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1 19:22:24

国画教学论文

国画教学论文篇1

在我国当前国画专业基础素描教学中,许多高校对素描教学的认识不到位以至于在教学当中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错误的将素描当作是一门基础课程,认为素描的基础就是写生,对写生的要求也很少做出明确,以至于学生写生都很随意,缺乏形体塑造和艺术感,这种错误的认识同时还会使得艺术功底扎实的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挥。

2.我国高校国画专业基础素描教学方法

2.1以线为主,突出国画艺术

素描讲究的是以线条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这种线在实质上是不存在的,它只代表物体的边界,给人们展现一种视觉上的幻觉。在我国国画专业基础素描教学中,以线为主来表现国画的艺术感,在我国国画当中,名族风格比较重,反应了我国各地人民的慷慨激情[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根据我国国画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利用线对物体结构进行塑造,从而表现出我国国画的艺术本质。例如在仇东的《论道》中,运用线条的开始,消失和中断来画出边界,并且形成平面,也可使色彩至边界而上。线条的粗细能表现物体的变化,甚至光和影也可用线条的笔触变化表现出来,色彩明暗凸出了主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将我国国画的整体艺术感展现出来。

2.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当前高校教学当中,在我国国画专业基础素描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利用大量的素描图片和资料进行素描教学,不断扩宽学生的视野[3]。同时,高校还应适当的鼓励学生走出画室,亲近自然,在自然环境中熏陶学生的思维创作能力。从而开阔学生的创作思路,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

2.3加大素描教学材料的运用

在当代素描所用的工具有铅笔、钢笔、炭笔,铅笔在用线造型中能够很好的塑造成物体结构,将物体的造型完美的展现出来,同时还能随时的修改,钢笔在素描中可以将所要表达的物体展现的纤细流利,收放自如[4]。而炭笔可以很好的表现出画质的色彩感,在我国国画专业基础素描教学中,加大这些材料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一幅素描作品利用不同的画笔进行塑造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艺术感,作为高校老师,首先自己应该多进行绘画材料的运用,从中找出有效的方法,从而进行素描教学的时候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这些绘画材料的运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将国画专业素描表现的更加深刻。

3.结语

素描作为一种绘画形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我国国画专业教学中有着重大作用。随着国际合作水平不断加深,我国与国外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我国国画专业基础素描教学当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学内容单一,教学体制不规范,影响到了我国国画的发展,在这个国际化合作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我国国画专业基础素描教学必须加大改革,不创创新,利用现代化素描表现手法运用到我国国画素描当中去,以线为主,突出国画艺术,从而推动我国国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国画教学论文篇2

高等教育中国画教育可持续发展一、中国画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画是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画不仅保持而且发展了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造型特点和各种笔墨技法。任何完美而精湛的思想和技法的形成,都不可能由某一个人完成,虽然他可以是个集大成者。但却是集历代前辈创新思想和技法之大成。因此,中国画美学思想、造型理论和技法所取得的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历代智慧继承和发展的结果,而这一代代的延续,只能由教育来联接,即传统美术教育的师徒传承教育。

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虽然给中国画带来了些许光明,但是中国画教育的发展,受历史的局限与工业化社会的激化,越来越偏离中国艺术精神的本体,无论教育观念还是教学形式都表现出与中国画优秀传统的异化趋势。要么是用毛笔解决素描问题的西画式教育,已经失去了中国画的精髓;要么是临摹、临摹、再临摹的“依葫芦画瓢”,这样的复制古画,没有时代特征,中国画很难得到发展;要么是彻底抛弃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与美学思想,这样的创新完全没有了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超出了中国画学科的范畴,显然已经不是中国画了。过分强调创新与矫枉过正的中西合璧的背后,是中国画审美标准、批评传统与法则、笔墨气韵以及赖以生存的经典元素(笔墨、线条等)等的缺失,并且催生了艺术创作的浮躁心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传统艺术的忽视和教学方向的错误,导致中国画研究的学术性和教学质量普遍降低,造成中国画教育发展的困境。

中国画是一种从表现手法到审美理念体现着中国人生存状态、审美追求、思维意趣、原生品性,蕴育着中国艺术精神的艺术样式,其形态即指包括作画材料、器具、样式、风格在内的,有着体现中国技术运用、组织结构,以及依存着的思维框架的整体形态。当代高校中国画教学范畴当然应该针对广义的中国画。广义的中国画,包括晋、唐、宋、元、明、清,所有能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所有绘画。其中,不但包括水墨的、写意,还包括色彩的、工笔的。继承传统艺术精神也不应该以画家的身份做选择,所以广义的中国画,也应该包括壁画、中国民间绘画等。今天中国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就在于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当代高校中国画教育的目标,就在于通过对经典绘画的教学,使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得以更加广泛的继承、传播和发扬。

二、当代中国画教育的现状

现如今中国画教学的现状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期间临摹作业水平还可以,但自身创作,对临摹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却很不足。学生学习上很“机械”,虽然了解了一定的“线基础”,但是却不会进一步运用从而造成学业上很难提高,时间一长会觉的上课内容很“古板”“枯燥”,无法深入。从而很快转移学习兴趣,这样不利于教学的发展,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再加上由于商品经济对社会的冲击,现代的学生不可能穷经皓首安心于纯粹的书画研究之中,生存的压力使得一部分学生往往将学习美术仅作为谋生的起点(文凭),而不在于艺术的追求,在此背景下传统中国画逐渐丧失了其传统的文化语境和精神内涵,使绘画商业化和庸俗化。绘画工具和绘画心态的改变给中国传统绘画教学及其创新带来了挑战,传统文化语境的缺失使中国传统文化步入了濒临灭绝、走向消亡的危险境地。

对于中国画教育来说,其课程体系注重“营养均衡”,要求学生要修很多科目的课程,多个科目的必修占用了主干科目的学习时间和经历,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中国画学生都有“万精油”的通病。由于高考加试科目的限制,导致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后,绘画专业或涉及绘画的专业(如美术学)的课程设置也必然包含素描、色彩、速写这些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后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素描和色彩上,再加上传统中国画艺术文化课程教学较少,导致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缺乏修养。美术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以美术史,美术概论、艺术概论以及艺术美学等作为主修课程,但文化课程例如中国历史、哲学、古代文学、书法、篆刻以及传统中国画论的教学与研究则是非常薄弱,中国教学与科研滞后于创作,反过来又限制创作水平的提高,高校毕业以后踏入社会的美术教育岗位的美术教师,由于受自身理论修养的限制,在从事艺术评论与鉴赏时很难再得到深入和提高,进而影响下一代的知识体系。正是这种普遍在理论上的“贫血”,才形成艺术教育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导致学生一代不如一代。

三、当代中国画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位美国画家曾对刘汝醴先生说:“对于中国画的发展,必然根植在中国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脱离传统的发展,我看只能是瞎发展。”潘天寿先生早在1963年就告诫:“创新离不开中国画的传统和特点。中国画讲究传统笔墨技法,讲气韵和线的应用。只强调创新,不重视传统是片面的,只讲传统,而忽视创新,是守旧复古,也是片面的。创新应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发挥中国画的特点,保持中国民族特色不是要我们走古人走过的老路而一成不变。陈陈相因,甘为古人的奴隶,绘画就永远没有进步。”潘先生一席话,实际说出了,中国画在求发展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的道理。

