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毕业创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6 12:33:23

油画毕业创作总结

油画毕业创作总结篇1

    ﹙一﹚学习西画意识早,底蕴深厚

    福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门户政策,为艺术学者们创造了良好的出国条件。早期多数油画家选择在西欧洲及日本研修。民国初期女画家方君璧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位。另一位出色的艺术家是丘堤女士,她早年留学于日本回国后成为“决澜社”成员,积极投身于中国早期美术运动。扬名海外的谢投八先生无论在个人艺术造诣上或是对福建美术教育事业建设都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归国后,谢投八先生主持福建师专艺术科的创办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一大批福建美术工作者一腔热血为福建美术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福建油画发展的一大特色在于起步早,自主学习西画的意识强,先比国内其他省份;闽籍画家较早投身与中国油画艺术的运动,为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二﹚夹杂在美术高等教育中发展开,延续师承关系的教育方式

    将油画事业同高等艺术教育相结合,在传授画技的教学中将师承关系发扬光大的方式是福建油画发展的另一大特色。艺术是一门重实践的学科,教师在艺术技法的传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中期是福建油画创始的阶段,美术界的留学生陆续归国并投身于油画教育事业。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和厦门美专的两所高等艺术学校的建立为福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油画家。年轻油画家从学院毕业后直接分配到福建省各个地市,直接或间接从事美术教育事业,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了福建油画的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在油画传授的过程中,延续师承关系尤为突出。从20世纪中期开始福建美术学院艺术系的成长都牵引着福建油画的发展。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一直秉持着严谨的学院派教育模式。40年代初我国着名的美术教育家谢投八先生出任首届系科主任一职。在他任职期间,谢投八先生针对科系实际发展状况高瞻远瞩推行“一专多能”美术实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他大胆进行学科改革,设立新的教学培养计划:1.引进省内外优秀美术家;2.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注重人才素质全面发展。这套完整科学性的美术教育体系,为福建美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提升了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在国内艺术本科院校中的办学水平。福建省大多数学院至今仍然沿用这套美术教育法。以高一呼、谢意佳为代表的浙派教师则侧重学生利用前苏联印象派画法对画面光影的研究。这些西画教法相互兼收并蓄,共同促进福建油画的发展。促使福建画坛呈现多样的艺术形式及绘画表达手法,形成一个较为强势的油画教学及创作团体,逐步提升福建油画在中国油画界的影响力。

    ﹙三﹚广纳人才兼收并蓄,提倡多元发展

    绘画是一门重实践、重交流的学科,福建艺术家本着兼收并蓄的态度来吸收“异质文化”补给自身,促成今日的多元发展。福建大规模的艺术交流集中在建国及改革开放初期。建国初期,部分省外画家从美术院校一毕业就进入福建,分布在福建各地市。以高一呼、林以友、谢意佳等为代表的首批艺术家,从美院毕业后就执教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他们的到来为福建油画教育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师资力量,也为福建油画注入新的生机。改革开放后省外优秀油画人才大量涌入福建,促成福建油画的蓬勃发展。着名艺术家魏传义先生入闽主持厦门大学美术系的创建工作。此后他还邀请了大批年轻油画家前来福建任教。分别来自东北、四川、内蒙古、湖北省的艺术家。这些年轻画家的到来意味着福建油画风格多元时代的来临。

    ﹙四﹚油画产业链中商业运营模式的加入

    80年代福建开始零星设有正规私人油画作坊,改革开放后大批私人油画工作室组建形成庞大的油画生产链,使福建油画呈井喷式发展。近现代福建省在商品油画生产基地的建设投入及规模是位居国内前列。福建的厦门和莆田两市拥有着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两个油画生产基地,这也形成了福建油画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油画产业链的蓬勃发展。油画产业的发展对减少本土优秀油画人才的外流,完善高等本科院校油画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官方数据统计在厦门乌石浦油画村从事油画创作的3千名画师中,有三分之一的从业者是高等美术院校的毕业生。

    二、总结

油画毕业创作总结篇2

之前,就听说过许正强老师的名字,也曾看到过许老师的油画创作,《纳西风情》、《马帮》、《东巴・阿明》、《东巴造字》、《纳西屠妇》,所有内容都取材于纳西东巴文化,透着浓浓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精神。看着这些色彩感很强的油画,我的脑海中一直在问自己: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次偶然,让我有机会可以拜访这位画家。在我,这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那是一个温暖的午后,我们按照许老师提供的地址去他家里。进入一个小区,整整齐齐的两排房子,许老师的家在最里面。听他的夫人说,许老师一向喜欢安静,虽然靠里,路途上远了,但是屋前没有建筑,采光非常好,这是他最看重的。

这里的确安静。别墅式的小庭院,现代和传统、西方和纳西建筑完美的结合。而三楼,就是许老师和夫人蓝碧瑛的画室了。画室没有我想象中的大,但是视野开阔,光线充足,因点着烤炉,室内特别的暖和。许老师和夫人各占一半,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可以交流,也可以独自创作。房间的墙上,被近期创作还未完成的画给填满了。

许老师是在我们到达后赶来的。对于画,我是一个外行,所以心里不免有点紧张。但在见到许老师的那一刻,我发现他完全没有想象中那种艺术家的清高和自命不凡或者难以接近。相反,许老师笑容亲切,这使得我们的交谈显得格外的轻松。

