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经营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28 10:56:05

业务经营管理

业务经营管理范文第1篇

影响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因素,一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银行卡的受理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二是监督管理因素。这里主要探讨影响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内外部监督管理问题。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商业银行的内部经营机制;二是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三是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卡业务的监管;四是银行卡业务参与各方的协作关系。这四个方面既涉及到银行卡业务经营主体的管理能力,也涉及到了银行卡业务外部监管者的监管水平。

商业银行要完善银行卡经营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银行卡经营管理机制问题主要表现在经营管理模式和银行卡的卡种构成两个方面。

从发达国家(地区)的银行卡发展历史来看,在发卡机构的内部运营机制上,核算独立、管理集中的利润中心化运作模式是一种普遍采用、行之有效的银行卡业务经营管理模式,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推动了银行卡业务在发达国家的迅速发展。例如,美国花旗银行在全球信用卡发行量已达1亿张,银行卡收益占其纯利润的1/3。在香港,据估算,信用卡为香港各发卡银行创造的年收入总额达70多亿港元。而我国各商业银行大都采用分散式的管理方式,造成发卡机构众多,计算机系统、发卡、打卡等设备分散投入。截至2001年底,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发卡机构就达991个。再加上财务上统收统支,不严格核算成本和收益,促使一些商业银行片面追求发卡规模,造成重复投入大、资源利用率低,加大了经营成本,而且不利于开展统一的市场拓展、风险控制和客户服务。

从发达国家(地区)银行卡发展经验看,借记卡只是银行为满足部分客户需求的辅产品,具有循环透支功能的贷记卡才是赢利的主导产品,是银行卡业务收益的主要增长点,也是商业银行竞争优质客户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卡种构成基本以借记卡为主,准贷记卡占比很低,贷记卡仍处于发展初期。另外,在已发行的银行卡中,存在大量的睡眠卡和低效卡,银行卡业务资源浪费严重。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发展缓慢,使银行卡对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有限。

因此,商业银行要采取切实措施,对现有银行卡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借鉴国际同业的先进经验,实行集约化经营,完善卡种结构,充分发挥银行卡业务的利润中心的作用。

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银行卡业务涉及发卡行、受理行、持卡人和商户等多方参与者,业务运营涉及储蓄、结算、信贷等诸多领域,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集多功能于一体,风险较大。银行业务的主要风险例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都包括于其中,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则尤其突出。

在过去的十年里,万事达卡和维萨卡国际组织收到的信用卡犯罪损失报告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当前我国银行卡绝大多数是借记卡,银行对银行卡业务的风险缺乏深入的认识。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同时存在着无序竞争、不规则运作以及发卡机构内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这都将成为产生银行卡风险损失的漏洞。我们必须借鉴国际银行卡业的发展经验,未雨绸缪,改善和加强银行卡业务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内控机制。银行应根据银行卡卡种的属性、业务种类及其风险特点制定相应的业务规章制度,规范各类银行卡的资信审查、开户、授信/发卡和受理等操作程序,从制度上明确发卡行、受理行、持卡人和商家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实行谨慎会计原则,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体系,科学地设置组织架构和管理程序,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其次,各商业银行要将银行卡业务的风险管理纳入银行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之中。银行卡是银行向客户提供传统的存、贷、汇业务的便捷渠道,扩大了银行的服务功能,提高了服务质量,但并没有改变业务的风险性质,风险可能还会更大,更不好控制。银行不能将通过银行卡开办的各项业务与通过其他方式开办的各项业务在风险控制上分割开来,要实现集中统一控制和管理。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客户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建立集中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强化对风险易发、高发环节的管理,逐步实现业务风险的集中控制。同时,要注意提高银行系统共同防范风险的能力,尽快实现各类客户信息,特别是不良客户信息的共享,利用银行卡业务联合的优势,共同防范各种可能发生的银行卡经营风险。

最后,要加强对银行卡业务的内部审计。银行要把对银行卡业务的审计工作纳入到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计划之中,对银行卡业务的操作程序、运行成本、经济效益、技术安全保障等进行全面审计,并切实解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人民银行要对银行卡业务实施有效的监管

1.提高银行卡业务市场准入效率,鼓励银行卡业务创新。目前,人民银行对银行卡业务实行的是以审批制为主、备案制为辅的准入制度,准入工作主要集中在总行,市场准入工作相对较严。

银行卡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它逐渐成为银行业的主导产品。该业务自诞生以来,就以服务功能不断推陈出新见长,这就要求监管者跟踪市场,多思考新问题,多研究新发展变化,避免出现因监管能力不足而阻碍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问题。

进一步简化银行卡业务市场准入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尽量避免层层审批。改革银行卡业务市场准入制度,将以审批制为主、备案制为辅的准入制度逐渐过渡到以备案制为主、审批制为辅的准入制度,对部分卡种还可以实行事后或事前报告制度。突出市场准入工作重点,将审点放在风险较大的银行卡,例如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业务方面,从而提高市场准入效率。鼓励商业银行进行积极的金融创新,改革银行卡经营管理体制,设计出有利于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先进模式,鼓励商业银行根据市场需要和管理能力开发新的功能和新的卡种。同时,要严格银行卡业务市场准入标准,对发卡人资格严格审定。

2.改善和加强对银行卡业务的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测。我国银行卡业务起步于1985年,经过17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成为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2年第一季度,按法人统计,全国共有发卡金融机构近60家,发行各类银行卡4.1亿张,其中借记卡3.84亿张;银行卡账户人民币存款余额4691亿元,外汇存款余额25亿美元;银行卡人民币账户消费信用20亿元,外汇账户1514万美元。可以预见,今后几年内,随着中国银联服务的逐步到位和银行卡的联网通用,银行卡业务在我国将会获得长足发展,会进一步渗透到广大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而且,随着外资银行、国际信用卡机构逐渐进入我国银行卡发卡市场,我国银行卡市场将呈现竞争活跃、蓬勃发展的局面。但同时风险也会增大。因此,人民银行在今后的现场检查中,应逐渐加大对银行卡业务检查的比重,将银行卡以及以银行卡为载体发生的业务统一纳入现场检查的范畴内,纳入统一的风险分析和评估框架中,从业务、技术和信息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同时,人民银行应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业务的非现场监测,及时了解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动态,分析银行卡业务存在的风险和问题,防患于未然。

3.完善银行卡业务的监管法规框架。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了《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目前在银行卡业务管理方面的主要监管规章,但该规章法律层次不够,也存在许多操作方面的问题。目前,人民银行牵头起草的《银行卡条例》的草拟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银行卡条例》的出台,将确立银行卡发展和监管的基本法规框架。该条例出台后,我们还要进一步修改《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并针对银行卡业务的具体环节制定相应的业务规章制度,形成系统的银行卡法律框架,维护银行卡业务在我国的稳健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市场准入监管还是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人民银行对银行卡业务的监管,应坚持积极审慎的监管原则,既要求发展、求利润,又要保证质量和减少风险。

加强相关各方的协调合作与沟通配合

业务经营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模式;策略

1.个人金融业务经营管理体制的问题

1.1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职能交叉

分级授权层级过多,纵向呈现很长的管理链条,从“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具有五个管理层次,造成信息的多级传递,信息失真,风险责任与控制能力不对称;依权限逐级报批,降低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可能丧失良好的市场机遇。

1.2横向机构设置复杂,职能分离,信息闭塞

当前个人金融业务、机构业务的经营管理分多部门执行。个人金融业务方面由多部门进行交叉管理,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管理效率低下,服务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

1.3纵横经营目标难以统一,管理冲突,系统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

总行往往以业务规模和数量指标为考核标准,导致分支机构利润增长目标与规模扩张目标相冲突。系统内资源先通过一级分行,再对二级分行进行,导致局部优化配置与整体优化配置的冲突。

1.4人员配置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低

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高层管理人员技能单一、职业经理人意识淡化、客户经理综合素质偏低、研发人员技术掌握程度不够,人才的引进、利用、稳定机制不健全,导致个人金融的长足发展与人才队伍的配置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

2.与国外同业之间的比较

从发达国家个人金融业务的历史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模式:

“英美模式”以花旗为代表,从其个人金融业务管理模式先进表现在:

组织模式上,在集团管理层下设消费金融集团、新兴市场、公司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全球投资管理和私人银行业。这种专业化的机构设置,既有分工协作又有交叉协作,有利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促进个人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

体制特征上表现为:1)集团决策层广泛吸收外界成功人士出任非执行董事。2)集团经理主要职能定位为监督管理,不从事公司的经营业务。3)包括个人金融业务在内的资产部门独立开展业务,享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充分发挥其经营的灵活性。

3.个人金融业务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3.1国内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模式

对于国内银行而言,通过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采用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事业部管理体制是可取之道。

事业部制是一种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总部只负责制定和执行计划和战略决策,行使协调、监督等职能,将日常经营决策权下放到各事业部,由各事业部在某一特定的业务领域发挥其决策和执行的功能,它只掌握经营管理和生产组织权,是一个半自主性经营实体,本身并不具备法人地位,而投资决策、资金调配及人事任免权均由母公司控制。通过提高组织的灵活性与减少管理层次来增强其防范内部风险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建立灵敏的信息反应机制,确保上下级之间、银行与市场之间信息的及时传递。

3.2在事业部管理体制下的个人金融业务经营模式

3.2.1产品营销渠道的改革与创新

金融产品需要通过一个畅通的营销渠道从银行转移到客户手中,到目前为止国内银行主要是通过网点来实现转移,渠道单一,而针对各种客户需求也过于绝对化。网点功能上,针对不同客户需求,扩展基层网点的业务范围,在方便了客户的基础上拓展个人金融业务。电子化方面,要大力发展电子银行,这样才能在真正满足客户对快捷、方便服务的要求的同时节省营运成本。此外,可通过电视、广告等媒体对个人金融产品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有效的公益营销等手段提升人们对个人金融产品的认知程度。营销人员应切实做到从客户自身利益出发,帮助分析使其明白自己的风险偏好、理财目标和财务状况,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同时为其出具详尽的个人理财建议书,使客户切实感受到贴心的人性化服务。高素质的客户经理对于金融产品的成功营销也至关重要。客户经理应有过硬且全面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客户经理要持续跟踪了解客户的需求,对客户的收入结构、消费计划、投资偏好等要有一个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作为客户经理长期与客户进行交流,不仅是银行的宝贵资源,也是银行客户资源的稳定器。银行要对客户经理给予有效的激励,对其进行及时的培训,要不断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素养。

3.2.2产品研发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商业银行在个金产品研发上要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开发为辅。在产品研发上投入更多资金,培养自身具有过硬技术的研发人员,对于研发人员要做到引进、培养与稳定相结合,重点在于掌握核心技术。

产品研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并及时更新换代。客户是商业银行利润的源泉。银行应该在进行客户调研和细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客户群的风险偏好、资金规模和消费计划,明确不同客户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度和潜力,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研发。在高度重视高端优质客户的同时,不放弃对普通客户的潜力发掘。形成重点发展与加强,全面开花的盈利格局。

3.2.3风险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完善风险管理体制,健全机构设置,各风险管理部门在对风险进行独立监督与控制的同时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在风险管理手段上,提高各风险管理部门的专业化控制程度,专险专管;运用先进的风险量化技术,对风险进行准确评级,建立起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

3.3引用此模式的实施步骤

3.3.1阶段式推进事业部制

依据国内银行当前实际情况,首先可在零售业务体系试行事业部运行机制,建立相对独立核算、相对独立营运,以业务线垂直管理和区域分布管理相结合,自上而下经营管理零售业务的事业部制管理体制。改造营业网点为零售业务中心,形成以零售业务为主的营销渠道,同时为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业务板块提供有偿服务。逐步加大总行对跨区域行业客户、系统客户的统一协调,加强行业和区域经济研究,提高为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大型重点企业、跨区域集团企业的直接公关和维护,试行纵向管理为主的经理管理体制,逐步增强总行对以个金业务为主的各项业务发展的推动作用。

3.3.2健全银行管理中心职能

建立高效强大的管理中心,制定和实施整体战略、统一标准,为业务开展提供战略支持,实现各业务发展的联动效应,保障银行健康发展。

3.3.3设立专门的业务处理中心

通过设立个人清算中心、证券处理中心、审贷核查中心等业务处理中心专业化流程作业,提高整体营运效率。

3.3.4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核算体系

专业化的营运管理需要先进的定价体系予以支持,对各业务板块进行有效的成本——收益核算和股东权益分析,准确度量各个业务板块的业绩贡献度,实行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3.3.5加快信息技术发展

建立先进的信息系统不仅能帮助银行提高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能力,而且是实行专业化、垂直化管理得的重要前提。

3.3.5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需要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比较齐全的人员配置,通过引进、培养和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与有效的人才考核机制,形成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

简言之,我国个人金融业务起步较晚,而在各家商业银行纷纷转型的今天,个人金融业务正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大力发展个金业务将成为国内银行增强其竞争力的一种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熊继洲.论国有商业银行体制再造[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3.

