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保险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6:38

少儿保险论文

少儿保险论文篇1

摘要:

[目的]探索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相关机构干预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RevMan5.1软件对检索的25篇中文文献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对文献各研究因素的OR和95%CI进行合并,结果显示,近视(OR=1.36)、好动(OR=1.27)、非核心家庭(中小学生、高初中学生和0~14岁儿童的OR分别为1.24、1.80和4.46)、男性(OR=1.46)、年龄小(OR=1.16)、不知道伤害可以预防(OR=1.56)、危险行为(OR=1.28)、性格外向(中小学生、高初中学生和0~14岁儿童的OR分别为1.48、5.47和1.52)、左利手(OR=1.65)、不进行安全教育(OR=2.61)、危险环境(OR=1.80)、非独生子女(OR=1.98)是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住城镇、母亲学历低、学习成绩差、家庭关系差和父亲吸烟等尚不能认为是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25篇文献相关研究因素分析,共有12个伤害危险因素,5个尚不能认为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危险因素;伤害;meta分析

儿童青少年伤害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和生命,同时也是我国0~14岁儿童的首位死亡原因。儿童青少年伤害不仅发生率高,而且致残率也高。近年来,大量关于儿童青少年伤害研究的文献发表,让我们逐渐掌握了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但研究结果不尽一致。为确切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伤害的危险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收集了不同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5年1月所有的有关儿童青少年伤害危险因素研究的中文论文,并通过meta分析对研究因素进行综合定量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以“儿童”或“学生”或“青少年”,“伤害”,“危险因素”为检索词,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google学术”等常用数据库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15年1月伤害发生的相关文献,未手动检索灰色文献,共检索到相关文献96篇。

1.2定义

1.2.1伤害的定义根据文献[1],伤害的定义为,到医疗卫生机构(医院、校医室、诊所等)进行处理,诊断为某一类损伤;由孩子本人或他人做紧急处理;因损伤休学半天以上。有以上三者之一的认定为伤害发生。

1.2.2伤害的分类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并结合文献,分为交通伤、跌倒/跌落伤、碰撞/挤压伤、硬物击/砸伤、扭伤、刀割伤、锐器刺伤、烫伤、烧伤、爆炸伤、溺水、电击伤/触电、骨头/刺卡喉、动物或昆虫咬/抓伤、中毒、意外窒息等常见伤害,不包含特殊伤害。

1.3方法

1.3.1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文献纳入标准:①资料完整;②伤害定义的标准一致;③能提取为研究因素的OR和95%CI;④研究的设计类型为横断面调查设计;⑤研究因素的赋值明确。文献排除标准:①特殊伤害类型;②重复发表的文献;③数据不完整、不清晰,不能提取有效数据。

1.3.2文献的筛选和信息提取2名评价者各自独立完成文献阅读、纳入和评价。阅读文献摘要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全文阅读,以确定是否符合纳入标准,遇到分歧时,通过2名评价者讨论决定取舍。文献纳入完成后,提取文献的第一作者、发表期刊、发表时间、研究对象的年龄段或学段、调查总例数、伤害例数、设计类型和研究方法、研究因素和研究的效应值。

1.4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Q检验对各研究因素的一致性进行检验,I2>50%认为存在实质的异质性,异质先通过亚组分析,如结果仍不能同质,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同质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别采用两种模型计算各研究因素的合并OR和95%CI,比较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判断研究结果稳定可靠性。

2结果

2.1基本情况共检索到96篇文献,按照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25篇文献纳入本次meta分析,全部为横断面调查设计研究。累计观察182459人,伤害发生40018例。文献内容涉及浙江、山东、广东、广西、湖北、云南、安徽、北京、上海、陕西、江苏、河北和广东深圳共13个省市,分别发表在国内14种杂志上,硕士学位论文3篇。文献提供的信息见表1。

2.2一致性检验结果对各研究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左右利手和独生子女的一致性较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通过资料来源的“年龄段或学段”对异质危险因素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年级中的高初中学生亚组、家庭类型和性格因素通过亚组分析,一致性较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城乡、年级的中小学生亚组、视力、活动爱好、性别、母亲学历、年龄、学习成绩、伤害认知、危险行为、家庭关系、安全教育、危险环境和父亲是否吸烟14个因素结果均不一致,并且通过亚组分析也不能达到同质,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见表2。

2.3各危险因素的效应合并结果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对各研究因素进行合并分析,其中近视、好动、非核心家庭、男性、年龄小、不知道伤害可以预防、危险行为、性格外向、左利手、不进行安全教育、危险环境、非独生子女是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居住城镇、母亲学历低、学习成绩差、家庭关系差和父亲吸烟尚不能认为是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级研究因素经亚组分析,中小学生组和高初中学生组结果不一致,结果运用应慎重,见表3。

2.4敏感性分析分别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各研究因素的合并OR及95%CI,见表4。比较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其中年级、母亲学历、学习成绩和父亲是否吸烟结果相差比较大,研究结果不稳定;年龄因素虽然在两种模型中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结果却完全相反(OR随机=1.16,P<0.05;OR固定=0.98,P<0.05)。其他13个研究因素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研究结果稳定可靠。

3讨论

本次纳入的25篇文献[2-26]的研究设计类型均为横断面调查设计研究,伤害标准[1]一致。通过对25篇文献的研究因素进行提取,共提取18个相关危险因素,经meta综合定量分析,其中近视、好动、非核心家庭、男性、年龄小、不知道伤害可以预防、危险行为、性格外向、左利手、不进行安全教育、危险环境、非独生子女等12个研究因素是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城乡、母亲学历低、学习成绩差、家庭关系差和父亲吸烟等尚不能认为是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文献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除了左右利手和独生子女的一致性较好外,其他研究因素均不同质,其中年级中的高初中学生、家庭类型和性格研究因素通过亚组分析,一致性较好。其他因素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随机效应模型计算的可信区间较宽,结果更为保守。年级按照文献资料来源的“年龄段或学段”进行亚组分析显示,中小学生的年级研究因素经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及95%CI为1.44(1.14~1.83),高初中学生的年级研究因素经固定效应模型合并OR及95%CI为0.88(0.82~0.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结果的意义截然相反。多个文献研究显示初中学生伤害发生率高于高中[4,14,17]和小学[4],小学学生伤害发生率高于高中[4],因此可能是初中学生伤害的高发生率,导致中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伤害发生危险性增高的假象,年级结果运用应慎重。初中阶段即性成熟的少年期,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是个性发展不平衡,心理成熟相对滞后,出现明显的心理矛盾,表现出自信和怀疑、尊重和轻蔑的感情,冲动易怒,社会认知比较浅并缺乏经验,对环境危险的预见不足,同时学习压力小,喜欢剧烈运动并挑战自我,喜欢独自出行或骑自行车上学等危险行为,导致初中学生伤害发生率较高;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是巩固和完善少年时期已形成的心理特征,已经处于独立生活的节奏,并开始考虑自己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责任心,升学成为高中生心理活动的中心,相对初中学生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打闹玩耍,并能够从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出发来确定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因此高中生伤害发生率低于初中生;小学生受父母的呵护和叮嘱较多,接送上学,不善于挑战新鲜事物,因此,伤害的发生低于初中学生。

