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11 21:37:14

金融学课程

金融学课程范文第1篇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建构性、丰富性和差异性。从当前的《金融学》双语课程实施现状看,其存在着英文配套教材缺乏;课程设置盲目随意;课程评价机制落后等问题,本文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相关特点,提出了丰富《金融学》教材资源,科学设置《金融学》课程和构建“学教结合”评价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

后现代;《金融学》;双语教学;对策

后现代课程观是21世纪较为流行的,主要区别现代课程观的新探索。现代课程观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而后现代课程观强调目标产生于一切活动中,课程目标既是一种目标,同时又是一种手段。教学和课程是连续的,课程不能脱离于教学课程,边教学边设计边思考,这是后现代课程观的主要特色。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推进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尤其是在金融学、国际贸易、生物工程等专业实行双语教学。在中国金融业改革不断深入,金融理论不断创新的背景下,探讨后现代课程观背景下的《金融学》双语课程教学,很有意义。

一、后现代课程观的主要理念

从美国后现代课程观的发展看,主要分成两种类型:即批判性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与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无论是哪种类型,其课程设置都主要具备一些特点:

1、课程具有建构性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应该是建构性的和非线性的,这种建构性体现在参与者和相互作用上,它是一种模体,没有严格的终点和起点,课程随着建构体系越来越丰富,交叉点也越来越多,意义也不断深化。课程与教学也是交叉融合的关系,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课程目标在一级意义上总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它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去寻求教学一方面进行着课程的实践,另一方面也是在解读和建构着什么是课程。

2、课程具有丰富性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具有丰富性,没有固定不变的课程,没有一层不变的标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具有不缺定性、不平衡性,强调课程的生成过程,强调生成过程的随机性和生动性。课程没有固定的起点与终点,课程的终点又是一个新的起点,课程本身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新课程观强调对话、组织、解释和假设,课程的目的是启发学生运用某种事物的能力。完整的课程观强调反思,强调深度同时也强调需要让他人同伴、教师考察、批评并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对话是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关键,对于课程来说,做和做中的反思对于课程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的反思使得后现代主义的课程具有不确定性,进一步丰富了课程内容。

3、课程具有差异性

从后现代主义的课程建构思想来看,其思想主张自我意识的提升和个性的解放。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关注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存在经验,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学习经验,使其课程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为重要的意义体现在其探索知识。在个体探索与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具体到每一个体的文化背景、知识积淀不同,因此个体对于课程的主张也不同,理解和思考的维度也不同。个体意识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意识性,从而有利于整个课程的长远发展,这是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重要意义。

二、后现代课程观下的《金融学》双语课程现状

从我国金融学双语课程培养现状看,各个高校都十分重视双语教学,将双语课程作为课程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之一。从现有已经使用双语课程教学的学校看,目前很多高校的双语教学采用的模式参差不齐,在课程教学上,基本上都是使用混乱式和半外语式,学生和师资的授课模式往往难以调和,但是其教材难以“中西合璧”,部分教师的英文水平有限,授课方式与手段以及英文教材生词过多,教学思维与学生水平不适应,再加上高校大班教学,教材的选定和信息技术落后,这使得《金融学》双语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1、英文配套教材缺乏

从《金融学》双语课程培养实施现状看,目前部分高校使用的双语教材主要以英文原版教材为主,原版教材的使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国内课程教学大纲不相符合。从国外教材的编制特点看,国外的教材是根据自身国家的课程标准,在摸清相关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编制。这种情况下编制的教材,其编排上不符合中国学生的习得理念,也不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情况,原版的英文教材真要针对的是母语为英语学生,而中国的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水平,很难达到第一语言为英语的国外学生水平,课程教材中的某些教学内容严重脱离中国学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因此,对于国外的原版英语教材,很多都超出了广大学生对其所学内容的消化,从而使得相关的英语课程教学难以实施,其所学内容超出学生的承受范围,最终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难以消化,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最终使得学生丧失了对双语课程教学的学习兴趣。在英文原版教材难以理解的情况下,很多高校苦于没有相关教材资料、没有教学参考书,这对于双语教学来说,无异于缘木求鱼。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很多高校在开设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时,不得不依靠各种渠道提供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配套教材的缺乏,这是当前《金融学》双语课程教学中的最大难题。

2、课程设置盲目随意

从《金融学》双语课程设置看,存在着盲目行为,往往学生还不具备条件,就盲目开设了课程。有的学校在大一刚进入学校时,学生还不具备专业基础学习能力,只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对相关知识还比较模糊,尤其是对于专业英语殊的构词、术语、句法、语篇等还相当陌生,就直接进行双语课程教学。事实上,如果在学生刚进入大一时,先开设一个学期的专业英语课程,使得学生对于《金融学》的课程内容紧密关联,使得学生在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英语词汇后,再根据金融学专业特定的术语、句法及语篇有一定的了解和运用,此时再对学生进行双语授课则水到渠成,学生很容易掌握。因此,在这个课程设置上,第一要考虑金融学双语教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性和连贯性,第二要考虑金融学的学科内容和学科性质,第三要顾及学生现有基础英语水平。在现有的课程设置原则上,需要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而不仅仅是考虑对课程的熟悉程度,教师本身的开课能力,学生的外语基础,如果仅仅是为了课程开设的形式和课程设置的容易度,那么金融学的双语课程选择不当,课程体系设置盲目,课程选择随意必将导致双语教学方向的迷失,使得双语课程教学流于形式,导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与实施双语教学的初衷背道而弛。

3、课程评价机制落后

双语教学不同于大学现有的课程评价制度,需要有符合双语教学的评价系统。课程评价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学》双语课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根据双语课程的目标,对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有利于金融学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学课程的开设应该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自信,金融学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能够使得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感觉。金融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不断强化能够使得双语教师及时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这样才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只有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进行反思和创新,教师才能够逐步认清自身的教学行为。只有对于金融学双语教学的过程监控,才能够知晓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保证金融学双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金融学课程评价体系是一个监控系统,评价机制能够不仅能够清楚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程度,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学校学校准确了解双语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而采取必要措施,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促使整个金融学双语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三、完善后现代课程观下《金融学》双语课程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后现代课程教学理念,结合后现代课程相关理念的特点,在金融学双语课程设置上,需要充分考虑课程的建构性、丰富性和差异性,结合金融学双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金融学双语课程的对策与建议。

1、丰富《金融学》教材资源

后现代课程教学理念,强调课程设置的建构性,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课程具有建构性。在金融学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上,需要保证教材资源的丰富性。一方面,可以在现有的原版英文教材上,对其进行修改,在没有合适的外文原版教材或实际条件不允许大量引进外文原版教材时,也可以通过请教学经验丰富且英文水平高的资深专业教师通过中西结合改编来进行弥补。《金融学》课程讲究建构性,教师可以选取适合我国双语教学的章节并对关键知识进行汉语注释,组织编写成语言规范、针对性强的双语教材。一方面,其能够丰富《金融学》教材资源,另一方面,又能够彰显课程设置的建构性。

