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范文

时间:2023-09-28 02:54:24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篇1

关键词:财政政策:“三农”问题;农民增收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问题。而农民增收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完善财政体制。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农机制存在许多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如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财政支农重点不突出等,对农民增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完善财政政策机制,如何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以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财政支农机制,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从目前财政支农的现状看,财政支出的效率相当低下。以农产品政策补贴支出(其中主要是粮食价格补贴和粮食风险基金等)为例,最终落到农民头上的实惠不足国家财政支出的50%.因此,要切实将增加农民收入落到实处,必须理顺和完善财政支农机制,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确保支农资金收到实效。一是理顺支农资金管理体制。目前支农资金分散,管理多头,政出多门,效益不高。为此,必须理顺各部门间的关系,明确财政管理各项支农资金的主体地位,设立隶属于各级财政部门的支农资金管理机构,将分散于各部门的资金统归其管理,集中使用,形成财政支农的强大优势,集中财力办大事。二是调整支出结构。我国财政农业支出60%至70%左右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而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不高;在农业建设资金中,用于大中型水利建设比重较大,而农民可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比重较小;在农业投入中,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过高,而一些关系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或没有财政立项支持,或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三是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效率。主要是应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将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的50%以基数加因素的办法下到省级,以增强省级支农的调控能力,降低基层向中央财政申报一般项目的机率。另一方面,省对基层的项目直接到县,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同时给予县级充分的项目申报自,减少行政干预。另外,应构建支农资金绩效评价体系。财政部门要从项目申报开始,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参与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中去,编制项目全程报告,对其进行跟踪问效,保证支农资金落到实处。

二、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必须搞好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种植业等,形成优势互补结构,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财政部门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在政策方面,配合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出台优惠政策,重点支持基地和大户,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整个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鼓励规模经营,通过规模经营产生聚合效应,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巩固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在资金方面,多方面筹集资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刺激银行信贷、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农业,并引导资金流向结构调整的目标产业,支持目标产业的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在配套服务方面,积极支持农业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完善,鼓励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大力引进农技人才和农业专家,为农产品品种改良提供技术保证,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铺平道路。

三、加大财政调控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是弱质产业,投资收益率低。吸引资金能力差,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客观上要求国家特别是财政通过宏观调控对其进行支持和保护。一是财政部门要切实将支持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农业和搞好财政支农工作的重点,明确财政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位置。由于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农户,所以,财政着力解决的是农户、企业和市场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为此,财政要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以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项目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光靠财政支持显然不能满足其需要。财政应充分动员和引导企业、集体、农民、银行信贷、外资等多种形式的资金注入,并鼓励承包经营、合资、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业,为农业产业化奠定雄厚的基础。二是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环境,完善税收调节机制。以农业产业化的总体目标为导向,充分发挥税收杠杆对农业产业化的激励作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农民收入的稳定提高。要在鼓励农民加大投入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增值税制度,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与做法,实施对农业部门流转税额的税收调节,这样,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农民可将其增加的实际负担通过价格机制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改变现行优惠政策手段较为单一状况,通过税率、税基、抵免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进一步挖掘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的潜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化税收管理和服务。按照WTO透明度原则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税法公告制度,抓好税收政策服务。

四、调整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入机制,为农民增收提供基础和保障

完善财政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机制主要有:一是适当调整投入方向。我国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等大型项目,县域范围内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的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很有限,难以直接带动农民增收,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全国性、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性差。因此,要注意加强配套设施和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投资体制。多年来,很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明确投资主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个人,以目前的情况看,财政承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责任应是责无旁贷。其次,应按受益范围和项目等级进行职责划分,凡属全局性、根本性和综合性的跨区域项目都应由中央政府负责,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一些地方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再次,要对项目建成后的管理职责和权限进行合理划分,由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管理,合理分担,使农业基础设施发挥长效作用。

五、加大农业科技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发挥其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而加大农业科技、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将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增加对农村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公共财政的重点之一。应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增加对科技成果推广与运用的投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而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尤其是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各部门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出口加工区同其他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协调发展。

(三)拓展出口加工区功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出口加工区作为加工贸易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按照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求,出口加工区应具有以下功能:一是加工制造功能。包括设立研发机构、加工制造企业。二是采购、配送、仓储等物流功能。包括设立仓储、物流、运输企业和专业采购中心、配送中心企业。三是售后服务功能。包括制造企业的售后服务和专业的售后服务企业,主要是产品的测试、返修和零配件供给等。四是国际贸易功能。主要设立国际贸易公司从事国际贸易等。经营功能扩大后,允许入区注册的企业范围应相应扩大,从原来只允许入区经营加工制造企业、仓储企业、配套运输企业,应扩大至允许设计研发机构、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贸易、综合物流、专业销售、售后服务等企业入区经营,并扩大加工制造企业经营范围,允许产品和零配件的采购及销售。

(四)完善海关监管,推行贸易便利化。一是简化加工贸易备案手续。尽管出口加工区企业的加工贸易已实行电子备案,但备案手续仍繁琐,数据共享和转换功能不强,应发挥出口加工区围网监管的优势,进一步简化备案手续。对诚信守法企业,变海关备案审核制为企业申报制,规范企业备案申报行为,明确企业法律责任。二是简化核销程序。在加工贸易核销方面,应实现海关与企业联网,避免双重监管造成的资源浪费。海关对电子账册数据的获得方式应由“提取式”变为“企业申报式”,强调企业对申报内容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而将海关的职能转变为通过事后稽查等手段规范企业的申报行为。三是简化通关程序。在H2000海关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中,为出口加工区设立专门的便捷通关程序,真正实现“备案制”管理;以电子口岸执法系统为基础,与外贸、外汇、银行、税务等部门实行联网,充分利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独立数据源进行交叉稽核、相互印证,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在确保海关监控有效的同时,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

(五)进一步发挥出口加工区政策优势。要简化出口退税的程序和手续,平衡产品内销、外发加工等问题上的区内外政策,鼓励区内外企业间的经济协作,消除抑制产业链延长的政策。

参考文献:

[1]何炳权,陈裕海。保税监管区域和场所整合改革研究[J].海关研究,2006,(1)。

[2]钱建中,薛晓星等。论出口加工区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先行区的可行性与相关对策[J].海关研究,2005,(3)。

[3]朱剑冰,董瑾。我国出口加工区建设问题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中国海关学会出口加工区分会调研组。上海、江苏两地出口加工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J].海关研究,2004,(4)。

财政收入篇2

因有关部门违法违规造成部门财政收入不实

分析十年来的审计署报告,国务院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家各项政策措施,较好的执行了各项财经法规,违规问题呈下降趋势,但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国务院有关部门本级及下属单位未按规定征收或隐瞒、截留、坐支收入造成国家财政收入不实。

统计十年的预算执行报告,共有八年提及此问题。如,2001年审计署报告中指出:“审计原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21个直属局及部分分支机构1999至2000年财务收支情况,发现的突出问题是隐瞒转移收入13.71亿元,主要用于滥发钱物,金额达6.39亿元”,“审计国务院其他55个部门、单位2001年预算执行情况,查出39个部门隐瞒事业和经营收入8.56亿元,17个部门未按规定上缴预算收入和预算外资金7.13亿元”。2009年审计署报告中指出:“3个部门本级和10个所属单位未按规定征收和上缴非税收入13.82亿元。”

因税收征管导致国家财政收入虚假甚至流失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分析十年审计署报告,中央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