经meta综合定量分析发现,近视儿童青少年伤害的发生率高于视力正常儿童青少年,近视儿童青少年戴着眼镜活动不方便,摘掉眼镜看不清,增加了活动和社交时受伤的风险,导致其伤害发生率较视力正常儿童青少年高;男生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可能由于男生好动,喜欢刺激性的活动和游戏,加上性别造成的心理特征,家长和老师经常鼓励男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主动性和担当,导致男生暴露于危险因素的机会比女生多;性格外向和好动的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率较高,可能与其活泼调皮、喜欢打闹冒险以及接触危险因素较多有关;生活中,大部分人善于并习惯用右手,因此生活设备和用品、公共场所设施、体育器械等都是按照大部分人的习惯设置,左利手(即左撇子)儿童可能由于不适应而使伤害发生率增加,也可能与左利手儿童在脑神经发育方面的某些特征有关;非核心家庭伤害发生率较核心家庭高,非核心家庭往往是单亲家庭或者重组家庭,生活压力大,家庭关系紧张,儿童青少年得不到及时的关爱和呵护,缺乏情感支持,父母对儿童青少年疏于管理和未能及时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导致伤害发生率较高;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饲养宠物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被宠物猫狗造成的伤害发生率增高,改善饲养宠物等室内危险环境有利于降低儿童青少年伤害的发生率;非独生子女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率较高,非独生子女兄弟姐妹较多,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更多地受到父母和亲友的关心,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多,因此伤害发生率较低;家长不知道伤害可以预防及不对子女进行安全教育,则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率较高,相对而言,家长对伤害认知较好,就会对儿童青少年增加关注和关心,并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更多地向儿童青少年讲授预防伤害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综上所述,近视、好动、非核心家庭、男性、性格外向、左利手和非独生子女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具备以上特征的儿童青少年是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应该引起关注。预防伤害的发生需要儿童青少年、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的努力,学校通过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伤害安全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和家长对伤害的认知水平,同时学校应该加大建设安全校园环境的力度并加强伤害预防性干预;家长对家中地板实施防滑保护,将药品和农药等危险品放在儿童不易拿到的地方,对家中电源进行保护等,以消除室内危险环境;社会呼吁民众出行控制车速,遵守交通规则,遇到学生让一让等,以改善周围危险环境;最重要的是儿童青少年应该提高伤害的认知水平,学会识别危险环境、自我保护,改善不良行为习惯,减少危险行为,最终达到降低伤害发生的目标。•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王声湧,池桂波,汪宁.伤害流行病学[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2,8(4):505-512.

[2]杨道余,王映辉,陈廷瑞.苍南县中小学生伤害现状调查及负担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7):11-14.

[3]陈娜.城市中小学学生伤害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4]李晗文.广州市海珠区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病学现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广州:中山大学,2009.

[5]刘伟佳,张维蔚,麦锦城,等.广州市中小学生伤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3):311-312.

[6]严志玲,王萍,韦琳,等.柳州市中小学生意外伤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2,28(8):892-895.

[7]司达敏,刘筱娴,李激.麻城市农村某社区7~14岁儿童伤害发生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6):391-394.

[8]卫理,黄亚琴,施宁宁.宁波市江北区中小学生伤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6):741-742.

[9]何俊,徐守先,杨波,等.曲靖市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现状和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21(5):565-567.

[10]邱玉刚,刘春兰,于建乐,等.潍坊市儿童伤害发生及其影响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7,13(9):779-781.

[11]马文军,许燕君,李剑森,等.社会经济状况与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的关系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05,31(2):3-6.

[12]俞敏,钟节鸣,丛黎明.浙江省部分地区中小学生伤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7):589-592.

[13]黄芬,郝加虎,姚应水,等.中小学生伤害的分布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0):40-41.

[14]何朝,孙昕霙,赵瑞兰,等.北京市顺义区中学生伤害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6):874-876.

[15]姚应水,叶冬青.皖南地区中学生伤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7):49-52.

[16]黄志伟,艾东,金岳龙,等.芜湖市中学生伤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6):712-714.

[17]王德全,陈思东,周卫平,等.中学生意外伤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9):1031-1032.

[18]时颖,焦淑芳,谢瑾,等.北京市0~14岁儿童意外伤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84-686.

[19]黎三凤,刘茹添,曾晓琴.芳村区0~14岁儿童伤害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5):106-108.

[20]何志辉,程朝霞.广州市天河区0~14岁儿童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4):5-8.

[21]李绍华.蒲城县农村儿童意外伤害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09.

[22]周德定,卢伟,李延红,等.上海市0~14岁儿童伤害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6,23(3):234-237.

[23]柳艳,何广立,吴晓军,等.镇江市1~14岁儿童伤害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0):915-916.

[24]薛玲,庞淑兰,刘瑞庚,等.唐山市农村地区小学生伤害的影响因素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6):45-47.

[25]施东华,方为民,刘筱娴.麻城市农村某社区0~6岁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2(3):336-339.

[26]王虹,刘筱娴,刘一心,等.深圳市0~6岁儿童伤害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6,30(4):354-356.

少儿保险论文篇2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25—01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得到改善,人们也越来越要求高要求的医疗护理质量。妇产科作为医学治疗中一种特殊的科室,妇产科护理有许多隐藏着的风险,如果出现问题,不但会造成给病人的身体造成伤害,还会导致医患关系的纠纷。因此,为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在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上都应该形成管理模式,落实人性化护理的工作,与患者良好的沟通预防发生可以避免的风险,现在就这些原因及措施进行讨论,报告如下。

1 妇产科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

1.1 患者方面

孕妇及孕妇家属多认为分娩是孕妇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没有必要太过担心,但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妇产科的患者在医疗上遇到的危险也越来越高,同时也增加了医疗难度,增加了护理风险。

1.2 护士方面

由护士本身的原因而造成的护理风险有:越来越多的工作量加上长期连轴的工作,护士感到疲惫和厌倦的心理,再加上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不能忍痛而痛苦挣扎和大声的喊叫,会增加护士的不耐烦心理,增加护患纠纷;夜班护士在巡逻时如果不认真观察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孕产妇在没有医护人员陪同的情况下,突发地在床上或厕所就分娩了,这样会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护士在照顾婴幼儿时不遵守操作规范,给新生儿造成的护理伤害也会增加护患之间的纠纷。

1.3 医疗护理技术

妇产科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母亲和儿童患者的安全,尤其是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羊水栓塞等症状,如果没有能够及时的准备好急救所需要的医疗设备、相应的药物;如果对病情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对症的治疗方案,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护患纠纷。结合到实际医院的护士大多年轻,不能全面的掌握相关护理技术,缺乏护理经验,不了解罕见的新生儿疾病,延误了治疗时间;对重度妊高征的观察护理不到位,严重的会导致子痫的发生。患者与护士在对患者助产过程中,处理不当还会引起会阴裂伤,这些都会引起孕妇本身及胎儿的生命受到威胁。

1.4 药物性因素

孕妇用药是关键,不当的用药可能给母亲无意中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例如在孕妇分娩过程中使用的催产素,应该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在催产素使用过程中如果没有准确的调整液体的速度,不仔细观察子宫收缩情况,会导致宫颈僵硬或者收缩太强烈,可能导致宫收缩不稳定,严重时还会造成子宫破裂。

1.5 消毒隔离方面

会阴切口的患者必须严格消毒,否则会造成会阴伤口不能很好的愈合,甚至出现感染。新生儿洗澡的时候也应该仔细消毒,但是要避开新生儿的脐部及眼,以防出现交叉感染;紫外线消毒时,母亲应被告知防范问题,为免孕妇及婴儿出现皮肤损伤,要适时的为宝宝遮掩身体。

2 风险控制方法

2.1 服务意识教育

推崇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现在护士多数都是刚从学校毕业没有多少工作经验的年轻人群,并没有很强的服务意识,这是最有突出性特点的一个护理问题,这样的话应加强护士的培训,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妇产科护士讲授经验,加强护士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沟通技巧,让年轻的护士在思想上认识到加强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患者充分意识到健康对于自身幸福的重要性。

2.2 完善业务能

护理是一门技术活儿,应保持进取的护理水平状态,加强培训的次数,减少由于业务和技术的问题所造成的护理纠纷。准时书写护理日志,随时掌握新的护理技能,不但要纠正以往的不当护理行为,还应该完整记录孕妇急救的时间、基本情况和操作程序,内容要明确和详细,并不得被他人改变。还应密切随时观察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检查,做好详细记录,以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2.3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在护理工作中常受多种因素影响,应该进一步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护理风险的有效控制。所以应该注重医疗和护理学生的工作与教学质量,以提高医疗保健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设备和护理环境。护理部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护理规则和法规,掌握各类人员职责工作,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并熟练掌握应急预案及工作流程,使每名护士能够清楚地了解护理措施的关键环节和掌握风险明显转变管理机制。婴儿专用区的出入,都应该出示有登记婴儿区工作人员陪同人员的正式陪人证,留院陪同时也应该出示证件,在新生儿离开该区域时,必须附有由专职护士和他们的家人出示的进出时间。新生儿在治疗期间或者日常的洗澡时采用一对一的服务,在产妇出院时必须登记离开的时间和带走新生儿的人员签名,核对信息后带着完整的出院手续,经医院检查后出院。

