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资金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15 02:51:51

财政资金管理论文

财政资金管理论文篇1

摘要:随着几起全国财政资金大案的爆发,构建国库集中收付内控制度迫在眉睫,这是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以来面临的又一大课题,这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就内控制度的构建的基础、重要性和要点进行了综合的阐述。

2008年12月底,湖北潜江市国库集中收付中心支付科副科长樊红分两次将财政资金580万元转移到武汉,并偕同情夫潜逃,酿成了自全国成立国库集中收付中心以来最大的挪用、盗窃国库资金案,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公安机关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将樊红缉拿归案。作为一名国库集中收付局的工作人员,在了解樊红作案的动机和过程后,认为导致案件发生的除了内在的个人素质和道德品质问题,外部的国库集中收付内控制度缺失却是最大的诱因。2006年财政部就下发了财库71号文《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地方财政资金安全管理的通知》,明确要加强财政资金管理,避免资金安全问题发生,重点就是要构建财政资金内控制度,减少财政资金支付过程中的漏洞。

一、国库集中收付内控制度构建的基础工作

(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个人道德修为。上述案件中的樊红社会关系复杂,交友不慎,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被个人私利冲昏了头脑,对不起党和国家的培养,究其根本就是政治素质不过关,道德品质败坏,缺少自我约束的能力。在国库管理工作中,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不仅要把好用人关,更要加强对财政资金管理岗位人员的素质教育和日常管理,提高岗位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注重加强队伍建设和对干部的教育培养促进干部队伍廉政勤政建设。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真正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仰扎根到灵魂深处。作为业务部门,学习教育决不能流于形式,这是搞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也是遵守一切制度的基础。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作为国库基础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樊红作为支付科副科长,从打印凭证到审核到盖章到转款全部一手完成,并且在年底繁忙的资金支付期间十分容易的请假,没有办理任何交接手续,这说明什么?除了制度的不健全,领导也没有充分重视资金安全的重要性,从上到下思想上十分松懈,认识也不到位,才使樊红之辈有了可乘之机,所以要将搞好财政资金安全问题贯穿国库管理工作始终,做到防微杜渐,常抓不懈。

二、国库集中收付内控制度构建的三大要点

(一)细化岗位职责,明确岗位分工。根据国库集中收付流程,主要分为稽核,支付,会计三大块,如何在有限人员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岗位,是国库部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严格坚持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稽核岗位人员不能兼任支付审核员,印鉴保管员,支付令保管员,其他资金拨款员,系统管理员;支付审核员不能保管和打印直接支付令;系统管理员不得兼任支付岗位,不得保管直接支付令;印鉴保管不能兼任票据保管岗等等。明确各岗位工作职责,建立相互制约机制。

2.为保证各项工作的延续性,必须实行AB岗位制度。A岗人员临时离职或因病等原因短期离岗的,由B岗临时A岗岗位职责,AB岗交接必须办理手续,以明确责任。稽核内部可以相互替换,会计岗位可以与支付岗位兼容,各兼容岗位人员需熟悉相互工作。

3.在遵循前两条原则的前提下,精心设置岗位,细化岗位职责。结合国库资金管理工作实际,内设总会计岗,收入并详细制定各岗位工作职责。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银行预留印鉴和印章、银行预留印鉴和付款票据必须分置。

(二)加强内部督查督办力度,严格实行行政过错过失责任追究。好的制度的贯彻执行离不开严格的事后监督。国库管理事项应建立监督检查制度,明确职责权限,采用自查、互查、专项检查等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

首先应明确重点监督检查范围:

1.制度执行方面:有关国库集中收付的各项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执行情况。

2.会计对账方面:数字的准确性、内容的完整性、对账的及时性,对账单有无如实反映资金活动情况。

3.资金对账方面:资金清算员每日与银行清算,根据银行打印的《支付申请划款凭证》和单位支付令的第二联,打印《财政直接支付汇总清单额度通知单》,核对无误后,资金分性质进入流程清算。资金会计每月与银行对账,查对已达款项和未达款项,对有疑问款项进行必要的清查。

其次应设定监督检查方式及程序:

1.监督检查方式:可设定形式多样的监督检查方式,自查应在确定检查风险可控的条件下,采取简化程序实施常规性检查;内部交叉检查,国库收付内部要定期进行检查审计,相互了解工作性质和流程,通过检查发现一些平时忽视的细节,查漏补缺,对软件,流程,制度,管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监督检查程序:监督检查事项结束后,检查岗位应根据检查情况,提交检查报告,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明确责任,及时查明原因,并提出纠正和完善的措施与建议。监督检查事项形成的各类资料,及时整理归档。

(三)实现国库工作信息化,加强网络及密码建设

1.要搭建以网络为技术保障的信息系统,尽快实现财政、税务、银行、预算单位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多方对账和多渠道监控,并按照宏观经济分析及管理、预算执行控制、财务会计核算等不同需求,生成相应的基础信息,为各部门各单位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服务。

2.设置网络密码,系统密码,用户密码,确保资金信息系统安全。国库工作人员都配有独立的工号,进入系统密码自行设定,各自保密,密码设置不得过于简单,并经常进行更换。工作人员离开电脑必须退出业务操作系统,系统权限的设置不得存在交叉重复现象,禁止超过岗位权限挂接功能菜单。

自潜江爆发我国财政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的首起监守自盗案以来,各级地方财政系统开始了一轮又一轮财政资金安全检查,防范于未然,旨在查漏补缺。细化国库管理,构建内控制度,成为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又一重大议题,需要我们参与改革的人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去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财政资金管理论文篇2

现行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工作的普遍做法

(一)规范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1.在县财政局设立乡镇财政管理办公室,具体的职责范围为:负责乡镇各项财务收支的监督管理,对乡镇提交的支出预算的审批;参与和指导乡镇财政综合预算的编制,监督预算执行;指导乡镇财政财会业务,负责乡镇财政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考核乡镇财政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对有违反财政政策或财经纪律的现象提出处理意见;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操作系统维护和数据备份工作;及时反映乡镇财务管理的执行情况。2.乡镇财政所设所长(局长)、总预算会计、预算拨款员、综合预算员、单位预算会计、出纳六个岗位。各岗位可以按照规定交叉任职。业务工作的核心岗位有三个,分别是财政总预算会计、单位预算会计、出纳员。

(二)实现县乡两级财政预算共编,制定明确的预算编制流程1.年度预算编制程序。(1)市财政将乡镇下一年度预算编制指导意见上报市政府审批;(2)市财政根据市政府批转意见对乡镇进行年度预算编制部署;(3)乡镇政府根据市财政部署编制预算上报市财政进行审核;(4)乡镇政府将市财政审核后的预算提交乡镇人大审批;(5)乡镇政府将乡镇人大审批通过的预算上报市财政局备案并按照预算执行。2.预算调整工作程序。预算调整是指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乡镇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总支出超过总收入事项。具体程序为:(1)乡镇政府将预算调整方案上报市财政提请审核;(2)乡镇政府将市财政审核后的调整方案提请乡镇人大审批;(3)乡镇政府将乡镇人大批准的调整方案上报市财政备案执行。

