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2 09:38:50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篇1

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整理得出个人客户银行选择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他人建议、方便性、顾客服务、服务价格和营销活动,将这五个因素设为影响个人客户银行选择行为的一级指标。为了方便对这五个一级指标的直观测量,借鉴CharlesBlandkson(2007)[12](P479)、Almossawi(2001)[6](P122)、DilpreetSingh和NamrataSandhu(2013)[20]的研究,分别确定五个一级指标的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共计23个,如表1所示。然后根据这些二级指标初步制定问卷,问卷的设计遵循合理性、一般性、逻辑性、明确性、非诱导性以及便于整理的原则,采用李克特五级等级量表,提供指标重要程度的五个层次,从1(“很不重要”)到5(“非常重要”)。问卷初步制定后,随机挑选5个人审阅问卷,查看是否有不当或错误、理解困难或歧义的地方,根据其提出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正。随后将调整后的问卷交由长春市中信银行的相关专业人员审阅,审阅内容包括对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准确性、以及项目是否遗漏(特别是是否遗漏长春地区特有的银行选择因素)等。根据中信银行反馈的建议,重新对问卷进行了修改。问卷修改完成后,随机选取了10人对问卷进行试填写。在填写之前对10人讲解了试填的目的及要求,并在填写过程中详细记录填写人员遇到的问题。试填写之后,再次对问卷进行调整。最后将调整后的问卷交由两位专家审阅,最终确定问卷内容。问卷发放于2014年4月在长春市区展开。问卷发放的形式为当面调查,发放渠道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根据对银行的分类,在各个商业银行的支行网点展开调查。第二种为随机向市民发放问卷。问卷共发放170份,有效问卷155份,有效率达91%。其中男性占37.4%,女性占62.4%。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为:15-25岁占52.3%,26-35岁占31.6%,36-45岁占10.3%,46岁以上占5.8%。被调查者的个人年收入分布为:小于2,6000元占47.1%,2,6000-5,0000元占26.8%,5,0001-10,0000元占17.6%,10,0001-15,0000元占3.9%,15万元以上占4.6%。数据收集所涉及的商业银行包括长春市内的大型商业银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商行①。

二、均值分析

为了对23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首先使用SPSS软件计算各个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根据均值的大小进行排序,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影响长春地区一般客户银行选择行为的首要五个因素分别是: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费用低、银行职工待人礼貌和自助银行地理位置便利。而最不重要的五个影响因素分别是:在我周围流行、被家庭使用多年、银行的网上营销活动、创新产品和银行的广告。可见,个人客户选择银行时更关心的因素主要与顾客服务、服务费用低以及自助银行的地理位置便利性相关,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服务质量”(均值=4.57)。而第三方的影响、创新的银行产品以及银行的宣传对消费者的影响较小。如果考虑到被试者的性别差异,对男女客户分别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了相类似的结果。如表3所示,无论男女,首要的五个因素依然主要与顾客服务、服务费用低以及自助银行的地理位置便利性相关,而最不重要的五个因素也与之前分析相同,分别是关于第三方的影响、创新的银行产品和银行宣传。对性别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如表3所示,除了“服务效率”和“存款利率高”之外,其余影响因素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前提下,P>0.05)。可见在性别差异方面,分析结果与上述不区分性别的均值分析一致,即性别差异对个人客户银行选择影响不大。

三、因子分析

为了提高实证研究的质量,本文还采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因子分析是用来定义一般客户银行选择标准的一种方法,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影响客户银行选择的潜在因子,从而以更加全面的视角看待银行选择行为的决定因素。本文先使用软件分析提取23个影响因素的公共因子,公共因子提取之后再检验各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删除信度较低的因子,从而获得可靠性更高的个人客户银行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时,样本的KMO值为0.739大于0.5,且Bartlett'sTest的相伴概率值为0,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出六个公共因子,具体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六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66.751%,表明六个公共因子提取了21①个原始指标大部分的信息。为了得到经济含义更清晰的因子,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具体结果见表5。分析结果显示:(1)表5中第一个因子F包含支行地理位置便利、自助银行数量多、支行数量多和自助银行地理位置便利这四个因素,共同反映了银行网点对客户的便利程度,因此命名为网点便利性。(2)第二个因子F2主要包含存款利率高、贷款利率低、信用卡没有年费、服务费用低和向银行申请贷款容易这五个价格影响因素,命名为服务价格。(3)第三个因子F3包含的五个项目分别为服务质量、服务效率、银行重视顾客关系、营业时间的长短、周末和法定节假日营业。因子F3在服务质量、服务效率、银行重视顾客关系三个因素上的载荷较多,在营业时间的长短和周末及法定节假日营业上的载荷相对较少。营业时间的长短和周末及法定节假日营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反映银行的顾客服务状况,因此可以把第三个因子命名为顾客服务。(4)第四个因子F4包括创新产品、银行的广告、银行的网上营销活动三个指标,这三个指标描述的是银行对客户的宣传活动,因此将第四个因子命名为银行宣传。(5)第五个因子F5包含银行职工待人礼貌和银行的公共关系活动两个影响因素,反映了银行自身的形象塑造行为,因此将该因子命名为形象塑造。(6)第六个因子F6由被家庭使用多年和家人、朋友或亲戚的建议两个指标构成,描述的是第三方对个人客户银行选择行为的影响,因此将其命名为他人建议。因子分析过程中计算得出的因子方差贡献率反映的是各个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表6显示了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由表6可知,六个因子中最重要的三个因子(方差贡献率由大到小)分别为因子F1、因子F2和因子F3。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为26.166%,说明了网点便利性是影响个人客户银行选择的最重要因子。因子F2的方差贡献率为13.014%,表明服务价格是影响个人客户银行选择的次要因子。因子F3的方差贡献率为8.375%,是影响个人客户银行选择的第三重要因子。通过对各因子重要程度的评价可知,个人客户在选择银行的时候,十分重视银行的网点便利性、服务价格以及顾客服务,该结果与上述均值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在因子分析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上述影响因素及提取的各个因子在评价客户银行选择行为的可靠性,本文使用克朗巴哈(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对数据进行了可靠性检验。分析显示,该指标体系总体的α系数为0.826,六个因子的α系数如表6所示。检验结果表明,因子F5的α系数较低,因此将该因子从模型中删除,其余的因子都通过了检验,α系数都大于0.5,表明该评价模型具有较高的信度。最后,从因子的整体结构可以发现,提取出来的公因子与理论预测比较一致。表7为因子分析结果与理论预测相对比的模型,由表7可知模型拟合结果比较一致。

四、结论

本研究以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为背景,以竞争愈加激烈的银行业为切入点,建立了个人客户银行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表7),主要的五个维度为方便性、服务价格、顾客服务、营销活动以及他人建议,其中方便性对应于网点便利性因子,营销活动对应于银行宣传因子。本研究通过均值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使该模型揭示了长春地区个人客户的银行选择行为,研究结果有助于引导长春乃至东北地区的商业银行更好地认识客户,为银行的决策者在制定市场战略时提供参考。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长春地区个人客户在选择银行时主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是银行的网点便利性、服务价格和顾客服务,其中二级指标服务质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对于中小银行以及今后成立的民营银行而言,由于其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在资产及规模等方面的弱势,尽管不能做到网点覆盖范围大而广,也应尽量满足客户的便利性要求。在银行提供的服务方面,银行个人客户不仅重视服务的质量、效率等方面,也重视银行服务的价格。自2003年《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以来,中国商业银行服务收费范围已经逐步涵盖其大部分主要业务,且收费标准不断上调,这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关注与质疑,使得银行业而临整体的信誉风险。但长远来看,商业银行的吸储竞争将不断加剧(陈小宪,2003)[22],由此可见,商业银行若想提升竞争力,应该在加强服务的同时,降低服务的价格以争取更多的客户。而对于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而言,客户对服务和服务价格的重视既是其争取更多客户的机会,也是其面临的巨大挑战。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消费者的性别对银行选择因素的影响差别不大,因此商业银行在对个人客户做细分市场时可以不必太重视性别的差异。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篇2

在利率市场化下,外部环境对银行经营模式形成了持续的、愈益增大的压力,商业银行依靠传统存贷款业务和规模扩张来获取利润增长的粗放式经营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在新形势下,国内商业银行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摆脱以往的“规模情节”与“速度偏好”,走内涵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导向的经营模式。而要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型,就必须提高银行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每个产品、客户是否盈利,到底给银行带来多少利润,只有依托现代化管理会计体系的应用,通过全成本与收入的分摊与归集,满足多维度成本核算与盈利分析的需要,实现对客户、产品的盈利性与价值的科学衡量和有效挖掘。由此可见,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成本管控能力、价值管理水平已成为决定银行盈利能力甚至是生存能力的重要因素,管理会计也就成为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实现优良业绩的重要工具,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国外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及启示