许老师是纳西族,1960年出生于云南丽江。大学之前,他就接触过油画,但那个时候,对于油画完全没有概念,用许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显得有点幼稚了。后来考入云南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才开始专业的油画学习。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许老师对油画的理解,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个时候,他学习了西方艺术史,同时也接触到了西方油画大师的作品,受到梵高、毕加索和克利等人的深刻影响。也是在那个时候,他认识了夫人蓝碧瑛,一个同样来自丽江、同学美术且热爱艺术的纳西女孩,这一切的机缘巧合使得两位老师走在了一起,并在以后的艺术创作道路中互相扶持、彼此合作、共同学习,对于油画也从开始的懵懂到现在的自成一派,创作手法也从开始的稚嫩到现在的娴熟,这一过程无不浸透着两人对油画的热爱、对艺术更高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大学期间,两位老师在创作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了同一个问题:他们都是纳西族,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东巴文化,它可以说是纳西族古典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核心。纳西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的族群,其古典文化具有相当深厚的内涵。纳西人的宗教体验和人生感悟,具有相当深沉的特点。在东巴文化中,直接和狭义的“美术”相关的,一个是东巴绘画,另外一个就是东巴文化的色彩观念。东巴绘画是一种具体的美术作品,而它背后所依托的色彩方面的取向和旨趣,具体浓缩了纳西族更为广义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如果能在油画创作中,将东巴绘画和文化融入进去,那一定可以有好的收获和突破。而且这个领域在当时还是一块处女地。由此,两位老师便有了投身这一领域的想法。

毕业后,许老师在原丽江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期间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后来,他被调到东巴文化研究所从事东巴绘画的研究,使许老师对东巴绘画有了更深的理解,且自己的油画创作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许老师和夫人的作品,逐渐地被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同时,他们还积极参加了多届全国美展及西南地区美展。在这些过程中,两位老师对于表现纳西民族文化的油画也在逐渐的摸索和实践中,有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特色,不少作品还被国内博物馆和海外艺术家、学者收藏。

在旅游局工作以后,许老师创作绘画的时间虽然少了,但是思想一直没有停住向前的脚步。如今,许老师的作品从开始的主题鲜明趋向了一种不确定性。许老师说,每次作画前,他都会有一段很长的思考期,思考着如何将自己内心的想法更好地表达出来。正如他的夫人所说,许老师的画和他的人一样,是严谨的,是理性的。

许老师的创作并不愿意局限于某一种固定形式去表达画作的意境,他总是尝试着用其他的技法去更好地展现。我们注意到他墙上的几幅作品,都是近期创作的。这些作品的风格和早期的显然不同了,在我眼里,它们更趋向于一种模糊和自由的表达。此时,挂在画板上还未完成的一幅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对于色彩总是很敏感。画面的中央是东巴文化具有代表性的神路图,四周底层是黑色的东巴元素,却在表面涂上了淡黄色,似乎并不想给人以清晰感。许老师说,他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去表现时间和历史的跨度,去体现一种历史的印迹。

许老师把目前他所创作的画称为综合画,这是一种运用了多种技巧和颜料的创作,目前还在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中。期间,我们也看到许老师把布料和麻线运用于油画作品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这些手段的融入,不但使画面内容丰富起来,同时也让画的内容和意境得到了更好的阐释。许老师说,他非常喜欢中国的水墨画,尤其是泼墨画。他喜欢这种晕染的自由,非常的抽象,非常接近现在他所追求的感觉。但他觉得油画的表现力会更强,在这片简单的画布上,他可以自由地发挥、自由地创作和思考。

一直以来,许老师都想办一个自己的画展。这些年来,他虽然工作忙,但还是创作了上千的作品。遗憾的是这些作品不是被喜欢的人收藏了,就是送出去了,自己手里反倒没有留下多少。不过,据许老师说,他有望在今年年末办一次画展。画展中除了自己和夫人的作品,还会有一些同行朋友们的作品。

提到许老师的夫人蓝碧瑛老师,给我的印象和许老师留下的不大一样。她似乎不太健谈,但在后来的交流过程中才发现,她的话其实句句点中要害,一步到位,丝毫没有拖泥带水之意。

蓝老师自幼受研究东巴文化的父亲影响,酷爱美术。她和许老师同是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也从事过美术教育工作。95年后调至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和民族美术的研究与创作……多年的群众文化工作与纳西族东巴书画艺术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使得蓝老师将本民族的绘画技艺与现代审美情趣融为一体,并将过去的感悟和现在的思考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绘画表现形式。

我坐在画室的沙发上,可以看到正对面墙上还挂着蓝老师新近未完成的作品。老师介绍说这三幅的主题全是为了表现纳西女人“可亲可爱”的一面。画中似乎可以找到唐代仕女图的痕迹,可具体的表现手法却是将水墨画与油画的技法结合起来,成为被老师称之为重彩画的作品。目前我看到的只是画作的一部分。我想,待到这三幅画完成之后,怕是再找不到这粗糙的痕迹,取而代之的该是女性的细腻和女人的柔媚吧?!

似乎世上大部分的女人都是比较感性的吧,蓝老师也不例外。老师说,平时作画时,她很少像先生一样严谨,用她的话说,就是先生是比较理智、考虑比较周全、作画前脑海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只需要将它们具体地表现在画纸上就行,而她自己就比较感性,随意的时候居多,可能突然间会觉得某个事物、某个人的某个状态很美就想去表达。从她早期或者近期的作品里我们都能找到一种如诗般的美境,如涓涓溪流,柔柔地能直淌到人心里去。她喜欢画作中表现优美的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希望能把民族的精萃和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特别在表现纳西女人的时候(谈到这儿,老师的眼睛里被一种神采飞扬的光亮给填满了),她更倾向于表现纳西女人的美、恬静。在老师看来,纳西女人就像纳西的女神一样,她们在她的心里已经被神化了。而此时此刻,老师在我的心里,也如女神一般的安详、平和、淡泊、宠辱不惊。

娇小的身躯内隐藏着巨大的能量,怀着对民族文化的深深敬意、对家乡山水树木的一片真情,老师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以及对丽江旅游文化市场的关注,将体内饱含的巨大能量一一释放出来,将纳西民间东巴画的古朴壮拙之美呈现在大家面前,而丽江玉龙新县城长1100米、宽110米的记忆遗产公园文化景观的设计更加让这位看似普通的纳西女子的细腻与精明强干体现得淋漓尽致。

