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音乐教育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09 17:06:33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篇1

【关键词】古筝;音乐;教学改革

面向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化音乐教育和公共音乐教育,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要求等方面都不同。然而,我国目前的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法教材等方面缺乏专门化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仍然存有专业化音乐教育的色彩和倾向。拿我校的古筝可来说,古筝课是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主干课之一,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校一直把它当成专业课来教授,古筝专业的学生要等到大三时才开始接触并正式学习古筝。大一、大二两年只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根本不接触古筝的学习,即使选修也都是选的与古筝不相干的乐器。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对学生们在有限学期内熟练掌握运用古筝演奏技法有一定的时间制约,另一方面也不能适应当前学生们个性需求和学习兴趣的要求。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2009年起,我校实施改革,把古筝课作为全校各年级的公共选修课,这样一来古筝专业的学生自进校时候起就可以接触到古筝,提前接触、耳濡目染,为两年以后正式学习古筝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教育模式受到众多大学生的喜爱,是各种专项选修课主要所选课程。

近年来,在音乐艺术院校不仅专业学习古筝的人数居各民族乐器之桂冠,而且在基础音乐教育专业中学习古筝的人数也在日益增多。随着高校课程建设改革不断深入,选修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音乐选修课由于其独特的专业领域与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无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不会直接的带给人思想,但它会带人进入一种状态,一种情绪的状态,精神的状态,生命的状态。音乐给人以直击心灵的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香港汇丰银行的总经理经常招聘学音乐的人才,总经理的经验是学音乐的人几年之后更富有创意;4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是学音乐出身的。音乐的作用在于教育人,在于告诉人什么是真善美。音乐是高于生活的,它提升了人的鉴别能力。爱尔兰利默里克理工大学建有爱尔兰音乐中心,其目的之一是增加学校的音乐氛围,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只有经过艺术体验才能得到精神升华,它让每个独立的个体去分析判断,作出自己的选择。古筝艺术不仅可以加深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让学生的听觉、视觉、想象三者结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感悟与想象力。

据2006年对青岛5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7.5%的学生选学音乐课是为了补习中学阶段所扔掉的课程:有49.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还有23%的学生想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用以方便以后工作,迎合社会潮流,应付各种场合的需要。”高校学生对音乐素质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讲存在偏差。筝曲是情感的艺术,古筝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古筝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其蕴含的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学生在提高筝曲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感情。良好的古筝教育不仅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加强和谐、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筝曲美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浸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要想真正得到提高,只有在学生对相关的音乐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再进行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古筝教学与其他音乐教育一样,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没有提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和带动。而古筝教学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个分支,也同样遵循这两条原则。提高的前提需要广泛而深厚的基础。音乐教学艺术必须以教育学、心理学作为学科的理论依据,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和原理,反映音乐教学艺术内在的动态规律,它是建立在科学教育规律上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综合学科。要想早出、多出优秀人才,必须要有雄厚的基础,要进一步普及古筝,扩大其队伍,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造就出高精尖的人才,反过来这些优秀学生又会带动更多的学生共同提高。因此,古筝艺术教学要十分注重推广普及型教学。在普及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发掘古筝艺术天才学生,加以个别提高。教育的根本是教书育人,古筝教育既是教书育人,又是教艺育德、教艺育情,是教学艺术中的形象性、情感性、灵活性、创造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良好的艺术教育是艺术品德、人格品德、艺术情感的总和,有了这个和的作用才能创造优美的旋律。?

任何一部古筝作品都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意识反映,它通过音响运动的形式与他人进行情感信息的交流,真正地起到“直击心灵的力量”的作用。由于学生对作品内涵理解的差异和个体接受信息能力的不同程度,高校音乐选修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就不能机械地套用专业音乐课的教学模式,我们把教学的着眼点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机械技能训练转变为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最有效地打开学生相对封闭的心灵,身心得到愉悦,知识得到巩固。换言之,把每个知识概念和技能要点,与筝曲的表现意义结合起来,用内涵吸引学生对美的体验,在满足审美需求的同时也获得了知识和技能。

由于古筝选修课属于全校性选修课,学生构成成分非常复杂,他们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院系,学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水平,这些都是直接影响选修课教学环境优劣的因素,在教学管理上,尤其是课堂教学管理上如:如何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等,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学生这三方面的水平,教师应诱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者、表演者、创造者、欣赏者的多角色活动中,多层次多结构逐步掌握音乐的本体,理解音乐的内涵。不正确的教学观念是把学生当作一个机械的容(下转第181页)(上接第180页)器,忽略学生认知的主动性、可塑性和可变性,只传授知识概念和技能方法,只要学生记忆和模仿,这是应当摒弃的应试教育。目前许多高校的选修课大都采取大班上课,人数偏多,因此教学物质环境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式,减少学生对教师的单纯模仿和依赖,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极大的发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古筝演奏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古筝课堂教育也应将美感教育放在教学的首位,让学生在古筝演奏所带来的旋律之美、音色之美际演奏者的姿态之美中深入的感受古筝这一古老乐器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习筝的兴趣。古筝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古筝演奏美的过程。由于学分制在高校的试行,选修课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选修的积极性提高,选修课的人数也不断增多,因此传统的教学媒体对承担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已感到不堪重负。必须借助科技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加快教学媒体的建设步伐,提早实现教学媒体现代化,是提高选修课教学效率的唯一途径。总之,高校音乐选修课与其他专业课一样,都承载着人才教育的重担,应在如火如荼的高校教育改革所搭建的平台上,发挥音乐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潜质,在高校教育这个大舞台上唱出符合主题的优美的旋律来。