(三)清理银行账户,统一乡镇财政金库和账户设置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后,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继续保留,乡镇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会计账户统一重新开设,乡镇政府由原来财政所(局)只负责总预算会计和政府单位预算会计管理和核算,其他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站、办、所)由财政所(局)核拨经费,分散核算的管理方式,调整为经费统管、收支统算,即乡镇财政所(局)既进行政府预算内外总会计核算和政府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外,同时,在保持统管乡镇预算单位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产的支配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统管单位账户和会计,统一银行账户,由财政所(局)进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和统一的收支管理。在保留的7个银行账户中除乡镇财政支出基本户和村级办账户根据业务需求可以使用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外,其他5个账户款项支出和拨付一律使用拨款凭证。

(四)对乡镇政府所属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经费统管、收支统算经费统管、收支统算的范围包括除学校、乡镇卫生院、村办、机关食堂、工会之外的乡镇级机关事业单位(乡镇各站、办、所)。经费统管、收支统算的对象为统管范围内各乡镇事业单位的一切收支业务核算和账务处理。

(五)资金拨付和审核工作流程乡镇财政所(局)根据预算收支年度计划填报分月用款指标额度申请单,经乡镇分管领导批准后上报乡镇管理方式改革领导办公室(网上申报和书面申报),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领导办公室进行网上审批,乡镇财政可以在审批的额度内进行款项的拨付。乡镇上报的分月用款审批额度应该详细列明支出的用途和支出账户(基本户、工资户、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户),对于乡镇超出年度计划的基本支出增加部分以及乡镇动用超收财力支出应该首先经过预算部门审核后追加年度计划或者分管局长审批后执行。乡镇财政所(局)根据预算外资金收入情况和支出进度情况填报预算外专户资金分月用款额度申请单,经乡镇分管领导批准后上报乡镇管理方式改革领导办公室(网上申报和书面申报),办公室进行网上审批,乡镇财政可以在审批的额度内进行款项的拨付。

现行管理方式存在问题、原因及解决路径

(一)县级财政内各业务科室在乡镇资金管理职能上相互脱节。从乡镇财政的资金来源方面讲,有乡镇财政的一般预算资金、有转移支付资金、有上级专项补助资金、上级专项资金和借入资金等多方面的资金来源。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上述资金的管理按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其职能相应配置在县级财政内的不同业务科室,相互之间在信息通达、手续传递等方面很难形成一个严谨的管理流程,现阶段实行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对这一问题也没有给出很好的解决方案。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虽然赋予了乡镇财政管理部门对乡镇财政资金支出的审批职能,但由于缺乏必要的预算、拨款及有关资金管理的文件资料信息,加上乡镇与县级之间在空间上存在一定距离,导致在资金审批过程中很难对乡镇财政网上提出的资金支出要求做出准确的定性与定量判断,致使这一环节流于形式。对乡镇财政实行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后,由于县乡两级财政统一使用一个国库支付平台,县级财政内各业务科室及乡镇财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乡镇财政具体负责资金支付指令的打印和资金核算工作;县级财政乡镇财政管理部门负责乡镇预算及追加预算额度的下达工作;县级财政有关业务科室负责乡镇专项(补助类、项目类)资金的额度下达工作。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充分尊重了乡镇财政的主体地位,符合“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法律规定;二是在不改变县级财政内部各业务职能配置的前提下,做到了对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分工清晰、职责明确。

(二)乡镇财政预算约束弱化,资金支付过程缺乏严肃性。乡镇财政虽然都有年度财政预算,在实际执行中乡镇对收入预算的关注远重于对支出预算的关注,乡镇财政预算对支出的约束力大打折扣,乡镇财政支出几乎不受定额限制,年度预算中的各项支出定额形同虚设,限制与约束功能失效。在各级财政的预算管理过程中,其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三个环节。从乡镇财政实际执行情况看,在预算编制环节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工作程序,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得到了有效保证,但由于受乡镇财政财力的影响,乡镇财政预算编制的内容还不够完整,各项支出定额的制定不够准确,客观上为乡镇财政在资金支出方面出现随意性创造了条件,支出定额合理性的缺失更为预算执行监督增加了难度。在资金结算过程中,客观上由于乡镇所在地金融业务不够发达(一般乡镇所在地只有农信合、农行、邮政储蓄三个金融机构),跨行结算业务时间较长,大多数乡镇财政采取大额现金支付方式,对资金的安全埋下隐患。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是积极推进“零基预算、综合预算、部门预算”在乡级财政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应用,提高乡镇财政预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二是对乡镇财政实行县级国库集中支付,强化乡镇预算执行过程的事中监督。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由于乡镇支付额度的下达是由县级财政根据乡镇财政年度预算确定,做到了乡镇编制预算、县级财政掌控乡镇预算、乡镇财政使用预算,从而达到将预算的监督与执行过程有效结合起来的目的。同时,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由于资金的最终支付环节是由金融机构完成,在资金支付方式的选择上也对乡镇财政起到了监督和把关作用,进而有效化解乡镇财政在结算过程中的资金风险。

(三)乡镇财政资金核算职能和支付职能与上级财政赋予的资金监管职能不相匹配。乡镇财政作为国家五级财政的最末一级,是最靠近农民的一级财政,在为“三农”服务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都需乡镇政府来执行,支农惠农资金也需要乡镇财政监管。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国家对农村的投入逐年加大,乡镇财政对农村的服务职能更加得以显现,在这一方面乡镇财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辽宁省2011年执行的强农惠农项目61个,其中补贴类资金26个、项目类资金37个,东港市2011年强农惠农资金达5.1亿元。这些资金的投入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乡镇财政的资金监管任务也十分的繁重。上述资金由于项目多,涉及面广,按照资金的不同用途,管理方式也各不相同。比如,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家电下乡及良种补贴实行“一卡通”等,这部分资金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直接操作,根本不经过乡镇财政,乡镇财政也没有完整的核算资料,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乡镇财政对这部分资金进行监管难免有些牵强,实际工作中乡镇财政做不到更做不好。实行乡镇财政县级国库集中支付后,上述资金仍然可以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审核,但在资金支付和账务核算环节交由乡镇财政来完成,在确保乡镇财政会计核算资料完整的同时,也为乡镇财政发挥资金监管职能提供了有力保证。

乡镇财政资金实行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构想

由于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的扎实推进,健全了乡镇财政机构,明确了乡镇财政职能,完善了乡镇财政的各项工作基础,为实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创造了有力条件。从目前情况看,对乡镇财政实行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条件已经成熟。一是乡镇财政的预算收入已全额上缴县级国库,乡镇财政金库基本上相当于过渡账户使用。二是按着财政部的统一要求,从2011年起,乡镇组织的各项预算外收入已全部纳入乡镇预算管理,取消了预算外收入科目,为财政资金的统一管理扫清了障碍。三是按着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的统一要求,县乡两级财政已实现了预算共编。四是乡镇已经撤消了所属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实现了统一结算、集中核算。五是县乡两级财政已实现了网络连接。六是各项补助资金即将或已经实行了“一卡通”。

