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18 02:37:02

三峡教案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传统文化;美术教育;三峡地域文化;民间美术

学前教育,是幼儿学习的启蒙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人生指引地位,良好的启迪会影响其一生的思想,所以幼师的职业素养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幼儿教育除了家长,教师的教育就是重点,所以在学前教肓教师的培养上就要开始重视。首先要从跟本上解决我们应该确立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传承文化的发展,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地域性,展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传统,又要接轨现代文化的内在现实追求。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本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历代文化传承的影响,古代圣贤的思想代代相传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

而现代的美术教育在引进西方文化后往往忽视了本民族的本土文化继承,从而一味的学习外来文化,从而丢失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学前教育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除了本身的基础文化学习,往往对诸如卡通,网络形式的动漫文化很感兴趣,这种形式的文化是一种流行文化,并没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沉淀,而本民族的文化由于诸多因素却少有接触。在大多数学生中认识最多的是可能还是国画、剪纸等形式的认知。毕竟学前教育学生不可能象专业美术生哪样会去系统学习美术专业知识,所以在文化传承和其它领域的学习中重视不够,遂渐就边缘化了。

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作品,保留文化的延续,学前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起到启蒙的作用,这一阶段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我们把一棵传统文化的种子埋在幼儿的心里,不仅能影响一生,而且能凝聚本民族文化共识。

所以,我们要重视学前教育的传统文化,而对于美术教育这一块,我们要理清头绪,认真研究,我个人认为,在美术教育这一块要从两个方面去学习,第一,从文化思想上,认识和学习传统艺术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二,从美术方面,对传统民间美术表现形式应该去深入学习和了解 ,特别是本地地域文化和民间美术的学习和挖掘。我生活在湖北宜昌三峡,这里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发源地。三峡民间美术历史悠久、品类丰富多样、艺术造型鲜丽,装饰色彩和工艺制作特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域民间美术,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中的一枝奇葩。她蕴藏在深山乡村中,播撒在长江三峡流域。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三峡民间原生性的美术形态已渐渐衰落与消亡。我们要重视这个问题,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比如说三峡地域梁平年画,就是中国民间年画的一朵奇葩,它在独特的地域环境中,有其独到的艺术特色。梁平年画古朴粗犷,浑厚野俗,显示巴渝文化的淳朴憨厚的气质。表现内容上主要描绘风俗人情,戏曲神话,民间故事,作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三峡库区人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聘请当地传人来校教课的形式学习,让学生学习这一独特的传统画种,从而认识传统绘画的技法,传承这一画种甚至加以发挥。

还有长江三峡石艺术,从自然中寻觅、构思、加工、塑造出寓意生“灵”的造型观。有的似人物、动物、植物,或具有诗意文采的表达形态,有些峡石经过匠心描绘,加工处理,组合成造型美妙,寓意深刻,趣味无穷,比自然美更高的“灵美”。我们可以让学生考察三峡自然风光,向大自然学习,向民间艺人学习,认识三峡石艺术的独特魅力。

另外,三峡根雕也是三峡民间传统的一门造型艺术。长江三峡根艺蕴藏十分丰富、独特,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千奇百怪、十分绝妙的造型树根。有的质面光滑、细腻,有的粗糙斑驳;有的姿态易妙,有的十分简括;有的大如磐石,有的细小如微;有的沉如铁石,有的轻若芦蒿;有的色泽光亮,有的暗洗晦涩;三峡根雕艺术深受民间爱好的喜爱,三峡美术家把这些天然造化树根作为一种情愫的载体,赋予丰富的想象与创造,神奇地构建了三峡根雕的美。而这需要我们发扬光大,如何使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后继有人,需要我们通过参观学习,和根雕美术家交流学习,从技法和美术认识上继承这门艺术。

三峡民间美术中还有刺绣与挑花,三峡地区的刺绣工艺以渝东地区,湘西部分地区最具代表性。其中,渝东地区的枕头挑花形式多姿多彩,造型考究,布局独具匠心。而湘西地^,特别是土家族,苗族的刺绣如帐沿、门帘、儿童花帽,荷包、衣饰,也是品类繁多,精美无比。

三峡民间挑花,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达县的挑花和巫溪、巫山的围腰挑花。巫山和巫溪的挑花围腰有土家风韵,一般都在深色(黑色居多)的棉织物上以白色棉线挑出浅色图案,常见内容有“双凤石榴”“笑面罗汉”“娶亲图”“二龙戏珠”“杂技人物”等。边饰图案一般配以牡丹、蝴蝶或几何纹样,工艺极具匠心,看后让人赏心悦目。

挑花和刺绣世世代代传袭。其图案纹样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些久居深山的村妇,用她们的双手绣织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品,让人叹为观止。一件腰围,一组图案都是一首妙不可言的清丽三峡小诗。而现在这些民间美X作品由于各种因素有着失传的危险,学习和继承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峡地区的民间美术还有很多,它都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扬!在学前美X教学中,我们应该取多样化方式去学习,学习不应仅仅是规范的美术基础和一些大众化的美术教学,我们更应该立足地域美术文化,丰富我们的美术教学内容,学前教育的学生如果能立足本地文化,学习本地民间美术,不但可以传承和发扬,更能够通过他们的教育和感染使儿童在幼小的心灵中扎根,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发扬。中国地域广阔,文化多样,正是这种多样的传统文化丰富和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根脉,我们只要守住自己的文化,才不惧任何外来文化的侵蚀,振兴和凝聚中华,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吕思勉.中国通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4.

[2]文聘元.西方哲学故事[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9.

