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8 00:59:41

油画教学论文

油画教学论文篇1

的今天,有关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课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作为从西方引进的艺术门类,油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才只有近百年历史,不论是材料、技法,还是精神内涵都还不够成熟,而我们油画艺术的教学更是显得滞后。因此,在我们高校油画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推动我国油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是一个急需研究讨论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创新思维的具体启发、培养等做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油画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一)全面培养油画专业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油画专业生的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要点所在,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组成成份,发散性思维所扩散的思维因子是全方位的、多因素的,创造性思维是由思维的发散性为特征的。发散性思维是横向的、逆向的,其特征是反常的,甚至是怪异的。在高校油画教学中应积极启发、培养油画专业生的发散性思维:

1 、鼓励、启发学生改变画中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

“现实事物由于自然规律的作用形成了一些我们都经验到的因果关系,其存在或改变都会导致人在心目中产生可能或不可能的判断”。因为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所以事物在人脑中往往形成思维定势。一件物体出现会在人的脑海中引起正常的逻辑关系,如果人为的阻止人们形成的思维定势关系,人们就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陌生感和惊异感,取得创造性的效果。超现实主义者最惯用的方法就是改变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例如:西班牙画家达利最著名的作品《时间的永恒》,他把现实中的钟表变成不同形状的可塑面饼状安置在画面不同位置,产生一种超现实的违反正常逻辑的关系。133229.Com我们通过这类课程训练后,再引导学生在创作课中去积极改变作品中事物的正常逻辑关系,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的发散意识,取得全新的教学效果。

2 、鼓励学生在油画制作中改变画中形象的正常比例关系。

我们头脑中对现实的事物的大小比例关系形成了思维定势,但是若夸大或缩小、压扁或拉长这种比例关系,我们就获得一种特殊的形象关系。阿尔贝托·贾科梅蒂是一个艺术的独行者,他始终沉溺于内心神秘而又恐怖的状态中,他在自己的人物雕塑作品中,大大改变了人像正常的比例关系,使作品细瘦枯干,渺小脆弱,没有肉体感,甚至没有重量和体积感,给人一种收缩和绝望的颤栗。因此,笔者认为,在油画人物写生阶段即可穿插设置改变形象比例训练课程,指导学生思维多方发散,将人物的比例大胆改变,做一系列练习,把以上练习结合到日后的油画创作中,尽可能的多设想、多实验,会使画面产生较有创新意味的效果。

3 、鼓励学生大胆改变事物的色彩进行油画创作。

色彩是绘画用以表现生活的重要手段,对于油画而言,则尤为关键。中外凡有成就的油画艺术家无不沉醉于色彩的研究与探索。在高校油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色彩意识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无疑是有意义的。笔者所接触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大多不懂光和环境对物体的影响,画出的色彩是固有色,常常限于看一眼画一笔的被动局面。因此,学习油画就应把注意力集中到研究色彩造型的规律上来,培养敏锐的色彩感觉,掌握正确的分析、表现色彩的科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掌握色彩的传统表现、观察方法基础上,大胆地表达自己对客观色彩的主观感受,大胆地打破色彩的自然规律,去探索、去创新(中国学术期刊物大拇指中心)。

4 、鼓励学生在油画创作中将具象的形象变为抽象的形象,把抽象的形象变为具象的形象来创作作品。

将具象的形象抽象化,这是现代艺术中常见的手法,也就是将具体形象几何化,抽象模糊化组织到画面中去。抽象的形象具象化即将有哲理的观念或潜意识思维的观念用具体事物做依托表现组织在画面上。在油画教学中尝试设置“抽象具象转换训练”课程是很有意义的。首先将其穿插到油画专业课的初级阶段,如静物写生、风景写生等由易到难,再结合到高级阶段的人物写生、油画创作中去。先把具象转化为抽象形象,例如 张京生教授的《餐桌上的红花蜕变系列组画》中“蜕变之一”是较常规的具象写生,通过一系列蜕变、局部放大到“蜕变之八”就是一副典型的红花局部抽象作品,很有意味,这是其中的一种训练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应多研究,多讨论,多方面指导、启发学生训练这一课题。其次,在把抽象观念意识转换成具象形象训练,如梦境中的事物往往醒后较抽象,我们可将这一潜意识思维的结果表现到画面中去,会获得创造性的效果。

5 、鼓励学生将描绘的不同事物,局部切断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形象。

这种思维方法创造的形象大多表现州门对某种完美理想境界的追求,如: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就是这种思维的反映。在油画艺术中,“局部重组”的方法能取得较有创造性的效果,毕加索的油画作品大都采用此法,正像苏州大学设 计学博士生导 师诸葛恺先生比喻毕加索的油画作品的创作方法是,将人物切断成多块,放在炒锅里炒乱后,按打乱的秩序制作在油画布上,而取得他的个性效果。笔者认为尝试设置“局部切断重构训练护课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油画教学中,我们也应把绘画素材(形象)经多方发散、局部打乱重组,鼓励学生在这种思维方法的启发下“张冠李戴”,打破常规,将不同事物的局部相互嫁接组合在画面上,或将同一事物的不同局部打乱秩序,按照自己的审美感受组合在画面上,相信此法能很好的启发油画专业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地发散性思维。

6 、鼓励学生寻找试验多种辅助工具改变事物的形象。

我们看到的客观物象都是遵循自然规律留下的定势常规形象,如果让学生用哈哈镜、显微镜、放大镜、有色镜及各种透明半透明材料制成的工具去映射事物,将会获得一个个全新的怪异的形象,把它放入油画画面制成作品,会取得较有创造性的效果。如通过物质技术手段反映一个蚂蚁看人物、自然景观的视点效果,或是一只鸟雀俯看人或物的视点效果,这些都是较有意义的尝试,我们在具体训练中尝试设置“辅助工具探究与实验”课,这一课程可以作为课下作业的形式存在,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留意、寻查不同的辅助工具、材料及实验效果,再回到课堂中集中讨论,积极运用于油画作业中去。当然,无论是指导、鼓励学生使用什么样的物质辅助性工具去获得巧妙惊奇的艺术效果,前提都应在提高学生的艺术观念意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方发散,用观念指导行动,创造有品味有特色的作品。

