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阅读范文

时间:2023-10-09 00:14:36

数字阅读

数字阅读篇1

关键词:数字阅读 儿童 阅读需求 电子书

一、国内外数字阅读与对纸质阅读对比研究

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的兴盛,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电子书、移动客户端阅读为代表的数字阅读逐渐开始占据阅读市场,传统阅读面临数字技术的严峻挑战,关于纸本阅读与数字阅读孰优孰劣有了争论。

Fathi M. Ihmeideh[1]和 Alexis R[2]通过对低幼龄儿童的研究发现,在分别进行纸质书阅读和电子书阅读后,根据词汇等语言标准看,电子书的课堂阅读效果明显优于纸质书。但在注意力、语言、亲子互动效率上,起决定作用的是阅读内容的质量。同样,王佑镁[3]以眼动仪对小学四五年级学生研究表明,在数字阅读情境下,样本的阅读成绩高于纸质阅读,在理解、认知上无差别。

也有相关的早教研究表明,纸质阅读仍是孩子阅读的根本。Sara Price通过对2-3岁学龄前儿童的平板和传统物理的纸质绘画对比研究发现,iPad的使用并没有产生新的触摸活动形式,而只是介质的改变。耿姝[4]认为,从纸质阅读开始才是最重要、最为孩子以后成长的关键。杨鸲[6]通过对包括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家长的调查反映,相较于数字出版物,作为消费主力的家长仍然更愿意选择购买纸质出版物。2015年1月,美国知名童书出版传媒公司《2014儿童与家庭阅读报告》称,77% 的阅读过电子书的儿童称,他们仍然偏爱纸质书。

二、数字阅读环境下的阅读需求及影响研究

数字阅读指使用数字设备阅读以语言符号为主的数字文本内容。其相对应的英文为 Digital Reading。随着手机、平板的普及率愈高,尤其是移动数字媒体的低龄化普及,儿童(青少年)的数字阅读呈现内容、动机、行为的新特点。

(一)少年儿童的数字阅读社会性需求

社会化阅读,在数字化阅读基础上融合社会化媒体的特征,对文本的消费乃至生产实践都将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李武[7]对上海初高中生微信阅读研究发现,青少年开展社会化阅读活动主要出于是“社交性动机”。

(二)数字阅读对儿童认知影响

在王佑镁[8]、姜洪伟[9]的研究中发现,从注意、感知、记忆、思维与问题解决、言语与想象这五个层面,熟练于数字化阅读的未成年人在思维水平,言语与想象能力有良好的表现。被调查儿童和家长对在线阅读效用大多持肯定态度。半数以上的家长认为有正面作用,但应限制时间与内容。

三、教育信息化视角

(一)儿童电子书发展研究

电子书,通常也被称为数字书(Digital Book),是一种用电子文档形式呈现的出版物。电子书进入教育领域早已是世界性趋势,全世界包括韩国、美国、法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计划推广“电子课本”。美国教育部及联邦通信委员会在2012年就宣布争取在2017年前后,让全美K-12公立学校都用上电子课本。目前,韩国目前该计划目前正在约50所学校内试点。

林巧雯[9]、王李莹[10]探究了体验设计应用于儿童电子书设计的关注点,在多终端多平台的背景下,提出应将相关儿童数字阅读产品品牌化。然而电子书局限性也很明显,Adriana G. Bus[11]对学龄前儿童和幼儿园的儿童的调查发现,数字化阅读导致阅读理解能力退化。

王帆[12]提出儿童图书APP应用发展框架,针对童书APP应用现存的版权和盈利模式问题提出了建议。Natalia Kucirkova[13]调查发现,支持开放内容的APP,教育作用越积极。

(二)移动学习与中小学电化教育研究

电子书包。为践行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学效果,基于电子书包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中小学校进行改革的重要途径。从近几年的文献来看,教学模式研究占绝大部分,研究者包括高校研究人员和中小学一线教师,其研究结果真实反映一线教学实际情况。管珏琪[14]等人的研究中,将电子书包与具体学科结合,对师生的实际教与学的效果的结论都是正面积极的。

(三)数字阅读素养

邹一斌[15]提出,数字化课堂需要重视,提高教学互动与教学效果,根据2012年PISA测评结果来看也是大势所趋。

四、数字媒介与儿童阅读推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中国8省市5861名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随着年级升高,各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在提高。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对对经典文学作品、时事政治新闻等内容的喜爱则在初中时最甚,为满足儿童数字阅读需求,需要大力推广。陈丽冰等从数字图书馆建设、公共图书馆具体工作实践、儿童数字阅读素养教育等方面建议了图书馆儿童数字阅读推广和强化的途径。

五、文献综述小结

在2013年到2015年间,数字阅读研究热度仍然持续。在纸书与电子书阅读比较领域,国内学者研究着重于数字化阅读的优势,同时论证并挖掘传统印刷读物在儿童阅读活动中的不可替代性。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国外研究多主张将数字化阅读引入课堂。

数字阅读篇2

[关键词]关联主义;数字化阅读;数字化阅读能力,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0010-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02

引言

源远流长的文明因阅读而传承,亘古经典的智慧因阅读而发扬,人类一直追求探索的学习因阅读而实现。进入数字时代以来,知识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且以指数级增长,这迫使我们追求更加便捷、有效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同时也对阅读方式的更新和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于是,全新的数字化阅读应运而生,并呼唤一种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可以有效指导阅读行为的学习理论。

一、数字化阅读

当前,数字时代所带来的技术变革正改变着学习图景,重构着阅读生态版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Web2.0技术的发展,人类不再单一的寻求视觉享受,而是渴望多重感官体验的、多功能设置的、个性化操作的、友好而交互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方式。

数字化阅读,即数字环境下的阅读活动,是指利用数字化平台或移动终端,透过屏幕获取和传递多种形式媒体信息的认知过程,是一种崭新的阅读学习方式。数字化阅读包括网络阅读和移动阅读在内的所有屏幕阅读。当前,广受追捧的数字化阅读载体当属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种专用阅读器。

随着公众视线的聚焦,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我国从1999年开始开展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权威的定量研究报告,呈现我国国民阅读的现状,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2013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的数字化阅读(包括网络在线、手机、电子阅读器、光盘、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1.7个百分点。数据充分说明,数字化阅读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阅读人群,跻身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Mare Prensky认为,自出生便伴随数字化技术成长的“数字原住民”,更倾向于屏幕阅读,其多任务处理的认知方式、猎奇追新的心理特征以及图像优先的思维方式更容易接受和适应数字化阅读;而经历信息技术从无到有的“数字移民”,更习惯文本阅读。事实上,关于传统书本阅读与数字化阅读的比较,早在研究领域上演了唇枪舌剑的争辩。时至今日,人们似乎更倾向于中立,即倡导读者理性看待,并根据各自优劣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这两种阅读方式。

然而,即使能够厘清两种阅读方式的利弊,人们在津津乐道数字阅读之余还是显现出缺乏深入认知、数字化阅读能力不足的弊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传播方式的不断扩大使得知识的半衰期日益减小,人们周围不断充噬着的新知识、新词汇让读者们难以从海量且芜杂的信息中汲取智慧。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培养良好的数字化阅读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是适应数字生存的必修课。

二、关联主义

信息时代,一方面信息量在不断激增,知识的更新日益频繁,另一方面读者难以有效地获取、整合和利用信息已经成为突出的问题。当数字化阅读成为社会热点而传统的阅读理论难以迁移到数字化时代时,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体系用来重新审视和指导数字情境下的阅读行为,探究信息社会数字化阅读的健康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关联主义席卷而来,为数字化阅读的研究注入新的生机。

学习,原本发生在不可见的大脑神经网络中,今天也透过社会网络、计算机网络外延到更大的范畴中。但是从学习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在应对这场变化之时,无论是强调“刺激一反应”之间联结加强的行为主义,还是将人类的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的认知主义,抑或是认为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起个性化认知结构的建构主义,都或多或少地在阐释人类的网络学习机制之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加拿大的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认为,以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为主的学习理论,是在学习活动还未受到信息技术巨大冲击的背景下兴起和发展的,更多地强调把学习视为发生在学习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所以在应对数字时代下全新的学习图景时,无法完整地诠释外部连接因素众多的网络学习行为。

西蒙斯通过2004年发表的文章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2005年发表的Connectivism:Learning as Network-Creation(《关联主义:网络创建即学习》):2006年发表的Connectivism:Learning andKnowledge Today(《关联主义——当今的学习和知识》);2008年发表的What is theunique idea in Connectivism?(《关联主义的独道见解是什么?》)等系列文章以及专著Knowing Knowledge(《知晓知识》),提出并详细阐释适用于指导数字时代学习行为的理论,即关联主义(Connectivism)。关联主义作为较新的学习理论,由混沌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复杂性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等整合而成。概括来说,关联主义认为,技术已经重组了我们原有的生活、学习与交流方式,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下,学习是把不同的专业节点或信息源连接成网络的过程;知识不仅存在于人脑中,也可以储存在身体外部。西蒙斯与他的研究搭档斯蒂芬·迪恩斯(Stephen Downes)就关联主义理论开展了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并通过举办在线国际会议、开设开放课程及博客、网站,公开其研究的实时进程与成果,为相关研究者全面了解关联主义及相互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

