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8 08:27:38

古筝毕业总结

古筝毕业总结篇1

古筝艺术,是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中闪烁着光芒的奇葩,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筝乐流派作为中国古筝流派的第1大派,它的存在与发展浓缩地反映了近3千年以来,古筝艺术的印记,以及当地人们独有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对河南筝乐的起源、发展、艺术特色,河南筝乐的演奏技法,河南筝乐名家推动河南筝乐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详细的概括。通过对河南筝流派的探讨,对河南筝乐代表曲目细致的分析,结合现代筝乐创作的流向与发展,总结出河南筝乐对现代筝乐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推动作用。河南风格的古筝艺术的影响力使现代古筝艺术的发展更加生机盎然!

关键词:河南筝乐;河南风格筝曲;曹东扶;艺术发展

ABSTRACT

Zheng art, one of the rare and beautiful flowers in Chinas musical flower garden, constitute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ent of Henan School of Zheng, known as the first one in China, reflects concentratively the track of the art dating form three thousand years ago as well as the longing for a better life of the locals unique eathetic taste. The thesis takes a deep look into the Henan Zheng about its origin, development,artistic features, techniques of performance, the great contributions made by local musicians and reaches a brief elabor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Henan Zheng represents a powerful dffects and promotion to modern creation of the art after exploration into various Henan schools, and analysis of Henan repertore together with the modern trend and development in its creation. Modern Zheng art thrives better due to the great influence of Henan school!

Key words: Henan Music of Zheng; Henan Style Zhong tune; Cao Dongfu;

古筝毕业总结篇2

关键词:古筝;小组课;能力培养

这个充满竞争且高速发展的社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于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毕业时,能“站稳讲台,兼顾舞台,一专多能”。针对能让主修古筝的学生在离开学校就能适应社会,站稳讲台,让选修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实际弹奏水平,达到“多能”。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此浅显的进行一点归纳与总结。

一、教师引导式的有效预习,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处理作品能力

学生在进行二度创作的小组课中,教师布置一首学生们在技术技巧方面能胜任的作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分析作品。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进行有实效的预习,并在布置作品时引导学生:预习,绝不仅仅是对乐曲本身的指法、旋律进行了解,更应从网络、图书馆等多渠道深入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风格流派,及所要表现的意境;就技术技巧而言,合理安排的指法,讲究力度音色的变化,注重控制不同发力部位,把握准确的触弦位置、深浅、角度等多方面都应在预习时仔细推敲琢磨,尽可能地将乐曲的韵味弹奏出来。

在课堂中,前半段由学生按自己对作业的理解分别进行弹奏,并讲解其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严格而细致的检查,是学生是否进行有实效性的预习的必要步骤。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讨论弹奏及理解中各自的优点及缺点,并让大家思考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及调整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最后,教师总结并谈及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处理方式,并加以弹奏。

经过这三个步骤后,学生从单一的模仿、听从教师指导的学习状态慢慢转变为学生们自身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演奏者作为音乐的第二度创作者,乐曲的演奏绝非是没有思考的简单的模仿与重复,而是自身修养、内涵的进一步展现,是一种精神的境界与内心的状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独立的分析处理能力得以提高。

二、讨论式技术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技巧的系统把握能力

技术讨论的小组课中,教师将一些弹奏常见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让大家对比其外部状态,剖析其内部原因,就如医生会诊般,集众人之力共同思考,解决问题。每一个问题的讨论,教师作为最终总结的人,进行归纳,并提出最佳建议。例如:小组课中进行如何掌控音色的技术讨论。首先,让手型状态不是很好的选修的学生进行弹奏,让学生观察他较为松散的状态,听他弹奏的暗淡、干瘪、不干净音色。然后,就此音色,学生从积极放松、力的使用,触弦角度、过弦速度等方面进行讨论,并帮助选修的学生进行调整。学生在相互的讨论时,逐渐了解弹奏要点里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并深刻地认识到弹奏时,只有整体把握才能弹奏出清脆圆润优美的音色。最后,教师将学生观点加以总结,并进行补充完善。这种讨论式小组课,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减少了“一对一”小课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并让学生对以往所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三、助教式的实践,提高学生实际讲解教授能力

当主修的学生对基础弹奏的技术,从理论高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能有组织的表达技术观点时。教师可以安排主修的学生成为自己的“小助教”。例如:首先教师将选修古筝的学生再次细分为多个小组,然后在不同的小组中安排一名“小助教”进行负责制的指导。教师让主修古筝的学生了解自己负责的这个分小组选修学生们的实际状态,再按其状态,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认真备课。

在小组课的前半部分,教师进行集体授课,系统地讲授,精讲重点与难点,进行规范性的技术示范演奏。后半部分布置作业,教师可按照选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分小组中布置同一技术要点下的不同曲目。让“小助教”在各自负责的分小组中进行示范,并指导自己负责的选修学生进行更为规范的弹奏。当主修的学生在给选修学生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应竟可能的从旁指导,及时提醒“小助教”的一些表达不够准确的地方,指出问题所在,提供解决方案。

在下节课程中,分小组按前一课中教师布置的不同作业逐一回课。曲目的丰富让选修学生对古筝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增强了弹奏兴趣。教师再针对学生弹奏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集中讲解。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双方面的学生都受益匪浅。选修的学生在课里课外都有更多的时间与“小助教” 交流学习,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得知识,且能更为的规范的进行弹奏。而“小助教们”,作为“教者”身份进行旁听,从中更深刻地学习了教师规范性的讲授,多角度地解决问题,攻克技术难点的方法等等,并在交流中积极思考,在实践指导中不断提高自身讲授水平。

四、观摩交流、合作演奏,提高学生鉴赏、演奏及合作的能力

观摩交流与各小组间的合作演奏式也是很重要的,在这些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相互间取长补短。对于选修的学生,由于自身对古筝艺术的了解有限,如果能经常的观摩主修同学的演奏,也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弹奏热情,让他们更快地融入到古筝的学习、弹奏中去。当他们在打好弹奏基础之后,作为伴奏声部,与主专业学生合作演奏。主修的学生更可以在一种演奏会气氛中,加强了艺术实践锻炼,逐渐形成良好的台风,充分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感知力、表现力和与其他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筝小组课中,教师以引导大于说教,提示重于示范为出发点,志在让学生们专业达到“站稳讲台,兼顾舞台,一专多能”的目的。作为一个教育者,深刻地体会到:教学是一个无数次的学习、探索及思考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校里能培养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分析合作”的综合能力,那么他们便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阎爱华著.《筝艺探新》.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

