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学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2 18:59:39

古筝教学教案

古筝教学教案范文第1篇

古筝是我国非常古老的弹拨乐器,有秦筝之说,因形态古朴,音色明亮悦耳,表现力强,深受人们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上的需要之后,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丰富。在社会有关人士推动下,古筝的传播与创新也步入了快速的阶段。不仅在乐器本身的制作、音色、工艺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越来越多的新作品也突破了传统的五声音阶结构。进一步增强了古筝的表现力。

如今,社会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古筝培训机构,学习古筝的人数在逐年增长。对儿童来说,学习古筝可以开发智力、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和丰富孩子的兴趣培养;对成年人来说,学习古筝可以充实闲暇生活、丰富文化内涵、陶冶情操和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因此,在古筝教学中会遇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学上也有明显的区别。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简要分析在古筝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少儿古筝和成人古筝的教学区别。

在古筝教学中,无论对象是少儿还是成人,大都存在学习不能持之以恒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点原因:

1.古筝教学的教案过于古老,一本教案有的甚至运用了几十年之久。传统曲目没有创新,内容没有新意,很难跟上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时间一长,大大地降低了人们的兴趣。

2.教学手段太单一。在古筝教学中,家长都认为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是好的。其实不然,学生在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所沟通的对象只有老师,没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久而久之学生就照着老师的风格来演奏,完全不能体现自己的演奏风格。渐渐地学生就会对上课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对古筝的学习主动性,也无法发挥自己对古筝的演奏灵感。

3.缺乏丰富的教学手段。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都采取同样的教学手段,不能针对学生不同的特色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待少儿古筝教学和成人古筝教学就应采取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必须从学生自身的特点上来实施相应的教学。缺乏丰富的教学手段,只能让学生的发展空间变得狭隘。

我们如何来改善现在这种状况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因材施教,首先要搞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对于儿童来说,有的学生学习古筝是为了培养兴趣爱好,有的学生则是为了一纸证书;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基本都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艺术的感悟能力。不管学习的初衷是什么,帮助学习者培养学习的热情和提高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各类古筝教材其实有很多,乐曲、练习曲、传统曲目、现代筝曲、流行乐改编的筝曲、独奏曲、合奏曲,等等,没有必要一味地学习考级曲目。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古筝学习人群,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材来相应教学。在少儿古筝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考级机构的要求来选择相对应的教材和曲目,着重基础的打造,以提高弹奏的技巧和技术为主,曲目以乐曲、传统曲、练习曲、现代曲为主。而在成人的教学上,除了基础的稳固以外,教材的选择可不必偏难,侧重选择名曲荟萃的教材、耳熟能详的传统曲目和现代流行乐改编的曲目。总的来说,在教材的选择上,教师一定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需求来教学,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分析。

二是采用小组课与小课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少儿古筝教学来说,小组课是非常好的选择,学生的作息时间相对稳定,年龄段也相对接近。传统一对一的授课模式中,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对错,学生只能相应的地模仿老师讲解、示范。这样大大地抹杀了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动性和演奏中情感的感悟能力。而在2―3人的小组课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非常好的交流,并且会有表现欲的产生,相互之间有了对比,从而产生进步。在授课上,可让学生分别进行弹奏,然后由其他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领悟见解的成就感。最后再由老师指明错误及不足,诱导学生谈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达到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才是主体。而在成人古筝教学中,由于成人年龄跨度大,作息时间不稳定,并且时间也并不如少儿充裕,因此成人教学可为两周上一次课,也建议采用一对一的模式。

三是学习目的。学生学习古筝,除了自身喜欢的以外,更多人是为了提高音乐的艺术修养,培养兴趣爱好。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少儿和成人的身心需求差异,并在教学手段上有所区别。少儿对知识的吸取能力较强,掌握性较好,并且现在学校都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也与学校教育相一致。所以,我们在教学手段上可以按照目前普及的古筝考级教材进行年度考评,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水平、取得的成绩,提高对古筝学习的热情。另外,现在各种才艺比赛和演出有很多,可以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比赛、表演的等。对少儿在学习古筝过程中表现自我、提高心理素质来说,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平台。而成人教学中,考级和比赛并不是好的方法。正如前面所述,成人的时间和他们的学习目标并不适于考级和比赛。因此,针对成人的古筝教学必须通过教师的实践指导和教学理论讲解,可通过多听曲目和观赏演奏会来提高他们对古筝的感悟和理解能力,达到提高文化修养和音乐素养的目的。

古筝教学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质量;教学方式;舞台实践

接触古筝教学几年,对古筝教学相对有了一定心得。中国古筝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时候就远流国外,发展成韩国“伽倻琴”、日本“日本筝”,形成民族特有的民族乐器。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古筝作为传统乐器中的一种,音色优美,简单易上手,独具民族风格魅力深受广大学习音乐者的喜爱,成为音乐教习市场上一门抢手的乐器。不断研究发展古筝教学,对于古筝的推广、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一、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长期以来古筝教学中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听学生的。在这种环境中的教学对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古筝教学枯燥、单调并乏味。古筝教学中老师一直喋喋不休的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往往忽略学生的心理活动,缺乏对学生的关怀。有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甚至禁止学生的发言,在学生回答错误或回答不出来的情况下发火,造成学生更不敢发表自己的言论。这种传统的讲学模式压制了学生学习古筝的积极性,上课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学习古筝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本身的应有的发挥,也无法感受到古筝演奏之中本来所带的精髓。

二、教学讲师本身业务问题

目前有些古筝教学教师本身缺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教师虽然具备理论知识,但是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古筝教学中,经常词不达意,表达不请,把一些正确的知识曲解并教给孩子,或者不负责任的教学,教授学生课程中任其天马行空做错误理解置之不理不加以纠正。一些古筝老师具备很好的演奏技巧和方法,却没有教学经验,不知如何掌握教学规律,不懂如何把自己掌握的教学知识教授给自己的学生了解。有些教师讲课不懂得灵活变通,教学方式一成不变,把从自己老师那学到的东西原封不动的再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变得单调,学生依样葫芦,古筝教学变的食古不化,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不能进行实际演练

学生学习古筝往往就是应用到考级和考试中,实际生活中就是一味的联系,没有上台的机会,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古筝就应当适当就行舞台表演,很多同学上台后大脑一片空白,有的甚至忘谱,这都是缺乏舞台经验心理素质不过关的原因,平常的练习固然重要,但是舞台经验也必不可少。常年的关起门来埋头苦练造成学生对古筝学习丧失了积极性,学生把古筝学习也当做一门课程,当成任务,丢失学习古筝的本身意义,古筝表演变成了“古筝写作”,“关起门来做文章”。

四、对于作品依葫芦画瓢

学生对音乐作品不甚了解,拿到之后只关心音符怎么弹,没有去随之去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创作的环境以及作曲者的情感,导致学生在弹奏过程中盲目学习盲目弹奏,只明白‘老师这样说,我们照着弹’,弹出来的曲子只有形没有实,机械的完成谱面上所谱写的内容。造成了学生在音乐表达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比如,肢体僵硬,手和身体不协调,整个人僵在演奏中,缺乏应有的气息和动作。有的就是记不住谱子,常常在一个曲子某一段落学生记不住,翻来覆去饶不出来。

解决方法:

(一)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

古筝老师上课要多和学生互动,多跟学生沟通,多注重学生的心理活动,多跟学生沟通,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常或偶尔带着学生出去观看一场音乐会或带着学生体会大自然,从自然中去领悟音乐的真谛,也可以适当涉及一些拓展知识,打破音乐局限性,适当的引进一些国外音乐知识,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精髓,让学生从心底爱上古筝学习,了解为什么学古筝,如何正确的学习古筝,调动学生学生本身的兴趣,让学生从默默听课到敢于表达,善于沟通。

(二)提高教学质量

很多教学地点都是熟人介绍,毫无教学经验,在招聘老师的时候可以采用试用,或者实习,上课的时候有经验教学者在后面听课,课后指点。课上要有耐心,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点,引导学生正确演奏的重要性,在教课途中慢慢潜移默化学生的思想,提高教学质量。教课老师采取教案记录方式,不停跟进教学进度,在点滴记录中发现自己的缺点从中改进,让教师的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不定期的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吸收新鲜的教学方法,从培训中吸收新鲜的血液,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把从老师那得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方式结合学生的思想灌输给学生。让古筝教学从实质上发生变化,使学生们的听课质量变的更高。

(三)多让学生进行实际演练

舞台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最好途径,音乐表演本来就是通过比赛、表演达到检验学生在平常学习中所学知识,学到了多少。也可从中解决一些学生学习上的心理问题,比如怯场。胆子是慢慢磨练出来的,让学生们把表演当做一种享受,从一开始的惧怕表演到慢慢习惯音乐表演在舞台上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

(四)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

在学习音乐作品之前就让学生自主搜索音乐背景资料,去掉音乐的盲区,不能老师给什么,学生就看什么。毫无自己的观点,一个是音乐的表达,改正学生死弹琴的想法,要把动作和弹奏结合在一起。在背谱方面,要求学生多记谱,告诉他们方法,如何记,如何找规律记,多积累,把握住音乐的风格,从善如流的弹奏;要让学生弹琴多复习从前学习过的知识,对于自己喜欢的曲子可以提前预习。对于一些重难点可以反复练习,多注意弹奏中指序指法,

古筝教学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筝;摇指;按音;和音;扫弦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71-02

《瑶族舞曲》是刘铁山与茅沅共同创作的一首管弦乐作品,后来经过尹其颖改编成古筝独奏曲,全曲主要描述瑶族人民欢度节日、载歌载舞的情景。乐曲感情丰富、形象鲜明、生动地描述了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身着盛装欢歌起舞的热闹场面。全曲分为复三部曲式,结构为A(1+2)+B+A1。

第一部分在简短的引子中渲染出宁静安溢的气氛。

例如:

此处摇指一定要尽量远离前岳山,左手微颤中右手进行而具有连贯性的弱摇,只有在连贯的匀速弱音中才能体现宁静、安溢、柔和、朦朦胧胧的情景。注意7的音一定要按准。

随后主题A多次出现,描写夜幕降临皓白的月亮初升的时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聚在一起,纷纷加入舞蹈行列翩翩起舞,逐渐情绪高涨起来,所以在主A的节奏、力度(强弱)、旋律的线条上造成不同的对比。

首先,例如:

此处力度比前面音乐的感觉突出一些,右手摇指音的频率均匀、衔接要连贯、强弱都要体现,这样才具有抒情性、左手用小指演奏音色上比较厚重、听觉上比指尖发出的声音要浑厚。

此处左手第一小节的主旋律音比第二小节主旋律音力度上有一个对比(第一小节强,第二小节稍弱)。

其次,例如:

此句音乐具有鲜明的起伏感,而且7音一定要准确没有杂音。此处需采用止弦方法更为清晰、形象。止弦6再滑到7的准确位置,同样7到6也是一样,将7音止住后再回到6音。

最后,例如:

此处在力度上比前面音乐更加一倍,而且右手每一拍的第一个音需重音弹奏,这样才能体现力度与前面音乐的对比。

第二主题B是第一主题派生出来的,随即小伙子们情不自禁也加入到姑娘们中间尽情欢舞,速度加快、节奏变密,音乐情绪更加热烈、奔放,甚至有些粗狂,表现了热情的小伙子们奔放的舞姿。

例如:(快板段)

此段节奏是快四点,右手伴奏做到绝对准确,手指小关节一定要小幅度的往掌心运动,

此处附点具有比较短的韵味、弹得很短促、很弱,在慢练中逐渐加速进行。最后音乐越来越弱、越来越轻。表现出队伍人群跳累了,停下来休息。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出现了三拍子的优美旋律,似乎在表现一对对瑶族青年男女,用他们本民族传统的歌舞形式来相互诉哀肠,真挚的、淳朴的爱情加上对美好生活的幢憬,这时候作者运用了同主音转调的手法,是音乐曲d弱调转为D宫调、节拍转为3/4,左右手旋律的交融中更富有歌唱性(抒情优美的3/4拍中速)

但中间处出现:

此处表现出笙吹奏出轻快活跃的旋律,加上竹笛那跳跃节奏、音型的点缀,使音乐具有明显的舞蹈性,所以弹奏小撮时指尖促弦的深度、角度及注意主音的走向。

第三大部分A1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气势比A要加强一些,调性也由D宫调回复到d羽调。气氛越来越热烈,感情也越来越奔放,好像不管男女老幼,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了歌舞的行列,大家纵情地歌唱、舞蹈,歌声、鼓乐声伴随着人们飞旋的舞姿,简直要把这静溢的月夜变成欢闹的白昼,最后乐队强烈的全奏把音乐推向高潮,全曲在无比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此段有二处要注意。第一处如:

双手动作要小,音色要统一,在统一音区上演奏,点指将手指小关节动起来弹奏,大撮或点指一定要做到主音突出,在旋律中谁是主音就要偏向谁。

第二处如:

此处扫弦技法需手臂力量带动到指尖于低音区扫弦,为了在欢乐中结束最后左手音改为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古筝独奏曲,此曲深刻表现出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身着盛装欢歌起舞的热闹场面。练习者必须要科学规范地运用好按音、和音、摇指、扫弦等技法,从而使乐曲感情更丰富、更鲜明。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经过多年对《瑶族舞曲》教学及学生反映效果良好的基础上,能充分地在乐曲的分析及演奏技法上有很好的改进作用,更好地促进该曲的音乐表现乃至筝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芳. 《瑶族舞曲》教案设计[J].音乐天地.2009(08).

[2]吴润霖. 迷人的瑶族风情画卷――民乐合奏《瑶族舞曲》赏析[J].音乐爱好者.1987(01).

[3]黄虹. 欢歌狂舞如诗似梦的瑶寨节日之夜――管弦乐曲《瑶族舞曲》赏析[J].教育导刊.1998(S2).

[4]李虻,闫璇璇. 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赏析[J].琴童.2013(02).