【参考文献】

[1]王耀华.高师音乐教育论[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小平.高师古筝课教学刍议.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12月.第4期.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篇2

关键词:徐州近代古筝艺术 古筝艺术的变革发展 历史传承

筝产生于两千多年前,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且极具华夏传统音乐特色。因其庄重、古朴、浑厚且清新的独特音色以及它与民间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筝始终作为民间乐器广为流传。

徐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其五省通衢的地域特点使得这一片土地上的文化、生活、民俗习惯融汇南北,丰富多彩。

一、徐州近代古筝艺术的发展

徐州史称彭城,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徐州自古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古筝艺术以其幽雅神韵之声,流传至今,它具有陶冶人、愉悦人、教育人、提高人的精神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因此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徐州的古筝艺术历史悠久,40年代,我国著名的古筝大师曹正教授(中国音乐学院)与我市音乐教育前辈郑培心先生在徐州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古筝社团“薰风筝社”(彭城筝社的前身)享誉海内外,为古筝事业在徐州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0年代初,徐州成立了我国第一所古筝艺术学校―徐州市彭城古筝艺术学校,我国古筝大师、北京古筝研究会会长曹正教授为这所艺校亲笔题字,多年来为全国各大音乐院校、专业艺术团体输送了许多音乐艺术人才。如今徐州的街头巷尾,到处响遍古筝名曲“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真可为:高山流水遇知音、渔舟唱晚到天明,余音绕梁不绝也。

郑培心先生一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特别对弘扬我国民族音乐、东奔西走,为振兴我市的民族音乐发展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他创作的《徐州小景》、《榜妆台》等乐曲曾在徐州地区产生很大的影响,他培养的学生很多成为音乐界的知名人士,单就古筝来说他培养了古筝教育家李子秋、郑志诚、张纯善、刘鱼龙、张琦、赵荣等一批优秀的人才。

二、徐州近代古筝演奏派系的发展现状

徐州古筝自从曹正先生创建彭城筝社以来,一直发展的十分迅猛深受各年龄阶段人士的喜爱。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从八十年代的古筝艺术普及,尤其是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古筝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高校或者音乐学院,业余学筝的人越来越多,筝艺社团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1983 年徐州复建1947 年曹正在徐州创建的“彭城筝社”,后改名为“徐州古筝研究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到古筝这一古老而充满魅力的乐器。

90年代以后,新作品的层出不穷,极大丰富了古筝艺术。新的古筝作品大多还是以传统的五声调式来创作,但是在演奏难度以及作品的深度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使得乐曲的风格和表现力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新派筝曲的诞生,瓦解了传统筝乐局限的五声调式以及传统的演奏方法。

徐州因其融汇南北的独特地理位置,在传统的演奏风格形式上多与山东筝派、河南筝派以及浙江筝派的演奏风格相似但又相互融会贯通,在乐曲的演奏诠释时既有着北方人的豪气、豪爽又不失江南人的温婉流畅。尤其是九十年代后新筝曲的诞生,模糊了各流派演奏之间的界限,新型乐曲为这一古老的乐器注入了新鲜血液,新的作曲形式、新的演奏方法不仅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更打破其乐器原本五声调式对曲目表现上的局限性。

三、徐州近代青少年古筝艺术优秀人才对古筝派系的传承

上世纪90年代至今,徐州古筝艺术依旧蓬勃发展着,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少年古筝优秀人才在徐州这片土地上诞生,例如刘文佳、于秋旋等一大批人才涌现出来。他们自幼习筝起便接受着专业的培养训练,演奏曲目丰富大量,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派别之上,更多的是追求古筝演奏新的台阶。首先古筝的演奏形式也不再是单单的独奏,古筝与多种乐器的齐奏、协奏、古筝与舞蹈等多种艺术相结合出现在舞台上,一次次震惊观众的眼球。其次演奏曲目上,早已不再演奏传统的乐曲,新型的古筝曲甚至是改编的流行音乐也成为古筝演奏的新宠。曲目风格形式多样,使得这一传统而又古老的乐器绽放着青春的光彩!

四、结语

通过对徐州古筝演奏派系的索引梳理可看出,古筝艺术文化在徐州和中国乃至世界的蓬勃发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民族器乐中的最古老的一门乐器,古筝正以一种新的面貌面对着更多国外学习者的审视和挑战。作为一名从小习筝的古筝专业演奏者,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徐州人我更将肩负着更大的使命,使这一古老的乐器披上时代的新装!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年度江苏师范大学校一般立项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013yyb036。

参考文献:

[1]阎爱华.当代古筝艺术发展之轨迹[J].艺术百家,2002,(03).

