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毕业创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2 13:27:57

国画毕业创作总结

国画毕业创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历来受到广泛关注,而对于学生而言,毕业展是对自己大学期间艺术学习与艺术创作的总结,毕业展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毕业作品不仅仅是考核学生的毕业资格,同时也成为美院学生对自己青春记忆的总结,因此对于毕业展,大多数学生可能抱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态度与感伤来创作。致青春,致爱人,向艺术致敬,这些感情因素构成了毕业展中重要的风景线。

青春气息,传统与当代的多样化

本次研究生毕业展是中央美术学院将研究生毕业展引进美术馆展览的第二年。2012年之前的美院研究生毕业展与本科生毕业展一样,都在美院的多功能厅、地下展厅等展厅展览,而将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引入美术馆,也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对于研究生教学的重视程度。

今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继续呈现了传统与当代共同发展,艺术呈现方式多样化的面貌,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实验艺术、设计、建筑构建了中央美术学院潘公凯院长提出的“大美术”的构想。具体到国画、油画这样传统的专业,仍旧呈现多样化,国画创作中既有传统写实的作品,也有创新的材料实验作品,传统创作继承了中央美术学院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而这是徐悲鸿以来形成的美院的创作传统。

与此共存的是国画中的材料实验与新水墨的表现方式,其中尤其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胡伟工作室为代表,呈现了国画创作的新思路。油画与壁画等专业的创作现状大多保持了以往美院毕业展的水准,既有传统写实的作品,也有前卫的材料实验与新媒体介入的作品。

总体而言,美院2013年研究生毕业展具有浓郁的学院派气息,有创新,也存在保守,体现了即将走出校园的年轻艺术家在未来艺术创作中的取向。所以,了解美院毕业展,是了解未来年轻艺术家创作趋势的重要风向标。

纯艺术专业之外,设计专业的作品同样受到关注。在本次研究生毕业展中,设计类的亮点就是新媒体,设计学院数码工作室的创作既有传统的影像记录,也有新媒体光电结合的前卫呈现,也有定格动画的作品。总体而言,设计专业的作品展依旧呈现多样化状态。

毕业展作品与798和草场地的展览作品相比,可能大多是稚嫩的,但正是由于这种稚嫩,央美的毕业展少了几分艺术市场商业化气息。展览中的作品大多透露出新鲜的气息,体现了年轻一代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艺术家的纯真的创作态度。毕业展是一面镜子,从中不仅可以看出央美的艺术教育的高水准,同时也反映了新一代年轻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方向。毕业展作为研究生毕业的启程标志,预示着这一批即将踏进艺术生命新阶段的年轻艺术家的未来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何去何从,毕业生众相

陈明强,2013级实验艺术系毕业生,师从吕胜中教授。在本次研究生毕业展上,陈明强作品是他精心制作了两年的《爱甲》。作为实验艺术系第一届“先锋班”毕业生,在《爱甲》之前,陈明强已经创作了“国挺”系列、“幻影”系列、“有效延伸”系列、“厕所涂鸦”系列等成熟的作品。经过本科毕业几年的历练与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积累,毕业展对他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

在本次毕业展期间,和其他忙碌于毕业展的同学一样,陈明强充实而焦虑着。在毕业展的同一天,陈明强还要参加自己在元典美术馆“感应器”展览的开幕式,同时也要为自己留校教师资格审查做准备,他的这个毕业季是忙碌的。在谈到这次的毕业创作《爱甲》时,陈明强说,作品是献给妻子的礼物。在2013年,陈明强和自己相恋多年的女朋友结婚了,在拍摄结婚照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成为了婚纱照的配角。出于对这点的不满,同时也是出于对爱情的思考,陈明强用两年的时间,用日常家当、旧水壶等材料制作了这套《爱甲》。陈明强说,爱情是浪漫的,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的日常琐事中。与此同时,他今年的毕业论文则是关注中国的结婚证的变迁史。可见,陈明强的毕业作品、毕业论文和自身经历有着密切关系。谈到以后的创作倾向,他说想寻找大众文化和当代艺术作为精英文化之间的平衡点,希望在作品呈现上能够进入大众。

毕业之际谈到自己未来,陈明强回顾了自己“先锋班”毕业的几年生活,觉得创作之路异常艰辛,但最终坚持下来,深感自己的创作方向越来越明确。他从美院毕业到宋庄,从宋庄到黑桥,再到重新回到美院读研,经历也是同时期美院研究生的经历。现在,陈明强依旧等待学院最终的结果,顺利的话,他将成为实验艺术系未来的年轻教师,穿梭在学院与当代艺术实践前沿之间。

刘少宁,2013级国画系毕业生,师从毕建勋先生,创作一直坚定着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来自农村家庭的刘少宁保持了一贯以来的朴实的品质,与他的同学华其敏先生的学生孙峰一样,他们一直在关注底层与农村的故事。本次的毕业展,刘少宁展出了作品《爱洒高原》,这幅作品从准备创作到最终装裱,历经一年多的时间。

刘少宁的创作一直以写实为主,这也是很多美院学生的方向。当代艺术中对于写实的边缘化,使得很多美院学生对此感到困惑,刘少宁认为自己在很长时期内是受到这种否定声音的困扰的。5月19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的“时代与使命: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研讨会”上,贾方舟就做了《写实在当代艺术中的可能性的发言》,谈论了写实与当代艺术的关系。最近一年以来,写实重新被艺术界关注,美院的写实力量可能预示着未来艺术发展的一个潜在的写实艺术家群体,其中刘少宁的创作可以看作是写实创作在美院的面貌。

在谈到自己未来的去向时,刘少宁更倾向于进大学当老师,但在此之前,可能要经过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不过,对他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的画画好,所以,未来的发展还是会围绕着国画创作展开。刘少宁也坦言,自己在未来有进一步的学习计划,比如攻读博士,不过当下最重要的是找工作,因为在毕业创作期间没时间找工作。

