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管理体制范文

时间:2023-12-09 20:58:05

外汇管理体制

外汇管理体制篇1

中国的国际收支和外汇收支形势

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8%,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万亿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24万亿美元);进出口总值为620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 (见图一);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27.4亿美元,增长12.5% (见图二)。

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国际收支和外汇收支表现良好 (图三)。具体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第一,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银行净结汇大幅增加。

前三季度,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66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40亿美元。预计全年国际收支货物贸易和经常转移项下顺差大幅上升,尽管服务贸易逆差有所扩大,但经常项目顺差仍实现快速增长;资本项目下,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加速,但证券投资继续呈现逆差,其他投资顺差规模缩小,导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规模有所回落。相应地,银行结售汇顺差增长48%。其中,贸易和非贸易结售汇顺差较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资本结售汇账面出现逆差,但扣除一些不可比因素后,实际仍为顺差。

第二,外汇市场秩序发生根本好转,持续多年的个人外汇交易“体外循环”现象开始改变。

去年,居民个人结汇171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两倍多,个人购汇在国家不断放宽用汇政策的情况下却下降了一半多。目前,国内非法外汇交易萎缩,过去长期存在的旅游外汇流失和居民个人争持外汇的现象基本改变。

第三,银行间外汇市场供大于求,国家外汇储备增长再创新高。

到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规模达到2864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742亿美元,年增加额创历史最高水平 (图四)。

中国怎样影响世界经济

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国际收支和外汇收支形势良好,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

一些国际人士担心,中国出口商品占领越来越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将削弱其他经济体出口部门的竞争力,从而对其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大量出口低价商品,是在向世界输出通缩。

事实上,中国的出口占发达经济大国GDP的比重很小,且一半以上是加工贸易出口。中国企业在这类出口中主要收取加工费,对于最终产品没有定价权,可以说几乎不会影响进口国的价格水平。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产品,价格确定的主导权也往往不在中国出口企业的掌握之中。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有利于周边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出口商品价格便宜,可提高进口国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促进其他消费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

二是发达国家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更多地从中国进口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制品,有助于这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三是中国经济发展增加了进口需求,拉动了其他国家的出口扩张。去年,中国从东盟、日本、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进口分别比上年上升了34%、25%、6%和8%,中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分别出现76.3亿美元、50.3亿美元、48.9亿美元和12.6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外贸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了32.8%和57.1%,贸易逆差5.6亿美元。从地区来看,1月~2月中国从美国、日本、韩国、欧盟和东盟的进口,同比分别增长了37.8%、58.4%、75.0%、43.0%和71.9%。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世界将从中国市场的快速成长中获得越来越大的收益。一个显著的例证是,过去东南亚国家的出口波动远远高于全球市场的波动,但近年来由于这些国家对中国出口增加,出口波动性已大大降低。

四是经常项目出现顺差,可能出现一定数额的资本流出,如果考虑外汇储备,就必然会有资本流出,增加中国对其他国家资产的投资。

五是中国经济发展给国外企业带来了更广阔的投资前景,提高了国外投资的回报率。近年来,国外投资利润汇出不断增加。1995年为170亿美元,2001年达到277亿美元。

人民币已部分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

1996年底,中国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义务,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为了配合资本项目管制,防止资本项目交易混入经常项目结售汇,防止无交易背景的逃骗汇及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中国仍然对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按照基金组织的有关规定,这类审核不构成汇兑限制。近年来,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履行经常项目可兑换承诺的情况均给予了充分肯定。

许多人以为,中国在资本项目上仍然维持非常严格的管制。然而,事实上人民币已经在资本项目下实现了部分可兑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资本交易划分为43项。根据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及政策,以及具体实行情况,可以分为可兑换、有较少限制、有较多限制和严格管制四类。在中国,可兑换的有8项,占资本项目交易项数的18.6%,主要包括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商业信贷,非居民对内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清盘等;有较少限制的有11项,占25.6%,主要包括居民在境外投资或发行货币市场工具,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金融信贷,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担保活动,居民对外直接投资,非居民在境内购买和出售不动产等;有较多限制的有18项,占41.9%;严格管制的有6项,占13.9% (见图五)。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采取渐进式改革战略,地区发展不平衡,同时,存在着“一国两制”,港澳台同胞和数千万海外华人与我国经济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些因素导致人民币可兑换产生了一些特殊现象,有些领域的实际开放程度甚至超过了制度和政策规定的范围。

第一,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外汇管理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对中资企业管理较严格,对外资企业管理较宽松;对非国有企业管理较严格,对国有企业管理较宽松;对非金融企业管理较严格,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较宽松。

第二,人民币在不同地域的可兑换程度存在较大差别。在沿海边境地区,特别是毗邻港澳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便利的地理条件和频繁的经贸、人员往来,有关人民币可兑换的制度限制很容易被突破。而在经济不发达的内陆省份,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实际操作上,对资本项目交易都维持严格管制,人民币可兑换程度较低。

第三,货币流动的自由程度超出交易项目的开放程度。我国较早就允许居民个人自由持有外币现钞和外汇存款账户,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项目完全开放之前,一般严格限制个人持有外汇。个人自由持有外汇,有利于吸引境外资金和方便个人用汇,但也容易产生外汇黑市交易等问题。

此外,从1993年起,中国允许个人携带6000元人民币出入境,由于每天都有大量旅客出入境,存在着超额携带人民币的可能性。通过境外的找换店开展的人民币兑换业务和对内地的地下汇款业务,居民和非居民有可能绕开金融外汇管制。部分资本项目跨境交易事实上通过货币互换、地下钱庄等非法途径得以实现。

上述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自发的力量对现行外汇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在新形势下,应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人民币汇率制度并无大变

中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这种特殊形势,中国实行了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政策,缩小了双边汇率浮动幅度。但是,人民币汇率从总体上说,仍然是波动的。

去年,人民币名义汇率与美元保持基本稳定,对欧元、日元则随着美元分别贬值了14.4%和4.7%。考虑到各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去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欧元和日元的实际汇率分别下降了2.8%、16.5%和5.2%。人民币相对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的平均汇率(即名义有效汇率或贸易权重指数)年底比年初下浮了6%左右。

然而,如果从1994年汇率并轨至今这一更长时期来看,人民币相对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就大不一样,总体呈现升值态势。到去年末,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欧元(1999年以前为德国马克)和日元名义升值幅度分别为5.1%、17.9%和17.0% (用指数表示,指数上升表示人民币升值,反之则贬值。见图六)。考虑各国通货膨胀率差异因素,到去年底,人民币相对以上三种货币实际升值幅度分别为18.5%、39.4%和62.9%。

在此之前的不同时点上,人民币对三种货币最高实际升值幅度曾经分别达到45.5%、71.4%和93.0%(见图七)。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从1994年1月到2002年9月,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名义有效汇率上升了13.9%;考虑物价变动因素后,同期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21.5%。

由此可见,去年因为国际市场上美元汇率走软,人民币相对一些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汇率贬值,只是收窄了人民币对其他货币汇率的升值幅度,并没有扭转人民币总体升值的趋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基本稳定,这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一直采取的政策。众所周知,这是由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造成的,也是为许多国家所支持和赞同的。这并没有改变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实践证明,这种汇率安排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企业承受能力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符合我国国情,对中国、亚洲乃至世界都是有好处的。它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有利于企业成本核算,有利于外商来华投资,有利于配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克服通货紧缩趋向。

当然,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不够完善,如国内外汇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居民的汇率风险意识较弱,市场避险工具缺乏,等等。我们将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继续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适时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善外汇市场。今后如果有必要和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人民币汇率既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会有双向变化,不可能只有一个变化方向。此外,我们还将加强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促进国内外经济协调发展。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展望

中国政府早在1993年就明确宣布,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实现人民币可兑换。

国际经验表明,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稳定的宏观经济、健全的微观机制、健康的金融体系、有效的金融监管、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等。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是很长远的事,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过早开放资本项目交易,容易酿成货币乃至金融危机。对照上述条件,有的方面我国已经具备,基本实现人民币可兑换并非十分遥远。

近期,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将继续规范经常项目管理,如进一步简化进出口核销手续,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限制,进行适合跨国公司业务经营特点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试点。此外,我们将从国情出发,顺应形势发展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管理改革。

鉴于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统筹规划,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局相协调,并在改革中不断创造条件。有关政策的出台,都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对外开放的要求相适应,与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能力相适应。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水到渠成的过程,因此,没有明确的时间表。目前正在研究并计划在近期出台的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继续改革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积极支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取消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汇回利润保证金要求;简化外汇资金来源审查手续;允许境外投资利润留存当地用于企业进一步发展;放松对境外投资的购汇限制;扩大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

第二,进一步改革外债和对外担保管理体制。简化或取消境内机构对外借债、发债和担保的事前审批,完善以登记为核心的外债和对外担保管理体系;统一中外资银行的外债管理方式。

第三,落实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做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境内资本市场投资的外汇管理组织和实施工作,并密切关注该项制度实施对我国外汇收支和资本市场的影响。

第四,研究放宽对外证券投资的限制。在完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如何投资境外资本市场,探索允许少数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将一定比例的资产用于境外运作。

第五,研究适当放宽个人合法资产对外转移的限制。在加强对境内资产来源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的基础上,研究允许公民在移居境外以后分期、分批购汇汇出境内资产的办法。

