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专业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19:13:22

国画专业毕业设计总结

国画专业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设置有以绘画基础为着眼点的素描、色彩和简笔画培训,以美工技巧为学科应用的综合材料和手工制作,以美学素养和现代教学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油画、国画和电脑美术等,全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毕业设计现状与问题

其一,美术技能展示形式单一化。美术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呈现较为单一化,没有多维度展示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因为美术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偏向于学生对视觉审美规律的掌握程度,所以学生较少进行美术知识如何在幼儿教学层面转化的实践探索,忽略了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跨学科应用,未能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其二,活动组织能力不足。毕业设计展示仅呈现学生的美术学识远远不够,也应注重彰显学生的组织能力。幼儿园教学不仅包含课堂教育部分,还涉及室内外环境创设、游戏、文艺表演、校内外展览等组织活动。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对色彩、造型与空间关系的协调能力、人员工作的分配能力和活动现场的驾驭能力。其三,学业任务与毕业创作衔接不充分。学前教育专业学业任务中安排了半年的幼儿教学实习,通常未考虑其与毕业设计实践充分衔接。这导致一方面学生没有将毕业设计中的创作方法和思路进行幼儿教学转换,理论与实践未能及时得到相互修正;另一方面,学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创作探索,被迫中断相应研究。其四,交流氛围不浓。毕业设计作品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美术技能和知识的结果,而最终验收者只有少数几位评委教师,验收场地也仅限于答辩教室等封闭性室内空间,交流氛围偏弱,不能促进全校师生的交流、学生就业或展开现代幼儿美育的学术讨论。其五,就业应用延续性弱。因幼儿的身心结构特点,有些美术创作形式在幼儿园中无法有效开展。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经过将复杂的美术创作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以适合幼儿年龄结构特征方面的实践,所以难以将学校所学知识予以应用。

三、改革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方案的重心应围绕如何整合四年所学知识,平衡美术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综合制订成套的毕业设计方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指导不能完全照搬专业美术院系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也不能完全脱离实践技能而撰写美术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因此,学生的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与美术基本功一样举足轻重,在毕业设计中均应得到体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应结合“套餐”与“自助餐”设置,自主选择个性化创作方式。毕业设计“套餐”,即毕业设计创作+幼儿教学实践+展览组织策划+毕业设计答辩。美术毕业设计创作“自助餐”,即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可选择平时最擅长的创作门类,如绘画创作(手绘本、油画、水彩、国画、景泰蓝、综合材料或彩铅画等)或设计创作(定格动画和手工装置等);幼儿教学实践要求运用与所选毕业设计门类相对应的创作材料和方法实施于幼儿美术实习教学课堂中,并拍摄现场教学录像,整体展示幼儿美术教学情况;展览组织策划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视觉展示效果的思考和操作;毕业设计答辩邀请在校专业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教师一起对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幼儿教学进行提问,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讨论。此套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系统地实现了以绘画与手工并置为主体、教学实践为载体、多样化展示为体现、理论总结为补充。学生可在硬性规定下和自主选择范围中,以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将四年所学的美术教育知识和创作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毕业设计增设多层面的考核内容,实现立体化展览效应,使美术类毕业设计形式和内容更具开放性与多元化。

四、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毕业设计改革,可大力推进该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体系的调整,综合展示该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和教学能力,并为现代幼儿美育研究进行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促进学生整合多元化的跨学科教育学知识结构,为其成为未来合格的幼儿美术教育者提供了前提,有利于更多人接受个性化表达的幼儿美术创作,有助于形成创新的美术教学氛围。

国画专业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比较分析课堂教学与毕业设计教学的差异,推进陶瓷艺术毕业设计应用型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意识,实现教学方法向市场化、应用化转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市场的敏感性。

