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档案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6 14:36:26

业务档案管理论文

业务档案管理论文篇1

一、卫生防疫一务档案两级管理的原则

防疫业务档案两级管理是指在卫生防疫站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将防疫业务形成的技术档案实行分别站级、科级两级管理。其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将卫生防疫业务档案纳入站档案工作管理体系:同其他门类的档案一样,业务档案的管理也应在接受站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由站档案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2将业务档案分为站科两级:对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大量疾病防治、卫生监督监测档案分别为站级业务档案和科级业务档案两个层次。

3站级业务档案管理:凡划归的站级管理的业务档案,由各科兼职档案员负责收庥、整理、立卷,定期向站档案室归档,交由站档案室统一保管和提供利用。

4科级业务档案管理:凡划归为科级管理的业务档案,交科保存,由各科兼积档案员负责收庥、整理、立卷,并负责保管和提供利用。二、站科两级档案范围的确定

(一)站级业务档案的划分及范围

在确定站级业务档案的范围时,应本着总体性、综合性、分析性及学术性的原则对档案进行划分。即要将那些反映主要业务工作的总体水平的材料以及在基础监督监测上形成的综合性、分析性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且保管期限长的材料确定为站级档案,以确保站存业务档案能够全面反映和概括本机构业务活动及工作水平。总体来看,站级业务档案的范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工作法规、标准及技术方法的研究档案。包括有关证书、研究报告、编制说明及验证报告等。

2年度或跨年度的法定传染病、地方病及中小学生常见病等疾病防治方案及总结、疫情流行病学分析、疫情流行趋势预测等。

3年度或跨年度的卫生监督、监测的总结分析。

4重大事故、疫情暴发、中毒调查处理的有关材料包括调查报告及现场调查记录及有关的行政行政处罚材料等或年度综合性分析总结。

5专题调查。包括调查设计、调查报告或总结,统计汇总等材料。

6各项业务工作的统计月报、年报。

7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业务论文。

(二)科级业务档案的划分及范围我国各级防疫站在日常业务活动中更大量地、更直接地是形成服务对象档案,即在对其所辖区内或对被划定为本站管理的单位所提供的经常性的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监测服务中所形成的材料。这些材料的保管周期不易确定,需随所服务的企业的存亡而定,而且不少材料还因工作需要逐年加以补充,因此存科保管更为便利。此外,卫生防疫工作成果的取得周期长,其疾病流行及防治规律得自于长期的大量的日常性监督监测材料的积累。这些常规性监督监测材料不仅对当年的疫情分析有用,更可能是在若干年以后,能从中发现和分析出疫情流行规律。因此,这些一般性、经常性业务活动形成的材料不能因为有了综合性或总结性报告,就可以随意处置,而应做为科级业务档案存科保管。科级业务档案的范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卫生监督材料

(1)预防性卫生监督材料:包括所辖区内或直管单位许可证审批、复验材料;新、改、扩建项目审查材料。

(2)常规性卫生监督监测材料:包括对所辖地区或监测点或直管单位公共卫生监测材料,包括监测记录、记事,监测小结,控制结果,监测报告以及经常性卫生监督检查、抽查材料。

2一般性违法案例、疫情、污染事故、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材料,包括个案调查表,现场调查记录(笔录),人员寻访记录,检验结果及处理报告等。

3行政处罚材料,包括监督笔录、检验报告、合议记录、听证记录、处罚决定书、结案单及送达回执等。

4各类所辖产品鉴定及出具证明材料;广告登记管理材料。

5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卫生知识培训材料,包括体检表、检验单、统计表;培训计划、教材及小结等。

6咨询工作材料,包括咨询登记、记录及小结等。

7各种毒理检验、化验材料。

三、实行两级管理的意义

1两级管理有利于解决档案储藏空间与业务档案数量间的矛盾

我国各级防疫机构中,档案室档案库房大多狭小,根本无法容纳全部的业务档案,因此,只能将那些保存价值更大、保存期更长的档案集中到站档案室中,而一般性的,基础性的材料只能分散在科室保存。但这种分散管理也是纳入全站档案工作统一布署和指导下进行的。

2站级管理有利于防疫业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首先,站级业务档案管理可使站档案能够反映业务工作全貌和工作水平,对于站领导及时把握全局,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其次,由于站级业务归档范围明确将具有总结分析性、学术性的材料交站归档,从而要求各科业务人员不能再仅停留在做一般性工作小结,而是要在大量的监督监测材料上做进一步的加工,形成分析性报告,从而促进了业务工作的提高。第三,站档案室人员针对业务档案开展信息加工,通过各种编研材料为全站科研防病工作服务,有利于防疫机构科研工作的开展。第四,站级档案管理便于开展站际防疫信息的交流,为全市甚至全国的防疫工作提供利用。

3科级管理是有利于满足防疫业务工作日常的需要

防疫业务有延续性,在对监测点、直管单位的监督监测中,要经常使用其前一年或前几年形成的监督监测档案;特别是随着生产经营单位的变化,有些档案还要不断进行补充或注销。如直管单位许可证档案、建设项目档案等就属这种情况。因此科级管理就可以及时满足卫生防疫的日常需要。

