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3 08:50:25

工作坊研修总结

工作坊研修总结篇1

一、享受研修的过程,营造了一种文化

在工作坊中,各位老师的课例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碰撞和思考,才是每次集体研修的真正收获。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每一位教师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只有亲历实践,才能生成智慧,才能在教学教学的天空自由飞翔。

二、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

通过“工作坊”的研修,我更加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这次研修,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诠释,充满了智慧,开阔了眼界。作为教师,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反思,以适应时展的需要,适应时代改革的步法。今后要不断更新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这就需要自己今后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在课堂中进行实践。

三、加强长效学习。

无论在工作坊组织下取得了多么优秀的研修成果,我认为入坊研修教师的培训还应加强长效学习的管理。入坊研修教师在自己的学校中,应与工作坊坊主、其他入坊研修教师通过网络、电话等媒体进行交流、切磋、探究,继续发挥工作坊坊主的引领作用与入坊研修教师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学习型组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玉,可以剖金。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前人和他人,了解过去和未来,关照反思自我,从而获得新的生成。如果我们停住学习的脚步,就只是在“拿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孩子,去适应明天的生活”。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坊老师的帮助下,成为一位可持续发展型教师,多渠道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来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

四、反思

(1)学习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向同坊的老师学习先进教学方法。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当学生的表率。从小事中总结大道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2)勤思考,多动笔

每周坚持写教学心得;可以是备课心得,也可以是教学体会,可以写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体会,也可以反思上节课存在的问题,然后找出好的方法解决它。善于积累总结教育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积极订阅对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六、今后努力方向

第一、通过学习,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加强,视野逐渐开阔,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更新。

第二、要做一位好老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教好学生。自身不断的学习,才能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关系融洽,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第三、名师的工作室,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我们除了能阅读相关理论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外,还可以观看一些名师授课的视频,观摩各种类型的优质示范课录像资料,另外,还可以通过论坛跟自己同专业的教师学员交流学习体会,加强学员之间的联络和交流,实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工作坊研修总结篇2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后50学时)培训已经接近尾声,由最初大部分人的懵懵懂懂,到今日的全员参与,小小的改变离不开继教网领导们的耐心指导,也渗透着我们全坊学员们的辛勤努力和如火的学习热情。作为坊主,心中有喜有愧,高兴的是感谢领导们对我们全坊学员的工作和学习的肯定,愧的是这个“坊主”当之有愧,总觉得自己做的并不是太好。不管怎样,既然做了,就和大家说一说我是怎么做的。

1. 在第一阶段,把本坊学员建立QQ群,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并共同修订工作坊研修计划。

2. 在第二学习阶段,主动熟悉平台, 明确培训任务要求。工作之余,我会经常登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后50学时)培训网及QQ群,查看有没有小纸条或新的动态,及时解答学员的问题,帮助学员如何选课及学习,并参与项目讨论中。

3. 在阶段三,更新教育理念, 技术支持专业发展环节中,学员有作业,要及时批改学员的作业,了解学员的最新学习动态,有哪些进步或不足,以便下一步的学习研修修订。除此之外,我还注重优化评价,调动学员积极性,对于积极主动的学员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奖励,以此激发更多学员的积极性。

4. 在阶段四和阶段五这段时间,及时更新学员的学习近况,发现问题能及时解决,关注近期研修动态。共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习快的老师要多帮助操作不熟练的老师,并鼓励学员把研修收获运用于实际教学。

工作坊研修总结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远程培训项目;网络研修社区;混合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1/03-0025-04

一、对远程培训项目的理解

要深入理解远程培训项目的内涵,需要组织策划管理者思考如下问题。

(1)教师内驱动力唤醒,让学习成为自觉。

(2)理念、方式的变革切实解决工学矛盾问题。

(3)培训目标如何融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将学习转化为一种习惯。

(4)远程研修(学习)方式转变为校本常态教研的一种工具。

(5)培训内容如何转化为教师发展需求的养份。

二、对远程培训项目的规划

有了这些层面的思考,将远程项目从事业发展角度来进行规划,总结出项目的发展理念、目标、策略。

发展理念:纵向,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多元的网络研修培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改进提高;横向,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推送优秀资源至最边缘区域;核心理念,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发展目标:为广大师生搭建丰富多样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之泉流向偏远、贫困地区,使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构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新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发展策略: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构建“人――桥――物――人”的发展之路。“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是要有能够推进其发展的人才,因为培养一批适合信息化发展的人才是决定信息化发展进程快慢、优劣的根本;“桥”,两个维度:“人才”借助“桥”梁(网络研修社区),组织开展资源建设、网络学习等活动,“人才”要成为“桥”的创造者、开发者;“物”,在以各类培训活动、研修活动、竞赛活动等为载体的推动下,优质资源得以丰富;“人”――最终丰富多样的资源,服务于人(教师、学生)的发展。

三、远程培训混合研修模式发展历程回顾

整体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目标是关注学习内容,关注完成结果;第二个阶段目标是关注学习目标,关注学得效果;第三个阶段目标是关注学习内涵,关注学有所用。而在整体的发展历程中,由关注内容、目标向关注内涵发展转变、关注学得结果向关注学有所用转变是由第一阶段顺利迈进第二阶段的关键所在。内涵发展,学有所用是相当长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深度融合的重要任务。而构建基于网络研修社区的混合研修模式将是信息化推进的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具体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各阶段对比

