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0 02:23:37

专业技术培训总结

专业技术培训总结篇1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十二五”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着眼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抓住冬春有利时机,结合送教下乡、“农民读书月”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优势快捷高效传播农业技术,积极组织农技专家、培训教师、农技人员“进村头、上屋头、到田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工作原则

(一)立足实际。从我县农业农村发展人才需求和农民培训需求出发,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农村管理与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开展冬春农业生产技术培训,采用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入户指导与集中办班相结合、传统培训与现代培训相结合等方式,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

(二)广泛动员。广泛发动教育培训、技术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工作,推进专家、培训教师、农技人员与广大农户的对接与互动,形成广泛参与、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大联合、大协作、大培训工作格局。

(三)完善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多元参与、广泛培训”的工作机制;建立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培训需求反馈机制,做到“农民点菜、专家下厨”,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便捷地传递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

三、目标任务

围绕全县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的目标任务,着力办好“空中课堂”、“村头课堂”、“田间课堂”三大课堂,着力提升农民素质。今年实施“1231”冬春农技培训工程,即: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100人,提高他们生产技术指导水平;开展农业信息技能培训200人,提高农民信息致富能力;开展职业农民培训300人,提高农民职业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万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务农本领。

四、培训内容和形式

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要根据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重点围绕强农惠农政策、防灾减灾知识、种养业关键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管理、农耕文化等内容,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对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开展培训。

(一)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开展远程科技培训

结合农事季节,通过县农业信息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通过每月播放一次科技碟片,让农民不出村接受专家老师的科技培训。

(二)整合项目培训资源,开展职业农民培训

以省农民培训工程为龙头,结合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3月份,重点面向农业企业人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等,采取集中办班,专家讲课的形式,举办一期层次较高,规模较大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动态、种业科技、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畜禽健康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农业节本增效技术、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等。

(三)结合农事季节,开展实用技术下乡活动

利用春季培训黄金季节,组织开展科技大集、科技大蓬车等活动,把实用技术培训各种班次办到园区、办到村头、办到农民身边,方便农民群众就地就近接受培训。“村头课堂”紧密结合农民的培训需求和学习意愿,紧密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生产特点,精心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师,周密安排培训计划并抓好落实,重点加强冬春防灾减灾及疫病防控、春播春管等技术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组织培训教师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手把手培训、面对面指导、心贴心服务;组织农民到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种养殖场、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等生产基地,开展示范教学、现场培训和实操训练。

同时,结合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粮食高产创建等项目的实施,及时开展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农民培训讲师的科技涵养和知识技能。

(四)抢抓培训时机,开展农业信息培训。利用县农干校手提电脑培训设备,通过在乡镇建立“移动课堂”的形式,举办农业信息培训,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农委成立农业科技大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总体方案制订、组织协调和总结宣传等工作。各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上下一致,整体联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大培训工作,形成强大合力。

(二)加大推进力度。加强培训的督促检查工作,组织专人,通过现场考察、电话抽查等形式,及时掌握培训工作进展,了解培训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措施,确保培训有力有序、效果良好。

专业技术培训总结篇2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加快农业转型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民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核心,培训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重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生产大户等专业农民和农技人员。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要求,坚持模块化教学、百分百回访原则,实行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务工培训与务农培训相结合,普及性培训与提升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全面提高农民培训的满意度和知晓度,为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全市计划培训新型农民3283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下简称“阳光工程培训”)1650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238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0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2950人。

(一)县(区)任务

淮上区: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1080人(普及性培训900人、提升性培训18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550人(普及性培训500人、提升性培训5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430人(普及性培训400人、提升性培训3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人。

五河县: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7300人(普及性培训5920人、提升性培训138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3850人(普及性培训3100人、提升性培训75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900人(普及性培训1470人、提升性培训43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1450人(普及性培训1350人、提升性培训100人)。

怀远县: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16460人(普及性培训11010人、提升性培训545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8580人(普及性培训4500人、提升性培训408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6280人(普及性培训5110人、提升性培训117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1500人(普及性培训1400人、提升性培训100人)。

固镇县: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4490人(普及性培训3130人、提升性培训136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1820人(普及性培训1500人、提升性培训32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2570人(普及性培训1630人、提升性培训94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人。

(二)市本级任务

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3500人(普及性培训2900人、提升性培训60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1700人(普及性培训170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200人(普及性培训1200人);农民创业培训600人。

三、实施内容

(一)分类型组织实施

1.阳光工程培训。主要面向农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民,重点面向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从业人员,开展从业技能、法律法规及农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技能,为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和产业工人。培训组织实施按照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四个办法”、“五项制度”等执行。

2.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主要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基层(县、乡)农技推广人员(种植、畜牧、水产、农机、能源)等,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实用生产技术及农业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提高其科技素质和务农技能,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训组织实施按照《省农业专业技术培训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皖农财〔2009〕311号)执行。

3.农民创业培训。主要对在农村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的人员,开展创业必备知识和能力培训,培养造就一批农村创业者和现代农民企业家。培训组织实施按照《省农民创业培训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皖农财〔2009〕97号)执行。

4.农民科技示范培训。主要面向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及辐射户,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开展培训,使技术指导员全面提升业务素质和公共服务能力,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提高应用农业科技能力。培训组织实施按照农业部关于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有关要求执行。

(二)分对象开展培训

2012年新型农民培训分为普及性培训和提升性培训两个层次,各层次培训对象明确。

1.普及性培训。全市计划培训23860人。

阳光工程培训11300人,主要培训农机手(使用与维修)、植保员(机防手)、农技协负责人、农资经营户、村级财务管理人员、乡村旅游服务员、农村建筑工匠、农产品加工从业人员及有转移到城市务工就业意愿的农民等。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9810人,主要培训油料和棉花种植大户、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大户、畜牧养殖大户(不包括养猪大户)、水产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及农经管理员、渔船检验员、渔业安全管理员、村民组组长等。