[2]范冉.当代古筝形制改革述评[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08年.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篇3

关键词:“1+1”古筝基础教学法;创新

“1+1”古筝基础教学法是扬州大学副教授王小平老师首创的新型的古筝基础教学法,现在在全国多数专业古筝培训机构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运用,“1+1”古筝基础教学法在教学理念、课堂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上都有一些突破和创新。

1 教学理念上的创新

古筝培训到底要起到什么效果?这个是很多古筝培训机构和培训老师应该首先明确的问题,“1+1”古筝教学法认为,不是对每个孩子都要以专业派的标准来要求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家长起初让孩子学习古筝的目的并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专业的古筝演奏家。很多家长是抱着增加孩子在艺术方面的修养,培养孩子的艺术情操的目的让孩子学习的。所以在传统的一对一小课中经常会出现幼儿学习者因弹奏不好而遭到老师批评的现象,反复的批评儿童,一来挫伤了儿童学习古筝的信心,二来打击了家长继续坚持学习的热情,学生面对着古筝出现反感情绪,很难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1+1”古筝基础教学法提倡鼓励式教学,在集体教学的课堂上,第一遍学员弹奏不正确老师认真讲解,第二遍弹奏不正确,在老师鼓励下已经有了进步,第三遍仍然不正确,那么课后再单独留下来解决,而不会出现当面批评孩子的现象,孩子有了尝试的信心和勇气,大大的增加了琴童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家长坚持下去的决心。

2 公式法——课堂学法的创新

课堂教学方法上,“1+1”古筝教学法突出细致,在初学古筝的两年中,基本技法教学和初中级乐曲教学过程中,“1+1”古筝基础教学法把所要教授的古筝基本技法分解成数个有着有机联系的最小动作模块,分步骤进行分步教学;乐曲也是这样,教学法中把古筝乐曲划分为一个一个的段落,进行分步教学的教学方法,凸显了该教法的核心“1+1=技法模块化教学+乐曲段落化教学”。

“1+1”古筝基础教学法在乐曲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乐曲教学程序的调整和重点难点讲解上。即“乐曲解析乐曲难点分段讲解全曲连贯演奏”的教学程序,在早期的乐曲教学中,即可以确立这一教学理念。

首先,对曲境的了解。了解全曲可以提升学生用演奏表达乐曲意境的兴趣。

其次,突出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讲解在“1+1”古筝基础教学法中强调在课上解决每首乐曲的重点难点,解决并演奏乐曲难点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这样会大大减少课后自主练习的枯燥感。

再次,分段和集中讲解相结合。分段讲解在乐曲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过程,采用分段学习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乐曲进行重点段落的慢速练习,熟练后将整首乐曲中的乐句或乐段连缀起来快速练习,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 课堂教法模式的创新

“1+1”古筝教学法采用的是集体课的教法模式,其打破了传统古筝教学中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集体课的课堂中,学员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大大增加了学员学习古筝的兴趣。

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是“1+1”古筝教学法的另一大创新。流水线,是在儿童古筝学习的几个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教师进行授课,每位教师专攻一个阶段,成为此阶段教学的专家。如以百家筝鸣艺术培训中心为例,古筝学员一般要经历5个学习阶段:启蒙期(前三个月)、初级(1-3级)、中级(4-7级)、高级(8-10级)、演奏级(10级以上),至少要换5位教师。这5位教师均由培训中心,根据每个教师的特长和专攻方向进行合理分配负责阶段,并备课,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注意事项均进行严格的规定。所有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则是中心共享的,也是相同的。

4 教学方式的创新

如果单纯的进行死板的课堂教学,不仅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古筝培训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1+1”古筝基础教学法不仅仅限于单纯的课堂教学,还融合了多种形式的辅助教学方式。首先,定期举办新老学员演奏会,新老学员在一起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其次,经常邀请名家开设讲座并开办演奏会。让学生感受名家的风采,切身体会到只要自己勤学苦练,名家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再次,每年带学生去知名的音乐学府学习交流,为学生将来考取专业的音乐院校播下希望和期盼的种子。还有,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大赛,证明学生的实力,让学生看到付出总有收获,榜样是从平凡中产生的,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榜样,寻得奋斗的动力。最后,电话回访、教师家访。通过教师的定期电话回访和教师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练习的情况,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交流和纠正。

5 助教平台搭建的创新

许多家长自身音乐素质一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1+1”古筝教学法的课堂中,家长不用再在学校门口苦等,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和成果猜测不安,他们也将同时接受古筝艺术的熏陶,同样成为了学习的主角。他们在尊重孩子意愿的情况下,被允许坐在孩子旁边共同听课,并参与教师的辅导。他们能够随时了解孩子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进度,间接的听课学习使得课后监督孩子来得更为有效,辅导孩子还课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刘大坚.中国音乐教育史简编(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2).

[2] 徐玉莲.论高师古筝教学的弊端及其改革之路[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8).

[3] 黄博.人文主义教育思潮视角下的素质教育本质再认识[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6).

[4] 屠兰兰.简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10).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篇4

8月19日上午,第六次古筝交流会正式开幕。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沛东,中国古筝学会秘书长王中山,江苏音乐家协会主席朱昌耀,扬州市市长王燕文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秋年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沛东先生对几十年来古筝艺术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扬州市人民政府为古筝艺术的发展所作的努力表示肯定和感谢。论坛由古筝演奏家王中山主持。来自各院校古筝名家交流和探讨了古筝艺术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进展。原中国音协党组书记冯光钰先生就古筝艺术几十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发表讲话。赵登山、周延甲、陈安华、何宝泉等老一辈筝家以及中青年演奏家李荫等都做了精彩的讲演。专家们对古筝艺术发展的信息以及相关前沿研究,比如考古、作曲等等,对中国古筝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筝艺交流环节中,老中青三代筝艺表演百花齐放。交流的筝曲不乏名家新整理挖掘和新编创的作品,如唐代曲《春莺啭》、《道光云逸》、《金韵十月秋》、《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等。其中一些筝曲作品紧贴人民、紧贴生活,紧跟时代步伐,将先进的演奏技术运用到创作实践中来。根据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一棵桃树》等为素材创作而成的《金韵十月秋》(钢琴与古筝),风格委婉抒情,曲调优美流畅。根据花儿编创的《花儿筝韵》洒脱飘逸,极具歌唱性的抒情小调让人醉迷。蝶式筝演奏《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优美的形制、左右手交叉演奏的方式等让大家耳目一新。传统经典名曲的演奏在筝艺交流中占有相当比重,足以见得传统乐曲的艺术魅力。如山东筝曲《四段锦》,潮州筝曲《昭君怨》等。