【关键词】

陶瓷;应用型;教学方法改革

一、从比较的角度看陶瓷艺术毕业设计教学方法优势与弊端

李秉德教授在其主编的论著中将教学方法分为五类,诸如“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对于陶瓷艺术课程教学则更强调第三类方法,实现练习、实践并得出结果的办法。当然在陶瓷艺术设计的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会运用到演示法、参观法等,实践始终是实现教学的目的和手段运用的关键。相比较于陶瓷艺术的课程教学,在毕业设计的教学中则突出强调发现法、探究法等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方法,如制定选题,根据选题选择元素,以及如何实现的过程都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陶瓷艺术毕业设计的教学方式、方法和课程教学的循序渐进,全面铺开的形式有所不同,更注重一个点的突破。其教学的主体从课堂教学的教师转变成了学生,极大的体现和反馈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创意能力,教师在其中担当的是辅和引导性角色。教学的形式也从理论教学,实践训练到理论总结的模式转变为市场调研,实际操作到受众反馈。相较于相关学科的毕业设计教学,以包装专业毕业设计为例,陶瓷艺术毕业设计作品的环节更加完善,更注重从设计到实物制作的整体流程及成品的完整度。陶瓷艺术毕业设计从一开始就定调为可面向市场的成品创作。相对于国画、油画等艺术类别毕业创作的重技法、视觉效果而轻创意,陶瓷艺术毕业设计作品的实现过程则是以创新创意设计为基础,强调作品的视觉效果及其市场反馈。

二、陶瓷艺术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上应该做出的几个突破

陶瓷艺术毕业设计教学首先应以应用型为基调展开,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这一出发点,将学生培养成可以进行自由艺术创作的创作者,或是陶瓷相关产业的设计者和制作者。学生既能掌握整个陶瓷的设计生产流程,熟悉陶瓷的相关理论知识,又能进行独立的设计与创作。这就需要对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改革,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各个教学单元上进行目标化教学与管理,调整多种教学方法的平衡点与侧重点。

(一)改变陶瓷艺术毕业设计由理论“灌输”向探究式教学转变。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陶瓷艺术的设计生产的技术及其艺术属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强化选题、项目的引导性意义,使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姿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陶瓷毕业设计的教学中去,积极地深入探索相关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理念,通过寻找问题—查阅资料—确定研究思路—进入生产车间—实物制作等一系列步骤完成整个创作过程。

(二)改变陶瓷艺术毕业设计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其以一个主导者的角色进入实际的创作,并完成整个设计与生产的环节,教师应承担辅角色,在具体的问题给予解答,在大方向上给予必要的引导。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拟定设计选题,确定设计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共同解决一些疑难点,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团队精神,使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探究知识、协作开展学习的场所。

(三)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陶瓷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学活动多样化。如陶瓷的烧制方式中的乐烧,可以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烧制方法的同时,丰富其对陶瓷的认识和热爱。在上一届陶瓷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我们将陶瓷乐烧和烧烤活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既联系了师生的感情,又缓解了毕业创作的压力,学生通过乐烧对陶瓷也有了更浓厚的学习和创作兴趣,对他们毕业设计选题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启发。

三、总结

陶瓷艺术因其本身的艺术特点和材料属性,决定了实践实训是其重要的教学方法,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推敲、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相关的技艺;同时,理论教学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深化了学生的设计与创作的能力。陶瓷艺术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应强调实践性,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是陶瓷艺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现的保证,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是陶瓷艺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作者:余德华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何人可.走向综合化的设计教育[J].装饰,2002(4).

[2]徐江.关于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国画专业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育发展方向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孩子的前期教育,在周边生活随时可以看到,家长为了让孩子在早期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参加音乐培训,美术培训,书法培训等,这些原因都导致了更多的学生选择美术专业作为未来的学习方向。从某种程度来讲,这种行为具有很多有利的影响。首先扩宽了学生的视野,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接受不同专业的培训。其次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陶冶了情操。但是这些行为也存在很多盲目的性质,比如很多学生为了取得文凭,只是单纯为此目的,而被家长送去中职学校读取文凭,更有甚者,很多人并不想读书,学习美术知识。

2.我国高等教育的美术教育现状和中职美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2.1 我国高等教育的美术教育现状

