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监督机制范文

时间:2023-12-04 11:13:40

财政监督机制

财政监督机制范文第1篇

一、现行财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内容和方式仍以直接检查为主,针对事后的财务会计结果进行处理,缺乏事前事中监督。由于缺乏事前监督,单位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以争投资、上项目为目的,只注重争取建设资金,对于项目立项可行性、投资收益、偿债能力等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预算不足等问题,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监督滞后于财政管理,不能对整个资金使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因此使财政管理中许多不应发生的问题发生了,而且有些违纪问题触目惊心:截留、挪用、支出效益不高、损失浪费等问题诸多,有的甚者连人民的“保命钱”社会保障资金也敢挪用。

(二)财政监督偏重微观监督,忽视宏观监督,已与现行的财政职能转变不相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主要通过税收来调整,财政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对企业财务收支管得过死的状况应该改变,对企业财务决算的审核要逐步交给中介机构来完成,今后财政监督工作应主要强化对预算执行、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宏观监督。这就要求我们的财政监督的思路、方式、手段也要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以行政事业单位违纪类型为例,真正属于财务会计处理上的问题属于少数,而违纪的实质在于部门、单位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行为的违纪,如:擅自立项收取基金,挪用专项资金等,而对这种行政违纪,再采用经济处罚手段,就难以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三)财政监督绩效的考核指标弊端严重。长期以来,对财政监督机构的考核指标是以组织收入为主,也就是以入库额多少为评价指标,这样造成了现行财政监督存在着重检查,轻整改,重罚缴,轻堵漏,监督检查与规范管理相脱离。一方面监督机构认为处罚数额越大,监督成效就越突出,从而把查处违纪行为作为财政监督唯一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被查单位感到监督检查只是罚款了事,这就促使被查单位在违纪风险与成本和违纪“收益”之间权衡得失,认为查着了是你的,查不着是我的,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这也是出现边查边犯,屡查屡犯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监督与管理相脱节。目前,财政职能部门尚未与监督机构建立规范、畅通的沟通方式和制度,致使监督机构不能准确掌握各项财政资金的拨付情况及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使监督检查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地位,降低了检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权威性。

(五)财政监督立法严重滞后。建国以未,财政立法取得了显著成绩,相继颁布了《预算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等财政法律、法规,使财政运行中一些重大领域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财政立法严重滞后,迄今尚无一部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对财政监督职能、内容和手段等方面作出专门规定的法律。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开展财政监督工作时,至今还是依照国务院1987年颁布的《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和财政部于1998年制发的《财政检查工作规则》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由于没有将财政监督提到足够的立法高度,因而财政监督地位得不到法律保障,在执法上存在着尺度偏松、手段偏软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成效。

二、建立新型的财政监督机制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监督机制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工作的制度创新。回顾财政监督工作的实践历程,我们认为,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新型财政监督机制,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

(一)加快财政监督立法进程,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研究制订《财政监督法》以及完善各项财政、预算、税收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财税法律框架和财政监督法律体系,把财政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财政监督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二)监督方式要有所创新。改变单一的事后检查型的监督方式,采取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评价、跟踪反馈等多种监督方法,形成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并存的新格局。

一是事前预警。对项目立项的合理性进行论征。在财政资金使用中,项目前期准备不足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项目工程概预算与实际资金需要差别很大,资金缺口无从解决;有些地方反映拿到资金感到措手不及,来了钱不知道是干什么,来了钱不知道是给谁的。因此,财政监督机构要参与项目立项工作,对项目的论证过程的可行性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对项目借款的偿还能力进行论证。财政监督部门要落实还贷资金是否有可靠来源,督促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对还贷资金作出具体规划,测算各方面的财力和资金来源,制订出具体的还贷计划。

二是事中监管。财政工作要一手抓好分钱,一手抓好管钱,两手都不能软。财政部门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着不可推卸的监督职责,必须睁大监督的眼睛,监督跟着资金走,财政资金分配到什么地方,财政就必须监督到什么地方,建立跟踪监督机制,随时掌握预算单位资金增减变动情况,对资金的去向和使用实行有效的监督检查。财政监督要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范违规违纪与损失浪费的屏障,以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与高效使用。

三是事后评价。建立资金使用效果或效益评价制度,以利于调整政策,改进工作。

(三)建立灵敏的财政监督信息反馈系统。财政监督机构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软件开发,计算机联网手段,收集并储存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情况,实行财务数据信息共享,便于财政监督部门运用预测和分析的方法,排列监督重点,查找存在问题,对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有针对性地完善有关法律政策,保证国民经济在法制的规范下健康运行。

财政监督机制范文第2篇

摘 要 建立健全财政监督体系是搞好财政监督工作的基础。构建财政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经常性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覆盖财政管理和财政性资金运行全过程的新型监督体系。初步形成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的财政内部运行机制。在财政监督方面,重点抓好专职监督机构与业务主管科室的相互配合。

关键词 创新 财政 监督 水平 提高

强化公共财政监督机制,确保公共财政资金安全运行、规范管理和有效使用,是党和政府赢得人民群众拥护与信任的重要条件,因而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密切相关。强化公共财政监督机制是推进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既然公共财政资金取之于公众,它能否全部有效地用于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那么,对公共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加强监督自然就是人民所拥有的政治权利。本文从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公共财政监督机制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

