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09-28 10:34:04

财政管理学

财政管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管理学 管理技术 定位 内容体系

一、公共财政管理内涵

公共财政管理不等于私人部门财务管理,也不等同于公共财政、宏观经济学或公共预算,尽管所有这些领域都和公共财政管理有一定联系,其核心是考虑如何花钱做事的技术性问题,要为预算决策、执行以及公共资金运用的其他方面提供信息。米克塞尔受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影响,指出公共财政管理是采用与企业财务管理相类似的分析方法、技术和管理工具来进行资源配置和控制的活动,但政府独有的征税权、禁止权和惩罚权,使公共财政管理远不同于企业财务管理。当然,学者们仍然强调资源获取和配置。米基尼论述,公共财政管理是一个过程,政府机构根据明确优先顺序分配资源,资金,来有效满足公共需要。它包括许多特定方面,如对预期收入和支出的预算,对预算执行后的收人和支出的会计记录,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基金投资、发放用于购买设备及基础设施的短期和长期贷款,对于防范意外事故、火灾、偷盗、债务方面的风险控制,并在一个财政年度结束以后,根据法律和会计要求审计等等。IDWG(1995)以Coe的观点为基础,进一步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进行论述,所谓公共财政管理,就是在某个财政主管领导下,通过管理决策和管理活动,控制和运用其管理的有限财务资源达到特定的和预期的战略产出目标。

总之,尽管概念表述有所不同,但基本强调了公共财政管理的全过程、全厨和多元技术等。因此,公共财政管理不等于公共财政,也不等于政府预算、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等其中某个或某些主题,公共财政管理学内容也不仅限于“是什么”的描述。

二、《公共财政管理学》研究建设述评

1、西方《公共财政管理学》研究建设述评

随着十九世纪中叶现代政府预算逐步建立以及现代管理、政治科学等迅速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公共财政管理实践相适应,对公共财政管理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各国相继出现了许多关于介绍公共财政管理活动内容、总结分析经验方法、进行相应理论探讨的著作。其中,大部分以公共财政管理某一特定主题为主,如公共预算管理、公共支出管理、公共收入管理等;典型的有将整个公共财政管理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如约翰・L・米克塞尔撰写的《公共财政管理:分析与应用》、杰克.瑞宾、托马斯.D.林奇主编的《国家预算与公共财政管理》、查尔斯K.科依撰写的《公共财政管理》等,其中前者是风靡世界并进行多版的经典教材。该书接近于我国的《财政学》,但它突出了公共财政管理学导向,不拘泥于财政经济理论推演与介绍。从公共部门财务管理角度看,它以公共财政基本原则和预算改革为基本线索,更加强调公共财政管理具体运行和技术操作层面(即侧重于公共财政管理活动实务研究),以突出财政管理微观特色,并覆盖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市场经济国家公共财政管理几乎所有重要研究领域。此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国际机构专家学者为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也编写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著作。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各国相继掀起旨在促进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改革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强调采用商业管理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首先,体现在B.J.理德、约翰・W・斯韦恩撰写的《公共财政管理》中,该书在对公共财政管理大致介绍后,重点阐述如何对收入和支出进行管理以及对收入流和支出流进行预测和成本分析,并主要集中于现金流控制、投资、债务、风险、购买、资本预算以及人力资源控制中的财政要素,特是养老金等技术性领域以及审计、财政状况评价和刚开始运用的发展财政的相关技术等。其次,C.B.维萨、P.W.艾瑞斯莫斯所著的《公共财政管理学》内容包括公共财政管理概念和理论、政府财政职能、财政基础结构及决策参与者、财政立法和政策、政府战略安排及行动计划、预算、预算实践、计划和支出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现金管理、公债管理、供应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内部控制、道德行为与专业技能等,更体现出商业管理技术方法的运用。此外,最近出版的由约翰・威尔逊编著的《公共服务财政管理》将公共服务置于更广阔经济和管理背景下。该著作采用案例研究和理论模型分析等方法,以新视角和研究路径探讨公共服务中融资、投资、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评估等关键性理论问题,重点探讨了将私营部门财务管理方法应用于公共服务管理之中等重要问题。

与此同时,西方公共财政管理也开始运用多学科前沿理论解释公共财政管理现象、解决公共财政管理某些问题。如杰拉尔德・J・米勒所著的《政府财政管理学》按现有的两种财政管理方法及财政管理理论、正统理论和现行理论来研究财政管理理论,并从组织理论、决策模式、财政部门作用及财政管理所隐含技术等四个方面对财政管理理论进行了解释,是一本很有用的财政管理理论研究生课程教科书。阿曼・卡恩和巴特利・希尔德雷思编辑的《公共部门财政管理理论》围绕公共部门财政管理框架体系,从经济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等多视角,将多种理论综合在一起,多层面、多角度论述公共部门财政管理理论和相关制度与政策问题,体现了公共部门财政管理理论最新导向,向国内学者展现许多以往文献中未曾涉及的公共财政管理问题。

2、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学》研究建设述评

尽管我国在清末就开始引进政府预算制度加强财政管理,但由于建国前社会混乱和建国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前很少有财政管理的研究和教学,有关财政管理的内容很少,一般会在财政学相关研究中提到些,偶尔也有些关于财政管理体制、国家预算、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财务管理方面的成果。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财政管理研究教学进入一个相对黄金期。以1984年杜峻峰主编的《社会主义财政管理》和中国财政考察团编的《匈牙利财政体制和财政管理》的出版为开始,到2001年代表该时期财政管理学最高成就、由项怀诚主编的《中国财政管理》和上海财经大学杨真祝所著的《公共财政管理》的出版,涉及地方(尤其乡镇)财政综合管理成果多达22件,涉及财政综合管理著作和教材多达14部,介绍外国财政管理的成果涉及8件,此外,涉及古代财政管理以及财政管理体制、预算管理、财政会计、税收、社会保障等主题研究20余件。可见,该时期还是比较重视财政管理教材建设和教学工作

的,也体现出对国外财政管理借鉴的开始。其中以《社会主义财政管理》为代表的一些综合成果,虽然相对全面地涉及我国财政各方面管理内容,但这些著作都是以介绍我国当时财政管理具体制度和做法为主,其中国营企业财务管理内容还占有相当篇幅,都带有浓重的计划色彩,而缺少真正现代管理理念与思想。只有1990年张秉臣等主编的《现代财政管理》从财政管理系统、财政计划管理、财政组织管理、财政管理中的控制、财政信息管理、财政监督管理、外国财政管理、现代财政管理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展开,初步体现了一些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技术范畴。项怀诚的《中国财政管理》尽管是新世纪以来我国财政管理学代表著作和教材,少一些计划色彩,但仍没逃脱以介绍我国当时财政管理具体制度和做法为主的特征,鲜有涉及现代公共财政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而杨真祝的《公共财政管理》特色就在于公共财政背景的提出以及初步对管理技术的重视。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以及相关研究队伍的扩大,虽然公共财政管理各相关主题研究和实践已达到全盛,但由于我国财政教育经济化和就业的现实压力等原因,公共财政管理综合研究以及相应教材建设和教学工作却比以前退化许多。在多达550多件的相关成果中,除个的地方财政综合管理著作和一些国外研究成果外,几乎找不到一本关于公共财政综合管理著作和教材。但除涉及各主题研究成果多而深入的特征外,还可以发现该时期我国对国外公共财政管理研究增多,相应加大了国外公共财政管理著作和教材翻译引进力度,比如B.J.理德、约翰.W.斯韦恩撰写的《公共财政管理》、杰拉尔德.J.米勒著的《政府财政管理学》、约翰.L.米克塞尔撰写的《公共财政管理:分析与应用》、C.B维萨、P.W.艾瑞斯莫斯著《公共财政管理学》、约翰・威尔逊编著的《公共服务财政管理》、阿曼・卡恩和巴特利・希尔德雷思编辑的《公共部门财政管理理论》等。这可能对我国今后展开公共财政管理学建设是一个好的信号。在该时期众多成果中,西南财经大学周小林博士的博士论文《公共财政管理论》对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学构建具有标志性意义,不仅着力引进现代管理理念,而且着重突出公共财政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此外,目前公共财政管理知识也会在个的《公共管理学》和《财政学》中以一章的篇幅得以体现。这种状况使得目前我国财税类、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公共财政管理教育不是体现在少数几个主题课程之中,就是完全缺乏,而真正为本科学生系统开设《公共财政管理学》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少,目前就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河南大学等少数几个学校还在坚持着。

三、建设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1、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关系的决定