3 实施效果

通过上述的护理防范措施,本院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不但改善了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还提高了护士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护士长会带领护士主动找出不安全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医院的护士和患者的利益最大化取得的成绩,护士风险意识已得到改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可以主动找到不安全护士和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且能够自觉的执行规章制度,从自己做起,改善病房环境的同时还致力于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理差错,避免了护患纠纷。

4 结论

医疗保健是一个艰难的且风险系数高的职业,与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都密切相关,无论是多么微不足道或者很简单的护理工作都是有一定的风险,尤其是产科和妇科,护理工作更是存在很大的风险。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来应对妇产科护理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减少了护理工作中发生错误的次数,也避免了医患之间的纠纷。

参考文献:

[1] 侯纪湘;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和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0年03期

[2] 王文君;妇产科护理中的风险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0年17期

[3] 姚金香;杨玉环;妇产科护理中的风险分析控制及人性化管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年01期

少儿保险论文篇3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危险因素;Meta分析;儿童;青少年;中国

【中图分类号】 R 195.1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11-03

Meta-Analysis of the Risk Factors of Children's Injury in China/DAI Yi, SHEN Qing, ZHONG Yao-hong, et al. Zhejiang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the incidence of injury in Chinese children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decision-making on injury prevention.Methods The results about the risk factors of children's injury in 15 papers were analyzed by meta-analysis method.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of the merged odds ratio (OR)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homogeneity test. Result The pooled OR values and 95% CI were as follows:male 0.65(0.55, 0.75), extrovert temperament 2.14(1.42, 3.22), more children in families 1.75(1.42, 3.22), high risk behaviors 2.28(1.19, 4.39), high family income 0.70(0.62, 0.80), father's low education status 1.80(1.24, 2.63), dangerous environment 2.25(1.07, 4.73), education of safety 0.33(0.17, 0.65). Conclusion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cidence of children's injury in China are male, extrovert temperament, more children per families, high risk behaviors, low family income, father's low education status, dangerous environment and lack of safety education.

【Key words】 Wounds and injuries; Risk factors; Meta-analysis; Child; Adolescent; China

伤害是指由于运动、能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超过机体组织的耐受水平而造成的组织损伤和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损伤等[1-2]。近年来,伤害已成为公共卫生的热点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伤害都是前5位死亡原因之一[3],尤其对儿童和青少年,伤害是5~24岁年龄段的第1位或第2位死亡原因[4]。伤害发生的严重性在于其常见,且致残多,后遗症多。因此伤害的预防与控制在国内外都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国内外对于儿童少年伤害的危险因素调查开展较多,但报道的结果却有较大差异。Meta分析作为一种较科学的文献研究分析方法,能系统客观地对多个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和定量分析,从而提高检验统计效能。本文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过去10 a已发表的关于中国儿童少年伤害危险因素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再分析, 试图探讨影响中国儿童少年伤害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伤害的干预提供借鉴。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分别以“injury”、“risk factor”、“case-control study” 和“伤害”、“危险因素”及“病例对照研究”等为检索词,检索Medlin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BM)、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常用医学数据库,并通过文献追溯和人工检索的方法, 收集国内外1988-2007 年间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儿童少年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

1.2 方法

1.2.1 纳入标准 (1)1988-2007 年间发表的关于中国儿童少年伤害危险因素的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2)伤害的定义一致;(3)研究开展的时间和地点有明确说明;(4)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明确并基本相似;(5)对暴露有明确定义且定义基本相似;(6)原始数据提供OR值及95%CI 或可以转化为OR值及95%CI,若文献中同时报道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则选择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7)不包括特殊伤害类型的研究资料。

1.2.2 排除标准 参考Lichtenstein等[5]提供的标准,对每篇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剔除重复报告、设计有明显缺陷、数据不完整、统计计算有误和无法转化为OR值及95%CI 的文献。

1.2.3 统计分析方法[6] 首先进行数据转换,根据文献报告的OR值及其95%CI (ORL,ORU)计算效应量(effect size,ES)及效应量的标准误(SE),具体公式如下:

效应量(ES)=LnOR

效应量的标准误 (SE)= (LnORU-LnORL)/3.92

然后对各个独立研究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计算合并OR值及95%CI。当结果存在异质性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CI,反之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分别简称Peto法和D-L法。

统计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4.2软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根据文献资料纳入及排除标准,经筛选纳入本次Meta分析的文献共有15篇[7-21],其中成组病例对照研究10篇,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5篇;调查地点包括北京、上海、湖北、安徽、山东、浙江、广西、广东和宁夏9省,累计病例23 314例,对照86 131例。文献基本情况见表1。

15篇文献的伤害定义一致,均为:“有如下情况之一者判定为伤害:(1)到医院或校医室诊治,诊断为某一种损伤;(2)由家长、老师、同学或同伴对受伤者作紧急处置和看护;(3)因伤休息(休学)0.5 d以上。”研究对象均为儿童少年。研究质量较好,研究结果较为完整,提取大致相同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各危险因素的“漏斗图”显示,纳入的文献存在有一定的发表偏倚。

2.2 资料的一致性检验 对各研究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研究因素中独生子女和家庭经济收入的一致性较好,其余研究因素各文献的研究结果均不一致。见表2。

2.3 伤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性别(男性)、外向型性格、非独生子女、有高危行为(指骑车、爬高、玩棍棒刀剪、玩火、逗狗、游泳、打架等)、家庭收入低、父亲文化程度低、有不安全环境(指靠近公路水源、周围养狗、室内农药、鼠药放置不当、电源或锐利工具管理不当等)、未进行安全教育等8项因素的合并OR值及95%CI有统计学意义,为危险因素;而母亲文化程度低与家庭和睦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敏感性分析 采用不同效应模型计算合并OR值及95%CI,结果见表3。多数因素2种计算结果相近,但其中有高危行为和有不安全环境2项差异较大(但合并OR值及95%CI均大于1)。

根据病例对照研究的配对方式不同,分别计算其合并OR值及95%CI,结果见表4。除父亲文化程度一项外,其余危险因素的可比较合并OR值及95%CI值均较接近。

表1 15篇儿童少年伤害危险因素研究文献基本情况

第一作者年份研究方法病例组对照组地点年龄/岁或学段对象来源发表杂志

司达敏[7]20011∶1病例对照165165湖北麻城7~14社区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林莉萍[8]2003成组病例对照139209广东大学生学校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姚应水[9]20031∶1病例对照254254皖南地区中学生学校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贾存显[10]2003成组病例对照410511山东利津中学生学校中国公共卫生

黄芬[11]2003成组病例对照9 72221 069安徽中小学生学校中国公共卫生

何志辉[12]2005成组病例对照1661 119广州天河区0~14社区+学校中国学校卫生

黎三凤[13]20051∶1病例对照105105广州芳村区0~14社区中国妇幼保健

尚玉秀[14]20051∶1病例对照213213宁夏银川中学生学校中国学校卫生

王德全[15]2005成组病例对照2 1451 523广州中学生学校中国公共卫生

时颖[16]2005成组病例对照3092 059北京0~14社区+学校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王虹[17]20061∶1病例对照122122深圳0~6社区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周德定[18]2006成组病例对照2862 409上海0~14学校环境与职业医学

俞敏[19]2006成组病例对照7 45434 611浙江中小学生学校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邱玉刚[20]2007成组病例对照1 53820 846山东潍坊中学生学校中国公共卫生

覃莉[21]2007成组病例对照286916广西南宁初中生学校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表2 研究文献的一致性检验和Meta分析

