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6 03:44:32

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

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篇1

一、科举制的演变

(一)确立

先秦居于主流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在固定的贵族家庭中选拔官吏,职位世代承袭。两汉时,世卿世禄制被察举征辟制所取代,这为中小地主出身的贤良人才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但是,这种进步是有限的,没有改变官员选拔由某一社会阶层所操控的局面,任职中的任人唯亲现象没有完全被打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隋朝统一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九品中正制,确立考试取士制度。

(二)兴起

隋文帝规定要以考试取士,由吏部主管考试,并把九品以上官员的选任权收归中央。其意义就在于为官员的任免制定了一个严格的选任系统,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作为一种考试任职制,虽然有众多的考试科目,但并未定期化,而且应试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不允许士人“投牒自应”,所以,这时科举制并未真正兴起。

唐高宗时,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评取标准、录取程序等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科举制走向了真正的定期化、程式化,科举制真正兴起。“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新唐书•选举志》)由此,科举制基本形成。

(三)发展

唐朝科举名目繁多,致使许多教育资源白白浪费,所以王安石变法时曾对科举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创造了八股文的前身―四股文。元朝承接宋朝,并首次以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明初,理学最终借助科举制确立了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明朝弘治九年,在会试作文要求中,八股文正式完善于世。由于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义,注重死记硬背,束缚了学术思想的发展,败坏了学风和士风。“”使科举制以改革的名义发生了部分变化,废除了八股文这种文体,采用策论考试,同时增加经济特科,注入了全新的考试内容。“戊戌”后,所有这些改革内容宣布取消。清末新政时,科举改革再次提上日程,1901年开始经济特科考试,同年再次宣布废除八股考试。

(四)终结

1903年,张之洞等提出递减科举,计划用十年时间逐渐废除科举。1905年,清政府发表上谕:“从丙午(1906)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至此,在中国实行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正式废除。

二、科举制的利弊

科举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创举,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第一、打破了魏晋以来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扩大了选贤的范围,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科举制之下选拔人才不问家族出身,只要能治国安邦,用兵打仗,有特长的,都可以应试,及格的可以得到重用。唐朝的高级官员从宰相,到地方官员,多半是科举出身。宋初规定,考生不论财富、年龄、声望,只要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被国家录用。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包括边远省区,还规定各省区录取人员的比例,全国士人产生了拥护朝廷的向心力。定期考试使后备人才不断地补充到中央,不忧人才匮乏。考试立法详明,执法严峻,主考官舞弊的,重的可判死刑。考试取得“功名”即可得到社会的尊重。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是中国封建社会较为公平的考试制度。

第二、科举作为社会上入仕为官的唯一重要途径,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科举制创立早期考查的范围相当广阔,想要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拥有渊博的知识是必须的。科举制对及第者的优待和荣誉是打动千万读书人乃至社会上人们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无数个漫漫长夜中,学子们为了追寻自己中举的梦想而“头悬梁,锥刺骨”。同时也有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些描写读书人读书时写照的传世诗句。

第三、选拔官吏有了文化作为依据,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比如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法律、文字、算学等五十多种。各科考试的内容、方式和录取标准都不相同,如秀才科试方略策五道,及第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明经科先帖文,后口试,经文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及第亦四等。

第四、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首先,科举制使得中国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作为考试内容,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而在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一个书生没饱读文化思想的精华何谈治国之道。这样一来,中国文化就延绵不绝地传承下去。其次,科举也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文化,如果没有科举制也就没有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如令今人赞叹不已的唐诗、宋词以及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许许多多的精神财富。

第五、对世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曾仿照中国实行科举制。在西方,有人称它是西方现代文官制度的起源,是“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赞赏的方法”。

(二)消极影响

第一、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文的主题须代圣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导来写文章。清朝将圣人扩大到孔门弟子及朱熹等理学家在内的圣贤,并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语气为样式。乾隆以后,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试帖诗与八股文一样,也有固定的程式,而且必须发扬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发自己的感想。定八股的原意是用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知识分子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

第二、科举考试重伦理轻技艺,严重桎梏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儒家历来重纲常伦理而轻贱技艺,以此为核心的封建教育极其缺乏对自然知识的学习,在它影响、引导下的封建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一批批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和满腹诗词文章的学者。

第三、导致官场腐败。随着历史的演变,出现了科举制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人称“朋党”。

总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其作用总的来说应该是积极性大于消极性。余秋雨在考察了希腊、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古文明遗址后,在《千年一叹》一书中认为,中华文明没有衰落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古代通过科举取仕而组建文官体制的办法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有效地维持了中华文明的秩序。”

参考文献:

1、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郑海峰.中国古代官职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篇2

关键词 明代 官吏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简介:单晓惠,扬州大学研究生。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人力进行适当的组织和协调,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进行诱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便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等几个模块。本文正是结合这几个模块进行阐述。

二、明代官吏管理制度及启示

(一)人力资源规划与明代官职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通过规划帮助组织预测预计未来的人员需求数量及基本素质构成。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供给需求分析;人力资源制度的制定;组织机构的调整与分析等。明代中央朝廷设中书省(于胡惟庸案后,朱元璋罢中书省),明朝内阁,六部,五寺,都察院,通政司,翰林院,国子监,六科等官职,并且对官职人数、品级、所属部门都有相关规定。

六部中吏部掌管官吏任免、考绩、升降、调动等事务,本文笔者以明代吏部为例,简要介绍明吏部代官职规划。明代吏部尚书一人,吏部左右侍郎各一人,总掌天下官吏铨选、勋封、考课之政令。吏部下设四清史司:文选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明代吏部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分工明确,朱元璋的一度精简机构,更是很好的避免了职能冗余的扩大。然而由于朱元璋独揽用人大权,吏部尚书职权有限且频繁更换,吏部职权的独立行使难以进行。永乐以后吏部职权逐渐得到加强,但是依然受到皇权限制。自英宗开始出现的宦官、内阁擅权局面,使吏部在现实中的权力大大的被剥夺。武宗以后,明朝皇帝多听凭于宦官或内阁宠臣,当权者任人唯亲,吏部权力旁落,基本形同虚设或者完全依附于宦官。

人力资源规划就像即将航行的船舶,临行前要找到合适的方向,即最适合本组织的制度、结构和职权。明代吏部由兴而衰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封建社会即使每个部门或者官职规划的再完美,最后也只是皇权的附属品,并不能真正完全的享有应有的职权。当今社会,不论是在哪个组织内,在规划组织结构的时候应当防止独权的出现,并注重对权力的监督,同时使每个参与到组织中的人都应当明确自己的岗位职权,各司其职。

(二) 人力资源招聘与明代官吏选拔

人力资源招聘就是要求把优秀、合适的人招聘进来,并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明代与之相对应是官吏选拔和人才举荐制度,据明史记载,明朝的人才“ 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学校, 曰科目,曰荐举,曰拴选。”四种方法中, 科目(即科举)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明代的人才选拔方法由多元化向一元化转变。明太祖使用科举、荐举等多种方法选拔人才。进入明中期,科举考试成了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科举制度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其一,科举考试在形式上使所有考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让很多寒门子弟看到了希望,安心的参加科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其二,科举能选拔出具有较高素质的考生,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但是,明代科举制度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束缚了考生的思想。考生只是背诵考试内容,以便获取功名利禄,阻碍了当时社会的科学创新。

考试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方法具有客观性、公平性和高效性的特点。它为广大没背景的人提供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热情。然而,单纯的考试不能全面的反应一个人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人才选拔时应当注意进行全面的人员素质测评,采用多种方法的结合,可以在进行笔试的同时注重面试所占的比重,并且适当运用心理测验,了解求职者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与明代翰林院庶吉士制度

人力资源培训指组织通过学习、训导的手段,提高人员的工作能力、知识水平和潜能发挥,最大限度的使人员的个人素质与工作需求相匹配,进行促进工作绩效的提高。《明史・选举志》载:“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

明洪武初设庶吉士,让新进士历练办事。永乐时期,开始从新科进士中通过考试选出年轻才俊,安排进文渊阁读书。由国家补并贴培养这批人才。明朝中叶后官场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明代庶吉士制度是明代官员职前培训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庶吉士制度对当时的吏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庶吉士经过特殊培训后,能迅速成为高级官员。庶吉士在其学习期间可以议论朝政,极大的锻炼了他们的行政才能,这样到任后能够更快的适应。明代庶吉士制度还是存在一定的缺点,首先庶吉士从挑选到培养都过于强调诗赋文雅;其次,内部缺少竞争,一旦被选为庶吉士,实际上已内定为日后必升高官,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便失去学习动力;最后,庶吉士选拔程序不完善,新科进士只要交出数篇诗文即可。但是,诗文可以是。同时,对诗文的优劣评价难以做到客观公正,这样就容易被以权谋私的人钻了空子,从而选拔不到真正人才。

一个组织想要发展,并保证持续的发展能力,就必须做好人才的培训工作。首先,对所有入职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帮助他们顺利地适应组织环境和新的工作岗位,尽快进入角色;其次,从现有的人才中,通过一定方式,选拔出具有较好潜质的人才,形成人才开发的机制。对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科学、合理,符合组织用人的素质要求。 (四)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与明代官员考课制度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对人员过去的工作行为及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并用评估的结果对人员未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产生正面引导。明代也有与之相似的考课制度,朱元璋统治时期就建立了考满考课制,为明朝官吏考课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之后经过几代人的奋斗日渐完善,但是随着张居正改革的失败,官吏考课制度便日渐走向了衰亡。