[3]南怀瑾.南怀瑾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三峡教案篇2

阳春三月,“2011年海峡两岸科学传播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海峡两岸百余名科学教育界的学者和科普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科学传播领域的若干议题进行交流研讨。

2010年3月在台湾,中国科协和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了“2010年海峡两岸科学传播论坛”,成功地为海峡两岸科技传播活动搭建了交流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海峡两岸在科技传播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今年,中国科协和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在北京再次共同举办“2011年海峡两岸科技传播论坛”。

论坛于2011年3月21~22日在北京举办。开幕式由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主持,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资深顾问周景扬教授各自代表主办方致辞。论坛包括大会报告、分论坛、圆桌会谈等内容,其中分论坛议题分为三大板块: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科学传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和科学传播方式与能力提升;圆桌会谈包括五大议题:两岸科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两岸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交流,两岸科学传播人才培育合作,两岸科普研究合作和两岸科普场馆合作。两天时间里,海峡两岸学者近200人围绕三大板块、五大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现场氛围融洽,交流充分,这必将在推动海峡两岸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促进两岸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这次论坛为依托,海峡两岸科学传播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必将不断扩大和深化,谱写出新的篇章。

论坛结束后台湾代表还在北京和昆明两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参访活动。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承办,中国科技馆、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和云南省科协协办。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搭载方案评审结果揭晓

3月18~19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同主办,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宇航学会承办的探梦“天宫”――青少年科学实验搭载方案评审活动在北京举行。“搭载濒临灭绝植物种子的探究”“油水相容太空实验”“不同语言同一种声音,不同的民族同样的根”“三原色粉混合试验”和“研究重力和气压对金属热胀冷缩影响”5个方案,从全国100多所中小学校的2956个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搭载方案奖,并作为搭载的推荐方案报送相关部门。

为激发广大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探索实践能力,推动青少年科普更快发展,此次探梦“天宫”――青少年科学实验搭载方案评审活动是继2010年开展的“希望一号”搭载方案征集活动后,又一个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的搭载征集活动。征集活动自2010年10月30日开始,至2011年2月28日截止,共征集到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东、山西、陕西、安徽、四川、海南、贵州、江苏、浙江、江西、宁夏、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113所中小学校方案2956个,其中小学组1516个、初中组1193个、高中组247个,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植物、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特级航天员、航天专家等12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根据提交方案的科学实验意义,方案的创意性、完整性,实验装置重量、体积的优化协调因素,以及符合目标飞行器载荷和安全性等要求,对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的参评方案进行了评审,并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共计174个,并从中评出5个搭载候选方案。

三峡教案篇3

导游服务技能竞赛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重要赛项,是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也是实现旅游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以下简称“三峡职院”)为例,以职业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切入点,就改革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一、三峡职院参加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的情况综述

三峡职院旅游管理专业为湖北省高职重点专业,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旅游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多年积累和探索,将导游技能竞赛的内容融入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技能竞赛成为提高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05年起参加各级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19次,先后获得了1个部级一等奖,5个省级一等奖,1个市级一等奖的优异赛果,收到了竞赛成绩和人才培养质量双丰收的良好效果。

二、职业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模式的构建

职业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模式的构建使得三峡职院获得了竞赛成绩和人才质量双丰收效果。这是基于深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以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方案为指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方案以行业标准和服务流程为基础,并结合了前沿、先进的导游技能服务理念。三峡职院将技能竞赛方案中的竞赛理念、比赛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内。

(二)以导游技能竞赛为标杆,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三峡职院旅游专业以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方案为驱动,创新课程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导游人才。

1、将导游技能大赛开设为一门素质拓展课程

素质拓展课程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和需求开设,不仅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奠定基础,也帮助学生某方面的技能得以提升。导游技能大赛通常由包括形象风采展示、导游讲解、知识问答、情景再现、才艺展示等环节组成。将竞赛各环节集中通过一门素质拓展课程开设,使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能提高综合素质和带团技能,课程最终将以校内导游大赛的形式作为课程考核,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设置艺术类选修课程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还注意突出兴趣性和开放性,除主干课程外,还专门设置艺术类选修课程如声乐、舞蹈、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培养学生在舞蹈、唱歌、朗诵、乐器演奏、书画表演、魔术杂技等方面的才艺特长。以提高导游素养为主题,为学生创设出灵活、开放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才艺展示环节的要求,使之在比赛中能获得优异成绩。

(三)与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相融合,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体现了导游人员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是行业企业对导游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行业职业标准与技能规范的凸显。三峡职院旅游管理专业以《导游服务规范》国家标准(GBT 15971-2010)为依据,全面改革并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锤炼学生实践技能

实践是导游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让学生前往景区、企业进行专业认知、模拟导游实训、旅行社实训等校外实训。将职业环境资源引入到教学进程。通过新生对旅游专业的直观认识和深刻体验,二、三年级在一线岗位上实际工作,帮助学生增强对专业及行业背景的认识,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2、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完善导游技能竞赛训练方式

“实践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为此,三峡职院以数字化模拟导游实训中心为主要竞赛训练场所,为学生提供实景的模拟训练;另一方面,利用导游微格实训室,让学生熟悉导游的相关业务规范和操作流程,掌握导游的带团技巧。通过两个校内实训室交替训练,实现了教学、纠偏、提高的良性循环,学生训练效果优良,为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与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相配套,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

“技能大赛不只是比学生素质更是比指导教师专业水平”,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核心竞争力是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在赛制研究、各赛项环节准备、选手心理调节等方面运筹帷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分为导游词撰写、讲解,理论知识,才艺表演,后勤保障四个小组,各小组分工合作,逐项突破各比赛环节,为取得优异的导游技能竞赛成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比赛成果惠及广大学生,以点带面,实现导游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的相互促进,促进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峡教案篇4

一、实施“洗脑工程”,促进观念和行动的转变

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知识、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让全体教师积极地认识、接纳,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一教学模式,西峡县城区一小采取多种形式实施“洗脑工程”:一是组织教师进行业务理论学习,启动“读书富脑工程”。制订了教师业务学习方案,就教师的读书范围、读书方法、笔记、时间数量等做了具体要求,使教师在自学的过程中走进新课程、学习新理念、掌握新模式。二是借助课堂观摩,使教师亲眼目睹新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及新模式给教师、学生、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三是立足校情,充分挖掘校内资源,组织学校业务领导、骨干教师分专题办讲座,开展讲学活动,从不同侧面将新的教育理念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相结合,变抽象为具体,使广大教师找到学习实践的方法。

二、实施集体备课制度,促进共同进步

为了能让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揣摩、实验和实施“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西峡县城区一小提出了淡化形式、注重过程,有形备课与无形备课相结合的三轮备课制:即个人自主备课———教研组集体备课———课前自我加减。通过三轮备课,让教师充分体验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精妙之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教师的共同进步。

三、开展观摩研讨活动,在课例研究中共同成长

为了加快教学改革,推进“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运用与发展,西峡县城区一小建立了精品课机制,开展了“多人同上一节课”和“一人一课上多班”的观摩研讨活动。

