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5:55:33

国画艺术论文

国画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在当代艺术国际语境中,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率先展开了教学改革。主要方式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以传承中华文化精神为核心,让学生学习国学、培养中国哲学精神和审美风格、审美趣味,建立传统国画评价体系,进行高校中国画的系统性教育。首先陕西高校的中国画教学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传统艺术和国学内容的融入,保障了传统艺术的技法和形式传承。国学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是母子的关系。国学包括传统文学、传统艺学等类别,诗书画印的统一性是在元代就形成的成熟绘画思想,历代中国画家尤为强调“书画同源”。而更早的“气韵说”更是强调了虚无缥缈的“气韵”高于骨骼、色彩的准确性,而“气韵”从何而来,就是传统文艺带给画者的深厚的品格底蕴。所以重视国学、研习国学是进行中国画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陕西高校的中国画教学在大一设置了“国学基础”和通识课程“大学语文”一起强调了传统艺术中文学的重要性,更设置了“先秦文学”、“唐宋散文家”等选修课。此外在大二、大三的课程中,亦设置了与传统艺术相关的选修课,如“古画艺术鉴赏”、“传统绘画装裱艺术”等课程,通过学分的掌控让学生主动地进行传统艺术技能和知识的学习。而在专业课程中,设置有“陕西剪纸”、“陕西风情国画创作”等课程,很好的将地域性的传统艺术融入到教学体系中。在具体教学体系中,亦设置了讲座课程,聘请陕西传统艺术大师、工艺大师进入高校校园,开办讲座,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课程的设置,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主要成分为国学教学、地域传统艺术教学、传统中国绘画教学三部分,这些都具有传统艺术极为活态的、持续的传承力度。如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的专修课学习主要从学习经典画谱如《梅花喜神谱》、《高松画谱》等入手,不再单纯沿用西方素描色彩训练作为绘画基础,而是以传统绘画艺术作品、经典作品为主步入中国画的学习程序中。这样能够让学生学习到纯粹的中国画作品的精髓,更好地以传统哲学思维看待国画创作,进行笔墨的传承和形式的传承,更好地传承了传统艺术精神。其次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基地的教学活动,传承了传统艺术的基本艺术语言和形式。实践基地的教学在绘画专业中是主要的一种教学形式,通常在教学实践基地以自然风景写生为主,如河南的太行山历来是河南高校国画山水科目的主要教学实践基地。但在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则常以石窟寺、博物馆、民俗馆等人文资源集中区域为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前往这些地方,临摹前人精美的石窟壁画,体会经典的传统艺术雕塑形象,摹写经典的传统画作。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陕西传统艺术资源,更在高校国画教学中传承了传统艺术,使学生通过临摹和体验将传统艺术的形象和语言融入到自己的国画创作中。最后陕西高校的中国画教学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传承了传统艺术的精髓。如前文所述,传统艺术是有着与西方迥异的哲学思维作为背景的,单纯以写实性来评价当代中国画创作与教学是有局限的,片面的。陕西高校的国画教学在整体教学理念中转变了这一单一片面的评价体系,转而以传统艺术中的笔墨趣味、情感抒发为主建立的评价体系,如中国传统南宗画派认为好的画作需要“气韵为上”,不以形似为主,但讲究整体画面的协调和独特的笔墨意趣,讲求水墨恰当的比例和墨分五色的精妙,更重视留白、全景式构图和散点式的透视效果等。这些评价准则都是与西方古典写实原则迥异的。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传承了传统艺术的品评标准,更进一步地传承了传统艺术内在的哲学精神和艺术形式语言。在教师普遍建立的传统艺术评价思维的大背景中,学生更对传统艺术所需的技法、意趣和文艺功底感兴趣,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从而促使了传统艺术的现当展。

二、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对传统艺术的发展

当代高校艺术教育并不局限于对某一艺术的完全传承复制,更多的是为了其适应新时代的新发展,以及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向。传承是为了创新和发展,传统艺术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中扮演的是手段和方式的角色。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通过研习国学、学习经典传统绘画作品、体验品味传统艺术文化形式如建筑、雕塑、壁画,以及建立完善的传统艺术评价体系很好地传承了传统艺术,但其目的并非是复制传统艺术,而是在高校国画教学中发展传统艺术。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对传统艺术的发展主要有三点:第一是促进传统艺术的原态发展。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以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教学评价等形式融入了传统艺术,对其进行了有益有效的传承发展。如陕西传统的剪纸艺术在高校教学和科研研究的体系中得到了保存,使一度濒于失传的剪纸艺术以及刺绣艺术等民间其他小众艺术种类得到了保存式的发展。再如陕西的窑洞建筑艺术审美风格在高校国画教学中融入了教学创作内容中,对窑洞建筑的原态发展具有一定的保障。我们还通过课程、实践活动等形式促使学生对传统经典艺术作品展开主动研习临摹,是传统经典艺术作品赖以原态保存发展的外在条件,这些形式都促进了传统艺术的原态保存和发展。第二是促成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以临摹经典作品为手段展开创新式的创作型教学,在学习传统艺术的独特艺术语言和形式基础上,融合时代主题进行创新发展:如以陕西黄土高原的地理风貌色调为色彩创新水墨类别创作;以陕特建筑艺术为创作主题运用传统皴法、线描技法进行新型国画形式创作;以传统界画艺术为形式进行新城市题材国画创作等。这些都是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融合式创新发展。正如传统国画画论中所言:“可从者从之,宗也,不可从者违之,亦宗也”,它从原态传承和创新式发展两方面论述了两者都属于传承发展的途径。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通过各种形式丰富了传统艺术的艺术表现语言,扩充了传统艺术的创作母题,促进了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新发展。第三促进传统艺术的材料发展。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了地域民俗元素,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纸砚的物质材料融入剪纸、刺绣、泥沙等新型材料,创新发展了中国画创作中的形式材料语言,以实验性国画创作为手段进行了国画的创新发展。这种创新型的材料发展不仅表现在用具种类的丰富上,更表现为画面材料和形式的发展上,是陕西高校国画教学对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探索发展。