自朱元璋建立明朝到建文年间明政府多次定立官吏考课法。洪武初年,朱元璋颁布诏令,试建官吏考课制度。洪武十四年、十九年分别颁布考课法,使其进一步完善。明朝官吏考课制度在永乐至弘治年间日益完善,建立了京察制度、御史巡视考课制和军政五年一考制。自洪武至弘治年间,经过几代人的奋斗,明朝的官吏考课制度终于完善起来,成为后世遵循的宪纲。随着张居正改革既失败,官吏考课制度江河日下,走向衰亡。明末,各级官吏彼此勾结,相互庇护,在考课中颠倒是非,考课成为了权力的附庸,只能流于形式。

明朝官员的考课制度在初期有助于及时了解官员的业绩,赏优罚劣,也有利于预防官吏职务犯罪。到了明末,官吏考核制度名存实亡,甚至成为打击报复的工具。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好的考核制度, 人力资源的赏罚升降就难做到公平合理,必然会产生队伍作风散漫,人浮于事的现象。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明代考课制度经验告诉我们考核制度必须要使考核办法、标准等科学化,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能一层不变。其次,考核必须讲求民主化,对于高职管理人员应当建立360度的考核标准,才能保证考核的公正。

(五)人力资源薪酬福利管理与明代俸禄制度

人力资源薪酬福利管理是根据所做的贡献而付给的相应的回报和答谢。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能够让人发挥出最佳的潜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明代官员的俸禄是典型的薄俸制, 历代官吏俸禄之薄莫过于明朝。明代的薄俸制,影响了明代的政治生活,造成部分官员为了生活铤而走险,贪风不息的恶果,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明代俸禄以品级制度为基础,其共分为十八等,实行年俸、月俸双轨制。明代官员俸禄制度的确定最初始于洪武四年。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根据官制按月发放官俸,规定:“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从一品至正三品,递减十三石至三十五石,从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从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十六石,从五品十四石,正六品十石,从六品八石,正七品至从九品递减五斗,至五石而止。”官员的俸禄本来就不是很高,加上政府的俸禄折支政策再次变相的降低了俸禄。明代的薄俸制,在初期对缓解国家财政困难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对政治、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明中期以后,加深了吏治的腐败和政治的腐朽。迫于生活的压力,不管大官小官都贪污腐败以救贫而后致富, 造成“贪风不息”的局面。俸薄如此,官员普遍贪污受贿,欺压老百姓,从而引发大规模的群众不满,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明朝单靠重典惩贪难以收到成效,俸禄也是影响吏治清浊的一个重要因素。官吏的俸禄水平偏低,影响官吏的积极性,同时易造成官吏生活拮据,导致贪风盛行。适当提高人力资源的待遇,特别是管理人员的待遇,使其在正常履行职权的情况下就能够过上稳定的、相对体面的生活,这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其腐败的风险,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以权谋私情形的出现。虽然高薪未必一定能够养廉,但是却可以减少很多迫于生活铤而走险的管理人员。当然,提高人员的待遇应当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大众收入、消费水平相适应。

三、结语

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篇3

(一)今年接收乡镇卫生院进修护士4人,接受省、市卫校实习生共24人,并认真做好岗前培训及安排好临床带教工作,各科能组织对护生的出科理论及操作考核。在召开的多次实习生座谈会上,学生反映大部分带教老师关爱学生,责任感强,带教质量较高,根据实习生意见反馈表结果,反映带教氛围较好的的科室有外一科、内科、外二科、妇产科。通过发放带教教师评价表,学生认为较好的带教教师是:×××

(一)护理人员情况全院护理人员总数157人,其中正式在编护士149人,合同护士8人,护理员1人。执业资格结构:执业护士137人,注册XX年度医院护理工作总结?儿科疾病护理常规护士132人。归属护理部业务管理的护理人员129人,占全院卫技人员38%.分布在临床一线126人,其他护理岗20人,非护理岗11人。学历结构:大专39人,占24%,中专113人,无学历5人,大专在读13人,本科在读3人。职称结构:主管护师73人,护师51人,护士33人。年龄结构:全院护士平均年龄36.75岁,临床一线护士平均年龄34.06岁。按计划床位数295计算,床位与病房护士比为1:0.32.聘请临时护士18人。

(五)外出参加短训班及学术交流9人次,外出学习人员回院后向护理部进行了口头或书面的学习情况汇报,并安排科内、院内学习传达6次。但年初的培训计划未完成。

9、护理人员技术操作合格率95%;

(五)护士“三基”训练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做好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的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

加强了对护理缺陷、护理投诉的归因分析:建立内部如实登记报告制度,对故意隐瞒不报者追究当事人及护士长的责任。护理部对每起护理缺陷及投诉,组织讨论,分析发生的原因,应吸取的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科室及个人责任其深刻认识,限期整改。科室护理问题与科室护士长月、年终考核挂钩。

12、一人一针一管一灭执行率100%;

儿科疾病护理常规(二)午间、傍晚、凌晨只有一名护士值班,在安全管理上有顾此失彼的隐患。

(二)健全护理质控体系网,注重发挥科室质控小组的质管作用,各科室明确了护理质控小组的职责及工作方法,各质控小组每月进行信息交流,而且质控员都有各自的质控点。此举措较好的促进了护士参与质量管理意识,激励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对抓好环节质量控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八存在的不足

七积极配合医院做好其他工作

(一)护生带教存在安全隐患,发生一起护生打错针的差错,暴露出实习生带教中老师安全责任不够明确,护生操作时放单飞现象。

(一)建立了护理质量检查与考核制度,护理部人员不定期的深入科室检查、督促、考评,每季度组织全院护士长交叉大检查,促进了护士长间及科室间的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有效的促进了全院护理质量的统一和提高。

二、加强了护理管理,努力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8、护理工作满意度94.9%

(二)其次开展服务理念教育,强化一个转变,即服务理念的转变,倡导多主动换位思考,从病人的衣、食、住、行、治方面提供舒适与安全的照顾。如产科病房为方便产妇哺乳提供靠背凳;责任护士做病人的贴心人,每天利用为病人做治疗后的空闲时间亲切的与病人交谈,为他们传授疾病康复知识,送去亲人般的安慰。护士又如腈雨表,晨间问候时及时告知病人天气冷暖,提醒增减衣服,每逢新年、教师节、建军节、老人节、儿童节,护士都不忘问候病人,有的送贺卡,有的科护士还亲手为病人折叠千纸鹤,表达美好的祝愿。儿科护士在治疗之余,还为小患者讲故事,辅导作业等等,家长深受感动,内科还为出院病人发放连心卡,将亲情服务延伸。正是护士亲切、贴心的话语、周到的服务使病人感到家的温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许多病人在征询意见表上留下了发自肺腑的赞誉,急诊科一病人还在护士节期间为全科护士送上一束花表达他对护士的敬意。今年收到表扬护士的表扬信4封,根据民意测验结果统计,被点名表扬的最满意护士达50多人次。经统计病人最满意的科室前三名是:中医科、五官科、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科(并列)。最满意的护士前十名是:×××

1、基础护理合格率97.7%;

13、护理事故发生率0;

四、采取多渠道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篇4

总结所要反映的是全局工作或某项工作的全貌,所以在内容安排上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全局工作不能遗漏哪个方面,单项工作不能遗漏哪个环节,否则就会影响工作总结的客观性和全面性。那么你们知道关于部队士兵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报告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关于部队士兵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报告五篇,欢迎参阅

部队士兵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报告一

时间如流水,转眼间一年的工作已经结束。回想这一年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在工作中能够奋发进取,为队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全年工作进行总结。

一、思想方面

(一)刻苦学习政治理论,希望要求自己做到政治上合格。转改士官以来,学习我们党的各类思想著作,认真学习党的精神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自觉与党中央、中央军委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并及时完成上级规定的理论学习计划,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运用辩证唯物观点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平时注重对政治理论的积累,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政治思想教育,加强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改造。针对近年来军队出现的各种政策多,能够克服个人家庭各种矛盾,思想稳定,热爱军队,安心服役。加强了献身国防,干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三)关注国内外形势,关心军队建设,在大事大非面前能够正确地坚定自己的革命信念,拥护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认真学习中共“_”精神,使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革命军人应该努力发展的方向,解开了对当前社会存在问题的迷惑。

二、工作方面

(一)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责任心强。并做到忠诚于国防事业,牢固树立以连队为家,当兵尽义务的思想,始终坚持在部队这个大学校中摔打磨练自己,不断给自己加压,刻苦训练,努力学习,不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改造,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思想端正,上进心强,作风正派,工作扎实,任劳任怨,为人忠诚,谦虚谨慎,团结协作精神好。

(二)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一心扑在工作上,扎实工作;视事业为生命,积极进取。对待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且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干工作。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上,做到以集体利益为重,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工作过程中注意合理安排时间,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从没有因工作多,任务重而产生消极抵触情绪,自始至终保持了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工作干劲。

三、作风方面

(一)平时自身要求严格,作风严谨;品德优良,作风过硬。始终以党性原则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工作中能以普通一兵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生活上不给组织讲价钱谈条件。献爱心,助人为乐,作为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准则,严格要求,遵章守纪,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尊敬领导,团结同志。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和生活作风,认真履行一名士官的职责,能够事事想在前,干在先,不折不扣地完成好领导交给的每一项任务,具有忘我的奉献精神。

(二)能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控能力,注意作风纪律养成,努力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发挥好骨干模范带头作用,自觉抵制“灯红酒绿”的影响,并从反面教材中汲取教训,不到地方营业性舞厅、录象厅等不该去的场所,不抽烟不酗酒。

(三)关心时事政治,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无违法违纪行为,并模范执行国家的法律法令和军队的条令条例。时刻把自己置身于组织监督之下,能虚心向其他同志学习,并诚恳地接受批评意见,时刻注重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求自己保持团结、学习的良好工作作风。时时事事把自己置于法纪约束之下,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党和军队纪律的严肃性,一丝不苟地执行军队的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从细微处严于律己,养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忠诚老实,令行禁止的作风。