加强对财政的监督,历来是我国经济监督工作的重点。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财政监督法制建设滞后,财政监督缺乏直接法律依据。我国尚未出台一部系统地规定财政监督的单行法律法规,财政监督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和独立完整的法律保障。财政监督单行规范的效力层次过低,权威性不足。现行财政监督法律规范存在诸多缺陷,缺乏可操作性。财政监督实务中的交叉和重复,加大了监督成本。

二、完善公共财政监督机制

(一)强化全程监督,规范监督行为

强调了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管理过程始终,强调财政部门实施监督要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同时,明确了财政部门内设专职监督机构在财政监督工作中的牵头组织作用和业务管理机构的日常监督作用,整合了财政部门监督职能,以进一步提高财政监督工作效率。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规范监督检查程序、避免重复检查,树立财政机关良好形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提高了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效率与工作水平。

(二)建立违章违纪责任追究制度

明确监督主体的责权和被监督客体的违法违规责任,使财政监督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公共财政监督机制法制化,增强财政监督的法律权威性。根据《预算法》、《会计法》等财政税收法规的要求,对企业内部、社会中介机构及政府监督机构的违法、渎职行为进行追究,要对直接责任人和单位负责人进行处理,并通过新闻曝光以及行政和法律责任的追究,有效制止违法违纪行为,使各种法规制度得到贯彻执行,真正起到约束作用,维护国家制度和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

(三)加强财政监督人员自身建设

加强财政监督业务骨干政治及业务素质的培养。有计划、有重点、多形式地开展监督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财政监督队伍的业务素质,注重把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年轻有为的业务骨干充实到财政监督干部队伍中来。坚持依法检查、按程序办事的意识和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的工作作风,公正执法,廉洁自律,树立良好形象。加强监督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信息共享的协作机制。建立健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强化日常实时监控,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从财政资金监管这一源头上有效防范“小金库”等问题的发生。

(四)财政行风监督员制度化

加强财政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出台了财政行风监督员工作暂行办法,聘请的政风行风监督员颁发了聘书。《监督员工作暂行办法》包括政风行风监督员的聘任、监督的内容与范围、权力和义务、组织管理和监督结果运用等五个方面,使长期以来较为空泛的政风行风监督工作具体化,从而保证了政风行风监督工作的实效性。对本系统干部职工破坏政风行风建设、妨害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行为,绝不护短,有错必纠,有案必查,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财政工作氛围。加大财政资金公开的力度,将中央、省、县分配的资金在县政府网、县财政网、乡政府网站上公开,公开到最终用户,使国家的每一笔资金的用途、去向及合理与否都可查,责任可究。

(五)健全联合检查机制

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都是为了保证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安全和高效使用。两者监督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加强协作,可以相得益彰。对于项目实施和专项资金的使用,财政局主动邀请审计部门提前介合监督,进一步提高监督效果,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建立财监部门和业务科室整体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各科室针对业务流程的日常管理,主动排查业务环节的风险点,精选重点项目充实并完善到年度财监工作计划,为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管理奠定基础。发挥专门财监力量的职能作用,更充分调动财政相关职能科室参与监督、推动监督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将监督工作贯穿于财政运行全过程,着眼于完善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财政运行机制,实现财政监督融入财政管理;强化对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动态监控,实现财政监督的机制化、流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作用。

参考文献:

财政监督机制范文第3篇

一、现行财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内容和方式仍以直接检查为主,针对事后的财务会计结果进行处理,缺乏事前事中监督。由于缺乏事前监督,单位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以争投资、上项目为目的,只注重争取建设资金,对于项目立项可行性、投资收益、偿债能力等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预算不足等问题,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监督滞后于财政管理,不能对整个资金使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因此使财政管理中许多不应发生的问题发生了,而且有些违纪问题触目惊心:截留、挪用、支出效益不高、损失浪费等问题诸多,有的甚者连人民的“保命钱”社会保障资金也敢挪用。

(二)财政监督偏重微观监督,忽视宏观监督,已与现行的财政职能转变不相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主要通过税收来调整,财政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对企业财务收支管得过死的状况应该改变,对企业财务决算的审核要逐步交给中介机构来完成,今后财政监督工作应主要强化对预算执行、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宏观监督。这就要求我们的财政监督的思路、方式、手段也要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以行政事业单位违纪类型为例,真正属于财务会计处理上的问题属于少数,而违纪的实质在于部门、单位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行为的违纪,如:擅自立项收取基金,挪用专项资金等,而对这种行政违纪,再采用经济处罚手段,就难以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三)财政监督绩效的考核指标弊端严重。长期以来,对财政监督机构的考核指标是以组织收入为主,也就是以入库额多少为评价指标,这样造成了现行财政监督存在着重检查,轻整改,重罚缴,轻堵漏,监督检查与规范管理相脱离。一方面监督机构认为处罚数额越大,监督成效就越突出,从而把查处违纪行为作为财政监督唯一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被查单位感到监督检查只是罚款了事,这就促使被查单位在违纪风险与成本和违纪“收益”之间权衡得失,认为查着了是你的,查不着是我的,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这也是出现边查边犯,屡查屡犯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监督与管理相脱节。目前,财政职能部门尚未与监督机构建立规范、畅通的沟通方式和制度,致使监督机构不能准确掌握各项财政资金的拨付情况及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使监督检查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地位,降低了检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权威性。

(五)财政监督立法严重滞后。建国以未,财政立法取得了显著成绩,相继颁布了《预算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等财政法律、法规,使财政运行中一些重大领域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财政立法严重滞后,迄今尚无一部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对财政监督职能、内容和手段等方面作出专门规定的法律。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开展财政监督工作时,至今还是依照国务院1987年颁布的《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和财政部于1998年制发的《财政检查工作规则》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由于没有将财政监督提到足够的立法高度,因而财政监督地位得不到法律保障,在执法上存在着尺度偏松、手段偏软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成效。

