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7 02:58:58

护理法论文

护理法论文篇1

1.1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首创。该模式以临床问题为切入点,以探究自学为主要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PBL教学法分两种:一种是纯PBL教学法,也叫经典PBL教学法,即整个课程只设置一种教学方法;另一种是混合型PBL教学法,也叫非经典PBL教学法,课程设置以PBL教学策略为主的两种以上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满足学生需求。PBL教学法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近些年一些护理教育者将该法引入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在普招专科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后,学生期末成绩、病例分析题成绩均明显高于接受传统教学法的学生,对PBL教学满意度也高于传统教学法。护理本科生同样也对PBL教学法评价较高,认为该教学法使他们查阅资料、分析和口头表达等能力得到提高,对学习内容更容易理解及掌握。赵莉萍对高职护理专科班两个组的内科护理学教学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结果显示,PBL教学组在提高学习兴趣、沟通技能、分析推理能力及师生交流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但学习节奏及学习系统性的认可度低于传统教学组。因此,PBL教学法虽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但也存在耗时、节奏慢等不足。熊良圣等也指出,接受PBL与LBL结合教学的学生在考试成绩及对教学法的评价方面高于单纯接受LBL或PBL教学的学生。PBL教学法最近几年得到众多研究,普遍的结论是有益于教学,起到教学相长作用,但也存在不足之处。西方发达国家的部分院校已逐步放弃了单纯的PBL教学法,而采用在PBL教学基础上增加理论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我国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倾向于非经典PBL教学法,认为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的PBL教学,能够互补增益,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中职生年龄较小、自学能力和自律性较差,机械套用PBL教学法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同时PBL教学法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并有充足的课前备课时间;要求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与查阅文献及归纳总结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学习计划有效地实施和完成。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PBL教学法,可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1.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案例都来自真实情境或事件,教师在教学中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该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案例教学法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TaskForce)在《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NationPrepared:Teachersforthe21stCentury》)一书中,特别提出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中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国内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栾娈在中专生内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与传统教学法比较,发现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及教学参与程度,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在护理本科生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也取得显著成果,案例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应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但案例选择要经典和难易适度。李健芝等指出案例编写要具有真实性、客观性,有利于启发学生临床思维;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与设计。案例要具有科学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要紧扣内科护理学重点和难点,以保证内科护理学课程授课效果。教师在选择案例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精心设计案例讨论的每一个问题,保证问题间的联系性;教师要经常到临床收集病例,斟酌选取适合的教学案例,避免随意性和不完善性,且表述清楚,保证学生听得明白,以达到互动效果。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仅仅起引导和鼓励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思维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病例讨论,调整讨论内容和深度,争取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已经在以“准护士”身份参与真实病案的护理讨论,有助于其工作后的角色转换。

1.3情景教学法情境学习理论是1990年前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JeanLave教授和独立研究者EtienneWenger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情景教学法是由教师组织、学生配合,以护理某一情景患者为内容的教学方法。在该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有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从而实现交流和相互促进。情景教学法通过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模拟医院的护理场景,力争做到学习与临床实践零距离。李云丽对情景教学法在中专生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显示,学生对情景教学法满意度较高,基础知识成绩及综合素质均得到显著提高。情景教学法符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的要求,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该教学法应用于专科内科护理学教学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部分学生认为情景教学法可以提高其学习兴趣,促进知识掌握,提升临床应变能力,因而支持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引入该教学法,并积极参与演示。王思婷等的研究表明在本科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大部分学生经历了由生疏到熟练的进步,能够记忆所学技能的要点,学生均反映,亲身体会和实践如何在模拟人和患者家属身上收集资料、进行系统评估和护理技能操作,比在课堂上单纯学习理论知识收获更大。情景教学法成功的关键是情景设立和角色扮演。现代高科技电子产业为高端模拟技术提供了保障,学生轮流扮演患者和护士,模拟临床场景进行护理评估,总结护理诊断,拟定护理措施。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表演能力,所以课前教师应让表演能力强的学生指导其他学生扮演患者。教师既要熟悉患者习惯的表达方式,也要熟悉护士护理患者的程序和沟通技巧。情景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因此,应注意调控课堂节奏,学生会因认知能力不足而导致课堂纪律散乱。

2临床实践教学方法研究进展

2.1临床路径教学法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而制订的一个有时间限定的诊疗计划。20世纪80年代美国第一次将其应用于健康照顾系统,1995年哈佛医学院首次将临床路径理念与临床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为患者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医疗护理。2005年引入我国,2009年我国正式启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以临床路径为平台对医院实习生进行教学,该教学法称为临床路径教学法。张园园等将临床路径理念引入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带教管理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临床护理路径规范了临床带教模式,更新了教学思路与方法,调动了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护生护理工作的法律意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目前固定在112个病种,临床路径带教模式的应用没有规范化,缺少成熟的标准,一些临床路径带教只是根据本医院情况自行拟定的,特别是缺乏对不同学历护生临床路径带教的研究。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带教模式,统一标准,规划不同学历护生临床路径带教模式。

2.2循证护理教学法20世纪90年代初Albadicenso教授在循证医学基础上提出循证护理的观点。循证护理教学可提高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帮助护生转变护理观念,在护理实践中自觉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现存的实践模式寻求实证,展现更多的理性思考,用科学证据而非经验和直觉决定护理行为。国内循证护理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这方面正规的师资培训,也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目前都是小范围开展,研究时间和研究对象都有很大局限性,应用效果可行性评价和反馈依据不够充足,这都给本研究带来很大困难。笔者认为应该扩大研究范围,探索出可行的循证护理教学方案。

3小结

以上各种教学方法在我国内科护理学教学中都有所涉猎,程度不一,但总体上都有积极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但这些教学方法都起源于欧美等国家,运用到我国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缺乏具体操作方案和监测评价标准。应从我国国情和学生思维方式出发,借鉴这些教育理论,探索出适合我国内科护理学教学的方法。此外,目前对内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仍停留在经验总结方面,缺乏实验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护理法论文篇2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产科进行实习的护生50名为对照组,应用传统带教模式进行带教,年龄18~22岁,平均(19.2±3.1)岁。另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产科进行实习的护生50名为观察组,应用目标管理法进行带教,年龄18~23岁,平均(19.5±2.2)岁。两组入选护生的年龄、文化程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进行带教,护生进入产科后,带教老师向其介绍病区环境、物品放置、规章制度、注意事项、各班职责、工作流程、实习教学内容。观察组在上述带教的基础上应用目标管理法进行带教。统一培训:对产科的带教老师对目标管理法的内容进行培训。制定具体的目标:结合产科的的总体教学目标、实习生的大纲要求及实习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理论目标、操作技能目标、服务目标等内容。其中理论目标指掌握产科的基本护理理论、护理常规、熟悉专科护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目标包括会阴冲洗、按摩、产后子宫恢复、恶露的观察等常规护理、母乳喂养指导。对在产科行手术的患者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胎儿宫内监测、产程观察、新生儿护理等。掌握剖宫产、高危产妇的护理及各产程中的观察重点。产妇的急危重症多,发病急骤,病情进展快,有些患者入院时病情就很紧急。例如胎盘早剥、先兆子宫破裂、急性DIC、子痫、新生儿窒息等,一旦发病,需要立刻进行抢救处理。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病情,如何正确使用各种急救仪器,如何正确掌握急救药品的使用方法及如何对危重患者进行妥善护理尤为重要。设立每个实习月分别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分别适合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的教学目标。服务目标包括组织纪律、工作态度、责任心、职业道德、医德医风、服务意识等。根据目标拟定带教方案:带教老师根据《实习生管理手册》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护理实习生掌握程度的要求,并制定出一份进度表格发给每位护理实习生,掌握实习生实习的掌握进度,使实习的目标具有可行性和可预测性。带教老师的选择:根据目标选择有丰富临床经验和高学历、责任心强的护师,且对带教老师也要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担任临床带教工作。