[2]招商银行研究部商业银行管理前沿[M].中信出版社,2005.8.

业务经营管理范文第3篇

一、温州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1.温州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经营情况。按照人行统计口径,截至2012年9月底,全行小微贷款余额163.46亿元,占各项贷款38.47%。按照银监统计口径,截至2012年9月底,全行小微贷款余额273.59亿元,占各项贷款64.39%。温州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发展较为迅速,但仍然存在个人经营性贷款投放不足等问题。2.温州银行小微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规模情结”严重,对小微信贷业务不够重视。各机构过分的追求存贷款规模,在业务经营过程中,“抓大放小”、“傍大款、垒大户”的思想仍然存在,偏好于大企业和大项目市场,导致对小微市场不重视,考核机制不完善。考核办法没能对各机构实行小微贷款的量化考核,且考核分值极低,仅占考核权重的2%~3%,同小微信贷业务重要性严重不匹配。

二、温州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经营管理体系探讨

1.小微信贷业务组织管理架构。总行成立小贷中心:负责全行小微信贷业务的经营管理、市场需求情况研究、组织推动、营销策划与指导,负责对各分支行的指导、培训和业务统计,研发信贷专属产品,负责小微信贷风险管控和超分支机构权限审批。异地分行成立小贷分中心:负责分行的小微信贷业务经营管理,负责分行本级和辖属异地机构、小微专营支行的市场营销和策划指导,负责对辖内小微信贷业务的指导、培训、和业务统计工作,研发区域性小微信贷产品,审批权限内的业务审批。管辖行设立小微信贷业务部,负责辖内小微信贷业务经营管理,本级和辖属行(含小微专营支行)市场营销指导,并可以直接管理业务团队,开展小微贷款业务的市场营销。直辖行负责当地县(区)域小微专营支行业务经营管理,直辖行本级可设立小微信贷业务部或若干小微信贷专员,专门从事市场营销。总行营业部设立小微信贷业务部或若干小微信贷专员,专门从事市场营销。2.人才团队建设。加快温州银行小微业务发展,总行小贷中心、分行小贷分中心、管辖行小微业务管理部的后台管理人员需要按照上述要求配置齐全,形成小微信贷产品开发、市场行销组织推动、业务管理培训与考核、风险管控等后台业务支撑团队,有力支持前台客户经理业务拓展。3.各分支机构信贷客户分层管理。(1)异地分行。异地小微专营支行专门从事小微企业授信业务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以及温商小微企业授信业务和温商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本级小贷分中心专门从事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客户(含温商小微信贷业务、个人经营性贷款);分行本级业务部门(本级小贷分中心除外)和异地综合性支行:办理所有授信业务(含对公与个人业务),并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温商业务。(2)管辖行。辖属行专门从事小微信贷业务和个人贷款业务(含经营性、消费性贷款);小微专营支行专门从事小微企业授信业务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管辖行本级小微信贷业务部从事本级小微信贷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管辖行本级业务部门(小微信贷业务部除外)从事辖内大中型企业、项目贷款。(3)直辖行。下属的小微专营支行专门从事小微企业授信业务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本级从事所有授信业务(含对公与个人业务)。4.小微信贷客户精准定位。突出小微客户“贷款金额较小”的特点,防止小微客户过度授信和小微企业大中型化。小微企业授信客户定位:授信敞口2000万以内的小型微型企业法人;个人经营性贷款客户定位:授信/单笔贷款500万以内的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5.业务流程优化。(1)操作流程进一步优化。在实现客户来业务经办网点次数改为2次的基础上,对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实行“六西格玛”全流程改造。核心要点在于业务大集中处理后,前台客户经理营销市场,实现业务接单最大化,通过流程的节点控制,更有利于风险控制。信贷业务的操作流程可划分为贷前、贷中、贷后三大相互独立的阶段,共细分为16个操作环节。(2)分级授权,将审批权限前移,提高审批工作效率。抵押300万授信以下项下业务审批权限下放辖属支行。异地分行在审批权限内对小贷分中心进行转授权,其转授审批权限:小微企业敞口授信项下业务不超过500万元,个人经营性贷款(含个体工商户)授信贷款不超过300万元,超权限报分行审批。温州辖内小微专营支行信贷审批特别转授权。6.完善考核机制。对现有的经营机构考核办法及业务条线考核办法进行完善,实行“三挂一激”。“三挂钩”的考核办法:将小微信贷同经营机构考核、公司条线业务分管行长、同个金条线业务分管行长挂钩。业务推动激励:对高于全行个人经营贷平均利率水平的个人经营贷增量部分、高于全行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水平的小微企业贷款增量部分,分别予以奖励,且奖励直接兑现到客户经理个人,按季考核,按季兑现。信贷规模单列:为保证小微信贷业务发展,需要对小微信贷(含个人经营性贷款)单列规模,单列管理。7.业务产品创新。(1)全新产品开发。指根据市场需求,针对特定客户群体的融资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客户准入、担保方式、业务流程、以及还款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而开发的全新产品。(2)现有产品优化。指针对特定区域或行业经济特征,对行内已有产品的各项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或服务功能优化,以满足客户个性化的融资需求。(3)同业产品移值。指对于同业开发的,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产品,按照总行风险管理要求进行适当改良或调整,直接转换成温州银行产品,要突出“创新”“、便捷”特点。(4)恢复或创新的业务产品。“随借随还”业务功能恢复;形成小微融资产品线:推广“金鹿助业贷”、“互助基金贷款”、“农户贷”,研发“POS流量信用贷”、“电商贷”等;加大中长期小微贷款推广力度;研发“存贷通”业务功能;8.市场营销方式创新。(1)市场选择和定位。市场选择标准:A.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较为重要的作用,有一定发展潜力客户群;B.客户群体数量众多,并具备明显的区域集群、产业集群、产业链上下游、具有共同利益或风险控制特征之一,客户经营特征具有相似性或关联性,银行风险控制与营销渠道具有共同性,营销开发模式批量可复制;C.开发规模效应明显,没有短期内不可突破的外部营销障碍。(2)行业客户群选择标准:A.行业为区域优势、特色行业,具有充分的市场和发展空间;B.行业筛选指标、行业规模、发展能力、获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风险评价。(3)园区、交易(仓储)市场、集群客户选择标准。选择发展空间大、前景好、成长性好、盈利能力强、风险可控的园区、交易(仓储)市场及集群客户,具备共同控制措施或批量开发可行性。(4)产业链客户群与依赖第三方信用客户群选择标准:产业链上核心企业或第三方(如担保公司、大企业集团)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强、链条上小微企业客户群成长性、发展前景好,第三方愿意提供信用支持的小微企业客户群。9.营销团队组建。在开展商圈融资贷款业务,要想做到批量授信,并且做好,必须配备专业的销售团队。在营销战略上,应以团队出击,打破“一个人战斗”的传统做法,整合客户、产品和渠道资源,并抽调各业务部门、评审部门的客户经理、风险经理,打造成跨条线、跨部门、跨业务的专业营销团队。10.市场批量营销渠道。除表3所述外,银行客户经理还应对市场管理方做进一步的了解,如:市场主要管理层个人简介;市场管理方主要为商户群体提供哪些管理和服务,对商户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主要体现方式等。不同的商圈类型决定了不同的经营模式和不同的经营手段,简单地说,商圈类型基本决定了商家的经营状况。纵观国内商圈市场,主要存在互补型、专业型和综合型以及供销型四种。而不同的商圈类型项下又包含着各类市场,要针对不同行业小微企业,设计不同的授信金融服务方案。

作者:王国斌 单位:温州银行

业务经营管理范文第4篇

(一)信贷业务经营体系。江苏农商行信贷经营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传统的支行(网点)分散经营。目前大多数农商行以网点为基本营销和经营单元,网点一般配备4名左右客户经理(不含网点主任),专职从事信贷营销、调查及贷后管理工作。如无锡农商行在每个支行均配置4~5名客户经理。二是分层经营。网点主要经营小额贷款,承担贷款的营销、调查、审查、审批以及贷后管理职责,总行、一级支行则按照分层承担较大额度贷款的经营。三是专业化经营。主要采取总行集中经营模式,在总行成立小贷中心,实行准事业部制,负责营销、调查、贷后管理等工作,这种方式将成为主流方向。

(二)信贷审批模式。一是实行审贷分离。全省农商行普遍建立了审贷分离制度,在总行、支行分别设立相应的部门或岗位承担审查审批职责,保证部门、岗位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约。二是实行分层审批。通常采取支行(网点)与总行两级审批模式,支行(网点)仅承担一定额度内的小额贷款审查审批,超过支行(网点)权限全部报总行分级审查审批。三是专家与会议审批相结合。坚持“高风险长流程、低风险短流程”,额度较低的由部门人员双岗审批,额度较大的由会议审批。如无锡农商行对敞口200万以下的法人授信和100万元以下的个人授信由总行小贷部A、B岗背靠背交叉审批。对风险敞口较高的授信则提高调查、审查层次,按照金额的不同分别由总行会办小组或贷审会审批。四是用信审批方面,对小额贷款采取“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模式,如无锡农商行推出的“福盈卡”信用支付功能,持卡人可在核定的信用额度内先用款后还款。对法人客户授信额度内的单笔用信业务,一般采取逐笔审批。

