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监管范文

时间:2023-09-15 11:00:27

财政监管

财政监管范文第1篇

审计了解并认为,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结存资金数额较大,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不利于财政资金的统筹管理与使用,也不利于提高资金效益和缓解建设与资金的矛盾,更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规范部门结存资金监管,强化财政职能,发挥沉淀资金效益,减轻财政负担十分迫切。经调查,部门结存资金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在构成上以基金和专项结余为主;二是在分布上具有普遍性,并以有资金分配权的重点部门和事业单位为主。

一、结存资金较大的主要原因

(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不顺,财政监管难度较大

在结存资金构成中,绝大多数为事业单位的各类基金,而基金构成的合理性取决于其收支活动是否真实与合法,更取决于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

就目前管理体制来看,一是绝大多数事业单位从属于行政部门,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管依赖于主管部门,加之事业单位多、分布散、资金规模不一,财政等外部监管鞭长莫及。二是基于从属关系,事业单位与行政部门间的收支活动有其内在联系,有些主管部门为了部门利益,将应上缴财政或应在本部门核算的预算外及其他财政收入在下属单位核算,造成收入不实,加大了基金分配基数。三是事业单位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且来源复杂。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全额或差额事业单位,除上级拨入、执收所得等财政收入外,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国有资产出租或其他经营性收入,对此,财政不易掌握,控制更难。

(二)相关政策与制度存在缺陷

1、基金分配制度不尽合理。事业基金和福利基金是事业单位收支相抵后的结余分配。其收入来源包括财政拨款、预算外资金以及其他资金。就预算外资金而言,法规明确规定其不得用于个人福利支出,但根据基金分配制度,此类资金结余参与分配,其结果不仅扩大基金规模,且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影响法规执行的严肃性,并造成财政性资金支出向个人倾斜。

2、预算外资金支出管理政策滞后。多年来,预算外资金支出所采取的“专户存储”并编入单位部门预算的管理政策,是为了加强预算外资金收入管理,有效调动部门积极性,缓解部门经费不足所提出来的。随着预算外资金的增加以及收入管理的不断规范,特别是部门预算改革提出了加大综合预算管理的要求,这种实为部门所有的预算外资金支出管理模式已显滞后与不适,其不仅给财政资金统筹管理与使用带来不利,也为部门结存资金提供了空间。

(三)预算管理改革仍有空间

1、零基预算未完全到位。预算编制多采取“上年基数加增长”的方法,虽发挥了财政总量控制的优势,但实际操作中,为满足“财政控制数”和部门争取资金的要求,一些部门拿资金找项目,高标准编制预算,造成执行与预算脱节,部分项目未实施或相互调剂、宽打窄用产生差额,导致结余。部门预算改革虽然提出了以零基预算为基础,逐步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筹的综合预算要求,但因多年惯性以及零基预算需做大量的核实确认工作,财政力量无从保证,实际仍延续了传统方法。

2、预算统筹作用不明显。按照要求各部门收支及以前年度的结余或基金,应在预算编制中给予全面的体现,但部分单位的收入等未全部纳入预算,致使部门结存资金只增不减。另外,用基金弥补事业经费虽列入预算编制项目,但基本上未落实。

3、专项资金管理有待完善。首先,上级补助资金对口下拨,不通过下级财政,对其收支余情况财政无从掌握;又因部分切块资金预算编制较粗,项目具体使用单位以及所需资金未能在编制中详尽体现,财政监督难以到位,同时给有资金分配权的部门留有调剂资金的空间,应拨不拨或少拨资金,形成资金在部门滞留。其次,政策因素形成结余。如,根据相关政策,各地区增设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但由于资金风险,加之缺少合适项目,多数未用,在管理部门滞留。上述情况有客观原因,但也要管理措施不到位,致使资金在部门积淀。另外,专项结余应交不交现象时有发生。

二、规范结存资金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着手

(一)健全制度,规范资金管理

首先,预算管理要求应纳入综合预算统筹安排的资金、基金,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优先考虑结存资金,逐步消化,同时加大综合统筹力度,协调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将部门结存资金用实用好。

