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1 16:59:09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篇1

关键词:雷达; 远程网络; 装备维修; 军用电话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0)09-0035-03

Scheme of Remote Maintenance System for Radar Equipment

ZHU Can-shi

(Engineering College,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710038, China)

Abstract: Radar is the main battle equipment in armed forces, and its completeness directly impacts on effect of combat, but the reality of far away from the maitenance center, inconvenient traffic, poor repair ability of radar station restrict the perfectness of radar equipment. To solve such problems, a radar remote fault maintenance system is constructed and its three levels of maintenance modes to safeguard the perfectness of the equipment is realized by improving the equipment safeguard mechanism, maitaining the existing communication line, adopting military telephone network platform, and using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 technologies.

Keywords: radar; remote network; equipment maintenance; military telephone network platform

0 引 言

随着航空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维修保障迅速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为了提高武器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美军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武器装备维修保障理论和技术,以此来实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维修保障。可以预言,网络信息化的装备维修保障将是军队维修保障的发展方向,远程装备数字化维修保障是网络信息化维修保障的┮桓鲋匾分支,它将从根本上减少装备维修保障人员的劳动负担,提高装备的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性。

目前,许多基层雷达站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雷达站多驻守在边防、高山、海岛等艰苦地区,远离城市,而且交通状况较差;二是技术人员成份较新且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对口率偏低;三是资料缺乏,多数雷达只有随机资料而无检修资料,不便检修。

在这些问题的制约下,雷达站技术人员遇到无力修复的故障时,只能依靠上级装备机关派人抢修,不但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也耽误抢修时间,降低了雷达装备的综合保障效能,影响了作战效能。因此,建立基于网络的故障远程诊断系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1 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设计方案

1.1 环境设计

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是雷达设备维修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综合体,主要由视频捕获设备、参数检测设备、信息处理系统、保密设备、传输设备和传输通道构成。

视频捕获设备和参数检测设备是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的起点,在故障现场完成对故障现象、各种技术参数指标、波形和现场维修实况等信息的采集。采集到的信息被送到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存储、处理,再通过传输设备和传输通道进行远距离网络传输。视频捕获设备采用数字摄像头,参数检测设备采用数字多用仪,信息处理系统采用计算机设备,传输通道采用军线网络。数字多用仪是重要的维修工具,它将双通道示波器和数字万用表合二为一,既能测电压、电流和电阻值,又能测视频、触发和其它各种波形,而且可测量的频带较宽。数字多用仪通过RS 232电缆与电脑连接,数字多用仪测出的数据通过电脑进行转换后再由网络发送给远程维修中心。

装备机关或维修工厂是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的维修中心,根据故障现场传输来的各种参数、波形和抢修实况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故障维修,再通过网络将维修结果和维修决策反馈至故障现场,实时指导雷达站技术人员排除故障。雷达站技术人员也可通过网络直接访问维修中心的故障维修数据库辅助排除故障。旅(团)装备机关或维修工厂通过专用软件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还原,使各种参数和波形直观地显示在电脑屏幕上。通过判断各关键点的参数及波形是否正常查找故障部位和故障器件,最后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维修决策,迅速排除故障。

1.2 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1.2.1 设计的基本技术思想

在技术雄厚的科研院校、维修工厂、机关职能部门建立远程故障诊断中心,通过军事通讯网络与各部队连接。建立故障诊断和维修中心时,联合研究所、修理厂、制造厂和相关专家组建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动态联盟,共同为系统提供远程故障诊断和维修服务。各部队(客户端)建立实时的故障检测系统。及时发现装备使用过程中的故障,并迅速进行诊断;当本地的故障诊断系统无法解决时,利用军事通讯网络访问远程故障诊断中心,通过中心提供的技术支持,及时地解决疑难问题并进行相应修复,从而有效地实现各技术资源的共享。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结构图

这种远程故障诊断与维修体系分为三个层次:┑谝徊阄用户诊断层,即图中的基层诊断服务器。当装备出现故障时,首先利用驻留在用户自身的故障诊断系统进行故障检测与诊断,并依据诊断的结果进行维修,当无法确定其故障点或故障原因时,通过军用信息网向故障诊断与维修中心申请技术援助,也就是第二层――中心诊断层。诊断中心在受理客户的请求后,依靠中心现有的故障诊断与维修资源,对设备出现的故障进行诊断并给出维修建议。第三层为群体会诊,当中心不能诊断或诊断失败后,由中心向有关成员发出故障会诊请求,调动入网的所有技术资源,实现对系统故障的诊断。

1.2.2 系统功能

基于军事通讯网络的装备远程故障诊断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实现各地专家通过网络对部队装备出现的疑难故障进行异地“会诊”;实现全空军范围内的诊断知识库和数据库共享,进而为解决全军性的类似问题提供参考和依据;实现武器装备从生产、储备到使用的全寿命管理、为装备性能和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提供可靠保障。采用Web开放式系统结构,新入网的部队可共享网上的所有资源,便于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该系统既能加强科研院所、主机厂与大修厂、部队之间的技术合作、从而提高部队的维护保障水平,同时也可进一步提高工厂的生产管理及科研院所的技术研究水平。

1.2.3 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结构图

故障远程维修系统的运行模式可分为两种:实时维修和远程查询维修。

实时维修的工作方式是雷达站技术人员将雷达装备信息及维修申请传至旅(团)装备机关或维修工厂的远程维修中心。由维修中心根据雷达型号及故障信息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维修,在约定的维修时间内,维修中心的技术人员与故障现场的技术人员进行实时讨论并给出指导意见。

远程查询维修的工作方式是维修中心的技术人员对从故障现场传来的各关键点的参数、波形等信息进行分析,再以电子信函方式将维修结果反馈至现场,或是由雷达站技术人员通过网络直接对维修中心的故障维修数据库进行查询,得出维修结果。

1.2.4 软件系统功能模块

软件系统各功能模块关系图如图3所示。

图3 系统各功能模块关系图

由图3所示,首先部队雷达装备站(客户端)通过军用电话网络拨号到中心服务器端(服务器端)请求连接(在有宽带网时,不需要拨号连接),在连通后,客户端把通过摄像头采集到的装备故障现象图经过压缩、加密后传给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在接收完数据后,经过解密、解压缩等步骤,将文件显示或保存。另外,客户端也可以在权限范围内下载服务器的文件资料,其操作过程与上传文件一样要经过压缩、加密后才能传输。

2 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运行模式

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的运行模式可分为两种:实时维修和远程查询维修。

实时维修的工作方式是雷达站技术人员将雷达装备信息及维修申请传至旅(团)装备机关或维修工厂的远程维修中心,由维修中心根据雷达型号及故障信息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维修,在约定的维修时间内,维修中心的技术人员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与故障现场的技术人员进行实时讨论并给出指导意见。

远程查询维修的工作方式是维修中心的技术人员对从故障现场传来的各关键点的参数、波形等信息进行分析,再以电子信函方式将维修结果反馈至现场,或是由雷达站技术人员通过网络直接对维修中心的故障维修数据库进行查询,得出维修结果。

故障维修数据库包括知识库和图形库。知识库是故障推理维修的知识部分和一些常见故障的汇总,以方便各雷达站技术人员在遇到典型故障时进行查询并做出维修。图形库是故障推理维修中提供的各关键点检测信息的波形图形集合。

装备机关或维修工厂负责故障维修数据库的管理,包括系统的维护、日常系统事务管理和使用权限管理。在远程维修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数据库没有记录的新的故障现象,也可能发现数据库中的某些知识不正确,根据这些情况要对数据库进行不断的充实与完善。

3 结 语

军队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管理系统是为适应空军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的需要,针对部队驻地分散,机动多变,维修困难等特点的一种设计模式,是一种充分调用院校、研究所和维修工厂以及雷达兵部队装备机关的技术力量,通过网络对雷达装备抢修现场进行远程指导的系统。该系统是建立于高效的网络基础之上的专家咨询模式的装备抢修,是对传统抢修模式的一种创新。该系统构思巧妙、设计新颖、成本低,不需要改进通信线路,能较好地解决部队实际问题,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佟震亚,余雪丽,陶世群.现代计算机网络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2]张雁,邹县芳,陶龙民,等.网络远程控制大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3]施光伟,金悦.Windows 2000 Server配置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BRENTON Chris, HUNT Cameron.网络安全积极防御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5]彭磊.基于现场总线的万能式断路器通信从站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10,26(1):65-66.

