驾游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以私家车自助游为代表的新型旅游方式逐渐开始兴盛起来,传统的团队旅游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城市年轻群体的冷落。这些当前旅游市场的变化为城步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

(4)社会资金投资旅游的愿望很强烈

目前社会上有很多闲散的资金,它们归属于公司、企业和个人。为了发挥这些资金的作用,很多人在积极地寻找有利的投资机会。由于我国旅游业快速增长,投资旅游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目前我国许多人正把投资的目标投向旅游业,已经有很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旅游业上,从而大大弥补了政府投入的不足。城步要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金,解决旅游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只要投资环境合适,这些社会资金将就有可能流向城步。

(四)挑战分析(Threats)

1.周边县(市)同业竞争激烈

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地位确立以后,各地纷纷出台旅游发展规划,大力挖掘和创造旅游产品。特别是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势必影响旅游市场对山周边区域的首选可能。而城步周边地区旅游的迅速发展和同类资源的激烈竞争,都从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客流。

2.旅游市场变化迅捷,替代产品多

旅游市场的可变因素太多,游客的需求、政策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都在不断变化,要求旅游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换个角度看,旅游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产品,并非对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必需的,可替代的产品很多,如读书、上网及其他众多的休闲、娱乐方式。因此,旅游经营者必须要有时尚头脑,以变求新,不断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3.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矛盾

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对资源地进行适度建设,这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破坏就没有开发,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城步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损坏程度高,旅游开发必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要尽量减少破坏性开发,将破坏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SWOT分析综合结论

城步旅游业由“传统观光游览”向“多元深度型目的地”转型。城步将以传统观光游览产品为基础,以休闲度假养生产品为开发方向。从资源潜力和市场需求角度看:观光游览产品可基本满足观光游览市场需求,具有较大体系扩充空间;民俗类旅游产品远未满足市场需求,少数民族文化等产品开发空间巨大;休闲度假养生类产品市场需求量巨大;探险求知类产品值得重视,可开发探险徒步、科普教育、户外露营类旅游产品。

三、城步县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一)合纵连横多维协作战略

城步拥有优越的旅游区位条件,地处大湘西、大桂林两个旅游区交互的黄金线上,周边存在几个国内著名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旅游目的地,需要制定和这些旅游区的良性竞合模式,树立合作共赢理念,加强区域内与区域外的协作,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组织和旅游宣传促销等方面,互惠互利,优化整合,错位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同打造中国“标志性”的生态、人文旅游发展板块。

(二)品牌为先综合带动战略

构建城步国际旅游品牌系统。以产品品牌化带动“大产品战略”,打造若干条旅游产品线;以要素品牌化带动“大配套战略”,提升区域旅游服务功能。完善吸引物体系、配套体系和运营体系,打造面向未来的旅游产业体系。

(三)双轮驱动多维营销战略

立足于构建国际旅游品牌的总体目标,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双轮驱动。制定国际国内两套市场推广方案,面对不同游客施展不同推广方案,实施多维营销战略。

旅游发展战略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旅游发展战略;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1-0118-03

一、旅游发展现状与发展条件的比较分析

1.东中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

东部地区旅游经济总量大,产业集中程度高,旅游产品结构合理,类型多样,可进入性强,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化服务程度高,是中国旅游创汇和国际旅游接待的主要基地,国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也是国内游和境外游的主要客源地。环渤海旅游圈、大长三角旅游圈、泛珠三角旅游圈,以及海陆空便捷的交通网络,共同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立体化的旅游开发系统。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东部地区的当务之急是创新旅游发展思维,优化组合区域旅游产品,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中部地区是中国南北的旅游交通要道,同时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区位优势突出,文化底蕴深厚。黄河文化、晋商文化和徽商文化、楚文化南北呼应,人文旅游资源互补性强。武汉大旅游圈、黄山大旅游圈、大湘西旅游圈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黄山、长江三峡、武陵源、凤凰等一批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但中部地区的“经济塌陷”使其旅游发展总体水平较低,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需要加强区域旅游合作,释放旅游资源潜能,促进中部旅游业的崛起。