除了陈明强和刘少宁这样的青年艺术家之外,美院其他年轻的未来艺术从业者都从毕业展中获得了一些展览机会,比如最近在草场地荔空间的展览“浮游:当代艺术展”中就出现了刚在美术馆展览结束之后的吴梦诗的作品。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在美术馆展览为很多学生创造了后续的机会,有很多类似于吴梦诗这样的学生,得到了自己走出学院的展览合作机会。

5月19日,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研究生毕业展悄然落幕,紧接着,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又来开了序幕。一代年轻的艺术家即将告别校园,开始新的启程。

国画毕业创作总结范文第2篇

1965年生于吉林省临江市,199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1991年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中国画,200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并留院任《美术观察》栏目主持人。2004年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山水画理论与创作博士研究生,师从龙瑞先生。2007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国国家画院工作。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文化部青年联合会委员,文化部青年联合会美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1988年,《冬月》获全国林业美展铜奖。2007年,《寒山千里碧》获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独拔群峰外》获“2007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曾出版专著《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宾虹》、《中国书法艺术大师——黄宾虹》、《影响中国绘画进程的100位画家》。

张培武

1949年8月出生于重庆市,现居北京。2007-2009年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首届山水画课题研究班,师承龙瑞。现任北京凤凰岭美术馆馆长,北京凤凰岭书院院长助理,北京海淀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安徽画院院长,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凤凰美术》杂志总编,《凤凰美术》报主编,八方山水论坛副秘书长。

历代画家都是文化行者,他们“足迹百川,心存丘壑,澄怀观道,席地赋诗”,为中国文化艺术呈现灿烂的人文光辉。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它历史悠久,千百年来薪火相传,连绵不断,这是因为它不仅保持鲜明的民族文化精神,深深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里,以生活为创作源泉,更因为画家有博怀和文化修养。他们遍游五湖四海,饱览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识见,创作出了时代的经典之作,因而,可以说作为中国山水画家也一定是一个文化行者。

培武,巴蜀人,童年在浩瀚的丘林农村长大,十六岁就参加铁道建设,奔波于大江南北,常年浸泡在山野与田园之间,与天地共舞,与山水同乐。六十年代初他学习油画、水粉、水彩画。七十年代中期转到安徽皖南山区后,由于经济条件受限,弃油画而改习国画。他在工作之余“以树当笔,以山当纸,以石当桌,以水当墨”,与中国山水画结下不解情缘。十几年前我看过他的山水画,已感受到了一股浓郁的笔墨韵味。二00七年他进国家画院我的山水画课题研究班学习,在与他交往中,知道他是一个言辞不多,勤学奋进,殷心画学的画家。在国家画院两年学习期间他总结出了十八字画学歌诀:“习传统,重书法,多读书,勤写生,造意境,修禅心”,细品起来也确有道理。培武能这样想,也在这样做。近几年他在北京凤凰岭美术馆任馆长,大量的组织展览交流活动、教学培训等工作,没有消减他对中国画的研习,一有时间便伏案挥毫,辛勤地耕耘着他的山水田园。

培武的画从传统山水画入手,认真研究,细心揣摩古代经典,尤对写生,有所心得,山川气韵、树木神采均于画中可见。他的创作,不管大小作品均用笔稳健、苍劲有力、笔墨浑厚、笔法扎实,不浮不躁,于笔墨中见精神,于尺幅中见气质。

近期看到培武所画花鸟,笔情墨趣,甚为可爱,他的花鸟画重在用笔。画面用笔简括而耐人寻味,笔笔皆从书法中来,花鸟精神出于胸臆。

几十年的耕耘,培武终得收获,这也是他在用“心”读“画”,用画解读“人生”的结果。望培武能继续用心画好他的“人生”并藉此以为序。

壬辰年九月拈此字

韩国栋

1961年12月生于山东省即墨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指墨画院院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丰台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凤凰岭美术馆常务副馆长,北京凤凰岭书院教务长,北京凤凰岭书院范扬山水工作室执行导师。

岳黔山

又名岳谷,1963年生于贵州省贵阳市,回族,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荣宝斋画院、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凤凰岭书院中国书画学精英班程大利山水工作室执行导师,北京凤凰岭书院中国书画学精英班张立辰花鸟工作室执行导师。

王乘

国画毕业创作总结范文第3篇

黄 戈

1975年出生于天津。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硕士,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论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现为江苏省国画院副研究员、傅抱石纪念馆馆长助理、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时间过得真快,弟子黄戈师从我研究中国画论有近8年的时间了。记得当年他负笈求学到南京,专程报考我的中国画论方向的博士生,我见他虽然治学尚显稚嫩,但看出他真诚的求学态度、良好的艺术悟性和扎实的绘画功底,所以我认为这个年轻人孺子可教,值得栽培,便收为学生。攻读博士的三年,他靠着勤勉和天资取得不错的成绩,我又推荐他到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凌继尧教授门下继续博士后研究。毕业后他被江苏省国画院录用,现为画院下属部门傅抱石纪念馆的馆长助理。在南京近五年的学术锤炼使得黄戈从一个懵懂的学生成长为中国画研究的青年学者,而他早年先后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专业硕士,具有相当程度的实践基础,我是非常喜爱和欣赏他这样的学历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因为中国画研究要能感同身受、知行合一,不作空泛浮夸之谈,需要研究者具备感性经验和理性把握的双重能力,并且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和交互,历史上的中国画大师无不如此,而这也是我们俞剑华学派最鲜明的学术主张。所以本门弟子很多都是能书善画的学者或者深通画理的画家,黄戈即为其中之一。作为导师,我为他能有这样的追求和进步深感欣慰。