因素研究篇数χ2值P1值模型OR值(OR值95%CI)Z值P2值入选文献

性别(女/男)874.23

性格(外向/非外向)516.960.002随机2.14(1.42~3.22)3.65

独生子女(否/是)54.290.37固定1.75(1.42~2.17)4.29

高危行为(有/无)426.12

家庭经济收入(高/低)54.050.40固定0.70(0.62~0.80)5.37

父亲文化程度(低/高)519.29

母亲文化程度(低/高)38.620.01随机1.26(0.91~1.72)1.410.163,5,10

室内外不安全环境(有/无)417.01

家庭和睦(是/否)211.90

安全教育(有/无)419.92

注:χ2值为文献同质性检验统计量,P1值为χ2值的P值,Z为合并OR检验统计量,P2值为Z值的P值。

表3 不同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

因素固定效应模型OR值(OR值95%CI)Z值P值随机效应模型OR值(OR值95%CI)Z值P值

性别(女/男)0.78(0.75~0.81)13.10

性格(外向/非外向)1.84(1.53~2.22)6.36

独生子女(否/是)1.75(1.42~2.17)5.18

高危行为(有/无)1.18(1.10~1.28)4.45

家庭经济收入(高/低)0.70(0.62~0.80)5.37

父亲文化程度(低/高)1.33(1.19~1.47)5.20

母亲文化程度(低/高)1.04(1.01~1.08)2.270.021.26(0.91~1.72)1.410.16

室内外不安全环境(有/无)1.17(1.05~1.30)2.880.0042.25(1.07~4.73)2.130.03

家庭和睦(是/否)0.81(0.73~0.90)4.06

安全教育(有/无)0.56(0.48~0.65)7.59

注:Z值为合并OR检验统计量。

表4 不同病例对照研究配对方法的Meta分析

因素成组配对研究篇数OR值(OR值95%CI)Z值P值1∶1配对研究篇数OR值(OR值95%CI)Z值P值

性别(女/男)80.65(0.55~0.75)5.5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性格(外向/非外向)21.52(1.19~1.95)3.31

独生子女(否/是)21.88(1.40~2.53)4.17

高危行为(有/无)11.14(1.09~1.27)――33.23(1.45~7.19)2.870.004

家庭经济收入(高/低)10.64(0.42~0.98)――40.71(0.62~0.81)4.94

父亲文化程度(低/高)31.47(1.11~1.94)2.700.00726.71(2.57~17.49)3.89

母亲文化程度(低/高)21.14(0.89~1.45)1.050.2913.06(1.14~8.22)――

室内外不安全环境(有/无)11.11(1.00~1.24)――32.93(1.84~4.65)4.55

安全教育(有/无)10.61(0.52~0.72)――30.21(0.07~0.65)2.700.007

注:Z值为合并OR检验统计量。

3 讨论

儿童少年伤害已被国际学术界确认为21世纪儿童少年重要的健康问题和儿童保健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根据已有文献报道,儿童少年伤害的危险因素主要来自2个方面: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儿童所生活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学校因素、家庭生活条件、家庭成员(尤指父母)的情况及其对安全的态度与行为等。个体因素包括人口学特征以及儿童某些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等[22-24]。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外向型性格、非独生子女、有高危行为、家庭收入低、父亲文化程度低、有不安全环境、未进行安全教育8项因素合并的OR值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2-23]。根据本研究各因素OR估计值的大小,安全教育、高危行为、不安全环境及性格类型与伤害呈较强的关联强度,其他因素关联强度较弱。进一步根据不同效应模型和不同病例对照配对方式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有高危行为、有不安全环境和父亲文化程度等因素结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差。需在今后的研究中纳入更多的文献做进一步研究。

本次研究对原始文献采用了Lichtenstein等[5]提供的文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包括原研究设计是否合理,主要特征定义是否准确,描述是否清楚,统计学分析方法是否正确,偏倚的控制情况等多个方面,有效地保证了Meta分析的可靠性。当然,Meta分析的结果也会受到偏倚、混杂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流行病学病因学研究结果常带有探索性,发表时带有选择性,而本次研究由于条件有限,只能收集到已发表的文献,未发表的文献无法获得,“漏斗图”显示纳入的文献存在有一定的发表偏倚,因此可能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次研究只是对伤害总的危险因素的综合分析, 未列入其各类型伤害的危险因素。伤害与其各类型的危险因素不尽相同, 所以将本次研究结果应用于伤害的各分类型时应慎重。

4 参考文献

[1] 吴系科.流行病学新分支:伤害流行病学.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3):167-169.

[2] 王声.伤害研究应着眼于伤害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控制杂志,2001,5(3):193-194.

[3] 杨功焕,黄正京,谭健,等.我国人群的主要卫生问题:全国疾病监测死亡资料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6,17(4):199-202.

[4] 王声.伤害:威胁年轻一代健康的严重卫生问题.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34(4):197-198.

[5] LICHTENSTEIN MJ, MULROW CD, ELWOOD PC. Guidelines for reading case-control studies. J Chron Dis, 1987,40(9):893-903.

[6] GREENLAND S.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the review of epidemiologic literature. Epidemical Rev, 1987,9(1):1-30.

[7] 司达敏,刘筱娴,李激.麻城市农村某社区7-14岁儿童伤害发生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6):391-394.

[8] 林莉萍,胡大林,伍德娥.大学生伤害危险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244.

[9] 姚应水,叶冬青.皖南地区中学生伤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7):581-584.

[10]贾存显,赵伸堂,薄其贵,等.410例高初中学生伤害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3,19(9):1123.

[11]黄芬,郝加虎,姚应水,等.中小学生伤害的分布及影响因素.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0):1188-1189.

[12]何志辉,程朝霞.广州市天河区0~14岁儿童伤害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5,26 (2):116-118.

[13]黎三凤,刘茹添,曾晓琴.芳村区0~14岁儿童伤害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5,20 (5):622-624.

[14]尚玉秀,赵海萍,张梅,等. 银川市中小学生伤害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 (8):658-659.

[15]王德全,陈思东,周卫平,等.中学生意外伤害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21(9):1031-1032.

[16]时颖,焦淑芳,谢瑾,等.北京市0-14岁儿童意外伤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84-686.

[17]王虹,刘一心,林艳,等.深圳市0~6岁儿童伤害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1):27-29.

[18]周德定,卢伟,李延红,等.上海市0~14岁儿童伤害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环境与职业医学,2006,23(3):234-237.

[19]俞敏,钟节鸣,丛黎明.浙江省部分地区中小学生伤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7):589-592.

[20]邱玉刚,刘春兰,李佩贤,等.潍坊市中小学生意外伤害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0):1251-1252.

[21]覃莉,何涛,熊静芳,等.初中生意外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6):975-977.

[22]李迎春,金会庆.儿童伤害的危险因素研究现状.国际儿科学杂志,2006,33(2):136-138.

[23]王黎君,杨功焕.儿童发生伤害的危险因素.疾病监测,2001,16(6):233-236.

[24]张佩斌,陈荣华.儿童伤害的研究内容.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4):330-332.

(收稿日期:2009-12-07;修回日期:2010-03-05)

少儿保险论文篇4

[关键词] 哮喘;儿童;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7(b)-135-03

Case-control study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ldhood asthma in rural area of Fengkai Country

DENG Renhua1, DENG Zhi2

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Nanfeng Center Hospital of Fengkai Country, Guangdong Province, Fengkai 526533, China;2.Chronic Diease Frevention and Control Station in Fengkai Country, Guangdong Province, Fengkai526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ldhood asthma in rural area of Fengkai Country. Methods: A 1:1 matched and hospital-based case-control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ses influence factors by single and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Results: The passive smoking, renovated housing, heating coal and cooking wood and place of residence within a factory around the 1 km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childhood asthma in rural area, but regularity drying the bedding was the protective factor.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childhood asthma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le identify high-risk populations and their risk factors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childhood asthma were the most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Key words] Asthma; Children; Influence factors; Case-control study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之一,已成为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我国儿科哮喘协作组于2000年对全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我国城市0~14岁儿童哮喘的累积患病率为0.25%~4.63%,与以往调查的结果相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与全球总的哮喘患病率上升趋势一致。儿童哮喘的发病除了与遗传因素相关外,更多是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农村地区被动吸烟和室内煤烟污染影响更为突出。目前,国内有关农村地区儿童哮喘影响因素的研究资料甚少。为此,笔者通过成组患者对照研究的方法,去探讨封开地区农村儿童哮喘的影响因素,为本地区深入认识哮喘病因及预防与控制儿童哮喘提供一定科学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2~13岁哮喘患儿180例,其中,男112例,女68例,平均年龄为8.2岁。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参照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2]。同时也选取与病例组同时期就诊的年龄、性别、民族、居住地相同且无心身相关疾病或反应的非呼吸道疾病患儿180例为对照组。