经济学和管理学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彼此促进互动、互补。首先,经济学、数学、心理学一起构成管理学产生、发展的基础,而管理学对于经济学实用化有巨大作用;两者研究基本方法相同,都随经济环境变化不断拓展其研究视野和方法;两者也具有相同制度环境和共同使命,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在经管领域的研究大都兼有两栖性。但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在行为主体基本倾向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不同使之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比如,偏重于人“社会”的管理学人性假定比“经济人”更贴近现实,不得不考虑组织中不同层次和不同个体职能的行为主体关系也比经济学中没有人格和地位差的主体关系实际得多。基于这种互动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对任一学科的学习研究加深和促进另一学科的理解和发展,某种程度上就是理论和实践关系;也可以通过对两者的学习弥补任一学科的不足,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以有助于对复杂世界认识。

2、财政本质属性的决定

财政既是经济范畴也是政治范畴。作为前者,财政从来就是政府经济行为,关注中心无非是社会资源在公、私部门之间,以及公、私物品之间的最佳配置。作为后者,财政从来都是同国家或政府职能连在一起,政府职能无非是社会和经济管理两方面,最终又可归结到国家或政府管理上。由此,财政学科体系几乎自产生起,便同时贯穿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线索,覆盖两大学科。单纯从其中任一方面人手,或单纯基于任一学科领域思维研究财政问题,都不会被认为是全面而完整的。

3、公共部门工作现实的决定

上层建筑的财政与经济发展的辩正关系,反映了政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其中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作用,也主要由财政职能作为载体。在市场经济中,财政管理成为阻碍其他资源配置失效的最有效工具。于是,保证财政职能实现的财政管理就成为政府管理工作核心内容。一方面,政府财政公共性强烈、活动内容众多、政策性强;另一方面,政府财政活动组织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还伴有官员的双重人格性等。因此,只有高质量财政管理才能有效防止和杜绝政府官员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科学合理、恰如其分地处理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各种关系。这就要求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准和较高专业技能的人才。财政管理比一般组织管理复杂得多,因此为其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广阔领域,也使其面对众多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等待解决的管理难题。

此外,由于财政学教育的“纯经济性”、公共管理的宽泛性以及进入公共部门门槛提高等原因,使相关专业就业压力变大。如何培养出更适合实际工作并具有创新、较高品质和扎实基础的人才,需要加强公共财政管理教育。

四、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学》课程建设定位和内容体系构建

1、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学》课程建设定位

首先,《公共财政管理学》不同于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后者侧重于公共财政活动简单内容描述基础上的经济分析或纯公共经济理论推演;它也不同于行政管理学或公共管理学,后者较偏重于公共组织及对社会的全面管理理论;它还不同于关于公共财政管理某一主题的学科。

其次,《公共财政管理学》涉及跨学科范畴。依据我国最近学科体系划分,它至少涉及经济学和管理学,其实还有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如图?所示。

再次,《公共财政管理学》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切人展开。理论基础至少涉及公共财政经济理论和管理及公共管理理论;实践强调公共财政管理全过程、全方面的系统性,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以公共预算管理为中心覆盖尽可能全的主题,但决不同于政府预算管理或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等个主题科目,也决不同于公共财政管理实务。

最后,《公共财政管理学》以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活动效率为核心,强调管理技术、工具和方法,特别是商业组织管理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运用,决不局限于公共财政活动或制度的冗长描述,以突出管理艺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对公共财政管理技术强调或融于公共财政活动之中(国外教材常常如此)或单列(鉴于我国公共财政活动实际而偏于此)。此外,《公共财政管理学》应立足于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实际和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并吸收研究和实践最新成果,突出研究学习型特性。

2、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学》内容体系构建

依据以上定位,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学》内容体系构建应包含三篇内容:公共财政管理基础篇、公共财政活动篇、公共财政管理技术工具和方法篇。具体内容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其中,第一篇主要实现由财政经济到公共财政管理过渡、奠定经管理论基础、考察公共财政管理发展历程以及构建公共财政管理理论等;第二篇通过对公共财政活动的简洁描述勾勒出公共财政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画面;第三篇以大量篇幅分主题地引入不同公共财政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同时和使用这些技术的公共财政管理活动实践相结合,全书核心就在于此。此外,为避免教材篇幅冗长,可以把大量活动描述及案例等以自我阅读或阅读提示方式让学生课后完成。

(注:本文数据是以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数据为基础分类统计而得。)

[参考文献]

财政管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专学校 财务管理

由于近几年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经济的走向问题,导致目前市场需要的人才向专业化发展。这种形势导致了国内的中专学校发展越来越快,同时其数量也越来越多,当然由此而产生的影响就是其质量参差不齐,而中专学校的财务管理究竟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去解决,我们将在下文中一一列出。

一、中专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中专学校财务部门的管理不完善

由于学校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家财政的收入,另一部分则是学校的自收费用,而其支出则主要是学校建设与教学质量提高几部分,由于其简单性,导致其管理人员对财政管理的重视不足,其管理者采用较为落后或传统的模式进行管理,甚至于有的中专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是非专业的,理财意识不强、管理水平以及专业能力不够,导致其对财务的管理不完善,对于资金的支出规划不够、各方面的支出分配不合理,没有使每一笔资金的利用都达到最高,从而使得很多中专学校的运营资金出现问题。

(二)学校缺乏专门的监督机制

由于学校大部分重视教学质量,我、而对财政部门的重视不足,所以很多学校的财务部都非常的简单,人员少、分工不明确,而最重要的是缺乏内部的监督机制。若部门内部自我监督,就起不到设立各种监督机制的目的,反而可能让这些制度真正的成为一种表面形式,以及不利于学校财政的合理分配。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督机制才能够让财政部门真正的按照各种规章制度来管理学校的财政、确保每一份资金都落到实处。

(三)没有良好的预算制度

许多中专学校缺乏合理的预算制度,管理人员没有提前一年做预算,现用现取,以至于许多时候需要用的时候发现资金不足,从而导致学校的计划延误。而有的学校则是存在预算制度,但是其弹性较大,有的项目领取的预算较多,而有的则是领取的过少,不够的时候再次申请经费,导致其账目混乱,经费的分配不合理。

(四) 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足、水平不够

由于学校培养的是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所以很多中专学校设有会计专业,同时聘请专业的教师教导教学,但是学校却很可能忽略对其财政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很多学校的财政管理人员甚至不是学财务出身的。而对于具有一定财政管理基础的员工,往往会忽略社会的发展、会计制度的更新、以及其手段的不断变化,不能将自己现有的知识与新的思想、理念相结合,导致中专学校的财务管理的制度落后、思想也落后,甚至管理人员自己无法接受新的想法,而导致其管理工作出现问题。

二、对中专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 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规范化

引用专门的合适的制度管理学校的财务,使得学校的财务方面透明性、合理性,每一笔支出都有据可查。当然建立一个完整的财政管理制度首先需要向学校的职工公开其制度各项规定以及相应的惩罚问题,让员工按照制度做事、管理财政,促进中专学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二)加强对财政部门的监督

加强对于中专学校财政部门、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严格控制每一项资金的支出,明确支出资金的去向。加强对国家拨款、劳动部门的拨款等专项资金的监督,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落到实处,并且均用在学校建设或者教育事业中。

(三) 实行经费预算制度

将一年的工作计划、工作目标做出一个系统的总结,并且预先计算出下一年的花费,不仅能够明确学校资金支出,同时还有利于财务部门加强对成本的控制,提高各部门的节约意识,严格杜绝经费滥用的现象。而将最新的预算与该部门的往年预算做比较,分析各部门是否有谎报预算的行为,并且通过对该部门的一年计划做分析,详细分析其申请的经费预算是否合理。通过这些制度严格的控制各部门的经费,将成本控制在最少,提高资金的使用率、高效率,杜绝公钱私用,谎报经费等现象的出现。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能力、业务水平

学校的财政部门主要是由财政管理人员来完成的,所以要求其财务人员第一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因为管理学校的财务最基础的需要看得懂会计的报表,需要核算账目、分析成本等,所以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其次,由于国家政策的改变以及形势的变化,所以要求财务人员不能一味的啃老本,需要学习各方面的政策,需要吸收新的理念,不断的改进学校的制度,使之更加符合学校的发展。同时财务人员需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学会并且能够熟练的掌握学校财务管理需要的各项技能,会写会算、会查看账目等。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市场的需求变化、中专学校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支出内达到教育运营的目的,成为我们目前的主要的任务目标。本文就目前中专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并且就目前的形势联系成功的中专学校的实际情况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此提高中专学校的资金利用率,更好的为社会培育人才。

参考文献

[l]周忠惠,张鸣,徐逸星.财务管理[M].上海三联店,2004.