管理会计起源于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通俗地理解,管理会计就是为“管理”服务的“会计”,通过为管理者提供定量化的决策依据,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长期价值的实现。具体到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系统,简而言之,就是依托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为银行提供分机构、分条线、分客户、分产品、分行业等多维度成本核算和盈利分析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西方商业银行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以多维度价值衡量为核心内容的管理会计体系,该体系通过对银行所有价值创造节点的识别、计量与分析,实现分机构、业务线、客户、产品甚至员工等多维度的成本核算、盈利分析、价值评估、预算控制和考核评价,为相关业务种类的扩张、维持、收缩或退出等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经过西方商业银行30多年来的经营管理实践,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本身已远远超越传统会计原有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概念和范畴,逐步融入了商业银行众多最前沿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与工具。如:美国花旗银行,专门成立了管理会计部门,首要任务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考核各部门、产品的成本和收益情况,为银行在自身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选择核心业务与产品提供重要依据。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较早地开展了管理会计相关的多维度核算工作,并开发了全面成本管理系统,广泛使用作业成本法将各项成本费用分摊到机构、部门、产品和客户,使管理者可以实时分析和监控每个机构、每项产品、每条分销渠道直至每个客户的情况。英国劳埃德银行,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将其全部业务在宏观面上划分为经营、管理和服务三大类,在考核手段上采用责任会计将机构和部门按业务性质划分为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将各项经营管理指标按业务条线自上而下逐级细化、分解和落实,并定期监测。

(二)国内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管理会计在国内商业银行的探索与应用与国外同业相比晚了大约2O年,如工商银行从2001年、上海浦发银行和光大银行分别从2003年、农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分别从2007年开始启动管理会计系统建设项目,虽目前都已实现了系统功能上线,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受信息技术水平和国内行政管理体制约束,以及总分行利益关系调整可能引发较高转型成本和风险的影响,国内商业银行要建立以管理会计系统为中枢的精细化管理平台,实现全面的决策支持,在组织保障、规范流程、细化费用核算、系统平台建设等方面还是任重而道远。全球次贷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国外大银行展现出极其强大的内在自我修复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其建立了以定量化管理技术为基础的管理会计系统,使其有能力在完全的市场利率化条件下,根据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迅速准确地调整战略,精确地实施市场与客户定位,依托其强有力的价值管理能力进行业务整合及产品创新,从而迅速集聚、恢复实力。目前,国内各银行都在加速推进管理会计系统的实施与应用,面对利率市场化下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谁能先人一步,尽早实现精细化的多维度盈利分析,谁就取得了竞争先机;谁能技高一筹,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应用价值,形成前、中、后台管理营销的协同效应,谁就能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国内银行应用管理会计的路径选择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是银行成本管理,借助管理会计,银行可以精准测算产品的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以及资本成本等,而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金融产品确定一个合理而有竞争力的价格。因此建立成本科学划分、归集的责任中心体系、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差异化的定价管理体系,无疑是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应用管理会计最为有效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总、分、支行管理体制向事业部体制转型的责任中心体系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应用的前提条件就是建立责任中心,责任中心是指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并承担相应经济责任的内部责任单元。对于银行来讲,一个分行、一家支行、一个部门,甚至一名客户经理都可以是责任中心。划分责任中心的目的在于,使每个组织单元的权责与绩效能够清晰界定,通过责任中心,实施责任单元核算、考核,清楚界定责任单元的责、权、利,强化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意识,有利于银行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理论上,责任中心的划分越精细,越有利于银行对责任主体的核算与管理,也越有利于管理会计对于产品、客户等维度的盈利衡量,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虽然随着商业银行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银行的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大幅提升,为责任中心的精细划分提供了基础条件,但当把责任中心细分后,数据采集和管理等配套系统建设、运营支持等资源投入也会随之大量增加。因此,科学的责任中心划分细度尤为重要,过分的细化既无必要也不经济。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最常见的责任中心包括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在成本中心划分方面,通常以部门为基本单位进行设置;在利润中心划分方面,则根据经营管理体制采用不同的划分方式:在事业部管理体制下,以业务线为主体,将每个对盈利负责的业务条线作为独立的利润中心,形成完整的利润中心体系;在总、分、支行管理体制下,则通常将支行网点划分为基本利润中心。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演变来看,20世纪70年代,无论在欧美,还是在亚洲,几乎无一例外的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导,实行总、分、支行的管理体制。目前,国外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事业部制管理,随着“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逐步深入,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强化了业务主线垂直管理职能,加大了主线资源配置与考核权重,由总、分、支行管理体制向事业部体制转型是经营体制发展的总体方向,这是一个渐进过程。在此过程中,尽管没有实行事业部制,但业务线盈利情况仍是银行经营管理者所关注的核心内容。为明确业务线责任定位,银行在设置以分、支行营业网点为主体利润中心体系的基础上,还需结合总、分、支行机构层次,将不同层面业务线与相应业务部门进行组合,从而把业务线视作利润中心,可称之为“虚拟利润中心”。也就是说,在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国内商业银行应在总、分、支行管理体制下,将支行网点划分为基本利润中心,同时将业务线作为“虚拟利润中心”,形成从上到下业务贯穿统一的利润考核中心,实现管理为经营服务、中后台为前台服务的业务运营格局。

(二)分步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

责任中心的划分为责任单位的独立核算创造了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责任中心的成本管理,就必须解决各个责任中心之间的利益转移问题。商业银行作为资金融通的媒介,责任单位间最频繁的利益转移实际是资金的转移,只有明晰内部资金收入与成本,才能为多维度盈利核算分析提供最基本的内部资金价格,因此,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构建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核心环节。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简称FTP,是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之间或者成本中心与利润中心之间,全面模拟市场运作,全额虚拟有偿转移资金,以核算业务资金成本和效益为目的的一种内部资金管理模式。引入FTP后,商业银行内部也可对“资产”与“负债”进行“买卖”,吸收负债(如存款)“卖”出去会有“转移收入”,投放资产(如贷款)需要先“买”入资金、支付“转移成本”。通过这样市场化的“交易”,收支匹配使其盈利核算成为可能。FTP作为统一、公允的价值尺度,为商业银行在内部管理中树立成本效益理念、强化利率定价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作为一种全新的定价管理工具,商业银行应广泛试点后再全面推广实施,同时建议在推广阶段实施“双轨运行、分步推进”的审慎策略,即FTP利润和传统账面利润两种内部资金管理模式同运行,并逐步提高FTP利润占利润考核的权重,最终达到全面建立内部资金成本和效益的FTP定价和考核机制的目的,实现以全面的资金效益考核引导业务发展。

(三)建立完善定价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实际上就是衡量风险、管理和驾驭风险,进而创造收益、创造价值的能力。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金融产品的定价原理集中体现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理念,例如,贷款定价过高,就会失去竞争力;定价过低,则难以覆盖风险。借助管理会计的责任中心成本归集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银行可以精准测算产品的综合成本,从而根据产品的不同风险水平实施差异化定价,更好地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要实现前、中、后台管理、定价、营销的协同效应,科学定价管理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篇3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也必会给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本文选取了我国3家商业银行,从负债结构、不良率、利率敏感性缺口等关键指标入手,分析说明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流动性;负债结构;利率敏感性缺口

利率作为资金的“使用价格”,是经济体相互作用是结果,政府对利率方面的管制,必然会带来投资效率低下、金融抑制等一系列的弊端。在“金融抑制”理论以及“金融深化”理论被提出之后,许多国家纷纷开始进行利率改革,事实也进一步证明,将利率放归市场是一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抉择。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历了20多年历程,目前,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利率风险对银行流动性产生的影响也在逐渐扩大。本文选取了三家上市银行作为代表:中国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代表、北京银行作为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代表、招商银行作为中型商业银行的代表,利用这三家代表银行的相关数据分析说明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产生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将影响银行负债来源的稳定性

负债是银行持续经营和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如果负债大幅增加,而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管理,银行会面临亏损。反之,如果负债大幅缩减,出现挤兑,银行将濒临破产。数据来源:根据三家家上市银行2015年度的年度报告计算整理得到。上表为2015年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负债结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上述三家银行负债对存款的依赖性极大,特别是中国银行,这一比率高达75.88%。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存款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但利率市场化后,各种理财产品迅猛发展,投资市场更为活泛,投资收益波动性更大,投资者对收益率的要求更高,其逐利行为会导致资金更频繁地流动于各种理财产品与银行存款之间,银行存款稳定性将大受影响,而存款的大幅波动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负债来源的稳定性。