“多人同上一节课”,即在同级、同科里学内容,同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设计教学,通过听评课,真切感受同事的教育智慧,以弥补自己在使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共同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实效。

“一人一课上多班”,即选定一位教师经历“独立备课———说课———修改教学设计———上研讨课———进行交流———写教后反思”这一研讨历程,使其掌握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加科学灵活地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这样以具体的课堂实例进行研讨,就人人有话说,有问题谈,教学中的问题容易被发现,个人的智慧也容易被激发,“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也自然地结合了起来。最终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打开课堂大门,看别人的课堂,说别人的课堂;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

四、在不断反思中逐步提高

经验+ 反思= 成长。通过反思,教师能更好地结合“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运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独立性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城区一小规定教师在教前、教中、教后都要进行及时反思。教学前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在集备教案中增设个性设计;教学中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状况及时作出调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真正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实;课后要及时在教案上写下教的反思和学的反思。同时,还鼓励教师写个案研究、教学心得和案例分析,使教师在分析解剖自己时,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愉悦。

五、在课题带动下促进发展

“教而不研则枯,研而不教则浅”。为使每个教师都积极投身于“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研究中,使教研课题化,以教研促课改,学校以实施“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切入点,立足教学实际,倡导“问题———突破———反思———提炼”的小课题研究模式,即结合“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实践提出问题,在同学中将问题进行梳理以形成一个个小课题。如中高年级语文第一学期四个月的教研小课题依次是: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2.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质疑?3.课堂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评价?4.怎样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创造性的思维?然后在一个月的教学实践中进行问题解决,并加以提炼,形成教研论文,在校级教研活动中进行经验交流。这样的小课题研究,立足于教学实际,来源于教学实践,形成于教学反思的过程,使群体优势和个人智慧相结合,形成了“人人在实验、人人有课题、人人搞教研”的良好氛围。

三峡教案篇5

一、造型特征

艺术的造型是艺术表现的手段。任何艺术都需要用造型的手段来揭示艺术形象、精神、意境、美感……。不同地域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造型手段和方法,就中国的民间美术而言,有形象化造型、谐音化造型、意义化造型、情势化造型、功能化造型等民间美术共有的造型规律,三峡民间美术也包涵着这些造型方法。但是,独特的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宗教思想、感情气质等又形成了不同的造型特点,所以虽然我国众多的民间美术在材料工具的运用,取材内容、表现形式、造型手段等方面都十分相近或相同,但最后形成的艺术风格、艺术特点却各异奇趣,各具特色,这便是因为造型特点与审美追求不同的缘故罢了。从三峡民间美术来看,已形成了丰富的品类和多彩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地域广阔、民俗风情浓厚的艺术造型特点,特别是在以下三方面有独到的造型妙处。

1.“寄善”写意的造型

人中圣哲有许多倡导向善说。抑恶扬善是人们的理想,三峡民间美术家正是从“寄善”着想,用“仁善”心理,洞察自然物象,民情生活,风俗习惯,发现“善”美;用“善”美的心灵,托物喻理,晓喻人生,融慈化于艺术,造“善”美之形;用仁意“善”美之形寄情万类,衍生意象,陶冶人们心灵,舒豁人们的胸怀、思想、境界。“寄善”的心境使他们因物移情,缘情发思,开拓意境,畅意写神,塑造出善和、天真、妙解物趣的万物生灵的美好意境。三峡民间美术家在造型中,从平静、自由、随意、真切等中立意,去感受生活的脉搏,求索自然意趣的“善”形,从和顺、爱慕等构想中,去发掘具有生趣和神采的意象,透出浓浓的民俗情结;从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中,去追寻“善”与“意”的多样造型情致,达到内涵丰富、意趣盎然的境地。例如:闻名于世的丰都“鬼城文化”,以美妙离奇的传说与故事,塑造出千姿百态、精彩传神的众多鬼神雕像与神秘恐怖的场景,视感阴森恐怖,实际寄托着宣扬忠孝仁爱、扬善抑恶的文化内涵,那形神各异、惊恐万分的鬼神则透视出不同的“善”美。这些“善”形造型夸张、诙谐、有说唱艺术的滑稽夸张神气,加上鲜明艳丽的色彩和粗犷线条的表现,揭示出意境深邃的哲理兴味,富有生活的热情和生命的意义。又如:被誉为三峡奇葩的“白帝文化”,融诗词、书法、绘画、雕刻、装饰、园林建筑于一体,从外在看似展现夔州文化历史、山川风貌、民俗故事、峡江传说,其内在为思念、盼归、情爱、悲伤等“善”意之情的精妙揭示,很有发人遐想的意趣。这些充满“善”美的形象很少以仁慈宽厚、温顺虔诚,合掌微笑的佛像造像,大多是蹙眉怒目、刚健强横、气势逼人的非佛似佛、非僧似僧、意义深邃的小雕像、小工艺品等。雕绘手法概括、简单、象征,很少突兀的转折和生硬的棱角形状,主要以弧线造型为主。用色单纯,单涂为主,色不掩线,装饰性强。这种从“寄善”中写意,从写意中“寄善”的美术造型是三峡民间美术的一大特色。