学术交流方面,大会论文集共收录论文90余篇。与会者各抒己见,观点鲜明,讲演精彩,可谓百家争鸣。

在审美方面的探究中,曹华与筝家赵登山《韵由心生》细致解读和剖析中国艺术最高的审美范畴“韵”的本质与内涵,对它在古筝音乐中的演绎作了阐述,提出了“韵由心生”的筝乐表达观。扬州筝人戈弘以“随谈”的笔触谈“筝韵”,他坚持许多乐曲的成功是源于古筝音色多变而导致的韵味深长,“韵”是古筝艺术永远的追求,同时也寄寓了对更多韵致的曲作出现的愿望。笔者《中国筝乐“花木鸟兽”母题研究及其文化审美》一文则从音乐“母题”视角入题,对中国古筝音乐的常见母题进行大致分类,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来重点剖析“花木鸟兽”这一母题,洞悉此母题筝乐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笔者认为通过对花木乌兽等自然事物的描绘和歌颂,反映出人们尊重自然、热爱生活和对适意人生的追求,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

在教育方面,杨丹《从音乐教育哲学的视野看古筝教学三大误区》直击当前古筝艺术教育中常见的弊病,比如教师唯“技”是图,强调技法教学;过于追求对音乐作品故事性的介绍、解释等等。董晓玲反观当前古筝教育的不正之风,从教育者的使命、责任出发探讨了中国儒家文化深入古筝教育的必要和儒家文化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所注意的问题。笔者则以传播学的视角切入,从古筝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分析,提出古筝教师应该充当“把关人”角色,重视教学互动,以帮助教师扭转“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种陈旧的教学观,以提高教学效果。筝家何宝泉从多年的弹筝和制筝经验出发,呼吁古筝乐器改革势在必行,表现出老一辈筝家在乐器改革方面的开阔视野。中国第一位古筝博士毛丫对日本筝改革发展轨迹的梳理以及日本筝各种弦制筝的研发与使用现状的探究,对国内筝乐器的革新的研究与实践,对相对欠缺的中国古筝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有些专家更多地看到当前古筝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对古筝今后如何发展的忧虑。浙派名家孙文妍以2007年“金钟奖”古筝大赛为切八点,从古筝专业作曲家对筝曲创作的意义和作用、当前筝曲创作的弊病与误区以及古筝教学、演奏与革新等多个侧面,谈了一些切身体会。她认为当代筝曲的创作虽然突破了传统的束缚,打破了旧框的限制,但却又陷入新一轮的“新八股”窠臼,比如逢调(五声调式)必避、逢曲必拍、逢高潮必刮等等,这令古筝原来优雅的神韵荡然无存。她呼吁作曲家应该还古筝于人民。另外,她也建议青少年重视对传统、民间曲目的学习,以延续和传承经典。古筝教育家赵曼琴《繁荣表象下的古筝艺术危机――对古筝淡出乐队的反思》一文谈到当前古筝不能适应乐队合奏而逐渐淡出的原因和由此带来的忧虑,并延伸到对古筝教育、改革等方面的考虑。他认为古筝逐渐淡出乐队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古筝不能快速视奏,成为融入乐队的瓶颈,而造成古筝不能快速视奏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掌握快速秩序体系的演奏方法。古筝演奏中错误的音高概念和演奏方法导致的音准失衡问题、演奏者自我意识下缺乏与乐队的合作而导致的音乐处理的随意性等,也影响了古筝融八乐队。

文论交流以多侧面、多论题的探讨丰富和扩展了与会者的理论视野,真正实现了思想上的碰撞。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单就论文而言,其在质量、水准上并不令人乐观。有些还只能算文论,从格式、学术规范等方面还欠缺标准化、规范化。从论题的涉猎方面还过于局限,像古筝书籍的出版、古筝艺术当下的传播方式等方面没有涉及,成为交流上的空白。学术交流方式方面,许多参会者往往“照本宣科”,互动讨论环节缺乏,等等。这一些都显性影响了交流的效率和质量。