Connectivism被引入中国伊始即吸引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众多学者纷纷解读该理论的同时出现了不同的译名:最初李萍老师翻译西蒙斯原文时使用“关联主义”一词替代;随着学者们研究视角的多元发展,出现了如“联通主义”和“连接主义”等译词。而发展至今,最直击Connectivism核心思想的“关联主义”被更多学者接受,本文作者采用“关联主义”作为Connectivism的中文译词。

三、关联主义与数字化阅读的映射

关联主义重新解释了新时代背景下学习的行为和特征,被定位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而数字化阅读是数字环境下学习行为的一个具体表象,突破了传统阅读形式和内容的限制,符合数字化学习的特征和内涵。另外,关联主义理论与数字化阅读都是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都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二者具有天然的、本质的共通性。因此,以关联主义为理论基础探析数字化阅读的研究视角,能够提供更为系统、严谨的研究话语。通过构建关联主义与数字化阅读的映射关系,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帮助我们深入探究“关联时代”下的数字化阅读。

1.关联主义的基本概念与数字化阅读的映射

关联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知识存在于学习者自身之外的实体上(如个人计算机网络、组织等):学习就是编织个人社会知识网络的过程;要在不同节点和网络之间建立关系,将网络中的弱连结变为强连结。因此节点、连接和网络是关联主义中最基本的概念。

(1)节点

节点又可以称作顶点、元素或实体,根据关联原理,节点是任何可以连接到其他元素的元素,在学习网络中任何人们能了解或经历的元素都可能成为节点,如个体的情感、与他人的互动、信息源等。如果把数字化阅读看作一个完整的学习网络,则数字化读者、数字化阅读材料、数字化阅读设备等要素都是自成体系的节点,其中每一个节点又由若干独立的节点构成。另外,节点虽然从属于网络,在网络整体动作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同时,节点又能以相对整个网络比较独立的方式动作,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治特性。因此可得,在数字化阅读过程中,诸如数字化读者这一节点是独立且自治的,其内部包含读者的阅读动机、情感、认知等节点,而读者数字化阅读的内在过程即是这些节点相互作用、融合、连接的结果。

(2)连接

节点处于网络中,并通过与其他节点的接连,提供信息流动的通道。连接指的是两个节点问任何形式的联系,是构成学习网络的动态过程。各节点连接的强弱程度不等,连接关系越强,该段节点间的信息流动越流畅。数字化阅读过程就是连接的过程,即把从外部信息源获取的新阅读信息作为新节点与阅读学习网络中现有的节点连接起来。

在知识不断增长进化的社会进程中,“怎样学”(knowhow)与“学什么”(know what)正在被“从哪里学”(know where)(了解从哪里可以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所补充,甚至替代。数字化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凭借网络搜索到大量的、多种形式的相关或补充性的阅读内容。如何有效地获取和处理信息以补充阅读、如何增强阅读效果,已经成为重要的数字化阅读能力。正如西蒙斯强调的,因为内容在迅速地改变着,所以管道比管道中的内容更重要。因此,数字化阅读学习的关键在于对连接的培养和保持连接。

(3)网络

网络是由若干节点聚合而成的,因此会随着节点的连接而动态改变,学习网络呈现出绝对运动的状态。正是新旧知识(节点)的不断更替、个人环境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促进了学习网络的构建。

2.关联主义的观点与数字化阅读的映射

西蒙斯在其专著Knowing Knowledge中提出了正在改变着知识环境的七个社会发展趋势:

第一,个体的提升。与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时代的人类相比,身处现代的我们凭借日益发达的科技和逐渐普及的网络技术,拥有了更多控制能力、创造能力和连通能力,“我们渴望共同创造和体验知识分享与传播的双向流动模型”。同时,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增强数字生存能力。数字化读者只有不断提高数字化阅读能力才能在这场数字活动中获益,否则只是洪流下的无知追随者。第二,增强的连通性。人脑的能力是由每个神经元的能力相互连通而形成的,因此连通是能够提升适应性的。“当知识不再依附与物理空间时,我们就能在多空间内复制(或连通)这些知识实体。当知识以数字化的形式(不同于纸质杂志和书之类的物理实体)出现时,更容易与新知识组合(或再混合)。”因此,数字化阅读过程中,引入“连通”的理念能够促进阅读行为的有效发生。第三,直接性和即时性。当人类的沟通不再受到空间的局限,当知识的传播挣脱了时间的桎梏,可以说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已经变得直接。数字化阅读立足于网络环境,有便于检索的优势,其传递的信息具有直接性和即时性的特点,提供读者实时获取知识的便利。第四,拆散和重装。知识的“碎片化”是数字化阅读的一个特征,是划分数字化阅读为泛在学习、非正式学习范畴的依据。数字读者往往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片段性的阅读,尤其是手机阅读,大都造成知识拆散的现象。这就要求现代读者具备重装知识的能力以获取知识关联的意义。第五,管道的显著地位。内容、情境和管道塑造着知识的意义:内容——开始知识循环;情境——使其有意义;管道——使其关联、流通和可得到。内容必须与情境和管道混合起来。这再次强调了管道比管道里的内容更重要的观点。映射到数字化阅读,即读者能够将管道连接到合适的知识源上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第六,全球社会化。技术的革新实现了连通全球社会化的可能性,数字化阅读设备已经实现了阅读过程中与其他读者连通、交互的可能性,推进全球社会化。第七,物理和虚拟模糊的世界。地球上真实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生活在充满“0”和“1”的数字时代下,逐渐接受并习惯了虚拟空间。数字化读者时刻处于“在线”状态,获取信息的同时上传、共享资源,扮演着信息获取者和信息制造者的双重身份。

3.关联主义映射的数字化阅读能力新要求

关联主义提出了适应时展的学习者应该具各的技能,笔者将其映射、融合到数字化阅读,概括为数字阅读能力新要求,如表1所示:

(1)认知能力。数字化阅读栖息于数字环境,当读者面对浩如烟海的多媒体阅读内容时,频发“迷航”现象(阅读数字化材料时偏离阅读目标的现象)。探究其原因时,认知心理学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信息负荷或注意力发生漂移,极易出现“迷航”。关联主义强调“保持关注”,就是提出了认知能力的要求。数字化学习者在阅读时要具备合理分配自我注意力的认知能力。

(2)管理能力。关联主义要求学习者获取的知识必须具备直接性和即时性,即要获取精确的、最新的知识。因此如何有效建筑知识结构、管理个人知识成为数字化读者能力的新要求。归类、分析、精炼阅读信息为知识、转变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逻辑组合零散的知识为系统知识、加工再造知识并共享转移等,都是数字化阅读过程中知识管理能力的内涵。

(3)关联能力。数字环境下,知识是动态的、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其离散性和立体多维的连通性使学习更依赖于知识的意义关联。学习者的关联能力,是指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或与学习工具交流、联结的能力。数字化阅读作为获取阅读信息的行为活动,是重要的学习过程,也是知识的联结过程。通过连接读者与阅读工具、联通已知与未知、关联内在与外源网络以扩展知识到最大化。

(4)协作能力。关联主义提倡个人学习网络中的节点与外部学习网络节点间的互通,以达到共享合作的效果。数字环境给数字化读者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同时创造了读者间协作学习的机会,允许读者在平等、自主、互助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形成广泛参与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要求数字化读者具备一定的协作学习的能力。

(5)理解能力。关联主义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兼容能力。映射到数字化阅读,即要求读者具备生成阅读信息的意义、理解阅读文本内涵、领会阅读内容价值的阅读能力和兼容并蓄的学习态度。

(6)辨别能力和验证能力。面对“多如牛毛”又“鱼龙混杂”的信息时,数字化读者需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辨别阅读内容的真实性。另外,“网友共享,上传自由”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网络,但同时带来了资源内容制作粗糙、缺乏科学性等问题,这就需要数字化读者具备验证信息有效性的能力。

(7)创新能力。关联主义关注创造知识的过程,认为创新能力是学习者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创新能力要求数字化读者汲取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观点的信息,关联有效内容,并加以自我内化吸收,待融会贯通之后提出创造性的新见解、新方法。

(8)决策能力。信息洪流激涌的背景下,关联主义提出决策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数字化读者应加强自身决策能力,依据现实需要选择阅读的内容和方式,提高数字化阅读能力,优化数字生活的质量。需要说明的是,决策的正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因为随着信息背景的变化,此时的正确可能是彼时的错误。四“关联时代”数字化阅读的优化策略