(二)鼓励学生联想与想象,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是人的记忆和想象的纽带,可以通过联想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对记忆的许多片段通过形式进行衔接,进而转为新的想法。联想和想象都不是印象和记忆的如实复现”。联想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再创造。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就应进行联想能力的训练,联想能力的训练,就是让学生学会由生活的一小点想到一大片,由生活的一个形象联想到其他众多个性各异的形象,打开学生的创新思路,创作出富有想象力的画面。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思维,是思想和想象高度结合的产物,是解决前人所未能解决的问题的主要智力和潜力,是人脑中的宝贵资源。大学生正处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高度发展和形成的阶段,故此,油画教学必须积极地去开掘学生头脑中的潜力,必须展开丰富的联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油画学习、创造能力。“图形创意”课结合到我们油画教学中,对激发油画专业生思维的联想与想象,是一个很有效的训练途径。现当代比较前卫的各艺术流派大多是由这些丰富怪异的联想方法创作出作品的。另外,我们也鼓励学生对大师作品的主题与情节进行转换联想训练,如库尔贝的《筛谷的妇女》,构成形式色调不变,而将主人公变为同样姿态的拿新衣女士,主题情节变为即将出嫁的场面,是非常有意味的。总之无论在形象造型技法、语言上还是主题情节上都要好好鼓励学生去联想想象,充分挖出学生的创造的潜能,推动油画艺术的多元化创造性发展。

(三)鼓励多学科横向交叉学习,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

在油画教学中,学生的知识素养越全面越能很好地启发创造性思维。而知识素养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不仅掌握艺术领域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掌握其它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很好的激发我们每一位油画专业学生的潜能。创造出新颖独特有品位的油画作品。

1 、鼓励学生在艺术领域内进行各学科横向交叉的了解与学习。

做为一名油画专业的学生,其作品要取得有创造性的成绩,不能只在油画本专业领域内闭门造车。如今,艺术的发展己经多元化。首先,我们要求鼓励学生对中国传统画种,中国画要有一定的了解。既要借鉴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也要掌握一定的中国画技能。大家知道,西方古典油画的透明罩染技法与中国画中的工笔染色技法是很相似的,这说明各画种虽应保留自己种类风格的独立性,但融合其它画种的技巧,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是很有好处的。其次,水彩画、水粉画等画种,对油画的学习深造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们油画专业生不应忽视这些基础画种的技法及基本理论知识。大家知道,在西方水彩画与油画有很大的因缘关系,油画家在创作油画之前,常常是先做一幅水彩画稿,很多油画家,又是水彩画家,水彩画的发展推动了油画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油画专业生应该好好学习领会的。第三,设计艺术学科对油画的发展影响巨大。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影响推动了油画、国画、雕塑等各艺术门类向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超现实艺术等方向多元发展。应当说上好艺术设计提高课,能更好地影响油画这个传统画种的发展。第四、对民间艺术专业的学习也不容忽视。民间艺术如年画、彩塑以及手工艺品等也都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应该说民间手工艺品、年画等是民族性很强的艺术。我们应鼓励油画专业生去多读资料,多考察民风民俗,多实践民间艺术并从中汲取方方面面的有益元素,这能大大提高油画作品的文化内涵。

2 、鼓励学生对非艺术领域的边缘学科进行了解、学习。

对于非艺术领域的相关边缘学科的了解、学习对启发油画专业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科学家贝福里奇说:“具有相关学科甚至边缘学科的广博知识,那么独创性就会产生。” [l7] 由美国学者对 1300 多名做出过重大特殊贡献的专家进行了为期五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的知识结构都带有整体的相关特征,他们对本专业的相关边缘学科的了解、学习是相当广博的。因此,个体对知识的掌握越多,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就会越深,对知识的运用就会越灵活,从而创造思维能力也就产生了飞跃。因而,我们在油画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相关边缘学科的知识,会有效的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好油画这门艺术主课。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比如营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广大教师在高校油画教学中加强使命感,担负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任务,并认真研究,就一定能很好的完成油画专业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燕良轼.《创新素质教育论》,广东教育出版社[m], 2002 年。

2 张武升.《教育创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m], 2001 年。

3 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m],杭州, 2003 年。

4 王明强.《从油画风景写生引发的思考》,文艺研究[ j ], 2005 ,( 7 )。

油画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价值分化 油画教学 建构主义

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价值分化

英语中“art”一词的主要词义是“人工造作”,强调“技艺”这个概念,后又有“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等阐述艺术的定义。《新华字典》中对艺术也做了阐释:“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①从这些定义里可以总结出艺术是“制造与创造的结晶”,而这种结晶的最终目的是反映人对世界的认知。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人类都只能通过“手工”这一方式实现“制造”和“创造”,这样的生产方式运用在艺术创作上,艺术的价值就被“制造”与“创造”两个载体所承载,一方面体现了人类劳动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类精神创造的价值。

进入工业社会,机器的运用取代了大部分“制造”过程,随着大量廉价的工业产品进入生活,“创造”的价值从“制造”中被分离了出来,“手工”作为“独特创造物”生产的基础成为艺术品价值唯一的承载方式。在这个时期,相比快速简单生产出的工业产品,“手工”产品因其具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和更细腻的精神表达显示出它的艺术价值,在艺术生产领域,这种反工业的生产方式对艺术品价值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艺术创作中的手工创作价值在这个阶段得到广泛承认。

在步入科技社会后,这种“手工生产”的价值仍然被保留了下来,但在艺术生产领域,“手工”这种生产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又进一步与“创造”这一艺术生产核心分离,科技对旧有艺术实现方式――必须通过手工的创造――进行了部分替换,这一替换的过程形成了“创造物”艺术价值的分化,即分化为“手工的价值”和“纯艺术的价值”。这种价值分化影响了艺术的各个领域,油画领域也身处其中。

新的价值分化使艺术呈现多元化和融合化的趋势,“纯艺术的价值”呈现出一种观念化,在新的价值分化下,“手工”这一生产方式在艺术生产的过程当中占据的比重逐渐缩小。丝网印刷、观念艺术、装置艺术等艺术形式百花齐放,这种艺术在追求“传达”观念的同时兼容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弱化了“手工的价值”,而网络与媒体的传播也影响着“油画”这一艺术形式。尽管油画艺术的价值仍然是“手工的价值”与“纯艺术的价值”的二元合一,但油画艺术领域也受到这种生产方式变革的影响,无论是艺术创作者或艺术学习者都受到其他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的影响,油画教学作为油画艺术学习者获得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应与时俱进。

二、价值分化与中国油画教学方式及其变革

随着价值分化,中国油画创作中对“艺术价值”的认知也逐渐分化为两种以不同创作理念作为核心的艺术――“注重观念的当代艺术”和“注重技术的学院派艺术”。其中“注重观念的当代艺术”弱化“油画”这一形式中的技术因素,如光影形体的塑造、真实环境的三维空间表达、油彩色层叠加产生的效果等,强调用画面中的图像传达观念。而“注重技术的学院派艺术”将“油画”这种艺术方式本身作为艺术表达的重点。塑造形体、创造空间、描绘光影等技术手段是艺术的主体,以其细腻的变化传达情感,尽可能地减弱图像符号化倾向和观念的植入。中国油画创作中这种创作理念的分化体现相较西方更为明显,这是由中西方艺术创作不同的切入点造成的。随着西方艺术以“人”为主体的创作思维的发展,“人”思维的产物――“观念”成为艺术表达的核心。“油画”的技术形式成为艺术表达的一个过程。而中国艺术创作以“自然”为主体,无论是用西方的“油画”技术还是东方的“水墨”技术,其表达的核心锁定在用技术创造的“物质化美感”中。在这种文化观念的引导下,中国当代油画教学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方式。以大学本科教学为例,其中,大多数油画专业教学采取了欧洲油画创作中“技术核心”的教学方式,以欧洲传统绘画的传承手段充分发挥不同“技术”的创造力,但在中国文化观念的影响下,人文主义的观念被“物质化美感”取代,教学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强调认知个体对既定“物质化美感”的某一种样式进行模仿,这样的教学方式通过大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不断重复同一“制造”过程的基础上厚积薄发,需要认知个体在长时间专一的实践教学中不断重复积累,从而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技术的磨练过程中逐渐实现认知个体的“制造价值”和“创造价值”的统一。