1.3评价指标

采用试卷的形式考核护生的理论知识达标情况,满分100分,最低0分,60分为及格;操作技能目标考核采用多名带教教师进行抽签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每个细节的评分均提前进行指定,然后进行综合评分,满分100分,最低0分,60分为及格。服务目标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表,从组织纪律、工作态度、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医德医风、服务意识方面进行评价。上述评价结果汇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分为良好、一般及较差。良好:上述三项目标达标均在80分以上;一般:上述三项目标达标均在60~80分间;较差:上述三项目标达标均在60分以下。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项目标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理论目标、操作技能目标、服务目标各项评分分别为(88.12±6.45)分、(85.42±7.32)分、(83.72±8.4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综合评价效果比较

对两组护生的理论目标、操作技能目标、服务目标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综合评价良好率达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0%,而观察组患者综合评价较差率仅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实习实现了临床实践与理论相接轨的过程,也是护理学生从课堂学习转化到临床实践的阶段。护生临床带教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大纲规定的教学范围内,由带教老师指导学生完成的一项复杂的教学任务。有效的带教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为日后护理带教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对照组的主要教学方式为灌输式教学,多由带教教师根据已设定的教学计划进行讲授,或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查房,护生处于被动地位。本研究观察组由带教老师从临床实习项目的背景、目的、方法、预期目标等方面进行讲解,为达到预期目标,围绕预期目标因材施教,采用护生喜欢的教学模式,如床边教学、模拟教学、兴趣教学等,使护生产生兴趣,在整个带教过程中鼓励多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该种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护生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正确运用。对于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教师及时进行指导纠正,最大限度帮助护生避免今后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失误。同时运用目标管理法,可以让实习护生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工作方向。在护理学生进科后,带教老师需要制定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如产科中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常规护理、护理操作技能操作等。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及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带教老师与护理学生都有学习的方向感。通过制定目标,也使护生能掌握标准化、系统化及规范化的护理流程,实现产科护理管理正规化;同时目标管理法也大大提高了实习护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带教效率,消除被动性。带教老师通过目标管理法每周有计划有目标地带领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强化技能训练,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短期内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观察组患者的理论目标、操作技能目标、服务目标各项评分分别为(88.12±6.45)分、(85.42±7.32)分、(83.72±8.4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目标管理法可以使护生明确护理服务目标,取得较好的带教效果,从而使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钟小洁将120名实习护生分为两组,每组60名,对照组按常规实纲给予带教指导,实验组根据实纲制定明确的完成目标,采用目标管理法进行护理带教。两组实习时间4周,结果证实,观察组实习护生理论知识考核优秀或良好率达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实习护生操作技能考核情况优秀或良好率达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实习护生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达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显著(P<0.05),提示应用目标管理法可提高实习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带教老师的带教水平。王蓉将2007~2009年在妇产科实习的45名护生作为对照组,将2010~2012年43名实习护生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按传统带教法带教,观察组按目标管理教学法带教,实习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成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考评成绩及对带教老师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将目标管理运用于妇产科护生的临床带教,有利于护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完成实习任务,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水平。徐全能将96例实习护士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根据实纲制定明确的完成目标,应用目标管理法进行护理带教,对照组按常规实纲给予带教指导,结果显示,观察组实习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健康教育知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在产科护理带教中,应用目标管理法可提高实习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及护理质量,也提高了带教老师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李素琴等将产科实习的40名护理学生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其中参照组护生依据实纲中的内容进行常规的带教模式,而研究组护生在此基础上实施目标管理进行带教工作,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学生的考核成绩(95%)、健康教育掌握情况(95%)及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90%)分别优于参照组,进一步证实在产科的护理带教中,实施目标管理调动了护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研究对两组护生的理论目标、操作技能目标、服务目标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的综合评价良好率达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0%,观察组护生综合评价较差率仅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凌娅娅报道的结果一致。

4结语

综上,将目标管理法应用于产科的临床带教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护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操作技能水平及服务态度,对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确保临床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护理法论文篇3

1.1一般资料

浙江省绍兴第二医院为一所综合性医院,肛肠外科是浙江省绍兴第二医院护理管理中重点关注的部分。共计固定床位42张,每年累计收治患者1500名左右,肛肠科室有全科护士10名。护理工作主要采取轮班制,以7日为一个周期。白天设置辅助治疗护士与管床护士,晚上则分为上、下夜,各设置值班护士1人,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对肛肠科住院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于我院肛肠外科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43.7±2.3)岁。

1.2“五心”工作法内容与组织实施方法

①内容:热心接待住院患者,对其病症情况进行细心评估,细心计划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耐心为患者解答治疗疑虑,与患者进行暖心沟通。

②工作培训:对所有肛肠外科护士进行工作培训,转变其服务观念,帮助其掌握“五心”工作法的实际意义与操作方法,在医院内部组织有关职业道德及工作守则的相关培训,由医院内部有专业培训经验的护士长进行培训,讲授与患者的沟通方式、技巧、相关礼仪,开展以“五心”工作法为核心的演讲活动。

③对所有肛肠外科护士进行礼仪考评,经考核后确定上岗。

④成立专业考评小组,评价护理人员的服务流程,内容包括患者的满意度评价、护理效果、健康教育、住院氛围等方面。

1.3“五心”工作法在肛肠外科的具体实施

根据肛肠外科科室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服务计划,在我院肛肠外科试行。

①热心接待:由助理护士负责,对每位肛肠外科入院新患者微笑迎接,介绍病区的基本环境与科室特点,规章制度,在入院后由责任护士进行健康宣教。

②精心诊疗:在与肛肠外科患者接触的过程中,做到有礼貌、有温暖。开口时指定称谓,善用礼貌用语,开展亲人式的沟通、交流模式,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诉求,时刻注意引导、关心患者。

③细心规划护理流程: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制定恢复期的护理计划。为其创造良好的休整环境,利用温盐水擦拭患者创口残留的血迹与消毒液体,缓解患者心理上的紧张情绪,告知术后注意事项及创口防感染措施,做好对患者的饮食护理。

④耐心治疗:将耐心解答与服务贯穿于患者入院后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为其讲述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技术的娴熟、准确,满足患者心理诉求及生理需要,包括协助进食、安抚患者、鼓励与关心患者、解答其疑虑等。

⑤暖心沟通:积极做好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并发放调查表格,统计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评价,协助患者及其家属办理出院手续,发放健康指南,与患者微笑道别。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进行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五心”工作法实施前后肛肠外科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结果。对比“五心”工作法实施前后,我院肛肠外科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评价,实施后评分为(40.12±5.62)分,显著高于实施前的(34.09±4.32)分,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2.2“五心”工作法实施前后护理效果比较对比实施前后肛肠外科护理效果,实施“五心”工作法后,护士被点名表扬人数为53名,显著高于实施前的27名(P<0.05)。