很多学生在高考期间完全是突击学习,很匆忙的参加美术班,忽视美术学习的理论基础。很多人认为中职美术教育忽略了美术学习的根本目的,完全是为了应付高考,考取一个理想的学校而学习。其目的只是为了高考,取得高分,全然忽视美术学习的理论培养和欣赏能力培养。

纵观这些现状,可以总结出以下原因: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学校因素。高考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学生面临学习和考试的压力,对于中职学校也是如此,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中职学校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升学率等因素,被迫与其他的学校展开竞争,最终造成了观念和目标的扭曲。第二,中职学校由于与其他的知名高中相比,缺少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持,也缺少先进的设备,所以只能面向高考提高学生的升学率这个单一的目标。第二,生源因素。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基本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很多学习出色的学生已经选择其他优质学校,更多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是处于实现大学学习的愿望,而不是学习专业的知识理论。另外,很多家长宠惯孩子,不希望孩子过早的进入社会,希望在中职学校里学习一段时间。一方面能够将孩子“托付”在学校里生活。另一方面,还可以取得相关的专业文凭。

总而言之,美术专业高考繁荣的背景,直接影响着中职学校的美术教育。并且在一定程度也提高了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的声誉。

2.2 中职美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现阶段的中职美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金钱至上的心理使得人们急功近利,过于追求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发展。美术教育本质就是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注重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创作能力,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单独利用金钱等因素衡量。所以在美术教育繁荣的背后,忽视了美术教育的本身目的。

第二,由于各个学校的连年扩张,很多专业都面临着供过于求的趋势。不单单对于热门专业如此,美术专业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艺术生面临的失业的境地,很多美术专业的毕业生不得不转换至其他行业,以寻求工作。根据最新的数据可以发现,2010年,近三分之一的美术毕业生从事与美术无关的行业。所以在未来一段时期,美术教育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第三,美术教师的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学校重视学校的升学率,对于美术专业也是如此,美术教师与学生的升学率之间挂钩,如果升学率较高,那么意味着美术教师会获得更多的奖赏,如果升学率较差,美术教师也不会获得较好的薪酬,那么美术教师不得不将目标集中在升学率这一个目标上,从而忽视了学生素质能力,创造性的培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对美术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针对现有状况中职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分析

对于日益激烈的学校之间竞争,对学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导向要求,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这样的原则对于中职美术教育亦是如此。因此以下对策可以用于提高中职美术教育水平。

3.1 中职美术教育需要明确和清晰的定位

对于中职美术教育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中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实用性人才,与一般的研究所,研究院校有很大的区别,后者是为了学术研究,实验等目的。这就要求中职教育应该明确目标,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够适应一线员工的专业性较强的人才。总之,在中职美术教育中,更应该结合市场的现实状况,仔细分析未来的发展走向。不仅为了高考而开设学习班,更应该抓住市场机遇开始一些应对就业的培训课程。比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工具在社会中广泛使用,很多学校开设了游戏制作等,这些新型行业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美术功底,学校可以以此为契机,寻求未来的发展机遇。所以中职美术教育不仅仅应将眼光局限于高考升学这一个方面,更应该拓宽视野,加强就业方面的技能培训。

3.2 设置良好的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校能力

设置良好的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校能力,并且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对课程设置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中职学校的美术设置一方面减少应对考试所需要的知识,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美术理论和美术功底的学习。例如,除了在开设素描,国画的基础上,还应该开设手工制作,美术软件学习,和书画鉴赏等科目,从而增加课程的多样性。除此之外中职学校的美术教育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课程的设置和改革,可以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从而可以使老师更理解学生的需求,让课堂成为学生和美术教师互动的平台。近年来,很多学校可以发现,美术课程的设置引不起学校对其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潜意识的误解,认为美术课程耽误时间,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另一方面,认为美术教育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脱节,没有实际价值,总而言之,必须端正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观念,才能设置更有利的美术课程。