数字鸿沟中的弱者是那些无法获取即时信息、缺乏网络实用技能的人。要想实现数字时代的话语权,就要掌握一定的数字能力。数字化读者是数字生活中的活跃者,关联主义理论可以为其指导阅读活动并构建优化策略。

1.知识观:培植重要节点,提升数字信息素养

西蒙斯在解读关联主义知识观的时候划分知识为:Knowing about(知道关于)、Knowing to do(知道如何做)、Knowing to be(知道成为)、Knowing where(知道在哪里)和Knowing to transform(知道怎样转变,“知道为什么”也属于该领域)。数字化阅读允许读者捕获感知文字时脑海中的浮光掠影,还鼓励读者触类旁通地检索相关知识,整合、兼容、吸收为内化知识。因此,知道在哪里和知道怎么样转变是一项重要的数字化阅读能力。关联主义启示我们通过培植重要节点,提升数字信息素养以强化阅读效果。

关联主义视域下,数字化阅读是一个连接知识节点或信息的过程。读者培植知识节点的意识和能力是优化阅读过程的“神来之笔”。首先,数字化读者要针对个人的学习特点在众多节点中甄选出重要的节点,依据个人特点实行自我攻略:提升网络搜索的能力、加强资源辨析的能力;树立兼容、内化、创新知识的意识,培养多思考、勤疑问的习惯;提高数字化阅读工具的使用技巧等。另外,读者要注重保持节点间的畅通,加强读者与读者、读者与工具之间的交流。关联主义倡导把知识分给朋友和机器。现代社会不需要一个记忆的“百度谷歌库”,学习者持续学习的能力比掌握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数字化读者要调节节点间的关系,合理利用机器、善于借助学习共同体的帮助,构建读者问优质资源的共享机制。邀游于数字世界的读者应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实践操作,将数字信息素养的培养上升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提升读者的数字阅读能力。

2.学习观:优化学习网络,强化深度阅读意识

西蒙斯为我们勾勒出他畅想的未来学习:学习形式多样,利用各种移动设备即时即地联网学习;学习内容呈小块状以方便实现目标开展学习活动。我们认为,西蒙斯提倡的未来学习正是当下关注度较高的泛在学习,是一种自组织学习。自组织理论是目前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唯一可见的理论基础,以一切自组织现象为研究对象,关注的是开放系统中自组织结构如何产生、演化,以及由系统内在演化机制而导致的系统外部表现。

数字化阅读依托数字阅读工具(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具备随时随地开展阅读学习的天然优势,隶属于泛在学习的范畴,为阅读者提供了自由的学习空间。读者应加强阅读的自觉性,展开自组织学习,优化个人的学习网络。第一,数字化读者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开放、兼容的学习网络,要主动关联各节点、增强与其他节点共享、协作的意识。第二,在开始阅读前,依据阅读文本的内容制定阅读目标,设置相关阅读任务,并及时调整和改进阅读过程。另外,要引导、鼓励数字化读者开展深度学习,有意识的深度加工阅读思维,感知、联想非线性信息的同时关联、整合其他知识节点,并迁移再创造以拓深思维加工的全过程。

3.能力观:加强重视,提高数字阅读能力

知识激增、竞争激烈的今天,倡导终生学习、培养数字生存能力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关联主义诠释了全媒体时代下个人应具备的能力观,如上文所述,笔者根据西蒙斯所述概括为认知能力、管理能力、关联能力、协作能力、理解能力、辨别能力和验证能力、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等。数字化读者作为相对分散的学习者,大多呈个体状分布,缺少对数字阅读的重视,缺乏针对性较强的专门培训,容易导致忽视自身数字阅读能力的培养。

培养数字化阅读能力,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培养读者自我提高数字化阅读能力的意识。通过宣传短片、教育推广等手段向全社会介绍数字化阅读的特点以及阅读技巧,鼓励数字化读者树立优化阅读的意识,教授其优化阅读的策略。其次,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多方面入手,把数字化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升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高度。相关教育部门应利用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数字化阅读的内涵,培养其元认知能力、提高其信息素养,树立良好的数字环境道德,开设信息检索、利用、评价的相关教学课程,提倡优质资源共享,引导学生高效开展数字化阅读。

4.工具观:管理个人知识,掌握数字阅读工具

数字化读者要注重个人知识的管理。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是一种概念框架,指个人组织和集中片段信息转化为可系统性应用并以此扩展个人知识建构的信息策略。数字化读者可以挑选优质资源信息并利用阅读书签工具分组存储,如“专业知识”、“扩展知识”、“生活常识”、“休闲娱乐”等模块,便于再次阅读的同时有利于读者建构知识结构,完善个人知识管理。

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Web2.0完胜Web1.0,进入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知识不仅存储在人类的大脑中,还可以驻留于工具中。这给数字化读者提出了善用阅读工具的挑战。同时,熟练操作数字阅读工具是有效管理个人知识的必要条件,二者相辅相成。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阅读工具的功能设置逐渐向个性化、友好化、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阅读工具允许读者设置个性界面、能够记录阅读历史、设置阅读导航,这些功能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户体验。读者在使用数字阅读设备之前,要全面了解其功能设置;调整视觉要素至最佳阅读观感(如调节显示字体的大小、调整屏幕亮度):善用阅读辅助功能(如即时搜索、工具帮助等)。另外,数字化读者应针对不同的阅读要求选择阅读辅助工具:用于创造节点的信息处理软件,如Office Word、Power Point:用于建立连接的交流软件。如QQ、MSN等;用于管理节点的信息管理软件,如金山快盘、云快盘等。

5.资源观;延展社会网络,规范阅读资源开发

随着关联主义和泛在学习理念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学习环境的范围已经延伸到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学习不仅要不断缔结个人学习网络,还要不断延展社会网络,要在范畴更广的社会网络中获取学习资源——即要注重社会学习环境的创设,不断开发优质资源,促进知识管道的形成。

数字化读者,要不断地通过意义建构以加强社会学习网络中新节点的建立,要渗透不同领域,开通与各类资源的通道。这给数字化阅读建设者提出了要求,即设计、开发、制作出集科学、规范、美观、实用于一体的数字化阅读资源。首先要优化阅读内容:规范数字出版业,完善行业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监管网络数字资源,剔除不健康的内容和不良广告;监管网友自行上传的资源,剔除不科学、不正确的内容等。其次要规范阅读材料的制作;制定数字阅读材料的统一制作标准;开发一批高质量的优质资源;加大数字化阅读的研究力度,从应用层面上探究数字化阅读的发展策略等。通过相关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共同规范阅读资源,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最终带动数字化阅读的产业发展。

五、结束语

数字时代衍生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带给人们多重感官的阅读体验。作为数字时代下应运而生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为审视数字化阅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适应时展的方法论,能够有效指导数字化阅读研究,为数字化阅读产业的发展开拓道路。

数字阅读篇3

若论我国书籍最早出现于何时,现在恐怕很难做出准确定论。然而,从竹简木牍到今天的各类图书,不管其形式和内容如何变化,都具备以下要素: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有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及其他信息信号;有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这样的出版物陪伴了我们千百年。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常用方式,传统出版物则是阅读的不二选择,它的知识体系具有系统性,人们习惯通过这种文字、图像印刻成的文本进行阅读。和单向性传播这种路径相吻合,传统的阅读也是单向线性的,出版物承载的文字、图像都是既定的,是依照编者或作者的意愿串联的,读者必须以出版机构提供内容文本的排列,从前到后、从上到下循着线索阅读,这种阅读的特征是稳定性强,阅读心理稳定,思索指向也稳定,研究界把它定义为“线性阅读”。

相对于传统“线性阅读”而言,数字时代的阅读则更多呈现出一种“非线性”。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其结果是,我们的阅读文化被这场大浪所裹挟,在多维传播中产生了多维的非线性阅读,并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引领阅读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非线性阅读是一种多向模式的互动阅读,读者可在互联网上任意浏览自己希望阅读的内容,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无阻碍地传递交互信息、及时更新内容。例如维基百科(Wikipedia)作为百科全书,其内容性质与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没什么区别,但是它的撰写者和管理者却不是能够入选《大英百科全书》作者名单那样的专家,而是进行过注册的网络志愿者。其内容开放的材料允许任何第三方不受限制地复制、修改及再材料的任何部分或全部。或许正因为它避开了传统百科全书的精英参与、审阅、论证这个繁琐过程,任何注册者都有资格修改这个百科全书中的任何一个条目,这一过程给读者带来了趣味性和新鲜性,于是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最自由、浏览量最高的百科全书。