3讨论

伴随着当前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个性化、人文化整体护理已成为了当前护理领域工作开展的主旋律。尤其是对肛肠外科住院患者来说,其术后一般护理与抗感染、并发症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五心”工作法在我院肛肠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实施,在促进护理人员自身发展、提高我院护士职业形象等方面有显著的效果,优化了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体现了其护理意义。转变了传统的被动护理形式,深化了我院肛肠外科护理人员的自主服务意识。“五心”工作法在我院肛肠外科护理管理中的推广,充分体现了我院整理护理效果,表现了病区环境的安静、整洁,管理的层次性及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耐心、细心、关心。为肛肠外科患者创造了温暖、舒心的住院环境。构建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了患者对医院的信赖,使肛肠外科患者感受到了关心、舒适与安全。在本组研究中,实施“五心”工作法后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均分为(40.12±5.62)分,显著高于实施前的(34.09±4.32)分,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实施“五心”工作法后,肛肠外科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评分显著提升,且更多地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肯定,进一步证实,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应用“五心”工作法有显著的意义。

护理法论文篇4

关键词:临床护理课程;七步法;教学方法;改革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护理课程是高等护理教育中的主干课,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护士的关键课程。以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现在和将来社会的需要,改革临床护理课程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近年来我系对护理本科生临床护理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在临床护理课程教学中尝试实施自行拟定的“七步法”教学方法,并在其中贯彻循证护理的理念,形成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格局,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现代护理对护理合格人才的要求和护理教学现状分析

1.1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功能和任务也发生了变化。护理功能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向康复、保健和预防方面延伸;护理任务已超出了原有的病人或疾病护理的范畴,而扩展到了对所有人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的护理;其工作场所相应地从医院扩大到了工厂、学校、社区、家庭或临终关怀等。这些变化对护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护理人员除了掌握先进的护理技术外,还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的护理人才,才是21世纪护理所需要的。

1.2护理教学现状当前,护理教学大多还是采取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课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创新性和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而我系临床护理课程的教学老师的现状是:学历较低,半数为本科毕业;年青、教学资历浅,但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强。我系临床护理课程教学的改革,既要满足现代护理对护理人才的要求,又要能提高年青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此,我系自行拟定了临床护理课程“七步法”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初步的尝试。

2“七步法”教学方法的实施

临床护理课程“七步法”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2.1临床病案导入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到相应

病区选定病例,在前一次课的见习课结束前15min将此病人展示给学生,只客观的给学生讲述此病人的病史、入院时的症状、体征、诊断。然后分组(7~8人为一组),布置学生按小组查找资料。

2.2查找资料按分组查找相关资料,每小组的组长分配组内每位组员负责查找一部分内容,要求从教科书、期刊、网络数据库等可获取相关知识的地方查找资料,在查找资料过程中要贯彻循证护理的理念,对所获取的资料要用评判性的思维进行评审、整理。

2.3小组讨论小组内每位成员将各自查找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汇报并展开讨论。特别是对与教科书有不同观点的资料进行重点讨论,并作好记录。

2.4学生汇报,教师参与课堂讨论①抽签确定每组汇报的内容;②每组推出一位学生运用多媒体进行汇报;③各组汇报完后,学生各组间互相提问并进行解答,有不同观点者可提出来进行讨论,分享查找资料过程获取的不同资料,教师主持讨论,从中起引导作用。

2.5教师讲解和分析(教师始终要围绕教学大纲进行)在学生“先学”后,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汇报及讨论,了解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概述后选择性地讲解和分析。对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师可以略讲或不讲,对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或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进行点拨。把握重点,讲透、突破难点。

2.6临床见习课前,理论课及临床带教教师共同选择好病例,并由理论课教师组织所有本课题的带教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临床见习。

2.7教师答疑和总结①回答课堂讨论中未解答的问题;②回答学生见习后提出的问题;③对整一轮课的内容及学生表现进行总结。

3体会

“七步法”教学方法是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马斯洛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所倡导的教育四大支柱为指导思想,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1]。通过“七步法”教学方法的实施,有以下体会。3.1学生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学地参与教学活动,对提高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听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而“七步法”让学生自己讲课,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正如一句西语说的:“Tellme.Iforget;showme,Iremember;involveme,Iunder-stand.”意思是说,“直接告诉我,我容易遗忘;展示给我看,我可以记住;让我参与,我才真正理解”。

3.2由于学生在课前要大量查阅资料,并制作多媒体,既提高了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3通过小组及课堂汇报、讨论,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共处”。

3.4循证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模式,“七步法”将循证护理的理念引入教学中,为学生在今后临床工作中进行循证护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5通过“七步法”教学方法,教师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即教给了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3.6促使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和专科护理的能力,做到了教学相长。

3.7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七步法”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在课前认真查阅相关资料,特别是本课题的新进展情况,使学生掌握较前沿的知识,而且要进行广泛的小组讨论,做到资源共享,扩大知识容量。另外,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堂课的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3.8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七步法”的第一步是利用病房的现有病案导入新课,运用这种导入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感性材料,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又加强了教学的实践性,增加了学生对疾病的了解。

3.9两次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临床护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而每门临床护理课程的临床实践学时是有限的,为了满足临床护理课程的实践要求,“七步法”中第一步的“临床病案导入”和第六步的“临床见习”,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临床病案导入”这一步,在不增加总学时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践的学时数,是一个从实践—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这样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10教师的教学水平需不断提高在“七步法”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课堂上是起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概述后选择性地讲解和分析,把握重点,讲透、突破难点,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说通过“七步法”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需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护理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使临床护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护理法论文篇5

隐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可采取公力救济或私力救济的办法来保护权利。概括的说,即权利人采用民事救济的方法,防止或减少权利受到侵害,或使受到侵害的民事权利得到恢复。由于我国长期重视公力救济,即公权干预,导致私力救济的发展受限,没有形成体系化,当事人大都通过公力救济方式来保护,即国家公权来保护自己的权利。目前我国在人格权保护上,制定的法律日趋完善,但尚未形成价值取向明确的体系。特别是对隐私权的保护,只是参照人格权中对名誉权的保护模式进行。笔者根据我国隐私权保护制度的现状,参照国外隐私权的立法成果,就隐私权保护的范围、措施、方法,谈一些尚不成熟的意见。

关键词:隐私权立法保护改革与发展

一、隐私权的含义及历史沿革

(一)隐私权的含义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项人格权。根据我国具体情况,结合国外有关的理论科研成果,隐私权的内容主要有:(1)公民享有姓名权、肖像权、住址、住宅电话、身体肌肤形态的秘密,未经许可,不可以刺探、公开或传播;(2)公民的个人活动,尤其是在住宅内的活动不受监视、窥视、摄影、录像,但依法监视居住者除外;(3)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入、窥视或骚扰;(4)公民的性生活不受他人干扰、干预、窥视、调查或公开;(5)公民的储蓄、财产状况不受非法调查或公布,但依法需要公布财产状况者除外;(6)公民的通信、日记和其他私人文件不受刺探或非法公开,公民的个人数据不受非法搜集、传输、处理、利用;(7)公民的社会关系,不受非法调查或公开;(8)公民的档案材料,不得非法公开或扩大知晓范围;(9)不得非法向社会公开公民过去的或现在纯属个人的情况,如多次失恋、被等,不得进行搜集或公开;(10)公民的任何其他属于私人内容的个人数据,不可非法搜集、传输、处理利用。上述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与私人生活有关,与安宁有关,与形象有关,与姓名有关。