四、两级管理的实施

1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网络

两级管理是通过档案工作网络层层的管理而实现有序的实施。因此,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网络是这产行卫生防疫档案两级管理的组织保障。

建立档案工作网络即在站一级设立由主管站长牵头、各科主任参加的全站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负责全站包括业务档案在内的档案工作的领导、规划,提出业务档案工作的总体要求,并协调解决在实行两级管理中的各种困难。站综合档案室则依据站档案管理委员对业务档案的总体要求,具体制定业务档案的各项管理制度,除管理站级业务档案外,还要对科级业务档案管理进行督促指导。各

科设兼职档案员,在站档案室的指导下进行站级业务档案的归档及科级业务档案的管理。这样的档案工作网络使业务档案由无序变为有序的管理。

2建立切合实际的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对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业务档案,要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就必须建立切合实际的业务档案管理制度。首先,在制定业务档案归档范围和归档制度时,站档案室人员应深入各科室,了解各科主要业务活动,再结合卫生部“全国卫生防疫工作规范”关于业务活动形成材料范围的规定,经与各科密切协商,具体确定符合业务实际的各科站级和科级业务档案的归档范围。其次,对于各科的科级业务档案也要同站级业务档案一样,提出统一的立卷要求,以确保科级档案立卷的规范,但可使用不同的卷皮,以示区分;第三,严格科级秋档案的保管及利用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将档案据为已有。

3加强对兼职档案员的培训和指导

业务档案管理论文篇2

企业财务档案管理达不到安全管理和合理利用的要求

企业财务档案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是为了保证财务档案信息的安全和完整。第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使用财务档案,为财务管理活动提供便利。根据当前的一些法律规定,除了一些经济监督部门有权调用财务档案之外,企业财务档案一般不得外借和查阅,如果说非要外借或查阅,则需要经过企业的负责人批准,并按照管理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才能提供财务档案的查阅和复制。即便是企业内部人员查阅财务档案也要经过档案保管部门负责人的同意和批准,并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秘密的还要经过企业负责人的批准,且只能查阅,不能复制和外借,没有权限的管理人员是不能接触财务档案的。但是很多企业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却没有这样严格要求,几乎所有的管理人员都能轻而易举的借阅到财务管理档案,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留下了很多安全隐患。而一些企业在财务档案管理上将财务档案与其它档案混合在一起管理,没有将财务档案进行专门的分类管理,在使用过程中查找财务档案比较麻烦,导致财务档案不能为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提供档案服务。

从上述分析来看,目前在企业财务档案管理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实际上存在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除了前面论述的问题之外,很多企业的档案管理经费短缺,一些企业甚至没有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一些企业的档案管理设施也不符合快速发展的财务档案管理要求,这些问题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企业财务档案管理中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企业财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财务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财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企业财务档案现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结合自身在财务档案管理中的一些经验和认识,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认识,不断完善财务档案管理制度

企业财务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很大程度是企业的负责人和财务档案管理者缺乏对财务档案管理最基本的认识导致的。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应该组织财务档案管理相关人员加强学习,提高对财务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第一,企业应该组织与财务档案管理有关的财务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力度,学习《会计法》、《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企业档案管理规定》等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不断增强这些人员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思想上重视财务档案管理工作。企业的负责人也要积极参与这些培训学习活动,加强财务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企业的领导层重视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第二,企业要不断完善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财务档案管理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状况,健全和完善企业财务档案管理控制程序和业务操作规范,明确财务档案管理人员及其责任,以及违反财务档案管理制度的处罚,完善财务档案管理设施,为全面实施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财务档案管理制度上,应该突出程序规范及责任,只有明确的程序、完善的规定才能让财务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有所凭借。

2、强化责任,大力提高财务档案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良好的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到企业财务档案管理具体工作当中才能发挥其作用,才能体现出制度规范对财务管理工作及企业经营管理的价值。要想真正将财务档案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在工作当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加强财务档案管理制度的执行监督,一方面针对教育培训的实施情况,企业应该要求财务负责人会同相关管理部门对参与培训的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通过的人员才能继续参与岗位工作,考核不通过的应该给予一定的处罚,并要求继续参与学习,学习期间待岗,待考核通过以后才能再次上岗工作。另一方面,应该在制度中明确监督处罚的措施,定期检查财务档案管理有关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档案资料收集、分类、入档、登记等情况,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做好财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工作,所有的查阅、复制、销毁应该严格遵守企业的财务档案管理规定。第二,将财务档案管理纳入到绩效考核当中,企业在绩效考核当中,应该将财务档案管理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除了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作出评价和奖惩之外,将考核的结果与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挂钩,财务档案管理工作表现突出的工资待遇按一定幅度上调,表现较差的薪资待遇按一定幅度下调,只有这样才能让管理人员充分重视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第三,企业的负责人应该带头执行财务档案管理制度,一些企业的领导人员一手遮天的管理思维比较浓郁,在财务档案的借阅上随手借出,不及时归还,也不按照规定进行相应的登记,给财务档案管理人员带来很大的困扰,也带来很坏的影响。有鉴于此,企业的负责人应该带头执行财务档案管理规定,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其他的人严格遵守财务档案管理规定。