西部地区是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打造了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三大旅游品牌,旅游市场初步形成,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区域旅游交通、通讯网络也已构成。但目前西部的旅游产品以基本层次的观光游览产品为主,专门层次和提高层次的产品不多,旅游开发仍处于初期阶段。

中西部与东部的旅游业发展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表现为产业规模小、从业人员少、经济效益不高等。其中,又以中部在入境旅游人次、外汇收入、国际旅行社营业收入等方面最弱(表1)。

2.东中西部地区旅游发展条件的比较分析

东中西部地区旅游发展条件的比较可从旅游资源特色、经济基础、区位特点、政策机遇和竞争力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表2)。

二、东中西部地区旅游发展战略比较分析

1.在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战略重点上的差异

东部地区推行的是“走出去”的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发展目标是在当今国内外旅游市场的不同发展需求下,在激烈竞争的旅游大环境下,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开发,提高旅游经济的增长速度。战略重点是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中部崛起”战略既是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旅游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部地区的旅游发展目标是突出大区域、大旅游的整体观,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实现中部旅游业的大跨越,使旅游业成为中部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战略重点是旅游开发上规模,加大开发具有中部特色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实现区域旅游无障碍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框架下,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目标是短期内使旅游业成为西部的重要支柱产业,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先导作用;远期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中国最有区域特色的旅游胜地、亚洲的旅游中心带、世界旅游精品汇聚区。战略重点是在重视量的扩张的同时,注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扩大客源市场,提高接待水平。

2.东中西部地区在旅游运行模式上的差异

东中西部地区的旅游运行模式的差异可分为管理模式、产品模式、空间开发模式和市场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表3)。

3.东中西部地区旅游发展对策的差异

东部地区的发展对策包括:在产品开发上,实行产品差异化对策,积极实施旅游效应发展战略,即把环保产业和旅游产业相对接,走“用旅游养环保,以环保养旅游”的环保旅游之路。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完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大量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中部地区依托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实行的是发展大旅游的对策。第一,针对当前中部地区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的资产小、档次低和经营分散的现状,实行地域间的大跨度优化聚合,通过体制改革和资产重组,培育对产业发展有影响力的旅游企业集团,发展规模经济,构造规模优势。第二,充分发挥各行各业在旅游发展中相互促进、彼此协调、综合配套的作用,使更多行业投资旅游、开发旅游、经营旅游,整体开发,形成规模化经营发展,塑造有影响力的旅游区域。第三,切实保护旅游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中部地区旅游业成为中国旅游的新乐土。

西部地区比较脆弱的旅游生态环境条件决定了西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把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贯穿到旅游业发展的各个层面。具体包括多个方面的措施: (1)加强旅游产业协调,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关注生态保护,避免无序开发。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避免地方特色退化。 (4)强化宣传引导,倡导科学文明旅游等。

三、中国东中西部地区旅游发展战略的共同点

1.总体思路相似

东中西部地区旅游发展战略都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指导,贯穿以旅游经济的思想。在探索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依托地方旅游资源,满足市场需求,推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使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2.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统领

东中西部地区都强调要改变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使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旅游环境的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3.面临着共同的发展机遇

东中西部的旅游发展战略都面临着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机遇、假日旅游全面发展的机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四、区域旅游战略调整

1.区域旅游合作战略

随着区域竞争加剧,区域之间相互依赖程度也在加深,区域旅游合作是新时期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旅游合作不仅可以极大地拓宽资源和市场空间,

还有利于树立品牌,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

三个地区合作开展旅游,共同分享区域内部客源市场,不仅有利于降低游客的出游成本,提高出游效率,增加旅游企业的收入,而且会降低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较高的公共管理成本,从而形成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