[2]周耕著.《古筝音乐》.湖南音乐出版社,2000年

古筝毕业总结篇3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它的文化源远流长,古筝传承着它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发展。随着国家的昌盛、社会的进步,古筝更加绽放出它独特的风采。

古筝是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东向南遍及神州大地,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先后传播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与当地人文相结合,或用在戏曲和说唱音乐伴奏中,或被文人居士用于自弹自赏的文娱活动中,随着国家的昌盛、社会的进步,民族乐器―――筝的独立表现形式,被极大地发挥出来,从伴奏到独奏,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它的音质清脆悦耳,古朴典雅,富于传情的特点越来越被人们喜爱,在历代诗词歌赋中,有许多赞美它的佳句“罗袖飘 拂雕桐,促柱高张散轻宫”“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以上这些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古老民族乐器的喜爱程度。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出生在一个音乐之家,浓厚的艺术氛围,赋予了我艺术的天性,爸爸是一位从事古筝教学的老教师。在他的影响下,我选择了学习民族乐器。大学毕业后,便进入到了教师这一行列。因为教师的责任重大,为了不误人子弟,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总结经验,查阅大量资料,在我教授的学生当中,有少年宫的孩子、幼儿园的小朋友、初中生、高中生,当然也不乏一些学生家长、机关干部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同程度的学生。他们绝大多数是被民族乐器的优美声音所吸引,这是学好古筝的第一步。所以,我认为发展民族文化,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做起,及时抓住他们的心理,基于这种心理动机,我发现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变主动了,他们会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这样就会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相反,有些同学是被动而来,是被家长劝说,强迫而来的,这类学生依赖性很强,要靠大人的督促,事事由教师指点,不动脑筋,机械地接受,他们的学习效果较前面的学生差异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明确地抓住他们的心理,努力地从不同角度培养他们的兴趣。兴趣在教学中是一种积极的“催化剂”,它能使被动变为主动,让孩子自觉地克服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困难有兴致地练琴,许多有经验的行家认为,兴趣在青少年学古筝中的作用确实不容忽视、不容低估的还有几点很重要,有些教师有专业、有技术却没有教学经验,一味手把手教学,让他们机械地模仿,却忽视了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这是其一。还有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讲求思想和情感的运用,所谓声情并茂,这是演奏者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演奏是一种听觉艺术,演奏者把作曲家的联想化作自己的心声,传递给观众,使观众能够按乐曲所提供的音乐来感受,这种思想的传递是很重要的,没有这种思想感悟,演奏是枯燥的,所谓“知音”难遇也就在此吧。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对他们兴趣、音乐、素质、情感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学习古筝,更好地发展我们的古筝,才能使古筝之花在世界舞台上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古筝毕业总结篇4

关键词:音乐艺术;艺术风格;潮州筝派;潮汕文化;文化地理学;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在地球表面所占据的空间。形式文化区是指具有一种或多种共同文化特征的人所分布的地理范围。”1949至1952年,广东省的潮州、汕头和揭阳三个地级市被通称为“潮汕”行政区。而由于地理位置相邻,语言、风俗习惯、艺术文化的相同,“潮汕”地区如今已然成为潮州文化所影响的一个形式文化区。因而,当前的潮州音乐、潮州戏剧也都主要活动在潮州市、汕头市和揭阳市这三个地区。由此,统称为“潮汕地区”。

由于潮汕地区依山临水,享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的美称,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代潮商出外经商的始发地。因此,经济贸易不断快速发展,也造就潮汕地区人文文化的繁荣发展,从唐代开始直至元代,“五岭,首称一潮,士俗熙熙,有广南闽峤之语。人文或或。”到明清时期,潮汕已成为广东省重要的文化中心,潮汕音乐、戏剧也以其独特的地区风格享誉全国。潮州筝派反映出潮汕地区的人文特点,以柔美、细腻著称,成为“茫茫九派中国筝”的重要一筝派。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探寻在潮汕地区的地理、人文环境相互作用下,潮州筝派音乐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的。

一、潮州筝派音乐艺术在潮汕地区产生的缘由

(一)中原人民的迁入带来了秦筝

文化地理学家认为,文化传播一部分源于“迁移扩散”,“指具有某种思想、技术的人或集团从一地区迁移到另一地区,结果把这种思想或技术带到新的地区。”早在秦统一六国时期。少数中原人不断向南迁移,将文化带人百粤地区,筝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由陕西传人潮汕地区,因而至今潮州人依旧将“筝”称为“秦筝”。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了征服岭南地区,派将领史禄率军五十万攻入百粤,设南海、桂林、象、交趾四个郡县,因此潮汕纳入到秦国版图,逐渐被北方文化所影响。之后从西晋开始至南宋末年战乱不断,例如,西晋惠帝时期的“永嘉之乱”、唐代开元年间的“安史之乱”、唐僖宗年间的“唐黄巢起义”和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历次战乱,均有中原汉人多次往南逃难,多以陕西、山西等北方人移民至长江以南地区,迁徒经由江浙至福建东南部漳浦以及江西赣州一带,最后进入潮汕地区,和本地的土著居民相互融合,产生了现今的潮州居民。中原人民的迁移也将北方的传统文化艺术带人潮汕地区,这当中就包括西秦戏和秦筝的传人。

今天潮州音乐特有的“轻、重、活、反”的定调应该是受到了秦调“燕乐音阶”的影响,其中两个特色的中立音“升4”、“降7”也应该是与“秦腔”中的“花”、“哭”同源。加之,唐代以后,韩愈等数十位朝廷官员被贬,流放到潮州做刺史,这对中原传统音乐文化传人潮汕地区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669年.潮州地区出现了被称为“但人”的蓝雷部族起义,朝廷命隋协律郎陈政为鹰扬将军,派其率军进入当今的泉州、潮州一带。在鹰扬将军战死后,由其子陈元光代为将军。直到唐永隆初,陈元光将军击退了“但人”的起义,开始对当时泉州和潮州一带进行治理。先后在泉州和潮州之间设立了漳州,陈元光被任命为漳州镇抚。由于陈政之前是任协律郎,为太常寺的最高音乐官,因而陈元光从小就受到影响。在他治理潮州、漳州地区20多年间,陈元光采用“乐武治化”政策,推行当时中原流行“歌舞伎乐”的音乐形态。融人到当地的民间音乐中,让当地的老百姓跟着歌舞,使施政者的政策、思想通过歌舞音乐深人民心,达到教化的作用,也形成了现今的潮州音乐有边歌唱边弹奏的音乐形态。