第六,试验性地引进国际机构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为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探索引进国际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债券发行获得的人民币资金用于对国内企业的贷款,降低企业融资的汇率风险。

第七,拓宽跨国公司在华资金的运作渠道。在企业保证有充分流动性并承诺增加在华投资的前提下,适当允许跨国公司把在中国境内的部分闲置资金临时调往境外运作,或参与境内外汇市场运作,以提高其资金利用效率。

外汇管理体制篇2

1994年初,中国加大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实施了“银行结售汇制、汇率并轨、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并于1996年11月取得阶段性改革成果――顺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基本吻合,受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高度评价。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又进行了新的改革,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

1.确立了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

1996年11月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原则及其内容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可兑换前的侧重于外汇收支范围的严格审批转为对交易真实性进行审核,外汇管理的方式由事前管理、直接审批改为事后监督、间接管理的模式。这就是说,凡是经常项目下的交易,只要单证齐全、真实可靠,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对外支付货款及运、保、佣费用。按照国际常规和改革顺序,一国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应继续进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不过,中国并没有急于求成。鉴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脱离实际,过快开放资本项目造成外汇流失、频繁发生金融危机的事实,中国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并在1997年1月14日新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进行了明确规定:“国家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对资本项目外汇进行管理。”在市场机制不健全、外汇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下,中国作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和及时的。随即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证实了这一点。

2.构建宽松的外汇环境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为中、外资企业及个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汇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本着这一原则,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努力抓了这样几项改革:一是于1997年1月1日起,开始进行远期银行结售汇试点,为企业提供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保值手段;同年10月15日,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开立外汇帐户,保留一定限额经常项目外汇收入。二是增加外汇管理的透明度、公开性。1999年5月28日,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开通了国际互联网网站,内容包括全部现行外汇管理法规、业务操作指南等。三是各地外汇管理部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探索,开办了“红色通道”、“首问负责制”、“免费咨询电话”等新的服务项目,为中、外资企业和个人提供优质服务。四是在个人因私用汇方面,也在真实性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向便捷宽松的方向发展。1994年个人出境旅游只能换购 60美元,1996年提高到1000美元,1997年再次提高到2000美元。五是于2001年初允许中国境内居民从事B股投资,为国内持有外汇的居民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

3.完善外汇市场建设

1994年4月4日,设在上海的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运行,从此中国外汇市场由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外汇调剂市场发展到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新阶段。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卫星和地面通讯网络为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形成覆盖全国37个分中心的外汇交易联网系统。各交易中心主体是银行,各银行的交易员每天通过网络进行结售汇头寸交易,为银行提供交易、清算服务,保证结售汇制度下外汇资金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为了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建设,1996年12月2日,中国颁布了《银行间外汇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就银行间外汇市场组织机构、会员管理和交易行为等作出规定。1997年2月12日,中国又决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一套机构、两块牌子。1998年12月1日,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宣布取消外汇调剂业务,并相应关闭各地外汇调剂中心,全部境内机构的外汇买卖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买卖均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中,使银行间外汇市场更加统一规范,进一步发挥对外汇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4.积极推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1981年,中国批准设立了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蛇口分行。1985年,中国允许在厦门、珠海、深圳、汕头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设立外资银行。1990年,为配合浦东开发,中国批准上海对外资银行开放,1992年,中国批准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广州等7个城市对外资银行开放。但总的来看,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较为缓慢。从1996年起,中国加快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速度,1996年12月2日,中国允许设在上海浦东、符合规定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并同时颁布了《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暂行管理办法》。 1997年1月,中国首次批准上海的9家外资银行迁址浦东并经营人民币业务。1998年8月12日,中国又宣布允许深圳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1999年6月,中国批准25家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其中上海19家,深圳6家。1999年7月17日,中国批准扩大上海、深圳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范围。从地域范围上,上海扩大到江苏、浙江,深圳扩大到广东、广西和湖南;增加了外资银行人民币同业借款业务;放宽人民币同业拆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规模;允许同一家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分行之间自由调拨人民币头寸。由于中国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软环境建设,从而确保了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工作的顺利开展。

5.建立健全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

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能够全面反映一国与世界经济交往状况及外汇供求状况,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是否正常、外汇储备与外债规模是否适度以及汇率水平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具有预警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作用。 1980年,中国开始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1982年起正式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质量,从1996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国际收支申报制度。1997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开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原则进行编制公布。2001年开始按半年期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至此,中国基本建立和健全了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宏观监测系统的加强和完善。

6.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

1996年底,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当局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建国以来的外汇

管理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1600件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对47件法规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其中包括1997年1月修改后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使外汇管理法规更加系统、规范,符合实际需要。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又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外汇管理政策法规,为净化外汇环境、打击不法行为、鼓励出口等作了法律上的铺垫。这些法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完善资本项目管理的政策法规。 1997年7月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为了加强资本项目管理,保持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中国外汇管理当局颁布的重要政策法规有《银行外汇业务管理规定》、《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离岸银行业务管理规定》、《经常项目外汇结汇管理办法》、《外债统计监测实施细则》等,旨在区分经常项目收支,限制游资的流入,加强对借用外债的宏观调控和及时准确掌握中国外汇外债的统计监测数据。二类是打击非法外汇资金流动、保证合法外汇资金需求的法规。1998年受各种利益驱动,骗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势头愈演愈烈,扰乱了国内金融秩序。在此种情况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会同有关部委联合制订颁布了《关于骗购外汇、非法套汇、逃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的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等法规,狠狠地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稳定了中国外汇秩序。三类是鼓励出口和利用外资的法规。1998年5月到1999年6月,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处于低迷状态,对外筹资能力也受到影响,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从1999年初到2000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独立或会同有关部委,制订出台了《出口收汇考核办法》、《关于简化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管理的外汇通知》、《关于改善外汇担保项目下人民币贷款管理的通知》、《出口收汇核销试行办法奖惩条例》等法规,支持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保证中国国际收支稳定和健康。 二、改革的主要成效

1.抵挡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从泰国开始,金融危机很快席卷马亚西亚、印尼、菲律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沉重打击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金融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考察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不难发现这与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过早开放资本项目不无关系。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为加快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资,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放弃对资本项目的管理,造成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长驱直入,以证券资本、投资于房地产等形式,流进流出,投机造势,套汇套利。当国际形势出现动荡时,这种短期投机性资本便大量抽逃,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不景气的出口形势、大量银行呆、坏帐及居高不下的外债等不利因素,共同作祟,终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反观中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却牢牢地站稳了脚跟,取得了先手。这固然与中国良好的经济金融形势有关,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未雨绸缪,确立了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外汇工作方针,将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挡在国门之外,使其无隙可趁。同时,中国工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进出口形势基本稳定、外汇储备充足、外债适中并结构合理,使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成功化解危机冲击,并在危机期间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促进周边国家经济的复苏,普遍给予了充分肯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总结性报告中指出:“正是因为中国在危机中采取的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加之充实的外汇储备、较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对资本帐户自由化采取谨慎的态度和继续推进改革的措施,才使中国比较顺利地渡过了本次亚洲金融危机。”

2.提高了企业出口创汇和外商投资与个人对外交流、投资B股的积极性

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不断采取措施,为中、外资企业和个人营造宽松的外汇环境,对扩大中、外资企业出口和个人对外交流及投资B股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中、外资企业出口方面看,由于采取了规避汇率风险的远期银行结售汇试点、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保留一定数额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增加外汇管理透明度及提高服务水平等措施,大大地提高了中、外资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使近几年中国出口创汇形势基本良好,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据统计,1997年至2000年,中国外贸出口额分别为:1827.0亿美元、1838.0亿美元、1949.0亿美元和 2492.12亿美元,其中每年约有35%―45%的出口额为外商投资企业贡献。从外商投资方面看,近几年形势基本稳定。外商并没有因亚洲金融危机而影响对华投资的积极性和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1997年至2000年,中国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分别为452.57亿美元、454.63亿美元、403.19亿美元和427.98亿美元。从个人对外交流方面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不断扩大个人购买外汇数额,使得近几年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留学、探亲成倍增长。从个人投资B股方面看,尽管中国向境内居民开放B股交易时间较短(2001年初开放),但从目前形势看,从事B股交易者十分踊跃。据证券部门有关专家根据B股流通市值(约60亿美元―80亿美元)估计,当前个人投入B股交易的外汇资金约达100亿美元左右。现在中国居民的外汇存款已达770亿美元,B股交易前景十分广阔。

3.保证了人民币汇率的统一和国家宏观调控

近几年中国外汇市场改革的成效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一了人民币市场汇率。1998年底取消各地外汇调剂中心,将外商投资企业纳入到银行结售汇体系中后,彻底统一了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价的统一不仅有利于中、外企业的经营和进一步利用外资,同时也使中国在汇率方面比较符合国际规范。二是有效保证了外汇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统一的中国外汇市场,外汇资金可以在不同地区和银行之间合理流动,可以及时解决在办理结售汇业务中出现的外汇头寸的不平衡。据统计,在1998年12月取消外汇调剂中心后的 1999、2000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共成交600多亿美元,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三是有利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外汇市场的彻底统一,使外汇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宏观调控机制。中央银行可以在外汇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平抑汇价,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4.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入世”谈判