[5]李琨. 关于民族管弦乐作品《瑶族舞曲》的指挥艺术[J].音乐生活.2006(0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欧海群(1978-),女,贵州凯里人,音乐学学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古筝教学。

第二作者:余 飞(1982-),男,湖北武汉人,音乐教育学博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艺术与教学、音乐教育学。

古筝教学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古筝 专业教育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具有“东方钢琴”美誉的古筝艺术发展迅速,规模空前。如今,古筝不仅已成为妇孺皆知的一门大众文化艺术,而且从民间走进各大艺术专业院校并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一、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现状

1.古筝专业教育的规模有了阶段性的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除全国各大音乐学院之外,普通高校也开设了古筝专业,除本科教育外,还完善了研究生教育。专业出色的本科生多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的道路,这便使得古筝硕士研究生备受人们的青睐。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深化,有利于加强筝乐的理论研究以及古筝艺术的全面发展。

2.古筝专业的技巧训练

20世纪末,古筝的演奏技法产生了巨大的飞跃,从单手(右手)弹奏、以韵(左手)补声,到双手配合演奏,从摇指、轮指的出现到快速指序的应用,进一步增添了这一传统乐器的魅力。纵观古筝专业课教学,多年来是以重视学生表演技艺发展为主,大量有针对性的技巧练习曲应运而生。如项斯华的《每日必弹――古筝指序练习曲》、王蔚的《古筝“弦距型”手指训练教程》等。通过各种音阶练习、琶音练习、双手复调练习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式地训练学生手指的灵活性、颗粒性、流畅性、技巧性。如今,练习曲已成为保障古筝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手段。

3.新创作的筝曲为古筝专业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类新作品可分为三类:移植外来乐曲,如《霍拉舞曲》《肖邦练习曲》等;非传统五声性调式的作品,如《幻想曲》《莲花谣》等;各具特色的古筝协奏曲,如《临安遗恨》《望秦川》等。从以上新作不难看出,高校古筝专业教育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受西方作曲技巧、美学观点及听觉习惯的影响,致使筝乐内容快速发生变异。正因为有了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不断改革、推陈出新,进一步促使中国古筝创作迈向双轨道路的发展。

4.古筝专业高等教育人才辈出

从李萌、王中山、林玲等杰出的演奏家开始到袁莎、吉炜、邱霁等青年演奏家,都经历了长期系统的古筝专业课的学习。回顾近些年CCTV民族器乐大赛古筝组的比赛,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选手的技术技巧出色,音乐表现力强,并且年龄小、形象好。此外,在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专业比赛中,涌现出一批筝界的新生力量,如任洁、宋心馨、苏畅等。

5.古筝的乐器改革取得新突破

2007年,多声弦制古筝问世,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萌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质量总监李素芳共同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是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和乐器改革家相互启发和相互激励的结晶。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转调筝和70年代的蝶式筝不同,多声筝不是为解决转调而研制的,其可以通过换弦和调弦来完成弦制的变换,将曲中的定弦调换成半音阶、微分音、同音等,能够满足乐曲中复杂调性的变化。对古筝专业教学而言,多声筝既可以演奏传统筝曲,也可以演奏现代派及日本、韩国等不同风格的乐曲,最大限度扩充了专业教学的曲目量。

二、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现存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注重学生演奏技巧的发展,轻视筝学理论的学习

从整体看,年轻的古筝专业毕业生存在理论修养较低、民间音乐底蕴不足、即兴编配和创作能力不强等现象。古筝在中国社会中流传,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各地民间筝乐的发展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因素有紧密的联系。河南板头筝曲源于当地合奏的板头曲,客家筝乐同样也受到汉调器乐合奏的影响。大部分筝乐是吸收和借鉴民间歌谣曲调发展而成的乐曲,其本身就属于中国传统民间地方性音乐。因此,传统筝曲及理论的学习应作为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重心。

如果一味地追求技巧、追求创新,会使古筝远离传统、曲高和寡,最终会像“雅乐”一样失去其艺术的生命力。目前,很多艺术类院校除采用一对一的小课教学形式之外,都已增开了古筝的重奏、合奏课,但主要还是局限于某些创作曲目的训练,传统曲目及传统的组合形式则较少出现,远远不能达到增强学生对传统民间合奏音乐认识的教学目的。此外,在继承传统、保留风格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对传统乐谱(工尺谱、二四谱)、古筝艺术“美学”修养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总之,古筝艺术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立体化的进行,古筝专业课的教学应以丰厚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为底蕴,以演奏技巧为核心,以即兴编配和创作能力为依托,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筝师”,而非“筝匠”。

2.古筝专业教学方法存在“授人以鱼”而非“授之以渔”的现象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都是乐曲,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一般由回课和布置新曲构成,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筝作为华夏旧器,以五声音阶为定弦方式,“以韵补声”是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在传统筝曲的教学中,“韵”是最难掌握的,是古筝演奏的最高审美境界。不同地域流派、不同传承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授课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从内心听觉的形成入手,通过大量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及不同演奏家的音像资料等,让学生先在心中储存起来。演奏时能及时校正音高、时值和“韵”等方面的错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最好通过田野采风等形式,组织学生深入民间感受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流派及代表人物的音乐风格特征。

3.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足

科学演奏法教学的缺失,教材内容设置的不完善,使得学生不知道应该用何种技法来演奏陌生旋律。古筝教育家赵曼琴认为,对快速旋律的视奏问题、音准失衡问题、音乐处理的随意性问题是影响古筝进入乐队的三大障碍。错误的演奏方法、错误的音高概念、缺少音乐处理的逻辑性,这些隐藏在古筝艺术繁荣背后的“危机”,越发引人深思。

4.高校古筝专业教育有“千人一面”的发展趋势,个性化的培养不足

在比赛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选手过分追求舞台上的肢体语言,动作表现夸大与所奏的音乐不相符,虽演奏速度快,但韵味不足。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曾提出:“没有一个身体动作需要任何艺术形式。它们是自发的、不自觉的、不拘泥于形式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似乎经过排练,很自觉,又拘泥于形式,我们就会强烈地怀疑,情感的表达没有真实感――此人仅仅是‘把那些动作做完’而已。”①事实上,古筝演奏的过程是主体“创美”“立美”的过程,要身心合一地表现音乐,而非刻意地修饰。第一要做到音色美、韵律美;第二要求意境美、形象美;第三才注重仪态美。音乐来自于情感,而情感的表现因人而异,不同的生活体验会导致个性化的表现。所以,在人才培养中,因材施教非常重要。在能被大众所接受的前提下,应提倡个性的张扬。同样,学生富有个性化地演奏需要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最终形成其独特的演奏风格。

三、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改善方法

1.提倡科学性

“音乐艺术的构建既是物质的一种有序运动,又是人类社会的心灵之光。这两方面都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些规律和真理。所以,音乐本身是具有科学性的。而作为以音乐为内容的教学活动,其科学性就更为突出了。”②对于已成为古筝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系统学习和掌握古筝科学的演奏方法至关重要。教师在授课中,不但要讲解正确的弹奏方法,还要尽可能地通过借鉴声学、解剖学、运动力学及其他边缘学科的知识,分析弹奏方法的科学性。古筝演奏中,手形、弹弦点、发力点、肌肉的控制力等,都会影响到演奏的音色。例如,在最基本的演奏姿势中,当肩、上臂、肘、前臂、手腕等都保持正确的演奏状态后,手的重心位置应在食指掌指关节偏桡侧一些,食指的掌指关节在最高位置。弹奏时,使重心偏高一些,其他部位偏低一些。如果演奏方法不当,不但技术得不到提高,反而会使肌肉受损。

高校古筝专业课教学设置也要注重科学性。一二年级打基础,以基本功练习为主,培养和训练正确的演奏方法。三四年级加强技巧,提高实际的演奏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还要结合不同基础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调动他们的练琴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重视统一性