在学术研究方面,黄戈勤勉踏实,谦逊好学,故成绩斐然;在中国画创作方面,他广采博闻,敏思笃行,有自己的追求和见地,我深为鼓励和支持。而据我所知,黄戈在硕士阶段专工山水,其导师为当今山水画名家陈玉圃先生,所以他画画起点高、方向正、路子宽是很有渊源的。到了南京以后,他通过研读古代画论对先贤的精妙阐发和经验总结对中国画传统与发展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深刻的理解。尽管近年来因读书占去他大半时间,提笔作画很少,但从近期黄戈山水画作中我看出他对传统笔墨的把握和运用能力又精进不少,特别是对笔墨韵味的追求逐步在其画中显现出来,这是他在以前的创作中较少注意的问题。

黄戈的山水画起步于北方山水传统,所以他以前善画雄奇秀美的太行山、吕梁山等地,他的画中笔墨方硬劲健、骨力强悍,咫尺之内有千仞之高、万里之势的气魄。到南方之后,他的画中多了些内敛含蓄的气息,笔墨更加洒脱率性,少了些刻露板滞。我观近期黄戈的山水画常作满构图:林木葱茏,山势崔嵬,云气弥漫其间,集壮美与优美于一境,有北方雄浑静穆而不嚣张,兼南方清丽婉约而不矫饰之感。我以为他的山水取资古法,不远近人,上追李唐之苍劲、王蒙之绵密、石溪之浑厚,下探黄宾虹之老辣、贺天健之高华、吴湖帆之蕴藉,气象清新自然而笔墨质朴内敛,巧思妙构又无雕琢痕迹,取势求质,纵情笔墨,使人置于山水之景而又放情丹青之外。除了研习传统,黄戈还时常徜徉在高山绿水间蒙养生活、陶铸性情。2008年我曾携弟子到河南太行山写生,黄戈也一同随行。我见他的写生不同一般对景描摹,而是多以笔墨符号记录自己的感受,由此我在想:山水写生,写的是生鲜活色的自然美景;亦非写生,乃是读书养气,养得胸中宽快,盘礴睥睨,不觉见之于笔下。所以我很赞成黄戈所选的山水画研修之路:传统、生活、修养的结合。在此基础上今后他若再逐步锤炼、强化自我风格,不断创作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新山水,必然会佳期可待,我更期待他在学术与艺术上走向成熟,取得丰硕的成果。

国画毕业创作总结范文第4篇

自陶瓷问世以来的千余年里,中国画绘画载体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就是陶瓷艺术的创作和制作。从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的旷世之作,到浅降彩的程门、金品卿为代表的文人画,再到明清时代的粉彩、古彩和法郎彩的宫庭御瓷,至民国的“浇染”程子旭、王步的青花汾水,以及“珠山八友”月圆会,形成了各种流派、风格、个性和创作技法。在总结前人发明的技法中,对景德镇传统技法的广为认同中有:青花汾水、浇染技法、青花玲珑、高温颜色釉、古彩(粉彩)法郎彩、青花、镶雕技法、叠染技法,等等,都是在陶瓷上用国画、文人画、版画的形式表现出花鸟、人物和山水画面,传递美的信息。

我在陶瓷绘画创作中运用“叠染”技法,实现3D多维空间的平面立体效果,结合多年的纸画和陶瓷艺术创作的体会,加上本人所从事的中国画基础“素描”和“美术”教学实践,对“叠染”技法的完善进行反复实验。创作中深受启发,作品丰富的层次,无论使用青花料还是五彩,或高温颜色釉在釉下、釉中和釉上的绘画,都以强烈的质感和3D多维空间,以平面呈现立体的艺术效果。

“叠染”绘画技法,是在陶瓷载体上,如瓷瓶坯胎和瓷板坯胎上,用青花、五彩和高温颜色釉进行层层叠叠的韵染,结合作者对国画的理解达到创作目地。其中也贯穿着其他如吹、刻、刮、喷的多重手法,使作品无论是釉下、釉中所反映的艺术效果,通过1360℃高温“窑变”产生独特的艺术韵味。从“叠染”绘画技法上,对颜料的配方、各种色釉的处理和实验进行了各种总结,力求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从中国绘画史来看,中国画的发展和不同艺术形式的形成,“叠染绘画技法”在陶瓷绘画艺术中的表现和应用,可以对绘画艺术本身的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这也许就是“叠染绘画技法”在陶瓷艺术中所发挥和研究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当然,从探索和研究的角度,还须进一步总结和完善那种“天人合一”和“物尽其美”的艺术效果的广泛应用。

Born in Jingdezhen, Jiangxi Province in 1968, Wei Yanping graduated from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and Chinese Painting & Calligraphy Institute successively. Now, she is a member of Chinese Ceramic Society, member of Jiangxi Branch of China Arts and Crafts Association, senior industrial artist, and visiting professor of Jiangxi Ceramic Fine Art Profession Academy etc. She has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exhibi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winning lots of grand prizes. Many of her artworks have been collected by famous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museums.

危燕萍,艺名林中月,1968年出生在景德镇陶瓷世家,深受父亲危国旺大师的艺术熏陶。先后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和中国书画院硕士课程研修班,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怀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张学文教授。

中陶瓷学会会员、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江西省书画艺术交流协会理事,大瓷商艺术家联盟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陶瓷艺术人才库候补成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景德镇老年大学美术系教授。

国画毕业创作总结范文第5篇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设置有以绘画基础为着眼点的素描、色彩和简笔画培训,以美工技巧为学科应用的综合材料和手工制作,以美学素养和现代教学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油画、国画和电脑美术等,全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毕业设计现状与问题