在中国长期的“入世”谈判中,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是一项重要内容。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一国若想参加该组织,除了在工业、农业、进出口税收等方面向组织内的成员国敞开大门和作出减让外,而且在金融、保险、运输

、通讯等服务业方面也要向该组织的成员国开放。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包括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为了配合“人世”谈判,积极采取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开放,不断放宽外资银行设置的标准、地域及业务范围,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入世”谈判,使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金融开放的进程基本满意。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0年,中国新批外资银行机构达70余家,相当于前15年引进外资银行机构总量(132家)的1/2。 5.为监测、预警中国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于1996年起建立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摒弃了依赖各行业主管部门收集信息的做法,引入了新的数据采集方法,即采用了交易主体申报制,将直接申报与间接申报、逐步申报与定期申报有机结合起来,克服了行业统计的弊端,从而保证了中国国际收支数据的质量。特别是1997年在金融机构进行国际收支申报的基础上,增加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机构对外资产及损益、汇兑等四项申报内容后,使得中国国际收支申报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基本包括了中国境内所发生的一切外汇收支。进一步讲,从国际收支申报体系的产品框架看,它不仅能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而且为日后编制国际投资头寸表创造了条件;它不仅能编制按部门、行业、企业属性、交易国别、币种等分类进行划分的补充表格,而且能为现有的结售汇统计、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外债统计等提供重要的核对及必要的信息。中国国际收支申报体系的完善,其监测、预警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作用日渐显现。如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一方面密切注视国际金融市场的走势和爆发危机国家、地区等情况,一方面通过国际收支申报体系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经常帐户收支、资本和金融帐户收支、外债情况、外汇储备变化等情况,准确地作出判断,并及时向中国政府报告,供政府决策参考,为政府制定预防和化解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服务。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当局网站提供的1997年和1998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可见,在亚洲金融危机最严重的这二年中,中国进出口形势基本稳定,分别获得了416。88亿美元和466.13亿美元的货物贸易顺差,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452.57亿美元和454.63亿美元,外债余额分别为 1309.6亿美元和1460.4亿美元,没有超过国际警戒线(20%),外汇储备余额分别为1399亿美元和1450亿美元。可以说,中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之所以处乱不惊,应对措施得当,与新建立的较为完善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提供的准确、真实的信息数据密切相关。它为监测、预警中国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6.保证了外汇管理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近几年,中国出台的关于加强资本项目管理、打击逃汇、骗汇、非法买卖外汇及鼓励出口、利用外资的一系列外汇管理法规,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外汇管理法规体系,同时也为外汇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保证了外汇管理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以1998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会同其他部委制定出台的《关于骗购外汇、非法套汇、逃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的行政处分暂行规定》为例,就起到了打击非法外汇资金流动、保证中国经济金融稳定的巨大作用。1997年下半年开始,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形势变化导致市场预期转变,资本流出的动机增强,黑市上美元兑人民币汇价一升再升。一些不法分子和企业出于走私、骗税等目的,想方设法骗购外汇,非法截留、转移和买卖外汇,使中国外汇收支形势变得趋紧。 1998年1―7月,中国外贸顺差27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投资240亿美元,但同期国家外汇储备仅增加7亿美元,“外贸顺差外汇不顺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安全运行。而用于支付走私款的骗购外汇增加,又进一步加剧了非法走私活动的蔓延,干扰了国内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这种不良形势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一方面会同有关部委制订出台了打击骗汇、逃汇、套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的法规,一方面依法会同有关部委对进口付汇业务进行了专项检查,对多种手法的骗汇行为进行了追查,期间共查出假报关单13800多份,涉及骗汇金额高达110亿美元。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法规和措施,有效地打击了非法骗汇、逃汇、套汇及非法买卖外汇的势头,维护了中国外汇收支的稳定。1998年下半年中国外汇储备开始恢复正常增长,1999年全年增加了97亿美元,到200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1655.74亿美元,从基本面上保证了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三、今后改革取向

1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世贸组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虽然汇兑制度不直接在WTO协议之内,但加入WTO事实上会产生部分资本项目的开放,也会强化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内在需求。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成熟的时候,一国货币不可自由兑换是难以适应的。因此,中国今后的外汇管理方针应该是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借鉴工业化国家和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国开放资本项目应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策略,大致应当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1)在长期资本流动方面,可先放松直接投资的汇兑限制(包括外商来华投资和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然后逐步放松对证券投资和银行贷款的汇兑限制。其中股票交易的限制可以先行放宽,而带有衍生产品性质的交易应当最后解除限制。(2)在短期资本流动方面,对贸易融资可以较早地解除限制,对于短期资本交易应最后解除限制。(3)针对不同的交易主体(如自然人、企业和金融机构),考虑到自然人和企业的资本交易流量相对有限,可以先放松对他们的汇兑限制,最后解除对银行、投资基金用于贷款和投资的汇兑限制。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中国融人世界经济的最重要标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他配套改革必须加紧进行,如加快人民币汇率机制建设,形成合理汇率;积极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发挥利率调节资本流动的作用;增强中央银行监管和调控能力,维护中国金融稳定和抑制资本流动风险;加快中国工农业改革,保持良好的国民经济运行氛围等等。

2.推行比例结汇形式的意愿结汇制

中国目前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银行结汇制,即绝大部分国内企业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人必须按官方汇价全部卖给国家;外商投资企业的经常项目收汇则保留一定的限额不结汇。此种银行结汇机制显然不利于进一步构建宽松的外汇环境,不利于真实反映人民币汇率水平和国内外汇供求关系,不利于中国企业增强汇率风险防范意识,不利于中外合资企业平等竞争,也不利于调动中、外企业创汇积极性。因此,中国今后进一步构建宽松外汇环境的重点应该放在逐步实行意愿结汇制方面。目前中国可以选择比例结汇的意愿结售汇制改革方式。其具体做法可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国家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一个结汇比例。此比例可以依据外汇储备量的增减进行调节,结汇比例越低,则意愿结汇程度越高。第二层次,外汇银行根据国家公布的结汇比列,对国内企业的每一笔贸易、非贸易外汇收入进行按比列结汇。第三层次,批准所有企业开立现汇帐户保留现汇,帐户内外汇可以用于进口支付、临时结汇、进入外汇市场,或进行外汇远期买卖、期权交易等规避汇率风险操作。中国取消银行强制性结汇制,代之以比例结汇的意愿结汇制,可以降低中、外资企业的经营成本,有利于进一步调动中、外企业创汇的积极性和平等竞争,同时也可以把外汇资产的储存和风险分散到千家万户,而不是由中央银行一家承担,减缓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改善外汇的供求,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合理完善。当然,今后随着中国宏观调控手段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逐步实现,结汇比例的不断提高,中国结汇制度将会最终过渡到意愿结汇制的形式。

3.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

中国外汇市场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统一的全国性的外汇市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客观地看,目前中国外汇市场应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外汇市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

是:在交易性质上,中国外汇市场还只是一个与现行外贸外汇体制相适应的本外币头寸转换的市场,并非具有现代市场形态的金融性外汇市场;从市场公平上看,现行外汇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供求关系扭曲的市场(这主要是指强制性的银行结汇制);从交易内容和品种上看,单一偏少。目前主要是人民币对美元、港元、日元的即期交易,缺乏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等其他交易品种;从市场形式上看,只是交易所形成的有形市场,而非现代无形市场形态;从对外交流上看,与国际外?亡市场基本隔离。由于现阶段中国外汇市场存在上述种种不足,结果导致许多负面问题,如难于形成合理、均衡的人民币汇率,中央银行经常被动人市干预、敞口收购溢出外汇,不利于提高中、外企业创汇积极性等等。所以,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已成为当前中国外汇市场改革的主攻方向:一是在交易性质上实现向现代市场形态的金融性外汇市场转变,完善市场组织体系,其中以外汇银行、企业为市场交易主体,实行竞价交易,中央银行退出交易主置。二是取消强制性银行结汇制,为企业真正参与市场交易扫清障碍。三是丰富外汇交易内容和品种,开办欧元等币种买卖,满足国内外经济组织对外汇资产多币种构成的需求。另外,可根据国际市场惯例和中国企业与银行规避汇率风险的实际需要,开办远期外汇交易。四是完善中央银行市场干预机制,在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中,应尽量减少对人民币汇率的直接行政控制,允许其按照市场供求状况自由浮动。为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中央银行可通过建立双向平准基金的办法,针对人民币对美元的短期汇率,在外汇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从而使人民币汇率稳定在目标区范围内。五是推进市场的无形化建设,尽快与国际外汇市场接轨。要不断完善电子交易系统,研究国际电子经纪的发展,使中国的外汇交易系统与国际接轨,更符合国际外汇市场的规则,并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着名的国际外汇市场建立伙伴关系,推动中国外汇市场的对外开放。 4.扩大中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金融开放将呈现全方位态势。按照中国与WTO成员国达成的协议,在今后的5年内,中国将向外国金融业开放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在银行业方面,协议明确规定,“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全面开办人民币业务,同时取消地区和客户限制。”因此,从外汇管理角度考虑,目前必须加快研究开放银行业的问题。这主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放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条件,并简化审批手续。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第二章规定:外国银行在中国申办外资银行或分行,须在提交设立申请前一年末总资产不得少于20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在华最低注册资本要为2亿元人民币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另外申请手续繁琐、批复时间较长,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国银行来华申办银行的积极性。为了保证中国引进外资银行工作的正常进行,中国应适当降低外国银行的资产要求,并简化申办手续,限期内批复。二是尽快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和服务对象。2001年11月13日,中国宣布在今后4年内分5批向上海、深圳等20个城市的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5年后全部放开。在服务对象上,从2002年1月1日起,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为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5年后允许其提供零售业务。因此,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应该按照国家的承诺,尽快贯彻落实,认真布署实施,按照人民币企业存款业务――人民币储蓄存款业务――人民币贷款业务的开放顺序,尽快向在华的所有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和服务对象,让中、外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业务竞争,共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三是努力提高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大科技投人和人才培养,建立和健全监管法规体系,确保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质量,维护中国金融安全。