附图

图〈1〉三峡石《孔子行吟图》

2.寓意生灵的造型

相传古代画龙,常常不画眼,因为一点,龙就飞跃起来,腾空而去,后谓“画龙点睛”。三峡民间美术造型继承了中国艺术对事物“活”的表现、“灵”的表现,在形和神上,以传神为主;在朴实和华丽上,以朴实为主。具有画外有意,形外有动,动中有“灵”,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精神的艺术内涵。三峡民间美术家把造型生动,灵捷、活泼、有趣的物象,经过巧妙构想,营造出体态爽朗,舒展夸张,姿态含蓄,喻意深邃的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美术形象,从而揭示出具有象征吉祥幸福,如意顺遂,欢乐吉庆,和谐美满的三峡民俗风情,达到寓情灵动的艺术境界。如:长江三峡石艺术,从自然中寻觅、遴选、构思、加工、塑造等都浸透着寓意生“灵”的造型观。首先,美术家要带着创意和丰富的形象思维去寻觅,经反复观察、审度,确定峡石的寓意内涵,或形似人物、动物、植物的峡石,或具有诗意文采的峡石,或富有绘画形式的峡石,或奇状怪形内涵深厚的峡石……。其次,有些峡石还需匠心描绘,加工处理,组合成造型美妙,寓意深刻,趣味无穷,比自然美更高的“灵美”。看吧!《孔子行吟图》(图〈1〉)一尊仅22  厘米高的深蓝色峡石中,露出与峡石外轮廓十分吻合的一块乳黄色,一个鬼斧神工的深蓝色造像展示其间,看似一个婉雅俊逸,严谨持重,微微俯首圣哲的孔夫子在行吟、说教。这尊三峡石与底座的色彩、石质,造型都结合得相当和谐完美,酷似一个整体,表现出作者寓意生灵的艺术思想。又如:三峡根雕又与其它地方的根雕有所不同。长江三峡根艺蕴藏十分丰富、独特,是千百年三峡江水冲刷、浸泡、挤压、腐蚀所成,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千奇百怪、十分绝妙的造型树根。有的质面光滑、细腻,有的粗糙斑驳;有的姿态易妙,有的十分简括;有的大如磐石,有的细小如微;有的沉如铁石,有的轻若芦蒿;有的色泽光亮,有的暗洗晦涩;颜色或白、或黄、或紫、或黑……,有的气味芳香……。三峡美术家把这些天然造化树根作为一种情愫的载体,赋予丰富的想象与创造,神奇地构建了三峡根雕的美。《孔雀》(图〈2〉)是一件三峡根艺品,一只栩栩如生的孔雀,敞开美丽的翅尾,独脚直立,俯首凝视,象是一个开屏的孔雀,象是孔雀面对明镜的水面而映照,或者正在觅食……。使你能从造型中体会出更多的艺术精神。这无不表明三峡民间美术家运用这种造型的审美意义。

附图

图〈2〉根雕《孔雀》

3.实用与美观的造型

游过三峡的人,往往会被矗立在江岸的历史文化景观的天然的艺术造型美所吸引,赞叹不已。当身临其间,欣赏这些景色壮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时,琳琅满目的书画、雕刻、装饰与游乐的艺术空间相映成趣。这些古文化景观形态优美,形姿俊俏,自然和谐,显示出整体与丰富的美感。构成采用“上下呼应”、“前后@①护”、“左右对称”、“外张内顾”的布局,尤其是利用变化的直线、弧线与艳丽浓烈的民俗色彩描绘形体,求得鲜明强烈、和谐统一的艺术神韵,把功能与美同三峡地貌、风俗、情感互融,体现为适合于三峡自然环境的实用与美观完美结合的艺术精神。其它三峡民间美术:蓝印花布、挑花、刺绣、编织、皮灯影、年画、竹帘画、根雕、石刻等更是运用实用与美观造型的杰作,这些民间美术选材质美,造型生动,表现美妙,寓意深刻,直接为三峡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成为意趣鲜明的三峡民间艺术。如著名的梁平竹帘画,《辞海》记载:“竹帘画,在细竹丝编的帘子上加上书画的工艺品产于四川梁平。”历史悠久的梁平竹帘画,采用当地盛产的慈竹作为原料,经过精细加工制成纤细如丝的竹丝,运用纺织方法制成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各种形式大小的挂帘、屏风、装饰画及实用工艺品,直接美化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梁平竹帘画,色泽素雅,质地锦薄,工艺精密,有“薄如蝉翼淡如烟,万缕千丝总相连,借得七仙灵巧手,换来天下第一帘”的美。浓厚的地方艺术特色成为国内外友人收藏和馈赠亲朋好友以及友好交往的艺术礼品,成为三峡民俗艺术的一绝。

二、审美特征

民俗艺术的审美凝聚着某一民族或地区人们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有强烈的民俗性和共同性。地域的文化积淀、习俗风情、地貌环境必然给这个地区的民众意识、情调、志趣、喜好等提供营养和土壤,并留下一定的烙印。这便是艺术上形成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艺术情致,这是人们主观情感与外界事物同形同构的关系所致,是外界事物情感化,意识化,即“自然人化”的结果。故民俗流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三峡人世代生活在这大山大江,风繁物茂,地理环境复杂,生活习俗丰富的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相融的渝东地区,这里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使三峡人逐步形成了合符于自身物质与精神需要的审美,三峡民间美术家用真诚的情感把时代,民族的精神融合,构建出符合三峡地域文化情致的审美,其审美特征如下:

1.阳刚之气的刚健奔放美

咆哮的峡江水,怒涛奔涌,一泻千里。使居住在峡江两岸的三峡人具有强劲的体魄、卓越的才能和惊人的意志与毅力,铸造了峡江人高亢、明朗、激进、坦荡、率直、雄壮有力的刚毅之气。三峡民间美术家的情感、品格、审美直接受长江自然条件与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经过长期劳动、生活、追求积淀所成,他们世代生长在三峡,依附三峡的美,深研自然物貌,吮乳长江水的精神,融入民众精神品质,讴歌时代生活,形成了合符于自然美而又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气度宏阔,气贯意连,浑厚大气的“力与美”的审美快感,构筑了博大、响亮、兴奋、活跃、奔放的艺术精神。从博大神秘的丰都鬼文化,到粗犷深厚的涪陵江边石刻,挺拔俊逸的忠县石宝寨,矫健雄奇的云阳张飞庙,沉雄博大的奉节夔州文化和壮观神奇的巫山悬棺、岩画等数千里宏大浩瀚的三峡文化,巧妙而深刻地展示着这种审美的内涵,是豪放俊逸的艺术美再现,是三峡人阳刚之气与壮丽神奇的三峡美相交融的绚丽文化。这样的审美在三峡文化中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产生着极大的物质和精神价值,形成了三峡文化的长廊。这些审美,气势宏大,表现力强,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如:长江三峡阴沉木雕(图〈3〉)以硕大、深沉、壮美著称,  有的重如青铜,黝黑发亮,其重量甚至可达几千斤。这些阴沉木造型简括,向外张扬,充满力量,是三峡自然力的美与人的刚劲豪放精神的展现。