其一,美术技能展示形式单一化。美术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呈现较为单一化,没有多维度展示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因为美术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偏向于学生对视觉审美规律的掌握程度,所以学生较少进行美术知识如何在幼儿教学层面转化的实践探索,忽略了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跨学科应用,未能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其二,活动组织能力不足。毕业设计展示仅呈现学生的美术学识远远不够,也应注重彰显学生的组织能力。幼儿园教学不仅包含课堂教育部分,还涉及室内外环境创设、游戏、文艺表演、校内外展览等组织活动。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对色彩、造型与空间关系的协调能力、人员工作的分配能力和活动现场的驾驭能力。其三,学业任务与毕业创作衔接不充分。学前教育专业学业任务中安排了半年的幼儿教学实习,通常未考虑其与毕业设计实践充分衔接。这导致一方面学生没有将毕业设计中的创作方法和思路进行幼儿教学转换,理论与实践未能及时得到相互修正;另一方面,学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创作探索,被迫中断相应研究。其四,交流氛围不浓。毕业设计作品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美术技能和知识的结果,而最终验收者只有少数几位评委教师,验收场地也仅限于答辩教室等封闭性室内空间,交流氛围偏弱,不能促进全校师生的交流、学生就业或展开现代幼儿美育的学术讨论。其五,就业应用延续性弱。因幼儿的身心结构特点,有些美术创作形式在幼儿园中无法有效开展。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经过将复杂的美术创作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以适合幼儿年龄结构特征方面的实践,所以难以将学校所学知识予以应用。

三、改革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方案的重心应围绕如何整合四年所学知识,平衡美术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综合制订成套的毕业设计方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指导不能完全照搬专业美术院系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也不能完全脱离实践技能而撰写美术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因此,学生的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与美术基本功一样举足轻重,在毕业设计中均应得到体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应结合“套餐”与“自助餐”设置,自主选择个性化创作方式。毕业设计“套餐”,即毕业设计创作+幼儿教学实践+展览组织策划+毕业设计答辩。美术毕业设计创作“自助餐”,即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可选择平时最擅长的创作门类,如绘画创作(手绘本、油画、水彩、国画、景泰蓝、综合材料或彩铅画等)或设计创作(定格动画和手工装置等);幼儿教学实践要求运用与所选毕业设计门类相对应的创作材料和方法实施于幼儿美术实习教学课堂中,并拍摄现场教学录像,整体展示幼儿美术教学情况;展览组织策划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视觉展示效果的思考和操作;毕业设计答辩邀请在校专业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教师一起对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幼儿教学进行提问,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讨论。此套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系统地实现了以绘画与手工并置为主体、教学实践为载体、多样化展示为体现、理论总结为补充。学生可在硬性规定下和自主选择范围中,以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将四年所学的美术教育知识和创作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毕业设计增设多层面的考核内容,实现立体化展览效应,使美术类毕业设计形式和内容更具开放性与多元化。

四、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毕业设计改革,可大力推进该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体系的调整,综合展示该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和教学能力,并为现代幼儿美育研究进行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促进学生整合多元化的跨学科教育学知识结构,为其成为未来合格的幼儿美术教育者提供了前提,有利于更多人接受个性化表达的幼儿美术创作,有助于形成创新的美术教学氛围。

国画毕业创作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边防部队;宿墨;专业知识;笔墨技能

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我获益匪浅,从同学和导师身上学会了许多笔墨技能与专业知识,从而加深了我对于中国画人物的理解。对于大学四年最重要的一次创作,我仅以笔墨来表现边防部队的作战场景,不同于以往的年度创作,我尝试挑战了宿墨这种对于我而言较新的作画材料,同时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新效果。

一直以来,我对于水墨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名家们用一些特别的方法而产生出的特殊的水墨效果,最初吸引我的眼球的便是吴山明老师的宿墨。宿墨,因名可知便是隔宿之墨,最初可见于北宋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他提出“用墨七法”,而宿墨便是七法之一。我对于宿墨留下来的笔痕感到惊奇,它虽然破坏了对象的形,却可以更好的抒发作者作画时的意。

一、关于创作素材

此次创作我选取的是表现边防部队作战场面的军事题材,这是我第一次尝试表现这种题材内容。对于军事这种重大性的历史题材,向来都不缺乏名家名师的表达。我首次对于表现军事题材产生强烈的欲望是受到中国著名女画家周思聪的影响,在她的作品《人民和总理》中,总理搀扶着一位白发的老妇人,周边围拢了许多乡亲,男女老少的表情凝重、悲痛,期盼的眼神催人泪下。画面右上方题写着:俺们舍不得总理走,总理说:“重建家园后再来看你们,如今灾区变成了新村,俺们大伙等啊、盼啊,就盼着那一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幅作品获得了全国美展的一等奖,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也感动着我。因此,在毕业创作的选题上,我积极搜寻关于军事、历史等内容的题材,并在最后选择了描写边防部队作战现场的素材。希望通过描绘边防战士英勇奋战的姿态,刻画战士们专注的面部表情以及在作战中壮烈牺牲的哀伤从而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感染,同时也警醒着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二、关于创作手法

此次创作我选取了宿墨作为主要的人物表现手法。宿墨虽不能像水墨那样有着丰富的变化,也不如鲜墨有着明亮的光泽,但却有着稳重、扎实的特点,毛笔走过的每一角落都会留下沉重的痕迹,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我认为很适合用宿墨来表达这种沉重的军事题材。在使用宿墨的作画过程中,往往因为各种笔痕不易相重叠而产生了一些奇妙的效果,虽然在形的表现上并不出彩,但却能使人产生一种意到笔不到的情感。由于宿墨产生的笔痕并不适合刻画人物的形象、结构等关系,因此描绘的人物造型并不倾向于写实,而是着重于渲染作品整体的气氛,试图感染观众。

对于背景的表现我选择了变化丰富、富有层次的淡墨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法。与颜色相比,淡墨具有更加多姿多彩的墨趣,且层次之多以及意外的变化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是油画、水彩等色彩所难以奏效的。由于担心颜色会掩盖淡墨变化丰富的晕染效果,破坏作品本身的水墨效果以及军事题材的庄重感,整幅作品中并未有颜色的涉入,而是将水墨画水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直接的呈现给观赏者。