中国传统绘画的优秀传统是要传承下来的,中西文化的冲突已经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西方思想主导艺术发展方向的话语权,西方艺术潮流也己经成为中国新文化艺术的主要营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中国画,从哲学、民族、文化、心理等多方面与西方文化及其教学方法、手段都有冲击、碰撞。面对历史的变迁,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继承中出现断裂,我们只有把中国画的教育放到整个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才能保持它的民族性与经典性。在开放的中国文化市场环境下,要正确认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中西文化大交流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必须要重新归置中国文化结构,复兴民族文化大业,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画教学体制。这就要求中国画的教学应该在中国传统的哲学观、美学观、方法论的理论指导之下,结合现代美术教学、绘画实践以及其他一切文化成果来进行。这就要首先肯定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要对传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传统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对中国从古至今的画论和画评也要认真研究、读透。中国画是开放性的,要有吐故纳新、包容接纳外来文化的胸襟,对于外来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吸收西画中的精华成分以后要能转化为自己的营养,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画教学体制而不会沦为其他文化的附庸。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苏鸣静.当代高校中国画教育的困境归因及其发展[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国画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美术专业 国画教学 改革措施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华民族璀璨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画发展到了经济繁荣的今天,走向了衰落。尤其高校国画教育日趋走向了没落,究其原因很多,有其教育制度的缺陷,也有其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因素。尤其是当今的艺术教育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画的发展,在中国的大地上进行着轰轰烈烈的西画教育,不知道谁之过?作为中华民族之孙,我们只有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才能对继承和弘扬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之精髓和艺术之精神。

一、我国高校国画教育走向衰微的主要因素

当前,我国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国画教学日益走向衰微,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高校艺术生源的国画基础缺失与文化素质较低,很多艺术生在高中阶段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无法实现本科梦,于是很多学生选择了考美术专业这个所谓的“捷径”,这些学生经过短期的美术基础培训,很容易拿到所谓的专业合格证书,毕竟现在大学扩招,专业录取分数线很低,文化课成绩要求更低,从而导致高校美术生源质量的严重下降。其次,我国艺术基础教育的薄弱决定了国画教育的衰微。中小学美术教育几乎走形式,要么就不开设,要么开设也只是摆设,没有真正的专业国画教师从事国画教学,学生压根没有任何国画基础,上了大学还不知道国画为何物,更不上笔墨功底和国画理论了。第三,我国美术高考内容缺失了国画教育内容,考的是西洋绘画内容,走向了西洋画教育的道路,在中国土地上培育西洋画的新苗。纵观我国近年来的美术高考内容,都是素描、水彩、水粉、速写之类的西洋绘画内容,无形之中把美术教育引向了西画教育,这种“扬西抑中”的做法无疑是高校中国画教育走向衰落最大罪魁祸首。第四,由于学生从小就缺乏笔墨书法功底,在高校就是想学国画都是那么艰难,因为笔墨技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短短的两年之内想打好坚实的国画基础比较艰难,别说什么国画创作了。第五,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教学模式不但老化陈旧,而且采取西洋美术教学模式,重视西画基础教学,缺乏国画基础教学,教育导向已经严重偏离本土艺术教育,导致学生最终选择西画众多,选择国画专业的学生寥寥无几。以上几个主要原因就是导致我国高校国画教育走向衰微的主要因素,如果不改变上述这些现状,我国的国画教育将不堪设想。

二、 我国高校国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由于我国艺术教育偏离了“主航道”,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国画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艺术成就,到了今天却成了末日黄花,得不到世人的重视,得不到教育部门的重视,相反把外国的艺术教育引入中国后却了成了“座上宾”,这种崇洋的做法实在有损中国人的自尊心。我们不反对吸收借鉴西洋绘画的技法,但不能因此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给抛弃了。虽然我们高校国画教育还在进行,但是它的没落不完全是时展造就的,而是一种人为的教育偏向导致的,是一种有意识的误导造成的。长此以往,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国画艺术将岌岌可危,没有这种忧患意识是很可怕的。所以有识之士要警醒起来,极力倡导我国的国画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在中小学普及中国画教育势在必行。只有打下坚实的国画基础,才能为高校输送大批合格的生源,也有利于高校培养顶尖的艺术人才。高校国画教学也要随之发生重大改变,不能再因循守旧,要打破常规,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极力改变陈旧的思想,把国画教育提高到应有的地位,把国画教学提升到一定的水平。

现在一些普通本科院校的国画教学力量很薄弱,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教师专业水平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国画教学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一些著名高校由于教学条件远远优于普通本科院校,所以不存在师资不足和专业水平的问题,但是名校毕竟是少数,普及国画教育还是要依赖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作为承担国画教学主力军的普通高校,在引进国画人才方面比较困难,很多落后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由于很难招聘到艺术硕士、博士一类的人才,大部分艺术教师都是本科学历,由于学历不达标,无论教学水平还是知识修养、能力、教学经验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差距,本科学生甚至瞧不起本科教师教学。由于国画教师缺乏和学生对于国画的偏见,导致国画教学力量非常薄弱。甚至有些美术学院的领导自身不画国画或者对国画的偏见也会导致学生重视西画,轻视国画。有的学院国画教师仅仅只会工笔绘画创作,对于写意画根本不敢接触,所以更不敢从事写意花鸟、山水、人物教学,这样就导致了写意国画的缺失,教学专业不完整,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半成品”。针对以上种种情况,高校的国画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校国画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从以上我国高校国画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我们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要改变过去那种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那么如何改革,笔者有以下几种建议,一供同仁参考和借鉴。首先,我们的国画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最底层、最基础抓起,万丈高楼需要从根基一步步建起。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化和艺术,从小学起,从我学起,大凡热爱国画,有一定艺术天赋的中小学学生,学校不妨集中起来,开个兴趣学习班,作为高校艺术生的后备军。在中小学发现了绘画人才就可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让他们在国画学习上“吃得饱,吃得好”。很多学校开始了一些艺术特色班,这是非常好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把有艺术天赋的、热爱学习美术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集训,有利于艺术特长生的成长。非常遗憾的是,这些特色班的教学只是为高考训练学生的西画基础技能、技法,完全忽略了国画教学内容,主要原因还是高考教学制度的问题。

其次,改革我国现有的美术高考制度,这不是我们普通教师所能做到的,需要教育部进行改革旧有的高校制度,我们只能呼吁吧。在美术高考内容中加入国画的创作或临摹。有意识的强化国画学习,把国画和书法作为高考的一项主要考试内容,扭转过去那种西画一边倒的局面。在考试内容上,增加国画线描、国画写意花鸟、山水画的临摹或创作。把西画中的水彩和水粉课程可以若弱化下去。这样就大大有利于中小学国画教育。因为在高校里还要进行西洋绘画基础教学的,所以加重国画考试内容比例,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意识形态上要有意识地导向中国画教育。

第三、 高校艺术教学模式的改革。很多高校在大一大二时完全都是西洋绘画基础教学,例如素描、水彩、水粉等课程的学习,等到了大二才开始分专业,专业分完了,学生真正学习专业的时间也不过区区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学生又能学习到多少真正的专业技能和理论呢?最后都是学习点皮毛。学生感叹到4年大学自己的专业基础一点也不扎实。那么我们要改观这种教学模式,在大一时开设素描、水彩、水粉课程,为今后打下一定的造型能力和色彩感觉服务的。大二时就开始分专业,甚至在大一下半年就可以分专业。这样把学生最感兴趣的专业时间大大提高到2.5年——3年的学习时间,专业技能就能得到大大加强。尤其国画教学更是越早越好。大一时就应该加入一定量的国画学习,让学生学习国画线条白描,锻炼学生用线进行造型能力,还要求学生每天必须练习一定量的书法。那些真正爱好国画的学生不妨提前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国画班,因为中国画不需要西方科学的透视法规,也不需要严格的光影效果和色彩。