这种教学方式由欧洲传统的“手工作坊”而来,以其扎实的教学成果见长。这种教学方式具有持续时间长、技术传授单一、学习进展速度慢等特性,而相对于欧洲传统“手工作坊”,中国当代油画教学课时短、内容多,传统的教学中所需条件在当代普遍教育体系中并不能被完全实现,当代油画教学成果也与传统“手工作坊”的实际教学成果有一定偏差。正是因为这样的时代性特点,在对传统“手工作坊”的教学方式移植的基础上进行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调整必须是一种结构性的调整,从油画学习的专业特点出发,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的方式建构一个可供长期应用的学习机制,充分发挥认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用以不断调整适应观念与知识的飞速变化。在当代社会的多元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以建构主义的角度看待当代油画教学这一课题对艺术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艺术学习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建构认知的关键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在认知个体的自我意识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种建构认知的过程在艺术学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艺术创作基础的艺术学习过程与艺术创作有同样的三个过程――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引发与统筹这三个过程的发生正是对艺术认知的建构。建构的过程分为两个基本步骤:“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在艺术学习的每一个过程中,同化与顺应交替发生,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在艺术创作中可以这样理解:同化是通过对已有的“艺术构思”方式的重复,结合“艺术体验”――既外部环境中有关信息,从而达到一个信息整合的结果――“艺术表现”。顺应则是由于“艺术体验”超越了视觉经验中的“艺术构思”,从而引发对“艺术构思”的重组和改造,而这个改变过程最终体现在“艺术表现”中。由于艺术学习具有与艺术创作类似的过程,同化与顺应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起作用。在认知个体艺术学习的不同阶段,两者交替发生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认知个体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建构主义观点下的学习理论在更深层次上适用于艺术教学。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首先,艺术学习的技术方面具有“无中生有”的特点,将所学的抽象知识,如透视学、构成学、色彩学等转换成为具体的平面图画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其次,艺术学习中“艺术体验”的独特性决定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一种普适的真理,个体先前经验的局限性决定了所建构出来的知识的不确定性;再次,艺术学习中知识的建构并非随心所欲的,由于艺术形式和艺术工具的制约,与他人(教育者、同学等)磋商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成为认知个体建构知识的帮助者,通过交流使得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受文化、美术理论等因素影响;最后,建构主义提倡学习者建构的多元化。在艺术的学习过程中,教育者提供的学习材料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产物,技术知识与理论知识往往通过教育者自身的经验之谈在专业课程中传达给学生,并且由于学生个体“手工”差异的特殊性和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的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这种多元化建构的方式正是艺术学习的过程。

四、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看中国当代油画教学方式

中国当代油画教学是艺术学习中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方式之一,是知识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统一。中国当代油画教学以西方油画教学方式为基本构架,在建国后至今的本土化应用期间,由于中国艺术观念与西方艺术观念本质的不同,中国当代油画教学逐渐与中国传统观念下的教学机制产生了一定分歧,这种分歧使中国当代油画教学的教学目标倾向于技术水平的测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艺术教育的多元化特质,并且在中国当代油画教学中根据东西方不同艺术观念逐渐产生的两分法指导下,另一种根据西方艺术观念产生的油画教学方式由于对思考的重视而倾向于哲学范畴,将油画教育的领域无限扩展,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元化思考的平台同时却在统筹方面举步维艰。

油画这种艺术形式具有学习时间长、学习范围广、学习过程复杂等特点,针对油画的教育应根据其具有的特点进行教学。在长时间、多内容、层次复杂的油画教学过程中,用建构主义的理论作为教学方式的指导是具有实践意义的,它不仅能够在学校的课程中帮助学生完成阶段性的知识吸收和应用,还能够在课程以外给学生建构独立合理的学习方式,符合油画学习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这一认知规律在中国当代油画教学中的循环显得尤为突出。从宏观角度看,中国当代油画教学的阶段可以分为“基础教学”“创作教学”这两个固定的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对应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平衡”与“新的平衡”,教与学的过程则对应着认知规律中的“不平衡”阶段。从微观角度看,中国当代油画的教学又可分为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艺术实践教学,在这三个教学部分中都有不同的“基础教学”与“创作教学”阶段。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同化”和“顺应”与油画教学中油画基础知识的吸收以及针对某一种油画样式的研究学习“相符”。

结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就意味着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油画教学需要先建构一个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必须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的建构。这个学习环境的建构应该是横向丰富、纵向递进的,如在油画入门教学中的初级阶段,在讲解简单的手工制作过程和基本材料使用的同时应针对学习的初级阶段配合初级的画面构成的审美教学,以及油画史论中对应的部分。建构一个初级阶段的“情境”,为学习者建构自身知识结构提供一个粗糙的构架,这是对于建构油画学习意义的基本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阶段性匮乏不可避免,如对于油画理解的偏差,对于造型训练的观察方式混乱等,根据“平衡――不平衡”的理论依据,施教者应在原有“平衡”的认知基础上,给予学生新的知识刺激,根据个人情况不同,将会在“同化”与“顺应”两种学习的过程中进入到新的平衡点。此时,学生将意识到知识是个人经验与教学内容的平衡。随着新的认知,已建构的知识体系的内容将会随之调整。跨越了此阶段的学习者在基本掌握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的同时需要教育者的不断协调和帮助,如根据学生的绘画方式和观察方式给予全方位的建议和解决方向,而这些建议是围绕学生已建构的学习框架进行的,辅助其知识系统的完善与发展。考虑到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多样性,中国当代油画教学从建构主义的理论出发,更需要注意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的独特性。

在中国当代油画教学的不同阶段,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可以不断叠加,层层累积,根据学习者个体的不同特性形成每个人独特完整而具开放性的学习体系。

五、建构主义应用于中国当代油画教学的意义

随着全球的文化多元化发展,以建构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当代油画教学具有积极意义。油画这种西方传统艺术在中国的艺术土地上扎根尚浅,并且受到了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浪潮这一文化多元化过程的影响。在此影响下,中国当代油画出现百花齐放的积极现象,同时也出现了由观念冲突带来的混沌状态。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当代油画教育应积极地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为培养新时代油画人才打下有利于多元化发展的学习基础。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应用于中国当代油画教学能够适应当代文化多元化的教学环境。首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主动的姿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学习体系的建构中掌握独立思考与学习的方式方法,为油画教学的学习者建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长期的油画学习中适应不同阶段的学习。其次,在建构过程中的交流与协作也将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思考的维度,增加学生互动中求进步的能力。最后,通过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当代油画教学将为学习者对事物的认知提供一个艺术学的视角,为学习者进行多角度思考创造条件。由此看来,建构主义对于中国当代油画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指导方法,更能够作为一种普适的艺术学习方式并对艺术学习体系的不断发展提供依托。

注释:

①新华字典[S].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68.