二、利率市场化将会加大银行的逆向选择风险与道德风险

一方面,因为信息不对称以及制度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自身无法准确度量借款项目的风险大小,在利率市场化下,竞争机制引入,商业银行会因为来自盈利方面的压力,而选择将款项借给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借款者,导致贷款利率的提高挤出低风险,低回报,只能支付低利率的借款者,也就是说只有高风险高回报的借款者才会贷款,从而造成逆向选择的产生。另一方面,贷款利率的提高,会使原本从事低风险项目者无法负担利息成本,从而转向高风险项目,产生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进一步提升将降低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使得违约事件更加多发,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流动性。图12005~2015年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不良率情况数据来源:根据三家银行各年度年报整理得到。由图1可以看出,即使在政府大力剥离不良资产的情况下,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不良率依然居高不下,甚至在2011年后均在反弹,到2015年,这三家商业银行不良率均在1%以上,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影响将更为显著,如果商业银行不能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其不良贷款率还会进一步攀升。

三、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将使传统盈利模式遭受冲击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会进一步放宽,存贷款利差将处于更加频繁、更加难以预测的变化之中,商业银行利差收益将会因此更加难以掌控和预测。其次,长期以来,由于人民银行设定了最高存款利率,最低贷款利率,这种利率管制相当于给我国商业银行铸就了一道“最低收入保障”的防护盾,免去其可能会遭受亏损的可能性。可以预知,在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将会加剧各大商业银行间竞争,商业银行为吸引存贷款,会提高存款利率,下调贷款利率从而导致存贷利差进一步收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将会大幅缩减。而在我国,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2008年至2015年,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净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均值分别高达72.02%、78.32%、89.19%。特别是北京银行,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不足11%。我国商业银行过度依靠净利息收入,商行若不积极转型发展,存贷利差的进一步缩小,将会对其造成致命打击。

四、利率市场化将使利率风险进一步凸显,增加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本文以一年期为界限,将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划分为一年以内到期部分和一年以上到期部分,利用相关数据,计算得出三家代表性商业银行2008~2015年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偏离度及缺口率得到以下结论:2008~2009年,我国经济处于降息周期,根据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相关理论,积极型商业银行应该选择负缺口来最大化其净利息收益。2008年,中国银行一年以内到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值,在2009年,此缺口被调整为正值,这可能与中国银行在2009年下半年预测到利率会上升有关,所以提前将缺口调为正。招商银行情况则正好与中国银行相反,这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相关理论相背离。北京银行一年以内和一年以上到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均为正值,但缺口额相对减小;2010~2011处于升息周期中,商业银行应维持正缺口来最大化净利息收益。但是,三家银行均没有做出与模型相符的调整;在2012年后降息周期中北京银行与招商银行均做出了相应的缺口调整,而中国银行未做缺口调整。并且这三家商业银行2008年至2015年来,一年以上到期部分的缺口率都在快速上涨,经济处于升息周期时他们可以实现较大的收益,反之,商业银行也会面临很大风险。本文所选的三家代表银行2008~2014年缺口率总额均值基本维持在0.06至0.07之间。但是近年来,这三家代表银行一年以上到期的缺口率是一年以内到期的缺口率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说明这三家商业银行在长期资产和负债方面的匹配存在这着很大问题。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的利率敏感性偏离度总额平均值分别为0.077、0.067、0.062,并且近年来,偏离度总额攀升趋势明显。三家银行一年以内到期部分的偏离度维持在较低水平,均值分别为0.016、-0.005、-0.018,而一年以上到期部分的偏离度均值则处于较高水平,分别为0.514、0.930、0.887,明显高于偏离度总额。这表明本文所选的这三家商业银行可能存在“短借长贷”的现象,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可能也如此。综上,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在很多方面都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商业银行应当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转型、改变盈利模式、注重长期资产与负债的匹配,防范流动性风险。

参考文献

[1]杨盛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政策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119-123.

[2]楼文龙.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J].金融论坛.2015:15-18

[3]莫慧琴,王忠,李亚宁.银行利率风险测度技术[J].当代经济科学.1998(6):44-48.

[4]贾长军.利率风险及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及对策.

[5]程昆,高昊.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风险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理.2010:57-61.

[6]杨海军,刘志雄.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

[7]郭奔宇.利率风险测量方法综述[J].南方金融.2005(1):26-28.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篇4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银行风险管控

1.引言

1986年以来中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2004年央行宣布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预示着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渐加快。央行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对外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先市场化产品定价与Shibor挂钩,再存贷款利率定价与Shibor挂钩,为最终实现从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变奠定基础。Shibor的推出深化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还相对落后。关于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以介绍西方的理论为主,针对我国现实的并不多。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我国现实,以宁波银行为例,分析衡量其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为主,有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对其它商业银行具有借鉴意义。

2.利率市场化概况

2.1 利率市场化定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利率市场化一般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二是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市场利率[1]。

2.1.1 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就存款利率的确定而言,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应完全由银行自主决定。实行盯住同业拆借利率上下浮动的办法。从贷款利率的确定方面来看,商业银行的各项贷款利率应在中央银行规定的上下限内,围绕基础利率浮动。商业银行确定浮动幅度,一般根据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趋势、贷款质量、期限、风险、所投行业的发展前景及与客户的信用关系因素确定。政府逐步放松乃至取消存贷款利率的最高限额,即利率的高低主要由资金供求关系确定,当市场上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下跌;当市场上资金求大于供时,利率上涨。

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商业银行集利率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于一身,根据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代表的市场利率、本行资金需求、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成本结构和风险结构的匹配情况等因素,灵活调整本行利率政策,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争取最大盈利的目的,通过价格机制以达到资金的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

2.1.2 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利率

在市场利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是直接管理商业银行的所有利率,而是实行间接调控政策,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本行的利率。但是为了防止比较大的商业银行利用垄断地位而破坏市场利率有序、均衡地运行,中央银行应保留对存款利率上限、基础贷款利率或最优惠贷款利率的窗口指导权。同时,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业务间接调控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方式,调控同业拆借利率,并由此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小幅多次调整基准利率,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调控同业拆借利率,由此影响全社会的各种利率水平[2]。

2.2 利率市场化现状

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利率风险的管理也是必然的趋势。国内的研究则主要借鉴西方的理论,实践中虽然已经有了利率风险管理的意识,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独到的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利率风险的管理还缺乏经验。

2.2.1 世界利率市场化

从1997年底开始,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资本要求将把银行业务的利率风险包括进去。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利率风险衡量管理的理论,实践上,从美国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实践来看,各个银行已经逐步形成了以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ALCO)为核心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对利率风险的衡量从早期的缺口分析发展到今天以收入模拟分析为主,对利率风险敞口的管理也从早期的表内项目管理发展到今天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广泛运用[3]。

2.2.2 中国利率市场化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利率管制政策,但在管制的框架内,我国也对利率市场化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尝试。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同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两份文件最先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即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1996年6月,我国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揭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幕。此后我国利率管制逐步放松,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陆续出台[4]。1997-2002年之间,陆续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贴现和转贴现利率生成机制、外币大额存款利率和外币贷款利率[5]。2004年10月放开了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0.9倍。2007年Shibor的运行确定了市场基准利率的雏形。2012年6月8日,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则于7月5日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崭新一步,向商业银行等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和自主定价模式靠拢[6]。

3.文献综述

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以及新古典综合派利率决定理论的长期争论分别从不同侧面讨论了“利率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一根本问题。麦金农和肖以及新制度金融学也分别从自己的角度论证了利率市场化的客观要求[7]。

3.1 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的理论核心在于储蓄和投资共同决定实际利率并且利率具有自发调节经济失衡的作用。由此可见其实质是一种市场化的利率决定理论,是现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理论的雏形[8]。但这一观点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凯恩斯提出了他的流动偏好理论。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认为利息是对人们放弃流动性追求收益性的补偿,而利率则是衡量人们的流动性偏好的指标。有的学者认为凯恩斯强调利率是由货币需求决定的,而货币需求是受政府操纵的。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赤字或放开货币发行来扩大投资影响利率并把利率保持在低水平[9]。于是,世界各国纷纷以此为指导思想对经济和金融进行严格管制。但与此同时他将利率视为纯粹的货币现象这一点受到了诸多批评。在凯恩斯之后他的学生罗伯逊(D.H.Roberson)等人又提出了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其将利息视作是借贷资金的代价,因此利率应当由可用于贷放的资金的供求来决定。其实质也是强调利率是由整个社会的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也即利率由市场决定。但是他在兼顾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却忽略了两个市场各自的均衡[10]。为弥补上述缺点,许多学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中希克斯和汉森的IS-LM模型分析是相对最为成功的一种。IS-LM模型认为应当以投资需求函数、储蓄函数、流动性偏好函数和货币供给为基础,借鉴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和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综合考察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情况,考察收入和利率的相互决定关系。其强调利率由市场决定另外又要求控制利率上限便于央行进行控制[11]。上述传统的利率决定理论贯穿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最终认为利率由供求关系决定从而实现利率市场化。