演奏会也是本次学术交流会的重头戏之一。8月20日晚的名家演奏会以传统乐曲为主,中国南派古筝第一人陈安华演奏了潮州筝曲《深闺怨》和客家筝曲《蕉窗夜雨》。浙派名家孙文妍演奏的是浙派名曲《小霓裳曲》、《云庆》。还有的筝家演奏了由自己创作、编曲的作品,秦筝筝家周延甲的《秋夜筝》、《姜女泪》,古筝演奏家赵登山《铁马吟》等等。参加表演的还有台湾筝家樊慰慈等。8月21日晚是中青年筝家的专场,主角是中国音乐“金钟奖”各奖项的获奖者任洁、范冉、刘乐、蔡姗姗等。通过演奏近年涌现的筝曲佳作,如《望秦川》、《汉江韵》、《风之猎》、《幻想曲》等,展示了他们在筝乐方面的才华和造诣。演奏家沙里晶领奏的《天女散花》(徐晓琳作曲),筝音、人声美妙配合,袅袅仙乐顿时将人们带入超凡脱俗的境界。演奏家李庆丰、张彤、江湛曦、李伟等合奏山东筝曲《高山流水》,美妙的乐音、酣畅的表达寄寓着筝人以琴会友的情意。古筝演奏家王中山一曲《临安遗恨》和传统经典《渔舟唱晚》,成为演奏会压轴大戏,赢得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雅韵之声”两场古筝音乐会通过筝界名人演绎经典名曲与近年来获得重大奖项的优秀古筝作品,展示了他们的演奏才华与艺术风范,为推新人、推新作搭建了一个展示才华、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通过老中青三代的精彩演绎,我们由衷赞叹一个古筝艺术梯队的不断成形。

如此高规格古筝学术交流会的圆满成功,离不开强大的后台支持和赞助。扬州品牌制筝企业如天艺、金韵、正声、天韵、雅韵、翔声等8家单位提供了赞助支持。筝艺、文论交流的同时,在扬州人家大酒店的地下展厅,古筝产品展示会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这几家制筝企业也成为上百家古筝及相关产品参展企业备受关注的单位。这些厂家均将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展出,一些新研发的成果成为人们驻足询问的焦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金韵乐器御工坊有限公司展出的十三弦唐筝,雅韵琴筝有限公司的钢丝弦古筝等等。企业要发展,创新是动力。展会中的古筝有的融入扬州传统的瓷器等新元素,有的是对传统形制的复原等等,都包含着制筝企业的创新视野和胆识。扬州的一些制筝企业在工艺、制造等创新方面还渗入了一些“人性化”的因素。比如瓷器工艺便是解决寒冷地带古筝容易开裂等问题而采用的,圆头凤尾筝则是为方便随身携带而设计等等。古筝展览会可谓古筝行业的一次集中亮相,古筝制作工艺、进展方面得到充分展示的同时,同行之间的交流也加深和拓宽了。

与前五届古筝艺术交流会相比,本届交流会活动规格高,表现为参与人数多、交流文论数量多、新人佳作多。扬州市政府对本次交流会给予了极大关注,从各方面提供支持,由此提升了本次会议的整体规格。

自1986年首届中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在扬州召开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参加历届筝会的人数累积3000人次。本次是继首次交流会18年之后国内举办的第六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如今,古筝艺术交流会已经成为扬州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名片,是国内外筝家实现艺术、学术交流的平台,通过推新作、推新人、谋发展大计等等,成为促进古筝艺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内外古筝界普遍关注的文化盛事。“交流出真知”,期待2012年中国古筝艺术第七次学术交流会更加精彩和辉煌!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篇5

关键词:少儿 古筝学习 意义 方法

引言:古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乐器,其具有广阔的音域,优美的音色,丰富的演奏技巧以及悠久的民族文化,已经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并由于表现力丰富,深受人们喜爱。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民族文化的兴起和繁荣,民族乐器古筝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欢迎。从总体来看,学习古筝的主要群体集中在少儿,同时少儿时期也是学习古筝的最佳时期。少年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引导和教育才能取得学习效果,而少儿又担负着发扬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文化的重任。因此,少儿学习古筝不仅意义重大,而且需要掌握必要的学习引导的方法。

一、少儿学习古筝的意义

多年来,我国少儿音乐的教育大多停留在声乐层面,而作为音乐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的器乐始终是音乐教学中薄弱的环节。特别是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的古筝,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在少年儿童中普及古筝乐器的学习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学龄儿童智力的发育和我国民族乐器启蒙教育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进步。

(一)有利于促进学龄儿童智力发育

音乐对人的益处是毋庸置疑的,音乐能够陶冶情操,抒感,抚慰心灵。对于少儿阶段来说,音乐,特别是民族音乐,有利于促进学龄儿童智力的发育和身心的全面发展。演奏古筝一类的器乐,可以使少儿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充实心灵,拓展思维。苏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在某小学四年级的一个班中随机抽样分组,其中一组每个人选择一件民族乐器(主要是弹拨乐器),通过一年的观察,并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进行测验,结果演奏组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兴趣广泛,身心得到了全面发展。不难看出,演奏弹拨类民族乐器过程中,进行手部运动能够对大脑产生积极的刺激,从而触发少儿的益智效应。

(二)有利于发展我国民族乐器启蒙教育

民族乐器启蒙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在少儿群体中普及古筝教育,有力与促进我国民族器乐的普及发展。古筝简单易学,但学习的过程却是长期的,推动少儿古筝学习有利于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就相对扎实的“童子功”,为今后的古筝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推此及彼,有助于拓展民族乐器在社会的认知程度,使像古筝一样被人们认为充满神秘的乐器“走入寻常百姓家”,使这些优秀的民族特色的声乐在器乐教育中得到传播和发展,从而有利于发展我国民族乐器启蒙教育,促进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发展,繁荣中华民族文化。

二、少儿学习古筝的方法

少儿古筝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龄儿童智力的发育和我国民族器乐启蒙教育的发展,而少年学习少年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差,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引导和教育才能取得学习效果。同时,教学者也应该认识到,古筝器乐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技巧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感知音乐的能力。因此,加强少年儿童的古筝教育,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除了加强技巧方面的传授,还应该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古筝教学:

(一)培养少儿兴趣热情

兴趣和热情是少儿教育的关键,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初,学生对古筝可能只是一时的好奇心,相对缺乏耐心,思想不集中,意志不坚定。这时,不能一味的批评他们,否则会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少儿的兴趣点,利用他们对古筝的热情,依托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具体的方法有:融乐曲与技巧为一体,鼓励与表扬并重,特别实在启蒙阶段,将技巧融入到优美清新、短小精悍,能够投少儿之所好的乐曲中,激发儿童学习古筝的兴趣和热情;将表演欲演奏相结合,寓教于乐,可以在古筝教学过程中加入类似汇报演出、比赛竞技等相关的演出活动,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提高演奏水平和竞争意识,将知识与趣味相结合,使古筝更具魅力。

(二)引导少儿感知音乐

古筝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学习之前,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不能单纯追求古筝考级等功利目的;教学者不能一味求快、急于求成;家长不能互相攀比、始于压力。儿童的思维意识尚不成熟,思考能力较低。古筝是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能够在作品中表现弹奏着的感知,因此引导少儿感知音乐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少儿的乐感,结合音乐语言,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引导少儿理解古筝作品,逐渐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意境,并教育少儿结合古筝作品的背景理解音乐的内涵,实现教学要求。同时,还应该激励少儿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动参与各种表演活动,展现自我个性,形成“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和谐学习环境。

结语:古筝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少儿古筝学习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学龄儿童智力的发育和我国民族乐器启蒙教育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进步。同时,还应该正确把握少儿学习古筝的方法,积极培养少儿的兴趣热情,引导少儿感知音乐,促进少儿古筝启蒙教育的繁荣,传承和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晨·儿童”乐器学习热”现象的社会成因及教育误区[J];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29-30

[2]邢丽萍·浅谈民族乐器启蒙教育创新方法[J],《大舞台》;2012;(06):43-44

[3]孙朝琪·夏家鑫;演奏民族乐器对学龄儿童益智的初探[J],《中华儿童保健》;1994;(09):73-74

[4]许洪帅·我国中小学教育器乐教学发展研究[N],《中国民族报》;2005;(10):57-58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篇6

筝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民族音乐中极具华夏传统音乐特色,约产生于两千年前,因此,人们习惯在其名字前加上一个“古”字。古筝不仅外形上端庄优雅,而且弹奏起来流畅悦耳,风格变化多姿,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是,在很长时间里,古筝艺术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青睐,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曾一度发展停滞,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到80年代,发展尤为迅速,得到极大的推广和普及,这与古筝教育家、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努力是密切相关的。

2、古筝的起源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乐器,关于古筝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是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广泛流传于当时的秦国(现在的陕西)一带,是当时的秦人造出来的,所以古筝又被称为秦筝。另一种说法是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作战时用于竖着挥起打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有人在古筝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的样式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携带不便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现在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还有一种说法是筝乃“五弦、筑身”。但是“筑”是什么样式的,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更有人说筝乃蒙恬所造,不过据后来的研究者证明,蒙恬造筝并不具备这种可能性,因此,可以排除这种说法。但是,一直到今天,筝的起源依然备受争议,至今还是一个谜,还需要我们的继续探求。

3、古筝的发展历程

古筝艺术的发展,使其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表现在古筝乐曲的创作方面。初期古筝表演主要是老一辈古筝演奏家进行创作,创作的基调建立在发扬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上,然后根据舞台表演的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使得古筝乐曲能继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

3.1五十年代——古筝艺术进入高校。我国著名古筝教育家曹正先生曾经谈到过历史上有“扬琴抑筝”、“重雅轻俗”的倾向。实际上,“雅俗”的区别是与社会地位的区别息息相关的,那时候,封建社会的知识阶层是“士”,他们都是琴人,文化水平高,所以他们的音乐也就“雅”了。而筝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所以也就被当成是一种“俗”的乐器了。早在1950年,曹正在更名后的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沈阳音乐学院前身)任教。这之后,全国的高等音乐院校才相继设立古筝专业,1955年中央音乐学院邀请山东张为昭任教古筝,1956年再聘任曹东扶。1956年,苏文贤被沈阳音乐学院聘任。1958年金灼南先在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古筝,后被山东艺术学院聘任。曹正先生在1964年执教于中国音乐学院。以上的事例足以证明古筝艺术已经进入到专业音乐的行列了。同时,赵玉斋在50年代创作的筝曲《庆丰年》,推广了古筝双手弹奏法,开辟了古筝双手弹奏的新纪元。