(二)潮汕一带的地理、人文环境孕育了潮州筝派音乐艺术

“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总要程度不等地受到相关地域、地貌、山川、江河、海洋、气候等地理因素的影响。”由上所述,由于西晋至南宋年间,不断的战乱、政治的动荡,促使中原人口向南迁移,同时将中原音乐文化带人南部,随之秦筝也向南传播,由此传人潮汕地区。秦筝在潮汕地区不断受到当地地理环境和人文文化的影响和渗透,遂衍变为如今独具一格的潮州筝派。

潮汕地区处于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广东省和福建省的相接处,地理特征与闽南地区相似,“而与汀、漳平壤相接,叉无山川无限,其俗之繁华既与漳同,而其语言又与漳泉二郡通。”潮汕地区一面向海,三面环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回归线横穿,气候适宜。地处潮汕平原,土壤肥沃、耕地面积集中。使得潮汕地区成为全省最适宜农耕地区之一。但由于地少人多,人均使用的耕地狭窄,庞大的人口,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这就使得潮汕地区人民在有限的自然资源里创造出特有的雅致精细的文化产物。在农业上,潮汕地区人民一直“耕地如绣花”,当地人民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直至今日,潮汕地区的水稻一直是广东省最高单产的地区。在手工业上,“绣以潮州绣工为上”。由于人民的活动和生活范围有限,潮汕的人文工艺,如潮州陶艺、五金技艺、刺绣、木雕以及造船、冶铁、榨糖等方面都以“雅致细腻、精美绝伦”著称。由于自然环境的温和宜人,人文环境的宽和严谨。也促使当地的音乐艺术顺从于这样的环境特点,潮州筝派就以细腻、柔和、清丽的风格独树一帜。

二、潮州筝派风格形成的缘由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时在地球上占有一定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在不断的发展中,通过文化,人类与自然互相改变、互相影响、融合。我国南北方的各类筝派风格的形成都与其自身所处的地域位置、气候环境以及该地域所特有的思想文化、风土人情、方言文化以及一些特有的民间音乐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从潮州弦诗乐中脱胎而成

潮州音乐最早来自于潮汕地区的民歌小调,还汲取了戏剧等题材。当中包括了潮州大锣鼓、弦诗乐、潮州庙堂音乐等,其中弦诗乐以板击节、二弦作为领头乐器,加上扬琴、筝、椰胡、小三弦等乐器为伴奏进行合奏。而在众多的弦诗乐的乐器组合中.一种以筝、小三弦和琵琶为形式的小型弹拨乐合奏脱颖而出,被称为“细乐”。而筝在“细乐”中又占据着主要位置,之后逐渐从“细乐”中脱胎而出,形成如今的“潮州筝派”。潮州筝派音韵柔美婉转的特点也是延续着潮州弦诗乐的风格,在乐曲的记谱法上,潮筝派与弦诗乐记谱方式相同,采用富有潮汕地方特色的“二四谱”。这种记谱法采用数字“二、三、四、五、六、七、八”作为记谱符号,相当于简谱中“5、6、l、2、3、5、6”的唱名。由于二四谱是五声音阶,由此在调式上,潮州筝派产生“轻”、“重”、“活”、“反”为主的特色调式。

(二)弹奏风格沿用潮州音乐特点

“潮州音乐”指的是在潮汕民间所流传的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其中潮州筝派从潮州弦诗乐中脱胎而出,其中很多的演奏曲目、音乐风格都延续了潮州弦诗乐的传统曲目及其风格,潮州筝派也受到潮剧唱腔的影响。首先,从右手的技法上来看,由于在潮州筝曲中受到潮州音乐中曲调多变的影响,在许多潮州筝曲中出现了“变奏”。所以右手的演奏中,出现了“反打”、“煞音”、“花指”和“八度轮”这些具有潮州筝派特色的技法。其次,从左手的技法上看,由于受到潮剧唱腔的影响,潮州筝曲当中就有许多模仿潮剧唱腔的音律,因此为了反映这样细腻多变的音乐情感,在左手的弹奏上,采用了“双按”,就是将左手大指和中指同时或者先后按“3”、“6”两个音,使之变为“4”、“7”;此外,还采用右手弹奏,左手跟随着在弦上“揉”、“颤”等方式进行潮筝的“作韵”。

(三)地理位置和儒家文化影响产生潮州筝派音乐特有曲目

潮汕地区由于面向海洋,人民的许多活动和生产多以海洋为主,光绪《潮阳县志》中提到:“滨海以渔盐为业,朝出暮归,可储仰自给。至于巨商逐海洋之利,往来燕齐吴越。富室者颇多。”因而在潮汕地区渔业发达,沿海有众多渔港、渔村、渔船和鱼货等海上人文景观。潮汕的海上交通业十分发达,促使许多人为了谋生,远走他乡,出外经商,因而潮汕也成为广东著名的侨乡。这样的海洋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发达的潮汕地区,所生成的潮州筝派自然在创作的曲目上与当地的水上文化紧密联系。例如,潮筝曲《寒鸦戏水》,当中的寒鸦指的是一种水鸟,又称鸥鸟。全曲通过曲调由缓慢、婉转转变到明快跌宕,以独特的韵味.别致清新的特色,表现出寒鸭不惧严寒,在水中悠闲自得、追逐嬉戏的情景。