油画教学论文篇3

【论文摘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我们的当代油画艺术教育也不应该是工具主义式、技术主义式的培养艺术匠人,而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过分着眼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偏重于科学、理性地观察和描绘对象。这种日趋于保守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似乎使艺术日渐演变成为一门追求技术和理性的学科,从而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劳作。当然,对于油画艺术来说,科学、理性的观察表现能力和精湛的造型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艺术毕竟是一门强调形象思维的学科。而从艺术匠人到知识分子的蜕变必然要有几个因素的保证。也就是说,当代油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之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培养。15世纪,意大利雕塑家季培尔底曾提到,希腊人是绘画、雕刻的研究家,这表现在他们的素描理论上,没有这种理论,就不可能是个优秀的雕刻家或画家。可见,一个艺术家之所以优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所拥有的精湛的技能。因为,精细的模仿能力只是艺术活动的基础,但却不是决定艺术成就的最主要的因素。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学识修养和深刻的思维建构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也就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大胆创造给予鼓励,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发掘学生的创造性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另一个层面上说,这也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在过去几十年的油画教学理论中,曾出现过油画教师应该首先作为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教育家的争论,但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来看,时代对油画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就笔者看来,一个好的艺术家未必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更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但是,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教育现状,油画教学要想适应当代艺术的发展,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教育家,更应该是一位了解当代艺术发展现状的“半个理论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当代艺术的目前成果的接受、梳理和转化。当代艺术的前卫性、实验性和批判性都是值得年轻学生学习和借鉴的。甚至,美术院校可以开设融会当代艺术成果和经验的新课程,通过对学生传授当代艺术成果,使学生能够得益于多元的当代油画艺术教学资源。

相比而言,传统的学院派写实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较为单调,教学内容也相对过时、守旧。在以往的油画教育中,各大美术院校多贯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方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年轻学生没有过多的自我判断和辨别意识,在创作过程中普遍缺乏自信,过分的依赖于教师的判断。因为现有的艺术教育体制多引进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教育模式,在强调技能训练的同时,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批判意识。当然,现在中国目前的学院体系里面,除了传统学科之外,另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设置,比如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的新媒体艺术系、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第三工作室以及天津美术学院的现代艺术学院等,都开始注重实验教学。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拥有很长的办学历史,虽然被称为新媒体艺术系,但是他们的学科带头人张培力却是油画专业出身,由于对油画专业本身的了解,在指定教学方针政策时便更为自由灵活,可以吸收油画的一些技能用在多媒体创作中,所以,中国美院的影像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一直出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四川美术学院第三工作室也是油画艺术的延伸。就体制上来说,第三工作室就是油画系的一部分。在这种体制之下,第三工作室的教学对扩宽油画系的视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总体上来说,当代油画艺术教育的改革要把握住一个要点,即要与当代艺术产生良好的互动。油画教育要与当代艺术产生良好的互动,就是要让油画与油画教育真正的具有当代性。但如果依照陈默先生对艺术教育当代性的四点定义,我们油画教育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其当代性。其中第一个标准即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反思必须落实到第二条当代艺术教育转型的实践过程之中,不然,当代艺术教育反思就没有任何说服力。同样,无论艺术教育与当代艺术融合到何种程度,以及当代艺术教育具有何等的前瞻性,它们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还是要归为艺术教育的转型。当代艺术专业杂志上也不乏对当代艺术教育进行反思的文章,网络上也时常看到呼吁艺术教育改革的口号,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当代艺术教育转型的实际行动。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教育体制一直延续了50年代中期以来的以画种为界线的分科方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教育也没有从本质上超越50年代苏联的教学模式。其实本文反复强调的是第三点,即当代艺术教育与当代的融合,也即当代油画教育与当代艺术的融合。既然我们还称之为油画,我们就要保持油画的基本属性。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代艺术发展今天,已经没有语言上的差别,油画和雕塑、装置等语言已经不再有前卫和后卫之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油画应该吸收其他艺术语言,而又不放弃自己的语言模式,这才可能称之为油画教育转型。

参考文献

油画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高师油画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第二课堂的构建

近百年来,中国油画得到空前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专业院校和高师院校油画教育教学发展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师油画教学也出现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混淆不清、教学观念滞后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高师油画教学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造条件,积极构建高师油画教学第二课堂,努力实现高师油画教学与中小学教育的有效对接。

一、高师油画教学及其第二课堂

1.高师油画教学的目标

油画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师油画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与专业院校强调“专业性”和油画“人才”培养不同,应突出其“师范性”和“教育”功能,也就是说,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师资。

2.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内涵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进行的与之相关的教学活动。它是指为了实现油画教学第一课堂的有效开展,在第一课堂之外通过有效的学习形式和训练方法,组织有效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学习模式。

二、高师油画教学的现状及构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意义

1.高师油画教学的现状

(1)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浓,专业基础薄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高校扩大招生,美术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不少学生因各方面原因“半路出家”,甚至出现文化不行就“改行”学习美术专业的思想误区,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专业素养普遍低浅,专业基础良莠不齐的现状。

(2)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不明确。

经检索和调研发现,高师美术教育油画课程与专业院校油画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在内容上都设置了油画静物、油画风景、油画人体和油画创作等科目。在课时分配上,也基本与专业院校相同,这就导致了教学目标混淆。同时,当代高等师范院校受前苏联美术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没有得到较好的改革和发展,一直以来偏重技法,忽视理论学习和人文素养的现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因此,高等师范院校油画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相脱节,不能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

(3)教学安排和教学场所不合理。

特殊专业教学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要求,油画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其具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教学场所。因教学改革的滞后和全校教学安排的需要,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存在如前两节为油画专业课,后两节是公共课,以及专业训练场所拥挤等情况。这种过于分散的课时安排,不符合油画教学的规律;过于拥挤的油画教室也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训练的需要,从而制约了学习效果的提高。

(4)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式单一。

高师油画教学仍普遍局限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中,通常采用示范和口述相结合,过于强调教师的教法和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学法和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长期以来,这种缺乏个性引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导致学生思想平庸,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严重散失,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成为口头。

