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9 13:41:37

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

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篇1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基于提高化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化学领域人才,本文对化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阐述了对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几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化学综合实验;教学方法;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10-02

收稿日期:2014-11-09

作者简介:孙丽萍(1978—),女,吉林农安人,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纳米功能材料研究。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的科学,实验动手能力与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学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理论指导实验,实验验证理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化学综合实验是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实验课程,学生利用前3年的时间已经基本完成了四大基础化学和本专业的化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实验课上也经过了基础化学实验和中级化学实验的训练,因此综合化学实验课作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加深和拓宽理论知识掌握范畴的拔高型课程,旨在承前启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后续的毕业论文设计和今后的实际工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当前的化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当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很好与当代科技发展挂钩;教学方法守旧,很多实验仍然延续着学生按照讲义照方抓药,主动思维和创新能力锻炼明显不足等等。因此,笔者依据多年来从事化学综合实验教学的经历,根据本校化学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讨论和研究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进办法,希望能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教学模式改革,由原来的全部必修改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掌握学生专业需求和未来的就业方向,转变上课机制,选择更多的、新颖的实验内容,其中一部分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专业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目前,学院的化学综合实验课课程设置是90学时,由6个大型综合实验组成,全部为必修项目。每学期根据学生人数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每个小组2—3人,再由3—4个实验小组组成一个大组,每个大组在一个实验中循环,完成一个循环之后再滚动到另一个实验项目中再次循环。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考虑到综合化学实验的综合性和重要性,我们增设几个选修的创新型综合实验。创新型综合实验目的在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实验兴趣。尤其是有些学生打算考研继续深造或者将来在某一领域工作,但是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领域还不太了解,这个时候他们就可以有目的地选择相关领域的创新综合实验去实际体验,启蒙未来的研究课题。这种选修和必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保持了化学综合实验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结合了专业与学科交叉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目的性,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

化学综合实验不再是单纯的理论验证和单元性的基本操作训练,在课程中要体现出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验技能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选取的实验都是一些经典的、综合型较强的内容。但是有些实验已经开设多年,内容陈旧,严重脱离了当今科技发展前沿,与生产实际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重新研讨教学内容,从理论联系实际,跟上科技发展步伐,充分体现学以致用出发,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到教学中来。在这一方面,科研促进教学的手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黑龙江大学,担任理论和实验课程的教师大部分都承担着各类部级或者省部级的科研项目,他们更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所研究的课题也都与我们日常应用息息相关。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科技前沿就要从教师的科研项目出发,合理地将一些较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提高综合实验的先进性。比如,我们近来开设的“固体电解质纳米粉的制备、陶瓷成型及离子电导率的测试”、“三氧化二铁纳米薄膜的制备与表面形貌分析”等都是教师多年的科研成果。科研促进教学,教学也可以带动科研,这种方式不但与时俱进地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也大大带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为科研反馈了很多有益的结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开设研究型实验,实验预习报告、研究性实验部分和结果分析与讨论部分一体化成文,培养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为后继毕业论文设计打好基础

综合化学实验是一门多层次的综合性实验技能训练课程,在进一步训练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所以综合化学实验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基础实验教学,我们更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学生根据教材中列出的实验内容进行预习并写预习报告,课堂上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中涉及的主要实验操作细则和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学生动手做实验,课后分析实验结果。但在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已经得到充分锻炼的基础上,这种授课方式已不再适合学生综合实验素质的提高,更无法训练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科研素质。因此,在综合实验课程中我们主要开设研究型实验,在讲义中不再给出翔实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条件,只给出实验要求和实验设计提纲,学生需要自己先查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锻炼学生运用自己学习过的课程知识来指导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文献调研、设计方案、付诸实施和分析处理数据的综合能力。学生在设计好实验方案后应与指导教师讨论,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在这种方式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同时,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通过实践获得科研成果,激发了学生浓厚的科研兴趣,创新能力和创新主动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培养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是综合实验教学的另一个目的。在以往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学生暴露出明显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低下的现象,实验结果始终无法脱离实验报告的形式。因此,在综合实验教学中,我们把撰写科技论文作为培养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将前期文献调研部分作为文献综述,课上实践内容作为实验部分,课后报告处理内容为结果与讨论部分,三者整理合一,按照发表科技论文的格式撰写成论文,修改后提交。教师要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进行讲评,纠正学生在写作中犯的错误,规范论文格式,让学生按照规范的要求反复修改,选择创新性好、有代表性的实验论文在相关学术期刊上投稿发表,成功地完成一个小型综合实验项目并取得令人喜悦的自创新成果,更使得教学方法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们还穿插教会学生Origin、ChemDraw等作图软件的使用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科研技能,成功地为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改进课程考核环节,注重考核学生的创新点和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术道德观

综合实验课程的考核总体上分为预习、操作、报告三大部分。实验态度、课堂纪律、卫生习惯、操作规范以及报告撰写和宣讲等方面也都列入考核范围内,各占不同分值比例。针对实验项目组织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方案、原理以及涉及到的实验操作等做出分析和讨论,实验最后完成时,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内容的报告与宣讲,传授学生按照研究目的、研究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与讨论四大部分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其他同学,其他学生可以就其研究内容中不懂的部分提问,互相交流实验经验、实验心得。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告内容、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加以指导,提出意见和建议。这种新颖的课堂考核方式不但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增强了学生之间研讨科学问题的能动性,集思广益,拓展思路,对比研究结果的差异,学习优秀同学的科研亮点,摒弃自己的不足,普遍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表现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此项考核内容,不但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和综合利用能力,而且从学生整个实验的实施过程和论文撰写角度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研素养,为今后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组织答辩内容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积累更多有用经验。本课程考核办法从以上环节全面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完善开放实验室体系,推动综合实验教学方法的实施。

良好的实验室运行条件是教学方法落到实处的保障。尤其是在培养个性化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前提下,我们更要注重实验室的建设。除了配备实验所需的各种常用分析测试仪器之外,还要保证实验室开放时间和开放方式。特别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选修创新型综合实验项目就进行需要在开放实验室来完成。学生选修后提前登记课表,开放实验室可以是我们的综合实验室,也可以是教师的科研实验室,要建立健全开放实验室制度并保证实验室中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发挥教师和研究生助教的作用,全天候指导学生操作使用相关仪器设备。一些需要使用大型分析测试仪器(例如X射线衍射仪、差热—热重分析仪、电子扫描显微镜等)进行表征或测试的实验内容在分析测试中心穿插进行,教学方法由简单的语言描述仪器工作原理和测试过程转变为学生实地观摩大型分析测试仪器的操作规程和日常维护方法。使学生熟悉这些先进科学仪器的使用过程和图谱分析方法。虽然开放实验室增大了管理的难度,但是从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这种灵活的实验课方式更能充分尊重学生的科研兴趣,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化学综合实验作为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前最后一门实验课程,承担着训练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当前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化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出发,讨论和分析了目前该课程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以科研促教学,联系实际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建立健全实验室开放制度等改革措施,希望能对化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姜晓庆.化学类专业高年级综合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3,(4).