二、建立新型的财政监督机制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监督机制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工作的制度创新。回顾财政监督工作的实践历程,我们认为,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新型财政监督机制,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

(一)加快财政监督立法进程,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研究制订《财政监督法》以及完善各项财政、预算、税收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财税法律框架和财政监督法律体系,把财政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财政监督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二)监督方式要有所创新。改变单一的事后检查型的监督方式,采取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评价、跟踪反馈等多种监督方法,形成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并存的新格局。

一是事前预警。对项目立项的合理性进行论征。在财政资金使用中,项目前期准备不足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项目工程概预算与实际资金需要差别很大,资金缺口无从解决;有些地方反映拿到资金感到措手不及,来了钱不知道是干什么,来了钱不知道是给谁的。因此,财政监督机构要参与项目立项工作,对项目的论证过程的可行性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对项目借款的偿还能力进行论证。财政监督部门要落实还贷资金是否有可靠来源,督促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对还贷资金作出具体规划,测算各方面的财力和资金来源,制订出具体的还贷计划。

二是事中监管。财政工作要一手抓好分钱,一手抓好管钱,两手都不能软。财政部门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着不可推卸的监督职责,必须睁大监督的眼睛,监督跟着资金走,财政资金分配到什么地方,财政就必须监督到什么地方,建立跟踪监督机制,随时掌握预算单位资金增减变动情况,对资金的去向和使用实行有效的监督检查。财政监督要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范违规违纪与损失浪费的屏障,以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与高效使用。

三是事后评价。建立资金使用效果或效益评价制度,以利于调整政策,改进工作。

(三)建立灵敏的财政监督信息反馈系统。财政监督机构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软件开发,计算机联网手段,收集并储存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情况,实行财务数据信息共享,便于财政监督部门运用预测和分析的方法,排列监督重点,查找存在问题,对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有针对性地完善有关法律政策,保证国民经济在法制的规范下健康运行。

财政监督机制范文第4篇

一、现行财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内容和方式仍以直接检查为主,针对事后的财务会计结果进行处理,缺乏事前事中监督。由于缺乏事前监督,单位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以争投资、上项目为目的,只注重争取建设资金,对于项目立项可行性、投资收益、偿债能力等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预算不足等问题,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监督滞后于财政管理,不能对整个资金使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因此使财政管理中许多不应发生的问题发生了,而且有些违纪问题触目惊心:截留、挪用、支出效益不高、损失浪费等问题诸多,有的甚者连人民的“保命钱”社会保障资金也敢挪用。

(二)财政监督偏重微观监督,忽视宏观监督,已与现行的财政职能转变不相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主要通过税收来调整,财政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对企业财务收支管得过死的状况应该改变,对企业财务决算的审核要逐步交给中介机构来完成,今后财政监督工作应主要强化对预算执行、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宏观监督。这就要求我们的财政监督的思路、方式、手段也要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以行政事业单位违纪类型为例,真正属于财务会计处理上的问题属于少数,而违纪的实质在于部门、单位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行为的违纪,如:擅自立项收取基金,挪用专项资金等,而对这种行政违纪,再采用经济处罚手段,就难以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三)财政监督绩效的考核指标弊端严重。长期以来,对财政监督机构的考核指标是以组织收入为主,也就是以入库额多少为评价指标,这样造成了现行财政监督存在着重检查,轻整改,重罚缴,轻堵漏,监督检查与规范管理相脱离。一方面监督机构认为处罚数额越大,监督成效就越突出,从而把查处违纪行为作为财政监督唯一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被查单位感到监督检查只是罚款了事,这就促使被查单位在违纪风险与成本和违纪“收益”之间权衡得失,认为查着了是你的,查不着是我的,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这也是出现边查边犯,屡查屡犯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监督与管理相脱节。目前,财政职能部门尚未与监督机构建立规范、畅通的沟通方式和制度,致使监督机构不能准确掌握各项财政资金的拨付情况及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使监督检查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地位,降低了检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权威性。

(五)财政监督立法严重滞后。建国以来,财政立法取得了显著成绩,相继颁布了《预算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等财政法律、法规,使财政运行中一些重大领域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财政立法严重滞后,迄今尚无一部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对财政监督职能、内容和手段等方面作出专门规定的法律。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开展财政监督工作时,至今还是依照国务院1987年颁布的《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和财政部于1998年制发的《财政检查工作规则》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由于没有将财政监督提到足够的立法高度,因而财政监督地位得不到法律保障,在执法上存在着尺度偏松、手段偏软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成效。

二、建立新型的财政监督机制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监督机制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工作的制度创新。回顾财政监督工作的实践历程,我们认为,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新型财政监督机制,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

(一)加快财政监督立法进程,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研究制订《财政监督法》以及完善各项财政、预算、税收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财税法律框架和财政监督法律体系,把财政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财政监督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二)监督方式要有所创新。改变单一的事后检查型的监督方式,采取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评价、跟踪反馈等多种监督方法,形成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并存的新格局。