其次,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监管行为。一是明确结存资金管理原则,规定结存资金的范围、控制标准、使用方向、统筹比例,加强对结存资金的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的监管;对政策性和多渠道取得并长期闲置的结余,制定过渡性管理原则,纳入部门预算。二是完善基金分配制度,规范事业单位基金管理与监督。三是以收支并重为原则,研究预算外资金综合统筹管理办法,在不影响部门和单位积极性的同时,研究探讨以综合统筹为原则,以保障事业发展为目的,试行按比例编入部门预算的管理模式,并逐步向预算内资金管理过渡。四是完善财务核算监督制度,实行问责制,明确违规操作责任和检查责任,提高财务核算水平。

(二)深化改革,提高资金效益

1、完善部门预算,强化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一是逐步落实和推进零基预算,加大综合预算力度,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单位应加强年度预算收支计划的论证,预算编制力求准确、细化,财政部门深入调查,重点加强专项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合理性的审核,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于切块资金由主管部门提出分配方案,纳入单位部门预算,财政统一拨款。二是采取预算执行季报、实地检查、重点项目跟踪等形式,加强对部门或单位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与检查,严格资金拨付程序,在确保预算资金到位的前提下,避免或减少资金在部门滞留的可能。三是加强对决算环节的审核,逐步建立健全决算审签制度,确保决算信息的真实、可靠。

2、推进政府采购,规范支出管理。在政府采购规模逐步扩大、采购效益不断提高、集中支付比例逐渐加大的基础上,进一步严格执行采购目录,对应纳入、能纳入政府采购的项目必须实行政府采购,以减少资金拨付环节,避免资金在部门滞留。

3、加快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确保财政三项改革的整体推进。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基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确保前两项改革到位的保障,创造条件,加快改革,对加强结存资金管理将起着关键作用。

财政监管范文第2篇

审计了解并认为,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结存资金数额较大,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不利于财政资金的统筹管理与使用,也不利于提高资金效益和缓解建设与资金的矛盾,更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规范部门结存资金监管,强化财政职能,发挥沉淀资金效益,减轻财政负担十分迫切。经调查,部门结存资金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在构成上以基金和专项结余为主;二是在分布上具有普遍性,并以有资金分配权的重点部门和事业单位为主。

一、结存资金较大的主要原因

(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不顺,财政监管难度较大

在结存资金构成中,绝大多数为事业单位的各类基金,而基金构成的合理性取决于其收支活动是否真实与合法,更取决于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

就目前管理体制来看,一是绝大多数事业单位从属于行政部门,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管依赖于主管部门,加之事业单位多、分布散、资金规模不一,财政等外部监管鞭长莫及。二是基于从属关系,事业单位与行政部门间的收支活动有其内在联系,有些主管部门为了部门利益,将应上缴财政或应在本部门核算的预算外及其他财政收入在下属单位核算,造成收入不实,加大了基金分配基数。三是事业单位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且来源复杂。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全额或差额事业单位,除上级拨入、执收所得等财政收入外,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国有资产出租或其他经营性收入,对此,财政不易掌握,控制更难。

(二)相关政策与制度存在缺陷

1、基金分配制度不尽合理。事业基金和福利基金是事业单位收支相抵后的结余分配。其收入来源包括财政拨款、预算外资金以及其他资金。就预算外资金而言,法规明确规定其不得用于个人福利支出,但根据基金分配制度,此类资金结余参与分配,其结果不仅扩大基金规模,且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影响法规执行的严肃性,并造成财政性资金支出向个人倾斜。

2、预算外资金支出管理政策滞后。多年来,预算外资金支出所采取的“专户存储”并编入单位部门预算的管理政策,是为了加强预算外资金收入管理,有效调动部门积极性,缓解部门经费不足所提出来的。随着预算外资金的增加以及收入管理的不断规范,特别是部门预算改革提出了加大综合预算管理的要求,这种实为部门所有的预算外资金支出管理模式已显滞后与不适,其不仅给财政资金统筹管理与使用带来不利,也为部门结存资金提供了空间。