三、关于创作过程

将绘画题材以及笔、墨、纸、砚等作画工具全部备至后,便开始了这幅描绘边防战士作战状态的创作。在创作初期,给予我影响最大的是当代水墨画家李孝萱的画集《当代名家艺术观》之创作篇。李孝萱是一位笔墨功夫很深、创作欲望极强、对现实的感受性深刻的一位当代画家,他热衷于表现都市题材,而诸因素与都市题材的结合使他的作品具有别具一格的新面貌,使得作者本身内在的狂热、孤愤、不安和城市的冷漠、虚伪、丑陋、怪诞、滑稽交织在一起,从而赋予作品画面一股强烈的冲击力,直人观众的内心。我从这本画册中受到的启发颇多,一幅好的作品应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直接将作者的思想传达给观众,引起观赏者的共鸣。如李孝萱通过描绘荒诞、喧嚣、灰暗的人们拥挤繁华的城市之中却表现出无依无靠、魂不守舍的表情,来警醒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的冷漠。因此在我的毕业创作中,我试图抛弃严谨的人物造型,而专注于表现水墨的艺术感染力和作品整体呈现给观众的紧张的作战气氛。

在此次创作中,导师也给予了我很多关于题材和用笔技法上的指导,在如何将中锋用笔与侧锋用笔进行更好的配合上也给予了很好的意见,使我的绘画技法与创作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美院的同学们也给予我很多关于笔墨与造型上的建议,使我在创作中得到了很多帮助,在此衷心的向导师与美院的同学们表示感谢。

四、关于创作总结

在导师与同学们的协同帮助下,我不仅获得创作所给我带来的乐趣与喜悦,更是将毕业创作圆满的完成了。在此次毕业创作中,我基本发挥了本科四年在学校的所学,对中国画人物这个专业也具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收获与感受更是巨大的。毕业创作对于我而言是一次挑战,通过创作和体验我得到了很多锻炼,特别是对于题材的把握以及对水墨的控制,使我更加有信心面对以后未知的挑战。在创作实践中,导师给予我许多关于如何运用笔墨、如何处理好笔墨与造型的关系的指导,提升了我对用笔技法的掌控能力和水墨画的理解,开拓和丰富了我审美能力。由于时间关系等因素,此次毕业创作仍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对于人物脸部的刻画不是很满意,对于画面整体关系的处理也并不完善和到位,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与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创作中,我将加倍努力,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法与认识,画出更佳的创作。(作者单位:1.杭州师范大学;2.中国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

[2]吴山明.《水墨人物肖像画技法与赏析》.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3年2月

[3]郭熙(宋).《林泉高致》.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8月

[4]周思聪.《中国画名家作品精选之周思聪》.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

国画毕业创作总结范文第7篇

这段大学生活,给了我一次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在思想上:我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使我对我们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学习上,我十分热爱自己的专业,在历次的考试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最大的特点是:诚实守信,热心待人,勇于挑战自我。为人处世上,我坚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 ,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同时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XX年应届机电专业的大学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使我不畏困难,善于思考,但年轻也意味着阅历浅,更需要虚心向学。我也深知,毕业只是求学的一小步,社会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我今天的求职,也正是希望得到一个更好的学习机会,同时希望贵单位领导能够给我一个发展的空间,去实现我人生的价值。

三年的大学生活,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即将挥手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候,我整军待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中,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我对自己的专业无比地热爱,国画(中国画)是中国的国粹,我十分热爱美术,热爱中国画,可以说美术中国画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的特长也是我的爱好。我为此付出很多也得到了许多快乐。我快乐我是美术专业的,我高兴我学的是中国画。但是国画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学习好它,有所成就更是不容易。而且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加上中国画有时并不能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肯定,难以体现其价值和得到回报。可我一直都在十分认真的学习,努力钻研。用我的满腔热情,用我全身心的快乐都放到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中。我不但学习打好美术专业所应有的牢固的基础、中国画的专业知识,而且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让自己学习中国画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我经常在学习创作中体会到那种胸有成竹、品味自然、感悟人生……,真的我觉得心满意足了。我想我能在98级国画班中取得优异(中上)的成绩,除了自己的不断努力外,也许就是因为我不断的思考,思考知识,思考专业,思考人生……。

我的总结《我的广州之行》获得老师的好评。我还多次参加系里组织的野外考察写生,到冰裕沟,到西安、兰州、九寨沟、峨眉山、庐山、长江三峡、苏州、上海等地。一路上虽然风餐露宿、日夜奔波,非常辛苦,但却满载而归,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带队老师的好评,获得同学们的肯定。XX年下半年参加教育实习,我在思想上就给自己定了一个高要求,那就是一定要达到完美。因业务过关,加上精心准备,取得圆满成功,得到学生的喜欢和老师的高度评价。而且还代表01级在系里上了一节公开课,也非常成功。最终我终天如愿以偿,获得了“优秀实习生”的荣誉称号。

本人认真上好体育课,每堂体育课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锻炼的任务,体育达标。我积极参加班上、系里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足球赛、篮球赛、乒乓球赛等我都能上去表现一下,不但锻炼了身体还能为集体争光,取得较好名次……。课余时间我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乒乓球、跳绳、太极拳等等,这些不但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还能给我带来许多快乐,所以我乐此不疲。特别是太极拳和乒乓球,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特长,在锻炼中我还能体会到拼搏的精神和某种人生的哲理。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身体很好,很健康,身心都健康,我有健康的体魄,也有健康的人生和心理,因为我乐观向上,永远向前。

国画毕业创作总结范文第8篇

我是先接触陶瓷绘画,然后再学习国画的。也许是先入为主的缘故,我在使用国画材料时,总把它当陶瓷材料运用,用笔染色,总脱不开陶瓷手法的影响,脑子里总是想,如果是陶瓷它该怎么处理,因此对国画材料十分地不敏感。还好大学教授的是思维而不是技术。我特别重视画面构成的形式美,包括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和笔墨构成,这是中国山水画中所包含的重要部分。因为中国山水画不是以写实为目的,而是将其归纳概括后,用点线符号,构成画面,表达作者的思想境界,也就是所谓的文人画。思想境界的不同,其表达出来的形式美也不同,有丑美、奇美、媚美、甜美等等,总之要看出画中的形式美感。但要做到自然不做作,这就不容易了。