3.2 麦金农和肖的利率抑制与利率自由化理论

麦金农和肖是最早关注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经济学家。在其1973年的著作中他们指出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典型的特征,其中利率抑制是金融抑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金融抑制的环境里,一方面过低的存款利率抑制了人们的储蓄愿望造成资本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利率的限制,借款人可以按照很低甚至是负的利率得到贷款但这同时也降低了金融机构为投资分配储蓄能力。麦金农和肖主张为了刺激金融增长应该实行利率自由化的金融改革措施。他们认为利率自由化提高了国内私人部门的储蓄的报酬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分散持有国内金融资产。储蓄率的提高扩大了金融机构的规模给更多的物质资本投资者提供了资金的支持[12]。

3.3 赫尔曼、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与利率控制

赫尔曼、斯蒂格利茨等人于1998年提出了金融约束论。金融约束理论与金融自由化理论针锋相对主要从信息不对称、监管的角度强调政府适当控制利率上限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其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金融市场最有可能存在市场失败。一定程度的政策干预不仅使市场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也有助于提高各部门的经济绩效[13]。

4.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

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金融业务不断拓展,金融创新步伐日益加快,金融业务综合化水平逐步增强,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都成为加快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动力。它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利率自的同时,也隐藏着更大的风险。

4.1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压力

4.1.1 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增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暴露,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利率风险。利率的频繁波动充分暴露出银行的利率风险,其中包括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利率结构风险、内含选择权风险。美国发生的储蓄贷款协会危机即是一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从1965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随着管制的逐渐放松,利率波动频繁,市场利率水平迅速升高,导致许多相关金融机构账面利润下降,甚至破产。据统计,在1980年到1991年期间,25%的储蓄贷款机构破产倒闭,发生所谓的储贷协会危机[14]。

4.1.2 传统业务冲击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产生冲击,影响商业银行的获利空间。利率市场化对于资本市场的利好作用自然会冲击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比重会增加。此外,利率市场化也会提高银行之间传统业务的竞争,导致盈利下降。如果不加限制,银行存款利率会在竞争中上升,贷款利率下降。这两个相反的竞争效果会降低银行利差收入,降低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空间。

4.2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

4.2.1 银行金融服务质量提升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社会资金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增加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利率放开后,直观的感觉就是社会的金融风险提高了,所有的经济活动主体都会感受到财富的价值如金融资产,包括现金、存款、股票、债券外汇等会随利率的变化而变化。人们需要更精细地计算利率变动对各种财富价值以及对财富组合价值的影响,积极寻找可以避险保值的财富组合方式。因此,商业银行的服务范围将进一步丰富,由于利率市场化大幅提高了非金融企业和个人对于专家理财的需求,商业银行的各种相关服务也会大量增加。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积累经验,应能够判断企业的风险状况,充分利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通过风险溢价覆盖风险,既满足风险偏高的弱势群体的贷款需求,又实现金融机构的健康运营。

4.2.2 银行业务创新和发展

利率市场化会促进整个银行业的业务创新和发展。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会不断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以降低成本,因为一家经营良好的银行,完全可以用相对的低利率放贷,高利率吸引存款,通过灵活的产品定价,使自身更有竞争力。而企业可根据各家银行不同的利率水平,选择自己最满意的银行,达到银企双赢。同时还有利于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发展。

5.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现状与措施

现今,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系统不完善,亟待建立纵深的风险监控管理体系。虽然部分银行已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部,但目前资产负债管理部职能与国外比差异较大,专业分析水平不够。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的商业银行应以利率风险管理为核心,建立健全我国商业银行高效的现代利率管理体制。

5.1 中小商业银行管控模式现状以宁波银行为例

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4月10日,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2006年5月,宁波银行引进境外新加坡华侨银行。2007年7月19日,宁波银行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批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2007年5月18日,上海分行正式开业。至此宁波银行顺利实现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和跨区域经营三大发展战略。2010年来,宁波银行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和金融技术创新,努力打造公司银行、零售公司、个人银行、信用卡、金融市场五大利润中心,实现利润来源多元化。到2013年3月末,全行总资产4216.19亿元,各项存款2442.67亿元,各项贷款1543.62亿元;资本充足率13.30%,核心资本充足率10.07%;不良贷款率0.83%,拨备覆盖率256.07%。1-3月实现净利润12.70亿元,每股净资产8.11元[15]。

人民银行于2012年6、7月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宁波银行持续调整资产和负债结构,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利率定价管理,稳定净利差和净息差水平。根据2012年宁波银行年报显示,2012年宁波银行净利差为3.23%,比上年提高11个基点;净息差为3.48,比上年提高25个基点。

(来源《宁波银行2012年报》)

首先,宁波银行建立专项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公司高级管理层在信用、市场、操作等方面的风险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提出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见。

其次,在运行阶段,继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明确信贷政策导向,合理分配信贷资源;完善风险预警体系,加强贷后管理,及时预防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加强资金限额错配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流动性风险;运用新系统、新工具,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在推进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建设的同时,推广操作风险三大工具应用,简化业务流程,深化落实十八字操作风险检查,确保操作风险零案件、少损失。

关于资金的价格问题,宁波银行采用资金的市场利率作为内部资金定价的基准利率,即直接利用资金的市场利率作为内部资金定价的基准利率,各业务部门在经营资产或负债业务时,就会以内部资金价格为依据,在充分考虑筹资成本和资产收益的情况下,既制定科学合理的存贷款价格,又能实现经营目标。

5.2 措施

5.2.1 资金定价机制深化改革

建立起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资金定价机制,提高商业银行收益测算和控制的能力。要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高效率、低风险,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就必须建立运作有效的资金定价机制,即建立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促进内部资金的合理流动。比如说,引入以MR(即风险价值)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机制,即在银行内部建立资金中心,制定资金价格,分析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与期限,确定贷款利率和转移资金利率。通过不同的利率水映政策导向,降低总体风险水平。将银行多余的资金运用在资本市场中,获取短期收益,弥补资金来源与运用中的期限缺口。通过金融市场调整负债结构,增加主动型负债比重,使资金中心成为利率调节的阀门,控制综合成本,转嫁银行内部不能消化的现实及潜在风险[16]。在利率逐步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对于市场资金的依赖程度更(下转第176页)(上接第173页)大,因而内部资金利率确定机制要更加灵活,对市场的反应更为灵敏,同时兼顾分行间、资金来源部门和运用部门之间的利益。

5.2.2 多元化经营

商业银行要将资产负债、金融服务和中间业务融合起来,利用新的金融技术改造传统存贷产品,如存贷款证券化、贸易融资;要着力开展网上营销,减少金融服务营销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在零售业务方面,要加强各种业务、信用卡等的推广,提高经营所占比重;要发展信托、典当、租赁业务,并凭借良好的信誉基础、较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一定的经营预测和决策能力,适时开办对外担保和贷款承诺业务。在市场利率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可以有选择地变现某些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金重新定价,减少利率波动的影响[17]。其次,要从赚取利差收入为主转向赚取服务费收入为主。商业银行要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等软件优势,为客户提供高层次的服务。要积极拓展各项低息无息资金来源,开发以智力服务为主的金融产品;要逐步开展资产管理、承诺和信用担保、国内外结算业务、银团贷款与融资安排、财务顾问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业务等高附加值的、与金融现代化相适应的中间业务,完善服务功能,增加获利空间,使自己在获取佣金、手续费等服务费的同时,弥补利差收入的减少[18]。

5.2.3 有差异的利率服务战略

为取得最优的预期收益,商业银行要利用低利率策略稳定并吸引优质客户,利用高利率限制或淘汰劣质客户。首先,要根据客户的平均正常贷款和平均存款的余额以及客户的信用状况、经营状况将客户群划分为优质客户,潜力客户、限制客户、淘汰客户等类别。其次,通过对存贷规模和效益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建立科学的数学模型,测算出具体客户的综合贡献,同时测算银行可以承受的最低贷款利率和最高存款利率,在此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决策,确定对具体客户的存贷款基本利率。最后,根据对客户进行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确定对具体客户的存贷利率,为不同级别的客户制定不同的利率[19]。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商业银行应及时调整利率结构,推出分层利率,即根据不同的存款结余和存款期限按照不同的利率给予不同的利息。总体思路是大额长期存款结余给付的利率高,小额短期的存款结余给付的利息低,活期存款或数额较小的存款结余不计付利息甚至可以适当收取一定的手续费[20]。并且根据货币资金供需情况、竞争对手的经营策略等经营环境的变化对上述利率的确定做出相应的变化。商业银行要建立利率预测模型,强化对利率走势的分析;建立市场利率信息收集、反馈和分析系统,并利用利率预测模型对利率的走向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S].利率实用手册,2003.