一是国税部门隐瞒税源、少反映企业欠税、违规批准缓征税款、为完成税收任务预征或虚征税款、人为调节税收进度导致财政收入虚假不实。如,2003年预算执行报告中指出:“一些税务部门在完成税收计划的情况下,有税不征、违规缓征,甚至违规退库或利用税款过渡户人为调节收入。调查的788户企业中有近一半的企业存在这类问题,由此造成2002年底和2003年9月底分别少征税款106亿元和102亿元。”2010年预算执行报告中指出:“2009年至2010年,有62个国税局通过违规批准缴缓、少预缴、以误收名义退税等方式,当期少征287户企业税款263.01亿元;有103个国税局通过违规提前征收、多预缴、不退多缴税款等方式,向397户企业跨年度提前征税33.57亿元。”二是海关应征未征、延期入库等造成财政收入虚假不实。如,2009年预算执行报告中指出:“天津海关为调节收入进度,对22家企业2009年12月申报的进口货物,在符合征税条件的情况下,先以各种理由征收税款保证金8.01亿元,在2010年1月才转为税款入库。”三是因税收征管部门违法违规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大量流失。如,2001年预算执行报告中指出:“一些国税部门由于受地方政府干预或自身执法不严、征管不力,违规减免缓税和应征未征税款问题比较突出。有的执法犯法,为牟取地方或小团体利益,大量截留国家税款。”2003年预算执行报告中指出:“有些税务机关对企业纳税申报审核不严,擅自扩大优惠政策执行范围,违规批准减免税,导致税收流失27.6亿元。”

因追求政绩导致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虚假不实

相对中央财政来言,地方政府出于追求财政收入等指标增长的政绩考核需要,财政收入不实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水分”较大。如,2002年审计署报告中指出:“审计署组织对中西部10个省、市的49个县(市)财政收支状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财政收入“水分”较大。2001年,49个县(市)中有45个虚增预算收入6.74亿元,占当年预算收入的16%。”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税收随意调节财政收入。2008年审计署报告中指出:“62个县级国税局违规向169户企业提前征税或多征税款23.4亿元;抽查214户企业,国税部门违规将71户企业的130.92亿元税款延期征收,占这些企业当期应缴税款的54%。”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手段调节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真实性已成为严重的问题。

因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导致财政收入虚假甚至流失

由于土地出让收入逐渐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土地出让金问题而导致的财政收入不实和流失的问题日益突出。如,2002年审计署报告指出:“3个城市土地管理部门应收未收、违规减免国土专项资金66.96亿元。”2007年审计署报告指出:“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和使用方面,有9个城市违规减免或以先征后返等形式变相减免出让金47.88亿元,占其出让金征收额的2%;7个城市有108.68亿元出让金未按规定纳入财政管理,占11个城市出让金征收额的3%;8个城市有1864.11亿元土地出让净收益未按规定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占11个城市土地出让净收益总额的71%;10个城市挪用出让金83.73亿元,主要用于建楼堂馆所、弥补经费、对外投资。有10个城市欠征土地出让金173.27亿元。”

因体制机制障碍导致财政收入不实

分析十年的审计署报告,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是造成财政收入不实的主要原因,但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体制机制障碍也是一个主要因素。众所周知,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因法规的不完善,始终没有完全纳入地方财政收入中,脱离了地方人大的审查监督。如,2005年审计署报告报告中指出:“地方财政对中央税收返还和补助收入预算编报不完整。按照预算法的规定,省级政府应将中央财政对该地区的税收返还和补助收入全部编入本级预算。但据对20个省(区、市)的审计调查,2005年,这些省(区、市)本级预算共编报中央税收返还和补助收入3444.27亿元,仅为中央实际补助7733.65亿元的44.5%。”地方政府未将4289.38亿元列入财政收入的原因是,中央预算年初没有将中央补助地方支出分解到地区和项目,而且省本级预算编报的时间早于全国人大审查批准中央预算的时间,地方政府在编制预算时难以对中央补助资金特别是专项补助的数额作出预计。类似问题,还有一些,审计署报告中也提出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财政部等部门也出台了相关规定,要求各地真实反映财政收入的实际情况。

分析十年审计署报告揭示财政收入存在的五方面问题,整改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一方面,有关部门积极整改,违法违规问题逐年减少,这里主要指第一类问题;另一方面,有的部门、有的问题屡审屡犯,这里主要指第二、三类问题。这其中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与有关部门和地方领导不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甚至违法犯罪造成的。随着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和政府预算的逐步公开,以及国家审计署加大监督力度,相信以上问题会逐渐减少。

财政收入篇3

1西部贫困地区财政收入状况

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大幅度增长,特别是近三年来,国家财政收入不断跃上新台阶:2003年财政收入突破2万亿元,达到21715亿元;2004年突破2.5万亿元,达到26396亿元;2005年1%4/11月,全国财政收入达到28941.9亿元,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将突破3万亿元。全国财政收入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从2万亿元到3万亿元仅用了2年时间。这表明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财政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然而,全国发展很不平衡,西部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与东部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以上海市和贵州省为例,1998年,上海地区财政收入是380.7亿元,人均2600元,贵州省财政收入为65.3亿元,人均178.5元,只有上海人均的6.8%.2003年上海地区财政收入为886.2亿元,人均5179元,贵州省财政收入为124.6亿元,只有上海人均的6.3%.我们再以四川省为例,2004年末全川人口8724.6万人,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5.8亿元,增长14.6%,但人均不足500元,不到2003年上海地区人均财政收入的10%.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收入状况,贫富地区财政收入差距之所以如此大,主要是由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不仅如此,西部贫困地区区域内发展也不平衡。2003年,四川21个百万人口大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4亿元,仅占全省的7%,县均地方财政收入1.1亿元,仅为全省最高的绵阳市涪城区的11%.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位次靠后的大竹县人均只有120元,居180个县的第88位,比全省低276元。最为典型的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该州的面积有15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山东省,但人口只相当于一个县,财政收入仅相当于一个乡。

2制约西部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

制约西部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主要原因有:

21观念落后,对外开放滞后

思想支配行动,观念决定一切,西部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增长之所以一直缓慢,根本原因在于观念落后。比如四川,人们往往用“盆地意识”来概括四川落后的观念,应该说是比较恰当的。正是由于“盆地意识”,使四川错过了许多发展机遇。由于观念落后,导致对外开放滞后。目前,四川的外贸依存度不仅远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外资利用度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较好的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等地,而丘陵县、盆周山地县和川西北高原县还没有形成规模或基本上没有起步。这不仅影响了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短缺资源的吸纳能力,更主要的是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长。

22工业化水平低

目前,西部贫困地区带共性的问题是工业化进程缓慢,工业化水平低。2000年,我国第二产业为50.9%,四川省为42.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3个百分点。在一些贫困县,比全国低12个百分点。特别是农村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没有形成高附加值、高税利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系列,也没有形成像样的工业,能发挥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很少,影响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农业的商品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水平也因此不能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低,造成大多数县缺乏大宗税源,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工业化水平低,是制约西部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

23投资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投资主要向东部发达地区倾斜,而对西部贫困地区,国家直接投资非常有限。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加大了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了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比例。随着中央财力的不断增强,逐步加大了中央对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在农业、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环保等专项补助资金的分配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安排,重点用于西部贫困地区。但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生活贫困,人才匮乏,体制改革滞后等,使西部在吸引外部资源方面严重滞后于东部和中部。从总体上来看,西部贫困地区投资规模仍然低于全国水平。再则,由于西部贫困地区自身财力十分薄弱,是比较典型的“吃饭”财政,依靠自身积累的投入很少。由于投资不足,造成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缓慢,财政收入增长困难。

24人口素质低,科技力量薄弱

目前,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低,人均受教育年限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以云南省为例,据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该省6岁及以上人口不识字人口数量大,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低于青海、,处于全国第三位。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人口较多,女性人口尤为突出。接受过小学文化程度教育的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51.9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8.5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倒数第一。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其所占比例仅高于,位居全国倒数第二。又如四川省,目前九年制义务教育完成率为60%,剩下的40%主要分布在广大县域的农村。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据有关资料,四川全省现有800万文盲、半文盲,而农村人口占90%.本来,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源比较丰富,科技力量较强,但由于贫困,人们的收入待遇低,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造成优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人才资源流失严重,科技力量薄弱。低素质人口和力量薄弱的科技队伍,是当前制约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西部贫困地区财政增收对策探析