[2]张逢星,李珺,郭慧林.以创新培养为主线构建综合化学实验与科研训练体系[J].大学化学,2009,(24).

[3]梁丽.构建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

[4]王丽梅.基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

[5]卞郭庆,魏永前,耿明华等.以人为本的化学综合实验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

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篇2

关键词:高职药学专业;生物化学;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83-02

生物化学实践课程主要以生物化学实验为主。既包括实验技术理论,也包括实践操作技能。其实验技术是实践操作的理论基础,有别于生物化学理论内容,与之既不重复,又有紧密的联系。实践操作操作技能是实践课程的主体,也是生命科学、医药卫生等学科所必需的技能之一。

生物化学是高职药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对本专业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工作有直接的影响。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使实践技能的“必需”性大大提高。传统生物化学以理论为主,忽略了实践教学。而做为基础课,这种忽略不仅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也使得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偏离了高职教育的目的。因此,改变生物化学实践课程从属于理论课程的观念,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是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笔者根据自身对生物化学的教学实践,从课程体系建立、教学方法改革两个方面对高职药学生物化学实践课程的教学进行初步的探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一、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

(一)生物化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分离

在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体系中,往往以生物化学理论内容为主体,而实践教学只是穿插于其中,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即验证某项理论的正确性或直观地反映出理论所表达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生物化学理论教学而服务。虽然能够巩固理论知识,但却忽略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1]。

药学专业研究过程大量借助现代仪器设备,同时又需要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生物化学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门科学。一方面,生物化学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其又形成了一整套复杂深奥、涉及面广的实验技术体系。而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在后续学科的学习及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理论和技能。若按传统的捎带性穿插式进行教学,实验技术理论内容讲解有限且不成体系,影响了整个专业的系统性,而且会使学生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

针对于此,笔者认为必须将生物化学实践教学从理论教学中分离出来,单独开设课程,重新定位其课程标准,明确其培养目的,建立完整的生物化学实践课程体系。这样即能使学生学到必要的实践技能,也使其认识到实践课的重要性。

(二)实验技术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的分离

传统的生物化学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先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趁热打铁当堂按部就班地进行实践操作,最终得出已经预知的正确实验结果[2]。实际上就是对理论的实践性重复过程。同时,由于受课时所限,教师讲解占用时间比重较多,学生实际操作有限,匆匆完成课堂内容,纯粹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既缺少实验的理论基础,也没有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更谈不上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虽然有原理的讲解,但几乎都是围绕某个独立的实验进行,没有联系性和系统性。容易导致这样的后果:学生往往会忽视实验理论基础,或对某一原理仅限在某一个实验中进行应用,而不能演绎到同一类型实验中,遇到其他实验时则就不知应用什么样的原理了。

为此,应当强调实验技术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即将实验技术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进行分离,先将完整的实验技术理论系统地进行介绍,当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时,再进行实践操作课。这样即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实验技术,又能使其进行有效的实践操作,并灵活应用各种理论基础,举一反三,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实验内容的调整

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鼓励尝试设计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巩固,且具有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的作用,可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术和操作规范,使其掌握生物化学实验中常见仪器和设备的操作使用,学习实验报告的写作,为本专业的实践体系打好基础。虽不宜过多,但对于药学专业基础课的生物化学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可增加一些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将多个基础实验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能够培养学生对所掌握的多种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综合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设计性实验是由教师提供特定的情境和问题,由学生组成团队通过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并查阅文献等方式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对实验方案进行审阅、完善、修定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撰写论文。主要培养了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同时还能为学生做毕业论文打好基础。设计性实验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但能够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还要会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适用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四)健全多样性评价机制

以往的实践课程大多以实验报告为主要评价方式,忽略了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核查,使实践课程多留于形式。为此应增加对实践过程的考核。考核内容除了原有的实验报告以外,增加实验理论、操作过程、实验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重视实践,以达到开设实践课程的目的。

实验理论以笔试为主,可与生物化学理论课程的考试合并,使学生对实践课程加以重视,改变实践从属于理论的状态。

操作是实践课程的主体,也应列入核查项目。笔者在对药学专业实习生在药检所实习辅导时发现,很多学生在基本仪器的使用中忽视了细节操作规范,不但影响了实验效果,还易造成仪器的损坏,且生物化学实验中所用的试剂很多都有危险性,易燃、易爆、剧毒物等,易导致危险的发生。因此加强操作过程的核查,既使学生重视基本实践操作技术,也规范了学生的实验态度。

道德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实验道德是学生德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的实践教学中实验室垃圾满地,实验台脏乱、液体横流,仪器的“暴力”使用,试剂的浪费,仪器和贵重药品的丢失,有害有毒废物的随意丢弃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重视实验道德对培养人才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弱化了教师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能动性。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活跃思维,积极主动地吸收知识[3]。该方法的适用性广,可运用在多种类型的教学过程中。

实践教学,以实验课程为例,教师对实验课题提示性地列出可能会用到的实验技术方法,由学生根据这些指导性的内容讨论可行的实验步骤,再由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总结,并进一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这些问题为目的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践一步步解开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有就感。这样,一方面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既学到了知识,又能将知识运用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所得的成就,激发了学生对知识探索的欲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二)PBL教学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通过设置复杂的、有意义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组讨论方式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获取相关知识[4]。

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均适合采用PBL教学法来进行。由教师根据生物化学实践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结合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及药学专业实际工作,设置适合的情景问题,并将相关的理论和实验技术的概念提供给学生。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分工合作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实验预习报告不仅是实践操作的指导,也是学生对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的一次自学,因此既要包括实验用品、实验设计、实验步骤,还应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体现,如写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的理论结果及其他可能出现的结果,对非预想结果的分析等内容。教师对报告作指导性审定。之后各组按照其实验设计来进行实践操作,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最后通过课堂讨论得出最佳解决方案。

(三)重视基础,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过程

笔者对药学专业实习生在药检所实习辅导时发现,很多学生不会配制基本试剂,配制试剂时用量的计算方法不清楚。其原因主要是实践教学时所需要的基本试剂通常都是由教师或实验员提前配置好,学生在做实验时使用现成试剂进行操作。这样虽能节省课时,但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性,忽视了实验的基本操作。而在实习过程中,所用的试剂基本上都是现用现配,因此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针对于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验准备过程可引入学生的参与,由学生轮流配合教师完成,以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

(四)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

生物化学是高职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学生接触较早的内容,但其专业性强、实验技术复杂,学生没有基础,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进行演示性实验的操作和讲解。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离得太远则不能细致观察;离得近则受空间限制,学生将教师围挤成团,外层及背后的学生根本看不清。如采用多媒体代替演示性实验则相对灵活,实验视频中细节往往会进行特写,可略过等待时间以节约课时,还可重复放映,定格进行讲解等。

大型实验仪器的内部构造复杂,造价昂贵,不可能拆开让学生进行了解,也可利用多媒体影像等手段来代替。对于需要高端仪器的实验和用时较长的大型实验,受条件和课时所限,也可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来弥补。

参考文献:

[1]孟令波,李淑敏.生物制药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医药,2012,25(3):421-423.