第四、 高校国画教学内容的改革措施。国画教学内容包含着书法教学、绘画技法教学、构图学、创作教学、艺术理论教学等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很多内容被忽略了。如作为基本功的书法教学是国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它是练习用笔用墨的基本功,也是练习线条造型能力的手段,书法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与国画完美结合形成中国画特有的“诗、书、画、印”艺术形式。然而很多院校不重视这项内容教学,这方面要得到加强。还有就是只重视绘画技法教学,不重视艺术理论教学,中国画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画面意境之美的创作来自于画家自身的文学修养和高深的艺术理论修养,然而现在很多艺术生,由于高中文化课就很差,导致他们不喜欢文化课,更害怕艺术理论课学习,由于文学修养和艺术理论修养严重缺失,导致学生创作不出有一定水准的国画作品。加大艺术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要求学生课外多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是一个艺术家必备的。

第五、 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和理论的培养。很多教师自己都不具备深厚的专业技能和理论修养,怎么能教好学生呢?很多教师国画技法单一,有的老师只会工笔,有的老师只会写意,有的老师只会花鸟,有的只会山水,这样由于自身专业的狭隘导致教学的严重局限,甚至个别学校国画专业教师都擅长工笔,写意画教学几乎没有,这样如何开展国画的全面教学呢?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除了自己利用业余时间不断自我修炼之外,学院也要给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把自己不足的专业给弥补上去。自己有一碗水,才能给学生半碗水。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不用多说了。

小结:高校中国画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画的发展。几十年来的艺术教育已经扼杀了中国画的“特点”,作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呼吁中国艺术教育制度的改革,有义务进行高校国画教学的改革。应该建立以临摹为教学主要任务、以修炼笔墨功底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艺术创作为宗旨的符合中国画传统的艺术教学体系,改变过去那种把西方艺术教育凌驾于中国画教育之上的做法,作为高校艺术工作者要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当前高校中国画教学思考举隅[J] .范家美.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1.03

[2]蒋采苹.关于中国画教学体系的思考[J].艺术沙龙,2009.2

[3]当前中国画教育的衰微的缘由及其对策[J].赓少华.美术观察,2005.8

国画教学论文篇4

论文摘要:山水画艺术在高等学校的教学由来已久,作为美术学科的必修课程,山水画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净化心灵,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有着十分重要和长远的意义。高校山水画的教学,要通过对传统艺术的深入研究和在教育教学方法上的正确实施,教育学生怎样去审视并有效继承传统艺术留给我们的精髓,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对现当代山水画艺术理论与创作方向进行把握。

中国山水画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我们民族在山水文化上的优秀传统,她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内容,她伴随着我们的文明发生并发展,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语言和审美境界,成为了古代文人和现当代山水画家们毕生追求的一门优秀艺术。中国文人寄情山水田园的思想特质在山水画里体现得最为突出,许多文人雅士喜欢山水并绘制山水画。自魏晋以来,山水画艺术得到长足发展,到宋元时期达到顶峰。古人历代创造的不朽杰作在召唤我们努力学习的同时,也为当代的山水画艺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水画作为当今高等艺术院校重要的专业课程,经历了从师徒言传到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当代山水画的教学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着。今天,山水画艺术的教学呈现出多元探索的状态:一部分教师重视古代山水画传统的教学,注重追求古代文人画的符号化、抽象化的境界并付诸实践;一部分教师则重视师法造化,面对自然,走写生和创作相结合的道路,更加注重追求人生回归的艺术情怀;还有的山水画教师受西方现当代艺术流派的影响,求助于特殊肌理和抽象语言的综合表现,在倾向于现代水墨的探索中通过现代人文意识去触摸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三路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交揉形成了当代山水画坛新的教学格局。然而,作为高校美术学科中国画专业教学内容之一的山水画教学实践该何去何从,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如何更新教学内容等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教育实践者,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提高学生理论修养和增设相关理论课程

山水画的学习,理论知识是关键,只了解山水画理论的基本方面是不够的,中国的山水文化和山水画艺术博大精深,其构图布势、风格意韵、人文关怀诸方面的认识才是根本,然而这类知识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愿触及,这使学生在宏观上失去坐标,迷失方位。教师作为先行者,应提前对相关理论材料进行梳理加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需要分发下去供交流参考,使班级教学形成研究理论的良好氛围。

学生需要的理论课程是多方面的,其中应至少包括哲学、文化、历史和美学理论著作等,还应有与山水画艺术相关的理论文献的阅读。根据笔者个人经验,学生应该阅读的有关山水画理论著作有郭熙的《林泉高致》,宗炳的《画山水序》,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潘运告的《唐五代画论》、《宣和画谱》、《宋人画论》、《元代书画论》、《明代画论》、《清代画论》,朱良志的《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杨大年的《中国历代画论采英》,张强的《中国山水画学》、《中国画论体系》、《国画现代形态》、《中国绘画美学》,陈传席的《中国山水画史》,愈建华的《中国画论类编》,杨成寅的《视觉美》等诸多对学习山水画有帮助的理论书籍和绘画文献。

阅读应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将有关理论著作和文献资料,细致分析,合理分解,找出规律,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另外,最好定期与学生谈阅读感受,或者经常组织主体鲜明的理论知识辩论和论坛。千万不可忽视学生的理论修养,当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有源源不断的知识带给学生。

二、要注意临摹的深度并加大写生教学环节的训练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生临摹的深度和广度。山水画的临摹教学是学习山水画艺术的重要一课和基础一课,历代山水画名家都非常重视学习传统技法。对于临摹来讲,其前提是会赏析,山水画赏析的必要性往往被我们在山水画教学初期忽视了,其实,只有读懂了作品的内涵,了解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构思立意、形式技巧、笔墨语言等等,实践起来才不致于盲从,才会有分寸,才能深入挖掘传统资源,达到学习、借鉴、转化、吸收、提升的最终目的。古人讲“师其意不师其技”,师其意者为上,要学好山水画就要临对范图,更要领悟古人用意所在。

传统山水画的教学是要让学生了解山水画在美术史上的独特意义,赏析山水画的经典作品和继承发展。对山水画传统中要求掌握的树石画法、皴擦技法和构图布局规律的知识要结合具体理论,逐一掌握。山水画临摹是个艰苦复杂的过程,山水画景物繁多,层次丰富,绘制过程中要有耐心,临摹过程中还要做到胆大心细,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临习热情,变枯燥临摹成为主动的求知过程。临摹中应注重临摹广度和知识的全面性,一般先要侧重一个时代的一家之法学好吃透,然后再换另一家学习,山水画的临摹应该遵循从隋唐临本开始,先进行工笔山水画的学习,等学生有了一定笔墨造型基础后,再从宋代山水名家中选择几家作为学习对象来重点研究。

在临摹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审美方向的辅导,要让学生从临摹教学的一开始就学着用个人审美眼光和个性化的观点审视传统山水文化,用自己之个性去感悟古人之个性;用自己之特殊去感悟古人之特殊;用自己之创造去感受古人之创造。在临摹课堂上,必须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把学习路子走正,还要保证学生的临摹时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花大力气临摹一批传统山水画经典名作。毕竟厚积才能薄发,传统山水画教学的最高要求就是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还要用最大的力气打出来。

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写生教学环节的训练和生活感受的整理。山水画写生是很好的提高学生绘画水平及能力的有效途径,自徐悲鸿引西方对景写生之法以来,无数画家得到益处。写生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写生中做到真正消化好从临摹中学到的笔墨规律,并努力找寻属于自己的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山水画写生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提炼能力和综合表达的能力,是山水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高校的全日制教学有着优越的写生条件,应多组织学生下乡写生采风,把写生的重点放在观察方法的转变和笔墨语言的组织上。因为写生是创作的搜集素材阶段,所以还要有意识去探索地域特征,找到事物的典型性并尽量与自己的内在追求统一起来,从写生开始积累感受和表达冲动。写生环节就是到自然中具体研究客观事物,寻找规律,学生应在老师指导下深入研究消化传统知识和技法,去开掘自然之妙,打开自己的心灵,找到表现自然和内心情感的笔墨语言和审美图式,克服缺乏情绪调动和缺失个性化认识等通病,打开属于自己的精神状态。写生是直接面对自然的艺术行为,既要写景又要写情,不应只是关注自然物像的表面形态,还要研究其内在变化规律,找出共性,并渗透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主观期待。

