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范文

时间:2023-10-11 11:24:56

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范文第1篇

一、财政预算的概述

财政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财政预算应该遵循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和年度性原则的指导思想来进行。

中央预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有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一经批准就受法律保护,各级政府必须严格按预算执行,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变更预算,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因而诸如领导用车、政府大楼的建造必然要在预算中体现,通过预算对其进行约束。

财政预算是一项指导未来政府收支的计划,是政府行政的必要保证,是政府今后工作的资金保障。财政预算通过后,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不执行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

二、我国财政预算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中我国财政预算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1、财政预算报告编制粗糙。我国的财政预算报告沿用几十年来的老办法,只公布几个收支大类的预决算数字,并加以大量的文字说明。这些极为粗糙的预算指标,对于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仍然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也不可能看出问题。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看,政府预算草案的编制过程,也就是政府各个部门对于自己下一年度活动的安排。预算编制越具体、越详细,对该部门的施政能力和计划能力的要求就越高。据人大代表反映,当前中国交由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是政府的预算报告,而不是政府预算的全部收支数据指标,多数财政预算报告只有一个总数,没有具体分配到科、教、文、卫等项开支的详细数据,无法去听证、辩论、审议,也就无法在十几天的“两会”时间里真正看懂理解财政预算报告并进行分组讨论和投票表决。

2、财政预算的时间存在问题。在国际上,政府预算必须在计划年度开始之前编制,并经议会审议、批准和确立的原则,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支持。为此,各级政府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也力图将提交和确立预算的时间提前到年度开始之前。但是在中国,《预算法》第十条规定,预算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人大会议通常是在3月份召开,大会通过的预算对于已经过去的1月2月来说成了一纸空文,而架空它的又正是《预算法》第四十四条:预算年度开始后,各级政府预算草案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前,本级政府可以先按照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额度安排支出,这就等于给了各级政府先斩后奏的权力,也就是说政府预算要到财政年度的第一季度才能确立。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下一年度在财政预算批准前的1月2月份所执行的预算是本年度人大批准的财政预算方案还是本年度已经执行的预算方案?本年度年初的财政支出是从哪里来的?本年度为年初批准的财政支出到哪里去了?

(二)预算的执行存在的问题。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报告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其法律地位不容挑战。但我国财政预算执行工作透明度不高,导致有关部门和人员在资金分配和使用自由裁量权过大,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监督制约。在缺乏监督制约的情况下,滋生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在所难免。而且预算计划之外的临时性追加拨款更难以控制。据来自《经济要参》2005年第55期的报道:目前全国各级政府统计内的预算外收费高达5000亿元,统计外的预算外收入至少3000亿元,两项相加超过8000亿元,而这些绝大部分来源于政府乱收费和乱罚款。实际上,预算外资金要批准后方能执行,它必须经过相同的决策程序,但可以缩短决策时间,批准后就成了预算的一部分,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也属于预算内的。

三、财政预算存在问题改进的对策

(一)改进财政预算决策

财政预算的最佳选择是直接民主决策即全民公决,要求财政预算必须公开透明,只有全民公决才能权衡各方利益。而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决策,因而决策权直接由人大代表掌握,所以应采取:(1)对人大代表进行财政知识培训,使其知道自己的在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使其所做的决策更加理智;(2)细化预算,便于人大代表认知,提高其信息掌握程度;便于监督;便于审计;(3)改变预算时间,真正按照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来进行。

(二)加强财政预算监督

全民公决是财政预算的最佳选择,也即财政预算必须公开透明,只有全民公决才能权衡各方利益。我国的财政预算基本上是不公开的,对外界的介入是排斥的。纳税人不知道钱要花向何处,也不知道已经花在何处,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又如何进行?政府应该加强预算监督,鼓励纳税人监督。同时加强审计,保证审计的公平与公正,对审计结果公开。

全民公决下的财政预算应当是这样的:固定财政信息渠道,使公众获得财政信息;明晰政府组织机构、职能职责划分,便于社会监督;公开预算和预算采纳的理论依据;为预算的评估机构和决策机构预留足够论证时间,公开预算评估和决策过程;决策执行时,出具符合法律介入技术要求的有效凭据,以便在发生利益冲突时,使利益受损方获得赔偿。

财政预算范文第2篇

20*年,财政收支预算安排如下: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307,480万元,比上年增长30%;扣除上缴中央收入和省级收入后,全县地方财政收入194,404万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地方工商税收入49,312万元,增长25.5%;耕地占用税收入6,115万元;契税收入13,942万元;所得税收入(含个人所得税)20,105万元,增长32.5%;行政性收费和罚没等收入21,361万元;基金收入83,569万元,增长25%。

根据以上收入安排,20*年全县地方预算收入194,404万元,加上中央税收返还收入11,000万元,增资转移支付1,826万元,免征农业税补助2,019万元,收方合计209,249万元。减去专项上解932万元,全县当年留用财力为208,317万元。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20*年全县预算支出安排为208,317万元。主要项目是:

——农林水事务支出6,562万元,比上年年初计划(下同)增长75%;

——教育支出32,393万元,增长114.5%;

——科学技术支出2,164万元,增长43.7%;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650万元,增长60.9%;

——医疗卫生支出5,042万元,增长23.6%;

——公共安全支出6,515万元,增长30.8%;

——国防支出609万元,增长734.2%;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7,466万元,增长25.3%;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713万元,增长197.4%;

——环境保护支出780万元,增长31.7%;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8,057万元,增长24.5%;

——交通运输支出1,433万元,增长136.5%;

——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11,291万元,增长113%;

——其他支出25,073万元,增长110.6%;

——政府性基金支出83,569万元,增长86.6%。

关于20*年的财政工作

20*年,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关键之年。我们必须按照县委的总体要求,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努力抓好20*年的财政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大力培植财源,优化经济结构,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坚持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一是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壮大支柱财源。强化招商引企培植税源政策体系和项目投资服务机制建设,不断优化工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创新招商引企方式,围绕工业发展等支柱行业,吸引企业总部基地落户,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培育优势支柱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企业税收超目标奖励政策以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品牌发展奖励扶持政策,健全工业经济高速、高效、优质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促进工业大投入高产出,努力提高工业经济的创税能力。二是加速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主动承接成都市辐射功能,提升城市对外形象,加大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加快郫筒、红光、犀浦城市中心片区整体联动和重点镇、新市镇建设步伐,为第三产业优化升级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认真落实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发展以商业、房地产业、休闲旅游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速农业产业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都市农业发展重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行业布局,建设规模化产业基地;创新产业化经营方式,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发展和带动能力。

(二)坚持依法征管,大力组织收入,确保圆满完成全年财政增收目标

坚持依法征收,加强管理,是确保收入目标完成的重要措施。一是深化预算县镇共编改革,科学分解落实收入增长目标,发挥预算对组织收入的监控调节作用,实行收入目标计划管理,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努力实现收入均衡增长。二是财税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基层,认真研究财源税源结构、纳税对象、征管范围变化等情况,拓展纳税空间,建立税收管理高效、税源监控严密、纳税服务完善的征收体系,强化整体运行,提高征管效能,确保应收尽收,实现税收稳步增长,努力提高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三是强化综合治税机制建设,建立征管联动系统,完善并落实协税护税激励政策,调动各镇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四是进一步挖掘非税收入潜力,拓展非税收入空间,坚持资源市场化培置,提高政府资源性收益,结合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有序合规的增加政府非税收入。

(三)坚持公共取向,深化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建设“民生财政”

坚持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关注并改善民生,促进协调和谐发展,是今年乃至今后财政支出管理的着力点。一是加大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事业投入,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最大限度地创造公共服务产品,逐步实现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加大教育、科技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投入“法定增长”。三是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扶贫工程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四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民养老保险,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五是在保工资、保运转的基础上,按照建立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政府的要求,科学核定财政供给标准,强化约束机制,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加强公用经费管理,集中财力投向促进城乡协调和谐发展和改善民生领域。

(四)坚持制度创新,按照“收支分类”要求,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运行效能

坚持制度创新,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是建设“透明财政”、提高财政运行效能的基础。一是推行政府预算收支分类改革,促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构建“透明财政”管理框架。二是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全面实现财政性资金统收统支、收支直达,确保财政资金安排使用的及时性和可控性。三是按照事权和财权统一原则,进一步深化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困难镇的财力补助,缩小镇域财力差异。四是进一步深化部门综合预算,统一财政供给标准,缩小部门差异,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做好充分准备,实施统一地方津补贴制度。五是进一步深化镇级会计集中核算和村组会计制度,规范镇级收支管理。六是在对国有公司实施会计委派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快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五)坚持依法监管,规范财政运行,提高为民理财的能力

财政预算范文第3篇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县*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全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053万元,占年初预算5830万元的103.8%,比上年实绩5316万元增长13.9%,剔除农业税免收因素实际增长19.2%。

一般预算收入中:

工商税收累计完成3336万元,占年初预算3750万元的89%,比上年实绩2785万元增长19.8%;农业二税完成528万元,占年初预算480万元的110%,比上年实绩787万元下降32.9%,主要是农业税政策性免收;行政性收费等非税性收入完成2189万元,占年初预算1600万元的136.8%,比上年实绩1744万元增长25.5%。

全县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完成14787万元,占年初预算9048元的163.4%,比上年12447万元增长18.8%。

(二)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县基金收入完成2792万元,占年初预算2850万元的98%,比上年2573万元增长8.5%,基金支出完成2774万元,占年初预算2850万元的97.3%,比上年增长7.5%。

*年财政工作的主要特点是:

财政收入征管力度明显增强,立足抓早、抓紧、抓实,层层分解落实收入任务,建立和完善对乡镇、县直部门收入考核激励机制,推行乡镇财政拨款与财政收入挂钩办法,进一步调动乡镇、县直部门组织收入积极性,征管部门做到多收工作税、辛苦税、服务税,勤征细管,堵漏增收,坚持税费并重,不断加大对非税性收入的征管力度,加大对纳税大户的管理和服务,实现了税收收入的大幅增长,全年国税部门征收各税1541万元,比上年增长29%,地税部门征收各税1901万元,比上年增长15.4%;财政部门征收契税收入304万元,比上年增长10.1%。

财政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力度加大,积极编报项目,争取省、市对我县的支持,全年共向上争取各类补助资金17300万元,比上年增长24%;认真组织实施农业项目,顺利实施了宏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生态项目、缫丝厂、蚕种场农业产业化、宏村虞溪河水利设施以及其他农业项目,财政投资额达659万元,有力地促进了“三农”经济发展;进行了担保公司增资扩股工作,注册资本由175万元增加到500万元,积极争取工业园贴息、及时兑现企业技改贴息和企业贡献奖,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保工资、保运转、促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不仅按时发放了国规定的工资,保证了机关正常运转经费,还部分兑现了省出台的欠发60元/人月的职务补贴工资,同时克服各种困难挤出715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全县经济发展。

二、“十五”时期全县财政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全县财税工作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这一主题,深化财税改革,狠抓增收节支,保障重点支出,推动了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1、财政收支保持较快增长。

全县各级狠抓财源建设,建立收入激励机制,强化收入征管,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克服多种不利因素的制约,财政运行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全县*年财政总收入达到8845万元,比*年的4312万元年均增长15.5%,超额完成“十五”财政规划8000万元收入目标,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053万元,比*年的3851万元年均增长9.5%。*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计14787万元,比*年5687万元年均递增21.1%。

2、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五年来,全面贯彻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各项政策,按规定积极减、免征农业税,全县农民政策性负担由*年改革前的1026万元减少为*年的零负担,农民户均年减负410元。积极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供财力保障,落实税改政策性转移支付资金2980万元并全部按规定分配到乡村,切实维护了乡村两级政权的稳定。大力推行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年全县共有17项涉农补贴资金全部通过“一卡通”方式发放到农户,补助额达1316万元,人均享受补贴168元,彻底改变了涉农补贴资金多头管理、渠道发放局面,得到了全县农民群众的一致拥护。

3、公共财政支出改革不断实现新突破。

积极实施综合财政预算改革,大力推行部门预算,规范预算内外资金收支行为,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建立财政资金管理新程序,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分步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全县共有129个单位的财务先后纳入了会计结算中心管理,确保了财政资金安全、高效、有序运行。全面推行了乡镇“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积极推广财政网络运用技术,实现了县乡联网,强化了乡镇财务会计网络监管手段。全面落实政府集中采购制度,每年的采购资金节约率都在11%以上。