三、结语

中国自古的绘画思想是“书画同源”,是“游于艺”,是《古画品录》中所称的“气韵为上”,更被称为“士人画”、“文人画”,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画与传统文化艺术的紧密联系性,是中国画赖以存在的灵魂与核心。所以学好中国画的基础和核心是学好国学、学好传统文艺。抱着这种思想展开的高校国画教学,对传统艺术可起到传承和促进发展的作用。陕西高校国画教学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和评价体系等形式传承了传统艺术,并促进了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实现了原态发展、创新发展和材料发展,实现了高校国画教学对传统艺术的保护、流传和创新。

国画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西方绘画注重用线条来框定事物的轮廓,线条依赖于物体的形状、透视角度、解剖结构等。西方的写实主义大师阿尔布雷特•丢勒、安德鲁•怀斯等人,对线条的处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们倾向于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以最合理的线条做出对现实的勾勒。当线条界定了物体的边界,颜色开始发挥它的作用。西方的抽象主义大师,如瓦西里•康定斯基、彼埃•蒙德里安等,也是通过线条来表现空间、质感等元素,线条依旧是从属地位,而色彩构图才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毕加索、亨利•马蒂斯等大师,在吸收雕刻艺术和东方绘画的技法后,真正发挥了线条的表现力。总体上看,西方绘画是从写实角度出发,将视觉真实进行抽象,得到主观表现的线条,其意在刻画形体的界限。西方绘画对线条的应用集中体现在素描上,线条是光线投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明暗面的分界,线与面紧密结合。脱离面的存在,线条的表现力将十分苍白。西画中线条主要起到媒介的作用,而对线条的应用也是出于科学、客观、理性的角度。

国画的线条既是一种艺术媒介,又是画家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主观情感因素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国画的线条最恰如其分的表达就是“似与不似”之间,“似”即神似,得所画之物之精髓,经画家抽象出来用线条表现。而“不似”则使画家脱离了具象的束缚,可随势而动,使线条成为提炼、概括、改造的过程。国画与西画最大的不同在于国画的写意性,西画虽也有抽象主义作品,但其抽象已达到了纯粹形式的存在,其线条也不依赖于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西画的抽象是以画家的情感为动机的纯粹形式,而国画的写意则未脱离客观事物。国画重在“意”,其中仍有实物的存在,而营造的则是空灵的意境。如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江天暮雪》,画面最上方,仅简单几笔,就勾勒出被雪覆盖的山中庙宇。画面下方的断崖青松,孤傲挺拔,立于万仞绝壁之上。画面的正中,则是老人在只有一些芦苇的寒江中垂钓。画中意境,正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开阔的江面上,老人与孤舟成为画面中唯一的生机所在,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归隐的意境。国画对意境的追求,没有脱离客观事物的存在,不是绝对精神领域的抽象,而是讲究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国画在创作中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追求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生命的动感的体验。画家创作时,对客观真实的有意识的主观取舍,造就了对束缚在客观形象中内在情感、韵律的释放。国画在创作时对“意”的极致追求,可用得“意”忘“形”来形容。但这种忘“形”,与西画抽象的纯粹精神不同,可以解释为重意而不重形,同时要通过形来写神。如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群虾图》,群虾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仿佛要跃出纸端。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虾的活泼灵敏。虾的触须用浅淡的细墨线画出,呈弧状,似柔实刚,表现虾游动的动感。虾的前爪,则用墨线由细变粗勾勒,通常绘出三节虾腿就是尖端的两螯,这些有开有闭状如钳子的虾螯,使虾的力度尽显。虾的眼睛用短粗的深浓墨线刻画,构造出有虚有实、相得益彰的整体。虾的身体与头部稍有间隔,类似的,腹部的虾腿与身体亦有间隔,用笔似断实连。白石老人画虾,线条虚实相宜,虾的触须交错中也给人乱中有序的感觉。观其纸上之虾,犹如水中游弋之虾,可谓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二、线条营造的形式美是国画创作中的一项重要审美要求