隐私权具有以下特征:(1)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隐私权是自然人个人的私的权利,并不包括法人,尤其是企业法人,企业法人享有的商业秘密不具有隐私权所特有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本质属性;(2)隐私权的客体包括私人活动、个人信息和个人领域;(3)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受公共利益的限制。隐私权的保护并非毫无限制。应当受到公共利益的限制,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依公共利益的要求进行调整。

目前,根据国内外学者的通说,隐私权具有以下四项权利:(1)隐私隐瞒权。隐私隐瞒权是指权利主体对于自己的隐私进行隐瞒,不为人所知的权利;(2)隐私利用权。自然人对于自己的隐私不仅享有消极的隐瞒权,还享有积极的利用权。隐私利用权是指自然人对于自己的隐私积极利用,以满足自己精神、物质等方面需要的权利;(3)隐私维护权。隐私维护权是指隐私权主体对于自己的隐私所享有的维护其不可侵犯性,在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公力与私力救济,来维护隐私的不可侵犯性;(4)隐私支配权。隐私支配权是指自然人对于自己的隐私权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支配。准许他人利用自己隐私的实质,是对自己享有的隐私利用权所作的转让行为,未经权利人承诺而利用者,为严重侵权行为。

(二)隐私权的历史沿革

具有法律意义上的隐私权是1890年由美国法学家在《哈佛法律评论》中首次提到的,从而使得隐私权明确成为法律性问题。随后美国就隐私权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法院出现隐私权的判例。1940年sidis诉F.R出版公司案等,法官对隐私权认可,被美国法学理论界称为法学影响法院审判的一个杰出案例。后来出现了专门的联邦隐私法,各州也出现了类似的法规。六十年代后,著名的法学家威廉普罗塞在他的《美国侵权行为法(第二次重述)》中把隐私权分为四部分,即与私人生活有关的、与安宁生活有关的、与形象有关的、与姓名有关的。英国对隐私权的研究不发达,隐私立法很零碎。英国现阶段正在为隐私权的保护系统化和专门化进行工作。在大陆法系国家中,德国的大多数法学家认为,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部分对“私权”的列举是详尽的,名誉权和个人秘密权将得到法律条款的保护。法学家和法官拒绝这些特殊的“人身权利”作为应受民法典第823条保护的绝对权利。二战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德国联邦法院于1954年通过“公民的一般人格权,保护隐私和名誉”的司法解释。法国为加强隐私权保护,于1970年7月11日在第70—643号法律中,增补了《民法典》第9条,规定了隐私权保护,即“任何人有权使其个人生活不受侵犯”。1978年通过保护个人数据的法律,类似情形还有瑞士等国。我国近邻日本,其民法没有隐私权的具体规定,但二战后修改民法典,确立“个人尊严及两性实质”等为民法解释的最高准则,个人尊严包括隐私权。1988年日本出台保护隐私权的相关规定。我国台湾地区也于1995年作出相关立法,对隐私权加以保护。

二、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现状

(一)隐私权保护的方式

随着隐私权保护的发展,隐私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法学界的重视,许多国家对隐私权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概括起来有三种:一是直接保护。法律承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但公民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可以以侵犯隐私或隐私权作为独立的诉因,诉诸法律,请求法律保护与救济。二是间接保护。法律不承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当公民个人的隐私受到侵害时,受害人不能以侵犯隐私或隐私权作为独立的诉因诉诸法院,请求法律保护与救济,而只能将这种损害附从于其它诉因请求法律保护与救济。三是概括保护。在民法或相关法律及判例中笼统地规定保护人格权或人格尊严,不列举具体内容,在实践中仍然保护公民个人的隐私,并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对隐私保护作出零星的规定。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实际上是间接保护方法,和日本对隐私权保护的方法基本一致,但保护的程度和力度不同,没有该国的法律制度完善。

(二)隐私权保护的不足与现状

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但是1988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1993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均规定:公布、宣扬他人隐私,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侵害他人名誉权。使“隐私权”一词初见于成文法律,但这只是间接保护,并非直接保护。2001年,最高法颁布《关于确定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隐私权虽没有被认为是一种独立人格权受司法保护,但是该解释隐含侵害隐私权保护的内容,仍不失为一种立法和法律研究的进步,只是此种进步仍不足以弥补法律在隐私权保护方面所存在的缺陷。

从我国目前的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来看,主要有宪法、刑法、诉讼法、行政法和民法,隐私权作为一种民事私权,应当由其基本法民法来保护。由于我国民事研究起步晚,对人格权研究较为薄弱,其人格权中的隐私权历来与阴私相混淆,同时又受到中国特有的文化影响,其保护的程度和保护的方法没有受到立法者的重视,在我国私法领域中的成文法律中,没有一部法律有明确的隐私权保护内容,仅仅在司法实践中,遇到隐私权问题时,司法解释予以规定,以名誉权的名义来保护隐私权。因而我国隐私权保护立法不足显现的。又由于隐私权未形成独立人格权,公众对隐私权的内容以及是否侵犯隐私权问题产生模糊认识,隐私权被侵害在我国相当突出。不仅公民、企业存在侵害隐私权的问题,而且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也存在侵害隐私权的问题,具体侵害行为有:(1)侵入侵扰。私自侵入他人住宅、搜查他人住宅或者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的,是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如延安毗虼村村民张某和妻子在居住的诊所看黄碟事件。(2)监听监视。私自对他人的行踪及住宅、居所等进行监听、监视,安装窃听装置或者摄像设备等,属于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如引起媒体关注的有厦门合资企业东龙陶瓷有限公司在厕所内装摄像头、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镇港资利祥表厂在男厕所安装探头等。又如四川省泸州市中院审理的妻子雇人偷拍丈夫婚外情行为,误将其他家人洗澡的镜头拍入。(3)窥视。故意窥视他人居住,利用望远镜或者其他设备偷看他人的私生活,或者私自拍摄他人室内私人生活的照片或者录像片等,应当认为是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在城市,一般均为楼房居住,两楼之间间距较小,常有人利用望远镜窥视他人室内活动,特别是窥视他人与性有关的活动。(4)刺探。故意调查刺探他人的通信或者其他私人文件的内容,非法刺探调查他人的性生活,非法刺探调查他人的财产状况等隐私资料,应当被认为是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5)搜查。在公共场所或者工作场所,非法搜查他人身体或者财物的行为,属于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如上海市一名女大学生在某超市购物后出门时,被男保安拦住,认为该女学生有偷窃行为,强行搜身。(6)干扰。非法干扰他人夫妻两性生活,利用电话等方式骚扰他人,应当被认为是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如有一些人,以打电话骚扰他人为乐,经常在深夜打电话骚扰他人,他人生活安宁被打破。(7)披露、公开或宣扬。非法披露、公开或宣扬他人的隐私资料,如他人的个人数据、婚恋史、受害记录、疾病史、财产状况以及过去和现在的其他属于受害人的隐私范围的一些资料、信息,都是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披露、公开或宣扬,都是向第三人传播受害人的隐私资料或信息,其具体做法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是通过现代通讯技术(如传真、网络)及其他足以使第三人知悉的方式进行。如湖南外贸学院以六名男女学生因先后两次在女生宿舍过夜,违反校纪为由,将同宿的男女学生开除。再如,孕妇到医院作人流手术。新疆石河子市某女青年到石河子医学院某附属医院做人流手术,当她脱下裤子正当要接受检查时,手术医师将门外20多名男女实习生招进来围观见习,女青年当即提出让实习生回避,但手术医师仍坚持让实习生围观,边手术边讲解。上述行为,严重侵害了公众的隐私权,造成受害人精神和人身痛苦,长时间不能恢复。