[2]王昕,王俊平,王新民.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12,19(1):32-33.

[3]梁金环,赵利娜,李忠英,刘伯玲.提高高职高专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9):1417-1418.

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篇3

关键词: 留学生教学 生物化学 实验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拓展,各国之间的文化知识交流不断地深化。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有力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华留学,包括大量来华学医的留学生。留学生教学研究已成为了各高校的一个崭新课题,留学生的教育也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来自印度的留学生入校进行系统的临床医学学习。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对理论课的内容有直观的认识,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常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对理论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验证,强化记忆和理解;提高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1,2]。我作为南通大学生化教研室的一名教师,参与了留学生生物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对于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总结了不少经验,体会如下。

1.实验课前准备

1.1教材的准备

实验指导书是学生上好实验课的基础。它为学生提供了实验的理论、试剂与仪器、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讨论等信息,从而保证学生顺利、有序地完成实验。尽管国内外有一些英文版本的生化教材,但主要针对理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几乎没有一套规范、统一的实验指导书供医学留学生使用,各个学校基本上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使用自编的教材。由于招收的留学生不尽相同,加之各学校所上实验内容、师资力量等存在差异,因此不能完全照搬照用。就我校招收的医学留学生而言,他们只能听懂很简单的汉语,基础汉语知识水平偏低,鉴于此特点,我们以苏州大学医学院编写的全英文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为教材,此书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再根据实验室现有实验条件及实验学时的安排,挑选出适合的实验内容,进行实验教学。这样一方面缓解了授课教师的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实验报告的书写。

1.2教师的准备

对留学生采用的是全英文教学,这种授课模式对教研室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虽然阅读英文文献游刃有余,但是教研室教师大多没有经过长期而系统的英文听说培训,英语听说能力较弱,不能流利地进行交流。与此同时,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课程本身的难度大,知识面广,学科发展快,专业术语多,英语词汇量大,且专业词汇大多较生僻。对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生物化学都是基础医学课程中最抽象、最难懂的课程,多年来在学生中流传着“生化、生化,深而难化”的顺口溜,并视生物化学为“天书”。为了提高留学生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早在正式授课之前半年,教研室就着手准备,组织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口语培训,同时每周采用英语备课,安排授课教师轮流用英语阅读生物化学各章节,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规范生物化学专业单词的读法,纠正一些不规范的读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师对医学专业英语的常用句型和口语表达模式。另外,由于留学生的来自不同的地区,实际英语口语都或多或少带有程度不等的地方口音,与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标准“美式”或“英式”英语存在较大差异,教研室还组织教师与留学生座谈、讨论,以尽早适应他们的口音,掌握他们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理论课主要安排教学经验丰富和出过国的老教师、博士等负责,而针对实验课动手多的特点,安排了头脑灵活反应快,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教师带教。

1.3教案和课件的准备

教师无论是上理论课,还是上实验课,精心备课都是基本职责,英语教学更需“超级”备课,此时我们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由于刚刚开始全英文授课,教师对所讲内容的熟悉程度非常重要。其次我们作为非英语母语国家的人要用纯英语来进行教学,对授课内容的讲述必然要经过一个在脑海中翻译的过程,这就对授课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每次课前教师要做好预实验,熟知实验内容,并写好教案,把握实验教学重点、难点,在查阅大量英语原版专著或互联网上搜索国外相关的实验资料后写出英文授课讲稿,同时再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来制作英语多媒体课件。有国外大量的英文材料作参考,可以保证所制作的英文课件语言地道、专业词汇使用准确等。将一些关键词句条理清楚地显示在屏幕上,既节省了写板书的时间,又可避免当堂板书英文时出现拼写错误,减轻教师英语授课时的精神压力,使其讲课更加流畅自如。对于实验原理,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多媒体课件中使用一些图片和三维动画可以形象地展示实验内容,使教学生动易懂,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实验操作部分,如介绍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或有一定难度的操作,我们可以减少与学生直接示教的次数,因为课件中插入预实验时自行录制的多媒体录像,可以给留学生重复演示实验操作,同时带教教师也可以随时暂停录像详细地解说实验,让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

2.实验课的进行

2.1教师讲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教学”而不是以“英语”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注意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为目的而不是以讲英语为目的[3]。在正式上课前,教师要把英文授课讲稿熟练地背出来,直到可以脱稿自如讲解的程度,但要注意英语讲课绝不是熟练地背诵英文,更不能对着幻灯片照本宣科地读一遍了事,而是要根据具体内容用适当的话语讲解、表述,在授课中尽量多用日常口语中的转折性语言、简短的句型和熟悉的词汇,有时需要借助手势和表情来表达语意,做到“讲课”而不是“读课”,使自己的授课内容能被学生听懂。留学生英语水平相对比我们好,采用多媒体讲解整个实验内容,他们可以通过观看幻灯片和听取老师的讲解很好地理解实验内容,要是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忘记某一个单词而使讲课中断,这时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说,如果仍不行可直接跳过,对学生的理解没有多大影响。在生化实验中,会用到大量的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如果不知道英文怎么说,我们可以直接指着问学生:“What do you call it?”他们都很乐意回答。