西部贫困地区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在今后的经济工作中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理清发展思路

西部贫困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深刻认识到,财政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收入状况,财政收入反过来又制约着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要对本地区的区情进行深刻的再认识,准确地了解本区域内的各种情况,客观地估量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要找准和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差距的原因,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奋斗目标,搞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选准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推进各种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广辟财源,不断提高财政收入水平。

32加快工业化进程

西部贫困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必须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加快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可持续的工业增长目标,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生态效益高,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要立足现有工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结构,引进增量资金,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要以优势骨干企业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集中力量支持和扶植一批重点企业,将其做大做强,牵引和带动相关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营造引资氛围,改善投资环境,提供政策支持,搞好投资服务。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突破口,把资产重组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形式,积极鼓励区域外有实力的内资或外资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对本地企业实施资产重组,实现资本的重新优化配置,促进工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要以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和区域资源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将科研项目和区域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

3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在西部贫困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它有利于形成新增的生产力,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私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迅速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为此,西部贫困地区,要进一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范围,要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36条措施,落实非公有制经济的“国民待遇”,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让它们和国有企业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公平竞争,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税收、投融资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要积极鼓励私营企业通过租赁、并购和股份制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造,鼓励私营企业积极进入基础产业、公益事业等非竞争性领域。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小企业发展股份联合,加快资本积累和集中,迅速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3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特色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特色农业,对巩固农业基础和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西部贫困地区应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产品的结构调整和布局调整。要紧紧依托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型农业,增加具有比较优势的蔬菜、水果、生猪、蚕茧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形成具有特色、有市场、效益好的种植业、养殖业。要实施名牌战略,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优质农产品的出口,以获取更多的外汇收入。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从原来只提供原料型的农产品转变为发展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通过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努力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来实现农产品的增值。

35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经济国际化的先导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目前,我国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偏低,所占比重比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值低40%,比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值低20%,比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还低10%.在西部贫困地区,其比例一般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四川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将严重制约一、二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西部贫困地区的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把这项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要运用先进技术改造商业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努力提高企业素质、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要重点发展信息咨询、电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要加快服务业改革步伐,破除垄断、放宽市场准入,要创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积极鼓励非公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要有步骤地扩大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使更多的外资参与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要搞好旅游开发,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直接增加财政收入。

36加大科技教育投入

财政收入篇4

一、牢牢抓住经济工作重点,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今年以来,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我县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经济效益也出现了较大的起伏波动。上半年继续保持上年度的高增长,下半年以来则呈现逐步回落,体现在财政收入上为增长速度先快后慢。我县财税等有关部门坚持依法治税,强化

部门协调与配合,强化收入形势分析和调度,加大税费征管力度,积极促进财政收入朝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继实现“首季开门红”后,又做到了半年“时间、任务双过半”,全年圆满完成年度收入目标。乡镇财政收入全年完成2.67亿元,同比增加4408万元,增长19.8%,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财政全收入超千万元的乡镇达到11个。

围绕组织收入工作,我们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一是强化财税部门的协调配合,准确把握全县经济发展形势,科学编报年度预算。制定、推行目标激励机制,严格兑现年度收入目标责任制奖惩办法,有效调动各征管部门和乡镇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促进收入应收尽收;二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以分税制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县乡财政体制,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科学理财的积极性,壮大乡镇税源,增加财政收入;三是严格依法治税,勤于调度,及时研究和解决税费征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财税部门联合开展了依法治税专项活动,精心安排,严密组织,形成合力联手治理税收环境。下半年,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我们深入收入大户,加强调研分析,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协调做好入库工作;四是加强财政部门负责的非税收入和农税征管。实行了层层任务分解,领导和人员包单位,有效促进了收入入库。财政部门负责的非税收入完成8010万元,为预算的113.2%,同比增加425万元;财政负责征收的契税收入完成1211万元,同比增加329万元,增长37.3%;五是加强财政票据清理审验和财政监督执法工作。年内开展了以规范票据管理和查补财政收入为重点内容的专项稽查活动,进一步规范部门财务行为,促进财政收入增加。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大局,科学调度、合理使用财政资金财政资金是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民心安定最重要的财力保障。近年来,财政部门在不断做大做强县乡财政的同时,认真切好财政“蛋糕”,坚持以民为本,突出“民生财政”、“和谐财政”,实现了全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进步。

今年以来,我们坚持从大局出发,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严格财政支出顺序,把公教人员工资、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作为支出的第一顺序千方百计予以保证。全部兑现了公务员工资和补贴调资,对事业单位人员补贴按照上级标准进行了全额预发,并通过银行工资专户,做到了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其次是多方筹措和科学安排财政资金用于社会各类弱势群体人员的生活必需,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活安定,年度内大幅度提高了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城镇和农村低保支出大幅增加,财政做到了应保尽保;三是从稳定大局出发,突出支出重点。在确保机关工作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合理安排财政资金用于农业、教育、科技、卫生、节能环保和公检法等重点支出,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巩固基层政权。使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健康的发展,实现了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心安定;四是多方筹措资金支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奥运安保、保基层政权稳定等,全县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基层政权进一步巩固,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不断深化和完善财政管理改革,强化资金监管,提高理财水平改革促进发展。近年来,我县的财政改革对加强财政管理、改善财政状况、提高财政干部的理财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作中,坚持把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作为改革重点,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不断拓宽和深化管理内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堵塞各种形式的跑冒滴漏。

一是根据上级要求,扎实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和财政集中支付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国库管理制度和人员管理,出台了《*县级财政资金收付管理制度改革试行办法》,实现了财政、银行和清算银行的联网办公。继续深化集中支付管理改革,加强审核监管,全年审减不合理开支300多万元,有效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二是细化预算编制,推动部门预算管理改革,通过硬化预算约束,严格预算追加程序,强化预算审查,压减财政开支;三是不断加大政府采购工作管理力度,按照“三公”原则,公开招标采购,节约财政资金。今年以来,又推行了中标公示制度,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工作的透明度。预计全年实现采购金额980万元,节约财政资金284万元,节支率22.5%;四是推行综合预算,严格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将非税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通过强化监管,完善发票管理,实施专项收费稽查,杜绝坐支、挪用财政资金的行为。。

四、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全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中央不断出台政策支持“三农”工作。我们一方面认真组织好对财政惠农政策的学习和研究,一方面针对县情,明确责任分工,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研究落实相关政策的具体办法,确保“三农”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到位。围绕落实好这些具体政策,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经费,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二是认真落实新农合相关财政扶持政策,积极筹措新农合医疗基金,并及时对符合条件的医疗患者落实资金报免。全年共筹集新农合基金5072万元,拨付报免资金4359万元,彻底解决了农村人口就医难的问题;三是积极争取上级各种惠农补贴,增加农民收入。今年以来共落实良种补贴650万元、农业保险补贴680万元、能繁母猪和奶牛补贴180万元、种粮农民的双“补贴”资金7816万元。全县受益农户达14.8万户,增加了农民收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四是认真按照《预算法》的要求,科学安排、合理使用“三农”资金,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不断增加地方投入,扶持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五、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多角度、全方位支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财政壮大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多年来,财政部门积极发挥部门优势,认真研究、灵活运用财政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涵养财源。一是把财政法规政策学习列入日常学习计划,建立财政政策研究小组,及时把研究成果印发有关领导和相关股室以便及时掌握运用;二是积极运用出口退税、土地出让金减免、契税减免等财政政策扶持企业发展,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建立小额贷款担保组织机构,协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三是积极筹措改制资金,支持企业改制,盘活国有资产。今年以来,财政多方筹措资金近亿元,用于企业职工身份置换、养老金缴纳等,全面推进企业改制;四是充分发挥部门优势,主动配合相关部门,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财政扶持项目,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支持,做“两跑四争”工作的主力军。今年以来,经过严格筛选和考察论证,共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财政扶持项目465个,其中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项目280个;下半年,紧紧围绕国家拉动内需财政政策,积极做好“两跑四争”工作,多方沟通,主动服务,引资工作成效显著。通过努力,争取到位无偿资金1.58亿元(不含转移支付和粮食“双补”资金),同比增加3500万元,增长28.5%,为我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做好争取资金工作的同时,我们坚持严格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依照工作进度和资金划拨程序使用专项资金,并对项目建设和工作进展情况实施全程跟踪监督,确保专项资金使用合理有效。