线条本身不仅要求简洁流畅、直中有曲,而且在线条的组织中也要求疏密有致,错落有序。在欣赏国画时,对线条的欣赏可感受到画家笔力之所在,即所谓的力能扛鼎、力透纸背等。如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画师通过刚柔并济的线条刻画出近300个人物形象,而人物各有特点,绝不雷同。三清殿内的《朝元图》,诠释了众多神仙形象。众神仙的面部和衣饰线条富于变化且圆润流畅,绘制的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以神仙的面部为例,头戴的金冠花纹繁复但不凌乱,五官端正而丰盈圆润。尤其是对髭须的刻画,少则几十条、多则百多条长线构成的胡须,各条胡须的铁线描细线绝无相交之处,而胡须的疏密又表现出其自然的纹理。通过线条刻画出衣褶皱生动自然。永乐宫的古典壁画,将国画中对线的审美充分展现出来,线条流畅飘逸的神韵,诠释了我国画家自古以来对线条孜孜不倦的追求。

三、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之说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有云:“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这一说法指出了象形文字是书法和绘画的共同来源,从陆探微、张僧繇到卫夫人的《笔阵图》,历代文人雅士对这一说法表示了认同。书法的运笔与国画的线条有着诸多的类似之处,研究线条可从书法的运笔入手。卫夫人的《笔阵图》中,对书法的审美要求做了概括,其中“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等说法,将书法的神韵充分地描摹出来。元赵孟頫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他也对书画同源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书法,其实质是将线条组织起来的抽象艺术。书法注重线条的气韵、风骨,所用工具为尖峰毛笔,与国画相同。书法既是文字,又是图画。书法笔法的中锋、侧锋、逆锋、藏锋、露锋、飞白锋等运笔方法,运用在国画艺术中,可强化线条的表现力。经从古到今的长期积累过程,书画家将书画的线条书写归纳出了程式化的规定,线条自身具有审美价值,这是国画区别于西画的重要特征。

国画创作过程中,线条是最基础的一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总结了画竹的三个阶段,即“眼中、胸中、手中”三段,可以作为国画的创作方法的概要。“眼中之竹”阶段,画家在生活中观察所要绘画之对象,将绘画对象的形貌、动作、变化等客观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为作画做好准备。“胸中之竹”阶段,画家将具象信息提炼抽象,形成取舍,从而得到与对象内在本质直接相连的形象。这时的画已经在脑中形成,是完成审美过程的结果。前两步做好后,作品需要画出来,这样才可以让人欣赏,即“手中之竹”。在绘画过程中,线条是将“胸中之竹”转化为实际作品的最基础一步。勾勒线条要经过起笔、运笔、收笔三个过程,运笔的转折、顿挫等,对表现对象的神韵尤为重要,勾出的线条轻重缓急皆依神而动。自然流畅的线条,不仅可营造客观对象的界形,同时表现对象的空间感和纹饰肌理,线条的疏密、长短、粗细、直曲、轻重表现出对象的韵律和节奏。最重要的是,线条是画家主观提炼的结果,可传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抒发画家的灵感激情。脱离了线条而追求色彩、意蕴等,注定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无支撑而成为过眼云烟。

国画的线条用笔方法流派很多,但归结起来,影响力最大的是骨法用笔。线在中国画上具体体现为点、线、皴、擦等不同的形态,不管什么形态的线,都要归于用笔———骨法用笔。如点有梅花点、一字点等;线有铁线描、高古游丝描等;皴有斧劈皴、披麻皴等。南朝齐地谢赫在其画论《古画品录》中,提及了绘画作品的创作方法,即“骨法用笔”。“骨”即骨骼、骨架等,用于提供对创作对象的形态支撑。当时的绘画主要是勾线造型,因此对线条的力度、动感、精准性要求极高。墨线是对客观事物绘画造型的基础,线条的骨感表达了失误的内在本质。所谓“法”,即原则,法则,用笔要讲究原则方法,以笔力的变化表现、以线条的结构来诠释不同物象的风格。骨法用笔自谢赫的阐释之后,成为历代评判绘画艺术的重要标准。传统文化与传统绘画工具所产生的用笔方法的美学原则,经历不断的发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清代石涛曾言:“法于何立?立于一画。”即指出绘画的线条是造型与达意的融合。而现代的国画,线条成为形神兼备的基础,每个学习国画的人,如果没有坚实的线条功底,想成为国画高手是不可能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从我国早期的绘画到现代的国画作品,一以贯之的是线条的基础地位。国画对线条的意象化应用,使线条具有了传神的特质,同时,国画的线条可以脱离面而独立存在,这也是国画区别于西方画法重要一条。对国画的传承和创新,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对线条艺术的继承发展。