[6]汪晓平.Visual Basic网络通信协议分析与应用实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7]GIBSON J D,BERGER Tobe, LOOKABAUGH Tom.多媒体数字压缩原理与标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8]滕召胜,罗隆福,童调生.智能检测系统与数据融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9]杜强芳,杨明,王子才.XML在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数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21(9):66-68.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篇2

【关键词】教师网络研修 管理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引言

教育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知识获取途径的多样化、简便性及知识爆炸式增长,使中小学教师在知识权威性、角色定位、专业性和教育技术等方面都受到严峻挑战。教师的常态化学习和教育教学能力的重构是应对这种挑战的必由之路。因此,一种借助于互联网、学习平台和多媒体技术,在学习方式上更加灵活,在学习空间和时间上给教师带来更大自由度的学习形式――网络研修则应需而生。这种数字化学习方式是将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学习技术和学习评价整合,使教师的常态化学习成为可能。目前,以中国教师研修网等平台提供的教师研修活动正席卷全国。

如何科学地开展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教师研修,完善教师研修的质态,提高网络研修的效能,构建有效的技术支撑和运维机制,成为当前教师网络研修管理的聚焦点。

二、教师网络研修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网络研修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正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有必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相关对策。笔者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主题,在本地区采集了500多位中小学教师对网络研修的认识、态度、评价、期望等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需求不对称

“成人教育的规则之一就在于,你不能教会成人那些他们不感兴趣或觉得没有意义的事。”教师反映较多的是学习内容相对陈旧,偏重理论研究,实践指导意义不大;有的课程技术要求较高,通过网络研修达不到现场培训的效果。由于对教师网络研修的需求调查不充分,导致了供需不对称。因为这样的“不对称”,网络研修的实际情形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造成了研修的“投入”与“产出”不对称。

(二)平台功能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以开放的社区平台为主,也有使用内容管理系统CMS(即网站系统)等作为研修平台。这些平台以个人空间为中心,具备个人内容、组建班级、BBS讨论区等功能模块。这些平台在功能和技术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平台功能模块不足,不支持协同工具、移动学习、组卷、测试等功能;二是个人空间公开化,容易导致完成作业时的相互抄袭;三是内容与技术的耦合性不强,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嵌入协同和测试工具;四是技术架构不坚固,特别是应对大规模并发请求的能力不够。

(三)课程设计不合理

网络研修使用的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受教学支撑环境限制,许多课程结构不完整,只有教学内容(相关数字资源),以及简单的文章跟帖和BBS讨论的交互活动;不支持学习流程控制;内容呈现方式以文字和视频课为主,难以深度阅读;没有协作学习模块,无法实施协作式、探究式教学策略。

(四)研修方式较单一

网络研修方式一般以教师在线自主学习为主,是被动的行政任务驱动。单一方式容易产生审美疲劳,难以维持学习兴趣,相对现场式的传统研修方式,网络研修缺少相互协作和交流,不易产生学习者的“社会互赖”和价值认同,也失去了大部分的“学习群体动力”。

(五)学习共同体作用难发挥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由教师以及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社群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话题自主自愿结合而成的学习型组织。目前,一些共同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行政部门的要求,由于不是兴趣驱使和自愿组织的,所以难以取得持久的效果,不能激发教师学习的能动性。甚至由于管理不到位,一些共同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形同虚设。

(六)学习评价不科学

对教师的研修活动进行评价,目前的一般做法是通过提交学习心得,及统计点击率、发帖量、在线时长、资源上传量等方式进行。教师普遍认为,这样的学习评价作用甚微,尤其是重复发帖、抄袭学习心得等不良现象难以避免。

三、教师网络研修管理策略

笔者认为,教师网络研修管理的关键要素有六个方面:

(一)需求管理

1.开展调查分析。通过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和建立QQ群,了解一线教师对研修的目标任务、课程内容、学习方式、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等方面的需求。调查发现,教师最需要的是提高教学技能和技巧、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培训,如教学案例和分析、优秀教学设计解读、课件开发和新技术应用等内容,而对教育技术理论则显得不够热心。

2.掌握政策要求。近两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等文件。开展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师网络研修,必须围绕这些文件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要求,有计划、分层次、分批次组织实施。

3.符合发展趋势。网络研修要紧跟时展步伐,尽可能使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手段,如建构主义理论新发展、脑科学与记忆科学新进展、数字化学习与翻转课堂、office 2013的新功能、微课制作工具等新理论、新产品。

(二)技术管理

1.完善技术架构。要综合考虑网络研修平台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网络环境的技术架构。理想的状态是Web服务、应用服务、协调服务、文件传输服务、数据库服务等的服务器相对独立,配备专用存储以应对大量的资源上载,用户数较多时则要使用负载均衡部署;服务器虚拟化则能更加灵活地应对需求的剧增或骤减;使用linux操作系统能让平台运行更加安全和稳定。

2.选择优秀平台。优秀的网络平台是确保网络研修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不仅功能全面,而且技术耦合性强,有丰富的应用案例。如blackboard learn系统,包括课程建设、协同学习工具、测试评价等管理模块,具备课前、课中、课后的全线教学功能,是以课程为中心集成“教”与“学”的网络教学环境,也是实施教师网络研修的利器。

3.强化部署测试。教师网络研修平台部署涉及网络服务、负载均衡、软件兼容性等诸多技术问题,部署完成后必须经过强化测试,完成每一个工作流程和功能模块的校验,还要使用不同网络和终端环境测试平台的稳定性和兼容性,并将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用户。

(三)课程管理

1.精心设计课程。网络课程是研修取得成效的基石,不仅要符合教师的普遍需求,更应具备引领、示范网络学习的作用。如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设计时,可设计工具软件使用、课件制作、网络学习系统、微课与翻转课堂研究等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这根主线,做到从实践到理论的梯度进阶。

2.精细制作内容。课程内容要完整、有序,课程内容从简单到复杂,让研修老师渐进学习。根据网络教学特点,除了内容材料外,还可以通过制作各个章节学习指导,比如学习建议、学习方法、学习导图等内容,让学员一目了然,形成整体概念;内容呈现方式的丰富性将给教师学习带来较好体验,制作精美的图片、动画和微视频,让学习更为轻松和愉悦。