山水画写生造境应是长时间关注的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身示范,循序渐进。山水写生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不同时期记录的不同感受做定期辅导,把学生产生的不同心境作全面纪录和整理,还要引导学生多想像,与记忆中的某些场景发生联想并锻炼学生组合能力,正所谓“移花接木”、“迁想妙得”。写生中我们主张稳扎稳打,利用个体的独特感受去观察自然,表达自然,从情感深处贴近生活,练就学生的主观洞察力,学会将美的事物加工组合,践行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原则。

三、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山水画创作

强化富有开拓精神的山水画创作教学是高校山水画教学的延伸环节。山水画创作的教学是最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全面继承吸收古典山水绘画资源后,学生应抛弃急功近利和浮躁的情绪,走向生活,走人自然,走进内心,尝试展开属于自己的山水创作之路。教师的教学应通过给学生分析大量的创作实例,使之逐渐找到自己的切人点并深入挖掘,教师要做好解决突发事件的准备,对于当下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创作问题,学生要泰然处之,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西方艺术思潮的诸多影响,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个人坚定的民族文化立场。我们主张学生应在教师的辅导和鼓励下选定属于自己研究的绘画方向,并深入探索和用于实践,从而绘制出一系列有说服力的山水画作品。我们在山水画创作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独特、创造为核心的教学思路,既要印证传统又要摆脱束缚走向自由,正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

四、山水画教学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首先,是教与学的关系。美术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心灵交流非常重要。教师要与学生经常谈作品、谈感觉、谈心情,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外出写生时,教师尽量与学生同吃同住,保持亲近,在指导写生时,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作品进度和学习规律,随时挽救一些转瞬即失的好想法与好感受,这样才真正起到教师的点拨作用并使学生可持续进步。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的用自己良好的修养、熟练的技巧影响感召学生,并做到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进步,让学生明确知晓自己的探索道路是正确的。

其次,是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教师在布置作业和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命题时要有一定的量和深度,并且最好因人而异并有关联性。没有数量的要求难以提高质量,但盲目追求数量也会影响质量的提升,由于学生接触山水画时间有限,在绘画工具和艺术语言的训练中,要适当安排学生多练习写字和体会用笔。山水临摹课程期间要保证质量并很好的控制数量,山水写生与创作环节中需要多画稿子,反复修订,力求逐渐找到自己的语言符号。

再次,是画内功夫和画外功夫的关系。学生往往过于重视山水画技法的掌握程度,忽视人品、修养、学识等的学习。其实,学习山水画更应该在古典哲学、文学、诗歌、游记等有关的精神性知识资源上多下功夫。对于专业技巧的教学,各个高校都有其独立的一套办法,唯独画外之功多半靠自己领悟,画外功夫是技法的灵魂所在,需要时问去坚持和磨练,一般教学的灌输往往收效甚微,所以,要给学生多创造艺术气氛和人文环境。

最后,要正确处理学生的作品像与不像老师的关系。学生在最初写生中,模仿教师的技法语言和风格特点是常见的事情,对于此类问题教师应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转化。初学像自己的老师是有原因的,但不能一味照搬套用,要学会独立思考。学生要学习的对象应该很多,教师要告诉学生自己探索的经历并鼓励学生找寻适合自己的有效资源,去自然中发现,最终形成一套自己的处理办法,古今山水画大家的成长道路无一不是这样。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经历、学识、修养、爱好等多样选择,要知道“离经叛道”是创新的前提。

国画教学论文篇5

水彩画作为西洋画的一种,引人中国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水彩画在中国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当下,水彩画与国画、油画相对而言成为中国又一重要绘画种类。

“当时水彩画传入中国以后”,受到画家的欢迎,学习水彩画多于油画。……(一)因为材料的价值比较低廉,平常的人,都可以有置备的力量。(二)因为水彩画的趣味,在于和平优秀,很适合于我们民族的性格。第三,因为水彩画的性质,和我们的国画很相近,国人因为向来的习惯,所以对于水彩画的研究的兴味,也格外的浓厚了。

水彩画因其材料便利,价钱低廉,同时与中国画的在水的运用和着色上相似,因此,在这个时期水彩画在教育传播、技术和理论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水彩画美术教育和画会成立

20世纪早期,全国各地开办了很多美术院校,学校课程和设置也逐步正规化,同时许多学校都开设有水彩画课程。当时出现了一批专业的水彩画教师,如王济远、倪贻德、潘思同、李铁夫等优秀水彩画教师。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担任水彩画教学的教授有吴法鼎、李毅士,培养了一大批才华横溢,擅长水彩画的学生,有李剑晨、李有行等。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有倪贻德、王肇民等水彩教师,他们也培养出一批水彩画专业人才。民国初期教育制度的革新、美术院校的成立及水彩画老师出现,使得水彩画在更大的范围内普及。

李铁夫(1869-1952年),是中国最早的水彩画艺术的先驱。在他留存的作品中,大约三分之一是水彩画。早年留学欧美,师出美国著名画家约翰・萨金特,得到萨氏的真传,用色大胆,画笔奔放自由,画面呈现一种透明、清新的灵动,再加上本身所具有的东方韵味。创作的《野渡无人》《四川峨眉》用水彩画营造了一幅典型的彩墨山水画。在他的水彩画中完美地结合了中西艺术的精华。李铁夫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极具有民族艺术的风格。“在我国的水彩画坛是令人仰慕的,他追求、探索水彩画的中国风格的精神将会对中国水彩画产生更大的影响,成为中国艺术的一面旗帜。”

王济远,1893年生,毕业与江苏第二高等师范学校,之后来到上海,任上海美专主任,善画西画,尤其是水彩画,编绘有水彩画教本,上面都是他精心挑选的写生作品,用于教学。

王济远在《水彩画》一书中指出:“我的愚见是:先临摹,后写生。”,但这种临摹方法是有条件的:“写实画配合乎自己了解的画材,摹写的画稿要选好的,写实画配合乎自己了解的画材,摹写的心得,应用于实现上的探讨,由实写的心得反复推究摹写所临的稿本,以求印证。切忌临摹一种略等画片及坊间所刊印的一种抄袭略等画片的那种欺人的画贴,与其没有相当的画稿临,不如胆放大些,把自己所见到的,所喜欢的东西描写出来,只要感着有兴味,就算胜利了。”

倪贻德(1901-1970),毕业于上海美专,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上海美专、广州艺专、国立艺专等学校教授。早期出版了十几本西洋画专著,翻译和发表了几十篇西画文章,是我国早期西画的重要宣传者和建设者,同时倪贻德精通水彩画,不断推崇水彩画的学习技法和理论,撰写了《水彩画概论》和《水彩画之新研究》,介绍水彩画的绘画技法、历史和理论知识。同时他在水彩画上也有独特的绘画方法,上色很薄,只要二、三次为宜,待到熟练的时候,只要一层色彩,这样能保持画面单纯明快。

在20世纪的中国西画历史上,王济远、倪贻德、李铁夫等画家在水彩画上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对水彩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的水彩画艺术思想、艺术理念、教学方法对当时的水彩画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更为今天水彩画的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各地都相继成立了水彩画会,成为中国水彩画发展的又一重要力量,刘开渠、李有行在北京成立了“水彩画会”;潘思同、陈秋草在上海成立的“白鹅画会”……“这些水彩画组织,在为我国水彩画艺术的繁荣及培养水彩人才等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水彩画理论传播和研究