国画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造型特征和表现方法,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和社会哲学,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过程中,往往采取以小见大、以大观小的表现方法来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甚至直接参与到客观事物中去,全面的加深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贯穿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使得绘画不仅起到认识客观事物的作用,还能够起到告诫、教育的作用。在对山水、花鸟等自然事物的观察、认识过程中,将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联系起来,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充分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画的创作十分注重构思,讲究形象思维和意识形态,将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起来,在造型方面不拘于表面形式,讲究神似与形似的结合,能够清楚的表现事物的神态情感,传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和所要表达的主旨。中国画在构图上注重整体经营,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间、空间中的事物按照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手法,进行新的布置,然后构造出画家想要表现出来的时空意境。中国画通过特有的笔墨技巧来表现事物和传达情感,以点、线、面的形式来描绘事物的形态、质地、光暗等。在文人画的创作中,十分重视书画同源,对画家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艺术素养要求较高,讲究诗、书、画、印的相互结合,通过将诗文跋语题写在画面上的方式,来表达画家对艺术、人生、社会的认识。

2中国画在群众艺术领域中的作用与发展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集中体现了画家对人文、社会的一种价值判断,作为画家,艺术从事者,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基本现象或者人的精神追求有着自身的一种判断和思考。画家不能够从当代社会和文化中脱离出来,否则就不会对当代文化的建设起到作用。因此,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要与当代文化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作品的精神价值。画家要参与到社会的发展中来,关注社会现实,通过作品的创作,传达自身对社会的认识和想要表达的情感。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具有忧国忧民情怀的画家,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丈夫情怀是诸多文人的一种情结,其在创作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赏心悦目,还可能想着干预社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发挥出对社会、人类有用的作用。对社会现实关注、对美好理想追求、对人文精神关怀是诸多文人、画家贯穿于中国文化之中的精神寄托。群众艺术不同于文学艺术,其是以得到最多群众的接受与欣赏为主,这就使得群众艺术在艺术的形式上种类十分的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群众艺术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扩展性,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画在审美形态和精神意识上是有高低之分的,由于对文人、画家的人品有着限制,有着仁、义、礼、智、信,就如我们所熟知的“八荣八耻”一样,这种限制使得中国画的品类、审美形态都向着良好的方面发展,在画作中很难看到低俗、丑恶等,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引领群众艺术向着正确的、良好的方向发展。

从年代久远的彩陶、岩画中可以看出绘画具有很强的表现性,是原始人类一种直觉上的绘画方式,不是自觉地,缺乏理性的支撑。绘画的表现性是经过中间再现过程后一种理性的把握,对人的精神有着引领作用。这种表现性对当时的人来说是感受不到的,直到魏晋时期,这种对绘画语言的自觉才出现。到了今天,绘画语言的作用还是十分的重要,人文精神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在群众艺术领域中,绘画语言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是人文精神的承载体,通过自身的因素来传达精神情感,传达一种情绪。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绘画中看到表达人们生活状态的丑恶的东西,一些比较前卫的中国画里就有这些东西,如邵波画等。这些画作以直接的方式描绘了都市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都市人对生存状态的质疑,感受到彷徨与无奈,虽然有所感受,但是这种直接进入的方式没有很强的针对性或缺乏批判意识。相对于这种直接进入的方式看来说,林风眠采用了逃避的方式来表现其对文化批判的意识,对现实十分的失望,通过画作来寻求心灵上的安慰,有着一种田园牧歌、世外桃源的情结。无论是直接进入的方式还是逃避的方式都反映出了都市人对当代文化的一种批判。从相反的方向来说,也恰是这种批判,反映出了都市人对当代文化的需求与渴望,体现出了群众艺术领域中,人们对美好理想、精神文明的追求。目前,中国画在群众艺术领域还缺乏理性的把握与分析。因此,要重视中国画在群众领域中的作用与发展,特别是绘画语言方面的开发。

3结语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艺术领域上的发展辉煌灿烂,群众艺术的发展也十分的繁荣,中国画在群众艺术领域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引领群众艺术向着正确的、开放的方向发展,促进了我国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国画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一)思想上要认识到位

在中国古代,对于艺术的教育就非常重视,比如古代教育中强调的“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既包含了技术的学习也有艺术的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同等重要,同步开展的。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同样也继承了古代教育的理念,学校课程设置中不仅有职业能技能培训课,还有音乐、美术等文化艺术课程。可以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另外,在学习方面国画艺术课程的学习和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是有相通之处的。中职学生在掌握了中国画的绘画技巧的同时还可以将其应用到职业技能学习中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在开展国画艺术教育时,应该从思想认识上改变学生的学习艺术课的无用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采用学分制形式,确保正常开展

相对美术院校来说,在中职院校中开展国画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缺陷,比如在教学计划方面不够全面详尽、教学课时不够充足、学生基础薄弱等。因此,为了保证国画艺术教学课程能够正常、持续的开展,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多加注意。比如,在新生开学之初的第一学期就开设国画课程,每周至少一节国画课,并且要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采用学分制的形式激励学生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国画艺术的外在动力。

