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效益范文

时间:2023-12-03 01:31:07

生态经济效益

生态经济效益篇1

(一)退耕还林模式走干果加工、销售发展道路。主要集中在马建、吉强两乡镇,重点示范水土保持造林技术和生态经济林相结合的模式,种植以山杏、仁用杏、毛桃为主的生态型经济林,现在每亩可收入400元左右,既控制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又促进了干果产业的发展。(二)退耕还药模式走中草药发展道路。在马营、上堡子、万崖等村采取林药间种栽植模式,发展种植甘草、金银花、黄花菜、柴胡等名贵中药材品种。基地建成后产值可达几十万元,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也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出了一条新路。

二、退耕还林生态经济效益

(一)增加了农民收入退耕还林工程受益最大的是农民。国家共投入退耕补助粮11800多万公斤,投入现金补助2280万元,已有63000户农民从退耕还林政策中受益,平均每户其中补助粮320kg,补助现金65元。通过调查,退耕还林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是明显的。通过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林业支柱产业的地位,实现名牌带动战略,走建基地、抓龙头、带农户、连市场的路子,达到富民强县之目的,从而实现全县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加快了群众脱贫步伐围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将退耕还林与群众脱贫致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确保生态目标实现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解决退耕还林农户经济收入问题。一是促进了粮食的增产。其次是种植的苜蓿可直接售增加收入,也可舍饲养增加收入。三是退耕还林后,部分富裕劳力可以从事其它经营活动增加收入。四是采种、育苗增加收入。这些收入大大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三)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推到了农业产业的调整,林业产业、草产业的兴起,带动相关企业快速发展。一是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林草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突破了我县多年来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使全县“压粮、扩经、扩饲”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全县农业经济由粮、经二元结构调整为粮、经、饲三元结构。二是市场引导,企业运作。饲草料加工企业应用而生,经营要掌握市场规律,培育重点户及经济能人,建立初加工营销网点,走“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路子,不断开辟新市场。辐射农户近一万户,初步形成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四)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退耕还林工程规模大,投资高,随着大量资金的投入,有力的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马铃薯、草牧、劳务、西芹等优势主导产业。根据计算,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4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59元。大量兑现粮食的调入,使我县经营困难,购销调存处于停滞状态的国营粮食系统19个乡镇粮库起死回生,走出困境,销售量由原来300万公斤增到2700万公斤,目前不仅亏盈持平,且240多名职工工资由原来勉强领取半年到现在足额领取,职工生活大为改善。

三、保护退耕还林成果

(一)政策保证为推进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健康有序地发展,县上制定了《西吉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暂行办法》,使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有了政策保证。为了使退耕还林工程做到“退的下、还的上、稳的住、能致富、不反弹”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双赢之路,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草原禁牧大力发展舍饲养殖的决定》,并在2006年11月1日全县实行草原禁牧,大力发展舍饲养殖,从根本上解决畜牧业发展与治理生态环境的矛盾,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政策要有连续性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广大农民尝到甜头,但担心政策有变,迫切希望党中央国务院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不能有变,否则将失信于民。(三)要加大投入力度退耕还林工作涉及面广、战线长,需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到监督,验收等都需要资金投入,国家各级政府都应将前期费用和管理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四)政策补贴年限应延长退耕还林政策规定补贴最长为8年,我县由于气候原因,造林后8年不能成材,8年后农民没补贴收入对营林不利,建议补贴年限延长到15年。(五)要加大技术力量投入林地从种苗培育到栽培,以及后期管理都需要技术。当前我县特别缺乏林业技术人才,建议有关院校定向培养林业技术人才,以适应退耕还林对技术,人才的需要。

生态经济效益篇2

关键词:营林;管理措施;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营林是林业的基础,林业生产必须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营林上不去,山上增资源就是一句空话,必然制约山下增效益。实践还将表明,没有持续发展的营林,就没有持续发展的林业。营林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忽视营林,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营林,营林的基础地位只能加强,不能消弱。为加强营林基础工作,使之落到实处,必须赋予“以营林为基础”更为实际的时代内容。

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工程”的有力推进,造林更新已成为维持林业简单再生产的主要条件,提高造林质量,实现优质、高产、高效是林业扩大再生产的客观要求。林地是营林基础的基础,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林地被随意挪作他用,每年“蚕食”不少,因此加强林地的保护和管理,保证营林规划的实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1、加大营林生产的投入