潮州筝派的曲目还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文化进入到潮汕地区可追溯到唐代。唐代时,广东地区还十分落后,经济不发达,成为朝廷被贬官员的发落之地。最著名的就是唐代的文学家、儒家派韩愈,他两次被贬到潮州做官,将中原的文化以及儒家思想带入当地。“韩愈52岁时(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被贬为潮州刺史,虽然历时仅七八个月,但其排佛尊儒、兴办州学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从唐代开始,当地文化就不断地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例如潮州筝曲《平沙落雁》就描绘了秋江上宁静而苍茫的黄昏暮色,一群大雁从远天飞过的景象,以细腻、优美的曲调刻画出大自然所呈现出的景象,同时也表达出当地居民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与歌颂,这也体现了儒家美学中崇尚“礼乐”、提倡万物之间“和”的准则。

(四)在潮汕方言的民情语境中形成潮州筝派音乐独特的演奏风格

被俗称为“潮州话”的潮汕方言是属于闽南语系的一个分离出的支系,现分布在广东省东部的沿海地区。因此潮汕地区的人民除了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外,都用潮州话进行日常生活交流。潮州音乐所用到的传统记谱法是“二四谱”,它是运用潮州话来进行说唱的一种读谱法。其音乐的音韵和音律也受到潮汕方言的影响。“二四谱”中用数字“二、三、四、五、六、”来表示音阶和各音级的音高,以及其中的“4”、“7”表示“重三”、“重六”,“6”、“3”表示“轻三”、“轻六”,这都与潮州话所保留的八音拼读的方式有关。潮州筝派随潮州音乐采用“二四谱”进行记谱,因而潮州筝派在潮汕地区的演奏方式除了合奏、独奏外,还有一种用潮州话边吟唱二四谱、边弹奏潮州筝曲的演奏方式,这种独特的演奏方式在弹奏技法和音乐风格的表达上都给予演奏者以极大的自由性,潮州筝派的传人也经常通过这种被称为“作韵”的方式进行多种潮州筝派的创作。无疑,潮筝的此种“作韵”方式的演奏法是形成潮筝个人派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民间潮筝活动所形成的特有声音景观

声音景观的产生在于人在一定的场合所做出的音乐行为,当中所出现的音乐声音,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声音景观。在潮汕地区,民间的潮州筝派的传人、名家通过自己的音乐活动在传承和发展潮州筝派,由此形成了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声音景观。音乐学家将声音景观解释为“一种音乐文化有特色的背景、声音与意义”。2015年7月初,笔者对潮汕地区潮州筝派传人的音乐活动进行考察,对此声音景观有了一些了解。

(一)潮筝出现个人潮筝派系的“声音”现象

此处所指的“声音”表示的是音乐的各种要素,由于潮州筝曲早期采用的是二四谱和工尺谱的记谱方式,以及自身“作韵”的特点,使得潮州筝派在演奏技法和传谱上都比较自由和即兴,长期以来。也使得在潮卅I筝派中出现了具有特色的个人潮筝派系。

在潮汕地区,潮筝主要分为以洪沛臣和李嘉听为首的洪、李两大流派,以这两派为基础又发展出其他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潮筝派别。从洪氏流派的传播来看,洪沛臣主要师传三大弟子:郑映梅、张汉斋和王泽如先生。郑映梅的弟子蔡远涛先生就抄藏有郑先生的遗编以及众多的潮州民间乐谱,另一位潮筝重要传人杨广泉先生也同样是郑映梅先生的弟子,杨先生通晓潮州音乐的演奏、历史。洪派的另一位传人张汉斋先生则是用“二四谱”和“工尺谱”相结合的方式,以“弦乐谱”之名介绍潮州乐谱,其中就包括筝曲和琵琶曲。20世纪50年代初,张汉斋先生作为发起人,和蔡远涛、杨广泉先生一起参与了“潮乐改进会”。洪派的另一位传人苏文贤先生则是早期向北方传播潮筝技艺的传人。总体来说,洪派风格是为了强调统一乐风,严格遵循传统演奏,乐句平整简练,风格古朴典雅。从李氏流派的传播来看,传人众多,以近代传人为例,高哲睿先生师承李派传人洪如炎先生,一直以来,高先生都在进行民间筝的培训,其中整理编写出《潮州筝派演奏法》,当中详细介绍了潮筝派的演奏特点和特色曲目,高先生也在传统潮筝上创新出“流畅细腻、感情深化”的个人特色。黄长富先生也同时师承洪如炎先生,黄先生的风格“古朴浑厚、严谨规矩”,他在传统潮筝筝曲的基础上创作了《话丰年》《打谷场上》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筝曲。杨秀明先生师承李派传人海山徐涤先生,20世纪80年代初,被中国音乐学院邀请教授潮州音乐,杨先生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其中曾受邀到电视台录制筝曲独奏节目。宣传潮州音乐;杨秀明先生在外也不断向其他知名筝家请益,当中受到启发,通过诸宫调的研究方法,总结出潮筝用调的规律,编订出《诸宫调・粉红莲》,丰富了潮筝“一曲多调独弹”的表达方式。总结李派的特点在于注重创新,多在传统演奏上加入具有个人特色的技法,风格灵活多变、细腻流畅。

潮汕地区揭阳市的潮筝代表林永之,被称为“南筝北传”的奠基人,他在上京求学时将潮筝传给了潭步溟、史荫美,之后史荫美叉传给梁在平,形成了北京的潮筝流派。在上海地区有郭鹰老师所发展出的潮筝流派,郭鹰师承庄以莅先生,在30年代中期时去上海,在那里一直进行着潮筝的宣传和教学活动,使得潮筝派在上海地区得以发展。这样以个人风格为特点的潮筝派系出现,形成了潮州筝派个人派系的“声音”体系。