大学毕业后,我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手法都来自传统。临摹传统,再用传统手法进行再次创作,还要将国画手法转变为陶瓷手法,更好地装饰在陶瓷器皿上。这样的功课我作了有五年。临摹让我更深一层领悟到传统意境,空,灵,古意,诗意,都是从画面中散发出的古人气质。这只有在临摹的过程中才能体悟得到,它能给你正确的指引,提高创作意境。临摹使我的绘画造型技法更为成熟,如树法、石法、水法等。这是很重要的学习,是创作的基础,而且以后还要进行不同方法的临摹,比如意临,局部临摹等。而传统技法的再次创作,则是锻炼画家对传统语言符号的解构和重组的能力,是灵活变通的过程。临摹照抄,是从理论层次加以理解运用,这是做好创作的重要因素。

创作的过程中,题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等。我比较倾向画人物与山水结合的题材。比如“萧翼赚兰亭”、“孔融让梨”等等。在画面中我注重背景的表现,人物占画面较小的空间比例,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故事情节和山水空间相结合,场景、环境、人物姿态三者相结合,以表现主题内容。相同题材的作品我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画面效果。

江西从古至今就有深厚的艺术文化气息,除陶瓷外,建筑,古墨,砚台,都是文化元素之一。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星星点点的散落在风景优美的山水之间。渐渐地我也融入其中。山,田,村庄,熟悉亲切而令我感动,从心底里油然而生欢喜。那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平和而朴实,这也是我现代山水题材的来源。我想这是生活在这个嘈杂世界的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

写生是脱离传统符号的重要途径。在掌握古代形式手法的同时,与现代绘画手法相结合,就能新生出新的面貌和意境。在我的山水中,延伸着古人意境中的幽静、素雅,增加了色彩的活泼、鲜明。

形式手法的表现取决于题材的内容和意境的需要,形式也是人们对作品的第一印像。形式包括色彩和造型。色彩对一幅绘画作品来说非常重要。我在表现传统题材作品时需要灰调子,如粉彩中的绿加赭的调子,这种调子能使作品显得更具古韵,而且灰调子和人物衣物的纯色调子形成对比,增强艺术效果。现代题材的色彩就自由得多,对比强烈的调子和灰调子都可以用,意境更为丰富。造型包括写实造型和写意造型两种,两个共同注重的一点就是传神,一幅画鲜活了,那么造型就是好的。

技法是个长期锻炼的过程,构图、明暗、色彩的搭配以及用笔、运用材料等等,这些都是随着阅历的增加而增长的。同时正确的审美和人生观是所有创作的思想基础。所有被人们认可的艺术家都有可供学习的优点,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中成长成就的。

国画毕业创作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国画,传统,创新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133-01

在现在的大学中国画课程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的东西太多,太杂,只是初步涉入一门课就草草结束。比起专业性质的美院而言综合性大学里面这样的问题更加严重。

在专业性美院中,国画本科生侧重于临摹学习。基本不创作,比较注重基础,以古人的名画为依托进行临摹学习,打好基础。而在综合性大学的国画专业中。大部分老师则提倡在创作中带基础学习。所以这就引发了一场打底应该重视传统还是重视创新的争论。

四川大学国画专业山水画老教授段七丁老师说:“这根本就不是问题,传统是一座有着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大山,而创新只是近几年才起来的小山坡,就算我再大山上插一面小旗子,也会比小山坡上插一面大旗子的海拔要高。”

是的,在我的意识中也是传统很重要,如果我们不重视传统,一摸上手就是搞创作,那么,我们就只会用当年集训美术时的素描和色彩去画中国画,没有研究过传统中国画中的用色,用墨,没有研究过笔法,颜料的属性,不懂中国工笔画的三矾九染,就不能画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力透纸背,不能染出中国传统工笔画的透的颜色。有的到了大四毕业,交上去的工笔画还用了很多混合色,颜色脏了,效果更像是水彩,色彩要达到透,要像是从纸里面长出来的。甚至有些老师让学生摒弃了用墨色勾线,直接用铅笔在宣纸上勾勒就紧接着上色。要知道“骨法用笔”是六法之首。如果失去了墨线,那么我就觉得这幅画失去了它的骨架。

在创作中带基础学习,嗯,这个方法固然好,是一举两得的权宜之计,但是,我觉得这个方法不适合本科生,因为现在国画专业的本科生,我们本也是经历了高考时的色彩和素描美术集训出来的,甚至在进大学之前对国画更是一无所知,五千年的光辉历史是中华儿女的宝贵财富,国画更是前人留下来的国学精髓,他们总结了一套完整的中国画学习体系,甚至在宋代更是达到了工笔花鸟的顶峰时期,现代也不可超越。

那么前人用了这么几千年的时间筛选淘汰最后留下来的东西固然是目前最好的,对传统当然要继承,创新也应当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当代人的审美进行造型改造和技法上的创新。当然是在保留传统成熟的技法和造型能力的情况下。

传统是更早传统的创新,创新是以后创新的传统,创新和传统有着内在的、必然的和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两者又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对现在阶段适应的一种表现。自古以来,中国的画家们,始终坚持创新这个传统。然而,凡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改造创新的成功画家,在他们当时的年代,往往都被视为反抗传统而遭到非难和指责。现在拍行绘画作品屡创天价的山人和石涛被他们同时代的人指责得一无是处,独创隶楷参半六分半书的郑板桥却被视为野怪乱黑,融汇贯通中西绘画技法的徐悲鸿,被人指责为没有中国传统,一代大师林风眠被时人指责为搞形式主义,传统绘画理论与实践俱佳的傅抱石被认为离经叛道,等等。今天面对中国画创新问题,仍然存在着许多截然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传统已经过时,还有的认为中国的绘画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传统技法和表现形式,这是不能改变的。等等。这些认识在实践的检验中只能证明是片面的。

所以说,创新一定是要站在传统的肩膀上,绘画业如同音乐作品,必须要有好的理论支撑,才能创造出经久不衰的作品,那些只是注重创新的,就算再新奇,也只会是昙花一现,成不了传世之作。