四、存在的问题

(一)对政治理论学习,尤其是需要从思想深处去认识,领会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下功夫还不够,用心不足,浅学辄止,笔记体会也不够认真扎实。

(二)对平时的学习时紧时松,不够全面扎实,自己工作学习中取得成绩后有自满的心理。

(三)工作中还有放松要求的现象,对新知识的学习钻研上下的功夫还不够。

以上是我的工作总结,为了促进下一步工作上台阶,我一定加强自己的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发扬能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

部队士兵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报告二

连队的后勤工作坚持认真贯彻落实支队《二0_年后勤工作安排》的通知,不断开拓创新,完善中队硬软件建设;不断地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后勤服务意识,以管理为主体,提高后勤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实现后勤管理规范化、专业化,进一步提高后勤为“中心”的工作保障能力。

一、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提高自身和后勤人员整体素质。

把加强后勤人员的作风和后勤人员自身素质作为后勤工作的重点来抓,着眼于部队的长远建设,从提高整体的素质入手,向素质建设要效益,努力造就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通的后勤队伍。

(一)围绕保障有力的目标,着眼灭火、抢险救援任务需要,把好后勤人员选配关,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先后选调人员参加司务长、炊事员、卫生员培训集训,保持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敢抓善管的后勤队伍,后勤综合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二)加强后勤人员的工作作风建设,牢固树立后勤人员为部队服务,为官兵服务的意识,教育后勤人员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并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实践中去。

(三)牢固树立后勤就是服务的思想,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面向官兵、服务官兵。

二、加强经费管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经费管理始终坚持规范化、制度化,我中队力争经费管理达到了“三好五无”。

(一)首先,坚持抓住“预算管理”这个龙头,正确把握资金的流向和报量,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其次要求在标准经费管理上多下功夫,强化预算管理的首位意识,强化预算的性。并积极与地方财政联系保证每年业务经费10%的递增,限度的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

(二)把好经费的开支审批关,把一切开支控制在预算总量之内,大项经额坚持支部研究审批,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的原则,有效地避免不合理开支。

(三)认真做好达标建设中硬件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积极的向总队、支队和地方财政部门争取经费,使中队的俱乐部、综合娱乐室、电子阅览室进一步的完善。

三、推进伙食标准化管理制度,使官兵吃饱吃好。

在伙食管理工作上中队始终认真贯彻我军“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原则和“双增双节”方针,严格落实伙食管理五项制度,全面实行分餐,科学调剂伙食,安排好执勤人员、伤病员的饮食,尊重少数民族官兵的生活习惯。使我中队的伙食管理形成规范化,不断提高中队官兵的生活质量。中队立足现有条件,大力发展“双增双节”活动,要求炊事人员做到“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严格财务监督管理,做到帐目清楚,按时公布,在财务开支方面,达到了“三好五无”的标准,切实把钱花在刀刃上。坚持经委会对采购物验收制度,积极改善官兵生活,坚持每天对餐具进行消毒,保证饮食符合卫生要求。同时,加强后勤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后勤人员素质,发挥经委会作用,积极改善官兵生活,很好的发挥了后勤保障的有力作用。

(一)根据后勤工作意见、坚持落实好每人每天一个鸡蛋、一杯牛奶的同时,还做到日有水果的标准。

(二)教育炊事人员树立为兵服务的奉献意识,严格要求炊事人员精打细算,做到粗粮细做,细粮精做,力求符合伙食标准。

(三)伙食管理做到日有计划、周有安排,合理调剂主副食花样,坚持每周一小汇,每月一大汇的汇餐制度

在中队官兵的共同努力下今年我中队被总队评为为“先进食堂”,原司务长汪科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

四、加大器材装备的配备管理力度,保证器材的完整好用。

在加强器材装备的管理上,不断的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在管理环节上下功夫,坚持建管并举,以管为主的方针,向管理要效益。认真实行“目标管理”制度,把器材装备的管理同使用者的自身利益挂起钩,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实行计价挂帐的管理办法,在使用中因责任心不强造成丢失或人为原因造成损坏的使用者必须根据相应比例予以赔偿。从而增强了人员的责任心,保证了装备器材的完整好用。灭火执勤工作的顺利开展,灭火执勤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后勤人员对设备的安全操作和精心维护保养,搞好卫生,保证了厨房设施的完整好用。

五、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做好卫生防病工作。

坚持每月开展防病教育,严把食品采购关,坚决杜绝采购腐烂变质的食品或未经检验的食品,对买回的食品在操作之前进行认真的消毒和清洗,对厨房餐具坚持餐后消毒,有效地防止了病毒细菌的传染。保证了饮食符合卫生要求。落实卫生管理和疫情报告制度,上好卫生课,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定期组织官兵体检,对伤病员及时送诊。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检查卫生,保持环境整洁,有效的防止了传染病流行和食物中毒的发生。

同时,中队加强与县政府、县财政的联系,拓展渠道,争取经费。今年中队业务费预算272600元,截止11月份中队已向县财政争取拨回252600元经费,积极拓展中队的后勤工作坚持认真贯彻落实支队《二0_年后勤工作安排》的通知,不断开拓创新,完善中队硬软件建设;不断地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后勤服务意识,以管理为主体,提高后勤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实现后勤管理规范化、专业化,进一步提高后勤为“中心”的工作保障能力。

部队士兵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报告三

20_年的工作即将告一段落,回顾这一年来的工作,本人在连队首长的领导下,认真按照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落实上级的指示精神,半年来,不管在工作、生活、学习上,还是在训练管理上都取得较大的进步,下面我就半年来的工作、学习、生活、管理等情况作以下述职:

一、政治思想一年来,本人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以连为家的思想,保持高度的稳定,团结在党支部的周围,积极搞好全班人员的思想工作,我个人作为党员,在营连组织的“三讲”正面教育和“三个代表”的教育中。各级参加,并且从中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确体政治上合格,通过“三讲”和“三个代表”的专题教育,使我在思想上提高了认识国,作为党员要真正的把江主席的“三个代表”落到实处。一年来,我带领全班积极参加连队的政治教育和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积极学习高科技知识,我自身自学电脑,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全班人员的思想基本上保持稳定,没有任何事故的苗头,真正做到了连队所提出的要求,本人也能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把握住人员的思想状况,了解本班战士想什么,做什么,在哪里,需要什么,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一年来,在连队首长的领导下,带领全班完成了及自己的职责去要求自己,堵塞了自身在服从管理上的漏洞,保证了管理的正规化。通过近一年的管理情况来看,确实也反映出自身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全班人员在服从管理上也是摆在我班长面前的现实问题,在连队搬回之后,在全班人员的管理上引发了我个人的思考,针对人员思想消极悲观,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我认为,我班长的管理能力应该反_反_,要确实的把全班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使之更好的为连队服务。

五、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有放松现象,在大项任务面前,有畏维情绪,(主要表现在工作多,任务重的情况下)

2、履行职责上缺乏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存在老一套的思想

3、在学习理论和高科技知识上,只求表面的学习,而没有深入的探索,没有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在班长的组织指挥上,缺乏坚定性,存在手软现象,

5、在党员发挥作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6、工作积极性有待于加强

7、对全班人员的管理上在漏洞,没有真正深入战士中去。

以上的我一年来的工作述职,取得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在明年的工作中,我将吸取经验教训,争取把各项工作完成得更圆满、更彻底。以及自己的职责去要求自己,堵塞了自身在服从管理上的漏洞,保证了管理的正规化。通过近一年的管理情况来看,确实也反映出自身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全班人员在服从管理上也是摆在我班长面前的现实问题,在连队搬回之后,在全班人员的管理上引发了我个人的思考,针对人员思想消极悲观,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我认为,我班长的管理能力应该反_反_,要确实的把全班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使之更好的为连队服务。

五、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有放松现象,在大项任务面前,有畏维情绪,(主要表现在工作多,任务重的情况下)

2、履行职责上缺乏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存在老一套的思想

3、在学习理论和高科技知识上,只求表面的学习,而没有深入的探索,没有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在班长的组织指挥上,缺乏坚定性,存在手软现象,

5、在党员发挥作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6、工作积极性有待于加强

7、对全班人员的管理上在漏洞,没有真正深入战士中去。

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篇5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湖头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进翰林,历任兵部侍郎、工部侍郎、直隶巡抚、吏部尚书等职,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五十七年(1718年)卒于位,享年77岁。传说李光地在未发达的时候,曾在家乡神庙“听香盖”祈梦以预测自己的前程,有神示以一联:富贵无心想,科名总不成。李光地听得此联后,以为自己此生与富贵、功名无缘,怅然若失,很是苦恼。后来,李光地于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高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后一路高升,官至相国;直到此时他方恍然大悟,方知“不成”即“戌”,“无心想”即“相”,可见此联不谬。(黄健聪《名相李光地及其对联》)

出身名门号神童,“蜡丸”功成皇恩重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光地出生于有诗书教养的富绅之家。中国自古就有“天人感应”的说法,认为凡伟人杰士降生,天地之间定有非常之兆出现。据传说,他出生之时,一声巨雷之后闪电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一般,满天光华照耀华地。这或许是一种巧合,但李光地之名即由此而来。

光地自幼聪颖,“五岁入幼学,读书背文颖悟过人”。七岁时能写诗,九岁时开始读《离骚》。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认真研读经史百家书中度过的。十四岁以后他陆续读完了“四书”、“五经”等书。光地对“四书”、“五经”的研读尤其透彻,这也为他以后成为清朝前期的著名理学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康熙九年(1670年)李光地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这时他只有28岁。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耿精忠、吴三桂叛乱之时,光地正于乡省亲。“三藩”叛乱本为国家社稷之祸事,孰料却成为光地政治生涯的重大转折点。