(二)潮筝形成特色的音乐文化背景

“表演地点”和“表演者与听众的行为”指的是声音景观中所说的“背景”。2015年7月5日。笔者在对潮州筝派传人辜玉斌老师的采访中了解到,由他负责的中国潮筝学会,主要是将潮汕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的潮州筝派传人集中起来进行潮州筝派研究,以及邀请、组织潮筝传人在潮汕地区、广东其他地区甚至全国、海外进行潮州筝派的讲学、演出,学会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古筝流派网站“中国潮筝网”,试图通过发达的现代网络信息来宣传潮州筝派。除了潮筝派传人经常性的表演、宣传潮州筝派外,潮筝传人还通过潮筝传授的教学活动来传承潮筝,此举也是这一声音景观形成的重要原因。2015年7月17日至19日,笔者赴广东省汕头市及其下属澄海区进行潮州筝派传人传承活动的田野采风工作,了解到汕头地区潮筝派传人名家黄长富先生长女黄冠英、次女黄楚英以及黄冠英老师的女儿蔡毅老师的潮筝传承活动。黄冠英老师长期以来都以开授“一对一”家庭授课的方式来进行潮筝教学,她只教授潮州筝派曲目,为对潮筝感兴趣的学生传授潮州筝派的精华,并且免费授课。蔡毅老师则在汕头市创办了音乐艺术培训中心,通过古筝考级渗透潮州筝派的曲且和文化来传承潮筝。同时蔡老师的培训中心与汕头市龙湖区文化馆一起举办了名为“弄潮”的古筝重奏音乐会,将潮筝曲改编成几个声部来合奏,整场音乐会演奏曲目多数以潮筝派曲目为主,用音乐会的形式将潮筝向社会推广。汕头市澄海区的黄楚英老师一直在自己创办的古筝培训中心进行潮筝教学,由于当前受到古筝考级的社会压力,传承潮州筝派遇到了一定困难,黄老师也在适应古筝考级的形式下,采用统一的古筝教程。但在涉及潮州筝派的曲目时,黄老师就会用其父黄长富先生所流传下来的谱子,向学生教授潮筝派流传下来的民间演奏技法。在这类传承活动中,学生成为潮筝的“听赏者”和“受教者”,老师成为潮筝的“表演者”。在这样“表演者”对“听赏者”、“受教者”的教学活动中。使潮筝不断向外传播。

(三)潮筝在潮汕地区形成的声音景观所带来的“意义”

“意义”表示的是音乐本身所带来的意义和带给表演者与听众的意义,潮州筝派演奏的筝曲一直被称为一种文人的音乐。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潮州筝派的传人普遍都接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通过自身所受到的音乐教育,让潮州筝派适应新时代,在保存传统的同时有所创新。例如,汕头市的黄冠英老师毕业于汕头戏曲学校,在学校学习了系统的音乐知识,因此.黄老师一直在将其父黄长富流传下来的潮州筝曲进行整理,译化成简谱。蔡毅老师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现为汕头戏曲学校的教师,蔡老师自己编写古筝教材,并使用在自己创办的音乐艺术培训中心的古筝培训上,从每一级的练习曲到演奏曲都穿插了一到两首的潮筝派曲子,在每一级的潮筝曲中附有潮乐文化和演奏技巧的说明。如今在潮汕地区,潮筝传人还经常在当地的文化中心、广场进行弦诗乐、细乐的排练演奏,一些潮州音乐爱好者在不断的听赏过程中,产生对潮筝的兴趣,进而拜师潮筝传人学习潮筝,或是一些年长的爱好者会让自己的子女、孙子来进行潮筝的学习,在笔者旁听黄冠英老师的潮筝教学过程中,有两位初中的学生,就是由于自己的爷爷是潮州音乐的爱好者而鼓励自己孙女来学习潮筝。

四、结语

古筝毕业总结篇5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会华彩开幕

11月9日,历经两年时间设计铸造、重达800公斤的纪念“金钟”,在款待来宾和选手的欢迎酒会上露出了庐山真面目,5声悠扬清亮的钟声后,全体参赛选手在中国音协主席傅庚辰的指挥下,高唱“金钟响,金钟响,金钟声声传四方……”,共同庆贺第五届音乐金钟奖比赛开幕。

晚上8时,充满激情的《威廉・退尔》序曲从广州星海音乐厅的舞台上喷薄而出,在大提琴演奏家朱亦兵的指挥下,由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优秀学生组成的中国青年交响乐团用音乐点燃了“金钟狂欢”的激情烈焰。今年恰逢中央音乐学院50周年庆典,中国青年交响乐团的演出更显意义非凡,不仅是对金钟奖的祝贺,也是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检阅。有着“当代最杰出小提琴家”之誉的薛伟带来的《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把演出现场推向高潮,观众们毫不吝惜地把掌声献给了他。

音乐一大亮点在于朱亦兵带领其五位学生首次在中国的舞台展现大提琴重奏这一新型古典演奏方式。他们为观众们献上了《巴西颂狂欢曲》和《艾利斯之歌》,师生间的默契配合,将原本低沉的大提琴之音演绎得错落有致,丰富而不乏立体感。

随后由男高音苏大为和女高音阮余群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和《月亮颂》,以及二人的合唱,选自歌剧《茶花女》的《祝酒歌》,都以极富个性的表演,博得热烈掌声。最后在伟大音乐家冼星海作品《秧歌》演奏声中音乐会落下帷幕。

本场音乐会,不仅担负着开幕的使命,也扮演着示范的角色。

作品奖、终身成就奖实至名归

与往届一样,本届金钟奖设表演奖、作品奖和终身成就奖三项大奖。作品奖包括大提琴独奏作品和古筝作品。大提琴作品评出银奖3名,铜奖5名,金奖空缺;古筝作品评出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

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作品奖评委之一徐沛东介绍,从作品整体看,题材、体裁、风格和技法非常的多样性,在和声、织体、旋律及风格等方面都有创新,有的作品很精致。古筝作品与往届的二胡、琵琶作品相比,有明显进步。大提琴和古筝独奏作品,专业探索性的较多,近现代手法的作品较多。可喜的是,一些优秀作品在创作技法和创作风格方面较之过去更加贴切,特别是在现代技法的运用上,作品有较强的可听性,风格统一、形象鲜明。为了使获奖作品能够与部级金钟奖相符,使之结果成为作曲家和演奏家的一个标准,所以评审较为严格,宁缺毋滥,为此大提琴尽管多年没有评奖,还是遗憾地空缺了。

6名老艺术家王昆、莎莱、苏夏、田光、陈铭志、尹升山获得终身成就奖。

专家评说选手实力

对于今年的参赛选手,评委们普遍反映“水平比去年有所提高”。

声乐组评委金铁霖说:“声乐选手不管是美声,还是民族、通俗,起点高,水平相近,争夺激烈,有的很好的选手都没能进入半决赛,新人也唱得很好。”大提琴组评委朱亦兵也肯定了选手们对技巧的熟练掌握:“就技术而言,中国人跟外国人比毫不逊色,从普遍性来看,甚至超过国外。”古筝比赛曲目难度较大,参赛选手多来自专业艺术院校,评委之一何占豪说:“现在这一个时期是古筝大普及的时期,而且水平提高很快,取得了突出成绩。这次比赛,无论从技巧还是从作品内容、演奏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有些尖子选手,一上台就显示出一股艺术家风范。相信通过这次比赛,会发掘一些很有前途的艺术家。”