(三)预算管理改革仍有空间

1、零基预算未完全到位。预算编制多采取“上年基数加增长”的方法,虽发挥了财政总量控制的优势,但实际操作中,为满足“财政控制数”和部门争取资金的要求,一些部门拿资金找项目,高标准编制预算,造成执行与预算脱节,部分项目未实施或相互调剂、宽打窄用产生差额,导致结余。部门预算改革虽然提出了以零基预算为基础,逐步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筹的综合预算要求,但因多年惯性以及零基预算需做大量的核实确认工作,财政力量无从保证,实际仍延续了传统方法。

2、预算统筹作用不明显。按照要求各部门收支及以前年度的结余或基金,应在预算编制中给予全面的体现,但部分单位的收入等未全部纳入预算,致使部门结存资金只增不减。另外,用基金弥补事业经费虽列入预算编制项目,但基本上未落实。

3、专项资金管理有待完善。首先,上级补助资金对口下拨,不通过下级财政,对其收支余情况财政无从掌握;又因部分切块资金预算编制较粗,项目具体使用单位以及所需资金未能在编制中详尽体现,财政监督难以到位,同时给有资金分配权的部门留有调剂资金的空间,应拨不拨或少拨资金,形成资金在部门滞留。其次,政策因素形成结余。如,根据相关政策,各地区增设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但由于资金风险,加之缺少合适项目,多数未用,在管理部门滞留。上述情况有客观原因,但也要管理措施不到位,致使资金在部门积淀。另外,专项结余应交不交现象时有发生。

二、规范结存资金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着手

(一)健全制度,规范资金管理

首先,预算管理要求应纳入综合预算统筹安排的资金、基金,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优先考虑结存资金,逐步消化,同时加大综合统筹力度,协调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将部门结存资金用实用好。

其次,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监管行为。一是明确结存资金管理原则,规定结存资金的范围、控制标准、使用方向、统筹比例,加强对结存资金的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的监管;对政策性和多渠道取得并长期闲置的结余,制定过渡性管理原则,纳入部门预算。二是完善基金分配制度,规范事业单位基金管理与监督。三是以收支并重为原则,研究预算外资金综合统筹管理办法,在不影响部门和单位积极性的同时,研究探讨以综合统筹为原则,以保障事业发展为目的,试行按比例编入部门预算的管理模式,并逐步向预算内资金管理过渡。四是完善财务核算监督制度,实行问责制,明确违规操作责任和检查责任,提高财务核算水平。

(二)深化改革,提高资金效益

1、完善部门预算,强化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一是逐步落实和推进零基预算,加大综合预算力度,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单位应加强年度预算收支计划的论证,预算编制力求准确、细化,财政部门深入调查,重点加强专项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合理性的审核,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于切块资金由主管部门提出分配方案,纳入单位部门预算,财政统一拨款。二是采取预算执行季报、实地检查、重点项目跟踪等形式,加强对部门或单位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与检查,严格资金拨付程序,在确保预算资金到位的前提下,避免或减少资金在部门滞留的可能。三是加强对决算环节的审核,逐步建立健全决算审签制度,确保决算信息的真实、可靠。

2、推进政府采购,规范支出管理。在政府采购规模逐步扩大、采购效益不断提高、集中支付比例逐渐加大的基础上,进一步严格执行采购目录,对应纳入、能纳入政府采购的项目必须实行政府采购,以减少资金拨付环节,避免资金在部门滞留。

3、加快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确保财政三项改革的整体推进。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基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确保前两项改革到位的保障,创造条件,加快改革,对加强结存资金管理将起着关键作用。

财政监管范文第3篇

本文作者:李振标郑传芳工作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造成当前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现状的主要原因