2、科学设置《金融学》课程

双语课程的顺利进行不仅对教师的专业功底和外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外语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金融学双语课程时间选择上,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注意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可以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双语课程细分为难易等级不同的类别,在学习《金融学》双语课程时,首先开设相关的一个学期的专业英语课程,使得学生对于《金融学》专业特定的术语、句法及语篇有一定了解,奠定相应的专业基础。在金融学双语课程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级教学,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尊重学生个性,符合后现代课程教学理念中的差异性原则。

3、构建“学教结合”评价体系

后现代课程论强调课程过程中的对话与互助,强调教学的监考与管理,注重课程的评价反馈体系。《金融学》双语课程需要建立透明的评价体系,第一是要加强学生自评能力,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第二是要注重教师评价,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量规表,课程评价需要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适时地调整双语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在评价方式上,将课前、课中及课后评价相结合,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学校也可以根据课程设置特点及学生、教师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内容,促进学校《金融学》双语教学课程水平的提高。

作者:文婕 单位:红河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静.张进明,试论高校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J].高教探索,2007(1).

[2]赵林海.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中英文双语教学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3).

[3]郭洋生.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7.

[4]曹东云.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5]李文丽.双语教学效果分析与改善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14(1).

金融学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司金融 课程建设 教学方式 工科院校

一、引言

金融学的研究起源于货币,金融学一开始就是对货币与金融及其漫长演进史的研究。金融学作为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存在则是从1939年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有两件:一是美国金融学会(The 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于1939年成立;二是《金融学刊》(The Journal of Finance)于1946年出版。从学科领域拓展来看,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四个方面基本命题:有效市场理论、收益与风险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从发展的模式看,西方国家金融学演进主要经历了两种模式。第一,经济学院模式。货币金融学成为经济学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为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依托经济学院培养具有宏观金融经济分析与研究能力的金融人才。第二,商学院模式。公司金融学成为管理学理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主干课程为公司金融学、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依托商学院培养具有微观金融分析与实践能力的金融人才。对于我国,则经历了30年的“大财政、小金融”格局,只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金融学才真正获得新生,但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般的做法是:在开设主要课程《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公司金融学》等微观金融课程,这实际上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发展模式。

二、工科院校金融学定位与重点建设公司金融学的意义

偏理工科类的多科性院校,尽管开设金融学专业较综合性院校和财经类院校要晚一些,经验和积累要少一些,但是这类院校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具有现代金融学数理基础――理工学科方面的优势。长期以来,这类院校在数学、物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学科上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稳定的教师队伍,集聚了相对良好的教学资源,非常有利于培养对数理技术要求较高的微观金融人才。二是具有历史积淀少、转型便捷多的优势。相对于以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为主要课程教研见长的综合财经院校、工科院校历史积淀不多、教师等教学资源较易重新组合、重新优化,能够很快转型而定位到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三是金融产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公司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提出了对理工与金融等复合性人才的巨大需求,从而为理工科背景的院校拓展金融学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把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定位于商学院模式更适合大多数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即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有效沟通能力,做到文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因此,具体到课程开设和学科发展上,应该给予公司金融学等课程以核心课程的地位。就目前而言,工科院校将课程建设的重点放在微观金融领域和公司金融学,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第一,就改革可行性而言,西方的两种模式中,相比较而言,经济学院模式对宏观经济金融教学体系、教学资源的依赖性要强一些,理工院校一般不具备这些先天优势资源。而对于商学院模式,无疑更适合理工院校,办学成本较低,资源整合和优化更为便利,创设或转型更加可行。

第二,就服务国家建设而言,在世界和中国的经济、金融实践发生巨大变革的大背景和趋势下,我国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建设显得严重滞后。21世纪的金融、经济实践,已不再局限于以银行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形成的围绕货币银行学进行课程教学、以银行为中心来展开研究的格局,也已不能适应这一变革和发展了。“宏观金融”和“间接金融”正在与“微观金融”和“直接金融”相融合并向以后者为重点的方向演进。

第三,就金融学课程创新而言,有利于纠正两种不良创新行为或避免两种“误解”。其一是认为改革传统金融学课程,就是将宏观金融微观化,将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等加入微观金融的内容,在教学上增加个案研究或案例分析。实际上,以货币银行学为核心的金融学研究领域、方法和人才培养,与以公司金融学为核心的金融学差异很大,不可以简单处理为“微观化”,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创新。其二是将公司金融与会计学、财务学混同起来,认为加大会计学、财务学等课程的份量就是微观金融课程改革。尽管公司金融学与会计学、财务学都需要使用会计工具、分析财务报表等来从事教学与研究,但是两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出发点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将公司金融学纳入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可以少走弯路,有助于金融学进行“实质性”创新与发展。

三、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课程教学界定与内容拓展

公司金融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融资理财为主的传统理财阶段;第二阶段,以融资、投资和并购为主的综合理财阶段;第三阶段,以MM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等现代金融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金融理论与方法进行风险管理为主的理财阶段。一般认为,公司金融学讲授的是微观金融的基础性课程,其基础概念和原理是围绕“3C”展开:Capital Budgeting(资本预算),是企业为了增加企业价值,进行比较和选择长期资本投资项目的过程;Capital Structure(资本结构),是企业除短期负债以外的全部永久性和长期性资本占用项目的构成以及构成项目的比例关系,目的是企业通过安排企业资本中的负债和权益的比重,从而使股东权益价值最大化;Corporate Governance(公司治理),研究的是公司兼并收购行为产生的公司控制权转移问题和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这三个部分构成金融学专业公司金融学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教学内容。

在完成上述阶段教学的基础上,相应地拓展以下教学内容。

1、公司金融学研究领域的拓展。首先,需要进一步讲授公司融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延伸到企业重组与并购领域,如结合当前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分析其对公司并购产生的影响。也可以延伸开设新的相关课程,如企业并购理论与实务、公司并购案例分析等。其次,根据工科院校的具体学时设计情况,进入到第三阶段,讲授风险管理理财的相关内容,如结合上个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讲授投资、融资、重组、并购中的各种风险,进而结合当前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讲授其对金融业、经济实体的影响等,也可以另外开设风险管理或金融风险管理与实务课程,完善公司金融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公司金融学研究方法的拓展。为了在公司金融学的教学中反映该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需要突出两个方面的研究方法:(1)行为公司金融学主要从两个视角来展开研究:一是在假定公司管理人理性的条件下研究其对非理性市场的反应;二是在假定公司管理人非理性、存在心理偏差时研究非标准偏好与判断误差对公司投资、融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2)法和公司金融学是法和经济学的延伸与发展,其所侧重的是公司的金融行为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企业金融,而是经济活动中的合法主体法人“公司”的金融行为,认为公司理论是公司金融学的基础。