农民科技示范培训2750人,主要培训科技示范户及辐射户。

2.提升性培训。全市计划培训8970人。

阳光工程培训5200人,重点培训测土配方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奶站质检员、动物繁殖员、从业渔民(渔业船员)、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内检员)、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内检员、沼气工(建池与维修工、沼气服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负责人、监事、财务人员和信息员)等。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2570人,重点培训粮食种植大户、养猪大户、基层(县、乡)农技推广人员(种植、畜牧、水产、农机、能源)和村级农技员(专职、兼职)等。

农民创业培训对象均列入提升性培训范围,全市培训1000人,主要培训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村经纪人、涉农企业创办人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等。

农民科技示范培训200人,重点培训技术指导员。

(三)分层次差别补助

1、普及性培训

阳光工程培训。面向城镇务工转移就业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农村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现场指导服务累计不少于4次(天)。补助标准为人均350元,中央、省级共补助约300元(按2010年下达的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测算,具体额度待2012年中央资金下达后确定),市、县配套50元。各地面向城镇务工转移就业人员培训,可按照培训不同类别、不同时间,实行差别补助。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种养大户(不包括粮食种植大户、养猪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等培训,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天(18学时)、现场指导服务累计不少于4次;农经管理员、渔船检验人员、渔业安全管理员和村民组组长等培训,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4天(24学时)。补助标准为人均400元(包括市、县配套资金100元)。

农民科技示范培训。每个项目县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组织技术指导员对科技示范户、辐射户,分别进行不少于6次、4次技术指导培训。补助标准为人均约220元,培训经费从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中支出,待农业部下达项目县后确定。

2、提升性培训

阳光工程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4天,现场指导服务累计不少于4次。补助标准为人均约510元,中央、省级共补助约460元(按2010年下达的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测算,具体额度待2012年中央资金下达后确定),市、县配套50元。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粮食种植大户、养猪大户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4天(24学时),现场指导服务累计不少于4次;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村级农技员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30学时)。补助标准为人均555元(包括市、县配套资金100元)。

农民创业培训。培训主要包括集中授课、市场调查、创业设计、岗位实习和指导服务等环节,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其中集中授课时间不少于3天(20学时)。补助标准为人均900元(包括市、县配套资金100元)。

农民科技示范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补助标准为人均约800元,培训经费从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中支出,待农业部下达项目县后确定。

提升性培训尽可能安排到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干部学校培训,并聘请部分省内外有关专家担任培训教师。

四、实施步骤

(一)部署启动(2010年12月-2012年1月)。开展农民培训需求调查,根据省下达的培训任务,公开择优认定培训基地,分解培训任务,并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工作。

(二)项目实施(2012年2月-11月)。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有关培训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要求组织实施项目。适应地方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选定培训学员,选聘培训师资,安排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培训。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强化过程监管,采取随机抽样、暗访等多种方式不定期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培训质量。项目实施周期1年,各县(区)要于10月底前完成年度培训任务。

(三)总结考核(2012年12月)。各县(区)在完成年度培训任务后,认真进行检查验收,并上报项目验收总结报告和年度工作总结。市农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考核工作,考核通过专项督查、抽查,并结合平时掌握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考核结果纳入民生工程考核总分。市农委对培训工作成效突出的给予通报表彰,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取消其下一年度承担培训任务的资格。

五、保障措施

(一)摸清培训需求。全面深入开展2012年新型农民培训需求调查,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规模和重点培训对象。一是立足现代农业发展,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为基本对象,以生产大户、示范户、村民组组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为重点,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二是着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和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区,对拟转移就业农民,特别是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出现的大量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

(二)构建培训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作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发挥科技推广前沿阵地的作用,牢牢把握市场和效益这个主题,从主导产业、农民家庭重点经营项目和务工要求入手,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二是充分发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用。充分利用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的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开展农民培训。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充分利用高中等院校,特别是各级农广校、县(市)级职教中心、职业高中的资源开展农民培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府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类社会教育机构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新型农民培训。

(三)实施模块化教学。针对不同培训类型、对象,规定培训内容和时间,逐步实施模块化教学。从今年起,农民创业培训的所有培训对象,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机手、植保员、测土配方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奶站质检员、动物繁殖员、从业渔民、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内检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农资经营户、村级财务管理人员、沼气工、乡村旅游服务员,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粮油棉种植大户、特色经济作物(蔬菜、食用菌和茶叶)种植大户、畜牧养殖大户、水产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经管理员、渔船检验员、渔业安全管理员、村民组组长、村级农技员,农民科技示范培训的技术指导员等,均将按照省统一规定的培训内容和要求组织开展培训。

(四)加强条件建设。一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各级农委利用各种政策和扶持手段,支持培训基地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每个培训基地要与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龙头企业、省级以上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开展结对行动,构建农民培训实习实训基地。二是严格基地认定。切实按照基地认定条件,面向社会择优认定培训基地,确保认定的培训基地具备资质要求以及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教学场地、设施设备、师资力量、实习实训基地等培训条件。