(三)信贷风险控制。一是在额度控制上,实行小额分散控险,注重单一客户风险限额控制。如海安农商行规定单一客户贷款不超过1亿元,集团客户单户不超过2亿元,该行单户平均法人贷款规模仅为1095万元,单户个人平均贷款规模仅50万元,基本都为个人生产经营和农户贷款。二是在准入上,注意汲取、借鉴同业及现代商业银行的经验,既有较先进的准入政策,也有传统的经验型准入要求。如江南农商行通过制定行业政策与组合管理,将常州市国标行业细分为重点支持、一般支持、谨慎支持和严格控制四类,明确行业分类并实施资产组合管理,年度资产组合计划和行业限额刚性较强。又如无锡农商行在准入时,对经营者是否本地人、是否持有绿卡、有无不良嗜好、有无移民、是否冒名借户融资、是否过度融资等方面重点把握,对用信对象或实际控制人为异地的一般不介入;对新介入客户,合作银行不得超过5家;对微型企业坚持独家支持,对他行已进入的一律不予介入等等。三是在贷款调查上,实行双人上门现场检查,强调真实性调查,并注重财务报表的核实分析。如无锡农商行所有对公授信客户必须提供与税务部门一致的报表,由客户经理现场从企业与税务部门联网系统中打印,防止了假报表、假数据。四是在贷后检查上,普遍推行表式化运作,不拘泥于报告形式,每次检查结束后对每笔贷款作出客观风险判断,揭示隐形风险,并通过表格化形式形成检查意见,经支行行长签字并承担检查责任,后期一旦发现有风险隐瞒不报的将严肃追责。五是重视抵押管理。稳妥推进产品创新工作,按照传统要求落实抵押物,审慎创新和办理动产质押、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业务。六是注意防范道德风险。实行强制性轮岗和休假制度。无锡农商行、淮安农商行对二级支行、客户经理定期(3~5年)必须进行异地轮岗,轮岗期在3个月至1年不等;无锡农商行坚持不定期强制休假制度,休假对象、休假时间由总行高管层亲自指定并高度保密,在休假的前一天下班前公布,具有强制性、突然性,对员工的震慑力巨大。

(四)信贷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一是对支行(网点)考核目标导向明确。农商行以支行作为经营单元,以考核模拟利润为核心,仅设置存贷款增量、资产质量等指标,考核指标简单易懂,导向明确,考核结果与支行绩效直接挂钩。二是客户经理职责明确,激励政策到位。客户经理的职责主要就是信贷营销、调查、维护与贷后管理。如无锡农商行在存贷款增量考核上,对公存款在年初基础上,按日均15元/万元、储蓄存款按日均增量3元/万元、贷款按日均增量20元/万元进行计价;海安农商行根据拓展微贷客户数、贷款增量、贷款客户存款、收息率等指标计价,多劳多得,鼓励客户经理收入超过行长。三是责任追究到位。对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农商行普遍按照“包放、包收、包效益”、“尽职免责”的思路追究责任,在工资总额中设置贷款风险金,未出现贷款损失的,三年后全额归还。

(五)资产质量。总体看,农商行资产质量尚可,从调研的地区看,无锡、海安等苏南地区农商行贷款不良率较低,但也有部分区域在风险把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淮安农商行贷款不良率在淮安当地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

二、农行与农商行竞争力比较分析

从农商行的信贷经营管理看,县域农村是有效的信贷市场,农商行既坚持了传统的脚踏实地、精耕细作的做法,又积极吸收大银行的现代商业银行先进管理手段,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成果。与其相比,农行在发展小微信贷方面尚有一定的差距。

(一)认识上存在偏差。全行上下普遍存在小微信贷风险大、不可为的认识,基层行、客户经理发展意愿不强,各级行客户经理习惯于营销拓展大客户、房地产、平台等项目,习惯于报表调查,表象贷后管理,相当部分客户经理年龄老化,长期不接触、不管理小微企业,不会调查、不能识别信用风险信号。客户经理和网点主任日常忙于营销负债和中收业务,信贷业务经营能力和经验严重匮乏,长期以来形成了不敢贷、不愿贷、不会贷的“三不”现象,从而导致农村特别是小微市场基本上只有农商行一家在拓展,成为没有竞争对手的“蓝海”。

(二)经营组织体系上存在差别。当前农行的经营组织体系几乎无法构成有效的小微信贷经营能力,在机构上,农村网点少,特别是苏中苏北地区网点大量离开农村,网点数量少;在营销团队上,多年来,农行基本已经形成了大中型客户的经营团队,没有专门的客户经理从事小微信贷的经营,即使近年小微信贷业务被重视了,也只是在上层设立了小微的客户部门,而支行营销团队仍未建立,一线客户经理更少,导致物理距离长、效率低,营销体系呈现“倒金字塔”。而农商行客户经理队伍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小微的专营队伍,网点多、队伍强。

(三)考核奖惩机制存在差距。农商行业务相对单一,针对支行、客户经理个人的考核目标明确,激励考核与责任追究到位,已经形成以客户经理为利润中心的考核机制。反之,农行考核指标繁多,网点、客户经理考核导向不明,客户经理更多从事有计价的产品,对小微信贷业务发展无动力,激励机制远未建立。同时,责任追究、尽职免责不到位,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尽职评价体系,形成发展小微信贷吃力不讨好的局面,“惧贷”心理普遍存在。

三、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促进小微信贷业务发展。农商行信贷实践证明,小微信贷业务可以大有作为,县域小微信贷市场仍然是一个竞争不够充分的蓝海市场,发展小微信贷业务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履行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社会责任的需要,更是农行拓展客户基础、优化信贷结构、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的战略考量及破解当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现实要求。对此,全行必须统一思想,按照“全员营销、分级经营、集中审批、高效运作、责任监管、严控风险”的总要求,坚持集约经营,克服“三不”心理,将发展小微信贷业务放在全行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做真做实。既要防止畏缩不前、慎贷惜贷,也要防止一哄而上、只讲发展、不讲风控要求,确保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的有机契合,实现农行小微信贷的有效突破。

(二)创新和调整经营模式,落实小微信贷经营主体。县域一级支行要成立小微信贷专营团队或在客户部门组建小微信贷专营小组,配备不少于2~3名专职小微客户经理,专门负责辖内小微信贷的营销、调查及贷后管理。网点调查实行二级分行准入。准入网点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区域小微信贷资源丰富、网点等级为B类及以上、至少配备1名有资格有能力的专职小微信贷客户经理(不含网点主任)。将来条件成熟后,可逐步建立专职的小微信贷专营团队,试点推进一级支行集中经营模式,组建差别化的经营组织体系。小微信贷业务坚持属地核算,即根据客户所在地,将贷款核算到客户所在地的经营网点,以调动网点参与小微信贷的积极性。

(三)缩短业务流程,提高运作质效。小微信贷业务属于轻资产业务范围,应按照“低风险短流程、高风险长流程”原则,简化小微信贷业务运作流程,真正做到“一次调查、一次审批”的短流程运作,对具有共同特征和金融需求的小微企业群体,进行批量营销、上报、处理。试点推广“工厂化”运作,制定表格式的信贷调查、审查、审批模板,统一各环节操作要求。对授信业务,在调查后,经由一级支行行长(或分管前台行长)审核后,直接报市分行审查、审批;授信项下用信业务则不需经一级支行行长(或分管前台行长)审核,直接报市分行审查环节。加大直接审批业务量。原则上,简式贷和授信下的用信业务全部采取直接审批,超过直接审批额度的,由本级行贷审会(合议会)审批。逐步建立小微信贷业务专业审查团队。苏南、苏中分行在业务量逐步增加的情况下,专设小微信贷业务审查团队;苏北分行的法人业务审查则以小微企业为主。严格限时办结。接到客户申请后,2个工作日应上门接洽开展调查;授信额度的核定,从客户受理、调查,到审查完成,原则上不超过7个工作日;授信项下短期用信业务原则上2个工作日完成受理、调查和审查。

(四)强化风险管控,积极稳妥推进业务发展。发展小微企业是把“双刃剑”,既可实现高收益,但也面临高风险,只有有效控制风险,才能够获得高收益。第一,全面提高小微业务客户经理队伍整体能力。在严格持证上岗制度的同时,省、市分行要定期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专题轮训,既要把小微企业相关政策、制度、产品传导、贯彻落实到位,还要围绕小微信贷的特点,提高客户经理调查能力和贷后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典型案例培训,切实提升客户经理和审查人员的“三查”能力。第二,做真做实做细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从把握风险实质出发,贷前调查、贷后管理要始终突出真实性、合法性,围绕三品三表一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资金用途进行现场核查,原则上要求提供税务部门报表,始终做到随时掌握企业动态,严防资金挪用、民间高息借贷、多银行融资及他行抽贷等风险情况发生。第三,认真筛选,保证营销质量。对小微企业授信建立支行行长、分管前后台副行长、前后台客户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五人小组预审制度,报批前必须经五人小组预审同意。第四,强化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监控与排查责任。对照《江苏分行法人信贷客户分级风险监控指引(试行)》要求,落实分级监控责任,分支行要定期对辖内微贷业务风险进行排查。省分行严格停复牌管理,对相关产品连续3个月不良率超过3%的支行、网点重点监控、取消网点信贷调查权。

(五)健全绩效考核,严格责任追究。一是对小微信贷中心模拟按准事业部制要求运作与考核。二是完善客户经理绩效考核机制,将小微信贷业务营销与拓展、贷后管理、资产质量、存款、贷款收息、创造价值等纳入考核范畴,核算到客户经理个人,建立可以量化的客户经理绩效评价机制。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参照农商行的做法,制定责任追究制度,对尽职进行分级,对于尽职的给予免责,对于不尽职的给予责任追究,对于失职的要予以行政处理。

业务经营管理范文第5篇

第一条为规范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请、审批和管理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以下简称"经营许可证"),适用本办法。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采用招标等方式颁发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具体办法,由信息产业部另行制定。

第三条信息产业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统称"电信主管部门")是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审批管理机构。

电信主管部门在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审批管理中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在电信业务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守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规定,接受电信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电信业务经营者按照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经营电信业务受国家法律保护。

第二章经营许可证的申请

第五条申请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十条的规定和下列条件:

(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2亿元人民币;在全国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20亿元人民币;

(二)最近三年内未发生过重大违法行为。

第六条申请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和下列条件:

(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万元人民币;在全国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

(二)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相关技术方案;

(三)有必要的场地和设施;

(四)最近三年内未发生过重大违法行为。

第七条申请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应当向信息产业部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书面申请。内容包括:申请经营电信业务的种类、业务覆盖范围、公司名称、公司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地址等;

(二)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三)公司概况。包括公司基本情况,拟从事电信业务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情况、技术力量和经营管理人员情况,与从事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场地、设施等情况;

(四)公司最近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法人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或验资报告及信息产业部规定的其他相关会计资料;

(五)公司章程,公司股权结构及股东的有关情况;

(六)业务发展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申请经营电信业务的业务发展和实施计划、服务项目、业务覆盖范围、市场调研与分析、收费方案、预期服务质量、投资分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等;

(七)组网技术方案。包括:网络结构、网络规模、网络建设计划、网络互联方案、技术标准、电信设备的配置、电信资源使用方案等;

(八)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和质量保障的措施;

(九)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十)证明公司信誉的有关材料;

(十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公司依法经营电信业务的承诺书。

申请经营无线电通信业务的,应当提交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出具的无线电频率资源预指配意见。

尚未获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申请者,应当提交公司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无需提交第一款第(二)、(十)项规定的内容。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书面申请和第(十一)项规定的承诺书,拟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应当由全体股东签署;拟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应当由全体发起人签署。

第八条申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应当向电信主管部门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书面申请。内容包括:申请电信业务的种类、业务覆盖范围、公司名称、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地址等;

(二)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三)公司概况。包括:公司基本情况,拟从事增值电信业务的人员、场地和设施等情况;

(四)公司最近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法人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或验资报告及电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相关会计资料;

(五)公司章程,公司股权结构及股东的有关情况;

(六)业务发展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技术方案。包括:申请经营电信业务的业务发展和实施计划、技术方案、服务项目、业务覆盖范围、市场调研与分析、收费方案、预期服务质量、投资分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

(七)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和质量保障的措施;

(八)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九)证明公司信誉的有关材料;

(十)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公司依法经营电信业务的承诺书;

(十一)申请经营的电信业务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家有关规定须经有关主管部门事先审核同意的,应当提交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文件。

申请经营无线电通信业务的,应当提交国家或者省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出具的无线电频率资源预指配意见。