最后,努力开辟就业途径。职业美术教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进入工业化大生产的工业设计如服装、工业造型、环境艺术等,新兴的广告业、摄影、影视传媒、卡通等都与美术紧密相关,美术为社会所能提供的服务范围非常广泛。中职学校必须对本地区工艺美术行业进行深入的调查,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山区可以开设竹雕、木雕、根雕、各类模具专业和编织专业;湖区可以开设首饰、各种工艺画专业;城区或工业区可以开设装潢、广告、室内设计、卡通、摄影等专业。如常德的珠宝、首饰工业,湘西的蜡人、根雕工艺,邵阳的竹艺工业等各具地方特色。中职学校可结合市场调查,以地方文化为主线,充分发掘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把艺术教学与现代工业设计、制作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中职学校还需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推行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走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学生与工人紧密融合的工学结合的道路。只要师生脚踏实地,认清中职教育特色,努力开辟就业途径,中职美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与就业范围就会越来越广。

4.结语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中职美术教育也面临着快速的变化,只有在快速的时代变化中抓住机遇,才能够实现未来的 长远发展,总而言之,中职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正确的政策导向,也离不开学校有利的学习环境,但是学习的主题是学生,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实现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所以美术教师制定有趣的课程和良好的培养氛围是不可获缺的,最终为我国的美术教育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彭亮.毕业设计指导.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

[2]沈甜.以岗位需要为导向,构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国校外教育,2009(8).

国画专业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语境;环境设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152-02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设计(原称为环境艺术设计)在此背景下焕发了新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至2016年底,含民办高校在内,全国1100余所院校都有或大或小的环境设计类专业,在校生90多万人。然而,对于其本身建校时间短的本世纪初新成立的艺术类本科院校,鉴于当前我国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及这些学校本身浅薄的人文底蕴,在专业课程教与授的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很关键性的问题。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一系列具有地域人文标签的课程,采用目标指向明确的模块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建立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意x及定位

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特别是地方性的强调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二本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适应我国社会生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在系统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与创作方面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设计实践能力,能在环境艺术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工作能力的环境艺术高级应用型人才。从这个定位和需求上看,环境设计专业与众多的设计专业学科一样,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门专业,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它的定位、方向、特点、优势、瓶颈、盲区、作为和理由,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界定中思索和寻求问题,梳理关系后不断调整的结果。正是基于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制定一个相对实用的教学模块,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可成长”性,这将为学校向市场提供合格的设计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证。

近几年来,笔者在与很多沿海一线城市及内地二三线城市的专业环境设计装饰公司及企业的校企合作互访交流中,总能听到一些对于现在专业毕业生的毕业现状的话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90后的学生,个性表现中的独立及自主性强,但专业综合素质较弱,这里说到的专业综合素质,其中就包括了个人的人文修养。而毕业生在毕业之季面对社会这个大职场,公司及企业在选择人才的前期考核上岗培训中,也会就此选择出真正符合公司及企业文化发展需求的人才。由此可见,真正培养一个合格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除了在专业技能上要有所高要求,还应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系统建立人文课程模块来进行教学,与需要掌握的专业实践技能形成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综上所述就是其意义所在。

人文课程模块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中的定位。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当今国际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用一种学术性的批判态度来看事物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当我们具备这样一种心态的时候,改变、调整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就变成了一种自信的外在表象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湖南本地高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该如何发展呢?湖南为中南五省之一,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历史造就了这个地区充沛的人文与地理资源,这也正是立足本土进行发展的良好基础。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如何使得环境设计的形态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协调,同时又不失去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二、地方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学”与“教”的探索