六、抓管理、促规范,扎实推进财政“六型”机关建设活动几年来,我们坚持从基础规范工作抓起,强化干部学习培训,不断完善机关日常工作管理制度,明确责任,抓好督导落实,干部职工整体素质和机关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今年以来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机关干部学习,以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财政法律法规政策为重点,强化政德建设,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二是抓好行政执法案件和行政许可事项办理,加强执法培训,规范执法程序,完善执法业务档案管理,不断促进执法和服务水平提高;三是完善各项日常工作制度,抓好各项工作的督导落实。年内,以奥运安保和拆墙透绿工作为重点,进一步规范机关日常工作,美化机关环境,提升外部形象,促进机关工作规范化;四是加强行风政风和机关效能监察工作,建立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廉洁勤政教育;五是围绕抓好财政机关和财政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服务型、廉洁型、高效型、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机关创建活动,树立良好的部门形象,促进机关文明创建。年内我局再度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财政收入篇5

本报记者 王珏磊 发自上海

在税收由于经济下行增长乏力、进而带累财政收入增幅显著下滑之际,非税收入却上紧了发条,加速发动。审计署日前的对全国54个县财政性收入的审计调查显示,2011年,54个县实现的财政性收入中,非税收入占60.45%,非税收入占比超过税收收入20.90个百分点。非税收入,似乎已接过税收的“接力棒”,扮演财政收入中的主力,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财政收入的“拯救者”。

税收与非税收入此消彼长

非税收入的迅猛增长,正在与税收收入日渐疲弱形成鲜明对比。据媒体报道,继今年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增幅微超10%,创下近三年来最低之后,4月份全国税收增速继续大幅回落,单月增幅已降至不足3%。前四月累计,全国税收收入增长8.1%,增幅同比回落超过20个百分点。受此影响,前四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5%,增幅回落18.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非税收入却在加速前进。财政部公开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非税收入为4118亿元,同比增加1432亿元,增长53.3%,地方非税收入同比增加1158亿元,增幅50.1%。一些个别省份增幅超过70%,有的甚至增长了一倍多。

税收收入增幅的下滑,显然是受经济下行拖累。“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都下来了。进口的关税也在下滑。此外,与房地产有关的税收也下来了。”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刘尚希对时代周报分析。

然而,税收与非税收入的此消彼长,在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看来,还是有些奇怪。“每当税收收入增幅下降的时候,非税收入增长都比较快。2009年也出现过这种现象,非税收入增幅达到50%以上,这次又是这样。是否当税收下降的时候,某个机制的某个部分会自动启动?如果有的话,是怎么启动的,什么传导机制在发挥作用,我也不知道,只能存疑。”

李炜光猜测,也许地方政府每年都有一定的财政收入增幅指标,为完成指标,非税收入会自动填补税收的空缺。

刘尚希表示,每年各地制定财政预算时,会有一个指标,即今年的预算增长多少,其中预算收入预计增长多少,预算支出预计增长多少,看各个地方的预算报告就能看出增长的目标是多少。“具体增幅各个省的情况不一样,一般跟GDP增速没有太大的差距。”

据记者观察,在上海市2012年财政收入预算表中,财政收入除各种税收外,还包含了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以及教育费附加收入、排污费收入、水资源费收入及其他收入。今年财政收入合计预算数比上年执行数增长了8%。显然,在这个增幅中,已包含了非税收入在内。

在增幅指标的约束下,非税收入快速增长也许不得不然。

“国”字头收益占大头

在房地产业繁荣的前几年,地方非税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出让金。而在房地产调控的当下,土地出让金的锐减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开辟新的非税收入来源。一个主要的方向是,向“国”字头“伸手”,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方面做文章。

“目前地方的非税收入,应该说国有资本收益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都有。地方政府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可以说各显其能,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公共资源,来开发一些非税收入。有矿产的,把开发权转让给开发商,有旅游资源的,门票收入也在不断提升,这些可以笼统地归入国有资源的有偿使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告诉时代周报。

“国”字头收益确有潜力可挖。据媒体报道,安徽省某市新建的市级机关办公大楼即将完工,市政府及部分市直单位年内将迁往新址办公,现市政府大楼及附属建筑物等资产予以处置,获得收入3.97亿元。这使得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了1101%。该市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也有巨幅增收。安徽一煤电有限公司减持参股上市公司国投新集的股份近3400万股,按规定入库其他产权转让收入4亿元。

一季度,该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合计完成89012万元,较上年规模增长达20倍以上,首次成为非税收入增长的主导因素。

2011年,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办法》,各地财政和国资部门对国有企业经营收益和资产出租转让收入严格规范管理,确保各项收入应缴尽缴。据记者观察,《湖南省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办法》即自2011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结束了该省国有资源配置由无偿和有偿取得的“双轨制”,确立了国有资源有偿取得、市场化配置的“单轨制”。

“对非税收入的增加不能一论而论。如果是因为公共产权收益增长,推高非税收入,这是好事。过去,有些国有资源很廉价地转让,比如公益土地基本上就零地价出让,此类做法会造成国有资源的大量流失,对社会、对市场竞争都极不公平。现在应该说恢复正常,这方面的收入应当有增长的空间。但如果是行政事业性收费增加,这就可能出问题,加重企业负担。”刘尚希称。

刘尚希告诉时代周报,财政部对今年1-5月份非税收入增长情况做过调查,发现主要是国有资源性收益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增长较快,行政事业性收费则并未扩张。

此外,非税收入的快速提升,在刘尚希看来,还涉及到统计口径的变化。“以前大量的非税收入没有纳入预算,去年财政部要求各地把非税收入全面纳入预算,或是公共预算,或是政府性基金预算,或是国有资本金预算。这样,与过去预算内的低基数相比,非税收入就显得很高。”

安徽一位政府部门官员也表示,过去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出租收入一般都留在本单位或者财政专户,不直接入库,现在规范以后,这方面收入明显增加。

不过,“国”字头收益的增长,在一些财税专家看来,有时候也是把“双刃剑”。李炜光对时代周报表示,国企垄断某些领域的资源,确实应该对其收取更多的收益,但可能会对社会带来很高的费用成本,国企会将其转嫁,进而推高物价。而且国企的服务效率也不高,总体而言未必是好事。

“目前对非税收入的管理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地方掌控的余地很大,开征某种费用的灵活度也偏大,如果收费较高,可能就会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比如短期内将景区门票提得很高,但如果服务跟不上,游客反而少了,反为不美。因此,地方政府要有比较规范的收入来源和管理制度,这也会让大家对当地的投资环境、居住成本、商业成本有比较明确的估计,创造比较稳定的市场环境。”赵锡军称。

“新招”加剧企业“痛感”