统一性是指技术与艺术的统一。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重技轻艺”的现象,致使学生的演奏仅形似而非神似,无法准确诠释出乐曲的神韵。由于长期缺乏理论知识的积累,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会出现选题范围狭窄、引用转述成分过多、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古筝专业课的教学,不单纯是演奏技巧与方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对于专业学习古筝演奏的大学生而言,入校前都有一定的演奏技能,有的还是“童子功”,但缺乏有关古筝演奏艺术理论的学习,所以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后,就很难提高。因此,只单纯重视技术的学习,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高校古筝专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根据教授乐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教学设计。将乐曲结构、音阶、调式、风格流派特点及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介绍等,融入教学过程中去,让技术为乐曲的内容风格服务,艺与技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3.立足规范性

1961年,全国第一次古筝教材编选座谈会,汇集各方专家,编订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指法符号。随着古筝艺术教育逐步兴起,大量优秀筝乐作品不断出现,演奏手法多样化,应运产生新的指法演奏符号。此外,由于早期筝曲多数为各地民间流传的戏曲音乐、民间小曲、牌子曲,同一乐曲不同人传谱,曲调会有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指法演奏符号的统一和乐谱版本的选择等方面都要注重规范性。

近些年,筝曲的创作理念产生了巨大的飞跃,题材多样、形式各异。在定弦上,已打破传统五声调式的习惯,精巧采用人工调式。和声应用上,由传统和声向色彩和声转变,纵合化和弦、音块式和弦、叠置和弦的出现,丰富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并促进演奏技法的创新。在现代作品的传授中,对指序、弦序、转调、离调及新的演奏技法等应加强规范性。

4.强化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对古筝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案、课程设置等形成一套良性循环体系。音乐表演古筝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指法训练、音阶训练、练习曲及乐曲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古筝的基本演奏技巧,并将技巧与音乐相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演奏技术和音乐表现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体会不同流派的音乐风格及特殊技法,逐步形成个人的演奏风格,同时要具备伴奏能力,适应重奏、合奏、协奏等不同的演奏形式。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培养教学型人才为主,需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要依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建设。

为完成这一目标,除采用原有的“一对一”小课形式授课外,还应开设古筝重奏、合奏、伴奏等集体课程,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各种演奏能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筝作为华夏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最初的表演形式是以筝歌弹唱为主,筝是作为伴奏乐器出现。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筝乐艺术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以合奏或重奏的形式参与明清以来流传在各地的弦索乐合奏;另一种是作为伴奏乐器依附在各地丰富的戏曲、曲艺等民间音乐中。因此,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和声、复调、曲式结构、音乐的风格特征等理论知识融入演奏,加强学生的重奏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美学、论文写作等课程的建设,也是培养古筝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高校古筝专业教育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民间音乐为养分。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演奏技术传授和文化修养灌输相结合,学练演奏技术和综合性艺术表演实践相结合。技术和文化相结合,技术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音乐之间都存在交往和对话。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加强各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制定适合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专业教材,规范教学方法,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筝学理论。

(注:本文为山东省文化艺术重点项目研究成果,课题号:2014156 )

注释:

①贝雷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62.

②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45.

参考文献:

[1]周耘.古筝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2]闫黎雯.中国古筝名曲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

[3]赵曼琴.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4]张彤.中国筝曲的继承与发展[J].艺术研究,2006(2).

古筝教学教案范文第5篇

一、少点课前铺垫,多些课堂真实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节公开课上的片段:

一位老师执教《莫高窟》一课,在讲解完第三自然段壁画上的飞天后:

师:同学们,飞天还有哪些形态?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写下来。(每个学生都动起笔来,大约两分钟)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壁画上的飞天,有的目光炯炯,凝视远方;有的优雅静坐,轻弹古筝……

生2:壁画上的飞天,有的傲然挺立,放声高歌;有的手握毛笔,挥毫泼墨……

师:大家说得太精彩了。还有吗?

……

短短两分钟的时间内大多数学生写出了那么优美、整齐的句式,水平是不是太高了?现在一些年轻老师在上公开课前,害怕课堂会冷场,因此课前先摸底,对相关学生渗透有关答案,这样课上就可以“游刃有余”了。试问:这样的课对提高自身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什么帮助呢?而且这样的公开课留给听课老师的是什么?老师们期待的是磕磕碰碰、一波三折、柳暗花明的课。遇到难题,老师该如何引导,才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场景。只有敢于直面学生的欠缺之处,敢于直面新鲜有趣的生成,敢于直面教学过程中意外的冷场,这样的公开课才有研究的价值,才是教师共同期待的公开课。

二、少点花哨形式,多些实在指导

如今的许多公开课越来越追求观赏性。执教老师为了打造一个完美的课堂,热衷于搞合作学习,或是多媒体等,一会儿让学生表演,一会儿做游戏,课堂上看似非常热闹,但如果褪去这些华丽的外衣,还能留下多少精彩呢?

许多老师更欣赏的还是教育艺术家们返璞归真的“家常课”,没有多媒体课件,没有表演游戏,只有一本书和一支粉笔。“道具”简单,但艺术家们的课堂如一首诗,从容、自然、成熟,越品越有味。下面我们来一同欣赏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天鹅的故事》一课的片段:

师:读书像登山,每读一遍,都要认认真真欣赏,看看文字中包含的感情;读书也像品茶,不要一口气喝完,要慢慢品味。谁再来读?(生个别读)

师:读得不错。这次你感受到哪些词让你感动?

生:重重的。

师:这说明天鹅击打冰面的力量很大。天鹅是美丽、优雅的,可以比做少女、仙女,可这里把它比做什么?

生:石头。

师:我们说,比喻要生动形象。把静的比做动的,把丑的比做美的,但这里比做石头。谁再来体验一下?

生:把它比做石头,说明老天鹅用尽全身力气。

师:也就是义无反顾,态度是坚决的,力量是巨大的。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老天鹅的这种精神表现出来?

从上述这一片段中可以看到薛老师的课没有花哨的形式,课堂上始终充满了亲切与诚恳,这样的课堂看似平淡无奇,品起来却幽香缕缕,回味无穷。因此,让我们抛弃表面的热闹,关注公开课给予了学生什么,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公开家常课。

三、少点效果意识,多些目标意识

这里的“效果意识”不是执教老师从整篇课文、整节课的目标出发,而是追求部分环节的出彩,追求的是精品教案的完成。

一位老师执教《轮椅上的霍金》时,不顾学生对重点语句的“囫囵吞枣”,朗读上的“草草了事”,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是将教案全部实施完,但结果能达到本节课的目标吗?学生从这节课中又收获了什么呢?因此,对于公开课,也是对于家常课来说,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设计合理的教案,在课堂上,面对各种“生成”,灵活处理教案。一言以蔽之,我们应该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扎实,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四、少点虚假承诺,多些教学智慧

一些老师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欲,常随意抛出承诺的“绣球”,这样学生上课的状态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为达成目标推波助澜。但是课一结束,老师就把自己的承诺抛到脑后。

因此,老师应该强化教学的责任感,精心磨砺课堂的细节,用自己的教学智慧、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学生,去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避免敷衍言辞,避免“出口成谎”。

古筝教学教案范文第6篇

回想XX年参加工作以来,突然发现这两年是我事业中的一个成长期,从一名学生到一名音乐老师到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这期间我在不断进步,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女孩成为了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当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踏进菊城小学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多么地自豪。然而,俗话说得好:醉后方知酒味浓,为师方知为师难。为了上好一节课,我常常日思夜想,认真阅读各种有关的参考资料,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有时已是夜深人静,劳累了一天后,躺在床上,但满脑子仍是问题、答案,灵感一来便忘记了疲劳,一骨碌爬起来写,直至满意为止。两年了,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一路走来,没有轰动的大事,也没有令人忽然亮眼的轨迹。教学生活给予我的是更多的是思考。