一是事前预警。对项目立项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在财政资金使用中,项目前期准备不足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项目工程概预算与实际资金需要差别很大,资金缺口无从解决;有些地方反映拿到资金感到措手不及,来了钱不知道是干什么,来了钱不知道是给谁的。因此,财政监督机构要参与项目立项工作,对项目的论证过程的可行性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对项目借款的偿还能力进行论证。财政监督部门要落实还贷资金是否有可靠来源,督促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对还贷资金作出具体规划,测算各方面的财力和资金来源,制订出具体的还贷计划。

二是事中监管。财政工作要一手抓好分钱,一手抓好管钱,两手都不能软。财政部门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着不可推卸的监督职责,必须睁大监督的眼睛,监督跟着资金走,财政资金分配到什么地方,财政就必须监督到什么地方,建立跟踪监督机制,随时掌握预算单位资金增减变动情况,对资金的去向和使用实行有效的监督检查。财政监督要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范违规违纪与损失浪费的屏障,以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与高效使用。

三是事后评价。建立资金使用效果或效益评价制度,以利于调整政策,改进工作。

(三)建立灵敏的财政监督信息反馈系统。财政监督机构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软件开发,计算机联网手段,收集并储存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情况,实行财务数据信息共享,便于财政监督部门运用预测和分析的方法,排列监督重点,查找存在问题,对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有针对性地完善有关法律政策,保证国民经济在法制的规范下健康运行。

财政监督机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层财政 监督机制 问题 完善

基层财政监督工作作为财政监督的一种,具有很强的延伸性与普及性。在应对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的过程中,基层财政监督建立起了较为系统、规范的机制性管理模式。但这种监督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某些方面的缺陷,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只有这样,基层财政监督机制才能始终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一、基层财政监督机制的工作内容

一般而言,财政监督机制有着财政支出监督机制、财政收入监督机制以及财政内部监督机制这三项基本工作内容。这对于基层财政监督机制而言同样适用。现就基层财政监督机制中的这几项子机制及其工作内容做简要说明。

(一)基层财政支出监督机制

就我国而言,财政支出监督机制正朝着监督机制的主要性方向与根本性内容迈进,未来也势必会成为所有监督工作的中心。从本质上来说,财政支出监督机制的目的在于保证所有支出的财政资金使用安全且符合规范。具体到基层财政监督机制当中,财政支出主要负责对各级县、乡以及地方部门的财政预算、各基层机构单位的预算、财政支出、政府拨款、专用资金以及国有资产使用情况的监督。在财政支出监督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各项财政的支出使用需要具备严格授权审批制度,特别是专用资金的使用情况,要做到层层依托、层层制约,以此保证基层财政资金能够使用的安全、规范且有效。

(二)基层财政收入监督机制

保障基层部门财政收入的安全、完整并为财政预算执行工作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是财政收入监督机制的最关键目的。基层财政收入监督主要负责对各级县、乡镇财政部门的收入、税收收入及非税收收入的比例情况进行监督,使基层部门提供的财政收入报表均能够真实且完整的反映财政收入情况。

(三)基层财政内部监督机制

这一监督机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财政部门自我检查与约束能力的真实反映,是财政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对自我发展的可靠评价。就基层财政内部监督机制而言,其主要工作内容在于:对于财政部门各业务机构的工作内容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内部控制问题并予以纠正。

二、当前基层财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就我国而言,基层财政监督机制在应对市场发展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的过程中,无论是从监督内容或是监督方式上来说都显得不够成熟,存在一定的缺陷,并制约着基层财政监督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具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监督方式方面的问题

我国基层财政监督机制在财政监督职权局限性的影响下,不仅监督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监督执行的方式也不够规范。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我国基层财政监督的财政检查方式多是以专线检查和突发性检查为主,经常性的财政监督比较缺乏。这使得财政监督不仅权责覆盖面不够且监督得出的各类数据信息对整个基层财政情况的反映真实度与准确度不够。

(2)从基层财政监督的侧重区间来看,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的执行程度不高,当前我国我基层财政监督多偏向于事后的监督检查。

(3)基层财政监督机制的规范化工作内容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践行财政监督的工作中要坚持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监督两条主线。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基层财政监督多是以财政部门公共收入为主,涉及到公共开支的部分项目则是能淡化就淡化、能不提就不提。

(二)财政监督协调性方面的问题

当前国家授权进行财政监督检查的部门有审计机关、税务机关以及财政部门三大类。这三大财政监督机构在工作内容与权责范围上有着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却没有建立相互之间的协调管理机制,往往会造成一项经济行为多个部门监督,不仅极大的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同时监督检查的效果并不明显。

三、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基层财政监督机制的措施分析

针对上述有关基层财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缺陷分析,笔者认为合理的改进措施要有针对性的结合这一问题来制定,使改进功效能够立竿见影。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监督方式方面的完善措施

首先,监督方式要作出改进,将传统的专线、突击性检查转变为日常性、全面性的监督管理机制;其次,监督过程要做出改进,无论是事前还是时候或是事后,都属于财政监督管理的基本监管阶段,其监管力度应均衡发展;最后,财政监督内容要做出改进。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重视其基层财政部门公共支出环节的监督工作,将支出与收入看的同等重要。

(二)财政监督协调性方面的完善措施

首先,基层财政监督机构要做好同其他财政业务机构间的工作管理,建立起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协调工作管理机制。其次,重视基层财政监督系统内部的沟通及协调工作,促进形成整个基层财政部门内部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新时期监督机制发展格局。

四、结束语

伴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国家各个领域的管理模式均发生了较大、较为彻底的改革和创新以应对新时期各项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基层财政监督管理工作在这一时期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使其能够为基层进一步开展财政监督相关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基层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立根.司瑞安.强化基层财政监督检查 推进乡镇财政规范管理――河北省承德市乡镇财政所综合检查调研报告. [J].财政监督.2010.(15)