记忆遗产公园坐落在玉龙新县城中轴线上,它以东巴文化为依托,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激发人们了解世界记忆遗产的热情,并使人感奋于人类文明之多彩。全体分为四个部分的“纳西圣地”、“精神家园”、“人间天堂”、“爱与美的圣殿”宛如一页展开的巨大经书,向人们展示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展示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蓝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记忆遗产公园的创作画册,整个公园的设计,大气中流露出设计者对细节的巧妙安排。由《东巴经故事》精彩片段组成的浮雕墙、配以雕塑基座的原始“蛙体八卦图”、“神路图”图腾装饰柱、表现纳西民族文化和纳西人心灵深处以和为贵的“和合”雕塑等等,并在园内穿插表现纳西民族世俗生活的场景,既突显古老的文化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无不体现老师的审美高度,内心细腻又不失大体,以及对东巴文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将美好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正是老师一直追求的至高境界。

我身边有些朋友,同是作家,他们往往不会相互阅读对方的文章。我心里想,许老师和蓝老师同是画家,那他们是否也是各自埋头苦干、互相不理睬对方呢?答案是――不会。虽然两人的创作风格不太一样,但平时也会在一起探讨创作的方向,互相交换意见。由于作画风格不同,大多数时候两人各自开始自己的画作时都会坚持己见,但合作搞创作时,也会互相结合对方比较好的思路并加入到绘画中去。

在问到两人的画有什么不同的时候,许老师说:“蓝老师的画比较偏向有情调的、抒情的和叙事式的内容,而我的画会比较粗糙、古朴和笨拙。”而蓝老师的回答是这样的:“许老师作画比较严谨和理智、考虑比较周全,通常会打腹稿,从他的画中可以看出他这人很有责任感。但作为女性,我是比较感性的,很少会仔细考虑细节,比较随意。而且我喜欢表现民俗民情、优美的传说,特别是表现纳西女人的种种形态,如穿针引线、梳辫子、河边洗衣等等。”

“铸一个杯子,将自己的情感装进去”正是两位老师目前的创作方向。作画二、三十年,将自己沉淀过后,两位老师最希望的就是今后的作品当中能更多地表现自己内心的东西,那是一种心灵的回归吧。

许正强艺术简历

许正强,男,纳西族,1960年生于云南丽江,1985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毕业后任丽江师范学校美术教师,后调东巴研究所从事东巴绘画研究。现任丽江地区东巴旅游产品开发公司总经理。作品参加多届全国美展及西南地区美展,全国少数民族画展,全国体育美展,国际东巴书画展等。美国、法国、德国等美术家有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家辞典》等辞书有介绍。

蓝碧瑛艺术简历

油画毕业创作总结篇3

绘画的乐语录

吴成伟出生于辽宁省一个距离城市稍远的农村,从小就痴迷于绘画。据他讲,那时生活在农村,学习绘画的条件不好,也没有老师言传身教,每天就是大量阅读从省城书店里买回的关于美术方面的书籍。一边自己琢磨着画。自学的好处就是一切都单纯的随心。高考前在城里参加了培训班,94年他考取了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国家轻工业部。一路画下来,虽说这条路走的很艰辛,但也乐在其中,因为从事绘画这门事业是他年少时的梦想。

采访时,我有意提到了他现在的成就,吴老师却始终低调的总结着,他谈到:“这么多年来对于写实油画的坚持,到现在为止只能说是略有所获。也是大家和市场对自己努力的一种肯定。但是,我现在依然努力学习着、奋斗着,毕竟艺术是无止境的。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这是绘画带来的一种希望。我很感恩能够生活在这个美好的时代,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职业,画着自己想画的东西,并幸运的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当我提到他本人那幅被拍出高价的作品时,吴老师显得有些腼腆,不出意外,他还是先感谢现在的市场环境。据他介绍:“目前中青年艺术家在良好的大环境下,市场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我的作品确实有了较好的成交价位,应该说是赶上了当下这个艺术品大发展的好时代,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都是艺术品市场火热的保障性因素,对我而言,在拍卖场上处于怎样的级别或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画好每一幅作品。”

努力坚持真的很重要,这里所说的不仅仅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对于吴老师来说,绘画是一种方向,坚持不懈的动力便是绘画作品中所带来的快乐。源于这种对于事业的执着,以至于后来才能被调入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成为艺术创作院的专职画家。

这是门修心的功夫活

写实绘画是门功夫活,好的作品有时甚至能欺骗你的双眼。现代生活中,大家都很喜欢写实油画,因为美感,因为贴近生活。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一幅好的写实油画作品是需要很长的一段创作时间来完成的且步骤繁重。但是这些只是表皮,真正的精华在于对事物感受后所产生的一种抛开枷锁禁锢的艺术思想。尤其是现实油画作品对于人物表达特点。吴老师解释道:“由于时代的变迁,相较于早些年前的艺术为政治服务来说,当下的艺术家无论是人物的创作还是在题材的选择上都更多的带有自己的艺术主张,画家能更好的表达自我的审美价值观与创作追求,美术创作变得更加的多元化。

艺术品市场70后的空间更广阔

在各大展览上和拍卖市场上我们发现一个现象,70后的画家占据着半壁江山。吴成伟觉得,目前这个时期的70后画家已逐渐成为整个画坛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写实油画,当代艺术,当代水墨等领域对于70后艺术家而言,大都沉淀了20年左右的时间,艺术的实践与认识是靠作品和时间累积起来的。改革开放对画家来说与外界的交流多了,有更多的机会去国外的博物馆与美术馆观赏学习西方高品质的绘画作品,有了这样好的交流学习机会与条件。对于西方绘画的研究了解也更加直接。