财政管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政管理 信息化建设 影响因素 解决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现代财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重中之重。对财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就会使得在财政管理的各项措施上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来逐步完成、实施。避免一切的影响因素,始终保证财政管理的先进性、科学性,信息化建设的不断稳定性。

一、财政管理信息化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财政管理信息化的开展有利于国家对整个财政的调度使用、成本资金的计算都有良好的工作展开性。这样会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率,避免了资金使用情况的讯息滞后等因素。在以前,国库只是集中的将资金的调配使用,体现在哪里有事,向哪里拨款的方式,而不是提前的进行支配使用,完善各项措施。由中央财政分放到地方财政,再由地方财政下发到各个企事业,以此类推,这中间需要很多的环节,使得很多大型的工程,都无法运行。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加强作用、催化作用。

实行财政信息化管理,可以不断的加强财政的掌控性,有效的防止企事业盲目的使用国家资金进行满足私欲的行为。有力的改善了一些不法分子挪用、使用公共财产的情况。将监督进行信息化的透明式处理,帮助企事业奉行廉洁公正的态度加强。将所有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与事中的监督,加强了执行管理财政的严格性、可行性。

实行了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全财政进行互相监督,从而从源头就避免了腐败的滋生。在国库实施高集中的财政调控、支配措施,将财政内部的各个部门,执行监管的部门与实施调配资金使用的部门严格区分开来,使两者形成互相监督的体系,相互制约,相互管理。这样就更利于加强财政支出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减少了资金的不合理支出与部分资金的不明行踪的事件发生。

利用网络资源,监督好财政管理部门,减少资金拨付环节所发生的一些错误、漏洞的使用资金的情况,这样会促进“效率政策”的建设。在网络资源的使用中,还可以从上到下、从管理层到普通人员层,均知道资金的使用情况,资金的发放情况。这样会很好的保护到国家财政的安全性,更会保障社会体系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建设。国家的一些款项,属于专款专用,但由于之前的支付只是单一的通过账户,使得这笔钱能否被真正所需的人们使用到,不得而知,在实行网络资源的监督后,从发放资金的财政部,到各下一级的使用单位,均会有明细产生,使得专款能够被专用,提高了财政资金拨付效率和使用效益。

二、加快网络基础建设,为财政管理信息化奠定基础

1、大力架设网络平台,实施监管严控

由于网络的发展,使得我们当今的信息能够不断的飞速发展,财政管理的先进性必须由强大的信息化建设为后盾。如何保证信息的正确、准时、快速的传达,信息化建设的大力加强必不可免,良好的配合着管理活动的进行,加快财政的辅助作用,且有力的落实着中央财政部的财政管理,就要完善网络的建设、覆盖面。使从企事业基层开始就纳入网络监管范围,对其进行管理、监督。

2、提高网络使用效率,严格监管财化

在网络监管的平台上,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便捷性、快速性,充分利用网络发挥优势,提高财政网络的使用率,提高网络监管,对财政的支出、收益进行大力监管。同时制订网站管理制度,规范公共信息的管理、、收集,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宣传财政工作,提升网站的服务水平。这都为发展中国经济有所帮助,进行财政监管有所加强。

三、财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技术与管理不能相结合

财政管理的信息化要求相关的人员应该是专门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懂财务、懂管理,又要熟悉财会电算化和网络。目前,在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部分相关人员不是财政管理知识不足,就是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薄弱,难以适应网络环节下财政管理的发展要求。由于要想建立好信息化的财政管理,必须对其业务与管理做好协调,现在常常发生,懂技术的不懂管理,懂管理的不懂技术,我们必须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使其两者能够统一,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完成整个财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更好地为财政掌控做出贡献。

2、只注重信息化的建设,忽略了与财政管理相结合

现在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也只是存在于建设,而不是完全的从财政管理下的信息化建设出发,网络平台的建设十分发达、快捷,并且逐步完善,但却不能很好的应用在财政管理中来,两者相互脱节。这样,使我们建立网络信息化平台服务于财政管理的宗旨概念失去意义。只有不断的加强在财政管理中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对其进行掌控、调节,才能使国家的经济建设投入具有深远的意义。从而帮助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严格控制经济监管的弊端。

3、改革配套措施不健全

国家财政收支的信息存在于国家管理制度,这样的财政手段就与国家经济管理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在诸多环节、细节中,常常会出现财政管理体制的隐性问题,例如在编辑预算中,如何使其完整、如实的反映经营情况;在制定税收制度时,怎样考虑现有的纳税依据,税收政策,更好的扶植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这些都需要不断的出台改革措施,并依照事实,运用在财政管理中。

4、国家财政的支付体系不健全

从国家财政管理到各个地方的财政管理中,财政支付软件的运用存在很多待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在支付软件的设计上,使用的过于复杂化,不能够使使用者准确的、快速的完成支付活动。然而支付软件操作的不完善性,给使用软件者所带来的麻烦,在每一次支付时必须拥有其所给予权限,而且还需运行至管理后成下半部的操作过程;在数据发生错误时,修改得十分复杂,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就使得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

在支付软件中,一些管理指标并未完善与形成,有些还得手工录入,在采取预算指标管理时,不能够很好的运行程序计算出预算指标大小,这样就对财政管理工作的提前预知性,带来阻碍。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终端,即为财政业务的核心系统,其关联整个财政内外部系统的衔接问题,但是由于支付软件的一些计算性缺憾,使得在进行国有资金转发时发生端口的出入性错误,这样极大的影响了工作效率。特别是支付过后的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监督,也会由于这样的错误带来不小的损失。

如想解决以上的问题,那么就需要在加强信息化建设时,加大对支付系统终端的改进、提升,不断的加强支付系统的使用情况,在财政管理中,大量的运用支付系统,并不断的升级、改良该系统,以使它能够顺利的完成中央财政的管理工作。

5、信息化建设的网络管理风险

在网络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当然伴随着隐患的产生。我们在财政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就是财政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与真实性。但是由于数据的传输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这样就会要求网络必须具有安全性,否则存在的风险,就会使财政管理出现不可预知的错误,使得从上到下下发的制度、精神失去完整性与安全性。在财政所进行的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还会出现的各种信息被截取、篡改、泄漏等问题。在财政管理部门要通过预算实施发展策略时,要通过网络进行各种信息的采集、分析和控制时,极有可能受到非法操作如黑客的恶意攻击,使预算管理处于风险中。计算机系统存在被非法入侵的可能性风险,自然意外事故或灾难如水灾、火灾、地震等将会给信息系统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些方面都是进行财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时所需要考虑和解决的。

只有不断的完善、加强网络化风险管理,大量使用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管理者,以确保财政部门在管理财政进行有效调控时,所有的资料获取、资料传输,都是安全的、真实的。这样才能为财政的有效管理进行监督、控制,对信息建设提供保障。

四、结论

财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好坏与国家经济发展和杜会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相关联。财政管理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政府工作的成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财政管理信息化、现代化,不但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而且对于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为政府、企事业、国家当好家、理好财、把好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海涛.政府财政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7

[2]项怀成.中国财政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6

[3]郑建新.中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1

财政管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政府管理会计构建的基础;政府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应用范围;政府管理会计的作用;政府管理会计的改善

政府管理会计这个概念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那个时代的西方国家资本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并且有些国家有了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为了能够更加清楚的知道政府的财政状况,要求政府会计进行改革,强化政府公共责任制,提高财政的透明度和政府的工作绩效等,从而从财政会计中衍生出政府管理会计,以促进政府工作的不断完善,从而推动国民的各方面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在不断高速的发展,但我国的政府管理会计的实践与发展和西方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而目前我国的政府部门需要做的预算,成本,采购等等的工作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多,这也需要政府管理会计能够分担财务会计的工作,从而更好的管理政府部门。在1998年我国制定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内容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从而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和对财政预算的管理[1],并且在随着时间推移做着逐步的调整和改善。2010年的两会上再次强调了对财政以及政府部门管理的重要性,要增强财政的透明度,从而更有效的防范财政风险,反腐倡廉,促进国民发展。而有效的管理政府财政需要获得各类会计信息,也就需要政府管理会计能够提供信息,这也说明了政府管理会计在政府部门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能够使政府管理会计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政府管理,我们必须完善政府管理会计的构建。政府管理会计的构建基础主要由舆论基础、会计目标、记账基础、会计内容四部分组成的。