[2]周雪飞.基层财政资金监管的思路探析. [J].财政监督.2010.(05)

[3]郭建飞.强化财政监督的现实思考. [J].现代商业.2010.(09)

财政监督机制范文第6篇

财政监督机制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基层财政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财政支出监督机制,财政收入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会计监督制度。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财政收入监督机制

依法保障财政收入的安全,完整和财政预算执行工作是基层财政收入监督机制的主要工作。基层财政监督主要是针对我国广大的县乡财政部门的收入,加强这些地区的税收和非税收的财政监督,积极开展财政监督机制,确保广大县乡的财政收入能够真实完好。

(二)财政支出监督机制

在对我国的基层财政监督中,对其财政的支出监督正逐渐成为财政监督的主要方向之一。对财政的支出进行监督是为了保证财政资金使用安全,符合规定。基层的财政支出监督工作主要是针对县乡的财政预算,各基层部门的预算,财政的支出,国有资产的监督,专用资金的监督管理等。财政的支出要严格依据相应的审批手续进行,要把基层的专项财政检查和日常监督贯彻实施,保障基层财政资金能够有效安全的使用。

(三)财政内部监督机制

所谓财政内部监督指的是财政内部的自我约束的控制的能力,是基层财政部门对自我的评价,其主要是对财政部门的各业务机构进行相应的监督,监督其是否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是对财政部门的资金和职位的全部监督,在发现业务机构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给予纠正。促使财政部门贯彻实施财政法律法规。

二、基层财政监督机制的薄弱环节

(一)财政监督方式单调

一直以来,我国的基层财政监督由于受到财政监督职责等方面的影响,受监督的管理模式比较单一,监督方式不规范。其主要表现为:

1.从基层财政监督方式来说,基层的财政监督是以突然性检查和专线财政检查为主,财政的日常检查较少。

2.对基层财政监督的过程看,对我国基层的财政监督并不偏重于事前,事中财务监督,而是主要以事后监督检查为主。

3.从我国基层财政的监督内容上看,对基层的财政监督主要是对其公共收入的监督,而对其公共支出的监督则相应的偏少,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居多而对非预算外的财政监督偏少,对个别事项的监督检查多但是对其监督跟踪的少。

(二)基层财政部门内部监督薄弱

我国基层财政部门财政工作人员素质偏低,思想认识不充分,监督环境不完善等情况,许多基层财政部门只注重财政外部监督,忽略了财政内部监督的情况,造成了财政经济领域违法案件屡禁不止,甚至还有更恶劣的事情发生,这与财政部门的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贯穿实施有关。

(三)财政监督和其他经济监督协调不够

在我国对财政进行监督检查的部门主要有审计机关,税务机关,财政部门,由于这三个机关部门存在权利和职责相互重叠的地方,并且三个部门之间没有建立必要的相互协调机制,对我国的基层财政部门就会造成多部门检查,重复检查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各职责部门对地方财政监督检查工作不能相互配合,各自为政,信息不能共享利用,并且都是将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放在事后,因此对基层财政的监督检查工作就会发生重复的情况,浪费了非必要的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无形的增加了监督检查的投入,但检查效果依然不很明显。

三、完善基层财政监督机制的措施

(一)改进监督方式

改进基层财政监督方式,完善财政监督机制,把现有的时候监督检查机制,突击检查监督转变为日常的,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机制,并贯彻实施。财政监督检查也要按照财政管理工作把财政监督管理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进行监督管理。基层财政监督机构现在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健全事前的监督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监督检查相结合的全方位的监督检查机制。

(二)完善内部监督制度

对基层财政内部开展监督是对基层财政部门的一种权利约束。对基层财政部门实施内部监督机制,可以从根源上实现财政的法律法规正确的贯彻实施。第一,地方财政内部要建立完善责任考核追究制度。其主要指的基层财政部门将财政涉农资金,费用控制等纳入到各单位的年度考核任务中,和单位评先进和工作责任制相关联,监督检查人员对发现财政违规违法的行为要严肃的处理,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责任。第二,要对基层的财政加强监督检查,对其财政工作实行财务“四审”。

(三)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

为增强财政监督的整体协同性,必须注意加强协调机制建设,这是财政监督机构和其他业务机构的共同任务。一是应由专职监督机构牵头研究和制定财政监督的制度办法和工作程序。对内,要协调好财政监督机构和其他财政业务机构的关系,建立起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工作协调机制;注重做好财政系统内部的沟通协调工作,及时沟通监管情况,适时组织上下联动检查,促进形成整个财政部门内部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监督格局。

四、结论

基层财政应加强会计监督力度、建立内部协调机制、提高重视程度和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相关措施,有效树立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同时,也要进一步为开展财政监督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以利于基层财政监督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建飞. 强化财政监督的现时思考[J]. 现代商业, 2010, (09)

[2] 李彦君. 健全和完善财政监督机制的探讨[J]. 天津经济, 2010, (01)

财政监督机制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财政监督机制 财政管理 对策

财政监督就是财政监督主体监控、检查、督促和反映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个人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和国有权益的情况,财政监督的目的是保证财政分配科学、合理、有效的进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财政监督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财政管理方式不断完善,传统的财政监督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正处现在经济转型的特殊阶段,还没有形成规范完善的财政监督体系。近些年来,牵扯到关于财政方面的违法违纪案件层出不穷,违纪方式隐蔽又先进,涉及金额越来越大。这些问题说明我国财政监督机制的建设并不完善,亟需构建新型财政监督机制。目前,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建立预算管理制衡机制成为中央、财政部要求的重要工作之一。我国各地方对财政监督机制的构建问题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为了贯彻实施中央、财政部的工作要求,我市财政局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创建新型财政监督机制的工作思路。