不可回避的是,在“国”字头收益之外,非税收入仍时有“新招”,给企业带来不小的“痛感”。

上海一位民营物流企业总经理向时代周报一一列数税收之外的各种收费:“员工的社保费用、档案保管费用、教育附加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还有税务局指定采购的电脑、税控机等。最怕的是工商局的罚款。企业之间做一些假的名目给客户退佣金,被认为是行业的潜规则,挺正常的,否则客户很难赚到钱。但一旦被工商局查出来,罚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都有。我建议任何企业都必须规避这种做法。”

“说起这些我就火大,公司已经连亏了几个月了。”这位总经理长叹一声。

浙江企业主杨平最近的遭遇则令人啼笑皆非。他的公司所在的镇政府决定花200万元造一个“五星级”公厕,向镇上的企业派捐。杨平的公司被派捐50万元,作为回报,让公司员工免费如厕。“像这种隐性的费用经常会碰到,对企业造成不小的压力,特别是现在经济不好,压力更大。”杨平表示。

此外,政府性基金也有新“品种”诞生。公开消息显示,今年7月1日起,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进口电器电子产品的收货人或者其人将缴纳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这是一种新设立的政府性基金。根据办法,企业按照电视机13元/台、电冰箱12元/台、洗衣机7元/台、房间空调器7元/台、微型计算机10元/台的标准缴纳该基金。据粗略估算,每年5类电器生产企业将缴纳73亿的基金收入。

凡此种种由企业承担的新增非税收入,无疑令企业更感寒意,也显得与今年的结构性减税方向有些背道而驰。“就算税减下来了,又收费收回去了,岂不是抵消了减税的作用?有人还说今年是结构性减税年,但将近半年过去,据说只减了1000个亿,对经济简直是杯水车薪,显然力度仍要加大。”李炜光表示。

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要想适应财政收入的较低增幅,李炜光认为,关键的是财政支出要相应减少,“减少支出也是结构性减税的前提,要不然没有减税的空间。”

而非税收入目前的超常增幅,显然也并非长久之计。“长期来看,当一个国家的商业环境较稳定的时候,非税收入应该越来越少,主要是指发债的收入。政府收入的环境不能老在变化,这会带来生产和生活成本的变化。”赵锡军认为。

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在财税专家们看来,才能真正将这匹“野马”套上缰绳。“所有的政府收入,不管是税收、非税收,还是政府基金,都要纳入预算,由人大审议通过,变成法律,才能征收。这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李炜光称。

稀土行业整合迫在眉睫

中国首部稀土白皮书,占全球23%的储量却承担90%国际市场供应

本报记者 张蕊 发自北京

以占世界稀土23%的储量承担着世界90%以上的市场供应——这是在《中国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提出的。中国是稀土大国,尽管多年来中国稀土储量一直在修正并大幅下降,但白皮书所说的23%的稀土储量依然是创下了一个惊人的新低。

《中国稀土状况与政策》是我国首部稀土行业内的白皮书,第一次公开全面介绍了我国稀土的现状、保护和利用情况、发展原则和目标以及相关政策。

中投顾问冶金行业研究员安海轩指出,首部稀土白皮书,详细分析我国稀土资源的现状,意味着我国开始逐步规范稀土行业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化机制和实施环境保护措施的政策意向。

稀土储量算法各国不同

白皮书显示,中国的稀土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但全球稀土矿产资源的储量数据的唯一来源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矿产品概要》中的数字却与此相差甚远,根据其1990年以前的数据,中国稀土储量占世界稀土储量的比例为80%以上,1996-2001年的数据该比例约为50%。

美国地质调查局2002-2008年公布的《矿产品概要》中中国稀土储量约占全球稀土储量30%,2009年,这个数字亦被调整为36%,储量约为3600万吨。

对此,工信部稀土资源办主任贾银松表示:“美国地调局并没有说明数据来源,我们认为不够确切。”据贾银松介绍,中国国土资源矿产部门专门对稀土储量进行了核查,2009年储量是1859万吨,按此计算,约占23%。

“这没什么,算法不同,数据渠道不同,肯定得出的数字也不同。”面对时代周报记者的疑问,稀土行业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说,白皮书中23%的储量应该是只计算了矿山的资源,没有把一些尾矿坝内的稀土数量算进去,他说,一般在计算资源储量的时候,只有矿山才会算做资源被计算在内,尾矿坝是不会被计算在储量里面的,“近年来稀土开采得很厉害,只计算矿山资源,这个数字应该是合适的。”

前述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称,拿包头来说,长期以来,稀土开采出来后,大约只会用10%-15%,剩下的85%左右就会放到尾矿坝(一种由尾矿堆积碾压而成的坝体,记者注),“这部分资源其实是二手资源,因为是被已经开采出来的,所以这部分就作为已经消耗掉的资源,可以不算作储量。”实际上,尾矿坝内的稀土多数都比原矿开采出来的稀土纯度要高,“开采出来的时候已经把铁拿掉了。”

安海轩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造成我国公布的稀土资源储量数据与美国地调局公布数据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数据来源准确性和是否实地调差,“据公布数据来说,我国稀土储量至少占全球稀土储量的20%以上,但近年来我国大量开采,稀土储量确实在逐步下降。”

2011年,中国稀土冶炼产品产量为9.6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实际出口1.86万吨。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应用和出口国,“中国在同步加强稀土开采、生产、出口管理的同时,保证了对国际市场的供应。”

但上述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显然并不看好中国作为世界稀土最大出口国的角色,他认为中国目前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加强国内的环境保护,他说,我们的主张还是要走出去,可以让外国人自己去开矿,中国也可以进口稀土矿,也可以去国外开矿,“中国在稀土开采的技术上还是一流的,国外开稀土矿,很多也是用的中国的技术,比如说澳大利亚在马来西亚建厂,从选矿到冶炼等都用的是中国的技术。”

稀土行业有待广义整合

规模小、技术低、开采浪费严重,同时国家对稀土行业监管少、鲜有政策规范。是中国稀土行业的真实写照,安海轩说,不仅如此,企业在开采生产稀土材料过程中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且形成大量的浪费,并未对废旧产品回收再利用和进行高端开发,开发程度粗放低效,也是稀土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所以在此次的白皮书中,“稀土行业整合”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事实上,稀土行业兼并整合的大幕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启。“原来知道的是要在全国弄两到三家公司,但是具体怎么弄,现在也没有具体的政策和方案。”前述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称,“整合本身是对的,不仅可以提高稀土行业的企业化程度,还提高稀土行业的国家竞争力。”

此前有专家称,稀土产业的整合最终需通过国务院确定。国家需要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来领头开发资源,用先进的开采、冶炼技术保护资源,并有足够雄厚的实力进行未来应用领域的研究。

前述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则认为,稀土行业内的整合应该是广义上的整合,也就是说整个行业内的整合,不仅应该包括行业内的冶炼分离整合,还应该对稀土功能材料也进行适当的整合。“下游产业链,催化剂、发光材料等本来就属于稀土产业,所以这部分应该也在整合范围内。”

安海轩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推进稀土行业整合是国内稀土行业开采过程中污染、浪费严重的改革手段,加强稀土投资的环境治理和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利用和高端开发。“面对稀土行业乱象,国家应该建立战略储备制度,控制开采规模,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和加大力度惩罚污染浪费严重的企业。”

有一点要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稀土行业整合已经提出两年,但在采访中,不少专家对于整合也是充满了担忧,稀土行业专家林东鲁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稀土行业整合会受到各种利益、民营与国企、地区和部门之间多方牵扯和限制,所以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这时候就需要政府政策推动,以大企业、大资本进行兼并整合的模式是可以推广的。“虽然整合行业能稳定市场,有利于下游产业健康发展,但是国家政策上也要防止垄断的形成,防止稀土产品价格过高对下游产业造成压力。”