(三)教学过程中方法灵活多样

国画艺术教学中,很多学生出于兴趣原因不愿意学习中国画,为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学之初,可以通过欣赏课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画、介绍历史上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画家的生平趣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细节的设置,比如在教学环节上可以先从临摹教学开始,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写生、创作等。在临摹阶段,可以让学生先学习线描,反复练习每一线的起笔、运笔、回峰、停顿、收笔等动作,在循序渐进中逐渐提高绘画基本功。在临摹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性,可以采用临摹不同作品或者是采用不同的临摹手法等手段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不应操之过急,不同的学生可能在不同的国画风格上有不同的领悟能力,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优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领域。

二、结束语

在中职院校开展国画艺术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方法技巧,同时熏陶学生的品格秉性得到,使学生养成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求学态度与崇尚美学的价值观等良好品质。总而言之,在中职院校开展国画传统艺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国画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1.1改变教学目的与评价模式

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去提高欣赏的能力和创造力,把所思所想体现在艺术中,而并非是短浅的、功利性的目的。这种改变是最根本的所在,若非如此,美术教学就不能真正找到合理的价值,也就不能吸引师生的眼光了。大方向的改变困难重重,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因材施教,而不能“唯学分是举”。要尽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提升学生对艺术的感染力。同时,学校对教学工作的评价不能仅仅是创作技法的提高,更要让学生真正从中获得自我的提升,这样才能达到“美”的教育目的。

1.2从多角度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国画中的山水之灵气,是其绘画艺术最独特的风格。宣纸,墨迹,构成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格局。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巨变,中国画的艺术中蕴含了国人的思想与智慧,它与社会、信仰、感悟、审美都密不可分。如何从多种角度入手,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热情,是每一位研究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课本的教学不是唯一的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户外写生,让学生真正地感悟大自然,明白“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不同的创作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又由于中国画与诗歌艺术密不可分,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等多种载体向学生诉说唯美的诗句,典雅的风景,借此传达出国画中最美好的部分。例如“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雅致,“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的寂寥,引导学生去发觉艺术的人生,留下他们自己的春秋笔墨,才是促进中国画美术欣赏教学的最佳途径。

2结语

古往今来,对人的思想产生震撼力的作品,或是饱含了对人性的思考与哲学的参悟,或是将自身融入山水之间,去体会自然的无穷魅力。中国画既有时代的“春云浮空,秋水行地”,又有人生的“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者的创作能力,对其艺术审美欣赏的教学必不可少。通过对中国画的美术欣赏教学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师生都应改进自己的态度,只有双方都积极参与和思考,才能真正的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使整个课程平稳和缓的发展进步下去。

国画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造型特征和表现方法,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和社会哲学,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过程中,往往采取以小见大、以大观小的表现方法来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甚至直接参与到客观事物中去,全面的加深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贯穿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使得绘画不仅起到认识客观事物的作用,还能够起到告诫、教育的作用。在对山水、花鸟等自然事物的观察、认识过程中,将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联系起来,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充分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画的创作十分注重构思,讲究形象思维和意识形态,将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起来,在造型方面不拘于表面形式,讲究神似与形似的结合,能够清楚的表现事物的神态情感,传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和所要表达的主旨。中国画在构图上注重整体经营,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间、空间中的事物按照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手法,进行新的布置,然后构造出画家想要表现出来的时空意境。中国画通过特有的笔墨技巧来表现事物和传达情感,以点、线、面的形式来描绘事物的形态、质地、光暗等。在文人画的创作中,十分重视书画同源,对画家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艺术素养要求较高,讲究诗、书、画、印的相互结合,通过将诗文跋语题写在画面上的方式,来表达画家对艺术、人生、社会的认识。