(五)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在继续推行项目法人制,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基地认定、项目公示、月度报告、台账管理、督查验收等制度同时,重点建立健全三项制度:一是坚持第一堂课制度。培训基地每期培训班开班,须向项目管理部门报告。项目管理部门安排有关人员到培训班上第一堂课,宣讲相关政策,了解培训开展培训及学员要求等情况。二是建立100%电话回访制度。培训项目管理部门根据每月培训基地的月报台账,对已培训学员进行100%电话回访,及时剔除回访中培训不合格的学员。三是建立新型农民培训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推进会议,总结上季度培训工作,对存在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并布置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推行多样化培训模式。一是“校企联合”培训模式,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二是“校社联合”培训模式,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技协等组织,解决农户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三是现场推广模式,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鱼塘圈舍指导服务。同时组织生产大户、示范户对左邻右舍现身“说法”,示范引导。四是现代远程培训模式,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网络,通过举办农情报道、科普专栏和咨询热线、农技110等,大范围开展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科学技术、生产经营信息等培训服务,提高培训效率。

专业技术培训总结篇3

以强化科技支撑和加强农技人员队伍及科技示范户建设为重点,讲解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全区农业科技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技术业务素质以党的xx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委会精神为指导,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目标,,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挑战和做好年农村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训对象

重点向那些愿意接受新技术、新成果的农民传播相关知识。培训农民3.5万人次以上,主要是针对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户。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种田大户等实用人才600人,培训区乡两级农业站的农技推广人员50人。

三、培训内容

推广普及玉米、水稻、大豆良种和机械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农区统一灭鼠技术、旱作节水技术、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少耕、免耕栽培技术、高油大豆综合配套栽培技术、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绿色水稻综合生产技术、水稻免耕轻耙节水栽培技术、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四、培训形式

冬春种植业科技培训活动(以下简称“冬春培训”主要以集中办班讲课、电视讲座、播放专题片等形式进行。

(一)重点解决全区种植业生产中存在疑难问题。邀请我区“冬春培训”技术依托单位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专家授课。集中办班讲课。由区乡两级农业站技术骨干讲解种植业实用技术。

(二)组织广大农民收看电视专题讲座,电视讲座。春节前后在区电视台举办专题讲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电视收视率,以此来扩大培训面,收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同时,农技推广部门和区电视台要加强合作,将年重点推广的实用技术制作成专题片,区电视台播放。区《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挂图》3万张以及其它技术资料。指导农民搞好生产经营。

(三)参与兄弟单位的科普活动。积极参与科委、科协、工商等部门组织举办的科普活动。

五、时间安排

活动总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筹备阶段:完成培训师资等培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活动阶段:按计划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冬春培训”活动,全面掀起“冬春培训”高潮。具体安排见附表一、附表二、附表三。

(三)总结阶段:完成检查验收和总结报告。

六、组织保障

(一)区农业局局长为副组长,加强领导。冬春培训”今冬明春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区里成立由主管农业副区长为组长。各乡镇(街道)主管农业的乡镇长(主任)为成员的冬春种植业科技培训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区农业局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区农业局副局长兼任为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组织,由主要领导任组长,负总责,主管农业工作乡镇长(主任)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二)结合重大农业技术推广、科普宣传活动的开展,整合力量。冬春培训”活动要紧密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等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项目的实施。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实施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全面展开和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经济组织等要积极参与。

专业技术培训总结篇4

关键词农业技术人员;素质状况;问题;对策;辽宁朝阳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393-01

科技实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朝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下简称县农业中心)是全县综合性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机构,为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对该县农业中心技术人员素质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1专业素质状况分析

朝阳县农业中心由推广站、植保站、土肥站、环保站、蔬菜站、质检站、农广校和办公室等8个站、室(校)组成。

从文化结构看,全体49名在职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占53.06%,大学专科占26.53%,中专及高中以下占20.41%,其中,全日制本科仅占2.04%。从农业技术职务看,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均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2.65%,初级职称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4.70%。从专业结构看,农学本科占技术人员总数的53.06%,农学专科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8.37%,农学中专学历占技术人员总数的6.12%,非农学专业学历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2.45%。其中,全日制农学本科仅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04%。从来源渠道看,人员仅占2.04%,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占技术人员总数的51.02%,党政机关及其他单位调入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8.37%,其他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8.57%。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2.24%,31~40岁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6.73%,41~50岁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0.61%,51岁以上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0.42%。从配置情况看,配置在业务站占技术人员总数的73.47%,配置在综合办公室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6.53%,其中,配置在领导岗位占技术人员总数的8.16%。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总体文化素质不高

由于门槛过低,加上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人员来源复杂,造成技术人员队伍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2.2专业不对口

从专业结构看,全日制农学专科以上学历仅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4.49%,其余75.51%技术人员为农学中专学历或第一学历为非农学专业,缺少蔬菜、植保、土肥等重点专业技术人员。

2.3专业人才短缺

经过正规、系统农业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少,既有农学专业知识,又掌握植保、土肥、蔬菜等学科知识的人员更少[1-2]。

2.4人员配置不合理

从各站技术人员配置情况看,真正工作在农业技术推广一线的技术人员仅占50%左右,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一线特别是一些主要业务站,如蔬菜、植保、土肥、推广等站的技术人员十分紧张。

2.5高素质技术人员分配不均衡

各站技术力量分布不均,蔬菜站、土肥站、植保站高学历、高素质技术人员极为短缺,急需新人补充。

2.6存在断层隐患

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占12.24%,而41~50岁和51岁以上所占比例分别高达30.61%和20.42%,队伍老化现象严重。

3提高技术人员素质的对策

3.1严格准入制度

朝阳县农业中心技术人员必须立志献身农业,服务人民,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县农业中心技术人员要求具备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水平,中专毕业生应有进修大专以上学历的意愿。要提高和保证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必须严把进人关口,规范该县农业中心技术人员准入制度。朝阳县自2006年实施规范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成效明显。该县农业中心应根据本单位技术人员需求情况,及时向地方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岗位招聘申请和具体要求。提出申请时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优化现有人员年龄结构梯次配备;二是要切实体现岗位需求;三是要着眼长远和人员专业结构。人员招聘后,必须分配到业务站从事业务工作。