但评委们特别强调选手不要把比赛名次当作自己的第一要义,朱亦兵这样比喻:“音乐人生就像马拉松比赛,音乐比赛就是起跑点,谁也不会在意运动员在起跑时刻表现得多出色,关键是他能在音乐这条漫漫长路上走多远。”

古筝评委李萌也认为,对选手而言,他们的艺术生命还很长,一场比赛不能决定其终身。参加比赛的最大目的是相互学习,无论对获奖者或落选者都非常有意义。

选手们的技艺是大家肯定的重点,但仍有需要继续学习努力的地方。声乐选手缺乏舞台经验,上台后动作木讷,表情单一。为此,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方琼说:“比赛是对选手综合能力的检验,包括手、眼、身、法、步各个环节,很多选手的舞台着装、造型与自己演唱的歌曲并不适合,这样就会无形失掉一些印象分,毕竟表演奖要求的是视觉和听觉双方面的感受。”

古筝评委之一、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杨青表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和乐队合作的演奏家,要的是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一点我们的选手还比较缺乏。

经过多轮比赛与评委缜密的评审,古筝表演金奖由南京艺术学院任洁获得,大提琴表演金奖由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吕冰夏获得,声乐金奖则颁给了云南艺术学院的王红星和总政歌舞团的吴娜。如何在强手如林的比赛中脱颖而出?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目前在云南艺术学院任教的王红星说,关键是保持平和的心态,尽量把平时的水平发挥出来,不要寄希望超常发挥。任洁则认为丰富的舞台经验能使自己临场不慌乱。凭借民族唱法获奖的吴娜认为选择适合自己演唱的作品很重要。

流行音乐比赛下届纳入金钟奖

今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对全国性文艺奖项进行了清理整顿,以解决各类奖项过多过滥的问题。“金钟奖”在这次清理整顿中不仅得到保留,而且进一步得到加强,成为中国音乐界唯一的全国性、综合性专家大奖。

从明年开始,“金钟奖”改为每两年一届,计划每届中民族器乐设2至4个比赛项目(包括组合),西洋管弦乐设4至6个乐器比赛项目(包括组合),使得民族器乐和西洋管弦乐中的主要乐器每4年都将有评比的机会。

流行音乐是一个贴近大众、为广大群众喜爱的项目,一直以来和美声、民族唱法共同作为声乐比赛项目,选手演唱时不戴麦克、用钢琴伴奏。金铁霖认为流行音乐选手不戴麦克明显处于劣势――“美声唱法通过自己的音量取胜,民族唱法则运用吐字、充满色彩的嗓音吸引大家注意,而流行音乐是一种耳边语,不用麦克会削弱它音乐的感染力。声乐评委也多为美声或民族的专家,对于流行音乐可能接触不多,我希望将来流行音乐成立专门奖项,能选择流行音乐的专家作为评委,这样对选手比较公平。”

古筝毕业总结篇6

从艺术的起源来讲,诗、歌本是一体。艺术学校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尤其是背诵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她们有艺术天赋,将诗歌谱成曲后能够很快背出并理解其中含义。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真的非常有道理。通过反复吟唱古诗词来理解诗词的意境,这种理解是潜移默化的,虽然不像上课教师直接讲解来得快,但是这样的理解是自己从曲词中去深入意会的,况且还须将意会的情境表演传达给观众,通过吟唱领会显得更加深入。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对《子夜歌》进行教学时,笔者就进行了从“诗”到“歌”的尝试。《子夜歌》是乐府吴声歌曲名,以女子之口吟唱其对爱情的感叹,形式为四句五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总有着天地之初男女之情原始的纯真感,这首诗也不例外,语义多双关,活泼自然。首先,让学生观看老版《三国演义》中刘备、孙尚香结婚之日用吴音所唱的《子夜歌》,并布置任务:全班分四组,每组通过打谱、演唱、弹奏等,将《子夜歌》中的一小段用自己原创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在演出过后讲出创作理念。创作要求:用苏州话演唱,小组合作完成。众所周知,苏州话的软糯是其他方言所不具备的,以苏州话来唱诗词别有一种韵味。评弹学校四年级的学生对于音乐的把握和苏州话的运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将传统的诗歌改编成音乐对于他们来说也是第一次,需要他们“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并通力合作。一周后的教学呈现表明,这样的尝试是成功的。四组学生的改编展示分别为:

第一组:琵琶弹唱。六名学生合唱,一名学生弹奏。以“用D调来表现整首曲子中两情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空灵古风,要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为创作理念,合作非常默契,女生小组合唱以苏州话的软糯来衬托女子的惜别情谊,让人沉醉。第二组:一弹一唱。男生弹奏三弦,女生演唱。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创意,三弦只适合伴奏并且易呈现凄凉感受。组长总结创作理念时说:“这是一首离别的诗歌,且不知何日才能相见,所以我们的曲子要呈现出悲凉而清丽的效果。”独唱女生的嗓音非常适合演绎这种略带凄凉但是又是渗入人心的曲调。第三组:古筝、琵琶、三弦三种乐器合奏的演唱。由弹奏古筝的女生担任独唱。她们的创作理念是“这首诗讲离别,以后必然天涯相隔,不知何日再会,我们就是要表现这种天涯相隔的离别[dYlW. 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感。而相比较于琵琶,古筝的低音部分更容易表达这样苍凉的感受”。该组以古筝为主要演奏乐器,琵琶和三弦伴奏,氛围营造非常成功。第四组:一人唱,一人拿扇子伴舞,一人琵琶伴奏。伴舞的女生对诗词的感情把握很到位,眼神中流露出的惜别之情打动人心。她们说“离别的情谊中一定有缠绵,因为情谊的缠绵才舍不得分别,既然注定要离别,不知什么时候再相见。我们就要将这种男女情谊的缠绵发展到极致。我们用舞蹈来表现这样的缠绵,这样乐、歌、舞就俱全了”。应该说这一组对诗的意境的领会是最深入的。