2.2教学安排

关于实验课教学内容的安排,我们一般采用这样的安排:首先讲授本次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目的和预期的实验结果;其次介绍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试剂;再次实验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最后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的结果分析解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留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本国学生是有差距的,同时留学生喜欢动手实践,实验积极性很高,但持久性不强,所以实验内容不宜太过深入,应该以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主,尽量多地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讲授时间不宜过长。另外,实验操作步骤尽量紧凑,中间需要学生等待的时间不要过长,或者在等待的时间里穿插讲解一些实验理论,否则学生会有厌烦情绪,有可能中途放弃,导致实验课目的无法达到。实验操作的步骤也不应过于简单,否则学生会感觉内容太少。实验结果要明确,明快的颜色变化或者特殊的实验产物都会吸引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多数的留学生都能和国内的学生一样,积极踊跃地参与实验的操作,并试图多掌握些实验的技能及其相关的理论知识。但多数中也有个别,有些学生懒得动手,课堂上自己不动手,或者看别的学生操作,或者只自顾自地做些自己喜欢的工作。实际上这种情况也见于国内的学生,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2.3交流沟通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是实验课的一个中心环节。与中国学生不同的是,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国学生很少提问,而留学生在课堂上会随时提出问题。在实验课教学中,留学生希望教师给予更多的实验操作,以及理论指导,教师与留学生的直接交流比理论课时要多,一个主讲教师往往忙不过来,我们便在每次实验课多安排两名辅助指导教师,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可以改善教学效果;从教师自身来看,可以增加实践锻炼的机会。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操作、实验原理,甚至实验结果有任何疑问或者没有听懂的地方都会提问,而教师则需及时解答,有时候在课堂上指导教师会忙得难以应付,一些常见问题在备课时已准备好,则可以轻松解答。而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往往让我们措手不及,当然用中文的话我们能头头是道地讲解一番,但用英文如何恰当、清楚地表达,则是另外一回事。再者我校的留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也存在差别,有些留学生在讲英语时还有着浓重的地方口音,往往交流时出现“学生问的,老师听不懂;老师答的,学生也听不懂”的现象,这时我们让他们把问题写在纸上。若有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指导教师所讲,就会有英语比较好的学生听懂后用他们当地的语言翻译出来,这样更容易使他们理解。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能否上好生化实验课的基础,也决定了实验课能否激起留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留学生们操作过程能否顺利完成。

3.实验课的结束

3.1实验报告的书写与批改

虽然大部分留学生来华的目的明确,学习刻苦,但是由于生活及学习的环境和习惯与我们国内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异等种种原因,其自学能力及组织纪律性差,其中部分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无故缺席者亦不乏其人,如果他们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更是常常中途退堂。因此,学生操作完毕后,教师要对实验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要求学生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也就是对所获得的结果再进一步分析、解释、讨论,从中获得结论。实验报告的书写是生物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我们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并且当堂课交。因为留学生人数不太多,所以我们有条件对他们的实验报告精批精改,严格评分并占生物化学实验总成绩的40%。留学生对最后的成绩看得很重,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中途退堂,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培养了学生的认真态度。留学生都非常认真地对待实验报告,多数学生实验报告完成得非常漂亮,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还会用不同颜色或着圈圈点点等不同符号对不同部分进行标注,层次分明,重要部分一目了然,并且对结果的分析合理,这一点还是值得国内学生借鉴的。而教师在批阅留学生实验报告时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相关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果对相关知识掌握较好,那么分析问题时就会比较透彻和全面;也可以了解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实验课教学模式虽然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但是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如果教师的指导方法正确,口头表达能力强,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那么学生在讨论分析结果时逻辑性强,层次清晰,反之则说明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这样教师就会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而加以改正和完善[4]。

3.2实验卫生的监督

在实验课结束后,教师要严格监督留学生清理实验室,这也是培养留学生责任心和规范留学生教学秩序所必须的。由于留学生组织纪律性差,漠视实验室规章制度,尽管在第一次实验课上也专门交代了实验室整洁和实验玻璃仪器清洗的重要性,但是留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的性质和要求不是很理解,还是有部分学生没有清洗自己的试管、移液管等就离开了实验室,做清洁的学生也敷衍了事,往往是实验报告交完已经找不到做卫生的学生。在随后的实验课上我们再次重申实验室规章制度,并且将离开实验室前的玻璃仪器清洗、桌面整理,以及每次卫生打扫记录在每个留学生的实验平时成绩中,这样才让他们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

3.3教学反馈的进行

留学生教学研究是一个新形式下的新课题,课后及时的教学反馈也是开展留学生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反馈,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在课后,教师会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学生希望下次实验如何更好地进行,对教师上课有什么要求,等等,听听学生对所用的教学方法和课件的评价,并进行整理和归纳,在授课过程中逐步改进,使教学方法更适应于留学生教学。除此以外,留学生上课如果有不明白的问题或者对上课的建议和要求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甚至直接写在实验报告中与我们交流探讨。教学反馈非常有利于留学生实验教学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就大多数教师而言,由于英语水平的限制,全英文授课,以及繁重的教学任务已成为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负担。我们如果变压力为动力,变负担为挑战,努力探索留学生教学的规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英语的交流和授课能力的话,那么将从留学生教学中获得无限的进步和乐趣,也一定能胜任留学生教学的重任。

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力发展海外留学生教育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如何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在此我们对我校留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观察、总结和探讨,希望我们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能与其它学科及同行进行交流,共同提高我国的留学生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成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会及存在的问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4),398-399.

[2]李有杰,孙允霄,王桂兰等.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9):121-122.

[3]初海鹰,于丽君.对留学生班《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65-66.

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篇4

一、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发展师范生的教学模式理念

研究和探索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积极展示和推进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活跃教学思想,促进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优化组合,提高教师素质,而且对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学模式理念,规范教学行为,培养从教能力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90年代初期以来,我有幸得到化学教育界老前辈刘知新、潘鸿章、马经德等先生的指教,在系统学习和掌握了化学课程论、化学教学系统文化、化学学习论等化学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与学科组的老师们一起构建了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以分层递进引导、组织探究发现为主旨,以“激趣——疑问——假设——验证——结论”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发现学习为主旨,以“定向——自学——讨论——精讲——演练”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引导——自学”教学模式;结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构建了以实验探索发现学习为主旨,以“观察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串联实验——设计实验”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实验串联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总结论文多篇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运用上述教学模式执教的多堂公开课均获得好评。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将来在教学中能引导小学生教学中注重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这是对化学教学较高层次的探索。初期,我较多地采用在活动课程中进行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其一般程序可概括为:选择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信息加工处理成果交流评判。例如:引导学生就铜与浓硫酸实验中对浓硫酸浓度的选择和反应装置的防污染设计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操作、比较分析、查阅文献、归纳演绎等方法得出结论:当浓硫酸的浓度范围为84%~90%时,反应速度较快,反应现象明显稳定。通过研究,学生还设计了成套防污染实验装置,撰写的小论文《铜与浓硫酸反应的条件选择》获省和全国中师生化学小论文评比一等奖。