尚未获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申请者,应当提交公司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无需提交第一款第(二)、(九)项中规定的材料。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书面申请和第(十)项规定的承诺书,拟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应当由全体股东签署;拟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应当由全体发起人签署。

第三章经营许可证的审批

第九条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分为《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和《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两类。其中《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中又分为《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和《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由信息产业部负责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负责审批。

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根据《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第十七条的规定,由信息产业部负责审批。

第十条信息产业部应当自收到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申请材料之日起15日内,完成对材料的初步审查。对申请材料齐备的,向申请者发出受理申请通知书。对申请材料不齐备的,书面通知申请者补齐,申请者将材料补齐后,信息产业部应当在15日内向申请者发出受理申请通知书。

信息产业部在发出受理申请通知书之后,应当组织专家对第七条第(六)、第(七)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信息产业部的审查工作应当在发出受理申请通知书之日起180日内完成。

对已经依法设立公司的申请者,予以批准的,颁发《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对尚未获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申请者,予以批准的,应当向申请者发出批准文件,同意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公司经营该项基础电信业务,申请者持该批准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公司设立登记手续。在申请者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信息产业部向其颁发《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对申请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者并说明理由。

审查中,对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通知申请者修改和补充,申请者应当自通知发出之日起30日内按要求完成,否则视为放弃申请。申请者修改和补充材料的时间不计算在审查工作时限内。

第十一条电信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申请材料之日起15日内,完成对材料的初步审查。对申请材料齐备的,向申请者发出受理申请通知书。对申请材料不齐备的,书面通知申请者补齐,申请者将材料补齐后,电信主管部门应当在15日内向申请者发出受理申请通知书。

电信主管部门应当自发出受理申请通知书之日起60日内完成审查工作,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对已经依法设立的公司的申请,予以批准的,颁发《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对尚未获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申请者,予以批准的,应当向申请者发出批准文件,同意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公司经营该项增值电信业务,申请者持该批准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公司设立登记手续。在申请者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电信主管部门向其颁发《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对申请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者并说明理由。

审查中,对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通知申请者修改和补充,申请者应当自通知发出之日起30日内按要求完成,否则视为放弃申请。申请者修改和补充材料的时间不计算在审查工作时限内。

第十二条经营许可证由正文部分和附件部分组成。

经营许可证的正文部分应当载明公司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住所、业务种类、业务覆盖范围、有效期限、发证机关和发证日期、签发人、经营许可证编号等内容。

经营许可证的附件部分包括经营许可证使用规定、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特别规定事项和年检情况记录表等附件。原发证机关根据管理需要可以按照信息产业部的规定增发经营许可证附件。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具体内容在本办法附件中列出。信息产业部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调整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附件的内容,重新公布。

第十三条《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有效期限,根据电信业务种类分为5年、10年。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为5年。

第十四条《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以及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由信息产业部部长签发。

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局长签发,并报信息产业部备案。

第十五条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由公司法定代表人领取,或者由其委托的其他人凭委托书领取。

第十六条电信主管部门在审查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申请时,发现申请者提交虚假证明文件的,应当不批准其申请,并在3年内不再受理其经营电信业务的申请。

第四章经营许可证的使用

第十七条获准经营电信业务的公司,应当按照经营许可证正文中所载明的电信业务种类,在规定的业务覆盖范围和期限内,按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经营电信业务。

第十八条获准经营电信业务的公司,持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公司变更登记手续。

获准经营无线电通信业务的,持经营许可证到无线电管理机构申请办理无线电频率使用手续。

第十九条获准跨地区经营电信业务的公司,应当在经营许可证载明的业务覆盖范围所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等相应机构经营电信业务。

经营基础电信业务公司的子公司,国有股权或者股份的比例应当符合国家有关电信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第二十条获准经营电信业务的公司,经发证机关批准,可以授权其持有股份不少于51%并符合经营电信业务条件的子公司经营其获准经营的电信业务。该子公司的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住所、业务种类、业务覆盖范围等内容,由发证机关在获准经营电信业务公司的经营许可证正文附页中载明。在一个地区不能授权两家或两家以上子公司经营同一项电信业务。

第二十一条获准经营基础电信业务或在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公司,应当凭经营许可证到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办理备案手续,并提交下列备案材料:

(一)在当地开展业务的书面报告。内容包括:公司在当地设立的分公司或子公司等相应机构的名称、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地址等;

(二)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三)公司在当地设有分公司或子公司等相应机构的公司批准文件、

分公司或子公司的营业执照(复印件)、章程、股权结构等有关材料;

(四)在当地开展业务的方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在收到前款规定的备案材料后,对材料齐备的,应当在15日内向备案者发出备案确认书,并向信息产业部报告。对材料不齐备的,应当在15日内书面通知备案者。待材料补齐后,应当在10日内向备案者发出备案确认书。

未办理备案手续的,不得在当地经营电信业务。

第一款所列四项材料发生变化的,分公司或子公司等相应机构应当在变化后20日内,向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备案。

第二十二条除经营许可证中有特别规定外,电信业务经营者取得经营许可证后,应当在1年内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的业务种类和业务覆盖范围提供电信服务。不能在1年内提供电信服务的,应当在申请经营许可证时提出,说明理由,报电信主管部门批准,并在经营许可证中作出特别规定。

对未在经营许可证规定时限内提供电信服务的,原发证机关可以注销其经营许可证,或者取消其未提供电信服务的业务覆盖范围。

第二十三条相关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照电信主管部门的规定,及时为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公司提供经营电信业务所需的电路、设施等。

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为无经营许可证的公司提供用于经营电信业务的电路、设施等。

第二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冒用、租借、买卖和转让经营许可证。

第五章经营许可证的变更和注销

第二十五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经营的,应当提前90日,向原发证机关提出续办经营许可证的申请。不再继续经营的,应当提前90日向原发证机关报告,并做好善后工作。

第二十六条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公司或者其获准授权经营电信业务的子公司,遇有合并或分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变化、业务经营权转移等涉及经营主体需要变更的情形,或者业务覆盖范围需要变化的,应当自公司作出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原发证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十七条在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内,变更公司名称、注册住所、法定代表人的,应当在完成公司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后30日内向原发证机关办理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变更手续。

第二十八条在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内,电信业务经营者需要终止经营的,应当自公司作出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原发证机关提出申请,在做好用户善后处理工作后,原发证机关为其办理经营许可证注销手续。

第二十九条电信业务经营者被国家行政、司法机关依法处罚,不能继续经营电信业务的,原发证机关应当将其经营许可证收回注销。

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由原发证机关将经营许可证收回注销。并在3年内不再受理其经营电信业务的申请。

第三十条发证机关吊销或注销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经营许可证后,应当通知相应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并向社会公布。

被吊销或注销经营许可证的公司,应当及时到相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手续。

第六章经营许可证的年检

第三十一条发证机关对经营许可证实行年检制度。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在报告年的次年第一季度向原发证机关报送下列年检材料:

(一)公司的年检报告,包括:本年度的电信业务经营情况;网络建设、业务发展、人员及机构变动情况;服务质量情况;执行国家和电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情况等;

(二)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原件;

(三)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公司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及电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相关会计资料;

(五)发证机关要求报送的其它有关材料。

业务覆盖范围在两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的,还须提供各地分公司或子公司等相应机构及全网业务的经营管理情况。

各地分公司或子公司等相应机构应当向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报送在当地开展电信业务的年度报告;分公司或子公司的营业执照复印件;财务报表等有关材料。年度报告内容包括:本年度的电信业务经营情况;网络建设、业务发展、人员及机构变动情况;服务质量情况;执行国家和电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情况等。

第三十二条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对跨地区电信业务经营者在当地的相应机构进行年度检查,并将结果报告信息产业部。

第三十三条发证机关进行经营许可证年检时,应当对电信业务经营者报送的材料进行全面审核,并对其经营主体、经营行为、电信设施建设、电信资费和服务质量等进行必要的检查。对年检合格的在年检情况记录表上加盖印章;对未按规定参加年检的或年检中发现有不符合规定要求的,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将经营许可证收回注销,通知相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并向社会公布。

第七章罚则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二十六条和第三十一条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七十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六十九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四条第一款、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三款、第四款、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七条和第二十八条规定的,由电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当事人对电信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业务经营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模式;策略

1.个人金融业务经营管理体制的问题

1.1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职能交叉

分级授权层级过多,纵向呈现很长的管理链条,从“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具有五个管理层次,造成信息的多级传递,信息失真,风险责任与控制能力不对称;依权限逐级报批,降低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可能丧失良好的市场机遇。

1.2横向机构设置复杂,职能分离,信息闭塞

当前个人金融业务、机构业务的经营管理分多部门执行。个人金融业务方面由多部门进行交叉管理,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管理效率低下,服务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

1.3纵横经营目标难以统一,管理冲突,系统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

总行往往以业务规模和数量指标为考核标准,导致分支机构利润增长目标与规模扩张目标相冲突。系统内资源先通过一级分行,再对二级分行进行,导致局部优化配置与整体优化配置的冲突。

1.4人员配置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低

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高层管理人员技能单一、职业经理人意识淡化、客户经理综合素质偏低、研发人员技术掌握程度不够,人才的引进、利用、稳定机制不健全,导致个人金融的长足发展与人才队伍的配置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

2.与国外同业之间的比较

从发达国家个人金融业务的历史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模式:

“英美模式”以花旗为代表,从其个人金融业务管理模式先进表现在:

组织模式上,在集团管理层下设消费金融集团、新兴市场、公司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全球投资管理和私人银行业。这种专业化的机构设置,既有分工协作又有交叉协作,有利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促进个人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

体制特征上表现为:1)集团决策层广泛吸收外界成功人士出任非执行董事。2)集团经理主要职能定位为监督管理,不从事公司的经营业务。3)包括个人金融业务在内的资产部门独立开展业务,享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充分发挥其经营的灵活性。

3.个人金融业务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3.1国内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模式

对于国内银行而言,通过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采用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事业部管理体制是可取之道。

事业部制是一种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总部只负责制定和执行计划和战略决策,行使协调、监督等职能,将日常经营决策权下放到各事业部,由各事业部在某一特定的业务领域发挥其决策和执行的功能,它只掌握经营管理和生产组织权,是一个半自主性经营实体,本身并不具备法人地位,而投资决策、资金调配及人事任免权均由母公司控制。通过提高组织的灵活性与减少管理层次来增强其防范内部风险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建立灵敏的信息反应机制,确保上下级之间、银行与市场之间信息的及时传递。

3.2在事业部管理体制下的个人金融业务经营模式

3.2.1产品营销渠道的改革与创新

金融产品需要通过一个畅通的营销渠道从银行转移到客户手中,到目前为止国内银行主要是通过网点来实现转移,渠道单一,而针对各种客户需求也过于绝对化。网点功能上,针对不同客户需求,扩展基层网点的业务范围,在方便了客户的基础上拓展个人金融业务。电子化方面,要大力发展电子银行,这样才能在真正满足客户对快捷、方便服务的要求的同时节省营运成本。此外,可通过电视、广告等媒体对个人金融产品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有效的公益营销等手段提升人们对个人金融产品的认知程度。营销人员应切实做到从客户自身利益出发,帮助分析使其明白自己的风险偏好、理财目标和财务状况,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同时为其出具详尽的个人理财建议书,使客户切实感受到贴心的人性化服务。

高素质的客户经理对于金融产品的成功营销也至关重要。客户经理应有过硬且全面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客户经理要持续跟踪了解客户的需求,对客户的收入结构、消费计划、投资偏好等要有一个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作为客户经理长期与客户进行交流,不仅是银行的宝贵资源,也是银行客户资源的稳定器。银行要对客户经理给予有效的激励,对其进行及时的培训,要不断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素养。