3.制定学习策略。网络研修的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虚拟课堂、在线直播等。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合理安排资源阅读、交流互动、作业测试的顺序,科学制定相关的学习策略,并提供相应的协同和测评工具。

(四)教学管理

1.分配学习任务。以平台公告、内部通知、课程消息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位参与网络研修的教师都知晓自己的学习任务。根据实际情况按学习进度安排的时间节点自动、统一分配学习任务,或者按学员的需求选择性学习任务,开展个性化网络研修。

2.创新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就是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综合应用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学习方式的多种信息传递过程。例如,将基于视频会议系统(虚拟课堂)的同步学习、基于学习平台和课程的异步学习、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基于协同工具的协作学习,及现场演讲、研讨等学习形式进行适当组合,各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互补,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混合式学习方式的有效应用和创新,是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运作的核心内容。

3.管理作业测试。管理好学习过程中的作业和测试,是保证研修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作业和测试的时间限制,有效管理学习进度;通过标准化测试,开展自主测评和自动反馈;通过平台的成绩中心管理,及时批阅作业并反馈给研修学员。

(五)共同体管理

1.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构成现代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型细胞单位,它以联合发展的方式取代孤立的个体发展,实现教师向自主的专业学习者和实践者转变。实践证明,组建一个信息技术应用沙龙式的、教师完全自愿参与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对其中的观点容易产生共鸣,共同体的内聚力更容易形成。

2.开展协作交流。管理者通过公共QQ群、课程内嵌的BBS、即时通讯、虚拟课堂、Blog等多种网络协同工具开展教师网络研修主题交流,鼓励教师发表个人观点,在线交流学习心得,切磋专业话题,解决实际问题,共享网络研修的成果。

3.引导达成共同目标。共同体成员具有共同的愿景,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让共同体成员从不同视角获得帮助,有利于共同体成长。通过积极引导,提倡尊重他人不同意见,构建宽松、和谐、民主的合作共同体,集思广益,才能开展有意义的合作,达成共同的目标。

(六)评估管理

1.完善考核机制

制定一套较为科学的网络研修的考核指标,综合考量研修学员的社区活跃度、学习参与度、作业完成度、测试成绩和作业作品水平等多个指标。利用学习平台的技术优势,采取自动分析和人工批阅的方式,重点放在测试和作业这些学习结果上。

2.嵌入式学习测评

与学习测试这种终结性评价不同,嵌入式测评是一种形成性评价,通过将评价嵌入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犯错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3.强调即学即用

注重“学以致用”,强调即学即知,即知即用。只有把学习的新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才是真正的有效学习,也才能真正提高应用能力。

四、结语

教师网络研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借助于平台的技术优势,及时跟踪、分析、诊断学员的学情,为管理者决策及时提供数据参考;还要在行政推动网络研修活动的同时,创新管理机制,遵循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律,关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场和生态圈,激发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从而使教师成为信息时代终身学习的先行者、示范者和引领者。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篇3

关键词: B/S; 装备保障; 远程技术支援; 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 TN92?34; TB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5)21?0049?03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B/S?based remote technology support

system for equipment maintenance

YU Fengzhu, GAO Guohua, ZHAO Bing

(Unit 91204 of PLA, Beijing 100161, China)

Abstract: For the current equipments have the problems of difficult maintenance and guarantee, limited field support ability and untimely remote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remote technology support system for equipment maintenance is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scheme of the system was designed and researched in three aspects of system′s constitution and workflow, overall structure, network configuration and realization, by which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technical support have been established for the system 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

Keywords: B/S; equipment maintenance; remote technology support; system design

0 引 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装备的技术含量普遍较高[1],系统结构十分复杂,维修保障工作存在很大的难度,仅仅依靠现场保障力量很难实现及时、快捷、有效的维修支援,并且这种方式的维修级别有限,修理周期长,维修费用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装备战斗力的发挥,因而急需一套装备保障远程技术支援系统,以提供实时、便捷、快速的技术支援,全面、充分地发挥装备的战斗力。

装备保障远程技术支援系统是在装备维修领域发展十分迅速的技术,是随着高新技术装备的大量使用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装备保障手段[2]。它主要利用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信息的传输与交换,实现前方装备使用人员与后方技术专家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及时恢复装备性能、提高装备利用率的目的。这种模式对提高装备战斗力,特别是海岛、野外以及偏远地区的装备战斗力,缩短装备维修时间,及时恢复装备的技术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1 系统的组成及业务流程

1.1 系统组成

装备保障远程技术支援系统主要是为装备使用人员与装备保障力量开展远程支援活动提供手段,为现场装备维修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为装备组织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为装备研制生产部门提供参考依据。系统主要由组织管理中心、呼叫中心、应用节点和通信网络组成。

组织管理中心主要负责系统运行和管理的指挥控制以及组织协调工作,并对重大疑难故障问题进行远程技术支援的组织;呼叫中心主要是远程支援终端与应用终端之间信息交互的桥梁,采用一站式、全天候、多渠道的服务模式,响应用户提出的支援请求。用户通过电话、传真、邮件或登录远程技术支援系统发起支援请求,经呼叫中心受理、分派、处理将请求发送给后方支援专家,并最终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支援请求用户;应用终端主要是接入远程技术资源系统的终端设备,具体包括前方应用终端以及后方支援终端两类;通信网络主要是各“中心”、“节点”之间实现数据、语音、视频等信息传输与交互所依托的渠道。

1.2 系统工作流程

装备保障远程技术支援系统主要是根据装备实际的故障情况、技术难题等,提供快速、高效的解决措施和技术支援。其具体的工作流程主要是当装备出现故障时,首先由现场的保障人员进行维修或者通过查询知识库、故障库的相关技术资料等,力求在本级范围内解决。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用户可通过电话、传真、邮件或登录远程技术支援系统,发出支援请求,经呼叫中心受理后,协调后方的技术专家提供远程指导,并将结果反馈给前端用户。当遇到重大疑难问题时,则由呼叫中心向组织管理中心提交申请,经审批后组织多方专家进行协同支援保障。支援活动结束后,将解决方案录入知识库或故障库。其具体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装备保障远程技术支援系统主要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即“客户端?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结构[3?6]。在通信网络方面,主要依托远程技术支援专用网络,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互操作。其中,组织管理中心和呼叫中心主要部署网络互连平台、服务器、视频会议系统等,在各应用节点主要部署相关的终端设备。各“中心”可采用局域网或自行组网的方式接入远程支援网络;各类“节点”可以是简单局域网或者独立终端。对于野外、空中以及海上等地面网络覆盖不到的区域,可以采用卫星通信等方式进行补充。在车辆、飞机以及舰船上部署卫星通信设备,实现信息的传输与交互。系统的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2.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综合装备保障和系统建设需求,装备远程技术支援系统应具备装备的远程故障检测[4?5]能力、技术咨询和指导能力、异地专家协同会诊能力等。其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支援任务管理功能、呼叫中心管理功能、辅助工具管理功能、信息服务管理功能、基础数据管理功能和系统配置管理功能等。具体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1) 支援任务管理功能:主要实现支援请求的发起、分派、处理、反馈等相关管理功能。支援请求发起者通过网络登录、电话呼叫、电子邮件及传真等方式提出支援请求,由呼叫中心对支援请求进行处理、分配,最终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用户。