4、财政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规范。

积极实行财政统发工资制度,保证了全县财政供给人员工资正常发放,保障了基层正常运转。完善了专项资金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实行跟踪监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加大了国有资产管理力度,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推行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提高了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益。开展财政信用资金清理整顿,盘活了资金存量。狠抓乡镇财政消赤减债,防范和降低了财政运行风险。积极开展经常性检查和专项检查,促进了财政经济秩序的好转。

5、重点支出得到进一步保障。

在保证干部工资和机关正常运转基本需要的前提下,财政加大了对农业、教育、卫生、公检法司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十五”末分别达到1142万元、2081万元、726万元、656万元、440万元,比*年分别增长188.4%、86.5%、136.5%、108.3%、171.6%。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大。加快了社会保障建设步伐,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农村特困补助等社会保障机制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6、争取上级财政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五年来,积极向上争取各类项目资金,争资额达5.7亿元,是前五年0.95亿元的6倍,除用于确保工资发放、支持乡镇解困工程、社会保障外,还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园区建设、企业技改、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圆满完成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任务,同时还较好实施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小学危房改造、国债资金、旅游开发和财政支农等一大批项目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我县社会各项事业和县乡经济的发展。

各位代表,纵观十五时期的财政工作,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基础薄弱,导致财政运行质量不高;财政平衡的基础脆弱,对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仍不足,财政可调控的能力差,财政风险较大。对此,必须引起重视并逐步加以改进。

三、“*”财政改革与工作思路

“*”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全局,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实施“135”行动计划,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依法组织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强化财政宏观调控,严格财政监督管理,为加快构建和谐*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村建设,早日实现全国一流旅游经济强县做出更大贡献。

“*”时期财政发展的目标是: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递增20%;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亿元,年均递增18%;财政支出达到2.8亿元,年均递增13.6%。

“*”期间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1、发挥财税工作的导向作用,大力培植财源。

一是全力支持我县的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做大做强果蔬罐头、茧丝绸及竹产品加工基地,加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开发力度。二是加大扶持工业力度,整合、调整和完善工业扶持政策。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更新与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积极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三是加大对旅游服务业的资金投入,推动全县第三产业的更快发展。依托资源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优势,整合全县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和建设,从深层次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全面提升我县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拓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提高第三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

2、强化财税征管职能,逐步建立规范的政府收入体系。

一是要积极配合中央建立和完善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进一步明晰中央与地方的责、权、利,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收入体系。二是建立健全以自主申报纳税为主体,优质服务为核心,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与重点稽查、协税护税相结合的税收征管模式。三是要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健全税收司法保护,堵塞征管漏洞,防止税收流失。四是要加大税法的宣传力度,增全民的纳税意识,建立和完善纳税排行榜制度,努力营造依法纳税、纳税光荣的良好氛围。五是推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不断探索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框架和制度体系,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征收管理,拓宽财政增收渠道。

3、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要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将三农问题逐步融入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当中。二是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增加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科技文化、公共卫生、公检法司等方面的投入,增强财政对基础性、公益性社会事业的保障能力。三是提高社会保障的能力和水平。继续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强化社会保障资金监管,完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4、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一是继续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改革政府预算收支分类办法,建立朝向公共财政目标、能够清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的预算收支体系,对政府收支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二是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通过编制部门综合预算,统筹安排税收和非税收入。三是完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管理;四是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工作程序,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加强政府采购监督,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效率。

5、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保持财政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建立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按照权责发生制,全面清理县乡政府的债务规模,实行政府全口径债务定期报告制度。二是积极化解政府债务。在严控新增政府债务的基础上,通资产变现、债务抵扣、发展经济及各种增收措施,逐步化解政府债务。三是建立政府偿债准备金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政府偿债准备金,实行专户管理,专门用于偿还政府债务。

6、以能力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财税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财税干部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二是加大财税干部培训力度,不断强化财税干部政策、业务、法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三是要全面加强机关党组织和干部队伍的党风廉政建设,牢固树立“为民理财”的思想,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

四、奋力拼搏,努力做好*年财政工作

根据我县“*”经济发展规划及当前财政收支形势,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及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和保重点支出的方针,我们编制了*年全县财政预算草案。

*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安排690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8.4%;比上年实绩增长14%。其中:国税部门安排*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5%;地税部门安排230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21%,财政部门安排260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28.1%。

主要收入项目的预算安排情况:

(一)工商税收安排425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3%,增加500万元,其中增值税安排1740万元,所得税安排960万元,其他地方税安排1550万元。

(二)农业税收安排440万元,比上年预算下降8%,减少40万元。

(三)行政性收费等其他非税性收入安排221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38.1%,增加610万元,其中:专项收入安排50万元。

基金收入安排2850万元,与上年预算持平。

*年全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0315万元(含财政基本预算安排8372万元,预算内收费补助安排1943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4%,基金支出预算安排2850万元,与上年持平。

主要支出项目的预算安排见附表。

按照确定的收入预算和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当年一般预算可用财力总额为10363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4875万元,增值税及所得税返还收入为747万元,省各项补助收入为4741万元(包括体制补助3957万元,一般转移支付补助567万元,取消农业税补助217万元),全年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0315万元,上解支出20万元,收支相抵结余28万元。

围绕*年的收支预算,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积极稳妥做好财政增收工作。

合理编制下达*年乡镇及县直部门收入任务,完善财政税收征收管理的追踪问效机制和奖罚措施,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均衡收入进度;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严格实行“收缴分离”和“罚缴分离”,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

(二)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工资发放和各项重点支出需要。

进一步完善工资统发网络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干部职工的工资正常发放、机构正常运转和重点支出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教育、公共卫生以及基础公共事业的投入,重点做好农村特困救助、城镇低保、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项目的资金筹集保障工作。(三)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一要加大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加快发展园区经济;二要加速培育大旅游产业,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宣传,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三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发展蚕桑、名优茶、果蔬和特种养殖的资金投入,做大做强我县的茧丝绸、果蔬罐头、竹产品等涉农支柱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

重视财税政策的研究,积极研究中央、省对地方的政策动向,争资金、跑项目,做到行动早、动作快。*年要在省有关县、乡两级财政改革和实施财政振兴工程方面,吃透文件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省财政对我县的资金和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快县国有投资运营公司融资工作进度,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支持。

(五)扎实推进各项财政改革。

一是要切实抓好我县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改革工作,推进我县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改革规范化进程。二是要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科学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进一步完善县对乡镇财政体制;三是深化乡财县管改革,从*年起,所有乡镇财政供给人员工资实行县级财政统发,撤消乡镇收支帐户,逐步将乡镇收支核算全部纳入县会计核算中心;四是进一步深化财政涉农补贴资金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健全“一卡式”发放机制,加强乡镇服务大厅建设,积极探索并拓展乡镇服务“三农”的内容和方式;五是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采购,积极推行“会议费采购”。

(六)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对各单位的预算支出进行事前审核、事中跟踪和事后监督的管理机制,提高预算约束力,规范预算追加的审批程序和报告制度,探索推行预算追加和工作效果、招商引资效果挂钩办法。二是加强对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严格规范申报、审批程序,做到专款专用,特别要注重对有关资金的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注重对重点项目支出情况的跟踪问效。

财政预算范文第4篇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关于某市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查。

一、关于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工作重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了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市财政收入超额完成了预算任务,实现了市委、市人大提出的再升位目标,财政支出保证了各项重点支出需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在市四届人大第六次会议上报告的全市2005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98747万元,执行中,市财政局汇总区县人大批准预算后,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的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91318万元。根据快报统计,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7672万元,占预算的117.91%,比上年增加17522万元,同比增长27.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位居全省第七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73098万元,占预算的99.10%;非税收入完成34574万元,占预算的196.94%。全市上划两税收入完成90941万元,比上年增加15613万元,增长20.73%。

在市四届人大第六次会议上报告的全市2005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164000万元。区县人大批准预算后,市财政局汇总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的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179170万元。执行中发生了以下几项变动:一是省给予我市一般性转移支付、国债项目等专项拨款及结算补助等增加134673万元;二是各级动用超收相应增加安排支出16354万元;三是从预算外调入资金2354万元。以上几项共需调增支出预算153381万元,全市支出预算相应变动为332551万元。根据快报统计,2005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11584万元,占变动预算的93.70%,比上年增加64176万元,增长25.94%。

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执行的初步平衡情况是: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7672万元,加上上划两税返还收入27886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10066万元,出口退税基数返还收入1921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77695万元,调入资金2354万元,上年结余6063万元,收入总计为333657万元;减去当年实际支出311584万元,上解省支出1789万元,按政策规定应结转到2006年继续安排使用的结转项目结余资金20967万元后,2005年当年结余4019万元用于消化历年赤字,全市累计赤字683万元。

2005年全市基金收入完成24543万元,上年结余4513万元,省补助基金收入2154万元,基金收入总计为31210万元。减去当年基金支出23935万元后,结余7275万元,将按规定转入2006年继续安排使用。

2005年,全市预算外资金收入46134万元,比上年减少1391万元,下降2.93%。全市预算外资金支出39933万元,比上年增加998万元,增长2.56%。当年末全市预算外资金结余3883万元。

以上数据均按年终快报初步汇总,待决算草案编制完后,数据还可能有变化,再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二)2005年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下面着重报告2005年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四届人大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的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36830万元。根据快报统计,2005年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4372万元,占预算的120.48%,同比增长28.56%。其中,税收性收入完成28183万元,占预算的101.85%;非税收入完成16189万元,占预算的176.74%。市级主要收入项目的完成情况是:增值税完成5268万元,占预算的78.39%;营业税完成9255万元,占预算的105.21%;企业所得税完成2938万元,占预算的95.54%;个人所得税完成1883万元,占预算的110.18%;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4129万元,占预算的110.99%;罚没收入完成1093万元,占预算的136.63%;行政性收费收入完成6513万元,占预算的83.07%。

市四届人大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的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39830万元。2006年1月,市财政局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的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变动为88181万元,变动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省专项拨款补助、结算补助及区、市、县、自治县上解等增加39436万元;二是动用超收相应增加安排支出7542万元;三是从预算外调入资金1373万元。根据快报统计,2005年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0468万元,占变动预算的91.25%,同比增长28.19%。各主要支出项目的完成情况是:基本建设支出完成3212万元,占预算的49.3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完成729万元,占预算的60.30%;科技三项费用完成818万元,占预算的100%;农业支出完成1701万元,占预算的99.42%;教育支出完成4448万元,占预算的98.93%;科学支出完成689万元,占预算的100%;医疗卫生支出完成2888万元,占预算的99.48%;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完成23533万元,占预算的94.32%;行政管理费完成8991万元,占预算的100%;公检法支出完成11598万元,占预算的99.66%。总体来说,全年市级支出预算执行较好。

2005年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执行的初步平衡情况是: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372万元,加上上划两税返还收入27886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10066万元,出口退税基数返还收入1921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77695万元,区县上解收入2319万元,调入资金1373万元,上年结余4798万元,收入总计为270430万元;减去当年实际支出80468万元,全市上解省支出1789万元,补助区县支出180026万元,以及按政策规定应结转到2006年继续安排使用的结转项目结余资金7713万元,市级财政当年结余308万元,市级累计结余434万元。

2005年市级基金收入完成5040万元,上年结余764万元,省补助基金收入373万元,基金收入总计为6177万元。减去当年基金支出4002万元后,结余2175万元,将按规定转入2006年继续安排使用。

2005年,由于将区县车辆通行费收入等纳入市级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当年市级预算外资金收入16980万元,比上年增加4016万元,增长30.98%。市级预算外资金支出12082万元,比上年增加4069万元,增长50.78%。当年市级预算外资金收支相抵,结余2449万元。

以上数据均按年终快报初步汇总,待决算草案编制完后,数据还可能有变化,再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批。