1.环境设计专业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设置探索。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需建立一个环境设计专业人文模块教学新模式,配合大学在读的四年时间,该模块绑定目前专业课程教学的六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是在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同时细化每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具体绑定的六大模块分别如下:(1)在公共必修课模块中,在入学的第一学年,就应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中,有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做要求。其次,在后续的培养计划中,还应依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进一步强化其人文意识。(2)在接下来的造型基础模块中,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的课程大纲设置中,要凸显民族尤其是地方文化的造型特色,总结并提炼出地区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介绍与课程练习。(3)专业通识必修课程模块中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和中外工艺美术史,要结合地区文化及内涵特点进行讲授,在进行多方位的艺术观点介绍的同时,条件成熟的地方性高校,建议学生结合理论知识,体验式地参加课外相关人文活动来完成课程的学习。(4)设计基础模块中的设计基础(1)、(2)、(3)。主要是强调在“基本技能”之下的“环境与构成基础”和“环境与装饰造型基础”两个知识点,可以在强调环境设计专业特色范围内的构成及装饰特点的同时,让学生适当了解民族民间环境设计造型技法的基础知识,这样可与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拉开距离。(5)在整个模块教学的核心部分专业设计模块中,教学重心可适当结合对于地区民族文化价值的研究,尤其是地方名族的建筑及环境设计特点,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如民族民居的研究与改造、民族文化的二次提升等课题进行研究与设计,在了解地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环境设计的保护与创新。(6)毕业设计模块。主要由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部分组成。毕业论文必须结合毕业设计进行研究,毕业设计要求对具体一个民族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并与当地政府形成合作关系,进行环境问题的梳理与解答,解决当地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相信在这样一个个的学习和探讨方案及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将人文精神贯彻到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当中。

2.人文标签的模块化课程教学效果分析。作为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通过四年的模块化教学及艺术实践,在必修课程教学安排外,将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安排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如陶艺课、花艺与茶艺、艺术品鉴赏、室内风水学、中国画基础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彰显人文内涵的教学特色。

在人文课程模块教学中,随著学生专业学习逐渐深入,每个学期“大作业”与各科的“小作业”的关系逐步加强,设计深度也随之逐步深入,同时,结合地区的民族特色,各个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中都应将地区化和民族化作为重要的课程设置考虑因素,在“大作业”设置中充分加入这些因素,从而逐渐形成各个学期科目围绕核心科目展开的局面。

人文模块教学课程的建立,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有机相连,同时可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更加适应其未来发展和满足未来需求。特别对于艺术与设计类院校,推动其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再教育,不仅关乎文化理想、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信仰等,同时也是关系到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伟大工程。进一步提升当代高校艺术与设计学生人文素质整体水平,是时展所需,国家和民族希望所在,故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远林.从艺术设计作品现状谈当代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境况[J].美术教育研究,2014,(11).

[2]陈良红、朱岚、李昶.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9).

[3]赵环.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1).

[4]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山东:山东民美术出版社,2008.

[5]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

Abstract: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ability quality and cultural qualities of the excellent quality of education,and also to the humanities,cultural heritage,social values,personality and value orientation,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employment and ultimately affect to students,just for master degree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instead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connotation,will greatly restrict the quality of talents training. Based on this situation,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speciality in training plan,set up a series of regional cultural label courses and research into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that is the necessity of using the modular teaching methods for teaching purpose.

国画专业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文语境;环境设计;教学模式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设计(原称为环境艺术设计)在此背景下焕发了新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至2016年底,含民办高校在内,全国1100余所院校都有或大或小的环境设计类专业,在校生90多万人。然而,对于其本身建校时间短的本世纪初新成立的艺术类本科院校,鉴于当前我国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及这些学校本身浅薄的人文底蕴,在专业课程教与授的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很关键性的问题。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一系列具有地域人文标签的课程,采用目标指向明确的模块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建立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意义及定位