这个学期,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担任了一(3)、一(6)班的语文课,一(3)班的班主任和古筝二课堂的教学,虽然每天从早上七点要一直忙到晚上八点半,但我仍然被深深地吸引着,因为我感觉自己的综合教育能力正随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同时也收获着那一份份真诚而沉甸甸的感情。

经过这两年的教育学习实践 ,无论是教育、教学,我感到自己深思的东西多了。再也没有过去像小孩一样为丁点大的成绩就沾沾自喜的感觉了,更多的是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我一方面充实和磨练了自己,一方面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此,我的心里十分着急,生怕因为课上不好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所以,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进行认真的斟酌、思考。

张校长曾对我:“积累经验的最佳最快途径是多听课多请教。”这学期,我除了听师傅及其他老师的课外,学校还组织我们听了王松舟,窦桂梅,刘小伟等名师的课,我的收获很大,逐步掌握了一些驾驭课堂的技巧。听完课之后,把老师们上课时讲到的记在听课记录上,然后对我自己的备课教案进行修改,将他们的很多优点和长处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当中去。妈妈常对我说:“知识和经验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必须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把自己当成学生一样,积极吸取周围其他老师一切先进的东西,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在教学中,我要及时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提高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我们语文课组每周三进行科组活动,在本学期还进行了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比赛,这些活动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明白了自己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但是,不得不承认,新人就是新人。由于经验的缺乏,我的教学水平与其他有经验的老师相比是有差距的,这一点在考试中就显现出来了。在第一次月考中,我带的班成绩都很不理想,所以,我自身感到压力很大很大。从考试中,我认真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我认识到,我带的班由于部分学生智力因素的局限,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很好全面地提高学生成绩的,必须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我们要关心偏爱班级中的后进生,用鼓励的方法让他们树立对学习的信心,在课堂上、在课后多与他们交流,找出他们的知识漏洞,使他们迎头赶上。像一(3)班的何楚欣,一(6)班的宋泓希这些不会写字的孩子,就要求我平时在他们身上多花心思,平时的作业就不能同于其他孩子,我每次只要求他们写两个字,先是握着他们的手写,再放手写,反复写,一直写,直到写好为止。旁人看来这是一件容易普通的事,但这一路走来却撒满了我的汗水与泪水。记得在教何楚欣写a的第二声调时,我握着她的手写了二十多次,最后她还是直直的朝上写,不会倾斜,当时她哭了,我也哭了,那种无奈是别人无法体验到的,这能怪孩子吗?不,她一直都在很认真地写,努力地写,我含着泪继续握着她的手在本子上划斜线。。。。。我们班的周小强蠢吗?不,一点也不,而且绝顶聪明,但为什么一个下午学两个复韵母都学不会,是我教的方法不对,可在他身上实施的教学方法是妈妈和我专门针对他研究出来的呀!一(6)班的叶嘉滢,去年周丽,今年罗景华坚持每天放学后对她的学习进行两个小时的单独辅导,一年坚持下来了,可她还有一大半的声母都不认识,这是谁的错呢?那种失落,那种无奈又有谁能理解呢?当我去他们家家访时,家长们不停地感谢老师,说孩子和以前相比,进步了很多,然而我的心却很沉重,很内疚。。。。他们虽然在进步,但是他们和班上其他孩子的差距却越来越远了。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带的两个班有很大一部分的优生存在,无疑他们是很优秀的,那些及格临界和优秀临界的学生在我的辅导下,也收到了很明显的效果。通过这个学期的工作,我认识到,作为一个缺乏经验的新老师,想要把课上好,把教学搞好,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花更多的时间。由于我教学经验的逐步积累,对学生辅导力度的加大,学生的成绩在逐步地提高。在期末考试中,我带的班级与其他同类班级相比,虽然有20分,40分的存在,但优秀率不比其他班差,满分人数也居年级前茅,平均分差距明显的缩小了。孩子们在进步,我脸上在笑,心里也在笑。要知道我的这70个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我踏出每一步的信心源泉。

在古筝第二课堂的教学中,本学期孩子们的进步非常大,学得很认真,练得很勤奋。虽然我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但我忙得高兴,忙得开心,因为学生们很争气,她们以前从没练过重奏曲,但是她们能在两个月内把一首演奏长达6分钟的三重奏曲流畅地弹奏出来,其中有四个为新生,第一次接触古筝,这不得不令我感动。在本学期最后一个月,我们又排练出了合奏曲《春苗》,7月2日在顺昌广场演出后,马老师对我说:“这个曲子比你们以前弹的《小小竹排》好听多了!”,我的心里充盈着幸福!当其他孩子正在享受“五一”长假,侯锦妍、曹舒婷、梁泳琪却在学校练古筝,有时我还真心疼这些孩子,不过付出后的收获是喜人的,当侯锦妍、梁泳琪考上艺术特长生,站在升旗台上回答张校长的问话时,我的眼里充盈着幸福激动的泪水。

古筝教学教案范文第7篇

一、规范办学——团队研修从不能走向可能

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的综合化,使得教师的合作成为必须。因此,教师在与同事的关系上,要从“教学的孤立者转变为教学的合作者[1]”;在与学校、社区的关系上,教师要从学校依附型转变为社区发展型。有调查发现,由于学校私自增加部分学科课时、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等原因使得教师工作量超标。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时间共计6.79小时,占每日教师工作总时间的84.9%,在剩余的1小时左右的时间内,教师们还要去管理学生、参加学校会议、听课、与家长交流等等,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几乎没有时间开展。教师自发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学反思活动、教师与校外人员的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也都因为教师缺乏自由支配的时间而无法实施。

徐州十三中坚持依法办学,依法管理学校,积极确立素质教育办学思想,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全面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坚决执行“五严规定”,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义务教育阶段初级中学的所有课程。不补课、不加班加点、坚决杜绝节假日补课,严格控制学生一日在校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超过7小时。所有国家规定的课程一律进课表,进课堂,实事求是,认真落实,把教师从繁重低效的课务中解放出来,以规范的课程设置带动规范的教学行为,为教师的团队研修提供时间保障。

二、全面课改——校本教研从个体走向全体

“是改还是不改?”作为徐州市区规模最大、质量较高的初级中学,当课改来临,这个问题曾经让学校愁肠百结。2007年,学校做出了重要的选择——改只会更好,不改将会丧失学校高位发展的有利契机,因此十三中成为徐州市第二批课改实验学校。

“是真改还是假改?”2008年,先期进行课改实验的班级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质疑之声不断,很多教师认为课改是在作秀,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再次做出重要选择——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一定要坚定不移、实实在在地走下去。

“是小改还是大改?”2009年,部分优秀教师、学科骨干带头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小组合作、学案导学应运而生,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氛围发生了变化,但是少数教师的改革往往不能形成合力,会遇到来自其他教师、家长等各方的阻力,教师们都在观望。

于是,学校组织教师们一次次地外出学习: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后六中学、宜兴实验中学、新沂六中等等,来来回回的旅程就是一场场精彩的沙龙式研讨,越来越强烈的声音从教师中产生——学校要发展,必须搞课改,不但要改,还要真改、要大改,全校上上下下一起改,才会产生整体效应。