3.2完善农业技术人员遴选制度

一名优秀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仅需要正规的农业专业教育,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县级农业技术人员必须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定年限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或其他农业科技工作者中遴选产生,建立县乡遴选的农业技术员晋升制度。具体做法是: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应到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在工作一定年限后成绩突出或有特殊贡献者,方可选任到县农业中心工作。但是,对于招聘的高学历人员可以破格晋升,如农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经过1~2年的业务实习或研修后可直接进入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工作。这样既可解决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不足特别是高素质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又可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中高素质技术人员的晋升和出路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基层,努力工作。

3.3加强专业培训

国家农业“两法”中都有关于对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的要求,因而做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是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础。一是加强培训的组织领导。县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教育培训领导机构,统筹安排,科学部署,制订切实可行的年度培训工作计划,进行年度教育培训检查督导。二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不同对象的要求,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确保教育培训与实践需要相结合[3]。三是加强师资建设和教材编写工作,一方面从一线农业技术人员、大中专院校、市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中选聘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的人员担任教师;另一方面根据农村技术推广实际和教育培训的需要,组织资深专家和学者编写农业技术培训教材。

3.4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

一个好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促人奋进。采取立体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全面评价一个人,有利于人尽其材,发挥每个人的优点[4]。同时,还可以发现某人某个时期某项工作的状况,从而及时制订培训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工作。原辽宁省人事厅于1997年下发关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有关问题的通知(辽人发〔1997〕1号),该通知对考核内容、方法,考核结果存档、备案,考核结果的使用等方面均做出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细化并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对每名技术人员做出科学评价,有利于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4参考文献

[1] 路战远.加快内蒙古自治区农机科研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1-2.

[2] 王红彬.合江县当前农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刍议[J].泸州科技,2001(3):23-26.

[3] 许柏林,孔祥松,丁传云.乡镇农技人员社会压力的分析与缓解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8):218,220.

专业技术培训总结篇5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9.1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9-22-03

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是生产经营中的关键人员、核心力量,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持续有效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有助于促进人才资源的保值增值和高效开发。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最直接方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在加快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创新培训理念模式,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不断探索完善培训的方式方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协调发展。

一、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员工培训一般分为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技能操作人员培训三类,从企业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中发现,三个类别的培训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相对薄弱,主要原因是:

一是课程设计困难。由于专业技术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专业性强、业务领域广、知识技术更新快,因此在培训内容选择、课程设计上存在较大难度,特别是一些应用范围小、实践性强的技术门类,教什么,怎么教的难题始终存在。

二是培训资源不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在师资、教材等方面资源不够丰富。特别是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在师资方面更显得力量不够,如要聘请到高水平专家存在一些实际困难。

三是工学矛盾突出。专业技术人员都是企业生产建设的骨干和生力军,工作任务重,岗位难以替代,导致参加培训与岗位工作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即使一些技术人才参加培训的主观能动性较强,也会经常受到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安排的限制。

四是培训模式落后。内容上,重理论教学,实际操作不足;方式上,重课堂灌输,学员与老师互动交流不足;手段上,以文字讲义为主,现代化手段应用不足,客观上制约了培训的效果。

二、以技术难题攻关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模式

针对上述的原因和问题,巴陵石化供销部摒弃以往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模式,创新思路,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开创了以技术难题攻关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培训模式概述

按时间顺序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预习及总结本单位技术工作、针对提出的技术难题进行集中授课和教学研讨。专业技术人员接到培训通知后,按照课程设置,自学、预习有关内容,并提出在工作中所遇到的生产或科研疑难问题。培训老师将对专业技术人员准备的各类问题和交流材料进行分类汇总,设立技术难题研讨题目,与授课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制定教学培训方案。然后进入集中脱产培训,按照课程设计内容进行学习、研讨。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现场教学。一般脱产学习8周左右。第二阶段是带着问题回企业实践,完成解决技术难题的研修报告,历时12个月左右。专业技术人员将运用集中培训阶段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完成解决专家组所指定的技术难题的研修报告。期间专业技术人员始终与专家保持联系,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第三阶段是审议解决技术难题的研修报告。专业技术人员完成解决技术难题的研修报告后,集中进行交流答辩,专家讲评,答辩合格者准予结业,带回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此阶段一般1周左右。各教学阶段总历时约15个月,其中脱产学习60天左右。

(二)培训流程

1、进行需求调查,选择课题。多渠道进行需求调查,专业主管部门、直属企业、高校、生产技术人员、网络、报刊、杂志等,了解公司专业发展规划和最新动态;企业技术现状和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调查方式有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2、确定开班宗旨和培训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弄清课题与生产现状的具体关联,研究课题所涉及的技术环节,确定所涉及的知识技能范围和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前沿知识,分析所涉及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层次水平、文化程度、应有的专业条件及其与课题的相关程度。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训班的宗旨及培训对象。

3、成立专家指导小组、召开论证会。由项目负责人聘请有丰富专业经验的专家和领导担任专家指导小组成员,负责审定培训方案,参与教学组织和教材开发、指导完成解决技术难题的研修论文及答辩等工作。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培训方案进行审定。根据专家指导小组论证会,进一步改进培训方案和课程设计,并注意讲授、研讨、案例分析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4、以专家组为核心,聘请教师。在外请师资选择上,强调“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掌握足够现场案例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并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原则,聘请集团公司总部、科研院所、石化企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来授课。特别注重行业一流,系统领先的专家。

5、组织教师编写教材。项目负责人与外请老师充分沟通,让他们掌握专业技术人员所选择解决技术难题的情况,了解培训目标、培训对象的层次及水平、课程设计、培训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与教师共同商定讲课的内容和其它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选取结合课题的新知识、新理论、新工艺的内容。