对乡镇财政资金实行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要明确指导思想,即在保证乡镇财政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核算职能、监管职能不变的前提下,改变乡镇财政资金的支付方式。同时,要将现有的网络系统并入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网络系统,使用统一的支付软件和核算软件。相关的具体设置如下:

1.机构设置及职能界定。一是保持乡镇财政机构不变,人员不变。乡镇财政负责具体的资金支付职能、核算职能和资金监管职能。二是县级财政组建乡镇财政管理办公室,负责乡镇财政预算和追加预算资金的额度录入工作。三是转移支付资金、专项补助资金、专项项目资金仍由县级财政的各业务科室负责支付额度的录入工作。

2.银行账户体系设置。一是保留乡镇现有的财政金库银行账户,用于核算乡镇财政收入的收缴。二是保留乡镇财政其他财政资金银行账户,用于核算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及各项往来资金。三是由县级财政为乡镇财政在一个金融机构统一设置“×××乡镇财政零余额银行账户”。四是除上述三个银行账户外,取消乡镇财政其它银行账户。五是县级财政国库银行账户体系不变。

3.支付方式的选择。对乡镇财政实行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支付方式可以选择授权支付和直接支付两种方式,更可以选择授权支付一种方式。在只选择授权支付一种支付方式下,县级财政只负责支付额度的下达和资金清算工作,乡镇财政负责具体的支付业务,简化了业务程序,便于操作,又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责任。

4.乡镇财政的账目设置。实行乡镇财政资金县级国库集中支付后,乡镇财政仍然执行现有的账目设置,暨总预算会计账和部门会计账两套账目。总预算会计账目用于核算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业务;部门会计账目用于核算乡镇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的经费收支等会计业务。

财政资金管理论文篇3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财政按实际支付数反映支出, 人头经费和专项经费均采取直接支付, 高校不能随便改变项目和用途, 这就促使预算单位必须如实申报用款计划, 提高编制预算的准确性,从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关键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财政按实际支付数反映支出 人头经费和专项经费均采取直接支付

【本页关键词】职称论文 职称期刊 MBA论文写作 硕士毕业论文写作

【正文】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国库管理制度, 是被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公共财政管理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在我国, 它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 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 由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在指定银行开设国库集中支付专户, 将所有财政资金存入国库集中支付专户, 单位在支付款项时提出申请, 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 将资金直接从集中支付专户支付给收款人的国库资金管理制度。实行这种制度, 能从根本上避免我国现行财政资金缴拨制度的种种弊端, 对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意义

1. 能从根本上解决过去财政资金支付层层拨付, 财政收入层层汇缴, 流经环节过多, 资金沉淀在预算单位的问题, 也能从制度上解决以往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截留、挤占和挪用等问题, 从而起到预防和遏制腐败的作用。

2. 能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预算支出所需资金由财政账户直接拨付, 减少了中间环节, 使预算资金到位及时, 从而有效地降低资金划拨支付成本, 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改变了资金由预算单位层层转拨, 工作效率低下的局面。既有利于财政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 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又能有效降低资金划拨支付成本,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

3. 有利于提高预算执行的透明度, 加大财政监管的力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预算单位支付每一笔资金的付款金额、用途、交易时间、账户余额等信息, 都可以在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中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控。由此, 对财政资金运转的透明度大大提高, 监管的力度也明显加强。

4. 有利于促进预算单位提高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财政按实际支付数反映支出, 人头经费和专项经费均采取直接支付, 高校不能随便改变项目和用途, 这就促使预算单位必须如实申报用款计划, 提高编制预算的准确性,从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同时,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专项经费必须事先提出详尽的论证报告和预期效益, 预算的执行与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在时间上一致, 这样就促使单位加强财务管理水平, 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

【文章来源】/article/87/5845.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详细可登陆"中国期刊网" 查询

财政资金管理论文篇4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依法治国”的方针,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近年来,我市在预算管理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和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这对于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XX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进展情况   

         

   按照财政支出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教科文部门的行业特点,XX市财政部门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主要措施是:

   (一)积极实施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各部门按照市财政局的统一规定和标准报表、编制反映部门所有收支情况的预算,个人部分按实际,公用部分按定额,专项经费经科学论证后进入财政项目库,编制滚动预算,由财政部门视财力按轻重缓急排序安排。

    实践证明,实行部门预算,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强化了部门和单位和预算观念,提高了使用财政经费的责任心,促使部门提高管理水平,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主要工作,自下而上编报、汇总使产生的部门预算更符合基层实际。突出表现为以下特点:

    首先,制定和完善了分部门、分行业的支出预算定额,科学和文体广播部门采用定员定额方法,高等院校和中专技校实行生均综合定额,按照各院校学科设置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实行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

    二是加强项目科学论证,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市财政、市教委共同成立了由财政、教育等有关专家参与的“教育财政咨询委员会”,就XX市教育财政性资金投入的重点方向和具体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专家和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等业务处的意见,就2002年教育专项资金预算再次进行修订,加大对重点前沿学科的扶持力度,提高我市高校重点学科的知名度,加强学校基础办学条件建设,落实扩招政策。

    三是进一步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使部门能够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大事。市科委将科学事业费与科技三项费用统筹使用,年初全部按领域安排到项目,并按照部门预算的改革思路,转变政府职能,由以往科技经费预算划块式管理转变为领域式管理,由过去的单纯抓科研项目,转变为抓项目的同时抓好平台的环境设施建设,理财思路更另清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加强专项经费论证工作。鉴于XX市财政局教科文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比重较大的特点,选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锅炉改造等大额的修缮类资金,送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定,由评审中心按照“科学、客观、公正、高效”的原则进行审核,待评审结果出来后下达预算,从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节约资金10%左右。

    二是为用好大额文物专项资金。与市文物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抢险修缮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与市审计局、市文物局的领导和职能部门共同成立专项资金管理小组,对文物抢险经费的管理形成了一个完事的工作程序。专项经费的审计工作由市审计局负责,对文物专项经费实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检查。同时,还建立了上报制度,使市政府能够及时了解文物抢修工程的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

    三是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建立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制度体系。2000年,市财政会同市科委制定了《XX市科技课题预算编制规定》,2001年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草拟了《XX市科技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使科技经费从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到监督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目前,我市已经出台了《XX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普活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技新星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和《XX市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专业性经费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科技预算经费管理制度。

    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认真加以研究。

    一是支出预算定额需要进一步细化。尽管学校实行了文史类、理工类、农林师范类、医类、综合类、艺术类、高职类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但即便对农林、师范这样的学校,内部也要算细帐,剥离非师、非农林专业,不搞大而同的拨款。