不过,有一个可以确定的消息是,由工信部牵头制定《推进稀土行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方案》的相关工作在今年5月已经悄然启动,工信部、国土部、国资委、地方政府等都将参与文件的起草。据悉,该方案实际上就是在“国二十二条”总体原则之下制定一个细化的操作性指导方案,目前还在讨论的初级阶段。

交易平台有利行业发展

6月26日,江西赣州新盛稀土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盛公司)经理杜清正领着员工进行着有关企业安全方面的学习。“最近生意比较冷清,行情不太好,所以也没太关注白皮书的事情。”杜清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企业来说,白皮书当然是好事,“我们一向是遵照国家政策和法规的。”

杜清称,新盛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上市公司横店东磁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056)的控股子公司,目前的客户基本都国内老客户。实际上,成立之初新盛公司就遭遇了稀土行业内的价格大幅度下滑,“2003年那可真是白菜价,后来几年稍微好一点。”杜清说,稀土行业一直不是特别好,2008年11月,稍微有所回升的稀土价格又开始下滑,2009年持续低靡,直到2011年才有回升,“去年国家政策好,控制出口是对的。”

杜清说,他们在交易的时候,基本都是随行就市,市场价格涨他们也涨,市场价格跌他们也跌,“我们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双方来商量价格,一般来说,大家都还是能接受的。”

杜清的说法在其母公司横店东磁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056)关联交易的公告中得到了验证。2011年4月6日,赣州新盛与得邦照明签订了首次交易合同,购买材料氧化铕,购买数量1吨,单价每吨530万元。得邦照明收到货物后于2011年4月8日将526.9万元材料款支付给赣州新盛……预计2011年度,公司将继续与得邦照明发生上述氧化铕材料的关联交易,交易价格将按照交易实际发生时的市场价格定价,经初步估算,预计公司与该关联人发生的2011年度关联交易总金额为5000万元,2010年度未发生同类关联交易。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在此次的白皮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很多关心的问题,那就是稀土的价格。对此,前述专家表示,稀土价格要回归到正常的价位还需要一个过程,一些时间,“尽量的不要有人为的炒作就好。”事实上,近年来,稀土价格一路看涨,质疑“中国操纵稀土价格”的声音始终不断。

对此质疑,苏波表示,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干预过稀土的市场价格。多年来,稀土价格严重背离价值,资源的稀缺性没有得到合理体现。他说,目前稀土价格的上涨符合全球原材料市场价格上涨的整体趋势,稀土以“白菜价”贱卖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苏波表示,去年价格的上涨完全是一种回归性的上涨,是市场机制的作用。

财政收入篇6

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是表明税收占财政收入中地位的指标。科学和准确地掌握分析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对于进一步优化财政结构和产业结构、强化税源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们于近日对*县地税部门自1994年机构组建以来,地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以期从中找出有借鉴意义的启示。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东北部。全县共有十个乡镇,27万人。近十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实际,确立“工业立县、农业富民、科教兴绛、优化环境促发展”的战略,县域经济迅猛发展。工业上形成了焦油化工、机械制造、精密铸造、冶炼冶金、食品加工、建筑材料六大支柱产业;农业上,以建设农业特色县为目标,着力培育以牛鹿为主的畜牧业,以山楂为主的林果业,以中药村为主的种植业三大特色产业。全县GDP以年均%的速度增长,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达****万元。

*县地税局成立于1994年9月,2002年,随着县域内省级开发区——华信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立,又分设了市地税局直属机构华信分局。按照现有的财政管理体制,华信分局税收收入也一并归入当地财政收入中。因此,本文所说地税收入,指绛县地税局和华信分局的税收收入之和。

二、近十年地税税收收入绛县财政收入相比的几个特点

1994年以来,随着GDP的不断增长,*县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也同步增长。具体情况如表一。

1994年以来*县财政、国税、地税、财政部门收入情况表(表一)单位:万元

项目

年度

财政总收入

国税部门收入

地税部门收入

财政部门收入

完成数

占总收入比%

完成数

占总收入比%

完成数

占总收入比%

1994年

2571

1433

56

1231

48

-93

-4

1995年

3449

1895

55

1335

39

219

6

1996年

5378

3143

58

1776

33

459

9

1997年

6312

4007

63

1812

29

493

8

1998年

7239

4611

64

1927

27

701

9

1999年

7562

4524

60

2058

27

980

13

2000年

8151

4996

61

2118

26

1037

13

2001年

8745

5703

65

2265

26

777

9

2002年

11692

8255

71

2805

24

632

5

2003年

12782

9049

71

2934

23

799

6

2004年

16859

12871

76

3012

18

976

6

2005年1-11月

17146

12995

76

2866

17

1285

7

合计

107886

73482

68

26139

24

8265

8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十年来,*县财政总收入达107886万元,其中国税部门收入占68%,地税部门占24%。地税收入约占同期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与其它收入相比,地税收入呈以下几个特点:

(一)地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1994年*县地税收入1231万元,占同期财政总收入2571万元的48%,地税收入几乎占到县财政总收入的“半壁江山”。但是,随后,地税收入逐年下降,到2004年降至18%,不足五分之一,今年前11个月只占17%。

(二)地税收入呈逐年增长态势,但增幅小于同期财政总收入和国税收入

经济决定税收。1994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县地税收入的绝对额由1994年的1231万元增至2004年的3012万元,年均增幅9.7%,对财政的贡献逐年增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持,但是地税收入却没有与财政收入同步协调增长。这期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幅达21.7%,比地税收入增幅高12个百分点。而同期国税收入也是“高歌猛进”,增幅高达27.1,比地税高17.4个百分点。,

(三)地税收入占县级收入的主导地位削弱

在现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一般预算收入是最能体现县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征收管理部门聚财职能的重要因素。从表二中,我们可以看出,地税部门县级收入有以下的特点:

一是地税部门组织回的县级收入占县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中的比重,远远高于国税部门,占据主导地位。1994年以来,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共9650万元,其中地税部门组织回的县级收入20596万元,占同期一般预算收入的51.64%,远远高于同期国税部门县级收入。但随着经济形势和财税制度的变化,地税收入占县财政预算中的比重也在发生相应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二是地税部门县级收入在县财政预算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94年,地税部门组织回的县级收占县一般预算收入高达78.4%,而国税部门只占22%,到了2001年,地税部门县级收入下降到了49.93%,下降了18.7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税部门县级收入由1994年占一般预算的22%上升为31.72%,增长了9.72个百分点。2002年,财政体制发生新的变化,对部分税种实行中央、省、市、县四级分成,地税和国税部门县级收入占一般预算的比重总体上都有所下降,但在随后的几年中,国税部门县级收入由2002年的23.52%上升到去年的29.30%,增长了5.78个百分点,地税部门由54.59下降为44.47%,下降了10.12个百分点,今年1—11月份又下降为42.93,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国税、地税县级收入