3、规范程序,严格执行财务档案安全管理和使用规定

业务档案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档案馆;民生档案;社会档案馆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160-02

一、公共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的主导理念

公共事务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共事务有两重含义:一为公共领域的事务;二为关涉公众共同利益的事务。公共事务可以界定为:公共领域内关乎公众共同利益的事务[1]。可以说,从日常生活中的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到市场秩序维护、大型水利设施的修建,以及公众的财产、人权和自由等权利的实现都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以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理论与方式,民主运用公共权力,并以科学的方式,依法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活动[2]。与传统的行政管理相比,两者的责任对象是不一样的,社会管理的理念也是根本不相同的。传统的行政管理主要是向国家负责,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缺乏一种人文关怀的公益性理念,而公共管理则主要是向社会与公众负责,强调以人为本的公益性理念。公共管理是一种建立在得到强化了的公共精神、公共利益、正义原则与公众参与基础上的一种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它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人为本与社会正义,即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并时刻关注公共利益的实现,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它的核心要素是管理好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意味着以政府投入为主、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的公益化发展模式的回归[3]。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公共领域的发展、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普遍运用等多种社会因素的推动下,我国社会步入全面的、整体性社会转型期,学习和借鉴公共管理改革的经验,从理念、体制到方式等进行深刻的改革,成为我国公共行政学众多学者关注的课题和理论取向,成为指导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主导理念。

二、档案事业――公共管理的核心要素

公共管理的核心要素是管理好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档案馆是我国档案事业的主体,我国的档案事业也可以理解成档案馆事业。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将档案馆定位于事业单位是有利于档案馆树立“公共利益”服务目标的,因为事业单位定义内在蕴含了“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其概念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一般将事业单位理解为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实体性社会组织。1998年国务院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一次对我国事业单位进行了规范定义,即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因此,事业单位的定位实际上强调了活动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也区别了“行政管理”与社会服务。相应地,我国档案馆事业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是公共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4]。

三、公共服务――档案学思想的新趋向

档案事业的社会公益性质,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要素。公共管理的理念和思想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档案管理领域,对当代档案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档案服务思想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将封闭性的服务提升到了档案公共服务的高度,逐渐强化为全体公民服务、关注民生民意、维护公共利益的服务目标,更加强调档案部门的公益性和公共责任,更加重视服务受体的公众性和“公民个人”的权利实现。于是,以“公共档案馆建设”带动的“档案公共服务”思想成为我国档案学思想的新趋向,不断诠释着档案事业的服务本质,具体而言,这种趋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公共档案馆理念的形成

公共服务理念使档案部门全面审视国家档案馆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并重新思考国家档案馆的传统定位和新形势下的正确定位,一种接轨国际、符合国情、以人为本的档案馆建设理念顺势而生。“公共档案馆”的首次提出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2002年,朱基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将档案馆确立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自此公共档案馆的理念开始在我国流行,公共档案馆建设成为学术研讨的热点话题,理论氛围开始形成。2003年在上海举办的“新时期公共档案馆建设”论坛就公共档案馆的定位、目标、功能开发、形象设计、实现途径、未来走向进行了研讨。2005年在上海举办“面向未来的城市档案馆”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新时期公共档案馆的发展之路等议题进行了探讨;200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举行的“公共档案馆利用服务社会化”学术研讨会就公共档案馆的界定等问题进行了研讨;2005年在沈阳举办公共档案馆建设专题报告会就公共档案馆的含义及其历史背景、我国综合档案馆公共服务的现状及面临的任务进行了阐述。尤其是近几年来,档案报刊发表了不少探讨公共档案馆建设的文章,也有学者在档案馆基本理论专著中就构建我国公共档案馆系统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索。“公共”二字揭示了档案馆为民众所有的性质。公共档案馆是公共文化设施,理应服务于人民,为民众共享[5]。公共档案馆的提出并不是建造一个新的档案机构,而是从理念到行动上变革档案馆的利用服务工作。公共档案馆的建设也并不仅仅是一种口号和理论,而是承载着我们实现“档案公共服务”的美好理想。公共档案馆建设,充分反映出我国档案服务“公共性”的加强,也凸显了社会公众对“档案公共服务的”现实需要和未来期许。对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实践发挥着总结、引导和前瞻的作用。