二、关于过去五年财政工作总结和2005年的财政工作

过去的五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决议,积极服务某跨越式发展全局,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积极应对“非典”疫情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财政收入规模连续跃上新台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五年来,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在全省各市州的排位由1999年的第九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七位,五年内上升了两位。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77亿元,五年年均递增1610%。二是全面推进财政改革,初步建立了我市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的决定》要求,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和政法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市实际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基本框架,财政改革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三是财政支出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五年来,全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财政政策的良好机遇,争取国债资金6.07亿元,支持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促进了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优先保障工资发放,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和工资直发等改革措施,彻底解决了拖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问题;加大了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共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3.87亿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1.38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8.66亿元,确保了6.3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7.2万户低保对象和9.4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了社会稳定;对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法定支出也按要求予以了支持,促进了全市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四是财政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依法理财、依法治税、依法监督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为提高。五是积极发挥市带县功能,促进区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市对县分税制财政体制,打破了企业的级次界限,调动了区县增收的积极性;争取、落实了对三个民族区县的财税优惠政策,调整了对民族区县的财政体制,促进了民族地区发展;积极落实区县转移支付资金,五年来,共落实区县转移支付资金20.82亿元。同时,市财政还通过加强资金调度,支持区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我市财政收支规模迅猛增长的五年,是财政改革全面推进的五年,是财政保障水平大为提高的五年,是财政监管不断强化的五年。

2005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各级财政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财政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市四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财政工作的要求,通过开展财政系统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增强服务意识,创新理财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转变财政职能,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出了新贡献。

(一)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确保了财政收入预算的完成和再升位目标的实现

2005年,为防止经济过热,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对钢材、水泥、铁合金、电解铝等行业的投资进行严格控制,对以基础产业为骨干的我市经济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给全市财政增收带来很大困难。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在调控中把握好机遇,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保持了全市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财政收入再升位目标要求,迎难而上,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再升位目标的实现。一是继续落实财政收入目标责任制,将财政收入任务纳入市委对各区县和市级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并初步建立了财政收入激励机制,调动了各区县和征收部门的积极性,从根本上确保了全市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二是加强了收入督导,确保再升位目标的实现。为确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财政收入再升位目标的实现,针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我们及时组织四个督导组,深入区县调查研究,督促检查收入进度,指导帮助区县提高认识,查找问题,增添措施,促进增收,为实现全市财政收入再升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加强财政税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针对全市财政收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政府多次组织财税部门研究协调,及时解决了收入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四是全市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确保了税收性收入稳定增长。各级税务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税收征管法》,严格依法治税,进一步完善了征管手段,初步实现了税收网络化管理,对服务行业营业税实行了有奖发票管理办法,加强了税收稽查,堵塞了收入漏洞,为全市财政收入再升位做出了突出贡献。五是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的有关政策,加强了非税收入征管。各级财政部门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政策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了非税收入的征管,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执行收支两条线政策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促进了收入的及时入库;加大了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加快了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和其它经营性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进度,对闲置资产进行了公开拍卖;加强了国有土地经营收益的收缴入库工作,保证了各类非税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安排好支出预算,着力保障“三农”、社会稳定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其它重点支出需要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确保了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贯彻和落实。

一是树立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全年共争取国债资金1.45亿元、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各类补助资金2.59亿元,引导和带动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到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为刺激内需、拉动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支持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市共争取和安排技改财政贴息和项目补助资金956万元、工业发展资金200万元,促进我市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和对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我市企业出口创汇和发展壮大。积极创新服务机制,发挥担保公司担保作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按照市委关于建设“中国第一山”的要求,积极筹集财政性资金8787万元,支持打造“中国第一山”的有关交通建设和环境改造项目。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强化财政支农工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在预算安排上,全市各级政府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对农业的投入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年共投入各种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资金4500多万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市级专门安排粮食生产专项经费350万元,支持优质粮食生产和科技示范工程。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向上争取以工代赈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3900多万元,用于扶贫新村建设和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了全市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将农村卫生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争取和安排农村医疗卫生专项经费,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争取和安排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1028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落实农村中小学实行“一费制”后的财政保障措施,继续开展“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投入资金1070万元,用于民族区县寄宿制学校建设和贫困学生生活补助。同时还积极帮助马边彝族自治县实施“两基”攻坚工作,争取和安排专项资金1350万元,保障了马边彝族自治县顺利通过“两基”验收。认真落实中央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财税政策。认真执行有关停征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和少数民族区县农牧业税全部停征的政策,并落实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4800多万元,既维持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政策,将粮食直补资金1840多万元直接补贴到种粮农民手中,增加了农民收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多渠道筹集财政性资金6400多万元,用于解决各种政府工程欠款和历史遗留的农民拆迁补偿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利益。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争取和安排劳务开发培训经费270万元,培训农民工22万人次。开始着手研究失地无业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正在开展有关准备工作。

三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切实维护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2005年,各级财政部门把维护社会稳定,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妥善解决困难群体生产生活问题作为财政保障的重点,当年全市实际支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1574万元,发放失业救济金855万元,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5062万元,拨付职工安置和稳定支出7774万元,保证了全市7000多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2万名失业人员、7.38万名城镇低保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向上争取企业干部生活困难补助资金2125万元,解决了企业干部生活困难问题。市级安排再就业资金553万元,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代缴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建设。担保发放小额贷款600多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资金支持。

四是发挥市带县功能,支持区县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积极向上反映我市区县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多渠道落实转移支付资金5.88亿元,保障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继续对民族区县和贫困县经济发展给予关心和支持,为三个少数民族区县和财政困难县井研县、五通桥区落实和安排各类转移支付补助资金3.30亿元,促进了民族地区和困难区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了对困难区县的资金调度,为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和正常运转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另外,各级财政部门还切实把工资发放和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继续实行工资直接支付,充分保障了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和基层政权正常运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公路建设的决定》精神,千方百计安排各类财政性资金,支持交通建设项目,改善我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认真贯彻执行《预算法》,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确保了本届政府最后一年全市财政收支平衡。

(三)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全面深化财政改革

2005年,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各项财政改革。一是全面推进了县级政法部门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按照省委关于建立县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从2005年起,对县级公安、法院、检察、司法等政法部门的经费实行财政保障,为政法部门履行工作职责,有效打击各种犯罪,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初步实现了政法部门满意、党委政府满意和人民群众满意。二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部门预算管理。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部门的公用经费系数进行了调整,以保证各部门的正常运转。完善了项目编制程序,统一了项目支出类别和标准,细化了项目具体支出,使项目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三是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重点对区县实行国库支付制度改革开展督促检查,进一步扩大集中支付范围,全年全市实现直接支付17.13亿元,授权支付13.66亿元。四是进一步扩大了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2005年,全市政府采购金额2.06亿元,比上年增长35.01%,节约资金2540万元,资金节约率为10.85%。五是推进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办公用房体制改革,加大了办公用房调配力度,推行办公用房物业管理试点工作。

(四)切实加强了财政监管,财经秩序开始好转

开展了财政资金的专项检查,有效防止了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对国债资金、粮食直补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等进行了专项检查,对查出的各种问题按规定进行了纠正。同时,加强了财政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对二级单位的财务监管,财经秩序得到整顿。针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财务管理有所弱化的现象,市级开展了对二级单位的财务大检查,检查出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隐匿截留财政收入等违纪违规行为金额达795万元,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查处和纠正。按照市委和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加大了财政周转金回收处置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5年超额完成了当年财政周转金回收处置任务。加强了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建立了财政性基建项目评审专家库,实行三级审核,评审质量得到提高。2005年,完成评审项目263个,评审金额6.05亿元,审减金额0.67亿元,审减率11%。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川信乐办、某信托的关闭清算和某大厦的资产处置工作,既保证了国有资产不被侵占和流失,又维护了社会稳定。

从总体上看,尽管去年我市财政收入实现了再升位目标,财政保障能力有所增强,财政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虽然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支出压力大,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二是财政支出特别是维护稳定支出压力巨大。近年来,由于我市企业破产转制、经营城市拆迁安置,各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多,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重,各级财政用于稳定方面的支出压力不断增大。三是财政负债仍然沉重,财政风险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和释放。四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财政资金的效益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五是财经秩序仍未根本好转,一些部门和单位逃避财政监管,转移收支,私设小金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对这些问题,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历来都非常重视和关心,并多次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将在今后的财政工作中认真研究,并不断加以解决。

三、关于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省政府《关于编制2006年财政收支预算的通知》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对今后五年的经济工作和2006年全市财政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我市2006年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关于我市财政工作的各项方针和指示,按照“五个统筹”和中央关于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加强收入征管,严格依法治税,完善收入激励机制,保持财政收入的增长势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认真为民理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探索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保证财政资金高效运转;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管,从严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有效预防会计信息失真和国有资产流失,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结合我市2006年经济增长目标,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的初步安排是: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拟安排为106600万元,同口径比2005年增长12%。加上预计省对我市的税收返还收入、省各项补助收入,减去应上解省的支出,全市2006年可用财力为210070万元,相应安排一般预算支出210070万元,同口径比2005年增长9.50%。全市算总帐,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以上全市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是根据2005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代编的,待各级政府预算编制完成并经同级人代会批准之后,我们将汇总情况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二)市级财政预算草案

下面着重报告2006年市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根据财政收入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的总要求,2006年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为40620万元,同口径比预算基数增加4353万元,增长12%。主要收入项目的安排情况是:

——增值税6006万元,增长14.02%;

——营业税10600万元,增长14.54%;

——企业所得税3410万元,增长16.06%;

——个人所得税2150万元,增长14.17%;

——城市维护建设税4710万元,增长14.06%;

——行政性收费收入5612万元,同口径增长1.65%。

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620万元,加上省补助全市收入、区县上解收入,减去全市上解省支出、补助区县支出后,2006年市级可用财力为46936万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和市级的实际情况,2006年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为46936万元,比2005年支出预算基数42820万元增加4116万元,增长9.61%。结合部门预算的编制原则,一般预算支出安排的主要项目是:

——科技三项费用470万元,增长17.50%;

——农业支出1893万元,增长11.03%;

——林业支出428万元,增长10.88%;

——水利和气象支出700万元,增长11.11%;

——文体广播事业费2531万元,增长10.81%;

——教育支出4936万元,增长10.18%;

——医疗卫生支出2514万元,增长10.02%;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910万元,增长10.44%;

——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210万元,增长10.50%;

——行政管理费6780万元,增长10.06%;

——公检法司支出9563万元,增长10.64%;

——总预备费500万元。

2006年市级基金预算收入拟安排为8683万元,相应安排基金预算支出8683万元。

以上市级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查批准。

同时,将市法院、市计委、市农业局、市民政局、市粮食局等五个部门2006年的部门预算草案提请审议,为加强和完善市级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工作积累经验。

四、关于2006年的财政工作

今后五年,是新一届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推进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五年。在未来五年中,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全市经济发展大局服务,为各部门经费保障工作服务,为基层、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要紧紧围绕市委的各项重大决策开展财政工作,按照市委确定的未来五年工作重点,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优化支出结构,为市委的重大决策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的财力保障。要不断提高财政部门和财政系统的执行力,加强财政干部队伍的素质建设,确保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各项法律法规得到认真的贯彻和落实,做到政令畅通。

未来五年,我市财政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抓好收入征管,确保全市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保障重点支出,提高我市经济发展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推进财政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强化财政监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财政经济环境。

2006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各级财政部门要以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认真贯彻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改革创新,服务全局,不断提高财政系统理财能力,为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促进我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发展、促增收,确保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稳健的财政政策,抓住中央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协助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债项目和资金,支持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建设项目,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认真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支持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合理使用好技改贴息资金、项目补助资金、工业发展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用于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支柱产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继续完善国有土地经营收支计划,严格实行国有土地收入“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实现政府对土地收益的统一安排使用。通过市场化手段多渠道筹集经营城市资金,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切实推进城镇化进程。认真按照市委关于加快我市公路建设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公路建设的财政投入,支持改善我市交通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积极支持建设“中国第一山”工作,促进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服务农村的力度,继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民增收;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今年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的政策和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补贴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区县和困难区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搞好对区县的资金调度,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级经济实力。

在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要切实加强财政收入征管,使经济增长成果在财政收入上得到充分体现,确保财政收入保持相应的增长势头。要继续对财政收入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强化各区县和市级征管部门的责任意识。各级税务部门要不断完善征管措施,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严格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确保税收性收入的快速增长。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收支两条线的有关政策和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研究非税收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保持非税收入的持续增长。认真组织实施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国有土地经营预算,加大国有资产的经营力度和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的管理力度,确保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和国有土地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二)调结构、保重点,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要不断提高财政的保障能力,优先保障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和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为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提供财政资金保证。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按照法定增长要求安排好支出预算。要进一步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认真研究和制定实行“一费制”收费后造成教育经费不足的配套保障措施,按照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安排学校公用经费,不断提高对教育的保障水平。要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安排好科技三项费、科普经费,促进我市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要求,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丰富我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要加快我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重点增加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艾滋病防治和妇幼保健等涉及人民群众公共健康安全的投入,不断提高我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抓好峨眉山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合作医疗机制。要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将财政对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