清朝初年,镇守云南、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之信,拥兵自重,对中央统治形成极大的威胁。十二年(1673年),清廷决定撤除“三藩”的封地。得知消息的吴三桂等三人表面答应撤藩,却在暗地里准备起兵造反。同年十一月,吴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先后在云南等地起兵反清。

光地深为忧虑,苦苦思索破解之法。十四年(1675年)五月,李光地见耿精忠败势已成,于是派人将置于“蜡丸”中的密疏送往京城以向皇帝陈述破耿之法。他在奏疏中首先表白心迹说,“臣以死固拒(耿、郑),幸未污清节,以辱朝廷”,并详细分析了耿精忠所盘踞的福建“疆域偏小,粮税稀薄”的事实和“粮尽兵疲”的形势,又提出“南来大兵诚宜以急攻为主”的建议。此疏对敌我双方情形之分析及出兵布阵的建议很有见地。康熙帝见密疏之后特谕大学士说:“(光地)矢志忠贞,深为可嘉。”并下兵部录其疏令领兵大臣知之。十五年(1676年)十月,在中央军队的步步紧逼下,耿精忠窘迫乞降。康亲王杰书驻师福州,令都统拉哈达等进剿深入福建的郑经部队,并留心访问李光地。十六年(1677年)正月,拉哈达麾军收复泉州,光地往见哈拉达军营,再次倾述了自己忠于朝廷的心迹。不久康亲王在奏报中列举诸多抗逆人物,其中对光地的评价是:“蹇遭贼乱,颠沛不渝,矢志为国,始终不肯从逆,以全名义,应予表扬。”部议于是额外升他为侍讲学士,康熙帝特为下令“著于额外升为侍读学士”。(白寿彝《中国通史》)

十七年(1678年)三月,光地因丁父忧在乡守制期间,漳浦人蔡寅聚众两万余人,进围安溪。光地即以在籍守制官员的身份,协助官府召募乡兵,设伏据守并对蔡寅同党进行招降。后蔡寅解围转投郑经。六月,郑经抗清军围困泉州,形势危急,光地设法请得救兵以解泉州之围,此举赢得了朝廷的赞许和认同。康熙帝称其“矢志灭贼,实心为国,深为可嘉”,于是授其为学士,服满赴京遇缺即补。十二月,光地上疏将泉州围解一事推功于将帅并请辞所授学士之官。康熙帝览奏后谕令说:“已有成命,著即祗遵,不必辞。”光地以退为进之举给康熙帝留下了极好的印象。此后,他仍然居丧于家,“读书味道”,探讨哲理。(白寿彝《中国通史》)十九年(1680年)八月,光地丁忧期满赴京入值之后,得到了康熙帝的破格提拔,直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赢得了康熙帝的加倍宠信。

二、内政外交多建树,荐举才俊为贤良

康熙帝对光地的恩宠并不单单因为机缘巧合,光地在内政外交方面也是颇有建树。

光地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二十年(1681年)七月,郑经死,年仅12岁的郑克塽即王位,朝廷之举,迫在眉睫。然而清廷大臣对,存在急取(用兵)和缓取(招抚)两派之争,朝中大臣多主张招抚。光地却主张用兵,并保荐素习海上情形的施琅领兵,又亲赴福建前线协调政、军、民关系。(许苏民《李光地传论》)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率军渡海攻克澎湖,进驻台湾,结束了台湾的割据局面。光地荐举福建老乡施琅领兵,虽包含一定的私心,但是他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配合国家的重大行动,充分体现了他个人的勇气和决心。

光地身居要职,颇能做到知人善任,引荐才识人士,扶植善类。如杨名时、陆陇其、梅文鼎等人,都是他荐举的。(娄曾泉《浅议李光地的历史评价问题》)他说:“生平见一好人,喜欢至不能寐,即一技之长亦然。与吾何与?生性如此。……见人之善如己之善。”三十年(1691年)冬,光地充会试官时发现了杨名时等贤士,即大力举荐于朝廷。在他的大力举荐下,杨氏历任布政使、巡抚、总督和尚书等职,成为康雍乾三朝名臣。光地还对触犯了清朝法律的贤能之士进行保护,例如营救因戴名世《南山集》案受牵问斩的桐城名士方苞。光地的这些活动,不但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关系网,而且为清王朝保护、输送了一批有用之士。

光地的晚年愈加为康熙帝所倚重,君臣彼此相知,关系更加密切。晚年的光地,年老体衰,疾病不断。康熙帝对他关怀备至,这使光地无比感激。他曾多次以病乞休,但康熙帝一再温旨慰留。五十四年(1715年)六月,光地再次上疏乞休,康熙帝览奏后特给假二年,“营葬毕仍来京办事”(《清圣祖实录》卷264),并赐诗以壮行色,诗中有“协恭惟得老成儒,味道经书翊庙谟”之句。光地回乡不到一年,康熙帝便一再传旨敦促其办完事迅速归朝。五十六年(1717年)四月,光地回京,趋热河(今河北承德)朝见,于是又立即供职。次年五月二十八日,光地病逝,享年77岁。正在热河行宫的康熙帝于六月十二日得到光地噩耗及接到其请求休致的遗疏后,深为“悯悼”。当天,康熙帝便派遣皇五子允祺、内大臣公马尔赛等往奠茶酒,赐银一千两。又命工部尚书徐元梦等护其丧归。康熙帝又谕部臣等说:“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清史稿》卷262《列传》)于是予祭葬,谥曰文贞。雍正元年(1723年)追赠太子太傅,雍正十年(1722年)入贤良祠。

三、为民兴利治河务,勤于民政清巡抚

光地为官期间清廉勤政,重视民心,与民休息,他在直隶巡抚任上最突出的政绩之一是尽心于农田水利。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二月,光地改任直隶巡抚。三十八年(1699年)二月,康熙帝特谕光地等治理直隶地区水患。光地亲自动员、组织民众,夙兴夜寐,最终成功地对永定河和子牙河进行了治理。光地治河之后,水系的安全系数大为提高,长达三十多年没有泛滥。三十九年(1700年)七月,光地奏请开诸州县水田,引漳河诸水灌溉;四十年(1701年),又督修永定河;四十一年(1702年)八月,他下令所属各州县广兴水利,“如近山者导泉通沟,近河者引流酾渠,若无山无河平衍之处则劝民凿井。”(《皇朝经世文编》卷43《户政》)上述水利工程的兴修,既便利了一些地区的农田灌溉,又安定了民心,稳定了社会治安。光地不仅在治理河道上能够做到实地考察,提出合理建议,他还十分关心民政,主张为民争利,并极力避免劳民、扰民。他曾特意奏请豁免因治理河道所占民田的额赋;也曾特意奏请给额设运输漕粮的船只每船十亩田地作为运丁赡养之费,并按民田之例遇灾时蠲免赋税以减轻人民负担、稳定运丁情绪和确保漕运畅通。(白寿彝《中国通史》)

李光地在澄清吏治和整饬科场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三十九年(1700年)二月,他针对各级官吏侵吞、挪用公款成风和“法轻易犯”的弊病,上疏建议立法清厘宿弊,严加盘查属库及各种支出,有犯者实行重治。由此可见,光地对于贪官的斗争是十分坚决的,这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也与他个人夙志治贪、澄清吏治的为官理念密不可分。针对科场舞弊,他曾提出了学道官员必须经过考试、整顿教官队伍等措施,并公正处理科场大案。当年七月,康熙帝针对科场考试时大臣子弟取中者多而平民子弟甚少的弊端,下诏另编字号考取,并令将给事中满晋、御史郑维孜条陈的科场积弊与总督郭琇条陈的学校弊端尽行录出。光地遵旨上奏,提出了加强考场巡察、革逐试场中所用儒士等建议。光地对厘清科举积弊的支持和严肃考场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

光地治绩显著,不断得到康熙帝的赞扬。四十二年(1703年)四月,康熙帝称赞光地“自任直隶巡抚以来,每年雨水调顺,五谷丰登,官吏兵民无不心服”(《清圣祖实录》卷212),于是又擢升他为吏部尚书,仍管巡抚事。这年冬,河间一带水灾,饥民大量涌入京师,给京师造成巨大的压力,光地奏请发放仓米赈贷并命富户出粟平粜。(白寿彝《中国通史》)平粜赈灾是光地提出的一项重要措施,他在《请发仓赈借仍酌平粜疏》里写道:“务令富室不得擅困食之利,庶小民不致有升斗之艰矣!”面对天灾人祸,光地恳切提出开仓赈济灾民,同时也建议对那些为富不仁的趁火打劫者严厉惩处,这种不畏权贵、救民于水火之中的重民思想,是与康熙帝一致的,也是十分值得赞扬的,或许这就是他在河间水灾问题上受到康熙帝维护的原因。

四、“才品俱优”大学士,

理学方家万古名

光地一生嗜学,学识渊博,在学术上深得康熙帝的赏识与倚重。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十一月,康熙帝以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优”,升为文渊阁大学士。

众所周知,康熙帝是一位具有雄才伟略的皇帝,同时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对孔孟之道、程朱陆王之学,以及历算、机械等当代科学之事无不有极大兴趣。在文化政策上,康熙帝结合当时的环境曾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并开设博学鸿词科以优容、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光地从小便熟谙经学,极力推崇程朱理学,是当时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光地曾说:“臣之学,则仰体皇上之学也,近不敢背于程朱,远不敢违于孔孟”,这表明了他对康熙帝思想文化政策的紧紧跟随。康熙帝非常重视光地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和建议,所以经常召他入便殿研讨义理。此外,康熙帝所御定的书籍也多指派他来参定,如《御纂朱子全书》、《周易折中》、《性理精义》等均为光地所校理。因此时人彭绍升说,光地“所奏进文字,发舒心得,圣祖未尝不称善”。(白寿彝《中国通史》)