5.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

目前中国已经实现了国际收支数据采集处理的电子化和全国范围内的联网,国际收支数据正在发挥对宏观经济决策的基础信息作用。展望未来,国际收支体系必将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和加入WTO而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将国际收支申报体系与银行和交易主体的交易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国际收支申报体系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未来的中国国际收支申报体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一是加强国际收支的分析预警功能,逐步实现国际收支系统由以结售汇为主向以国际收支和结售汇相结合的模式过渡,进一步提高和发挥其预警功能作用。二是实现国际收支与汇率合理水平的分析,努力探索将国际收支信息用来做模型分析以确定合理的汇率水平的新路子,促进汇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三是实现国际收支与相关统计间的有机联系,使各项外汇统计相互印证核对,确保经济信息的准确无误,提高中国宏观经济决策水平。四是实现国际收支信息的规范披露。国际上已对信息披露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标准,中国应当按照国际标准,逐步规范信息披露,提高信息披露的频率和质量及客观性,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对信息的要求,保证中国宏观决策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有可靠的信息基础。

6.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

外汇管理体制篇3

绩效审计是督促基层分支局落实上级局政策、提高履职水平的重要途径外汇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属性,肩负着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促进涉外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任务。新形势对外汇局系统履行职责提出了新要求。过去内控注重对外汇局分支机构履行职责和业务办理合法性、合规性的检查,缺少对执行外汇管理政策效力和履职效果的评价。开展绩效审计,对分支机构的工作业绩、效率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利于督促外汇局分支机构认真落实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和外汇管理工作部署,确保外汇管理目标的实现,更加依法、科学、高效地履行职责,不断增强公共管理与服务能力,确保外汇管理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和外汇管理目标的实现。

绩效审计是完善外汇管理系统内控制度的重要方式当前,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开展的外汇管理专项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开展的执法检查以及外汇局内部开展的内控监督检查依据的标准主要是现行的外汇管理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对制度本身的规定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当地的外汇管理工作实际等内容并不做评价。开展绩效审计,能够从内控体系是否健全、内控制度执行和风险防范是否到位、内控组织管理是否有效、内控监督检查是否全面等方面对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内控制度不完善和薄弱的环节,减少因内控不完善造成的管理不够规范、随意性操作等内部风险,减少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工作效率低下、作风拖沓等不良现象,进而有效提升外汇局的自我治理水平。

绩效审计是推进“五个转变”的重要保障“五个转变”不仅是新形势下对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转变的要求,也对外汇管理内控工作转型即由合规性审计向绩效型审计转变提出了要求。目前,国家外管总局正推进外汇管理关键领域的改革,行政审核、事前监管的项目不断减少,总量调控、事后管理的项目不断增加,这对外汇局分支机构履行职责提出了新的挑战。外汇管理内控工作不能仅局限于对分支机构业务办理合规性的监督检查上,更应注重分支机构在推进改革、转变方式、促进平衡等工作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效果,切实解决好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开展绩效审计,能督促各分支机构自觉践行“五个转变”,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加快转换职能,转变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力,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有效传导和落实。

绩效审计是内审内控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外汇局系统主要通过内控监督工作来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实施内部监督,其本质是合规性审计。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民主的进步,绩效审计逐渐成为现代审计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审计署明确提出到2012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开展绩效审计,人民银行也开展了对货币信贷、货币金银等部分专业的绩效审计。外汇局开展绩效审计是全面落实审计法、加强内部监督检查职能的本质回归,是发挥内审保障履行职责“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由之路。

外汇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绩效审计实施方案的关键,是对被审计单位外汇管理履职效果进行有效评价的重要工具。在指标设置中遵循的原则有:一是注重审计的全面性。将工作部署、要点、计划、岗位职责、考评办法以及业务操作规程和文件规定等作为审计的依据,将履职过程是否能结合实际创新工作,体现履职规范、高效、创新等作为履职过程考评依据,将履职取得的管理效果、政策效应、社会效益及其他影响等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作为衡量部门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志。二是体现“业务整合”的思想。外汇管理各部门业务工作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在合规性审计中,外汇管理各专业存在较多的性质相似的业务,如经费管理、行政许可、现场核查等。因此在进行绩效审计时应将相同或相似的业务充分合并,减少合规性检查中的重复项,提高审计效率。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要体现对不同性质涉汇主体外汇业务的集中管理即主体监管的思想,以提高外汇管理有效性为重点,促进外汇监管成本的降低,提高外汇监管成效。三是注重绩效审计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外汇管理系统绩效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评价的指标体系没有成型的经验或做法可以借鉴。在设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摆脱合规性审计的束缚,避免总是按合规性审计的项目进行扣分;应充分征求内审部门和业务部门以及外汇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突出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要充分考虑工作的难易程度,对于付出工作多、取得成绩难度大的工作给予较大的权重;要注意指标的效果,确保将最能反映审计对象绩效特征的指标提炼出来,指标不宜太多,要在科学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注意指标的差异性。四是与合规性审计有机结合。应将合规性审计作为绩效审计的基础,充分体现业务合规、风险防范的要求;在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对被审计部门履职效能进行全面评价。最终形成以绩效审计为主、绩效审计与合规审计并存且有机结合的审计格局,切实提高内审工作的效果,发挥好内审工作的“保健医”作用。

外汇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根据外汇管理的业务特点,外汇管理绩效审计指标分设多级指标,一级指标主要包括基础类指标、业务操作类指标、履职效率类指标、改革类指标以及辅助类指标。在一级指标下设立二级子指标,对一级指标予以细化。对各类评价指标分别设定一定的标准分值和指标权重,根据评价得分确定绩效评价结果。一是基础类指标。该类指标主要是对外汇履职的基础性工作进行评价。基础类指标是开展外汇业务的基础性保障业务,是所有外汇工作的前提。主要采取调阅材料和现场查看的方式进行,以扣分为主,侧重于合规性审计。二是业务操作类指标。该类指标是对日常工作中外汇局各类操作性业务进行评价。在业务操作类指标设计中,应尽可能突出“业务整合”的思想,打破合规性审计和内控监督检查中分综合、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外汇检查、内控六个方面分类审计的方式,将外汇局各项操作业务进行归类、汇总设定评价指标。该项指标主要采取调阅材料等方式进行,以扣分为主,侧重于合规性审计。三是履职绩效类指标。该类指标主要着眼于履行外汇管理职责的评价,围绕外汇局外部职能履行和内部管理效率进行评价,是对基础类指标和业务操作类指标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评价的延伸,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该类指标中部分二级指标难以明确量化,故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主要采取调阅材料、召开座谈会、现场查看、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评价,加分与扣分相结合。四是改革类指标。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较快,我国的跨境资金流动复杂多变。监测跨境资金流动是外汇局的核心工作,在此情况下,外汇局重点工作也变化较大,部分重点工作是某一阶段的核心工作但并非永久性工作。因此,在设定外汇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时应设立改革性指标,突出体现当前外汇管理的阶段性工作。2011年下半年以来,控热钱减顺差、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和外汇主体监管改革是山东分局重点阶段性工作。改革性指标既要突出合规性审计的要点,也要突出履职效果的特点,是合规性指标和绩效性指标的结合。该类指标应根据不同审计期间、不同审计对象做适时调整。五是辅助类指标。此类指标作为参考指标,不包括在100分的评价总分以内,主要包括党建保障、廉政建设、案件防范、履职问责、制度框架建设。但发生行政诉讼败诉、发生重大案件等对外汇管理履职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事件时,应在总分中予以扣除适当分数,必要时应一票否决。