3.2.2产品研发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商业银行在个金产品研发上要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开发为辅。在产品研发上投入更多资金,培养自身具有过硬技术的研发人员,对于研发人员要做到引进、培养与稳定相结合,重点在于掌握核心技术。

产品研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并及时更新换代。客户是商业银行利润的源泉。银行应该在进行客户调研和细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客户群的风险偏好、资金规模和消费计划,明确不同客户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度和潜力,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研发。在高度重视高端优质客户的同时,不放弃对普通客户的潜力发掘。形成重点发展与加强,全面开花的盈利格局。

3.2.3风险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完善风险管理体制,健全机构设置,各风险管理部门在对风险进行独立监督与控制的同时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在风险管理手段上,提高各风险管理部门的专业化控制程度,专险专管;运用先进的风险量化技术,对风险进行准确评级,建立起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

3.3引用此模式的实施步骤

3.3.1阶段式推进事业部制

依据国内银行当前实际情况,首先可在零售业务体系试行事业部运行机制,建立相对独立核算、相对独立营运,以业务线垂直管理和区域分布管理相结合,自上而下经营管理零售业务的事业部制管理体制。改造营业网点为零售业务中心,形成以零售业务为主的营销渠道,同时为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业务板块提供有偿服务。 逐步加大总行对跨区域行业客户、系统客户的统一协调,加强行业和区域经济研究,提高为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大型重点企业、跨区域集团企业的直接公关和维护,试行纵向管理为主的经理管理体制,逐步增强总行对以个金业务为主的各项业务发展的推动作用。

3.3.2健全银行管理中心职能

建立高效强大的管理中心,制定和实施整体战略、统一标准,为业务开展提供战略支持,实现各业务发展的联动效应,保障银行健康发展。

3.3.3设立专门的业务处理中心

通过设立个人清算中心、证券处理中心、审贷核查中心等业务处理中心专业化流程作业,提高整体营运效率。

3.3.4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核算体系

专业化的营运管理需要先进的定价体系予以支持,对各业务板块进行有效的成本——收益核算和股东权益分析,准确度量各个业务板块的业绩贡献度,实行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3.3.5加快信息技术发展

建立先进的信息系统不仅能帮助银行提高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能力,而且是实行专业化、垂直化管理得的重要前提。

3.3.5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需要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比较齐全的人员配置,通过引进、培养和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与有效的人才考核机制,形成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

简言之,我国个人金融业务起步较晚,而在各家商业银行纷纷转型的今天,个人金融业务正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大力发展个金业务将成为国内银行增强其竞争力的一种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熊继洲.论国有商业银行体制再造[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3.

[2]招商银行研究部商业银行管理前沿[M].中信出版社,2005.8.

业务经营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网上银行;现状;经营管理;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网上业务的现状

自1995年10月加拿大皇家银行在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以来,网上银行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近年来,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也纷纷推出网上银行服务,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无疑已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竞争的新热点。

从1996 年中国银行首次将传统银行业务延伸到Internet上,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型商业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网上银行或在Internet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和网站。目前中国内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基本都设立了银行网站并提供网上银行服务,一些目前尚未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也正在加快网上银行建设步伐。

在网上银行数量和规模扩张的同时,网上银行业务品种也在不断增加。国内网上银行除了普遍提供一般信息服务外,大部分银行都能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账务查询、资金转账、账户管理、支付、网上支付、银证转账、挂失等服务。一些银行对企业集团客户还能够提供资金监控、指令转账、财务管理、资金划拨等服务,对个人客户提供电子汇款、国债买卖、外汇交易、投资理财等服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网上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网上银行业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对待网上银行这个新业务还有待我国商业银行去摸索和总结。

1.我国商业银行安全性与立法制度的滞后

网上银行是新生事物,我国的各家银行可以说是仓促应战,相应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都没有及时到位。目前,我国涉及计算机和网络领域的立法工作还相对滞后,有关金融法规更少。《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均未涉及网上银行业务,仅有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这一部门规章,致使银行在可能发生的与客户的纠纷中处于无法律依据的尴尬位置。此外,电子合同形式是否合法, 电子记录可否作为证据等均无明确规定。

2.我国银行电子化基础薄弱,网络环境存在技术风险

按照《网上银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金融机构要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必须由经过人民银行认可的独立的、权威的、有能力的机构进行安全检测评估。但由于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在前,《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在后,金融机构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时大部分没有经过安全检测评估,安全状况堪忧。

3.我国还没有就网上银行业务制定可行的技术规范和实施标准

对于身份认证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数据加密强度、商用密码产品、通讯安全控制措施等网上银行业务的核心技术,传输数据包括格式、用户接口(如IC 卡)标准等关系行际互联的技术参数,都没有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各家银行各自保密,互相制约。更有甚者,某一商业银行系统内部也不统一,其各省级分行自行开发运行网上银行业务,自己建立身份认证中心,这种状况后患无穷。商业银行自建认证中心,自己为客户颁发数字证书,自己验证客户身份的做法,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一旦发生法律纠纷,商业银行将处于被动局面。

4.行业的经营水平不高

我国尚无纯粹的网上金融机构,网上服务大多通过金融机构自己的网站和网页提供,业务规模有限,盈利能力不强,基本上处于亏损状况。我国的网络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多是将传统业务简单地“搬”上网,更多地把网络看成是一种销售方式或渠道,忽视了网络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潜力。同时,我国的网络金融各业发展不平衡。银行业、证券业的网络化程度大大高于保险业及信托业,这种结构的不平衡不仅影响到网络金融业的整体推进,还有可能会影响网络金融的稳定及健康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网上业务的对策分析

1.加强银行内部使用网上银行的管理

要想加强银行内部使用网上银行的管理是指对银行内部操作网上银行系统、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的机构和人员建立逐级管理和分级授权的制度。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准入机制。如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必须进行审核一样,商业银行总行或管辖分行对下属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营业机构也需具有相应的报批和验收手续,进行业务、技术方面的可行性分析和安全评估。只有满足规定技术条件和具有良好风险防范措施的营业机构,才能取得受理客户使用网上银行申请、处理客户通过网上银行发起的各种交易的资格。

(2)对网上银行业务内部人员的管理。虽然网上银行的各种交易由客户通过网络发起,但进入银行内部网和业务主机系统后,一般仍需由银行内部业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后续处理,如打印网上银行的交易凭证,然后通过同城交换或电子联行等资金汇划渠道将付款人的指令发送收款人。例如中行的网上报税业务,因为是时实走账,选择的业务人员就是熟悉网络和业务操作,能够做到及时、准确处理客户提交的交易税单,定期与客户核对交易信息,避免未出账、走错账或重复出账。

2.加强银行对网上银行客户的管理

银行对网上银行客户的管理是指银行对哪些客户可以使用网上银行,客户可以使用哪些网上银行服务,以及客户操作网上银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对客户的管理是网上银行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对申请使用网上银行的客户资格条件的审查。鉴于网上银行业务的风险性,商业银行应对申请使用网上银行的客户规定严格的申请和审批手续。申请网上银行的客户分为单位和个人两大类。单位客户又可分为一般客户和集团客户(如总公司或母公司)。由于账户管理和结算制度方面的要求不同,银行一般对单位的资格审查严于个人,对集团客户严于一般客户。另外,银行还需依据《合同法》等法规制定规范、严密的网上银行业务服务协议文本根据平等、自愿、公平的原则,明确银行与客户在网上银行交易中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2)网络银行可以使客户群体进行重新划分并对银行业务范围重新定位。网络银行为银行吸引主力客户创造重要条件,频繁使用网上银行业务是那些已经成为网民的年轻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收入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客户群体,能为金融服务业带来丰厚利润。抓住这个客户群体,将是银行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的重要策略之一。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网络银行与资本市场在资金层面的互动对接,必然导致两个市场业务的交叉产生,所以,带动金融业务范围逐步向资本市场边缘业务、部分核心业务甚至衍生业务拓展。

3.加强网上银行业务的宣传和营销

网上业务创新应该从方方面面体现,而体现的是否完美就只能从实践入手,使网络银行可以提供更具价格竞争力的金融产品。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子商务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广大商家和消费者希望金融界能提供更丰富、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更高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对使用新型的电子金融工具产生了强烈欲望和要求。借助网络银行,各种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务项目不断产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各种产品需求和多样化服务需要。

结语

网络银行业务创新的出现向传统银行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给银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它正在改变银行现有的结构以及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并进而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网上银行业务的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相关经营管理的不断完善,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也将开启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谢兴龙.中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策略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

[2]舒志军.中国网络银行的现状、问题及前景.中国金融电脑,2002

[3]冯哲芸.发展我国网络银行的思考.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

业务经营管理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0)02-0022-05

一、碳银行业务特征分析

碳金融是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是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后金融危机时期,低碳经济的发展迎合了世界经济金融应对温室气体和金融资本流动性过剩两大难题的要求。碳金融能够发挥“碳货币”职能,通过碳金融服务将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汇聚于低碳经济领域,推动低碳经济时代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医药的发展。因此,碳金融服务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期发展的必然趋势。

商业银行碳银行业务的发展依赖于低碳经济的规制和碳金融中心的建设,也是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京都协议为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国际碳贸易规则,促进了国际碳交易市场的配额和自愿交易的发展。配额交易规则为国家和企业提供碳交易服务,而自愿交易规则为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品牌建设、社会效益等进行碳交易服务,以实现其减排目标。清洁发展机制(CDM)是配额交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类一级和二级市场进行核证减排量(CERS)碳交易。

京都协议促进了欧洲碳金融中心的建设,推动了欧美日碳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2006年以来,国际投资银行瞄准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CDM市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碳减排权售价低于欧洲市场价格,欧洲减排权又处于卖方市场,CDM机制的套利机会显而易见。从CER与ERU比较来看,CER具有审批速度快、成本低、手续简单、市场运作较为成熟、投资回报率和流动性高等优势,倍受欧盟投资者青睐。

从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中可见,除世界银行、政府、碳基金组织之外,投资银行数量开始增加。英国标准银行、德意志银行、荷兰开发银行、汇丰银行、美洲银行、渣打银行等已经进入我国CDM市场,进一步证实了碳权投资具有以小博大和责任倒置等优势。

CDM项目投资具有以下特点:(1)产生减排量之前,银行不承担减排支付责任;(2)因欧盟碳权需求旺盛,银行获得减排权后即刻转手二级市场交易,体现了高流动性特点;(3)因中国的碳市场制度滞后,国际银行可以无障碍地直接寻找碳项目投资;(4)CDM机制与IET、JI相比较,具有碳投资高回报率特性。

近几年,国际碳金融发展的表现为:(1)“赤道原则”签约方数量逐步增加。根据国际金融公司(IFC)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赤道原则”协助借款人和金融机构解决项目融资中可能遇到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形成了低碳经济项目融资的行业标准和国际惯例。截至2009年6月,包括荷兰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以及中国的兴业银行等69家金融机构自愿采纳“赤道原则”。(2)利用传统融资方式支持绿色信贷业务。商业银行通过成立低碳基金或环保基金,直接贷款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3)围绕现行的碳排放权配额和自愿交易体系进行融资、碳金融产品创新。以及碳金融咨询服务。

我国碳银行业务仅限于对低碳项目的融资和绿色贷款、环保贷款,体现了我国碳金融发展与国际间的失衡现象。因此,我国碳银行业务发展应当包括:低碳经济的技术和项目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银行理财产品开发、碳贸易产品服务、CDM业务咨询、配额项目型CER和自愿型VER碳权交易等。只有在述及的碳银行业务方面有所创新,我国的碳金融发展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碳银行CDM项目经营管理