三、隐私权保护制度的完善与思考

针对目前我国隐私权保护不足这一现象,我认为应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与成果,对我国隐私权保护加以立法,并明确隐私权保护的价值取向和具体法律方法。下面谈一些尚不成熟的思路。

(一)应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保护

现有立法,包括刑法、行政法均有隐私权的内容,但宪法和民法却未将隐私权规定为独立的人格权,使隐私权的保护受到消弱,如非法侵入住宅,刑法予以惩罚,但民事部分,特别是侵害隐私权造成的精神损害,刑事法律未予保护。就民事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而言,虽然规定了保护,但是刑法与民法的规定相互冲突,法院没有办法解决,受害人还是不能获得救济。作为私权的一项重要人格权,隐私权被侵害时不能获得救济,是对法律的践踏和对法律的不信任。如果法律明确规定救济措施,受害人就能够有效保护自己的权利。因此,应当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人格权加以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侵权精神损害行为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先行一步,但是仍没有明确,只是对名誉权的解释范围进行扩大,把隐私权作为一项内容。甚感欣慰的是,正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律研究中心提出的两个草案均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立法,并对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内容、制裁措施作出具体规定,使得隐私权保护有法可依,隐私权的保护受到法律的尊重。

(二)规范隐私权保护的内容与范围

许多国家对隐私权保护的内容与范围均有规定,这是对隐私权是否被侵害的界定,更利于普通公民了解隐私权内容与范围,减少隐私权的侵害。同时,规定具体的保护内容与范围,对被侵害人采取较为完善的救济措施。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隐私权的内容在加大,侵害的行为类型在增多,在立法中可采取灵活的方法,在隐私权的法律条款中单列一项,即“其它导致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从而使隐私权的保护更具有拓展性。建议将目前的间接保护方式转换为直接保护,让隐私权的权能与其他人身权一样受到重视和尊重。

在确定隐私权范围和内容时,要注意对侵害程度的确定,应当明确隐私权与其他权利的界定,也就是说隐私权的抗辩问题。如果隐私权人先行侵犯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相对方为维护其权益,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侵犯了隐私权人的隐私,根据自力救助的原理,相对方可因以免责或减轻责任。隐私权抗辩应具备以下条件:(1)隐私权人先行侵犯他人权益;(2)他人侵犯隐私权人隐私系以救济该他人已被侵犯的权益为目的;(3)该他人别无其他救济途径(这是自力求助扩张解释的本质要求);(4)侵犯隐私不得超过维护该他人权益的必要限度。

根据以上条件,如果“”的偷拍人欲免责应符合以下条件,否则,就构成对对方隐私权的侵犯:(1)隐私权人确实先有婚外情行为;(2)偷拍人偷拍行为仅以获取配偶婚外情证据为目的,而且拍摄到的配偶与第“第三者”的不轨行为不得传播、公开;(3)偷拍人通过其他途径确实无法获得充分证据证明配偶的婚外情行为;(4)没有超过必要限度。在上海南汇区法院审理的一起人格权案件中,妻子正与丈夫进行离婚诉讼,期间,妻子携亲戚至丈夫租赁的房屋,拍摄到丈夫与“第三者”同睡一床的照片(妻子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为应至此为止)。但妻子仍不罢休,与亲戚一起将“第三者”内裤剥去,再行拍照,这后面的行为显然超过了必要限度。妻子搜集丈夫不忠的证据行为未尝不可,但其后的侮辱行为侵害了“第三者”的人格权,其妻子及其亲戚承担侵权责任。因此,对于隐私权的保护也应当确立一个责任原则,使当事人能够正当行使权利。

(三)规范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关系

知情权是一项公权,指公民有权知道其应该知道的信息资料,包括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其中知情权包括对国家官员出生、家庭、履历、操守、业绩等个人信息的知悉。公众选举官员并授予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谋求公共利益,就有必要对他们的品行、才干、价值观等各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官员亦有义务公开属于个人的隐私信息。社会知情权包括对涉及公众人物的各种信息和社会新闻事件的知悉。公众人物,他们已从社会公众那里获得了较常人更为优越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牺牲部分隐私权益,是对这种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交换。这里涉及的公众人物,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广为人知的社会成员,如歌星、影星、科学家、文学家、国家官员等。公众人物隐私权包括阳光隐私权和有限隐私权。阳光隐私权是对公民产生有益或有害联系的个人隐私部分。有限隐私权是指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不形成对公民有益或有害联系的部分。阳光隐私权是不受法律保护的部分,是公众人物为得到回报而自愿放弃的部分,主要是为能够得到社会尊重,实现抱负,有成就感,获得物质待遇等。

但是公众人物以下方面的隐私应得到保护:(1)其住宅不受非法侵入或侵扰;(2)私生活不受监视;(3)通讯秘密与身由;(4)夫妻两性生活不受他人干扰或调查;(5)与社会政治和公共利益完全无关的私人事务。社会知情权还包括公众对社会新闻了解的权利,并引申出媒体出于正当目的对社会事务采访和报道的权利。因而就出现隐私与新闻报道的冲突,这一对冤家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我认为应当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社会政治与公共利益原则;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比较时,公共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且公共利益涉及社会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公共利益,以公共利益为最高利益标准。二是权利协调原则;当权利冲突时,双方可以选择牺牲最小利益,当必须牺牲隐私权来行使知情权时,应当将隐私权损害减小到最低限度,即缩小披露、公开范围,当知情权是财产利益时,应当以维护隐私的人身权来对抗知情权。三是人格尊严原则。当隐私涉及到人格尊严时,如他人的妻子与第三人有不正当的等隐私时,或有疾病等,知情权要让位于隐私权,否则,将损害当事人终身的利益。因此根据三项原则,解决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以利益最大化来保护个人的隐私权。

参考文献:

[1]魏振赢著《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41页,2001年9月

[2]张新宝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第21页,1997年4月

[3]张新宝著《侵权行为法》第二十九课隐私权,

[4]杨立新著《人格权保护》中国民商法律网,2003年4月

[5]张新宝著《侵权行为法》第二十九课隐私权,

[6]徐子良著《论涉及隐私权的权利冲突纠纷之司法衡平》,载《民商法理论与审判实务研究》一书中,第27页

[7]中国民商法律网.《判解研究》

[8]徐子良著《论涉及隐私权的权利冲突纠纷之司法衡平》,载《民商法理论与审判实务研究》一书中,第29页

[9]《简论社会公众人物的有限隐私权》法律教育网

护理法论文篇6

内容 论文摘要:民营 企业 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表现有:1.民营企业身份的歧视性国民待遇;2.民营企业的财产权利得不到保障;3.市场准入权利的不平等待遇。其原因主要有:立法、司法、执法方面的原因;民营企业 法律 意识淡薄等。 目前 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宪法保护;二是加强司法保护制度,完善司法程序,加快司法体制改革,健全法律体系;三是加强监督,严格执法;四是整顿和规范市场 经济 秩序。 一、民营企业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表现 (一)民营企业身份的歧视性待遇 民营企业面对的来自方方面面的不平等待遇主要表现在:1.观念上的不平等。主要指人们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对民营企业的各种偏见,认为民营企业很难与 社会 主义制度完全相容,民营企业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基础,只能是一种“边缘性经济”。2.银行贷款方面的不平等。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身积累和借贷,甚至有不少来自地下钱庄。目前,民营资本70%是自筹,从国有银行获取的贷款不足30%。据 中国 人民银行在2001年下半年对贷款满足率的调查,企业反映为68.5%, 金融 机构反映为81.6%。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民营企业反映最低,虽然民营企业贷款满足率反映为60.4%,但仍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属于最难获得贷款的群体。3.税赋和法律方面的不平等。在税赋方面的不平等主要反映在严重的所得税重复计征,法律方面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各类产权和产权关系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往往在事件的仲裁上更多地被歧视,等等。 (二)民营企业的财产权利得不到保障 目前,尽管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刑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等重要法律都对我国民营企业的产权归属作出了明确规定,如《中小企业促进法》第六条规定:“国家保护中小企业及其出资人的合法投资,及因投资取得的合法收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中小企业财产及其合法收益。任何单位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向中小企业收费和罚款,不得向中小企业摊派财物。中小企业对违反上述规定的行为有权拒绝和有权举报、控告。”第七条规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其依法参与公平竞争与公平交易的权利,不得歧视,不得附加不平等的交易条件。”但是,在民营企业财产权利的法律保障上仍存在着诸多 问题 :1.民营企业资产与个人资产混在一起,与行业主管部门的产权关系没理清以及其他诸如民营企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所形成的产权界定问题等;2.我国《宪法》、《民法通则》所列举的个人财产仅仅限于房屋、储蓄、生活用品、图书资料等个人生活资料财产。随着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和角色重要性的加强,个人财产范围不断扩大,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越来越多,上述法律对保护个人生产资料的条款尚不完善;3.目前《刑法》中规定了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和非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国有企业工作人员以贪污罪论处,最高刑罚可以处死刑;非国有企业工作人员从事同样行为,只以侵犯财产罪论处,一般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的才处以5年以上有期徒刑。定罪、量刑明显不一致;4.为数不少的“戴红帽”的企业或称“挂靠企业”为了迎合所有制的需要,明明属于私人所有,却偏偏注册成集体所有制企业。但是“集体”是指哪一级,法律规定却又很不明确。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集体企业产权没有一定的法律规范,产权的主体、地位、界限、获取与转让的法律程序、法律形式及法律保护手段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不是作为一种法律规定在操作,而仅仅是作为一种政策规定在运行。 内容 论文摘要:民营 企业 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表现有:1.民营企业身份的歧视性国民待遇;2.民营企业的财产权利得不到保障;3.市场准入权利的不平等待遇。其原因主要有:立法、司法、执法方面的原因;民营企业 法律 意识淡薄等。 目前 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宪法保护;二是加强司法保护制度,完善司法程序,加快司法体制改革,健全法律体系;三是加强监督,严格执法;四是整顿和规范市场 经济 秩序。