用层次分析法测算评价指标权重在测算评价指标的权重时,由于缺少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且外汇管理专业与货币信贷、货币金银等专业存在较大差异性,指标权重设定存在较大困难。在综合考虑指标权重测算方法和外汇管理业务工作实际后,本文决定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测算。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这种方法整理和综合人们的主观判断,实现定量化决策。首先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将各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分析结构模型,最终归结为最低层(方案、措施、指标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程度的权重。测算评价指标权重时,对于同一层次上的所有要素,针对上一层(准则层或目标)的影响或重要程度,由专家进行两两间对比,得到判断矩阵(见表1)。在实际操作时,从山东省辖内选取了五位外汇管理经验丰富、业务熟悉的专家进行比较,比较时取1—9尺度,具体情况如下:1.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测算。一级评价指标包括基础类指标、操作类指标、绩效类指标和改革类指标。根据五位专家对各项指标的对比,形成一级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计算可知:λ=4.021103;CI=(λ-n)(/n-1)=0.021103/3=0.007034<0.1;CR=0.007034/0.96=0.007327<0.1。一致性检验过程和结果表明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其基础类指标、操作类指标、绩效类指标和改革类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086、0.265、0.506和0.143(见表2)。2.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测算。与一级评价指标权重测算相同,二级指标需要分别对一级指标内部进行指标测算,形成各二级指标判断矩阵,并对基础类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计算可知:λ=7.5892;CI=(λ-n)(/n-1)=0.5892/6=0.098207<0.1;CR=0.098207/1.32=0.0744<0.1。一致性检验过程和结果表明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其基础类中的各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25、0.051、0.088、0.305、0.088、0.372和0.142(见表3)。对操作类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计算可知:λ=7.255716;CI=(λ-n)(/n-1)=0.255716/6=0.042619<0.1;CR=0.042619/1.32=0.007103<0.1。一致性检验过程和结果表明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其操作类中的各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045、0.062、0.318、0.125、0.125、0.283和0.041(见表4)。对履职绩效类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计算可知:λ=8.21727;CI=(λ-n)(/n-1)=0.21727/7=0.031039<0.1;CR=0.031039/1.41=0.00388<0.1。一致性检验过程和结果表明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其绩效类中的各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34、0.155、0.060、0.155、0.146、0.060、0.060和0.030(见表5)。对于改革类指标,由于往往是一段时期内的中心工作,其二级指标重要性相差不大,因此设其权重相同,不再设立判断矩阵。综上,外汇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的构成见表6。实际进行绩效审计评价时,每项二级指标满分为100分,根据各指标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最后按照各项指标的权重测算总得分。

绩效审计的评价与运用在对被审计对象依绩效审计指标审计后,应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定量分析为主,辅之以定性分析的方式对绩效审计结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根据绩效评分,将绩效审计分为A、B、C、D四个级次。审计期间,被审计单位发生重大违法案件、重大责任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直接将其列入D级。绩效审计报告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公布。根据绩效审计评级的不同,可对被审计单位实行差别管理,提高内审效率。如对A类被审计对象进行改革政策试点,减少内部审计频率;对B类、C类被审计对象要加强跟踪督导,加强非现场监督审计;对D类被审计对象要加强问题整改情况的监督以及日常业务的检查,加大内审频率,严格责任追究,促其规范管理,有效履职。

外汇管理体制篇4

[关键词] 外汇储备外汇管理体制游资货币供应量

一、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的现状

外汇管制,是指对外汇的收支、买卖、借贷、转移,以及国际间结算、外汇汇率和外汇市场所实施的一种限制性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基本上属于部分外汇管制,即对经常项目的外汇交易不实行或基本不实行外汇管制,但对资本项目的外汇交易进行一定的限制。我国外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独立自主的外汇管理制度,正确制定国家外汇法规和政策,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和汇率的基本稳定,有效的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根据国务院1996年1月29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内容我们可以把中国现阶段的外汇管理体制做一个框架分析,《条例》中主要分为四章――经常项目外汇、资本项目外汇、金融机构外汇业务、人民币汇率与外汇市场。金融机构外汇业务主要就是银行的外汇业务,他们是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并由他们对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因此,我们可以把我国现阶段外汇管理体制的结构分为对三方面的管理:经常项目、金融机构和外汇市场。

1.对经常项目的管理

经常项目是指国际收支中经常发生的交易项目,包括贸易收支、劳务收支、单方面转移等。目前我国的经常项目下外汇管理体制主要建立在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禁止外币计价、结算和流通,停止发行外汇券。

(2)实行银行结售汇制。

(3)属于个人所有的外汇,可以自行持有,也可以存入银行或者卖给外汇指定银行。

2.对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的管理

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须经外汇管理机关批准,领取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未经外汇管理机关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外汇业务。经批准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不得超出批准的范围。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客户开立外汇账户,办理有关外汇业务。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存外汇存款准备金,遵守外汇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并建立呆账准备金。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应当接受外汇管理机关的检查、监督。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向外汇管理机关报送外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其他财务会计报表资料。

3.对外汇市场的管理

对外汇市场的管理,主要是对经济主体的结汇和售汇进行管理,进而影响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的供给与需求,最终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双方的力量均衡,以此为基础来制定人民币的汇率水平。

(1)实现汇率并轨,完善市场汇率形成机制。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取消官方汇率,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在稳定境内通货的前提下,通过银行间外汇买卖和中国人民银行向外汇交易市场吞吐外汇,保持市场汇率的相对稳定。

(2)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从1994年1月1日起,国有企业的外汇收入都要卖给外汇指定银行,不能直接进入外汇调剂市场。外汇市场成为银行买卖外汇的场所。外汇市场是半市场化的,外汇市场交易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外汇银行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持有外汇。

二、外汇管理体制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1.经常项目规范的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国家外汇管理局对于经常项目是有严格规范的。然而近年来随着对人民币升值和受本外币利差的吸引,使得很多境外资金通过种种方式规避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流入我国。

在我国近三年的外汇收支出现了两个特别鲜明的特征:一是贸易结售汇顺差的增长远高于贸易顺差的增长;二是个人结汇呈现历年来罕见的高速增长。也正是上述两个因素成为直接推动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重要渠道。下面就这两个方面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进行研究。

(1)贸易结售汇顺差的增长远高于贸易顺差的增长。近年来我国贸易项目持续顺差,而且呈不断增大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企业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明显增多。在外汇管理局对外汇指定银行的检查中发现不少企业预收货款的规模和频率明显与其经营规模不符,少数企业存在已预收货款名义代其他公司收取境外资金的行为。有的企业与外方在购销合同中明确订立预付货款的利率条件,一些企业甚至随意提供或者虚报出口收汇核销单号码以实现收汇目的。以预收货款名义混入其他性质资金的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无实际出口,但有预收货款;二是出口量少,预收货款多;三是以预收货款名义向境外母公司融资;四是预收货款长期占用;五是预收一定时间后又全额退还等。与此同时,企业进口项下推迟付汇,少付汇或者不付汇的现象也明显增加。

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本是正常的贸易结算方式。但随着境内外人民币预期的增强,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相应增长,直接影响了贸易项下外汇收支的平衡。同时由于两者均存在物流与资金流不匹配的特点,使外汇主体在规避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上有机可乘,因而出现了异常资金通过这两种渠道流入的情况。

②企业将以往滞留境外的资金调回境内结汇。一些过去结汇较少甚至没有结汇的企业2002年以来结汇明显增加,反映出一部分过去滞留境外的外汇被调回境内结汇。如某公司与2002年12月至2004年7月期间,共调回境外外汇8000多万美元并结汇。

③国内外汇贷款和贸易融资大幅上升。在人民币利率高于外币和市场预期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企业为降低经营成本和控制风险,纷纷改变过去以购回支付进口货款的做法,转而直接借用外汇贷款支付进口货款。仅在2004年1月~6月期间,企业以外汇贷款支付进口货款就高达112亿美元。另一方面,银行的贸易融资急速增长(只含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和打包放款)。2004年1月~6月,全国贸易融资共计156亿美元,其中进口押汇发生额为126亿美元,同比增长210%;出口押汇余额为26亿美元,同比增长37%;打包放款余额为8亿美元,同比增长72%。

企业借用外汇贷款和进口押汇用于出口付汇,直接减少了银行贸易项下的收汇,出口押汇和打包放款在出口货款未收汇的情况下结汇等于提前结汇,也扩大了贸易项下的结售汇顺差。最终体现了贸易结售汇顺差的增长远高于贸易顺差的增长。

④本外币置换现象突出。为了节省利息支出以及控制汇率风险,部分企业通过采用“借外债并结汇-归还国内人民币贷款-再向中资银行借外汇贷款归还外债”、“借外汇贷款-用于支付货款-归还人民币贷款”,“中资银行离岸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方发放过桥短期贷款”等方式进行本外币债务置换。

外汇资产置换为人民币资产,主要表现为:一是中资银行卖空结售汇周转头寸;二是企业将各类外汇账户内资金结汇转作人民币定期存款。

外汇资产结汇提前偿还人民币贷款。部分企业将外汇账户资金结汇用于归还人民币贷款,或者将外汇质押进行人民币贷款提前偿还人民币贷款。

外汇主体增持人民币资产、减持人民币负债的意愿增强,进而对本外币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了策略性调整,是外汇主体在市场条件下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或降低经营风险所进行的经济行为。但是本外币置换不仅会扩大结售汇顺差,造成国家外汇储备增加,从而造成外汇市场上的不均衡,影响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最终使我国的货币政策趋于失效。