(二)民生档案成为新的关注点

民生档案是围绕着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核心内容――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而提出的。2007年12月29日,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民生档案工作深入开展,推动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国家档案局印发《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各级档案部门贯彻实施,档案界迅速掀起一场民生档案的热潮,档案界的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民生档案的研究。档案部门借十七大契机提出民生档案,一方面是国家和政府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昭示着档案部门更加关注社会民生,塑造“亲民”的档案文化导向。民生档案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档案工作贴近民众,从而对涉及民生内容的档案加大监控力度,以保证这部分档案的齐全归档、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档案界的学者纷纷从理论高度上来阐释和探讨民生档案的相关范畴。要求全国各级档案部门自觉将民生档案工作纳入工作范畴,积极探索民生档案管理和利用途径,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意见下发后,各级档案行政部门立即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宣传工作。除此之外,各级档案部门和档案学会也积极组织形式丰富的以民生档案为主题的研讨会,各种档案学杂志上也刊载了诸多相关文章,以期为档案管理实践部门提供开展档案工作的新思路,促进档案工作社会化的深入。档案服务民生理念,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响应服务理念以及改善民生的思想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回应,是对档案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进一步强化。

(三)社会档案观初现端倪

1991年,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总结出,档案理论和实践正经历着从“国家档案观”向“社会档案观”的转折。事实上,顺应世界潮流,当前我国也正在经历着这种档案思想的变迁[6]。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对档案的认识还仅局限在“国家档案”、“党政档案”;将档案馆视作党和政府的附属机构,而不是公共性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国家档案观”逐步淡化,1983的《档案馆工作通则》明确了档案馆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性质,也拓展了档案工作的服务范围。1987年,《档案法》制定后,档案界和社会其他各界人士更加清晰地意识到,档案工作是一项社会的公益性事业,而不仅仅是党和国家的政治性活动。21世纪以后,2003年9月的全国社区档案工作座谈会,2004年4月的全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经验交流会,2005年4月的全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座谈会,2006年3月的全国档案馆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座谈会,2007年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在“中国・沈阳家庭建档与和谐社会建设高层论坛”提出家庭建档这项工作有“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家庭、社会、档案工作,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上述档案工作重心的转移,说明了“社会档案观”的深入。从国家档案观到社会档案观的转变,是以人为本,还政于民、还档于民的必然选择,是档案由政治功能向文化功能的回归,是档案工作向从“国家模式”过渡到“社会模式”的思想根基和前提条件。社会档案观使得档案界乃至整个社会开始重新审视档案的价值,体会档案的意义,积极地利用档案为社会服务。

以上三个理念,是笔者基于公共管理视角探索档案领域的新的思想――档案公共服务思想的趋势所衍生的三个理念,它们是从档案公共理念的不同角度的分支理念,有一定的交错性和重复性。总而言之,档案公共服务思想拓展和升华了档案理论界的视野,顺应了社会发展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其思想指导的档案管理实践为档案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找到理想切入点。

参考文献:

[1]曹闻民,陈宪.档案文化学[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2]添有.嬗变与重构: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模式转型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徐桂华.新范式与新工具: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李扬新.档案公共服务政策研究[M].上海:世界图书上海出版公司,2011.

[5]冯惠玲.论档案馆的“亲民”战略[J].档案学研究,2005,(1):10-13.

业务档案管理论文篇4

作者单位:432400 湖北省应城市城北卫生院 “前端控制”是现代文件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文档一体化”管理理念被广泛接受的现代,“前端控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档案管理理论中去。本文试就基层医疗机构档案管理“前端控制”问题谈谈几点看法。1 前端控制概念

所谓“前端控制”,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把文件从形成到保存或销毁的不同阶段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件的形成为前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后端,其他处理、鉴定等环节则是中端。文件是档案的来源,前期控制好文件的质量,就可以从源头保证档案的质量。本文讨论的“前端控制”,就是把在文件形成阶段可能实现的或部分实现的管理功能尽量在这阶段实现,并将文件的形成、收集、积累、鉴定、归档等阶段实行全程管理与监控,将过去分为环节的阶段性管理调整为协同管理,确保了归档文件的真实可靠、完整安全。

“前端控制”不仅提高了医疗机构及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使其注意到业务文件的记录性属性,同时还避免了文件要素不全,过程性文件收集保管不利等情况,使在现行业务工作过程中形成、积累的文件从产生伊始就符合档案工作的要求。在业务项目的进程中注入档案工作机制,加强前端控制,强化业务文件的记录性,可以使形成的文件既满足现行任务的需要,又符合档案工作的要求,从而形成高质量的业务档案,同时也保证了工作本身质量的提高。2 前端控制引入基层档案工作的前提