因此,从2010年新学期开始,学校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这些举措在校内形成了一股旋风,将所有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改革中来,形成了改革、实验、研讨、反思的良好氛围。

三、网络教研——合作时空从封闭走向开放

徐州十三中斥巨资引入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电子备课系统。教师们的集体备课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集体备课分为四步:第一步,教师个人预备课。第二步,主备人把备课资料,含教案、课件和其他备课素材上传到校园网平台上,所有教师在任何地点只需上网登录就可以对主备人的资料进行讨论、修改。第三步,集体备课,主备人说课,大家集体讨论,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对个人教学材料进行修改。第四步,在主备人备课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删、增、调、换形成个人教案、课件,备课材料的修改部分须用红色明确标识出来,形成个性化的教案、课件等备课材料,本人再将定稿后的备课材料传至校园平台上。第五步,下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后反思,写出教后小结,再次传到校园网上,教师共享。这样的备课过程对于每位教师来讲共经历了四次备课,实现了团队合作,每一节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50岁以上的女教师和55岁以上的男教师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电子或纸质备课的形式,其余教师备课将全面实行网上交流查评的方式。教师必须提前一周上传个人的教学资料,年级处和教务处将根据网上上传的教学资料,对个人及集体备课情况进行查评、反馈。

经过这样的改革,教师的备课、教研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集体备课的交流时间,利用课余、课外,甚至在家里都可以进行。在校园信息化平台上还专门设有讨论空间,为教师随时随地交流提供方便。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微课的教学资源创建、基于平板电脑的学生导学与作业设计、基于网络信息的教学模式设计等等都促进了教师教学空间的开放、教学手段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教学研究的开放。

四、任务驱动——团队合作从外控转为自觉

学校在前期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反思薄弱环节,调整、完善课改方案。一方面扩大探究的群体,各年级全面铺开,共同开展高效课堂的探究,另一方面重点做好高效课堂建设的主题深化研究,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教师开展符合不同年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的探究与实践。继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态,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建设高效课堂。

继续深化“课前导学、课中合作、课后三清、家校一体”的课改模式,通过示范课、展示课、研讨课等多种形式,在学校内形成研讨氛围,重点做好研讨课的专题性研究和市级公开课的开设,努力打造高效大课堂。重点通过以下四类课堂教学任务驱动:

1.常态(过关)课。通过对常态课堂教学的督导,作为加强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第一个突破口。本学期,由教科室牵头组成年级教学督导组,分别到三个年级随机听课。听课是学习,是交流,是检查,是管理。提倡听推门课。听课不在记多少文字,重在自己得到多少启发,能够提出多少合理的建议。

2.校内研讨(交流)课。每周各年级推出2-3节研讨课,公布在学校每周工作日程上,要求本年级教师前去听课。听课后,重在做好课后主讲人的说课,组内教师的评课,开课教师在校园网上“晒教案”“晒感想”,听课教师在校园网上跟帖“晒收获”,自觉形成了教研之风。通过讲、评的实战演练,增加教师群体的参与度和研讨性。

3.校内观摩(示范)课。每月从校内研讨课中选择优秀典型推出2节校级专题示范课,引导全校教师听课,课后开课教师本人说课,其所在学科组长作重点点评,其他教师参评。在过程中校长及时总结并以此为载体引导校内研讨交流向深度发展。

4.市级公开(展示)课。开学初以备课组为单位个人申报公开课,学校根据随机听课情况进行选拔,确定开课人员,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研究、总结、提炼学校课改的新成果。

校本课程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学校引导教师团队深入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形成“阳光课程”系列校本课程、突出特色,形成精品。借助“汉推基地”,开展“对外汉语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进一步开设好双语课程及小语种选修课。拓展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丰富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在已有的古筝、琵琶、太极拳、剪纸等课程基础上,开发楹联教育课程、武术操教育课程、书法教育课程等。面向七、八年级的学生成立古筝、琵琶、合唱团等俱乐部,每周定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教师自发组成课程研发小组,提高了研发水平。

任务驱动法提高了教师团队合作的内驱力,为了完成一些公开课教学任务、校本课程开发任务等,教师们明确了研修的主题,增强了研修的动力,凸显了研修的价值。

五、研训一体——研修效果从低层走向高效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教师培训蜂拥而至,填补了教师仅有的一些空余时间。目前许多教师培训的误区在于,把教师看作被动地施加教育理论、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知识的对象,采用自上而下、行政命令、理论灌输的方式,教师的主体性没有被尊重,很难激发教师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教师培训往往成为游离于教师主体之外、与教师的教学生活脱节的外在物。在对“您对参加教师培训的态度是”的调查中,有66.1%的教师选择了“勉强愿意参加”或“不太愿意参加”,有18.5%的教师选择了“非常愿意参加”。但教师培训的时间却往往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从教师的工作时间中分割出来,如有些城市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名优教师评选、职称评定中明确地将继续教育时间作为重要衡定指标之一。管理体制的文本设计试图“松控”或“释放”,而行政实践却仍在“紧控”与“规训”,原有的时间支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将制约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形成共识是共同行动的前提。积极稳妥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依靠有志于变革的核心力量。学校逐渐形成了由教师自由组建成教师研修小组,这些小组在志同道合、性格相融的的基础上组建,属民间自愿团体,小组长由成员自主产生。学校为小组活动提供时间、地点、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各小组采用学习研讨、集体备课、课堂观摩、群体反思、跟踪改进、博客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学做合一,寓研于乐,凝聚共识,不断提升课改力。除此以外,学校还开展了评课模式研究、教学案一体化资源研究、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研究、翻转课堂微课制作等研究。以研代训,以训导研,研训一体,研训相济。教师在研训中研究主体意识逐渐增强,研修效果逐步提高。

六、评价导引——从重评个人到团队督导

1.重集体教研。关于集体备课,在落实“三定”“四统一”的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动态检查,各年级安排年级中层以上干部包干到相关备课组参加集体备课活动,督导备课组工作,严把团体仗的第一关。主要解决以下问题:集体备课的流程、活动开展的时效,参与的人数、研讨的氛围、说课稿的使用和相关教学资料的存储。2011年9月,学校经过反复研讨,提出“复盘式”评课教研模式,集中团队的力量,运用课堂结构式观察法审视课堂,形成组合分工评课模式。2012年11月27日,学校对全市召开“四环六步”教学模式、“复盘式”评课展示活动,受到与会专家同行的高度赞扬。

2.重团队督导。由校长室牵头组成学科督导组,加强对学科团队课改的整体把关,避免走弯路。通过听课、检查教案、检查作业、学生访谈、家长访谈、教师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师团队合作教研的实施情况。针对团队中的每个人单独评价打分,总体积分、全面评价。经过一个学期的督导,写出督导报告,向教师团队集体反馈,指出问题,责令整改。

3.重团队质量监控。充分发挥学科命题组的作用,严把命题质量关,每次练习检测都有制卷人、审核人,命题前有目标,后有考核及评价,引导团队共同参与。其次,围绕提升教学质量中心工作,教务处、年级处制定了相关的团队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形成有效的检查、记录、反馈、调整等监控系统,充分利用校园网、年级处、学科组等平台,实施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年级处汇总学科情况在第一时间向校长室、教务处汇报每一次质量检测结果和分析报告,及时召开教学工作分析会,及时加强薄弱环节,保证教学工作处于常态的均衡的发展。

近年来,学校一直在利用团队研修进行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明确提出要坚决杜绝加班加点的做法,走内涵发展之路,实施素质教育。按照“乐学、互动、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形成了“四环六步”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反复的培训和实践,“四环六步”的课改模式已深入人心,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学校一个个优秀教师团队的逐渐形成,也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严权.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转变[J].教育探索,2005(2).