[2]朱广德.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关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设[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4(3):10-13.

[3]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袁东.证券、金融、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赵瑞安.西方银行管理理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6]管仁容,刘远亮,徐阳.利率市场化加速银行经营转型[J].中国金融,2012(20).

[7]陈谊.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探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9):22.

[8]杨长江,张波,王一富.金融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9]李崇淮,黄宪,江春.西方货币银行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0]斯蒂格利茨(美).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1]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中译本,1998.

[12]爱德化.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13]赫尔曼,穆尔多克,斯蒂格利茨.[J].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1998.

[14]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动作与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15]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年度报告[R].2013(4).

[16]阎庆民.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金融出版,2005.

[17]李扬.金融改革参考报告[R].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2003(5).

[18]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9]邓然.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2).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篇5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招商银行;对策建议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放弃对利率的直接控制权,让市场需求决定利率或资金定价,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而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现行的贷款监管机制相对成熟,而存款的保障机制相对滞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核心与纽带,在发挥优势和迎接机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面临挑战,本文综合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招商银行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招商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合理性建议,以期能对解决此问题有所裨益。

鉴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巨大效应,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此问题展开探讨,得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李斌、黄治国等(2015)基于2008-2013年中国24家城市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运用完全修正最小二乘法证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发现存款利率市场化对不同类型存款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并会降低城市商业银行的融资水平。蔡逸仙(2013)经过多年研究,透彻剖析了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所带来的影响,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合理的建议:一是要学习市场相关知识,适应利率市场化进程;二是要树立市场观念,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三是要健全体制机制,把握利率市场化机遇。李朝芳(2014)以10家中小型上市银行的年度报告为依据,认为类似于招行这类的中小型银行,需要通过自身的优势,渐渐形成面对几大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逐步实现一种行业盈利性的理性回归。张伟(2014)基于博弈论视角指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将陷入囚徒困境,这将使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因此需要从政策上把握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时机,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顾海兵、翟敏(2013)从生产者、消费者、政府、国外部门角度对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程度进行准确的量化估计,运动多种方法分析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问题,提出了改革行政级别、推算行业利润、调查消费群体、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等对策建议。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改变利率的决定方式,利率市场化对融资效率的提高、金融机构定价机制的建设、规范的金融市场环境的形成、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的形成等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在我国宏观经济中具有至关重。我国近两年的经济增长的放缓也一定程度上应证了“金融抑制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二、招商银行发展历程概述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新型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这些新型商业银行中,有国有,有私有,也有地方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1987年,由企业创办新型商业银行的构想被提出后,得到了国务院的大力支持。1987年4月8日,招商银行正式宣告成立。从招商银行的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发展轨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7年4月至1997年5月,这是招商银行开始发展的十年。1987年4月,招商局在中国银行的批准下创办了招商银行,迈出了我国企业创办商业银行探索的第一步。而招商银行也从开创支出就提出了面向全社会办理各项金融业务的创新理念,突出了“信誉、服务、灵活、创新”的经营方针,全行无论领导员工,为实现推广业务,赢取利润,占领市场的目标,共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而后在1989年5月人民银行批准招商银行进行增资扩股和股份制改造,招商银行正式开始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

第二阶段:2001年至2011年,招行开始实行第一次转型。首先,招行把重点放在了零售和批发业务方面,当时,招商银行的业务水平在同行业中少有可以媲美。其次,在服务渠道方面,招行不但继续扩展自己的线下网点,而且同时打造了网络,手机各个平台的服务渠道,尤其在网络方面,招行推出了中国内地第一个系统的网上银行。再次,在全球化方面,招行形成了包括永隆银行、香港分行、招银国际、纽约分行、离岸金融在内的跨境平台,提供国际化金融与银行服务。而在资本筹集上,招商银行曾组织了几次较大规模的融资活动,以解决招行长期发展的资金问题。

第三阶段:2011年至今,这是招商银行经历第二次转型。而之所以要实施第二次转型,是因为招行在自身经营中与目标差距较大,所以要在转变经营战略的基础上,加速经营方式转变,开始实施第二次转型,进而不断提高利润水平。具体来说,招行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企业管理,比如招行着力采取改进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经济资本管理、提升贷款定价能力、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和完善组织管理体制等举措。而招行也通过实施二次转型战略,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不断想国内国际先进行列靠近。

三、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招商银行面临的问题分析

1.利率风险:利率定价管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利率将会激升,这将导致风险集中到银行,偿债负担的加重。随着与利率市场化相伴而来的利率的频繁的波动,利率风险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由于信息不对称,各商业银行包括招商银行不良资产显著增加,降低了招商银行应对利率风险的能力。同时,利率放开后,利率变动更加难以捉摸,这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产生了较强的冲击,因此,如何面对利率风险成为了招商银行等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提出“金融抑制论”,爱德华.肖提出“金融深化论”,他们认为经济不发达的根源在于存在着金融抑制。而金融是现在经融的核心,利率又是金融的核心。利率市场化是国内外金融改革的根本举措,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金融机构主体的商业银行在这一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四、招商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加强转型创新能力。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就脱离了政府的保护伞与托底盘,将单独承担所有市场的风险,存款利率随市场的波动而波动,贷款利率将会下降,这毫无疑问将打打影响银行利润。同时,线上,线下,手机端等融资渠道多元化的大环境下,银行利润的提升,急需对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进行进一步调整,从而创新出更好的金融产品以及金融工具来拓展银行的业务范围,这样不仅有利于人民大众的资产的增值保值,也有利于提高银行自,为银行创造更多的利润点,也为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2.积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银行资源。一直以来,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为政府部门以及国有企业等,政府的直接参与大大影响了贷款利率的水平,进而造成了其他的一些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但我国存在这大量的民营以及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发展^程中的困难难以得到解决。利率市场化后,银行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这样中小型企业融资得到了大大的便利,促进了市场的活力。招行也将继续发扬创新精神,丰富服务方式,降低服务成本,努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努力在产品差异化不明显的今天,打造差异化服务的新理念,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3.要健全风控体系,注重利率风险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大幕拉开,银行业肯定是第一批经受风险考验的,尤其是脱离了政府托底的商业银行尤其是重灾区。所以学会健全风控体系,注重利率风险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本人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重点突破。一是增强利率风险防范意识,要从以往的忽视利率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中醒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存在的现状。二继续将强创新金融工具,建立起利率风险防范的体系。三是始终把利率风险管理放在银行资产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有效配置资源。

4.要始终坚持以为人民大众服务为中心。银行应当深入发掘客户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努力做好各项业务,以增强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利率市场化之后,更好的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主动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增加自身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我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利率结构和传导机制上的弊端逐渐暴露,利率市场化进程开始后,也必然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银行业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随着市场经济的其他改革逐渐深化。从目前来看,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发展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其中包括提升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水平,提高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等。而商业银行必须在这场改革中处理好自己的位置,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对对商业银行的种种挑战,努力在这场改革中充当主力军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李斌,黄治国,彭星.利率市场化会降低城市商业银行投融资水平吗?--基于中国24家城市商业银行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01:40-47.

[2]蔡逸仙.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3,03:131-135.

[3]李朝芳.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小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以我国10家上市中小型商业银行为例[J].新金融,2014,11:31-37.

[4]张伟.商业银行的囚徒困境--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利率市场化分析[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4,01:37-42.

[5]顾海兵,翟敏.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程度研究的方法论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03:63-69.

[6]巴曙松,严敏,王月香.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27-37.

[7]张东辉,朱天星,徐明圣.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综述[J].金融纵横,2013,04:41-47.