1.1 营林投资的风险

一般来说,林业可以承包给企业进行种植,但相关企业必须遵照当地政府部门和林业部门的管理规定。当然,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营林也可由政府投资进行。林业需要经营,无论是哪一方来抚育和经营林业,都期望获得高额的收益,显然,营林是存在风险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难以预测市场的波动。虽然近年来的实践表明,营林(天然林、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等)的风险相对较小,但是其周期较长(一般为几年之久),不排除在培育周期下出现市场波动造成风险的可能性。营林通常有政府、企业、林农和购买方四方参与,一旦由于市场波动使得供需产生矛盾或是板材价格发生剧烈下滑,就会导致四方之间的利益链断裂,这种情况极易导致亏本。(2)政策风险。森林资源是国有重要的土地和环境资源,政府对于树木的采伐有着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过于严格时就会降低投资方和林农的积极性。所以在提高生态环境和保持经济效益之间存在风险因素。(3)抚育和管理风险。不同的树木在种植时需要适合的管理方式,并且由于营林是一种长周期性的项目。一旦在抚育过程中发生自然灾害、火灾、盗伐、病虫害等,就会使营林利润大幅下降。

1.2 我县营林的现状

我县营林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弊端有:1、集约经营水平低、林分质量低、经营形式粗放;2、营林机构不健全、营林团队素质欠缺、技术薄弱;3、在传统大木头经济影响下,现今营林的基础地位不稳定;4、树木种植的科技含量较低;5、林区大多集中在较为偏远的山区。

1.3 营林生产的抚育和管理措施

1.3.1 建设优质的种苗基地

现代营林是人工造林的一种。良种树苗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是高产、高收入。相对于发达地方来说,我县良种树苗的培育尚欠规模,从长远的经济效益来看,科学育苗、建设种苗基地的建设是必要的。另外,还要加强对母树林的抚育管理,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母树林的结构组成,这便于达到林木的良种化。

1.3.2 做好成苗的管理工作

一般树苗最重要的生长周期是第一个周期,分为出苗、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和生长后期。通过了解当地气候,选用适合品种,深入研究苗木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出生长期相应的抚育措施。

1.3.3 做好营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病虫害在苗木生长的过程中影响最大,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为得到优质的木材,就要保证树木生长的健康。因此,病虫害的防治任务艰巨,林农必须做到时刻观察监测,加强苗木的抚育管理,可以利用益虫、益鸟或是常见病虫的天敌来抵御,效果不明显或是病虫害严重时,就要施放一定的农药来治理。

1.3.4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造林

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使用解决了育林造林技术薄弱的弊端。育林、造林可采用生物工程技术、遗传学思想、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模拟技术,将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树种有效地遗传给后代,也可将提升树木的抗寒性、抗病虫害性、高保存率、高木材比重等性质。

2 营林投资的经济效益

获得高的经济效益是营林投资的重要目标。首先,在选用树种时,要选用相对易于种植且经济效益较高的树种,利于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空间。

2.1 营林经济效益评价准则

由于营林周期较长的特殊性以及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购买力发生改变的性质,营林的经济效益的预测和评价要采用“动态经济分析法”,即是指把不同时间价值下的货币换算成相同时期的价值,加以计算和比较,这里的比较计算指的是用营林过程最终产出的木材价值减去营林过程中的木材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之和(标准费用),得到的费用差。由于各地林地等级、蓄积量以及不同树种的培育周期都有差别,故在评定经济效益时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2.2 营林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

营林经济效益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且这些因素不是固定不变的,都是有波动的在变化,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等级林地培育的木材等级存在差异(2)市场经济条件下,木材的售价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3)营林过程中的偶然性因素(如自然灾害、病虫害等);(4)营林投资方还受贷款利率的影响;(5)管理费、营林设施费、维简费、育林费等都应算作营林成本。

2.3 对林区实行综合开发

这是今年来兴起的方式,为林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所谓营林过程中林区的综合开发,指的是依靠林区天然条件优势,开发森林旅游、花卉园艺以及特色加工业。这样能充分开发出林区的潜力,创造出额外的经济效益。

3 营林的生态效应

政府重视和支持营林的发展和扩张,主要看中的是营林所带来的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效益。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空气质量、水质等要求的严格,营林的环境效益越发受到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关注。

3.1 植树造林的生态意义

首先,植树造林有良好的防风固沙的作用,风沙席卷的地方,轻则空气质量大幅下降,重则会对水源造成污染、甚至淹没田地和城市。树林能够大大减小风沙的速度,一般来说,风沙遇到树林,其移动速度可降低8成,风沙中的沙尘和沙砾就会沉积在树林底部的草丛中,不易再被刮起。树木的根系较大,埋藏在泥土里的深度也较深,故能聚合泥土,且能牢牢抓住地面,树木植被可防止水土流失。当降水量相应减少时,树木的根系还能吸收土中的水分并且蓄积起来。