(2) 呼叫中心管理功能:呼叫中心是专门受理支援请求的一站式职能机构,主要是通过应用软件、语音导航等实现支援请求受理,并分配支援请求给相应的保障对象,协调保障资源,跟踪保障服务等。

(3) 辅助工具管理功能:主要用于远程技术支援人员之间联络与信息交互,支援请求方与支援方双方或多方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即时通信系统、邮件系统和短信等应用软件进行联络和信息交换。

(4) 信息服务管理功能:主要是利用知识库、故障库、相关软件资料等信息,实现对各类知识的维护、查询以及获取功能。

(5) 基础数据管理功能:主要是实现对各类故障库、知识库、相关软件工具、技术资料的存储和管理功能。

(6) 系统配置管理功能:主要是为系统提供统一的用户权限管理机制,支持管理员对用户、专家的信息导入、查询和维护,对用户进行角色、权限划分与配置,支持用户、角色、权限之间的关联。

3 系统网络配置及实现

3.1 各“中心”网络配置

根据装备远程技术支援系统的网络架构及主要功能,其具体的配置主要包括有线通信设备、网络设备、计算机终端设备和视频会议设备(投影仪、摄像头、调音台、耳机、麦克风)等。根据各个“中心”和“节点”建设的不同需求,可配置相应的硬件设备。

在各“中心”配置方面,主要包括服务器、交换机、网络计算机、视频会议设备、电话、传真设备等,具体网络配置如图4所示。

3.2 各“节点”网络配置

各应用节点的网络配置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单用户配置,只需要配备计算机,直接接入远程技术支援网络;另一种为多用户配置,则需要按局域网配置,其网络与硬件设备主要包括: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视频会议系统和计算机等。具体各多用户“节点”的硬件配置如图5所示。

3.3 系统实现

装备远程技术支援系统主要包括各“中心”子系统以及各“节点”的应用终端,各“中心”、“节点”均由远程支援管理平台和视频会议系统组成。系统主要采用B/S架构,基础软件可采用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Oracle Enterprise Edition数据库管理工具[7?8],集成门户搜索、用户注册、知识库管理等功能;短信、邮件、即时通信、视频会议等应用软件。用户通过登录远程支援管理平台,可实现对远程技术支援请求的发起、处理、反馈等功能,通过各类辅助工具,可以完成信息传输或直接进行“面”对“面”交流,最终实现异地实时的远程技术支援。

4 结 语

以多样化任务需求为牵引,以装备保障为重点,以提高装备整体能力和效益为目标,本文提出构建远程技术支援系统,主要是依托地面网络和卫星通信,为远程技术支援所涉及远程诊断、远程维修、远程信息提供可靠的、网络化的共享知识协同环境。在充分考虑通信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构建的工作流程以及总体结构,为系统的开发与部署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提高装备维修保障和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松风,陆敏,马力.论装备维修保障的远程技术支援[J].海军学术研究,2010(10):55?56.

[2] 李能鹏,马丽萍.武器装备远程维修决策支援系统设计与开发[J].装备环境工程,2009,6(3):68?70.

[3] 郭律,郭勇,程俊东.基于B/S模式的军事装备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研究[J].航空计算技术,2004,34(1):72?75.

[4] 余永贵,黄继峰,鲁潇.基于B/S模式下的远程训练考核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9,25(3):232?233.

[5] 范兴娟.基于B/S结构的车辆管理系统[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5):255?256.

[6] 刘紫玉,王巧玲,梁普选.基于B/S模式的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12):218?220.

[7] 姚文林,王存刚,刘世栋,等.基于Oracle的分布式数据库设计与技术[J].计算机工程,2006,32(20):89?91.

[8] 刘星沙,肖立英.Oracle数据库结构优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1):29?33.

[9] 周东华,胡艳艳.动态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J].自动化学报,2009,35(6):748?758.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应用

1 探究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的重要性

计算机网络安全即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只有通过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做好网络安全防范工作,才能确保网络环境安全、良好运行。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因此在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时,同样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近年来,计算机黑客的快速发展,对计算机网络攻击更加严重,每天都有大量的木马病毒在网络上传播,这样给用户、企业等带来了严重威胁。此外,计算机网络缺乏对廉价盗版系统、盗版软件的管理,导致信息泄露、数据破坏等更加严重,诸多因素影响下,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非常有必要。

2 常见网络安全威胁因子

计算机网络安全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其防范的对象是:对一些外部非法用户的恶意攻击,达到保障网络安全的目的。由于当前威胁网络安全的因素比较多,计算机网络系统难以安全、正常运行,在此情况下,笔者结合自身对网络技术的了解及实践经验,总结并归纳出几点安全威胁因子,具体包括:

2.1 网络黑客攻击

是指一些黑客通过破解或者是破坏系统的程序,对网络系统的数据进行篡改的行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破坏性,主要以窃取网络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为目的进行的破坏。另一类是:非破坏性,通过干扰系统来攻击网络运行。一般情况下,黑客通过电子邮件攻击、系统漏洞、木马攻击等手段获取,给计算机网络用户带了巨大的威胁。

2.2 计算机病毒

作为重大网络威胁的计算机病毒具有隐蔽性、传染性和破坏性等特点,一旦病毒进入到正常计算机中,将会导致整个网络系统运行速度降低,且对数据读取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导致数据被破坏。因此,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病毒感染给计算机用户带来巨大威胁。

2.3 系统漏洞

它是指应用软件或操作系统软件在逻辑设计上的缺陷或者错误,被不法者利用,一般通过网络植入木马、病毒等方式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攻击,从中窃取系统中的数据及信息,甚至破坏整个网络系统。此外,在不同价格影响下,大部分用户会选择盗版系统,这样极易导致出现系统漏洞,并且计算机网络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还会陆续产生新的漏洞,最终危害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3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的应用情况

针对上述常见网络威胁了解到,计算机网络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威胁系统的因子,这些病毒、漏洞的出现与发展会使计算机病毒不断产生和蔓延,从而降低系统运行速度,给数据安全及其他隐私带来严重危害,就此,笔者通过分析和研究,总结和归纳出有关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其主要技术表现在以下几点:

3.1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由软件设备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内、外部网络之间,专用和公共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成为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常见技术。随着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的出现和发展,防火墙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阻断外部用户对内部用户的访问,并且通过加强内部网络管理,如设置权限等方式,保障了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此外,防火墙技术本身也有抗攻击能力,它在计算机网络运行过程中,能够保护暴露的用户,加强对网络访问的监控力度。总之,防火墙技术作为一种网络安全技术,以自身透明度高、简单实用等特点,可以在不修改原有网络应用系统的前提下,保障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安全。

3.2 计算机网络访问控制技术

网络访问控制是指系统对用户身份及其所属的预先定义的策略组限制其使用数据资源能力的手段,将其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具体实施方法是:通过使用路由器来控制外界访问,同时还可以利用设置权限来控制访问。由于该技术具有完整性、系统性、保密性等特点,将其应用于系统管理员控制用户对目录、服务器及文件等系统资源的访问,是保障网络安全防范的关键策略。

3.3 系统加密技术

计算机网络加密技术是一种最常用的安全保密手段,它主要利用技术手段把重要的数据变为乱码传送,之后进行还原,即解码。加密技术的出现就是为了保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安全性。加密技术主要由算法和密钥两大类元素构成,算法是将普通的文本与一串数字结合,并产生不可理解的密文的步骤。密钥则是用来对数据进行编码和解码的一种算法,为了保证网络信息传送的安全性,一般通过适当的密钥加密技术和管理机制来实现。