3.2六十年代初——古筝的演奏技法得到丰富。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古筝曲《战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及使用无效区的噪音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之后,张燕双手快速弹奏的曲目《草原英雄小姐妹》、《东海渔歌》、《钢水奔流》等相继出现,这些曲目的演奏技法比《庆丰年》的演奏技法更进一步。这众多的演奏技法为古筝演奏技法的完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3八十年代后——古筝教育进入普及阶段。随着王昌元的《战台风》对古筝艺术的影响不断深入,80年代开始,古筝教育者越来越多,古筝开始全面普及,这个时候学习古筝的人数已经达到几十万了。业余学筝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就相应的出现了全国性的古筝考级,用以检验个人的学筝水平。并且,全国各地的筝艺社团、古筝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多,为古筝艺术的繁荣发展去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4九十年代后——筝曲创作和演奏技术飞速发展。90年代以来,古筝艺术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新作品层出不穷,如《黔中赋》《幻想曲》(王建民曲)、《箜篌引》(庄曜曲)等,促进了古筝演奏技法的变革。并且随着现代音乐、西洋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冲击,古筝的演奏技法呈现多样化。这个时期里,筝曲的创作更多的还是用五声音阶定弦法,如《秦桑曲》、《临安遗恨》、《铁马吟》等等。同时亦陆续推出古筝的重奏曲作品,说明人们注意到发挥古筝在群体中的表现力。如:古筝与高胡二重奏《渔舟唱晚》;古筝琵琶二重奏《大浪淘沙》、《水乡高歌》、《春江花月夜》;古筝高胡三重奏《丰收之歌》:古筝四重奏《采蘑菇的小姑娘》、《步步高》等,这些演奏曲基本上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受到了一致的好评。但是,这个年代古筝艺术的发展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更进一步完善古筝艺术的发展。

4、结束语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篇7

扬州是中国的古筝之乡,李咏玲先后师从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傅明鉴教授、扬州市少年宫徐文蓓老师、扬州教育学院古筝特聘教师周阳等数位名师,系统规范广涉筝曲,以筝为伴潜心钻研。同时,她还虚心学习了多种教学方式,获得很多宝贵经验。李咏玲练筝之刻苦令人难以想象,经常坐下来一练就是十几个小时,甚至几次晕倒在琴旁。她在求学的同时,阅读大量专业书籍,观摩大量影像资料,全身心在古筝艺术海洋中遨游。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两年时间,她就找到了古筝艺术的入门之钥,掌握了古筝演奏的得道之要,筝艺日趋精湛。

古筝演奏初成后,李咏玲想到的是向社会普及优秀的传统古筝艺术,憧憬着“‘渔舟唱晚’处处华夏之声,‘高山流水’人人皆是知音”时刻的早日到来。2002年初她毅然投资数万元,在县图书馆旁开办“咏玲古筝园”。为了招收学员,她自己动手书写小广告,骑着自行车到学校、街头亲自发放近万张宣传单。为了用实绩证明实力,她冒严寒、顶酷暑到学校办免费学习班,甚至每天雇三轮车到学校接学生。为了向社会宣传古筝,她还免费办起了成人班。她的教学耐心细致,生动活泼,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赞赏。

李咏玲的古筝情缘,打动了新闻媒体。在一次题为“从头再来”的电视专题采访中,面对记者“下一步有何新的想法”的问话,她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尽快举办一台师生古筝演奏会。”

筹办古筝演奏音乐会,谈何容易?经费、场地、曲目、训练等等及大量的组织工作如何统筹,都是难题。从小经受过生活磨砺的李咏玲,在同仁的支持下,承担了经费筹集、曲目选配及学生训练等主要任务。2004年她又开设了泰山教学中心,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员。她为普及古筝艺术的“拼命三郎”精神,感动了同仁,感动了家长和社会。终于,一位位企业家伸出了援助之手。2005年6月,在咏玲古筝园建园三周年之际,由宝应县文联主办、宝应县音乐家协会承办的“咏玲师生古筝演奏音乐会”在宝淮剧场获得圆满成功。李咏玲首开宝应音乐界之先河,成为成功举办师生专场演奏音乐会第一人。

之后,她马不停蹄开始了举办第二次古筝音乐会的艰辛历程,并把目标锁定在自己的“专题独奏音乐会”。在经过多方“充电”和精心准备后,2007 年6月,主题为“筝韵颂党恩”的专题独奏音乐会终于如期推出,大获成功。

2007年独奏音乐会举办前夕,李咏玲妹妹全家从美国回家探亲。她见姐姐日夜操劳,东奔西跑,既很心疼,又鼓励姐姐说:“我相信你的古筝音乐会一次比一次办得更好!”

正如妹妹所言,在2008年初县文联的一次活动交流会上,李咏玲的酷爱之源又一次涌动:迎奥运会,庆荷藕节,举办“李咏玲师生古筝百人齐奏音乐会”。为尽情展示古筝艺术的绚丽多姿,李咏玲把演奏会曲目定在新、奇、特上,要融戏曲、异域风情及最新高难曲目于一体,并决定让艺术强化班的学生们担当独奏。临近音乐晚会举办的前十天,她的老父亲突然病危。李咏玲握着爸爸的手,噙着泪祈祷:爸爸你要挺住呀!你要听我的音乐会呀!不幸的是,忠厚善良的老人怀着依恋的心情于音乐会前两天去世了。面对残酷的生离死别,平时喝了咖啡就很兴奋而且会失眠的她,演出那天下午连喝了三杯咖啡提神,却没有效果,开演前半小时百人齐奏最后彩排时她还是两次晕倒在舞台上。然而舞台大幕一开启,她的激情迸发了!一个个精彩节目博得在场千余名观众的热烈掌声。最终,师生百人齐奏《渔舟唱晚》为晚会染上了绚丽的霞光。李咏玲又一次成为宝应县成功举办师生古筝百人齐奏音乐会第一人。

音乐会结束后已是深夜,回到家,面对父亲的遗像她失声痛哭,含泪演奏了一曲又一曲。

宝刀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李咏玲荣获了国际古筝协会、北京古筝艺术学院等部门授予的“发展古筝艺术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荣获扬州市政府举办的古筝专业大赛E组第一名;被宝应县委宣传部、县文联评为“宝应县第四届艺术之星”,多次获得“南京艺术学院音乐考级优秀指导教师”荣誉……