占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情况表(表二)单位:万元

项目

年度

财政总收入

一般预算收入

国税县级收入

地税县级收入

完成数

占财政总收入%

占一般预算收入%

完成数

占财政总收入%

占一般预算收入%

1994年

2571

1523

335

13.03

22.00

1194

46.44

78.4

1995年

3449

2126

431

12.50

20.27

1299

37.66

61.10

1996年

5378

2930

742

13.79

25.32

1736

32.28

59.25

1997年

6312

3273

967

15.32

29.54

1806

28.61

55.18

1998年

7239

3336

1117

15.43

33.48

1902

26.27

57.01

1999年

7562

4170

1095

14.48

26.26

2010

26.58

48.20

2000年

8151

4542

1242

15.24

27.34

2081

25.53

45.82

2001年

8745

4476

1420

16.24

31.72

2235

25.56

49.93

2002年

11692

2887

680

5.81

23.52

1576

13.48

54.59

2003年

12782

3142

740

5.79

23.55

1591

12.45

50.64

2004年

16859

3625

1061

6.30

29.30

1612

9.56

44.47

2005年1—11月

17146

3620

1072

6.25

29.61

1554

9.06

42.93

财政收入篇7

这次财税收入调度会议的目的是进一步动员各乡镇、各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完成财税收入双过半任务。对召开这次全区财税工作调度会,杨书记、孟区长非常重视,会前专门听取了汇报,并对这次会议的召开提出了具体要求。刚才,区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对前5个月全区财税形势进行了分析、交流,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措施,我完全同意。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形势分析、研究对策的工作会,更是一次鼓足干劲、全面超额实现双过半的动员会。下面,我结合当前财税工作形势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真审阅财税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切实增强做好财税工作的紧迫感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乡镇、各部门齐心协力,攻坚破难,狠抓财税征管,全力组织收入,实现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税工作运行整体较好。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财政收入实现了高速增长。截止5月底,全区大口径财政收入累计完成20270万元,占预算的64%,提前一个月超额完成过半目标,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6.3%,增收9944万元。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7703万元,占预算的45.4%,同比增长53.8%,增收2694万元。二是主要税种增幅较大。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房产税、增值税、耕地占用税5大税种累计完成5568万元,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72.3%,平均增幅177%。三是非税收入逐步成为增收的主要力量。今年以来,我区加强了对非税收入的治理,成立了区非税收入治理局,制订下发了《崆峒区非税收入治理暂行办法》,将已实现的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使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行政性收费收入、专项收入等非税收入增长较快。1—5月,全区非税收入完成1382万元,同比增长4.5%,增收135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17.9%。四是保证了重点支出。在支出安排上,始终坚持“四保”原则,即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保稳定,全区干部职工工资及医疗保险、低保等资金全部足额拨付和发放到位。同时,积极筹措资金,确保了10大项目、10大惠民工程、抗旱生产等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截止5月底,全区财政支出累计完成13786万元,同比增长16.9%。其中拨付职工工资7645万元,城市低保资金999万元,退耕还林资金312万元,农村五保供养、救助救济及新型合作医疗资金198万元,自然灾难救助资金65万元,扶贫资金460万元,有力地保障了社会各项事业的正常运转。五是抓财税工作的整体合力进一步显现。前5个月,各乡镇、各部门都能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高度重视财税工作,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及时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广大财税干部面对困难不畏惧,创造性开展工作,在征收工作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抓收入的强大合力。

总的看来,前5个月财税工作成绩比较显著,但财税工作压力也较大。一是完成年初确定的全年财税收入目标难度仍然较大。1-5月份,全区大口径财政收入虽然过半,但分征管部门看,地税系统仅完成3521万元,占预算的35.7%;财政系统仅完成1379万元,占预算的32.4%。按照6月底财税收入时间、任务“双过半”的要求,地税和财政系统分别较预算进度落后14.3和17.6个百分点,分别差欠1009和751万元。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到6月底的这10天时间,我们必须再完成近2000万元,才能弥补财税收入差欠缺口,赶上平均进度,这个任务很重。二是乡级财政收入进度较慢。至6月18日,工业园区已超额完成全年财政任务,*、*、*、*开发区4个乡镇提前超额完成过半任务,花所乡赶上平均进度,其他13个乡镇离双过半仍有很大距离:完成任务在30—40%之间的有索罗、香莲、上杨3个乡;完成任务在20—30%之间的有四十里铺、西阳2个乡镇;完成任务在10—20%之间的有崆峒、白水、草峰、白庙、大寨5个乡镇;完成任务不足10%的有寨河、大秦、峡门3个乡镇,区乡财政收入差距十分明显。三是财政支出压力进一步加大。今年仅干部职工增资需要补发1880万元,年初几项重点工作启动借支1200万元,正在出台的政策性补贴需要200多万元,等等,使财政资金调度非常困难。

二、目标不变,任务不减,靠实财力,提高保障力

做好财税工作,首要目标就是要保证可用财力可持续增长,确保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可靠的财力支撑。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财税收入过半任务作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位工作,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切实提高理财水平,确保财税收入持续增长,确保完成今年财税收入任务。

(一)从当前经济运行态势来看,完成全区财税收入任务的决心不能动摇。上半年即将结束,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截止5月底,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16亿元,同比增长52.98%;辖区固定资产累计完成9.83亿元,同比增长30.63%;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21元,同比增长1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392元,同比增长10.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77亿元,同比增长11.67%;全区货运量、客运量同比分别增长41.36%和32.62%。预计到6月底,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基本都可以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这些指标也反映出我区当前经济运行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反映出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强能力。财税是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较好的情况下,完成财税工作任务的经济基础较好,加之现在已经进入征收工作的密集时期,从组织收入的规律来看,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只要我们再鼓一把劲,再出一份力,夺取财税收入“双过半”和全年目标任务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

(二)从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状况看,抓财税收入的信心不能动摇。今年,我区在财税改革上,推行了乡财区管改革,撤销了各乡镇的财政所,成立了6个相对集中的财政结算中心。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乡财区管规范了乡镇财政收支行为,简化了财政支付程序,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了资金的统筹调度,确保了区乡两级工作人员工资等重点支出的及时到位。但一些负面影响初步显现,个别乡镇目前还处在对财政体制改革的不适应期,一方面工作没了压力,看到干部工资区上统发了,再不为发工资而犯愁;另一方面,认为撤销乡财政所后,乡上一无机构,二无人员,乡镇财政收入没有了抓手,在抓财政收入上显得很被动。乡财区管改革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乡镇理财的能力,壮大乡级财政实力。乡级财政仍然是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和乡镇机构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乡财区管乡用就是要求乡镇一如既往地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抓重点、攻难点,做实乡级财政增收的基础。*乡从发展环境和经济基础来看,都不具备较强的优势,但*乡能够完成财政预算的68%,这值得其他乡镇深刻反思。假如乡级财政完不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乡级的经费保障、人员工资足额发放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区财政没有预算来保障乡级收入不能实现而形成的财政缺口,这一点各乡镇要有清醒的熟悉。抓收入、抓进度、抓财力仍然是各乡镇党委、政府的核心工作,无论财政体制怎么改革,区上下达给各乡镇的财政目标任务不变。

(三)从保发展、保稳定、保和谐的大局来看,实现财政收入的目标不动摇。今年的财税收入任务是区委、区政府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确定的,这一目标是相对稳妥、留有余地的,也是我们保工资、保发展、保稳定所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双过半”是实现全年收入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截止5月底,地方财政还差2000多万元的缺口,形势非常严重,假如我们再不抓紧时间,迎头追赶,狠抓工商税收,那么“双过半”目标将难以全面实现,势必影响到全年收入任务的完成,保工资、促发展、保稳定也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出发,进一步集中精力,抢时间,赶进度,全力确保“双过半”和全年目标顺利实现。

三、强化责任,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全面实现双过半

目前财税收入欠账大,任务艰巨,形势严重,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力攻坚。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抓收入的工作合力。各乡镇、各征管部门按照“时间不推,任务不减”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对财政工作的领导,“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分管同志靠前抓,夯实责任,倒排时间,按税额和完成时限层层分解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征管人员和税源单位,规定时限,切实做到任务、责任、人员、时限“四落实”。各部门、各单位要齐心协力,加强配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积极为征收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在6月30日前能够全面实现双过半。