3.4 防病毒技术

防病毒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判定技术,是通过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达到防止计算机病毒对系统造成传染和破坏的目的。其常用措施包括:引导区保护、读写控制、系统监控等,所以要求计算机操作人员要熟悉病毒的各种属性,以便在最短时间选择最佳的防范措施,降低病毒或漏洞对网络系统造成的危害,从而达到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

3.5 漏洞修复技术

漏洞扫描,则是通过扫描等手段对指定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发现可利用的漏洞的一种安全检测方式,它作为一种网络安全技术,能够有效避免黑客攻击行为,且与防火墙、检测系统在相互配合下,保证了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安全性。修复,则是通过漏洞扫描检测后,对检测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及安全危害进行处理,让黑客没有可乘之机。一般情况下,修复技术包括手动修复和自动修复两种,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效遏制网络系统的不安全因素。

4 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和娱乐等带来方便的同时,相应的黑客及威胁也在逐渐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技术,才能保障计算机网络运行不受侵害。文中分别从:防火墙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加密技术、防病毒技术、修复技术及备份和镜像技术六大方面阐述了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另外,提醒网络技术人员及广大用户,要运用科学先进的防范技术做好网络安全防范工作,不断研究和实践,最大限度维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 千一男.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风险的分析与防范对策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9).

[2] 刘可.基于计算机防火墙安全屏障的网络防范技术[J].网络通讯及安全,2013(6).

[3] 汪维,胡帅.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技术的分析与探讨[J].网络通讯及安全,2014(35).

作者简介:李岩(1995―),女,辽宁朝阳人,沈阳理工大学学生。

李雪斌(1994―),男,云南曲靖人,沈阳理工大学学生。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篇5

一、基本情况

我市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辖两县两市两区,部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市、县各1个,总人口460万。全市共有普通中学280所,小学987所,幼儿园178所,教师共计4.2万人,其中农村教师占60%以上。

1. 我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1) 现有硬件环境,我们对全市120所初中学校的常规电教设备进行了调查,发现有32%的学校教室没有电脑,有43%的学校没有电子白板,还有33%的初中学校连投影仪都没有。

(2) 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全市95%的中小学教师已取得了信息技术高级证书,对教学设备具有了一定的驾驭能力,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意识淡薄、能力不足,距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还有很大差距。

(3)全市60%以上的教师在农村,50%的农村学校尚未通网络,教师无法从互联网上获取教学资源,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难以实现。

(4)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水平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只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的驾驭能力不够,尤其在网络交互方面;在课件制作方面,仅有3%的教师能利用Authorware、Flash等制作工具,8%的教师能利用几何画板,其余教师多用PowerPoint(60%)作演示性文稿,大部分教师制作和应用课件的水平还比较低。

(5)对教学与学习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论、新课改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等都有所了解。但就熟练程度而言,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能够熟练应用的仅为调查总数的3%,能够应用的也仅为6%。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何让教师把学会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技术概念认识模糊,应用积极性不高。许多中小学教师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解为计算机培训(或者微机培训),虽然对教育技术概念有一定的认同,但对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和领会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还停留在教的层面上,没有转到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来。而在教学中,甚至还有学校把现代教育技术排斥在课堂之外,仍然坚持“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育模式,把大量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作为一种迎接上级检查的摆设,导致很多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2)培训经费难以落实,教师经济压力大。我市地处湘中偏西,部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市、县各1个,60%以上为农村教师,教师工资收入低,财政应该投入教师工资1.5%的继续教育经费大部分县市区又没到位,培训经费由教师个人支出,增加了老师的经济负担。

(3)培训方式单一,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目前培训方式主要有“骨干培训”和“全员培训”两种。骨干培训模式是首先培养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员培训模式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教育技术的整体培训。目前,很多省份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是先“骨干培训”再“全员培训”。培训特点多以集中面授、集体听讲为主,这种形式占到了所有培训课程的95%以上,而网络授课、以课例和讨论为主的培训还处于尝试阶段。信息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怀疑精神为目的的课堂;而我们的信息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我说你听”的旧有模式,亟需为学习者创造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

(4)培训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培训效果差。目前绝大多数地区主要由培训机构负责培训,部分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受训教师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有很大差异,个体能力层次差异也很大,培训中很多都没能针对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步调。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时期受训者的需求,以致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对策

1. 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意义

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 12月 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05年 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又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2014年7月23日,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湘教通〔2014〕311号文件,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2014年8月25日召开全省中小学教师技术能力建设工作部署会议,启动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各地各学校应按照省工程办的统一部署,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通过工程的实施,建立一套规范性、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标准、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对于进一步规范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管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于进一步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让教师明白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教育大势所趋,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2. 周密组织,扎实工作,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根据我市的实际,从2014年开始,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工作量大,任务艰巨。2014年,是工程实施的第一年,起好步、开好局,对于该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全面完成目标与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要统一思想、集中精力,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继续抓好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根据湘教发〔2011〕22号《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我们已成功申报并经省教育厅批准了13所省级基地培训学校,但对承担全市4万余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来说是杯水车薪,困难还很多,我们要根据本地实际,继续抓好省级基地校的申报和建设工作。

二是切实抓好工程规划。2014年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开局之年,各县市区要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和市局的《实施规划》,制订本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细则,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结合各地的教学实际,按照先易后难、先骨干后全员、逐步推进的方式。规划要做到有总体目标、年度计划;有培训方式、培训内容;有相关责任、考核评价。为了使这一轮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不致流于形式,不致成为变相的信息技术培训,必须对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技术培训从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培训目标和培训教材内容体系等多方面做出明确的区分。特别要指出的是,本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要把握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的实际需求两个重点,突出工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改善硬件环境。提升工程硬件是前提,应用是核心,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利用实施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的契机,加强对学校电教设备的配置(如电脑、电子白板、投影仪器等),教师才能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同时为了适应并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学校可建立网站、网盘、QQ群等,把教师的优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优秀论文、学生的优秀电子作品等及时上传更新,全体教师可随时调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鼓励每位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网盘等,既可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又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21世纪是合作共享的时代,实现资源合作与共享,可省时、省力、高效、互补,共同创造出更为美好的成果,是所有教师所向往和追求的。在网络资源相当发达的今天,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站为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源,把最新的信息和应用软件、信息采集工具(硬件)等在相关的网站、网盘和QQ群上,让老师们学习、交流。也可以把多媒体硬件、软件的使用方法做成课件或视频在网络上供教师们学习。

四是切实抓好培训师资团队建设。培训者团队的整体素质既影响培训理念,也会影响培训方式,老师们参训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培训的效果。本次培训为全员培训,受训人员广,培训对象整体师资水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性比较大,培训内容各异、方式多样。各级培训基地要千方百计建设一支责任意识强、专业素质高的培训者团队,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从而整体实现提升目标。首先,我们挑选300名学历高、敬业精神好、教学能力强、信息技术精的教师参加省级骨干培训;其次,市本级完成150名市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骨干队伍建设,实现市级所属培训任务的市直、开发区各中小学的“引领者”全覆盖;然后,各县市区教师培训机构完成1000名县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骨干队伍建设,实现县级所属培训任务的城镇中小学校和乡镇中心校的“引领者”全覆盖。通过省、市、县三级共同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覆盖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