(5)学生闭关自守,远离生活和实践。

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学生闭关自守,盲目崇尚专业美院及相关热门画家,图片照搬,临摹复制,专业学习远离生活和实践,缺少生活体验,思维和情感枯萎,审美情趣肤浅低俗,艺术严重缺失了精神感悟和思想内涵。

(6)学生专业学习浮躁,缺乏良好的艺术学习价值观。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学生对当前就业情况和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未能很好地了解和分析,或缺乏准确定位,或过于乐观和盲从,专业学习浮躁,没有树立良好的艺术学习价值观。

2.构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意义

(1)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

针对当前高师院校油画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同时,第二课堂与油画教学第一课堂是互为作用的。一方面,在油画教学第一课堂中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诸如课时问题、课程设置问题、教学目标混淆问题等问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得到改善;另一方面,通过对油画教学第一课堂的有效促进,油画教学第一课堂会反作用于油画教学第二课堂,使其构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为弥补高师美术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不足提供了阵地和平台,促进了教学。

随着改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师油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越来越凸显。面对高师院校油画教学与中小学教学相脱节等情况,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多次召开高师艺术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座谈会与研讨会,下发了关于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的相关通知。如1994年12月,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高师艺术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座谈会等。但是,事实远非如此简单。高师油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油画教学大多还停留在前苏联美术学院专业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高师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构建为弥补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不足提供了阵地和平台,促进了教学。

三、构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方法和有效途径

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构建是复杂的,同时也是多元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第一课堂,促进“教”“学”发展,笔者拟通过如下方式来进行构建,并在实践教学中逐步融入:

1.创新教学思维

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构建,首先得创新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境界,为此,我们色彩教研室的油画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思考和研究教学,不断创新自我,利用参观学习、走访交流、考研提高、专业进修、出国深造等各种形式,设法给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带来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不断创新和构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积极推进油画教学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2.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扩大招生后美术专业学生过多的现实情况,可以在油画课程中大胆采取“分层递进”“普及式”和“精英化”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分层”主要是以学生的能力素质鉴定为主要依据,通过谈话、交流和考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用综合评定等方法客观地认定学生的专业水平,根据其专业能力及兴趣爱好提出不同的要求,即所谓的“分层递进”:另外我们采取“普及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和培养;对于专业基础较好,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学生,我们重在启发和引导,即所谓的“精英化”教学,实现优秀学生专业水平的可持续进步和有效突破。

3.创新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的重要因素,是联系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重 要媒介,是知识传递的重要物质载体。通过构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改变过去只给学生布置作业,给成绩,不管学生学习和训练过程的弊病。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成立专门的油画研究工作室等有效教学手段,构建学生第二课堂,对广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进行“普及式”教育和提高,并对较为优秀的学生进行专业强化训练,以一个带几个,以点带面,最终达到提高整个班、整个年级、整个学院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4.创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传统的技法、技能教学模式,并弥补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定位的不足,既注重技能技法的训练又注重“师范”教育取向的锻炼和培养,注重强化学生对油画史、油画作品欣赏、美术心理学及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并积极引导学生对美术史、风格、流派等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感悟大师作品、听取大师学术讲座、参观全国美展、访问画家和教授等形式来提高审美修养,同时也穿插一些最新、最前沿、最及时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探索性的学习和实践,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实现教学内容从单纯的技法、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艺术文化学习层面的创新和突破,有效提高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高师油画教学的教学目标。

5.创新教学评价

针对“高师”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教学评价,对于“分层递进”“精英化”的教学模式,采取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即实现教学评价“多层化”,做到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相吻合,实现教学评价创新。学生通过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学生的层次确定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变化,做出动态的调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不是单纯看考试成绩,而是通过交谈、演讲、习作、创作、参展和获奖情况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等形式对其产生一个最后的综合评价。

6.创新教学机制

针对目前油画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机制已不能适应当前油画教学的需要,而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有效构建需要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和有利条件,群策群力,统筹协调,齐抓共促,学校和学院要努力挖掘好的形式和做法不断实践、完善、深化和创新,通过构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形成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有效机制,发挥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高师院校油画教学是推动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力量。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不断探讨、分析和研究,试图在油画教学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油画教学第二课堂。实践证明,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构建为促进高师院校油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实现油画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对接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葛宇坤,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中的油画课程设置[D]:硕士论文吉林:延边大学。2007,10

[2]刘建新,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师范油画教学,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01):96-98

[3]赵峰,对师范院校油画教学的若干思考,滁州学院学报,2005,(02):79-80

[4]金龙,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改革的思考,池州师专学报,2006,(02):115-117

[5]罗斯,浅谈中国当代油画教育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美术大观,2009,(05):154-155

油画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油画教育 审美教育

在油画学习中,注重表现对作品精神世界的感悟和视觉感官的体验。对于油画的学习,不仅要求我们掌握高超的绘画手法、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对世界万物的独特感受和看法,并学会如何去将其转化为笔尖下所描绘的杂乱线条,审美教育对于油画学习中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它对人们的逻辑思维、精神文化、道德观念的改变会无意识的反映在油画的创作过程中,使一幅油画作品拥有其完整的思想理念作为核心的支撑,成为体现作者精神与灵魂的、活灵活现的作品。

一、审美教育向油画教育的渗透

1、教育方式。审美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从人类文明开始时就有了美育。古人对于审美教育十分关注,从周代对“六艺”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六艺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对贵族子弟的教学内容中必备的,在古人眼中,只有掌握这六项基本技能的学生,才能成为将来国家优秀的人才。而这六项技能的培养,从一方面说明了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审美教育教育的广泛性,审美教育不仅仅要求学生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对诗书的理解能力,更加要让学生从礼仪、动作、语言方面去感受美的存在,还有对诗歌、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

油画作为从西方而来的舶来品,审美教育更是在其发展中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就开始了缪斯教育,即将身体美与精神相互结合,创造出美与善的结合体,所以当时的油画作品除了表现希腊人对身体美的推崇外,也是结合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将人善良美好的心灵体现在作品中。也有用教堂里的音乐、雕塑、绘画来展现艺术价值,完成对人们审美情趣的塑造。在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思想的提出为创造人才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与六艺的思想大同小异,都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对当时学生的教育。油画作为审美教育教学推行实施的一部分,受到其深刻的影响,在油画教育学习中,包括对油画知识、风格、鉴赏能力的掌握,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感受油画创作的魅力,融合真实社会艺术,活动,让学生全方位的去理解油画艺术的创作,提供灵感和题材。