四、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教材教法改革与创新

现阶段可以归为公司金融学的教材繁多,教材名称也各不相同。1998年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华东师范大学陈琦伟主编的《公司金融》,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公司金融学教科书,是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需要并按国家“九五”教材规划要求组织编写的。随后陆续出版的教材多达上百种,如《公司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原理》、《财务管理应用》、《公司理财原理与实务》等。但是,由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师主编的公司金融教材非常的少,因此,组织编写适合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需要的公司金融学教材十分必要,围绕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目前主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的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在“增减三性”上。(1)减少宏观性,增强微观性,加强微观经济金融行为的课程内容,加强适应各种经济金融主体人才需要的培养力度。(2)减少理论性,增强应用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教材能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需要信息的归集。(3)减少封闭性,增强开放性,注重公司金融学科前言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吸纳和掌握,教材要动态反映理论与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2、引导教师培养。教师队伍的培养需要积极引导。一方面,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与实力雄厚的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拓一种“开放式”培养公司金融学科师资人才。另一方面,立足自身,积极转型,整合内部教师资源,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形成一批具有从事财会业务和金融业务资格、高级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职称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和高级技师。

3、创新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具有绿色环保、直观形象、信息集聚特点的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一是加大案例教学份量,精选案例和典型时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采用联合授课方法,聘请业界专业人士,分担部分教学与实践任务,将学校教学平台延伸到社会。三是增加模拟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中嫁接“中转站”,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创新考试考核方法,可以考虑课程考试、课程设计、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和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

4、改革实践环节。现阶段,尽管各高校增加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但份量偏低。财经院校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4级金融本科的培养方案显示,包括军训、实习、学年论文、课外活动在内的实践环节学分为26学分,占全部总学分162学分的16%。工科院校如吉林大学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重仅为12.6%。因此,需要花大力气来改革实践环节。一是大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要兼顾金融与非金融领域――应放在资本运作频繁且投资、融资业务较多的经济实体企业方面。二是积极鼓励课外上机实验,学生应充分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来实验室从事收集信息、研判市场、模拟投资、熟悉操作,乃至拓展视野、教学互动、发现问题和研究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科研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研究的创造性。

(注:本文系湖北工业大学教研课题“凸现工科院校优势的应用型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亦春、林海:金融学范畴界定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2] 孙伟: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2).

[3] 王晋忠主编,徐加根副主编:公司理财[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金融学课程范文第3篇

一、金融危机对金融学科人才培养的冲击

(一)道德风险道德风险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个经济哲学的概念,它并不等同于道德败坏,但是道德风险一旦发生,其后果可能比道德败坏行为所导致的后果还要严重。具体来讲,道德风险是指理性经济人在与他人发生经济关系的行为中,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置最基本的,或市场中众多经济人所共同遵守的经济伦理和商业道德于不顾,做出可能会导致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损失的行为。从法律意义上讲,这种行为可能违反法律,也可能没有违反法律,但是它们一定触及了道德底线。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道德风险的事例比比皆是。甚至很多学者认为这场金融危机的实质就是道德危机。金融机构明明知道次级债的信用风险,依然通过金融精英们魔术般的手段不断压缩打包成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发行获利,丝毫不顾及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的公众利益。金融高管们为了获取高额佣金豪赌次级债,置金融机构和广大股东的利益于不顾。在金融巨擘的游说和政治现金的诱惑下,面对复杂的金融衍生品,金融监管部门盲目追求资金配置效率而使得本来用于分散风险的创新产品成为风险的突破口,把自己沦为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帮凶。社会评级机构作为引导投资者投向的指针,不惜违背最基本的评级原则,做出与实际严重不符的评级,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和社会公信的缺失。凡此种种,无一例外的不与经济人的伦理道德缺失,甚至是道德沦丧息息相关。金融业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任何人都不能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独善其身。着力提升金融人才的伦理道德素养和水平,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虚拟经济次贷危机与以往历次金融危机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其爆发突然,扩散速度迅猛,传播范围极大。这些都是与其经济体系中虚拟经济成分过高密切相关的。应该说,虚拟经济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够极大的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还应该看到的是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作支撑,更不能脱离于实体经济之外自我循环,因为仅仅依靠人的理性预期自我循环,必将造成严重的价格泡沫和市场繁荣的假象。同时,虚拟经济领域内扭曲的价格信号还会促使实体经济内的资金抽逃转向虚拟经济的炒作之中,进而吹大泡沫。在次贷危机中,诸如几十亿美元的实质资产全部押上市场,并且放大几十倍去博取暴利的事例比比皆是,之中利令智昏的赌徒行为最终必然要为泡沫的破灭买单。华尔街的精英们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层层压缩,层层打包,层层杠杆交易,最终危机爆发的时候必然会出现数以万亿的亏空。在危机发生前,我们看到的是虚拟经济在金融市场配置资金的高效能。危机发生后,我们看到的是虚拟经济崩盘带来的冲击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结果。

(三)金融法规次贷危机爆发既有观念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观念方面的原因来自于对自由市场的过分信任,制度层面的原因来自于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前,华尔街金融机构自有资本不足10%,核心资本不足4%,在这种资本结构下,如果没有制度的有效监督,金融机构必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惜侵蚀他人利益,依靠自身的道德约束,很难做到严于律己。宽松的金融监管秉持效率至上的理念必然放松管制,无原则的鼓励金融创新必然使道德风险失去最有效的制度约束,危机必然爆发。与普通的商品市场相比,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一般发生在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和普通的中小投资者之间,特别是在消费金融领域。因此,金融消费者在消费信息采集、处理、决策方面相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金融机构滥用自己的优势地位,为金融消费者提供虚假信息,有失公允性的附式合同,不公平的交易以及扭曲的金融产品价格就会充斥市场之中,扰乱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二、课程的设置与调整

(一)增设《金融伦理道德》课程针对金融行业道德风险问题,我们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金融学科应该增加开设《金融伦理道德》课程。这里所说的开设课程,不是指增加或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也不是在某一课程中增加一个专题,而是要开设单独的《金融伦理道德》课程,而且要把伦理道德教育融入到金融学科的主干课程及专业课程之中。设计好与伦理道德相关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独立研究、深入探索和充分讨论,增加从金融学科视角理解伦理道德的内涵,以及对今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约束。要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把伦理道德的烙印深深的刻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让学生认识到遵守伦理道德和遵守法律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同时,还要为学生构建一个从环境、经济和社会视角理解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教材、文献、书籍、视频材料辅以案例分析讨论,邀请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的高管和金融领域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导师制定和伦理道德相关的课程实习计划,为学生营造金融伦理道德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其决策思维从股东价值观向利益相关者价值观转变。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突出课堂互动、项目驱动和课程论文相结合。让学生理解金融伦理道德如何影响金融产品营销,金融机构如何从战略层面应对,并为此做出策略设计。这样就构建了一个从金融伦理道德认知到技能到践行的完整的课程框架体系。