没有一定的水彩画理论指导,水彩画不可能在质上有较大的突破。而就在这时候,中国的美术留学生,带来了优秀了美术理论专著,翻译成中文进行传播,或者自己撰写水彩画专著。

根据书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技术写生范本和理论研究性。技术写生类的书是《水彩画风景写生法》《新体写生水彩画》《水彩写生画》《水彩画着色法》《水彩画纲要》等。徐永清和郭杰著的《水彩画风景写生法》的序言中讲道:“本书初学水彩写生自习参考之用。故于写生方法,论述不厌精详,说明又务求简易。汰除空论,俾切实用。”书中重视技法的讲解,没有系统的讲解水彩的基本理论。很多技法书上都附有临摹图,每幅画均有画法步骤和着色法,这些技法书只能作为临摹的范本。

理论研究的书是倪贻德的《水彩画概论》和《水彩画之新研究》。倪贻德的水彩画专著却是不同其他专著,倪贻德的早期著作《水彩画概论》是一本概括性强的基础教材,而他的后来新著的《水彩画之新研究》则是一本探讨深入、实践性和理论性结合紧密的水彩画研究著作。倪贻德的水彩画著作相比同期同类著作最为详尽,文中介绍了西方水彩画史、色彩原理、水彩画特性、技法等。强调“写生”的重要性,促进中国水彩画从“临摹”到“写生”的过渡,在水彩史中讲解水彩各种风格和技巧,有助于学生学习各家之长。

水彩画理论的出现,一方面让中国学生了解西方水彩画历史、水彩原理等,另一方面完成了从技术到文化的学习。水彩画史已经成为中国美术发展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为中国美术史的重要部分。

水彩画被西方传教士、画家和派遣留学生引入到中国,经历了临摹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从中国水彩史可以看到中西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国积极完成水彩画技法到理论的学习,融合中国文化的整体语境,成为中国绘画的新生画种,在我国画坛上展现出更加绚丽多姿的新貌。

参考文献:

[1]王济远:《水彩画》,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出版.

[2]蒋跃著《中国当代水彩画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5月.

[3]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技法理论研究》,《美术与设计版》2000年3月.

[4]倪贻德著《水彩画概论》上海光华书局,1926年9月.

国画教学论文篇6

关 键 词:错位发展 中国画学院 特例发展 专业化人文通识教育

中国画在古代大体为自律发展,数千年守望着它的精神家园,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自成独特体系而辉煌璀璨。但近代以降,中国画便在西化霸权下错位发展。俞剑华指出:“……国画即吾民族最丰富之宝藏,最高尚之文化,且为世界所独具者也。国人醉心欧化蔑视国画,直视吾国如无画者久矣!”②由于醉心西化者把西方进化论史观奉为神圣教条,无视中国画本体发展规律,用西方科学主义及写实主义标准丈量中国画,导致价值判断严重失衡。

一、 错位发展——“拉开距离”:百年反思的反思

20世纪最先对中国画发难的康有为认为:“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今宜取欧画写形之精,以补吾国之短。……”甚至应“以郎世宁为太祖”。③自引进西方美术学院,中国画便进入他律发展的境地。(见表1)

为推行西化,蔡元培礼聘反对中国画改造的陈师曾为首席导师,在北大成立“画法研究会”。⑤(那不过是蔡氏的一个手段)他还排挤传统派的夏震武和辜鸿铭。⑥仅此,中国画在西化霸权下的边缘化处境已可想见。继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画“改造”、改名(称“水墨画”“彩墨画”);⑦“批黑画”“革毛笔的命”、山水画家被迫改画人物;⑧70年代的“打倒”自不待说;80年代的“穷途末路”、90年代的“打倒中锋”“笔墨等于零”……中国画不知经历多少劫难,它仅凭特有的文化再生力顽强走下来。

无疑,我国学院美术教育究竟是培养了一些人才的,但与要求相比极不相称。为什么至少近代画坛一些举足轻重的中国画家并非出自美术学院?⑨西方学院化这鞋子对中国画究竟合不合脚?仅从中西美术教育整体特征看:(见表2)

可见大相径庭!百年中国画竟是个“倒栽葱”的错位发展。我们却一直把中国画教育的西化大旗虔诚地扛到今天。或许错位发展可能带来错位的某种枝节的 “小得”, 但那毕竟是以对经典文化整体发展的“大成”根本的被解构、被自毁为代价的。而由此导致的文化建设中的价值无根性尤是后患无穷。经历了完善与辉煌、冷遇与劫难的西化霸权下的异化与错位发展,一个中国画自主发展的理路日渐清晰:(见表3)

潘天寿作为坚持中国画本体价值的大师、美术教育家,他提倡人格教育。50年代在国立艺专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中国画系,又将国画系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科进行教学。建立起包括文学、书法篆刻在内的较为完备的中国画教学体系。应该说,他著名的中西绘画发展要“拉开距离”的思想,已初步体现中国画自主发展的历史要求。

二、惯例发展——浮出水面:中国画学院现象

历史要求从形成到实现却经一番历史过程。当黄宾虹、潘天寿等深谙中国画本体价值的精英们试图扭转错位发展、争取自主发展之时,惯例发展的迷雾也伴随其中。若说错位发展属文化建设的方向性问题,而惯例发展也并不仅仅是方法策略问题。实质上它们都是以科学主义、欧洲中心主义及文化殖民主义为文化价值根源的。诚然,惯例发展也是以西化的错位发展为前提的,但惯例发展更以造型中心主义、画种平均主义、美术教学自由主义等为表现形式并狃守画种分类学框框而阻碍对中国画的本体艺术探寻,以至于长期跳不出他律、他化、被消磨、被淹灭的泥潭。不同的是,前者还易于识别,而后者则难以觉察,包括主张者本身。因此这也是问题的要害。中国画惯例发展的具体表现显而易见:

一是中国画总体学科地位的人为下跌严重。在1999年修订的国家专业目录中,“美术学”作为“艺术学”下的二级学科(社会上,美术在“小三科”中无论“体音美”“音体美”,都是“美在最后”),到“绘画”已是三级,而中国画至多只是一门“课程”,与本相对举的“西洋画”下的油画、水彩等相邻排列,所谓“国、油、版、雕”的排列即是。建国后在哲学、文学、美学、美术史、画论、音乐、戏剧、医学等学科的中学部分都是与西学部分基本成对举之势的,中国画却在“绘画”中被下压到它应对举的“西画”(现在连“西画”一词都不提了)的下一层级(如油画、水彩、水粉)并列。

二是中国画的现实发展境遇的失控滑坡急速。即便在深谙传统价值的大师那里,无论是通过著书立说的“画语录”方式呼吁主张(如陈师曾),还是身体力行地施于办学规模调整或行于教学过程(如黄宾虹、潘天寿),都因缺乏专门深入论证的科研品格而影响着本来富有价值的预见的传播信度和效度以至于被漠视、被“悬置”,仅停留于分分合合的就事论事层面(上世纪50年代国、油、版的分合拉锯,对学生有意义,而对学科地位及“拉开距离”并无价值),湮灭在层出不穷的现代新学科、新课程之中。至今,在一些普通高校美术教育那里仍是“国画、平面构成、静物”这样排列。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以空前规模大发展、大扩招,二级学院、新兴专业如雨后春笋,美术高考热蔚成新景。2005年全国2521个新增专业,中国画又面临“汽车模特儿”“空间技术”等爆炸性的专业覆盖。在“造型”“设计”“视觉传达”“媒体”“传播”等时尚话语下,中国画在美院曾招不到学生或勉强维持,而在师范院校等为数众多的综合大学的美术教学系统,也只是一门“课程”而已。我们亲手把作为自己国家形象代表、优秀民族文化和艺术品牌的独特艺术沦落至如此境地。中西绘画发展“拉开距离”的初衷至多达到个“与时俱进”的效果。