[时间\&第一阶段

2008年-2010年\&第二阶段

2011年-2013年\&第三阶段

2014年-2016年\&关注

点\&关注培训内容

关注完成结果\&关注培训目标

关注学得效果\&关注学习内涵

关注学有所用\&培训

效果\&理念培训

技术培训\&1.由理念学习向教学行为转化

2.学习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3.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尝试阶段\&1.学有所用,学有所赢

2.真正将培训学习融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成果

形式\&平台作业\&1.平台作业

2.生成性成果

如(1)课标学习后生成各学科中考模拟试题库

(2)复习课教学设计\&1.平台作业

2.生成性成果

(1)县区、坊主、

校本、学科小组混合研修方案

(2)教学设计、微课程、培训课程、教学资源……\&组织

形态\&1.团队的构建

构建省、地区、县管理团队

2.研修方式

基于远程学习平台、QQ工具相结合的线上学习\&1.团队构建

(1)构建省、地区、县管理团队

(2)省级研修活动组织策划团队

(3)省级本土专家团队

(4)省级研修活动技术支持团队

2.研修方式

基于远程学习平台、YY、QQ工具相结合的线上学习与线下自主研修活动\&1.团队构建

同第二阶段

2.研修方式

(1)线上:网络学习空间、YY研修社区相结合专家《YY研修社区讲堂》、坊主智慧《平台学习策略》课堂、技术高手《教手一招》

(2)线下:(县区、学校)+集中

《同课异构》磨课活动、《微课交流》互伴互助交流学习、县区活动专场展示\&]

从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伴随着关注点不同,培训效果、成果形式发生的不同的变化,组织形态日趋成熟,远程培训学习更具实效性。

四、构建远程培训混合研修模式方法

(一)理性思考,远程培训中要直面的几个问题

1.教育需求问题

一是学校、教师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二是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他们更需要优质资源。

2.远程培训自身问题

第一,内容针对性不够;

第二,组织形式单一,平台学习往往流于形式;

第三,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第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仍不够深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其完成远程学习活动的阻碍。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一是由于长期以来远程培训的评价管理不够系统全面,仅注重以学习轨迹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忽视了研修过程中“质”的考核;二是远程培训校本研修的实践层面与线上学习呈平行线形态,无法实现学以致用,制约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不论是远程学习的考评问题还是学习研修方式问题,其主要根源就是远程培训组织者学习模式构建与落实问题。

笔者自2010年开始尝试构建远程培训混合式研修模式,直击远程培训中面对的核心问题,为教师网络学习打开了一扇窗。

(二)科学规划

依托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以学科为基础,采取临近原则组建网络研修小组,按照省、市、县、校、学科一体的层级管理体系,实现校本或区域性研修。

(1)构建由“学校组织“、”家长组织“构成的“家校链”实施路径(如图1)。

<E:\2015电\2015.01\013.jpg>

图1 “家校链“实施路径

(2)构建工作性质不同,能力相近的坊主团队培训任务、目标能不能有效地落地,取决于“人”,执行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坊主团队能力,为此,我们在坊主团队构成上做了这样的设置:市、县进修学校教研员,它们有教学研究经验与能力,能在混合研修策划中发挥引导作用;电教群体中懂得教学的人员,他们能为整个学习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与指导;培训群体中懂得教学的人员,他们有丰富的培训组织管理经验,可以为整个的学习过程提供良好的组织管理建议;教师群体中的骨干教师,他们有充分的一线教学经验,能抓准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并且能够带领本学校的学员开展校本线下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人员,可以发挥长春地区的名师作用,将名师请进我们的研修活动,起到引领作用。弥补个体不足,解决师资资源,将培训目标更好地与学科相融,实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真正让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得以提升。这样一支团队构建,旨在充分发挥团队集体智慧,在执行上有分工、有合作,在组织策划上落实“做学科本位应用研究、抓学科应用真问题、寻找科学破解方法”的原则。

(3)采用按县区分坊、按学校为组、按学科划分学习共同体的分坊策略,便于校本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与落实。

(4)带着问题学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带着目的学,才更有动力,在实践中形成辩证性的结论才是真研究的研修活动执行思路(如图2)。

<E:\2015电\2015.01\014.jpg>

图2 研修活动执行思路

五、实施亮点

亮点一:关注远程培训队伍的建设。

(1)关注坊主队伍阶段,开展坊主研修培训策划与组织能力培训,将一群几乎没有经验的坊主们在短时间内培养成为具有完成远程培训管理、研修活动的组织策划以及技术服务能力的、适应远程学习需要的合格的坊主队伍,生成了一套混合式研修策划集,为后续工作提供可借鉴资源。

(2)为了便于学员有效地开展线上研修活动,构建了YY研修社区服务支持团队,开展线上研修工具等技能培训,使每个坊都有一支可以支持研修活动有效开展的服务团队,这些团队的成员,他们能熟练地运用YY研修工具组织研修活动,用录屏软件录制每一次的线上研修活动,他们可以及时将自己的研修成果撰稿,为培训课堂及时提供更接地气的生成性学习资源。目前,我们形成了一支较为成熟的固定YY研修服务支持队伍,每天活跃在YY研修社区活动中。