除理学外,光地在易学、音韵学、音乐理论、历算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治学严谨,生平著作丰富,有50余种之多。

有人说,光地在学术上的成就不宜过分高估:“他(指光地)尊祟朱子学的学术宗尚的确立,并不是建立于踏实而严密的学术研究基础上的。相反,以帝王好尚、政治得失为转移依据的投机色彩则十分浓厚。”王锺翰先生则认为,我们对光地有关为学和从政的问题进行研究时,不能脱离当时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妄加訾议。(王锺翰《李光地生平研究中的问题》)在历史研究中,见仁见智、诸说并存是十分常见的事情,然而无论我们从何角度、以何标准去衡量历史人物,都不能够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只有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时代中去考察,对他在当时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才会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然后方才能够去谈引古筹今,以史为鉴,进而推动历史发展等其他问题。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治武功,都不仅是明君圣主一个人的功劳,而且也是与大臣们的辅佐分不开的。(许苏民《李光地传论》)光地在平息“三藩之乱”、、治理水患、澄清吏治、荐举人才、发展理学等方面,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康熙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他死后加赠太子太傅,谥号“文贞”,是名符其实的。

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篇6

关键词:科举制度;选官制度;利弊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063-02

科举制度在中国施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这种通过分科考试以选拔官吏的制度,不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甚至民族心理产生过巨大影响,对西方建立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亦有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自身的局限以及弊端逐渐暴露,阻碍了社会,尤其是教育的发展,最终被历史淘汰。

1 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代,但追根溯源其初始形态是汉代的察举制。察举制就是由地方官察访人才、举荐朝廷的制度,察举制后来也逐渐采用考试,但总体还是以推荐为主。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下诏求取“贤者智能”之士,令相国、诸侯王、郡守等各级向朝廷举荐本地贤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下诏广泛察举人才。到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年)下诏令各地方长官举荐贤良之才,并且“上亲策之,傅纳以言”。这是中国最早的策试,汉代著名的政治家晁错就在举中。这种皇上提出策问,举子对策回答然后评定等第的书面考试方式,不仅是制科考试的开始,也是殿试的开端,标志着我国考试制度的正式建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开始出现岁举科目,即定期举行、有名额和具体规定的科目,它的出现标志着察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此后察举制朝着更加注重才学的方向发展。

到了隋代,出现进士科,由于进士科在后来成为考试举人中的主要科目,因此人们一般把隋炀帝在公元606年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制度形成的标志,这在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历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较之从前,科举考试对知识技能的考察有了比较客观和稳定的标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轻门第、重才学、任人唯贤,是当时社会的一大进步。科举源远流长,它渊源于汉,起始于隋,发展于唐,变化于宋,定型于明。明代科举借鉴前代科举的经验,将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统一合流,并在考试内容中演化出八股文这种考试文体,在取士布局中定下分地配额的格局,这使得科举制度更加成型,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科举的地位,科举制到此达到鼎盛。到了清代,科举集数代之大成,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但是施行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也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它的弊端,此后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进和革新,例如增加复试、设立算学科举、设立经济专科等,但这些改良已经无法改变科举制度阻碍社会变革这一现实,科举制终于在中国封建政治制度行将结束时沉入历史的滚滚洪流中。

2 科举制度的特点和积极作用及影响

科举制度作为选官制度来说,比之历史上采用过的世袭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来说,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其显著特点便是显示出了极大的公平性和公开性。首先很大程度上的扩大举贤范围。根据历史记载,除少数几种人以外,不论贫富均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因此可以说科举制度是打破了阶级桎梏的,即便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同样有通过这一竞争选拔途径取得个人社会地位的机会。其次,在考试制度上采取多种措施体现选拔的公平。例如,对主考官实行“锁院”制度,使其与外界隔绝,以避免发生行贿受贿、请托舞弊的事件;别头试,即为了防止各级考官徇私,规定有与有关官员有亲属关系的应试举子必须回避,另设考场;糊名,即密封试卷的卷头,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糊住,从而便于高官以统一的标准公平地判卷;誊录,即将考生的试卷统一重新誊写一遍,防止阅卷人凭笔迹舞弊。这些方法有不少沿用至今。此外,还有一系列严厉的惩罚制度,如“废举者”法令用以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纵观世界政治的历史,不仅是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甚至在欧美各国,科举制度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1 较为科学地选拔人才,维护政治统治

由于科举考试是通过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判标准来择优取士,并且打破阶级的束缚,使得各个阶层的人都能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正如余秋雨所说,“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势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得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举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为你保持着机会。”不可否认,“科举取士确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是选官任能的最佳形式和途径,是最大程度上吸引知识分子,尤其是社会中下层人士加入国家政治行列的最优制度。”因此科举制在保证统治者掌握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权的前提下,同时使封建政权取得更多阶层的支持,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相对缓和社会阶级矛盾,进一步扩大其统治基础,并且有利于提高封建官僚队伍的政治、文化素质,成为封建统治者强化其思想统治、巩固皇权的有效手段。

2.2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造就重学之风

“学而优则仕”这一观念至今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参加科举考试,有志之士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和领悟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且进而发扬和丰富其内容。并且由于这样一种不限门第的选拔任用人才的方式,提供给许多人摆脱困境、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自古以来不论贫富贵贱皆重视教育的重学之风。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权利执行者的文化素质,也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

2.3 影响现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录用的典范,而且对近现代各国政体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多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机制进行文职官员的选用。这些任用办法不可避免都会因为“人”的关系带来结构性的腐败,削弱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能力。而我国的科举制度采取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尽可能大的向平民开放,倡导公平取士,唯才是举,正体现了“机会均等”原则。这与资本主义启蒙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当西方了解了我国的这种选官制度后大为赞赏,进而仿效,成为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胚胎。之后西方各国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由于英国当时国力强盛,所实行的文官考试制度又较为系统且卓有成效,因而成为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效法的榜样。1883年美国也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并于1893年进一步完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借鉴西方文官制度以建立公务员制度,才发现西方文官制度是从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学过去的。1983年,当时的美国人事总署署长艾伦•坎贝尔应邀来北京讲学时曾说:“当我被邀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到文官制度的时候,都把文官制度的创始者归于中国。”科举制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堪称为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3 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

科举制度为历史所淘汰,必定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与社会发展不匹配所造成的。

3.1 考试内容单一,知识结构僵化

科举考试规定必须学习儒学经典,考试内容多是《四书》、《五经》、策论和诗赋之类,读书人所学内容均以科考为目的。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明清的八股文造成了“因命题范围狭窄,士子揣摩试题,读时文选本,模拟仿作,而束书不观,不务新知”的现象。儒家历来重纲常伦理而轻技艺,因此大多数读书人为了仕途,为了出人头地,把学习的精力都集中在儒家经典上,对于其他自然学科的知识毫不关心。人们的知识结构逐渐狭窄僵化,思维被禁锢,甚至胸襟狭隘、目光短浅。此时科举制重伦理轻技艺,重才能轻德行,仅仅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而已,失去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意义。

3.2 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科举制作为一项选官制度,决定着政治人物的诞生和发展,必定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科举制度的废除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灭亡是有着必然关联的。随着历史的推进,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动地走上了近代化道路,社会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经济上,新兴的工业经济对科学技术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科举制的考核内容将自然科学完全摒除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之外,在这样的选拔制度下,无法培养出需要的人才,也无法推动经济的发展。从政治上,科举制度造成官员普遍思想教条僵化、目光短浅的情况,无法应对政治制度的革新与变化,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陈旧的社会制度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时,必然将被取代。不论是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还是当时的中国科举制度,都不能幸免。

3.3 仍然存在选拔不公

虽然一再强调科举制度体现了极大的公平和公开,然而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它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在少数几类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中,就有女性。科举制度始终将女性排斥在外,这与时代进步所带来的“男女平等”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也不为社会发展所认可。此外,科举考试的层层选拔不仅需要应试者投入大量的时间,更需要投入相当的财力。很多人因为家境贫寒而没条件读书,有的即便自学成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承担其远赴京城参加考试。“学而优则仕”这条在当时几乎是唯一的出人头地之路,很大程度上只为了富裕人家、官宦人家以及书香世家的子弟铺就。因此,科举制的公平性是有限的。

我们审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这项遴选政治权利精英的机制,不可否认的,由于其自身的弊端及其历史局限性,它必将为历史所淘汰。然而古老的科举制作为一种精巧的政治录用方式,不仅在我国政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至今对世界各国政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产生着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因此,在正在进行着的政治实践与社会发展中,我们仍然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丰富中国科举制度的内涵,以史为鉴,用以促进当今政治人才选拔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丽梅.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兴衰[J].兰台世界,2010,(01):55-56.

[2].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01).

[3]张靖.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探略[J].中国人才,2003,(09).

[4]张靖.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探略(续)[J].中国人才,2003,(10).

[5]刘宏章.科举制度的政治功能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

[6]赵.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J].理论界,2003,(05) .

[7]张祥浩.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8]任溶.中国科举制度兴起的行政逻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09)

[9]王清琦.简论中国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利弊[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10]罗干.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7,(11).

[11]华强.中国的科举制度[J].历史教学,1996,(05).

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篇7

这是一所谋打赢的医院!在硝烟弥漫的炮阵地上、在惊涛骇浪的海天之间、在变幻交织的网络空间,处处穿行着他们的身影,深砸下他们的汗水,见证着他们的追求。

这是一所能打仗的医院!35分钟,一座数字化野战医院就在信息化战场上崛起,昼夜通过伤员300名;数十项“军”字打头的科研课题,将战场卫勤保障的“瓶颈”一一突破。

这是一所科学发展的医院!在军事斗争准备牵引下,他们不断发展壮大,并在最能反映综合实力、涵盖70多项内容的综合绩效考评中,一次次过关斩将、一次次击败对手,豪夺“五连冠”。

这就是近年来以建设“能打仗的医院”而蜚声军内外的第175医院。近年来,医院党委始终围绕贯彻主题主线,把打赢使命高高举过头顶,始终紧绷军事斗争准备这根弦,始终坚持为战而医、为战而教、为战而研、为战而训、为战而发展不动摇,在谋打赢征程上迈出铿锵步履!