视野的改变,预示着艺术形态与认识上有了更大发展空间。所以现在艺术品市场的这些70后画家的作品价值还有着很大的上升空间,这也是现在的艺术市场如此繁荣的因素之一。

写实绘画

的“价”与“值”

注重唯美写实画风的吴成伟,是目前中国中青年艺术家中颇受追捧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忆》暂列青年写实绘画价值榜的首位。在与他的闲谈之余,我发现任何一种艺术形态的价值,都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其次,吴老师更注重作品的观念性与当代性的相结合。

其实,写实油画一直是中国艺术市场关注的热点。首先,就拿2013年来讲,写实油画依然是油画市场中最为稳健的一股力量,以北京保利夜场(吴成伟是极少数能进入的青年画家)、嘉德乃至华辰这些拍卖公司油画专场统计最高价TOP10,写实油画占居六席。其次,根据艺术品机构雅昌监测网的记录显示,吴成伟的两幅作品,高居前两位。由此来看,写实油画仍然是市场的主力支撑力量。

写实油画在各大展览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地位,有着众多的受众群体,在拍卖市场中更是备受推崇。从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最早徐悲鸿真正意义上将写实油画在中国推广开来,此后这种绘画样式便在这片土地上呈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写实油画发展的过程中总会紧扣每个时代的发展脉搏不断呈现新的面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在直到今天可以说写实油画在国内已经有了深厚根基和较强的认知度,归根结底说明写实油画符合中国人一种审美共性的追求,写实油画市场在今天的繁荣是市场长期以来酝酿出的需求,是必然结果,而不是收藏家心血来潮的突发行为。

写实油画在传承中也有了新的发展,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写实油画有了许多新的面貌,包括经典写实油画,具象写实、乡土写实、照相写实等都有许多经典作品在近现代的美术市场上留下印记。

执着于写实的境界

在吴成为的作品中,你会更多的体会到东方元素的广泛应用,红、家具、光线、层次、模特表现出中国传统女性的肢体语言、眼神。西方材料的运用加上东方美的结合,给人以一种很强烈的美感。吴老师解读道:“这是我作品的一个表面特点,作为写实艺术家来说,作品的整体面貌与绘画的技巧层面都非常重要,每个艺术家都有其独特易于识别的艺术特性,这是一个符号,是一个识别我作品的标志。画面整体呈现出的感觉和氛围也有我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思考,这些因素汇集在一起就是我审美追求的完整体现。”

写实人物画一直是吴成伟创作的主要题材。至于画法还是一如既往。如果说革新只能说是在现有绘画语言基础上不断完善。这源自于他对写实手法的钟爱,也是他这么多年来一直追求的艺术信仰。

油画毕业创作总结篇4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设置有以绘画基础为着眼点的素描、色彩和简笔画培训,以美工技巧为学科应用的综合材料和手工制作,以美学素养和现代教学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油画、国画和电脑美术等,全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毕业设计现状与问题

其一,美术技能展示形式单一化。美术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呈现较为单一化,没有多维度展示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因为美术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偏向于学生对视觉审美规律的掌握程度,所以学生较少进行美术知识如何在幼儿教学层面转化的实践探索,忽略了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跨学科应用,未能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其二,活动组织能力不足。毕业设计展示仅呈现学生的美术学识远远不够,也应注重彰显学生的组织能力。幼儿园教学不仅包含课堂教育部分,还涉及室内外环境创设、游戏、文艺表演、校内外展览等组织活动。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对色彩、造型与空间关系的协调能力、人员工作的分配能力和活动现场的驾驭能力。其三,学业任务与毕业创作衔接不充分。学前教育专业学业任务中安排了半年的幼儿教学实习,通常未考虑其与毕业设计实践充分衔接。这导致一方面学生没有将毕业设计中的创作方法和思路进行幼儿教学转换,理论与实践未能及时得到相互修正;另一方面,学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创作探索,被迫中断相应研究。其四,交流氛围不浓。毕业设计作品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美术技能和知识的结果,而最终验收者只有少数几位评委教师,验收场地也仅限于答辩教室等封闭性室内空间,交流氛围偏弱,不能促进全校师生的交流、学生就业或展开现代幼儿美育的学术讨论。其五,就业应用延续性弱。因幼儿的身心结构特点,有些美术创作形式在幼儿园中无法有效开展。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经过将复杂的美术创作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以适合幼儿年龄结构特征方面的实践,所以难以将学校所学知识予以应用。

三、改革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方案的重心应围绕如何整合四年所学知识,平衡美术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综合制订成套的毕业设计方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指导不能完全照搬专业美术院系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也不能完全脱离实践技能而撰写美术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因此,学生的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与美术基本功一样举足轻重,在毕业设计中均应得到体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应结合“套餐”与“自助餐”设置,自主选择个性化创作方式。毕业设计“套餐”,即毕业设计创作+幼儿教学实践+展览组织策划+毕业设计答辩。美术毕业设计创作“自助餐”,即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可选择平时最擅长的创作门类,如绘画创作(手绘本、油画、水彩、国画、景泰蓝、综合材料或彩铅画等)或设计创作(定格动画和手工装置等);幼儿教学实践要求运用与所选毕业设计门类相对应的创作材料和方法实施于幼儿美术实习教学课堂中,并拍摄现场教学录像,整体展示幼儿美术教学情况;展览组织策划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视觉展示效果的思考和操作;毕业设计答辩邀请在校专业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教师一起对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幼儿教学进行提问,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讨论。此套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系统地实现了以绘画与手工并置为主体、教学实践为载体、多样化展示为体现、理论总结为补充。学生可在硬性规定下和自主选择范围中,以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将四年所学的美术教育知识和创作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毕业设计增设多层面的考核内容,实现立体化展览效应,使美术类毕业设计形式和内容更具开放性与多元化。

四、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毕业设计改革,可大力推进该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体系的调整,综合展示该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和教学能力,并为现代幼儿美育研究进行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促进学生整合多元化的跨学科教育学知识结构,为其成为未来合格的幼儿美术教育者提供了前提,有利于更多人接受个性化表达的幼儿美术创作,有助于形成创新的美术教学氛围。

油画毕业创作总结篇5

关键词:艺术;油画;创作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001-02

在大四毕业前的一个多月的毕业创作中,在那个紧张而又快乐的日子里,我完成了我的毕业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这是在以前课堂学习中学不到的,同时,经过这个创作过程,我也有很深的感触,于是我思考了很多问题!