《京都协议书》有三种机制,即: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IET)、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IET机制是附件一工业国家之间的碳权交易机制,如:IET的分配数量单位(Assigned Amount Units,AAU)、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Scheme,EU ETS)中减排补助金(European Union EmissionsAllowances,EUA,或称欧盟补助金),分别在联合国框架和欧盟框架下产生的碳排放标准;CDM机制是工业化国家的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证明的减少排放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CER);JI机制是附件一国家的投资者对附件一另一国家进行的项目投资减排标准单位(Emission Reduc-tion Units,ERUs)。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约定,IET下的AAU、EUETS下的EUA、CDM下的CER、JI下的ERU,以及自愿减排框架下的VER(Volunteer Emission Reduction)均可以作为减排数量进行交易、兑换和减排核销。我国是在CDM框架内开展国际碳贸易。

了解CDM方法学是我国商业银行开展CDM业务的基础。设定基准线方法学、确定项目边界和渗漏估算、减排量和减排成本效益计算、监测方法学等内容,构成了CDM项目经营管理的四大组成部分。为确保CDM项目长期的、实际可测量的、额外的减排量,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透明的和可操作的CDM方法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了CDM执行理事会(Ex-eeutive Board of CDM,EB),理事会建立了12人方法学委员会。

EB中的12人方法学委员会是联合国CDM项目审批的核心机构。其主要功能是:制定和颁布CDM实施细则、方法学和技术标准;审批和监管CDM项目;委任经营实体等。具体职责包括:决定批准、注册CDM项目并签发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抵消额;根据缔约方会议的决定和指导意见,制定具体的CDM实施细则;提出小型CDM项目的简化规则;审查和批准CDM的基准线和监测方法学;制定委任经营实体的规则,组织审查和委任经营实体并报缔约方会议批准;提出和拟定CDM的各种政策并报缔约方会议批准等;研究涉及CDM项目执行的具体方法学,并负责向CDM执行理事会推荐适合的方法学。

(一)CDM业务申请流程

1.项目识别

根据项目基本信息,判断项目是否能成为CDM项目。最重要的判别标准是一个项目是否具有真实的、可测量的、额外的减排效果,并且能带来与减缓气候变化相关的实际可测

量的长期环境效益。为了确定项目是否具有额外性,必须将潜在项目的排放量同合理的基准线参考情景排放量相比较。CDM项目必须有一个监测计划,收集准确的排放数据。项目业主可以选择应用已经获得CDM国际执行理事会(EB)批准的方法学,包括:基准线方法学(Baseline Study)及监测方法学(Monitoring Plan)或者开发新的方法学。

2.项目设计

根据项目资料,完成项目概念文件(Project Idea Notes,PIN)的编写。PIN用于向CERs买家或项目投资者书面介绍项目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使他们能够进行分析评价,初步了解项目类型、项目规模、项目是否可以开发为合格的CDM项目、减排量大小等。通过谈判,最终与买家签订减排额采购协议(Emission Reduction Purchase Agreement,ERPA)。在该阶段,项目业主须提供:项目批准文件、可行性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

选择适合的CDM咨询公司,以EB适用的方法学编写项目设计文件(Project Design Document,PDD)。PDD主要包括:基准线设定、项目减排额外性的论证、项目边界的合理界定、减排量的估算以及监测计划;项目所在地各相关方面的评估,项目符合主办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优先领域,且通过了项目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项目设计文件是为获得项目东道国CDM主管机构(Designated National Authority,DNA)批准和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Executive Board,EB)登记注册的基础文件。通过DNA指定的具有资质的经营实体(DesignatedOperational Entity,DOE)负责对申报的所有项目资料进行核实(validation),并出具结论性报告。申报资料和文件包括:项目设计文件(PDD)、监测方案和基准线研究资料等等。

PDD和PIN内容区别点在于:PDD关注技术和方法学层面,PIN关注收入、风险等商务层面。企业在进行CDM项目开发中,必须用PIN向投资银行或者碳权买方描述业主项目,以有效吸引买家的眼球。不同的买家对PIN的格式内容要求有所区别,需要根据客户要求量身定做PIN。这些工作应委托经DNA授权的有资质的CDM咨询公司、商业银行碳银行业务部门等制作。项目业主应重点关心减排额采购协议(ERPA)的签定,因为ERPA既是一份明确买卖产品数量和价格的商务文件,又是一份明确买卖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文件。ERPA有固定的核心条款,如:交易量、交易价格、付款方式、交割方式、免责、惩罚等。

另外,考虑到计算量和实际排放量之间的差异,PDD中计算出的减排量不能全额计入ERPA文书中,项目业主应为实际碳权的交易留有余地,避免出现两种倾向:一是项目业主认为碳权收入额外的,在开发CDM项目时怀疑CO2是否能出口,只要有买家上门认为胜券在握,仓促签约,对价格或者付款条件等考虑不周,最终交割受到限制,造成项目业主蒙受巨大损失;另外,项目业主认为CO2能变现,将PDD预测量全数转入ERPA,最终造成核准减排量无法承诺,交割无望而造成巨大损失。

PDD、PIN、ERPA等设计是碳银行业务咨询服务的基础,也是CDM业务咨询的核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CDM执行理事会经常更改PDD方法学,造成项目PDD等送审资料与EB审核要求不一致,导致CER申请失败。因此,商业银行开展CDM咨询服务,必须时刻关注执行理事会的方法学修订和更改,第一时间获得CDM方法学最新信息是咨询服务的关键。

3.国内报批

准备相关材料向国家发改委申报。申报时提供的主要材料:PDD、CDM项目申请函、CDM项目行政许可申请表、工程项目概况和筹资情况相关说明。发改委审核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参与CDM项目合作的资格、CDM项目PDD文件的技术质量、可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价格、资金和技术转让条件、可持续发展效益分析等。

CDM项目申请函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出资方、业主名称、类型、地点、预期进度、融资、技术、障碍、环境等十项内容。

4.审核认证及国际注册

合格性审定是经营实体(DOE)根据项目设计文件对项目活动进行独立评估的过程。根据CDM规则的要求,项目业主应与指定经营实体签订合同,然后经营实体审阅项目设计文件和附件,确定项目是否符合要求。审核包括:参与各缔约方资格审核;征求和汇总当地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审核;环境影响分析文件的审核;项目活动的额外性减排量分析;项目的基准线和监测方法学报告审核。基于审定结果和其他意见,指定经营实体对该项目活动的合格性做出评定并通知项目业主,向执行理事会(EB)申请登记。

5.项目监测

根据监测方法学进行严格的监测,如CO2漏损的可能性,核定CERS的正确性,防范CERs损S失风险等。

6.减排核证

DOE作为减排核审的主体,对项目进行周期性核审,根据企业的监测计划和监测数据进行减排核证,证明企业减排监测的合法性。计算减排量并出具书面报告,证明在一个周期内,项目取得了经核查的减排量,向执行理事会申请签发CERS。

7.签发CERS

EB作为CDM的国际主管机构,审查减排核证报告,签发与核证减排量相等的CERS。

(二)建立基准线

基准线是合理地代表无拟议CDM项目活动时出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情景,是在东道国的技术条件、财务能力、资源条件和政策法规下,可能出现的合理排放水平。确定基准线情景、项目额外性、计算项目减排量(=基准线排放-项目排放一渗漏)是基准线方法学的核心。通过项目边界内议定书附件A所列的所有气体、部门和排放源类别的排放量,确定CDM项目减排量的基准和进行减排增量成本计算。基准线必须是准确、可靠、低成本和可操作。因此,基准线方法学是CDM项目的核心。

(三)确定项目边界和渗漏估算

项目边界是指地理范围和位置,包括:项目参与者控制范围内减排、渗漏数量可观测并符合CDM项目活动的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渗漏是指发生在CDM项目界限之外的,由于项目影响而产生温室气体排放,或是汇储变化等。

碳捕获与收储(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方法学认为:渗漏主要是由上游排放和下游排放引起的。上游排放主要是捕获CO2需额外能源引起的,捕获和压缩CO2需要大量的能源,可能相当于10%~40%能源投入,涉及到界定项目边界,如果CO2源不在项目边界内,捕获C2所需能源产生的排放应当作为渗漏。如在统计期中发生渗漏,被监测到的渗漏就会作为项目排放而报告,并从当年的基准线中扣除该

渗漏量。如渗漏发生在统计期后,则为了保证CDM项目的环境整体性,就涉及到相关权责的分担。统计期以外的渗漏核算应适当、透明和简单。计算方法:按设定的折扣率酌减可能的渗出量,如发生渗漏,则取消或更换核证的排放减少量,或发放暂时核证的排减量。另外,为可能的CO2渗漏设立补救基金和保险,以此分散CO2渗漏风险。核证的排减量持有者应当承担渗漏风险,核减CER数量的责任,或通过市场将责任转手交易。

(四)减排量和减排成本效益计算

减排量价值关系到CER核准准确性。目前我国尚没有人民币标价的“碳货币”量化分析细则或技术指标,环境影响评价也没有统一的价值尺度。“碳货币”的流通特性说明,如果CO2减排量不发生市场交易,则CO2减排财务评价价值为0:如果发生CO2交易,则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核证的减排量”(CERS)合同指导价格进行计算,目前CO2减排价值为8~12欧元/吨。因国际碳市场价格波动和环境的变化、项目差异、买卖双方谈判能力等不同,CO2交易价格有所波动。参考国际碳交易价格、实施碳资源税征收和国家发改委指导价格等因素,进行CDM项目效益计算是项目业主财务考核的主要因素。无论能否实现市场交易,节能项目产生的C02减排量均具有环境价值。

(五)监测

监测方法应当合适、明确地点、灵活、经济和有效。监测的时限:CDM项目在统计期后发生的渗漏可能导致碳信用的失效,监测应当延长到项目活动的注入和统计期以外,并且在封存点关闭后,项目参与方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继续监测。监测时限和技术具有调整的灵活性,并能反映新的检测结果。

三、CER价格相关性分析

CER、AAU、EUA、ERU、VER价格无套利均衡特性是投资银行涉足碳银行业务的本质。关注CER价格波动规律,是我国碳银行业务客户经理需要关注的焦点。在此,我们采用ECX(European Climate Exchange)的CER期货价格,并利用EXCEL-VBA进行分析。

通过对2009年ECX的CER日交易期货价格与国际原油、黄金、美国股票市场成分指数、欧美股指,以及我国沪深300行业等日交易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从中探索CER价格相关性变动趋势,为我国碳银行业务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CER与国际原油、中金黄金价格的相关性分析

从相关性数据分析,2009年CER的价格变化与布伦特原油期货(IPE Breut Crude Futures)价格成正相关性,与OPEC价格成负相关性,与西得州轻质原油(West Texas Intermedi-ate。WTI)成弱正相关性,与中金黄金成正相关性。见表1。

(二)CER与美国股票行业指数相关性分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CER与S&P500I、DJA65C、DJA30成正相关,与ISharesNYSECI(ETF)成负相关关系。见表2。

(三)CER与国际主要股指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CER价格与伦敦、纽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沪深等股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如下:CER价格与道琼斯指数成正相关,与伦敦金融指数、沪深300指数成弱正相关,与恒生、法兰克福指数成弱负相关关系。见表3。

(四)cER与我国沪深300行业成分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CER价格与材料、地产、公用、资本品等成正相关关系;与生物制药、能源、零售、软件服务成负相关关系。从而可以看出,CER对能源价格有制约作用,同时将带动新材料、地产、公用事业和资本品的新一轮发展。