(3)为了能使平台学习与线上研修得以实践,通过坊主遴选与学员自荐,我们建立了以学校学科为学习小组的线下活动组织策划核心团队,在培训项目学校中由坊主选定了线下活动组长,他们在坊主的指导下,针对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平台学习内容相结合,制作了切实可行的晒课计划,选取优秀案例整理成册。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支优秀的线下活动组长团队,使校本实践研究真正得以实现。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相融相生的良性循环的研修环境,实现研训一体。

亮点二:关注学员差异,采取平台课程与生成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

每年的学员由于所在学校的环境,学员的信息素养都不相同,因此,为了更大化地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远程培训课程除了在平台的课程中加大了“四种教学环境”的全国优秀案例之外,还加强了生成课程的建设。如:为了解决学员对平台学习的方法不熟悉的问题,在启动仪式融入了“课程导学”环节,通过YY研修社区,实时讲解,录制课程,放入平台课程及各坊QQ群共享中,供学员学习。

再如:在发现大多数学员提交的晒课计划写成了教学计划的时候,我们在线上及时组织《晒课计划》分享交流活动,在专家指导、同伴互助的交流中,解决这一问题。

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面对不同区域、不同学科学员对技术工具需求不同,我们分别开展了PowerPoint2010基础、几何画板、音视频下载、录屏软件、在线测试、美图秀秀等相关软件的YY研修课堂,或请专家讲解,或是坊主、学员分享。并及时将学员关注的资源上传到平台及QQ群,让学员可以反复研习。目前,生成的课程已达到百余节。

亮点三:充分调动县区、学校的积极性,开展有效的县、校本研修活动。

远程项目培训中可采取遴选项目基地校的形式,在县区遴选出项目基本校,带动县区各学校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

如:“能力提升工程”中农安县在项目基地校的引领下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现场会”活动,全县246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农安实验小学8个学科,10名教师在会上进行了展示;双阳区在项目基地校的带领下开展了“双阳区小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全区小学数学、语文、英语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榆树六中克服网络不畅、电脑配置不足等困难,利用班后休息时间参加观看视频、阅读文本、撰写笔记、提交作业、搜集资源、开通YY等线上研修活动。

亮点四:关注服务品质,在人性化中求发展,助推信息化建设。

(1)坚持雪中送炭原则。把农村落后地区作为重点优先保障网络培训,通过资源倾斜等方式,加快缩小区域的“数字差距”。对于一些硬件条件较差的地区有针对性地派送学习资源。

(2)坚决执行“问题”不下移的原则。所有在平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习障碍全部由平台技术层、管理层来解决,保证平台技术电话的畅通。

(3)人性化的学习任务要求。例如:“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培训中对于已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学员,强调用好,对于受硬件环境影响,信息技术素养较弱的学员,强调会用。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项目,真正使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紧贴师生现实需要,让师生容易用、喜欢用。

(4)开展多样化的线下研修活动,推动线上研修成果线下实践研究,线下实践成果线上分享,通过同伴研修、专家引领,进一步修改、完善研修目标、方式,提出新的目标及策略,以促进后期研修学习更具实效性;使县区、坊主、学校负责人、学员团队对研修学习的目标更明确,研修学习活动更接地气、提升研修活动的实效性、成果的价值性。

六、阶段成果

(1)学习(研修)态度转变:要我学――我要学――按需学,这是网络研修活动有效性的根本。参加本次培训的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郭洪侠老师认为本次研修技术含量高,且网上学习与网下学习紧密相连,网下学习是网上学到的技术的一个延伸应用。这种方式促进了参培教师学习态度的改变。由原来不愿意学,到后来主动学。

(2)学习目的转变:为学而学转变为为用而学,这是网络研修活动有效性的核心。

(3)远程培训研修内容直指课堂:研培分享转变为研培一体,远程培训学习走进常规校本研修,融于学校教学,远程培训助推教师成长(这是网络研修活动真正价值所在)。

七、未来展望

在现有模式基础上应建立科学、全面的远程培训的评价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建立校本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网络研修评估体系;建立基于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共享评价体系;建立坊主团队发展性评价体系。

工作坊研修总结篇4

关键词:工作坊模式;实践取向;小学教育;教育硕士

小学教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为小学培养未来优秀的教师而设置的具有职业特色的学位,由于小学教师重实践,实践取向应该成为人才培养的突出特色。因此,小教专硕培养的目标定位及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之一就是实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形式规定:教育硕士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1年。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1]。从以上可以看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落实培养目标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就是其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从目前看,在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如何落实已经成为培养单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一、参与式工作坊模式及其主要特征

“参与式工作坊”是一个多人数共同参与的场域与过程,且让参与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让这个方案如何推动,甚至可以实际行动,这样“聚会”与“一连串的过程”,就叫做参与式工作坊。换句话说,工作坊就是利用一个比较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将上述这些事情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系统的过程[2]。