2、切实加强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及时入库。从目前情况看,全区各乡镇在抓收入方面,方法还不够灵活,力度还不够大,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还存在等待观望的思想,征管部门工作也还存在着相当多的空白点。因此,要采取积极措施,把综合治税工作作为增收的重要手段,对重点税源实行重点监控,随时把握重点税源企业生产经营变化,通过各种方式征收,对零散税源要应收尽收,不留死角,做到公平税赋。同时要狠抓清欠,区别情况,分类排队,责任到人,对有能力而不及时清缴的企业和个人,依法清缴。非凡要强调的是在组织收入过程中,要坚持依法征税,严格税收级次,对不按级次征收,混淆税收级次,扰乱税收秩序的乡镇和个人一经查实,必须按照财经纪律进行严厉处理。要加大税收检查力度,通过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和纳税大户进行全面检查,对一般行业和零散税源进行重点检查,真正把税收检查的过程,作为组织收入的过程,作为堵塞漏洞、打击偷逃骗税行为的过程,以查促收,切实做到征收到位,不留空当。

3、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全力突破征收难点和重点。各乡镇、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的思想,从大局出发,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特点,帮助财税部门协调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理解、支持财税部门的工作。尤其是对预算外资金的治理,以及部门预算的执行,各部门、各单位都有责任、有义务,与财税部门一起,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做好理财工作。公检法、审计、监察、工商等部门要依法从严查处税收违法案件和阻碍税务人员依法行政的行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新闻部门要加强对税法和税收征管政策的宣传,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努力营造鼓励公平竞争和守法经营的税收环境。

4、切实加强督查调度,全面靠实抓收入工作责任。各乡镇各征管部门要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专门的财税工作班子,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开辟新税源,层层落实责任。收入欠账较大的8个乡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收入措施,将收入任务细化量化到每一天。国税地税和财政部门要加强衔接,实行财政收入双过半倒计时,加大对税收入户的调度,按日上报、统计、通报、入库,对工作措施不力,进展不明显的乡镇、单位及时通报,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均衡入库。

5、切实加强支出治理,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优化支出保重点的要求,严格执行预算,增强预算约束力,合理调度财政资金,严控预算外支出,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把有限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一是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要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继续抓好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城乡医疗救助等工作,保证扶贫、救灾和“三条保障线”的支出需要。二是要继续做好工资保障工作。要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规范财政支出次序,确保干部职工工资和政策性增资及时发放到位。三是要继续增加对重点领域的投入。积极应对旱灾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各乡镇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压缩一切不必要的支出,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民生产生活不出问题。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快企业改革改制步伐,妥善安置职工,保证社会大局稳定有序。

6、切实加强资金争取,确保各类项目资金及时到位。全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当前中心省市各类项目资金逐步拨付到位的有利时机,加大向上争取,积极采取一切措施,通过多种途径争取各类专项资金,缓解财政压力。一是抓资金争取。各乡镇各部门要积极主动与中心省市有关部门衔接,加大工作力度,现场蹲点抓落实,提高各类项目资金的到位率,财政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积极把握各类资金信息,及早论证储备一批财源项目,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的财源体系。二是抓好项目建设。抓住项目建设施工黄金期的有利机遇,按照续建项目抓收尾、新开项目抓进度、前期项目抓质量的总体要求,加强治理调度,加大监督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各级各部门要围绕特色产业、优势资源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尽快形成高税收的大产业和大企业,确保财政增收后劲,积极建办能够带来高税收的大产业和大企业。三是抓好资金统管。非税局要发挥职能作用,对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收益、垄断性公共资源特许经营收入等具有增收潜力的非税收入重点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管住管好,防止自收自用、多收多用、谁收谁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统筹使用效率。

财政收入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积极财政政策;实体经济

1经济背景—金融危机

1.1从国际角度看:金融危机的全球性对各主要经济体都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受其影响,世界经济已开始告别“高增长、低通胀、贸易流量大幅增长”的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减速、各国的就业压力与贸易保护抬头使世界各国步入“多事之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9月份宣布对中国进口轮胎征收三年期惩罚性关税,分别为35%,30%,25%,同时巴西政府也对中国进口轮胎进行反倾销调查等等,这些就是贸易保护注意最好的例证。美国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长-0.3%,剔除贸易的贡献,内需增长率是-1.43%,个人消费、房地产投资以及企业设备投资等降幅都比较大。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明显放缓,欧盟经济前景不乐观,日本经济也面临内忧外患。

1.2从国内角度看: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11月,中国的进出口额首次出现负增长:进出口总值1898.9亿美元,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24个百分点,这是自2001年6月以来中国出口首次较上年同期下降。与此同时,11月中国的贸易顺差却不降反升,上升了400亿美元。究其原因,在于中国进口方面出现了更大幅度的下降,数据显示,11月进口749亿美元,下降了17.9%。这些数据无不显示着中国经济下滑趋势正在形成。(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积极财政政策的含义

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在经济处于通货紧缩、经济增长乏力的形势下,以增发国债为政策突破口,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实现增加投资、促进消费、扩大出口,进而刺激经济增长,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领域的一种主动出击。主要目标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3积极财政政策的特点

3.1此次出台的投资拉动举措有向民生方面倾斜的特点。虽然投资拉动依然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手段,但这次更重视民生,十项措施中至少有五项以上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与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人群有关。

3.2首次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税制转型改革列入了扩大内需的举措之中。此次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约1200亿元,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未来还将在降低工薪阶层、个体经营者和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税收支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补贴范围和积极推进消费信贷等方面加大力度,以刺激消费需求。

3.3此次出台的措施将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一方面将促进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出了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等举措,这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另一方面,此次出台的措施将扩大投资与拉动消费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出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这些投资既有利于促进当前消费、拉动经济,也有利于全面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社会。

4结合金融危机对积极财政政策进行分析

4.1此轮积极财政政策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①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趋势明显。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自5月份以来已连续5个月回落,9月份同比涨幅回落4.6%。控制通货膨胀取得明显成效。②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工业结构有所改善。农业生产也获得较好收成,全国粮食连续5年增产;中西部地区生产和投资增长明显快于东部。③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2009年的1至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9.4%,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5%。(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4.2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4.2.1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国利用国债资金的直接投入和调整相关税收政策等措施,支持高科技项目、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建设,使我国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自2009年重启积极财政政策半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为139862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12025亿元,第二产业70070亿元,第三产业5776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8%,6.6%,8.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4.2.2巩固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国家安排国债投资着力建设了一批关系到调整农产品结构和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基础性工程。其中,家电、农机具下乡补贴政策为农民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保障。同时,2009年经济半年报的资料数据显示: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增长了68.9%,第二产业增长了29%,第三产业增长了36.6%,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

4.2.3推动了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到经济集约化程度低、缺乏技术和运输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后的今天,党中央、国务院又将中部崛起提上了议事日程。

4.3丰富了宏观调控经验此轮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启充分体现了相机抉择。市场失灵的问题就会在着。此时,当经济依靠市场机制已经无法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实现稳定增长。那需要政府根据具体的经济形势,有目的的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主动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实施宏观调控,财政政策体现出对调节经济波动具有一定的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经济同样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国内消费需求低迷,经济增长滑坡,通货紧缩趋势显现。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央决策层审时度势,主动应对,将“适度从紧”的积极财政政策适时转型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样,面对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面对更加严峻的经济形势,决策层依然能够把握形势,主动出击,明确2009年财政政策将由“稳健”转为“积极”,实现改善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5结束语

十年前我国政府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十年后的今天为积极应对全球金融“海啸”,我国政府重启了积极财政政策。虽然,此轮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内需需求不足的问题,我国经济逐步步入了快速复苏发展的快车道,我国经济已呈现出企暖回升的良好势头。我们在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进行肯定的同时,必须也要对积极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正确的认识,并给予足够重视,从而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推动中国乃至世界实体经济步入全面复苏发展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夏杰长等.《积极财政政策转型:从积极到稳健》.中国经济出版,2006年版.

[2]戴园晨.《积极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王保安.《转型经济与财政政策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高培勇.《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5]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经济年报》.

上一篇:学籍档案管理范文 下一篇:危机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