2、审美意识。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理解关于美学的事物,形成一定的观念并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动作。审美意识对油画教育的渗透是显而易见的,在色彩的搭配、空间的构图、结构的创作等方面都有所影响。在油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绘画技巧的指导的同时,还会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选择优秀的名家作品让其赏析,让学生体会在这些作品中的对美的理解,在疏密、穿插、均衡、变化中得到美的感悟,感受名家作品中所包含形式结构的韵律,从而在创作思想上受到启发,在实践中找到榜样,也可为其带来技艺上的指导。在唯物论的观点中,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一幅好的油画作品,就是将身边的各种事物转化为一定的意识语言,再运用绘画手法将其巧妙的呈现在画布上,而对于身边事物的最初看法,正是我们完成作品的关键,受到大脑思维模式的影响。这种思维模式的总和就是存在于人们脑中对各类事物的审美意识。

二、审美教育对油画教育的重要性

1、精神世界的塑造。审美教育的功能与其说是自觉的让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还不如说是在人们心中塑造一个精神文明世界来引导日常行为和艺术创作。审美教育在精神意识上向来讲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得到共和。

受到其启发的影响,油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培养,通过对事物形式上的认识加上自身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世界,感悟世界。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当我们深入油画的中心,对名画进行鉴赏时就会发现,在每个油画大师的心中,都有一片别人难以理解的精神世界和对某种事物的爱好和衍生出的某类情怀。如梵高对向日葵的热爱,在其油画作品中大量的出现金黄色的向日葵的形象,如此特别,充满了生命之力,以至于称之为向日葵画家。象征着希望、热情、爱的向日葵,似乎与当年那位穷困潦倒的年轻画家所处的环境大相径庭,甚至不应该出自其之手,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梵高的内心的精神世界里对美好世界的热情。

审美教育对精神世界的塑造为画师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精神乐园,让其创作出美妙绝伦的作品,也为现代油画教育教学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方向,重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精神世界的培养,是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更上一个台阶。

2、符合审美情趣。油画创作在其肌理、色彩的描绘中都有很高的要求,在精神文化上更是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精神与文化上的需求,它在作品所要表达出的自然美感上都有十分出色的演绎,因此油画在西方才会逐渐或取代或融合了其他画种,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而油画中对于自然的审美价值的体现,也大大的扩展了人们的感官世界,提升了人类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文化的塑造能力。审美教育让审美情趣的提升这一问题摆在了油画学习者的面前。油画的笔触感都是很抽象的,但却能通过其表现出物体实实在在的身体上、气质上的感觉,从而了解其事物发展的节奏规律,抒发某种情感,完成肌理的构造,色彩的搭配,体现创作者的对形体的塑造能力及其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学习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肌理,理解线条的构造,色彩的配搭。油画是一门视觉艺术,符合审美情趣的作品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如著名的油画大师达芬奇在其代表作品《蒙娜丽莎》中所体现出的超乎现实的美感。他运用了逻辑学、空间造型、透视等方式,然后加入自己的想法,认为从人的视觉上讲物体在远处会产生一种奇妙的雾状蓝色,达芬奇在处理边线和轮廓上提供了与以往不同的方式,采用模糊不清的形式来表达,这样的绘画方式使得整个画面具有一种强烈的动感,与生命中所展现出的活力所结合,让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表达到巧妙的结合,蒙娜丽莎的微笑似是一种“笑而不语”的表达,在神秘与美丽中徘徊,所以最终成为一部旷世奇作。在油画学习中,提高审美情趣,找到创作的规律十分重要。

三、创造有益于审美教育与油画教育的结合的环境

1、改善教育环境。审美教育要求我们全方位的感受艺术所产生的美的氛围,需要我们对教学环境进行改善,就如同审美教育存在的潜移默化的功能一般,良好的学院建设和浓郁的学习氛围,能为学生在油画的学习中逐步的融入思想,通过外部事物的改变来修饰内心世界。在生物学的理论中,一个人如果在同一地点长时间的进行某种行为活动,就会很容易的产生疲劳、厌烦等情绪。对于油画创作来说也是如此。固然学生能安坐在教室中进行绘画,但这种精神的高度集中的思维创作模式下,如果身边的环境只是一睹冷冰冰的墙,学生如同别监禁的囚犯,不仅不利于其艺术的创新,更让其深感疲倦,产生视觉疲劳。如若在教室中多挂些名人大师的高清作品挂图,便于让学生边学习边欣赏,提高其艺术修养;还可在教学场所引入背景音乐,比如一些优美的轻音乐或世界名曲,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两方面同时增强审美素养。

2、增加实践课程。在传统的油画教学中,对于练习实践的机会还是太少了,在课程中出现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操作的现象。其实,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画笔去真实的感受来自画布的触感更能激起他们创作学习的欲望。这是很不利于学生掌握油画技巧和和形成具有逻辑性的审美思维的,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油画已经深入到其他艺术行业中去,而只靠理论的讲解和少数的实践机会,终是不利于其发展的。我们应该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从审美教育中得到灵感,从了解物质世界来创建一个丰富的精神文化世界,让学生增加亲身体验绘画的机会,尽可能多的安排教室以外的写生课程,将学生的创作环境与自然结合起来,自觉自愿的接收到来自自然的提示和灵感,通过增加其对美的认识,创作出新的作品,来完成现代审美需求。

显而易见,审美教育渗透到油画教育中,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对油画教育来说,意义重大。审美教育与油画教育是分不开的,油画教育中对美的鉴赏、对精神世界的构建及审美情趣的提高这些方面的学习,都是在审美教育中可以看到的。审美教育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感知美的能力方面都提出了很好的教学方式,也为新时代的油画教育提供了参考意见。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张云生,油画语言的发展与大众的审美情趣[J],吉林大学,《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4月

[2]包萨茹拉,试论绘画欣赏与审美教育,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07月,第16卷第4期

[3]裴燕敏,浅析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河北省肃宁县职教中心,教苑美文

油画教学论文篇6

油画是一种高深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一样,油画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文化的差异,油画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艺术表现不同,在表现的艺术形态上也有实质上的差异。这也就造成了油画教学在我国发展的缓慢,同时也由于文化的差异,我国难以与西方实行相同的教学方式,所以在油画的教学上难免有一些差异。学生在学习油画的时候,对油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理解时也会有一定的偏差,学生难以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审视西方的油画艺术,这样油画的教学带来巨大的难度。油画传入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段时间里,油画艺术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当前很多的院校通过开设油画课帮助学生理解西方艺术,同时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这对当前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当前学校的教育应当全面的实行素质化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十分的重要,所以当前很多的学校将油画教学作为一个常态化的教学课程,但当前我国油画教学的资源是相对短缺的,这也就造成了当前低水平油画教育的泛滥。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任何一项绘画艺术都不可能是大众化的。艺术要发展就要多元融合,朝多元化发展。而这也就要求画家不断的进行创新,而创新是需要不断的在生活中寻找灵感的,这些灵感的捕捉与创作者的思维模式息息相关。所以传统的油画教学是开放的多元的,而不应该是大众化的统一化的。统一化的油画教学并不利于油画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当前我国的油画教学是统一化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过分的强调油画的基础。在进行油画教学时将人物、石膏、静物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看似系统的权威的教学方式实际也在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这对于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二、完善我国油画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尤其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这对以我国本身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油画作为传入我国时间较长的西方艺术,应当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应当认识到发展西方艺术的必要性,西方的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西方的世界,帮助我国更好的进行经济建设。同时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的融合多元化发展,也可以极大的促进我国艺术文化的繁荣。但当前我国的油画教学偏向大众化,难以培养出素质较高的油画作家。这对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是极大的阻碍。所以要完善当前的油画教学体系,培养高水准的油画艺术作家,这样才能发展我国的油画艺术。完善油画教学体系就要从教学的观念下手,将大众教育转变为精英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艺术的发展与其他行业的发展相同,需要不断的创新。所以创新型的油画作家才是能够真正推动油画艺术发展的一群人,应当在着重培养这样一群有创造力的作家,才能真正推动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