二、加强重在过程的实验教学,培养师范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学习化学的媒介,也是小学自然教学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在小学自然教学中虽不是重点,却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培养中师生化学实验能力,不仅关系到中师化学教学目标实施的质量,而且还关系到中师生将来能否适应小学自然教学和开展教学实验需要的问题。

我认为全面的化学实验能力应该是运用实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多维的心智和动作技能等的结合体。在中师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的最基本的实验能力应指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和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处理常见实验突发事故的能力。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全面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把教学重点由实验操作的机械模仿训练,转移到形成思维技能、提高实验能力以及学会处理问题的过程上来。其主要思路为:

1、增加动手实验的机会。化学实验和制作具有很强的技能性,需反复多次,严格认真训练方能奏效。我通过开足开齐大纲规定的实验课,优化必修课中的实验教学,重视开设选修实验,加强课外活动实验,布置课外实验与制作等做法让学生多做多练。

2、确保实验内容的多样性。仅以学生实验为例,我们开设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关的探索性实验和验证实验,与小学自然教学联系的实验习题,有体现实验教学灵活性的选做实验,还有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鼓励课外研究的课外实验与制作。

3、强调实验设计的研究性。为培养学生从能力,我们开设了与小学自然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设计,从目的要求到完成方法以及成果评价等都带有一定研究性:如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反应物最佳用量的确定,实验条件的控制等。结合演示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将浓H2SO4的氧化性,HNO3的氧化性、碘的升华等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实验装置由敞开式改为封闭式,此外在选做实验和课外实验与制作的设计中还重视了其应用和服务于生活实际的成分。

4、突出实验教学的示范性。在实验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教师演示实验的示范作用,切实加强对学生分组实验的指导,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尝试设计和准备实验的全过程,渗透对小学自然教学的研究。例如在教授“氧和硫”一章中,考虑到小学自然教学中氧气的制取是难点,所以在选做实验中对氧气的制法提出了较高层次的教学要求:学会用KMnO4、KClO3、H2O2等制取氧气,掌握实验的成败关键;并在氨气、甲烷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又恰到好处地重现氧气制法,这样举一反三,重在过程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并达到准备、灵活、协调的程度。

5、注重科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我把实验教学从单纯地当做一种直观工具和辅助手段的从属地位上升到科学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的高度,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达到掌握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自然观,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将此迁移为中师生必备的教育能力,为将来创造性地完成小学教育工作打好良好基础。

三、渗透分层递进的学法指导,提高师范生的自学能力

从学法指导入手,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化学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指学生学会阅读教材,理解并归纳重要内容。以化学概念和原理为主的课文比较适合于这种自学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以初中原子结构初步知识为指导来认识元素族性质变化规律的律前元素的课文比较适合于这类自学方法;最后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感知材料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加工信息获取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例如强调结构与周期规律理论的指导作用,体现“构——位——性”三者统一关系的律后元素的课文较为适合于这类自学方法。

我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使用的课前——课上——课后自学方法“三步曲”是:

1、课前预习法。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布置预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记忆要领,演练例题,粗解习题,初步了解和掌握教材基本内容。预习使学生主动学习、走在课文内容前面,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2、依纲发现法。课上揭示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提纲和研讨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主动感知教材、实验、实物、数据、图表、录像等材料,结合研讨题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3、课题作业法。从众多的化学教学内容中精选基本、典型、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小课题,让学生结合化学知识和技能,课后运用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实验操作、专题讨论、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对一些问题进行究其本质规律的学习和探究。

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篇5

关键词:高职;食品加工技术;无机与分析化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98-03

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从事食品生产加工、设备操作、技术管理与品质控制等第一线工作所需的高级技术,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是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作为学生入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化学课程,其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高中化学基础上,复习巩固无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在介绍定量分析化学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主要的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测定条件、实验操作方法。通过这门课学习,学生应掌握有关理论、学习科学的验证和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规范的操作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该课程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面临的挑战

当前,在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主要面临的挑战有以下方面。

(一)来自新时代新需要的挑战

当前,“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特征。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有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作为一门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在教学中,尤其要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不断完善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二)来自学生的挑战

学生对课程认识不足 高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偏科严重,不少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仅从字面上理解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以为所学知识仅涉及食品的制作和加工。有些学生高中理科基础极差,却选择了该专业,在入学后接触到化学课程并了解到分析化学课程仅仅是化学相关课程的基础后出现迷茫、畏难甚至排斥等情绪。这种情绪的蔓延对课程教学的开展是极其不利的。

学生基础薄弱 不少学生在入学前化学基础很差,实验基础几乎为零,特别是一部分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高中教学条件所限,仅在课堂上见过教师演示实验甚至完全没有见过演示实验,对化学实验的认识一片空白。

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在接触本门课程之后,有部分学生依然存在考试蒙混过关、及格即可的心态,未意识到分析化学基础课程对其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乃至就业技能的重要意义,思想上松懈,有的学生对课程提不起兴趣,更有些学生在一两次实验失败或者发现理论课内容较难理解后产生了逃避和放弃的心态。

面对时代提出的需要,面对高职院校特殊的学生群体,面对《无机与分析化学》独特的课程体系,分析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是摆在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以往的《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一,以教师为核心,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导作用。第二,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过于刻板依照教材,教学手段多采用讲授、示范实验等方法,没有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第三,课程断层化。由于理论课的考核较容易量化,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容易出现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操作技能训练的现象。理论课和实验课之间容易出现断层和衔接不上的情况,本课程和后续课程间更难以建立联系。第四,考核手段不完善。理论考核较容易量化,但实验考核没有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机制,导致考核成绩不能完全体现学生对本课程尤其是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验证和掌握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适应新时代高速发展的《无机与分析化学》学科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改革的新措施

《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为指导思想,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课程衔接、考核手段的完善等方面入手,着力构建一种比较科学系统的教学模式。

(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思想动员 首先,在课程开始时,即将本课程涉及的相关课程一并进行介绍,告知学生分析化学基础的扎实掌握对后续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检验分析技术、食品检验工考证的重要意义。其次,要重点强调该课程与学生考证、就业之间的关系,以学生的切身利益为切入点,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同时,给学生展示往届学生在考证、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利用过来人的现身说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好基础化学课的重要意义。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困惑和迷茫情绪,必要时应采用单独谈话等形式对其进行及时疏导,鼓励学生意识到《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并不难学,只要用心,肯学,一定可以将本课程学好。