   二是专项资金管理需进一步规范。首先是资金使用不规范,有些专项资金,特别是基金预算、项目预算比较相,且习惯于“先确定资金,后论证项目”,影响使用效益;再者是一些管理办法还是前几年制定的,有些条款已不适应部门预算的要求,如:目前教育费附加管理执行的政策是1990年修订的《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三是事业支出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益不高。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大,教育中的人员经费约占学校事业费总支出的57.5%,并且这种状况还在是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财力比较薄弱的区县人员开支已达80%左右,事业发展的经费了了无几。这种状况如不改变,财政再怎么增加投入也很难保证教科文事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几点设想

    为了推进XX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发展,今后一段时期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教科部门支出预算定额,提高部门预算的科学性

这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技术要求程度高的工作,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预算内外资金相结合,节俭高效,简便易行的原则。

    完善教育综合定额要与落实国家支持各类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一致。由于教育综合定额是从财政生均拨款逐渐演化而来的,本身存在着较明显的基数概念,而且一经确定多年不变,与各类教育今后的合理发展及中央各类教育发展的不同政策存在一定差异。依据国家各类教育发展定位,以高等教育综合定额为重点,进一步研究如何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调整各类教育综合定额,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二)强制度创新,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教科文部门预算中除保证正常经费外,还有一部分是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管理是教科文部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一是要做好专项资金论证工作,引入科学的决策机制进行科学的评估、评审、建立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和预算管理制度。科技经费要继续完善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保证科技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并体现两个统一,即:专家管理与政府决策相结合,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相结合。教育经费要充分发挥教育咨询委员会作用,由教育咨询委员会议确立各类教育的发展方向及资金安排的比重意向,然后联合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及财务处具体组织各类教育项目的专家论证工作,并逐步引入招标方式将项目落实到具体使用单位,市教委部门预算的科学编制做好基础工作。

    二是对核实资金后下达预算的专项经费,签订专项经费合同书,以合同管理的模式,规范支出行为,牢固地树立起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观念。

    选择高中优质资源扩招等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合同管理试点,在下达专项的同进与区县签订合同书,明确项目的具体目标、责任、进度、区县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及项目效益考评等。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资金的分配与管理。随着国家对教科文事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及时跟上,否则,投入再大,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特别是专项资金,要做到有专款就要有制度。建议首先制定出教育费附加具体实施办法、市级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区县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科研课题核算制管理办法,提高我市教科文部门的专项资金管理水平。

    四是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建立起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和反馈机制,对专项资金从论证、资金拨付使用到效益评估实行全过程的监督。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制定出XX市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考评办法”,先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部门和单位试行,在是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三)紧紧围绕教科文事业改革,优化支出结构

    一是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对现有的高校、中专、技校进行优化重组,通过提高高职生财政补助标准、解决中职与高中在收费方面的倒挂问题等财政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较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是落实XX市基础教育工作会任务,优化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向关心教育投入一样,重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通过调整中小学市局达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盘活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产和低效运转。结合基础教育规划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通过资产置换、学校撤并及城市改造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规模适度、办学规范的良性资源配置。

    研究探索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教师队伍要合理定编,减少冗员,建立合理的师生比和员工比。安排专款重点解决超编教师分流转岗和再就业前的培训,并对这项工作完成得比较好的区县给予奖励。

    三是支持和促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公益型院所的改革已全面启动,要认真研究有关配套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各项工作,对应该推向市场的坚决向企业化转制,与财政拨款脱钩,对确需政府支持的按非营利机构管理和运行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并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核定编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是对差额剧院团实行经费包干。将文化局所属差额剧院团的人员经费财政保障程度从70%的水平提高到100%,并对差额剧院团实行经费包干,其优点在于:有利于更新观念,提高差额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市场运作水平;有利于财权、事权、人权的结合,具体做法是将离退休人员经费单列,包干经费不包括医疗费、重大艺术生产项目、重大固定资产更新购置、重大维修项目。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好的机制(管理机制、分配机制),利用一个好的机会,锻炼、培养出一批好经营人员,最后落实到出一批好的作品上来。

    总之,编制部门预算,加强和规范财政管理,不仅是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需要,也有助于各部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水平。财政部门一定要按照深化财政支出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教科文事业改革实际,极发挥财政职能,促进我市教科文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财政资金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国库集中支付 财务管理 会计人员

今年是我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十周年。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努力,我省建立了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支付模式,确立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财政财务管理中的基础地位,提升了全省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确保了财政资金运行安全、规范和高效。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我们也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即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其原来所执行的财政政策必然面临着诸多调整。其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便就成为影响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因素之一。那么事业单位应如何应对这种影响,则成为本文关注的问题。

从现有文献资料中可知,同行在讨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时,往往聚焦于微观层面(即资金运营层面),似乎并没有将一系列制度环境纳入其中。这样一来,必然制约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关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内涵的认识

反观过去的财政拨款形式不难发现:由科层管理制度下的资金拨付形式,不仅增大了从资金预算审批到实际下拨的时间跨度,也极容易导致下级寻租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科层结构下的委托关系使然,也直接弱化了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监管,从而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上的效益性要求一直难以实现。建立在国库集中支付下的制度创新,从系统内部改善了以往存在的诸多弊端。其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逐一认识:

第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是整个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国库集中收缴制度共同构成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指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帐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拔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整个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

第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相对于现行的财政国库资金分散支付而言的。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改变现行的财政资金层层拨付程序,由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在指定银行开设国库集中支付专户,单位在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提出申请,经财政厅国库集中支付处核准后由省财政国库管理局统一帐户支付,这样就将资金直接从集中支付专户支付给收款人。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可以彻底扭转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能有效防止事业单位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能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

第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基础的,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主要控制目标和依据是财政预算指标,没有功能强大、快速的财政预算管理和信息反馈系统是无法实现的。另外,还要求有一个准确、及时的银行结算系统作保障。

不难看出,上述逻辑对于事业单位财务形成的影响应是正面的。它以一种制度压力,约束了单位人员在资金使用上可能产生的机会主义动机。并在层级减少的情况下,降低了资金在使用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二、对事业单位财务形成的影响

以上制度创新对事业单位财务形成了哪些正面影响呢。关于这一点,需要与原有制度进行比较来知晓。根据笔者的工作体会,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资金预算形成的影响

在实行财政全额拨款政策的事业单位,在面对资金预算时习惯于“就高不就低”。并且,在传统财政拨款体制下由于委托原因,也使得上级对于预算资金的审核尺度掌握的较宽。然而,在由银行帐户集中拨款的情况下,便具体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制度压力。

1、约束资金预算制定工作

之所以能够约束事业单位的资金预算工作,实则在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给予单位管理者带来的稳定预期。即,在精简了中间层级的情形下,因增大了事业单位在资金需求和使用方面的信息透明度,使得在实施资金预算时难以隐藏其机会主义行为;并且,在声誉约束机制下将规范单位管理者与会计人员的资金预算工作。