非线性阅读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特征。作者或编者可以将文本中的某些重点(可以是论点、注释或者关键词)连接到别处的文章上,而这些文章又可链接至另几篇文章上,如此一来,这种超级链接的方式使整个阅读无穷无尽地继续下去,把线性的固定文本模式完全打破,不断有不同接续,出现各种旁枝,结成新的网络,构建非线性的扩展阅读、连接阅读,或者指向性扩展阅读。这种阅读的方向掌握在读者手里,并且实现了阅读思维自由。超文本(Hypertext)连接技术的好处是为读者打开视野之窗,让知识得到线性阅读时不可能达到的对接与组合的速度与效率,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所需阅读内容的最大化。

此外,非线性阅读还具有立体性。文本的信息是平面的、静态的,而数字媒体的阅读可以从图片到音频到视频成为三维立体信息,使阅读变得更生动,读者随时随地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尤其可以满足读者轻松冲浪、悠闲查阅的阅读需求。

那么,这种非线性阅读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传统出版媒体中,信息的收集与组织、,是被授权后才能进行的;而且媒体的内容生产要经过一系列复杂过程,需要相当的成本。这种权力与成本,构成传统出版的“高门槛”,也是传统出版业能够产生盈利模式的路径依赖。但是到了数字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极大普及,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不受权力约束,自由度越来越大,任何人都可以将信息绕过出版机构给读者而成为传播者,于是,“受众”的概念被“用户”所替代。

用户可以在网上享用各种平台,这些平台为人类的思想与信息交流创造了全新空间――人们同时亲身体验传播与阅读。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是强大的Web2.0。它的热门应用形式创造了各种信息平台,譬如微博、博客、播客等,这是一种网络上的信息组织与记录形式。在此个人信息平台上产生了更大的交互式信息平台: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聚合内容)、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交网络服务)、TAG(英文原义指“标签”,这里是指一种关键词标记,网络日志、图片、音频视频作品的关键词都可通过TAG来方便、灵活地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管理)、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的内容集合)、Trackback(引用通告)等。

RSS可以将信息直接从网站传送到用户桌面,用户通过它可以直接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内容。若将广告放到RSS种子中,与信息流一起送到订阅种子的用户处,不但可以传送新的信息,还可以让广告用户自行决定广告出现的位置。

SNS是社会化网络,它可以将TAG、RSS等连接组成为一个不断延伸扩大的社交网,而最终构成社会大型网络。例如世界上最大的交友网站Facebook,就是其典型表现形式。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网络上自由发表日志、上传相册、结交异国他乡的朋友;别人也会因为看到你的某个特征而主动与你结识,扩展网站内容。

引用(Trackback)是一种极为方便的沟通工具。在自己的博客或空间里,人们都必不可少要发表一些评论。以前的做法就是在文章下面跟帖评论,必须得不定时回去看看对于自己的评论别人是如何看待的;而现在,如果在尾部的引用栏输入对方文章的Trackback地址,那么你发表完文章后,对方的博客就会自动在你所评论的文章的尾部添加你的引用信息,所显示的信息因程序而不同,基本的要素包括了你评论的标题和你的评论的链接,其他人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你的引用,轻轻点击即可来看你的文章。

UGC技术的广泛应用则将所有网络上的信息做到无阻碍相互连接,于是有了在某些特定信息内容提供上快捷、真实性远超传统媒体出版效果的视频网络,其典型如Flickr(照片分享网站)、YouTube(视频分享网站),比如9.11事件震撼人心的照片和场景,第一时间的记录几乎全是非传统媒体工作者的民间、个人拍摄者,通过这两个网站传到全世界。类似事件不胜枚举,这些事例极大挑战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并正在颠覆传统传播理论中的“功能设置”、“知沟”等认知原则指导下的传播行为模式。在中国,采用同类技术的网站有土豆、优酷等,不过目前它们基本还只处于娱乐信息交互的层面,社会和文化影响力远远没有得到提升,其前景值得期待。

在这样的数字平台上,模糊了作者和读者的界限,用户可以创造内容,也可以消费内容。各种信息技术在传播应用中的兴起,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使它的中心地位出现了不可抑制的动摇,从而呈现出边缘化、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等特征。于是,数字传播时代下的阅读方式,就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非线性阅读的随机性很强,在大量连接的技术环境里,阅读主动权甚至可以不在读者手上;读者的阅读目标不断被自觉不自觉地调整着,很有可能得到的结果与其初衷大相径庭,在阅读方式上只依赖非线性阅读的结果,很有可能会削弱阅读者定向思维的能力,这正是传统文化界反对非线性阅读的理由。

非线性阅读的短促跳跃,无序无界,以及对传统媒体经济与话语权意义上的削弱,引起了传统阅读界与出版界的反感与恐慌。大多数人认为,非线性阅读的方式孕育了以快餐式、跳跃性和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并成为全球的一个趋势。根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一项对美国儿童、青少年及成人阅读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15~24岁的青少年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仅为7~10分钟。英国一项调查也表明,25岁以下的人群阅读电子书超过30%。在某些专家看来,这是一种快餐文化,符合大众文化和销售文化的特点,但由此引发的主流阅读及公益性阅读缺失,对人格成长、知识积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有不利影响。

不过,事物总是矛盾的结合体,非线性阅读虽然一直为人诟病,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对于符合信息传递现状的非线性阅读,我们可以探讨它的发展和未来,但却不能也无法强行消灭它。特别要提出的是,即使是为了文化的积累、学术研究而进行的深度阅读,也同样受益于这样的阅读方式。

当代数字图书出版的典范,非美国的《大英百科全书》莫属。有着200多年历史以及风行全世界的《大英百科全书》,自1768年出版以来,到20世纪80年代,已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百科全书。1989年,第一部CD-ROM形式的《大英百科全书》问世,但由于盗版损失惨重,纸质出版物销量一落千丈。1993年,新版《大英百科全书》补充内容上网,供购买该纸质图书的读者使用。6年后,该公司成立 Inc网站,将全书内容完整地搬上网络,并不断更新,至今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百科全书,也是被使用率最高的百科全书。很明显,网络版的阅读使用已经被绝大多数学术型的使用者认可。我国出版界的《四库全书》等史料工具书也推出了精美便利的网络版数据库,受到广大史学研究者的一致好评。

数字阅读篇4

关键词:数字化阅读 全民阅读 移动终端 移动互联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225-02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倡导下,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充实,方式不断创新,影响日益扩大。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又把“开展全民阅读”第一次写进了党的政治报告,新闻出版总署也从国家层面重点采取了七方面措施来推动全民阅读。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持阅读器等移动终端越来越普及,为我们带来了阅读方式的变革。作为一种新兴、便捷、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这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手段来有效地促进全民阅读的开展。

技术的高度发展,数字化内容的日益繁多,社会化媒体的越来越成熟,为数字阅读提供了技术和内容资源的支撑,我们由此走进了数字阅读时代。那么,数字化阅读有哪些优势?数字化阅读能为全面阅读做些什么?相比传统的纸质阅读,我们认为数字化阅读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

1 随时随地

推广全民阅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内容,要有丰富的内容,要让人们更快、更方便地获取到所需的内容。随着这些年来文化的大繁荣、出版业的大发展,丰富的内容将迎刃而解。如何让人们更快、更方便地获取到所需的内容呢?新闻出版总署从国家层面重点采取以下7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推动设立国家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二是推动设立国家阅读节或全民阅读日;三是推动建立国家阅读基金,将全民阅读提升为国家重要文化工程;四是研究制订国家全民阅读中长期规划;五是巩固提高农家书屋工程,构建农家书屋综合服务平台;六是健全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满足特殊人群的阅读需求;七是下发2013年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指导意见,继续开展“书香中国”系列活动,将书香之家、书香之县、书香之市等活动引向深入,营造“书香中国”浓厚氛围。

数字化阅读的推行要更多考虑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也是数字化阅读的最大优势,也是把内容、知识数字化后,传送给读者的最有效的方式。

随着3G网络的逐渐完善和4G的行将推出,在国内,带宽和传输速率不再成为瓶颈。人们利用移动终端,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进行内容的获取时间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方便。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人们还可以通过电视来获得互联网上的内容,其中当然包括电子书。

有人预计,不久的将来,包括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的移动终端将很快超过普通PC的出货量,也就是说,移动终端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1]。而且,这还不包括手机这种几乎人人都配备的工具。手机的功能日益强大,手机的配置将与平板电脑的差距越来越小。

同样,基于物联网的发展,车载电脑的功能也会越来越多,那么车载屏幕也是数字化阅读可以利用的显示终端[2]。

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获取信息手段的不断丰富。无论你是在办公室,还是在路上,还是在家中,基于固定网络、无线网络和广电线缆,你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自己想阅读的内容、想学习的知识。在办公室,你可以通过固定网络,利用点电脑屏幕获取阅读的内容;在路上,不管你是乘坐公交车还是乘坐地铁,甚至在有人驾驶的私家车中,只要你不是驾驶员,就可以利用无线网络,在手机、平板电脑和车载屏幕上阅读图书和其他内容;在家中,电视不仅仅是可以看电视节目,还可以成为读书的工具(随着电视屏幕的不断改进,电视屏幕的分辨率也将不断提升,作为电子书的显示终端,也许更适合老年人、儿童和视力有障碍的人士,同样可以满足更喜欢电视遥控器这种比较简单操作的人士来阅读)。