调动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分析化学课程较为枯燥,学生普遍觉得这门课程毫无趣味可言。教师应在枯燥中发掘出趣味来。首先,在授课时,多采用实例教学,尤其是结合食品专业相关实例。例如,在讲解样品的前处理时举奶粉、糖果、面包等学生喜闻乐见的食品为例子,在讲解酸碱滴定法的时候结合饮料酸度测定,讲解分光光度法测定时介绍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测定等。尽一切可能在课程中加入生动的例子,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为后续《食品检验分析技术》课程打下基础。另外,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在不影响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应尽量让课件丰富多彩,教师在授课时也应特别注意语言的组织和课堂气氛的调动,并多管齐下,采用提问、学生上台讲解等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实验课教学由于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往往较理论课更能吸引学生。所以,充分利用好实验课,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措施。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实验。学生对“今天的实验是什么,能产生什么结果”做到心中有数,才有可能对实验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每次实验课开始前应提问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少学生觉得实验就是按部就班地照书做,对预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实验开始时手忙脚乱。因此,应严格要求学生写好预习报告。其次,在实验时,应重视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应有整洁、有序、丰富的实验室文化,让学生感觉进实验室不是进到一个死板的空间中,而是到一个让人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新的知识。再次,重视演示实验。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离不开演示环节,教师只有做好演示和手把手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验技能。在演示实验环节,教师的用语应简洁、扼要、准确,同时,应生动不死板。例如,在演示滴定管的操作时,可以先提问学生在高中有无接触过滴定管的使用,若有,“你印象中的滴定管应如何使用?”通过这样简单一问,学生能立即展开积极思考。尽管学生对滴定管的使用的了解往往是模糊的,但思考的过程能使学生被深深地吸引到后续的教学中。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从今开始,大家必须摒弃高中对滴定管使用的模糊概念,把今天课程上教师所讲的每一个字都细细体会,因为每个字都包含着操作细节!”学生的课堂反馈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教学过程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较好。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改革教学内容,狠抓基本功训练 高职的教学特点和就业导向决定了高职教学不能向深度拓展,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有利于就业和技能提高的知识。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应删减或弱化一些与实际结合不大密切的章节,比如“物质结构”,而在与实验或技能关系紧密的章节中应增加课时,如“分析化学概论”。这样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能较好地保证教学效果。在实验环节,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多对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也是教师应该考虑的。同样,在教学实践中可删减一些较简单或者对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学生而言实用性不太强的实验,如性质鉴定实验,而加大对滴定、定容、移液等分析化学基础实验的练习,通过反复的操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教学重点,转化教师的角色,把教师的角色由教学中心转为教学的组织者和辅导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独立思考力求解决,在此基础上与教师探讨并得出相应结果。

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和示范为主。当前,多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多媒体课件以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展示直观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应注意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融二者之长为教学所用。在理论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获取更多的信息。但由于《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也不能忽略传统的板书。一些解题过程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现,能节约课堂时间。但也有一部分须以板书的形式展现,在板书的过程中,解题或推导过程逐步展现,使学生紧跟教师思路,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实验课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幻灯片和录像带以开阔学生视野,一些细小的操作动作可以特写镜头的方式来展示。仪器的内部结构和原理也可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但同时也应注意,实验教学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不能用操作视频完全替代教师演示,应以教师的演示配合详细的讲解为主,学生亲眼所见的实际演示结合多媒体演示,才能印象深刻。对于操作中的重点细节,为了强化学生印象,仍然可以大字板书写出来。教学实践表明,这样教学学生反映普遍较好。

(三)注重课程的衔接

注重课程的衔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衔接,二是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

为了更好地达到高职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实践技能,《无机与分析化学》可与《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合并为一门课,分为理论和实验两大块。理论和实验课同步,并相互关联。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原有的课程体系变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无论是在教学大纲、进度的编写上,还是在课时安排上都应从整体出发。而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更应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紧密衔接,做到理论指导实验,实验验证和提升理论。首先,在教学大纲的设置上,应注意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的安排尽量做到同步,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不会产生断层之感。其次,理论课上涉及实验的部分应重点指出,要求学生重视。有些与实验结合紧密的部分,可以移到实验课中,在实验课之前讲授。

分析化学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与后续课程关系极其紧密。明确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不但能使学生在思想上更加重视本课程的学习,对后续课程也能起到铺垫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精通本课程,还应对后续课程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例如,应了解食品生物化学的内容、食品检验分析的内容,这样在讲授相关章节时能学生就能做到举一反三,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讲授样品前处理时可以举食品中蛋白质测定的例子,讲授滴定分析基本操作时可以告知学生分析化学基本操作在食品检验分析实验中及食品检验工考证中的应用。

(四)完善课程考核办法

在课程考核上,应完善原有的课程考核办法,把理论和实验成绩同步纳入总成绩中。理论和实验考核应根据其特点确定不同的考核方式。实验成绩的考量中可加大平时实验课表现、实验操作能力所占的比例,期末考核为实验操作考核。实验操作考核的方法是对每一名学生进行单独的操作考核,考核的目的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所学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过程、熟练程度、实验结果以及每个考试项目的评分点当场打出分数,并要求学生当场计算、处理实验数据并提交实验报告,最终操作考核的分数由实验操作分和实验报告分组成。采用这种全面的考核方法,既可解决实验考核只考虑平时表现,而忽视期末成绩的普遍问题,又可避免以期末成绩一锤定音的局限性,克服单凭实验报告打分所产生的偏差,可以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实验水平,学生的实验技能可得到充分体现,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可得到锻炼。而理论成绩则以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并综合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定,在最终的总成绩中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各占50%。这样,把理论和实验同步纳入总成绩中,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也能更科学地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在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素质强化技能训练,从思想动员、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入手,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课程衔接、完善考核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后续课程和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知新,王祖浩.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马春花.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程芳婷.高职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4):94-95.

[4]吴春艳,刘建成.高职学院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9(4):54-56.

[5]郑艳芬,王仲旭,晋利,等.高职环境类《分析化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3):80-81.

[6]王安群,欧阳文.情境教学法在高职《分析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127-128.

[7]段晓琴.高职分析化学能力教育考试评价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5):110-111.