小教专硕的参与式工作坊模式从实践教学领域可分三个维度:一是课程教学,二是教育见习,三是教育实习。

二、参与式工作坊模式的实施

(一)课程教学工作坊

工作坊的主体是学生,由于目前小教硕士本科专业构成层次多样,总共三类:专业对口、跨专业和非师范类,根据专业不同分成若干工作坊。以工作坊为主体,授课教师主导,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学习研讨、微格教学、模拟训练等活动均以工作坊为单位进行。由于工作坊成员中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基础不同,这样授课教师就能根据不同的水平进行分坊指导,对专业对口的工作坊重点把握基础教育课改的新理念,课程改革的前沿理论,以及对课例研修的研究性学习。对跨专业的师范生而言,侧重在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小学课堂的特色等,重在对小学教育的理解。针对非师范类的学生,除了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外,对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指导也应该补足短板,而在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技能、班队管理方面应多安排在课下以工作坊为单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和校内外指导教师沟通,增强对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了解。

通过不同层次的工作坊设置,改变课程教学中统一的大水漫灌式授课方式,使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吃饱,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也能跳一跳摘到最近发展区的果实。这样的设置一方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中的实践以人为本,不同的学生获得了不同的发展,从而进一步调动所有教育硕士对课程的兴趣,激发对小学教育教学的热爱。另一方面为进一步进入教育硕士基地的实践教学做好准备。

(二)教育见习工作坊

由研究生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校外导师和研究生组建见习工作坊,高校教师从见习中了解目前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在听课、评课、研讨中结合实践更好地将理论结合在一起,改变课程的授课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授课中的实践教学部分,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实践支撑。小学一线的指导教师从实践角度介绍经验,展示课例和班级管理等方面的案例,注重对教育硕士的实践指导,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实例给教育硕士以身临其境的体验,而且在工作坊共同体中一线教师也能增强专业知识,尤其是教师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知识,从而将自己“草根理论”进一步提升为有高校理论支撑的一线“实践理论”,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并和高校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小教硕士在工作坊研修中,依托自己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高校和小学教师的理论和知识方面的交流,对自己所见到的教育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进一步反思,从中发现问题。一方面在工作坊学习中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用新课程的理念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感悟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实施过程,获得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实施的训练,使其在实践中经历实践的过程,尽快地熟悉小学,完成从学生向“准教师”的初步转变,形成角色定位。另一方面用自己亲身经历和发现第一手资料提炼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并获得工作坊成员的共同指导。

(三)教育实习工作坊

由高校教师、小学教研员、一线教师组建教育实习工作坊,负责该导师组的小教硕士的实习指导工作。高校教师的理论、一线教师的实践以及教研员承接支撑作用,使得教育实习工作坊深度整合,对经过见习对小学教育教学有着初步了解的小教硕士的指导作用明显。将小教硕士置身于真实的小学教育教学环境,经历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学校活动的场景中,需要独立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开展班主任工作,召开班会和班级主题活动,处理班级事务和各种突发事件,实际上除学生身份外已经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小教硕士会在理论与实践、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中发现问题,尤其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教育硕士的小学经历之间的差异,会促其认真思考其中的变化原因,深层次的对课程改革进行反思,反思中理论、实践以及教研方面的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带着问题走进小学,带着问提进行教学设计,处理班级事务,获得亲身经历的体验和感受,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教育实习工作坊中,提出来与工作坊中的老师和研究生一起交流,研讨,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从而进一步审视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自发的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进一步转变,收获专业成长。

对于小教硕士的培养来说,参与式工作坊的形成,一方面可以对指导教师起到督促的作用,让参与各方在工作坊的指导中彼此都有收获,获得参与的动力;另一个方面将研究生身处一个多方面、多维度的工作坊中,对其各方面的成长尤其是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这样的参与促进各方的融合,增进彼此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沟通对加强高校与地方教育研究部门、小学的联系,成为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剂,对完善小教硕士的培养机制形成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Z].教育发〔2011〕

[2]黄越.工作坊模式在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临沂大学学报》,2011

工作坊研修总结篇5

关键词:HighScope 家长工作坊 专业引领

一、HighScope家长工作坊

HighScope是海伊斯科普教育研究机构(High Scope Educ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的简称,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的主持人戴维.韦卡特于1970年创立的。主动学习是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的核心,它倡导的主体性教育与全面发展的理论顺应了各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它让儿童自主的,有目的性地追随他们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发展了好奇,探索,机智,独立,合作,负责任的品行,这些品行作为一种心灵的习惯伴随孩子的一生。

家长工作坊是美国HighScope高瞻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协助幼儿的成长与学习,家长和为幼儿服务的相关人员之间必须维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家长工作坊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让家长们从实际生活中了解幼儿的发展、高瞻教学的原则,以及怎样将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应用到家中以及社区里,从而使得孩子从中受益。

二、家长工作坊的特点

(一)参与的对象

邀请来参加工作坊的对象(统称为家长)包括:父母、祖辈、保姆、亲朋友好友,以及其他对分享和学习幼儿生活感兴趣的成人。因为这些人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尤其在国内,由于父母是双职工,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由祖父母或是保姆来教养,这时,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就至关重要了。