基层档案工作前端控制的成败关键,是从制度上将“前端控制”纳入文书处理和档案工作全过程。具体内容就是,相关科室在制定任务工作计划时,把业务文件的形成、积累、整理工作列为各科室工作的组成部分,把文件的形成、积累和整理归档纳入医疗机构文书处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人员的日常职责范围之中,并配备专门或兼职的业务文件材料收集管理人员,在第一线把业务文件的质量抓好。在项目结束进行验收时,要把所产生业务文件及时归档。并要求档案人员对业务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工作进行帮助与指导,使其明确自身的具体责任,把归档文件的完整、准确、系统和规范作为项目完成的重要标志。3 档案前端控制管理的具体办法31 切实执行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相关制度 文件资料的前端是做好文件资料归档管理的重要前提,严格执行归档责任制,确定项目负责人,把来务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工作,作为任务完成的一个标志。在工作中做到“三纳入”,即建档工作要“纳入工作人员职责范围”、“纳入计划管理”、“纳入制度管理”。工作结束后没有完整、准确、系统的归档材料,不算完成任务。32 依照规定做好文件材料规范工作 文件材料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注意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以提高业务档案质量,为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打下牢固基础。业务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产生大量的原始工作情况记录。业务工作人员既是业务档案的主要形成者,又是业务档案的主要利用者。档案整理质量的好坏直接涉及到日常的利用,进而影响到其业务工作的质量。由业务工作人员负责业务文件材料的规范整理,要求业务工作人员负责业务规范,注重业务记录资料的完整与真实,将工作记录整理齐全。33 档案室协同做好业务档案工作 档案室对工作的进展都有着比较全面详细的了解,在工作过程中要发挥管理与监督的作用,要对业务文件材料的产生情况与质量进行监督,同时还要协助相关业务部门做好档案的鉴别和归档工作,在文件产生的前端就保证好业务档案的质量。相关科室档案管理员定期将相关需存档的资料按规定时间交资料室存档,做好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工作,在查验人员体检资料时,要查验检测医院名称、检测项目是否完整、时间是否符合规定、医生签名及医院签章是否清晰等等,符合要求才予以登记,为归档做准备。34 档案室专职人员要发挥现场指导作用 档案人员应深入工作的现场,掌握业务工作每一环节的实际情况,处理好与业务部门的关系,为业务文件形成、积累、整理提供最直接的帮助与指导,保证业务档案的质量。真正实现业务档案的前端管理,档案室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素质过硬是前提。要积极发挥档案室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应归档的业务文件材料的把关验收,收集齐全。

实施业务档案的前端管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业务档案工作的质量,进而提高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只有将规范化、标准化的档案工作机制注入工作制度并严格执行,真正做好档案的前端控制,业务档案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才能更好地为卫生工作服务。

业务档案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养;培养

引言

档案作为保存人类资源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历史或企业内部发展历程的真实反映,是国家或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信息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国家及各个企业内部的档案的数量激增,因此,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成为考验档案管理人员的重要难题。档案管理人员应不断强化管理意识,运用科学手段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加强对新型档案的保存,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档案管理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修养是档案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在提高档案人员对档案编纂、保管技术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档案的真实性和保密性。

1、保护历史真实的面貌

档案是记录历史的真实记载,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保证所保存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档案管理人员应避免因利益而出现私自篡改档案,破坏档案等活动,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保证其公正客观的态度,恪尽职守,保护历史数据。

2、对档案管理事业充分热情与忠诚

档案管理工作较为枯燥、繁杂,档案管理人员应在本职工作中找到工作的乐趣,调节自身情绪,保持对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个人的思想觉悟,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更新工作方式,创新思维,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及意义。

3、具有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觉悟

档案管理作为一项条件性工作,主要是为科学研究以及其他多种工作提供服务的,因而服务性是档案管理的基本特性。所以,衡量档案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为是否能将服务置于首要地位。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档案管理人员要想将服务工作做好,应该对档案管理的服务性有充分的认识,形成主动积极的服务意识,努力开发档案的信息资源。

4、形成一定的保密习惯

档案管理人员有责任保守管理档案内容的机密,形成良好的保密观念,同时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积极主动地与各类失密、泄密与窃密的行为进行斗争。另外,档案管理人员还应加强对国家安全、集体利益和公民个人隐私的保护,不可以销毁任何有关的档案信息,特别是电子文件信息,他们更容易更新及消除。档案管理人员还应尊重档案形成者和文件涉及的当事人的隐私和合法权益。

5、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依法、守法的观念和意识,具体地说,也就是档案管理人员不可以损毁、丢失档案;不可以擅自提供抄录、公布属于集体的全部档案;不可以随意涂改或伪造档案等。档案管理人员还应做到把法律意识和观念贯彻到依法处理档案问题过程中,采取法律手段去分析并解决问题。

6、发扬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

档案作为国家和各个企业内部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大胆创新,解放思想,通过日常工作中的不断积累,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继承老一辈革命人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档案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二、档案管理人员必备的知识结构

1、要有过硬的业务技能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素质和水平。要结合单位实际设置培训内容,将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安排上,除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外,还要懂得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等档案专业知识,熟悉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各项法规,熟悉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的各种业务规定,熟悉自己的业务范围和岗位职责;能把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实际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达到圆满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除了要掌握档案学基本知识以外,档案管理人员还要掌握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相近的其他专业知识,如历史知识、古汉语知识及管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知识,做到触类旁通。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人员还应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重视网络知识教育,以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时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进行不定期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相关专业知识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培训,完善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培养敏锐的档案意识,提高档案技术能力。只有掌握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从事档案管理工作。