东中西部地区旅游合作战略可采取以下措施:中西部依托东部沿海省市特别是旅游大省(如京、沪、苏、鲁、粤、浙等)的优势,联合组织旅游企业,联合开发中西部特色旅游产品,联合建设旅游设施,联合开辟若干跨区域的新的精品旅游线路,联合对外宣传促销,双向组织内外旅游客源,共同扩大旅游市场。东部省市要通过帮助中西部培训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旅游服务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特别是通过东部的客源市场渠道,扩大与台港澳、与国外的旅游合作,实现旅游业东西合作、中西合作与西西合作、毗邻地区区域性合作和国际合作的紧密结合,尽快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全方位联合、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2.非均衡发展战略

作为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点一轴开发模式在中国已经得到普遍应用,今后在区域旅游发展中也要更多地应用到这一开发模式,即依托地区旅游中心城市,发展旅游黄金轴线,带动其它旅游景区点的发展㈣。具体而言,东部地区应在保持沿海城市稳定发展的同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泛长三角旅游经济圈、泛珠三角旅游经济圈、环渤海旅游经济圈,以点带面,推动东部其他地区及中部旅游业的发展。中部地区要着力完善黄山、武陵源、平遥古城等世界遗产旅游景区,培育一条由北贯南的发展轴,重视周边落后地区的旅游发展,以点贯轴,线面结合,这将有助于中部旅游的发展上规模、出特色,实现中部崛起。西部幅员辽阔,地理空间跨度大,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即西北区、西南区、青藏高原区,再分区域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内著名景点的开发和宣传,实现西部旅游的“大开发”。

3.旅游扶贫战略

中西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通过发展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的旅游业,可增加财政收入,繁荣地区经济,提高开放程度,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变地区落后面貌。

针对西部地区旅游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国家要加大对西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解决西部旅游的可进入性问题。针对中部的“经济塌陷”,国家要给中部旅游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加大投资。针对中西部旅游开发经验的不足,东部地区要利用其丰富的经验优势,对中西部的旅游开发予以指导。针对中西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东部的各大高校要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旅游人才向西部的输送。针对中西部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上的劣势,东部应借助其比较成熟的国际营销渠道,积极在国际市场上推销中部和西部旅游地。总之,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中部和西部,东部要在技术、资金等方面促进中西部旅游业的大发展,进而以旅游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4.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旅游业的必然选择,中西部旅游发展不能走“先发展,后保护”的老路子,必须“边保护,边开发”。在旅游开发伊始就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多为子孙后代考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注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有风貌和特色,广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科学的旅游发展观,提高旅游业的规划水平,加强对人造景观建设的宏观管理等。

旅游发展战略范文第9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发展战略;战略制度;政府主导型;动力机制

所谓政府主导型旅游景区发展战略,实际就是指根据旅游产业本身的特点,以市场为主体,完善好景区的资源配置,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利用政府的力量来促进旅游景区的发展。政府主导型旅游景区发展战略的初次提出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概念提出与倡导者是我国政府。“政府主导型”这一旅游发展战略提出之时,国内外旅游主体纷纷表示认可,并且在日后的应用与实施中,政府主导型旅游景区发展战略也为旅游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国内旅游业做出的了贡献。下面就我国政府主导型旅游景区发展战略作详细探析。

1、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的特点

采用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来引导国内旅游景区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分散经营、景区建设和管理混乱问题,还可以利用政府公约或强制性法律手段来对环境进行保护,避免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简单来说,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实际就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由相关政府部门直接对旅游景区进行管理,并从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出发,选择适合国内旅游景区发展的发展战略,比如当前国内某些旅游景区正采用的适度超前战略、比较优势战略等;其次,再由国家统一制定相关的旅游产业发展和管理政策;最后,采用扶持和培养大型旅游企业或旅游集团的方法,来对旅游景区实行高规格、度的管理,根据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的不同,来打造资源设备齐全、特色性强,品味高的旅游景区。