1.2 方法

在参照ISAAC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分别对儿童及其父母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儿童基本情况(年龄、性别、身高及体重)、儿童过敏史、特应性体质(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既往史、家族哮喘史、婴儿期喂养方式、父亲饮酒、吸烟等生活习惯及母亲孕期被动吸烟、家庭居住环境(居室墙壁装修材料、居室地面装修材料、家里种开花植物、喂养宠物(猫、狗等)、取暖烧煤烹调烧柴、居住地周围1 km以内有工厂等)。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建立资料数据库,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对各种影响因素逐一进行分析,其中儿童过敏史、儿童有特应性体质、既往急性呼吸道感染史、被动吸烟、住房装修过、家里种花、饲养宠物、取暖烧煤烹调烧柴、居住地周围1 km以内有工厂及床褥经常晾晒等10个因素对儿童哮喘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5个因素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被动吸烟、住房装修过、取暖烧煤烹调烧柴、居住地周围1 km以内有工厂及床褥经常晾晒等5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哮喘是一种由多因子诱发且容易发复发作的慢性非特异性气道炎症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哮喘发病率上升趋势主要归因于环境因素的改变。虽然儿童哮喘是可以预防的,症状也可以控制,但是却很难治愈。因此,识别高危人群及其影响因素是哮喘最有效的预防策略。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儿童被动吸烟、家庭住房装修过、取暖烧煤烹调烧柴及居住地周围1 km以内有工厂是本地区农村儿童哮喘的危险因素,而床褥经常晾晒是其保护因素。

3.1被动吸烟与儿童哮喘

据有关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出生前还是出生后,接触(吸入)烟雾均会促进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3]。在农村家庭中,孕妇经常暴露于香烟烟雾中,会使日后儿童发生哮喘的危险性增加,这可能是由于胎儿期经常暴露于烟雾环境中,烟雾中有害成分会影响宫内胎儿的肺部发育及肺功能,使生后的婴儿气道变窄,肺功能下降,呈现出气道高反应性,且这种改变可延续到儿童期。同时,家庭中父亲吸烟也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因儿童经常暴露于高浓度的香烟烟雾环境,也会导致儿童发生严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性倍增。国外Crocker D等[4]报道,吸烟对儿童哮喘的发展和(或)恶化的影响,比不吸烟家庭子女中患哮喘的发病率高,且被动吸烟可导致婴幼儿发生气道炎症,使其容易发生病毒感染、喘息性疾病和肺炎等。本组表2结果显示,在家庭中父亲经常吸烟使子女发生哮喘的危险性增加5倍(OR=4.879,OR值95%CI=1.811~8.774)。若吸烟量超过20支/d,其危险性增加9倍。这说明孕妇及儿童经常暴露于香烟烟雾中,会很大增加儿童哮喘的危险性。因此,应向儿童父母宣传被动吸烟对哮喘儿童的危害,争取其家庭合作,这对控制儿童被动吸烟是非常必要的。

3.2 室内环境与儿童哮喘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化居室装饰装修已从城市蔓延到农村。人们对家居装修材料的大量应用,导致室内空气中甲醛、苯、氨气及其他的挥发性有机物化学污染浓度显著增高。若儿童经常摄入后,会破坏呼吸道黏膜的保护作用,引起气道的高反应性,增加反应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可能性。在本组资料结果显示,病例组居室均有装饰装修过的家庭,其儿童患哮喘及过敏性疾病的危险性是对照组的6倍(OR=6.396,OR值95%CI=1.883~19.303),这表明装饰装修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时,家庭取暖燃煤烹调烧柴也是诱发儿童哮喘的另一个室内环境重要影响因素。燃煤烧柴在燃烧过程中产生NOx、SO2、CO及粉尘等污染物,在农村由于厨房排烟设备不完善,各种油烟污染物聚集于室内,直接对儿童皮肤、眼睛和呼吸道产生强烈刺激作用,可引发或加重哮喘。据有关文献[5-6]报道,在家庭使用煤炉取暖、烹调时,对增加儿童哮喘的危险性分别为50%和60%,而偶尔或从不采用通风设备对其危险性分别为40%和60%。若在室内每小时换气次数增加至2~3倍,其室内污染浓度可下降50%。这表明厨房排烟情况越好,儿童哮喘的危险性越低,反之,其危险性就越高。本组资料结果显示,病例组儿童经常处于通风效果不佳的室内环境哮喘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5.320,OR值95%CI=2.096~11.863)。以上均表明,应用环保装饰装修材料或减少装修次数和改变燃料或经常通风排气对降低室内空气污染和减少儿童哮喘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3.3居住地周围环境与儿童哮喘

随着本地区农村周边大量砖厂、水泥厂等工厂的兴建生产,排放出大量的大气污染物如SO2、可吸入颗粒及氮氧化物等过敏原,对儿童呼吸道造成强烈刺激,诱发哮喘,使哮喘发病率增高。国内外许多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都确认了空气污染与哮喘症状的恶化有关[7]。本组资料结果表明,居住地1 km以内有工厂可使儿童哮喘发生的危险性增加7倍(OR=6.841,OR值95%CI=1.266~15.807),故室外环境污染也可增加哮喘危险性。

3.4 床褥经常晾晒与儿童哮喘

本地区属于湿热气候,此环境适合尘螨和真菌的生长。丁文清等[8]报道显示尘螨和真菌是哮喘发生的危险因素。尘螨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潜在室内变应质,由于现代房屋密封性较好,空气流动性差,致使室内尘螨和真菌大量繁殖,容易诱发儿童哮喘。本组资料结果表明,病例组床褥经常晾晒(每个月至少1次)的哮喘儿童无症状天数明显多于对照组(OR=0.127,OR值95%CI=0.023~0.382),这可能是因为经常晾晒保持床褥的干燥,有利于减少尘螨和真菌的滋生,降低室内尘螨的浓度,减轻了哮喘的症状和降低了哮喘的发生率。因此,床褥经常晾晒是哮喘的保护因素。

综上,儿童哮喘的发病与多种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而识别高危人群及其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是儿童哮喘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相对滞后,医护人员应向儿童父母宣传哮喘各种影响因素,让孕妇和患儿远离各种危险因素,加强保护因素,以降低儿童哮喘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中国城区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123-127.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106.

[3]岳圣增,孙志群.儿童哮喘危险因素的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J].上海医药,2008,29(8):373-377.

[4]Crocker D,Brown C,Moolenaar R. Racial and ethnic disparities in asthma medication usage and health-care utilization: data from the National Asthma Survey[J]. Chest,2009,136(4):1063-1071.

[5]丁文清,夏薇,司继艳.儿童哮喘及过敏性疾病室内环境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4):2634-2636.

[6]Lara M. Reducing inequities among children with asthma in the island of Puerto Rico: experiences of a community-based,trans-sectoraleffort[J]. Journal of health care for the poor and underserved,2009,20(4):116-136.

[7]郁峰.小儿哮喘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8]丁文清,杜永强,朱凤萍.儿童哮喘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9, 31(5):598-600.

(收稿日期:2011-05-10)

少儿保险论文篇5

【关键词】 Y型静脉留置针; 输液护理;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2-0082-02

The Study of Risk Management Vupon PICU Pationts Using Y Type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n Veins/LIN Xiao-ying,CHEN Chun-hua,ZHONG Hai-ying,et al.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22):82-8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isk management in PICU children’ nursing care who used Y type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nfusion.Method:We selected 50 children randomly as the control group who used Y type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nfusion but without using the risk managemen,and 50 children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o used Y type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nfusion with using the risk managemen,counted the usage of Y type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and compared the incidence of risk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by appling the risk management of FMEA.Result: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indwelling catheter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nger,but the complication such as indwelling needle shedding,obstruction and exosmosis were reduction.Conclusion:FMEA risk management can reduce the infusion nursing risk of Y type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improve the effective use of indwelling needle and reduce the medical cost.