可以想见,在不久的未来,数字化阅读即将占领桌上屏幕、移动屏幕、车载屏幕和客厅屏幕,真正做到多屏融合。如果这样情形现实,阅读就可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了。

2 多媒体展示和多手段交互

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数字化阅读的另一大优势就是多媒体展示和多手段交互,这也是数字化阅读独特的优势。

数字化阅读,是通过数字终端阅读数字化的内容,因此数字化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和动画等方式,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和仿真等手段,让读者对于内容的理解更加生动、深刻;可以通过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和即时反馈,让作者与读者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因此,数字化阅读可以带给读者更加真实的、有效的、综合的感官享受,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和各种培训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数字化阅读打破了传统阅读方式长久以来最大的尴尬:阅读只是单向的交流,读者很多时候需要自己理解书中的内容3。这涉及很多问题,比如:读者对于书中或者文章中的某个内容难以理解,他很难找到作者去寻求解答,或者说,他难以通过自己的渠道找到作者,更不要说尽快得到解答了;传统媒体的内容是固定的,只能通过文字、图表来反映内容,读者对于内容的理解不够生动;学校学生在做完教材中的作业后,无法即时获得评判,在复习知识时,遇到疑难,也无法即时获得讲解和帮助。而通过数字化阅读,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以上诸多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多种手段的交互也将推动读者的阅读热情。比如在传统课堂教育中,学生只是单调地被动地接受枯燥的课本知识;但在交互式教学模块中,他们可以根据兴趣和自己的理解,随时可以改变输入参数,从而直观地看到变化,更直接地接受知识。再比如很多人希望阅读某本书时,他会先到豆瓣网站上面去浏览别人对这本书的评价;读了这本书之后,他同样可以在豆瓣网站上面获得别人对这本书中某段内容的解读,或者他可以撰写自己的疑惑,网友则会给出自己的见解。当然,如果这本书的作者也关注豆瓣网站的评价和网友留言,他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与读者进行互动。

书评、读书笔记等交互方式,都是数字化阅读大展手脚的舞台;在线课堂、在线答疑、在线考试、交互式教学等,在未来的教育领域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3]。

3 购买便捷、携带方便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支付的完善,相对于传统媒体,人们可以非常快捷地获取数字化的内容,并可永久保存在自己的移动终端中,可以实现即时购买、即时阅读[4]。只要你想阅读某本书、某篇文章,只要通过方便地在线购买,利用网络、电视线缆等传输方式,购买的内容就可以即时传输到你的终端,然后显示在屏幕上。但对于纸质图书和期刊杂志来说,无论物流系统多么迅捷,也无法做到即时到货。

而且,数字化内容只要下载到自己的终端中,就可以即时打开,或者在需要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阅读。而纸质图书和期刊杂志因为是一种有形的读物,在阅读的时候必须随身携带,否则就无法进行阅读。

因为数字存储介质的大容量,移动终端中可以保存成千上万本图书、期刊、杂志以及视频等内容,你可以随时阅读自己想读的,查找也非常方便。同时,你可以把相近内容的图书、文章等进行关联、对比和分析,迅速寻找所需材料,这些都可以通过终端系统的功能很方便地完成。

4 结语

近年来,传统纸质图书阅读率缓慢爬升,而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呈现波动性整体下滑态势。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比2010年增加了1.6个百分点,但报纸和期刊阅读率分别下降了3.7和5.6个百分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智能终端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使阅读行为不再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限制,阅读变得更加容易,因此,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势强劲,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5]。统计显示,这些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发展,也成为国民综合阅读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数字化阅读的三大优势是技术发展带给我们的礼物,可以引导和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三大优势,使之成为数字化阅读和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全民阅读的开展是文化产业和出版行业发展一大利好,数字化阅读可以为全民阅读提供有力的技术和内容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阅读方式将会以更加快速的发展势头融入人们生活,所以,我们作为出版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更加重视数字化阅读,为实现美好的“中国梦”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丛挺.电子阅读器市场步履维艰.http:///article/46998/,2012-09-24.

[2] 姜竹胜,汤新宁,陈军.基于车联网的智能车载终端研制[J].汽车电器,2012(10).

[3] 程晓龙,陈丹.数字先锋[M].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11.

[4] 汤雪梅.从第四届数字出版年会看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的新趋势.http:///article/ 46405/,2012-09-10.

数字阅读篇5

关键词:云计算;数字出版;二维码技术

随着我国“互联网+”战略的制定,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便成为当下各大传统国企首选的改革发展方向。出版行业也都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传统纸质阅读延展至更为丰富的数字化阅读。公有云的应用,大大推进了出版行业向数字出版的转型速度。但IASS层的公有云只是一个基础设施平台,如果脱离了具体的业务,仍是无法切实改造出版社的工作流程和产品模式。因此,借助于公有云平台开发与传统出版业务密切结合的全新的云端数字资源管理与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公有云平台开发云端数字资源管理与平台,起源于出版社对附加的图书数字资源的平台化管理、二维码化和在线化内容的需求。在过去,图书资源多以光盘的形式附赠。但现在,光驱早已不再是电脑的标配,读者使用光盘的概率大大降低。同时,光盘本身的加工制作也会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繁琐复杂的申请盘号等业务流程无形中增加了光盘使用的成本。正是因为这些固有的缺陷,光盘已有被逐步淘汰的趋势。互联网的时代,更多的图书厂商,选择了将视频等图书资源放到网上,供给读者观看或者下载。微信的火热带动了二维码的广泛运用,读者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就可直接观看,相比于光盘,获取这些数字资源将更加的便利快捷。所以,需要一个平台,不仅能够对数字资源进行上传和管理,还需要自动生成对应的界面和相关二维码。云资源管理与平台即基于此而开发。平台架构

平台借助亚马逊的AWS公有云平台开发,数字资源存储在AWS特有的简单存储服务设备中(S3),管理和平台的程序部署在云端虚拟主机(EC2)中。用户借助移动段或PC端就可以通过二维码或者URL地址访问数字资源了。平台架构和效果图如下图所示:

平台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多用户管理

系统具备多用户账号的权限管理功能,每个账号由专人负责数字资源的管理和上传。不同账号之间的资源互相隔离,相对独立,具备很强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二、基于“项目”和“资源”的管理层次

用户可以建立若干个 “项目”。每一个“项目”下具备若干个“资源”。“资源”实体即为一个文件,可以是MP4格式的视频,也可以是MP3的音频,也可以是诸如JPG等常见格式的图片,还可以是“试卷”。用户可以对项目和资源的元数据进行基础的增删查改等操作。

三、二维码的自动生成和活码管理

每上传一个资源和创建一个项目的时候,系统自动生成对应的二维码。针对资源的二维码,扫一扫后就可以直接预览资源。针对项目的二维码,扫一扫后可以看到此项目所包含的所有资源的列表,读者点击每一个列表中的资源链接,即跳转到对应的资源预览界面。此外,还可以批量导出单个项目中所有资源的二维码,以供后期的印刷。所有的资源二维码,均可实现活码管理的功能,即在二维码不变的情况下,替换掉对应的资源,从而真正的实现了:一次生成,永久使用。

四、安全防盗链技术

对于每一个资源的下载和预览链接,平台都依托亚马逊云技术采用了加密的预签名机制,该机制同时可以让资源在云平台的原始存储链接在一定时间段内自动失效。换句话说,想要观看资源,必须通过我们指定的网页,而不能通过分析网页源码抠地址的方式进行盗链。彻底杜绝了非法转载的情况。

五、大数据分析功能

平台对每一个资源进行了监控,实时收集访问用户的IP来源情况。数据库将保存每一个资源被访问的时间和地点。数据导出后,可离线分析某一图书资源在某一时间段内被全国哪些地方的读者访问了多少次。大数据的引入,将有效地评估数字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全国读者用户的地理分布和观看行为习惯,更好地提升数字资源的服务质量。

六、高可用性和弹性可扩展

数字阅读篇6

关键词:中小型图书馆 数字化阅读 阅读推广

中图分类号:G2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040-02阅读推广是图书馆的核心使命。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图书馆普遍认同阅读推广这种新型服务模式,并将其当成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随着阅读推广活动的蓬勃开展,阅读推广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创新。