附图

图〈3〉阴沉木雕《八阵图》

2.阴柔之气的飘逸细腻美

在长江两岸苍翠连绵的山峦中,纵横交错的溪流、山地、田野、农庄形成三峡自然与人的和谐的佳景。生活在这里的三峡人被风光明媚的气候,郁郁葱葱的树木,奇形壮美的山石,较肥活的山地、农田等自然环境所提供的丰富自然美熏陶、养育,塑造了三峡人细腻、柔情、丰厚、温情的品格,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这里的三峡人喜欢抒情、柔美、安详、对称、精细、含蓄、温馨、和善的审美情趣,崇尚欢乐、幸福、喜庆、活泼、热烈的民俗美。三峡民间美术家把这样的审美注入在绘画、编织、装饰、雕刻等中,营建出自然、柔美、朴实、生动的艺术形象,采用色彩明度高,短对比与细柔流动的线条,表现出清明、柔和、丰满的美,使人陶醉,“一见如意”、“一见倾心”。开县蓝印花布门帘,构图十分精巧,富丽丰满,图案完美丰富,变化统一,生动活泼,喜气洋洋,印制精细准确,色彩和质料感都十分俊美。在三峡,梁平县和开县的蓝印花布流传民间而闻名,制作方法比较传统,常采用纸版、木版、皮版雕刻图案,印刷彩色一般自配,图案印制在较细的纯棉布上,图案常有林木花果、飞禽走兽、龙凤麒麟、鱼类昆虫、日月星辰、仙山琼阁,以及人物神话等,可印制出罩帘、床帘、床单、台布、枕巾、围腰、衣料等品种,甜甜细美的蓝印花布无不反应着这阴柔之气的飘逸细腻美。

3.粗拙之气的古朴纯厚美

在远离三峡的崇山峻岭,自然环境尚差,缺少与外界交流的广阔深远的大山里,居住着劳动、生活、服饰、情感、信仰、风俗习惯仍基本保持着古老民俗风情的三峡人。他们用简单、粗糙的生产与生活工具,用纯朴的思维方式,用坚毅而虔诚的性格与大自然抗争,经受着大自然的锤炼。他们言谈朴实,性情纯朴、持重,热情好客,讲究礼义,民俗传统深厚。这里的三峡民间美术家是广大农村妇女和少数工匠艺人,他们有广泛而深厚的生活基础,浓厚的宗教信念,用粗大勤劳的双手,和纯朴真诚的情感编织出古朴、纯厚、凝重、苍老的美。这里的民间美术如桃花刺绣、剪纸、雕刻等都展现了古朴纯厚的民俗美。这些作品取材传统,贴近自然;造型随意,简略概括,十分生动;色彩对比,纯洁,明快,直接用原色;构图对称均衡,随意自然;材料素美,富意象征。当你目睹这些民间作品时,那对生活的热爱,深情,把心灵、情感及整个生命注入作品而形成的浓郁的乡土气息的虔诚艺术精神,令人感动,并愿为之探寻,追求。挑花《围腰》(图〈4  〉)是一件造型新颖别致,舒心醒目,构图既严谨又随意的巫溪桃花围腰,作者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妇,图案有龙、凤、锦、鸡、蝴蝶、石榴、花草等,除围腰上粉红色、绿色、金色、红色色边装饰处,所有图案均用纯白棉线,运用经纬法挑钩在蓝色棉布上,基本技法较为简单,但形象造型极为生动,天真纯厚,极富艺术情趣的艺术形象有儿童画造型特征之感,其形式构成也表现出极高的艺术特点,即:外形方圆直曲的形式美,运用阴阳线技法构成黑白对比,使图案组织变化统一,疏朗、匀称,给人以恬静、怡然之感。图形所传达出的寓意有象征爱情的龙凤,有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有象征美好生活的锦鸡、花草,生动地体现了三峡广大劳动群众、亲切、纯真、直朴的思想感情和健康的审美趣味。在三峡还有许许多多象这样直朴淳厚的民间艺术品。

附图

三峡教案篇6

前不久,国务院正式批准《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其中包括了两条大陆连接台湾的两岸高速公路。一是福州经平潭到台北的高速公路;一是厦门经金门到高雄的高速公路。此前,中央政府已将建设京台高速公路与铁路列入全国公路规划方案。实现海峡两岸高速公路或高速铁路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建设海峡两岸海底隧道。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与发展,近年来有关建设台湾海峡隧道的讨论不断增多。依目前形势看,兴建台湾海峡隧道与建设连接海峡两岸的高速公路或铁路,面临许多障碍,尤其是政治方面的障碍,但长期观察,建设连接海峡两岸的海峡隧道与高速公路并非不可能。终有一天,建设海峡两岸海底隧道将会成为两岸共识,若能在未来实现,届时阻隔两岸的台湾海峡将天险变通途。

中华民族新梦想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海底隧道建设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尤其连接英国与法国的英吉利海峡隧道于1995年建成,大大缩短了英国与欧洲的距离,加快、加深了英伦半岛与欧洲的经济社会融合。

海峡两岸尽管分割、分治上百年,中间只有短短的数年统一时间(1945年台湾回归中国到1949年败退台湾),但实现海峡两岸统一与民族富强一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就不断有人提出建设台湾海峡隧道的设想。据台湾媒体报道,1948年夏天,台湾大学生提出建设台湾海峡隧道的提议,希望将台湾与大陆连接起来。到了上世纪60年代,大陆也有人提出要修建连接台湾的海峡隧道建议。在海峡两岸特殊的历史大背景下,这种偶尔的提议与设想很难受到关注,自然不会引起足够大的反响。

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海峡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建设台湾海峡隧道的设想再次被提议,而且逐步引起海峡两岸的反响与关注。

1996年,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教授、著名工程专家吴之名远赴欧洲考察于1995年建成的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随后,他发表了《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的经验教训和台湾海峡隧道的构想》一文,很快引起海峡两岸学者与媒体的热烈回应。随后,台湾海峡隧道论证中心应运而生,各种关于台湾海峡隧道的研讨会相继召开,其中福建省就举办了多次“台湾海峡通道工程学术研讨会”,探讨台湾海峡隧道的相关论文相继发表,建设台湾海峡隧道成为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工程议题。

三种海底隧道方案

经过海峡两岸专家长达十多年的研究论证,初步确定了三条可行的海底隧道方案:北线为福建平潭到台湾新竹;中线为福建莆田到台湾苗栗;南线为福建厦门到台湾嘉义。在上述三种方案中,专家更倾向地质条件稳定、距离最短的北线方案。