这样,中国画的自主发展虽经几代人的抗争和努力,却迟迟没能实现主体在文化建设进程中的文化自觉,没能实际地推行更妄谈开花结果。我们需要在中西错位发展和惯例发展的误区中猛醒:中国画不只需要保护,更需要发展。但在信息化社会,这种发展仅仅寄希望于一些杯水车薪的局部性努力或跳跃式的行动都是远远不够的。船高水更涨的境遇下要浮出水面、脱颖而出就必须借助学术的力量,通过科研上升到文化自觉达到意义共识,才可能实现中国画的科学发展。

力主“中国画应该姓中”的画家邵洛羊,2001年7月在一次全国美院教改研讨会上就提出:“中国画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趁部分老国画家还健在,及时采取措施,挽救中国画,是时代赋予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办一所‘中国画学院’。”

陈绶祥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理论家、新文人画领军人物,他尖锐地指出:“在这一百年的新兴的美术教育中,从来没有过一个中国画学院,这难道不是笑话吗?我们能否指望从外语学院里面教出一个中国文学家?既然我们承认绘画是一种语言,又怎么能从一个教授西方绘画语言的美术学院中培养出当代中国画家来?”他与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黄格胜精心筹措,2002年3月1日,在桂林西郊风景秀丽的燕山成立了我国第一所以中国画命名的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由陈绶祥任学术主持,院长:黄格胜,副院长:余永健、伍小东)。

潘公凯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颇得其父潘天寿的艺术精髓及中国画教育思想的陶养。他在2001年全院教改研讨会的板块办学规模中,先将中国画作为“系”设在造型学院之下,后于2005年12月28日挂牌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田黎明,副院长:唐勇力、胡伟)。

两所中国画学院的相继问世,无疑成为中国画教育的里程碑(但还不是终点站)。中国画学院现象标志着中国画开始跳出惯例发展误区,但中国画自主发展的“梦想”真的“成真”仍须付出许多努力。

毋庸讳言,两所学院都从“西化”走来。但作为把中国画教育带入西方学院的中国最高美术学府,在把学院真正带入中国画教育的步伐中显得暧昧而乏魄力且不无包袱感。笔者以为,在今天只是搭建一个中国画发展的新平台并不难,可中国画教育的平台仍搭在西式的美院,这对“拉开距离”的机制的保证意义不会很大。难说他们对时代性和世界性的“包容气度”不会影响办学特色的鲜明性。而桂林中国画院的国学本体文化指向倒明确得多。

“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现代社会的文化学术价值多元,达成某种决策性共识的依据,只能是学术决策(即科学决策)。通过学术研究,经过科学论证求得共识,再付诸实施。教育史表明,教学上自由主义的大学往往难以成就大事。桂林中国画院不仅首开大学学术主持人体制之先,院长黄格胜还就中国画学院申报并主持专题的科研立项研究。

三、 特例发展——根植沃土:专业化人文通识教育

中国最早的也是古代唯一的国立绘画学院性质的机构是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创立的国子监画学。这是中国画学院在古代的雏形。这里培养了大批优秀画家,造就了宋代院体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崇高地位。它经过仅有的六年历史,就把一个中国画良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系统留给我们总结借鉴。相对于今日西化下的美术院校中国画教育系统而言,它给我们以启示并可借以看到中国画发展的理路前景:(见表4)

中国画学院本身当然不是目的,我们不是要把它固定为中国画教育的唯一模式。而中国画的特例发展这一中国画学院现象所代表的意义和历史要求才至关重要。

按照表4“分析”栏,除第5、6、7点外,都形成鲜明的反差:(见表5)

另就表5的第8点而言,画史上特定画科成就显著之时通常是该画科单独“立名”“分科”并被不同程度地重视之时。试想,山水画及花鸟画如果仍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白描画仍作为彩绘和设色画的底样,就不会有它们后来的发展高度。万法归宗但术业有专攻。规律相通却不相同。虽然建国后重视人物画而极大提高了国画人物的造型水平,但这人物画的造型能力对花鸟、山水不一定会适用。素描万能的造型主义基础观对于中国画起码是文化错位。整体观之,宋代画学教育系统是以完整而独特的中国文化为依托的。这表明中华文化是中国画发展不可离弃的沃土。这也正是西化下的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薄弱之处。虽然中国画的特例发展不是一种模式、一种规定,而是一个方略、一个理路、一种状态、一种重建。而以下要点对实行专业化人文通识教育并进入特例发展至关重大:

学科地位:国家决策者虽不会都像宋徽宗那样嗜画,但人民喜闻乐见与国家文化发展所需在今天就是“圣旨”。这就必须通过国家决策并在国家专业目录中将中国画按特例提升,或为二级学科,与“美术学”并列都无不可。这样,即使在不单独办中国画学院的各高校中,其课程设置、课时量与学科地位结构也都会得到特别提高。分科分系以至成立中国画学院都不等于“拉开距离”。中国画要开通“地铁专列”,它至少应在“绘画”中与西画以两大板块形成对举之势。(见表6)

学术研究:以科研开路,结合实践,围绕中国画特色规律对中国画教学从文化特征、办学理念、教材系统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学术研究,科学论证,早日形成中国画当展的完整体系成果并应用于教学。

学术主持:中国画学院设学术主持是一个重要经验,同时,院长也至关重要。应由学术理想一致、坚持中国画本体价值、中国画教育科研成果卓著的资深教授等学术精英人物担任学术主持,并坚持在教学、研究和办学方面对学院持续给予方向性学术指导。

教育目标:以人格教育为首务,全面实行特例发展的专业化人文通识教育。

学术依托:以国学文化为本。可与中国哲学、宗教、文学、京剧、中医、堪舆、武术、民族民间美术等学科置于同一办学空间,同根互证,特色发展。

挂靠大学:以往挂靠美术学院和艺术学院仍难以达到中国特色文化品牌特例发展的特殊要求。应挂靠国学学术资源丰厚的文科类综合大学,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南京大学国学院等。

课程设置:组织编写精选的文化理论课时比重不少于1/3,改变重技轻文的倾向。

招生考试:不考素描色彩而代之以书法、白描、命题画、古汉语、历史、美术史等。

教学理念:从经典与创作的画稿摹写设计能力入手,扭转西方素描写生为中国画造型基础的做法。

中国画的特例发展理路的具体环节尚待进一步探讨。它期待有识之士的共识与多方协同合作,更需要广大同仁悉心建构并付诸实行。

注释:

①见美术观察.2002.5.4—6.“观察家”栏目

②俞剑华.国画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

③梁启超.饮冰室文集[m].转引自许冠三.新史学.岳麓书院2003.19.引自林木.历史认知与历史真实的严重错位——20世纪进化论史观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干扰与失误[j].载美术观察.2006.12.81—85.并参见中央美院编.中国美术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46

④⑤表1左栏根据朱青生的归纳作.见朱青生、(德)史耐德.主动误取——关于中国绘画西化过程中一个史实的研究[j].载传统的延续与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世纪中国画[m].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1997. 80—82

⑥同④83

⑦卢辅圣、徐建融、谷文达.中国画的世纪之门[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249

⑧卢.艺术大师之路丛书.潘天寿[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29,另见.艺术.2005.7.88—92

⑨邵洛羊就说:“我国院校教学近一个世纪,培养中国画人才数以万计,但历数中国画坛成功的良材,仍多靠师徒授受,没有几个是从院校培养造就的(如上海画院的吴湖帆、贺天健、江寒汀、张大壮、唐云、程十发、刘旦宅三十岁左右已誉满春申,他们是师徒授受造就的)。”还说:“沈尹默、启功、周汝昌、黄秋园、张朋、陈子庄、黄永玉、黄胄等一大批书画家都不是美院培养的,但他们的中华文化底蕴都很厚。”见邵洛羊.中国画应该姓中[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46.徐建融也感慨:“像张大千、黄宾虹、吴湖帆、齐白石、陆俨少、谢稚柳,包括潘天寿本人,这类传统型画家,美术学院至今没有能培养出来。”同⑦153