关于油画,我们见过很多,有梵高的,有莫奈的,有毕加索的,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油画才算是好的油画呢?!我想,如果给它下定义的话,一方面违反美与艺术的开放性,一方面也已经不合时宜。但我还是想探索一下这类问题。记得在当时的创作过程中,我不断地修改着我的作品。就像图中的两幅画,虽然大体上感觉很类似,但实际上,他的视觉感是有很大差别的,前者的背景处理得过于灰暗,有些显脏,在老师的不断辅导下,我把背景的颜色一步一步地进行加工处理,现在使得它显得很鲜亮,很舒服。由此,我还在不断的创新着自己的想法,不断思考,所以我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的长进。那么我的创作并非传统的油画,而是结合了装饰画的元素,那么我的作品与大家口中的油画成为一个体系吗?为此,我想从艺术概念的基本层次入手,清理、概括一下自己的有关想法。

一、艺术是人类的创造物

油画称之为“艺术”。在古汉语中,“艺”是技巧的意思。古希腊文中艺术一词表示制作和手工。在拉丁文中同时意味着艺术、手工和技巧。这种创作和“技巧”统一的艺术概念,现在已经过时了。它的缺点在于太宽泛,不仅适用于艺术,也适用于一切领域。艺术和非艺术并没有严格的区别。艺术固然离不开技巧,但并非一切技巧都是艺术。油画需要技巧,但不是什么技巧都能够达到好的效果。要把艺术技巧和其他技巧、艺术创作和其他创作区别开来,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美。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我的毕业创作分四个部分:一副是颜色艳丽的,一副是黑白的,一副是金色和黑色的结合,还有一个是电脑制作的视频。四者相结合,突出了我的油画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利用了一些现在的科技元素构成了我整个的创作作品。其中那幅黑白作品,利用了一些技巧,以便来突出它的主题和它的视觉效果。(利用了毛线突出女人的长发的感觉,采用真实的饰品添加给人物,利用打碎的贝壳制作背景的肌理效果,采用了碎玻璃表现出女人透明的肢体……这些都为了使画面更美),那么我用了一些综合材料,来填充我油画的效果,我自认为是油画的一种技巧,并也能够体现质感的一种方式。当然,从根本上说,美的领域涵盖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我想油画也应如此,凡是正确的、有效的,能体现美的我们都可以借鉴。我在创作过程中,想尽了一切可用的东西,甚至有些被称之为垃圾,但是它用在了可用之处,它就是美的,给整幅画面增添了更完美的艺术效果。艺术不追求直接的实效,它追求的是美。这是一种活的、有生命的、千差万别的、变化无穷的形式,所以它在不同的作品里永不重复。如果把那些材料相同的作品归类,那么相同的材料又都各表现着不同的美。艺术是人所创造的美,油画亦如此。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能使人感到美才可能成为艺术。离开了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就很难理解艺术是什么。艺术靠技巧来表现和创造美,但如没有美,技巧也就白费了。总之,艺术是一种美。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是美的,然后才有可能是艺术,这是我所表达的第一个层次。

二、艺术是情感的表现

艺术的任务,在于捕捉和表现。我们把它定义为情感的表现。油画从颜色、用笔等也表现出其画画人的情感。比如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日出印象》都表现了他们的情感。其实“情感”一词并不确切。通常所谓“情感”,往往是指“愤怒”、“快乐”、“悲哀”等心理过程。这里的情感概念内涵要丰富、外延要广阔。它无法获得一个明确的心理过程。包括一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那些“忧来无方,人莫知之”的东西;那些“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现代心理科学早已证明,正是那些东西的总和,构成了我们的内心生活的基本内容,构成了我们的“自我”。在这里,所谓“表现情感”,同“表现自我”是一回事。在创作过程中,我对这些作品都有了很深的情感,尤其是那张彩色的装饰作品,我在它身上注入了对现代时尚美的追求!并大胆地采用了纯色和当今的流行色,表现五彩的世界和人们的激情。在此幅作品中我还融入了当今最流行的影视艺术,在此表现出社会时尚元素不断追求的情感。这是我所表达的第二个层次。

三、艺术的创作

作为情感的表现,实际上是一个意境问题。若问艺术家创造了什么,回答就是创造了意境。

画布上涂满各种颜色,键盘上敲出各种乐音,稿纸上写着各种单词……如果这些颜色、乐音、单词是有机地互相关联而形成一个活的有生命意味的整体时,那么不论它是抽象还是具体,不论它是否合乎逻辑,它都必然地构成这种或那种意境,具有这种或那种表现性。这个有机整体,我们称之为艺术。它是被创造出来的,是艺术家按照自己感情的旋律创造出来的。在它被创造出来以前,它并不存在。这就像各种颜色是原先就存在的,但是用几个颜色构成一个活的有机整体,是画家的创造。在他创造以前,你可以找到颜色、画布,等等,但却找不到那个意境。在作画过程中我的调色板,我感到就很有创作性,它的美我认为不是一般人可以感受到的,慢慢的体会每一个色块的安排,慢慢的体会同一种颜色的变化,它是很有艺术性的,很有层次,很有韵味。假如颜色在画布上不能构成活的有机整体,那它就是涂在画布上的颜色,此外什么也不是。活的有机整体并不活在画布上,而是作为一种具有虚幻维度的形式,活在欣赏者的感受之中。所以它是意境而不是实境。一种意境就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艺术形式就是一定情感或心绪的动态形式的同构形式。情感本身及其表现也不等于艺术,只有它客观化为一定的物质形式才是艺术。在实践中艺术灵感总是来源于生活。这是我所表达的第三个层次。