2、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实践应用

2.1明确旅游主体的责权利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部门,在行政管理的制度层面容易发生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的状况,因此需要政府统一协调,规避权益纷争。在旅游景区的管理和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在管理制度下企业的行政、社交活动,还是企业运行中的各种经营活动,都会与相关利益主体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涉及。如果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利益分配不均,旅游主导者的责任和权利没有得到明确、均衡的界定,那么必然会在经营管理中发生矛盾和纠葛,从而导致整个旅游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阻碍。此外,如果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责任和权利没有理清,便极有可能打击各主导企业的斗志,进而影响到旅游主导企业发展旅游的动力。从这一点来看,旅游主导者之间责任、权力和利益的合理分配是保证旅游景区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同时也是辅助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来对旅游景区进行管理,促进景区发展的一项重要机制。

国内旅游景区在发展和经营活动中会涉及到的利益主体主要包括:景区所在地区的政府部门、直接负责景区经营管理的相关企业、当地居民或外来旅游者。各个利益主体在旅游景区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各异,其行为方式和利益目标也有所不同,因此,这些利益主体在旅游管理活动和经营活动中往往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权责利制度来对其进行约束,以保证旅游系统的正常运作。

2.2建立严格的行政法规

当前我国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景区管理遵循两大原则,即实际原则与和谐原则。实际原则是结合旅游景区发展实际,和谐原则是指政府指挥与旅游发展的和谐、同步。这两项原则的实现都需要借助完善的行政法规,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政策。我国政府部门在近些年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对国内旅游产业所实施的管理政策是宏观调控,常见的如为景区提供更加完备的法律支持体系和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增强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税务方面,政府多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和方式,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最终完善我国旅游产业的要素条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越来越成为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一部分。旅游不但可以拉动经济和扩大内需,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引擎之一,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国家的30多个国家区域规划战略,都对旅游业有重要定位。我国政府部门意识到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促就业、富百姓提升软实力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大势所趋。在2013年4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旅游法(草案)》,《旅游法》的出台是中国旅游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大势所趋,标志着我国以往对旅游产业“宏观调控”的管理政策转变为有法可依,以立法形式更好地约束市场恶性竞争、旅游资源屡遭破坏、旅游景区和活动管理混乱等行为。

2.3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市场化运作

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以及利用其实是一项商业活动,那么在开展这项商业活动时,政府主导型除了建立相应的旅游发展委员会之外,还要组建或引进旅游集团,实行企业独立经营模式。现阶段,我国现有的旅游景区开发主要包括两种管理模式,一是自主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旅游景区开发后所获得的经济收益直接归当地政府,并能注重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这种模式的不利因素在于投资资金紧缺、部门主体过多导致利益冲突、经营管理人员由政府任命而缺乏激励机制;二是合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是旅游景区开发投资的创新,创新了旅游景区开发投资举措,将优势资源与资本市场结合,提高了市场化程度。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解决了自主开发中资金紧缺的问题,能够融资进行大规模的开发经营,带来先进的经营机制。这种模式的不利因素在于对环境介质系统的要求较高,要求当地市场机制较完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旅游产业较发达。

3、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得出:在发展战略方面,国内旅游景区采用政府主导型战略是相对可行的,通过建立内部机制完善的政府直管型旅游发展委员会,引进其他相关企业进行市场化独立经营来获得可观的景区经济效益;在战略机制的选择上,则应该坚持责权利均衡的原则,明确落实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责任、权力以及利益,避免其在经营中出现矛盾,导致景区管理出现混乱,进而阻滞旅游景区,乃至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祝仁,“东亚模式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1卷第2期

[2] 黄新建,“对江西主要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2月第1期

[3] 喇明英,“关于四川省泸沽湖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的探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1月

旅游发展战略范文第10篇

一、“大旅游“的内涵

“大旅游“理念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和审视旅游业的发展的。大旅游发展战略就是在“大旅游“观的指导下制定和实施的旅游业发展战略。“大旅游“这种新理念的提出,顺应了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也顺应了地区的发展需求。如何发展旅游业,使其不断释放出积极的影响,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以大旅游发展战略为指导,保证旅游业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哈尔滨市大旅游发展战略