树林能起到消除污染的作用,一亩树林中的树木在一年中可以大约吸收70kg的二氧化碳、48kg二氧化硫(有毒物质)、约4万kg的尘土,并能释放出约50kg的氧气。有的树木还可分泌出杀死病虫害的杀毒素。另外,树林还可以减低噪音强度。总之,植树造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灾害的发生,并能美化环境,利于维持生态平衡,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3.2 采用可持续的经营方式提高生态效益

森林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益处多多,它是一种可维护、可创造且可更新的资源,从长远发展来看,采用可持续的营林模式是一种必然,它有利于不断创造出经济和生态效益,而且能持续给我们的子子孙孙带来益处。森林能够提供巨大的环境价值,现代林业应该是综合性、多方面发展、满足人类多种需求、

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有效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加大营林的投入,扩大国土森林的覆盖率,发展可持续生态林业已经成为现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政府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不仅投入大量资金用作营林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而且修改了《森林法》,并制定出相关政策。如何做到营林的可持续发展,以下给出几点意见:(1)建立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即是向生态资源使用者收取一定费用,向对生态资源保护付出代价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经济

补偿;(2)完善林业保护管理机制,加强监督力度。各地区的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机构应各尽职责,对违法征用领地、毁坏林地、开垦林地的现象予以监督和制止。将林地的监察落到实处;(3)完善有关林权的法律法规。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当从整体上监督和完善各项保护和管理制度,以免它们出现冲突制约林业的可持续利用。

4 总结

现正处于营林发展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林业,是改变国民生产力、提高经济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冯宏武,关世印.论如何做好营林建设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2] 陈淑香.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广东科技.2009;

生态经济效益篇3

关键词:土地整理;资源条件; 效益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42

土地整理后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整理不仅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显著地社会和生态效益。评价土地整理后形成的效益已作为土地整理技术研究的基础性内容,也是科学测评土地整理效果的标准。本文以河北省邯郸县康庄乡整理项目为例,在资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地整理的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

1 项目区基本概况

项目区地处邯郸县西南部,涉及康庄乡的吝家河村、东望庄村、中庄村和户村镇的霍北村4个行政村,研究区共分一片。研究区4至:南至吝家河村地、中庄村地,北至吝家河村地,中庄村地、霍北村地,东至中庄村地,西至吝家河村地、东望庄村地。项目区的地理坐标:N36°28′24″~36°44′0″,E114°16′50″~114°38′48″。

2 3大效益分析

2.1 社会效益

土地整理社会效益指土地整理实施后,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即从社会角度出发,土地整理能为实现和谐社会发展目标(增加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别、公平分配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所做的贡献与影响程度。

通过该研究的实施可新增土地面积151.4241hm2,新增耕地率72%,土地利用结构更趋合理。耕地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通过研究实施,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增强抗御自然灾害和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生态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指土地整理行为主体活动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使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生态效应。

2.2.1 土地整理能有效保护耕地,改善水土流失

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研究区建设达到的有路必有林、路树相依效果的减缓风害,既发展生产,又推进土地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2.2.2 通过土地整理建立防护林提高了农田抵御灾害能力

通过研究区防护林建设,使研究区内林网控制面积有了提高和保障,林网参与形成了生物生产力高、稳定性强的复合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形成合力能量流,对自然灾害具有巨大的抗逆性,能有效抵御干热风对农作物的侵害。

2.3 经济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经济效益指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对整理土地过程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对土地整理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静态分析法对河北省邯郸县康庄乡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2.3.1 新增耕地经济效益

根据近3a统计资料显示,研究区耕地在土地开发前,小麦单产可达3720kg/hm2,据目前市场价格,小麦为1.6元/kg,玉米为1.5元/kg,按产值的40%扣除成本。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

2.3.2 改造中低产田的经济效益

土地整理实施后,项目区耕地质量和产出得到明显改良,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例。玉米、小麦单产分别由2835kg/hm2、2205kg/hm2 增加为3720kg/hm2、2925kg/hm2,总产值分别由23.48万元、19.48万元增长为30.8万元、25.84万元,纯收益分别由14.71万元、12.18万元上升为19.3万元、16.15万元。

2.3.3 静态经济分析

静态投资收益率=新净增纯收入/项目总投资=101.79/1073.36=9.48%;静态投资回收期=项目总投资/新净增纯收入=1073.36/101.79≈11a;项目每万元投资新增耕地数量=新增耕地数量/项目总投资=151.4241/1073.76=0.141(hm2/万元)。

3 结论

效益分析是土地_发整理项目投资前期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土地整理决策的依据,其目的是论证项目是否适合建设,其投资的各项成本是否能在土地整理完成以后的利用中得到回报。土地整理是集水利、农业、林业、财政和扶贫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措施,可同时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经济效益篇4