另外,应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各个企业之间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交流,及时查找自身业务问题,并积极的借鉴好的管理方式,提高业务管理能力,保证企业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档案管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档案管理作为一项具有很强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其已形成一套非常专业的原则、理论、方法和技术,成为一门不仅包含理论基础也具有业务知识的独立学科。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精通此专业的理论及技术,并将这些知识熟练地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另外,档案管理人员还应学会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总结档案专业有关的理论与技术,从而对历史留给人类的和现阶段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档案进行有效管理。

3、现代科技知识

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尤其是电脑与数据库等多种技术和一些办公自动化设备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使得档案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也出现了深刻变革,即由传统手工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管理模式。例如,档案在载体以及记录方式方面表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而档案管理人员应更及时、更准确地在互联网上查找所需要的档案,同时,档案部门对外提供的利用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注重电子文件的归档与电子档案的管理、数字档案馆的建立、通过互联网来建立网站并档案信息。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应了解并熟悉现代化的科技知识,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开发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他们必须学会运用科学的技术与方法,才可以有效管理档案资源,将有用的档案信息开发出来,从而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总结

行业竞争力不断增大,企业领导阶层应加强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搭建广阔的平台,促使档案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提升业务水平,保证其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全面提升,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春梅.浅谈档案工作的认知[J].人才资源开发.2014(22)

[2]薛健.社会责任视角下我国档案工作者精神建设的思考[J].城建档案.2014(10)

业务档案管理论文篇6

本单位主要配置的职能和职责是将质监人自身代表组织的社会服务团体、事业管理融为一体的联合性团体机构,由省质监及州人民政府指导下所进行业务工作的开发和联系,其主要职责范围是:

1、听取企业意见,反映企业人需求,维护消费者人合法权益,为企业服务。

2、团结教育企业人并使之能够遵守法律,履行应尽的义务,发扬乐观进取精神: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3、弘扬人道主义,宣传企业,沟通政府、社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动员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企业人。

4、开展教育、劳动就业、扶贫、文化、体育、科研、用品用具供应,社会服务、无障碍设施和安全预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扶助企业健康发展。

5、协助政府研究,拟订和实施企业的地方性法规、政策、规划和计划,对有关业务进行指导和管理。

6、承担州人民政府企业工作协调委员会和州发改委日常工作,做好综合、组织协调和服务。

7、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和管理企业个体协会。

8、开展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9、完成州委、州人民政府和省质监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业务指导是方针 培训学习重理论

一年中,档案工作在州档案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下,又通过州档案局业务科为州直各机关部门进一步搞好文书归档工作的落实,特地组织了培训学习、操作和观摩等具体的归档实际内容。从而,使档案工作在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重要地位和规范作用;而且还懂得了档案形成一门特殊学问的由来。是适应人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需求;也是人类推动社会向前深入本质的一种思维运动;更是从积累知识,积累行为活动,积累社会不断发展重要过程经历地实事素材和赋予历史的事实例据。

不过,从社会总的发展前景和理论概念而言,在全面创新建设档案学理论中,还是需要继承我国传统的档案学理论,认为继承的本身就是永远创新的基础。但对于某些传统档案学理论来讲:即不能过于迷恋和全情依赖;也不能将一些传统与习惯中的做法当作理论或学述加以坚持和保护;更是不能强调传统为主而忽视新形势下的变革和创新。

为此,档案学的重点应当向何处发展?这才是真正值得让每一个档案工作者认真思考的关键,认真分析的重点所在。在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入世贸后面临改革与开放的紧要关头,我们的档案工作管理现实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档案管理工作也正急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新问题,特别是:档案工作管理体制、档案保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档案所有权、档案利用中的法律问题、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管理等。面对这些无数个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就必须需要每个档案工作者在管理、实践与理论上有更加特别突破性的创新。

当然,档案工作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事业,那么、理论创新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永恒的事业急需一批勃勃朝气的档案工作理论创新现实,来发展完善现代档案学理论体系。同时,我国档案学理论建设随着不断开放和发展的需求无疑应该走向世界共同发展之路,充分借鉴外国档案学的发展经验,符合本国现代化档案学研究与国际档案界有机接轨的要求,加大理论创新力度,从而全面推动我国档案学理论体系,不断走向成熟完善的建设新路。

三、文书归档勤鉴定 遵纪守法按规程

文书归档鉴定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首先,要充分体现机关各部门工作人员是否能认真坚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理论思想为指导内容;是否能在日常业务工作中执行应用的程度和宣传落实情况质量优劣的总体实施计划。这些即能对过去地工作经历中所履行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规章制度及实事求是,以及高效、及时、准确、保密和安全等的原则;又能对衡量完成整体工作实施方案过程的最佳肯定;还能对年度工作所取得成绩的经历得以全程记录和系统的积累。其次,是对当前正在进行各项业务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资料和继续发展的主要方向定位。最后,是对未来归档工作的创新,推进归档业务技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智能化的不断向前发展筑起最俱坚实的基础平台。