(二)增加金融衍生工具及其风险的教学内容传统金融理论教学中,一直将金融衍生工具作为规避风险、套期保值的投资工具。次贷危机爆发后,我们一方面认识到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市场中配置资金的高效率;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在其发行和交易过程中,如果没有有效监管,其对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都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可以说,金融衍生工具在现代金融市场理论和实践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金融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增加金融衍生工具的相关课程,尤其是针对其发行、交易过程中的风险问题要设置专题讨论,要通过课程论文或者案例分析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到金融衍生工具的本质内涵及其“双刃剑”的特性。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同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外与国内发展的比较分析相结合,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普通投资者的视角和利益要区分开来。要引导学生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从定性分析到定量测评的过度。应该说,带着对金融衍生工具及其风险本质内涵的深刻理解,当学生走上金融工作岗位的时候才会以更大的理性去面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巨大作用。

(三)增加金融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通过观察这场金融危机我们发现,片面的追求市场效率而忽视金融监管只能是饮鸩止渴。我们认为,要让学生以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作为鲜活的案例,充分认识到适度的金融法规监管和市场效率兼顾的重要性。在金融法规课程中,我们建议增加金融市场效率与安全并重的价值理念,引导学生思维从实现至上论到均衡发展论,从静态价值观到动态价值观,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回应的转变。要让学生认识到效率与安全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形式动态调整,总体上两者要均衡。要增加系统性风险识别、评估、监管等内容的讲授,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为蓝本,将风险监测、信息交流、政策制定等内容统一纳入风险控制机制之中。要增加金融消费者权益特别保护的内容,要强调政府公权力和法规对金融产品或服务消费者施以特别保护的重要意义,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金融学科的课程设置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其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金融发展、金融工具创新乃至金融危机都能为金融学科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践案例和理论根基,而金融学科的理论又能为指导金融实践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设计。因此,金融发展与金融学科的发展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根据具体经济形势和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来不断的调整金融学科的相关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合格的金融人才。

金融学课程范文第4篇

《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从以往有关金融学教研成果看主要集中在学生、教师、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从学生方面看,主要是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对专业基础课的作用认识不够,局限于教师的理论教学。枯燥的理论教学使得学生缺乏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专业基础课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认识,尤其是非金融专业的其他经管类学生,更是对《金融学》课程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同时教师授课方法、教材内容、考试评价方式等对学生学习也有一定影响。从教师方面看,教师在教授《金融学》课程中存在教法过于传统,模式单一;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等问题。教学授课过程中教法过于传统,方法单一,主要体现在教师往往比较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而把学生摆在课堂客体的位置上。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经典的案例,学生感觉到理论与现实的财经现象相距甚远,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效性很难有效发挥。《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重视理论,轻视实践。而金融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学科。随着金融理论的发展,金融学的内容也愈来愈多,学习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厚,庞大的理论体系面面俱到但又泛泛而谈,过于强化的理论性大大消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材方面看,教材版本层出不穷,有些教材内容庞大,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内容枯燥,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教材学科本位思想较重,有些内容脱离了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深有体会,虽然使用的《金融学》是“十二五”普通高校教育本科部级规划教材,但是仍然感觉到教材内容体系庞大,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教学评价方面问题。教学评价方面主要反映在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学校一般主要采用闭卷考试作为学生对课程学习掌握程度的主要评价方式,考试内容主要涉及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较少,基本都是客观试题。基于以上的问题,教师加强教学法研究,科学合理地采用多元化教学对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多元教学与《金融学》课程的模块学习的运用

系统查阅目前各种版本的《金融学》教材,概括起来,作者多数将这门专业基础知识分为四篇:即金融学相关的概念范畴、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宏观金融管理和调控。我们可以按照这样思路将授课分为四个模块,分模块安排授课计划。以某校非金融学专业的商科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例:该专业《金融学》计划课堂学时为32学时,每个模块课堂计划8学时。模块一,金融学的概念范畴;一方面要求学生理解金融的作用,另一方面正确科学地把握相关概念,该部分采用课堂讲授式教学,讲授《金融学》的体系、金融学的作用和相关的概念,同时和学生互动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从专业的角度审视一下生活中的金融现象,让抽象的金融作用和概念具体化。例如:居民和金融怎么联系的,自己身边的金融现象,金融在企业中的作用体现等等,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兼顾务实和兴趣的要求。

模块二,金融市场;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分工协作,自己讲解。通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在本模块的学习中,学生主动性明显提高,在讲解过程中非常积极,他们除了把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还查阅增加了很多外延的内容,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当然,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是非金融学专业的商科学生,在衍生品市场、衍生工具的理解等问题,不是很到位,此时,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的重点讲解和点评,鼓励并且提出改进的建议。为了督促小组中每个学生的参与,随机提问的形式进行检验。在学生自己备课过程中,发现了金融市场中衍生品市场相关概念不容易理解或者有很多疑惑,增加了学生的解惑的期望,此时,教师给他们讲解,学生们的听课集中度非常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该模块的教学中,如果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让学生进行模拟炒股,了解一下相关软件,进一步理解金融市场的微观层面的知识。

模块三,金融机构;该模块以理论系统讲解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授课。首先,教师先理论讲授金融机构的含义、类型和作用;然后,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金融机构产生过程、发展和变迁情况;以案例形式,让学生具体理解金融机构在经济生活的作用,总结提炼金融机构的地位。存款类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是该模块的核心内容,可以通过理论讲解和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方式掌握金融机构的业务运作流程和原理。当然,角色扮演的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到达预期的授课效果。

模块四,宏观金融管理和调控;该部分内容和学生在之前学习的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紧密衔接,同时,和当前的国家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当前的经济形势息息相关;所以,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相关新闻视频资料,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也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金融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从金融理论和经济现象中找到规律,形成自己的认识。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金融学》课程内容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开放课堂,发掘学生自主探究潜能;讲评启发,引导学生探究方向;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学生自己选题做一项小型课题研究,研究成果以论文或其他形式反馈给教师,与课程的最终考试一起作为对学生学习课程的评价。