1.政府管理会计其实是会计学和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将会计学和管理学结合起来,通过对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公共财政学,公共会计学的学习建立了舆论基础

其中(1)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为政府经济学,是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政府做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人民一起参与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通过发挥其职能的作用使我国的市场经济稳定发展,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因此,政府也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公共经济学也是政府管理会计的构建基础之一。

(2)公共管理学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群体系。公共管理学是以公共财政学为核心的对组织进行管理的学科,它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而政府作为组织的一种自然是可以运用公共管理学进行管理的。公共管理学囊括的学术理论比较多,能够全面的考虑到各方面对政府工作的影响,也是政府管理会计的重要基础之一。

(3)公共财政学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的一门学科。这个学科也就是旧的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与其他企业和个人的财务关系的学科。只是这门学科偏重于政府的财政措施,以及其产生的影响。公共财政学是政府能够更好的管理自身和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的重要依据。因此,也是政府管理会计的重要舆论基础之一。

(4)公共会计学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针对公共组织的财务管理的学科,在政府部门经常使用,从而使政府部门能够准确的预算,并且节约成本,使财政资金能够获得更好的利用。因此,公共会计学也是政府管理会计的重要构建基础之一。

2.政府管理会计的构建基础中会计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

会计目标是一个抽象的范畴,它将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联系起来,并把会计理论得到充分的实践。会计目标是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活动而期望得到的结果,对整个组织的决策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政府财政管理的的重要会计信息。制定合理的会计目标可以使政府的财政预算,成本,以及采购等活动能够在可承受的范围,避免财政风险。如果会计目标制定的不合理,会影响政府的财政决策,也会影响企业的决策,从而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高危风险,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会计目标在政府管理会计的构建基础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3.记账基础也是政府管理会计的构建基础之一

记账基础也叫会计处理基础,它是指在确认和处理一定会计期间收入和费用时,选择的处理原则和标准,其目的是对收入和支出进行合理配比,进而作为确认当期损益的依据。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我们的会计事项中总会有跨期的费用和收入,比如,一个企业当月的采购款项已经用完,采购的机器的价格过高,需要分摊到下个月的采购预算中,那么我们就必须进行记账基础,将采购费用记录清楚,从而不影响会计结算。在政府财政中,这样的款项也是很多的,尤其是建筑工程方面的,施工时间长,款项的数额大,很多都是需要进行记账基础的。只有通过记账基础才能够准确的计算出费用的准确数目,杜绝账目混乱,避免。因此,记账基础也是政府管理会计的重要构建基础之一,也是政府财政透明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4.会计内容也是政府管理会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政府管理会计也是会计的分支,其会计内容的基本是与管理会计的内容差不多的,只是针对的对象不同。一般可以分为财务预算,财政预算的实施计划,政府工程和各项经济活动的核算,对内部员工的绩效进行统计,出各项会计内容的报告,对财务信息进行确认,确保政府的财政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强化政府机构内部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因此,会计内容是政府管理会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舆论基础、会计目标、记账基础、会计内容的结合形成了政府管理会计的构建基础,从而使政府管理会计能够更完善的辅助政府工作,促进社会发展。

政府管理会计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国家建设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其重要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可以监控预算执行过程是否符合规定。政府管理会计是以记账基础为构建基础的,在政府财政的执行过程中是要进行严格的记录和记账基础的,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和研究,从而确保预算款项的合规执行。

第二,政府管理会计对政府内部进行绩效的考核,可以提高政府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政府的执行效率,也可以杜绝不良之风。

第三,可以提高政府财政的透明度。现在的国民已经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政府的管理活动中来了,同时也要求政府能够将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实施过程体现给民众,一来可以使国民能够更加配合政府实施政府工作,还可以由国民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增加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政府管理会计在政府管理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财务管理也在不断的深入和扩展,各级政府使用的资金也日益庞大,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摸索出相适应的财政管理方法以助于对资金的管控,但是我们仍旧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

(1)缺乏系统化的管理。现在我国政府机关已经开始使用政府管理会计,但是没有深入的推广,与财务会计的界限划分不明确,没有形成自身的系统,这样使政府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得不到

提高。

(2)数据收集和评价比较困难。目前我国政府管理会计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没有形成体系,将事物转换为数据比较困难,而且政府管理会计涉及的学科比较广泛,同时也要考虑到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等多个方面,因此制定评价标准也是比较有难度的,这也就会影响到绩效的考评。

(3)政府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自我意识。在我国的政府公务员很多都是按章做事,从事政府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只是负责记账,算账,报账,对财政的实施行为没有进行监督,认为预算等方面的工作都是由领导负责的,但是实际是政府管理会计人员必须辅助领导进行财政方面的预算、实施和决策。这样不仅可以减轻领导的工作压力,而且能够更加科学的进行财政管理,同时避免财政风险。

(4)各级政府组织的特点不同,政府管理会计与其不相适应。

随着我国各方面的不断发展,政府管理会计还是会慢慢的推广到各级政府中去,为了加强我国政府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实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1)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管理会计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使其能够在政府工作中得到应用。

(2)改革政府内部工作流程,将政府管理会计逐步应用到政府管理工作中去。

(3)建立考评体系,对财政预算和工作绩效等进行考评,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4)改进政府人员的工作观念,积极适应新的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5)积极使用记账基础,使政府财政更加清晰有条理,提高政府财政的透明度。

(6)加快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使数据的收集变的简单,并且可以共享资源,促使政府管理工作更好的进行。

政府管理会计在西方的发达国家已经在广泛的应用,我国还在逐步推广中,只有我们在构建政府管理会计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和改革,才能使其被广泛的应用,同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曾莲.论三轨制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9,(3).

[2]张曾莲,曹敏.政府管理会计的国际研究与启示[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6).

财政管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政学;学科基础;课程体系

一、财政学的学科基础

纵观财政学科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其他学科向财政领域渗透,即移植其他学科原理和方法研究财政问题和解释财政现象,为现代财政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宽广的学科理论基础,使财政学演变成为一门融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以及社会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1、财政学的经济学基础

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这就决定了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财政问题,是当代财政学的主流。首先,从西方财政学科的发展演变历史考察不难发现,财政学与经济学具有无法割裂的天然联系。

从亚当?斯密将财政学发展为一门学科以来一直到1892年巴斯塔布尔(Basbr.C.F.)出版《公共财政学》期间,财政思想和财政理论均是在经济学著作中予以阐述。在经历单独冠以“公共财政学”之名的阶段后,以1959年马斯格雷夫(Musgrave.R.A)《公共财政学理论:公共经济研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财政学再次与经济学融合发展为公共经济学,进一步突显财政学研究的经济学基础。正是由于这种演变,促成了财政学科研究在随后20多年中的壮大与繁荣[1].其次,从财政学的研究任务看,财政学与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根据西方理论对财政产生原因的解释,政府主要是为提供公共产品而存在,财政学研究的是政府(公共)资源的配置问题,作为分析市场资源配置问题的逻辑与范式同样可以在财政领域运用,构成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以及费用分摊的理论基础。因此,公共产品理论的提出与完善,成为联系和沟通财政学与经济学的主要桥梁。将经济学分析方法运用于财政学科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都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促进了财政学科的独立与成熟,如李嘉图(Ricardo,1817)的公债效应分析;古诺(Cournot,1838)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税收归宿分析;埃奇沃斯(Edgeworth,1925)的关于税收对生产企业的效应分析;拉姆齐(Ramsey,1927)的最优商品课税理论;莫里斯(Mirrlees,1971)的最优所得课税理论等等。[2]

2、财政学的政治学基础

现代财政学在具有经济学基础的同时还具有政治学基础。首先,财政学与政治学研究的行为主体具有一致性。政治学以国家或政府机构为中心进行研究,而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因此政治学的理论与观点,尤其是政治学上的国家理论或政府理论会直接渗透到财政学研究中来。在财政学著作中,有些直接冠以《政府经济学》来体现财政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西方财政学中,一直存在着将财政学与政治学相联系的倾向,西方经济学家道尔顿在其《公共财政学原理》一书中更是开宗明义地指出,财政学是界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3]其次,财政决策过程需要通过政治决策机制来完成。财政所研究的公共资源配置依赖于政治过程,政治决策机制与方法的差异对配置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财政收支活动与过程同时又是政治活动与过程。随着1960年布坎南(Buchanan.J.M)《公共财政学:教科书导论》的出版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兴起,为政治学建立了与经济学相同的分析基础,使得经济学分析范式成功地拓展到政治领域,以经济学为纽带将财政学研究与政治学研究打通。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党理论、官僚理论、投票理论在财政学中的运用,开辟了从完善政治决策机制的角度来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新领域,使经济学、财政学和政治学更为有机的结合起来,便于我们从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层面共同研究财政问题。