[8]宗良,高扬.利率市场化改革趋势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国际金融,2011,04:55-58.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篇6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银行系统性危机;金融治理;存款保险制度

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217(2016)02-0002-07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稳步推进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从200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利率设置了0.9倍下浮区间限制,此后历经11年,期间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经过数次政策调整,最终在2015年10月取消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限。从2014年末到2015年这段时间内存款利率的上限进行了多次调整,2015年可谓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力度最大的一年。其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就明确将利率市场化的表述从“稳步推进”更换为“加快推进”,强调了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

利率的市场化有助于推动金融体系的升级,同时也会给金融体系带来很多潜在的风险,各国的利率市场化都曾激发了程度大小各异的银行系统风险。世行调查发现,在已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44个国家中,发生系统性危机的将近一半,其中包括拉美、东南亚地区和日本等地。而事实上,防止银行系统性危机发生,保证金融系统稳健,才是利率市场化推进中的核心关注点。为了顺利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防范该项措施可能带来的系统风险,亟待探索各国的实践经验,对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监管机制使金融体系在探索进程中保持稳健具有较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

McKinnon(1973)首次提出金融抑制会使得银行缺乏创新的动机、抑制储蓄的积累,并且干预了资金的有效配置,从而减缓经济增长[1]。自此,作为金融自由化转型的重要环节,利率市场化拉开帷幕,进一步,在20世纪80年代更普及到了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利率改革过程中这些国家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银行系统性危机。

先看发展中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受“金融深化论”的指引,许多发展中国家尝试了利率市场化探索。一些国家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功步入了新兴经济体的行列,但更多的国家却陷入了金融危机频发、经济失速以及大批银行倒闭的困境。例如,1975年阿根廷开始实行激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大部分的存贷款利率管制在一个短时期内被取消,到1977年就完成了利率管制的全部废除;然而,基于银行业不良贷款占比分析,2%不良贷款比率在短短五年时间上升到了9%;期间导致了一家大型私营银行破产,1980~1982年银行系统性危机随之发生;最终470家机构中被迫破产清算的达到了71家。智利探索利率管制松绑的6个月之后就放开了存款利率管制,1年内就废除了全部利率管制。这一激进的做法使得金融系统在短时期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随后的6年时间利率陷入了一个“超调”的时期,银行收入骤减,大批银行陷入经营问题而退出市场,这一改革过程随即被政府叫停[2]。除此之外,土耳其、菲律宾、印尼以及墨西哥等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济体均有引发各种银行系统风险。

不同于阿根廷与智利等拉美国家的激进式做法,美国与日本等发达国家推行的是渐进式改革,然而在改革期间也出现了银行倒闭浪潮。如美国1985年开始实行改革,在1986~1990年年均倒闭银行超过了180家,改革施行十年内有超过两千家银行破产,并伴随着大量的兼并或重组。可见,利率市场化很有可能诱发银行业界一发不可收拾的倒闭浪潮。日本则从1983年全面展开利率市场化,银行为维持盈利能力,不得不一方面大量投放房地产信贷,另一方面提高股权投资比重,增持企业股票;但上世纪90年代初股市崩盘,银行持有企业市值大幅缩水,1992年又因房地产泡沫破裂而使大量借款无法偿还,日本银行业损失惨重,陷入危机。可见,利率市场化也有可能通过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改变银行的风险偏好,迫使银行追求更高风险的资产,最终导致风险积聚和诱发银行危机。

总结国际经验发现,包括发展中和发达经济体,利率市场化的探索历程确实容易诱发银行系统性危机。

(二)利率市场化与银行系统性危机的理论关系

利率市场化和银行系统性危机的关联性在不少国外研究中已被验证,如DemirgüKunt and Detragiache(1998)、Kaminsky and Reinhart(1999)、Weller(2001)、Noy(2004)等[3-7]。一些研究还对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系统性危机发生机率提高之原因作了较深入的探索,如道德风险论、新金融环境适应论以及银行间竞争加剧论。

国内也有一些研究阐述了利率市场化增加银行系统风险的途径。比如黄金老(2001)指出,该项改革将会依循五个渠道恶化商业银行之体系规模的风险,也即项目申请中的逆选择动机、风险的银行集聚、资金源的过度竞争、偿债压力剧增、财负转嫁增加[8]。邵伏军(2004)提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不仅附带发生利率递加,也会诱使利率的无规律波动并高频变化,而且风险的传染机制将得到强化,这些都将加剧商业银行系统的不稳定性,而银行系统性危机往往应运而生[9]。李庆水(2013)借鉴日本和美国的改革经验,得出政府监管不善会加大系统性危机发生机率的结论[10],因此,利率市场化不代表政府应放松银行的监管,相反应当制定恰当的监管制度以更合理和有序地促进银行业的转型升级。肖欣荣和伍永刚(2011)针对美国的经验定性阐述了利率市场化于银行业的作用机制,认为市场化改革将使得利差倾向于缩窄,但贷款的资产占比会增加,因而市场化短期内对银行净息差的作用不大,但是基于长时间的视角,净息差仍然会保持收窄趋势[11]。陆军和陈郑(2014)指出,利差收入是中国银行机构的核心收入来源,如果利率放开,由于市场竞争,高利差消失,银行难以赚取如此高的利润,也不可能维持现在的高拨备,给银行体系带来了风险;中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不足,不少金融机构还有历史留下的不良贷款没有消化,负担沉重,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放开存款利率也可能导致一些机构高息揽存,为追求高回报的项目而罔顾经营风险[12]。

总结上述文献可知,利率的变动将引起一系列风险,银行所面临的任一类型风险在特定市场环境下都有可能走向极端,特别是小银行很可能因为利率市场化无法承受与大银行的竞争而倒闭,风险在银行之间传染,引发系统风险集聚,在极端情况下会导致银行危机的大规模爆发。然而,上述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国外的研究虽验证了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系统性危机发生机率的增加,但大多数仅仅使用0/1虚拟变量来衡量利率管制/市场化的过程(如DemirgücKunt and Detragiache,1998;Eichengreen and Arteta[3];Noy,2004[4]),却无法反映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和管制取消的类型。为了研究利率市场化程度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必须更加细化该变量的取值,其中Kaminsky and Schumukler(2008)把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分为完全市场化、部分市场化和未市场化三个级别的思路是值得借鉴的[13]。国内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理论阐述方面,鲜有涉及实证检验。为此,本文基于42个国家面板数据,细化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和管制取消的类型,实证检验利率市场化和银行系统性危机的作用机制,并考虑资本账户开放、银行监管、存款保险制度以及银行民营化等异质性因素在该作用机制中的影响。

二、理论假设

在利率市场化实施之后,银行机构需要一段适应时期,才能比较完备地全方位提高自身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力。银行往往也会把一部分利率市场化前不列入不良贷款的资产在制度变革之后认定为不良贷款,这又增加了适应时期银行的问题贷款量,使得银行系统性危机更容易发生。由此提出假设1:

假设1:利率市场化初期,随利率市场化程度增加,银行系统性危机发生机率也相应增加。

严格的资本约束和高效的银行监管是防范银行系统性危机的有效手段,银行实行合理监管的国家所遭受的系统危机更少。由此提出假设2。

假设2:更高资本要求和更强监管能削弱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系统性危机发生机率之作用效应。

存款保险制度也是一项防范银行系统风险的重要机制。为此,提出假设3。

假设3: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能降低利率市场化诱发银行系统性危机的机率。

此外,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对银行体系稳定也有一定作用。资本账户的自由化会提高国内利率对国际市场利率变动的响应程度,如果国内利率随着国际市场利率变动而变动,则会增加利率波动。而银行的资产负债存在期限错配,利率的过度波动会引发银行利润空间的缩窄甚至导致亏损,严重情形下可能发生银行系统性危机。由此提出假设4a:

假设4a:资本账户开放水平越高,利率市场化过程越容易引发银行系统性危机。

银行的民营化在近期成为了中国金融改革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①。银行民营化和利率市场化的双重改革并行是一个新的尝试,民营银行的进入将会一定程度上加强银行业的竞争,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行业竞争的加剧又会进一步增加整个银行体系的系统脆弱性,此外,新型民营银行在经营管理经验方面的不足也可能会为银行业的系统性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由此提出假设4b:

假设4b:随着银行民营化程度的提升,银行系统性危机的爆发机率也将增加。

三、实证分析

为了研究利率市场化与银行系统性危机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银行系统性危机作为被解释变量,利率市场化程度以及是否存款利率市场化作为解释变量,同时引入一批针对性的制度变量和控制宏观经济水平的控制变量加入到回归模型。

(一)模型设定

由于引入国家虚拟变量会将未发生银行系统性危机的国家剥离样本,因此本文没有采用固定效应回归,而采用的是随机效应面板多元Logistic模型来验证上述机制阐释的基本假设②。模型的基本设定如下:

IRL代表利率市场化程度,与以往文献用0/1虚拟变量代替利率的管制/市场化不同,本文对利率市场化程度做了更细化的处理。即:在最严格的利率管制下,政府通过法令限制存款和贷款利率的上下限,以保证利率稳定;伴随利率市场化的进行,一些国家允许利率在一定的区间内浮动;当利率完全市场化时,存款和贷款利率及其波动都不受限制,完全由市场决定。在细分这一程度时,分别考虑了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包括设定上下限和浮动区间的不同情况③。IRL的值是二者之和。表1为更加详细的取值情况。

BKSP代表银行的监管力度,由一系列评判标准构成(如是否采用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监管部门是否独立于银行),取值空间为0~2,当取值逐步变大之时,代表监管更加严格。设虚拟变量DI来表征一国是否设立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若该国制定了存款保险制度,DI取值1,反之取0。指标的数据来源自Abiad et al.(2010)建立的金融改革数据库。