一、乐陵市财政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各地方在构建新型财政监督机制方面取得成绩,但是由于财政监督对象的多样化、监督内容的复杂化和监督目标的明确化,需要不断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强化财务监督的作用,维护财政秩序。通过分析发现我市财务监督机制存在以下问题:

(一)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

财政管理与财政监督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财政监督工作应寓于财政管理之中。但是我市财政职能部门和财政监督部门没有形成规范、畅通的共同方法和制度,使监督部门不能掌握财政资金的状况和相关文件、会议精神,将监督工作处在被动的位置,出现财政内部各业务部门监督不到位和监督部门监督缺位的问题,降低了检查监督工作的效率。

(二)财政监督手段落后

我市财政监督工作的手段还停留在手工查账阶段,造成信息不准确、反馈不及时。财政部门和相关单位没有合理应用互联网,监督机构对有关单位的财政资料得不到及时的了解。监督技术不先进,造成重复检查,造成成本加大,降低工作效率。监督模式还是外部监督多,事后监督多,重收入轻支出,某个环节检查多,全方位检查少。

(三)财政监督的法制建设滞后

我国颁发了一系列财政法律法规,但是关于财政监督的法律法规主要分散在各个财政法律法规中,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权威的财政监督法律体系,使财政监督的职能、内容、手段没有统一的规定,财政监督没有法律保障。因此在执法上的力度不够,不利于财政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缺乏健全的财政监督格局

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财政监督、人大监督这几个监督主体的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监督格局。人大主要对预算和决算的审批进行监督,当审计监督发现财务问题已经难以挽回损失。财政监督无法贯穿资金运作的全过程。各相关部门相关单位的自我监督也不到位。

二、构建我市新型财政监督机制的思路

就我市而言,构建新型财政监督机制就是要将监督贯穿整个财政制度制定上,使财政监督成为财政管理组成部分,使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形成一个整体。转变监督方式,形成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方式。使财政监督信息化、网络化,提高监督的效率。对此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建立全面的财政监督约束机制

首先要建立财政监督检查组织机构,规范财政监督的工作职责,加强业务管理机制的管理层次,加强财政监督机制的团队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岗位设立,建立监督工作责任制,促进监督机制的完成。其次,上级监督机制应该对下级部门进行指导和管理,为下级工作提供便利,解决困难,可以多组织业务培训进行学习交流,加强财政监督人员的执法能力和综合素质。还可以不断扩大财政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发挥财政监管的职能,使财政监督以财政管理为中心。省级财政局严格督促市、县级财政局的工作,逐渐构成上下合作、管理规范、高效的财政监督约束体制,构建有力的监督运行形式。

(二)加强财政监督的法规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财政监督立法工作滞后,应加快建立完善的财政监督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规范关于财务、会计、财税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快有关财政监督法律法规的立法速度。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法律法规,确定财政监督的地位、执法主体、执法手段、过程、内容,使监督的执法工作有法可依。还应建立和财政监督法律相相关联的规章制度,各地方相关部门要及时完善财政监督规定。财政监督机构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文明执法,有利于减少财政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三)构建完整的财政监督体系

审计机关、财政机关、各级人大、社会民众以及社会舆论都是完整的财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监督主要是事后监督;财政监督覆盖到整个财政资金运作的过程中;人大监督主要是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和审查。各方面的监督内容和方式是不同的,但目的是一致的。财政监督的重要任务就是明确与其他监督的职责权限,相互协调,避免重复检查,共同完成财政监督任务。他们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四)转变财政监督方式

首先不仅要对收入进行监督,支出监督也要加强,建立从申报、拨款、财务使用过程的全方位的监督机制。其次事后监督向全过程的监督方式进行转变,使财政监督融于整个资本运作的过程中,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然后是将突击性监督转变成日常性监督,各级财政部门对财政管理的预算进行日常的监督工作。专项检查是对财政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有利于财政监督政策法规的制定、依法行政。财政监督要着重转变监督方式,对财政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通过日常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完善监督制度。

(五)加快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完成财政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管工作,建立财政监督检查数据库,设立开放的网络举报窗口,不断研发、引进先进的财政监督软件和技术。

(六)完善财政监督信息反馈系统和预警系统

根据财政监督信息反馈系统监测出的财务问题,采取具体解决措施,以此来引导财政活动进入正轨。财政监督体系不断实现网络化,使各部门各地方的信息资源充分共享,财政监督检查机构才能及时的作出整改,促进财政监督水平的提高。财政运行预警系统能及时发现财政运行非正常现象,有利于相关部门及时化解财政风险。

(七)建立高效廉洁的财政监督队伍

财政监督涉及到法制、财政、税务、会计、审计、金融、管理等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因此财务监督人才队伍应该具备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各级财政部门应注重财政监督人才的培养,从相关领域选拔优秀人才,不断提高财务监督体系人才的素质,壮大财务监督队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新型财政监督机制必须建立全面的财政监督约束机制,加强财政监督的法规体系建设,构建完整的财政监督体系,加快财政监督方式的转变,加快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完善财政监督信息反馈系统和预警系统,不断提高财务监督体系人才的素质,壮大财务监督队伍,使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形成一个整体,使财政监督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莲芳.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