护理法论文篇7

[内容提要]:债权让与,债之变更的一种,债之变更,乃不变更其本质或曰不变更其同一性,而变更其主体或内容之谓。债权让与的生效必然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债权让与的合同本身成立;二是债权人将权利转让的事实通知债务人以后,债务人未表示异议。从根本上讲,债务人的首要义务是在债的范围内履行债务,而不论债务的承受人是谁——原债权人或曰新的债权人,都能实际的产生履行的法律效力,一旦债务人履行债务有障碍,债务人的抗辩权和抵销权由此而产生。从实证主义的角度出发,崇尚和坚守利益均衡,维护好各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是作为一名法律人孜孜追求的理想国。[关键词]:债权让与 设立债权标的债权双重义务一、引言美国著名合同法学者科宾在其合同法经典巨著《科宾论合同》(卷一,851节)中指出:“让与”一词既在财产法中使用,也在合同法中使用,让与一词的用法与“让渡”、“转让”、“移转”的用法相同。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原理:合同权利让与又称债权让与或债权转让,是指不改变合同关系的内容,债权人通过让与合同将其债权转移于第三人享有的现象。 债权让与必然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当事人包括让与人和受让人,二是消极的被涉及的债务人。二、债权让与的法律性质(一)债权让与的概念早期罗马法认为,债权为连结债权人与债务人之法锁,变更任何某一端,则债权失其同一性,故认定债权是不可转让的。随着交易日趋频繁复杂,债权不得让与理论也逐渐改变。到近代,各国民法均承认债权原则上得为让与。而在现代社会,一切财产都被视为资本。债权的资本化也成为人们的一般观念。债权让与,债之变更的一种,债之变更,乃不变更其本质或曰不变更其同一性,而变更其主体或内容之谓。 简言之,所谓债权让与,是指合同债权人通过协议将其债权全部或部分地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当事人双方在约定的范围内,以签订合同的形式,不改变原有债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前提下,由第三人代替债权人成为原有债的新债权人,其中债权人称作让与人,第三人称作受让人。债权让与实质上就是合同权利转让,合同权利转让的对象是合同的债权。由于债权对于债权人来说是一种无形体的财产,它以实际存在的利益为基础,因此,债券当然的可以作为权利转让的标的。从债权让与的实际效果来看,债权让与所体现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债权人的处分权。正如美国《合同法重述》第149条规定:让与权利是权利的所有人对他人所作出的,指出在不作进一步的行为和意思表示的情况下把权利转让给这样的他人或第三人的意思表示。(二)债权让与的性质对于债权让与的性质,理论上和立法上对此都有不同的观点,主要的争论有三种学说:1. 不要因的准物权合同说。此说以德国法为代表,以物权行为理论为基础。所谓物权行为,是以直接发生物权的变动为目的的行为。此种观点认为,根据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规则,债权让与合同与作为基础的被转让的合同是相分立的,此转让行为是不要因的合同。简言之,这种转让是否有原因,该原因有无瑕疵,对合同转让的法律效果不产生影响。除非当事人有保留债权的意思或发生其他障碍。2. 要因的买卖合同说。此说以法国法为代表,该观点认为债权让与合同是一种要因的买卖合同。既然是买卖合同,转让债权就如同转让财产的所有权一样,原债权人把债权作为买卖的标的物出让给新债权人,新债权人为此应支付一定代价。由于合同转让是一种买卖合同,因此,出卖人应对作为买卖标的物的权利在法律上承担瑕疵担保的责任,如果原转让人不享有权利而转让债权,将直接影响转让合同的效力。3. 合同说。此说在英美法上成为通说,该观点认为,债权让与的是一种合同,让与权利的合同必须具备下述条件有效:即权利人表示了不需要自己或债务人作进一步的行为立刻转移权利的意思,他的意思可直接向受让人或第三人表示。 如果转让的是未来的权利,那么就像其他合同一样,债权转让合同必须具有对价。比较上述的各种观点以及从我国当前的司法实践来看,基本上都认为债权让与关系是一种合同关系。因此,转让合同权利应在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达成协议,在转让合同权利的情况下,实际上已将合同权利作为转让的标的,转让合同权利也意味着权利人对其权利实施了 处分行为。(三)债权让与合同本身的效力根据《合同法》第77条、80条规定,债权让与的生效必然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债权让与的合同本身成立;二是债权人将权利转让的事实通知债务人以后,债务人未表示异议。因此,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债权让与合同才会产生既有的法律效力。具体地说,债权让与合同是由债权人与第三人以标的债权为内容,经协商一致而达成的双方协议。债权让与协议一经依法成立,即发生法律效力,对于合同的双方让与人合受让人立刻产生法律上的拘束力。当然我们在理解债权让与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要对于两个有关债权关系的认识:一个是债权让与合同本身所设立的债权,即设立债权;另一个是债权让与合同内容所指向的转让的标的债权,即标的债权。以上两个债权从表面上看,是相互交织在一起,似乎具有同一性,因为都是在债权协议成立之后产生的,但是实际上经过深刻地分析认识,两个债权的实效和条件都是不一致的。设立债权一经让与人与受让人双方依法协议而成立,并立即生效,一方不得以任何借口否认自己的承诺,否则就要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而标的债权在前者成立生效的基础上,让与人负有的履行行为——通知受让人设立债权的权利让与事实,最终才能发生标的债权的移转。现行的《合同法》第80条的规定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让与人进行通知以前,标的债权并未实际移转,受让人并未成为标的债权的债权人,基于合同的相对性,受让人自然不能向债务人提出履行请求。对于此条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可以援引王利明教授的精辟阐释: “对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的债权让与关系而言,通知并不是债权让与的构成要件,是否通知不应当影响债权的让与,即一旦当事人之间达成债权让与协议,该协议则在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债权已经发生移转,任何一方违反协议,应当负相应的违约责任。” 三、现行法律对债务人利益的保护(一) 债权让与的法律限制如前所述,债权也是权利人享有的一种财产权,根据财产自由、契约自由原则,理论上债权人可以任意处分自己的债权,正如《合同法》第79条前半段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即为债权人债权让与的自由原则,但是在债权财产价值功能日益凸显的现代经济社会,如果在立法上和司法上不加强对受让人和债务人的利益保护,不仅会给债权的自由流通带来限制,甚至也会给市场流通和交易秩序带来严重的挑战和麻烦。因此,为确保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合同法》第79条后半段同时也规定了以下三种情形,债权人不得转让其债权:1、依合同性质不得让与的情形。主要指以下几方面,第一、一些与人身密切相关的合同权利不能让与。如基于债权人与债务人间的特殊信任关系产生的雇佣、委托等关系,雇佣人对于受雇人之债权或委任人对于受任人之债权,通常情况下均不能让与。又如以特定身份为基础的扶养请求权,夫对于妻固有财产之使用收益权等,也不能让与。第二、债权让与会实质性地改变债务人的义务或增加债务人承担的风险的,不能让与。如在保险合同中,由于投保人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投保人的改变会实质性地增加保险人的风险,故也不能让与。第三、不作为债权不能让与。例如竞业禁止的约定。由于不作为债权只是为了特定债权人设定的利益,如果允许让与,无异于为债务人新设义务,故原则上不能让与。 2、依当事人的约定不能让与的情形。当事人可以在订立合同时约定,债权人的合同权利不得让与。如果当事人间有这样的约定,那么债权人未经债务人同意,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得让与债权的。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为了保护债务人的利益,防止因为债权的让与而实质性改变债务人的义务。对于禁止让与的约定,各国的立法例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如《法国民法典》不承认此种让与特约的效力。《德国民法典》第399条却规定此种特约有效。3、依法律规定不得让与的情形。一些合同权利的转让,会影响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或影响公共利益。法律对其中的一些合同做了不能擅自让与的明确规定。如《合同法》第224条规定,“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不得将租赁物转租。”又如第347条规定,“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受让人应当按照约定实施专利,不得许可约定以外的第三人实施该专利。”凡是法律已经明确规定的不得转让的合同权利,有关债权人不得擅自转让该合同权利。(二) 债务人对债权让与的抗辩权和抵销权 从根本上讲,债务人的首要义务是在债的范围内履行债务,而不论债务的承受人是谁——原债权人或曰新的 债权人,都能实际的产生履行的法律效力,一旦债务人履行债务有障碍,债务人的抗辩权和抵销权由此而产生。根据现行《合同法》的相关条文规定,有以下几种类型: 1、债权让与不影响债务人履行的抗辩权。债务人有义务作出的作为或不作为的履行,不得因债权人的权利让与而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或者说,合同当事人不得以任何让与程序对他方当事人作出的履行作任何实质性的改变的道理。 根据《合同法》相关条文规定,债务人只有在接收到债权让与的通知后,得知权利转让的事实之后,才负有向受让人履行债务的义务,相反,债务人在没有接收到债权让与的通知之前,不管事实上债务人是否知晓该权利转让的事实,根据债权债务的相对性原理以及合同法中债权让与采取通知到达主义,债务人必须向而且只能向原债权人履行债务,不能向新的债权人履行债务,否则,债务人很有可能负有向原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比如,在原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或多重让与的情况下即属此类。如《法国民法典》第1691条规定,“债务人在让与人或受让人向其通知转让之前,已向让与人清偿债务,其所负义务即告有效解除。”2、让与合同中标的债权原有的债务人抗辩权。由于债权让与并未改变债权的同一性,债权之上所附的瑕疵也随同一并转移。故债务人对于债权之让与,虽不得拒绝。但不得因让与而受不利益,从而不因让与而失去其抗辩权。如前所述,债权让与合同本身的设立债权的生效与否与债务人是无关的,同样,依据《合同法》第80条的规定,债权让与所涉及的标的债权是否真正发生移转,并不取决于债务人的同意。债务人对此并没有选择权,他所做的只是负有向受让人或者让与人的履行债务的义务。债务人在得到转让债权合同的通知无论是之前或之后,他只关心的事是在自己履行原债务时,对方有没有履行约定或法定的相应对价义务,若没有,则必然地由此产生债务人对让与人和受让人的抗辩权。简言之,债务人基于原有的债权债务而享有的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对抗原债权人或新债权人的一切抗辩权。如当事人双方虽订有合同,但债权并未实际产生;债务人已经履行债务,债务业已消灭;债权人在订立合同中有过错,因而债务人不能依照原合同履行给付义务;原合同违反法律无效,因而不能继续履行;以及同时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等等。 3、债务人由让与合同产生的抵销权。《合同法》第83条规定:“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并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同时到期的,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从债权转让的过程中,虽然债务人对于债务的履行是被动的接受,不得拒绝受让人的履行请求,但是由于转让前后的标的债权具有同一性,故其债务人在履行债务时所享有的主从权利也一并移转于新的债务履行之中。作为债务人,不得因转让而受不利益,不得因转让而失去其抵销权和抗辩权。正如美国《合同法重述》第167条规定:“受让人对债务人的权利,承受对债权人权利的一切限制,包括对该权利的一切绝对的和临时的抗辩权,以及如果未作让与,债务人可用来对抗债权人的一切抵销权和反请求权。”由此可见,当债务人接受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对于让与人即原债权人享有的到期债权,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但债务人向受让人主张抵销,必须要对原债权人享有债权且该债权必须是到期的债权,也即该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同时到期。四、债务人履行债务增加费用负担的法律缺位(一)立法的缺陷与矛盾纵观整个现行民事法律条文,包括《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在内,都没有明确或相关的法律条文作出规定:对于在债权让与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债务人履行债务而增加的费用具体由谁来承担。例如,原债权人甲和债务人乙都在上海,如果甲将其债权转让给居住在北京的受让人,那么,在债权转让后,乙就需要从上海转到北京履行债务,这就必然会增加履行费用,尤其在双务合同中最为明显。理论上通说认为,债务人因债权转让而增加的费用由受让人承担,如果特殊约定,也可以由让与人和受让人约定承担方式,但不得约定债务人承担。这说明,学者都认同债务人不能承担增加的费用,但是,立法上却似乎并不认同此种观点。相反,我们看到《合同法》第62条第六款规定:“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由履行义务的一方负担。”在实践中,一旦出现因债权让与履行引起此类的纠纷,法律的标准和司法的实践 就会产生严重的脱节,不能从源头上彻底地保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二)原债权人承担履行增加费用的合理性正如前文所述,债权让与通知一经送达债务人,原债权人就与债务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终止,即原有的债权消灭。那么受让人就成为新的债权人,他与债务人构成了一个新的债权债务关系,虽然对于债务人来说,实质上他的地位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唯一改变的就是他履行的主体指向发生了变化。对于受让人来说,他当然地有权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此时,如果双方对履行引起的费用事先没有约定,或者事实根本没有或不可能约定的情形下,但由于履行债务的事实必然存在,就必须要解决费用的实际承担者,要不是受让人,要不是债务人,两者必居其一。假设让受让人承担履行增加的费用是否具有合理性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对于受让人来说,他所享有的债权是从原债权人那里让与过来的。对于债权让与合同本身来说,之所以生效以至于对自己产生拘束力,正是由于自己已经付出了相应的对价义务,其实无偿转让也体现了受让人支付非货币对价义务。这样受让人在获得没有任何权利瑕疵的债权时,除了在享受权利时基于债的范围内必须向债务人承担的义务以外,他不应当再承担任何附属义务,包括由债务人履行债务增加的费用。简言之,在尊崇民法公平原则的前提下,不能让受让人承担双重义务,因此,我认为受让人不能承担债务履行增加的费用。那么,既然受让人不承担债务履行增加的费用,债务人是否有理由或有必要承担呢?回答同样是否定的。如前所述,债权让与所涉及的标的债权是否真正发生移转,并不取决于债务人的同意。债务人对此并没有选择权,他所做的只是负有向受让人或者让与人的履行债务的义务。债务人在得到转让债权合同的通知无论是之前或之后,他只关心的事是自己应当积极地履行债务。这样,债务人不管是向谁履行债务都不能因为仅仅是承受的债务主体发生变化而加重自己履行费用的成本。正如美国合同法专家科宾指出:“债务人在转让债权合同中是被动的,法律保护债务人免于因未经任意选择的转让而实质性地恶化起利益是天然的职责,法律不允许对债务人课加额外的所有不利益。” 在理论上,学者都一致认为,债务人是不能承担履行债务增加的费用,可是立法未能体现,这一问题很值得思考研究。这样一来,我们很自然想到,对于债务人履行债务引起的增加费用,只能归属于原债权人承担。因为,从法理上说,债权也是财产权的一种,根据民法的财产自由原则和契约自由原则,债权让与合同的本质就是债权人对自己财产的一种自由处分权的行使。“自由”一词在法律上的含义从来都不是无限制的,反映在债权让与合同这一法律行为上也是一样,债权人享有的债权自由处分权应当受到法律的拘束和节制。实际上,在我国合同法制定过程中,1995年1月的试拟稿第78条在让与人的义务之标题下,规定: “债权让与后,让与人须对受让人承担如下义务:1、将债权证明文件交付受让人。让与人对债权证明文件保有利益的,由受让人自负费用取得与原债权证明文件有同等证据效力的副本;2、将占有的货物交付受让人;3、告知受让人行使债权的一切必要情况;4、应受让人请求做成让与证书,其费用由受让人承担;5、承担因债权让与增加的债务人履行费用;6、提供其他为受让人行使债权所必要的合作。”的确,在债权让与的情况下,为了使新债权人对于已取得的债权易于实行,为了确保债务人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立法上确有必要规定:原债权人即让与人承担因债权让与而增加的债务人履行费用。五、结语在确保市场经济活动交易的自由和安全的背景下,如何保证在债权让与过程中让与人与受让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好债务人的合法利益,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从实证主义的角度出发,崇尚和坚守利益均衡,维护好各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是作为一名法律人孜孜追求的理想国。