【Key words】 Y type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nfusion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jiang,Zhanjiang 524037,China

静脉用药是PICU作为治疗、抢救患儿的重要手段,针对PICU患儿这一特殊群体,病情危重,治疗用药多,静脉通道不易建立等,除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外,外周静脉输液患者仍占大多数,针对PICU患儿这一特殊群体,病情危急、治疗用药多等因素,易导致留置针留置时间不长,发生留置针脱出、打折、阻塞、外渗、静脉炎等并发症,如何保证静脉输液通道的有效使用,是PICU护士必面对的重要护理问题。笔者所在医院护士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改进方法,提高留置针的有效使用率,尽量减少静脉留置针引起的不良反应,前瞻性护理工作模式有效提高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及减少并发症。本文通过运用FMEA风险管理方法对50例患儿Y型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中的运用,提高护理安全性,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率,减少套管针脱落、阻塞以及局部渗漏、肿胀、静脉炎等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12月抽取50例PICU患儿用应24G Y型静脉留置针输液未应用FMEA风险管理方法为对照组,年龄1~3周岁,女性患儿22例,男性患儿28例。2013年1-6月抽取50例PICU患儿用应24G Y型静脉留置针输液应用FMEA风险管理方法为观察组,年龄1~3周岁,女性患儿18例,男性患儿32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抽取脑炎患儿使用甘露醇等药物治疗5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两组均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飞玛”24G“Y”型头安全型留置针、分隔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预冲式导管冲冼器,3M透明敷料、3M无纺透气胶带。

1.3 方法

1.3.1 操作者均为PICU护士,受过专业的留置针穿刺技术及留置针维护培训。操作前,护士应保持镇定、选择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如颞浅静脉、手背静脉等,避开关节部位、及不完整的皮肤[1]。用注射器吸取5 ml生理盐水连接留置针排气,进针速度宜慢;与皮肤呈15°~30°、见针座尾部有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平行血管进针0.1~0.2 cm[2],此时停止进针,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固定针翼,左手拇、食指持针座平稳向后退出针芯的1/2;退出针芯后看见透明的外套管内血液回流顺畅,推入约0.5 ml生理盐水,确保穿刺成功,左手复位、右手持针翼将软管送入血管,也可右手持针翼将软管送入血管的同时左手将针芯完全退出,送外套管时动作应缓慢柔和、力量均衡,避免穿破血管。

1.3.2 对照组50例患儿使用留置针穿刺成功后,护士按操作常规进行静脉导管的维护。

1.3.3 观察组50例患儿留置针穿刺成功后,采用FMEA风险管理方法包括留置针的评估、患儿合作程度、留置针的固定方法、冲封管等管理方法,采用小组分析讨论的形式,根据分析讨论的内容进行原因分析,改进流程,制定标准操作流程及护理质量标准,组织全科护士学习,提高风险意识,针对Y型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质量标准进行质量控制,并进行效果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3 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护士、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护理制度与护理工作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处理的管理活动[3]。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是系统性、前瞻性的分析方法。用来评估系统和流程中容易发生失效的原因和将造成的后果,找出系统和流程中最需要改变的环节,以预防失效的发生,其实是对固定流程性操作中可能出现问题的猜测,而不是等失效发生造成不良后果才行动的方法[4]。

张志平等[5]研究报道从不同的风险因素对儿科患者进行评估,如患儿配合度、护士相关技术水平、健康宣教等方面评估并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以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李鸽等[6]2008年研究报道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常见的风险种类为静脉留置针脱落、堵塞、静脉炎,对其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控制,结果通过护理管理方法,提高护士风险意识,使安全隐患的发生率大大的降低。廖冬梅[7]对357例Y型留置针输液研究报道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常见的并发症是穿刺失败、套管针脱落、阻塞以及局部渗漏、肿胀、静脉炎等,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对策,结果提高留置成功率,减轻患儿多次留置穿刺的痛苦。国内外学者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及其处理对策研究较多,并已有效应用于临床,但对于PICU这一特殊的患儿群体的输液风险管理及其Y型留置针等相关风险的评估及对策等针对性强的研究较为少见。

PICU病房收治的主要是急危重症患儿,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病死率高,护理工作难度高,任务重,劳动强度大,属于高风险工作环境。Y型静脉留置针输液在PICU病房广泛使用,具有减轻因反复穿刺造成的血管损伤、安全迅速、便于固定、减少患儿痛苦等优点,并能较长时间维持静脉通道,尤其在抢救患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又减少了护士穿刺操作次数,提高工作效率,但静脉留置针输液是一种有创治疗,存在风险因素。随着医疗服务走向市场,风险管理在医疗护理服务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风险管理方法在我国医院有广泛的运用前景[8-9]。

在PICU患儿Y型静脉留置针护理中根据护理风险管理方法程序、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前瞻性临床工作思维,分析PICU患儿Y型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存在主要护理风险及其可能的原因,及时发现并制定护理标准和制度,实施相应的各类风险管理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可确保PICU患儿在使用Y型静脉留置针过程中的安全,延长静脉留置针使用寿命,确保PICU患儿准确、及时地完成输液计划,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大大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取得较高的经济、社会效益。

通过风险管理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可以提高护士的临床工作思维,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在护士培训中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淑英,.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J].青岛医药卫生,2007,19(2):142.

[2]计惠民.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19(11A):75.

[3]姜小鹰.护理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5-98.

[4]彭刚艺,陈伟菊.护理管理工作规范[M].第4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107.

[5]张志平,李继红,韦弘.风险管理在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4):873-874.

[6]李鸽,陈巧巧.风险管理方法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运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2):7839-7840.

[7]廖冬梅.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常见并发症及临床护理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124-125.

[8]钟华荪,张振路.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321-330.

[9]刘洁,李冈栉.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2):73-75.

少儿保险论文篇6

【关键词】儿童医疗保险 原因 分析

一、我国开发儿童医疗保险产品原因

(一)从儿童医疗保险产品市场需求角度分析

宋妍、何国平(2008)指出,2007年我国儿童(5岁以下)死亡率为18.1‰,婴儿死亡率则为15.3‰。2005年发达国家儿童(5岁以下)死亡率为6‰,而我国城市地区儿童(5岁以下)死亡率10.7‰,农村婴幼儿死亡率为25.7‰。其中,我国儿童(5岁以下)主要死因构成为:城市地区――颅内出血2.8%、肺炎8.7%、先天性心脏病14.1%、出生窒息17.6%、早产或低出生体重17.8%;农村地区――意外窒息6.6%、先天性心脏病7.8%、肺炎13.8%、出生窒息13.8%、早产或低出生体重18.5%。

新京报(2009)报道,有资料显示,中国有400万白血病患者,并每年以3万到4万的速度增加,其中50%是儿童。

沈飞(2007)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2.9亿多的0-14岁儿童,18岁以下的则有4亿人。而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肾功能衰竭等,都是儿童常见的大病。治愈一例儿童白血病,需要花费15万-40万元;肾功能衰竭则需要四五十万元。有关资料显示:我国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人数每年达到40万,但如果及时获得治疗,这个数字可以下降到16万。并且我国现有的2.6亿0-6的儿童,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甚至这个数字以每年1200万的速度增加着。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儿童死亡率、大病发病率、患病医疗费用还是很高的,保障高、范围广的儿童医疗保险的开发迫在眉睫。

(二)从儿童医疗保险产品市场供给角度分析

张春阳(2011)指出,在对我国各城市儿童社会保险进行调查后发现,虽然已经为儿童建立了社会保险,但是其在保障水平方面很低,满足不了需求,儿童医疗保障还需要用商业保险来补充。比如说天津市,少儿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为:三级医院55%、二级医院60%、一级医院65%(没有起付标准),大多数情况下家长还要承担报销比例覆盖不到的费用。疾病门诊、手术费、自费药、意外医药费等都不能报销。一旦有重大疾病发生,家长需要在先行垫付很多医疗费后再报销,而商业保险却是确诊后立刻一次性赔付。还有就是我国儿童基本医疗保障长期空白,保障范围窄,有最新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先天性心脏病、肾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儿童期意外死亡等发生率上涨。

邓军(2001)指出,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种:(1)重点疾病给付型保险,优点是设计简便且可预防道德风险,缺点是投保人不能确定保险金额以支付将来医疗费用、领取保险金数额固定、保险责任范围小、一次支付后责任终止; (2)住院费用报销型保险,优点是保险责任范围广,缺点是容易诱发道德风险;(3)住院津贴型保险,优点是保障住院收入损失,缺点是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发现现有医疗保险不能满足人们需求,且保险公司设计合理的医疗保障产品最大障碍是道德风险和不完善的医疗市场。商业医疗险种供给不足。