(一)优选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城市园林中植物配置是否合理将会极大的影响到城市园林功能的发挥。因此工作人员在确定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应当对这一配置进行合理的优化与优选。通常来说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城市园林的景观价值和绿化价值以及生态效益,而且可以有效减少相应的管理费用。除此之外,在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的优选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生态环境出发优先选择具有抗污染、吸尘能力强、抗干旱、耐贫瘠、耐粗放管理的植物,从而促进城市园林布局难度和管理难度的有效降低。

(二)发展垂直绿化提高城市绿量由于城市人口较为集中并且用地面积紧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城市园林进行有效发展则离不开垂直绿化工作的有效进行。众所周知垂直绿化的有效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并且这一增加并没有造成用地面积的增加,即通过屋顶、阳台和立体墙面等设施的有效应用增加了整体绿化面积并且更好地增加了相应设施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垂直绿化措施的有效应用还促使有害气体得到了合理吸收并且更为有效地对噪音进行了隔离与此同时起到了更好地降温作用并且缓解了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

二、利用绿化的环境功能实现其经济效益

众所周知环境的有效保护和绿化的合理进行能够促使生产环境的有效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整体生产力。例如在国民经济的生产流程中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其发挥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与此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因此在现今的许多城市中城市规划者与管理者都开始注重以绿引资,因绿兴市理念的有效应用,即通过环境的有效改善与绿化的有效进行更好地吸引投资者、旅游者,从而更好地繁荣了当地经济并且改善了居民整体生活环境。以房地产为例,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者在城市绿化的大潮流下主动进行绿色环境的有效改善,从而促使了楼盘整体质量和销量的有效提升并且实现了开发商与居住者的“双赢”。

三、绿化管理法制化兼顾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在提升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绿化管理法制化的进行与此同时更好地兼顾到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有效协调,这主要体现在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养护管理法制化、市场导向的有效进行等工作上。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绿化管理法制化兼顾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一)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绿线”的有效维持使促进绿化工作与环保工作合理开展的基础与前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绿线”的有效维护是比“绿线”的合理划定更有难度并且执行更为复杂的工作。通常来说绿线的划定需要拆房建绿工作的有效进行而“绿线”的维护就需要法制、体制、道德等全面性工作的有效支持。除此之外,在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其严守规划并且坚持依法进行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绿线”维护工作严肃性和可靠性的不断增加。

(二)养护管理法制化养护管理法制化是绿化管理的重要内容。通常来说养护管理法制化工作的进行需要对城市中的一切绿地、树木进行系统化、法制化的养护管理,从而更好地促使其茁壮生长并且有效发挥绿化效益同时合理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与此同时更好地巩固绿化发展的成果。除此之外,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即使是绿地、树木的所有者也不准无故损坏树木或者侵蚀绿地,这些法律法规的有效制定与执行为绿化事业的发展树立了坚实的法律屏障。另外,在养护管理法制化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制定不同的养护质量标准并且将绿化养护管理的责任有效落实到具体单位或者某个市民中去,与此同时更加有效地兴建绿化养护企业并且合理开发绿化养护市场与此同时有效实行集约化经营,从而促进社会绿化养护管理法制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市场导向

在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统筹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并且确保城市绿化产业的发展与市场的发展趋势与导向是相符合的。例如随着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统筹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全社会对于绿化建设和城市园林发展进行的投资以及城市居民对于绿化的消费都是通过市场进行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和绿化、园林有关的企业都进入了市场并且促使这一市场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其中包括了园林规划、园林设计、园林技术、绿化施工、绿化材料生产、机具肥料药剂生产、绿化养护及游览服务等工作。无数的企业在这些环境中进行竞争与发展,从而在提升绿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环境保护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与经济效益有效统筹的实践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对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理念有着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的有效进行促进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得到更为有效的统筹发展。

生态经济效益篇5

它是以生态经济原理为基础,包含了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内容,体现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即“3R”原则)。该模式是以沼气池为纽带,以山地、坡地、农田、庭院为依托,将生猪养殖和橡胶树种植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系统内部废弃物、能源、肥料良性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发展养猪业,猪粪和农业废弃物进入沼气池,经厌氧发酵腐熟后,产生的沼气可供农户照明、煮饭、炒菜、烧开水、洗澡(沼气热水器),沼液用于喂猪、养鱼,沼肥用于发展橡胶产业,形成“养猪-沼气池-橡胶产业”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达到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橡胶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从而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