古筝教学教案范文第8篇

教师:文本对话的先行者

据了解,现时的阅读教学中,很少有老师愿意花较多的时间精力去和文本对话。他们对下发的教材教案“顶礼模拜”,认为它们凝聚了许多名师的心血,很少有异议。他们一拿到新课文,匆匆读过两遍,浏览一下中心思想、篇章结构、重难点分析后,就照本宣科,还美其名曰“站于巨人的肩膀上”。虽说向名师学习,汲取精华,无可厚非;但真正到了自己的课堂上,一味地将这些优秀教案上的感受、理解生硬地“搬运”给学生,就显得牵强附会了。

教师同文本对话,一定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调动自己对生活的积累与感受,“披文以入情”,让文本感动自己。记得,特级教师洪榴曾执教过《如梦令》。这堂课的主线就是读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洪老师一开始就以“读”拉开了她此堂课精彩的帷幕。古筝曲缓缓响起,屏幕上的小令慢慢闪现,洪老师美轮美奂的示范导读让人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抑扬顿挫,惟妙惟肖。孩子们也兴致盎然,跟着读起来。

学生:文本对话的主体

《天鹅的故事》一课中,“为什么称老天鹅是破冰勇士?”是学生在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过后,笔者趁热打铁,激昂澎湃地说:“天鹅们就这样呆呆地看着老天鹅一次次用身体扑打冰面,一次,两次,三次……一次又一次的扑打、撞击,你们仿佛看见冰面上留下了什么?此时,你仿佛看到了老天鹅怎么样了?”有学生说:“在沉重的撞击中,它的羽毛片片撒落,还渗着隐隐血迹。”有的说:“在沉重的撞击中,老天鹅的身体被撞破了,流了很多的血,把洁净的冰面都给染红了。”还有的说:“虽然老天鹅全身上下伤痕累累,但它依然竭力撑起了自己的身体……”笔者顺势道:“是啊,老天鹅没有停下来,它要和冰面来个殊死拼搏!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老天鹅,想对它说些什么?”在此过程中,笔者提出了两个很好的锻炼思维的问题,引领着课堂的主体学生和文本进行着无痕且又极为生动的对话;学生已不知不觉地将老天鹅的形象烙在心底,流露出对天鹅的敬佩之情。不难看出,笔者沿着教材的内容线索在学生的情感高潮处,设置的两个展开性的问题,已为学生创设了可运用自己理解感受、叙述想象的空间。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话中,催发了生动课堂的生成。

倾听:对话的师生平等

教师要善于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声音,要以最大的热忱和耐心去感受其内涵,以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去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笔者与学生有过这样的对话练习:“冲着警卫员发火,这是为什么?”学生们通过思考,各自表达了不同的理解,把内心交织着的各种情感——痛苦、矛盾、不满、埋怨、恼恨与担忧都品了出来。

叩问:推进对话互动

如学习《月光启蒙》这一课后,笔者并没有就此收课,而是请学生再把课文默读一下,看看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一学生道:“‘月光’是月亮的光线,是一种自然界中的事物,它又不是人,怎么能给人‘启蒙’呢?”思索片刻后,有学生解释道:“月光虽不是人,也不会说话,但文章不是写月光怎么去教育人、启发人,说的是作者在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陪伴下,母亲唱民歌、民谣、给了他启发。”又一学生补充道:“文尾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我觉得,真正给他启发的是母亲这个人,而母亲又是在月光下给予启发的,所以,作者用‘月光启蒙’做题目。”还有一学生说:“因为这个题目很有诗意,意境也很美。一读到这几个字,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夏夜月光之下,一位慈祥的母亲,对着她的儿子正吟唱着民歌民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际关系。”的确,成功的对话,更能使这种“活生生的人的关系”不断地生成,把课堂内的一些恐惧因素完全退尽,使语文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生动”起来,成就语文的活力与精彩。

古筝教学教案范文第9篇

李建华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开设了不同类型的音乐公共课程供大学生选修。最为常见的是以第一课堂或第二课堂的形式开设三大类型的音乐课程。第一类为理论基础与欣赏类课程,即感受型课程,要求学生在音乐要素、音乐情绪内涵、音乐的体裁与形式等方面做出初步判断与评价,如基本乐理、音乐欣赏等。第二类为实践型技巧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如声乐演唱、器乐演奏等。第三类为合作型排练课程,培养学生在音乐实践的同时,增强相互协作的能力,如合唱团排练、乐团排练等。还有一类辅修型课程,即第二专业音乐辅修专业,学生用二至三年修完8至10门课程,修满20个左右学分,获得辅修第二专业结业证书,但这类课程开设的高校较少,而且连续性较差。音乐公共课程基本是由音乐系专任教师担当,专职从事公共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师很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任课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到5%,初级职称却占75%,中级职称占20%。可见,从事公共音乐艺术教学的师资力量是十分薄弱的。

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学习音乐的渴望,但多数学生出于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重压,接受的音乐教育不足,因此都期望借助大学期间的音乐公共课程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从选课比例来看,半数以上的学生对中外音乐史论及中国民乐较为喜爱与偏重;部分学生对音乐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课程,如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计算机音乐等也较感兴趣。另外,近半数学生对学校音乐教学设备、音乐图书资料储藏量及音乐教材不够满意,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过与音乐相关的艺

为音乐教学目标“导航”

张湘君

音乐教学目标是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而制定的,学生应该达到而且能够达到的标准和境界。教学目标能否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一节音乐课好坏的主要尺度,也是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社团或活动,多半学生希望有专门为大学生开放的场所便于课堂学习后进行音乐实践。

针对以上情况,学校应整合音乐公共课的课程结构,结合学生的需求开设课程,安排相应专业教师讲授,建设一支稳定、高素质、合理化的教学团队,而不再局限为初中级职称教师担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确立两门大学生音乐必修课程(可考虑一门理论、一门技能)在一、二年级开设,修满学分方可毕业,加大本课程的实施及监管力度,使音乐教育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分割的课程。学校应加大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的投入,加强软、硬件的建设,使音乐艺术教育有统一的指挥中心、教学中心、活动中心、交流中心、展示中心,从而推动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深入、健康、持续地发展。重要体现。但在很多教案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够理想。为此,笔者将教案中教学目标的常见问题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单元教学目标应细化为课时教学目标