护理法论文篇8

内容提要: 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的事实意味着WTO 的原则和规则在中国必须得到严格的遵守,意味着中国必须变革其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以适应WTO原则和规则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WTO对各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一般要求和对中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特殊要求,进而对中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进行适应性变革的理论与现实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理论与现实适应性进行了论证,结论是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总体上是可以与WTO原则和规则的要求接轨的。本文最后研究了我国应建立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及应采取的适应性变革措施。 论文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环境保护法律制度;适应;接轨;变革 WTO and Adaptable Innovation to China's Environmental Legal Systems Abstract: The fact that China has become the formal member of WTO means that principles and rules of WTO must be complied strictly by China. It also means that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egal system should be transformed by Chinese government so that it can be fitted to the demands of principles and rules of WTO. For one thing,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common demands upon all members and special demands on china. For another, the author sets forth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necessity of innovat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egal system. Basing on this discussion, the author reason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daptability of Chines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egal system . It is proved that Chines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egal system can meet with the demands of principles and rules of WTO. In end of this article, two topics about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egal system economy that we should constitute and the primary adaptable innovating measure that we should adopt are discussed. Keyword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environment protection legal system;adapt; meet with; innovation 加入WTO之所以成为中国几代人的期待和梦想,除了它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幅度稳定增长以及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为直接的目的外,其"应依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考虑对世界资源的最佳利用,寻求既保护和维护环境,又以它们各自在不同经济水平的需要个关注相一致的方式加强为此采取的措施"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WTO,它标志着WTO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原则和规则在中国必须得到严格的遵守。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加入WTO并不意味着其与环境 保护有关的原则和规则一下子就在各国的实践中得到很好的执行,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磨合过程。在磨合过程之中,各国必须不断协调并变革其与WTO原则和规则不相匹配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以适应WTO的基本要求。 一、WTO对中外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要求 WTO的原则和一般规则对各成员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同一的无差别的,但是因政治、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和法制建设条件的差异,WTO的原则和一般规则对每个具体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WTO对各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一般要求 WTO对各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一般要求,是指所有WTO成员国在创设与变更其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时候都要遵守且不能存在任何例外的要求。综合《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1994年关贸总协定》、《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关于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的协议》等的有关规定,WTO对各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一般要求主要有:(1)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要求;(2)统一实施与透明度要求;(3)司法审查要求;(4)促进国际贸易的开放、自由发展和公平竞争的要求。

上一篇:护理人员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道教哲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