作者简介:

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篇6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本科教学

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1-2]。我校从2009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生源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也相对专科生扎实,学校鼓励具有一定开课条件的课程进行双语教学,为其它后续课程累积经验。

本文根据滇西高校实际情况及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特点,提出进行双语教学的思路。主要从大纲、教学手段利用、教材、考试办法、教学效果跟踪和师资等方面提出具体实施办法。

1.保山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开张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的现状与条件[3]

保山学院自2009年招收本科学生以来,有机化学教研室开展了专业英语、有机合成双语教学。虽然生源质量较前明显提高,但是授课对象英语水平较低,普通词汇量与专业词汇量较少。保山地处我国西部边境,生源的英语基础较其它发达地区差很多,如果直接采用原版教材对学生开张双语教学,学生会对有机化学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结果可能会导致有机化学主干课的教学质量下降。

有机化学包括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因此我们提出由实验双语课带动理论双语课,通过实践动手理解从而提高英语理解和有机理论知识理解的能力。

2.课前严密细致的教学设计

2.1 教师备课

双语教学对高校非英语专业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是硕士及以上学历,在前期学习阶段都有过专业外语学习和英语论文写作的经历,应该具备较为良好的英语基础。但是口语能力还是有所欠缺,而且临场应变能力也可能会受到外语表达能力的影响,从而使课堂变得生硬。因此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加强英语口语训练,尤其是专业口语的训练。为此可以阅读英文文献,总结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经常复习,这样可以丰富教师对同一种操作的不同表达,并可以根据学生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展开解释,转化表达方式,可以使对实验的描述更加形象,表达更加通俗口语化。

2.2 教材的选用

在备课中,应该尽量选择原版教材,并且精读。但是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选用原版教材后发现,原版教材不仅昂贵,而且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教研室采取的方法是:采用国内使用较为成熟的自编双语教材,同时配合原版教材,以保证使用的英语地道准确。

3.教学环节

3.1建立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大纲,除对基本知识点的要求不变外,还需根据各章节具体内容,提出需要掌握的英文内容,如:有机化学专业词汇、专业术语、化合物英文命名规则、基本概念的英文表述等。

3.2 双语课程教学手段采用中英文对照双语课件,以《有机化学实验》第3版(倪沛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及原版教材为母本,使用PPT的便捷功能,将实验步骤、实验装置和实验演示三者结合起来。实验讲授式参照原版教材用英语讲解,适当放慢语速,在讲解实验原理这一块时,可适当穿插汉语解释。最后用英语加以总结。第一次出现的基本原理、专用名词、术语等采用原版教材中的原文与中文进行讲解说明,重复出现时采用英文解释。随着学生对实验中不断重复的词汇的熟悉,可以在实验教学中穿插对学生的提问,从而加深印象。

4.预习环节

有机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无论是否是双语教学都必须做好实验预习。而在实验双语教学中,更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对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和装置等进行预习,并且要求预习专业的术语和实验原理的英语表达。这样在课堂上,教师讲解时,就更能强化的深入的理解,也能更好的进行实验操作。

5.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后,严格要求学生用英语书写实验报告,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另外,在问题讨论部分要求学生认真讨论,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掌握专业术语和应用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批改实验报告时必须认真,对报告中出现的中式英语应加以改正。并且在下次上课前对前次实验进行总结,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

参考文献:

[1] 陈晶瑛.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05,(1).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成立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工作协作组的通知.教高司函[2004]197号,2004,8.

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篇7

关键词 土力学 过程化 考核方式 考试改革 实践

0引言

土力学是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是采矿工程专业选修课程,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到承上⑾碌淖饔谩Mü近几年的实践教学发现,目前土力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学内容偏于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考核方式单一等。其中,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最为突出,这种传统考核方法一方面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懈怠的心理,难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不能准确衡量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使得教学过程僵硬化,师生间互动少,信息不能即时反馈。由此可见,现行的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存在一些问题,而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过程化考核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课程教学过程化考核方案制定

土力学课程教学过程化考试改革在安全工程14年级85名学生试点实施,首先制定教学过程化考核方案,明确考核指标及其权重、考核目的、考核内容、评定依据等,如表1所示。

2课程教学过程化考核方案具体实践

2.1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中布置3次作业,每次作业出5道同类型的试题供学生选做,譬如学号尾号为1(6)、2(7)、3(8)、4(9)、5(0)的学生,分别对应做题目1、2、3、4、5试题,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另一方面尽可能杜绝学生相互抄袭。学生上交作业后,及时批改作业,下次上课给学生讲解试题及答疑。学生课堂出勤及纪律也统计在课后作业中,有缺席或违纪酌情扣分。

2.2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安排在教学中后期,这时土力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讲完。学生自由组合5-6人一组,针对土力学地基沉降、渗透破坏、边坡失稳及挡土墙设计等内容在课下进行讨论,形成讨论结果及意见。在课堂上每小组全体成员用8分钟左右时间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可以是讨论报告、PPT讲解、插播视频、实体模型等多种形式,下一组针对上一组讲解及讨论结果提2个问题。课堂讨论成绩由讨论内容、讨论展示形式及提问回答等综合评定。

2.3科技论文写作

本环节属于课外拓展内容,要求学生查阅土力学及其前沿方向文献资料,结合所学的土力学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土力学典型案例及工程现场实际问题,撰写科技论文报告,报告主要关于土力学渗透破坏、地基不均匀沉降、地基失稳破坏及处理、土坡数值模拟及稳定分析、土坡失稳安全事故案例分析、挡土墙安全设计等,主要根据科技论文写作质量评定成绩。

2.4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是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对土力学问题进行试验研究或验证,学校实验室现能够开设含水量、比重、密度、液限、塑限、直剪实验、压缩实验等实验,考虑到学生人数多,学生自由组合5人一组,根据时间安排选择3个或以上的实验项目,小组在做实验之前必须提交实验计划、实验方案及预期成果。实验过程中教师全程检查和指导学生,实验结束后,实验数据经过教师检查后方可离开,学生根据采集的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成绩根据学生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评定。

2.5期末理论考试

该门课程由于是必须修课和学院考试改革课程,采取闭卷考试。期末考试形式及内容与以往考核相同,以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及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和计算的熟练程度为目的,命题以教材为依据,尽量做到解题思路灵活,避免死记硬背,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及计算题等四种类型。

3结语

通过土力学课程过程化考核在14年级试点实施,发现多样化的科学考核评价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互动交流,较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也有促进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对土力学课程过程化考核方式加以完善,以不断提高土力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静,赵安平,刘洪波.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11): 318,159.

[2] 王安明,李小根,姜彤等.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25(4):100-102.

[3] 刘勇健.岩土工程系列课程的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2):65-69.

[4] 郝冬雪, 陈榕, 高宇聪等.土力学课程教学过程化考核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1):105-108

[5] 张宏涛,曹仰杰.过程化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3(25):66-67.