北线海底隧道由福建福清经平潭岛到新竹市,采用桥梁与隧道相连接的方式,总长144公里。其中,福清半岛小山东岛到平潭岛娘宫段为跨海大桥,平潭到新竹为海底隧道,其中隧道海底部分长125公里,陆地段长19公里。专家评估认为,北部隧道经过地区海底地质结构稳定,未发现断裂带,也未曾发生过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现今地震流动属中性,频度较低,平均水深为60米左右。尤其是这一隧道两端分别与省会城市福州与台北市较近,较具经济效益。中线起于福建莆田笏石,经南日岛至苗栗,全长128公里,位于福建与台湾中部地区。地质条件相对较差,水深超过70米,不如北部线路理想。南线福建厦门经金门、澎湖岛至台湾嘉义海滨,跨海总长207公里,其中海下174公里。可将福建厦门、金门、澎湖与台湾本岛连成一线,有着特别的经济意义,但地质条件复杂,线路最长,投资最大。

上述三条台湾海峡通道建设的建议,若能在未来实现,也就意味着国务院提出的海峡两岸高速公路的实现。这是海峡两岸共同期待的台湾海峡通道发展远景。

如果投资兴建台湾海峡海底隧道,造价巨大。英吉利海峡隧道全长53公里,只有台湾海峡隧道最短距离约150公里的三分之一。按目前世界海底隧道造价每公里27亿元人民币计算,未来可能会增加到每公里50亿元,台湾海峡隧道直接造成约需7500亿元人民币(也有专家预计为4000亿至5000亿元),加上其他经费预算,估计总造价会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就海峡两岸经济实力而言,由海峡两岸共同负担兴建,通过政府、民间等多方筹集资金并不困难。尽管投资总额巨大,但每年的平均投资额则相对较小,两岸分摊就更容易一些。海峡隧道建成后,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非常巨大的。建成后,海峡两岸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人员、货物、车辆往来将会十分频繁,仅一年间人员往来估计会超过数千万人次,真正实现海峡两岸货畅其流,物尽其利,人尽其便的目标。尤其是兴建过程,可能持续十多年,需要大量的资金、物力、原料、技术与人力的投入,对台湾基础建设工程与整体经济的拉动是非常巨大的,可让台湾经济年平均增长至少增加1.5个百分点。

海峡两岸海上通道的打通,不仅加快两岸经济一体化与社会一体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两岸政治融合,在客观上可有效遏制“”分裂活动,对两岸的和平统一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两岸高速公路规划

在现阶段,兴建台湾海峡隧道仍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中央政府对此表态尽管十分谨慎,但仍透露出较为积极的态度。1996年4月,大陆方面曾明确表示,“对于建设跨越台湾海峡的桥梁或隧道工程,在具备充分的可行性前提下,会考虑实施建设问题”。

目前大陆已将海峡两岸交通网络建设纳入全国公路交通网规划方案之中。2004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提出北京到台湾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代号G3,简称京台高速,起点为北京,途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福建,终点为台北,全长达2030公里,全封闭,全立交。2008年3月,铁道部与福建省政府在京签署了《关于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新一轮铁路建设的会议纪录》,其中包括了京台、昆台(昆明一台湾)两条高速铁路建设计划;福建规划2010年起再建1200公里铁路,其中包括京台高速铁路建设,计划以海底隧道方式厦门入海,抵达台湾。

2009年3月两会期间,原铁道部负责人在两会上表示希望修建大陆至台湾的铁路,再次引起关注。据悉,这是大陆方面推动的“369海峡铁路网”中的两条线路,即“北京-合肥-福州-台北”铁路和“昆明-漳州-厦门-高雄”铁路。这两条铁路均为电气化双线铁路,时速为200至300公里的快速铁路。预计“369海峡铁路网”在2015年完成,届时总里程将达到6000公里,总投资3500亿元人民币。2008年9月,京台高速铁路的北京至福州段已经开始建设,建成后未来将考虑选择海底隧道的方式,让火车抵达台湾。

台湾海峡隧道的建设尽管受到两岸民间的热烈讨论,大陆也有明确的表态甚至政策上的规划,但要建设连接海峡两岸的海底隧道,需要台湾方面有明确的意向,需要海峡两岸的共同协商,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

在目前岛内蓝绿对立的政治结构下,台湾海峡隧道仍属十分重大而敏感的议题,岛内很难达成共识。同时,在现阶段海峡两岸关系现状下,重新上台执政的当局,对兴建台湾海峡隧道也没有迫切性,也不愿就这一可能引起政争的议题进行规划。

对于大陆方面的海峡铁路与海底隧道的规划,台湾方面非常低调。2009年3月初,台“行政院”官员表示,对大陆提出修建跨海铁路的建议“毫无所悉,也无评论”。台湾方面表示,如此浩大的工程,势必有更多政治、安全甚至“国防”方面的考虑,短期内不会考虑,也不会讨论。现在不讨论,不等于未来不讨论。随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形势的变化与两岸交往的增多与更加密切,不排除条件成熟时,两岸就此展开协商与讨论,甚至达成兴建共识。

率先启动金厦跨海大桥建设

海峡隧道建设或京台高速铁路、昆台铁路建设或福州一台北、厦门一高雄高速公路建设,其中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的跨海大桥建设是实现海峡海底隧道的重大工程之一。

金厦大桥是由金门县政府率先提出的政策主张。金门县政府认为金门与厦门有着广泛的经济往来,但交通不便,为促进两地经济合作尤其是振兴金门经济,提出三套方案建设金厦大桥:一是由金门县五龙山经福建角屿、小嶝岛、衔接到大嶝岛,全长10.3公里,预计工程投资经费为112亿元新台币;二是由金门五龙山直接连接大嶝岛,全长8.6公里,预计投资经费101亿元新台币;三是由五龙山衔接泉州市莲河地区,全长11.4公里,预计投资经费132亿元新台币。大桥建成后,金门可直接开车到厦门,较目前“小三通”70分钟时间的船程可节省一半时间。