3、财政学的管理学基础

财政从来都是同国家或政府的职能连在一起的,财政收支活动的目标就是要有效实现国家或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从这种意义上说,财政可以界定为政府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从经济学角度考察财政,主要侧重于财政运行规律的分析和揭示;从管理学角度考察财政,则侧重于财政管理机制的构造和操作,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当今世界,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管理或称公共行政已经或正在为“新公共管理”所取代。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所谓“产业型政府”的解释,政府部门实质上是一个特殊产业部门。因此,财政问题不仅是经济学和政治学问题,同样是管理学问题。[4]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吸收管理学的合理内核是构建合理的财政机制、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财政管理归结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通过这种制度安排构筑利害相关主体的约束与制衡机制、规范财政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权利配置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通过吸收企业治理理论来谋求财政的科学控制。从管理学角度出发,按照管理学的范式,将管理学中的制度、行为、组织和决策理论引入财政学来研究财政,必然会使财政学的学术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4、财政学的社会学基础

财政制度运行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文化制度会通过财政行为主体对财政运行产生重要的乃至决定性影响。自德国宗教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其“韦伯命题”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一国社会文化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透过经济现象去探究隐藏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日益成为人们洞察经济问题的新视角。社会文化环境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其行为取向与方式,从而发挥其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导向功能与约束功能,进而使制定出的政策带有较为浓厚的伦理色彩;另一方面,根源于社会文化传统的非正式规则对约束、规制与调整人们行为起重要作用,其对正式规则的作用发挥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事实上,就是在同种经济运行机制(如市场机制)下,由文化传统所决定的非正式规则的差异,会在经济运行机制层面上得到反映,呈现不同特点,最终体现出制度效率的差异。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同种制度在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运行状况和运行结果,为什么一项制度在具体运行中会出现偏差,为什么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产生于西方社会环境下的某些做法。因此,我们研究财政现象与问题时不能忽略社会文化环境的客观影响,否则,会使现实财政制度流于形式抑或趋于无效。

在经过几个世纪的学科日益分化的历程之后,人们已经开始强调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甚至出现了学科综合的趋势。[4]财政学科的综合性要求我们对财政学科中一些重大或重要问题必须结合有关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将财政学建立在一个宽广而坚实的学科基础之上,并体现于财政学的课程体系设计之中,这样才能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财政人才培养目标。

二、财政学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课程设置难以完全体现财政学的多学科基础

为了满足我国财政学科发展与财政人才培养的需要,许多院校对财政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增加了经济学基础课程,但仍然存在缺陷。首先,财政专业主要学习的经济基础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初级)》,很少开设中级(或高级)《微(宏)观经济学》课程,而其中的经济理论或分析方法正是许多财政问题分析所必备的,如税收效应中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最优税制设计等。由于这方面知识的缺乏,大大降低了财政专业学生的分析能力。其次,随着数学在经济分析中的广泛运用,数学分析方法日益成为财政领域的一个重要工具,基本的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知识对于财政专业学生是不可缺少的。但在目前的财政课程体系中,许多学校将《计量经济学》仅作为选修课程开设,《数理经济学》更是一个空白,导致学生对数学公式与推理只知数学含义而不知经济含义,遇到财政专业课程中的数学分析内容,则以囫囵吞枣的方式死记结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后,财政学的管理学基础、政治学基础以及社会学基础未能有效的通过相关的课程设置体现出来,财政专业学生的分析视角过于单一,对财政现象与问题的理解难以深入,就财政论财政的现象没有得到改观。[5][6]尤其是社会学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无法准确理解中国财政制度的本土化要求,死搬硬套西方理论分析财政现实问题的现象较为普遍。

2、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构、专业课程内部结构不够合理

撇开公共基础课不论,在财政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结构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头重脚轻”现象,即学科基础课程偏少而专业课程偏多,其直接反映出财政专业的口径较窄而专业性过强,导致财政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偏低;在专业课程内部结构方面,由于课程门数过多,过分强调单项课程结构完整,导致各门课程大而全、小而全,在不同课程名义下讲授相近的内容,内容交叉重复,知识容量狭小。[7][8]如《税收与实务》、《中国税制》、《税务管理》、《税务稽查》和《税务会计》等课程相互之间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直接重复,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

3、财政实验课程相对贫乏

财政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是财政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税收和税收管理知识,还是政府预算管理和预算会计知识,基本上全部依赖传统的“空对空”的课堂讲授方式,既给教师授课带来困难,同时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事倍功半,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益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财政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1、优化财政学课程体系结构

财政学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应从这么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大学科基础课程的数量比例和课时比例,充分体现财政学的多学科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增加经济学理论课程的门数和教学课时,如加大《计量经济学》的课时量,增设《中级微(宏)观经济学》(针对本科层次)或《高级微(宏)观经济学》(针对硕士、博士层次),同时将反映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基本理论的课程纳入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当中,在选修课程中扩大反映上述学科理论发展以及分析方法创新的课程,如《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第二,适当压缩财政专业课程门数或教学课时,或者将某些课程从必修课降格至选修课,为学科基础课的教学留出课时空间。如取消《税务会计课程》,将《公债管理学》、《税收与实务》《比较税收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第三,新设部分财政实验课程或从现有课堂教学课时中划出部分课时进行实验教学。

2、整合现有财政学科各专业课之间的内容

在维持财政主干专业课程基础上,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归并整合,避免单项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扩大知识容量,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授课效率。[7]如《税务管理》与《税务》可以合而为一,称为《税务管理与》;《国家预算》与《预算会计》联系紧密,部分内容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复,建议合二为一,改造为《国家预算与核算》课程;《财税专题讲座》则改造为《财经专题讲座》以扩大其适用范围和突出课程内容的一般性与实践性,等等。新晨

3、加强相关课程内容讲授的协调与分工

在财政专业教材的编写中,为了保证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内容的重复与交叉在所难免,因此需要我们就相关内容在讲授过程中予以协调与分工。这样做的优点除了可以尽可能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之外,还可以确保学生接受知识的逻辑顺序以及连贯性,同时使各科课程的教学重点更为明确。在这方面,可以依据理论与制度两大模块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工。[9]在理论部分,授课的重点应该是基础理论的传授和分析思维与分析方法的训练;在制度部分,则应该将重点置于分析方法的运用和具体问题的解决。如对于《财政学》中的“国家预算”部分,只着重讲述预算的一般理论与分析方法,而对于预算的具体做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可以不加介绍,留待《国家预算管理》中进行讲述,遵循从一般到具体的认知规律。

「参考文献

[1]张馨美英财政学内容体系之演变特点[J]财政研究,1996,(3):20-25.

[2]加雷斯?D?迈尔斯公共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张馨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财政管理学范文第6篇

1.1教材同质化,教学内容选择无统一标准

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学领域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种不同财政学教材也相继出版。但是这些教材并未有针对性地区分不同层次高校的需求,导致教材同质化。而各高校选择教材时往往容易忽视应该赋予学生怎样的知识结构这一问题。任课教师,尤其是没经验的年轻教师,在使用涵盖内容不同的财政学教材时,不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导致教学内容无统一标准和明确的范围。

1.2教学内容选择上不能体现不同专业特点

财政学是一门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由于财政学教学内容对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不强,使得教师不能在授课时既体现各专业掌握财政学基本原理上的共性,又突出各专业的特性。例如,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多了解国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结合现实热点来分析,但教材内容只限于理论介绍,不能针对专业突出重点,缺乏理论与实践连接的点。

1.3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学生对财政学这门课程积极性并不高,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既抽象又不太实用的课程。这与任课教师在内容选择上重视理论知识,忽视了与实践相结合有关。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授课时加强理论知识讲授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在授课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点少,加上学生很少会主动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实问题,这样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1.4教学内容过多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

财政学教学内容是非常多的,大致包括以下7个内容:基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国债与国债制度、预算管理、财政政策、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问题。一般财政学课程只安排短短几十个课时讲授,很难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1.5财政学授课与其他学科融合度不高

大多数教师在财政学授课时,仅单纯地从财政学传统理论来组织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相关学科知识深入讲解,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展示财政学的实践发展脉络,也无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2独立学院财政学教学内容改革的相关建议

作为独立学院开设财政学课程,在授课时需要结合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2.1规范和明确教学内容