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篇8

论文摘要:在对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作者的教学实践,提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案,从教学内容、学科发展、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入手,提高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变化规律的基础生命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上解释各种生命现象,内容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其教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而,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生物化学对生命科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既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又是生物专业的带头学科。

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作风的重要教学环节.具有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生物化学实验可对学生进行生物化学基本技能的培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今后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因此,如何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更好的掌握实验课中的各项生物化学实验技能,是目前实验课教学中尚需解决的问题。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实验课课程程组成员根据历年担任实验课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以及所开设生命科学的两个本科专业的特点,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作了一些改革。

1 改革实验内容,增强综合性和设计性

生物化学实验课是随着生物化学理论发展起来的学科,独立的课程内容,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受到教学模式及经费不足等等因素的限制,教学内容一直未有大的改动,主要是利用分光光度测定技术和显色观察等方法进行组织样品中生物活性分子的含量测定,以及利用离心、沉淀等方法制备和分析生物样品中的活性分子。这些内容在80年代的教学科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本满足了当时本科教学的需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大部分实验内容已经过时,与理论教学脱节现象也比较严重。同时以往的实验多是验证性的实验和教师演示性实验,激发不起同学们的学习和操作兴趣,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达不到素质教学的目的。因此,本学期针对这一弊病作出大胆改革尝试,并得到良好效果。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比如:加入综合性实验动物DNA的提取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并在实验过程中提供多种动物肝脏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的凝胶电泳,在实验过程中提供多种植物材料并对植物进行干旱和冷冻胁迫,增加综合性实验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在实验课前让学生熟悉理论知识,上课前让学生设计实验过程,比如: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的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酶的知识来使用强碱变性,强酸变性,加热变性等方法在一定催化反应时间后使酶变性失活。

2注重学科进展,加强与科研的联系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各学科的交汇点,尤其是近数十年来,成为生命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学科。其理论与技术己渗透到与之相关的生命学科的各领域,而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探索生命科学服务。所以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和生物技术中心的老师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介绍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发展和将科研进展在实验中介绍。并将结合我院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科研课题相关所有用到的实验内容及时引入的生物化学内容上,比如:增加综合性实验植物抗性相关酶测定(SOD、POD、CAT),植物DNA的提取及其分离测定,质粒的DNA的提取与鉴定。这些实验是目前科研前沿部分也是我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科研课题所要基础,开设这些实验能及时让学生了解科研动态,巩固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尽早的步入科研行列,对提高生命科学两个本科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质的非常必要的。

3 革新实验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实验课教学

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反映这门课程难懂,抽象,给授课老师带来很大难度。多媒体技术借助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传递信息,为解决授课抽象难懂问题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它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形象理解,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以前,教师上实验课仅用黑板板书,操作也仅做一此简单的小范,生物化学挂图也很有限,这极大的影响了实验的教学效果。学生听不懂实验,学生在实验中不知如何下手,对有此简单的仪器都不会正确使用与操作。学生做完实验后印象不深,收获不大,更不能把实验课和理论课紧密联系起来。我们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在实验课堂上,让学生在动手做实验前,先看一段实验操作步骤的录像,然后在实验过程中视具体情况给予纠正,这样可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另外,实验过程中合理利用时间,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比如在植物过氧化物同工酶PAGE实验中,需要反复进行离心和电泳,空闲等待时间很多。我们利用离心和电泳等待的时间放一此生物化学实验操作教学光盘让学生观看。光盘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讲述学生正在做的实验的原理,他们正在做的步骤有什么作用,有哪此注意事项。这样学生每做一步都会明白他们在做什么,使之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加强了实践操作能力,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减轻。

4 完善实验课的考核方法

生物化学实验是一门对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两个本科专业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以往实验课是依附于生物化学理论课中,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的不重视,不当回事。从生物化学实验课独立出来成一门单独的一门课后学生普遍重视起来。但是考核方式不完善,实验成绩的考核.过去过分依赖实验报告的优劣.导致学生不汁重实验过程.片而追求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实验报告的篇幅和整洁程度.严重制约了对学生综合索质的培养。我们现在考核实验.是综合一个学生的实验态度、基木方法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而的成绩。在考核方法中.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30%,实验中的现场考核占30% ,实验理论单独考试占40%。改革后的实验课考核方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又保证了成绩评定的的客观和公正性、提高了实验的教学效果。 价值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展开讨论。但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不用思考,答案就脱口而出,或只要在教材上读一两句使可获得教师的首肯,这样的讨论,从表面上看,学生很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不仅激发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还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惰性,也影响了教学效率,说得更严重一点那就是浪费课堂时间。新课改下,政治课教学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广大教师逐渐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即采取一味“满堂灌”和单纯“注入式”的教法,而是不断探索新教学方法,更注重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了政治课的素质教育。其中,“讨论式”教学法是广大政治教师所乐于采用的一种新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其主要模式是:教师拟出问题学生展开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发言。“讨论式”教学法如果能正确运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澄清学生的一些模糊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讨论式”教学法使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能得到很大改进,能克服应试教育模式的一些弊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就目前的政治课教学实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政治教师都能正确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而是有少数教师运用此法时仅仅流于形式,尤其是在公开课中。比如某些教师为了显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是便设计一些过于简单、琐碎、缺乏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展开讨论。但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不用思考,答案就脱口而出,或只要在教材上读一两句使可获得教师的首肯,这样的讨论,从表面上看,学生很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不仅激发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还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惰性,也影响了教学效率,说得更严重一点那就是浪费课堂时间。 一堂成功的讨论课应具备以下条件:(1)讨论的目的已达到;(2)所有学生,包括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3)教师的方法运用得合理得当。那么该如何正确运用“讨论式”教学法使讨论课获得成功呢?笔者想就“讨论式”教学法模式的几个环节即教师拟出问题、学生展开讨论、选出代表发言、分别谈一些看法。 讨论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讨论的成败。因此,教师应该精心拟出合适的讨论题,这是一堂成功的讨论课的首要环节。笔者认为教师所选的讨论题应具备以下条件:(1)要具有代表性,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2)要选准切入点,使学生有话可说,避免无所适从,无从答起(3)要有梯度,有层次,适合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全班学生都能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达到整体参与,普遍提高的目的。(4)要结合课堂实际,适时使用。如果讨论是在讲授新课前使用,那么讨论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该堂新课的兴趣;如果讨论是在讲完新课后进行,那么讨论题要能够帮助学生整理本课知识点,理清各知识点的逻辑联系;如果是专题讨论,那么教师应在上一节课后布置本节课的讨论题,并让学生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做好社会调查,准备好讨论提纲,以便讨论时有言可发。总之.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是生命科学本科专业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强化实验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创新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涉及面广,环节多.是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只是在以上的四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还有很多方面时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朱索琴.牛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思路[J].生物学杂志,2004, (2):43- 45.

[2] 冯志敏,美国大学教学管理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J].高教探索,2002,(3):44- 46.

[3]沈佐湘.胡惠君.实验教学与人才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3, (3):90-91.

上一篇:中学化学实验课论文范文 下一篇:微课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