如前所述,国家权威部门和国内学者、研究团体通过各种工具和方法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效益进行测量和评估,虽然在角度的选取和研究方法的采用上不太一样,但得出的结果却大致相同,即目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未能实现最佳的使用效果、财政支农资金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当前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现状的原因很多,我国学者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主要的研究视角有财政支农规模、财政支农结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财政支农政策、财政支农投入与经济增长等几个方面。谭琳元通过新疆财政支农资金投资效益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农业科技三项费和农村救济费支出是影响投资效益的主要因素;[5]李若云认为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主要存在涉农管理部门多,难以形成合力;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支农投资运行成本高,中间损耗大;支农资金追踪监管反馈差等问题;[6]陈兴中等人认为支农资金来源渠道多难以形成整体合力、支农资金管理分散、支农资金管理的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等是造成使用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7]高雄伟和董银果通过对国家财政支农宏观、中观、微观效益低下的实证分析,从国家预算、财政意识、政府博弈、配套政策诸方面探讨了影响财政支农效益的深层原因。[8]归纳起来看,各个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资金管理体制、资金总量、资金结构、资金监管等方面入手,他们的研究发现,造成目前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管理部门多,致使财政支农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行政成本过高,造成支农资金的挪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管水平低下;项目资金使用审计工作不到位;财政支农资金的相对规模偏低;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不尽合理。财政支农资金在使用、管理、审计等监管方面的制度缺陷导致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低。

借鉴外国经验,探索加强财政农业投入资金的监管途径

(一)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特征1.美国。美国是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财政支农重点突出,支持的范围包括商品补贴、土壤保护、贸易、科研和推广、造林和森林管理、能源等十个方面;目的十分明确,即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追求对全社会的正效用为主要追求。[9]美国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方面有许多亮点,主要有:(1)健全的监管体系。从上到下有国会监管、政府部门监管和公众监督三个层次,形成了一套国家与民众联手监管的严密体系。同时,依靠独立的监督评价机构对财政投资项目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这一做法可以有效防止和纠正上述体系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补充和完善了政府的监督职能。(2)全过程监管。美国对财政农业投资项目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监管程序化、制度化、定量化。[10](3)强化信誉与风险约束监管。美国对设计、施工、监理等监管是靠风险约束和信誉制度等市场办法进行管理。(4)制定严格处罚制度。在处罚方面,十分严格,对违规行为,采取罚款、赔偿,甚至终止合同、取消资格;对严重违法行为,还要追究刑事责任。这一系列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监管的力度。2.英国。英国政府财政农业投入主要用于农业基本建设设施、农场合并和农业合作以及建设与农业有关的工程设施,同时对农业基础理论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也不断加大经费投入。英国政府财政投资项目的监管体系比较完备,在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方面,也有其独特的方面,具体有:(1)立法监督。政府通过制定财政、财务管理、会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国家预算机关、审计机关和监督机关实施管理。(2)预算管理。政府严格推行农业财政预算体系,有预算编制、预算审计、预算执行和预算执行后的检查及绩效考评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严格落实,保证了资金使用的高效率。(3)财政支出管理。运用财政补贴和税收杠杆对农产品市场进行调控和管理。同时,还采取财政农业支出绩效评价作为政府支出管理的重要手段,这一措施,规范了财政支出规模、改善了支出结构、提高了支出效率。(4)鼓励公众和媒体参与项目监管。政府建立和完善项目举报制度,鼓励公众、媒体对违法、违规和腐败问题进行举报、曝光,与政府共同监管。[11]3.日本。日本每年的农业补贴总额均在4万亿日元以上,农民收入的60%来自政府的补贴。近年来,日本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农村地区的交通、信息、通讯、卫生、教育、文化设施等公共品的提供,同时,为了推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深入发展和人才培养,日本政府还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设施。日本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了以小型机械为主的农业机械化,是世界上少有的,其成功的农业发展道路,部分原因与政府财政机构对财政投入的高效监管分不开,其监管的主要特点有:(1)采用严格的制度和法律实施监管。政府通过制定《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等法律文件来维护和监督农业资金的使用。(2)动态监督。日本的动态监督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国家财政农业工程投入中的浪费与不合格现象,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全程监督。日本政府建立了由国会、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12]地方政府预算监督配以居民诉讼制度,居民有权力对违规操作政府投资项目的人员提起公诉,日本政府在财政农业投入的全过程监管中因此就有了基层平台,加强了监管的效果。(二)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财政投入监管特征上述的美、英、日等国的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措施,对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监管应该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然而在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时候,有必要先对其成功经验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进行总结。笔者认为,以上国家的财政农业投入监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严格依靠法律实施监管。政府在加强对财政农业投入的监管的同时,不断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十分重视制度的建设,在增大农业财政投入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一整套惠及农民又利于政府监管的法律体制,依靠这个法律体系实施有效监管。这些国家严谨规范的立法和执法行为,为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监管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促进了农业的稳定发展。2.全面到位的监管措施。各个国家在财政补贴政策的监管都加大了力度,美、英、日等国均在监管方面尽量做到全面,美国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相结合进行全面监管更是个中典范。而且,政府在监督过程中均采取程序化、制度化、定量化的措施。各个部门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加上社会民众参与监督,对财政农业投入的监管既科学又全面。3.强化责任意识。在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基础上,各国均强化监管部门的责任意识以实现有效监管,比如制定严格的处罚措施、开展实质性的监督管理。这点美国政府的做法尤其值得注意,在各个国家中,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罚均属常见,但对违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确属独一无二。(三)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监管措施对我国的启示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依然较为严重,在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方面,仍需不断加强。我们要找到自己有效监管的思路,仍需借鉴主要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1.建立健全财政农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鉴于发达国家均对财政农业投入进行严格的监管,我国应当逐步将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法律化、制度化,把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从政府规范上升为国家法律,加快制定农业投资及其监管的具体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政农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2.加快转变财政农业投入监督的方法和模式。现阶段,我国财政农业涉及面广,单靠政府很难形成全面有效的监管。加强财政农业的监管,必须要积极加快转变监管方法和模式,构建新的、复合型农业财政投入监管体系。这点上,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特有的人大监督、社会监督、新闻监督等优势,引进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多方力量与政府一起共同加强财政农业投入资金使用的监管。3.建立和完善政府财政农业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我国财政农业投入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流失较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加强财政农业投入监管,亟需改变这种现状。政府必须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在查实问题、分析原因、责令整改、给予处罚的基础上,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起对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制度,增加违规行为或失误行为的机会成本。