[2]张平.中西方财政监督机制的比较研究[J].财会研究,2009

[3]耿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新型财政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J].吐鲁番科技,1996

财政监督机制范文第8篇

摘 要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监督机制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工作的制度创新。回顾财政监督工作的实践历程,本文就如何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财政监督机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公共财政 监督机制 创新

一、现行财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内容和方式主要是靠直接的检查监督后,对检查结果采用相应的财务会计处理,而没有相应的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环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很多单位在利益上的短视,比如盲目投资,乱搞项目,

仍以直接检查为主,针对事后的财务会计结果进行处理,缺乏事前事中监督。由于缺乏事前监督,单位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以争投资、上项目为目的,只注重争取建设资金,对于项目立项可行性、投资收益、偿债能力等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预算不足等问题,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监督滞后于财政管理,不能对整个资金使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因此使财政管理中许多不应发生的问题发生了,而且有些违纪问题触目惊心:截留、挪用、支出效益不高、损失浪费等问题诸多,有的甚者连人民的“保命钱”社会保障资金也敢挪用。

(二)财政监督偏重微观监督,忽视宏观监督,已与现行的财政职能转变不相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主要通过税收来调整,财政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对企业财务收支管得过死的状况应该改变,对企业财务决算的审核要逐步交给中介机构来完成,今后财政监督工作应主要强化对预算执行、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宏观监督。这就要求财政监督的思路、方式、手段也要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以行政事业单位违纪类型为例,真正属于财务会计处理上的问题属于少数,而违纪的实质在于部门、单位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行为的违纪,如:擅自立项收取基金,挪用专项资金等,而对这种行政违纪,再采用经济处罚手段,就难以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三)财政监督绩效的考核指标弊端严重。长期以来,对财政监督机构的考核指标是以组织收入为主,也就是以入库额多少为评价指标,这样造成了现行财政监督存在着重检查,轻整改,重罚缴,轻堵漏,监督检查与规范管理相脱离。

一方面监督机构认为处罚数额越大,监督成效就越突出,从而把查处违纪行为作为财政监督唯一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被查单位感到监督检查只是罚款了事,这就促使被查单位在违纪风险与成本和违纪“收益”之间权衡得失,认为查着了是你的,查不着是我的,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这也是出现边查边犯,屡查屡犯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监督与管理相脱节。目前,财政职能部门尚未与监督机构建立规范、畅通的沟通方式和制度,致使监督机构不能准确掌握各项财政资金的拨付情况及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使监督检查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地位,降低了检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权威性。

二、建立新型的财政监督机制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监督机制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工作的制度创新。回顾财政监督工作的实践历程,我们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新型财政监督机制,必须从以下几个抓起:

(一)加快财政监督立法进程,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研究制订《财政监督法》以及完善各项财政、预算、税收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财税法律框架和财政监督法律体系,把财政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财政监督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二)监督方式要有所创新。改变单一的事后检查型的监督方式,采取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评价、跟踪反馈等多种监督方法,形成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并存的新格局。一是事前预警。对项目立项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在财政资金使用中,项目前期准备不足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项目工程概预算与实际资金需要差别很大,资金缺口无从解决;有些地方反映拿到资金感到措手不及,来了钱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来了钱不知道是给谁的。因此,财政监督机构要参与项目立项工作,对项目论证过程的可行性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对项目借款的偿还能力进行论证。财政监督部门要落实还贷资金是否有可靠来源,督促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对还贷资金作出具体规划,测算各方面的财力和资金来源,制定出具体的还贷计划。

二是事中监管。财政工作要一手抓好分钱,一手抓好管钱,两手都不能软。财政部门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着不可推卸的监督职责,必须睁大监督的眼睛,监督跟着资金走,财政资金分配到什么地方,财政就必须监督到什么地方,建立跟踪监督机制,随时掌握预算单位资金增减变动情况,对资金的去向和使用实行有效的监督检查。财政监督要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范违规违纪与损失浪费的屏障,以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与高效使用。

三是事后评价。建立资金使用效果或效益评价制度,以利于调整政策,改进工作。

(三)建立灵敏的财政监督信息反馈系统。财政监督机构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软件开发,计算机联网手段,收集并储存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情况,实行财务数据信息共享,便于财政监督部门运用预测和分析的方法,排列监督重点,查找存在问题,对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有针对性地完善有关法律政策,保证国民经济在法制的规范下健康运行。

(四)监督的内容也要有所改变。财政监督要从偏重微观监督向强化宏观监督转变,应从过去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检查转向对预算执行情况、财政收入的征管情况、政府采购、转移支付以及财税政策的执行情况和财政运行状态进行反映和监控。

只有充分运用财政监督的各种手段和优势,发挥财政监督的职能和作用,才能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财政工作及其管理水平,财政监督要结合当前财政体制改革,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条件下的财政监督模式入手,使财政监督工作真正成为维持经济发展秩序,整顿经济发展环境的锐利武器。

参考文献:

[1]王玉章.试论新时期创新企业财务管理.财经界(学术版).2010(02).