数字阅读是指阅读的数字化,即使用数字设备阅读以语言符号为主的数字文本内容。它包含三个要点:一是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唯一区别是数字化,而阅读的本质不变。二是数字文本内容,指呈现为数字的以语言符号为主的文本。三是“数字阅读”以“在线阅读”为标准,划分为在线阅读、离线阅读两个子概念。[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阅读发展趋势。延边图书馆如何顺应信息时代数字化阅读的需要,在新的阅读环境下有效发挥阅读推广服务与引领功能,强化数字阅读推广效应是未来图书馆阅读推广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全国国民阅读现状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4月18日公布。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7.84本,较2014年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7.78本上升了0.06本。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19本,较2014年减少了1.26本。超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近七成的成年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2]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较2014年上升5.9个百分点。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增加28.39分钟。综合各媒介,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9.6%,较2014年的78.6%上升了1.0个百分点。从PC端到手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数字化、屏幕化,数字化阅读接触率上升也就成了必然结果。[3]

数字阅读特别是手机阅读持续快速发展,移动阅读、社交阅读正在成为国民新的阅读趋势。国民对阅读的需求日趋旺盛,对个人的阅读需求和全民阅读公共服务的需求均不断提高,意味着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会。[4]

二、延边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推广工作

延边图书馆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发展,秉承 “以人为本”,在阅读推广工作中用“心”去做,积极努力探索和创新阅读推广的模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新技术、新媒体、新服务的不断进步发展,数字化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无纸化的绿色阅读形式,将人们的阅读习惯从传统纸质书本阅读扩展到电子阅读、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多种阅读方式。为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我馆引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数字资源,提供新颖阅读空间,推广儿童数字阅读,引领儿童喜爱阅读,培养阅读兴趣,激发阅读能力,提升阅读品质。

1.儿童快乐学习加油站――超星少儿版触摸屏一体机

延边图书馆引进数字图书馆设备超星少儿版触摸屏一体机2台,受到来馆读者的喜爱。阅读机支持触屏翻阅,打破了传统的静态学习模式,可以让少年儿童亲身体验点触、互动学习的快乐,其绘声绘色的视听,生动直观的诠释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是少年儿童快乐学习的加油站。触摸屏一体机的呈现不仅带来健康有益的数字资源,也对推广少儿数字阅读,引导少年儿童学习正确的数字阅读方法,提供了方便。不仅拓宽儿童选择意乐,而且引领儿童喜爱阅读,培养阅读兴趣。此外,阅读机资源支持智能手机客户端下载,读者只要点击超星客户端,通过扫描、下载、登录超星移动图书馆客户端、扫描图书二维码等步骤,就可以把图书下载到手机。

2.开启儿童探秘之旅――3D互动立体阅读

延边图书馆在“品味书香 趣味阅读”活动中开展了三次“3D互动立体阅读”体验,用全新阅读方式提升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3D全视角的方式展现书中的内容,通过与儿童的互动产生动画、音效等各种多媒体的声光电效果,把传统印刷形式的知识生动展现出在来。阅读过程中,儿童不但可以阅读纸质图书上的平面图像和文字内容,还可以更直观地感受立体动画带来的视觉、听觉、触觉上的冲击,令他们身临其境,爱上阅读。3D互动立体书利用科普类、贴近生活的内容,采用了A R (增强现实)、光学动作捕捉及三维影像制作呈现等先进技术,在虚拟空间里创造出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创新、科技、知识的熏陶。[5]目前,延边图书馆正在精心装修美化“3D互动立体阅读”室,给儿童提供优质舒适的阅读环境,创造良好温馨的阅读氛围。招标的3D公司也在摸索尝试创新开发朝鲜族系列软件资源,延伸阅读推广服务空间,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

3.延边数字图书馆――电子资源平台

延边数字图书馆依托丰富馆藏数字化资源,采用音视频、动画等活泼新颖、寓教于乐的多媒体表现形式。链接超星电子(方正电子图书)、中国知网(百部图书)、interlib OPAC 书目检索、心声.音频馆、贝贝英语。通过这些网络资源链接,图书馆不仅可以引导读者获得更为丰富的阅读资源,也是对本馆阅读推广数字资源的补充和拓展。今后,需要我们广泛宣传充分利用,使资源得以充分发挥,增加读者阅读频率,开阔读者视野,提升读者阅读品味。

三、中小型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推广中存在问题

一是互联网上海量的数字信息,良莠不齐、庞杂无序,在青少年儿童获取有效的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二是以网络为代表的多媒体信息对语言和词语的运用都非常简单,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部分专家认为:人们在网上第一是放音乐,然后是看新闻和玩游戏、网聊。这就让人很难相信人们能在网上专心读书。三是数字出版产业模式转型还在进行中,内容提供者、平台提供者、终端提供者、渠道推广者、增值服务者在数字阅读中的社会定位和价值再造还没成型。新的、高质量的出版资源数字化需要进一步加强。[6]

儿童数字阅读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国内外反对数字阅读的声音不绝于耳,既有来自“科学”结论的声音,也有来自道德高地的声音。极端地,甚至将儿童数字阅读当成“网瘾”治疗。因部分未成年人存在数字化阅读成瘾与沉迷现象,数字化阅读内容甄别能力较差、数字化阅读中缺乏分享、互惠的意识、在虚拟空间阅读过程中往往自我满足和自我迷失等。针对上述数字化阅读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强数字化阅读环境建设、内容建设与素养建设势在必行,以此积极引导未成年人进行健康的、有效的数字化阅读。儿童数字阅读是一个新事物,不能依靠打压等方法阻止它的发展。儿童数字阅读在发展中,图书馆员需要十分认真地观察与研究其利弊,并将研究成果用于儿童服务。

四、展望中小型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推广

数字阅读推广是图书馆新型服务形式,开展图书馆儿童数字阅读推广是当代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图书馆儿童数字阅读推广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决定了从事这一服务的图书馆员需要永无止境地学习与探索。因此,图书馆应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提供各种基于数字化阅读模式的服务,不断提升数字化阅读的服务品质,在营造读者阅读文化氛围的同时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

1.儿童数字化资源的利用和推广

在数字阅读环境下,保护儿童远离网络中不健康不适宜的信息内容,防止数字阅读低俗化趋势,防沉迷网络。引领数字阅读,提倡经典阅读。创新的保障在于信息共享与服务协作。应依托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图书阅读推广模式创新,打造数字化阅读新型网络平台,促进图书馆与其它图书阅读推广机构的融合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影响力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来宣传阅读,使其能够经常性报道有关阅读推广服务情况,凡有新举措出台,邀请当地传媒介入,及时报道和宣传进展情况;还可利用网站宣传阅读推广信息,扩大社会影响力。如可利用微博、微信、论坛、豆瓣等,提供图书资讯、活动信息等内容,推进全民阅读,扩大阅读推广项目社会影响力。

延边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有丰富优秀的民族文化知识底蕴。优化整合独具民族特色的朝鲜族儿童文化信息资源,加强数字化阅读在数字化学习中的应用,推进数字技术与儿童教育内容的整合,开发基于数字化阅读的数字化学习模式,建构一批适应现代学习模式的、融趣味性、教育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数字化阅读资源体系。开发适合朝鲜族儿童健康成长的阅读数字资源平台,亦可做好汉译朝译制转换平台,使朝鲜族儿童拥有更多的阅读空间,数字化阅读不仅丰富儿童知识素养,而且提升儿童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柳.少年儿童数字阅读推广与指导[DB/OL](2015-09)

[2]虞鹰.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在京[EB/OL]](2016-04-20)

[3]上官云.“数字化”风潮席卷而至 阅读将走向何方?[EB/OL](2016-04-22)

[4]杜羽、刘彬.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EB/OL](2016-04-19)

[5]南方都市报.新技术:3D互动立体书 全新阅读方式[EB/OL](2014-08-12)

数字阅读篇7

关键词:高中生;数字化阅读;数字化阅读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3/14-0077-0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数字化终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学生作为社会人,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所以提高数字化阅读能力成为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了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其阅读水平,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主题阅读课,包括传统的报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高一、高二年级每周开设一节主题阅读课,依次在传统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之间交替进行,并有语文教师与专职阅览室管理人员辅导。

电子阅览教室架设千兆无线网络,配置49台计算机,并装有Windows 7操作系统、Adobe Reader阅读器和Office办公软件,还有区数字图书馆、本校数字图书馆等海量数字图书资源,以及校内FTP平台和本校数字化阅读网作为支撑。

在课时、人员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学生的数字化阅读课呢?我们要依次解决读什么、怎么读、如何评价学生的读书效果等问题,这就需要从数字化阅读的概念入手。

数字化阅读课的定位

传统阅读强调的是在物理环境中基于纸质书面材料和文字图片符号的信息理解与知识建构;而数字化阅读是指使用计算机、网络、MP3、MP4、手机、平板电脑、iPad、电子阅读器等进行阅读,阅读内容以文字为主,辅以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相对于传统纸质阅读,数字化阅读不仅是阅读载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阅读文本、阅读模式、认知方式以及阅读空间的变革,是数字文化语境下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1]