三、师范美术教育油画教学探讨

1、提升教师的素质

随着素质化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提升油画教师的素质是头等大事,当前我国师范美术教育中的油画教师的素质普遍不高,综合文化素质不高,这也就造成学生在进行学习时难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创作的思想也因此受到禁锢,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此外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比较的陈旧,教学的手法较为单一也是学生难以学好油画的重要的原因之一。陈旧的教学观念可能会导致学生思维感念的偏差,使得学生难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对学生的自身能力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没有独立的知识体系也就意味着学生不会进行自主的创作,只会一味的模仿别人的作品。这对整个油画界的发展毫无价值,还会浪费相关的资源。教学的方法单一则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难以对课堂所讲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了解。所以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在提升教师的素质方面,可以通过考核的方式将现有教师能力方面的缺陷暴露出来,在进行重点的学习和提高。

2、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

新的社会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要求更高,尤其是培养以后要作为教师人才的师范类专业,更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师范类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师范类美术教育中学生除了要有过硬的知识技能以外,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同样十分的重要,这是师范类专业的特殊性同时也是不同于其他普通专业的地方。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十分的用心,不仅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还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在专业课中应当穿插其他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到应有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样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在油画的教学方面,要将创新性的思维贯穿整个教学当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维体系对创作型的油画作家十分的重要,对教育专业的人更为重要。这样的创新思维会不知不觉的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使学生受创新思维的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形成创新的思维体系。在油画教学中,要逐步的弱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探究创新课程的比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创作。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有机会有勇气创作,有信心进行课程的实践。

四、结语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油画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师范美术教育更为特别,师范美术教育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参考传统的教学方式,取其中的精华并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完善和改造,用创新的思维看待教育和油画的创作。希望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动我国美术油画艺术的发展。

油画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油画;色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6

前言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艺术语言和主要表现手段,而色彩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则是油画艺术的主要特征,所以,色彩教学在油画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传统的油画色彩教学中,由于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色彩常识以及一般性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忽视了从油画特有的审美角度和色彩的特殊语言出发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对色彩的熟练掌握和运用。传统的油画色彩教学模式已经与绘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和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因此,对油画色彩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1.转变教学观念

在油画色彩教学中,传统的重技法而轻思维的教学观念造成了“统一制造”的现象,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费尔南德·莱热所言:“艺术的内容是创造而不是模仿,艺术必须有创造自由,必须使我们大大超越客观真实。”在油画色彩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色彩意识和创造性艺术思维能力的教学理念,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掌握色彩的传统表现、观察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地表达自己对客观色彩的主观感受,大胆地打破色彩的自然规律,去探索、去创新。

1.1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

色彩教学的学习主体存在着个体差异,他们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色彩感悟和体验,有着完全不同的色彩敏感度和色彩情绪的张力,而这种个体差异性恰恰是艺术的本质所在。在艺术教育中,学生的艺术个性发展应该成为学生个体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油画色彩教学中,注重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要鼓励和支持学生敢于打破陈规的束缚、插上想象的翅膀,并对色彩表现语言进行体验和感悟,进而在艺术风格上进行创新。

1.2注重培养学生的色彩综合素质

艺术领域是一切本领可能发展的场地,在油画色彩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创造性表现能力。在色彩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般性色彩论知识和绘画技法,还要向学生传授色彩的感知、象征、联想、寓意等相关知识以及色彩的平面、含蓄、简洁、夸张等表现手法,以丰富学生的色彩理论知识;要将学生对客观物象的感性认识引导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色彩综合素质,为色彩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优化课程设置

科学完善的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美术的概念已经从传统造型艺术拓宽为视觉艺术,从而打破了画科各自独立的形式框架和材料限定,出现了错综交叉、综合互补、多样发展的趋势,这种深刻变化必然会使得美术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发生深层变化。这就客观要求油画色彩教学要紧跟时展的步伐,顺应艺术发展的趋势,遵循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改变课程设置的单一化和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设置,以满足教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油画色彩教学在注重基础课程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新课程建设,为此可以增设如色彩理论、色彩心理学、色彩构成、材料应用等相关课程,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汲取知识营养的需要。

3.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是整个油画色彩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注重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提高油画色彩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3.1强调和引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油画色彩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实践练习后,便会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学习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比如,怎样协调好大色块与小色块之间的关系,这就要利用到色调的对比与统一的理论知识;怎样处理好亮部与暗部之间的关系,这又涉及到光源色、条件色、固有色的应用,以及物体的冷暖对比和写生色彩的一般变化规律;这一过程也正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就完全发挥了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通过亲身实践验证了现有的色彩理论,加深了对现有色彩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生个人的灵感体验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3.2注重综合材料在油画色彩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艺术已经发展到了多元并存的时代,单一的技法材料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油画色彩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油画色彩教学中引入综合材料的技法训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在油画色彩教学中进行综合材料的技法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塔皮埃斯讲过:“对于一种新内容,必须有一种新形式相适应,艺术家应发明一切,应奋不顾身地投向未知,抛弃一切成见。”只有这样,才能造成艺术百花齐放的局面,所以,在油画色彩教学中引入综合材料的技法训练,不论是对于油画本身的发展,还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3运用计算机进行油画色彩教学

颜料不是唯一表达色彩的介质,使用传统绘画颜料进行色彩训练,其优点在于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颜料的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为油画色彩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条件,创造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对色彩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刷新作用,将传统色彩教学与先进的多媒体工具有机结合起来,为传统的色彩教学注入新的因素,不断提高色彩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4重视传统民族色彩的解构和融汇

在油画色彩教学中,要充分借鉴传统色彩,将中国传统民族色彩与西方色彩理念融汇起来。借鉴民族色彩中的精华,有效地将它们运用到现代色彩理念中去,丰富油画色彩的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观察和体悟传统色彩,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地域特色的感知,帮助他们认识中国传统色彩的审美规律,培养中西色彩、古今色彩的融合能力和自觉。还应大胆地进行色彩实验教学,同时色彩实验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熊瑛:《油画色彩教学改革之我见》,《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张洪忠:《有关油画色彩的几个问题》,《美术研究》,1992年第3期。