财政监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政法制;依法理财;财政监管

一、财政法制与依法理财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法制建设不断发展,财政工作的法治化程度和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水平日益提高,已初步形成了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相适应的财政法律制度框架。与此同时,财政执法也在不断地规范,全方位的财政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正在形成。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财政法制建设的总体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立法中尚存在着与财政改革和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财政执法中时常出现不合法和不适当的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改革的深化和财政法制的严肃性。在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推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重要意义的认识。第一,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是全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要求。加强财政管理,就是要建立健全的、覆盖财政收支各个层面的管理机制,逐步实现财政资金分配的规范化和法治化。无论是加强财政收入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财政监督力度,还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都必须依照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只有运用法律手段,将法治贯穿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才能够保证财政行为的规范化。第二,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有助于有效地行使财政职能,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主要体现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平分配、调节经济运行等方面。深化财政改革,就是要按照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活动范围和作用方式,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和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政职能。这一切都需要运用法律手段,通过科学的立法,使之规范化、制度化;通过严格的执法,使之行之有效、监督有效。第三,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是促进和规范财政改革的重要保障。在改革与法制建设的关系上,应该坚持并强调一手抓改革与发展,一手抓法制。

立足于本国国情,通过比较和借鉴来吸收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是我们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其公共财政管理方面的基本经验便是充分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坚持依法理财,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法治化的水平。从总体上看,其财政法制建设的主要特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财政法律制度较为健全。财政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均有法可依,法律规定比较科学、合理,财政法的效力等级较高,可操作性也比较强。第二,能够依法进行财政管理。许多国家的预算编制草案相当细致,几乎对每一项开支都有详细的论证。立法机构对预算的审批程序极其严格,审批过程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很高。在收入方面,无论开征税种、设立收费项目,还是发行公债,均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在支出方面,政府严格按照预算确定的支出来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如遇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增加预算,则须根据有关法律程序进行审批。第三,重视对财政执法的监督,各个执法监督机构之间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追究法律责任一视同仁,对执法不严格,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

二、财政监管在依法理财中的重要地位

所谓财政监管,是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监督检查活动。财政监管寓于管理活动当中,体现财政管理的本质属性,与资金运动同步进行,其主要作用就是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保证财政分配的科学、正确和有效。