王宪东老师在《开发“数字化阅读课程”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指出,“阅读是一种个人的思维活动方式,是一种真正‘个人化’的活动。它必须在个体是自由、自主的状态下才能发生和有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背景条件下,阅读教学是一种真正对个人化阅读成果的呈现方式,是一种真正对个人化阅读行为的干预和影响”。[2]

在搜集了相关文献之后,笔者明确了学校的数字化阅读课是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语境下开设的,基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等的限制,学生虽然有阅读的自主性,但也需要来自语文教师在阅读内容选择上的指导和信息技术教师在操作技能上的指导。

数字化阅读课的实施与存在的问题

根据课程安排,每周一课时的主题阅读课,分别在三个传统纸媒阅览室和一个电子阅览室中进行,这样每个班至少有五周的阅读课是数字化阅读课。

实施第一阶段:探索阶段

在本阶段,数字化阅读课等同于传统纸媒阅览室阅读课,只是环境设施的变化,阅读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阅读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信息技术指导教师都没有权利干涉。在阅读过程中,是否有阅读笔记完全取决于学生的习惯和自我要求。

存在的问题:在本阶段,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语文教师,对数字化阅读的认识都仅仅停留在环境和媒介的简单变化,而没有意识到数字化媒介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冲击。由于受到计算机操作水平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只能找到单一的资源,进行盲目的点击,进而陷入信息迷航,无法做到有效阅读,看视频、听音乐甚至替代了文本阅读。因此,在本阶段,我们对数字化阅读课有了深刻的认识,完成了理念的转变――阅读载体的变化必然带来阅读模式的变化,学生更加需要指导、要求以及评价。

实施第二阶段:技术指导和平台支撑阶段

针对第一阶段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受限制的问题,学校的电子阅读教室使用了校园无线网,主要提供本区范围内的教育城域网资源,包括校内的本地资源。阅读课实施初期,学校主要考虑以区、校数字图书馆资源为依托,以学生自主化阅读为目的,所以机房配置缺少网络管理软件(如极域电子教室软件)的支持,无法对学生机实施控制和广播,无法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统一指导。为了突破学生的技术障碍,我们开发了数字化阅读平台作为技术支撑,由信息技术教师针对阅读辅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指导和,学生自行登录平台获取技术支持。

存在的问题:本阶段主要是规范数字化阅读课的管理,加强技术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操作障碍。学生可以使用IE浏览器登录平台,根据自己的需求导航到目标站点;也可以登录FTP空间,下载所需要的软件,进行安装。这使学生的数字化阅读得到了技术保障,但是数字化阅读课的突出问题也显示出来,即到底读什么,如何进行有效阅读,提高阅读水平,这也是高中数字化阅读课存在的核心问题和本质问题。反观传统的阅读课(语文阅读课),它以笼统地扩大学生视野为阅读教学的目标,这显然没有抓住课程实施的本质。因此,在脱离了考试导向的阅读教学之外,真正地教会学生阅读,使其体验阅读的乐趣,成了一个亟须思考和补充的问题。随着新媒体对学生阅读方式的冲击,同样暴露在阅读教学中的人本性也存在缺失。

实施第三阶段: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和评价方式的出现

随着数字化阅读课的不断推进和高中生身心的发展,他们对数字化阅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越来越强。为了带给学生持续性的数字化阅读指导,语文教师逐渐进入到数字化阅读的“阅读”领域,他们不断地进行着阅读系列化编制、阅读目标化检测、阅读游戏化设计等方面的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数字阅读篇8

全民阅读与出版业密切相关,全民阅读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整体提升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正因为如此,2016年初,在社会各界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反复酝酿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起草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这一条例在进一步修订完善后如果得以批准实施,必将对我国全民阅读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我国的全民阅读事业中,数字阅读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刚刚公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79.6%,比2014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在这个上升的数据中,数字阅读所做出的贡献很大,提升的幅度最高,2015年比2014年提升了5.9个百分点。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现象。

IT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传媒产业竞争格局和发展态势,使我国传媒产业中的类型小说、动漫、电影、电视剧等板块在近年里出现了井喷现象。由文学网站推出的一系列明星网络小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传媒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的趋势。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推动下,我国传媒产业未来将进入弯道超车的快速发展阶段。我国数字阅读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入到了高速发展期,未来将出现诸多爆发点。

一、技术推动数字阅读的发展

数字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数字化,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的,如电子书、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就是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PC电脑、PDA、MP3、MP4、笔记本电脑、手机、阅读器等。近年来,IT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普及使用推动了数字阅读的发展。

1.互联网催生了“数字阅读”

过去我们习惯于纸质出版物的阅读,随着电脑的出现,人们进行阅读的渠道变得更为多样,迈出了从线下阅读走向线上阅读的第一步,开启了“数字阅读”时代。紧接着,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根据易观智库2015年第三季度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数据盘点专题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用户规模已达到7.8亿人,较第二季度增长4.8%(见图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致使移动流量资费持续下降、4G用户出现爆发式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增多、阅读习惯进一步改变,人们的阅读时间更加碎片化,大众数字阅读走向移动阅读时代。

图1 2014Q3―2015Q3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用户规模

大众数字阅读的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纸质出版物的电子化,另一类是网络原创内容。电子出版从技术上解决了纸质出版物从实体书到电子书的迁移。而网络原创则完全脱胎于互联网。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对于网络原创内容的创作和传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网络文学的风靡,拓展了文学的创作边界,丰富了人们的阅读内容,推动了“全民阅读”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的作用下,用户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的过程中,用户年轻化的趋势明显,加大了青年人的话语权。网络文学伴随着90后这一代网络原住民一起成长起来。

2.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优化了“数字阅读”

在数字阅读领域,大数据的运用对于数字阅读提供商和读者而言,都有着颠覆性的意义。从数字阅读提供商的角度而言,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优化了企业的整个生产链,从作者签约,到作者内容创作方向指导,到图书制作、图书定价、图书发行,到读者群体定位、公司营销策略,到图书入库、上架,一直到下架的整个流程。在每一个环节中,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数字阅读提供商可以实现精准定位,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和偏好。而从读者的角度而言,对其行为数据进行采集,生成自我画像,可以让读者更了解自己的读书偏好,进而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优化调整。同时,数字阅读提供商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对读者进行个性化、精准化推荐,优化了整个数字阅读体验。

云存储实现了多屏、多介质的随时随地不受限的阅读,通过云技术的同步功能,我们可以实现在不同场景、不同终端之间转换的流畅阅读,并且连阅读笔记都可以借助云在不同介质,甚至是更替手机登移动终端设备的时候继续得以保存,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零碎时间获取知识和信息。

3.软硬件的改进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专业电子阅览器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数字阅读的体验日臻完善。如亚马逊Kindle电纸书致力于在最小化电源消耗的情况下提供类似纸张的阅读体验,最大化保护用户的双眼,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我国数字阅读领域领头企业掌阅也在开发自己的掌阅iReader电纸书,中国移动与汉王合作,共同开发G3电纸书,大家均致力于从硬件角度不断完善用户的阅读体验。

而从软件角度而言,各数字阅读提供商均努力优化精排版,增加翻页舒适度,开发护眼模式、夜间模式、听书等阅读模式,以期最大程度地给用户带来满意的阅读效果。

二、数字出版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为数字阅读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数字出版企业作为大众数字阅读的平台提供者,是连接内容提供者和读者的桥梁,在整个大众数字阅读产业链中处于核心地位(见图2,图中标阴影的部分即为数字出版企业业务覆盖范围,因各企业经营重点不同,各有侧重)。数字出版企业以“用户至上”为原则,同时为了响应国家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号召,不断寻求自我突破,探索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促进阅读体验的提升,加大全民阅读量。这样做既是数字出版企业立足于数字阅读行业的根本,也有利于读者自我修养的提升。从国家层面而言,更是对国民素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图2 数字阅读产业链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大众数字阅读出版企业提供的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个性化设置:现在主流的数字出版企业的大众数字阅读类APP均具有个性化设置的功能,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偏好进行设置。具体的功能有:书架分类、书架排列习惯、字体字号设置、屏幕亮度设置、章节跳转、内容查找、书签设置、笔记设置、阅读模式设置和翻页效果设置等。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增加了读者的阅读舒适度。

2.书籍推荐方式:数字出版企业整合图书信息将优质内容和读者感兴趣的内容推荐给读者可以加大读者的阅读欲望和用户粘性,企业在这个方向上的创新一直不断。

(1)名家导读、名家书架、名家订阅号等。以QQ阅读和当当阅读为例,数字出版企业在APP中加入名家导读、分享名家书架和喜爱的书籍、读者可以订阅喜欢的名家的公众号接收名家的推荐信息,这样有质量的图书推荐方式让读者更快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通过这一举措,数字出版企业和知名作家实现了深度合作,对于吸引作家签约、获取优质版权有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名家的影响力和粉丝经济效应,可以汇聚更多的优质读者。