(五)相关性分析结论

CER价格对Brentoil、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I)、道琼斯指数30工业指数(DJI)价格变动成正相关关系,且较其他价格指数敏感;CER价格与沪深300一级行业指数相关性表现为:新材料的开发有助推CER价格的作用,公用事业的均衡价格将决定CER价格的正相关性走势。因此,积极开展新医药和新能源开发,有利于平抑CER价格的特性。

四、碳银行业务创新

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国际碳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业务范围已经渗透到金融服务和交易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向CDM项目开发企业提供贷款;为项目开发企业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包括:PDD、PIN、ERPA等相关材料的准备和报送等);为CDM项目开发提供担保;在二级市场上充当做市商,为碳交易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开发各种创新碳金融产品,为碳排放权提供风险管理和创新碳金融投资工具等。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碳金融产品创新,为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目前,除了期货和期权碳排放权交易外,新产品包括:(1)应收碳排放权的碳货币证券化。原始CDM交易属于一种远期交易,其回报来自于项目成功后所获CER的转让收入和咨询服务费收入。在此期间,对减排项目的贷款缺乏流动性。为提高流动性,有些ERPA条文允许投资者或贷款人将其未来可能获得的CER进行碳货币证券化。(2)碳排放权交付保证。在原始CDM交易中,由于项目审批的不确定性,投资人或贷款人面临一定的风险。故此,投资人或贷款人可能大幅压低原始项目的价格,这对促进减排项目的发展并不利,且削弱业主的赢利能力。为此,商业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IFC)为项目最终交付的CER提供信用增级担保,提高了项目开发者的边际收益,降低了投资者或贷款人的风险。(3)套利交易工具。各碳金融市场交易工具有所不同,碳权价格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所涉及的减排当量相等,认证标准相同且同属一个配额管制体系的减排单位,如:EUAs、CERs、ERUs、AAUs和VER价差的变化会产生一定的套利空间,利用衍生市场价差套利工具进行CER与sEUAs之间、CERs与ERUs之间的互换交易的价差期权(spread Option)等碳金融产品开始活跃。(4)保险与担保。项目交易中存在价格波动、不能按时交付,以及不能通过监管部门的认证等风险,可能给投资者或贷款人带来风险损失。因此,需要保险或担保机构进行必要的风险分散。针对某种特定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向项目投资人提供保险或与碳排放权挂钩的债券等金融产品开始萌芽。几年来,商业银行开始发行与减排单位价格挂钩的结构性投资产品,其产品规模随减排单位价格波动而变化。结构性投资产品包括:挂钩无交付风险的现货碳权交易、挂钩原始交付风险碳权交易、特定项目的交付量挂钩碳贸易等。如:中国银行为中国生产企业提供了以美国环保总署为受益人的三方转开碳排放保函解决方案,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5)碳信用储蓄和流通。韩国光州银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推出了“碳银

行”计划,将居民节约下来的能源折合成碳积分,用碳积分可进行日常消费,“准碳货币”形态开始出现。

五、碳银行业务经营管理

(一)碳银行业务收益与风险分析

从客户、股东投资、就业和社会四个方面分析碳金融的收益机会、风险和评估等,是商业银行探究碳金融业务效益分析的有效方法。(1)从客户角度分析,碳金融相关的收益机会体现在碳金融、碳资产运作、环保咨询、碳交易、碳衍生品投资收益等。碳金融风险表现为客户业务活动的环保风险、诉讼风险、公害风险、设备运营中的环保风险、客户融资的债务不履行风险等。(2)从股东投资方面分析,碳金融收益机会表现为:提高股东对碳经济相关业务增长以及有关碳费用削减的评估,实现股价升值等。风险表现为:碳金融对策失败等造成的股价下跌,公司债等资金筹措成本上升等风险。(3)从就业角度分析,碳金融收益机会表现为:提高碳经济意识,通过掌握有关碳经济的专业技术等提高附加价值,寻求贡献社会的机会等。风险体现为:有关环保劳动成本的上升,健康损害的诉讼,内部举报等风险。(4)从社会角度分析。碳金融的收益机会表现为:开展包括促成社会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形成,为社会作贡献的CSR(Corporate Social Resoonsibility)等各种活动。风险体现为:损害赔偿风险、来自环保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社会性指责风险。

从四个维度进行评估,基于Ceres认证机构对注重环保行动的评级、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UNFPFI PRI(ThePrinciple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FT Sustainable Awards等国际性评估带给股东等投资家的影响。

(二)商业银行开展“碳货币”业务创新

“碳货币”体系的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碳权是低碳经济中的特殊商品,碳权的“碳货币”支付、储备和流通等功能正在逐渐形成。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时,应当依据“碳货币”特性设计碳金融系列产品,通过CDM项目咨询服务、碳权交易、零售碳基金、私募基金管理等,为客户和DOE提供CDM项目全流程服务,提升低碳项目绿色贷款、碳基金账户管理、低碳贸易融资和担保、自愿减排VER碳零售基金和碳理财产品创新等,为商业银行、公司和个人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提供发展契机。

(三)碳银行业务风险管理

碳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主要从监视能力(Board Over-sight)、实施能力(Management Execution)、风险控制能力(Risk Management)、投资产品开发能力(Investment Product)、零售产品开发能力(Retail-Produet)、排放权交易能力(carbon Tr-ading)等进行分析。监视能力表现为:是否具备项目监测体制,是否及时掌握EB方法学调整信息;实施能力体现为:银行应对气候变动的项目尽职调查和动态跟踪能力,及时跟踪配额和自愿减排市场的方法学研究和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内容:对气候变动风险所采取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对社会环境的改善能力评估,与DOE的检测与PDD设计是否一致等;投资产品开发能力内容:气候变动方面投资产品开发,包括碳项目证券化、气象指数挂钩型理财产品、远期碳权交易和期权产品等投研能力的提升;零售产品开发能力:与气候变动相关的零售战略和碳基金产品开发;排放权交易能力:排放权交易的便利程度,如配额和自愿市场的交易制度、市场规则的认知能力等。

六、我国碳银行业务发展对策

1._政策环境创新对策。税收方面,通过降低CDM项目税率、延长免税期,对碳银行业务的收入进行税收优惠,提高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的积极性。在银行监管上,采取在CDM项目贷款额度内存款准备金适当减免,加大项目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降低CDM项目贷款资本金要求等差异化的监管措施,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向碳金融领域倾斜。通过财政拨款成立专项基金,为碳银行CDM项目贷款提供必要的利息补贴。加快完善碳经济金融等法律法规建设,推动我国碳金融市场向可持续方向迈进。

2.建立人民币碳排放量分配和自愿交易对策。加快构建人民币碳权交易平台,为碳金融中心建设奠定市场基础。环境产权交易所、能源交易所等碳交易平台的建立,为碳排放权供需双方搭建了沟通和议价的场所,有利于市场的整合和碳权价格的最终发现。由于我国没有碳减排配额和自愿交易体系,CDM项目发起人在同国外CERs需求方接洽的时候只能进行分散谈判,易出现交易成本高和CER压价现象,严重削弱了我国碳项目业主和投资者的话语权和标价权。为此。通过建立我国碳权交易机制,提升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保护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是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业务经营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银行负债;商业银行;负债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负债经营作为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有效途径,其业务管理是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了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基础。对于一般企业而言,负债经营应当弊大于利,可是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特殊企业,负债业务是其吸收存款的主要途径,决定了商业银行负债经营的必然性。为了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利用负债业务管理开展贷款业务的效率和能力,文中扼要分析了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中问题及对策,进一步完善与发展负债管理理论。

一、银行负责含义及作用

(一)银行负债含义

银行负债是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尚未偿还的经济义务,有存款性负债和非存款性负债之分。某位著名经济学家曾将银行负债比喻中企业经营的原材料:“没有原材料的企业无法经营,没有负债业务的银行无法进行信用活动”。

(二)银行负债作用

1.负载是银行经营的先决条件

负债业务之所以是银行经营的先决条件,关键在于负债规模的大小决定了资产规模的大小,并为银行提供了96%的资金,成为银行经营资金的重要来源。

2.负债是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手段

负债业务能够为银行聚集大量资金,满足合理贷款、提现、支付的需要,成为保持银行流动性的重要手段。

3.负债水平决定了银行的盈利水平

理论上讲,银行利息收入只是工商企业利润的分割。这种情况下,银行要想获取平均利润必须尽量扩大负债规模,使资产总额高于自有资产千万倍才能到达目的。

二、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及管理目的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非存款性借款等几种形式。经过上段内容分析,我们可知商业银行开展负债业务目的关键在于四个方面:一是利用负债管理弥补存款准备金缺口。银行经营应具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保持提现、支付等活动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开展负债业务吸收大量现金,弥补存款准备金缺口;二是满足贷款需求并推动业务发展。当有价值的客户也提出的贷款申请不在商业银行原有贷款计划之内时,商务银行就可以通过负债业务管理筹措资金,满足这类计划外的贷款需要;三是利用或有负债满足客户需求,与此同时增加收入。在这里需要指明“或有负债”是指可能意义上的负债,比如贷款担保。当客户违约时,商业银行向其提出赔偿,以增加收入;四是匹配资产和负债期限,降低市场利率风险。从商业银行经营对象的角度来讲,负债业务能够吸收大量现金资产,能够在流动性中实现巨大赢利,进而成为商业银行合理利用资源的有效途径,有效降低了市场利率风险。

三、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

(一)负债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负债管理认识不全面

在我国,商务银行负债业务管理正逐渐趋于完善,取得了重大发展。然而,实际工作中仍然将负债管理片面地认为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并以事后反映监督为主,严重把业务操作与管理分割开来,不能满足“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要求。

2.负债管理内容不合理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开展了多个项目,但其负债业务管理仍然集中于贷款和存款两个项目,导致负债业务管理内容单调、负债业务结构不合理,严重违反了“三性”原则。出现这种现象关键在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缓慢、融资渠道单一,致使企业过分依赖于商业银行加重了银行负担,导致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向多元化结构转化较慢。

3.负债管理组织功能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子啊风险管理基础上实行了“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控制”管理体制。其中,比例管理重视优化负债结构、防范风险及提高流动性。鉴于“三性”原则的重要性,使得负债管理侧重于比例管理。这种片面行为仅能够保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并不能为其带来一定程度的盈利。

(二)解决负债业务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1.不断提高认识

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强负债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学习与宣传力度,不断健全员工对负债管理认识,增强负债管理意识。比如,不定期地提供教育培训、交流机会,开展负债管理调查与研究等。通过这些活动切实提高商业银行负债管理人员工作能力,进一步做好负债管理工作。

2.调整与创新负债管理内容

要想不断扩充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内容,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力开发和发展消费信贷品种,创新贷款形式,适当扩大债券持有量,扩大非贷款业务比重,进而改变比较单调的业务内容。另外,还应不断创新存款工具和负债业务手段。比如,进一步发展教育账户、扩大银行卡业务等。

3.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

实现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和谐统一是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终极目标。不能一味地强调比例管理,确保了安全性和流动性却没有实现盈利。因此,应当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发展,争取走上西方商业银行发展之路,利用缺口管理进而持续期管理手段控制与管理利率风险,进而实现盈利。

四、结束语

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商业银行要想可持续发展经营下去,应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尽可能实现三性和谐统一。除了文中提出的提高意识、创新内容与推动利率市场化发展管理措施外,还应建立健全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体系,确保实现负债业务管理目的。

参考文献:

[1]郁配华,韩华溢.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发展实证研究[J].金融纵横,2009(11).

[2]程果.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研究[J].商业时代,2009(05).