四、艺术与社会生活

艺术与社会生活不可分离。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我的作品中既体现了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人物,又体现了现代感十足的青春美少女的形象。实际上也就是把个人的东西转化为社会的东西。从历史上看,艺术的觉醒是社会思潮发生变迁的先声。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的创作都先于启蒙运动的兴起。艺术更多地依靠感性而不是理性。我在创作过程中,那些鲜艳的颜色都是凭我的刚性认识和对社会上一些流行色彩的认识而创作出来的,他结合于社会,但又是我感情的挥发。有人说:艺术是从非艺术之中生长出来的。人是世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被世界所创造的。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并不意味着社会的繁荣必然导致艺术的繁荣。从历史上看往往相反,艺术的发展并不总是和经济的发展相平行的。中世纪欧洲的艺术水平,大大低于荷马和菲狄亚斯的时代,社会发展了,艺术反而没落了。从而得知艺术和社会是相辅相成的,这是我所表达的第四个层次。

油画毕业创作总结篇6

我和孔先生的关系可谓亦师亦友,将近半个世纪的友谊让我全息地看到了一个艺术大家的成长经历和艺术智慧;我们的交往甚密,交谈话题可谓亦文亦艺,让我深刻感受到孔先生的人生历练和文化态度;1986年孔先生前往大洋彼岸后,多次回国办画展和采风,我也有在美国当访问学者的经历与多次访美的机会。在国内时,更是谈天说艺,通宵达旦,在艺术时空上可谓亦此亦彼;我们从东方绘画的发端谈到西方艺术的演变,所论的艺术传承、美学建树、人文睿智、绘画流派可谓亦东亦西。四十多个春秋过去了,令人称奇的是,孔先生的绘画激情依然澎湃,艺术锐气依然如初,固体油画独树一帜,纸上油画长驱直入。孔先生与大自然的联系依然亲密,在上海时连续十二个春节出没于沪上小镇、江南水乡曾传为美谈,现在依然如故,走近山和水,乐于画自然,孔先生的理论思考依然连绵。他在再现敦煌艺术时总结过“三字经百句”,流传甚广,近年来,常常会在夜间飘来绘画思绪,立即起床命笔,陆续写下了《作画心态》、《我乐于画自然》、《五月的慢板》、《画树》、《伟大的梦》、《看近作有感》、《艺术之真》、《棲息处的流连》、《画的回忆》、《思念母亲》、《幸福》、《若干快乐的回忆》、《怀念苏州》、《路过英国乡间小镇》、《我走在巴黎的小街上》……孔先生的艺术之路走得坚定、执着、踏实、从容,他的艺术心路充满坦诚、豁达、理性、阳光。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孔柏基油画展”力求体现回顾性、探索性、凝重性、抒情性和经典性。画展设置固体油画、敦煌印象和纸上油画三大板块,这些作品创作之年起于1979年,止于2011年,跨度22年,2001年以后无一年遗漏,可见其艺术历程的回顾性。孔先生在固体油画领域辛勤耕耘了四五十年,开创性地践行了铺、敷、刮、揉、搓等,画出了浑厚凝重、斑驳陆离的艺术风格。孔先生画的敦煌印象源于敦煌艺术,菩萨坐像栩栩如生,力士伎乐形象丰满,供养人虔诚坦荡,信徒月神各有其貌,孔先生不仅画出了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而且画出了富有灵性和张力的“孔柏基的敦煌绘画”。纸上油画为孔先生所独创,他用液体油画颜料在中国皮纸、宣纸和西式各种纸上姿意作画,精心收拾,力透纸背,滋润渗化,情思悠悠,尽收神奇,难以复制,不可多得。这次展览突出重点,力显创意,较好地体现了探索性。凝重性是孔先生作品的一大特征,他的画总是画得准确肯定,下笔见力,磅礴见势,掷地有声,在画中可以找到力量的凝聚和爆发,可以感受激情的回荡和升华,有时甚至感到飞流直下、雷声滚滚、气吞山河、惊天动地。《塞尚像》、《梵高像》、《海蓝》、《庞贝的女儿》等画得铁骨铮铮、锵铿作声、线条硬朗、神情深邃,《南浔老戏台》、《后院》、《沧桑赋》、《遗迹咏叹》、《老树》等画得浓烈浑然、格调深沉、古朴庄严、感召历史,其凝重性清晰可见。孔先生的作品在关注凝重性的同时并不排斥抒情性,相反,以情入画、以情动人是孔先生作品的另一特征。《近边小林》的风光旖旎、楚楚动人,《池塘》的波光云影、婀娜多姿,《海边》的湛蓝调子、浪漫风情,《花》的缤纷岁月、绚丽春光,《思念母亲》的思乡心切、情意绵绵,《怀念姑苏》的阅读宁静、领悟单纯,《路口》的人生感言、人文情怀……孔先生的作品总是弥漫着幽幽情愫,细细品来,感人肺腑,沁人心脾,难以忘怀。经典性是孔先生作品的毕生追求。孔先生十分重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人油画展,带来了精品力作。他深情地说:“我把它作为一次汇报、一次自我鞭策,并一定不负众望,继续前进。”《远眺》注重形体结构与色彩结构的统一,意象夺人,诗情怡人。《窗外秋色》强调构图新颖、动静相含、情景互融、声色伴行。《北魏菩萨》、《观音菩萨》、《力士》和《供养人》讲究线条质量、美学涵养、艺术境界和敦煌传承,具有鲜明的绘画个性和经典的艺术价值。《北欧行》、《意大利印象》、《威尼斯》、《临梵高素描》、《塞纳河畔》、《伦敦小街》、《法国圣米歇尔》、《巴黎郊外》是孔先生欧洲采风归来之后的精心之作,挟裹典雅之风、包含艺术人文。这些作品的经典性是画家的绘画能力与生活体验、综合素质整合的产物。