四、多元化教学和模块授课在《金融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金融学》课程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针对《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教学来进行适当解决和改进,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授课对象灵活、积极探索更理想的教学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教师要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学理念,加强教学法研究。《金融学》课程教学方法多元化运用是提供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积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研究各类教学方法,研究同学科与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科学地选用的合适教学方法。第二,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多元化教学方法在《金融学》课程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综合运用好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把握好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并依据教学内容选择运用更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好,学生才能掌握好课程内容。最后,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性的提升取决于教师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金融学课程范文第5篇

《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门基础必修课,如何通过课程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认识金融学理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兴趣是经管类专业教学重点任务之一。本文根据《金融学》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性质,探索“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方式。根据2014-2015年第一学期考试成绩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测评结果来看,该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金融学》课程;组合教学;教学方式改革

[基金项目]

2015年湖南城市学院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管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其不合适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因此,在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合金融学实践的多种教学方式模式,提出“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采设计并推行有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是符合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的,同时对于二本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学》课程的特点

相比于其他专业课程,《金融学》的课程内容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目前已有的教材主要是对金融学基础知识的介绍,范围广、深度浅,行文主要以文字介绍为主,涉及到深层次的定量分析及逻辑推理比较少。如果采用简单的“教师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兴致不高,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第二,《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向学生介绍金融发展过程、分类等基础知识和概念,理论分析内容浅显但是宽泛,单从字面意思理解来看一目了然,学生可以自行学习,不需要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这些内容讲解介绍。第三,《金融学》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具有时效性,全球宏观经济瞬息巨变。而市面上的教材虽然很多都标有“21世纪”的字眼,但是书里面的内容跟不上现实的发展速度和发展需要,很难适应目前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由于学习的知识在分析现实问题的时候存在偏差,由此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消弱。《金融学》的课程特点与传统教学方式方法间的矛盾要求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建立一套既满足《金融学》课程特点,将简单空泛的概念、宽泛的理论分析、变化大的知识点变得“有血有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分析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的兴趣,提供其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在错综变化的现实情况下让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基础知识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且可以运用相关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金融改革问题进行分析的综合教学方法。笔者在总结2014-2016学年授课教学的经验基础上,按照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寻求教学方法上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时与课后互补,讲授与现场模拟融合的“组合式”教改途径。

二、“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组合式教学方式改革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关建环节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金融学》课程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显示组合式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组合式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效结合起来,集合一定的激励机制,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课前通过积极参与课内讲授、提高和讨论,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金融市场中具体经济参与体行为的角色模拟,将已有的理论知识、案例研究以及现实市场经济相结合,学生自行撰写文本并进行分角色表演,根据角色进行有机提问,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区分开来。这种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常规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也契合二本普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说,“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组合式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师讲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解读《金融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方法,提炼课程精华内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和解决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完成整个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第二,案例教学。《金融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讲授中体现实践性。具体说来就是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处理具体的问题,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阿里巴巴作为案例,将阿里的IPO过程、路演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将空泛的、看似和学生学习生活遥远的金融资本市场操作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将学生带入金融资本市场的运行当中。第三,角色模拟。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具体的人,本质上反映一种社会关系。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将不同的金融行为设置成不同的情景,由学生选择金融行为中的角色进行扮演,并设定为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境下做出不同的决策。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还可以引导学生会对该情境下金融行为决策的做出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并且可以从多个方面提高升学的综合能力。

三、《金融学》课程实施“组合式”教学方式改革成果分析

笔者以2014-2015学年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两个班级学生为教改对象,对其《金融学》课程进行“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组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具体如下:首先,考虑到《金融学》课程中部分章节如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公司上市等在以后的专业课程中会单独开设,对于这些章节对学生做简单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同时考虑到《金融学》课程时间性,根据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实践中产生的新内容及时进行增减,保证教学内容与理论前言和市场经济实践相一致。其次,组织学生对当前市场经济热点事件进行案例讨论分析。课堂讲授的时候正处阿里巴巴在纳斯达克上市阶段,教师以阿里巴巴公司的成长及上市全过程作为研究讨论分析案例,结合《金融学》课程中相应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布置案例讨论中所涉及到的与本课程相关的社会、经济金融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收集整理资料解决问题,及时消化和巩固书本的基础内容。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模拟。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组织了4次不同主题的课堂角色模拟活动,学生自由组合设立虚拟的公司企业,以及其他部门进行了文本撰写以及角色模拟。这4次角色模拟分别为:阿里妈妈企业IPO过程模拟、企业风险投资全过程模拟、收购阿里妈妈企业模拟、资产证券化模拟。学生在角色模拟中,展示提前写好与之相关的文案并进行“表演”(这个过程学生会在“表演”之前进行排练),其他同学则认真观摩,当台上同学“表演结束”,台下观摩的同学可以就“表演”过程中的疑问进行提问,要求台上的同学进行答疑,答疑对于表演组的评分具有一定的权重作用,如此使得学生在压力和动力之间相互转换,保证课堂角色模拟活动的成功进行。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模式改革,采用期末学生对教师的期末测评及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方面。两个班级52位同学参加闭卷考试前,课程教师未提供课程复习指导及相应试题库。学生在期末的教师测评中给教师的平均评分为91.32分,并且将金融理财的观念已经带入日常的工作。教学方式的改变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从2014-2015学年《金融学》课程教学方式的变动来看,初步的目标已经实现。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建立学生主体自主参与教学的机制,实现学生主动接受和能动创造;第二,强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将课程教学通过多媒体网络与现实金融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现实问题以及金融市场“黑天鹅”事件的导入性及分析,加强小组讨论以及个人独立研究,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

作者:周密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靓,王晶,邹红.组合式教学与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

[2]吴庆田.《金融学》课程实施“教学互动制”改革实践研究[J].学术论坛,2012,(4).

[3]刘录护.扈中平,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理念、案例与研究批判[J].教师教育研究,2015,(3).

[4]朱尔茜.我国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13,(3).