2、中国画在群众艺术领域中的作用与发展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集中体现了画家对人文、社会的一种价值判断,作为画家,艺术从事者,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基本现象或者人的精神追求有着自身的一种判断和思考。画家不能够从当代社会和文化中脱离出来,否则就不会对当代文化的建设起到作用。因此,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要与当代文化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作品的精神价值。画家要参与到社会的发展中来,关注社会现实,通过作品的创作,传达自身对社会的认识和想要表达的情感。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具有忧国忧民情怀的画家,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丈夫情怀是诸多文人的一种情结,其在创作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赏心悦目,还可能想着干预社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发挥出对社会、人类有用的作用。对社会现实关注、对美好理想追求、对人文精神关怀是诸多文人、画家贯穿于中国文化之中的精神寄托。群众艺术不同于文学艺术,其是以得到最多群众的接受与欣赏为主,这就使得群众艺术在艺术的形式上种类十分的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群众艺术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扩展性,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画在审美形态和精神意识上是有高低之分的,由于对文人、画家的人品有着限制,有着仁、义、礼、智、信,就如我们所熟知的“八荣八耻”一样,这种限制使得中国画的品类、审美形态都向着良好的方面发展,在画作中很难看到低俗、丑恶等,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引领群众艺术向着正确的、良好的方向发展。从年代久远的彩陶、岩画中可以看出绘画具有很强的表现性,是原始人类一种直觉上的绘画方式,不是自觉地,缺乏理性的支撑。绘画的表现性是经过中间再现过程后一种理性的把握,对人的精神有着引领作用。这种表现性对当时的人来说是感受不到的,直到魏晋时期,这种对绘画语言的自觉才出现。到了今天,绘画语言的作用还是十分的重要,人文精神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在群众艺术领域中,绘画语言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是人文精神的承载体,通过自身的因素来传达精神情感,传达一种情绪。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绘画中看到表达人们生活状态的丑恶的东西,一些比较前卫的中国画里就有这些东西,如邵波画等。这些画作以直接的方式描绘了都市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都市人对生存状态的质疑,感受到彷徨与无奈,虽然有所感受,但是这种直接进入的方式没有很强的针对性或缺乏批判意识。相对于这种直接进入的方式看来说,林风眠采用了逃避的方式来表现其对文化批判的意识,对现实十分的失望,通过画作来寻求心灵上的安慰,有着一种田园牧歌、世外桃源的情结。无论是直接进入的方式还是逃避的方式都反映出了都市人对当代文化的一种批判。从相反的方向来说,也恰是这种批判,反映出了都市人对当代文化的需求与渴望,体现出了群众艺术领域中,人们对美好理想、精神文明的追求。目前,中国画在群众艺术领域还缺乏理性的把握与分析。因此,要重视中国画在群众领域中的作用与发展,特别是绘画语言方面的开发。

3、结语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艺术领域上的发展辉煌灿烂,群众艺术的发展也十分的繁荣,中国画在群众艺术领域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引领群众艺术向着正确的、开放的方向发展,促进了我国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国画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名家评秦胜水画牛

刘健(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美协理事)

皖人秦胜水学弟擅画黄牛,经年历月潜心中国传统笔墨精神与骨法研究,坚持以水墨写意融形神兼备、并利益于淮北乡土生活积累,对黄牛别有情愫,长年写生,速写稿数千余,心得笔记数拾本。难能可贵的胜水学弟人生阅历丰富、务农、扛枪、部队转业后先后任职教育、文化、党务、民族宗教、人大部门领导工作,沐浴政策开放春风。担当商业贸易公司老总数年,始终以黄牛吃苦耐劳甘奉献之精神为座右铭。且长年画牛勤奋不辍,其笔下牛之形态各异,表情生动,用笔简约,且丰厚,墨法酣畅。

尚辉(《美术》杂志主编、著名艺术评论家)

秦胜水是当代以水墨大写意为牛造像的探索者。秦胜水在继承前辈写意牛的同时,更注重草书用笔的渗入,并试图将草书用笔和牛的动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灵秀、飞动、洒脱的笔意墨蕴。特别是近期的作品,试图在群牛的表现中寻找画面构成和笔墨之间的关系,于此探索农耕时代牛的崇拜如何进入当代城市文化的视觉体验。

程大利(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

秦胜水书画之道为人格之道,大明境界于此彰显。

雷子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

胜水先生喜爱画牛图,笔下时有奔放或曲折抒怀之作,世人以得其图为欢喜。

李奇茂(台湾淡江大学艺术中心主任、台湾艺术学院教授)

秦胜水画牛以形、神法诠释牛之气。

戴顺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室主任)

以画牛为题材古已有之并江山代有才人出,画牛最佳者当属宋人。今人秦胜水亦画牛,他之牛大气,笔墨痛快、堪称当前最牛之人也。

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理事)

气厚神和,气厚乃养神,和乃湎气厚,神和乃画之美境。胜水画牛气足神充,有大境界也。

国画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现代社会 学生 自身素质 艺术素养 自身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1 现代社会对学生自身素质要求

当今的艺术世界是一个充满挑战、矛盾、抗争和变革的世界。处于这个历史时空的中国传统绘画教育,也正以多元的价值追求和空前的形态变化策应着汹涌澎湃的文化冲突、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和起伏跌宕的艺术思潮。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绘画教育在时代的文化大潮和中华民族后代的学习与成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发展与生存关系到我们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兴盛;继承与创新,所以,无论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教育者,还是学者,都必须担负起这个传统文化体系的研究工作和教育改革,以便使中国传统绘画教育的当代性具有更为正确的理性分析。

审视20世纪以来的中国传统绘画教育,其生存的境遇几经沉浮,在近代内外交困的中国政治现状中,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深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随之而来的状况则是废除传统,质疑教育。于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教育开始模仿西式教育而进行素描、色彩等西方艺术教育模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根本被义无反顾地抛弃了,这一状况的改变也殃及了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其影响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在艺术上有着真知灼见的进步艺术家们并没有为之而消沉,他们主张“以15世纪以前的中国画”为体,“取欧画写形之精,以补我国之短”这一理论来继续着中国画教育的“新文化美术”之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以传统水墨为载体的中国画教育,开始以抵制既有的被神圣化了的创造方法为标志的“85美术思潮”为教学主体思想。