表演结束后,学生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用自己创作的曲调来演唱诗词很容易理解诗词中的情感,而且在创作中识记古诗基本不用刻意进行背诵,基本读两遍就能记住。这次的尝试充分说明:艺术学校学生文化水平的提升空间是很大的,她们拥有音乐和记忆天赋(要背大量的长篇弹词),只是因为对古诗文没有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从“诗”到“歌”的教学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回归,回归诗歌的本源,让艺术专业学生感受古人吟唱诗歌的魅力,并学以致用。所以,艺术学校的文化课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将文化课、专业课、技能训练共同学习融为一体,让学生拥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素质,较强的职业技能动手操作能力,成为真正合格的艺术学校毕业生。

(作者单位:苏州评弹学校)

古筝毕业总结篇7

罗钎予和我印象中高贵冷艳的女高音形象不太一样,整个人看上去非常青春和有亲和力。但是当她唱起一些知名的歌剧作品时,就显露出了相当深厚的歌唱功底。然而,罗钎予却是自幼与古筝结缘,学了十年的古筝之后又在高考时毅然报考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美声。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子琴风靡中小学,而会弹电子琴的女孩就成了家境优越和优雅身份的代表。还在读小学的罗钎予也在妈妈的陪伴下,报了一个电子琴培训学校。“那时候电子琴很流行,学的人就多,学校里的电子琴老不够用。有次我和妈妈在等琴的时候突然听见隔壁琴房传出一段非常优美的旋律,走过去一看,发现一个大概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在弹另一种乐器。那个乐器,就是古筝。”罗钎予说,就是因为这一个小插曲,自己歪打正着地走上了学古筝的漫漫长路,一学就是十年。

印象中最让罗钎予感动的事,是父母偷偷为她买了一架当时一千多块钱一台的古筝。“那天我像往常一样放学回家,发现他们都不在,我又没带钥匙,就站在门口等。然后远远地看见我爸妈推着自行车慢慢走回来了,自行车后架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琴盒。”这个画面,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都经常会出现在罗钎予的脑海里,带给她温暖和力量。

自从学古筝以来,罗钎予最大的心愿就是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但在那一年罗钎予报考的专业竟然是声乐歌剧表演。虽然没有经过太多的准备,但是凭借着她较好的音乐素养和不错的天赋,她最终迎来了我国声乐的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的一纸录取通知书。从此,罗钎予告别了“高山流水”转行学习美声,走进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新时代。

在罗钎予心中,2003年那个秋天所有的记忆都是绚丽斑斓的,凝结着许许多多人的期待和渴望。在高考前夕,罗钎予不忍心家里背负着自己学琴学唱歌等各种额外的经济负担,硬是放弃了在太原全部的音乐课程,一个人自己在家练习古筝和自学五线谱。对罗钎予来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声乐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更是一次挑战自我的历程。未来就像铺在眼前的一张白纸,为了画出自己心中憧憬的图画,罗钎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在学习之中。寒来暑往,她认真体会老师的每一句指点,用心揣摩一字一句,甚至每一个呼吸,不知听了多少遍课堂的录音,反复练习了多少次曲目。罗钎予说,自己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学古筝的年代,所有的困难和孤独,都被内心灼热的梦想驱散了。

展翅高飞 公益在心

刻苦的努力让罗钎予收获了沉甸甸的回报,经过了不断的学习她的演唱功力明显提高。罗钎予就像黎信昌老师评价的那样,从一个完全没有歌剧专业知识的“门外汉”变成“一匹黑马一样杀了出来”。

罗钎予笑称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让她感受最深的是从各个老师身上感受到的那种“审美”。“老师经常会讲,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审美,也要提高做人做事的修养。唱歌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技术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声音上也会相当不错的,但这都是很浅层面的事情。当你进入一个角色的时候,你一定是带着审美的,如果一个歌者平日里就是很低俗的,不修边幅的,那么在舞台上一定会表现得出来;如果这个人一直追求高品质、高要求的话,那他演唱出来的作品也一定是很精细的。”这种对角色的特殊“审美”和对自身的高要求,使得罗钎予对每一个剧中人物的演绎,都入木三分、恰到好处。

作为一名歌剧演员,舞台上的罗钎予时而是高贵孤傲的伯爵夫人,时而是冷艳性感的宴会女郎,抑或平凡善良忠心耿耿的女仆人,罗钎予用心用情演绎着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每一个角色,不论大小,罗钎予都用心揣摩,仔细体会。这期间她先后参与演出歌剧《茶花女》、《图兰朵》、《卡门》、《波西米亚人》、《乡村骑士》等经典名作。无论是演唱的方式还是行腔咬字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个只有四句台词的女仆人,罗钎予也会深入到角色中来。在罗钎予心中,角色不分高低,每一次演绎不同的角色都是一次别样的心灵体验,只要能站在舞台上,她就会精神百倍。在歌剧中体验着百味人生,罗钎予乐在其中。“每一次上台总是很兴奋,我喜欢体验各种不同的人生。我用心地投入到角色中去,我希望能够把他们演活,把歌剧的魅力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爱上歌剧。”

这些年,罗钎予也陆陆续续地参加不少公益性的演出,一次次的感动和情感的冲击让罗钎予对公益有了不一样的领悟。“以前我认为,也许我们靠唱一首歌,表演几个节目,不能从实际的角度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但是实际上这种精神的力量是无形的。也许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它确实具有一种巨大的冲击力和凝聚力、推动力和向心力,无形中汇集了许多人的力量。”每一次站在公益演出的舞台上,罗钎予都会觉得自己有一种别样的责任感,那种责任感和她演唱的歌曲一样,深深震撼着自己的心灵。

全力打造 转型之作

罗钎予并不满足于演绎别人的作品,一直在尝试多元化的发展,“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演唱方式,一直在寻找一首能够展现我自己想法的作品,直到我碰到这首《我的长江黄河》。”这首歌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胡廷江及作词家唐跃生倾力打造,其歌词大气雄浑、旋律流畅、朗朗上口。在胡廷江为这首歌曲进行了重新编曲和配器之后,罗钎予一气呵成地录制完成了这首《我的长江黄河》。