金融学课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学;案例教学法;内涵;优势;应用

国际金融学无论是在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在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占据者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是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因此,需要通过对国际金融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化,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在一般情况下,国际经融学由于其较强的理论性,教师在课堂中往往会通过知识点的讲授以及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来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而为了实现国际金融学在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面,教师也通常会融入其他的对学生应用能力有所提高的教学方式,来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案例教学便是其中之一。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对真实案例进行剖析讲解和分析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法的运用要求学生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并且能够对分析的技术进行灵活的运用,进而使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课教学要求制定的相应的案例教学内容,在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对现实案例的运用,并经过教师的系统讲解、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相互探讨,进而在案例的基础上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在让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的时候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或者是通过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来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而通过对实际案例在课堂上的解决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融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在国际金融学的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的方式,其优势体现在:第一,能有效提高学生在可谈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学习国际金融学中的知识时,有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进而产生乏味的心理并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如果在国际金融学的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的方法,就能有效通过与课程相关的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自行的思考来进行问题的分析,并得出相关的结论,让学生在自行的思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第二,能有效提高学生在国际金融方面的运用能力。教师在国际经融学的课堂中通过情景的构建来融入真实的案例,可以对课堂所讲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将各个知识点之间在案例中进行有效的串联。而学生在实际的案例解决中也可以将课程所学的知识融入其中,既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强化,又可以对学生的金融运用能力实现有效的提高。第三,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要使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学的教学中取得有效的成果,就必须对根据课程的内容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案例,并根据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形式对案例进行有效的更新。而教师在这样的形式下就需要对自身的知识进行不断的更新,以实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通过在国际金融学中案例教学的融入,也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

1、构建完善的案例教学的教学制度

国际金融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其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也就要求学校能够通过加大资金的投入来成立相关的部门对案例进行搜集和设计,并要能保证对其尽心及时的更新。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案例教学在国际金融学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参与与评价情况来实施相应的积分制,以推进案例教学在学校的发展。

2、根据课程的内容恰当的选择案例

在国际经融学的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应当根据课程的内容来进行划分。首先,基于国际金融学的理论知识,在深入的对金融现象分析之间所需要作出的描述课以运用描述型的案例;其次,当所要研究的对象以超越了教材理论的界限时,可以运用探索性的案例;最后,当课程的内容是要对某项全新的内容进行检验时,就可以运用实验型的案例。

3、对案例教学的环节进行优化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学的主体内容就是根据课程内容对案例进行探讨分析。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对案例结构的梳理以及对其中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要点进行整理,并通过话题的融入来构架与学生之间的话题的探讨,进而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要重视生生之前的问题探讨,以实现对学生关于课程知识要点内容的加强,进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探讨

当学生以课堂的主体进行案例的探讨时,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让各小组之间进行案例的探讨,并要能够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探讨的活动中,并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拓展,根据案例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而教师则要实现有效的从旁指导,在维持课堂秩序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案例的讨论与总结

当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讨与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时,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表述,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总结。学生对与案例的分析总难免会有顾及不到或者是不全面的地方,教师在听取学生的结论之后就应当对学生进行鼓励,并针对其结论进行更全面的补充,这样的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使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点有更加全面的掌握,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在问题分析方面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在国际金融学的教学中融入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提高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强化他们在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国际金融方面的引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并优化他们自身国际金融知识的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在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学生国际金融学成绩的有效提高。

作者: 李园园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建波,白锐锋.论案例教学与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案例教学在国际金融教学中的运用及改进[J].经济研究导刊.2011(01)

金融学课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行为金融学 教学设计 实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金融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试图揭示金融市场投资者的非理和决策规律的边缘学科。行为金融学以行为范式取代传统金融学的理性范式,承认人的行为的非理性,以展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推动了金融实证研究的发展。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将行为金融学纳入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中,行为金融学在教学设计方面和传统金融学差异较大。

1 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结构,培养直觉思维,发现内在动机。经典金融理论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但现实中人们的决策行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有一定的差异,行为金融学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拓宽理性经济人假设,其理论框架和经典金融学差异较大,因此首先要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把握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基本脉络。

2 教学内容

2.1 课程计划

课程设置上,可以暂定为专业选修课,安排在金融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公司金融等基于经典金融理论的传统必修课程之后;课时分配方面既包括理论讲授部分,也要包括课堂实验部分。虽然目前部分国内高校已经把行为金融学定为核心课程,但对一般高校而言还是暂定为专业选修课更为合适。金融涵盖的范围很广,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就业方向,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可在选修模块设立几个不同的方向,每个方向下设关联的课程组合,行为金融学可以和金融计量分析、实验经济学等构成一个课程组合,甚至可以把心理学等课程纳入这个课程组合。

2.2 教材选择

目前,国内已出现较多的行为金融学教材,但质量参差不齐。选择教材,首先要选择行为金融学理论体系完备的教材,其次要注意选择接近理论前沿的新颖教材,最后,教材能结合我国市场实际进行分析则更佳。在选定基本教材基础上,还应向学生推荐补充读物,特别是国外一些权威性的杂志。

2.3 内容标准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应包括期望理论和行为金融模型:期望理论用价值函数代替传统现代金融学的效用函数,价值函数是一条中间有一个拐点的S形曲线,自变量是投资者损益,盈利部分是凹函数,亏损部分是凸函数,行为人在看到损失时的失望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高得多,并由此推论,大多数投资者在获得利润时是风险厌恶者,在遭受亏损时是风险偏好者;行为组合理论BPT是对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的改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是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扩展,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其中信息交易者是不会出现系统偏差的理易者,噪声交易者时会产生认知偏差的非理性投资者,这两类交易者共同决定资产价格。

3 教学方法

3.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由哈佛商学院首创的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教学中有教师和学生两种主要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而非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负责提供教学案例等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案例材料进行思考与讨论,并对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3.1.1 教学准备

这阶段主要工作包括:选择适当的案例、确定讨论题和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

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案例。案例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案例内容与所学知识有关,难易程度与学习知识的深浅度相关,篇幅大小与教学时间相适应,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提供相应的提示和背景材料。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人们的投资心理更复杂,利用行为金融理论来分析我国的金融市场会更有效,教师应尽量选择基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案例。其次,确定讨论题。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案例的内容确定讨论题,讨论题要有一定的诱导性和争论意义,使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和争辩,深入掌握运用所学的行为金融学理论。第三,确定案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案例背景、学生人数、教学环境等确定相应的组织形式,如小组讨论法、智囊团法等,设计和布置案例教学环境。

3.1.2 主持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要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学课开始,教师首先简要介绍案情,布置讨论题,然后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和推敲案情,等学生基本熟悉案情、得出基本结论后再组织讨论。

教师要积极创造和维护良好的讨论环境和气氛,使学生能充分讨论和争辩。既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诱导学生,使发言始终围绕题目中心深入开展,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行为金融学知识理解的深化。

3.1.3 总结

每次讨论结束要做简短的总结,可以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生讨论情况的总结,主要总结学生讨论发言是否积极,有无同学未积极参与,分析讨论中存在的长处和不足等;二是对案例本身的讨论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揭示案例中包含的行为金融学理论,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相应结论,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准备。