音乐教案的书写中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在每单元的一开始就写上详尽的单元总目标,然后分割成三课时或四课时进行教学,而每课时前只有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却没有课时教学目标。究其原因可能是音乐教师用书上已经对单元教学目标写得很详尽,教师们懒得再动脑子,所以照搬照抄,缺少个性化的思维。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内容的选择与课时目标的确定并不能完全按照单元教学目标要求的那样去完成,于是两者之间便出现了偏差。如《四季放歌》单元中的教学目标之一为:“学生通过欣赏《战台风》、《晓风之舞》、《新疆之春》感受古筝、钢琴、小提琴的不同音色。熟悉乐曲主题旋律;对不同器乐的表现方式有进一步的了解;能积极参与听辨、模拟演奏、做节奏声势等活动,能较确切地感受作品不同的音乐形象和情绪,对欣赏器乐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教案中第一课时内容为:1学唱《四季童趣》;2分享学生课前收集的以“春夏秋冬”四季为题材的音乐作品。第二课时内容为:1聆听《新疆之春》;2复习《四季童趣》;3学习用竖笛演奏《春天来了》。第三课时内容为:1聆听《战台风》;2学唱《西风的话》;3我的创造(教案中并没有体现)。第四课时内容为:1学习歌曲《童心是小鸟》;2拓展、表现四季的文学、美术作品(此内容在教案中并没有体现)。将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内容相对应来看,单元教学目标中的《晓风之舞》在教学内容中始终没呈现。也就是说教师摈弃了这一教学内容。而单元教学目标中提及的“能积极参与听辨、模拟演奏、做节奏声势等活动”,本应属于“我的创造”这一内容,但在教案中却始终没有体现。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课时教学目标。教材以单元主题来设计教学内容,每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上都有详尽的单元教学目标,编者把整个单元的设计意图及要求以教学目标的形式呈现,用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但单元教学目标是针对整个教材单元来要求的,陈述较全面、笼统,教师若能在这些目标要求下把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课时教学目标,那么表述会更加明晰,教学思路也会更清晰流畅,课堂重点、难点也能有效解决。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具体、显性、便于操作

课时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施教来说,具有导向、调控、评价的作用。有些课时教学目标尽管三维目标俱全,但过于宏观。例如:“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在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对人世间真善美的感知能力。”“初步认识学习世界多元文化的意义,增强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意识。”等等。类似的课时教学目标,设定得大而虚,很难在一课时内落实和兑现,也难以在教学评估中加以检验。

为此,我们应恰当地设定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教学目标是理性化、原则化的,通常化为隐性目标融在音乐教师的脑海里,还有一些化解在当堂课的具体目标中,一般不以文字的形式写在课时教学目标中。只有那些具体的、显性的,便于操作、执行和检验的目标内容才适合以文字的形式写在课时教学目标中,所以我们应该认清教学目标的层次,细心地领会、理解其中的内涵。

如《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的教学目标:1欣赏京剧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感受体验梅派唱腔的基本特点;2初步了解梅兰芳的生平事迹,知道他对京剧事业做出的贡献;3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学习梅派唱腔,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究分析梅派唱腔的风格特点,并能对其作出判断与评价。

上述三条课时教学目标,以学生感受、体验、演唱梅派唱腔的风格为教学导向,以感受体验、比较分析、聆听辨别的教学过程调控教学。对比梅派及其他流派的唱腔风格以加深认识,以学生能够演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的上句及判断梅派唱腔风格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这样的课时教学目标简洁明晰,易于操作,将三维目标蕴涵在具体教学内容中,应该说,这种写法比较恰当、妥帖。

三、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目标

有些教师习惯于站在自身的角度来设定课时教学目标,如:“通过一系列对‘春’的主题欣赏,强化对旋律的听辨能力,分析各音乐要素在表现‘春’的多姿多彩时的变化和作用。”“通过歌曲的二声部合唱学习,加强声部和声音的和谐统一,使学生的合唱能力得到提高。”等等。这种设计方式就没有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来考虑,没有科学、合理、全面地设定目标,有悖于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即教师预先设定学生在学完这节课后应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应当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陈述教师的教学目标。那些习惯采用的:“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不符合陈述要求。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具有具体性、可操作性、目标设计的灵活性和目标实现的及时性。

如欣赏课《卡门》中的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比才的生平与贡献;2了解什么是序曲,能初步认识到某些歌剧序曲有暗示剧情的作用;3能够感受、体验《卡门》序曲各部分的音乐情绪,并能用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和图形谱来展现音乐的不同情绪。

这样的目标清晰明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教师在教学时也能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过程也就能安排得井然有序。

古筝教学教案范文第10篇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文件精神的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研究热点,一些学校就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了有益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国家首批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单位的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自2001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五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已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素质和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在省、市大型专业竞赛中获得骄人成绩,就业率和社会声誉大幅度提高,近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99%。先后被遴选为学校重点专业和江苏省示范建设专业,初步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工学结合的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

(一)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品牌专业

1、成立专业建设组织,专业定位准确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中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立足于国内旅游市场,面向扬州乃至长三角地区各类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抓手,调整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等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以“重技能、懂管理、宽知识、能创业”为专业特色,构建“文厚、技湛、商慧”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具有旅行社、旅游饭店及景点景区三者相结合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拓展专业技能,专业发展思路清晰

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中,紧跟市场需求,结合学校发展规划,旅游管理专业的广度与深度得到发展,建立了以旅游管理五年制高职为核心、确定导游服务、景区服务、饭店服务三个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插花、茶艺、调酒、古筝等人文艺术类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气质,拓宽他们的技能,增加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线路设计、主题宴席设计等管理类课程、综合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3、专业文化建设内涵丰富

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中一直注重环境育人,按照“旅游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专业文化进实训室、高雅文化进宿舍”的要求,对班级、实训室、宿舍进行专业文化布置,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实现隐性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二)以素质教育为推手,建设精品课程

1、建立以素质技能并举的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中,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校企深入研讨岗位职业能力,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对10门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滚动修订。建立了基于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工作岗位流程,以素质、专业技能为主线的主题教学课程体系,渗透素质教育,突出实践课程的主体地位。自主开发了文化赏析、古筝、插花等专业校本课程。

2、以指导性教学计划为蓝本,规范课程管理

2010年建成《旅游概论》校级精品课程,2012年,该校成为全国改革发展示范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协作组组长单位,与技术支持单位共同开发的《导游服务技能》、《旅游政策法规》、《导游基础》、《前厅服务与管理》等10门专业主干精品课程将与本月全部完成,届时所有资源将对参与共建共享的53所学校开放。

(三)走职教特色路径,建立教学团队

1、培养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

该校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李强,教授,高级策划师,扬州市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扬州旅游学会副会长、扬州市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中心教研组副组长。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协作组成员,从事旅游管理职业教育近10年,有丰富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经验,长期担任多家旅游企业专业顾问,在旅游行业有较高的声望。

2、制度引领,打造“三栖”师资队伍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旅游管理专业以在学校是教学能手,在企业是职业人,在行业是名师的“三栖”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方案》、《五阶梯教师建设》、《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考核、奖励办法》《个人五年职业生涯规划》、《一师一企挂职锻炼制度》等制度引领,打造“三栖”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完善教学设施,夯实专业建设基础

1、建设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

近几年,本专业加大投入,健全了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现有3D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中、西餐实训室、模拟旅行社、酒吧、茶艺等10个实训室。在实训室的建设中,我们按“系统化、现代化、精品化“的要求,突出企业化的设计或操作原则,拓宽学生的实训视野,并建全考核管理体系。

2、建构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网

利用学校数字化网络平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交流活动、主干课程授课计划、教案、课件、试卷等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图书馆旅游管理专业藏书丰富,生均图书藏量11册,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另一个场所,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五)实施课程改革,保证专业科学发展

1、建立两支队伍,精细管理

旅游系成立了由主任、教学主任、教研室主任、督导组成的教学管理队伍,负责教学常规管理,系总支书记、学工主任、实习就业指导老师、班主任组成了学生实习就业管理队伍。教学常规检查日益精细,做到定人、定时、定检查内容、定反馈;学生实习日益完善,做到定位、定岗、定指导、定考核,保证实习质量。

上一篇:小班活动教案范文 下一篇:信息技术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