2“猪-沼-橡胶”模式的中心环节

农村沼气建设是“猪-沼-橡胶”模式的关键环节,沼气池产出的沼气和沼肥,在该模式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沼气的综合利用。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混合性可燃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占55%~70%、二氧化碳占30%~40%,还有少量的一氧化碳、氢气、氧气、氮气和硫化氢等气体。沼气具有较高的热值,1立方米沼气完全燃烧后,能产生相当于0.7kg无烟煤提供的热量,约为20000~29000KJ,最高温度可达1200℃。在农村生产与生活中,沼气常用于炊事、照明、发电、提供二氧化碳、储粮、保鲜水果、孵化家禽、灯光诱虫、育雏舍增温等。

2.2沼肥的综合利用。沼肥是由沼液和沼渣组成,一般含有机质28%~50%、腐殖酸10%~20%、半纤维素25%~34%、纤维素13%~17%、木质素11%~15%、全氮0.8%~2.0%、全磷0.4%~1.2%、全钾0.6%~2.0%及少量微量元素和矿物质[1]。沼液含全炭2.03mg/mL、全氮0.39mg/mL、全磷0.39mg/mL、全钾2.06mg/mL、铵态氮295.5mg/L、速效磷73.32mg/L、速效钾1758.3mg/L[2]。沼渣含有机质36.0%~49.9%、腐殖酸10.1%~24.6%、全氮0.78%~1.61%、全磷0.39%~0.71%、全钾0.6%~1.3%及少量微量元素[3]。胶园使用沼肥不但能满足橡胶树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而且能提供大量有机质、多种微量元素;沼肥中的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有疏松土壤的作用,腐植酸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因此沼肥有改良土壤和提升地力的作用,不但能增强橡胶树抗逆性、抑制病虫害,还能提高橡胶产量和质量。

3“猪-沼-橡胶”模式的效益分析

以种植橡胶树为主线,结合发展养殖业;以橡胶树为依托,沼气为纽带,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使传统农业的单一经营模式转变成链式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实现了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达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当地胶农称赞“猪-沼-橡胶”模式是“一净、二少、三增、四省”集成技术,即净化环境,减少病虫害、减少水土流失,增肥、增效、增产,省煤(柴)、省电、省力、省钱。“猪-沼-橡胶”模式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能源、环境、经济、生态同步发展的新路子。以一个8m3户用沼气池为例,年产沼气865m3,可满足3~5口之家生活燃料,相当于617.6kg标准煤,可节省能源支出865元;年产生沼渣3t,沼液15t,可为胶园提供优质的无公害肥料,施用沼肥可提高橡胶树的抗性,减少农药用量,可节省肥料农药支出465元;农村沼气发展,可以带动农村养猪业,形成猪多、沼气多、肥料多、橡胶树高产稳产的良性循环,沼气农户年可增加养猪收入900元;据儋州、定安、乐东等市县典型调查,施用沼肥可促进橡胶树增产8~20%,可增加收入270元左右。总之,开展“猪-沼-橡胶”模式户比单纯种植、养殖户年节支增收2500元左右。推广“猪-沼-橡胶”模式有以下优点。一是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胶园施用沼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耕作性和理化性状,耕层加厚,提高橡胶产量和质量。三是保持生态平衡,减少水土流失。沼气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不仅可解决农户的照明、煮饭、炒菜等生活用能,关键在于节制了乱砍滥伐和对薪材的索取,降低了森林消耗,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促进农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四是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健康水平。使用沼气结束了农村做饭烟熏火燎、柴禾堆满街巷的局面,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减少了疾病传染,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五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生态农业发展。胶园施用优质高效的沼渣、沼液有机肥,减少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生态农业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4“猪-沼-橡胶”模式的发展对策

4.1提高认识,科学布局。发展“猪-沼-橡胶”模式涉及畜牧业、沼气建设和种植业三个行业,在制订发展计划和规划时,要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由地方政府协调,引导各部门对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协助,将项目建设资金和技术捆绑,优先向适宜区域集中财力、物力和技术,将养殖业、天然橡胶产业及配套沼气工程做到科学布局、协调发展、匹配建设,共同促进“猪-沼-橡胶”模式的产业化发展。

4.2加大投入,确保运行。沼气发酵原料是人畜粪便,必须有充足的原料供给才能保证长期正常使用,加之农民对沼气应用技术认识不够,日常管理不到位,造成沼气利用率低、效益不明显[4]。建议海南省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加强先进养猪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确保“猪-沼-橡胶”模式的各个环节顺畅运行。

4.3积极探索,注重实效。充分利用橡胶林下闲置土地和空间发展种养业生产,在橡胶林下种植花卉、鹿角灵芝、散尾葵、益智、地胆头等农作物,养殖猪、羊、兔、鸡、鹅等畜禽,并加强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情的监测与防治,实现“猪-沼-橡胶”模式的立体化和多层次化。由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大力提高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5总结