3.2 课堂实验法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大量利用实验经济学方法,经济学的实验与自然科学的实验一样包含实验设计、选择实验设备和实验步骤、分析数据以及报告结果等环节,通过模拟环境和采用随机化、保密意图等仿真技巧,对社会中的人进行实验,验证投资人的行为。例如弗农·史密斯在张伯伦的课堂实验基础上,设置著名的“双向口头竞价”实验,参与者被分成买者或卖者两个群体,随机分配买者和卖者的角色;每个卖者有一单位的待售品,其保留价格为v,卖者不允许以低于v的价格出售商品,如以p>v的价格出售,卖者可以获得p—v的收益;每个买者也被分配了一个保留价w,即允许购买的最高价格;通过反复实验,史密斯验证了竞争性价格理论的合理性。行为金融学教学可引入课堂实验法,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探究性思维的方法。其教学程序: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进行模拟验证—比较评估并得出结论。教师通过设计课堂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和独立探索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倾向。在课堂上模拟实验环境,然后对随机选取学生和分配角色,诱导被实验者发挥被指定角色的特性,进行实验;借助行为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验证命题,通过比较和评估,判断实验本身的好坏,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现代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并具有发展潜力的金融人才。行为金融学课程的设置富于挑战性、创新型和趣味性,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和总结更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博宇.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

金融学课程范文第8篇

(一)前沿科学

计算金融学是一门前沿科学,其前沿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计算技术具有前沿性。伴随着计算理论的深化、计算工具的创新和计算实践的发展,计算技术日新月异,不论是软件或者硬件都处于持续进步更新的状态之中。所以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计算软件的选择必须跟紧时代前进的步伐,针对金融行业的需求选取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主流软件系统,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最实用,最前沿的计算技术。另一方面是将计算技术应用于金融行业的方法具有前沿性。计算技术的发展为解决金融系统中的大规模、复杂性的问题提供了可能,随着计算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金融活动正从一个完全不可控的过程转变为一个可预见的科学决策过程。例如我国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分析,挖掘有效信息,为其金融商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技术解决金融问题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要结合我国特殊的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技术来对金融问题进行分析模拟。

(二)交叉学科

计算金融学是一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形成的新兴学科,是金融学、数学与计算机技术三科交叉的产物。所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主要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金融学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金融学理论体系及其分析框架和思维方式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是学生分析研究当下金融形势及热点问题的理论基础;二是数学分析、数学建模等相关的数理知识内容,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才可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模型对金融问题进行求解,同时金融建模、数值计算内容也是计算金融课程的关键与难点;三是计算方法与软件操作、程序设计等计算机技术内容,运用高科技技术为大量金融数据分析与复杂数学建模过程带来便利。总的来说计算金融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教学要以金融背景为前提,以数学建模为研究基础,以计算机为研究工具,凸显计算,通过对海量金融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及模拟以求解金融领域内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仿真模拟

仿真模拟是计算金融学的一大独特之处,与传统金融研究方法相比,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金融问题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其结果更贴合实际,其研究计算过程更加简单。比如在进行期权定价时,传统金融研究更注重利用数学推导期权价格均衡点,通过求解方程的方法来得到定价,定价过程十分复杂繁琐;计算金融学则是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仿真,通过数值逼近的方法为期权定价提供决策支持,定价方式更为快捷和科学。仿真模拟可以说是计算金融学的一大创新点,在教学中应突出课程仿真模拟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金融仿真模拟实验。

二、计算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对策

针对计算金融学课程前沿科学、交叉学科,仿真模拟的特色,结合本人对该课程的理解与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机制等方面给出以下教学对策:

(一)统筹兼顾教学内容

计算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包括数学,金融学,计算技术三科知识,其内容多而杂,所以教学内容上的统筹兼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部分,数学建模的内容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计算金融课程时的一大难点,由于大一时开设了微积分、统计学等数学基础课,所以教学重点要放在数学建模原理的讲解上,要使学生摸透建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在金融部分,要以讲解金融基础知识与金融热点问题为主,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自主学习来拓宽金融知识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计算技术部分,可将计算技术内容的讲授穿插在数据分析以及金融建模的讲解之中,以具体问题给同学演示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以金融学的知识为主线,注重数学建模思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辅之计算机技术运用的实际操作知识,将金融理论、数理思想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做到教学内容上的面面俱到。

(二)合理引入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在课堂分析和讨论原始案例,从而提其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金融课程的学习中,其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要求高,单靠老师上课对于理论知识,建模思想的阐述与讲解,是无法达到将知识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入教学案例,特别是中国金融市场中的计算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具体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学生从案例中体会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学会如何将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生对知识不再只停留于课本上。但是教学案例要求精而不要求多,我们只需从分析,建模,评价等计算金融学的主要环节将经典案例讲透彻即可。

(三)积极仿真模拟实验

计算金融学的仿真模拟特色是该学科的精髓。在课程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开展仿真模拟实验,搭建仿真模拟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形成各种仿真虚拟金融市场,构建证券市场仿真模拟,期货期权市场仿真模拟,金融风险控制仿真模拟,金融产品设计创新仿真模拟等金融实验为一体的仿真模拟实验体系。仿真模拟实验可以有效解决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的问题,同时学生通过其仿真实践可具象地了解各金融活动的主要环节和金融市场的现实环境,为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后的创业和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大力开展课程竞赛

计算金融课程实践性强、难度高,一般来说仅仅凭借老师课上的知识讲解,学生是不可能透彻掌握该课程学习内容的,所以应在课外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课程竞赛的活动。计算金融课程竞赛可仿照计算机系的程序设计大赛,学生可以自由组队,以小组为参赛单位,设立优胜奖项及奖品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具体比赛内容则可以是金融产品定价的求解与计算,金融产品的设计等兼具专业性,实践性与创新性的项目。大力开展课程竞赛,这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课后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

(五)全面推进上机考核

当前,由于学校设施等限制,计算金融学一般采用闭卷的考试形式,学生最终考核成绩是根据闭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确定的。但是计算金融学是一门实验性与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十分注重金融理论分析和实际计算结合的能力,闭卷考试并不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考察,因此要在课程教学中全面推进上机考核。大部分院校现已实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上机考核,这为计算金融课程上机考核提供了借鉴典例,我们可以仿照计算机基础的上机考核模式来设计构建计算金融上机考核模式。其一要大力建立和充实课程试题库,我们可以将金融案例分析、金融建模、资产定价、金融产品设计等类似具有较强实践性的题目纳入其中;其二要着力建设网络考试的平台,使课程的无纸化考试成为可能。相信上机考核模式的全面推进,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计算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有利于培育出更加优秀的实践型人才。

金融学课程范文第9篇

北京吉利学院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当前金融学教学现状,探讨该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的问题。金融学课程革,不仅需加强案例教学、启发教学,还要注重过程考核,注重课程细节,让课堂教学丰富多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金融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机制的建立和互联网金融的推进,金融市场日益活跃,金融体系也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庞大的金融体制成为社会经济的调节机构和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前提下,金融市场运动规律复杂化、金融工具形态多元化、风险形成和传染高速化,对各国的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个经济、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金融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金融学课程对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是必备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涉及一些比较基础的金融前沿理论,这些理论会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而这些理论还有可能与后续的课程中有内容重叠。要使本科生掌握完整的现代金融理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最新的金融政策与金融实例探讨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对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出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一、金融学课程教学现状