(2)大数据技术智能化推荐。在一个信息和数据成为基础设施的时代,谁掌握着数据,谁就掌握着入口和优势。智能化推荐作为大数据积累和大数据技术优化的一个节点,对于数字出版企业而言,意义十分重大。同时,明星IP价值的深度挖掘建立在用户兴趣点的汇聚之上,通过对用户阅读行为的交叉对比,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开发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各类型榜单。数字出版企业可以通过整合书籍售卖和借阅数量、读者评价、搜索热度以及有公信力的机构的图书榜单等信息,对书籍进行排行榜式的推荐。现在主要的榜单形式有:热搜榜、销量榜、好评榜等,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排行,让读者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看到更优质的内容。榜单是数字阅读平台内容资源丰富度的体现,榜单的设置除了方便读者寻找优质内容,也显示了数字阅读平台的实力,优质内容对于增加读者粘性起决定性作用。

3.阅读社交化、场景化:随着阅读的社交化属性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深化,各数字出版厂商也在其产品功能上更加注重社交功能的嵌入。

目前主要的社交主体有三种:①读者与朋友间的分享。读者可以将自己喜爱的书籍、自己的读书笔记进行一键式分享,将内容分享给微信好友、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等熟人社交网络中。②读者与读者间的互动。每位读者都可以对章节和书籍发表评论,读者在评论区中可以和与自己意见相同或相左的书友互动,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思维间的碰撞。③读者与作者间的互动。读者可以通过给作者留言,或者直接与作者在线对话的方式与作者进行交流。例如中文在线开发的数字阅读类APP中文书城即有“作者直播间”这一板块供读者与作者进行直接交流。通过读者与作者的直接沟通,既有利于读者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又有利于作者挖掘新的思路行文,一举多得。

同时,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碎片化以及活动场所的广阔化,场景化阅读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数字出版企业通过嵌入基于地理位置(LBS)的服务,来满足读者场景化阅读的需求,目前最主要的形式是扫二维码进行场景化阅读。

阅读的社交化和场景化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数字阅读的趋势之一。用户之间基于相似的阅读兴趣形成读书圈,用户的社会认同感可以得到满足。对于数字阅读产品来说,建立阅读社区,让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渠道更开阔、交流内容更多元,激发出更多的共鸣,并基于兴趣进行传播,强化了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此外,优质作品的传播对于社会良好风气的树立、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都有促进作用。

4.音频听书:“听”书是“看”书在感官上的拓展和延伸。音频听书功能的出现,增加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和效率。而且好多数字出版企业提供方言版的语音服务(如:QQ阅读等),让读书更加深入生活。音频听书功能是技术和需求共同激发出来的,它使得文学作品的呈现形式除了文字外,又增加了声音,满足了读者碎片化“阅读”的需求。此外,对于存在视力问题的特殊群体,音频听书的出现意义更为深远,它解决了此类人群的阅读需求。

5.读书激励:读书需求是内化到我们生活需求中的一项重要需求。为了增大读者粘性,许多数字出版企业从激励入手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比如每天设置一定的阅读任务,达成任务可以获得书券或者第二天免费阅读的权利。这样的激励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阅读需求,让读者获取更多的知识的同时增大了读者对于平台的粘性,实现了读者和数字出版企业的双赢。

同时,现在所有的数字出版企业的数字阅读平台对于书籍均提供免费试阅一定章节的服务。这有利于读者进行书籍的挑选,增加了读者在数字阅读平台上有如逛书店的真实感。同时读者可以根据其他阅读者的书评和互动对书籍进行更为全面的了解,这一点是数字阅读平台相对于实体书店的优越性的体现。

6.原创作品发表:数字出版企业打造的自出版平台可以直接对接网络原创文学,推动了网络文学的繁荣。各出版企业目前均在大力签约和培养本平台的优质作者,以期在优质内容的竞争中不落下乘。以中文在线推出的汤圆创作为例,2016年2月的月活跃用户数为19.47万,创作量惊人。数字出版企业开放平台吸引原创作者,是在产业链上游的内容生产端发力,增强了数字出版企业的控制力。优质内容现已成为各数字出版企业竞争的焦点,数字出版企业一方面搭建平台引进原创作者作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结果给作者的创作提供帮助,增加作者粘性。同时,人人都是创作者的做法,实现了读者向作者转化的机制,铺就了一条新的连接读者和作者的通道。

7.全媒体出版:全媒体出版指的是对于图书的多渠道同步出版,尤其是纸质书籍和电子书籍的同步出版。在这一方面,中文在线和当当阅读目前是全媒体出版的先驱。数字出版企业在这方面致力于与传统出版社合作,在纸质书籍发行的同时获得电子版权,做到两者的同步发行。这样可以使读者在第一时间阅读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极大促进着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根植。

三、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

阅读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对于个人来说,阅读可以提升我们的自我修养;对于国家来说,阅读量的提升侧面反映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随着数字阅读方式的普及和深入人心,数字阅读市场的发展如火如荼。根据Analysys易观智库的《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趋势预测报告2015-2018》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达到101.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3%(见图3)。据易观预测,未来三年数字阅读的发展增速仍保持在17%以上,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会发生质的飞跃。

图3 2013-2018数字阅读市场规模

数字阅读的发展已步入快车道,那下一个爆发点在哪里?

1.优质内容是核心竞争力,全版权运营构建泛娱乐生态

近两年,阅文集团、阿里文学、百度文学和掌阅文学陆续成立,并在加速整合集团资源,收并购或建立自己的网络文学网站,培养优秀的作家,挖掘平台优秀作品,以期在未来内容产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因此打造泛娱乐也成为数字阅读和数字出版企业的战略方向。在2015年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渠道探索,以及文学、影视、游戏等各平台被打通,文学IP的价值被挖掘,优质IP的争夺也日益激烈。尤其是阅文集团更是推出中国原创文学风云榜,为国内IP开发提供重要参考。数字阅读企业也在不断探索商业模式创新,不再一味地依靠用户付费阅读来实现盈利。除了内容直接产生价值之外,IP的版权衍生和二次价值变现也是数字阅读和数字出版企业尝试的方向。将文学IP作为中心,汇聚大量的读者群或者粉丝群,成为从线上到线下贯穿整个泛娱乐产业链的原生力量。通过对粉丝的引流,形成整个粉丝经济的商业生态。

2.数字阅读深度阅读习惯逐步成型,高端读者数量激增

数字阅读兴起以来,由于大众数字阅读平台的内容趋向于网络原创小说以及读者的阅读时间十分零碎,关于数字阅读的“深”“浅”之争就一直没有停止。随着数字阅读发展到如今,其内容已经十分丰富,对于经典作品、优质作品的覆盖面大大提升,培育了一大批高端读者。用数字化方式进行深度阅读已经是一种趋势。未来读者对于内容的优质化要求更加严格,付费意愿也更高,这是数字阅读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对此,各数字出版企业需要注重对于高质量阅读社区的建设,增加平台读者粘性。同时,由于读者的阅读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各数字出版企业也需要针对读者的实际需求继续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

3.数字出版企业商业模式多元化

随着IP价值的爆发和泛娱乐生态的搭建成型,文学的价值进一步提升。这给数字出版企业带来了创新商业模式的动力。除了现行的图书出版发行、用户付费等盈利模式,广告收入、IP授权收入、共同开发影视、游戏和动漫等衍生品收入等模式越来越受到数字出版企业的重视。

同时,亚马逊开创了借阅的商业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读者对电子书籍的购买转化率。亚马逊和掌阅分别在硬件方面下功夫,开发了专业的电纸书阅读器Kindle和iReader,使得硬件销售收入也成为未来企业收入的一部分,商业模式愈加多元。

4.终端硬件的发展,或将引领下一场数字阅读风潮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纸书阅读器的发展,数字阅读的终端越来越多样化,人们的阅读感受也越来越舒适,这极大地促进了数字阅读的发展。而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产品的进一步成熟,数字阅读可能进入下一个时代。《纽约时报》是第一家加入谷歌眼镜应用的媒体。通过谷歌眼镜阅读《纽约时报》,可以在设定的时间间隔内将新闻和信息推送到谷歌眼镜显示屏,读者在快速倾斜头部的同时就可以实现新闻图片与全文的切换和浏览。而且谷歌眼镜可以根据读者需要,随时在读者耳边朗读新闻和信息。智能设备在增加读者的阅读机会和阅读时间、数字化自我生产内容和读者自我阅读模式反馈等方面,均可以提供更完善的阅读体验。随着各种智能设备的进一步发展,一场新的革命在数字阅读领域悄然展开。

上一篇:媒体营销范文 下一篇:媒体数字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