2、强化资金预算内审工作

在以往层层审批的财政拨款制度下,因上下级之间的利益关联性因素使然,很可能使二者形成“攻守联盟”。在此背景下,事业单位针对预算资金的内审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在新制度安排下,事业单位直接面对资金划拨机构,自然将在一系列的外部压力下强化自身的内审工作。

(二)对资金使用形成的影响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也对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提出了刚性约束的要求。即,在机构审核了预算资金总量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将在一个经济年度内使用该数量资金维系日常运转。这与过去的层层拨款相比,增强了单位对资金使用的管控意识。具体而言,这种影响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刚性约束所形成的倒逼机制

以计算机网络化为支撑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使得事业单位的资金流通情况能及时被上级主管机构所掌握。这样一来,就为刚性约束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事业单位科层行政制度的监管系统下,在外部声誉约束的舆论环境下,必然将产生一种倒逼机制促使事业单位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增强对资金使用效益的关注。

2、单位体制变革中的不确定性

伴随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履行的同时,事业单位体制变革也在向深层次推进。面对事业单位未来变革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单位成员必然因自身利益的驱动,逐渐对资金有效使用产生更高的要求。可以说,事业单位体制变革的背景,增强了国库集中支付所带来了正面影响。关于这一点,并没有被大部分同行所感知到。

当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止存在以上两个方面的影响。但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来看,仍须从资金预算和使用这两个方面寻找根据。

三、应对措施

应对措施须基于事业单位体制变革的大背景下来构建;并且,还应假设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在长期内保持不变。结合上文所述,以下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提升财务人员意识

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岗位培训。岗位培训的重点在于岗位意识,而对于意识的增进则需要创新工作方式。随着事业单位未来5年改制程序的启动,单位管理者应在这一背景下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历史责任意识;并在党建工作开展的推动下,强化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活动的联动开展。部门调研。建立部门调研的长效机制,在于获取各业务部门资金需求状况的一手信息,以及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考察。

(二)创新财务管理手段

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应在遵循财务制度的原则下进行。在针对目前的挑战可知,财务管理应形成部门跨界协作的态势。即,财务管理团队应吸收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来为资金预算、成本控制等环节做技术顾问。除此之外,该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对财务管理工作施加其它影响。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受“关系影响力”的作用较大,这需要通过规范制度、强化审计监管机制来克服。

(三)完善财务内审制度

跟踪审计制度的完善工作,需要事业单位管理者、财务部门管理者、各业务部门管理者共同实施。其中,事业单位管理者应提出跟踪审计的总目标;然后,在总目标的指导下财务管理部门细化自身的分目标。但此时,财务管理部门应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从而掌握业务部门的技术经济特征。

(四)评价财务管理绩效

体系中的指标最为关键。如,以财务部门作为整体考核对象,将年度资金预算准确率、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分别建立一、二级指标体系。并在对上负责的机制下,进行人员绩分量化、考核。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别给予财务人员年终奖励或是惩戒。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本文无意穷尽所有有关国库集中支付的信息,但也从独特的视角下对文章主题进行的探讨。相信,随着笔者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将会继续深化对事业单位体制变革下,财务管理合理化模式的认识。

四、结束语

同行在讨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时,往往聚焦于微观层面(即资金运营层面),似乎并没有将一系列制度环境纳入其中。这样一来,必然制约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改变这一传统发现,国库集中支付将在资金预算和资金使用等两个方面产生正面影响。为此,事业单位应围绕着:提升财务人员意识、管理手段、内审机制和绩效评价等四个方面下工夫。

参考文献:

[1]杨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变革[J].财经界.2012

[2]窦本凤.探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

[3]巫冬涛.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

财政资金管理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金财工程”,IT资源,管理控制

 

一、引言

2002年初,国务院决定将财政部规划建立的“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Government Fisc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缩写为GFMIS)定名为“金财工程”,并把“金财工程”列为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个重点工程之一。作为国家政府信息系统的核心,“金财工程”的的综合性、复杂性、可控性和覆盖范围都将超过“金关”和“金税”工程,它的建立将覆盖GDP20%的资金流动,对国家经济的运转将产生重大影响。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各地方财政部门正大力推进“金财工程”建设,财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正朝着“基于应用支撑平台的业务标准统一、操作功能完善、网络安全可靠、辐射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业务环节的协同工作以及财政数据的统一交换和共享”的目标迈进。

然而,随着“金财工程”的深入开展,财政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逐渐显现,出现了诸如“盲目投资、一味追求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故障频发、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和矛盾。研究和实践经验均证明,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控制机制,将导致信息系统运行不畅、信息化投资回报低下等问题的出现,严重时,甚至影响组织的稳定和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金财工程”的IT资源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建立科学、系统的财政IT资源管理控制机制。

二、IT资源管理控制机制的理论研究

(一)财政IT资源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IT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IT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并大量积累后有用信息的集合,如科学技术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发展信息、市场信息、金融信息等;广义的IT资源既包括信息内容本身,又包括有关提供信息的设施、设备、组织、人员和资金等,即信息资源及与它有关的各种资源的总和。本文采用广义的IT资源的概念,将财政IT资源界定为财政部门用于处理、存储和传播的信息产品,包括硬件、软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数据库、网络设备、相关文档(如各种信息报表、操作手册及流程规范)及财政信息本身等。

“基于资源观”(RBV)理论从资源、能力与市场结合的角度,提出广义的资源观点:资源包括企业用来开发、生产和分销产品或服务给消费者的所有财力、物力、人力和组织资源。并认为,当组织资源具有价值、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时候,就能为组织创造竞争优势。本课题以RBV理论为基础,将财政IT资源划分为战略性资源、业务性资源和基础性资源三大类。

1.战略性资源

战略性资源是指财政部门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建设的信息资源,该类资源的建设通常是为了实现财政部门的战略目标,使财政部门获得长远的发展。如一站式财政信息服务平台就可以归为战略性资源,该平台的使用可以帮助快速、便捷地获取财政信息,从而提高财政部门的公众满意度和社会公信力IT资源,帮助财政部门获得战略上的领先地位。

2.业务性资源

业务性资源是指财政部门为了处理业务、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财政部门的工作效率而应用的信息资源,包括各种应用软件、操作系统及配套的硬件设备,该类资源在财政部门中的应用比较普遍。如在财政部门应用比较普遍的“E财系统”、中财信系统、邮件系统等,都有助于帮助财政部门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3.基础性资源

基础性资源是为财政部门提供共享服务和数据集成而建设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桌面PC机、主机系统、服务器、数据库系统、网络设备等基础设施,是支撑战略性资源和业务性资源运行的必备条件。

(二)财政IT资源管理控制概述

财政IT资源的管理控制属于管理控制的微观层面,是指财政部门的管理层通过IT资源控制过程影响财政部门的其他成员,协调各层级的目标,并为财政整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的过程。研究管理控制要素是建立财政IT资源管理控制机制的基础,本文采用管理控制的三要素观点,将财政IT资源管理控制的要素定义为:控制标准、业绩评价和偏差纠正。