农业实用科技的普及和大面积推广,一般需要开展一定规模的试验示范,让广大农户看到实际的经济效益和学习样板,才能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猪-沼-橡胶”模式的产业化、规模化及标准化,要求养殖、种植及沼气池建设协同发展,需要各学科技术的集成。建议在海南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布置数个一定规模的试验示范区,大力开展“猪-沼-橡胶”模式产业化集成技术的规模示范,推动该模式在全省的产业化发展。

生态经济效益篇6

关键词:乡镇林业;分类经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趋剧烈,林业作为一个物质资料生产与生态公益功能生产的双重效益部门,他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的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与许多国家一样,都将森林永续利用作为最重要的原则和目标。

1.乡镇林业分类经营的提出

在辽宁东部山区,大部分林农对森林的经营认识仍停留在打柴、放蚕、卖木材等只获取不投入的阶段上,由于对森林的经济意识和生态意识不到位,还未能做到针对森林的经济效益和公益功能采取有效的经营措施,也未能理顺受益与经营之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因此也直接影响到人工林经营和天然林经营两者之间的正常经营关系,使两者的主体功能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1.1实行分类经的好处

实施分类经营的好处在于以下两点:①实施,分类经营可以使林业经济走向市场。②实施分类经营可以有效解决以天然林为主的公益林管理和投入。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林农分林到户的天然林成为林农无法经营的对象。

2.实施分类经营在辽东乡镇林业工作中的应用

在辽东地区,商品林多为人工林,公益林多为天然林。由于天然林禁止采伐,在经营过程中,完全可以将除蚕场外的天然林悉数作为公益林经营。

2.1引进林业新兴技术

无数的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好的林业新兴技术,在营林时可做到事半功倍,大大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以红松嫁接技术使用为例:

红松,原产于我国长白山与小兴安岭,为长绿大乔木,树干通直,材质细腻轻软,纹理密直通达,其球果外型美观,且果仁味美、含油率高,是珍贵的果材兼用树种。红松的年龄一般在200~300年,多者能达到500~700年。

在自然条件下,红松需生长80年结果,100年以上到达轮伐期,经人工干预也要20年才能结果。对人类而言,因其果材兼用,且果、材均为高经济原材料,长时间的生长期是无法接受的,经过人们不断实验摸索,终于在近几年创造出红松嫁接新技术,经过嫁接后的红松7~8年即可结果,比自然生长的红松纯林提前10~15年。

在本溪县地区,红松嫁接苗成品苗木的价格为5元/株,而将常规苗造林后进行侧枝嫁接的成本为仅为2.5元/株(其中:苗木0.8元/株、接穗0.5元/只、接穗2只/株、人工嫁接费用0.7元/株)。

经长期的栽培统计比较得出:成品红松嫁接苗的造林成活率高达95%以上,但因苗木成本太高,营林早期投人很大;而将常规苗造林成活后进行嫁接,成功率虽然只有80%。但所需成本较低,即使嫁接失败,由于是选用侧枝嫁接,也不影响苗木生长,性价比远高于选用成品苗造林。

营林时,选用常规红松苗造林后进行侧枝嫁接,早期投入较不进行嫁接的红松成本要高出3倍,以每667m2植苗166株计算,每667m2造林成本需高出282.2元;在林木产果后,经嫁接的林木比未嫁接的林木产果期提前10年左右,以林地使用期为40年计算,经嫁接过的红松林木产果期是未嫁接红松的1.5倍,667m2总产值提高30000元。

经实践证明,在营林的过程中引进适宜的新兴技术,进行合理投入,最终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2.2提高天然林的生态效益同时发掘经济效能

辽宁东部山区土质肥沃、降水充沛,非常适合天然林自然生长,天然林的覆盖率占森林总覆盖率的79%以上。作为省内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辽东山区的天然林一直处于封山育林期,禁止采伐。因此,如何做好辽东山区的天然林的经营管理工作,是完善辽东山区林业经济体系的又一关键。

生态经济效益篇7

关键词:林业经济;生态效益;实现策略

一 林业经济生态效益

1.生态效益的基本概念。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依据生态平衡的定律,能够使自然界的生物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产生有利的影响。生态效益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且生态效益能够促使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林业生态环境。对于林业中的生态效益而言,是由构成生态环境的各种物质因素所决定的,伴随着科学发展和经济体系的进步,人类一方面不断的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使生态环境的物质要素功能发挥出来,同时通过商品交换的方式,把生态环境中的物质要素从物质转化成价值,得到相应的经济效益。据推算,一颗生长了50年的树,所产生的氧气价值31200美元,吸收有害气体的价值为62500美元,涵养水源的价值为37500美元,为各种栖息动物提供的生存价值为31250美元,产出的蛋白质为2500美元,各种经济总价值为196000美元。