谈到歌曲的录制,罗钎予向我们透露,其实她经过了多次的演唱和录制,任何一种演唱形式都试过了,但是并没有达到她想要的效果。反反复复的磨练后,她完全放下了包袱,用自己最舒服,最轻松的演唱方式完成了最后的录制,反而得到了许多业内人士的肯定,大家一致肯定了罗钎予独有的“罗氏颂歌”。

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罗钎予说自己深刻感受到了国家进步、生活变化,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我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强烈了,这点点滴滴就是主旋律,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感受凝聚在一起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主旋律。所以我在歌唱主旋律歌曲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歌唱我们自己的生活,歌唱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歌唱生活的和谐和幸福。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歌唱,我听到这种歌之后就会有一种冲动要去演唱它。”

谈到自己的代表作,罗钎予很兴奋,作为一名专业的歌剧演员,她更希望在演唱中一些融入鲜活的色彩,甚至是流行音乐的元素和演绎方式。“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更亲切,更有亲和力,更容易让老百姓接受的演唱方式和作品,这首《我的长江黄河》触碰到了我的心灵。这首歌让我震撼,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东西。”

古筝毕业总结篇8

【一】毕业季离别广播稿模板

马上就要毕业了,我们要分道扬镳了。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会永远记得你们的!离别,人生总要经过离别这个必走的路,才能成长!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古人不是已有先见之明了吗?为何到了今时今日,后人还会因为离别而伤心满怀,还看不开生与死的界限?

死亦是离别。看着身边的亲人去了另一个国度。我们应该祝福的吧!在那里应该是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烦恼的吧!

到了曲中人散的时候,离别就悄然而生。没有人可以在另一个人身边逗留一辈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等到春暖花开,等到适时的风刮来,就会像风筝,独立。飘得高而远,逐渐变得渺小。但请相信,风筝的另一端,永远在你的手上。即使是断了线的风筝,也会有落脚的地方。那么,请不要为了它而感到悲哀,为它的勇气与坚强,由衷的发出一声赞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没有离别的人生,是不完美的。若人生就像五味瓶,装着酸甜苦辣咸五味。无论缺少了其中一瓶,这道菜就会变得枯燥乏味,使人缺少了原本期待中的惊喜,缺少了感慨。

离别虽使人悲哀,却也使人期待,期待着重逢的喜悦。离别虽使人望而却步,却也使人试探,试探会否有那重逢的惊喜,怕的不应该是离别,而是在重逢时,毫无幻想中的期待。

这里有离别,是酸亦是甜。这里有离别,是悲哀亦是喜悦。这里有离别,是幻想亦是错觉。请勿害怕离别。它是美丽的,是使人回味的。

离别---绝对是遗憾,而非所愿。临了才会让人明白的情感。,。

有时,离别,也是一种锻炼。

亲爱的,想要长大,就要经过离别这个门,咱们才能长大。对吧?小季,跳跳。我是永远爱你们的,永远的祝福你们!愿我们以后再见!

【二】毕业季离别广播稿模板

穿越季节的手卷,一段素年,流隙在别离的季节,一抹离愁,潋滟了心中的涟漪。

又是一年灿烂的盛夏,又是一年一度的毕业季

镜头一:时光会记得,肆意青春下的笑容

六月对于某些人,永远存在着特殊的意义,他们会神采奕奕的穿上翘首盼望的学士服,带上象征学士身份的帽子,留下大学时代岁月的铭记。

天空下抛掷着喜悦,草地上欢快的奔跑,簇手相拥,手掌相击,他们驻足在校门口、教学区、图书馆、清水河畔,回首着一幕幕动人的年少轻狂,是的他们毕业了

毕业之于他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啤酒灌摇一摇,拉起,喷发出青春的张狂,来一场大醉,席地而眠,在梦中细数一路走过的斑驳岁月。用食指和中指的指尖相触,拼接着多角的星星,即使别离至少曾经都是那颗星星不可或缺的一隅。还有那些用手机相机定格的瞬间,诉说着扬音沸腾的青春以及迷蒙烟雨温婉的往昔。

不是所有的微笑都能绽放在明媚的晴天,可是就算是在渲染着烟雨的日子,她们依旧可以扬着最美丽的微笑,给最后的离别,留下青春的骄傲和明媚。

镜头二:时光会记得,那些年一起的独家记忆

那些彩色的岁月,早已在记忆中留下了深深地印记,随着时间的沉淀凝成水晶,在忙碌的日子里,佐证着青春的回忆与慰藉。四年的时光转眼临近末梢,一如曾经的十八岁,那些人、那些事、那片风景早已藏留在心底成为独家的记忆。

不会忘,班级毕业最后一次聚会,酒醉的时候,哭着笑着难说再见,有着不舍,有着不甘,有着对于未来的憧憬和迷茫,如栀子花开留下了淡淡的忧伤。

会想念,图书馆里那些考研身影的坚毅,博雅里那些舞动的曼妙身姿,篮球场三分球的肆意潇洒,日日夜夜相伴四年的兄弟或者姐妹,课堂上老师认真授课的情形

方遒将逝,年华未衰。四年学会了很多,明白了很多,在时光的川流不息中,也许终有一天你会忆不起当初的这些曾经,但时光却会记得,那些年我们有过的独家记忆。

镜头三:时光会记得,我们真的毕业了

某某杂志说,毕业如一窗玻璃,我擦着凛冽的碎片不避不躲一扇一扇的走过去,回头一看,只是一地的碎片,一地的流质。其实,青春肆意、神采飞扬的日子里难免有那么多的遗憾,但正是由于完美与不完美才拼凑了多彩的人生。

伸开手掌,下意识的用不宽厚的手掌遮挡太阳光,阳光透过指缝散落在初夏的季节如一地散落的梦,化作碎落在地的心事。

回首四年的时光,一幕幕的场景,如色彩斑斓的剪贴画,串联成一幕即将谢幕的电影,播放着我们的快乐和忧伤,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和过往。而毕业前的这些日子,时间过得像流沙,看起来漫长却无时无刻不在逝去,想挽留,一伸手,有限的时间却在指尖悄然溜走,毕业答辩、散伙筵席、举手话别、各奔东西一切如预想的那样,走的无声无息却又那么的快。

上一篇:毕业家长总结范文 下一篇:民航毕业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