对金门与厦门的经济连接一直持正面的态度。在参加大选时就肯定兴建金厦大桥的构想。2009年春节,在一次酒会上表示,为何还没有看到“行政院经建会”提出金厦大桥的评估计划,并指示“经建会”应加速研究连接金门与厦门的金嶝大桥,尽快提出评估报告。他强调如果兴建金厦大桥,可以吸引很多观光客,对两岸和平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这一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举措,触及敏感的政治神经,表示强烈反对。文宣部主任郑文灿批评把所有心思放在台湾与大陆的连接上,造成两岸不设防也不负责,这是冒进的两岸政策,并质疑这样会让金门变成厦门或福建的一部分。

三峡教案篇7

陕西省档案馆坐落在西安市古城墙东南角,东有明代城楼长乐门,西有现代商业街大差市,北有爱国将军张学良故居,南有省政协。现址位于建国五巷63号,曾是班禅额尔德尼勘布厅驻西安办事处所在地。占地面积10400平方米,库房面积6675平方米。

陕西省档案馆前身最早为西北区临时档案保管处,属国务院秘书厅派出机构。1956年更名为国家档案局西安管理处。1958年10月正式成立,属中共陕西省委直属事业单位,集中保管陕西历史档案和现行档案,是国家一级档案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政府政府信息公开场所、省直文明机关。

陕西省档案馆馆藏丰富,特色鲜明,保存着清代、民国、革命历史和建国后档案60余万卷(册)。最早的档案属清代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0年)的土地契约,最早的资料属明代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的《朝邑县志》。其中陕甘宁边区档案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活动的真实面貌,是我党宝贵的财富。

近年来,随着著名人物档案、音像档案、电子档案、实物档案的接收进馆,馆藏结构更趋合理,馆藏内容更为丰富。这些内容丰富、极具价值的档案资料,为资政育人、研究历史、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构建和谐陕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馆藏清代档案共2个全宗1296卷(册),其中清代紫阳正堂档案完整齐全,全国罕见。

陕西省档案馆馆藏清代紫阳县正堂1061卷档案,是1988年从紫阳县征集进馆的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紫阳县正堂(明清时期称知府、知县为正堂)所形成的部分档案。其中有陕西布政使司、提学使司、按察使司及所属机构、税局、禁烟局、洋务局、盐务局、捐饷局、缮饷局、仓捐局、书院以及兴安府(今安康市)及紫阳正堂的文书。内容大致为:禁烟谕、章程条例,关于黄河灾害给皇帝的请赈奏、民事诉状、钱粮折合、兑换、印制布币的奏折,还有康有为奏请皇帝建立农工商总局的文书,反映军机、涉外方面的如:关于军机公文不得延误、严禁借外债上书皇帝的奏折,不准洋人进藏及英、美、法、俄等外国人来陕游历等,其他文书有信牌、户籍、信票、契约、火票、收发公文册、义学征文册、陕西官衔表册等。清代紫阳县正堂档案虽数量不多,但却能从侧面反映清朝统治时期陕西地方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状况,不失为研究清史的珍贵史料。

馆藏民国档案共计94个全宗,91531卷,主要内容包括陕西靖国军、民国北伐军概况,“西安事变”史料、西安行营史料、陕西抗战情况,陕西经济建设、人事变迁、机构调整、交通运输、水利兴修史料,民国党、政、警、特等机构建制及其活动情况等。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档案资料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为逼迫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而采取的一次军事行动。

作为西安事变的发生地,陕西省档案馆保存了记录当时张、杨部队主官姓名的简历表、《蒋委员长西安半月记》、《西安事变史料》、《西安事变真相的追述》、东北军、西北军提款案件的来往信件、来往密电、军事作战计划等。对于了解和研究西安事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馆藏革命历史档案资料共计58个全宗24720卷(册)。还有部分革命烈士材料、回忆录。其中陕甘宁边区政府作为模范的民主抗日根据地,在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政策,领导边区军民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保卫边区,粉碎军队进犯,迎接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历史记录,具有全国意义。

苏维埃国家银行发行的货币

1932年2月1日,按照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案》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叶坪正式成立。毛泽民任行长,并成立福建分行和江西分行及县(市)支行,同年7月7日,随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中央政府为使苏区境内金融流通,便于商业汇总与国家税收,特于本日起开始发行相当数量而有充分基金的国家纸币”的训令发出,开始了人民政府统一发行货币的历史。当时首先改造了面额为伍分、壹角、贰角和壹元的纸币。纸币的发行以及革命公债、经济建设公债的发行,为促进苏区经济发展、巩固苏维埃政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陕西省档案馆馆藏“苏币”,就是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发行的,属国家一级文物。

陕甘宁边区政府档案

陕甘宁边区政府档案的内容,主要记载并反映陕甘宁边区政府从1937年9月成立至1950年1月完成其光荣的历史任务为止,模范地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把边区建设成为模范的民主抗日根据地而斗争,以及领导边区军民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保卫边区,粉碎军队的进犯,迎接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实践活动,诸如:民主建政、减租减息、、精兵简政、发展生产、整风运动、支援前线、参军参战、武装民众、进军大西北、拥军优属、拥政爱民、锄奸防特、开展国防教育、民政救济、金融管理、干部任免奖惩、合作社事业、债权债务处理、司法建设等。反映民主建设方面的珍贵档案有: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政府施政纲领(“五一”施政纲领),改边区议会为参议会的文电,实行“三三制”的指示信,第一、二、三届参议会(包括历次会议)的文件;反映土地政策方面的有:颁发土地权证条例、关于减租减息的规定、进行的法规、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反映精兵简政方面的有:整编工作指示、训令、简政实施纲要;反映大生产运动的有:动员报告、计划总结、成就展览及奖励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的文件照片;反映整风运动的有:整风动员、检查、总结以及领导同志的讲话;反映科研文教卫生方面的有:陕甘宁边区第一次文教大会文件、改善技术人员工资待遇的规定等等;反映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有:骑兵第二十五军军长何国柱致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的函,白崇禧致的函等。由于陕甘宁边区在中国革命史上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使边区政府的档案成为反映我国人民革命斗争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这部分档案保存得比较完整,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近代革命斗争史和革命根据地建设史不可缺少的宝贵史料。

陕甘宁边区考察团考察陕甘宁边区照片档案

1937年5月,国共合作前夕,西安行营组织一个20人的考察团,由红军总参谋长将军为总领导,西安行营的涂思聪为团长,相继对陕西的陕北、陇东等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驻地进行考察。由考察团摄影副官李家山拍摄的100多幅照片和留下的大量底片,集中反映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解放区战斗、生活的场景,真实记录了解放区人民渴望和平,坚强不屈,欢迎国共合作;以及我党为团结一切力量一致抗日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弥足珍贵的影像档案,对于我们今天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依据。