哈尔滨市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只有坚持大旅游发展战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才能最终建成独具特色、服务一流、管理先进的东北亚地区著名的避暑、冰雪、经贸、生态和都市旅游胜地。

(一)哈尔滨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首先,哈尔滨市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市域广阔自不必说、还拥有丘陵、平原、山地等多重地貌,东南与张广才岭支脉丘陵相临,北部就是著名的小兴安岭山区,松花江在城市中部通过,形成辽阔的平原。哈尔滨市还具有鲜明的自然地理特征与气候特征,迷人的冰雪风光、冬寒夏爽的气候、丰茂的森林植被、以东北虎为代表的寒地野生动物、优美的江河湖库风景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着万千游客的光临;除却优美的自然环境,久远的历史,多元化的民族和文化,也造就了中外文化尤其是欧亚文化交融的人文环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源文化历史遗迹、宗教建筑文化景观、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近现代战争与革命遗址等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也是游客们的游览圣地。此外,哈尔滨市还具有旅游节庆与经贸活动、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北地方民俗和少数民族风情、冰雪文化等现代旅游资源,可见其旅游资源之丰富。

其次,哈尔滨市还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它处于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区位,具有良好的口岸交通优势。有了良好的旅游资源,还需要便捷畅通的交通来与之配套,哈尔滨市依托东北地区,毗邻俄罗斯,沟通朝鲜半岛和日本,能够辐射东亚太,具有交通、区位和口岸三方面的集合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哈尔滨市的旅游开发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19世纪末哈尔滨建城伊始,就依托铁路枢纽而成为国际商贸旅游城,早期对外开放的历史传承使哈尔滨更加具备建成东北亚地区商贸、旅游大都市的条件。

(二)哈尔滨市旅游业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的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旅游产业初步形成规模,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二十一世纪哈尔滨市旅游业的大发展准备了基本条件,并为最终建成生态园林城市和世界冰雪名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哈尔滨的旅游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哈尔滨远离国内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旅游主体在出行时,交通是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国际客源结构上,对东北亚地区市场过分依赖;旅游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仍然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和制约,旅游中介缺乏市场竞争力;此外,一些自然生态资源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导致投资环境欠佳;旅游融资渠道受阻,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重点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远远不够也急需破解。

(三)哈尔滨市大旅游发展战略

对于哈尔滨市构建大旅游发展战略来说,要突出那些具有特色的旅游客体资源,如多元生态、欧亚风貌、冰雪文化等资源,要发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变革旅游管理体制,提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完善道路交通、餐饮食宿等基础服务设施,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整体产业素质,全面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可偏废其一。

1.坚持政府主导战略

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以促进地方旅游业的良性发展,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以政府主导为保障,以市场运行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同时发挥市场对旅游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2.坚持构建大产业战略

形成大产业,是立足于旅游业本身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发展战略,旅游业的发展,要依托于交通、农业、林业、工业、水利、文化、城市建设等诸多行业,并起到带动各相关行业的作用,形成产业联动,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很好地概括这种关系,多个行业发展了,那么哈尔滨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必然得到相应的发展。举例来说,旅游业的外延就农业典型的农业观光旅游就属于旅游外延的范畴,农业观光会催生旅游,旅游又刺激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以更加吸引游客。

3.坚持精品支撑战略

哈市具有著名的五大主打产品,分别是都市旅游、生态旅游、冰雪旅游、边境旅游以及避暑旅游,并配有二战遗址、金源文化、犹太文化、黑土文化四类产品。培育和打造若干部级乃至世界级旅游精品,来作为哈尔滨市旅游产业的强大支撑是发展大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

4.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良好的生态环境构成了旅游发展的根本前提,生态旅游也一直是哈尔滨的优势产品。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注意保护,注重旅游业的生态效益,这正体现了大旅游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有利于实现环境与旅游之间的良性发展。

上一篇:计算机发展历史范文 下一篇:社会发展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