1.控制标准

控制标准是衡量财政资源管理水平的标尺,评价财政资源的绩效需要有一系列指标,但如何衡量这些指标水平的高低,评价它们的优劣,这就需要有一个公认的尺度,即控制标准。控制标准的种类主要有:历史标准、计划标准、行业先进标准和平均标准。

2.业绩评价

业绩评价,指对一个组织的管理控制结果或业绩进行评价。如果对管理控制的成效缺少评价必然影响控制者的积极性。在确定控制标准的基础上,对实际执行情况的真实计量与反映是管理控制的重要步骤,完成这一步骤可以通过编制评价报告来实现。评价报告的编制可以由控制标准、实际业绩、差异程度、差异分析几个部分构成,通过比较实际业绩与控制标准,确定二者的差异程度,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特别是分清可控差异与不可控差异,从而明确管理控制的重点,如表1所示。

表1评价报告

 

 

  控制标准

实际业绩

差异程度

部门1

项目1

项目2

……

 

 

  部门2

项目1

项目2

……

 

 

  部门3

项目1

项目2

……

 

 

财政资金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财务基本理论;财务理论创新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我国财务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即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财务管理理论;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财务管理理论;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财务管理理论。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又确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十年来,我国财务理论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引进西方先进财务理论成效显著;系统的财务理论论著相继问世;财务理论创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时期过去研究过的一些老的论题有了新的见解,同时又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许多新观点。本文择其要者作一概述。

一、财务本质问题

1992年以前,主要有四种观点:(1)资金运动论、资金关系论;(2)价值运动论、价值关系论;(3)货币关系论、货币资金运动论;(4)分配关系论。这些观点的持有者在20世纪90年代大都有进一步的阐述。近年来提出的新观点主要有:

1.本金投入收益论。郭复初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已形成此观点,见于所著教材,90年代后期明确提出。他认为,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投资、耗费、收入和分配,经济组织进行的本金筹集、投资、耗费(成本)三项可概括为本金的投入;收入与分配两项可概括为本金的收益,整个财务活动由本金的投入和收益两大方面构成。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并形成特定的经济关系。

2.财权流论。伍中信(1998)从现代产权理论人手,从财权角度论述了现代财务的本质。他认为财务管理不是简单的对资金运动的管理,而是借助于资金运动的管理实现产权管理,是“价值”与“权利”的结合。不管是资金运动还是本金运动都只是一种价值的运动。如果说,“价值”是从财务活动的现象中或从“物质流”中抽象出来的带本质的东西,那么,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某种支配这一价值的“权力”则是隐藏在“价值”背后的更为抽象,更为实在地带支配能力的本质力量。现代企业财务本质可表述为财权流。

以上新老观点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特征,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财务的认识。笔者认为,财务本质反映财务的最一般的特征,反映财务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和内在联系,体现人们对它的规律性的认识。它是研究财务问题的出发点,必须着力加以探讨,不可回避。至于说意见纷纭一时难以趋同,这在许多学科中都是存在的。现在各种观点已有不少互相吻合之处,我们是可以找到某些基本共同点的。

二、财务职能问题

这个问题历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进行充分的探讨。尽管提出来的说法很多,但都未展开论述。过去主要论点有:(1)六职能说:筹集资金,垫支资金,增殖价值,实现价值,分配价值,财务监督。(2)五职能说:财务计划,财务组织,财务指挥,财务协调,财务控制。(3)四职能说: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近期提出的主要有:

1.四职能说:筹资,调节,分配,财务监督(郭复初,1997)。

2.三职能说:组织,调节,监督(王庆成、郭复初,2000)。

3.二职能说:资源分配(包括筹资、调节、投资、分配等具体职能),财务监督(伍中信,1998)。

笔者认为,这一问题要紧紧把握财务职能是财务本身固有功能这一特征,说明其在一定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功效。为此,要把财务职能同财务管理内容,如筹资、投资、分配等区别开来;要把财务职能同财务管理环节(方法),如计划、控制等区别开来。以上大部分表述中都基于财务本质而列有财务组织、财务监督等,沿着这一思路来考虑可能是比较适当的。

三、财务管理目标问题

理财目标问题在20世纪90年表了很多论著,提出了众多观点,是继财务本质之后讨论得最热烈的一个问题。其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经济效益最大化;(2)利润最大化;(3)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4)股东财富(股票价格)最大化;(5)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目前在一些论著中占显著地位,同时,分别坚持前三种观点的学者依然不在少数。90年代后期新提出了以下两个论点:

1.企业价值最大化同股东财富最大化并不是一回事。长时期来,中外许多财务学者对这两者不作区分,有的甚至强调两者完全相同,这在许多教材、专著中都有反映。荆新等(2000)的论文分析了两者的内涵,说明在质上并不相同,举例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两者计算的结果会有较大差异,说明在数值上也不一定是相等的。这就澄清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疑点。

2.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张兆国等(1999)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知识资本的地位则相对上升,企业不再仅仅归属于股东,而且归属于相关利益主体,如债权人、经营者、员工、顾客等。李心合(2000)指出,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要求,企业理财要兼顾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

有的学者指出,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笔者认为,既然这样,理财目标的研究,就既要能为企业理财指出明确的方向,又要有可操作性(可以计量,可以追溯,可以控制)。这就是在理财目标问题上形成“现实的不理想,理想的不现实”两难局面的关键所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都有道理,但是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和评价却还是个问题。当然,一种理论提出来不可能企求它立即解决所有的实践问题,但需要不断为此而努力。

四、财务管理地位问题

我国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财务管理中心论”,受到人们广泛重视。1995年冶金工业部刘淇部长指出,应当把财务管理放到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上来。财务管理中心地位不是人的主观意志确定的,它是企业追求效益的宗旨决定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同年,财政部张佑才副部长在全国工交企业工作会议上强调,财务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抓好了财务管理,就是牵住了企业管理活动的“牛鼻子”,抓管理也就抓到实处了。在全国企业管理工作会议上,当时的副总理吴邦国充分肯定了这个提法,说这是现阶段管理工作的方针。有些学者指出,法人财产权的核心是企业的财权,产权主体的实质是财务主体,企业经营者首先是一个财务管理者。有的则指出,财务管理中心论既讲了财务的地位问题,更讲了企业管理的突破口问题。它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计划管理、生产管理为中心而言的,所以说,这是管理意识、管理方针的一个转变。

对此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人为地拔高财务管理的地位,会误导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在特定企业、特定时期,提出以某项管理为中心是完全可以的,但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模式。笔者认为,提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并不是要以财务管理部门或财务人员为中心,也不是指某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而是在探究抓管理从何入手的问题;并不涉及管理与生产孰轻孰重问题,而是就各种管理工作之间的配合而言的。现在有的学者提出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导向的表述,意思基本相同,也许更易于为人们理解。