把建设的标准立起来

4年弹指一挥间。今天的第175医院年医疗毛收入达7.32亿元、年纯收益1.82亿元、设备总值3.91亿元,“三项指标”增幅均超过100%,年均投入战备训练、军免补贴3500余万元……

对于这样一份相当不错的“成绩单”,医院党委始终保持清醒,在一次大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指标连攀新高,不代表发展没有软肋。”随后,他们开出了一张问题“清单”——

比如,医院这几年信息化建设红红火火,网络建起来了、视频会议开起来了,但真正打仗时能不能联起来、用起来?

再如,野战医疗方舱是医院试验定型的、10年前就投入使用,这几年又完成了系统升级,但各系统之间能否兼容、能否与部队对接、能否抵御强电磁干扰?

还如,医院党委班子在院里按“一个流程”练得是不错,但真正拉到残酷激烈的战场上,已有的指挥手段能否还像“在家”一样精确高效?

……

一连串的问号,把大家给问住了。人人对照“清单”找差距,紧迫感油然而生:保障力不强,经济总量再大,获奖的成果再多,充其量也只是“虚胖”,只有按瞄准战场打赢争第一的标准来统领建设、强壮筋骨,未来作战保障才能不辱使命。

标准一旦立起来,抓建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也更加具体。

方舱医院一直是该院军事斗争准备的亮点,每次有人来院观摩,方舱成了必看的“节目”。而大多数时间,方舱却闲置在库房,很少有“舒展筋骨”的机会。

“骨干装备可不是展览品,不能只为看、而要练为战。”医院以此为突破口,设置逼真的实战环境,要求相关科室轮流把平时在手术室内做的手术,拿到方舱内完成,把岗位当战位练。

颅内血肿清除、血气胸缝合、肋骨多发骨折救治……通过一次次、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的检验,提高了医护人员战时保障能力,彻底摸清了野战医院昼夜最大手术量、最大收容量、最快通过速度、最大保障范围等底数。

这次“试水”迈出了关键性一步。随后,一张“作战牵引、保障打赢、全面过硬”的建设“蓝图”,在全院人员脑中确立起来。

经过反复论证,他们出台了《医院三年建设发展规划》,描绘出建设能打仗医院三步走的“路线图”:第一步,建成一流的卫勤信息化训练中心,培养梯次合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第二步,立足战场实施人才学科“攀登工程”和“助推计划”,靠科技创新提升保障力;第三步,对全院在用信息系统进行融合链接、更新升级,打造全军首支“数字化卫生营”。

“谋打赢”的事天天想天天抓

“任命,副院长余海为卫生营营长;任命,政治处主任杨洪良为卫生营教导员……”

这是一场特殊的命令宣布仪式。十多年前,他们承担了战役保障力量卫生营建设任务。此后,每年春节一过,医院党委都要在卫生营人员、预案调整后组织这样的仪式。

“仪式也是一种教育,提醒全院官兵除了开处方、动手术治病救人外,我们始终是一支打仗的队伍。”医院党委书记、政委李开垠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深意。

近年来,人们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安全设施不断完善,烧伤的伤员越来越少。第175医院烧伤整形科也不例外,经济效益一般。但从前年起,医院却投入人员、床位和资金建起了“皮库”,储存了一批战场急救需求量很大的异体皮,没有效益不说,每年光维持经费就需要投入200多万元。

“效益再高,也补不了战场保障的薄弱环节,补短的事必须先抓、紧抓,哪怕不产生经济效益也要上。”医院党委在统筹建设发展谋篇布局、顶层设计上,坚持以打赢为牵引,经济效益首先服从军事效益,谋打赢的事就是要掏家底、拿市场收益贴补抓紧干。

医院党委“天天想打赢抓打赢”的思路进入医院建设、进入官兵头脑,很多过去看似有些“纠结”的事就变得越发明朗:

骨科是这家医院的重点科室,几乎垄断了驻地的医疗市场,去年医疗毛收入突破了2亿元,重量级的科技成果也占据了医院的半壁江山。有人提议,再给扩大骨科100床位,突破3亿元一点没问题。

医院党委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是腾出床位和资金,紧扣战场准备,重点发展战场救治急需的神经外科等科室建设。他们给神经外科添置数千万元设备,配备了床边治疗设备,并引进了1名博士、2名硕士,有力拉升了短板,消除了瘸腿。如今,神经外科已经成为军区新的专科中心

“只有不断提高官兵学历层次,改善官兵知识结构,才能储备领先于敌的制敌之术,在未来战场上与强敌过招才可能有胜算。”医院政委李开垠告诉记者,医院党委立足自身挖潜,已经培养博士14名、硕士43名,其中在读博士3名、硕士8名,硕士以上学历已经占军人总数的40%以上。

挺立在医院卫勤训练中心的野战医疗方舱,见证着医院近三届党委班子接力想打赢、抓打赢的执著。

第一届班子接受第一代方舱试装任务后,专门成立野战医疗方舱研究室反复研究,向厂家提出的36条改建建议全部被采纳。第二届班子在第二代方舱试装过程中,将方舱拉到野外训练,探索了用叉车叉代替吊车吊的展开模式,一举将展开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45分钟。

现任班子上任后,决心进一步在方舱研究、改进和运用上用气力。有人说,方舱的“文章”都让前两任班子做了,难出政绩,还是“另辟蹊径”做点别的吧。但他们认为,党委领导的眼光不能局限在自己的任期内用不用得上、出多少政绩,而是要接力多做储能蓄水、加钢淬火、能力升级的事,即便默默无闻,也要做好谋打赢的“垫脚石”。

他们把方舱开进信息化战场,用信息化技术改造方舱,一举改变了卫勤保障传统模式,昼夜通过伤员大幅提升。

今天能做的,绝不推到明天

这是医院近几年建设发展取得的部分荣誉:2009年,被军区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旅团单位”;2010年、2011年,先后被总后表彰为“全军十一五医学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医院”、“全军后勤训练一级单位”。

成就和荣誉固然激励人,也容易使人骄傲自满、裹足不前。成为典型后,少数官兵被暂时的小胜冲昏头脑,产生守摊子、分果子等思想,抓准备的紧迫感出现了松懈。

医院党委对此始终警觉:陷入“十面埋伏”而不乱者,首先要头脑清醒、判断准确。他们组织官兵认真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卫勤保障的特点和需求,了解世界军事强国在卫勤保障上的新发展新成果,引导官兵看到,医院抓军事斗争准备还没有搞到天花板上,就是到了天花板上,还要冲破天花板继续紧抓快干,因为军人除了打仗,就是准备打仗。

谋打赢,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医院党委理清思路,不适应战场保障需求的,立即改;只要是战时用得上的,有条件干的要抓紧干,没有条件的要立足自我创造条件干,把工作往前赶,哪怕没有科研立项,没有上级经费支持,没有评奖或者出彩的可能,哪怕出丑丢面子。

断肢再植手术,是战场救护的重要内容,需要骨科、血液、神经等多学科协作,但耗时长、利润低,相关科室提出不再开展此类手术。发现这一问题后,医院立即予以纠正,并组织多学科协同攻关,在断肢再植手术上又取得新的突破。如今,全国患者纷纷慕名前来就诊。

数字化卫生营建设,是这家医院2008年自行开展的研究课题。上马一段时间后,医院党委听取课题组工作汇报,因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工作进展很慢。医院领导皱起了眉头,当即要求:“这项课题研究不同一般,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加紧推进!”

一年后,信息系统研究开发全部完成,两年后,战地调试完善完毕,三年后,课题组顺利结题,目前已经通过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初评,让卫生营建设插上了信息化翅膀。

几年前,总部赋予军区研究战时医疗后送信息系统,第175医院承担了其中的子课题“医疗救护分队信息系统”,承上又启下。他们既立足自我、率先展开研究攻关,同时主动联系另两家承担子课题的医院,定期进行联演联试,既提高了战时连接协同的效果,又缩短了研究时间、提升了效率。

一位将军视察医院时,称赞他们:“往前赶路,就需要你们这种急吼吼的劲头。”

“军”字打头的科研成果直接服务战斗力

科研成果是体现一家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过去,医院党委也很重视抓科研创新,连续多年都有成果摘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但实属不易,总觉得步履艰难。

令他们对军队中小医院科研工作有全新认识,起始于2008年。那一年,他们展开的《机动卫勤分队卫生装备的管理和使用的系列研究》,全票通过评选,毫无悬念地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什么“军”字打头的科研成果能如此顺利地获得奖项?联系这项成果的攻关进程,医院党委抓科研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军队医院因军而存在、为兵而发展,围绕战伤救治链搞科研、出成果,是军队医院的职责所在,出发点端正了;军队中小医院技术力量有限,围绕战伤救治链开展课题攻关,方向更加聚焦了。

医院党委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战伤救治科研攻关上求突破。近3年来,医院70%的科研立项直接来源于战场,80%的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战场;每年都投入2000万元以上的资金,作为“军”字打头的科研课题专项经费;增设“青年苗圃基金”,鼓励年轻医护人员积极走向演练场找课题,即使一时不出成果,也鼓励大胆闯、大胆试。

思路一转变,攻关上层次。去年初,175医院科研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由骨科副主任林斌领衔攻关的课题“椎弓钉固定治疗颈椎损伤”获得成功,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目前,该成果已被军内外3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