6、组织教学,及时了解情况。由于项目运作时间长,集中时间短,在集中授课期间项目负责人主动积极地与学员、教师沟通,及时把专业技术人员对培训的意见与建议反馈给教师,使教师有针对性地修改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以保证培训效果,企业实践期间加强与专业技术人员联系,督促课题进展,保证专业技术人员与专家的联系畅通。

7、教学反馈和评估。教学反馈立足于改进培训工作,注重围绕专业技术人员,从专家、企业、行业系统三个环节,保证反馈及时有效。评估是检验整个培训的关键,主要看技术难题的解决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的提高方面。

三、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模式的特点

(一)找到了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发展的结合点

企业是经济组织,经济组织要讲效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是生产经营中的关键人员,能否解决技术难题是提高经济效益、衡量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培训以突出解决石化企业技术难题为导向,既考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又在解决难题中锻炼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动手能力。

日常工作中专业技术人员忙于日常事务,很难静下心来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即使有时间,也苦于没有高水平的专家指导,也难了解石化系统面上的情况,专业知识、经验教训很难做到共享。

经过实践探索,我们找到一个连接企业发展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培训的纽带——企业技术难题,在此基础上按照集团公司战略发展规划、跨国公司人才素质标准以及结合国内外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前沿内容来组织教学活动,突出抓核心能力的提高。

(二)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资源共享的实际

以专家组为核心,组成开放式的师资队伍。为了更好地落实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成立了19个专业的专家指导小组。每个指导小组由4—6人组成。通过专家指导小组来讨论和确定培养方案,进行教学策划和课程设计,参与教学工作,审查技术难题确定的立项报告,指导攻克技术难题,对解决技术难题项目进行评审。其中专家组长须熟悉生产实践并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有创新思维。以专家组为核心,经过专家组成员的推荐,又吸纳了来自国内企业、科研院所的权威和高等学府的100多名院士、专家、学者,为学员授课、主持研讨、指导解决技术难题项目的研修报告。目前,初步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师资队伍。这些专家学者的理论水平很高,实践经验丰富,思想上不保守,肯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传授给学员,同时具有敬业奉献精神,严谨科学态度和一流人品。开放式师资队伍的建立是集合系统内和系统外资源的结果,是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嫁接给专业技术人员的有效载体。

(三)遵循了“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人类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践和认识是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只有满足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的需要时,才有其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两次飞跃,即在实践中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认识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在培训过程中,转变了以往只重视书本知识传授,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典型实例分析等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独立思考及创新意识,把学员已积累的实践知识通过培训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完成到理论的升华,用于指导实践中技术难题的解决,使过去的隐形知识显性化。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巴陵石化公司供销部通过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实施的难题,实现了培训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

(一)从专业技术人员角度讲,为公司培训工作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对企业职工培训起到示范作用

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模式是非常有效的。炼油设备组在专家指导小组的指导下,充分研究了在石化企业中设备领域存在和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结合石化企业设备领域今后技术发展方向,选定炼油企业普遍存在和较难解决的设备难题——临氢设备问题,作为本班的技术难题的课题。学员们认为该班教学内容准备充分,选题恰当。用该班学员的话说: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个中心、2个扩展、3个紧贴。1个中心是指以临氢设备为中心,突出工作中普遍遇到的问题。2个扩展是指从培训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扩展培训。3个紧贴指的是紧贴企业实际,紧贴技术难点,紧贴工作需要。学员普遍反应,经过培训之后,他们深化了理论功底,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掌握了全行业情况,建立了互助关系。

(二)从生产管理角度讲,对生产管理起到了指导作用

催化裂化专家组组长在指导三期催化裂化培训班过程中,每次都把来自不同单位学员的技术难题进行提炼,汇总成催化裂化装置运行情况存在问题表,这样中石化催化裂化生产装置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对总部宏观管理起到指导作用。

(三)从企业角度讲,为他们输送了一批解决实际问题的专家

经过培训的学员回到工作岗位以后,他们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很好地应用到生产实际,能够正确分析和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使企业生产管理、企业发展与时俱进。第一期催化裂化培训班专业技术人员讲到,在他们单位中参加培训和不参加培训的技术人员工作效果不一样,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提升管道改造,他负责的MAP新技术实现了催化裂化重大工艺革新,超出了国际水平,催化裂化烯烃降低的结果极大地改善了油品的质量。

(四)从学员角度讲,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建立了技术交流网络

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是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的基石是要有创新型科技人才。一个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是建立在对本领域或装置深刻全面掌握的基础之上,只有具备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意识,才能有所创新。这种培训形式,能够使学员达到对本装置工艺流程全面的深刻理解,从表面现象能够分析到深层机理,甚至对于搞工艺的技术人员能够从装置设计的角度考虑工艺问题,形成一个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装置运行过程中,不光是等它出现了问题,能够解决;而且能够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一一解决,这样才更主动,才有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敬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之我见[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专业技术培训总结篇6

__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是一个集边、少、山、穷为一体的典型少数民族山区农业县,位于普洱市东北部,分布于北纬23°34′20″至24°21′40″,东经100°21′至101°31′。地处横断山脉以南的哀牢山与无量山顶部,由哀牢山与无量山两脉从北向南横贯控制全境。全县辖5乡4镇,111个村(居)委会1658个村居民小组。有汉、彝、哈尼、拉祜、傣等21种民族,少数民族占53.3%。20__年末总人口20.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54万人,占总人口89.04%,乡村劳动力10.61万人。全县国土面积4109.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7.7%。20__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6.1万亩,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4.22万亩,粮食总产7750万公斤。桑园面积1.08万亩,果园面积1.18万亩,茶园面积6.21万亩。畜禽、水产已初步形成以猪、牛、鸡、稻田养鱼等为主的养殖业。