(二)教育工作者与家长之间保持平等的关系

当前家园合作中普遍存在家园地位不对等现象,表现为,第一种以幼儿园为中心,家庭只是被动配合与支持,幼儿园也很想帮助家长收获更多科学的教育理念,于是请来了各大专家与教授进行演讲,家长当时听了挺有收获,可是遇到实际问题是,还是摸不着头脑。第二种,幼儿园完全服务于家长,为了争取更多的生源,幼儿园在丢弃教育原则的前提下,听从家长的各种要求,要求喂饭、要求户外一出汗就擦、要求学各类知识等等。其实,要想真正成功的合作,教育工作者与家长之间应保持平等的关系,家长与老师之间必须愿意倾听彼此的意见,以及跟对方分享独特的知识和经验。这样的关系基础上会让对方更容易澄清一些可能产生的误会或是观念上的误解。虽然每天接送孩子时,都会与老师交换信息,然而特别将一些时间抽出来,以便更加深入的探讨一些家长和老师们都有兴趣的主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从而加深彼此的了解,当遇到孩子的问题时,彼此会很默契的一起想办法来解决。

(三)支持家长建构教育专业知识

成人和孩子一样,如果能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将会增加他们受益的程度。另外,可以增加他们收获的方式是,协助他们以对个人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很多家长因从小受传统教育长大,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就会不自觉的筵席自身教育的影子,可是他们又在这种信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中,获取了很多的先进教育的知识;他们往往都陷入明知这样做是不对的,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困境中。当前专业的教师有责任引领家长走出困境,帮助他们专业的成长。如:如何指导孩子进行美工活动。有些家长知道,我不能直接教,可是我该怎样帮助孩子提升呢?在工作坊中,老师就会和家长一起进行现场表演,帮助家长了解可以提供各种材料,和孩子一起谈论他的作品,而不知道简单的说:画得真好,等等策略。帮助家长建构新的理念,并且在实践教育行为中体现这种理念。

(四)促进交流、延续观念

当家长们彼此熟悉后,只要聚集在一起,总是会有聊不完的话题。例如:我的孩子最近总是发脾气。我家孩子不愿意早上不愿起床及晚上又不愿意睡觉等等。第一:为了支持和鼓励这类讯息的交换,每一个工作坊中都腾出一些时间,让家长们可以分享他们在教育孩子上的成功经验以及所面临的难题;老师们也将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拿出来跟家长们分享,以引导家长们对孩子的成长及身心健康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第二:也可以成立家长QQ群,这样大家可以就某一个主题进行持续的跟踪的讨论。第三:将好的理念带入朋友圈或是社区,放学后或是节假日,孩子到楼下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或是参加成人的聚会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有趣的教育话题或问题,鼓励家长们一定要尝试着用科学的知识来处理问题,从而带动周边的每一位朋友,同时也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在下一次的家长工作坊中与大家分享。

(五)鼓励家长工作坊的连续性

家长和老师们家长工作坊中分析问题,分享经验,并讨论一些解决策略之后,老师要鼓励家长将这些策略在家进行运用。如:在“如我家孩子会收拾”的工作坊结束后,老师给每个家长发了一份记录表,和孩子一起记录家里的玩具分成了几个箱子,都分成了哪几类、怎样做标志等等。如:在“如何在家进行计划、工作、回顾”工作坊结束后,老师请家长们将孩子在家进行计划、做、回顾的照片或是文字记录,带回班里来与同伴分享。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以协助家长与孩子达到一个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老师怎样来开展家长工作坊

(一)流程

1.发放问卷搜集问题:只有知道家长有什么样的需求,才能够有针对性来解决问题,所有发放问卷至关重要。

2.搜集问卷,了解问题,并从中选取家长最感兴趣而且老师也最有把握的主题,这样操作起来的成功率会大很多。

3.将这个主题以及举办时间提前告知家长,这样可以让家长知道,他们的需求,老师是很重视的。

4.在活动进行的前一周向发放邀请函以及制作海报。这样不仅可以让家长们提前安排自己的时间,还可以邀约对此话题同样感兴趣的家人、朋友一起参加。

5.招募家长义工:家长不只是来参与活动的,他们应该和老师一起参与到活动的筹备中来,这样才更能激发家长们的主动性。家长义工完全采取主动报名的方法,老师将任务列出来,家长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兴趣来资源报名。大约有:影印资料、准备桌椅、准备游戏材料、负责签到、准备音箱等等。

6.在各项工作够准备好后,家长工作坊就可以正式开展了。

(二)老师需修炼好内功

1.在确定家长工作坊的主题后,老师就要搜集关于这个主题的相关各类资料,尽可能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并且制定出合适的方案。

2.将方案与领导、同事一起商议,进行调整。

3.召集教学伙伴进行家长工作坊试演。

4.试演后,再次修改、调整方案。

5.再次试演。

6.做好充分的准备时,方可邀请家长来参加。

工作坊研修总结篇6

一、 翻译工作坊概述

“工作坊(workshop)”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风景园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Lawence Harplin)则是将“工作坊”的概念引用到都市计划之中,成为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立场、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甚至在争论都市计划或是对社区环境议题讨论时成为一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找出解决对策的手法。根茨乐将“翻译工作坊”定义为“一群从事翻译的人聚集在一块儿,就某一项任务如何进行展开广泛而热烈的讨论,通过不断协商最终决定出该图案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可的艺文活动”。将翻译工作坊引入到高校的英语课堂中,教师是在整个课堂中起到组织和领导的作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进行各自的翻译活动。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注重最终版本译文的产生,更注重的是学生在翻译活动展开的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彼此之间的协作精神。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整个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翻译能力。