(2)个人结汇呈现历年来罕见的高速增长。我国近年来个人外汇收支变化的基本状况。一是结汇和售汇均发生了方向性的逆转。自1994年我国实行结售汇制度后,我国个人结售汇一直呈净结汇态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态势发生了扭转,开始呈净售汇态势。这一态势延续了3年,从2001年8月开始逆转,结汇从持续下降转为持续上升,售汇由持续上升转为持续下降,差额由逆差转为顺差后急速扩大,2002年的顺差为2001年的7倍多,2003年的增长速度达到了89.96%,2004年增长速度也达到了91.2%;二是结汇和售汇变动的趋势具有普遍性,但在沿海、沿边地区尤为显著。据统计,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全国31个省市的个人结汇普遍增长,大部分省市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1倍,而售汇额则出现了下降,就个人结汇增长的绝对量看,前国个人结汇变动的绝对额主要集中在沿海、沿边地区。其中结汇增长的90%以上集中在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北京、新疆、吉林、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等地,其中新疆、吉林、辽宁、黑龙江者仅个别方言边省份在全国个人结汇增量中的比重远远高于其在全国结汇总量中的比重;三是个人涉外收入快速增长,个人外汇资产结构发生变化。根据国际收支间接申报统计,2002年居民个人涉外收入比2001年增长65.7%,是2000年居民个人涉外收入水平的2.3倍。2003年的居民个人涉外收入增速为49.57%,2004年的居民个人涉外收入增速为52.87%。

2002年居民外汇储蓄存款人保持增长,但是全年增加量仅为77.97亿美元,明显低于2001年86.12亿美元和2000年176.04亿美元的水平,增长态势已明显疲弱。2003年,居民外汇储蓄存款最终扭升为降,上半年仅增加了15亿美元,而从7月开始,呈现负增长态势,下半年共减少了53美元,全年外汇储蓄存款余额比年初减少了38.45亿美元。2004年外汇储蓄存款持续下降,而且下降趋势更为显著,比年初减少了52.77亿美元。

尽管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对经常项目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还是有很多异常的境外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我国内并且结汇。客观上造成了外汇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

2.“游资”渗入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坚持资本项目下的管制,可以免除境外资本的大规模流入而迫使中央银行为了保持稳定的汇率而过多的投放基础货币,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增长;或者避免境内资本大规模的流出使中央银行为了保持稳定的汇率而不断的回笼基础货币,从而使货币供应量下降。无论是资本的大规模流入或者是流出,对本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都是一种考验。如果当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和资本的流向导致的后果保持一致的话,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往往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和资本流向所导致的后果是背道而驰,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为了保持本国汇率的稳定,从而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贸易环境,牺牲当初制定的货币政策取向,也就是影响了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在现阶段的中国可以免除这种导致削弱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因素,只要监管得力,资本项目下的管制是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的一个很好的“防火墙”。

三、 积极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外汇管理体制篇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曾有过两次高速增长时期。第一次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4~1997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国外汇储备终于摆脱了十余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出现了连续4年的高增长。第二次发生在21世纪之初。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恢复之后,中国经济很快就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与此相伴,中国的外汇储备从2001年始重又快速增长;到了2006年4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跃居世界首位,目前已逾万亿美元。

随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担心和争论也纷至沓来。人们或怀疑外汇储备规模的合理性,或诟病巨额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或指责外汇储备的积累输入了通货膨胀,或认为人民币汇率因此而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无独有偶,就在中国为外汇储备的迅速积累而惴惴不安之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除去美国和欧盟这两个在国际储备体系中拥有“关键货币”的经济体,也都出现了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情况。此类现象之所以值得关注,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恰恰是发生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他们摒弃了实行多年的固定汇率制并转向各种形式的浮动汇率制之时;而我们一向奉为圭臬的外汇储备理论却告诉我们,一国转向浮动汇率制,将大大减少其对外汇储备的需求——理论与现实的矛盾,需要给予合理的解释。

本文旨在以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为背景来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及其改革问题。我们首先从功能转变的角度对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进行分析,然后对外汇储备增长引起国内流动性迅速增加的现象以及货币当局的对冲操作进行评论,最后,在借鉴国外管理外汇储备之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外汇储备体制的改革问题。

二、外汇储备的规模:着眼于功能转变的分析

关于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现象,一个普遍的担忧是,从传统外汇储备功能角度看,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足够应付支付进口、偿还短期债务和稳定汇率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不停地堆积外汇,等于将我们用宝贵的资源换回的资金低成本地交给外国使用。这一看法值得商榷,因为它忽视了在金融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外汇储备的功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要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浮动汇率制与高额外汇储备积累相伴相随的新现象,我们必须从亚洲金融危机的特征以及世界各国的应对之策说起。

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并不是起因于各国经济基本面的恶化,而是以国际投机资本对固定汇率制的恶意冲击为主要特征的。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经济体大都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转而实行某种形式的浮动汇率制。但是,近期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些经济体声称向浮动汇率制度转变,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对汇率的干预。著名国际金融专家麦金农在对这些经济体的汇率制度进行了缜密研究之后敏锐地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经济体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只是一种假象;从汇率的走势和各经济体的操作实践来看,各种自称自许的浮动汇率制以及管理浮动汇率制等等,其运行特征更像钉住汇率制度。”他将此概括为“没有信誉的固定汇率制”。从制度层面上分析,这种汇率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种制度安排的结合,即公开宣布的弹性汇率制、(出于稳定目的)对汇率的频繁干预、国家持有大量外汇储备。我们认为,这种“三位一体”的安排,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总结金融危机新特征所做出的理性选择。

之所以要公开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为的是使投机资本难以获得关于汇率变动的明确信息,从而大大弱化国际投机资本对一国(地区)汇率展开攻击的动力;之所以要稳定汇率,是因为对于非关键货币国家(地区)而言,本国(地区)货币汇率对关键货币保持稳定,事实上将使得本国(地区)经济、特别是物价水平获得一种稳定的“名义锚”,从而有助于本国(地区)经济稳定增长;之所以要保持大量的外汇储备,为的是使货币当局更灵活地干预(而不是像固定汇率制下那样单方向地干预)外汇市场,从而影响国际投机资本的预期,并据以对国际投机资本保持一种“威慑”,使得他们不敢轻易对本国(地区)货币汇率进行攻击。从实践效果上看,一国(地区)外汇储备水平越高,其“引而不发”的“威慑”作用就越大,国际投机资本对该国(地区)的汇率和金融体系就越不敢造次。

此外,为缓和货币错配的不利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往往需要通过增加外汇储备来增强公众对本国(地区)货币的信心。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外汇储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金本位货币制度下黄金的功能,一国(地区)的外汇储备就类似金本位制度下货币当局拥有的黄金。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就意味着该国(地区)货币当局发行的信用货币有一种实际价值的资产——外汇储备作为支撑。因而,一国外汇储备越多,居民对该国(地区)信用货币的稳定就越有信心,也就越能防止货币替代的发生。发达国家的实践也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外汇储备在增强货币信心方面的作用。近年来,欧洲央行逐步减少了外汇储备,但同时黄金储备却相应上升。欧元是当前惟一能与美元竞争的国际货币,为增强欧元同美元的竞争力,欧洲央行就不能过分依赖美元储备发挥增强货币信心的作用——增加黄金储备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总之,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虽然广大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但是,其外汇储备却未如人们依据传统理论而推断的那样大幅减少,反而有大幅增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新兴市场经济体外汇储备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传统的外汇储备功能是与固定汇率制度相适应的。其明显的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外汇储备的“务实”功能,即,一旦经济受到不利冲击,货币当局就准备实实在在地用“真金白银”去满足进口、支付债务和干预汇率的需要。在浮动汇率制下,满足上述三项需要的功能大大弱化了。如今,外汇储备管理的核心在于“保持信心”,具体而言,浮动汇率制下外汇储备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支持公众对本国(地区)货币政策与汇率管理政策的信心;通过吸收货币危机冲击以及缓和外部融资渠道阻塞,来克服本国(地区)经济的外部脆弱性;提供一国(地区)能够偿还外债的市场信心;支持公众和外部投资者对本国(地区)货币稳定的信心;支持政府偿还外部债务与使用外汇的需要;应付灾难和突发事件。

外汇储备在“保持信心”方面的作用逐步增大,同时就意味着其作为一国(地区)财富的功能得到强化。换言之,追求国家财富的增长,成为外汇储备管理日益重要的目标。实证研究表明,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外汇储备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投资收益。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题为《外汇储备的财务成本》的研究报告中,通过对110个国家1990-2004年的全部数据进行严格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统计期内,即便将所有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都考虑在内,除发达国家之外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外汇储备都获得了净收益。应当说,较之同期其他任何投资而言,外汇储备的投资业绩都是毫不逊色的。

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仔细分析我国的国际收支表,我们可以间接地推断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情况(图1)。以2005年为例,当年中国净投资收益为顺差91.2亿美元,实现了自1993年以来的首次逆转;其中,投资收益流入356.2亿美元,同比增长92.2%;投资收益流出265.1亿美元,同比增长16.9%。在中国的国际收支统计中,中国的投资收益包括“直接投资项下的利润利息收支和再投资收益、证券投资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资收益(利息)”。考虑到中国对外投资中官方证券投资(外汇储备使用)占主导地位,可以合理地推断,中国投资收益大幅上升与中国对外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是外汇储备增加)密切相关。这间接说明,中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是令人满意的。

总结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鉴于外汇储备的功能已经从满足进口支付、偿还债务和干预汇率全面转向提供信心并增加国家的财富,鉴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是令人满意的,讨论外汇储备规模的大小,已经没有重要意义了。