财政学主要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首先必须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其次,在此基础上研究实现政府职能的财政支出内容,进而研究财政收入,最后,通过国家预算展开各项财政活动,以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财政政策的经济调节作用。根据这样的思路,高校财政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①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公共产品理论;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概念、财政职能;③财政支出理论及我国的财政支出与政府预算;④财政收入理论及我国的财政收入(税收、国债及政府投融资制度;⑤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多级政府与政府间的财政关系;⑥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等。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弱,任课教师应该适当侧重一些重要理论的讲解并补充相关知识。

2.2教学内容选择突出专业特色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的专业及特点,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在体现该课程公共性的同时,将专业特性也体现出来。对于财税专业的学生,学习财政学的要求比较高。在授课中应将重点放在基本理论的讲授上,例如公共产品理论、财政收支理论及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等。为了避免内容重复,可以将一些实务性、制度性的内容留到后续的专业课程讲解。对非财税专业的学生而言,授课时应该以财政政策与制度介绍和业务操作为主。不同专业侧重点也应该不一样。例如,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要侧重于财政基本理论和运行机制的讲解,并适当增加税收实务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可以从管理学的角度考察财政,侧重于财政管理机制的构造和操作等知识讲授。

2.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着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与实践型人才的目标,财政学授课时应该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这便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只就教材的内容来讲理论,应该把实践有效地融入课堂中。例如对现行的税收制度、现行的财政体制、财政政策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很好地衔接理论和实践,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综合素质较高的特点,对现实中的实践问题比较感兴趣。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补充相应的实践内容,既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分析能力。例如,结合当前政府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进行专题阐述:人口老龄化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上学难”反映的教育问题、“看病难”反映的医疗问题等。

2.4根据教学时间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由于时间的刚性很强,处理教学内容与时间矛盾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而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标准需要做到“因材施教”。

2.5提高财政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度

教师在讲授财政学的理论内容时,应该不断融入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在未来经济工作和社会工作方面的视野,使其看问题能更全面、更深刻。特别是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知识贯通。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的角度来融合:①运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来分析比较公共定价和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价;用消费理论中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分析税收的经济效应;运用宏观经济学中的IS-LM-BP模型来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问题。②将管理学中的“决策”“、计划”、“组织”、“创新”等职能应用于财政收支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思考如何运用管理学原理来理解财政管理的创新。③可以尝试从社会哲学角度拓展财政本质。从财政的公共性特征,沿着“信仰-权力-表达-幸福”这条哲学线索,去分析个体接受公共生存方式、以税费形式将收入转移给政府等问题。④财政的讲解不能缺失历史脉络,可以说中国历史是一部财政改革史,教师可以利用财税改革的历史经验与规律来分析改革深化的财政之路。

2.6其他建议

①教师本身也需要不断地加强知识积累,多关注现实中的财政发展态势及热点问题,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适时将最新的财政理论和实践进展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②完善课程的考核形式。为了更好的体现财政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效果,必须相应地改革传统的考核形式。在传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划分基础上,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尤其应该加大学生课堂表现的分值。而期末考核方式也可以多样化,除了试卷考试以外,可以考虑撰写小论文、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专题小组讨论等。这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配合与组织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在考核上也相对公平。

财政管理学范文第7篇

摘要:公共财政管理是在市场经济国家创立之后才产生的管理活动,它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依照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现状,提出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框架的几点建议,即界定公共财政管理的目标、进行有效的财政收入管理和财政支出管理、建立配套的预算监督体系、建立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管理 整合

一、公共财政管理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作为公共管理中的一个极具特殊性和重要性的领域,“公共财政管理”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基本可以概括为:公共部门为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全面履行而对财政收支所进行的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的总和。可见,公共管理的目标就是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履行,即实现效率、公平和稳定这三个目标。而公共管理主要包括一个“做什么”、两个“怎么做”,“做什么”是指公共预算管理,“怎么做”是指公共收入管理和公共支出管理。

近几十年来,公共财政管理的每一次变革都成为公共管理重大变革的先导。作为最富活力的公共管理领域,公共财政管理在近三四十年内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这些变革在公共管理领域产生了巨大的“蝴蝶效应”。因此,对公共财政管理的理论和历史的研究,是发展现代公共管理的一把金钥匙。

二、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中国财政运行状况,我们能够发现中国转轨时期的公共财政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公共财政管理尚未得到全社会的足够认识,公共财政管理的深刻内涵并未被全社会理解。长期以来,我们的财政很少有“管理”理念。各级财政管理部门中“按中央指令办事”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各部门对于结合实际运用现代公共财政管理技术的热情不够,而实现公共财政管理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更是遥不可及。

其次,公共财政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法治财政是公共财政的基本原则和特点,但是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健全的公共财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许多法律跟不上时代和经济现状的要求,一些方面甚至还尚未进行立法规范。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得有效的公共财政管理失去了重要支撑。

第三,我国转轨时期财政运行过程缺乏严格的程序约束,对财政的监督力度不够。我国财政监督在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并且,由于财政监督往往偏重于事后监督,从而造成财政、税收等经济领域的违法违纪现象屡查屡犯,给国家造成了很大损失。

第四,公共财政体系中财政职能定位不清。公共财政本身即意味着应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但凡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解决的问题政府就不应介入。但一些本该由市场调节、自我发展的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财政没有及时退出;而本应由财政供给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设施建设等项目又得不到充足的资金保证,这就导致财政职能不清。

三、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完善的几点建议

进行有效的公共财政管理,也就是要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框架。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框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财政职能的内在需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取向。基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体制因素、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类型等具体国情,我国建立公共财政框架,进行有效的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思路为:

(一)界定以保证公共需要为核心的公共财政管理的目标。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依据,重新界定并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界定社会共同需要和公共产品级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要退出微观经济的经营管理领域,弱化其市场性的生产建设和经营职能,强化其在社会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节和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的职能,充分体现国家财政社会性和公共性。

(二)进行有效的财政收入管理。以保证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基础,确定公共财政收入的规模、形式和结构,建立健全以各项税收收入为主,以必要的政府规费为辅的财政收入管理体制,相机灵活地运用政府融资手段,建立规范透明的国家财政收入体系框架。

(三)进行有效的财政支出管理。财政支出管理的核心是确定财政支出规模的结构和范围。应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严格界定公共财政支出范围,规范公共财政支出的方向和规模,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首先保证国家安全、政权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减少财政对应由市场调节的项目和可利用社会资金发展的事业投资,优化支出结构,建立起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前提,以维持党政机关正常运行为基础,以加强科学、教育、社会保障等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补充的具有鲜明国情特征和时代特征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

(四)建立起配套的预算监督体系。在明确公共财政管理的目标,并对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完善相关的财政法律、法规和财政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社会监督等监督体系,促进公共财政体制规范化建立。

(五)加快建立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加强管理,可以为高效率地实现政府公共财政管理目标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加快建立我国的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公共管理现代化,建立健全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55.

[2]张馨.财政公共化改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20.

财政管理学范文第8篇

1.专业比较优势首先,财政专业属于国家控制专业。目前全国开设财政学专业的院校只有100多所,相对属于偏少的,因而毕业生供给量与金融、会计热门专业相比属于相对偏少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缓解供需矛盾的作用。其次,财政学作为传统专业,原先主要是为政府财税等相关部门培养高级财税管理人才,尽管市场化改革致使财政专业从原先专门为政府培养财政、税务工作人员的财政学专业面临着较大挑战,但多年以来与财政税务部门之间形成的密切联系仍然能为财政学专业办学提供了许多的便利和支撑,例如,毕业生实习岗位的提供和少量专业办学经费。再次,学科内容具有广泛性。教育部先后在1997年和1998年两次调整了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专业目录,而这其中,将管理学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学科门类是这轮调整的重要改革成果之一。在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分离,以及公共管理学科单列的基础上,财政学科随即成为了一个横跨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实际上,按照财政学科专业内容或研究对象来看确实如此,其既包括属于经济学的“财政经济学”内容模块,也包括属于公共管理学内容的“财政管理学”。另外,这两大内容模块之间并非割裂,而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从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专业内容整体。最近,在教育部2012年新的专业调整目录中,财政学专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财政学类下设财政学和税收学,并且与经济学类、金融类、经济与贸易类一起成为经济学门类下的4个专业类别。虽然在教育部多次专业目录调整中,总是将财政学归属经济学门类之下,但其转专业内容依旧是包括“财政经济学”和“财政管理学”两大模块,前者属于经济学科性质,而后者则属于管理学范畴。财政学科从其本质上就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只是教育部在专业目录调整之后更加凸显,因此,财政学专业学科内容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广泛性和综合性[1]。安徽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作为伴随学校一起成长的首批专业,一是专业历史悠久、学科底蕴深厚,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办学经验。二是在国内同行具有较高地学术地位,分别是中国财政学会、中国税务学会、财政学教学研究会、税收教育研究会理事单位。三是具有一定学科建设平台,财政学专业先后2005年和2010年确定为安徽省教改示范专业与第三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及财政学科在2008年被评为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四是师资队伍整齐,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不断优化。财政学专业共有专职教师2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12人获得博士学位。教师队伍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校学科带头人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教坛新秀1名、校“龙湖学者”特聘教授1名,校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另外,还从其他高校和业务部门聘请兼职教授和实践导师50多人。五是财政学专业毕业生形成规模影响,受到社会各界与用人单位的好评。