二 建立有效的投资机制

林业经济生态效益的实现需要推进天然森林的保护工程,更为重要的就是国土资源的绿化,这些都是林业经济生态效益实现的基本策略和前提条件。但是所有的基础性工作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为了解决资金问题给林业经济生态效益十所带来的影响,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投资机制。开辟多个渠道进行投资,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就是采用租凭、承包、股份合作的方式,吸引各方的投资,形成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私营资本和国外资本共同参与的投资机制,通过政策上的支持,保证投资收益。

三 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生态效益补偿起源于德国1967年所实施的Engriffsrelung政策和美国1986年所实施的NO-net-loss政策。这两个政策都体现了生态补偿的原则,对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有效的作用。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基本特点,就是以林业经济效益货币化计量为基础,按照效益划定的征收范围,实行分级征服、比例流程、纳入预算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各地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都有所不同、内容各异。我国的法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了最基本的规定,在《宪法》的第9条中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这条法规提出,使我国林业生态效益补偿体系更加的完善。

四 林业经济生态效益的实现策略

1.水土保持效益。对于水土保持效益的实现,需要以保育土壤和涵养水源为主要手段,根据赫章林业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将赫章实施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作为水土保持效益进行计算。通过林业由于水源涵养能力的提高,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森林净化水质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通过林地枯落物结和土壤的净化,用于灌溉和生活的用水,相应的降低了处理费用

2.防风固沙防止土地石漠化效益。对于防风固沙防止土地石漠化效益的实现,需要根据实际的研究,依据林地、无林地带风沙推进情况而定,把固沙转化成为造田、护田的效益。防风固沙林在防止土地石漠化发挥作用、减少侵蚀的同时,还具有着水源涵养的作用。

五 结论

林业经济生态效益的实现,是一项十分复杂,又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课题,当今形势下的林业经济,在投资机制和补偿制度上都要充分的做好相关工作,使生态效益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林业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华锋,项卫东,祁大化.基于生态效益补偿创新的生态会计核算模式构建――以江苏溧阳龙潭林场为例.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06):132-137

[2] 尹振海.邯郸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河北林业科技,2010(04):25-29

[3] 曹小玉.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02):53-57

生态经济效益篇8

关键词:高粘稠度原油 落地原油回收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大量落油,尤其是高粘稠度落地原油与地面泥沙混合后易形成沥青状固体物。落地原油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还对周边环境产生了横向和纵向的污染,破坏的当地的生态环境。一般石油对土壤的污染多集中在 20cm左右的表层。石油类物质进入土壤 , 可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 如堵塞了土壤孔隙 , 改变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结构 , 引起土壤有机质的碳氮比 C/N 和碳磷比 C/ P 的变化; 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石油污染的土壤的清理,物理法的相关研究有:姜昌亮(2001)的小面积污染的焚烧法,李永涛、吴启堂(1997)的惰性材料隔离法,钱暑强、刘铮(2000)的换土法。物理方法的特点是操作简单,但是只能减轻污染或是控制污染;化学方法的研究有:对土壤中的原油进行分离的萃取法,于晓丽(2000)介绍的土壤洗涤法,SA.V.HO的氧化法;还有生物修复方法:投菌法、生物通气法等。这些对落地原油的处理方法多是事后处理,偏重于对生态的恢复。本文将介绍风城采油站采用的一种落地原油回收技术及对该技术产生的经济和生态效应进行分析。

一、高粘度落地原油回收技术

风城超稠油原油粘度大,原油落地后与泥砂混合形成沥青状固体,给回收造成极大困难。如果不对落地原油进行回收,势必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并且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由于原油呈沥青状,并混杂大量泥砂难以分离,单井落地原油更是极其分散,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使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研制一种落地原油回收装置,在减少成本投入的同时解决落地原油对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

1.高粘稠度落地原油回收装置

风城采油站现有1300多口油井, 2008年落地原油为2125吨,到2009年增长到5250吨,随着油田的开发落油数量还在增加,单井每年落油约在5到6吨左右。落油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在500万元左右。风城采油站的落油有:落油总量大、地表串多、单井落油数量大、落点分散、原油粘稠度高、落地原油夹杂泥沙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风城采油站原油的特点设计了原油回收装置。

图1 高粘稠度落地原油回收装置

针对原油粘稠度高的特点,我们在装置中安装了盘管给原油加热(见图1)。原油从入口进入落地原油回收箱,通过掺热管给原油加热增加其流动性。加热后沥青状原油将实现油沙分离,原油将通过联通空流向隔壁的储油箱然后最终流出出油口。该设备设计简单,操作方便。