五、宏观财务和国家财务问题

早在1983年,黄菊波就提出要把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提高到宏观、微观结合上研究,主张国家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财务调节和控制。他的论述对后来宏观财务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李敬辉(1994)认为宏观财务管理是一种宏观调控行为,是以国家财政部门为主体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其对象是财务活动,即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以及所体现的财务关系。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国民经济核算就具有这种宏观调控的性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部门管理企业财务活动应以间接为主,一般不直接作用于企业,而是通过制度来约束企业,通过制定覆盖全社会所有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制约和调节企业财务行为,使企业面向市场,公平竞争。

陈毓圭(1992)则认为,宏观财务是以国家为主体、国有经营资金运动为内容的,国家与企业之间的价值关系。社会主义国家除了实现一般的政权职能以外,还担负所有者组织社会再生产的职能,因而社会主义国家财政除了服务于政权需要外,还担负组织公有资金和安排社会再生产的任务。这种看法的特点是认为这种宏观财务是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财务问题是郭复初于1986年首先提出来的,随后在1991年、1993年分别通过论文、专著加以论述。他认为,国家财务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对国有资产生产经营单位所进行的本金投入与取得收益的经济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和通过产权市场优化资产结构就形成了财务活动;它也是国家双重身份和两权分离的产物。他还认为国有经济的财务活动具有三个层次,即国家财务、部门财务和企业财务。他强调指出,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财政统管国有经济财务,国家财务活动并未独立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务活动必然从原有的财政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活动。

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把国家同国有企业一样都看成是运用和经营国有资金的主体,这种双主体理论是难以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既然具有双重职能,国家财政也就具有双重性,那么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对国有资本金的管理,应属于国家财政的范畴,不属于财务的范畴。

六、资本、基金分流问题

郭复初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这一问题。他认为,国民经济中的资金可分为资本和基金。资本是各类经济组织与个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资金,包括国家财务资金、企业财务资金和“家庭财务资金”。基金是指国家行政组织与非企业化事业单位为实现其职能而筹集和运用的专项资金,包括财政资金、银行资金、社会保险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社会事业资金。资本的物质内容是各种生产要素,资本运动是循环周转式的,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是产权关系和收益分配关系;基金的物质内容是各种社会消费品,基金运动是收支式的,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不是产权关系,而是对一部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关系。他指出,资本投入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属于财务范畴,而基金收支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不属于财务,应属于财政、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等范畴。通常所说的“行政事业财务”应称为“行政事业财政”。

把资金从其来源角度划分为资本和基金是有道理的,这样可区别这两类资金管理的思路(目标、原则、方法等)。但是,基金管理的主体仍然是社会基层单位,而不是国家;把行政事业财务划入财政范畴,则财务和财政这两门学科的划分原则是什么需作通盘考虑。

七、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问题

干胜道(1995)首先提出所有者财务问题,同时相应提出经营者财务的概念,随后出版了相应的专著。1997年,汤谷良等进一步阐述了这个问题。有关作者指出,法人财产概念的提出,使原有集所有者、经营者、财务经理职能于一身的财务管理体制,发展成为所有者、经营者、财务经营人员分工协作的财务管理体制,所有者财务由出资人进行,以确保资本安全和资本增值为目标,着重于决定经营方针与投资筹划,它是一种监控机制,不是决策机制。经营者财务由董事长、总经理进行,以公司经营效益最大为目标,着重于财务决策和财务协调,经营者有独立进行财务活动的自主权。财务经理财务(财务经营人员财务)由财务经理、财务主管人员进行,以现金性收益最大为目标,着重于日常财务管理的计划、控制,较多精力用于流动资金管理,对长期筹资、投资过问较少,是操作性财务管理。

西方教材往往认为,企业财务管理就是财务经理的财务管理。上述企业财务分层管理理论的提出,是对过去狭义的财务经理财务的一个突破,既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传统财务管理中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又建立于现代企业产权理论,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关系。这一理论的提出,是我国财务学者的一个创造,对完善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构建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体系都有重要的意义。

八、商品经营、货币经营和资本经营问题

我国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资本经营问题。随后我国一些财务学者根据有关企业的经验指出,现代企业经营财务在内容上应该包括商品经营财务、货币经营财务和资本经营财务。商品经营是商品、劳务的生产经营活动。货币经营是企业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上进行证券、外汇等的经营活动。资本经营是资本所有者或其机构,以资本保值增值为目的,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通过资产的流动、重组和优化配置,对企业资产(资本)进行的综合经营,以促进资本的快速集聚和集中。资本经营主要有兼并收购、无偿划拨、参股联合、转让出售、债权转股权、委托经营、租赁、分立等形式。经营者理财的重点是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货币经营主要由财务经理完成。商品经营始终是企业经营运作的基本内容,也是企业货币经营、资本经营的基础。货币经营是商品经营的补充,也是权衡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尺度。企业不应放松本身的商品经营而主攻货币经营。资本经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所采取的一种战略措施,是现代企业的有效运作方式,但它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实施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对风险要严加防范。

我国财务理论界和实务界提出资本经营问题适应了产权制度变革和资源配置方式调整的需要,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途径,也拓宽了财务理论研究的视野和领域。

九、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财务学者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理论体系)问题。一般认为,财务管理理论包括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大部分。就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而言,目前主要有以下观点:(1)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原则、财务管理方法;(2)本金理论、对象理论、职能理论、假设理论;(3)本质理论、假设理论、目标理论、要素理论、程序和方法理论;(4)本质理论、主体理论、目标理论、价值理论、效率理论、责任理论、机制理论、评价理论。至于财务理论的研究起点,则有以下几种观点:(1)本质起点论(含资本起点论、本金起点论);(2)假设起点论;(3)目标起点论;(4)环境起点论;(5)产权结构起点论。

目前有关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论著不少,但认识上差别还很大,而且尚未形成较好的体系。笔者认为,当前需研究如何循着一定的标准探讨上述两个问题:(1)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究竟包括哪几项。列入基本理论的必须是在学科中起核心作用的理论,不应是应用性、方法性的理论;必须是财务的范畴,不能是外在的范畴;必须是有严密逻辑关系的,不能是随意排列的。(2)财务理论研究起点究竟以哪种观点为宜。作为财务理论结构的研究起点,必须具有内生性,应该是财务活动的内在要素,不能是财务活动本体以外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于财务活动之中的,不能是人们主观确定的要求;应该是财务理论的原始出发点,不能是其他理论要素所派生的。此外,起点理论是列为基本理论的龙头,还是列在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之外,亦有明确的必要。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学更是为期很短,我们面临的任务很重,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是,我国财务理论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许多老一辈的财务学者尚在努力耕耘,壮心不已,一支优秀的中青年财务学者队伍已经形成,更是人才辈出,奋发有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立堪与西方发达国家媲美的我国财务管理学的愿望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郭复初。1997.财务通论。立信会计出版社

伍中信。1998.财权流: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财政研究,2

王庆成、郭复初。2000.财务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伍中信。1998.资源配置是现代财务的基本职能。财会月刊,6