归档文件的整理和鉴定是根据《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之规定,基本要求表述为: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与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保证归档文件的齐全、完整,区分不同价值,反映机关工作的历史面貌,便于保管和查找利用。具体内容体现在:1、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与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2、归档文件要收集齐全完整,真实反映机关工作的历史面貌;3、区分文件的不同价值,正确划定保管期限。

四、理念归档入精髓 实际操作有保证

在机关文件整理归档的整体目标方面,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其他有关规定,及时地进行整理、归档。特别是在归档文件收集齐全、完整、归档时不随意缺少文件材料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体含义为:一是应将与本机关工作活动有关的外机关来文以及本机关及其各部门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一应收集齐全;二是每一文件应当归档的各种稿本收集齐全,如定稿、存本及需归档的草稿、试行草案等均应收集齐全;三是每一份文件的页数,包括附件等也要收集齐全,不能残缺不齐。

文书归档是体现文件本身的重要价值和文件所经历的重大活动过程,有着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材料、计划、图片和实物,有着强烈的发展欲望和创新意思的主张,就是理念归档的精髓。还必须严格对照州档局下发的《关于对州直单位2008年文件整理归档进行年检年审的通知》内容,对照各项归档审际要求规定,进行了细致准确的分类装订,打页归档的实际操作。亦多次得检的规章条款,分别以综合类、人事类、业务类和长、短保存期的实到档案局业务科主管领导的特别指点,以及本会领导的大力支持,即分别整理出2008年度永久保存综合类文件XX份,永久保存人事类文件X份,永久保存业务类文件X份;长期保存综合类文件XX份,人事类文件X份,业务类文件XX份,共计归档XX份文件的显著效果。

业务档案管理论文篇7

一、政治思想、职业道德

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够认真学习我国三代领导人特别是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宗旨观念、“三个代表”等重要论述,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了遵纪守法、原创:勤奋敬业、团结同志。能够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牢记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档案管理与业务指导繁杂琐碎的工作中,做到了任劳任怨、埋头实干,时时处处以工作为重,培养起了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档案管理工作

(一)档案资料的收集

⒈参与了对各科室档案的接收进库工作。共参与接收文书档案卷,会计档案卷,用地档案卷,地籍档案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档案卷,监察档案卷,规划档案卷,交易档案卷,人事档案卷,评估档案卷,矿管档案卷,底图档案卷,基建档案卷,照片档案张,录像、光盘盘,图书资料册。

(二)档案资料的整理

⒈在接入库前,对各科室的档案进行案卷质量检查,对不符合入库要求的,按《档号编制规则》,指导并帮助进行整理。⒉参与整理底图、航片份,分类组卷归档卷;对张照片按《照片档案管理规范》

和市档案局的要求进行了整理归档。

⒊负责资料的管理工作。按《中国图书分类法》对图书进行了分类整理,近年来按规范要求整理资料余册。并按省一级档案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了资料接收、整理与管理体系。

⒋对卷基建档案进行了整理归档。

(三)档案资料检索利用

⒈负责对各科室全引目录的接收和整理工作,对各科室报送的册全引目录进行了整理,并精装成册,并在原有检索工具的基础上,根据局内档案利用情况不断完善,不断增加,续添了职务任免专题目录、专业技术职务专题目录、先进个人专题目录,人名索引条、用地档案条、地籍档案条、监察档案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档案条、规划档案条、基建、设备、资料、实物目录共条。健全了检索体系。

⒉积极参与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主持了《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优势、积极为规划与国土资源工作提供服务》的编写,某年已申报山东省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奖待批。

⒊负责资料与档案的接待利用工作。共接待利用者人,提供档案资料余卷(册)次。编写了档案利用实例效果汇编。

(四)档案资料保管保护

负责对局内档案资料的安全管理。定期对其数量和保管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填写登记簿;对档案资料库内温湿度按照要求进行调控,并及时对档案资料进行除尘、消毒,定期清理库房卫生,并进行安全检查,未出现任何事故。

(五)档案资料的统计

负责档案资料的登记与统计工作。原创:建立了各种登记统计簿册,并及时进行登记统计。按上级要求及时报送有关数据。

三、档案业务指导工作

(一)参与组织并指导各科室文件材料立卷归档工作。按照档案管理要求,结合局内业务工作实际,承担了全局个科室、局下属个事业单位的立卷指导任务;参加了文书处理与文书立卷工作。

(二)参与了本系统各单位档案工作的建立与指导。为使本系统档案管理规范化,参与了全市处乡镇(街道)规划与国土资源所的业务档案整理,并作了具体指导。

四、档案学术理论研究

业务档案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 教师业务档案 建立 管理

教师业务档案是学校档案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和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在个体上,反映了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科研能力及工作业绩;在群体上,反映了学校师资素质、队伍结构、科研能力和办学水平。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浅谈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一、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的意义