这是该医院获得的第一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林斌在深入部队巡诊时发现,官兵们在高强度训练条件下很容易发生颈椎损伤问题。颈椎是人体的动脉“大通道”和神经“总调度”,长期以来一直是战时救治的一大难题、手术治疗的“雷区”。

“这个难题必须突破!”在医院党委的支持下,林斌带领课题组深入部队调研,跟踪采集高强度训练下2000多组数据,综合分析致伤发病原因。回医院后,他又对900多个复杂损伤病例进行反复研究,探索新的救治手段。最终,林斌在国内外率先应用“椎弓钉固定治疗颈椎损伤”这一创新疗法,并一举取得成功。

科研攻关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但医院特招入伍、提干的指标又少之又少,优秀的社会人才常因“身份”问题得不到解决与这家医院“擦肩而过”。

面对难题,医院领导没有气馁。他们主动与厦门大学多次协商,最终达成约定,厦门大学拿出一定数量的教授、副教授编制,安排医院招聘的优秀社会人才,关系在大学、工作保障在医院,走开了一条未来作战人才引进储备的新路。

训练演练,医护人员一一“过堂”

前年初,医院承担援助坦桑尼亚军医组任务。最终,院党委研究确定刘静、张敬雷、郭寿贵远赴异国他乡执行任务1年。这个抽组名单颇出人意外:3名军医中,1名博士2名硕士、2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生,都是各科室的骨干,离开1年,科室建设、特别是创收肯定受影响。

“一切工作为打赢让路,只要练兵需要,没有走不开的人。”在医院党委“一班人”眼里,执行援外等多样化任务,是和平时期难得的练兵机会。科室建设受影响,还可以想方法克服、弥补,而练兵机会可遇不可求,一次都不容耽搁。

不仅是这次任务,在医院近年来多次执行的重大演练任务中,院党委都坚持执行什么样的任务、完成什么样的课目,就抽什么样的人,尽可能让大家都能接受摔打。去年,医院先后两次参加全军性的装备展演示任务,数十人组成的医疗队在外扎营150天,但他们尽遣精兵强将,从未刻意留下一名技术骨干。

医院抓实战保障能力提高,卫勤训练难落实是一大难题。而医院聘用的各类非现役人员近千人,组训更是难上加难。但第175医院有办法,一是亮出科学的训练计划,二是从严抓好计划的落实。

从党委班子成员,到普通医护人员,医院人人都有训练的计划、内容和考核标准;基础训练,医院现役军人每天下午训1小时雷打不动;专业训练,采取各科室人员分批脱岗轮训,每天轮训20到40人次;非现役人员参照军人标准训练,一样接受训练和考核。

不把室外当成野外,不以操场代替战场。他们与某师建立联训机制,并主动与到驻地演习的军兵种部队实施联演,安排人员时统筹现役军人、非现役人员,按照专家、骨干和新手“3个1/3”的形式轮流参训,确保一一“过堂”。

真正要在未来战场上不辱使命,需要百般武艺。怎么办?医院党委意见高度一致:难度肯定有、肯定大,但只能把训练抓实干好,因为一旦置身战场就没有退路。

新落成于该医院的军区第一家智能模拟训练中心一间“诊室”里,一群医护人员围着一个橡皮仿真人忙上忙下,他们正在给能敏感反应“演活人”的橡皮仿真人实施脾脏大出血后急救,飞针走线,一招一式,全过程与抢救真人没有区别。

在医院卫勤训练中,有一堆笨重的铁疙瘩很突兀地挺立在训练场上。但只要一接上电,它便灵活甚至有点蛮横地“摇摆”起来,既可以模拟在海上5-8级风浪中穿梭的舰船,又可以模拟在崎岖山路上疾驰的运输车,站在上面,着实让人心惊胆颤。

这堆铁疙瘩是医院自行研制开发的,学名叫“三维数控野战救护平台”,但医护人员更喜欢叫它“旱船”。在“旱船”上,医护人员反复练习各种救护技能,有效提高了颠簸状态下开展战伤救治的速度和精度。

闽南某海域,风高浪大。由该院20名女护士组成的女子担架队从后方前出至此,待命搬运转送伤员。

眼看转运伤员的登陆艇离岸边只有50多米,却突然停下。海水涨潮,登陆艇搁浅了。“跟我上!”只听消化内科护士长马桂芳一声令下,女护士们就跟上了战场一样勇猛无畏,以最快速度冲向大海,全然不顾海水浸泡与肩同高……一个个伤员被及时转送到位。

这是2009年该医院参加军区实兵对抗演练时的一段场景。正在导演部大厅观摩指导的一位军区领导看到卫勤演练全程后感慨道:“这是对抗以来卫生系统演练最好的一次!”

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篇8

尝读中国历史,帝王将相、忠孝节义、儒林文苑、隐士方技、流贼宫人、都有传记,独地方士绅,竟付阙如。但在大量地方志和族谱中,却占了重要地位。族长是一族之长,士绅乃一方之英。也称英耆、乡贤。士绅既是一方诸侯,又是其本姓的族长。据《明史》记载:“里设老人,选年高为众所服者,导民善,平乡里争讼。”这里所指老人,有些像士绅,但士绅不是选的,所指老人的任务,却有士绅活动的内容,但士绅的活动又远不止此。《辞源》释士绅说:“绅指有官职或中科第而退居在乡的人。”这就有些和今天的地方离退休干部的身份相似。但是士绅不是出世态度的隐士,而是入世态度的“编外侯”。士绅在地方有很高的威望和很大的权力。身不在朝却先声夺人。上面派来的地方官,必先造府拜访,地方重大事情,当局必先与磋商。正如《红楼梦》中所说:“他们是地方官的‘护身符’,得罪不得。”老百姓却视他们为地方上的“太上皇”。这些人中,既有为恶一方之霸,沽名钓誉之徒,但也不乏儒家济世之士。中国的政权、绅权和族权同是维护和巩固旧社会秩序的三驾马车。绅权和族权历来是政权的辅助力量。士绅一不占政府编制,二不支用国库薪饷,三不占阔绰公堂,却能替政府做大量工作,甚至起到政府官员起不到的作用。在野的绅权和在朝的政权,纵横结合,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而且士绅又是政府人材的储蓄库,进可以入朝当官,退可以在野为绅。历史上所谓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乡村主要就是他们在治了。当然县以下还有一套乡、保、甲的机构直接行使政府的职能。但是策划指挥之大权却都掌握在士绅手中。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乡村治理的主要杠杆。

士绅的功能

士绅干了些什么呢?为便于说明,这里例举,都以湖南省和作者所籍常宁之事。

一、参政议政是士绅主要功能:清代咸丰间,太平军兴,政府穷于应付,便号召地方势力办团练。曾国藩创湘军时,“择官绅中之诚朴者率乡农为兵。”常宁士绅举人唐训方自带500壮丁,号称训字营,因镇压太平军,官至安徽巡抚。士绅举人李孝经,见地方土太平军攻城破县,知县逃亡,把总被杀,政府岌岌危矣!挺身而出,倡办团练,招勇筹饷,县绅纷纷响应,把常宁打着太平军旗号的几股土太平军镇压下去了。还为唐训方部筹饷银两万 昏(幺 昏)钱,深得朝庭享识。政府为了利用这批富有从政经验,而又廉价的士绅力量。民国政府也多次明文聘用,引下数例:

民国4年,湖南省令各知县公署设置地方财政保管处,由县知事邻选地方殷实正绅委任管理。

民国20年,《湖南省各县财政局规定》说:“各县设财政委员会,除县长及财政局长为当然委员外,就委任地方士绅选举廉正并明了县财政实况三、五人组织之,任期一年,但可连选连任。”又规定他们的权力:“县政府每年编造县地方概算,连同各机关分概算,应送县财委会审核。财委会如认为有变更时,得另注理由提请复议。如财委们再持前议,县长应即检同理由书并原议案转呈省政府核示”。关规定“县长填发支付命令,须会同财委会常务会常务委员盖章,常务委员至于未经法定程序的支付命令及支付款项数额与预算或法案不符的应拒绝会签。”这样一种“临时工”士绅,却能掌握全县的财政大权。

民国30年,湖南省明文规定,各县市财政整理委员会由士绅中选聘。常宁县选13名委员组成。这些人都无供给,只发夫马费。

民国32年,财政部房产评价委员会组织章程规定:“县政府规定聘请当地公正士绅2人。”

民国35年大饥,县府从地方公正士绅中临时聘请组成县积谷清理委员会。省府又令各县商讨地方绅耆先行发放积谷,组织民食委员会,将各该县积谷提取一部分办理平粜,救济贫民。