五是切实抓好全员培训工作。从2015年起,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为引领,以混合式培训为主要方式,以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培训为突破口,以市、县、校三级培训为主体,分年度、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到2017年,全面完成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试认证。建立健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机制,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与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六是创新培训模式。全员培训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即“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网络研修+校本研修”。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有效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优化培训课程资源,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主要依托县级及以上培训基地学校组织实施,通过组建以一线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专家为支撑的培训专家团队,以微课程为切入点,结合学科案例教学,采用案例“观摩、解读、研讨、实践、评价”的培训流程,强化情境体验,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和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普遍性、实用性、关键性问题,实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教师教学负担、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

网络研修:主要组织教师通过网络研修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学习、交流和探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根据教师需求,确定研修主题,设计系列课程模块,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任务,着重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掌握但在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中尚未掌握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网络研修时间不少于30学时。

校本研修:实施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将所学习掌握的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师生负担轻、教学效果好的优质课堂,并以微课的形式上传教学课件至个人学习空间,同时加强相对应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跟进培训与教师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校本研修时间不少于20学时。

七是抓好培训结业和考试认证组织工作。中小学教师参加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修完相应的学习课程,并同时按要求参加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经考核合格后,发放培训结业证书并记继续教育学分80分。培训合格后,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测评,考试合格者,由省工程办统一颁发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中级合格证书。考试认证既是检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质量与效益的基本环节,又是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的助推器。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抓好考试认证组织工作,建立健全考务管理制度,确保培训考核、上机考试、综合考评有序开展,保证考试认证工作的严肃性。上机考试由省项目办统一组织,组考工作由各培训基地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基地要高度重视组考工作,认真组织参训教师参加考试,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公平公正,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试认证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3. 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稳步推进,根据省里的模式和要求,市教育局成立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下设提升工程办公室。各县市区教育局也要成立相应的实施机构,明确专门的工作人员,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要根据省颁“实施规划”和市里的“实施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细则”和年度工作计划。各级培训机构要履行职责,为全面完成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

(2)加大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物质保障和前提条件。要在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和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市本级安排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市级骨干教师和市直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各县市区也要安排专项资金,主要负责本地区教师全员培训和培训基地建设。同时,我们要根据有关教师培训经费的政策依据,积极主动,据理力争,争取政府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资金投入,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

(3)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广大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激励机制,是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已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从2015年起,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与教师资格证再认证、教师职称评定、教师聘用、特级教师评审等挂钩。各县市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完善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激励机制。要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对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及时表彰,切实提高本工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4)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应用是促进某种技能更快提高的最佳手段,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定期开展信息技术技能的竞赛,如操作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运用多媒体技能论文比赛等,通过竞赛激励教师去学习、去探索、去创新,提高自身的能力。对优秀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优先外派学习。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培训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学校要积极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开展校际交流活动,对优秀老师给予表彰奖励。

(5)强化部门协调。沟通协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保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这项工作,不仅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责,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的职责,更是每个教师的职责。财建、教师、基教、电教等各个部门要紧密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与各中小学校要沟通协调,理顺工作关系,形成工作合力,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作为一个涉及面广、覆盖人数多的大项目,很多工作是以前没有做过的,肯定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和矛盾,我们要在认真扎实开展工作的同时,虚心学习外地的经验,及时总结、积极探索,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做出不懈的努力!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篇6

关键词:远程诊断;专家系统;3G

1、 序论

随着现代电子控制技术渗透到汽车的各个组成部分,汽车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汽车电子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汽车的整体性能大幅提升,却客观上造成了能够跟踪和掌握汽车领域高新维修技术的技师和专家的缺乏,而且随着现代电子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一趋势还将日益明显。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基于因特网的远程诊断倍受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视。开放式软硬件体系结构也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成为系统开发的必然趋势,今后的诊断设备只有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互联网技术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就为汽车维修行业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提供了快捷和自由的途径,也使建立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通讯和信息处理的汽车远程故障诊断系统成为可能。

2、 远程诊断可行性分析

目前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已经发展到了利用专业汽车诊断工具进行综合性检测诊断的阶段。但是维修工人技术老化,不全面等问题,经常无法快速、经济地利用各方面的技术力量解决故障。维修企业自身诊断资源有限,尤其是对于高档进口轿车,缺乏汽车生产厂家的技术支持。由于地域和方式的限制,无法快速、迅捷地满足高速公路上汽车应急诊断维修的需要,而汽车远程故障诊断技术恰恰可以成为传统诊断技术的补充。

远程诊断系统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应用前景的远程故障诊断体系结构,它可以增加用于远程诊断的服务器组资源,可以与该技术领域力量较强的大型维修企业、科研院所或国内外汽车生产厂家建立的故障分析诊断中心互联,同时可以与相关专家建立一种协作关系,共同为系统提供远程故障诊断服务。

远程诊断系统接收到用户发出故障诊断请求后,可以在短时间内组织汽车维修领域的专家,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调动服务器所有技术资源,实现对故障的实时读取及诊断,并结合现场提供专业维修指导。远程故障诊断技术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为用户提供专业维修服务。

远程诊断系统可以建立丰富的诊断数据库和诊断知识库,采用智能分析技术,对知识库中的案例进行汇总、统计。可以依据故障现象和故障代码等手段,自动形成多个维修诊断预案,并由多个专家协同会诊,确定最终的维修诊断方案,指导现场维修人员完成零部件更换等维修动作,提高了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远程诊断系统可提供远程示教、技术培训等功能,对提高维修人员素质,改变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很大帮助。

汽车远程故障诊断技术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而国内由于受网络基础、经济技术等条件限制,起步比较晚。但是实现基于互联网的汽车远程诊断技术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在汽车运用领域所占的地位必将日益提高。

3、 远程诊断的系统结构

图1 远程诊断系统结构图

远程诊断系统(Remote Diagnosis System)以互联网为应用平台,分为维修技术中心,服务器组和各地4S服务站等主要角色。

维修技术中心:

召集视频维修专家、汽车技术专家,利用网络通过视频、语音协商,指导现场汽车诊断维修,确保车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实时诊断、维修和技术服务。

服务器组:

包含注册服务器,视频服务器和案例服务器等具有特定功能的服务器组,用于管理、响应、存储远程诊断过程中产生的请求和案例。

各地4S服务站:

分布于全国各地,装有远程诊断终端系统,可以通过服务器组和维修技术中心进行音视频交互,并将车辆当前即时总线信息实时地反馈给维修技术中心的维修专家,进而接收维修专家的专业维修意见。

4、 远程诊断的功能模块

4.1 网络安全模块

本系统中采用动态域名解析技术,即在广域网内申请具有固定IP地址的注册服务器1台,其它客户端设备在启动时均登录到服务器,并将公网服务器动态分配的IP地址进行注册,之后通过服务器的中转,任意两台设备之间都可以进行数据交互,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图2 远程诊断系统网络模型

如上图所示,假定维修技术中心1与4S服务站2需要进行远程诊断服务,则首先都需要连接到具有独立公网IP的注册服务器上,进行登录注册及身份验证等安全信息核对操作。进而由注册服务器记录二者在这一时刻的动态IP地址,维护类似于路由器中路由表的客户端注册信息表,通过客户端注册时携带的注册信息建立二者间的映射关系。注册服务器与客户端间按照约定的的网络协议进行数据交互,在维修技术中心1与4S服务站2间建立起一条虚拟的通讯链路,使其双方能够进行完成数据交互,进而完成远程诊断功能的需要。