要继续安排好社会稳定资金,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是要继续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政策,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多渠道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加大“两金”征缴力度,增加预算安排,搞好资金调度,及时拨付资金。三是要关心困难群体的生活,抓好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以及失业人员救济金的发放工作,安排好涉及社会稳定的各项资金,为维护全市社会稳定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不断提高我市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解决好企业干部的生活困难问题。要探索建立失地无业农民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切实关心失地无业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筹措资金,解决好各级政府工程欠款造成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三)抓难点、求实效,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

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抓难点,求实效,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市县财政体制,理顺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建立增收节支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区县的积极性,促进市县共同发展。二是要探索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要针对长期以来财政工作中存在的重支出、轻管理的问题,加强对支出的追踪问效,探索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2006年在教育和政法部门的项目支出上尝试进行绩效评价考核,2006年在市级部门全面推行,以提高政府公共支出的效率。三是要完善部门预算,规范项目预算管理办法,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逐步将各部门的预算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增强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简化支付流程,扩大支付范围。五是要深化县级政法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认真研究区县建立政法经费保障机制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政法保障资金及时到位,同时督促政法部门依法行政。六是要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经营收支管理,继续抓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统管工作,有效预防国有资产流失。

(四)抓监管、重查处,全面整顿财经秩序

要针对当前财务和国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切实加强财政国资监管,彻底改变“重支出、轻监管”的状况,认真查处各类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整顿我市的财经秩序。要立足收入抓监管,开展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清理,继续抓好财政收入入库情况和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严厉查处各类混级混库、私设小金库和擅自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等行为;要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改革,从今年起将大佛景区和峨眉山景区门票收入全面纳入市级财政专户管理。要立足支出抓监管,加强对财政大额资金使用的管理,搞好大额资金使用的监督,推进财政支出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发挥财政监督的作用,加强对社保资金、国债资金、农业资金等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各类挤占挪用等违法乱纪行为;抓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重点加强对二级单位的财务检查,进一步扩大财务检查范围,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和各类腐败行为的发生;继续加大财政周转金回收处置力度,基本完成市级到期财政周转金回收处置工作;搞好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努力使财政性投资项目全部纳入评审范围,并不断提高投资评审质量和效率。要立足改革抓监管,不断提高财政改革的执行力,对各单位、各部门执行财政改革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坚决打击各类不执行财政改革政策、逃避财政监管的行为。围绕国资工作抓监管,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重视财政性资金投入项目形成的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努力维护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对政府举债的监管和控制,严格执行政府举债审批制度,从严控制新增负债,对历史性政府负债要认真研究,落实还款来源,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消化,有效化解财政风险。

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预算法》,主动接受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对财政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增强财政的民主决策水平。同时,要自觉接受审计部门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加强对查处问题的整改,不断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加强内部审计,认真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内部检查,防患于未然。

财政预算范文第5篇

2016年,宏观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各项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十分集中。收入方面: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大幅度减税降费措施,包括全面实施营改增、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清理取消减少收费等,这些政策在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也将大幅减少财政收入。综合以上因素,经过认真测算分析,2016年全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期增长目标为10%。支出方面:增支政策多、刚性强。推进脱贫攻坚工程,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政策补助标准,支持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公车和养老改革,实施“两城两基地”战略和推进“四个”建设等等,都需要大幅增加支出,收支矛盾是近年来最为突出的一年。

(一)2016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

2016年预算编制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县委县政府相关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细化预算编报内容,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障基本民生支出,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加大预算公开力度,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有效防范财政风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2016年县级预算总体安排情况

1、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总体安排情况

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50363万元,增长11%。加上级补助、结转资金等,收入总计224450万元。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4450万元,增长34.8%;加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支出总计224475万元。需要说明的是,按照财政部规定,上级补助收入按市财政提前告知数安排。债务收入暂不列入年初预算,待市财政确定我县债券规模后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报县人大常委会审批。

2、县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总体安排情况

2016年县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安排32750万元。收入预算加上提前告知上级专项转移支付,2016年县级可安排基金支出40939万元,按照“以收定支、集中财力、确保重点”的原则,与公共财政资金统筹安排使用。

3、县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总体安排情况

2016年,县级社保基金收入预算66005万元,支出预算57015万元,预计基金滚存结余53264万元。分险种情况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5984万元,支出5871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含新农合)收入39958万元,支出37818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9748万元,支出13120万元;生育保险基金收入315万元,支出206万元。2016年县级预算安排的具体情况在《预算草案》进行了详尽解释。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新预算法规定,预算年度开始后,在人大批准本预算草案前,可以预安排部分支出。2016年1-2月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228万元,主要用于保障1-2月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和机构运转。

(三)2016年主要支出政策

1、支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帮助企业争取政策性资金。完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支持产业链招商、集群招商。加大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投入,努力争取上级奖励资金,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完善信贷担保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积极筹措资金,加大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投融资平台、投资担保平台、土地收储平台、人力资源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区持续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支持城区道路、供排水、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支持加大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力度,提升城市形象,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支持文化娱乐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区生态宜居功能。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三农”发展水平

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认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效节水灌溉、土地整理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农业基础支撑能力。支持高产创建、配方施肥、防灾减灾等科技推广,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支持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支持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财政支持政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着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财政奖补美丽乡村试点和建制镇示范试点建设。推进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乡村畅通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安排专项资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支持打好脱贫攻坚战。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加大扶贫开发财政资金投入,财政支农投入新增部分重点用于扶贫开发,一般性转移支付、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按照“转、扶、搬、保、救”的要求,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有效性。

3、强化基本民生保障,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优先保障教育发展。支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将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作为改革重点,调整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政策。研究制定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鼓励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实施“特岗教师”等计划。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全面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职业年金制度。落实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待遇,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继续做好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提高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推进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结合新型城镇化,调整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建立有序分级诊疗格局。推动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积极推进公立医院经费核拨机制改革。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完善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支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持续支持实施蓝天、碧水、乡村清洁工程。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和林业生态建设,支持卫生县城和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大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政府优先或强制采购力度。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加强预算管理的主要措施

财政预算范文第6篇

经市政府同意,今天召开市直部门预算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批复下达20*年市直部门预算,布置20*年市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首先,我代表市财政局向今天受到表彰的20*年部门预算编制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关心支持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各位领导、从事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前不久召开的全市财政工作会议,对部门预算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市人大、市政府、市纪委的领导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亲临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按规范管理和市领导的要求,严格执行20*部门预算,认真编制20*年部门预算。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20*年市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简要回顾

自去年3月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下,市直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协作,密切配合,严格按照“两上两下”的程序和要求,编报了部门预算建议数和部门预算草案。市政府领导多次听取预算编制情况汇报,市人大及财经委、预算工委的领导还深入部门预算单位开展了调研,对市本级33个单位的部门预算和5个专项资金预算草案重点进行了预先审查,提出了规范预算编制的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在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20*年部门预算和专项资金预算的编制任务。回顾总结20*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市直部门对预算的编制更加重视。各部门坚持把预算编制工作作为贯彻《预算法》的具体措施来抓,对本部门现有资源、收支状况、人员编制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清查,对所属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统一进行指导、审核、汇总。各部门单位的预算编制人员对预算编制工作兢兢业业,主动与业务部门沟通衔接,了解掌握全年的目标任务,做了大量细致的测算、编制、审核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二是预算编制内容更加全面。20*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进一步规范和改进,增强了预算编制的统一性、完整性。第一,依照资金性质和投向的不同,分类编制了部门自身预算和部门专项经费预算(主要包括市直部门用于全市性工作的专项经费);第二,政府采购预算规模不断增大,大多数部门单位按照政府采购的规定,对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支出,编报了政府采购预算;第三,取消单位帐户后的往来资金编入了部门预算。

三是修订和完善日常公用经费分项定额标准。根据单位反映水电费、公务用车定额标准不能体现实际支出情况,物业管理费标准偏低的问题,经过调查测算后,适当提高了行政机关三项定额标准。在对事业单位公用经费进行调查研究,对历史数据进行测算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全额事业单位公用经费分项定额标准。目前,市直行政机关和全额事业单位的日常公用经费全面实行了13项定额管理。

四是预算编制分工更为合理。去年市财政局成立了预算编审中心,按照预算编制程序的规范要求,明确了财政内部职责,确定了预算编审中心与各业务处室的分工,形成了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做到了预算编审工作密切配合,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五是制度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去年以来出台了《武汉市市级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试行)》、《武汉市市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试行)》、《市直部门预算机动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初步形成了预算填报有口径、审核有标准、执行有监督,使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总体上看,各部门单位能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各自实际情况,认真做好本部门单位预算编制工作,预算编制质量进一步提高。但与规范化的预算编制要求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尽快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是部分预算单位编报工作效率不高,经常更改上报数据。20*年部门预算采用网上和书面上报两种形式,方便了预算单位,提高了报送数据的工作效率。大多数部门单位能按要求上报数据,但有少数部门单位多次更改上报数据,不仅自身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造成预算审核工作的重复劳动。

二是部分预算单位存在基础数据填报不准确、支出科目随意填列等现象。基本情况、基础数据是部门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到基本支出预算的编制。部分单位对该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详细的文字资料说明,有的对预算支出科目掌握不准,没有严格按政策规定的表格栏目正确填报,把不同科目的经费混成一团,张冠李戴。

三是部分项目预算管理深度不够,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不够细化。有的主管部门没能提前开展项目的调研,没有进行严格的论证和排序审核,导致有的支出安排缺乏充分依据,有的存在投资重复、资金分散的问题。

四是部分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的预算编制仍然存在指导不够、审核不严的现象。少数主管部门只审核自身预算数据,对基层单位的预算编制指导不够、审核不严、汇总不全、把关不严,影响了预算编制质量。

二、关于加强20*年部门预算执行监督管理

部门预算经人大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市人大、市政府的要求和规范预算管理、硬化预算执行的有关规定,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

(一)进一步加大预算监管力度。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预算法》和《武汉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在预算执行中,必须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批复的预算执行,不得突破预算。同时,要积极配合推进和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格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加强预算支出的分析,坚持按预算、按计划、按程序审核预算资金拨付,合理调控预算支出进度和法定支出增长幅度,保证预算支出及时到位,努力做到支出按月度、季度均衡支付,硬化预算约束力。各部门要组织和监督本部门预算的执行,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要及时依法处理。

(二)建立基础资料数据库和项目支出数据库。市级预算部门要根据财政部门编制年度部门预算的要求,建立基础资料数据库,重点对各预算部门单位的机构编制、在职人员及其职务级别、离退休人员、公务车辆编制及实有情况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建库。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统一文本格式,向财政部门编报本部门申报基本支出预算的基础资料。包括编制、人事部门批准的有关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的文件复印件,在职、离退休人员情况,本部门单位公务用车使用情况等相关资料。还要建立市级预算部门项目库,并按规定格式向财政部门报送项目库的具体内容。

(三)严格执行往来资金支出预算。对纳入20*年部门预算的往来资金支出要严格按预算执行,当年不能形成支出的,要按预算调整程序进行中期调整;当年不需要动用的往来资金,可作为20*年预算安排。

(四)严格监督机动经费的使用。机动经费主要用于预算单位各种不可预见性支出,原则上集中在主管部门使用,并在下半年开始动支。动用时必须按《市直部门预算机动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履行核准程序,先由预算单位根据不可预见因素的实际情况,测算需要经费的数额,向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申请数额在30万元以内的,由财政部门批准执行;申请数额在30万元(含30万元)以上的,报经市领导同意后方可动用。未经规定程序,预算单位擅自动用的,将视为违规进行处理。

(五)严格按程序调整预算。在预算执行中,市级部门预算和部门专项经费预算、市本级专项资金预算、政府采购预算等,遇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进行预算的科目调整、项目调整和金额调整的,均要严格按照规定的预算调整程序办理。具体预算调整管理办法将另行制定下发。

(六)切实做好增收节支工作。做好增收节支工作事关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收支平衡。要坚持“有保有压”的方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严控制购置小汽车支出,节约财政资金,遏制铺张浪费,促进建立节约型社会。各部门要牢记“两个务必”要求,严格厉行节约,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带头执行市委市政府规范津补贴和公务接待“六条禁令”等有关节支规定。