资金的融通涉及各个要素,也就是说金融学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知识点繁多,知识点之间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关系,体现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学生既要具备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法等专业基础知识,还需具备较扎实的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逻辑推理的功底。对金融学理论及模型的推演等教学无法落到实处,对于我们三本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学习障碍。金融学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当抽象的金融理与多变的市场变化相矛盾时,需要教师调整教学内容,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但在现实中,学生不管是课堂案例讨论或是课下收集资料,作业独立思考及时上交,参与度都是很低的,为了完成而完成,缺考一套有效有完整的学生过程考核体系。很多学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就业,在专业培养方案都开设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课程,但对于金融学这样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还是课时安排上均偏向课堂理论讲授,缺乏直接的实操训练,学生学习枯燥。

二、金融学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是本科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一门专业先修课程。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学生的本科院校,根据学校特点和我国金融发展的现实,把握好以下几条原则,以突出我院《金融学》教学的自身特色:

1.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决定了必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金融发展的现实。以此为基础,吸收市场经济国家多年来积累的金融发展经验与规律性知识,目的在于让学生确立现代金融的理念。

2.力争确立合理、适用的内容体系与结构框架

尽可能把金融学全貌以简明、通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为此,《金融学》的知识面应该覆盖金融学科的主要方面,如: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运行。

3.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尽量使学生多学习一些基本的、带有方法性和规律性的知识,正确处理《金融学》与经济学原理、金融学科各分支课程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复。同时,也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课程确定了以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金融市场;利率与金融市场模块实践教学;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业务实践教学;货币供求与货币政策;金融创新、金融安全、金融监管;金融与经济发展这八个知识模块。本课程最终需完成“构建北京吉利学院金融馆”项目策划书,“金融馆”的搭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题进行:(1)本土金融的演化;(2)金融与次贷危机;(3)金融造就了我们的成长;(4)我们生活的金融圈;(5)动人心魄的黄金。在每一块主题当中,我们以金融的重大事件为引,让学生体验历史,告诉学生,金融是什么?金融为什么?金融给人类社会、给中国社会能带来并实际带来什么?在项目的设计中,多角度的将金融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其发展也与专业课程一一呼应。通过对这些任务的分析与讨论,理解相关知识,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重理论、轻实践是当前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普通存在的弊端。为了完成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教学目标,结合《金融学》课程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课程学习中安排了实践课,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教学主要分验证性实践、参与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三种形式。验证性实践如到银行营业部调查实习,到金融博物馆参观通过现场调查,充分挖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洞察力。参与性实践主要通过案例,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能力及独立思考习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分析能力。创新性实践采用辩论等形式如利率市场化是中性政策还是宽松政策进行辩论,通过此种形式交流使学生深入理解国家货币政策,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金融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案例导入式教学

在教学中,每一次授课均可以以与之相关的近期的热点金融问题作为导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后,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采用世界咖啡教学法

一组一名组长(一组4-6人),教师设计与金融相关的问题,讨论可以只探讨一个问题,也可以在几轮的对话中用一系列的问题来不断加深对主题的认识。人人皆有发言权,放开心胸、用心聆听,学生用海报纸尽情发挥想法,通过交换各自的观点,从而大大提高出现令人惊奇的新见识的机会。最后各组成果展示及总结汇报。

3.情境教学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上也尝试着进行了一些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如在商业银行业务时,设计小型金融沙盘,通过角色扮演、协同工作以及角色轮换等让学生掌握商业银行的业务,掌握利率计算,同时了解利率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4.金融学的课堂教学

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无非就是希望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解决吃“大锅饭”的问题,这需要一套完体的过程考核体系。金融学的5个子项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展示,并同时提交工作结果。展示时可使用电子文档(PPT)方式。每位同学每个子项目(作业)的得分由两部分组成:个人项目讨论成绩+小组项目展示成绩。作业展示一定是小组成员根据分工分别汇报答辩,并组织评审组进行提问进行统一打分,评审组同学的分数则根据其提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来考核。这样就可以解决“大锅饭”的问题。我们按照以学生为主体对金融学课程改革,目的就是想提高金融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细节:课件质量如何,课题如何导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的设计,板书的设计,乃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等都是我们要注意的,只有注重课堂细节,才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士岩,李萍.独立学院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9).

[2]马宇.提高《金融学》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3(05).

[3]董影.“1+3”模式之下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新思路[J].继续教育研究,2013(8).

金融学课程范文第10篇

1.微观金融运行机制的内容欠缺

从金融学50%的内容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重复就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学教学中,更侧重于宏观金融运行机制,重视银行体系、货币供求、货币政策等内容。而与我们日常理财息息相关的微观金融运行机制,金融学教学中涉及较少。由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一般不会再学习金融专业的其他课程,所以就出现了前面所说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会运用金融知识的现象。

2.理论性太强

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记得金融理论,而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可我们现有的金融学课程框架里,多为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供求和均衡等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却少了金融工具、交易价格、投资与风险管理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3.教学内容顺序安排不合理

比如我们现有的大纲中都是先讲利率,后讲金融体系,再单独设立一章讲货币的供求。这个顺序不合理而且所占篇幅太大,理论性太强。笔者认为应该先学习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之后才学习货币供求,其间引出利率的内容。

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构想

1.调整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比重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对收入的增值保值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人们需要知道通货膨胀时如何令自己的财富保值;人们需要知道除像长辈一样把收入存入银行外还有哪些投资渠道,缺乏微观金融运行机制内容的大纲,使教学的实用性较弱,很难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迫切需要调整非金融专业的教学大纲,调整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比重。

2.在完整介绍基本内容基础上,强调微观金融的教学

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体系已经从宏观领域为核心转向以微观领域为核心。而我国的金融学教学依然是以宏观领域为主,教学内容与时展脱节。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在完整介绍金融学基础原理的基础上,还是应以微观为主,即应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等内容为主。

3.设计专门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大纲

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对不同专业学生使用的教学大纲没有差别,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所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适合非金融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的编制,迫在眉睫。以下是笔者为非金融专业设计的教学大纲。本大纲设计的原则是:为保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重复交叉的内容不能一概去掉,但由原来的重点内容变为非重点,由详讲内容变为非详讲;由宏观为主转向以微观为主;协调理论性和实用性。

4.尽量选择切合实际的教材

一本好的教材,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其融入课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的好教材,教学内容应该符合时展要求,反映最新的金融发展趋势,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比重合适。每章都应有相应的案例,能增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进而学会应用。总之,金融学是大多数经管专业的学生都会学习的基础课。但是,在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改进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最重要的方面,必须加以重视。

上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范文 下一篇:课程整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