4.2 音视频采集模块

远程诊断系统通过高性能的音视频采集设备,提供高质量、低环境需求的针对车辆故障的服务系统。支持多种会议模式,通过视频、音频、文本、远程桌面等手段以及丰富的车辆故障维修资料、专家资源为用户提供便捷、实用的远程车辆故障处理平台,可广泛用于各服务站会议、客户服务、汇报工作、培训、联络等方面。

远程诊断系统采用了高性能的视频压缩技术标准H.264及G.726的音频编码标准,借助该技术实现了视频及音频的实时编码(CIF格式15帧PAL)并精确同步,实现了动态码率、可控帧率、帧模式选择、动态图像质量控制,采用软件及硬件相结合构成,画面、声音清晰流畅,保证了远程诊断系统的画面高清晰性。

H264标准是由JVT(Joint Video Team,视频联合工作组)组织提出的新一代数字视频编码标准,此标准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很高的数据压缩比率,在同等图像质量的条件下,H.264的压缩比是MPEG-2的2倍以上,是MPEG-4的1.5~2倍。举个例子,原始文件的大小如果为88GB,采用MPEG-2压缩标准压缩后变成3.5GB,压缩比为25∶1,而采用H.264压缩标准压缩后变为879MB,从88GB到879MB,H.264的压缩比达到惊人的102∶1。H.264的低码率(Low Bit Rate)使其在具有高压缩比的同时还拥有高质量流畅的图像。

采用区域的图 像分割算法与图像的压缩算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对于不同的传输区域按信息的有用程度进行分级压缩。使得压缩后的图像具有高的压缩比的同时又能实现对感兴趣区域的无损恢复,既减少了无用信息的传输对图像传输速度的影响又为专家的诊断提供了更多的细节。

4.3 实时数据采集分析模块

远程诊断系统的实时采集分析模块采用高性能嵌入式单片机系统作为平台,采用6万色真彩TFT液晶触摸屏方式实现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交互,系统实时性极强。可以同时支持CAN、K等总线协议,能够对汽车总线上广播的车辆传感器等信息进行实时捕捉、无一遗漏,并以时间点为驱动,经加密、压缩处理后发送给远程诊断平台,能够实时、真实、准确的反映当前车辆的运行状态。并在远程诊断平台端辅以分析软件,以曲线形式将实时数据准确绘制,使得维修专家在异地可以直观的看到当前待检修车辆的动态数据变化,使专家如同在现场般做出最恰当的维修指导。

图3 远程诊断系统采集分析原理模型

4.4 专家系统模块

远程诊断系统将会建立一个完善的针对汽车故障诊断维修的分布式案例系统。可以将典型的故障诊断和维修过程以多媒体的方式存储为案例记录的形式,并通过互联网将这些存储在数据中心的典型的案例分享给终端,使终端用户可以很方便的在线获取典型案例中的知识。由于有些故障和技术现象并非经常发生,因此案例将成为一种十分宝贵的技术资源。可以通过案例来完全复原故障发生时的整个诊断维修过程,使得任何终端用户都可以有机会学习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故障。

专家系统模块的结构如图所示:

图4 远程诊断系统专家系统结构图

5、 远程诊断的扩展模型

5.1 3G网络扩展模型

随着3G技术的日益发展,我国国内的3G网络也越发普及。在现有远程诊断系统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3G手机的音视频功能,为广大车主提供如在修配厂一样的专家服务。车主可以通过3G手机将车辆的故障情况拍摄并实时传递给远程诊断终端的专家会场中,由维修专家针对手机所摄录的故障现象给予快速维修建议,可以为广大车主的出行提供最可靠的服务保障。能够协助广大车主准确的描述故障现象,便于维修专家指定维修方案及调度维修资源,特别是对于在高速公路或郊外需要应急救援的车主,快速准确的定位汽车故障,能够使救援人员更加迅速的赶到故障现场为车主排除故障,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指导车主进行紧急处理自行排除故障。

应用模型如图所示:

图5 远程诊断系统3G应用模型

5.2 Web方式

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Web方式以其平台无关性及方便访问的特性越来越为广大用户所接受,由于用户可以在全世界任意一台电脑主机上通过网址访问远程诊断系统所提供的丰富资源,其便捷性自然是不言而喻。试想一下,在远程诊断系统日后的应用中,以Web方式构架整个远程诊断体系,并提供专业的维修视频下载,经典案例回顾,高发故障统计等等专业化服务,搭建专家车主交流平台,增强诊断专家与广大车主的交流,能够更加实际的贴近广大车主的实际需要,真正做到跨地域的远程诊断服务平台。在方便广大车主使用的前提下,必将能够更加丰富远程诊断系统的应用领域,真正建立起一个完备的、开放的汽车远程诊断系统应用平台。

6、 总结

汽车远程诊断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涉及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电子技术、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等多方面的细节问题。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也仅描述和实现了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一个实用的远程故障诊断系统,只有在汽修企业、科研院所、汽车生产厂的协同支持下,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是可以确信,由于其准确性和高效性,这一新兴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必将随着我国的汽车工业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宏囊,杨保成,刘益芳,汽车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研究。汽车电器,2002(2):8-10。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篇7

关键词:网络;作文教学;课堂驾驭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世纪,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的那样:“新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这些新技术正在我们眼前引起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既影响着与生产和工作有关的活动,又影响着与教学和培训有关的活动。”的确,现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创新,这是大势所趋。随着互联网、特别是校园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农村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网络作文教学也应运而生。我校的省级研究课题――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在2010年7月年顺利结题。2011年4月,该课题荣获湖南省“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科研成果一等奖,并且在成果总结推广会上展出。我们研究探索出的“两读、两发、两评”的网络作文教学模式,其程序就是通过网页制作在互联网上完成作文教学的读、写、评的教学流程。现代教育技术把电、光、形、声多种媒体组合起来,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它不仅能延伸学生的眼,还能延伸学生的耳,甚至能延伸学生的脑,优化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且推广该教学模式,其优势凸显。

一、大信息量为教师“精讲”提供了现代科技的保障

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提出:“重视研究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基础语文教育都不能摆脱“苦学”“多练”的束缚和影响,他提出精讲精练的教学思想。做到“精讲”,有教学观念的问题,有教学方法的问题,而多媒体大信息量的优势则为“精讲”提供了现代化的保障,多媒体信息量大,省时高效,借助多媒体计算机信息大的特点,能增加课堂密度,缩短教学时间,或者说在相同的时间里传送更多的信息,同时,网络设置的多维作文环境,通过听、说、视等各种感官的刺激,再现生活场景,真正意义上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为教师“精讲”增色。

二、巨大的网上资源,超文本辐射,为学生进行网络创作提供了快捷的服务

我们曾对七年级388位学生进行过作文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26%的学生觉得作文没东西可写,词汇方面,能恰当使用成语、歇后语、俗语、名言警句的微乎其微,仅占总数的6.25%。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周围的事和国际国内的大事表现出不关心和不太关心(此类学生占70.2%)。加之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阅读量不够,而阅读习惯与方法又不佳,很少做摘记等,造成知识积累严重“贫血”。学生每天面对“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写作素材的匮乏是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加强学生生活实践,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的源泉,显得尤为重要,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网络的强大信息量为学生展现了大量的信息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学生学得更多、更快,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所谓“坐在家中看世界”。鼠标轻点,大千世界尽在眼前。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叙事可点击“时事新闻”,写人物可点击“人物画廊”,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还可根据课文内容延伸,尝试写作。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情感和写作的能力。