⑩由笔者归纳

11恩物(gifts)一系列可供儿童在玩中学习的教具,共10种。德国佛里德里希·福禄贝尔1835—1850年发明。滕守尧、(美)阿瑟·艾夫兰著邢莉译.西方艺术教育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57—160

12同⑨84

13同⑧33

142004-03-15-08:47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15同⑨84.山西大学李德仁教授赞同邵的主张并助写文稿。参见⑦153

16陈绶祥.中国画教育,失误,还是错误?美术观察[j].2002.5.14

17 2005-12-29.光明网

18刘炜.宋画院的教育功能与院体画的发展.美术观察[j].2005/12.89

参考文献:

[1]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

[2]陈绶祥.国画讲义[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4.2

[3]刘源.搭建新平台,深入研究传统,推进中国画教学——潘公凯谈成立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想法.载艺术[j].2006.2

国画教学论文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广博知识和多种能力的专业人才。高等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育人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应对社会发展实际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学专业,肩负着培养我们国家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重任,更应该努力适应当前形势,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美术专业人才做出贡献。当前,各高师院校美术专业就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对高师美术人才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坚持德育为先、人格为上的育人原则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管教育怎么改革,高师美术教育在育人观念上要始终坚持德育为先、人格为上的原则,要不断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促成完美人格的形成。众所周知,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美术教师,他们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只有身心健康、道德完善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学生,美术教育的育人观念也不能违背此原则。另一方面,高师美术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美术专业人才,创作出高品格的作品,也必须做到先正人心,加强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审美观。为艺先做人,人奇格自高。完美的人格才能创造出完美的作品。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现代著名美术大师及教育家潘天寿先生也多次强调人品与画品的关系:“心正者,人之思想道德品质也。文学艺术,乃艺术家人格思想感情之反映,艺术家思想正,志向大,胸襟宽,眼光远,则画品必高,成就必大,余谓笔正则画正,心正则笔正,人格方正,画品必高,人品不高,画品低劣。”道德修养高了,艺术格调自然就高。因此,高师美术教育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先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端正他们的人生态度,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使之养成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道德情操。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师美术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忽视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从而导致个别学生心理不健康,金钱崇拜,思想怪异等不正常的现象。新形势下高师美术教育一定要把学生的道德情操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与心灵世界,使他们以饱含深情的态度面对社会、自然与人生,从而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和创作热情。

二、加强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美术高校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教学上,教师只重视技能教育,满足于教给学生一些成文法则式的画法技法,而忽视了学生的文化学习和整体素质培养,结果培养出的只是没有思想的熟练技术工。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高师美术教育肩负着传承祖国绘画艺术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培养具有“既精通专业,又善于发挥专业特点;既熟悉理论,又富于实践精神;既了解世界,又明了国情和社会需求;既通晓历史,又善于实际应用等这类全面综合型的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综合性人才,就必须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力争使他们成为具有广博知识的专业人才。个人以为,应该使学生努力加强以下方面知识的学习。

首先,加强美术理论素养。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正是在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后人才能不断超越前人,创造出新的成果。美术的发展自不例外。中国绘画历史悠久,理论丰富。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画历经多次变革,风格多变,画派林立。这些丰富的创作实践和大量的理论经验,是今人学习和创作的宝贵财富。同样,西方绘画发展史亦源远流长,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加强对中外绘画史以及绘画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对本专业的历史进程和理论知识有清晰的了解,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不了解中外绘画史,不了解先进的绘画理论,就只能闭门造车,很难谈得上创新与超越,即使取得一些成就,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画匠。近现代绘画大师们都非常重视对绘画史及绘画理论的学习。潘天寿先生就明确提出了美术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学习“画史、画理及古书画之鉴赏”。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时刻也不能放松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其次,学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一幅成功的作品必然刻着社会思潮的烙印,没有思想的作品永远难登大雅之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民族逐渐融合了儒释道三种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借助其他媒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了人们对社会、人生等的看法。绘画艺术受社会思潮影响,也基本上沿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而发展,昭示着一个时代下的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审美风貌。如唐代著名绘画理论家张彦远的一段绘画理论:“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历代名画记》)我们知道,唐人宣扬三教合一,尤其重视道家思想。这段抽象的画论明显地吸取了道家“以无为美”的哲学思想,反映的是从庄子的“道法自然”“物我一体”理论发展出来的“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的审美观念。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也就无从理解这段话的精神实质,故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习。只有对中国传统思想深入学习,才会理解我国传统绘画理论中诸如“空灵”“气韵”“虚实”等审美范畴,才会真正懂得中国画的意蕴,也才能创造出一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

再次,关注古典文学修养。文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画品的趣味和水平。自古以来,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同源的说法,文学与艺术历来是不分家的。历代著名的美术大师,无一例外在中国古典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甚至许多学者都是集文学家与画家于一身。近现代的国画大师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范曾等都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他们也深谙这一艺术教育规律,非常注重对弟子们文学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要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唐诗宋词等传统经典作品,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趣味。

古人云,工夫在诗外。这话同样适合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高师院校要想培养高素质的美术专业人才,画外的工夫不可小觑。潘天寿说:“画事有天资、功力、学养、品德四者兼备,不可有高低先后。”“画事需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抱负,超越之见识,厚重渊博之学问,广阔深入之生活,然后能登峰造极。”因此,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要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将是一句空话。

三、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体现全面发展原则

先进的教育理念首先要通过课程的设置来实现。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美术教育专业划分过细,教学模式单一,在课程的设置上主要以技能技法课为主,综合课程安排得较少。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综合素质差,适应能力弱,创新能力不强,很难有大的作为。因此,当务之急要改变这种以过分强调技法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 专业课程的综合性

当前,高师美术专业的学生从一入学开始便选择各自的专业进行训练,课程安排主要以本专业学习为主,学习内容太狭窄,视野不开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潜力的发挥,更不符合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在课程的设计上要合理规划,体现全面发展的原则。高师美术课程大体可分为四大部分。(1)绘画类课程:除素描、水粉等基础课程外,还设中国画、油画等绘画专业的所有内容。以中国画的工笔重彩人物写生为例,要让学生了解怎样观察对象,感受人物,怎样构图,如何表现人物精神世界,在技法上如何勾、描、染,哪里当重哪里当轻,无不讲授详尽。绘画类课程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美学素养,具备了这些素养也就不难在设计领域中施展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2)设计类课程:对设计专业来讲,更注重基础内容,像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此外另有融会艺术设计于一身的编织。(3)理论类课程:包括艺术理论和教育理论两大类。艺术理论课是指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中国画论等课,知识面覆盖广。而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教育理论课,则是高师美术教育所特有的课程,也是必备的。(4)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这里尤为关注实习课,它是高师美术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通过教学实践融会贯通,是一次理论与应用的有效结合。

2. 凸显人文精神

重视对文化的理解,重视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当今许多国家艺术教育的共同追求。艺术教育应该被赋予浓厚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设人文课程的比重,有针对性地为美术专业学生开设哲学、美学、历史、文学等饱含人文思想的课程,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其实,中国现当代很多美术教育家也一直比较重视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如潘天寿先生就在教学中增设了文学诗词、书法鉴赏等课程。他要求美术系学生学习时间的比例是“三分读书,一分写字,五分画画,一分其他”,并鼓励师生多读书,多写文章,注意理论研究,扩大知识面。近几年来,为了培养艺术高素质人才,国外艺术教育已经在人文课程的设置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各门艺术之间的综合,意在强化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媒体之间的联系;二是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强调各艺术学科与其他非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形成一种互通、互补的艺术生态关系。”这种做法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当前高师美术人才的培养,要克服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理,从长远出发,在人文综合课程的安排上下功夫,为培养美术高素质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体现个性化