业务经营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基金业务、混业经营

一、美国商业银行基金业务发展概况

1、美国商业银行经营基金业务的现状。美国银行的共同基金业务在20世纪90年展迅速,一些规模较大的银行还成立了专门的分支机构经营该业务(如花旗投资服务公司,Citicorp`sInvestmentServices)。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除了承销共同基金外,银行几乎可以开展各种相关的基金业务(在实际运作中,一些州立的非美联储会员银行仍然能够承销基金,这是因为美国州银行的业务等监管权力是在各州银行监管机构手中,而各州的规定不尽相同。)除了自营基金(proprietarymutualfunds)以外,银行和储蓄机构同时也是非自营基金(nonproprietarymutualfunds)的主要销售方,此类基金是由独立的基金公司管理并由银行代为销售的。总体来讲,大型银行在初期更愿意从事基金销售,此后一些小型银行也开始积极加入到基金销售的行列中来。到1997年,近1500家美国银行——约占银行业的1/5——在出售第三方或自营共同基金和年金,其中规模达数10亿美元的银行——本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一些银行——占了销售的大多数(90%强)。

2、美国商业银行自营基金的发展。从基金的管理运作角度可将银行经营的基金分为自营共同基金和非自营共同基金。自营共同基金是指基金的管理与销售均由该银行或其附属的相关机构来负责(商业银行或其附属机构作为基金的投资顾问提出操作建议,并通过与本银行关系密切的证券公司买卖股票,其中有些基金也通过证券经纪商或基金机构销售),经营自营基金的机构大多是大型银行,目前美国大部分大型银行都已开展此项业务。美国的一些大型银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开展自营共同基金业务,1992年美联储放松了管制,允许商业银行通过经纪类附属公司来推销自营共同基金,随后设立自营共同基金的商业银行迅速增加了起来。在20世纪90年代,商业银行的自营共同基金数量增长速度逐渐超过了非自营共同基金,形成了以自营共同基金为主的局面,与此同时,银行自营基金资产额的增长速度也超过了基金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其中银行自营基金对机构投资者的销售所占比重要大一些,其增长幅度也较快。为使银行经营的基金种类齐全,商业银行往往也经营着一些其他金融机构管理的基金。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还出现了商业银行的许多信托资产逐渐转变为自营共同基金的情况,且这一数额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银行和储蓄机构也是非自营基金的重要销售渠道。非自营基金是指基金的管理由独立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而其销售则通过商业银行或其附属机构来完成的基金。对于那些资产管理能力较差的中小银行来说,代销其他金融机构管理的基金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美国的投资公司机构(InvestmentCompanyInstitution,ICI)对1991至1995年这一早期商业银行共同基金的运作与销售情况进行了一个调查,调查表明,商业银行共同基金的销售数量由1991年底的1100只增加到了1995年底的2329只,其中自营共同基金在1995年占银行销售基金的47.9%,而1991年这一数值仅为31.5%。从银行销售的共同基金的结构来看,货币市场基金所占份额有所下降,而股票与债券基金的份额呈现上升趋势。

二、美国商业银行进入基金业的动机

1、银行开展基金业务可以扩大银行同顾客的联系,有利于发展银行的中长期资产运用业务,增强银行同非银行金融机构竞争的能力。尽管销售基金的手续费收入不稳定,然而销售基金能够为银行带来新的客户,从而有希望向这些客户出售其他银行服务。银行业销售投资类金融商品可以发挥其庞大的既有客户信息优势,许多银行都建立了客户信息数据管理系统,这使得银行在销售投资类金融商品时可以便利地获得客户的各种信息。此外,许多银行能够从提供自营基金中赢得更高的声望。美国的实践表明,银行所出售的最受欢迎的非存款投资产品就是共同基金。再有,随着“一站式购物(one-stopshopping)”观念的流行,银行客户越来越希望只与一家金融机构打交道,便可满足其储蓄、保险、投资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一站式购物”能够帮助消费者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因此在吸引客户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2、从银行经营自营基金的角度来讲,其最初目的在于通过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以吸引客户,此后随着基金销售数量的不断增加,业务收入开始成为开展基金业务的主要目的。银行业通过开展基金业务可以增加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从经纪和其他相关业务中赚取大量的手续费,而且其中一些收入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小于银行存款和贷款。商业银行经营自营共同基金能够为银行提供相对稳定的收入,因为基金的管理费用几乎是固定不变的(按经营规模的固定比例提取)。从销售的基金种类上来看,美国的商业银行销售着诸如货币市场基金、长期债券基金、股票基金等几乎所有的基金种类。基金销售活动实际上是具有证券业务性质的活动,其内部评价及报酬的支付与证券公司的习惯作法相一致。一般来讲,基金商品的风险越高则手续费率就越高,而且银行对于那些销售自营基金的职员会相对给出更高的费用(相对那些销售非自营基金的人员来讲)。

3、与银行经营证券与保险业务一样,经营基金业务可以使得银行业务多元化,为银行创造替代性的收入来源,分散银行的业务经营风险。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其有通过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动力。如果各种金融产品和相关服务之间的风险不是完全相关的,那么银行在风险管理中通过合理设计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分散化组合就会带来收益方面的提高,更容易获得稳定的收入流,实现不同金融服务之间的风险对冲,降低系统与非系统性风险,金融机构应付不确定性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例如“脱媒(disintermediation)”等市场格局的变化对经营多种业务金融机构的影响就相对要小,因为其他业务量的增长会抵消其贷款业务量下降所造成的损失,而这对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很有好处,因为它可以减少银行从事风险较大业务——如发放低质量贷款——的动机。总之,多样化的业务经营使商业银行内部形成了一种损益互补机制,一些实证分析表明,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扩大有利于银行效率的提高和金融体系的稳定。Gallo,Apilado和Kolari(1996)对美国银行控股公司在1987-1994年间经营基金业务的研究表明,银行控股公司的共同基金活动降低了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同时共同基金业务还增加了银行的收入,他们的结论认为,共同基金应当成为银行未来经营的一种重要金融产品。

三、我国银行经营基金业务的对策选择

1、商业银行进入基金业采取的组织模式。银行设立基金公司,从严格意义上讲,就是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探索。而从各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实践来看,混业经营的具体组织模式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全能银行模式(universalbankingmodel)、银行母公司模式(bank-parentcompanymodel)和控股公司模式(holdingcompanymodel)。采取全能银行模式的金融机构可依法从事包括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业务在内的广泛的金融服务。这些业务并不要求一定要在法律上与商业银行相隔离的附属公司内开展,各业务部门之间也没有“防火墙(firewall)”的隔离。银行母公司模式是一种介于全能银行与控股公司之间的一种混业经营组织模式。在这一组织模式中,商业银行要开展其他非银行金融业务,必须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以银行为母公司成立附属公司,银行和非银行附属公司之间有着严格的法律界限。在控股公司模式中,商业银行或者与其存在直接投资关系的子公司不得直接经营相关证券业务,如果商业银行想从事法律所禁止的证券、保险等业务,只有以控股公司的形式,即在同一机构框架内通过相互独立的附属公司来从事其他金融业务。

混业经营机构的组织模式将会影响到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保险等业务的潜在收益和成本。在全能银行模式中,银行可以完全整合其所选择从事的各种金融业务,因为银行可以在单一的公司实体内开展几乎所有业务。在银行母公司以及控股公司模式中,银行和证券等业务分别在管理团队和资本均相互分离的几个不同的法律实体(legallydistinctentities)中开展,结果只能进行部分业务的整合。而且当银行和证券、保险等附属机构之间的财务和经营关系存在某种约束时,整合的效果将会进一步受到限制。从另一方面来讲,与全能银行模式相比,控股公司模式与银行母公司模式更能防范由非银行业务所带来的风险,虽然从混业经营获益方面有所不足,但相对来讲要更安全一些,其中控股公司模式是混业经营组织模式中风险最小的一种。考虑到基金业务的风险比证券及保险业务的风险要小,因此监管部门可以让商业银行在控股公司模式与银行母公司模式中自主选择。即使一些银行在经营基金业务中采取了银行母公司模式,这也不会影响到我国未来混业经营采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许多国家在混业经营过程中对于风险小的业务是放在银行内部或以其子公司的形式来经营的,而对于证券、保险等风险较大的业务则是放在商业银行外部——即以控股公司的形式来经营。

2、商业银行进入基金业的方式。银行是否能够成功地进入基金业与其所采取的进入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其涉足基金领域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这些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概括来讲,可分为以下三种方式:新建(start-ups/denovoentries)方式。这种方式指银行通过单独设立一家基金(分)公司或基金部门来进入基金业。采取这种方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银行可以完全控制新建立的基金公司,制定与本企业文化相适应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激励机制。采取这种进入方式的缺点在于新建一家基金公司通常需要较大的投资,新公司可能缺乏经营基金业所必需的专业人才与经验,而且通过新建方式进入基金业取得客户的认同需要一定的时间。并购(mergersandacquisitions,M&A)方式。并购方式是指银行通过收购现有的基金公司或与基金公司进行合并来进入基金领域。该方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银行可以完全获得并依靠基金业的专业人才及其所拥有的经验来迅速进入基金业。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基金业的缺点表现在合并后的银行与基金公司可能在企业文化、经营风格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要使二者真正融为一体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与成本。组建合资企业(jointventures)方式。合资企业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公司共同出资建立的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在这里,是指银行与基金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一家经营基金产品的公司,由银行与基金公司共同控制、共享收益、共担风险。该种方式被采用的原因主要在于它可以避免通过新建或并购方式进入基金业所必须的巨额资金投入,因此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中小银行来讲是一种可行的进入基金业的方式。银行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基金业存在的问题在于合资企业并不是一种稳定的组织机构形式,而且银行与基金公司对于银行基金的战略意图可能存在着分歧,这会引起不小的麻烦。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三种方式既有其特有的优点,也存在很多缺点(表2给出了银行进入基金业各种方式的优缺点比较)。各种不同的进入方式分别适用于不同银行的经营战略,在这里关键是要与商业银行自身实际相结合。如果银行考虑到与基金公司多家股东谈判过程繁琐,在企业文化及发展战略上的相互融合的不确定性较大,而且银行从财力和人力方面还可以,商业银行已经对基金业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能够依靠自身优势迅速发展,银行则应选择直接发起设立新的基金管理公司。银行在发起设立新的基金公司时要考虑的是如何迅速组建一支成熟的团队。在采取收购方式时,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的目标应是控股,而且商业银行应主要考虑成熟的基金公司。具体采用什么形式设定股权结构,一方面要看监管政策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哪种结构最符合银行自身利益。此外还要考虑到基金业的具体情况,因为现有的一些基金管理公司(特别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基金公司)可能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积极主动寻求银行参股,甚至其控股股东主动放弃控股地位,银行对此应积极加以利用。

3、商业银行进入基金业的具体产品选择。银行进入基金业的具体产品选择应该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即从低风险产品逐步向高风险产品过渡。众所周知,基金的种类有许多,按照投资金融工具的风险大小来划分,不同类型产品基金公司所面临的风险是不同的。从大的分类来看,基金品种可分为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以及期货、期权基金等,因此在允许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后就面临着一个选择的问题。从长期来看,商业银行设立的基金公司在投资方向上与现有基金公司不会也不应存在任何差别,但就短期而言,无论是从商业银行的金融市场经验,遵循商业银行安全稳健的经营原则,还是从法律障碍最小化等方面考虑,银行设立基金公司主要还是以开发低风险产品——货币市场基金或债券型基金为主,其中货币市场基金甚至没有跨越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警戒线,所以应是最为理想的选择。商业银行应先在这一领域不断地摸索和积累经验,然后再向风险较高的股票类甚至衍生产品类基金转化。

上一篇:基础中医学范文 下一篇:财政监管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