三、多媒体网络作文的交互性,为师生提供了互动平台

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在学生习作本上圈圈点点、修修改改一大片,或者教师台上读,学生台下听,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听得支离破碎,不以为然,评改效果不明显。利用网络评改作文,使学生“眼见为实,动手为真”。课堂评议,小组讨论,协作学习,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学生学得兴趣高、收效大。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学生能评价和修改习作也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托网络引导学生评改作文,习作互赏,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网络作文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2011年上学期,我们在成果推广班与普通班都随机抽样出30本学生习作,对网络作文与传统作文教学效果进行了对照比较,其统计结果如下:

从统计表中可以明显看出,通过网络作文教学的班级,学生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语言的运用、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合理运用等方面均优于普通班级的学生,特别是中下水平的学生,写作水平显著提高。

不过,在尽情享受网络教学带来的愉悦的同时,我们也对网络教学中的一些不良现状产生了深深的困惑,网络作文教学如何实现其可操作性,真正发挥其高效能作用,许多问题还需深入地研究,以待解决。

1.学生电脑操作技术水平良莠不齐。特别是在农村,其中有20%的学生并不具备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或者对信息加工的能力不足,只好袖手旁观,成了观众。

2.教师难以驾驭课堂。网络作文教学必须在电脑教室进行,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操作。这样,有的学生在网络教室搜索资料时心不在焉,对教师设置的问题或小组研究的问题不是很感兴趣。而互联网站点繁多,良莠不齐,与课堂无关的东西反而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学生思维“活”不到正点上。这给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如何智慧驾驭课堂提出了挑战。

3.课堂常常成了电影院。教师如果只一味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将语言内容转化为丰富多彩的文字、图片、音像等媒体内容,而缺少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丰富的网页内容所吸引,忙于频繁浏览网页内容,课堂也就成了电影院,学生也就是走马观花、雾里看花。

对于运用网络进行教学,我们要大力推广,但要注意扬长避短。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篇8

>> 浅析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 基于网络环境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 计算机网络在计算机辅助教育中的应用 多维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系统的构建 网上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设计应用研究 液压传动虚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 基于计算机辅助的会计教学系统研究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网络仿真辅助教学方法的探讨 入侵容忍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研究 借助NetSim辅助计算机网络教学 计算机系统结构辅助教学系统 浅议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育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育中的合理运用 浅议计算机网络技在计算机辅助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育中的应用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基于B/S模式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研究 基于RIA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研究与开发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及辅助教学系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为例,配置过程为:

(1)启动IIS。执行控制面板/管理工具/Internet服务器命令,并在默认Web站点上右击,选择属性,进入默认Web站点属性设置界面。

(2)修改主目录。转到主目录窗口,在本地路径输入C:\abc。

(3)修改绑定IP地址。转到Web站点窗口,再IP地址后的下拉菜单中选择需要用到的本机IP地址192.168.0.1。

(4)修改主页文件。转到文档窗口,勾选启用默认文当选项,并添加文件名位index.htm.

IIS的校验

打开浏览器,在地质栏输入192.168.0.1后回车,如果能看到index.htm网页中的内容,说明配制成功。

3.2.网站开发

此套系统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通过搭建的网络教学平台,来实现资料的共享。在前期的工作均做到位的情况下,下面就要利用Web页面的形式实现网络教学平台。

系统流程结构图如图2所示。

各功能模块实现

有关网站建设的内容已在本书第2章提及,此处简单介绍支队以上流程图在实现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应用。

(1)主页。实现功能模块整合。效果如图3所示。

(2)精品课堂。提供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内容。

(3)在线教育。提供网上教育系统的基本功能,如:

# 网上提交作业。作业时教师检查学生情况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借助系统在网上公布作业内容,消息,并且定期公布作业答案。学生则可以通过系统提交自己的作业。

# 网上测试。教师提供相应的试题库,同时由教师设定考试时间、考试题型、题意和分值,并考试信息。学生进行测试时,系统根据教师的设置自动生成试卷,由系统控制考试时间。测试完成后,系统自动进行评分,并显示测试成绩。

# 学习情况监督及学习成绩综合评定。一门课程的成绩应由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综合评定,所以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监督检查室和有必要的。系统可以记录学生的访问次数及作业成绩,这样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并综合学生的考试成绩给出学生的总评成绩。

# 学生信息查询或修改。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查询自己的作业成绩、平时成绩、测试成绩、总评成绩等,还可以修改自己的个人基本信息或密码等内容。

(4)资源下载。教师可以将所受课程相关的课件、电子教案、辅助教学软件、学习参考资源等信息资源提供给学生下载。

(5)在线视频。将教师上课时的录像上传至往上,学生可以实时点播。

(6)友情链接。创建访问其他网站的快捷方式。

4.系统实施

使用HTML语言,结合HTML网页、SAP指令和Activex元件建立动态、交互且高效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同时,ASP和access2000结合,采用access数据库构建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数据结构。系统采用B/S模式,用户通过前台浏览器浏览信息,管理员可以通过后台输入、修改、删除数据库信息,并可通过后台,对员工信息和权限进行办公自动化管理。本系统采用三层应用模式型B/S.B/S即使浏览器/服务器模型,就是指安装维护一个服务器,而客户端采用浏览器进行软件。他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模型的一种变化和改进。主要利用了不断成熟的Web浏览器技术,结合多种语言和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结构技术。B/S三层应用模型采用三层客户/服务器机构,在数据管理曾和用户界面曾增加了一层机构,成为中间件。使整个体系结构为三层。三层结构是伴随着中间件计数的成熟而兴起的,和新概念是利用中间件将应用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存储层三个不同的处理层次。三个层次的哈维是从逻辑上分的,具体的物理分发可以有多种组合。中间件作为构造三层结构的基础平台,替动了以下主要功能:负责客户机与服务器、服务器与服务器间的连接和通信;实现应用于数据库的高效廉洁;提供一个三层结构应用的开发、运行、部署和管理的平台。这种三层结构在曾于层之间仙湖独立,任何一层的改变不会影响其它层的功能。

在使用B/S应用模式的系统中,用户同伙浏览器向分布在网络上的许多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信息返回到浏览器。而其余如数据请求、加工、结果返回以及动态网页生成、对数据库的访问和应用程序的执行等工作全部由Web server完成。随着Windows将浏览器技术之如操作系统内部,这种应用模型已成为当今应用软件的首选应用模型。显然B/S结构应用程序相对于传统C/S结构应用程序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四、结束语

网络教学平台Web网站系统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迅速获取信息、共享资源,更快的反馈情况。网络教学平台系统是实现信息现代化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教学平台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实现网站交流的规模化,大大提高网站管理的工作效率。经过长时间的设计与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基本开发完毕。其功能基本符合用户对网络教学平台的要求,能够完成用户基本信息的管理并提供部分系统维护功能。但本系统还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陶笃纯,饶友玲,康晓东编著.网站建设项目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彭涛编著.计算机网络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IBON.Marshield网络安全技术白皮书[M].艾邦公司资料,2002

上一篇:远程培训幼儿园研修总结范文 下一篇:骨干教师培训研修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