加强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可以充实、丰富教学科研档案的内容,有效地防止一部分重要教学档案的遗失;可以弥补人事、组织档案的不足,共同构成选择人才的信息库;可以为正确评价教师业绩,形成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在深化学校改革,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中具有深远意义。其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可以全面了解学校师资队伍现状,研究制定合乎实际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措施,培养一支结构合理、质量优良、适应学校教学、科研需要的师资队伍,从而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

2.加强教师业务档案管理,为教师的考核、晋升、培养选拔等提供确凿的原始材料和数据,真实地反映每一位教师的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最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比性,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仅凭大概印象、靠关系等弊端。有助于促进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不断提高,使学校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3.管理好教师业务档案,可以使教师职称评定更具有可操作性。业务档案以其真实的内容和准确的量化尺度,来公平、公开、公正地评定职称,体现了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4.做好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可以为学校领导综合掌握学校人才的情况,合理配置和利用人才资源提供可靠依据。如在学校内部各层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各类骨干梯队的建立或为上级机关、用人单位推荐人才的过程中,真正做到选贤举能、择优录用,更好地服务于领导的决策。

二、教师业务档案的主要内容

教师的业务档案不同于人事档案,它主要是教师教学和科研情况的如实记录,是教师评优、评先、评职、聘任最原始的证明材料和依据。立档的具体内容如下:

1.各类教师本人的基本情况。

教师基本情况登记表、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以及任职、评职等情况。

2.教学档案收集。

(1)每年度的教学、科研学术情况,主要有教师每年度的教学、科研情况。包括专业课、公开课、实验课、实习课、讲座等的授课数量、优秀教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2)教学科研文献的收集。主要包括论文的收集:教师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各种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论著的收集:教师公开出版的专著、合著、教材,优秀教师的教案,著名教师的手稿、画作等;科研课题的收集:科研课题是反映教师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有的已公开发表、有的尚未发表,科研课题由于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保密性,可由本人提供摘要或获奖情况,但一经发表就要立即收集。

3.反映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材料的收集。

包括教师参加各类各层次的业务培训,进修的毕业证书复印件、成绩单、鉴定表,以及综合反映教师在培训期间的表现及业务水平提高的证明材料。

4.奖罚情况。

教师在教学、科研情况过程中获得的各种奖励、荣誉称号、获奖证书复印件、奖牌、奖杯的照片、声像资料等,以及对教师教学事故处理的结论等。

三、教师业务档案的管理

现代教育的发展对教师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做好业务档案管理的五个要素,即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提供利用等以外,还有赖于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实现。

1.正确处理经常性收集与集中收集的关系,明确和规范业务档案的建档范围,是做好管理的重要前提。

每个教师的个人简历、业务能力、科研水平和教学工作不尽相同,而且是发展变化的。散存在学校各部门或个人手中的文件、照片、音像资料,在尚未归档立卷前,还不能算是档案,只有收集起来,经过整理、鉴定、统计、归档、编研等一系列工作程序,才能转化为档案。因此,档案工作人员要处理好经常性收集和集中收集的关系。档案工作人员在平时要了解有关部门的工作动态,掌握材料形成的信息,例如科研成果、论文、获得的奖状证书。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材料要随时收归档,对于职称评审、评比先进、年终总结和业务考核,所形成的材料比较集中,就抓住时机进行集中收集。

2.严密科学的保管是做好业务档案工作的关键。

教师业务档案的管理在强调材料完整性的同时,要在教师业务档案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抓住重点门类、重点项目、重点材料,取其精华,严把质量关。业务档案的保管应按以下四个程序进行:

(1)以“人头”为建档单位实行组卷。将学校教师各教学实体(部、室)的教师以“人头”为建档单位,实行组卷,档案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上架。这样既能避免遗漏,查找起来又简便快捷。

(2)分门别类,编写目录。业务档案要按材料分类,编写卷内目录,以时间先后顺序装进档案袋中即可,同时,按各教学实体教师姓名的姓氏笔画顺序编写出档案目录,以便索骥。

(3)建立索引卡片,便于把握。将每一位教师的业务档案都建立一张索引卡,卡片上将教师的姓名、业务档案有效的位置、出生日期、学历、职称等具体情况都反映清楚。

(4)及时剔除增补,进行动态跟踪保管。离退休教师退出教学工作岗位,其业务档案的记载也随之终结,并将其档案单独上架,作为历史资料保存。调动离校的教师的业务档案也随之移送给对方单位职能部门。外单位调入的教师,及时向对方职能部门索取业务档案。对新分配来的教师及时建立业务档案。

3.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大力开发信息资源,提供利用,是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

计算机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从目前情况看,各学校都在尽力创造条件,推进以应用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管理,在档案实体的管理、信息的管理、开发信息上网等方面,实现了真正的资源共享。例如,在检索手段上,变简单手工检索为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相结合,查阅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利用计算机建立不同类型的数据(教师基本情况数据库、教学质量评估数据库、进修状况数据库),开发师资管理适用软件,解决档案信息的快速加工、传递,并为教师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等提供量化的依据,从而实现计算机对教师业务档案完整、准确、动态和全方位的管理。

上一篇:网络保险论文范文 下一篇:团体保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