三、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不利影响:流动性过剩及对冲困境

外汇储备功能的转变,并不意味规模过大的外汇储备不会对一国经济和金融的运行带来不利的结果。相反,如果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不能根据外汇储备的功能变化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规模日益增大的外汇储备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后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果由货币当局独揽外汇资产,它将给国内经济带来货币供应增长过快、流动性过剩,进而造成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不利后果。我们看到,这正是当下中国发生的情况。

(一)央行的对冲努力

外汇管理体制篇6

关键词:外汇储备管理;法律制度;中司;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立法现状及完善立法的必要性

(一)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立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自198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至今,我国在外汇管理领域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齐全的法规体系。目前,在该领域发挥统领作用的是2008年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以此为母法,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外汇管理总局颁发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如《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出口收汇核销管理办法》、《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等。

如前所述,至上世纪末,我国外汇储备一直处于短缺状态,长期难以满足对外贸易与技术引进的需求。因此,我国外汇管理更强调安全性与流动性,基本无需考虑盈利性。国情的需要以及政策的偏向性决定了我国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的内容,它侧重于外汇管制方面,更重视外汇的流入,意在将个人与企业手中的外汇收归于国家,由政府机关统一调配使用。 在前述外汇管理法规之中,仅《外汇管理条例》第十条涉及了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依法持有、管理、经营国际外汇储备,遵循安全、流动、增值的原则。

(二)完善外汇储备管理立法的必要性

外汇立法集中于外汇管制,忽视外汇储备管理,既与我国外汇储备长期短缺相关,亦是政府法治理念缺失使然。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外汇管理体制同样是高度集中,行政主导。外汇管制立法是外汇管理部门约束个人与企业外汇账户的工具,外汇管理部门自然拥有更多的立法动力。外汇储备的经营主体则是外汇管理部门自身,经营管理行为一直由行政决策所指挥,立法的缺失导致其享有巨大的自由裁量权。假若对此立法,则无异于作茧自缚,难免碍手碍脚。显然,这样的行为违反了法治的基本原则。依市民社会理论,为保障市民社会的公共利益不受政治国家的侵害,必须限制政府恣意行权,制定法律对政府加以约束。

二、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立法的建议

(一)尽快制定《外汇法》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外汇业已成为一个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指标,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存在至关重要的影响。根据我国《立法法》第八条第八项规定――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外汇领域属于应当制定法律的范畴。虽然当前国务院依据全国人大授权制定了《外汇管理条例》,但这仅是权衡之计,而非长久之策。综观整个金融法律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信托法》等法律已经相继出台,对于各自领域发挥了调整规范作用,但至少同等重要的外汇管理领域,却没有一部法律进行指导,这是不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自身完善的,也是无法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行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需要的。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外汇法》,以规范外汇管理领域。

(二)制定《外汇储备管理条例》

笔者认为仅仅依赖一部《外汇法》是不能解决外汇储备管理领域的法律需求的,国务院应该出台《外汇储备管理条例》调整外汇储备管理关系。在外汇管理关系中,外汇储备管理仅仅是一个方面,而且是一个性质相对特殊的方面。有著述将外汇法律关系定义为经过外汇法律规范的调整而在对非货币的汇兑、买卖、汇率、结算等经济关系中形成的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我们可以发现,该定义所列举的汇兑、买卖、汇率、结算关系均涉及私法主体,体现了公权力对于私法主体自由的直接干预。汇兑、买卖与结算关系无需多言。至于汇率关系,由于我国当前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形成已经深受外汇市场主体交易的影响。而外汇储备管理关系则更多的是公权力运行关系,是外汇储备管理部门经营管理储备资产形成的关系。私法主体与公权力机关在此可以理解为一种委托合作关系,而非对抗关系。因此,外汇法律关系主要应在维护金融体系健康稳定的前提下以保障私法主体的自由指导;而外汇储备管理关系则可以赋予管理部门更多的权限,以适应外汇储备管理的灵活需要,使外汇储备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服务。所以,笔者认为基于外汇储备管理关系的特殊性,应单独制定《外汇储备管理条例》,而不宜全部交由《外汇法》规范调整。此外,如果将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活动基本原则、主体、程序、规则、法律责任等内容全部规定于《外汇法》之中,势必使该法条文繁杂,内容冗长。当然,在未来条件成熟之际,同样应采取法律之形式加以规制外汇储备管理领域。这也是新加坡、日本等外汇储备大国的通行做法。

(三)当前不宜对财富基金制定法律

外汇管理体制篇7

涉外经济形势及外汇管理政策动态

目前我国涉外经济整体运转良好,贸易顺差大幅缩小,进口增速快于出口;新批项目、 合同金额大幅增加,外商来华投资出现新高潮;外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外汇储备加速增 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稳定,基本稳定在8.2770左右的水平。

但是,外汇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也不可忽视:外汇资源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人民币 汇率面临升值压力;全球性通货紧缩的风险加大;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短期 资金流入冲击的风险有所加大。这种情况决定了2003年乃至2004年外汇管理工作中将面临着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2003年已经出台的重要外汇管理政策措施有:推动贸易便利化,完善非贸易售付汇管理 ;完善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扩大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加大打击跨境洗钱活 动的工作力度,维护金融安全;取消证券公司在境内外资银行B股保证金账户和国内外汇贷 款专用账户的设立、变更和撤销等审批项目,改进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方式。

从已经出台的措施可以看出,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思想正在逐渐调整,管理层寓管理与服 务为一体,积极促进涉外经济的发展,主动调整和理顺外汇供求关系,行政审批也逐渐减少 。2004年拟出台的外汇管理政策措施有:

1、实行符合跨国公司经营特点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

包括制定适应跨国公司全球统一采购、清算和分摊费用的管理政策,解决跨国公司境内 外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相互代垫费用的问题,解决跨国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统一清算方面的 外汇管理问题。

2、改进进出口核销监管

进出口核销监管将从“一一对应、逐笔核查”转向“总量核查、按主体监管”,外管局 将继续完善进出口收付汇核销系统,通过电子联网获取进出口报关和收付款数据,为进出口 核销提供完整准确的基础数据。

3、对金融机构的外汇管理政策动向

首先,加强对金融机构外汇收支的现场与非现场检查;其次,研究出台银行间外汇市场 双向交易实施方案,改进交易方式;第三,规范证券经营机构外汇业务管理。

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现状和特征

自从1988年建立外汇调剂市场,1994年人民币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之外,1996年人 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此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逐渐加快。目前,资本 项下直接投资项目(FDI)基本实现了完全可兑换。“中国FDI的开放程度甚至超过了很多OE CD国家”。

在外债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限制,目前我国在短期外债上实行“余额管理”,在中长期外 债上实行“计划指标管理”,相对来说对中长期外债的管理更加严格。在证券投资方面则十 分谨慎,证券投资方面要“有控制、有预测地开放”。在2002年11月我国引入了QFII制度, 这也是在证券投资项下的重大进步。

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主要特征是,首先,资本项目管理实行的是渐进式开放,实行谨慎 性管理,开放中考虑的侧重点是风险和可兑换本身双重因素;其次,资本项目管理实行以制 度为基础,以行政审批为主要手段;第三,资本项目管理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 ,注重数量和规模控制,管制水平总体较严。

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拟出台的政策措施

资本项目的外汇管理政策将继续放宽限制,一部分行政审批项目被取消,资本项目可兑 换的进程继续加快。值得关注的是,在QFII制度出台之后,QDII制度也成为政策层所关注的 问题。政策将有可能实施双向的“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办法,引导资本合理流进和流出。

1、继续改革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支持实施“走出去”战略

取消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汇回利润保证金要求;简化外汇资金来源审查;允 许境外投资利润留存当地用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放松国内企业对境外投资的购汇限制;有 条件地批准部分外资跨国公司将暂时闲置的资金调往境外运作,支持中资跨国公司补充其海 外公司资本金或运营资金;扩大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

2、改革外债和对外担保管理体制

简化或取消境内机构对外借债、发债和担保的事前审批,完善以登记为核心的外债和对 外担保管理体系;统一中外资银行的外债管理方式,对外资银行借用外债实施总量控制;制 定《外债管理暂行办法》具体的实施细则。

3、落实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

做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境内资本市场投资的外汇管理组织工作,密切关注该制度对 我国外汇收支和资本市场的影响。

4、研究放宽对外证券投资的限制

在完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合格境内投资者(QDII)如何投资境外 资本市场,探索允许少数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将一定比例的资产用于境外运作。

5、研究适当放宽个人合法资产对外转移的限制

在加强对境外资产来源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的基础上,研究允许公民在移居境外以后 分期、分批购汇汇出境内资产的办法。

外汇执法检查下一阶段的动态

外汇执法检查下一阶段将把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规性监管、资金流入的监管作为工作 的重点。

进一步加大反洗钱的工作力度。重点打击跨境洗钱,对跨境资金往来进行监管,降低跨 境洗钱对国内外汇供求的影响,同时要保证正常的外汇交易不受影响。

继续开展银行结汇与收汇业务的专项检查。采用银行自查和外管局现场检查,主要检查 银行自身及代客业务中收汇及结汇资金的整体情况以及银行办理收汇、结汇业务中执行外汇 管理政策法规的情况。