二、__县农民科技培训概况

到目前为止,__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通过“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农民4474人,颁发“绿色证书”2433人,建“绿证村”10个;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农民1010人;通过“阳光工程”实施,累计转移31256人;通过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咨询、示范、指导年2万余人次,从培训角度有效解决了农民普遍关心的难题。

__县农民科技培训主要由农业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担,学校除完成相应学历教育外,一直承担全县农民科技培训任务。20__年__县农广校又被我县“阳光工程”办公室认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开始承办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培训。20__年,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担__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完成1010人的培训任务,现已顺利通过验收。目前,农广校聘用的兼职教师已达30人,多数教师经过一次次山区教学实践过程的锻炼和考验,适应农村教学特点。

县农广校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机管理服务总站、水产站、畜牧局、等农口部门及县科委、科协联合协作,积极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咨询、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全县农村每年约有2万多人次的农民通过不同途径接受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与咨询,使农业实用技术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和推广。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完全有能力承担和开展各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活动项目。

三、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必要性

当前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在推进,对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有待解决,各类农业新技术亟待推广应用。开展科技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显得十分必要。

四、培训目标

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结合实际,围绕__县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全县筛选有一定产业基础,农民有强烈要求的70个示范村,开办蚕桑、茶叶、冬农开发、蔬菜、水果、山区农作物种植(玉米、水稻高产创建)、稻田养鱼、畜禽养殖等专业培训班。每一个村组织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专业农民50人,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全年参加培训15天以上,接受现场指导15次以上,使农民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根据所学知识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受培训的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高于本村同行业上一年平均水平的30%以上,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推进示范村“一村一品”发展。通过培训后,第二年帮助50名农民经过生产实践操作及考核拿到“绿色证书”,第三年依托一个特色产业,组建或完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我县农业生产真正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走出一条适合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组织实施

(一)培训单位及人员

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确定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定点培训机构,负责全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实施。县农业局与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签订项目实施合同,明确培训任务和要求。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从现有的专、兼职教师和全县农技人员中选聘业务骨干,组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教师队伍,对示范村的专业农民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形成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民培训模式。

(二)培训实施计划

第一年(20__年)培训内容以主导产业的基础知识为主,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指导专业农民进行科学配方施肥、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20__年1-3月,成立新型农民培训领导小组,确定培训机构,选聘各专业教师,并落实示范村,每村选定注册学员50名,制定各专业培训和指导方案。编写和组织教材,举办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启动仪式等。

二是实施阶段:20__年4月—11月,选派各专业教师进村开展系统培训,采取进村集中办班的方式累计不少于15天,结合农时季节现场指导不少于15次,使受训农民基本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能及相关知识。

三是总结阶段20__年12月,县农业局采取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方式,对每个示范村进行检查验收,形成总结报告。

第二年(20_

_年)培训内容主要是各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经过生产实践操作及考核后,使50名农民拿到绿色证书。第三年(20__年) 培训内容着重于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上。结合农村政策与法规、市场营销等。通过培训后,促进产品升级、成立产业合作社、协会等。

六、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是项目总投资:按每人500元估算, 70个专业村×50人/专业村×500元/人=175万元

二是投资来源:申请上级补助每人300元, 70个专业村×50人/专业村×300元/人=105万元

三是缺口70万元自筹。

七、经费使用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补助的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培训结束后,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凭培训台账和县农业局出具的检查验收合格证明,到县财政部门报账。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购买教学耗材、讲课人员的讲课费、误餐费、住宿费、交通费以及购买和编印培训资料,即教师讲课费占20%;教师交通、食宿和师资培训费占30%;购买教材编印资料费占30%;教学耗材、牌子和证书占10%;培训管理等其它费用占10%。

八、保障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加强领导

县人民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农业局,由一名副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以加强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领导。

(二)建立责任制,加强监管

专业技术培训总结篇7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素质 职业技能 能力平台 实训模块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是部级示范学校,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研究、教学基本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等有近五年的实践与探索,深刻体会到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技术人才,必须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训练为突破口,建立实训基地,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劳动者的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为此,我们将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这两个方面。

1.电子工艺实训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遵纪守纪、操作规范的职业作风。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求实创新的职业意识。

为落实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实训中心结合每个实训模块制定和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并结合技能培训题目,专门设计培养团结合作、求实创新意识的内容,将素质养成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电子工艺实训的技术基础能力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涵盖多个技术领域、门类齐全、专业众多的产业。因此电子工艺实训的技术基础能力目标确定为:

(1)电子基本能力平台――从事电子操作技工必备的基本能力。

(2)电子专业能力平台――从事电子产品开发、制造,维护技术人员必须的基本能力。

(3)电子职业能力平台――从事高新技术进行实际应用和对高新技术设备进行操作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环境对实训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保证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和实际操作的效果,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建设均按照电子工厂的环境、氛围设计实施的。

1.实训场地

目前实训基地一期建有三个实训车间,每个车间建有两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设有20个工位(每个工位配备一套工具和一只万用表,可供一个学生使用),总共120个工位,可同时接纳三个班120人的学生进行电工、电子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培训。实训基地二期建设已启动,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和职业能力的培训。

2.实训车间工位的布局

由于电子工艺实训离不开手工焊接、装配、调试、总装等工艺流程,故将实训车间分成两个区域:装配区和调试区,装配区有40个工位,调试区有6个工位,这两个区域完成的功能、培训目标不同。装配区用于完成手工焊接练习、电子产品装配等过程,调试区用于完成电子产品的测试、调试等过程。