荆新、袁淳。2000.所有者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比较分析。财会月刊,10

张兆国等。1999.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创新。会计研究,3

李心合。2000.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会计研究,10

刘淇。1995.适应新形势,转变观4念,突出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财务与会计,9

张佑才。1995.以狠抓内部财务管理带动整个企业全面科学管理。中国财经报,04~18

吴邦国讲话:见《财务与会计》,1995.9

汤业国。1996.论企业管理的导向模式。会计研究,5

干胜道。1999.所有者财务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汪平。1995.财务导向论。南海出版社

李敬辉。1999.宏观财务管理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陈毓圭。1992.宏观财务与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

郭复初。1993.国家财务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郭复初。2001.资本基金分流与财务理论发展新思考。会计研究

干胜道。1995.所有者财务:一个全新的领域。会计研究,6

干胜道。1998.所有者财务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汤谷良。1997.经济者财务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屋管理架构。会计研究,5;

谢志华。出资者财务论。会计研究,5

王斌。现代流转论:财务经理的财务观点。

裴伯英。1998.论现代企业财务的分权分层管理。会计研究,1

干胜道。1997.试论创建所有者财务学。财经科学,6

汤谷良、李苹莉。1998.经济者理财的八大矛盾及其协调。会计研究,9

谷棋、刘淑莲。1998.关于资本经营的几个问题。财会通讯,12

王化成。2000.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冯健、伍中信。财务理论体系,载财务通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杨雄胜。2000.财务基本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财政资金管理论文篇8

摘 要 针对我国政府执行力而言,由于部门权力过大、执行主体无绩效意识、责任缺位、财政预算不科学等原因,导致我国政府执行力不高,反映了政府绩效管理的整体水平较低,财政绩效管理作为政府执行力的重要抓手,是我国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财政绩效管理 政府执行力 重要途径

现代国家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国家的财政公共资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为保证公共资金的公共利用,需要从两个端口扼制公共资金的不当使用:一是以公权公用的制度设计保证公共资金的公共使用,并最大限度地保障这种公共使用的绩效;二是有效防止甚至杜绝公权私用导致的公共资金的私人化滥用,将公共资金用于谋私性的用途。

一、财政绩效管理与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关系

根据绩效理论要求,财政绩效管理是对财政资金实施事前绩效预算、事中过程管理、事后绩效问责的过程,建立绩效实现制度,预算单位是使用财政资金的主要承担主体,是我国政府实现财政资金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各区域的财政存在重分配与轻管理、重收入与轻支出的问题,许多精力、时间都用在争取项目上,而不重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财政环境处于一种人为分配资金,而不是一种制度分配资金的状况,某些部门单位使用财政资金时,使资金使用绩效明显下降,未能合理支配公共财政资源,不能有效为人民服务,导致政府执行力普遍不高。

财政绩效管理以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作为管理、作为对象,财政部门承担分配资金的职责,预算单位承担使用资金的职责,强调用钱单位以工作绩效进而决定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财政绩效管理,则是通过管理方法,建立起一种用钱单位自负责任,并自我承诺的管理制度,从而更好落实政府的各项财政政策,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可以说,财政绩效管理是为约束和提高相关部门的财政资金预算,从而合理科学、公平、公正分配国家财政资金。

二、我国政府执行力较弱的原因

首先,部门的权力过大,出现责任缺位问题。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原因,遗留的部门分权导致了部门权力过大,部门重视申请财政资金扩大的规模,以获取更多资金与利益,达到行使权力欲望,缺乏责任感,进而逃避责任。

其次,财政分配权力下放较为过分。我国的“中央与地方分税制度”实施以来,使地方自主性得到充分调动、发挥,同时也由于财政资金的过分下放,使得上下级政府部门容易出现各种利益矛盾,出现许多诸如转移和截留资金、重复建设的问题,对政府执行力造成严重影响。

第三,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观念缺乏。项目方案的执行人员,是否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对执行力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部门申报预算时,通常是先获取资金,再想怎么使用资金。在申请之前,没有具体的工作计划、资金使用效果等全盘方案,摸着石头过河。往往出现专款没有专用,没有达到预期使用效果,甚至出现许多公款私用的问题,极大损害了政府形象。

第四,缺乏财政绩效的问责机制。财政绩效管理的改革进程中,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不可或缺。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问责机制,缺乏事后责任追究机制,导致政府执行部门逃避责任,无法自我约束,出现了许多扭曲、中断、错误、延缓执行的问题,严重降低了政府财政资金执行力。

第五,财政预算缺乏公开、合理、科学性。公共财政预算一直是国家重要研究热点,从多年实践表明,我国政府预算的合理性、公开度、科学性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财政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途径

1、对部门权力进行适度限制,实现责任归位。

利用财政绩效管理机制,转变传统按需分配,向绩效分配转变,对部门权力进行适度限制,实现机制分配资金,使预算部门成为承担责任的主体。相关部门在申报预算过程中,必须满足预算目标明确,方案科学合理,论证充分,申请资金的同时作出自我承诺,重视做事方案科学合理,强调做事科学性和目的性,实现责任归位,有效提高政府财政执行力。

2、适度下放财政资金分配权力。

加快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清晰事权同财权关系,以事权划分为基础,强化农业、就业和教育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资金分配力度,提高制定方案主动性、积极性,降低执行阻力。通过财政资金分配,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建立正向激励制度,重视财政绩效管理,提高部门的办事效率与执行力。合理确定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坚持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内部考评与外部考评、传统考评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确实适度下方财政资金的分配权力,建立合理、科学的考核机制。

3、强化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意识。

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主体的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绩效观。财政绩效管理时,执行主体只有提升财政绩效意识,纠正执行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等缺陷,进而提高政府公信力,全面提升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打造一支作风优良、政治坚定与清正廉洁的执行队伍。同时,建立科学的财政绩效问责机制。通过高要求、高标准的执行财政任务,按照责任追究原则,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绩效问责制度,赏罚分明,公开透明考核资金使用效果,使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得到切实提高。

4、提升财政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针对政府部门而言,绩效预算能够全面反映政府施政绩效,客观反映政府对社会公众的服务水平,财政预算实现合理性、科学性,使预算清单细化,使政府财政预算建立阳光预算工程,利用绩效预算改进财政绩效,进而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切实加大专项绩效管理力度,协调有关部门对涉及重大公共政策、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资金和各类专项工作开展绩效考评。需要强调的是,政府绩效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部门要强化领导责任、部门协调和督查指导,确保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提供制度和作风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财政绩效管理中,存在部门的权力过大,出现责任缺位问题、财政分配权力下放较为过分、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观念缺乏、缺乏财政绩效的问责机制、财政预算缺乏公开、合理、科学等问题,要求政府对部门权力进行适度限制,实现责任归位,适度下放财政分配权力,强化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意识,建立科学的财政绩效问责机制,提升财政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而提高政府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边瑞栋.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法律制度.河北大学.2008.DOI:10.7666/d.y1642961.

上一篇:护理学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保险资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