县中还常年邀请公正士绅督导催收田赋。

以上数例政府明文聘请的项目,有事即召之而来,来之能干,或临时支付月薪,或只收旅差费,事毕而去,无所留恋。政府政简、人少、支省。至于那非常时期士绅倡办团练,差不多是有力出力有钱掏钱了。1927年的镇压农民运动,1945年抗日胜利后的秩序恢复,都是当局利用士绅组成清乡委员会干的。1949年常宁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和政府拼命拉士绅组建“保农会”,企图清室空野。共产党的地下成员和亲共爱国势力便积极发动士绅迎接解放,下了决定的一棋。致使共军尚未进城,不费一兵一卒,百姓安宁,鸡犬不惊,常宁就已宣布和平起义了。民国时期的县参议会,从参议长到参议员要数清一色的士绅班底了。因为当时的参议员不准在朝官员参加的。士绅不仅在协助政府施政上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在弹劾贪官污吏上也是一支强有力的主力。清光绪年间,知县龙启涛贪赃枉法,把一桩谋杀罪的“一字伤”改为“八字伤”,被大士绅张拔贡告倒了。龙知县罢官之日,又值连丧二子,张拔贡在龙离任前夕,书上一联:“丧二子天有眼,再留三日地无皮”的尖锐讽刺对联,帖在县衙上,龙知县明知是张拔贡的恶作剧,也没敢奈何。那知这一道摧命符,气得这个龙胡子回到家里,便一命呜呼!民国3年,县知事刘锡珍因贪赃枉法,被县参议员检举控告而被撤职查办。民国12年,县参议会弹劾县知事谢肃烈违法渎职而下了台。民国35年,县参议尹涤寰在本届就做了三件很有影响的事:一、检举县长李萼辉盗卖联合国救济总署支援常宁战后受灾救济物资219吨,县长终被撤职查办;二、湖南省银行常宁分行主任向群,用公款私人放高利贷,向被撤职查办外,分行职员全部改组;三、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向人民发行“粮食征一借一粮食库券”,抗战胜利后发还,被湖南省截留“集中使用”,尹涤寰提案索还,被推举清追代表团长,集合全省70余员于省城开清追大会,尹被推选为湘南驻省常务代表坐追。终于追回常宁稻谷23000余担。民国34年光复时,常宁新任县长周仲衡大举清乡,清了匪乱,本是好事,那知他的清乡委员会竟然与法无据,而没收匪逆产,执法又无一定程序。加以罚款过滥,杀戮太过,终被士绅告发而下了台。

士绅还能推选官吏。1949年常宁解放前夕,藉县长匆忙辞去,省里正传已放新县长来,士绅们联合举荐了一位当地的县自卫总队副总队长欧阳耆当了县长,另推荐了一位士绅补上了这个副职。促进常宁在动乱之际,得以不费一枪一弹和平解放。

县以下的施政,纵的有一条线的乡保甲在奉命执行,但乡保甲长们每实施一顷政令,都必须先向当地士绅请示,然后仰仗士绅的力量才得顺利实施。这里就不再枚举了。

当然有的士绅在一块地方也有他作恶的一面,但也确实帮了政府很大的忙。如果说士绅是统治阶级的在野派,那末这个在野派还是可以与在朝派一争民主,达到相互依靠,相互制约的效果。

二、举办教育文化事业,要算士绅又一顷主要工作:清代常宁唯一一所官办的双蹲书院,清末始建合江学堂。但从山长、校长到教师,都是县中名绅。清同治间,致仕安徽巡抚唐训方捐资扩修书院并兼任山长。至于义塾、小学,绝大多数是宗族和地方士绅倡办,原知县李泽芳捐田60亩在本乡曲潭桥设义塾4处。地方上跨族际的学公;既有县西经纬公、县东启明公、县南振南公、县北紫辰公,各有田一至四百余亩,都是士绅倡立,并由其代表经管。在自己家里读书的士子,由学公定期布置作业,评卷发奖。乡试拨旅差费,中功名有贺仪。民国后,四乡公各自转为学校,公产转为四乡教育基金。仍由各乡士绅代表经理。全县有地方教产田1639亩,(还不包括各族学田的产业。)年收租3400余担。这就是集体办学吧。政府仅仅给予一点补助而已。(新中国一来,把所有教产一概算为剥削产业,没收分给农民了,致使办学经费都由政府包干了。)

一县的文化活动,由政府主办者,清代只有一年一度的在大成殿祭孔典礼。民国时期才建了座图书馆,名中山图书馆。其它文化事业,都是士绅或族间办起来的。他们自结文社,例如常宁清末民初,士绅詹明之与县中名宿19人联建文社,推明之主盟执牛耳,没要官方掏钱、加封。士绅吴东皋等5人,自凑钱百贯立文会,不望官库。名曰续文斌武,订定每年春秋两祭先师孔子及文昌帝君,届期集县城,聚首谈心,吟诗论文。这类文会不知凡几。各族修族谱,算是地方一大文化活动。其组织和纂修主要是士绅和族长。历届修县志,知县只是揽个头,出钱摇笔杆,都是士绅所包。常宁历届县志主纂:《康熙县志》是举人殷铭,《雍正县志》是卸篆归来的进士知县段献生,《嘉庆县志》是主人吴山高,《同志县志》和《常宁诗文存》是致士巡抚唐训方。这些人都有是一县名绅。以上文化教育事业,不论思想倾向如何,但也确为社会保存了大量文化遗产。而政府政也简了,权也放了,民间积极性又调动了,官方省力,国库也省钱。

三、恤孤怜贫,素称美德。中国历史上由于经济不发达,溺女风炽。常宁素无育婴机构,直到清光绪四年,巨绅李泽芳兄弟捐田200亩,合银3000余两,众县绅闻风兴起,共捐田千亩,建成县育婴堂,专门收养遗异女婴与孤儿,以后不断扩大成县救济院,增设施医、施药和救灾。诸士绅也在各族置义田、办义仓,设义冢,救济社会孤儿寡老。荒时借积谷以救饥,掩埋无主或无力掩埋的尸骨。

四、民众教化与纠纷调解也是地方一大事情,第一层是族里,第二层到地方。而具体实施则都是大大小小的士绅。清道光间,白莲教一首领郭子绿潜入常宁一村,烧香拜会,村民导入其术,地也无人种了。士绅陈训恭一面闻之于县,一面亲自带人焚其香堂,逐散拜会男女,县府随后追缉,教匪乃靖。清咸丰间,饥馑增多,里中盗贼蜂起,曲潭士绅李岳亭倡捐弭盗公,所以扬言重惩,实则对饥寒者生活上给予关照,或设法支助其就业资本,解决出路,这块地方,盗未起而风已熄,传为美谈。民国三十年天旱,瑶塘村民欲求神祷雨,请士绅萧文阶出任会首,萧见民情难通,对村民说:“我们约法三章,大家吃斋一七,请巫师做道场,有人保证七天能下雨,我当会首由我出钱。如果未下雨,钱由请我当会首的人负担。”再也没人敢承担了。至于地方争山争水,打架斗殴,没有不通过士绅这一调解关的。

五、治山管水、修路架桥、渡口茶亭等等便民利民的公益事业,都非士绅莫属。常宁几处大水堰像鸭婆堰等,牵涉20余里的水利,有跨乡的组织,有常年维修的公产,都是跨地区的士绅合建合管。龙王庙桥公,士绅倡捐建成后,并置恒产以作常年维修之资。桥头有专设施茶水,立凉亭以歇行人。

六、常宁名胜古迹,也是士绅所建。湖南省名寺大义山,地为梁姓所捐,施主是梁姓士绅。东乡清溪书院,政府未曾染指,全是东乡土绅建成。南乡名洞金龙岩,过往官员题诗而已。士绅们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旅游资源。

七、民间藏书,都是士绅们所为。官方就一难藏,二难保。

八、最后还要介绍一事,常宁西南徭山,山丛岭峻,又与五县毗邻,常为盗匪出没之地。历代官兵都是鞭长莫及,即使出兵大剿一阵,事后百姓还是吃大亏。自明洪武起,历经六百余年,战乱频仍。几乎都是地方士绅平息。清末民初,阳山有萧化道、萧学优叔侄,化道曾经几度自办枪枝,自办团练,民国八年,学优大剿诸匪,斩匪首,一次突遭匪袭,学优中弹身亡,叔化道再度领兵,几经周折,配合官兵,才予平息。

九、至于经济事业,旧中国因属私有制社会,常宁县除水口山铅锌矿属省实业厅局经管外,县政府只有一两人的建设科统管,在政府中无足轻重。工商业则有总商会统管,各行业也有同业公会管理。工商业巨子罗达钦,就是民间社团的商会会长,也是有名士绅。士绅刘法阶,就是常宁第一个使用机械电器设备的著名煤矿老板。

转贴于 绅权何来

综前所述,在乡参政议政、教育、军事、文化、教化世人、恤孤怜贫、排难解纷、桥路渡亭、文物培护、经济领域等等方面,士绅为社会、为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士绅既不在朝,也不支薪,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绅权又从何而来呢?首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已任的优良儒家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丈夫“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些就是他们的理想。其次,在野的士绅和在朝的官吏,他们的个人利益也是相同的,也需要互相维护。再次,士绅要实现个人价值,维护个人利益,势必需要通过以上诸社会活动才能显现出来。所以他们去干也是自愿的、乐意的。

至于绅权何来,再看看他们政府的结构吧。据民国三十七年(1948)10月常宁这个38万人口位居湖南省二等县的政府机构人事状况:县政府只有民、财、教、建、军等五科及秘书、合作指导、会计3室,总共56人。外税捐处17人。下面14个乡镇计187人,平均每乡13人(含乡自卫队8人)。241保,平均每保1600人左右。每保2员一丁,都是不脱产的,由政府给予一点津帖。当然政府各级所管的政也就少了。因为社会上许多事都落到士绅肩上了,士绅的权力也就大了起来。但是国家行政经费也就大大减少了。这也算是两条腿走路吧。特别在一个落后的农耕社会里,财政来源本就缺乏,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也算是因时因地制宜吧!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集政、绅、族及许多民间组织于一体,在巩固初建的人民政权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事业发展的繁杂,继续事无巨细,悉仰之于一县之长,工作不甚其繁,支出不堪其重,造成微观管不着,而宏观无暇理。这种包治天下,吃“皇粮”的队伍,自然大大地膨胀起来。而官僚主义、腐败现象也随之增进。机构的膨胀,在国家还没有摆脱落后的农耕社会里,财政来源当然是有限的,以有限的财政资源,而要它再去担负无限的干部吃饭问题,国不堪负,民不堪负,还能拿多少钱去搞建设呢?改革,改革,一句话,还政于民。

从旧社会的历史反思,给我们今天或许还有借鉴价值。

上一篇:会议服务员年终总结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园长年终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