在我国,财政监管的主体是国家财政机关,各级财政部门是财政监管的执法主体。财政监管是财政部门内部各职能机构的共同任务,各级财政机关内部的预算编制、预算管理、国库等业务机构都行使监管的职能。同时,为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能,发挥财政检查这一体现监管职能内在属性的必要手段,各级财政机关内部还设有财政监管专门机构,专门行使财政检查职责。财政机关专门监管机构,一方面接受上级财政机关对财政监管的业务指导;另一方面按照分级负责的财政管理体制对本级财政负责,接受本级政府管理,及时向本级财政和政府报告财政监管中发现的重要情况或问题。

财政监管职责体现着财政管理的范围与权限。财政部门监管机构的职责主要包括:(1)对本级各部门及下一级政府预算、决算草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审查稽核,并根据本级政府授权对下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管。(2)对本级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征收预算收入情况,本级国库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情况进行监管。(3)对本级预算支出资金的拨付、使用和效益情况进行监管。(4)对本级各部门及其所属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及预算外资金收取、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管。(5)对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及国家基本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管。(6)对本级各部门、各单位执行财税政策、法规情况进行监管。(7)对社会审计机构在执业活动中的公正性、合法性进行监管。

在职能上,财政监管与国家预算收支、预算外收支和企事业单位执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政策情况密切相关。从总体上看,财政监管的范围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一是预算监管。即对各级财政预算、预算执行、决算的监管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颁布为财政机关实施预算监管提供了法律保障。预算法规定:财政机关是预算编制、组织实施的职能机构,负责编制决算草案具体事项并纠正本级各部门决算草案不合法之处,监管本级各部门和所属单位预算的执行。财政机关通过预算监管,促进各部门和各单位认真贯彻《预算法》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及时发现处理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收支平衡。二是税务监管。税务监管包括国家财政机关依法对税收机关和纳税人执行税法的情况进行监管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反国家税法的情况,保证税款及时、足额上缴国库。三是国有资产监管。国有资产的使用者要接受财政机关的监管,依法、合理、有效使用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总体要求,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四是预算外资金监管。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资金的组成部分,尽管未列入国家预算管理,但其收支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财政分配职能的实现。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是加强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财政机关对预算外资金监管就是依法监管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使用的合法性,确保预算外资金取之有道,用之有效。五是财务会计监管。财务会计监管是财政机关依照《会计法》及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各项财务会计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实施的监管。它同时包括对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管。

在手段和方式的具体运用方面,财政监管主要表现为日常监管检查、个案检查和专项监管检查。其中,日常监管主要是对预算执行和财政管理中的某些重要事项进行日常监控。财政机关业务机构的日常监管检查是结合预算编制,对财政资金分配进行事前的审查、评估,以及对资金拨付、使用进行事中的审核、控制,加强对预算的监管约束,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是否符合《预算法》有关规定;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测的依据是否充分可靠,新的重大的财政经济措施对预算收支的影响是否考虑全面,测算是否准确、合理;预算收支的安排是否符合国家预算指标和管理体制的要求;通过建立预算收支旬报、月报、季报制度,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等等。所谓个案检查,是根据上级批示的群众举报案件,以及日常监管检查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线索,组织力量进行检查核证。检查结束要向上级和有关部门报告查处情况,并对查处的违法违纪问题进行严肃处理。专项监管,是深化管理、制定政策、加强法治的重要手段,是日常监管检查有益和必要的补充。从现实情况看,经济转轨时期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有了重新调整、组合、变化,相应的法规制度和约束机制还没有及时建立或不尽完善,经济领域的某些层面甚至还存在监管的“断面”和“真空”。财政部门应根据财政管理的需要和监管检查工作中暴露出的难点、热点和重大问题,采取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监管检查,从而提高财政监管检查的综合效益。