国画教学论文篇8

我国美术高考内容缺失了国画教育内容,考的是西洋绘画内容,走向了西洋画教育的道路,在中国土地上培育西洋画的新苗。纵观我国近年来的美术高考内容,都是素描、水彩、水粉、速写之类的西洋绘画内容,无形之中把美术教育引向了西画教育,这种“扬西抑中”的做法无疑是高校中国画教育走向衰落最大罪魁祸首。由于学生从小就缺乏笔墨书法功底,在高校就是想学国画都是那么艰难,因为笔墨技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短短的两年之内想打好坚实的国画基础比较艰难,别说什么国画创作了。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教学模式不但老化陈旧,而且采取西洋美术教学模式,重视西画基础教学,缺乏国画基础教学,教育导向已经严重偏离本土艺术教育,导致学生最终选择西画众多,选择国画专业的学生寥寥无几。以上几个主要原因就是导致我国高校国画教育走向衰微的主要因素,如果不改变上述这些现状,我国的国画教育将不堪设想。

二、我国高校国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由于我国艺术教育偏离了“主航道”,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国画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艺术成就,到了今天却成了末日黄花,得不到世人的重视,得不到教育部门的重视,相反把外国的艺术教育引入中国后却了成了“座上宾”,这种崇洋的做法实在有损中国人的自尊心。我们不反对吸收借鉴西洋绘画的技法,但不能因此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给抛弃了。虽然我们高校国画教育还在进行,但是它的没落不完全是时展造就的,而是一种人为的教育偏向导致的,是一种有意识的误导造成的。长此以往,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国画艺术将岌岌可危,没有这种忧患意识是很可怕的。所以有识之士要警醒起来,极力倡导我国的国画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在中小学普及中国画教育势在必行。只有打下坚实的国画基础,才能为高校输送大批合格的生源,也有利于高校培养顶尖的艺术人才。高校国画教学也要随之发生重大改变,不能再因循守旧,要打破常规,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极力改变陈旧的思想,把国画教育提高到应有的地位,把国画教学提升到一定的水平。

现在一些普通本科院校的国画教学力量很薄弱,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教师专业水平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国画教学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一些著名高校由于教学条件远远优于普通本科院校,所以不存在师资不足和专业水平的问题,但是名校毕竟是少数,普及国画教育还是要依赖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作为承担国画教学主力军的普通高校,在引进国画人才方面比较困难,很多落后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由于很难招聘到艺术硕士、博士一类的人才,大部分艺术教师都是本科学历,由于学历不达标,无论教学水平还是知识修养、能力、教学经验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差距,本科学生甚至瞧不起本科教师教学。由于国画教师缺乏和学生对于国画的偏见,导致国画教学力量非常薄弱。甚至有些美术学院的领导自身不画国画或者对国画的偏见也会导致学生重视西画,轻视国画。有的学院国画教师仅仅只会工笔绘画创作,对于写意画根本不敢接触,所以更不敢从事写意花鸟、山水、人物教学,这样就导致了写意国画的缺失,教学专业不完整,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半成品”。针对以上种种情况,高校的国画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校国画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从以上我国高校国画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我们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要改变过去那种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那么如何改革,笔者有以下几种建议,一供同仁参考和借鉴。

首先,我们的国画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最底层、最基础抓起,万丈高楼需要从根基一步步建起。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化和艺术,从小学起,从我学起,大凡热爱国画,有一定艺术天赋的中小学学生,学校不妨集中起来,开个兴趣学习班,作为高校艺术生的后备军。在中小学发现了绘画人才就可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让他们在国画学习上“吃得饱,吃得好”。很多学校开始了一些艺术特色班,这是非常好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把有艺术天赋的、热爱学习美术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集训,有利于艺术特长生的成长。非常遗憾的是,这些特色班的教学只是为高考训练学生的西画基础技能、技法,完全忽略了国画教学内容,主要原因还是高考教学制度的问题。

其次,改革我国现有的美术高考制度,这不是我们普通教师所能做到的,需要教育部进行改革旧有的高校制度,我们只能呼吁吧。在美术高考内容中加入国画的创作或临摹。有意识的强化国画学习,把国画和书法作为高考的一项主要考试内容,扭转过去那种西画一边倒的局面。在考试内容上,增加国画线描、国画写意花鸟、山水画的临摹或创作。把西画中的水彩和水粉课程可以若弱化下去。这样就大大有利于中小学国画教育。因为在高校里还要进行西洋绘画基础教学的,所以加重国画考试内容比例,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意识形态上要有意识地导向中国画教育。

第三、高校艺术教学模式的改革。很多高校在大一大二时完全都是西洋绘画基础教学,例如素描、水彩、水粉等课程的学习,等到了大二才开始分专业,专业分完了,学生真正学习专业的时间也不过区区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学生又能学习到多少真正的专业技能和理论呢?最后都是学习点皮毛。学生感叹到4年大学自己的专业基础一点也不扎实。那么我们要改观这种教学模式,在大一时开设素描、水彩、水粉课程,为今后打下一定的造型能力和色彩感觉服务的。大二时就开始分专业,甚至在大一下半年就可以分专业。这样把学生最感兴趣的专业时间大大提高到2.5年———3年的学习时间,专业技能就能得到大大加强。尤其国画教学更是越早越好。大一时就应该加入一定量的国画学习,让学生学习国画线条白描,锻炼学生用线进行造型能力,还要求学生每天必须练习一定量的书法。那些真正爱好国画的学生不妨提前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国画班,因为中国画不需要西方科学的透视法规,也不需要严格的光影效果和色彩。

第四、高校国画教学内容的改革措施。国画教学内容包含着书法教学、绘画技法教学、构图学、创作教学、艺术理论教学等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很多内容被忽略了。如作为基本功的书法教学是国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它是练习用笔用墨的基本功,也是练习线条造型能力的手段,书法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与国画完美结合形成中国画特有的“诗、书、画、印”艺术形式。然而很多院校不重视这项内容教学,这方面要得到加强。还有就是只重视绘画技法教学,不重视艺术理论教学,中国画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画面意境之美的创作来自于画家自身的文学修养和高深的艺术理论修养,然而现在很多艺术生,由于高中文化课就很差,导致他们不喜欢文化课,更害怕艺术理论课学习,由于文学修养和艺术理论修养严重缺失,导致学生创作不出有一定水准的国画作品。加大艺术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要求学生课外多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是一个艺术家必备的。

第五、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和理论的培养。很多教师自己都不具备深厚的专业技能和理论修养,怎么能教好学生呢?很多教师国画技法单一,有的老师只会工笔,有的老师只会写意,有的老师只会花鸟,有的只会山水,这样由于自身专业的狭隘导致教学的严重局限,甚至个别学校国画专业教师都擅长工笔,写意画教学几乎没有,这样如何开展国画的全面教学呢?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除了自己利用业余时间不断自我修炼之外,学院也要给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把自己不足的专业给弥补上去。自己有一碗水,才能给学生半碗水。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不用多说了。

四、小结

高校中国画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画的发展。几十年来的艺术教育已经扼杀了中国画的“特点”,作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呼吁中国艺术教育制度的改革,有义务进行高校国画教学的改革。应该建立以临摹为教学主要任务、以修炼笔墨功底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艺术创作为宗旨的符合中国画传统的艺术教学体系,改变过去那种把西方艺术教育凌驾于中国画教育之上的做法,作为高校艺术工作者要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传统文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民歌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