面对现代社会对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高校艺术教育致力于解决现当代文化思潮多元发展下的传统文化弘扬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高校艺术生对于自身艺术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的特殊使命和意义,为提高国民的文化艺术素养,廓清艺术发展思路作一份贡献。

2 学生艺术素养自身的培养

传统绘画思想是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必由之路。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有非常大的潜力,鞭辟入里,博大精深。老师既要把正确的观念灌输给学生,又要保持教学的稳定性和把握一定的依据性,让学生学有所长和学有所依,从而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怎么看待传统,也是艺术教学中要明确的问题。艺术的发展只有根植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所以传统并不会束缚学生的创造,反而会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基于现代社会对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对教师培养好学生的使命要求有所提高,特别是对学生艺术素养自身的培养,这就需要老师在传统艺术教学中对学生艺术素质及基本技能培养进行精心设计,其具体参照表1。从举措一览表中可见,评价内容从评价项目、评价方法两方面来展开。其中,评价项目包括多读书、广闻见、有胸襟、勤习苦四项;评价方法包括静态分析、形成性评价、动态分析、终结性评价四种。静态评价的评价内容包括如下,艺术论文写作水平(多读书:即通过多读书提高艺术论文写作水平),艺术批评与审美、艺术作品鉴赏水平(广闻见:即通过多读多看多听所思考来提高艺术批评水平与审美、艺术作品鉴赏能力),道家哲学思想与现代艺术创作的融合(有胸襟:即找出传统文化及现代艺术的互补之处来加以融合),作业数量及艺术作品质量的通过率(勤习苦:即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艺术作品质量),即在特定时空现实状态下的评价为静态评价;同时,更重要的是动态评价,即对被评价者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注意学生的发展,动态评价的评价内容包括如下,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多读书:即通过多读书提高艺术文化水平),分析及解决艺术问题方面(广闻见:即通过多看多听增强分析及解决艺术问题的能力),艺术认知力度及创作力度(有胸襟:即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来加大艺术认知力度及创作力度),专业技能水平(勤习苦:即通过勤奋苦练促进专业技能的增长)。

形成性评价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教与学而提供频繁信息反馈而进行的评价。①它所包括的评价内容有,所学生需读的书有:古今论画之书(如各种画论等书籍)、金石碑帖、古人诗歌、笔记小说四部分;开阔学生的见闻:文人之神悟(意境)、作家之绳墨(规矩)、习俗之移人(群众需要)、师传之墨守、气质之褊弊、家法之渊源、物理之探究(造化与事物之规律)、地壤之区分(所居地区山川之不同);加大学生的胸襟:不贪浮华、轻视图财、心无俗忧、自拟先哲(以前贤为榜样);培养学生的品德;朝夕染翰(早晚练习作画)、多观名迹、着意临摹、到处写生、力祛褊弊(努力除去褊狭陈旧的成见)。

总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一门课程或一个学期结束后,为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或评定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对教学结果作出的综合总结和成绩评定。②在终结性评价中,主要体现鉴定功能,以课程目标为参考。③它所包括的评价内容有:增加学生的勤习苦练:考察学生素质、学养、格调、文化、境界的综合,实现量的积累;考察学生吸收、继承、体悟、理解、分析的艺术学习态度之综合能力;考察学生人格魅力、执着精神、谦虚为学的思想品德及行为操守;考察学生学习兴趣、眼界、技能及创新的个人发展能力。

通过以上举措一览表可见:传统艺术教育对学生艺术素质及基本技能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赋予高等艺术学生的时代新要求。在艺术形式百花齐放的现当代社会,各种艺术思潮层出不穷,学生学习艺术传统必然会很好地廓清艺术发展的思路,同时更好地对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正确的鉴赏,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艺术理论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学生在艺术技能的学习中重视传统文化及绘画理论的学习,能很好地将实践技能与理论相结合,更好地指导实践,同时也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

注释

①②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3.

国画艺术论文范文第9篇

刘咏阁自幼随近代大师吴昌硕的弟子廖同先生学习诗文、书画、篆刻,尤在传统笔墨上造诣极深。九岁时又随李新民、龙瑞两位先生学习素描色彩、工艺美术,打下了最初的西画功底,系国家画院院长龙瑞先生的开门弟子。1971年即代表中国参加中日青少年书画展,二十岁拜国画大师梁树年先生学习山水画,并因多方面的绘画才情很得梁先生的赏识。除却前面几位授业恩师,青少年时期经常得到李苦禅、蒋兆和、黄胄、朱乃正、大康、刘炳森、李铎诸位先生的教诲。