3.实训车间的环境布局

营造一种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氛围对于实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实训车间的墙面上悬挂实训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等,并布置与电工、电子工艺实训相关的实物(各种电子元器件)展板。

三、实训教学管理

实训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实训的效果。

1.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实训基地的管理模拟工厂的管理模式,设立拉长(Line)、总拉长负责制,即每条生产线配备一名拉长(指导教师),指导20名学生的实训工作,各拉长服从总拉长的统一管理。拉长和总拉长都设立了相应的岗位负责制度。

2.实训教学课程及内容。电子工艺实训属于电类各专业最基础的技术层面,也是学生动手操作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同时也为专业能力训练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此已开设的实训教学课程有初级、中级电子工艺实训、实用电工实训、电气工程实训、计算机拆装实训等。将要开设的课程有:集成电路应用实训、彩电维修实训、表面贴装实训、印制电路板制作实训等。其中初级电子工艺实训内容包括三个模块:手工焊接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简单电子产品――数字万用表的组装;中级电子工艺实训内容包括六个模块:手工焊接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较复杂电子产品――调频调幅收音机的装配与调试、电路工作点的检测、计算机辅助设计――用PROTEL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和印制电路板图、收音机故障分析排除能力等。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3.学生实训管理。为强化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首先要接受实训前的教育,内容有实训的目的、意义、要求及安全用电教育等,学生考勤要打卡,上下班各一次,学生进入实训车间必须穿工作服,佩带胸卡才能上岗,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其次,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实训内容的实施、操作要点,设立一些实训内容专门训练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4.学生实训考核评定。学生实训成绩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结果,采用模块考核与评分结合的方法,例如,电子工艺实训成绩100分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两部分,职业道德素质考核占30分,操作技能考核占70分。在教学内容的实施操作中,始终把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并贯穿在实训的全过程中,培养出工科电类、非电类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四、在实训教学中完善实训教学文件

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积累和总结了不少的教学经验,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逐步完善了实训教学文件。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还应有实践经验,特别是动手操作的能力。为此,实训中心把教师分批送到电子工厂参加为期三个月到半年电子工艺生产实习,熟悉工厂生产程序及全面质量控制,掌握电子工艺的基本操作技能;从电子工厂引进技术人员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六、取得技能资格认定,加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电子工艺实训面向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学生。随着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生产设备的不断更新,岗位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从事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高。因此,经过正规培训并获取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们正在积极配合信息产业部进行相关的技能等级鉴定方面的工作,学生在毕业时除获取相应的毕业证书,经过培训考核后,还可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或上岗证书,这也为学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职业技术基础。学生们普遍反映,经过短短两周的实训,学到了课本以外的许多东西,有岗前培训之意,这适应2l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2]陈桂珍等.加强实验室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实验技术与管理.

[3]顾志良.借鉴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经验,探索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之路――赴加拿大BCTT考察报告.北京联合大学高教研究,2000,(1).

专业技术培训总结篇8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相应的机构更精简、资源更集约、管理更专业、流程更优化,这对电力企业技能人员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设备的更新、改造,对安全生产和供电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强现场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某地市供电公司生产技能人员培训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影响制约培训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

供电;现场;培训;对策

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某地市供电公司在实施“三集五大”体系改革后,组织机构和人员的岗位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机构数量由48个减为25个,有16.3%的技能人员岗位发生变动,“更扁平、更集约、更专业”的要求迫使员工加快转变观念,熟练掌握岗位职责、标准化工作流程的意识,以进一步提升技能水平。

1 一线员工现状分析

目前,该地市供电公司共有生产技能人员498人,主要专业有电网调控运行、输电运检、变电运检、城区配电、城区营销、信息通信运维。生产技能人员结构现状分析:

1)生产技能人员年龄结构:55岁及以上17人,占总技能人员的3%;50-54岁21人,占总技能人员的4%;45-49岁53人,占总技能人员的11%,40-44岁77人,占总技能人员的15%,35-39岁55人,占总技能人员的11%;30-34岁60人,占总技能人员的12%;29岁及以下215人,占总技能人员的44%。

2)生产技能人员文化程度:硕士11人,大学本科255人,大学专科147人,中等职业教育38人,高中24人,初中及以下23人,在总技能人员中的占比分别是2%,50%,30%,8%,5%,4%。

3)生产技能人员专业技术等级: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7人,初级职称266人,无职称204人,占比分别是0.2%,5%,53%,42%。

4)生产技能人员技能等级:具备高级技师资格6人,技师资格87人,高级工资格77人,中级工资格37人,初级工资格16人,分别占比是1%,17%,15%,7%,3%。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技能人员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平均年龄33.42岁;整体文化程度较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总生产技能人员的83%;相应的技术、技能水平不高,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占总生产技能人员的5%,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占总生产技能人员的18%。整体来看,技能人员的基本素质较高,但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经验欠缺。面临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任务异常繁重,唯有通过有效的培训,掌握扎实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技术水平,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2 制约培训效果的因素

2.1 形式单一,缺乏评估

目前采用的培训方法主要有三种:“送出去”:即组织员工参加上级公司开展的培训,如XX专业高级技师培训班,生产技能人员II级III级轮训,技师、高级工岗位能力提升培训等。“请进来”:即聘请公司系统内在某个专业具备领先水平的专家进行现场授课,或在某个设备更新改造时,聘请厂家技术人员对新技术的应用进行讲解;“集中学习”:各班组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为本专业理论知识讲解或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探讨。以上培训方式缺乏灵活性,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检查而学,员工学习的目的性不强,浮躁、不能潜下心来学习;生产一线人员的工作内容都是现场的实际操作,而目前的培训内容较多的偏重理论的学习,没有付诸于实践,结果是员工在培训完成后还是不能胜任相关的工作。管理人员在培训结束后未能及时的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使得员工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2.2 工学矛盾凸显