二、影响儿童医疗保险产品开发的因素和开发的产品险种

方磊(2006)指出,儿童医疗保险产品设计影响因素是:儿童易发病种和家庭收入的不同。

首先,从少年儿童易得疾病种类入手,区别于成人产品;其次,以家庭收入为参考设计不同产品。如采用灵活的交费方式。又比如,农村家庭的收入比城市低,针对农村市场设计的保险产品,保费要低,以满足基本保障为主,产品应主要在疾病、意外等保障功能方面下功夫,将教育金等储蓄型业务作为辅助。面向经济发达地区,为了满足需求的多样性,可以把责任范围适度放宽。如减少重大疾病保险的保障病种,不设计返还责任,只保留主要的常见病种,以达到降低保费且能够满足高额的医疗费用。不常见的病种列为可选责任项,另外厘定费率。其次,险种责任的设计要简单易懂,易于展业。

三、怎样开发儿童医疗保险产品

刘增龙、吴雪峰(2006)指出,保险产品开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一,市场性原则,即保险公司必须按市场的需求进行险种的设计、开发、销售,因为市场经济和保险业发展内在规律的存在;二,效益性原则,即开发保险新产品要同时做到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合理防范、降低风险,以便给公司带来商业利润,处理好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产品开发与销售推广、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三,合法性原则,即开发保险产品必须坚持合法,尤其不能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四,规范性原则,即以提高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为目的,建立有效的保险产品开发机制,做到规范化管理;五,国际性原则,即开发保险产品必须积极吸收国外条款设计的先进技术,从而增强与国际保险市场接轨的能力,最终做到顺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童东虹(2004)指出,国外保险业典型产品开发流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概念设计,包括创意产生、筛选、深入调查三个步骤;二,设计,是说产品设计;三,投放市场,分别是最终市场测试、投放市场;四,监控阶段,主要包括实施后评价、维护这两个步骤。

王辉(2009)认为,基于产品技术工程,制造业中,为了最终达成既定目标,产品设计、实施、审核会被反复循环实施,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被称作“问题解决循环的约束”。问题解决循环在产品开发程序中主要是表现为产品测试试验和CAE1模拟系统。除上述方法外,解决问题也依靠个人思考的循环。比方说,当我们无法将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准确地在“客户需求”过渡到“产品设计概念”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时,某种类型的思维创造飞跃就被需要,而飞跃中很容易造成偏差,导致设计出的保险产品不合客户需求。另一方面,保险产品无法移植制造业中经典的“设计、试做、审核”的产品设计循环,所以在没有完善品质监测的情况下,产品生产就步入下一道工序,那么接下来进行的生产流程无法避免出现问题。最终也就造成了现如今保险条款漏洞百出,保险金不能及时给付的现状。

张瑞妩(2003)提出,商业医疗保险产品设计中的风险控制包括:(1)参考公司实际情况。首先考虑公司财务状况。财力雄厚、准备金充足的公司,可以扩大医疗险业务领域;而如果公司规模小且财力较弱,先设计几个主要险种,没有必要追求产品全面;其次考察公司的医疗险管理经验,如果公司经验不足可先开发一些功能单一、便于管理的医疗险种。反之,可以考虑开发一些综合性医疗险种。(2)在产品中设置自我保护性条款于产品中。商业医疗保险是自愿投保,逆选择风险较大,因此产品设计应加入一些自我保护条款。(3)医疗险产品设计中注重引进国际通行的医疗险精算方法,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积累数据,为医疗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坚实的数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妍,何国平. 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的研究概况[J]. 亚太传统医药,2008(8).

[2] 沈飞. 给孩子的医疗加上保险[J]. 当代医学,2007(4).

[3] 张春阳. 我国儿童保险市场潜力巨大[J]. 中国保险报,2011(5).

[4] 邓军. 谈商业医疗保险的开发[J]. 南方金融,2001(6).

[5] 方磊. 少儿保险重在生存性保障[J]. 中国保险报,2006(4).

[6] 刘增龙,吴雪峰. 论保险产品的开发[J]. 甘肃金融,2006(1).

[7] 童东虹. 保险产品开发模式探索[J]. 上海保险,2004(9).

[8] 王辉. 保险产品开发程序[J]. 中国保险报,2009(7).

[9] 张瑞妩. 论商业医疗保险的产品开发策略[J]. 保险研究实务,2003(4).

少儿保险论文篇7

基于1998-2013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发现:人口抚养负担与居民消费率存在U型关系,被抚养人口比例下降并非一定促进居民增加消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通过财政支出、养老保险覆盖率和持久收入三种渠道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消费惯性强、养老保险覆盖窄和居民收入水平低是近些年居民消费低迷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人口年龄结构;居民消费;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快速转变,近乎无限的劳动供给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必要条件,年均GDP增长率甚至达到了9.8%,创造了“中国奇迹”。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却出现了居民储蓄率不断上升,消费率不断下降的现象。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影响正引起越来越多经济学家关注。我国低迷的居民消费是否受抚养负担变化的显著影响?社会抚养负担减轻是否一定有利于居民增加消费?抚养比变化依靠哪些经济机制影响居民消费?在我国人口问题逐渐突出的背景下,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对于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按照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是否存在显著影响可将文献分为两类:一类研究认为确实存在显著影响,例如:袁志刚和宋铮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推断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是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大幅下降的原因[1];王金营等发现人口抚养负担加剧会降低居民未来的消费水平[2]。还有一类研究认为年龄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影响并不显著,例如:李文星等发现老年人口抚养系数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不是中国目前消费率低的原因[3];Horioka对中国省际数据分析后也发现抚养系数变化未对居民消费、储蓄行为产生影响[4]。上述研究从各自视角对居民消费问题进行了解读,值得我们借鉴。但这些研究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很多文献认为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是不变的,缺乏对人口———消费问题的动态考察,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影响,这也是上述文献中结论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第二,忽视了少儿、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研究。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有两个主要贡献:1.发现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率存在显著的动态影响,社会抚养负担与居民消费率呈U型关系。2.根据我国实际人口数据发现,消费惯性强、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和收入水平偏低是近些年居民消费低迷的主要原因。

二、实证分析模型建立

为研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迁对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利用生命周期理论设置人口因素变量为核心变量,包含少儿抚养比(Yd)、老年抚养比(Od)和总抚养比(Td);对居民消费有影响的其他变量设为控制变量X,包括持久收入(Perin)和暂时收入(Temin)变量、人均GDP增长率(Pgdpr)、养老保险覆盖率(Pensc)和财政支出变量(Expen)。此外,鉴于消费习惯易带来内生性[5],本文引入两期滞后变量,回归模型如下①。本文分析的对象是1998-2013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480个平衡面板数据。居民消费率按居民消费支出占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衡量;抚养比按《中国统计年鉴》定义计算;养老保险覆盖数据根据各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与分地区年末人口数做比值衡量;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数据借鉴汪伟做法对居民收入按H-P滤波法分解得出[6];财政支出变量利用分地区科教文卫支出占GDP比例计算。

三、模型结果与分析

(一)回归结果本文从一般框架出发,逐步剔除缺乏显著性的变量,最后结果见下表。另外,鉴于表中模型(2)的人口因素影响系数缺乏显著性,对经济问题解释能力较低,本文以2005年为节点,将总样本划分为两个子样本。分别利用模型(3)和模型(5)、模型(4)和模型(6)考察1998-2005年及2006-2013年少儿、老年抚养比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二)对回归结果的经济分析很多学者都曾关注居民消费的惯性问题,但大部分研究只讨论一期滞后的影响,而本文回归发现消费的两期滞后仍然满足1%的显著性,说明本文样本期内我国居民的消费习惯比以往估计的更强。模型(1)中持久收入增加1%,居民消费显著下降0.042%;暂时收入增加1%,居民消费显著提高0.363%。这说明暂时性收入增加对居民消费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持久收入的增加并未带来消费的上涨,且其对消费的影响程度也不及暂时收入。这看似与经济理论不符,但考虑到实际的人口结构背景后却可以发现其合理之处。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使我国少儿人口数量从1982-2013年下降近60%,子女数量的降低使父母更注重下一代人力资本的培养,抚养成本的不断攀升使子女的教育费用变为家庭储蓄的第一动机。理性家庭将持久收入按固定比例进行存储,存在预防性储蓄行为,这必然会挤压当前其他家庭成员的消费支出,个体消费欲望只能靠暂时性收入来缓解。