主张文化融合的“大艺术”论,传统与现代兼备。在多方面艺术领域有所成就,中西绘画、书法、摄影、工艺美术、展览设计、服装设计、艺术论文等多次获北京市和部级奖项。

1991年由梁树年先生题签的《刘咏阁画选》由北京出版社出版。2001年,由龙瑞老师亲自帮助遴选作品,由梁树年、龙瑞老师撰写前言的大型个人画册《墨庐墨迹――刘咏阁绘画作品集》由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还远销欧洲。2009年6月个人诗集《心远之觞》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刘咏阁参加的各类展览不胜枚举,获奖亦数不胜数。诸如:中日青少年书画交流展、海军画展、全军美展、首届山东省青年时装大赛、青岛市油画展、书法电视大奖赛、北京市美术展、第一届北京现代书法展、华北五省市美术展、中国艺术家南美风光绘画作品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展以及“长空杯”、“黄河杯”、“泰山杯”等书画、绘画展。

2002年夏秋季,应法国欧洲时报社和比利时比中友协的邀请,赴欧洲十国举办了个人作品巡回展,并与西方艺术家多次进行现场技艺交流与研讨。

近日,受国家汉办和教育部委托,刘咏阁作为经贸大学艺术团的指导老师前往希腊、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捷克、德国等欧洲六国巡回演出,所表演的“笔墨太极”引起极大反响。舞台上,刘咏阁先生与学生进行九式太极操表演,仅几分钟便在六尺整宣上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两匹奋进腾跃的汗血宝马。他用高超的笔墨技法融合了传统与现念的书画技艺,征服了高傲的欧洲观众。

不仅如此,刘咏阁于日本、泰国、深圳、青岛,以及法国大使馆、委内瑞拉等大使馆举办过个人画展及联展。作品多次被当做重要的外事文化交流的礼品。其书法、油画、国画、摄影以及现代艺术作品被聂荣臻、李岚清、吴仪、赵南起等国家领导人以及委内瑞拉总统、韩国总统、法国大使、波兰大使收藏。国画、油画、书法、现代水墨画等作品也广为政府机构、欧美驻华使馆、文化艺术公司以及国内外人士收藏。近年来,艺术作品在国内拍卖市场屡有佳绩,已经引起许多市场专业人士的关注。

国画艺术论文范文第10篇

李春锋,1976年出生于辽宁绥中。200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2010-2011年中央美术学院唐勇力教授工作室国内访问学者。现为渤海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李春锋是一位艺术探索者,他以纯正的心性感悟艺术真谛。他以生活为源头,以笔墨来觉悟生命境界。追求艺术是李春锋的一种生活方式。毕业创作中国画《灰色的天空》被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并获“美苑杯”学术奖。中国画《墨韵1》《墨韵2》参加美国Northea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学术交流展并被收藏。

李春锋毕业后,应聘来到渤海大学,来到第二故乡——锦州。面对着辽阔的渤海湾,面对着苍茫的辽西大地,面对着博大精深的锦州文化和历史。李春锋的创造灵感在涌动,创造力在勃发。在繁忙的教学之暇,李春锋辛勤创作,他画渤海捕鱼船,他画辽西的山山水水,他画锦州市的历史人物,一幅幅艺术精品在他笔下陆续诞生。上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纷纷起来抗击日寇。诞生于辽西的东北义勇军,奋不顾身可歌可泣的历史史诗,使李春锋深受启发,他的艺术心灵在颤抖,他的情感时时都深受感染。李春锋在研究锦州市这些丰富的历史文献,观看了多部国内历史纪录片与图片资料,心中油然升起了崇敬。他酝酿创作讴歌抗日英雄的画卷。经过数月的艰苦创作,中国画《高高的山岗》以独特的造型语言,以深沉的艺术形式,以咏史的方式,再现了当年中国的抗日英雄的光辉形象。中国画《高高的山岗》参加庆祝中国人民建军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渔者归来之一》参加首届辽宁省青年美术家学术提名展、第四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2008年《祥云》人选“和谐家园”全国工笔画作品展;《静静的港湾》参加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并获二等奖;《陕北夏日之一》参加首届山水画双年展并获优秀奖;2008年《中国工笔》杂志专题采访李春锋,并发表文章与作品。对中国画创作的深厚心灵体验,成为李春锋的艺术创作动力,他籍以抗日英雄事迹的心灵感应,绵延并书写着中国文化的气象和精髓。将生活之中的素材逐渐向艺术中的真我完善,从而获得了华滋浓郁的笔墨意像,意蕴生动妙味无穷。

李春锋聪慧而踏实,热情而执着,不声不响却才华横溢。其人物造型和笔墨表现方面的功力:精炼到极致的构图处理,徜徉于二维与三维之间,是平面化的,也是立体空间的。这种调度造型语言的睿智使作品同时具有了较强的视觉张力和深入刻画的精到,从大的形式构架上摆脱了传统的积习,获得了清新的气息。《静静的港湾》,以繁茂见长,北方海域普通渔船上的随意一隅,劳动环境里,各种道具被悉心刻画,整幅作品亦工亦写,用心处反复渲染,空灵处轻松带过,平和自如,张弛有度。整体语言质朴、内敛。这些特点,在此幅作品中亦有充足的表现。

上一篇:录音艺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抽象艺术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