Macro代表一系列衡量宏观经济情况的控制变量,包括银行信贷的增长率(Dcgrowth)、私人信贷的GDP占比(Prcredit)以及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Int代表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该变量的大小取决于国家的汇率体系以及对资本流入和流出的限制。Pri代表银行民营化程度,根据国有银行数量占比的大小取值从0~3变化。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包括中国在内的42个国家或地区1973~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2给出了所有变量的数据来源,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则见表3。

对样本国家的银行危机发生情况、利率市场化程度以及是否设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进行统计描述,如表4所示。可看出,选取的42个国家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发生了银行危机的有26个,占总个数的62%。在施行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37个国家中,发生银行危机的有22个,占比60%。可见实行利率市场化转型,随之也有较大的机率爆发银行危机。完成利率市场化转型的37国家之中,有多达22个国家是制定了存款保险制度的,而其中发生了银行危机的有16个,未发生的只有6个,说明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没有抑制银行危机的发生,反而倾向于增加危机发生的机率。

注释:

① 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指出“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② Logistic回归是处理定性因变量常用的统计方法,相对于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不要求变量服从正态分布,因而分析更加稳健。本文Logistic模型也进行了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支持随机效应模型。

③不同的存贷款利率管制下该指标的取值规则依次为:设定上下限取0,设定浮动区间取1,不受限制取2。

④金融发展高水平国家(地区)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法国、德国、香港、以色列、意大利、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

新西兰、新加坡、南非、泰国、英国;金融发展低水平国家包括:阿根廷、孟加拉、玻利维亚、巴西、中国、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

厄瓜多尔、埃及、牙买加、墨西哥、摩洛哥、尼泊尔、巴基斯坦、秘鲁、危地马拉、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土耳其、乌拉圭、乌兹别克斯坦、津巴布韦、加纳;新兴市场国家包括:阿根廷、巴西、智利、中国、哥伦比亚、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巴基斯坦、秘鲁、菲律宾、南非、泰国、土耳其。

⑤ 这可能对银行系统危机爆发有抵消作用,因而变量DI系数显著水平不明显。

参考文献:

[1]McKinnon R.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R].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73.

[2]Villanueva D., Mirakhor A. Strategies for financial reforms:interest rate policies,stabilization, and bank supervis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Staff Papers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990,37(3):509-536.

[3]DemirgücKunt A., Detragiache 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R].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1998.

[4]Kaminsky G.L., Reinhart C.M. The twin crises:the causes of banking and balanceofpayments problem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89(3):473-500.

[5]Weller C.E. Financial crises after financial liberalisation:exceptional circumstances or structural weaknes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1,38(1):98-127.

[6]Noy I.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prudential supervision,and the onset of banking crises[J]. Emerging Markets Review, 2004,5(3):341-359.

[7]DemirgücKunt A., Detragiache E. Crosscountry empirical studies of systemic bank distress:a survey[J]. 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 2005,192(1):68-83.

[8]黄金老.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 经济研究, 2001,(1):19-28.

[9]邵伏军.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分析[J]. 金融研究, 2004,(6):90-103.

[10]李庆水. 从国际视角看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监管作用[J]. 新金融, 2013,(1):25-29.

[11]肖欣荣, 伍永刚.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J]. 国际金融研究, 2011,(1):69-75.

[12]陆军, 陈郑. 存款利率市场化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基于T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 金融论坛, 2014,(5):13-21.

[13]Kaminsky G.L., Schmukler S.L. Shortrun pain,longrun gain: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stock market cycles[J].Review of Finance, 2008,12(2):253-292.

[14]Abiad A., Detragiache E., Tressel T. A new database of financial reforms[J]. IMF Staff Papers, 2010,57(2):281-302.

[15]Laeven L., Valencia F. Systemic banking crises database[J]. IMF Economic Review, 2013,61(2):225-270.

[16]Angkinand A., Wihlborg C. Deposit insurance coverage,ownership, and banks' risktaking in emerging market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10,29(2):252-274.

[17]熊芳.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银行危机: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96-100.

[18]Alba P., et al. The role of macroeconomic and financial sector linkages in east asia's financial crisis[R].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Causes, Contagion, and Consequences, 1999.

[19]Caprio Jr G,Hanson J, Honohan P.The benefits and pitfalls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R]. World Bank Policy Paper, 2000.

[20]Eichengreen B., Arteta C. Banking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presumptions and evidence[J].Financial Policies in Emerging Markets, 2002,(8):47-94.

[21]Kane E.J. The S & L Insurance mess:how did It happen?[M]. The Urban Insitute, 1989.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经营管理;影响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问题也成为学界和业界所广为讨论的问题。尽管目前政策面并没有付诸行动的迹象,但作为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则是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从最近媒体的新闻报道可知,各大商业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突破了以往3%的水平,从而表明在资金存量充足的情况下银行业却出现了钱荒。据专家解释,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大量存量资金因错配而造成的,若在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将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可见,利率市场化所建立的价格机制将有助于引导资金的流向。然而,利率市场化难道就不带来任何风险吗。问答式否定的。对此笔者认为,在我国金融市场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下,利率市场化这样的金融创新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利率市场化的认识

与当前由央行实施利率调节行为不同,利率市场化后将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资金存量,以及对资本市场资金供求关系进行预测,而自主进行利率调节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将有助于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益,并能通过资金供求关系来倒逼商业银行不断优化金融创新活动。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利率市场化进行认识:

(一)增大了商业银行自主决策权

随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造的完成,它们都已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在逐利性的内生驱动下,将迫使它们按照最优化决策原则来实施资产类业务和负债类业务。在市场化经济体制下,公认的最优选择机制就是引入价格参数,从而以此在引导稀缺资源的流动。具体来看,便是建立反映资金稀缺程度的利率参数,来引导存量资金的流动。这样一来,在内在利益和外部压力的作用下,将减少资金错配的概率。

(二)增大了同业之间的竞争压力

在企业化改造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了事实上的竞争对手。另外,区域内大量存在的中小股份制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参与到了金融市场的竞争中来。由此,在商业银行自主决策的机制下,因利率参数的相对差异将直接影响到资金存量和增量的配置结构。从而,增大了同业之间的竞争压力。

二、认识引导下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考察对象。结合以上认识,影响因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增进银行业经济理性

伴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完毕,以及陆续建立的中小商业银行,在此格局下必然存在着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益诉求。基于当前我国银行业业态特征,四大商业银行具有绝对的市场势力;而各地中小银行则应在其融资风险规避基础上,增进自身的经济理性。在市场利率决定下,银行业因经济理性必然将对客户群体展开识别。涉及高科技、创新型特征的实体经济群体,无疑成为当前银行业的潜在优质客户。与此同时,这类企业存在着较高的经营风险,因此,银行业应开展针对性的市场调研。

(二)限制银行业工具理性

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我国银行业,在经营的价值取向上必然区别于经典市场经济国家的同行。上文所指出的经济理性,在于强调银行业应建立起良好的业务识别、处理,以及风险防范能力。在此基础上,我国银行业还应增强自身功能的外部性特征。即,按照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及民生问题的破题思路,建立起自身的历史使命感。不应一味强化利益至上原则,而在工具理性驱动下走向资本投机的道路。关乎这一点,还在于对美国特色银行业经营模式的批判。

三、分析基础上的适应性措施构建

上述影响将在利率市场化后,逐渐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表现出来。为此,处于当前的理论储备期,仍须前置性的对国有商业银行开展适应性的措施构建。

具体而言,适应性措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提升银行职员的岗位素养

无论是针对资金供求关系进行预测,还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都需要通过银行职员的努力来完成。相比当前的业态,金融市场得到央行救市的恩惠将日益减少,如今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钱荒就是一个开端。因此,在强化自负盈亏制度的银行体系内,需要不断提高职员的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关于这一点,可以通过岗位培训,以及委派骨干职员前往香港和国外等银行机构开展业务交流来实现。

(二)完善银行内部的控制职能

资金供求关系处于动态调整状态,而这种状态由根源于宏观产业环境所带来的微观经济体的生产意愿大小。另外,在我国宏观经济日益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国内实体经济发展的走向也逐渐扑朔迷离。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应着力于完善其内部控制职能,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和人员组织建设,来将资产类业务风险降到最低。从而,提高存量资金的配置效益。

(三)健全金融产品创新的机制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不排除部分金融机构通过压低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这些需要在净化金融市场环境下来给予规避,但在净化过程中也需要借助金融产品创新所释放的正能量,来吸引优质客户的到来。可见,国有商业银行应不断健全金融产品创新机制。

四、对问题的拓展

上文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考察对象而对文章主题进行的讨论,但这里仍有必要对大量存在的区域性中小银行进行问题拓展。需要指出,中小股份制银行尽管存在着资金存量限制,但其内部治理结构较为完善并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因此在利率市场化后的业内竞争中可以大力发挥区域植根性的优势。

以下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增强中小商业银行的识别能力

面对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中小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专家团队来应对。中小商业银行根据贷款项目,组建临时专家小组来评估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性指标;并,对商业银行负责。为保证该组织结构运行顺畅,应强化中小企业内部制度建设。

(二)增进中小商业银行的植根特质

中小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制定时,应充分结合区域各项事业发展纲要。通过植根性经营,中小商业银行将能实现与各级政府公共关系的优化。在此基础上,便能在其负债类、中间、资产类业务领域,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

五、小结

本文认为,需要在提升银行职员的岗位素养、完善银行内部的控制职能,以及健全金融产品创新的机制下功夫,从而适应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文章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刘轶超.后危机时期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的选择[J]. 海南金融,2011,(8).