模型(1)中总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为1%显著的-0.056,说明样本期内社会抚养负担加剧对居民消费不利。模型(3)、(4)中,少儿抚养比为从满足1%显著性水平的-0.091上升到不显著的0.024,说明少儿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的负向影响正在转变,随少儿抚养比下降,家庭抚养负担减轻,居民消费支出不断上升。模型(5)、(6)中,老年抚养比为从满足1%显著性水平的-0.077上升到0.171,说明老年抚养负担加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正逐渐由负转正。从少儿、老年抚养比的弹性系数变化可以看出,社会抚养负担加剧对居民消费可能具有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影响。为考察这种非线性关系是否存在,本文构建包含Td平方项的检验方程进行估计,结果为:在上述模型中,各系数P值均小于0.01,残差检验和工具变量检验均通过,说明总抚养比与居民消费率存在统计意义上的U型关系。当Td等于0.469时,社会抚养负担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达到谷底,对应不利于消费的最差人口年龄结构。联系我国1998-2013年的实际数据可以发现,江西、广西、海南、云南和宁夏等五省区的总抚养比长时间在本文计算的波谷附近徘徊,其对应的居民消费水平也远低于平均值,说明上述结果较为可靠。

另外,为研究少儿抚养比变化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的经济机制,本文引入财政支出与少儿抚养比的交互项后发现,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即科教文卫支出增加1%,少儿抚养负担对居民消费的负效应减小0.073,财政支出占比等于0.017时,这种影响达到拐点。若财政支出比例较低,则少儿人口数量与居民消费负相关,对应U型曲线左侧;反之若高于0.017,则二者正相关,对应U型曲线右侧;类似的,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受养老保险覆盖率决定,若覆盖率低于0.357的门槛值,老年人口数量与居民消费负相关;持久收入水平同时决定少儿、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只有高于8.753的对数收入门槛值时,社会抚养负担加重才能保证居民有增加消费的能力。结合我国实际数据可以发现,直到2011年,我国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才达到本文计算的门槛值,说明养老保障水平低是十几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一个原因。从持久收入的角度看,2013年我国居民持久收入的对数值为8.584,仍低于本文的拐点,说明居民收入水平低是消费率偏低的另一个原因。

四、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研究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对我国居民消费存在显著影响,但社会抚养负担减轻并非一定促进居民增加消费,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存在非线性影响。构建包含总抚养比平方项的模型后发现,这种影响随社会抚养负担的逐渐加剧满足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结构,存在对居民消费不利的最差人口年龄结构。同时,为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影响居民消费的经济机制,本文利用人口变量与控制变量的交互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少儿抚养比通过财政预算中科教文卫支出水平影响居民消费;老年抚养比通过养老保险覆盖率影响居民消费;总抚养比通过持久收入水平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综合来看,当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特征位于U型曲线左侧,人口抚养负担的加剧将进一步挤压居民消费支出。因此,增加财政预算支出、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增加居民收入对减轻家庭负担、促进居民消费和增加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学者的研究焦点都集中于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的静态影响或线性关系证明上,注重实证分析而缺少数理研究,人口———消费问题的非线性理论分析将是本文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11):24-32.

[2]王金营,付秀彬.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中国消费函数计量分析———兼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6(1):29-36.

[3]李文星,徐长生,艾春荣.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居民消费:1989-2004[J].经济研究,2008(7):118-129.

[4]Horioka,C.Y.,Wan,J..TheDeterminantsofHouse-holdSavinginChina:ADynamicPanelAnalysisofProvincialData[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2007(8):2077-2096.

[5]李魁,钟水映.劳动力抚养负担与居民消费率———基于人口红利期的动态面板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0(6):105-112.

[6]汪伟.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1952-2006年的数据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8(2):105-125.

少儿保险论文篇8

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即从事医疗护理服务职业。根据事件发生的原因,直接风险就是护士自己在工作中由于过度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操作失误。间接风险主要是来自医院其他部门,如病房设施不全,未能及时补充和维修,医疗护理用品质量问题,患者的各种检验标本丢失等。通过护理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对反馈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加强护理管理尽可能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

1.1儿科护理行为局限性所致的风险

儿科护理行为经常受到社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社会普遍认为患儿是弱势群体,因受广泛关注[2]。患儿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有病全家出动,希望治好病,解除痛苦,所以对护士的技术要求极高,护士在实施护理行为时往往受到很大压力和制约,儿科医护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承担更大的风险责任和心理压力。由于医疗水平的局限,患儿致病因素,发病条件,机体反应性,经济状况,社会背景等,一些疾病当前还无法治愈,造成家长的不理解从而诱发风险。

1.2儿科护理侵袭性所带来的风险

儿科的护理包括给患儿做检查,用药方式,治疗,健康教育,都对患儿及家长有一定的侵袭性,这种侵袭性包括躯体和心理两方面,所以都存在着风险。如给患儿做静脉穿刺治疗,可能因为患儿自身血管差或因疾病影响导致四肢末梢循环差,有可能未一针见血,为了实施告知义务,如实告知患儿及家长则可能加重患儿及其心理压力。

1.3儿科护理特殊性所致的风险

护士是为患儿的健康服务的,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直接性,具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护士在工作中与患儿接触最多,发生问题和纠纷较多,有很多护理行为本身就会给患儿带来不适感,比如患儿在静脉穿刺及输液中可能会出现不配合情况,因而容易出现输液针脫落,液体外渗等情况,护士应预先告知家长及患儿相关的风险和防范对策并指导预防不适感[3]。

1.4儿科护理文书书写不健全所致的风险

书写护理病历是护士的一项日常工作,护理病历包括一般护理记录单,特别护理记录单,医嘱单,体温单等。护理记录单是记录患儿接受护理活动的全过程及患儿病情变化的重要的文字资料,是发生医疗纠纷的重要法律证据,护士必须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书写护理记录并与医嘱相一致,不矛盾。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护理记录等,并保管好。

2怎样正确防范儿科护理风险

2.1建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现在在社会因素影响下,患儿安全,护士自身安全,引导各级各类护士建立“安全工作阀”,做到护理工作制度化,常规化,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护理差错上报单,分析讨论差错案例,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增强工作中的免疫力,对风险实行主动管理。

2.2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科学,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防范风险的基础,严格执行制度是防范差错的保证。建立安全质量小组,对护理安全隐患进行检查,督促,指导,提出改进措施,并进行有效落实,同时提高护士安全意识,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患儿安全。

2.3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

从护理风险发生的情况看,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过程中。护理操作是护理工作中的主体部分。即使工作经验再丰富,操作技术水平再高,工作再谨慎,认真,也难免有操作失败的时候,如果护士操作前和家长有效沟通建立良好地护患关系,操作失败后尽快采取有效补救措施,大部分的家长能够对此理解,不会介意。如果对护士服务不理解,可以换其她护士,避免和家长产生正面冲突而引起投诉,待家长情绪稳定后再采取恰当的方式与其沟通,以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2.4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首先从沟通开始,在尽可能地为患儿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强护患沟通,尽最大的限度减少护患关系紧张,减少不必要护理纠纷,对患儿早日康复起着重要作用。有些护理纠纷,护士在护理活动中并没有任何疏忽和失误,仅仅是由于患儿及家长单方面的不满意引起[4]。因此护士在具体工作中,应认真,耐心的对待患儿及家长的要求与提问,理解他们在住院期间所持有的烦躁情绪,有效的处理好患儿及家长的意见。因此,必须强化“以人为本,感动服务”的服务理念,并将实施在整个护理过程中。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无处不在,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在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必须熟知有关法律,法规,识别护理风险,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优化工作流程,给患儿提供安全,优质,有效的护理服务,从而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因此,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到懂法,守法,不断提高护理水平,以防范护理风险。

3讨论

护理风险防范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需要不断强化护理人员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应对能力,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有效的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管理机制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服务。、

上一篇:物流保险论文范文 下一篇:理财保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