三、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与强化财政监管

在深化财政改革和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紧紧围绕财政立法、财政执法和财政复议这几项基本内容,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工作。关于加快财政立法的问题,应该注意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要与财政改革的进程相适应。财政立法应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既定目标,转变立法观念,正确解决立法的稳定性与改革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做到财政立法服务于财政改革。财政立法要把巩固改革成果、保障改革顺利进行、引导改革的深入作为中心任务。二是妥善处理立法的现实可行性与适度超前性的关系。财政立法既要体现市场经济的共同规律,又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法律法规既要符合客观实际,又要有适度的超前性,避免财政立法在制定颁布后很快就落后于形势发展的情况。要加强立法预测,制定立法规划。三是坚持局部利益服务整体利益的原则,保证财政立法的统一。在制定财政法律和行政法规时,要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财政执法方面,应该坚持依法执法的原则,财政执法主体的执法活动必须遵守相关法律的具体规定,财政活动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严格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行使职责。同时,也应该坚持合理的原则,即在合法的前提下,财政执法行为应尽可能客观、公正、合理、适当。为了规范财政执法行为,应实行综合治理,包括实行政务公开,提高透明度;要在财政系统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搞好业务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政执法队伍;要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此外,还应重视财政行政复议问题,应该通过建立财政行政复议制度,有效地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财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面对财经监管机制和监管力量比较薄弱、财经秩序比较混乱的状况,国家主要通过开展专项重点治理,整顿财经领域违法违纪的突出问题。为此,1985—1997年,我国实施了每年进行一次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的做法。1995年,又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清理检查“小金库”工作。在1996年和1997年,还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的预算外资金清查工作。自1999年以来,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转变监管观念,紧紧围绕经济运行和预算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开展财政监管检查,以确保以预算任务完成为中心,以促进财政管理为重点,监管检查与规范财政管理相结合,基本形成日常性检查、专项检查、个案调查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财政监管在加强财政管理、维护财税秩序、严肃财经纪律、保障积极财政政策顺利实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财政监管范文第5篇

较为单一的财政会计监管方式,无法真正发挥财政监管的教育和防范功能。一直以来,都有着较为松散的财政日常监督管理,而一旦问题严重发生,政府才会采取一些专项治理和运动式,具体做法表现在: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财政分配结果的检查上,而对资金的使用跟踪及全方位监控小;对财政部门内部有较小的监督,而对外部则有较多的监督;有较多的专项性和突击性检查;事前和事中有较少的监督,而非对连续性的、集中性的事后监督检查多。

新形势下提高财政会计监管的措施:

1、加大会计监管的执法力度。我国会计造假的重要原因是没有严格的执法力度,同时对违法者处罚较轻,这样导致会计造假屡屡发生,目前针对会计造假,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轻法律处罚、重经济处罚,清个人处罚、重单位处罚;清外部公开处理、清内部处理,这样使法律的效力被消弱。所以依据法律条文办事,加强执法的严肃性,对于违反规定的,应给与相应的刑事、行政和民事处罚,个人和单位要划清,并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违法情节严重的,必须按照法律严惩。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进行全面的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要想获得从业资格,前提是经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会计人员在晋升职称时,考核的重要一项内容,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知识。在继续教育中,作为必须课程,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同时做好相应的记录。广泛宣传会计职业道德知识,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知识比赛,对会计行业的先进工作者进行评选,并对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在全社会范围内,打造可信城市的会计氛围,促进良好的行业之风,同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把握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在会计监管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把握整体的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使政府的引导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避免出现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建议政府部门对专业的咨询委员会进行设置,并对其独立性和专业性做出保证。可通过吸收知名高校的会计学院的人员,组成咨询委员会单位,定期研究会计的法规和政策。

4、健全服务管理机制。在每次结束检查工作之后,需提出合理化建议,站在财政管理的角度,服务于财政改革大局。让被检查单位对照《财政会计监督检查工作征求意见表》,针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同时认真分析和讨论征求的意见,进而使工作方式得到进一步改进,提升工作质量。

5、强化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相对独立、不对任何职能部门进行依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企业必须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各种内部监管方法,包括监督奖惩、监督方式、监督内容和监督原则等等,建立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二是应按章办事、真抓实干,将内部全过程控制和日常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三是使稽核范围进一步扩宽,要经常性的对重要的岗位和业务进行稽核,审计和检查财政会计监管中出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上一篇:高三数学基础范文 下一篇:现代通讯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