二、 翻译工作坊的教学过程

翻译工作坊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一般可分为以下步骤:

1. 译前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了教师对于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翻译理论的讲解和翻译材料的准备。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学生要想能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就必须要对内外一些先进的翻译理论有所了解。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理论指导自己的翻译活动。另外,此篇论文是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该课题探讨的是校企合作之下的翻译人才的培养。所以在翻译材料的准备上,可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的水平采用企业所提供的真实的翻译案例。这样的翻译材料能让翻译工作坊更加贴近于真实的工作环境。

2. 翻译阶段。教师将译文下发给每个小组。教师需要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整个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就所下发的翻译材料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文本特点、语言特点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讲授。教师还需要将翻译材料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提供给学生,提出翻译要求。这部分内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之后学生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查阅相关资料和翻译索引、查找相关翻译术语、建立相关的术语库、解决疑难词汇句法等。经过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协商拿出一份小组成员共同认可的译文提交上来。

3. 评价总结阶段。各个小组形成自己的译文之后,教师组织各小组将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所使用的翻译方法、自身的翻译经验进行陈述。各个小组相互批改译文,对于翻译的好与不好的地方都进行标注,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教师要对各个小组的译文进行指导性的评价,对于各个小组存在共性问题加以详细讲述,并给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并总结出适合某一特定文本特点、语言特点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翻译活动是一种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工作坊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各抒己见、共同学习的平台。这与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相比,翻译工作坊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从事翻译的自信心和自主性,逐步培养分析翻译问题、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译文。除此之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学习,学生可以积累针对不同文本特点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以及构建自己的翻译语料库。在学生真正走入岗位后可以很快地进入角色,为独立承接翻译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宏春.“翻译工作坊”视角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之改革与实践[J].鸡西大学学报,2015(15):93-95.

工作坊研修总结篇7

廊坊拥有丰富多彩的地方历史文化。将当地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将教材讲授与实地参观、宏观知识与地方历史演进结合起来,既可以拉近古今的时空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品德,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这是目前教改的目标,更是历史教育者的责任。

关键词:

历史;教学改革;地方史;廊坊

廊坊地处燕山南麓、河北平原北部的京津之间,其地方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而其考古文化甚至可以远及旧石器时期,宋元明清以来的历史传说、古迹文物更是浩繁多元,异彩纷呈。因此,在廊坊师范学院历史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实践教育和实习实训中,应该注重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使这些活生生的古迹、民风重新焕发生机和风采。这些令人神往追思的历史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地方文化品位,更可以促进历史教学和思想教育。将其融入到当地的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中,会产生重要的、深刻的影响。

一、历史教学改革中运用廊坊地方史的必要性

近十年来,将地方历史文化融入到当地小学历史教育,甚至融入到初、高中历史教育中,已成为历史教学、教改的普遍尝试。如廊坊市霸州胜芳镇小学,将胜芳地方历史、地方文化有机融入学校教育中,不仅有自己的校本教材,还有当地特色的课间操、校舞蹈等。再如邢台市临城中学,也编写了自己的校本教材,将当地风物世情、名人传记等融入教学中,在训练学生分析史料、思辩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传播了当地优秀的历史文化,也激发了当地学生的地方荣誉感。在我省普通高校中,也有将河北地方史纳入到历史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中的,然而,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将其融入历史教学改革,还处于自发的探索状态。相对于教材上的世界史、中国史,无论是通史,还是断代史,抑或是专门史,高校所在的地方历史文化往往更鲜活,更易为学生触摸到。地方史不仅可以缩短历史与现实、教材与实事的距离,消除他们对历史的遥远感,激发他们对身边、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探求欲望,从而增强对历史学科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够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与现实问题,积淀深厚的爱国情感。作为一所坐落于廊坊市的省属院校,廊坊师范学院也完全可以利用廊坊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廊坊地方史的文献史料很丰富,以古代文献而言,廊坊各县大多都有明、清时多次编撰的地方志,在《畿辅通志》、《顺天府志》、乾隆、嘉庆、光绪等不同帝王时期的《永定河志》以及历代正史中,也多有关于廊坊诸县历史沿革、人物传记、诗文碑刻等内容。以近、现代资料而言,民国和建国后,各县也多编撰过地方志,尤其建国后,各县地方志、党史办、档案部门、文化馆等机构,都编撰过大量的、有关当地的文史资料、党史、民间传说、人物传记等等。其中,廊坊及各县的党史、文史资料对于研究京津冀的抗日战争史以及地方党史都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和补充。廊坊地方史料还是研究京津廊(坊)一带自清末至当今行政区划变革、经济社会差异性形成、文化教育分途等问题极其重要的文献依据。有些历史文化、民俗风物不仅存在于廊坊及各县的地方志、文史资料等文字中,甚至还附有一些影像资料,这些都是研究廊坊地方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例如,廊坊县志中有关香河县的大河各庄竹马会、三河市的十美图等民俗文化的记载,使廊坊市成为河北省民俗文化的重点研究基地,这些珍贵的资料再现了廊坊地域内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特色,并成为研究省级、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考证的珍贵资料。因此,香河县的大河各庄竹马会、三河市的十美图、霸州市胜芳镇的大头会也已被列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①此外,廊坊地方史还为研究燕赵文化提供了大量可资考证的资料,如:廊坊市永清县等地的杨家将文化就是当前燕赵文化研究的主要课题;永清县境内几十、上百公里的地下古栈道,自宋以来没有任何文献记载,也是研究宋辽战争的新证。这些都足以看出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廊坊地方史教育的必要性。此外,廊坊作为坐落于北京和天津之间的一座新兴城市,对廊坊地方史及地方文化的了解和宣传有利于同学们对廊坊市的认识,有助于对廊坊市的文化潜力、经济潜力有更多的了解,为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贡献一点力量。