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特别是地方性的强调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二本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适应我国社会生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在系统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与创作方面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设计实践能力,能在环境艺术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工作能力的环境艺术高级应用型人才。从这个定位和需求上看,环境设计专业与众多的设计专业学科一样,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门专业,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它的定位、方向、特点、优势、瓶颈、盲区、作为和理由,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界定中思索和寻求问题,梳理关系后不断调整的结果。正是基于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制定一个相对实用的教学模块,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可成长”性,这将为学校向市场提供合格的设计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证。近几年来,笔者在与很多沿海一线城市及内地二三线城市的专业环境设计装饰公司及企业的校企合作互访交流中,总能听到一些对于现在专业毕业生的毕业现状的话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90后的学生,个性表现中的独立及自主性强,但专业综合素质较弱,这里说到的专业综合素质,其中就包括了个人的人文修养。而毕业生在毕业之季面对社会这个大职场,公司及企业在选择人才的前期考核上岗培训中,也会就此选择出真正符合公司及企业文化发展需求的人才。由此可见,真正培养一个合格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除了在专业技能上要有所高要求,还应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系统建立人文课程模块来进行教学,与需要掌握的专业实践技能形成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综上所述就是其意义所在。人文课程模块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中的定位。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当今国际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用一种学术性的批判态度来看事物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当我们具备这样一种心态的时候,改变、调整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就变成了一种自信的外在表象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湖南本地高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该如何发展呢?湖南为中南五省之一,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历史造就了这个地区充沛的人文与地理资源,这也正是立足本土进行发展的良好基础。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如何使得环境设计的形态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协调,同时又不失去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二、地方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学”与“教”的探索

1.环境设计专业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设置探索。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需建立一个环境设计专业人文模块教学新模式,配合大学在读的四年时间,该模块绑定目前专业课程教学的六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是在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同时细化每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具体绑定的六大模块分别如下:(1)在公共必修课模块中,在入学的第一学年,就应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中,有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做要求。其次,在后续的培养计划中,还应依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进一步强化其人文意识。(2)在接下来的造型基础模块中,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的课程大纲设置中,要凸显民族尤其是地方文化的造型特色,总结并提炼出地区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介绍与课程练习。(3)专业通识必修课程模块中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和中外工艺美术史,要结合地区文化及内涵特点进行讲授,在进行多方位的艺术观点介绍的同时,条件成熟的地方性高校,建议学生结合理论知识,体验式地参加课外相关人文活动来完成课程的学习。(4)设计基础模块中的设计基础(1)、(2)、(3)。主要是强调在“基本技能”之下的“环境与构成基础”和“环境与装饰造型基础”两个知识点,可以在强调环境设计专业特色范围内的构成及装饰特点的同时,让学生适当了解民族民间环境设计造型技法的基础知识,这样可与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拉开距离。(5)在整个模块教学的核心部分专业设计模块中,教学重心可适当结合对于地区民族文化价值的研究,尤其是地方名族的建筑及环境设计特点,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如民族民居的研究与改造、民族文化的二次提升等课题进行研究与设计,在了解地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环境设计的保护与创新。(6)毕业设计模块。主要由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部分组成。毕业论文必须结合毕业设计进行研究,毕业设计要求对具体一个民族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并与当地政府形成合作关系,进行环境问题的梳理与解答,解决当地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相信在这样一个个的学习和探讨方案及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将人文精神贯彻到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当中。2.人文标签的模块化课程教学效果分析。作为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通过四年的模块化教学及艺术实践,在必修课程教学安排外,将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安排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如陶艺课、花艺与茶艺、艺术品鉴赏、室内风水学、中国画基础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彰显人文内涵的教学特色。在人文课程模块教学中,随着学生专业学习逐渐深入,每个学期“大作业”与各科的“小作业”的关系逐步加强,设计深度也随之逐步深入,同时,结合地区的民族特色,各个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中都应将地区化和民族化作为重要的课程设置考虑因素,在“大作业”设置中充分加入这些因素,从而逐渐形成各个学期科目围绕核心科目展开的局面。人文模块教学课程的建立,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有机相连,同时可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更加适应其未来发展和满足未来需求。特别对于艺术与设计类院校,推动其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再教育,不仅关乎文化理想、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信仰等,同时也是关系到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伟大工程。进一步提升当代高校艺术与设计学生人文素质整体水平,是时展所需,国家和民族希望所在,故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远林.从艺术设计作品现状谈当代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境况[J].美术教育研究,2014,(11).

[2]陈良红、朱岚、李昶.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9).

[3]赵环.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1).

[4]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山东:山东民美术出版社,2008.