孔先生于1932年出生于浙江上虞,1944年拜师学画,1948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1952年开始版画创作,1956年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曾任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主任、副教授、艺术研究所所长。1986年定居于美国。他的艺术人生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印象启蒙”时期,从上一世纪40年代至1964年。在这一时期,孔先生努力学习绘画基础知识,率先接触“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绘画技巧,画了大量写生,为日后的崛起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第二个时期为“发展创新”时期,从1964年到1986年。在这一时期,孔先生积极探索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洋现代绘画艺术表现方法的结合,从汉砖石刻、书法碑帖、古墓壁画、民间木刻、皮影戏等的造型研究到敦煌、龙门、永乐宫等传统艺术宝库的现场观摩写生,进行了大量积累,作品数以千计。他在固体油画上异军突起,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开辟出富于个性的表现领域。他还开创了“宣纸油画”的新领域,使油画作品更易渲染,更具东方神韵,更易保存,成功探索了一些独特的绘画技法。第三个时期为“走向经典”时期,从1986年至今。孔先生移居美国后有更多的机会赏研世界艺术大师的经典名作,对世界艺术发展潮流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于是在更广阔的艺术视野中进行“学通东西”的绘画实践。

对于孔先生的画,笔者已经写了不少文字。对于此次画展,我想最值得研究的是孔先生“坦诚豁达的艺术心路”。

“艺术的责任”为其一。孔先生带着“艺术的责任”画画。因为有神圣的“艺术责任”,总有不竭的精神动力、不屈的艺术胆略、不息的绘画实践和不凡的精品力作。孔先生在艺术札记中写道:“我经常问自己,艺术是什么?艺术即自然,即现实,即真理。而艺术家从这个基础出发并感悟到自己的责任,那即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去表现出更真挚的内涵、观念和个性,并使自己的表现形式不落窠臼,清晰明确。”

“自然的召唤”为其二。孔先生向往自然,崇敬自然,对自然有亲情之感、深切之悟,他对“自然的召唤”有许多至理名言,值得我们记取和共品。他说:“我乐于肩背着画夹,在康州格林威治小镇附近奔逐,寻觅景色、写生作画,置身于春天的妩媚、夏天的葱茏、秋天的艳丽,以及冬天的静谧。细品行云流水,一树一屋,我领会到,一个凡人,如能作画于斯,融化于斯,能够感悟到自然的运转、生命的运转、艺术的运转的存在,那么,这确是一种幸福……”

“创新的坚守”为其三。孔先生的艺术之路是探索之路、创新之路,孔先生在固体油画领域的创造性耕耘、在“敦煌印象”领域的大胆实践、在纸上油画领域的开拓性崛起,足见他对创新的坚守,这在前面对于此展作品特点的分析中已经论及,不再赘述。孔先生十分关注法国文化艺术的浪漫与创新,他在《我走在巴黎的小街上》一文中平和而深刻地解析着这种“创新”:“我只感到,这样的环境和气息,只能说明这是一种均匀、一种雅寂、一种古朴、一种浑厚,同时也洋溢着一种浪漫、一种温馨、一种协调、一种庄重。确实是非常古典,但又是非常现代,确实是非常传统,但又是非常朝气蓬勃……表现出特别浪漫和诗意,特别的自信和洒脱。”在孔先生的展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浪漫、诗意、自信和洒脱”。

“心态的选择”为其四。孔先生画画时十分平和从容,心态很好。他在《作画的心态》一文中坦然说道:“画画下笔时,不必犹豫,不必像某些镜头介绍的那样,紧皱眉头,似乎要么不下手,一下手就重千斤似的。因为画什么,画时的心情都是前提,一切均已定了局,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好了。画什么题目,也不是问题。历史和现实的、真实和虚拟的、具象和幻想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术从思,思从我,以我为主,不从他人之命。”

油画毕业创作总结篇7

成功,有各种各样的成功,有人生的大成功,有一项事业的成功,有一件小事的成功。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不希望失败,然而成功者总是少数,有十万人想当皇帝,只有一人能成功。这就是袁寒云说的“十有九输天下事。对于画画人来说,成为画家就是成功。真正成功的人也是十分少的,画家的标志便是:绘画风格的成熟。就是说,必须有个人的风格,风格还必须是成熟的。用现代汉语说,就是要有个人突出的语言。有人说要在古今中外的坐标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坐标点,这话也有道理。所以,差不多稍有头脑的人都在寻找属于个人的位置,寻找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力求和别人不一样。但能成功者少之又少。这一是基本功问题。二是知识结构问题,包括对当代各类画种的了解。三是思想认识问题。

吴俊达的画是否成功,读者自可从他的画中得出结论。但我认为他已寻找到了属于他的坐标点,这坐标点是高、是平,是低,也可以再议,但绝不是零。因为他的画有特色,而且有鲜明的特色,这特色在其他人是画中还没见过,也可以说,在古今中外是画家中也没有见过。这一点就十分了不起。