油画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福建;风景油画;地域性;特点;写意

0 引言

风景油画作为舶来品,它已慢慢融入中国社会,渗透寻常百姓家之中,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在这大好形势下,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风景油画家的困惑。例如“架上绘画死亡论”等,对中国的风景油画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作为一个地道的福建青年油画学子,笔者便想借这次机会深入探究福建风景油画的地域特点,研究福建风景油画今后的发展方向,坚定福建风景油画家的信心,不致迷失。

1 福建风景油画

1.1 福建风景油画的传入

福建风景油画所呈现的特点离不开地域性对它的影响。福建地处东南一隅,地势特征是闽东、闽南为沿海,内陆是盆地,闽西、闽北则多为丘陵。福建与东南亚国家毗邻,更与港、澳、台地区有着无法斩断的地缘、血缘关系。福建历来人才辈出,文化空间分布上也呈现多元性,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而中国的风景油画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通过到西方学习的艺术学者们传到国内的。福建也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门户政策,受到了早期港口开放的影响,为艺术学者们创造了良好的出国条件。在与国外的频繁交往中,西方风景油画也随之较早地传入福建,与福建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等地域特色“碰撞”、融合,并在相互的影响渗透中得到了丰富的发展。绘画注重交流与实践,福建油画家们面对交流越来越紧密的艺术圈,从实际出发审视自身,在吸收“异质文化”的基础上秉承兼收并蓄的态度,与时俱进,采纳新的艺术观念,使福建风景油画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新局面。

1.2 福建风景油画的发展

(1)福建风景油画的先驱者谢投八。谢投八(1902~1995),福建漳州市人,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谢投八先生留学法国学习西方绘画艺术。作为福建美术教育和风景油画的先驱,他在对福建美术教育建设或是个人艺术造诣上都取得了突出成就。风景油画《故乡的冬日》是谢投八先生1934年在厦门美专工作时创作的,画面一改原先严谨工细的特点,展示了大胆奔放的用笔。这种笔触同时带有中国大写意的山水画意境,虚实处理张弛有度,用色凝练,很好地体现了谢投八先生风景创作中的构图能力与捕捉瞬间自然风光的审美追求。我们还能从这幅画中看出福建闽南的地域性特点对其内容、色彩与作品中建筑物的影响。

(2)福建风景油画的前辈们。高一呼(1933―),湖南益阳人,尽管高一呼不是福建人,但他1961年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后便来到福州,并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福建的山水中,在福建画坛上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和代表性,并且为福建美术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由于长时间生活在福建,高一呼的血液之中都已融入了福建的地域风俗,创作了大量以福建为题材的风景油画。例如,《武夷之晨》《鼓山远眺》《榕树》《榕树下》《老东街口》等。其中,被视为其代表作的《闽江边的小渔船》就展现了烈日下福建沿海的风光。他用极富生命力和韵律感的笔触来表达江水的变化和空气的透视,用冷蓝色与橙黄色形成的互a对比来表现渔船在光照下的夺目色彩。画面的张弛、虚实充分体现了高一呼的观察力、概括力以及对物象色彩关系上的熟练把控。高一呼的艺术生涯深受福建沿海风土人情的滋养与熏陶,其严谨的写实造型渗透出细腻而抒情的表现性,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带有福建特点的抒情写实主义画风。

薛行彪(1944??―),生于福建福清,是福建油画界十分具有影响力与代表性的油画家。他自1965年毕业于福建师院艺术系后,先是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进修油画,1995~1996年间又被聘请到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做客座研究员,回国后便到福建任职、任教。薛行彪追求“超以象外”,积极探索写意油画的“笔、韵、气、势”,力求将传统理念与现代意识融合。他的写意风景油画讲究用笔和节奏,在乎色彩的搭配对比和画面的“点、线、面”构成,画面让人感到富有乐感、节奏感,这是他讲求的“韵”。就如他在《早春(闽侯)》中展现的初春时节冰雪消融、大地回春,就是结合了轻盈灵动的笔触用透亮纯洁的颜色来表现的,透露出春的生机“灵气”。薛行彪曾如此说过:“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福建艺术家。”在他的这一系列作品中,不论是海边渔村还是城市高楼,不论是闽江沿岸还是乡间榕树,都丰富了我们的视觉,并使笔者这个福州人产生了眷恋家园的情感共鸣。

(3)福建风景油画的传承代表。王辉(1956-),生于福建福清,是福建师大艺术系美术专业78级的学生,闽北是他生命与艺术的起源,他的作品中尽管风格有所流变,但他骨子里带有的闽北山区生活的经历和人文环境对他思考习惯的影响都会潜藏在他的画面中。就如《通往牛迹潭的山道》,便是他饱含对闽北家乡深情所创作的最重要的风景油画的开篇之作,并入选了全国六届美展。在经历早期写实风景油画后,王辉先后创作了《山灵》《静静的岩岸》等充满意境的作品和《穿越峡谷》《岁末》等思考历史、人生哲理主题的作品。王辉勇于突破,在探索的过程中领悟到介于具象与抽象的创作风格,闽北特有的地域文化总能在他自由畅快的横涂竖抹间隐约显现。

(4)福建风景油画的特点。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的性格修养和所处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画家在一个地方长期生活,他们一定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感情,画家的性格、习惯、思考方式便会受到影响,就会在他们的风景油画创作中体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经过对以上几位福建风景油画家的分析,福建风景油画的特点就是带有很明显的地域特点,受南方地域的熏陶,在风景油画色彩的感觉上有着优秀的天赋,即色彩感;在造型上不似北方的严谨,而更显轻松写意,侧重追求情感的表达,即写意性。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福建风景油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地域性特点。

2 立足民族地域

近年来,中国风景油画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冲击,“架上绘画死亡论”甚嚣尘上。要想中国风景油画不致“死亡”,我们就必须立足于民族地域,追求民族化、本土化。这就要求艺术家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把自身的个性、生活经历、文化素养融入创作中,不是盲目跟风、盲目推崇西方的一切艺术,要基于本土文化和人文环境的审美,否则就会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失去内在发展力,真正走向“死亡”。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更要对此引起重视。

3 结语

通过这篇论文,笔者对福建风景油画的发展过程和代表画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色彩感与写意性对福建风景油画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注意对其进行巩固加强,并和我们福建天然的地域特色联系起来,使它们成为福建风景油画的鲜明特点。只有立足民族地域,兼收并蓄,我们才能不被外来的错误因素所影响,才能更坚定、更有信心地将我们的艺术之路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谢投八.素描的理论与实践[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上一篇:生活污水治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