[2]张宁.浅谈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选择[J]. 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8).

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篇8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经验

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3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85-03

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历史上,为了建立稳定的金融秩序,实现政府低成本筹借战争资金以及实现战后经济恢复,美国曾施行过严格的利率管制。20世纪60年代,利率管制政策日益显现弊端。从1970年6月美国开始逐步解除利率管制,直至1986年4月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这一过程历时16余年。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渐进式的改革。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的环境和进程并不是十分理想,为了保证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同时,美联储也不断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来引导利率水平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涉及到利率决定理论、利率传导理论以及剖析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金融发展理论。

(一)利率决定理论。利率决定理论内容丰富,是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各个理论可知,平均利润率、资金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率、央行的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等都会对一国利率水平的高低产生影响。

(二)利率传导理论。利率市场化要求利率传导机制实现市场化,从而真正发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缩短货币政策时滞,使得宏观经济平稳发展。

(三)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自身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为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提供理论依据,是利率市场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20世纪30年代的利率管制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美国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危机频繁爆发。1873年、1884年、1893年和1907年分别爆发过金融危机。其中19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最为严重,促成了美国银行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即1913年作为美国中央银行体系的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建立。

1929年,美国股灾引发了经济大萧条。在经济大萧条中,美国银行业的损失最为严重。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无法兑现。金融业体系的崩溃延长了大萧条的时间并增加了危机的深度与广度。在解救危机的过程中,美国政府采用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金融市场随之开始了一个管制时期。与此同时,美国银行业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改革,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化金融管制。1933年到1935年,美国颁布了一系列的金融法案,包括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和1935年《银行法》。这些法案主要内容包括:

(1)对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利率进行限制。涉及美国利率管制的著名的Q条例诞生于这一过程中。所谓Q条例,是指美联储按字母顺序排列的一系列金融条例中的第Q项规定。后来,Q条例变成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代名词。Q条列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禁止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会员银行对它所吸收的活期存款(30天以下)支付利息以及对会员银行所吸收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了2.5%的上限。1966年,美国颁布的《临时利率控制法案》又将这一规定扩大到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等。实施利率管制的目的是为减少银行间的竞争,降低银行风险。Q条例的实施对美国恢复金融秩序,政府低成本筹措战争资金及战后经济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建立全国证券交易的监管体系。(3)限制银行对证券的投资,禁止金融机构持有股票,使商业银行与证券业分离。(4)成立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5万元以下的银行存款提供担保,避免发生公众挤兑。(5)限制新银行开业,加强联邦储备银行的地位。(6)《高利贷法令》规定了银行贷款的最高利率限制。

(二)20世纪60年代后期利率管制弊端的日益暴露时期。随着美国战后经济的繁荣及资金需求的扩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僵硬的资金价格不能使资金流向优质的银行,经营能力强的银行无法扩大规模,无法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实现银行业的优胜劣汰。(2)僵硬的利率管制不能适应通货膨胀的严峻形势,银行经营困难,无法面对证券业的挑战,金融体系不能维持稳定。 当时,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度达到20%。由于限定的利率水平低于非银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使得商业银行存款吸引力下降,公众对存款越发没有兴趣,这大大限制了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筹资能力,使商业银行面临生存危机。(3)金融体系的扭曲限制了货币调控机制发挥作用。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的规定限制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当资金需求旺盛时,造成信用供应不足。为摆脱困境,银行创造了大量的金融工具来规避管制,扩大资金来源,在增加流动性的同时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的调控力。(4)美国的银行业出现经营危机,大量银行破产,各种金融机构也面临经营困难。

(三)20世纪70年代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施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提出了解除利率管制的设想,逐步实行利率放开政策。(1)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管制。1970年6月,美联储首先放松对10万元以上,90天内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1973年5月,继续提高存款利率的上限,即取消1000万美元以上、期限5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 以此来缓解利率管制带来的弊端。(2)允许非银行机构设立支票账户并允许对交易余额支付利息。(3)允许开发转让的活期存款账户及将储蓄余额自动转存的服务。(4)建立货币市场基金。

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Q条例的存在所产生的实质性问题,大量现金从存款性的金融机构外流,“金融脱媒”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迫于形势,美国的当权机构不得不考虑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彻底实现利率的全面市场化目标。

(四)20世纪80年代利率市场化的完成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开始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打破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就是美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代表。(1)1980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决定自1980年3月31起,分6年取消对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限。(2)1982年颁布的《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详细制定了废除Q条列的步骤。(3)1983年10月,美国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委员会取消了31天以上的定期存款以及最小余额为2500美元以上的极短期存款利率上限。(4)1986年,连续取消了所有存款形式对最小余额的要求、支付性存款的利率限制、存折储户的利率上限,除了少数住房贷款及汽车贷款外,对于贷款利率也不加限制。直至1986年4月为止,Q条列终结,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完成。自1970年起到1986年,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开始到利率市场化完成,这个过程整整持续了16余年,可见利率市场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分析

(一)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内在动力。美国历史上实行过严格的利率管制,一方面,避免了存贷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有效地化解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严格管制下的低利率有助于获得低成本的资金,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这适应了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思想。美国实施利率管制的深层次原因是为了政府动员低成本储蓄资金,满足特定时期国家发展的投资需求。随着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利率管制弊端不断显现,如“金融脱媒”和“滞涨”。放松利率管制,建立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和资金市场化定价机制是必然选择,也是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重大举措。

(二)利率市场化对于金融行业整体模式的影响。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受到“金融脱媒”和资本国际流动加强的巨大冲击。利率市场化改变了美国金融分业经营体制,走向了混业经营。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金融创新活跃。同时,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与竞争。

(三)利率市场化对于金融稳定提出了新挑战。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业利差收入减小,竞争加剧。这些只是表面问题,重要的是金融市场创新更为激进,金融机构更为依赖全球金融市场的各类交易,金融市场的全球性、系统性风险加重。例如:美国在1986年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后的几年内,平均每年有约200家银行倒闭。银行的倒闭可能产生连锁反应,甚至引发银行危机。为了使政府监管能力满足利率市场化及金融创新、金融国际化的要求,美国相应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同时,消除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分离,使美国金融体系进入混业经营,以便抵御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四)利率市场化与利率调控的关系。利率市场化不意味着货币当局完全摒弃对于利率的调控,而是货币当局放弃原有的行政干预手段,通过运用金融资源,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来改变市场的供求状况,通过影响基本利率来调整整个市场的利率水平。美国被认为是利率市场化最彻底的国家,即使如此,美联储也不断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来引导利率水平。但是,1986年,美国利率市场化刚刚完成,1987年就发生了股灾,没有证据证明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否同股灾直接相关,但是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让人不免不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蔓延也无疑使得利率市场化和利率调控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四、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总结

结合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进程、步骤以及改革后国家经济领域的表现,可以得到以下的经验。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非常时期实行了利率管制,且也在非常时期解除了利率管制。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多为管制利率,主要原因是实行利率管制可以以低利率促进经济发展。但利率管制同提高资金效率存在极大的矛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形成,应放开利率管制,使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方面的作用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选择。以美国为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历时16年,属于有步骤的、渐进式的改革。渐进式的改革可避免经济较大浮动的波动。改革是需要时间的,但一定不是暂缓或是停滞。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可一蹴而就,应采取渐进方式。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选择。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的时机和环境并不是十分理想。在宏观经济形势稳定的情况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成功。

(四)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并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在利率放开、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适宜且谨慎的金融监管制度。这对利率放开后的金融体系成功地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五)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经验只可借鉴不可照搬。以美国为例的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相比,金融市场形成的时期比较早,金融市场结构较健全,金融产品种类较多,发展较成熟;同时,政府收入对于金融市场的依赖程度低;并且,发达国家历史上的利率管制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由特定的政治因素引发的,放松这些管制相对容易。然而发展中国家政府对经济的管制时间长、程度深,解除管制相对于发达国家难度较大。所以,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只可借鉴,不可照搬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

参考文献:

[1] 黄达.金融学 (第二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8-63,317-342.

[2] 张健华.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42.

[3] 雷曜.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程与经验[J].中国货币市场,2012,(05).

上一篇:支架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外汇市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