[5]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

国画专业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美术学;毕业论文;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26-01

美术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美术学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本科阶段所获得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也是综合培养学生在本专业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艺术鉴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表达能力、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的一个实践过程。本文通过对已毕业的美术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调研及考察,总结出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指导毕业论文顺利完成的方法,为美术学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一、美术学本科毕业论文常见问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范围不当。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题目过大、过深,不适合本科生完成,如《浅析油画前景》、《试论中国传统工笔画与现代工笔画的区别与联系》、《浅析现当代中国风景油画》,这些选题范围学生很难驾驭,此类选题写成一本专著也不为过,本科生当然难以就此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来。如果论文题目过小,论文得不到展开,则内容空泛乏味,缺少研究的目的性。也有些毕业论文内容过于陈旧,只是对以往的论文观点进行简单的重复。所以论文选题要大小适中,难易得当,这是写出高质量论文的前提条件。

(二)不能结合专业特点。对于美术学学生来说,理论研究没有相应的基础,实际工作经验不丰富,写作基础较差,如果不结合自身专业实际选题,势必只有到处拼凑,达不到能力培养和素质训练的教学目标。美术学毕业论文考察学生通过四年本科教育所取得的理论知识、美学素养、文化修养等各方面的能力,论文就是一个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课题,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讨创作实践者的理论水平。研究的内容要从自身的创作出发,阐明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水平。

(三)毕业论文格式不规范。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学院或所在系部都会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但是很多学生往往忽略格式要求,随意设置标题和文章的字体、字号,尤其是引用部分的问题最为常见。有的学生引用的文章内容并没有标明出处,没有注明期刊或书籍的出版社、页码,乱用标点,错别字出现频繁。主要原因是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到了毕业创作中,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不高。

(四)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毕业论文有创新性才有灵魂和价值。有些学生的毕业论文直接重复论述其他人现有的观点与结论,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有些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够重视,认为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应当以毕业创作为主,毕业论文只是应付了事,所以态度不端正,东拼西凑,这样很难写出具有创新性的、有价值的毕业论文。不论是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还是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研究,都应当是本人经过独立思考的成果,绝对不能直接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二、美术学本科毕业论文改进措施

(一)加强学生对选题的认识。要获得一个好的选题,需要作者在对文章的整体脉络和框架有大致的估量后,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分析提出的问题,确定自己研究的主要方向,然后才可能找到自己满意的选题。这是一个思维不断运动的过程,需要主观的思想与所要选择的事物发生共鸣,这种灵感是非常重要的。确定好选题的范围,再根据自己的能力进一步展开查阅,扬长避短地做更深一步的研究。因此,论文要以所学专业为主,按照选题的任务、计划和完成期限有目的、有方法地充实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培养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同时为专业的继续深造和从事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结合专业特长兼顾兴趣开展选题。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各有所长,要选择有利于自身特长的选题来展开论文写作,能更深入地研究主攻的专业,扬长避短,易于开展。如果对某一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研究起来会产生强烈的探索精神。比如自己对中外美术史的山水画和风景画比较感兴趣,就可以以中西山水和风景作为主要的研究领域。如果对国画中的仕女人物感兴趣,就可以以研究中国唐代的人物绘画作为选题。

(三)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机制。加强毕业论文格式要求,通过讲座与授课的方式,通过案例分析研究,解决学生出现的格式问题,解决学生对前言、研究方法、结论及参考文献等不了解的现象。本系要求学生提交毕业论文纸质版,教研室、美术系统一安排论文格式审查,打印完整的纸质论文,进行格式初审,公布结果,格式不合格者进行格式二审,格式二审不合格者本学期不得进入答辩环节。并且开展毕业论文指导讲座,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实行统一检测,对检测不合格学生加大处罚力度。

国画专业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缺失现象;主要表现;成因分析

作者介绍:肖斌(1966-),男,天津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与艺术学、艺术设计学、高职艺术教育学以及国画、书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3-0069-03