2.专业劣势分析传统财政学主要是为政府部门培养高级财税管理人才,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面向各级财税、海关、银行、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伴随市场化改革冲击,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重新调整,当前财政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逐渐多元化,除了继续为政府财政、税务部门培养财税管理人才之外,还为海关、公检法、人大财经委、政府办公室、发改委以及新闻媒体与电台等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培养财税专门人才。当然,财政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是以面向市场为主:一是在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从事财税管理、税收筹划和税务等方面的实务性工作;二是在企事业单位和金融部门从事财务核算和涉税工作,减少单位生产成本与维护单位经济利益[2]。与其他财经专业相比,财政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仅处于中游位置。一些著名高校,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财政学专业也仅能达到供需平衡,而这其中除了名校学生确实受到就业单位的相对青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统计高校学生就业时,是将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统计在内,而这些重点大学财政学专业学生考研率相对较高。然而地方性高校财政学学生因自身竞争力不强,以及考研率也不高,因而其就业与其它经济类专业毕业生相比要差一些,特别是与会计、金融等热门专业相比。首先,财政学专业原先主要是对口公务员系统,毕业生有稳定的就业去向,但现在政府财税、海关与公安司法等部门对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小,且岗位竞争压力大。因为公务员制度改革之前,财政学专业毕业生多数都进入到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这些部门的职工队伍得到较大的充实。虽然由于国务院各部委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近来许多单位为了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以及提高单位工作效率和效益,需要补充大量优秀的财政专业毕业生。与之同时,当前我国财税制度设计与财政部门实践工作不断尝试与国际接轨,例如2006年我国实行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家各级部门也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即专业的财税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因而进入政府公务员队伍对于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仍然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些地方性高校,例如,浙江财经大学的财政学专业毕业生每年有近一般进入公务员队伍。然而由于财政学专业毕业生报考公务员时,可供选择的对口职位大都是在财政局、税务局、海关以及公检法等等部门,主要是从事财政管理、税收规划和财务核算等方面的职位,由于这些单位工作稳定、收入较高,而且非常体面,因而也倍受考生青睐,几百人竞争一个职位的场景是一种常态,上岗竞争非常激烈,可以说是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另外与之同时,财政、税务等政府部门招收公务员也并不局限于财政或税收专业,一些职位需求被会计、金融、法律和计算机等专业肢解。其次,财政学专业理论性偏强、技能劣势相对突出[3]。伴随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创业型或小型企业明显增加,对于会计、财务管理和金融等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大,而这其中主要是因为这些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具有技能性与应用性,从而也致使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业率高[4]。与之相对,由于财政学专业理论性偏强,许多课程侧重于基础理论,其中一些事务性课程又主要面向政府部门,例如《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国债理论与事务》等,显然与就业市场的技能型和应用型需求存在较大较大差距。因此,多数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主要将精力置于考取各种证书上,例如会计从业资格证、理财规划师等,以增加毕业时的就业砝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更不用说进行深入研读与延伸。而这在地方性高校更为突出,因为地方性高校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差,以就业作为其最终目标的学生占比会相对较高。再次,财政学专业在国外高校并不存在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设置。在国外,一般设立共公经济学专业或政府管理等专业。因此,国内高校在财政学专业设置、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无经验可供借鉴,主要是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这也导致一些高校在市场化改革冲击下,财政学专业仍然按照旧的思路进行,毕业生明显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另外,正因为仅有极少数毕业生能够进入公务员队伍,导致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在期望值过高与现实“专业不对口”的低层次企业现状就业使在校学生产生专业迷茫。

二、市场化进程中财政学专业改革取向与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

在全国100多所开设财政学专业的高校中,其中办学时间较长且办学实力相对雄厚的高校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等。这些院校的财政学专业大多始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均已具有师资力量雄厚、办学层次齐全、教学经验丰富和科研成果质量较高等特点,并且成为我国财政教学科研活动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根据各校具体情况可以将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可以将开设财政学专业的高校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国家重点学科。有财政学国家重点学科的院校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二是博士点院校。有博士授予权的单位除了上述学校之外,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部财科所、武汉大学、南开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暨南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三是省级重点学科和硕士点院校。除了具有博士点院校之外,具备硕士点的高校比较多,但是同时还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不算太多,安徽财经大学就是其中之一。财政学科作为安徽财经大学传统的优势学科,早在1986年就被批准成为硕士授权点,以及在2008年被评为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也是安徽省唯一建设的B类重点学科。四是一般本科院校,譬如安徽省的铜陵学院等。安徽财经大学作为地方性高校,与全国其他开设财政学专业高校相比处于以上划分的第三个层次。首先在市场化改革冲击及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背景下,从学校办学方向定位出发,即建成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型”大学,结合学校财政学专业建设背景、既有平台与成果,结合高校专业教育教学规律,突出服务地方经济特色,对财政学专业的改革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重新进行定位。首先,财政学专业发展定位。由于安徽财经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地方性高校,其主要是面向安徽与中部地区,财政学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突出地方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因此,文章认为财政学专业发展应定位于: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应公共经济部门和企业、社会中介部门发展需要,突出为地方培养财税管理应用型人才;坚持以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核心;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把财税专业建设办成在同类院校色鲜明、省内品牌、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其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和应用型财税专门人才为宗旨,以“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三创新”培养为目标,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为人才培养模式[5],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与严格执行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财政、税收和会计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一定财税实务操作技能和财务核算的动手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和多方位拓展的能力,能在社会中介机构、企事业单位、财税及其他政府部门从事财政管理、涉税事务和财务核算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再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现代大学已经从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因而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大学教育模式的转变,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定位于“宽口径、厚基础和重能力”[6]。一是培养共和国合格公民,应强化民主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注重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提升。二是基于专业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设置,使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三是在开设一些实务性的专业课程之外,还应基于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定位,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增设服务地方和服务行业的课程。另外,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注重实践试验教学和社会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操作技能,还具备较高创新性意识与创新能力,即指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更加突出其应用性、实务性、操作性和技术性。传统财政学专业为政府各级部门培养高级财税管理人才,如今更多的是通过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完成。因此,在市场化进程中,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地方高校财政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新时期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且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主要从事财税管理和涉税事务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财政管理学范文第9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更(即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财政管理体制也随之改变,从原有的经济建设型财政转向了公共财政。这也导致了预算执行以及预算编制等财政工作的管理方式、流程等发生了巨大变化。财政管理方式也得到了更新,诸多方式得以出台,如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乡财县管等等。在这种公共财政体制下,进行财政管理的改革已经成为了必然的选择。随着财税体制改革深化,要建立一个公开、公正、透明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保证政府采购成本公允性、保证部门预算的执行效果,并且实现财政资金使用的高效监控,就必须要加强财政的信息化建设,组建起一个全面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掌握准确而全面的财政信息。

二、我国财政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最近几年,随着工资统一发放、国库集中支付、预算编制改革和收支两条线路等项改革的实施,财政部和地方上的财政都已经开发并建立了一些试点应用系统。财政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1.从2000年起中央政府的部门运算编制系统已经运行了五年,在五年内不断地进行改造升级。目前中央级部门预算编制信息系统已经成功支撑起了166个部门。地方所有的省级财政部门已经实现了部门预算编报的计算机管理,并有接近一万基层单位的逐级汇总及预算编报工作使用计算机管理。

2.2007年11月,财政部党组提出“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近两年来随着“一体化建设”的不断贯彻落实,信息化建设也逐步走向了统一。

(1)实行统一应用支撑平台,构建一体化管理系统。在2008年,应用支撑平台和预算指标管理系统已经开始在财政部运行。2009年,如山西、宁波等五省地方财政部门在平台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也已经进入了推广实施阶段,并且在年底就已经基本完成了省级财政部门的实施。