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档案

为了接管民国旧政权,1949年初,中共西北局批准成立接收西安准备委员会。5月,根据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令,正式成立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并以保障全体人民生命财产、维护社会安定、确立革命秩序为宗旨。在迅速完成接管工作后,8月,军管会所属各部门划归陕甘宁边区政府、军区司令部、西安市委、市政府。当时规定军管会必须经边区政府或市委决定后方可对外行文。1950年1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后,该委员会撤销。馆藏有军管会成立布告、办事规程、厂矿企业生产报表、各阶层人员录用等以及军管会当时使用过的各种型号的印模等实物档案,这些档案真实记录了西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恢复生产、战后重建所做的艰苦努力。

馆藏建国后档案资料共计330个全宗,近40万卷档案。内容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及西北地区党、政、群系统的各种社会实践。其中许多档案为印证历史结论提供了原始依据。

邓小平同志1957年在陕视档案

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十分关心与重视陕西的建设,并多次来陕视察,对陕西的工作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1957年3―4月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来陕检查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

“一五”期间,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把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内地,由原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有24项建在陕西。在陕期间,邓小平同志注重工作实效,不让媒体报道,不事张扬。他不但视察了属于156项工程的昆仑机械厂、红旗机械厂、庆安机械厂等大型航空军工企业,还坐飞机鸟瞰了西安市区。视察后,邓小平同志于3月23日召集陕西省、西安市领导干部开会,就西安城市建设进行了座谈。座谈后,邓小平到兰州视察,4月7日返回西安。4月8日上午,在西安人民大厦召开了干部会议,邓小平同志作了关于勤俭建国的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后来分别以《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为题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

邓小平同志针对陕西和西安以及全国其他省市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成就和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强调指出:我们的干部对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地研究,不要照抄、照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一些建设项目一味追求“贪大求全”,不计成本,浪费现象严重,提出尖锐批评:“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贫穷的国家,落后的国家,要把我们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先进的工业国家,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需要勤俭建国的精神。”他建议陕西省委、西安市委组织国营企业的同志去上海看一看,参观后可以改变观念。近50个年头过去了,他的这些观点,对于今天陕西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门峡治理档案

黄河水在河套地区九曲冲抵后,过华山,下潼关,行至陕县,去路遭太行山脉所阻,河水以巨力冲开三路:“人门”、“神门”、“鬼门”。新中国水利史上第一座高坝大库――三门峡水电站在此修建。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开始蓄水,经过一年的时间,到1962年2月,水库就淤了15亿吨泥沙,不仅三门峡到潼关的峡谷里淤了,而且潼关以上、渭河和北洛河入黄口处也淤了“拦门沙”。面对出现的淤积问题,党和国家一方面总结、汲取历史上的治黄经验,另一方面积极谋划如何改建。当时受淤积影响最大的是陕西,渭河淤积问题已影响到距西安30多公里的耿镇。当时在解决淤泥问题上,各方面意见分歧。为统一思想,尽快做出治黄决策,解决三门峡淤积问题,1964年2月,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治黄会议,提出了“要把黄河治理好,把水土结合起来解决,使水土资源在黄河中下游都发挥作用,让黄河成为一条有利生产的河”。会议综合各家之长,决定三门峡大坝左岸增建两条隧洞,改建四根发电引水钢管,以加大泄流排沙能力。馆藏中邓小平谈三门峡治理问题、小平同志对三门峡上游治理工作的指示、召集关于三门峡水库问题会议纪要、水利电力部关于黄河三门峡水库管理初步方案、省委办公厅关于三门峡水库落水后出现的问题、省人委党组关于三门峡水库(陕西境内)沿岸筑防护堤问题的意见等真实反映了当时对三门峡水库治理的决策过程。

时光飞逝,光阴荏苒。陕西省档案馆至今已走过了50个春秋。有过困难,但更多的是艰辛后收获的喜悦。尤其是档案保护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目前,一座服务功能齐全、现代化管理水平先进、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的陕西省档案馆新馆正在拔地而起。这一切都预示着陕西省档案馆向现代化迈进的脚步将会走得更稳,更快。

三峡教案篇8

课题名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郝晓红

所属学校: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

课题研究时间:2007年9月__2009年9月

课题组成员:李学勇、丁秀艳、韩玉霞、李文军、王文义、谢进侠

青铜峡市教研室科研工作领导小组:

青铜峡市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于2007年9月向市教研室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申请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课题,经过课题组成员两年的努力,本课题研究已初见成效。至2009年9月本课题研究已到期,现向市教研室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申请结题验收。

课题的研究过程:

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我们分为四个阶段开展了研究。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和初步实施阶段(2007、9__2007、10)这一阶段也是课题的准备阶段,我们主要进行了,选题论证,制定方案,申报立项,开题论证,调查现状,分析成因,设计研究重点及措施。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7、10__2008、1)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运行操作,修订计划,统计分析,收集积累资料。进行个案分析,制定阶段计划,操作方法验证,中期成果汇报和鉴定。

第三阶段:深化提高阶段(2008、2__2008、7)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反思,总结中期成果并加以推广,加大覆盖面。结合实际,查验效果,并进行成果汇报展。

第四阶段:巩固总结阶段 (2008、7-2009、9)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课题研究成果,汇总各种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汇编成果专辑,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自查会,申请课题验收。

取得的成果:

(一)物化性成果

1、 校本教材《青铜峡地方史》编订成功;

2、撰写了“课堂教学观察”活动总结;

3、编辑了《关于新课程环境下历史课堂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论文集》;

4、撰写了《高考历史教学经验交流》。

5、编辑了《青铜峡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反思集》。

6、撰写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结题报告》。

(二)经验性成果

1、积累了编写校本教材的经验。

2、寻找到了解决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3、初步取得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的方法。

4、获得了“课堂观察活动”的经验。

(三)实效性成果

1、提高了我校历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建立起了新的课堂评价机制。

3、建立了新的学生评价方式。

此致。

敬礼!

青铜峡市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

2009年9月1日

上一篇:拼音教案范文 下一篇:班会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