(七)开展部门预算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工作。20*年我们按照《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的意见》,主要对科技三项费用、社区排水管网维修改造资金等项目支出进行了绩效评价,今年要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按照“制订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组织实施”的要求,对20*年部门预算、专项资金预算进行绩效评价。探索建立起职责明确、管理有效的绩效评价工作机制,切实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关于20*年部门预算编制口径

从20*年开始,要按照规范预算编制管理的要求,所有财政性资金都要纳入预算管理,全面编制四类预算。第一类是部门自身预算(简称A类预算);第二类是部门专项经费预算(简称B类预算);第三类是专项资金预算(简称C类预算);第四类是下区支出指标预算(简称D类预算)。A、B类预算由预算单位编制;C、D类预算由有预算分配职能的部门和财政部门编制。现将有关具体口径说明如下:

(一)关于部门自身预算(A类预算)。

部门自身预算即不含部门用于全市性工作或者下区支出指标预算。包括:部门收入预算和部门支出预算。

1、关于部门收入预算编制口径。

按照财政部统一规定口径,结合我市实际,20*年市直部门的收入科目包括:财政拨款、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往来资金等。

部门预算要体现综合预算的要求。预算单位要将依法取得的所有资金,包括往来资金在内的各项收入以及相应的支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完整地在部门预算中反映。

2、关于人员经费编制口径。

市直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统一工资政策规定和市规范津补贴确定保留的项目、标准、范围予以安排,具体项目包括基本工资、各项补贴、奖金、其它专项补贴。市直事业单位按照国家和省、市规定的工资和津补贴政策予以安排。对国家和省、市没有规定的津补贴,不得编入部门预算。编制部门预算的人员经费要严格按编制内实有人数核定,对超编人员经费不予安排。对预算执行中新增人员经费,按照编办核编、人事核资、财政安排经费的程序办理。这里,我着重就以下五个方面的人员经费编制口径说明如下:

一是职工医疗费。对于计算基本医疗保险的工资总额口径,继续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行政机关工资总额由基本工资(含冲销64元后保留津补贴)、适当补贴、目标奖、规范津补贴确定的月生活补助费4部分组成。事业单位工资总额由基本工资(包括职务技术等级工资和津贴)、适当补贴、规定的其他津补贴3部分组成。在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补助的计算标准上,行政机关基本医疗保险经费按在职人员工资总额的8%计算,经费由财政全额负担,退休人员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医疗补助在职人员按工资总额、退休人员按退休金的9%计算,经费由财政全额负担。全额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基本医疗保险费按工资总额的8%计算,在职人员的医疗补助财政按年人平1000元安排,退休人员医疗补助按退休金的9%计算,其经费由财政全额负担。差额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医疗补助财政按年人平500元安排,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实行一次性缴费,按上年社平工资的50%缴纳,由财政全额负担。

二是住房公积金。计算住房公积金的工资总额与计算职工医疗费的工资总额口径相同。住房公积金补贴按在职人员工资总额的12%计算,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各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住房公积金的计算比例不得超过12%。

三是住房补贴。住房提租补贴按在职人员工资总额(工资总额与计算职工医疗费的工资总额口径相同)2.5%计算;离休人员按离休费的4%计算;退休人员按退休金总额的3%计算。

四是新增人员经费。部门单位新增在职人员,一要有市编办的增编文件;二要有人事部门核定的工资审批表;三是向财政部门申请经费。如果是新增退休人员,先减少在职人员经费,相应增加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不减少;在增加在职人员时,相应增加在职人员经费,不增加公用经费。

五是对综合治理奖、精神文明奖和目标管理奖,单位获奖后财政另外增加指标,部门预算中均不反映此项经费。

3、关于日常公用经费的编制口径。

20*年市直行政机关和全额事业单位的日常公用经费继续实行分项定额管理办法,“一上”时按20*年定额标准编制,具体定额标准参见《市财政局关于编制20*年市直部门预算的通知》(武财预[20*]60号)。市财政按分项定额计算核定公用经费总额,各部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有关科目之间适当调整安排,以体现本单位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近期,我局将开展对20*年日常公用经费执行情况的调研工作,掌握情况,认真分析预算定额与执行的异同原因,研究修改调整20*年日常公用经费定额的意见。如有变化,我们将适时告知。

4、关于项目经费的编制口径。

对行政事业类项目支出预算,各部门要按照市财政局印发的《武汉市市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试行)》(武财预[20*]561号)文执行。对申报项目的支出预算要进行认真的测算,按照预算内外资金统筹考虑的要求,对所申报的项目纳入项目库管理,按轻重缓急进行合理排序,择优安排。

5、关于机动经费编制口径。

各部门可按基本支出的一定比例安排机动经费,在项目支出中反映,用于解决预算执行中的一些特殊问题。但机动经费占部门总支出的比重不能超过3%。其中:基本支出规模在1000万元以内的,按基本支出的8%以内安排机动经费;基本支出规模在1000-5000万元的,按基本支出的5%以内安排机动经费;基本支出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按基本支出的3%以内安排机动经费。机动经费原则上集中在主管部门,二级单位若有必要,也可参照上述比例安排,但一个部门的机动经费总额不能突破上述限额。机动经费的使用严格按《武汉市市直部门预算机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6、关于往来资金编制口径。

在往来资金预算编制中,当年需要动用多少往来资金,就编制多少往来资金预算;当年不动用,就不要编入部门预算,可作为往来资金结余结转下年使用。对当年有往来资金收入、需要在当年支出的预算单位,要对往来资金收入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并编入部门预算。对当年往来资金收入难以预测准确的预算单位,在预算编制说明中要加以说明。在预算执行中,确需调整往来资金预算的,要按预算调整程序进行中期调整,原则上一年只调整一次。

(二)关于部门专项经费预算(B类预算)。

对属于全市性工作以及下区支出指标中由市统一采购并由市本级列报支出的专项经费,由各部门单独编制部门专项经费预算,与部门自身的预算平行编列,单列一张表反映,不计入单位的部门预算中,并专门撰写编制说明。部门专项经费预算只编制项目支出及对应的收入来源。使用时原则上实行直接支付。

(三)关于专项资金预算(C类预算)。

专项资金是指有专项用途的预算内外资金、基金等。专项资金预算,要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专项工作的要求编制。有条件的要建立项目库制度和项目可行性论证制度。不同类别的专项资金预算原则上不能同时对同一项目安排资金。对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要按照《市财政局关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规程(试行)》(武财统[20*]323号)文执行。

(四)关于政府采购预算。

各部门所有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支出都应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要认真贯彻执行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按照市政府确定的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对按规定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支出,认真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对没有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项目支出,财政不予支付。在预算执行中,确需调整政府采购预算的,必须按规定的程序报批。

(五)加强对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管理。

在编制20*年市直部门预算时,要根据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情况,统筹安排预算。对20*年未完成项目,要首先用该项目结余资金或用净结余资金安排;对新增项目,先从净结余资金中安排,仍有缺口的再考虑从当年财力中安排,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四、关于做好20*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措施意见

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入进行,对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要求相应也越来越高,根据市人大、市政府的部署,20*年部门预算编制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部门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部门预算安排贯彻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留有余地的方针,着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大力支持“三农”、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公共卫生、科学、生态和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硬化预算约束。

(二)成立专门从事预算编制的工作班子。部门预算编制涉及部门单位的方方面面,各预算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应组成以部门领导挂帅、财务处室为主体、有关业务处室参加的预算编制工作专班,负责本部门及组织所属单位的整个预算编制工作,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质量。

(三)加强预算编制信息化管理。各预算部门单位要增强预算编制基础资料信息化管理的力度。对与预算编制有关的信息资料,如财政供养、工资统发、国库集中收付、预算执行及调整、部门决算等有关信息,要做到真实、准确,适应财政改革的规定,为部门预算的准确编制乃至保障各预算部门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基础资料不全的要想办法收集,并及时整理更新数据资料,调整数据库;要积极向财政预算编审机构报送相关信息资料,提高预算基础信息利用率,实现信息共享。今年把基础工作做好,以后年度只报送变动情况,不再全口径报送相关数据。

(四)分阶段落实部门预算编制任务。各部门要按照财政部门统一规定的20*年部门预算编制的程序和步骤要求,有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妥善处理好预算编制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有预算分配职能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抓好项目申报、评估和项目库建设,不断提高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质量。

(五)要注意维护预算编报工作的严肃性。各部门的预算编报工作统一由财务部门组织执行。市直基层单位的预算,由其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市直各种临时机构的预算,统一由其挂靠的部门审核汇总。行政事业类项目支出原则上控制在上年度项目支出预算总额的120%以内,若有超过的要详细说明有关原因,并细化具体内容和金额。财政部门对部门预算的修改调整意见,将书面反馈到主管部门,再由主管部门反馈到具体的基层预算单位。

(六)财政部门要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今年市财政局将组织编印《20*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指南》,除了集中组织一次预算主管部门的财务人员培训外,还将配合预算主管部门对其系统的部门预算编制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将召开部分市直部门预算编制人员座谈会,研究、探讨完善部门预算表格式样、软件编制功能以及预算编制工作中存在的其他问题。财政预算编制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做好部门预算的政策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目前已通过网络为预算单位提供了预算资料交换地址,初步构筑了财政与预算单位相互交流、沟通信息的平台。今后将收集、整理、分析、研究预算编制的有关问题,形成预算编制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不断改进预算编制方法,提高我市的预算编制水平。

财政预算范文第7篇

20**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渐蔓延,全区企业运行普遍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财政工作面临区域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支出压力不断增大的双重压力。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迎难而上,奋力拼搏,从容应对,全区经济社会事业仍保持了较快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全年财政预算圆满完成。

(一)财政收支情况

20**年全区财政收入完成652042万元,比上年增收96919万元,同口径增长17.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32351万元,比上年增收41666万元,同口径增长14.3%。

20**年完成一般预算支出219558万元,比上年增支27611万元,增长14.4%;完成基金支出2314万元。

预算收支主要项目的执行情况见附表一、附表二、附表三。

本次报告的20**年全年财政收支数是截止报告定稿时的快报数,市区财政有关结算事项和区级财政的决算正在编制过程中,最终执行结果届时将按规定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主要工作

1、在困难中抓机遇,于危机中求突破,区域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20**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经营和经济发展困难增多,财政减收效应日益显现,在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一次性税收因素较多、基数较大等众多不利因素影响下,我们积极应对、克服困难,坚持推进科学发展,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发展总部经济,确保全年财政收入目标顺利实现。

一是推进经济结构优化。一方面,我们坚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不动摇,继续坚持调优、调高、调轻的“三调”方针,进一步降低对房地产企业税收的依赖度,提高全区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正确处理好总部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继续支持总部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同时更加关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困难,通过财政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从而做大“财政收入蛋糕”,确保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稳步回升,达到预期目标。

二是加大扶持做优服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定期举办座谈会,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的需求;深入调研,紧连实际,千方百计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与企业共渡难关;发挥政府联系面广、公信力强的优势,搭建企业与金融、法律、咨询、行业中介机构等组织的交流互动平台,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召开多场银企对接会,重点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灵活运用财政资金,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拉动有效投入,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对上市企业给予补贴,鼓励企业通过上市抢占先机,拓展市场,做大做强。积极推进“三个十”工程,目前我区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有8家,年纳税过亿元的企业有7家,辖区内上市公司已达到8家。

2、千方百计保民生,想方设法促稳定,财政保障职能有效发挥。

20**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区财政收入增幅放缓,加上市区财政体制、我区现有税源结构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新增财力增长困难加大。我们面对困难和压力,积极应对,牢固树立公共财政理念:越是在金融危机情况下,越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越是在金融危机情况下,越是要切实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实现好和维护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人民群众共克时艰,体现基层政府执政为民、情系百姓的执政理念。