2.高粘稠度落地原油装置成本分析

落地原油回收装置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与其他落地原油清理方法相比不仅成本低,还能回收部分落地原油。该落地原油回收装置在风城采油站使用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10年回收原油约1500吨,直接经济效益为134.8万元,而成本只有3.2万元。

落地原油回收装置的主要成本为,装置本身的成本和使用成本。每套落地原油回收装置约1.2万元。再使用过程中每吨原油需要0.1667方蒸汽,蒸汽的平均成本约为80元。落地原油回收装置的使用同时修井周期和设备的损坏率,减少了生产运行成本。

高粘度落地原油回收装置成本低、操作简单、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与其他原油清理方式相比,该装置的最大优势在于既能清理原油对土壤的污染,又能实现对原油高效率的回收,不存在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二、风城采油站落地原油回收的经济及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前文中介绍了风城采油站所使用的落地原油回收装置和使用的经济成本。本部分将从一个较大的尺度上考量原油回收带来的经济和环境效益。风城采油站约有3000多口油井,平均每年单井落油量约5~6吨。本节借助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落油回收的经济效益和对土地污染的清理面积。

1.系统动力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的反映出对落油回收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是由落油回收带来的收益,环境效益表现为对油井周边污染面积的减少。系统动力学模型将动态的展示出落油的回收给风城采油站带来的收益。

模型有三部分组成,落油回收部分、经济效益部分和对土壤污染清理面积(见图2)。落油回收的数量主要都到回收设备数量的影响,实验证明每天回收设备一年约能回收1200吨左右的原油,再模拟中回收设备的数量以每年一台的速度递增。经济效益部分反映累计回收原油的价值减去回收成本,单位原油的固定成本。一般油井落油会污染到油井走位约0.07平方公里的面积,这样可以计算出累计清理的土地面积。

模型变量的主要关系:

落地原油回收量.K=落地原油回收量.J+落地原油回收增量;

落地原油回收增量=年回收原油量;

年回收原油量=单个装置年回收原油量*回收装置数量;

回收装置数量=GRAPHSTEP(模拟时间,STARTTIME,1,{1,2,3,4,5});

经济效益=落地原油价值-可变成本-固定成本;

落地原油价值=单位原油价格*落地原油回收量;

可变成本=单位蒸汽价格*(单位原油蒸汽使用量*落地原油回收量);

固定成本=单个回收装置成本*回收装置数量;

回收单位原油固定成本=固定成本/落地原油回收量;

清理原油污染面积=(落地原油回收量/单井落油量)*单口油井污染面积

图2 落油回收经济和环境效益系统动力学模型

其中单个设备年回收原油量为1240吨,原油的价格为920元/吨,单井落油量为5吨,单井污染面积为0.07平方公里,设备单价为12000元,蒸汽每立方米单价为90元。

2.模拟结果

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摸了了从2009年到2014年原油回收所带来的经济和环境收益。落油回收装置实现了对落地原油的回收、成本低廉、环境效益高,具有高的经济效益。

在模拟中落地原油设备的数量从2009以后以每年一台的速度递增,则回收原油量则呈现阶梯状递增(见图3),当设备达到5台时基本能满足风城采油站对落地原油的回收要求。5年得时间里(2010~2014)回收设备累计回收原油1.8万吨,按当前原油价格约为人民币0.15亿元(见图2.1),。累计清理油污土壤为200平方公里,极大的减轻了石油开采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单位原油回收的固定成本会随着原油回收量得增加急剧下降,每吨将低于5元(见图2.2),广泛的使用原油回收装置不会带来较高的成本。

图3 落地原油回收经济与环境模拟结果

三、结论

风城采油站所涉及的高粘稠度陆地原油回收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原油回收率高、成本低廉。通过模拟证明该装置对落地原油的回收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只是初步分析了该装置产生的经济、生态效益,如原油价格是固定的、只分析了原油的横向污染没有分析纵向污染和污染物对动植物的影响,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将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姜昌亮,石油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处理――生物修复工艺与技术研究[D],沈阳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2001. 1-20.

[2]李永涛、吴启堂,土壤污染治理方法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1997.16 ,3 ,118-122.

[3]钱暑强、刘 铮,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介绍[J],化工进展,2000.4 ,10-12.

[4]于晓丽,落地原油对土壤污染及治理技术[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3,28-29.

[5]SA V HO. Intergarted in situ soil remediation technology, the Lasagna proceed[J]. Environment Science Technology , 1995.29.

[6]SUSAN C. Wilson. Bioremediation of soil contaminated with oil nuclear aromatic.hydrocarbons PAHs :a review[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993.81, 229-249.

上一篇:实验室教学范文 下一篇:情景语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