面对自己跨越式的进步、音乐界的高度赞誉和社会认同,李咏玲选择的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她计划着为海外的亲人们献上一台“侨眷之声”古筝音乐会。为了让古筝艺术遍布家乡每个角落,两年前她又在望直港职业中学幼师班投资开办了幼师古筝免费培训班。目前,她受县文联委派筹备成立了“宝应县古筝协会”,她与一批古筝骨干,为及早建成古筝之乡继续努力奋斗,自由驰骋在古筝艺术的原野上…… (宝应侨办供稿)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 古筝集体课 教学方法

【正文】

古筝是一种广受喜爱和欢迎的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很强的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育人功能,高职教育中进行古筝集体课的教学,无疑会为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高职中古筝集体课的教学如果高职教育活动中开展古筝教育担负着两大职责,一是为国家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二是在社会上进行广泛的审美教育,潜移默化的提高公民素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提升修养与素质的重要性,因此,高职必须重视古筝集体课的教学效果和水平。本文将从当前古筝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改进古筝集体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高职古筝教学的理念落后

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普遍观念存在偏差,认为高职学生成绩差、学习能力不强,因此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而社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普遍预期也不高,高职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观念仍然处于一个落后的状态。由于观念的落后,高职古筝教学中会存在一系列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只重视技能培养,不重视对古筝背后的人文底蕴和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要求较低,管理不严,学生在这种氛围下,也会造成信心不足的问题,对自己的要求放松、疏于练习,长此以往,会造成学习效果的低下,因此,学生对音乐缺乏灵感及感悟能力,更不用说对于古筝的一些背景、寓意方面的理解了。因此,这样的教学不能培养出真正的音乐人才。

(二)古筝的教学方法机械落后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兴趣的必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高职古筝集体课中教学方法明显存在很多问题,较为落后,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造成了一系列课堂效率底下的问题。其中,机械死板的教学模式是目前高职学校仍然难以克服的一个主要障碍。教学方法中存在着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问题,教师往往强调技巧,过度重视课本教材的内容,缺乏对学生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上的熏陶和提升,这样教出的学生明显会缺乏创造力,只能机械的进行技巧方法的积累,长期下去,教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难以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所以高职古筝集体课中,教师应不断思考变通,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努力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提高高职古筝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正确引导,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没有兴趣为主导的学习,只能是机械枯燥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做到正确积极地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古筝学习的兴趣,同时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兴趣,只有以兴趣为导向,循循善诱,促进学生对于演奏古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到达教学的目标,否则,学生只是机械的掌握了古筝弹奏的方法和及技能,不能深入的理解古筝作为一种艺术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是徒劳的,无法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古筝方面的人才。因此,在授课式,老师一定要讲究上课的技巧和方式,采取正确的授课模式,对学生要多加鼓励,不能过于严苛,以免打击学生积极性,在不断引导中让学生一步步树立信心和兴趣,真正领悟古筝的美,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和修养,真正学有所获,成为一个有内涵、有能力的古筝演奏人才,这会使学生一生都受益匪浅。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水准和教学的效率,因此,要想真正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就必须首先建立起良好和优质的师资队伍。高职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比如,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去有关高校进行参观交流,学习教学的优秀方法;对教师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考核制度,切实考察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确保师资队伍的实力和水平能够进行良好的教学,防止那些不负责任的老师浑水摸鱼,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学校的教学能够有序高效进行,因此,学校必须努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真正提高教学水平。

(三)推行小组教学,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在古筝教学中,可以让沟通学组成学习小组,这样有利于小组同学在互相的协调合作中发现不足,共同进步。由于古筝集体课学生较多,老师不可能完全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解决每个学生的问题,长期下去,可能会有学生跟不上进度或者浑水摸鱼,教师便难以控制了,于是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相互学习是很好的方法,同时,选出组长进行监督带头,锻炼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小组之间的成员通过共同学习增进了友谊和交流,能够让整个班级更加融洽和具有凝聚力,这样,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强,有助于更好的投入到古筝学习之中去。因此,小组教学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方法,高职古筝集体课教师应适时采取这一方法,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灵活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项广为应用在教学中的新技术,存在很多利于教学的优点,它是科技发展与教育进行结合的一个成功范例,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打破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运用一系列科学技术,例如视频、音乐等,使得学习的途径更多,对在集体课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古筝演奏视频、赏析古筝大家演奏的古筝乐曲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认真感受古筝艺术的美感,从而细心学习,发现自身不足,进而掌握每一个演奏技巧,对于老师授课时没有学会的内容及时查漏补缺,并对难度较高或不够熟练的乐曲或技巧反复进行练习,从而增加学习的熟练程度。另外,通过将自身演奏中的缺陷进行对比,更容易发现自身不足。同时,学员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利用网络资源对古筝演奏技巧及细节记忆更加深刻,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使学习效果显著加强。

综上所述,高职古筝集体课教学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需要作出改进,因此作为一名高职古筝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古筝集体课教学的良好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提高学生对古筝学习的热情,通过自己的课程促进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和完善,努力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音乐人才,实现伟大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奕亦;《提高古筝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课程教育研

究(新教师教学)》;2014年21期;

[2]张婷;《高职高专古筝集体课教法探究》;《科技信息》;2010

上一篇:示范课程建设范文 下一篇: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