一是城区面貌进一步改善。积极探索小区长效管理机制,投入163万元,全区7个街道14个老旧小区实施“封闭管理工程”,实现自管,并同步实施社区保安定点管理。投入130万元,完成仙霞路等4座公厕以及怡景花园垃圾中转站建设,为附近居民提供方便。政府累计补贴133万元,对一批老旧小区住宅开展旧钢窗节能改造。投入900万元完成全区133幢楼宇房屋整治、36.2万平方米小区出新,完成厚载巷等危旧房改造拆迁1.2万平方米。同步加强老旧小区的治安防范设施改造,对出新小区安装电控门及监控设备等。新增绿化面积10.9万平方米,屋顶绿化面积1万平方米,垂直绿化5267米。完成曾水源墓、金陵中学东侧等6块绿地建设。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017元,增长10%。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就业援助和就业培训,全年共新增就业岗位25000个,实现再就业11500人次,实施就业再就业培训12300人次,1950名困难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9%、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9.5%、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8%,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均按时足额发放。低收入家庭“3美元”生活保障计划扎实推进,继续对全区低保和低保边缘群体实施定期定额救助制度,累计为全区60459人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补充救助金524万元,为16055人次低保边缘对象发放救助金96万元。全区惠民门诊共接诊低保、低保边缘户27408人次,减免费用136万元;累计为704人次大重病患者发放医疗救助金140万元。投入420万元,继续推行基本用药“零差率”,降低全区居民医疗支出。对全区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施住房保障,发放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租赁补贴5236户次,累计781万元;对承租公房的低保户减免租金889户次,累计61万元。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力度,已投入2700万元申购190套经济适用房,尽可能满足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增养老床位370张,免费服务老年人由2000人增加至2510人,为321户孤寡老人开设家庭病床服务。

三是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发展。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全年投入区本级教育资金45165万元,增长18.2%,为历年之最。平稳化解了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带来的巨大支出压力。基本建立了困难家庭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涵盖整个学校教育阶段的扶贫助学体系,全年共发放“助学券”、“助学金”累计1737人次,共计114万元。财政加大投入,推动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共投入421.8万元用于卫生系统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投入190万元完成**路、虹桥、区疾控中心扩建、改造工程,推进计划生育和谐家园工程建设,建成区世代服务中心及7个街道64个社区世代服务室。投入78.2万元用于甲流疫苗免费接种。继续实施出生缺陷一级干预,免费对新婚人群及孕产妇进行艾滋病筛查和尿碘检测,共筛查艾滋病2500人次,尿碘检测指导2165人次,新生儿出生缺陷率由10.3‰下降到8.7‰。全区文体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共完成高雅惠民文艺演出8场、城际文化交流演出(部级论坛)3场、社区文化活动演出113场。投入97.5万元建成区图书馆“城市书房”,并正式对外开放。积极推进社区体育中心建设,目前已投入资金达6000万元,力争明年年底基本竣工。全年投入4000万元用于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投入350万元用于七个街道社区建设,投入168万元提高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全区100%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达每百户20平方米,80%的社区办公用房达每百户30平方米。

四是平安稳定工作成绩显著。以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不断加大平安稳定工作保障力度,全区刑事发案总数同比下降3.7%,同比下降1.9%。进一步扩大困难群体法律援助覆盖面,对符合条件的各类法律援助案件,做到应援尽援。财政投入资金用于大接访和群众上访,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投入800余万元用于历史遗留“连家店”安置问题,妥善处理部分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切实保障改制企业职工根本利益,努力维护全区和谐稳定局面。

(三)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切感到,做好新形势下的财政工作:

必须立足区情,明确思路。越是在经济形势困难的时候,越是要明确思路、持之以恒。我们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充分发挥**的资源优势,牢固树立“区域空间有限,科学发展无限”的理念,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科技经济和现代服务业。20**年,全区总部型企业共实现税收32.5亿元,占财政收入的50%,总部企业税收增量占到全区财政收入增量的55%,在推动全区经济发展、做大“财政收入蛋糕”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必须提升服务,做优环境。越是在经济形势困难的时候,越是要把服务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只有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面临的迫切问题,扶持企业不断创新、寻求突破,稳固税基、涵养税源,才能保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才能实现企业强、政府强;企业富、政府富;企业可持续发展,政府可持续发展。

必须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越是在经济形势困难的时候,越是要抓好民生工程,处理好关系到各级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发展是手段,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提高民生是目的,用“民生预算”体现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我们坚持为民办实事,围绕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就业、就医、就学等难题,全力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加快推进“五有”工程(劳有多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和“三美计划”,加强城市建设,美化人居环境,在发展中解决多年未能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提高生活质量,在发展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必须科学预算,协调发展。要树立民生财政理念,注意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事业发展相互适应、相互推动之间的关系;二是社会事业内部均衡发展、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三是统筹兼顾各民生项目与处理好当前最紧迫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和矛盾之间的关系。

必须依法理财,注重监管。我们不断深化财政自身改革、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寓管理于服务,通过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运用安全规范、合理有效。深入开展治理“小金库”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检查,对全区143户行政事业单位中57户进行重点检查,占总户数的39.9%。其中抽点单位50户,占全部单位的35%,占重点单位的49%,57户单位均未发现小金库,专项资金各单位也基本能够按照要求进行预算、执行。区国资中心充分发挥投融资作用,支持全区大项目建设,同时严格行使财政监督职能,有效防范财政风险,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四)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金融危机基本见底、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的大背景下,如何抢抓后危机时代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新一轮大发展,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二是在现有市区财政体制框架下,如何处理好坚持结构调整方向和提高一般预算收入、确保新增财力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三是如何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有效化解支出矛盾,继续加大民生倾斜力度,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困难较多,难度较大;四是在当前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公共财政建设,提高民生项目的普惠度,力求公共财政支出更加公平、公正,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财政预算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财政预算 民主监督

一、引言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 缺陷。作为财政预算基本内容的级次划分、收支内容、管理职权划分等,都是以法定的;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的过程也要依法定的规范进行。财政预算编制后要经国家立法机构审查批准后方能公布并组织实施;预算的执行过程受法律的严格制约,不经法定程序,任何人无权改变预算规定的各项收支指标。通过预算的法制化管理使政府的财政行为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是对社会经济活动各环节、各方面进行的监察、监督和制约,因此,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离不开民主监督。从公共财政预算的政治属性看,建立并健全公共财政的民主监督机制,应是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的主要途径。完善预算监督法律体系,明确规定人大审批监督预算的范围、内容、程序、方式和方法,增强监督的时效性。落实人大监督职能,创建预算审查监督平台。加大财政监督的社会参与面,增加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制度设置,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派、媒体、公众的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逐步公开财政预算信息,规范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程序和方式,加强政府公共财政预算监督,为促进社会公平和落实公民权利打下基础,为建设 “法制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提供法律依据。

二、公共财政预算监督调查分析

( 一 )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的需求 (1)人大的需求。加强对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建立健全对政府财政收支的有效监督机制,对于维护国家预算的严肃性,促进地方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确保国家职能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公共财政的预算监督,是各级人大的追求目标。(2)政府的需求。预算信息公开是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财政预算民主监督的本质要求。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后,财政部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财政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并加大预算信息主动公开的力度。制定《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本级政府总预算、决算的公开,各部门负责本部门预算、决算的公开;在逐步规范地方财政部门报送同级人大审议的财政预决算报表格式基础上,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的预算、决算要按完整、真实、细化的原则主动向社会公开。上海市人民政府承诺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切实保障公民对财政预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推进区县预算信息公开。2009年10月,上海市财政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区县预算信息公开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区县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积极推进落实,提高区县预算面向人大和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参加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促进政府财政行为的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在2010年区政府年度报告中做出决定:继续加大预算公开力度,研究预算编制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化机制,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3)社会公众的需求。整体上看,各级政府的预算监督比以往更具民主化和透明化。不过,多数公众更在意的是,政府通过税收和其他征收名目从大家手里收上去的钱,究竟是怎样使用的,最后被用在了谁身上。事实上,一个财政预算高度透明、预算管理高度民主的监督制度,对社会稳定的作用不可低估。目前,从政府到公众都已经明确意识到收入分配矛盾问题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政府作为社会财富的分配者,政府财政收支的预决算管理,是解决收入分配矛盾最先要正视的问题。为了保障公民对财政预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没有公众的民主参与是不现实的。一种是问卷调查。为了了解公共财政预算民主监督的基础情况,课题组在2010年6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调查范围筛选了政府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等10个单位的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每个单位20份,全部回收。调查对象身份包括公务员、财务人员、不同岗位的员工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问卷调查内容的统计,并从是否知道、是否想知道、有什么看法和有没有参与意愿等四个层面进行分析,课题组制作了本次问卷调查基础分析表,见(表1)。通过上表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上海市民对公共财政预算监督不了解的占有较大比例,其中对上海市有关公共财政预算的法规有50%以上的调查对象完全不熟悉;想知道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情况的比例较高,有高达70%调查对象想了解公共财政预算执行的绩效情况;关于对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看法,有近半数的调查对象对市政府近来多次提及的公共财政逐步公开的说法将信将疑,有多数人认为现在公共财政预算透明度不高,有近90%的调查对象认为公共财政支出需要民主监督;有比较多的调查对象希望了解并愿意参与公共财政的预算、执行、决算程序,并有73%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参与公共财政预算监督。因此,可以说社会公众对公共财政预算的监督具有明确的预期,显示公共财政预算民主监督具有广泛的公众基础。通过对问卷调查内容的统计,并从调查对象的年龄层次进行比较分析,课题组制作了本次问卷调查比较分析表,见(表2)。通过上表分析,课题组对公共财政民主监督比较分析结论如下:不同年龄层次关心公共财政预算监督存在一些差异。从对公共财政及其预算监督法规的了解程度来看,35岁以下年龄段人员明显低于35岁以上年龄段人员,但35岁以上年龄段人员也大多只是部分了解,且多数是通过新闻媒体了解。从对公共财政预算执行绩效情况的看法上分析,对公共财政预算透明度的看法,和对公共财政支出的民主监督问题看法,年龄层次差异不大。从愿意了解并参与公共财政预算、执行、决算的程序以及愿意参与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活动的意愿上分析,在职人员的意愿明显高于退休人员。总体看来,上海市民呈现比较关心公共财政的预算与参与监督的愿望,显示公共财政预算民主监督具有坚实的公众基础。另一种是座谈调查。课题组于2010年8月邀请了上海市长宁区人大、政协、发改委、财政局、审计局等单位的专业人员针对怎样完善公共财政监督机制进行了座谈。座谈中,与会人员对预算的完整性、编制的合理性、执行的有效性、信息的公开性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总体看来,上海的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呈现比较关心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的态度,对扩大公共财政民主监督的参与面表示认同,对建立公共财政民主监督机制的建设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对公共财政预算的监督具有明确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参与感,显示了公共财政预算民主监督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