二、历史教学中运用廊坊地方史的方法

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育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因此,为了落实历史学科传承人类理想和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我们有必要探讨历史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

(一)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与廊坊地方史相关的选修类课程

目前,我们历史学科的统编教材关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或世界的大历史,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阐述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因而在内容上更重视知识体系,但是由于空间距离远,缺少历史亲近感;在学习中重视总结、轻视探讨、没有地方特色;在范围上重视整体,缺乏地方史和地域文化的相互联系。这些都是课程改革要求解决的问题。廊坊地区有丰富的地方史课程资源,深入挖掘利用这些资源一定会促进廊坊市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课程外,在模块课、选修课中开设《廊坊地方史》等特色课程,以丰富我们的专业课程,并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如将我们现有的博物馆学课程与廊坊市博物馆的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带领学生到廊坊市博物馆实地考察,通过对展室、展柜、展品设计、摆放的观摩,以博物馆展品来讲授廊坊地方史,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博物馆学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地参观、博物馆实践操作相结合。同时,还可将考古学与廊坊当地的考古工作、基建工程结合起来,带领学生实地勘探、挖掘、整理地下考古资料。廊坊当地的古遗址、古文物、古建筑、古墓葬、古景点、古物产、古胜迹既是该城区域文化的历史积淀,又是充分展示该城悠悠文明史的瑰宝奇珍,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培养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和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挖掘地方史中的文化底蕴,又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对考古学能有更深入、更直观的认识。另外,廊坊历史上有不少著名历史人物,可以通过开设《地方人物史》课程搜集整理这些名人的相关资料撰写“历史小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开设这种有特色的课程,既可以丰富历史专业课程,又能够让学生自觉挖掘身边的历史,从而全面理解历史发展进程,养成历史思维的习惯,达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对地方史的挖掘,增设《廊坊地方史》对于课程体系改革会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与地方史相关的教学内容

廊坊是河北省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市,历史上的廊坊大捷,以及廊坊各地的民间民俗文化都是我们可以学习、利用的文化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开设有特色的《廊坊地方史》及其相关课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地方史及其相关教学内容,在教研、教改中以地方史或贴近地方史研究为方向,组织学生开展地方史及相关专题课堂实践教学的研讨等,师生共同参与合作教学教研模式,优化历史教学过程。例如,讲授宋辽对峙历史时,可以引入廊坊地方史内容,像廊坊永清县宋辽古战道,廊坊霸州市(县级市)的北宋边关重镇,永清县县域北部村庄名称与宋辽战争的关系等,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再如,可以将明初九边军事战略与京津廊一带的军事地位,明初移民及山西洪洞大槐树与廊坊安次县域村名的由来等,纳入到实地调研和师生共同研讨中。通过将当地活生生的历史融入教育教学,能够拉近学生对历史认识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和廊坊博物馆、廊坊图书馆、廊坊群艺馆、廊坊文化局等单位建立起教育教学的实习、考察基地,还可在与廊坊市诸县镇文化部门及相关部门建立教学实践联系。廊坊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拥有珍贵的文化,让同学们亲身去领会当地的历史文化,激发学习兴趣,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在社会实践中了解、认识身边的文化历史,领会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爱国情感,提高综合素养。此外,廊坊博物馆及革命纪念馆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也是带领学生参观、调查学习,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基地。可以通过对廊坊悠久历史及深厚文化底蕴的了解和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和文化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祖国博大精深浩瀚文化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更为实际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发展提供平台,创造机会。

三、历史教学中运用廊坊地方史的意义

历史专业的教育功能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汲取智慧,提高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①如此,对于廊坊所在学校的历史教学而言,应该充分利用廊坊当地资源研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甚至面向京津冀、面向永定河流域的社会历史,以丰富历史课程,并能实现历史教育与历史研究的社会实用性。也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具有一定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能够胜任多种需求和职业,打破历史专业的固化和死板,使历史专业成为灵活的、全面的、实用的社会科学。对廊坊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关注和利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可以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而且还可以还开阔教师们的研究领域,并依托密切联系地方文化的实践教学,将研究逐步推向深入。学生们通过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在调研中学会查阅、筛选、审核、归纳、总结资料,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研究、思辨能力,为继续深造创造锻炼的机会。同时,还可以增长学生们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做到寓教于乐、学以致用,将历史学专业学生打造成有能力、有素养的综合型人才,最终使历史学专业成为有特色的实用型专业。“廊坊地方史”不仅可以丰富历史专业课程,而且其鲜活生动、可见可闻的地方文化、风土人情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可以带动学生亲身去感受廊坊的地方历史,贴近当地文化,开拓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提升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总之,在地方高校历史专业课程改革中,加强地方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十分重要的举措,它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还有利于历史专业教师服务地方文化事业建设的能力,从而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工作坊研修总结篇8