外汇管理体制篇8

[关键词]电站投资;外汇风险;管理制度

[DOI]10.13939/ki.zgsc.2016.16.176

1 海外电站投资项目常见外汇风险

1.1 什么是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一个公司、企业组织、经济实体、国家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贸易、金融、外汇储备的管理与营运等活动中,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债权、权益)与负债(债务、义务)因未预料的外汇汇率/利率的变动而引起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的可能性。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电站类项目中所遇到的因汇率/利率变化导致投资收益损失的风险。

1.2 外汇风险在海外电站投资项目中的表现

1.2.1 海外电站投资项目的主要阶段划分

海外电站项目通常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实施投资以前的项目开发期、投资后至电站投入运行前的建设期、建设完成后的运营维护期、电站运营期结束或电站转让后的退出期。这几个阶段项目的不同特点,也带来在各阶段不同的外汇风险。

1.2.2 各阶段外汇风险的主要体现

总的来说,在海外投资项目中,导致外汇汇率变化的因素主要有该国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在其共同作用下的外汇政策,和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具体看来,上述各个因素在项目不同阶段的作用,又使得外汇风险有不同的表现。

在项目开发期,外汇风险主要体现在项目经济回报预测,项目融资涉及的汇率/利率风险;在项目建设期,外汇风险则更多表现在建设期资金收支币别不匹配带来的汇兑风险;项目运营期外汇风险将体现在融资币种汇率/利率的波动;电费收入与主要货币的汇率波动、利润汇出的汇兑风险等。最终,在项目的退出期,要考虑不同国别对资本汇出的外汇监管。

2 海外电站投资项目外汇风险管理方案

海外电站投资的外汇风险管理,是要依据不同国别政治和经济特点,结合电站项目各主要阶段的特点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汇率风险对抗体系。由于导致汇率和利率变化的因素多而复杂,汇率风险管理方案的建立既要有针对性,又要具备灵活性;风险管理的总目标既要清晰,又要设置随时可调整的灵活机制,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面将从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设立、方案实施、评价和调整这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外汇管理方案在海外电站投资项目中的实际运用。

2.1 建立外汇风险管理的目标

外汇管理体系首先要树立明确的管理目标,管理目标是将因汇率或利率波动所带来的对项目总体外汇收入的影响控制到最小。管理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定量和定性双重指标的结合。

定量通常指对汇率和利率锁定的外汇收入占项目外汇总收入的比重。有时候,因国外工程建设项目面临的政治、经济乃至气候等复杂因素,常出现工期拖延或业主付款时间不明确的情况,此时可根据每个时期的资金流状况预测,直接制定需要锁定的具体金额,相较于统一的比例目标更为灵活。

定性目标有两层含义:一是目标币别的确定。可以是当地币兑美元等主要货币的锁定,或是美元及其他主要货币对人民币的锁定,或是多个币别之间的锁定。定性目标要根据公司资金运用的实际情况以及财务报表反映要求考虑。二是对汇率锁定的程度。运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将达到不同的锁定效果。比如,使用远期结售汇金融工具在固定的期限以固定汇率交割,收入将以固定汇率锁死;而使用期权类产品,是否要行权锁汇则取决于到期日的具体情况,锁定的不仅仅是一个固定汇率,而是可以规避风险的权力。

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目标,其制定的方案均需取决于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项目收入面临的实际外汇风险;二是企业整体外汇管理战略。既要根据不同的项目阶段制定不同的外汇管理目标,又要从企业整体经营的宏观层面出发,将外汇管理目标作为宏观战略实施的一部分,与企业整体规划相协调和统一。因此,外汇风险管理目标的制定需根据企业战略在一定时间内设定大的方向和总体任务,再依据时间段或项目分设具体子目标,以便控制和操作。

综上,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目标应该是明确清晰的,既有定量又有定性的任务,既要体现企业整体战略又要照顾不同阶段需要,是企业外汇管理的重中之重。

2.2 外汇风险管理的实施方案

在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目标的框架下,必须采取具体的方案实现目标。如前所述,根据电站项目不同阶段的外汇风险,外汇管理方案应量体裁衣,采用适合不同阶段的金融工具对汇率和利率进行风险规避。

第一,电站项目在实施投资前。需要建立项目经济模型、估算投资成本、预测未来收入、获取投资回报等指标以便决策。在估算成本时,融资成本的估算往往要牵扯利率的变化。可根据专业机构对贷款币别的长期走势判断,通过金融工具对贷款的利率进行掉期,以锁定贷款成本。由于项目的执行周期长,在预测项目收入时,需要对计量货币的远期报价有所了解,并结合项目所在国的通胀因素,综合考虑汇率变化。这个阶段可以借助一些专业机构数据,如彭博、路透、经济学人智库等。在经济模型的建立中,适当参考汇率远期价格和利率掉期价格,将有助于项目经济回报更为准确的预测,从而有利于企业投资决策和后期执行。

第二,电站建设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建设合同结算货币与工程收支币种的匹配。一般而言,建设合同以美元等主要货币为结算货币,极少以当地货币结算。但比较常见的情形是部分合同款项因涉及当地分包,需要以当地货币结算。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市场多集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前独联体国家等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货币总量小、市场流动性低、外汇管制严、汇率波动大。相较于传统的金融锁汇工具,更便于操作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合同签署条款中引入汇率调价公式,即规定在该国货币兑美元等主要货币波动超过一定范围时要调整合同价格,以防企业收入因汇率变化降低;二是将当地货币收入就地消化,解决项目办公设施、人员住宿安排、场地建设等开支,或由企业统一调配同一国别的其他项目日常开支需要,通过内部对冲解决小币种货币的汇率风险。

第三,电站建成后的运营阶段。潜在的主要汇率变化将发生于电费收入。通常电费以当地货币结算,也有少数国别以美元结算。在本国货币与外汇不可自由兑换的国度,滞留在当地的电费收入会在一段时间内累积较大的汇率风险,必须考虑与当地银行开展货币汇率锁定和对冲交易。在非洲、拉美、南亚等中国企业投资的热点地区,诸如花旗、渣打、法国巴黎、德意志等大型国际银行均设有当地分支机构,在绝大部分地区可操作一年期左右的远期锁汇、利率掉期及货币互换等业务,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规避部分滞留资金的汇率风险问题。

对于通过银行融资筹集资金的项目,在建设期结束后也进入了本金和利息的偿还阶段。一般借款均为长期,而海外筹资多以美元为主,浮动利率计息。此时也要考虑通过利率掉期将还款成本固定。由于电站项目的借款期限可长达8~10年,掉期时间越长掉期价格越高,同时考虑到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建议可将贷款利率部分开展掉期,或在短期限分阶段开展,以更低的成本规避利率风险。

第四,项目退出期。处置资产得到的收益要汇出项目所在地,除了缴纳必须的税负,必须符合当地外汇政策的要求。对于有汇兑限制的国家,由于汇出时间和规模的限制,难免出现资金滞留在当地的情况。可以结合集中调拨、就地消化和利用当地银行开展货币互换和远期交易相结合的方式规避汇率风险。

2.3 建立动态科学的持续调整措施机制

拥有了明确的外汇风险管理目标,根据海外电站投资项目的不同阶段特点制定了详细的汇率管理方案,还需要对整套外汇管理方案做定期的调整和修改。调整的依据是对比实施结果和管理目标的差距,实施结果和目标差异较大的,需要分析差异的原因,并着手调整实施方案。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一套汇率风险监测体系,这也是确保外汇风险管理措施到位的必要手段。

监测的时点最好定期和不定期结合。定期监测便于检查分段目标和总体目标的协调一致,对未按要求覆盖的外汇收入及时纳入抗风险机制。不定期监测则是基于汇率对市场波动的敏感性特征,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突变,或项目所在国出现重要事件,可能对汇率/利率造成影响时,管理人员就需要从项目实际情况出发,借助专业机构预测分析对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做出初步评估,当评估结果超过预设的管理目标一定范围时,需要立即调整原方案并做出相应修正。

外汇市场瞬息万变,外汇风险也在随之变换,对抗风险的手段不可能一成不变。企业只有在不断尝试中总结经验,建立完备的监控和调整机制,才能积极面对变化,有效防控风险。

3 外汇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任凭企业为对抗外汇风险制定了多么精准的目标,翔实的规划,准备了多么先进的金融工具,没有制度的保障,就无法将这一切贯彻到实处,并在企业中建立真正行之有效的风险对抗机制。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经历中,因汇率变化导致投资受损甚至项目中止的例子遍地皆是,大多数企业制定了各项完备的投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但却没有建立外汇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总是在外汇市场巨变时匆忙应对,既没有制定长期管理目标,也没有落实形成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方案,更谈不上追踪调整。对以海外为主要市场的企业而言,存在大量外汇风险敞口,无疑是企业经营的巨大威胁。当务之急,企业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外汇风险,尽快建立起一套适合本企业的防控办法,并坚决予以贯彻执行。只有将外汇风险管理制度化、体系化,才能将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台阶。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各类经营业务所面临的各类外汇风险,通过建立自身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明确量体裁衣式的汇率风险管理方案,通过制度化予以实施落地,才能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走实走稳。

参考文献:

[1]赵婷.浅议胜利油田海外石油工程项目外汇风险管理[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5(1).

[2]陈.海外投资项目风险管理分析[J].时代金融,2013(27).

上一篇:卫生法制论文范文 下一篇:文化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