(2)成功建立统一的网络支撑。实现了全国36个省和35个专员办的联网、以及8家银行、人民银行国库和145个中央部门的联通。财政部门机关也在2008年完成了网络整合,为财政核心业务系统资源的信息流畅、充分共享以及应用连贯建立了统一的网络支撑。

(3)建立统一的安全部署。近年来,我国也制定了安全建设的总体方案,对财政安全作了统一的安全部署,并编制了《财政网络信任体系建设规划方案》。

(4)建立统一的维护系统和数据中心。为了保证财政信息系统的稳定,维护系统也进行了重点规划,实现了对信息系统和网络的动态管理、实时监控确保了财政信息系统的稳定。

并且为了增强财政决策的准确性,还建立了如工资统发、全国预算执行分析等众多基础数据库。

当然,财政信息化建设还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三、我国财政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我国的财政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我国的财政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对财政管理信息化认识不全面

财政管理信息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政部门的工作效率,但前提是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来建造维护以及升级,所以在实施时必须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并按计划分步执行。很多的地方政府,对于财政管理的信息化了解不全面,只是认为它是一种高科技,可以提高财政部门成绩,而忽落了对自身的客观条件的审视,单凭一时的热情进行,所以无法产生实际的效果。

2.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的统一

虽然我国的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在各个地区的财政管理信息化系统逐渐建立后,不同技术标准之间的冲突也日益严重起来。

3.相关的法律规范仍不完善

随着财政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加快,传统的法律已经不能适应,新法律的出台已经成为了迫切的要求。譬如,在实行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的公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国目前只有信息保密法而没有信息公开发。现有法律表示,一旦哪条信息出现问题,那么责任将全由此条信息的批准人负责。所以,信息的程序极其复杂,要通过层层备案和签字,这也就限制了网上信息的数量和广度。所以,没有一个法制作为保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

4.财政部门内部配合不协调

在实拨资金的模式下,预算执行阶段,部门预算业务处室有按照指标并拨款的职能。但是在国库集中支付实行后,与此相关的流程、软件得不到不规范,相关规定不完善。这也让部门预算业务处室增加了很多如代编用款计划、审计等大量工作,业务繁重,使业务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审计时间经常延误,这无疑给集中支付的施行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财政信息化建设工作涉及到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虽然技术要求高但是社会效用大。并且财政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工作。虽然我国的财政信息化建设收效不错,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从大局出发,加强各地区、各部门财政的协调配合,真正实现财政管理的信息化,使财政工作在信息化建设的层面上快速、健康发展,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全社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项怀成.中国财政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李炳鉴.政府预算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财政管理学范文第10篇

摘 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新内涵取代了传统的会计流程的单一性和约束性,并能能够为事业单位的决策者和领导人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客观的数据信息支持。在我国的事业管理单位中,管理会计还属于一门正在摸索的新兴职位。鉴于此,本文先阐述了我国事业单位在发展管理会计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后详细分析了促进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工作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事业单位;管理会计;职能内涵;途径

一、概论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参与部门,其代表了政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社会功能,政府的管理是否完善对事业单位的职能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的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事业单位的财会监督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也在持续地发生着变化。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结合我国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和西方管理学理论而衍生出的管理会计这一岗位没能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使得管理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无法得到实现,这一岗位的存在形同虚设。

有必要解释一下管理会计这一岗位的具体内涵。管理会计主要提供一些客观具体的管理信息工决策人和领导人参考,以便他们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涵盖了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财务运营以及人力资源等相关的数据,为领导人和决策人做出科学的决策提供内部经营数据和外接相关信息,在一些单位中,管理会计甚至能够参与到经营和管理事业单位的活动中。管理会计会根据事业单位中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而实际出合理的绩效考核规范,通过加强组织和管理的方式促进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设置和发展管理会计的岗位职能,可以直接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和运营,最终有助于加强机构服务能力,促进宏观经济效益的增长。而事业单位建立管理会计这个职位的时间太短,对于其岗位内容和岗位性质等设置还处于摸索阶段,相关部门和决策人对这一岗位还不太熟悉,设置这一岗位还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性问题。

二、我国事业单位在发展管理会计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纰漏现象

一项权威数据统计表明,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他们的法制意识和控制意识需要大幅度地提升,一些事业单位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会计制度,使其出现了纰漏,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产生。就目前而言,我国对于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相关制度也不健全,经营结果和财务明细无法科学客观地统计完整,相关部门不在乎过程如何而一味追求结果,使得信息失真的情况始终无法得到解决,也就使得纰漏无法根除。除此之外,一些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全局发展的眼光,他们只注重眼前的基础性的财务工作,没有管理学和统计学的专业知识,便无法从全局的角度来把握单位的管理和运营成果,最终无法拿出完整的信息和数据来辅助领导人做重要决策。

2.管理学科的理论受到一定的约束

无论是哪种学科,其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理论知识内容都是这门学科能够独立且持续发展的主要表现,同时是这门学科可以在实践中获得广泛应用的重点所在。我国现行的会计管理相关的业务并没有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会计业务依然是之前的预算会计的模式,无法为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和经济业务提供任何有效的帮助。有关于管理和经营的决策一般会在与其相符的理论支持体系和数据信息模块的基础上完成。

三、促进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工作发展的途径

1.正确处理管理会计和工作主体的关系

事业单位一般会调用内部员工来做管理会计,应该重点将决策人、管理人以及管理会计三者之间的关系明朗化,不能因为管理会计是单位领导的下属,就不能正常行使监督职能以及会计核算工作,一旦管理会计因为权益关系而对单位领导疏于监督,其数据反映出的运营数据和决策信息不能客观和准确地表现出来,那么单位领导人很难做出科学客观的决策,就算外界信息再合理和精确,也会对其决策产生影响,这使得单位不能有效地参加运营活动,也无法完成不同部门间的协作关系的建立。

2.理清会计管理、财政管理以及财务管理三者的关系

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包含了会计管理,财政管理的各种政策和制度方法都会对会计的监督和核算产生一些影响,所以应该参考当地预算和财政管理改革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会计管理模式,理清财政管理与会计管理之间的特殊关系。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都属于事业单位的职能管理部门,但二者也存在一些区别。

3.建立责任会计规范

在事业单位中建立同成本控制相对应的责任部门,以此增加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会计制度责任化的特点就是把事业单位的具体工作进行分权,使得高层的管理者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全局的发展上,不同级别的管理者在权限以内可以自行进行管理,使得绩效考核起到一定的影响。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责任目标成本并将其进行分解,确定责任目标成本时应该参考同领域的先进水平标准,同时参考市场算法进行确定。合理的责任目标应该遵循切实可行、清晰明确、客观可控以及带有激励性等原则 ,规定报告的时间,到期进行报告并M行相关的奖励和惩罚活动,可以通过责任单位的收支结果和绩效考核结果等来设计管理会计相关的报表,报表中详细表明目标数目、实际完成数目、未完成数目以及未完成原因等,制定这些报表应该满足责任单位管理和经营的不同需求的同时,也应该同外部报表有一定的对应性和关联性。财务部门应该定期对此类报表进行汇总和核算,逐渐形成一套系统的管理会计相关的报表体系。会计人员可以按照报表中表现的差异数和差异程度来分析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并针对性地做出评价和意见报送给管理人员。

4.挖掘潜在效益

同以往的会计工作者不同,管理会计不仅会重视事业单的运营成本的数量差异,同时也会关注对这些成本数量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数据信息,对这些原因进行科学地研究,最终得出客观的结果,以此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整合资源和调整绩效结构,最终达到降低成本和完善运营方式的目的。所以,在对事业单位的成本实行目标管理的时候,要先了解不同部门的参与程度和具体的工作内容,然后以其为参考来划分成本管理的目标,用绩效考核来对各个部门进行激励。

四、结论

传统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职能的综合性提升促成了现代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的产生,从之前的单一会计模式变成现在的综合管理模式,会计管理这个具有管理性质的岗位的从业者应该具有成本核算理论、流程效率管理以及管理学等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建立和发展会计管理一职需要一个过程,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会使得管理会计这个岗位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最终为我国的事业单位的运营和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星芸.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工作的实际影响分析[J].财会学习.2017(4):115-115.

[2]刘恋.现行事业会计制度中的弊端分析及改进措施研究[J].中国市场.2016(44):169-169.

[3]左家琪.有效探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工作的实际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6(15).

上一篇:企业项目进度管理范文 下一篇:工业会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