财政监督机制范文第9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完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利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精神,按照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积极探索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的信息化动态财政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预算、执行、监督紧密衔接、相互制约的财政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作用,全面提升财政监督能力和财政管理水平。

二、目标任务

财政大监督机制建设的目标是:确立“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监控”的财政大监督理念,增强财政监督是所有财政职能部门共同职责的意识,分清业务管理部门的日常监督与专职财政监督机构的重点检查职责。“建立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促进管理与监督的有机融合”。将专职监督机构转变为“牵头组织、综合管理、协调督促、保障全局”综合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全市财政监督制度机制和工作计划、组织开展重大财政政策执行和资金项目检查评价,进行会计信息和内部监督等。

财政大监督机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五个结合”,保障“两个安全”:

(一)监督与改革相结合,在各项财政改革中注重强化财政监督的制度设计,促进公共财政体制深化改革;

(二)监督与发展相结合,注重强化财政监督的宏观效应,促进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监督与管理相结合,注重强化财政监督的规范和管理效应,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提高;

(四)监督与完善政策相结合,注重强化财政监督的反馈效应,为完善财政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五)监督与服务相结合,注重强化财政监督的服务效应,服务发展、服务改革、服务财政中心工作。提升财政监督层次和效能。保障财政资金和干部廉政“两个安全”。

三、内容重点

财政大监督机制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构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财政监督管理新机制。在横向的财政部门内部层面,要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在纵向的省、市、县三级,建立财政监督指导机制体系。实现“三个转变”。即在监督方式上实现由事后监督向全过程转变、由突击检查向专项检查与日常监督并重转变、由“纠错与查处”型向“预防与服务型”转变。促进“三个结合”。一是专业监督机构与业务管理部门监督职能的有机结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二是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的紧密结合,形成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机制;三是财政监督与纪检监察、审计、税务等部门的功能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监管的格局,提高财政监督权威和效能。推进“三化建设”。一是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金财工程”信息网络平台,对财政收支实行实时监控。二是法制化建设。依法监督,依法处理,提高财政监督的威慑力。三是公开化建设。不断加大监督检查事项的公开力度,提高公众对财政监督的认知度,营造有利于财政监督健康发展和作用发挥的社会环境。

财政大监督机制建设坚持“立足于内、着力于外”的工作方向。重点是:

(一)开展财政部门内部监督。建立健全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工作的主要领导负责、专题会议、专题报告、监督联络员和成果利用“五项制度”,开展内部监督检查,防范管理风险;

(二)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加大会计信息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力度,查处会计造假和违规经营行为,维护国家、企业和公民合法权益,提高会计信息公信力和信用度;

(三)开展重点项目绩效评价。积极探索绩效评价机制和体系,组织开展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跟踪问效,提升监督水平。

四、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财政大监督建设工作,成立财政大监督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局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局领导班子成员担任,成员为局属部门单位负责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监督局,抽调人员集中精力,做好财政大监督机制建设工作。

五、建设原则

财政大监督工作机制建设工作要始终坚持“三个原则”:

(一)大监督原则。各级财政部门要牢固树立预算、执行、监督“三位一体”观念和共同监督的责任意识,加强沟通协调,形成财政部门内部横向联动、齐抓共管的大监督格局;

(二)科学监督原则。要把科学的监督理论、制度、机制、程序和方法,贯穿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突出对党和政府关注度高、社会反映强烈、群众普遍关心的财政政策和资金项目的监督检查,在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财政监督工作的自身发展;

(三)依法监督原则。财政监督机构要以自身力量为主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严格执法资格和程序,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合法、处理适当,增强监督执法严肃性。

六、方法步骤

我市财政大监督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制度设计为先导、内部监督为抓手、机构建设为保障、信息化监督为支撑、绩效化监督为目标”,力争在三年内形成“全员参与、分工明确、各负其职”的大监督格局。分三个阶段进行:2010年是组织准备阶段,2011年是全面推进阶段,2012年是健全完善阶段。今年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学习宣传、设计制度、动员部署工作。

(一)学习宣传,营造氛围。财政大监督是个全新的工作理念,内涵丰富,机理精密,必须加强学习宣传,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首先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组织干部学习有关文件,深刻理解财政大监督理念的内涵意义,掌握建设财政大监督工作机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要求;同时运用新闻媒体、网站、财政信息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影响,要把宣传工作贯穿大监督建设全过程,为大监督建设做好充分的思想组织准备。

(二)考察借鉴,设计制度。大监督机制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目前我省尚无成熟经验可借鉴。为了少走弯路,要选择起步早、可借鉴的地区考察学习,认真研究、切合实际、制定总体方案,明确方向目标、内容要求和方法步骤,精心设计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工作“五项制度”,保障财政大监督机制建设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动员部署,启动实施。召开全市财政监督工作会议,县区财政部门负责人及局属部门单位负责人参加。传达贯彻部、省厅要求,部署财政大监督监督机制建设工作,明确大监督监督机制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印发市财政局内部监督检查工作“五项制度”,启动财政大监督机制建设。

七、工作要求

财政大监督机制建设,是财政部和厅党组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执政服务能力的有力抓手。各级财政部门要认清形势、更新观念、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抓紧抓好。

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财政大监督机制建设,事关重大、影响深远。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向党委和政府汇报请示。财政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领导班子成员要积极参与,切合实际、统筹考虑、科学规划、有序推进。

二是要开展内部监督,科学精细管理。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工作,是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也是财政大监督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按照省厅要求,2011年在全省财政系统全面推进,并列入对各级财政考评奖励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学习宣传,使每一个财政干部自觉把监督意识融入到具体工作中,各业务管理部门要按照业务流程、资金流向制定监督管理制度;抓紧建立健全“五项制度”,切实开展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工作。

上一篇:乡镇财务监管范文 下一篇:电工安全教育培训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