( 二 )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的差距 (1)公共财政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财政供给“越位”和“缺位”并存。财政供养范围对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延伸和干预过多,大大超出了政府职能范围和财力承受水平。相反,应由政府承担的一些社会公共需要和事务却得不到应有的资金保障。突出的问题有:巨额的国有企业亏损补贴,公共财政实际上承担了大量的经营性亏损;过长的事业单位供给战线;行政经费膨胀,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及效率低下;科技、教育投入相对比例出现下降的趋势;财政供给“越位”和“缺位”并存。第二,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由于财政预算的约束力逐步下降,财政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重点支出的需要,教育、科技、农业等发展领域的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提高的速度较为缓慢。相反,大量的资金(包括预算外资金)却被用于竞争性生产建设和行政管理开支等非重点领域,导致财政对国家重点支出项目难以实施更加有力的资金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第三, 政府收入机制不规范。社会公共权力缺乏制约,众多公共权力机构直接介入分配领域。财政的职能被肢解,国家财政不能统管政府收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与财政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突出表现是税收的费化和收费的“越位”问题严重,这种税收“缺位”和收费“越位”并存的现象必将直接导致收费规模的扩张和政府收入机制的混乱,同时,也将严重影响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保障来源。第四,财政分配秩序不规范。目前,在财政分配中,仍存在将一部分财政资金切块分给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自主安排使用的问题。与此同时,不少主管部门还设立了各种收费和基金,拥有大量预算外资金。这种分配方式的结果,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财政分配秩序。(2)公共财政预算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财政预算管理不科学。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在预算分配过程中,预算指标到位率低,执行中追加频繁,往往造成年度的实际支出数高于年初预算数;预算分配,特别是转移支出和专项支出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人为因素较多,随意性较大;预算年度的起始日期先于人大审批日期,造成预算审批通过前就已经开始执行,形成预算审批的法律空档以及预算约束的缺位。第二,财政预算法律规定不一致。法与法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如教育、科学、农业等方面的法律和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文化宣传等方面的规章,都对财政支出作了限定性的规定,要求某项支出增长必须高于财政收入或支出的增长等,而《预算法》却又要求在安排预算时要量入为出、以收定支、统筹兼顾。法律、法规的不统一性与不一致性弱化了法律、法规的约束性,造成了预算管理的不规范。第三,财政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预算编制缺乏完整性,财政预算编制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没有统一政府收支,大量财政性资金在预算体外循环。国家财政实际上没有能力通盘掌握政府公共物品的供给规模、结构及效益,难以履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职责。(3)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方面的突出问题。财政预算执行是连接预算和决算的纽带,有三个基本环节:预算收入组织、预算支出执行、预算调整与平衡。其中预算支出执行情况是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整个预算的效率。从历年财政预算支出执行情况看,财政支出进度均呈“前低后高”走势,一季度各月支出进度都较低,二、三季度逐步回升,第四季度则进一步加快。原因主要是预算执行体制不顺、预算执行项目不均衡、预算执行操作迟滞、预算执行管理粗疏、预算执行政策僵化、预算执行未严格执行相关规定。(4)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方面的差距。近年来,尽管公共财政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大有进步,但距离预算民主、有效监督还有相当差距。第一,财政预算监督法制建设滞后。我国目前财政监督法律体系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法律层次低。宪法中没有对财政预算监督的内容、机构等作出明确规定。其他法律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预算监督法律比较少,有相当一部分监督规定是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的行政规章,从整体上讲,财政预算监督的法律权威性还很弱。二是法律体系不健全,操作性差。《预算法》、《税收征管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规范财政监督客体行为的财税法规,对财政预算监督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规范财政监督主体自身作为的财政法律法规,没有明确预算监督的机构、程序和手段,权威性、严密性、严肃性和规范性都有待加强。三是法律责任不明确,处罚力度不够,削弱了人大监督的权威。预算法只针对行政机关在执行预算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加以原则性规定,对预算整个过程中的其他违法行为都没有涉及。即使人大及其常委会查出各部门的违法行为,也不能将责任主体绳之以法,从而降低了人大监督权威。第二,人大预算监督机构机制不健全。人大对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的机构和机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预算的审查和监督是是一项专业性强、工作量大、内容繁杂的工作,缺乏健全的预算监督组织体系,单靠预算委员会对预算进行审查和监督不可能对预算进行实质性监督。二是预算程序大体分为预算的编制、批准、执行、和执行结果的审查等五个阶段。目前,人大预算监督机制没有贯穿预算活动的始终。预算执行结果审查阶段缺乏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审查制度、评估制度和奖惩制度。三是预决算审议和监督流于形式。由于人代会时间短、议程多,加之政府提交人代会审查的报告过于笼统,没有列示用款单位和支出项目,综合性的成份居多,预算的透明度低,影响审议的效果,在客观上形成流于形式的程序性监督。第三,财政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监督办法。每年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政府在执行中随意性较大,有“部门伸手、领导批条、追加预算”等隐性分配或二次分配现象,人大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仅停留在会议听报告上,听报告前不深入调查研究,审议意见作出后落实情况缺乏跟踪检查,对政府的这种做法只能被动地采取事后“追认”的监督形式,导致预算执行监督水平长期低下。第四,财政部门监督管理不健全。在管理制度上,财政部门内部资金管理机构集预算的编制、执行职能于一身,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在具体工作上,财政部门偏重资金的申请、审核、拨付事务,对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论证和跟踪问效不够。财政专职监督检查机构游离于财政具体业务管理之外,在职责权限、监督力量、人员素质上受到局限。在监督方法上,过多地依赖于专项检查。财政部门监督与审计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之间分工不够清楚,责任边界模糊,没有形成监督的合力,直接影响了财政预算监督的整体效果。第五,公共财政预算民主监督机制缺乏。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是对预算编制及执行中违反预算管理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实现预算收支平衡,保证国家预算基金的合理使用,圆满完成预算收支任务的监察、监督和制约。

三、公共财政预算监督完善的政策建议

( 一 )加强财政预算立法 (1)明确初步审查的主要内容及其重点。为了改进和加强人大对预算的初步审查工作,促进预算审查由程序性审查转向实质性审查,提高预算审查的质量和效果,建议在《预算法》中明确人大财经委和预算工委进行初步审查和预审的主要内容及其重点:一是是预算编制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是否体现积极可靠、量入为出的原则;二是收入安排是否与生产总值增长幅度相适应,该纳入预算的收入是否全部纳入了预算;三是预算支出结构是否合理,各项公共支出特别是法定重点项目的支出安排是否妥当,是否达到法定的增长幅度;四是为实现预算拟采取措施是否切实可行;五是上年预算执行是否严格按批准的预算执行,是否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2)加强预算超收收入使用的监督。为加强对预算超收收入使用的审查监督,建议《预算法》明确规定:如果预算超收,应把预算超收收入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其他重点支出,来不及安排支出的可结转下年预算支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如需要动用超收收入追加支出超过原预算总支出的5%时,政府财政部门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送交人大财经委和预算工委初审后,报请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如需要动用超收收入追加支出低于原预算总支出的5%时,由政府财政部门及时向人大财经委和预算工委通报情况,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预计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况。(3)加强预算调整的审查监督。建议《预算法》进一步明确规定预算调整的概念、界限、范围、程序及其要求:在预算执行中,遇有预算收支变化情况之一的,政府应当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因特殊情况必须调整预算时,政府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并于当年第三季度提交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在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审批前一个月前,将预算调整的初步方案提交人大财经委和预算工委进行初步审查。(4)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为加强对政府预算的审计监督,建议修改《预算法》与《审计法》不一致的状况:各级审计机关应当依照《审计法》的规定,对同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为加强人大对预算的审查监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预算法》还可以规定: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借用国家审计机关的力量,委托国家审计机关,开展对预算执行情况的专项审计和有关项目的重点审计。(5)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对预算的审查监督。为加强和改善人大及其常委会对预算的审查监督,建议《预算法》增设专门一章,重点规定人大审查监督预算的内容。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的原则精神,将其主要内容吸收纳入《预算法》中,并将各地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对预算审查监督的成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创新做法吸收纳入《预算法》中。

( 二 )健全财政预算监督职能 (1)完善人大预算监督机制。首先,加强人大预算监督的组织建设,为预算监督提供保障。建议加强人大的预算委员会,增加专业性较强的全职人员,加强预算委员会的初审机制,建立初审听证会制度,对预算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全面评估监督,并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督,随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的监督情况。其次,完善人大预算监督机制,贯穿预算活动的始末。建立完善的预算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大的预算监督职能。一要严把预算初审关。初审前人大预算委员会要提前介入,主动了解经济发展情况和编制预算的指导思想、基本依据、主要指标及实施措施。二要严把预算批准关。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应适当延长对预算的审议时问,广泛听取代表的意见,确保预算按人民意志在大会上通过。三要严把预算执行关。审计委员会在人代会闭会期间,负责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日常的监督检查,为人大常委会提供审查报告。四要严把预算调整关。在审批预算调整中,严格把握“特殊情况”,严格控制调整幅度。五要严把决算审查关。审计委员会要对各部门的决算进行审计和评估,并向人大常委会提交评估结果的审查报告。如果发生严重问题,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再次,加强预算相关法规建设,增强预算监督权威。法制原则是预算管理和监督中所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进一步细化已有的法律规定,填补预算法规的空白,使预算的监督管理有法可依,增强其权威性。完善预算监督处罚的相关法律规定,对整个预算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及其他不当行为的法律责任做出明确规定。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大处罚力度,对违法者除承担行政责任外,依其行为的性质及程度不同,分别承担经济赔偿以及刑事责任。最后,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预算监督,规范政府的收支行为。预算外资金只是财政资金的一种特殊形态,其管理也应纳入人大预算监督的范围。人大除了要求各级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中要把预算外资金的来源、使用和管理作为一个专门项目向人大报告之外,还要对问题突出的单位进行重点调查,将预算监督权落到实处。(2)加强财政部门的行政监督。首先,对财政收支活动的监督。对预算和计划的编制、执行和决算,包括效果等方面的监督,是财政监督的核心和主体。监督的目的是保证不打赤字预算,增收节支,并依照量入为出、尽力而为、坚持收支平衡的原则,按预算法制以及会计、金库制度办事。 加强税收的征收管理和监督,把应归国家财政的收入及时、均衡、稳妥地上缴国库,监督财政收入正确、及时、定额收缴。其次,强化各预算单位和项目主管单位的责任主体理念。预算单位、项目主管单位应与财政部门积极联动,形成合力,从预算管理和项目管理入手,深化资金链各环节的管理,提高预算执行工作的质量。监督财政投资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监督行政事业经费的使用和管理。(3)完善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重点关注政府预算不完整、不细化、执行不严格、财政预算与部门预算不一致等问题,通过对财政、税务、海关、发改委等具体组织预算收入与分配单位的审计,从源头上把握财政资金收入与分配的总体情况、财政政策的制定情况。关注财权与事权的匹配问题,通过对预算分配与预算执行部门的审计,了解预算资金的具体用途与资金流向,重点分析预算资金分配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合法性与绩效性。关注财政资金规范管理与财政绩效情况。通过对预算资金、尤其是预算资金的拨付、管理、使用、效果等情况的审计,揭示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损失浪费等问题。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采用灵活多样的信息披露渠道,完善财政审计信息披露制度。财政审计信息是政府信息的一个方面,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易对外披露的内容外的财政审计信息均应及时披露。

( 三 )建立财政预算监督机制 (1)确定预算外资金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监督机制。预算外资金是凭借国家“公共权力”而收取的财政性资金的组成部分,纳入预算管理体系,接受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审查监督,才能保证其使用的合法性。有效的监督方式可以考虑要求政府编制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明细表,并作为每年人代会的一项必备审议内容。(2)完善预算执行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部门支出预算执行管理责任制度,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制度改革,全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对部门结余资金统筹管理。在大市政建设项目的推进工作中,编制分月用款计划,梳理优化财政资金审核拨款流程,探索引入预拨和清算制度。探索建立支出执行与下年预算联动机制,切合实际地编制年度部门预算。(3)建立执行督查制度。 明确政府各部门工作职责,增强政府部门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建立监督、考核和信息反馈机制;实行无为问责制度,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及时、有效地履行规定职责,导致工作延误、效率低下的行为,应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执行力。 (4)执行过错追究制度。 要建立环环相扣的责任追究制,对不同层次、各个岗位的政府部门,制定出精细的责罚条例,让执行力弱或有过错者为其行为“买单”,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本文系上海市决策咨询课题“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邓子基:《财政与宏观调控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刘昆、辜东方:《财政监督新机制构建问题的研究》,《财政研究》2007年第10期。

[3]贺邦靖:《中国财政监督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王淑杰:《政府预算的立法监督模式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5]潘敏慎:《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监督》,《理论探索》2004年第6期。

财政预算范文第9篇

预算是国家的“账本”,反映的是上一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和下一年度的财政收支安排。而财政支出,通常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各种职能,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计划,将国家集中的财政资金向有关部门和方面进行支付的活动,因此也称预算支出。

本刊记者根据有关研究专家和业界人士对今年财政预算的分析、解读,让读者了解一下国家的钱是如何花的?