一般来说,江南画家的画多是以清、淡、柔为特色的,吴俊达的画却是以浑,重,厚为为特色的。他多用重墨勾写物象,再用浓色略淡色渲染。他的画中韵不是借用水分而表现,而是借用笔触,这笔触一部分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是西方画传统的,但他使之有机地结合,又加以创造、提炼,概括,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面貌。我们从中可欣赏到国画的趣味,又可欣赏到油画的趣味,但又不是杂凑和拼接,而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吴俊达寻到了属于他自己的坐标,这和他的基本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有关。他少时学过国画、水彩,后来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时改学油画,师从著名油画家徐明华教授。徐明华教授曾留学苏联,在留学学生中名列第一,又是吴俊达的同乡宜兴人,对吴俊达悉心指导,故吴俊达的油画基本功颇扎实,尤其是色彩,笔触都很出色,同时他也学水粉、水彩,大学毕业时,他的创作被选入全省没事展览。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毕业分配回宜兴,由于工作的需要,他必须更多地从事国画创作,他的兴趣也转到中国画方面上来了。他的国画本有一定的基础,期间,上海一位老国画家被押回宜兴批斗、劳动改造,吴俊达曾拜他为师,认真学过国画传统。加之,宜兴本有雄厚的文化底蕴,产生过一大批著名画家,如徐悲鸿、钱松、徐明华、吴冠中等,能画画、写字的人很多,吴俊达少时也练过书法。他现在要改事国画,又把书法的功力加厚一些,又认真临过《石门颂》,继之学“二王”以及六朝、唐宋、元明清诸大家书法。然后又学习徐渭、仙人,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滔天寿等人的画。必备的基本功大好后,他用传统的笔墨勾线,用油画的笔触着色,浓而厚,但见笔。然后借用水彩的方法用淡色渲染。既和油画不同,也和传统,时俗的国画不同,但又有油画的趣味,又有国画的趣味,形成了“焦墨重彩花鸟画”,以崭新的。古今中外一来没有的风格在当代画坛上。所以,他寻找到了自己的坐标点,他成为一位有特色的画家,他可以说成功了。

油画毕业创作总结篇8

>>Tips:伊慧档案

1980年出生,现居北京

2004年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第三工作室油画专业(现代绘画)并获学士学位

中国国际女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特聘为“中国网络美术馆”理事

特聘为《中国美术家》报社编委

特聘为中国美协敦煌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创作委员

特聘为北斗金星书画研究院高级艺术顾问

现任“酒厂•国际艺术园•北京不同艺术空间”执行董事兼策展总监

五年前,伊慧大学毕业后漂在北京,她租住在一个十几平米的小房间,见惯了那些穷困潦倒的画家,她放出了一句话,“我要做富有的画家。”

这五年中,生活给了伊慧一些隆重的回报――从法国留学回来,她建立了自己的画室,作品也在各大拍卖公司热拍,她在北京置办了几处房产,开上了京城第一辆经典款捷豹,收藏了世界一线品牌近几年的新款时装和箱包,她还先后到欧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淘珠宝,甚至想过将来有一天创立自己的珠宝品牌。

有人说,看伊慧的画就知道她命中带火,那些绚丽和充满想象力的色彩,是一个唯美世界里不安分的喧嚣和张扬,所以她注定不是一个可以在生活里按捺得住的人。

我离成功还有很远

考大学的时候,伊慧算班里画得比较差的学生,但被公认为在色彩上有天赋。大学毕业,伊慧来到北京。她喜欢现代都市的繁华,也喜欢北京的时尚生活,她觉得如果说现在自己算是有一点成绩的话,就得归功于她没有浪费时间,“毕业后的这几年,我一直没有改变方向,我就是想做画家,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没有浪费时间。”

从法国留学回来,她把西方油画的传统技巧和中国古典文化相结合,融入到自己的绘画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算是外向性格女孩中的翘楚,“我经常说,那个时候我年纪轻,什么都不怕,有不懂的就问。”

刚到酒厂艺术区的时候,张晓刚是她的邻居,她没事就到张晓刚的画室听他们聊天,“我在他们身上学会了很多东西,不光是绘画上的。”金融危机,当代艺术受挫,一些外国的收藏家卷着她的作品,不知去向,她一点也不气愤。“我这个人信佛,我觉得是我上辈子欠他们的,这辈子就还呗。”

伊慧说她从没觉得自己成功,距离自己定义的成功,她还差得很远。但她承认她这个人想一出是一出,“喜欢古典家具,我收了很多黄花梨,现在又迷上了篆刻和奇石,也收了不少。她还想过开个咖啡厅、艺术餐厅,也想过当作家,现在在坚持写诗。“我不怕输,我觉得我输得起。”

我生产独一无二的奢侈品

作为画家伊慧的最大特点是,她不像其他画家那样,作画时穿着围裙防止油彩。每次作画之前,她都要花一两个小时化妆,挑选衣服,穿戴整齐后开始作画。“如果我不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我就没有心情画画,没有灵感,就创作不出好的作品。”如果这个时候油彩不幸粘到她的衣服上,她又必须脱下来马上洗干净,“我就是看不惯乱七八糟。”

现在,有一批固定收藏伊慧作品的买家,“我只能说我在这个行业里挣到了一点可以糊口的钱。”有一点伊慧很有自信,“我创作的是独一无二的奢侈品,每一幅都是我思想的结晶。”

伊慧认为自己的作品并没有卖出她最理想的价位。她说,如果不是金融危机,当代艺术不下滑,可能会卖得更好。“不过这也不是坏事,金融危机过滤掉了一些不好的作品,也沉淀下来了精品。”

适度消费奢侈品

三年前,在这个年轻女画家并不很富有的时候,她买下了一部当时震惊车市的宝石蓝限量版捷豹座驾。“我看第一眼就喜欢,有好几个艺术家都在跟我抢,我当时就付了定金,贷款买下来了。我就是那种决定了一定要做的人。”

她收藏红木家具,黄花梨和紫檀是她的最爱,“老的东西比较少,也不好辨别,我收的都是新的,现在新的也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伊慧能鉴定600多种珠宝,她收藏的珠宝都是她一个个挑选的,她自己设计饰品,等待有一天能创立自己的品牌。

伊慧喜欢收藏爱马仕,她经常在衣橱外驻足,欣赏自己的藏品。“以前自己年轻,喜欢的东西就一定要买下来,为别人考虑的很少,现在年龄稍大一点,我觉得消费应该适度。”

上一篇:毕业设计说明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学班长毕业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