绘画风格是绘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呈现出来的绘画特色。绘画风格包括个人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个人风格。绘画修养不同,造成作品风格各异,这也为创新提供了契机。例如同样题材的绘画,由于画家修养不同会形成不同绘画风格。同是画马唐代韩干的马丰满雄健,宋代李公麟的马桀骜不驯,当代徐悲鸿的马则又奔放洒脱神采飞扬。所以,在中国画的创新中,对风格的包容就是对创新的期许。

国画毕业创作总结范文第10篇

一、扎根边疆,关注地域文化

塔河是鄂伦春的故乡。早在清代鄂伦春分为五路,其中库马尔路鄂伦春是最大的一路,据同治三年《黑龙江通省舆图总册》统计,该路鄂伦春共计551户,他们就生活在胡玛尔、塔哈一代,即今天的呼玛、塔河一带。从小就喜欢绘画的朱波,1975年随着上山下乡的潮流来到了美丽的大兴安岭,这里虽然是“高寒”,条件艰苦,但朱波却早已被这里的原始森林和婷婷玉立的白桦林所深深陶醉,同时更为鄂伦春的桦树皮文化、桦树皮工艺所感染。在当年的知青基本上都返城的时候,朱波也曾彷徨和犹豫过,但这里鄂伦春桦树皮文化的吸引力远远大于返城的力量。朱波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爱着这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爱着这里的土著民族鄂伦春。甚至把鄂伦春桦树皮文化视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从那时起,朱波便开始观察、研究鄂伦春的风土民情、生活习俗,特别是桦树皮生产制作工艺。他和鄂伦春人广交朋友,所有的鄂伦春艺人家都是他经常走访的地方,都和他成为了好朋友。这种耳濡目染,使他自然地成为了鄂伦春族的一员,也为他成功主编《塔河县志》奠定了基础。

《塔河县志》共计24篇,凡150万字。其中为了突出鄂伦春的特点,朱波专门在县志中设立了《鄂伦春族》一篇。从族源、族称开始,详细地记述了鄂伦春族的社会沿革、民族经济、民情习俗、文化体育、民族教育、卫生防疫等内容。其中对鄂伦春的民族艺术特别是桦皮制品艺术一一进行了记述,并熟记在胸。在全省60余部县志中仅有《塔河县志》单独设立了鄂伦春族一篇。也许正是这种鄂伦春情缘,为朱波深入研究鄂伦春民族的桦树皮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日后利用鄂伦春的桦树皮工艺创造的桦树皮国画艺术奠定了基础,这既是一种历史的机遇,又是一种天赐的良缘。《塔河县志》也由于体例完备、资料翔实、地方特点突出,在全省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中被评为一等奖。

二、继承古法,不断开拓创新

桦树皮文化,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特有文化,早期主要用于生产、生活用具,它以轻便、耐用的桦树皮做原料,用于建筑、生产、生活、交通等方面,并讲究各种造型和图案艺术,学术界称之为“桦树皮文化”。桦树皮文化是在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条件中产生的,最早可追溯到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类常年生活在茫茫的森林中,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认识到桦树皮特有的性能,与游而不定的狩猎生活相适应,制作成轻便、防水、防潮、耐用的桦树皮器物。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东汉鲜卑族的桦树皮器物比较发达,以后的契丹、室韦、女真、蒙古民族继续制作桦树皮器物,但出土的实物较少。到清代,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都大量制作桦树皮器物,造型和图案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征,时至今日,这种文化特征仍然很明显。桦树皮器物的工艺造型桦树皮器物从原始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以后,就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造型特征,体现了北方民族对物质、工艺、审美的统一认识。桦树皮器物首先突出了实用价值,在此基础上产生审美价值,即融制作工艺和器物造型为一体,使用于建筑、交通、日常生活等诸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优秀民族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使桦树皮制品审美价值逐步提升,审美与实用的结合有了快速地发展。相继出现了在桦树皮烫画、桦树皮油画、桦树皮镶嵌画、桦树皮粘贴画,部分桦树皮粘贴画受中国画的影响,在画面上构图上效仿、在画面上题款加印。但与真正意义上的树皮国画还相差甚远。

由于多年生活在桦树世界里,桦树皮上自然生长的图案让使朱波联想到中国画面的皴法,这不仅是自然造化的神奇,更是天然的巧合,简直是鬼斧神工,天赐一般。于是朱波他把国画的意境融进了桦树皮创作中。在他的桦树皮国画里有波澜壮阔的写意山水,有别具匠心的小桥人家,也有栩栩如生的赤金腾龙,活灵活现的斑斓猛虎。通过仔细的观察还会发现,有少部分整张的桦树皮生成的自然纹理就酷似一幅水墨山水画,多数在桦树的中下段部分。桦树皮的根部自然纹理更是丰富多彩,酷似国画山水中的近景山石,桦树皮中段的自然纹理酷似国画山水中的中景和远景的山峰。由此产生了桦树皮国画形成的条件。

由于桦树皮国画的造型是以树皮的自然纹理为主要手段,利用树皮自然生成的皴、擦、点、染等多种造型手段,以线描为树皮国画造型的基础,凭着线的虚实、刚柔、粗细、浓淡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变化。再利用树皮的纹理巧妙地运用笔墨变化,创造出苍劲、秀美、刚硬、柔软、洒脱、光滑、粗糙、轻飘、沉重、甜润、苦涩等各种线条,从而表达作者复杂多变的思想感情。

桦树皮国画作为桦树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给人已眼目一新的感觉,远看是一幅国画,近看是桦树皮与国画结合,同时由于桦树皮的粘贴,画面还具有立体的效果。看起来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所以说桦树皮国画具有立体的国画效果,又具有明显民族的、地域特征的原生态特色。从色彩心理学来看,桦树皮国画作品给人感觉,有的作品清新淡雅,给人以视乐、心悦、亲切的感觉;有的作品粗犷大气带着浓浓的地域文化色彩;有的作品是朴实细腻巧夺天工,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桦树皮国画是在传承中国画和桦树皮文化而产生的新的制作工艺。桦树皮国画的特点是桦树皮与国画的完美结合,也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国粹——中国画与鄂伦春桦树皮文化的融合。