青年员工,有着满腔的热情和学习的欲望,但几乎没有时间参加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培训,为了确保生产工作的正常、顺利的开展,据统计,能够参加国网公司组织的培训人数,平均每年每专业只有1人,每期5天;参加公司组织的生产技能人员培训,平均每年每专业有6人,每期10天。在设备、线路的改造、更新维护时,也只有少数、个别的人员能与厂家的技术人员进行直接面对面的沟通学习。一线员工长期参加脱产培训的难度不断加大。而对于年龄偏大的员工,已经没有了继续学习的时间和经历,他们认为目前掌握的技能和从事电力工作多年所积攒的经验,已经能够满足本职工作的需要。但是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深入,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知识和技能水平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岗位的需要。

2.3 目标模糊,缺乏激励

年轻的员工,入职时间都比较短,加之对企业的熟悉也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所以就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因此也就不知道学习的方向在哪里。班组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培训的内容一成不变,没有体现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员工培训的差异性。没有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的快速成长。

3 提高培训效果的对策

3.1 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领导高度重视培训工作,把培训工作作为全面建设“三集五大”体系和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各部门间横向协同,精心策划,周密部署,落实职责分工,明确规定对各类生产技能人员的培训项目、内容、方式和培训标准,保证各项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增强生产技能人员参与培训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促进生产技能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使员工转变培训观念,将“要我培训”转变成“我要培训”,员工主动的接受培训,参加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从而创建更优的绩效。

建立“问、练、查、评”的培训常态机制。“问”是指采用技术问答、现场提问的方式,在每一个工作现场至少掌握一个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练”是指采用事故预想、现场演练等方式,每月在现场停运设备或培训设备上至少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次实操练习。“查”是指采用培训标准定期评估的形式,检查各专业生产技能人员是否达到应有的技能水平。“评”是指每年开展一次现场培训典型经验评选和,促进优秀成果共享,推进现场培训管理水平共同提升。

3.2 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

众所周知,培训计划在企业培训管理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出发,根据企业各种培训资源的配置情况,对计划期内的培训目标、对象和内容、培训的规模和时间等一系列工作做出的统一安排。培训计划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培训需求分析成果的落实,也关系到企业员工整个培训过程的顺利实施和运行,从根本上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

按照专业分类以及工作经验等级将班组一线员工进行Ⅰ、Ⅱ、Ⅲ级划分,分别为进厂3年以内非工作负责人、工作负责人、班组管理人员(安全员以上),根据各专业岗位技能现场培训的各项要求,编写“岗位技能培训标准”,分专业、分技能等级对每一层级所需掌握的现场技能进行详尽的阐述,使每一个员工都明确个人当前的技能水平和应达到技能水平,明确学习的目标。

3.3 丰富培训形式,有效激励员工

师带徒。以“师徒合同”为基础,明确师徒职责和徒弟在考核期内的培训目标,规范“师带徒”考核评价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对徒弟的转正定级考试成绩和日常表现进行考核计分,凭借师徒二人的年度总计分评选优秀师徒并进行经济奖励,确保“师带徒”活动质量。

作业前培训。针对大型、复杂及特殊重点工作,围绕作业方案、作业指导书、安全措施、作业质量要求等,在开工前进行培训辅导,确保作业人员熟悉工作流程、要求、内容及危险点,保证作业安全和质量。

轮岗交流。制订培训、考核、选拔等一系列轮岗措施,在联系紧密的专业之间率先开展小范围轮岗,通过不同岗位之间的交流协作,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在保证“五大”体系建设有序平稳实施的同时,使员工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提高工作绩效。每一个技能人员在培养期内要至少进行两个专业的轮岗学习,同一专业不少于两个班组的轮岗经验。

3.4 合理利用资源,解决工学矛盾

提高两个实训基地的利用。结合春秋季和全年检修计划,分专业组织生产人员在“多功能一体化变电运维实训基地”和“输电线路实训基地”进行技能培训,模拟检修工作,实施全方位实操技能培训,为技能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较好的解决了工学矛盾的问题。

加强内训师资队伍的建设。聘用内训师,满足单位内部生产技能人员培训工作的需要。同时建立内训师管理制度,对内训师的培养进行规划,通过强化专业理论、技术知识、技能操作、教学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升内训师资能力,从而促进生产技能人员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3.5 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及应用

组织各班组、各专业人员积极开展培训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工作。通过技能竞赛,技能鉴定检验培训效果,以赛促培;分阶段对培训的师资、参培员工以及员工通过培训掌握的技能在现场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估,适时改进培训计划、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开展扎实有效的经验交流、论文评选、成果等活动,使之成为总结交流经验和展示推广成果的重要平台;结合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对优秀的成果进行奖励,进一步激发员工创新成果,并及时补充到制度当中,使其规范化,制度化。

通过采用这些有效的措施,合理的安排培训,并及时掌握培训的进度,进一步激励员工的培训积极性,切实提高某供电公司生产技能人员的培训效果,确保企业生产经营与各项工作计划的顺利进行,从而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为电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人力资源大师德鲁克说过: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是使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和源泉。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遵循培训管理规范,加强考核并不断创新,实现“人才强企”适应电网发展需要,全面提高电力生产技能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07.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02.

[3]张丽萍,吴群.实训与实际结合 提高电力培训的实训效果.中国电力教育,2011(24):39-40.

[4]石金涛.培训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赵若燕.加强企业员工培训的建议.现代企业文化,2009.

[6]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赵春霞.关于企业员工培训的几点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08.

[8]王相平.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

[9]陈燕春.论电力企业如何做好基层员工的技术培训.现代商贸工业,2011.

上一篇:制冷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下一篇:药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