近些年,我国许多非艺术设计类的高职院校也都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更有一些成立较早、实力较强的院校已经成立了专门的艺术设计类的二级学院或系科,艺术设计类的专业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呈如火如荼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艺考热不断升温所带来的艺术设计类考生数逐年增多;二是各高职院抓住契机将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作为学院发展壮大的途径之一。然而,繁华的背后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各院校都心知肚明的现实—历年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的所谓“高就业率”对比“专业对口率”、“转岗率”等严峻的数据!原因在哪里?是艺术设计类行业、企业不景气?抑或是这些行业、企业就职岗位人满为患?我们只要轻触一下鼠标键盘就可通过网络这一快捷的信息渠道发现,网上到处充斥着对高素质高技能艺术设计类人才的渴求;是我们的高职艺术设计类教育的指导思想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显然也不是!教育部在2011年8月31日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指明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1]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那么,到底是什么禁锢着我们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难以真正达标呢?应该说因素较多。但本人以为,最不能忽视的是我们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生了与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实际情况脱节的这一客观事实,艺术素养缺失现象在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中普遍存在。因此,研究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缺失现象并探寻其成因,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高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应具备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概念的外延广,其内涵也较丰富。简单地说,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程度和修养水平。不同的艺术门类、学科对于艺术素养的理解都有其必备的和特定的概念范畴。高职类艺术生所应具有的艺术素养概念,是除高职生所必备的科学、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等以外,还应具备从事艺术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纵向与横向两个特殊方面的能力范畴。

在纵向方面,它包括:具备一定的美术与设计基础理论和较强的绘画造型能力,对总体设计艺术的理解、认知和感悟能力,对艺术设计作品的阅读和品评能力,对所学专业知识体系的了解与把握能力,对所涉及到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学习与训练的接受与掌控能力等等。

在横向方面,它包括:具有一定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掌握最起码的艺术常识,对美的事物—尤其是对美的形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对艺术范畴的事物富有浓厚的兴趣,对中外经典艺术作品有基本赏析水平等;除此而外,在横向方面还包括对所学专业课程应具有较高的热情和较强的执着精神与独创精神,对自己未来将从事艺术设计方面的职业生涯的渴望与向往等等。

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纵横两个特殊方面的能力要求并不高,如再能以学生的先天艺术禀赋为基质,通过后天环境和艺术教育的影响,逐渐养成并发展为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进而透射出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表现,则在此基础上实现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非难事。然而,现实不容乐观。总结多年从事高职艺术教学和管理实践经验,经过多方走访交流、考察调研和统计资料的查阅后本人发现,在我国,除一些专业的艺术设计类高职院和少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外,大多数高职院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很难具备上述的能力要求,存在明显的艺术素养缺失现象。

二、艺术素养缺失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缺失现象分别以显性和隐性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显性的艺术素养缺失现象通常表现在从事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纵向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缺失;而隐性的艺术素养缺失现象则主要表现在艺术思维过程、艺术创作过程以及展示于受众的艺术作品及其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独创性等横向方面的实践和能力的缺失。下面以本人所从事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分别就显性和隐性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对高职艺术设计类的学生中较为突出和普遍存在的艺术素养缺失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进一步加以剖析。

以显性形式呈现的艺术素养缺失现象,最初表现在大一新生们平时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接受、理解、消化、转化以及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完成相关作业的能力方面(如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单以素描作业为例,他们的素描普遍存在着形准、比例、结构甚至透视等基本绘画造型能力问题,尤其是被称之为“艺术设计‘硬伤’”的“透视”问题更是十分严重,在本人教授过的多所院校的几乎每一届新生中60%~80%均是如此!此外,还有用线造型能力、速写能力、构图美感表现能力以及简单结构解析能力等最基本的艺术造型表达能力和形式美表现能力。这些问题本该是在入学前就应解决了的问题——换句话说,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艺术素养的考生,方能考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否则该考生只能“望孔府门墙而难入其宫”了。然而现实是,我们当下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将不得不面对这些“已入孔府门墙”的“艺术生”!

上一篇:网络借贷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下一篇:服装毕业设计实训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