桦树皮国画山水既是中国山水画的传承,又是利用树皮的自然纹理进行的创新。桦树皮国画的创造不但开拓了中国画的新画种、新境界,而且对桦树皮文化发展和延伸也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民族手工艺技艺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是朱波的杰出贡献。2009年6月,朱波发明的“立体式树皮国画”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正式批准授权为: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为大兴安岭地区桦树皮手工艺首例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09年,朱波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工艺美术大师,同时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收录于《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其代表作品入编《中国当代民间工艺名家名作选粹》。

自2008年起,朱波的桦树皮国画作品接连各种展览,连续获得各种奖项。2008年8月8—13日,与黑龙江报业集团合作,在黑龙江日报美术馆首次举办塔河县鄂伦春桦树皮手工艺品展取得成功并轰动冰城。11月,朱波参加世界工艺美术大会和中国第九届工艺美术大师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作品《王者之风》系列荣获世界工艺美术理事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和中国第九届工艺美术大师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组委会颁发的“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同年12月,作品《啸林》荣获黑龙江省第二届民间文化大奖赛金奖。

2009年8月,参加第四届黑龙江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会暨、首届黑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展,桦树皮国画作品《醒狮》荣获首届“百花杯”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2010年6月,参加上海世博会,桦树皮国画作品《醒狮》、《王者之风》等作品入选世博会展出。

在2010、2011 第21届、第22届哈洽会上,桦树皮国画作品两次荣获精品奖金奖。

朱波创作的桦树皮国画作品,由于传承了民族工艺,创新了树皮文化,坚持手工制作,尽先显原生态特色,他不但走进了百姓生活,走进了政府机关,也走进了公共场所。哈尔滨火车站贵宾室、省政府院士公寓、加格达奇机场候机大厅等公共场所都悬挂了朱波创作的桦树皮国画作品。同时桦树皮国画艺术还成为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赠送外宾的文化礼品。与此同时,桦树皮国画艺术作品也深受国内外客商欢迎。作品远销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阿联酋、加拿大等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与地区。

三、克服困难,不断总结经验

桦树皮的纹理,给朱波带来了桦树皮国画创作的灵感;中国画的皴法,开阔了朱波创作桦树皮国画的思路。然而在桦树皮国画制作工艺的各个流程中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一个一个地战胜各种困难,才会使桦树皮国画的创作顺利进行。

首先是克服装裱困难。装裱是桦树皮国画创作工艺流程中关键的环节,直接涉及画的质量。桦树皮国画是用宣纸和树皮相结合的而创作的艺术,在创作之前,要将宣纸粘贴在底板上,因此装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说装裱是核心技术。装裱时的宣纸不可湿透,以确保宣纸的纸性。宣纸只能洇透一半,并受到时间的限制。装裱后,既要非常结实,又要保持宣纸的属性。装裱后的底板放在室内晾干,不可放在日光下爆晒。装裱用胶也十分讲究,要经过多种选择、多种实验,才能达到适用。胶或浆糊必须具有很强的沾合力,要湿度适中,涂抹均匀,室温在20—25度左右。其顺序是先托后裱。

其次是桦树皮的处理桦树皮的处理。用于作画的树皮必须处理后才能使用。处理的方法一是烘干处理。烘干处理采用烘干窑烘干和自然干燥两种方法,烘干前要将桦树皮压平整,一般用耐高温的夹板固定,以保证干燥后的树皮保持平整。另外一种就是将树皮钉到板障上自然风干。第三是桦树皮背面处理。将树皮保留两层,其余切断。为防止树皮翘边、脱落,用电动砂纸机、角磨机、木锉等工具将树皮背面打平做到严丝合缝。对桦树皮的断层进行处理。一般在桦树皮用手撕成所需的图案后进行,主要是在图形容易翘边的部分,用刀切割,保留2~3层,其主要作用也是防止翘边。桦树皮国画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很严谨,包括题款、盖章都要做到零失误。

朱波正是在克服了上述这些难关并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顺利地开始了桦树皮国画艺术的创作。朱波认为,桦树皮国画在世界工艺美术领域自成独特体系。是他在实践中创作认真总结了桦树皮国画的艺术特征和产生的工艺画种。桦树皮国画主要特征是画面的主体材料是桦树皮,辅以笔墨勾勒和色彩渲染。即用树皮、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这是与传统的中国画的本质区别。

桦树皮国画在题材上有山水画、花鸟(卉)画、人物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和兼工带写三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在世界工艺美术领域树皮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树皮自然纹理、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立体感和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另外树皮国画,还有着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

朱波在创作实践认真总结了桦树皮国画的制作技巧。一是观察要细,要用中国画的观察方法,细心的观察和体会桦树皮的自然纹理。二是选料要精,要选择那些具有中国画山水特征的树皮,也就是符合中国画皴法的树皮花纹,也就是说一块树皮不用动笔,就像中国画中的一部分,一座山峰、一块岩石,远、中、近,深浅虚实不同的树皮,用来作画。三是用料要巧。要制作一幅形象逼真的桦树皮国画,如同国画中笔墨技巧一样,对树皮的横竖的运用、深浅虚实不同的树皮纹理的运用做到了恰到好。四是墨彩不要跳。桦树皮国画画面的主体是桦树皮,笔墨绘制过程需要整体考虑,融会贯通。不可将色彩画的太浓,要随着主体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五是基调要统一。不同的白桦树皮,其颜色也不同,在比较中你就会发现颜色的不同之处。所以,制作一幅画最好选用一棵树上的树皮,看上去会基调统一和谐。

四、发展产业,搞好以老带新

上一篇:数控技术毕业总结范文 下一篇:毕业档案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