首次编报了全国社保基金预算

2013年预算有一大“亮点”,即:今年在反映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三大类预算的同时,首次编报了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社会保险基金是老百姓的“养老钱”。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戴柏华对央视财经频道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在全国范围内试编3年后,今年预算报告就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作了简要说明,附表中增加了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表、支出预算表和结余预算表3张表。

目前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范围,包括社会保险法明确的所有9项社会保险基金,同时初步形成了从编制、审核到报送等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的工作机制。

据陕西省财政厅巡视员韩传芝分析,首次编制社保基金预算,可以让社会各界对社保家底有更清晰的认识,既能对社保资金进行监督、管理,使之运营更加规范,也能有针对性地对各地社保提供财政支持,保证社保资金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下一步,财政部将着力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基金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强化基金预算监督。

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2/3以上

谈及财政支持教育优先发展,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李兴旺说,“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已达国内生产总值4%,2013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教育支出4132.45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9.3%。这是可喜的巨大进步。”

2013年预算安排显示,中央财政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这些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支出安排,合计15712.5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3.5%。其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40.54亿元,增长9.3%;医药卫生支出2602.53亿元,增长27.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550.81亿元,增长13.9%。

戴柏华对央视说,“预算是国家的‘账本’,要把钱用在刀刃上。从今年的预算支出结构看,政府对民生的投入保持增长趋势,也显示了政府职能在不断转变。”

近五年,中央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16.89万亿元,年均增长21.1%,占中央公共财政总支出比重稳定在2/3以上。不仅如此,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以及地方财政,也都体现了民生优先。

从预算来看,2013年民生采购总量也将随之增长。接下来,良种补贴、农家书屋、保障房、市政工程、社区服务、文化下乡、中小学免费课本、校园安全加固、基本药物、养老服务、弱势群体救济扶持等民生领域,继续成为政府民生采购的重点。

全部收支都要纳入监管

十报告提出,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这意味着政府的全部收支都要纳入监管视野,不光是公共预算,还包括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三本预算。

面对越做越大的财政“蛋糕”,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全口径预算体系建设。从2011年起,我国将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

据西安交大陕西财经学院教授李树仁所言,今年的预算报告,第一次披露了全口径预算的基本情况。“纳入预算管理,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时性就更有保障了。”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财政预算的数额日益庞大,项目更加多样。为有效地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刚性约束,预算公开只能加强,不能减弱。

综合专家观点,加强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亟须多方共同努力。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预算法修订工作,并确定合理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评论

近年来各级人大代表对政府财政预算意见很大。因为,政府财政预算犹如“天书”,内行看不明白,外行看不懂,给行使神圣权利的代表们监督政府“钱袋子”流向,带来巨大的困难和不便。

“其他支出”原本是财务经费支出一个术语,如今却变成每年财政预算的流行用语。可以预见的是,“其他支出”一旦成为政府财政预算的固化模式,不仅不利于公共财政、透明财政的构建;也不利于公民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和监督;此外,还会制造腐败现象。

在现代世界各国,财政预算放弃粗放化,实施精细化管理,正成为政府追求的方向标。比如,2009年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宣读新年度财政预算案,让人很是感慨:预算案文本非常详细,总共七大本大16开黄色封面的“大书”。最薄一本是《政府财政预算案拨款条例草案言辞》共42页,而分量最足的三本预算账本达1150多页。七本预算案总量加起来近20斤,开支甚至详细到座椅。

当然,在“其他支出”还占很大比例的背景下,我国政府的财政预算一下子细化到一把座椅,还很不大现实。但政府财政预算决不能让“其他支出”,总停留在预算盘子中,必须把消除“其他支出”,作为预算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

就目前而言,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计划和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必须“分家”。我国各级政府现行计划的编制和执行都归属于各级计划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都归属各级财政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和掣肘,对计划和预算还缺少透明性和公开性。而许多国家计划、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二者是“分家”的,比如有的国家政府预算并非由财政部编制,而是由总统办公室预算委员会编制,完成后再提交国会预算委员会审批,经国会批准后的政府预算,交由财政部执行。

财政预算范文第10篇

欧盟1993年1月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7年6月执行的《稳定与增长公约》,为欧盟成员国制定财政预算政策设定了基本规则。《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了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能超过3%和60%的总原则。《稳定与增长公约》对《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原则做了详尽的规定,它由一个“决议”和两个“规定”组成,分别是《欧盟理事会关于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决议》、《欧盟理事会关于加强预算状况监督和加强经济政策监督与协调的规定》和《欧盟理事会关于加快实施过度财政赤字程序和对有关问题说明的规定》,对成员国财政预算政策的制定、协调、监督和惩罚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形成了欧盟财政预算政策的基本框架。

一、欧盟财政预算的总原则

《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出发点是欧盟成员国必须制定中期经济发展稳定规划(由欧元区成员国制定)和中期经济趋同规划(由非欧元区成员国制定),确定实现中期财政预算目标的时间表,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预算接衡或略有赢余。成员国负责制定和实施各自的财政预算政策,但必须遵循欧盟规定的总原则。第一,通过限制预算开支,而不是增加税收,实现减少财政预算赤字的目标。第二,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相对较高的国家,必须加快降低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三,预算支出必须提高效率,改革和控制公共消费支出、公共养老金支出、医疗保健和失业补贴、加大国有企业民营化步伐等,把更多的政府开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等生产性经济活动。在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稳定下降后,减少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

二、财政政策的协调和监督机制

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和成员国政府负责监督和协调欧盟成员国的财政预算政策。

欧盟理事会是对欧盟成员国财政预算协调和监督的最高决策机构,对成员国财政是否出现过度赤字和是否实施惩罚具有最终决策权。其主要职能是:严格实施《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的所有规定;把《欧盟理事会关于加快实施过度财政赤字程序和对有关问题说明的规定》中消除过度赤字的期限作为最后时限,除非特殊情况,必须督促成员国在确定其存在过度赤字之日起一年内予以纠正;在成员国没有按要求消除财政赤字后,决定对该国实施惩罚等。

欧盟委员会负责对欧盟成员国的财政预算进行协调和监督,行使提出各种动议的权利,监测成员国的经济财政状况,在某成员国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时,实施过度赤字程序,提出可供欧盟理事会决策的报告、意见和建议。

成员国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实现各自的中期经济发展稳定规划和中期经济趋同规划规定的中期财政预算目标,在实际财政状况与目标出现偏差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欧盟经济财政委员会也在欧盟成员国的财政预算的协调和监督中发挥重要作用。欧盟的经济财政委员会是欧盟理事会的咨询机构,由各成员国、欧盟委员会和欧洲中央银行各指定两名代表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对成员国和整个欧盟的经济、财政、金融状况进行密切的监视,定期向欧盟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报告其检测和评审结果,参加欧盟理事会有关文件的起草和准备工作。

三、财政预算政策协调和监督的实施

欧盟通过三个阶段协调和监督成员国的财政预算政策。

1、第一阶段:制定和实施中期财政预算政策前期工作。欧元区成员国必须制定各自的中期经济发展稳定规划,而没有加入欧元的成员国要制定经济趋同规划。规划内容包括,当年和今后三年经济预期增长的总体设想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分析,如政府投资、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率等;实现经济预期目标的经济政策;财政预算政策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措施;经济预期目标对财政预算和公共债务的影响等。每个成员国必须在每年三月份前将规划报告提交欧盟委员会和欧盟理事会进行审议。欧盟委员会根据欧盟理事会通过的《成员国和共同体经济政策指导大纲》对成员国的规划报告进行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欧盟理事会批准。欧盟经济财政委员会也参与对成员国规划报告的审议。

《成员国和共同体经济政策指导大纲》是欧盟经济和财政政策的重要文件。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盟委员会负责每年制定一个《成员国和共同体经济政策指导大纲》,欧盟理事会批准通过。《成员国和共同体经济政策指导大纲》不仅对上一年成员国实施纲要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而且根据欧盟委员会对当年成员国和欧盟经济发展前景所作的预测,提出欧盟和成员国经济政策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2、第二阶段:实施财政预算政策的过程协调和监督。欧盟委员会负责监督成员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公共债务的变化情况,监测财政赤字的变动。如果某一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可能超过或已经超过3%的限制,欧盟委员会就着手准备有关该国经济和预算的报告,并由欧盟经济财政委员会就报告提出意见后,提交欧盟理事会和该成员国政府。

3、第三阶段:确定出现过度财政赤字后。欧盟理事会在接到欧盟委员会有关成员国财政赤字可能超过或已经超过3%的报告后,必须在三个月内就该成员国是否存在过度财政赤字做出决定。欧盟理事会一旦确认某成员国已经存在过度赤字,就向该国提出在一定时间内纠正的建议。一般情况下,成员国必须在四个月内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过度赤字,欧盟理事会的建议不对外公开。

若成员国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执行欧盟理事会的建议,欧盟理事会将再次向该国提出迅速纠正的建议,并将建议公布于众。如果成员国仍不执行,欧盟理事会就决定对该成员国进行惩罚。

四、违反财政预算政策的惩罚机制

1、过度财政赤字的定义。特殊情况除外,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就属于过度财政赤字。按规定,成员国满足以下三种情况,不属于过度财政赤字。一是异常性,即造成财政赤字的原因超出了正常范围;二是暂时性,允许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有限的时间内高于3%;三是接近性,即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接近3%。成员国无法控制的重大事件使财政赤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3%都是“异常的”,如严重自然灾害、战争、出现经济下降2%以上的异常严重经济衰退等。在非常事件或严重经济衰退结束后,财政赤字可以下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这种财政赤字就是“暂时的”。

《稳定与增长公约》把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75%-2%定义为严重经济衰退,下降2%以上定义为异常严重经济衰退。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75%-2%、财政赤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3%的情况不符合异常性条款的规定,但有可能符合暂时性条款的规定。

2、惩罚措施。判断成员国是否出现过度财政赤字,欧盟必须使用该国下半年的统计数字。一旦确定某国出现过度财政赤字,该国需在一年内纠正,再加上审议和决策时间,一般来说,成员国的过度财政赤字可以持续两年。如果两年后仍存在过度赤字,就要面对惩罚。罚金由固定部分和附加部分两部分组成,固定部分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2%,附加部分则按当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出3%的部分的十分之一,最高罚金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0.5%。

五、欧盟财政政策的评价

欧盟的财政政策是在一定法律约束和指导下成员国自主制定和实施的财政政策。这一财政政策基本解决了欧盟长期存在的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和财政行为倾向于顺周期的两大问题,起到了稳定经济的目的,为欧元流通和欧洲中央银行实现稳定物价创造了条件。到2000年,欧盟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5%降至0.4%,其中欧元区降到0.8%。但欧盟的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1、财政政策能否在经济衰退时发挥作用的问题。财政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是财政政策的两种主要形式。所谓财政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赤字自动变化的范围。当经济衰退时,税收收入下降,支出增加,政府财政赤字趋向扩大,从而刺激经济回升;反之,经济繁荣时,税收增加,支出减慢,政策赤字减少或出现盈余,从而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政府财政赤字的自动变化使经济保持稳定。相机抉择政策是靠外力调整财政赤字,对经济进行调整。

由于成员国的经济规模、税收体制、财政支出结构不同,财政自动稳定器的规模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据估计,在经济出现按欧盟定义的严重衰退的经济周期内,欧盟成员国的自动稳定器波动范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内,也就是说,如果某一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那么,在随后出现严重经济衰退的周期内,其财政赤字将在0-4%的范围内波动。因此,理论上讲,目前,欧盟的财政政策大框架,可以使成员国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财政自动稳定器调控经济,财政税收政策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实际上,即使经济不出现严重衰退,财政自动稳定器在某些成员国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2001以来,欧盟以及成员国的经济没有出现严重经济衰退,经济依然小幅增长,但葡萄牙在2001率先突破规定,财政赤字达到4%;2000年,德国的财政赤字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但到2002年,其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同样,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无法实施,一方面,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不能超过3%的限制使成员国不能扩大支出,另一方面,政府在经济增长缓慢时期,面临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压力和支出刚性的约束,财政支出难以压缩。因此,在某些成员国内,现行的财政政策丧失了在经济增长缓慢时调控经济的作用。这正是2002年欧盟内部就是否修改和如何修改《稳定与增长公约》爆发激烈争论的主要原因。

2、成员国之间的财政政策协调问题。在许多情况下,需要在欧盟范围内采取共同的财政政策,同时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一是,当欧盟经济受到长时间严重经济衰退的影响时,成员国由于其经济规模和实力的限制,为了避免受到《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惩罚,有可能采取等着瞧的态度,不愿意冒险刺激本国经济,而把希望寄托在其他国家先采取行动上。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欧盟范围内采取联合行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时也需要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配合;二是,当欧洲中央银行的利率处于很低的水平,货币政策面临失效的情况下,需要在欧盟范围内采取联合行动,促进经济增长;三是,出现原材料进口价格大幅上升,造成经济衰退,物价上升时,需要共同财政政策配合货币政策稳定物价;四是,经济出现过热时,为避免利率急剧上升,需要在欧盟范围内共同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五是,《稳定与增长公约》没有对财政出现大量赢余时如何使用做出规定,由于成员国的经济周期不完全相同、市场体制存在差异,成员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收支状况也不同步。在一部分国家经济过热和财政大量赢余的同时,另有部分国家可能出现经济低迷和严重财政赤字,违防止经济过热国家实行顺周期财政政策,也需要欧盟协调;六是,税收竞争问题,成员国的税制、税率不完全一致,税收和社会保障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5-54%不等,成员国的税收竞争十分激烈,导致竞争起点不平等,使内部统一大市场发生扭曲。但到目前为止,欧盟尚未对采取联合财政政策的机制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做出明确的规定。

上一篇:大学理化课范文 下一篇:节能减排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