这一条例从今年1月初到9月末,历经三次常委会审议,经过反复修改,终于在2012年9月28日,吉林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成为今年立法工作的亮点。《条例》的通过意味着我省从2013年1月1日起,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将有法可依。《条例》的实施将对切实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保证食品安全生产,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确任务 细化责任 强化监督 管理有序

多龙治水,政出多门,有利益时大家抢着上,出现问题时则相互推诿、踢皮球是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的现象。这一现象不仅百姓关心关注,在《条例》审议过程中也引起了很多委员们的共鸣。大家表示,食品安全监管或多或少都存在责任不清或者多头管理等问题,这给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面对这一问题,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吴佩军表示,随着《条例》的实施,这一问题将得到有效的解决。各相关部门将各司其职,权责明确,“《条例》解决了多年监管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难点问题,为依法有序监督奠定了基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对小作坊和摊贩的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统筹安排小作坊和摊贩的监督管理工作”。在《条例》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职责被加以强调并予以明确,这将使其在今后面对由小作坊和摊贩而引起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不敢有丝毫懈怠,能第一时间科学有效地解决。

同时,根据《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小作坊和摊贩的监督管理职责得到了明确划分:卫生部门负责食品安全地方达标制定及事故应急处理相关工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市场内小作坊、市场外以现场制售为主的小作坊和不提供就餐服务的摊贩监督管理工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市场外不以现场制售为主的小作坊监督管理工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提供就餐服务的摊贩监督管理工作。

《条例》还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负责小作坊和摊贩食品安全工作的协调,监督、指导、协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及责任调查处理工作。这为及时、有效应对和处理因小作坊和摊贩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提供了法律保障。

事关民生 帮扶小作坊小摊贩做大做好

“出台这部条例非常必要,有利于改善当前食品加工摊贩现有条件,提高食品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同时,也要和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都管死了也不行,要管放结合。”《条例》审议过程中,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聂文权的一席话引起了在场参与审议的委员们的共鸣。

“目前我省经济发展中民营经济,特别是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相差很远,总体上应扶持发展,不宜过早过严管理”,李洪刚委员在审议时表达了《条例》要体现扶持小作坊小摊贩的想法。金秀兰委员则表示,《条例》的制定事关民生。她向与会人员介绍说,摊贩的组成人员大多是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条例》中加入帮扶内容不但有利于小作坊和摊贩的未来发展,更解决了数以万计的困难群众的生计问题。

管理是为了规范,立法是为了发展,这一思路在《条例》关于小作坊和摊贩许可制度的修改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条例》二审过程中,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小作坊和摊贩设立许可制度持有不同的意见,认为不符合吉林省经济发展现状,管理门槛过高,管理过严,程序过于复杂,会把小作坊和摊贩经营管死。为此,建议修改许可制度,为小作坊和摊贩生存发展提供更为宽松的空间。

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进行了集中研究修改,建议保留小作坊许可,同时建议将摊贩许可制度修改为登记制度。这是《条例》修改过程中一项最为重大内容的修改,为此在经请示常委会领导同意后,8月8日,法制委员会将上述修改内容征求省政府意见。8月28日,省政府回复意见,同意保留小作坊许可,对相对机动灵活的小摊贩更改为登记制度。这一变化不但为小摊贩的生存与发展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可以说是实现了改善民生与社会和谐的“双赢”效果。

宽严相济 管教结合 在管理中促发展

对从业人员要扶持,对行业发展要帮扶,体现的是“宽”;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规范化标准化要求,体现的是“严”。食品安全无小事,在对食品生产加工的小作坊和食品摊贩进行帮扶发展的同时,我省还制定了严格细致的规章,对小作坊和摊贩经营前、经营中以及经营后的一系列活动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化要求。

在《条例》中我们看到,根据规定,小作坊和摊贩的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只有经过健康体检,取得健康证方能从事相关经营活动。而且从业人员也被要求每年体检一次,凡患有痢疾、伤寒、消化道等传染疾病的人员,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人员,将不得被允许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从业人员在从事加工经营时也被要求必须佩戴工作帽、口罩和手套等必要卫生防护用品,从而确保整个加工流程中的卫生、洁净。小作坊、摊贩经营者还被要求建立进货和销售台账。台账内容涉及销售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销售对象、销售日期等内容。小作坊台账应当保存不少于一年,摊贩台账应当保存不少于六个月。这为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追根溯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在细化小作坊和摊贩生产加工经营流程和注意事项的同时,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条例》也明确了经营者的法律责任。《条例》对于违法生产高风险食品、食品加工经营场所内外环境不整洁、没有设置垃圾存放设施、食品及食品原辅料没有进行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使用非食用的原辅料或添加非食用化学物质,使用未经检验检疫,检验检疫不合格的肉类生产食品,使用病死、毒死和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作为原材料等众多在小作坊和摊贩加工生产过程中屡见不鲜的行为都做出了明确处罚规定,违规的经营者将受到从五百元直至十万元金额不等的罚款。同时,根据所犯过错的情节,还将受到责令停业直至责任人终身不得从事相关食品行业的处罚。

上一篇:研修班学习总结范文 下一篇:园长班研修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