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编制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3-10-19 08:20:42

机构编制工作要点

机构编制工作要点篇1

一、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权威性和有效性的意义和作用

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是对多年来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工作成功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更带有根本性。

(一)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方针。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直接涉及到对执政资源的有效配置,机构编制工作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党和政府对经济工作的有效领导和管理,从体制机制上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推进;体现通过机构设置、职能配置等方式进一步推动政府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运行机制上来。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是在机构编制工作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的客观需要。

(二)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机构编制工作是贯彻执行《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机构编制管理的职权来自于相关宪法性法律规范,是宪法的权威性在国家机关组织机构管理方面的有机延伸,其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是从体制上、组织机构管理上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迫切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是深化各项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机构编制工作的重点。改革的实践表明,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是突破改革中机构撤并、编制精简难点问题,顺利推进改革、实现改革意图的迫切需要。机构编制工作逐渐成为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资源,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成为有效解决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机构设置、理顺职责关系、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七大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任务面前,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四)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是强化机构编制日常管理的现实需要。机构编制大量的、经常性的工作是对增减一个机构、一个编制、一名领导职数和一项职责等具体机构编制事项的管理。目前,一些地方超编制配备人员、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部门履行职责缺位、越位和错位、条条干预等问题依然存在,机构编制意识不强,机构编制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成了“看家护院”的角色,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导致机构编制难以控制、机构编制工作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影响了党政机关的自身建设。机构编制管理必须进一步严格执行进人控编审核制度、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机构编制和财政预算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等各项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认真纠正违法违纪问题,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有效性,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机构编制管理权威性和有效性的主要表现和存在的问题

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是有效性的保证,有效性是权威性的具体体现,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一)机构编制管理权威性和有效性的主要表现。一是表现在各项法律法规、改革政策和改革方案有效执行,令行禁止、政令畅通上。二是表现在不断创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解决行政体制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消除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机构编制管住管好,促使机构编制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上。三是表现在加强和改进管理,严格控制编制,推动机构编制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上。四是表现在依法确定政府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做到行政主体合法,实现行政机关的机构、职责、编制法定化上。

(二)影响机构编制管理权威性和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一是机构编制管理体制机制不尽合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环节多、程序复杂、工作缺乏时效性。二是机构编制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缺少可操作的编制标准,对机构编制的管理主要是靠经验、靠比较,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三是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职能没有完全发挥。重审批、轻监管,监督检查力度不够,责任不明,缺乏严格具体的违纪处罚制裁措施,导致机构编制管理力度不够。四是编制意识不强。由于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宣传不到位、法规政策建设不到位、监督制裁不到位等原因,“编制就是法”的编制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一)理顺机构编制管理体制,改善运行机制,为增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明确的职能定位、顺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开展各项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同样需要从明确法律地位、加强职能建设、理顺管理体制着手,打牢体制机制基础。

一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职能建设。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应该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工作的职权,使机构编制管理的职权与责任相适应。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集中程度高、综合性强、协调作用突出等特点,加强机构编制部门对各类专项体制改革的协调职能,增强机构编制部门的协调能力。要科学界定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方面的职责分工,建立机构编制管理、财政预算管理整体联动机制,保证机构编制管理和财政预算管理的有机统一。

二是理顺机构编制管理体制。鉴于机构编制部门要统一管理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司法机关、派机关、人民团体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幅度较宽,管理职责较重,应该适当强化机构编制部门的管理地位,以增强其综合部门的权威性。

三是改善运行机制。合理划分编委和编办的职责权限,充分利用各级编委层次高、领导和协调能力强的优势,进一步发挥中央和省级编委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中的牵头抓总作用,切实把各级编委的工作重心转到研究制定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总体方案,研究拟定机构编制管理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等决策工作上来;适度扩大编办在具体的机构设置、编制核定和调整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和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权限。同时,按照“便捷、高效”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精简工作环节,属于编委的职权,编办审核后按程序报批;属于编办的职权,由编办按有关规定直接办理,增强机构编制工作的主动性和时效性。

(二)健全机构编制法律规范体系和业务规范体系,为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面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机构编制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是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权威性和有效性的主要途径和根本保障。

一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立法。在系统总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机构编制工作的内在规律,研究制定一批有关机构设置、职责管理、编制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规范机构编制管理程序,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内容,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法规政策体系。

二是进一步健全机构编制标准体系。机构编制标准是机构编制管理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确定机构设置和核定人员编制等管理事项的业务准则。要在对现有机构编制管理标准进行修订完善的同时,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单位的实际情况积极研究制定职业教育、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机构编制标准,逐步完善业务规范体系,做到依法用标准审批机构、核定编制,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三是综合发挥各项制度的保障功能。综合发挥政策法规和业务规范等各项制度的管理效能,用总量、标准和法规政策规范机构编制管理,进一步提升机构编制部门的依法管理水平和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机构编制工作的科学化和法制化水平,为机构编制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深化改革中提高机构编制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机构编制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权威性和有效性的切入点。按照十七大作出的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部署以及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机构整合力度、严格控制编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具体要求,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通过整合机构职能、修改完善部门“三定”规定等方式方法,明确界定部门职能分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进一步改革和消除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涉及的机构编制问题,解决在政府效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机构编制问题,及时消除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得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在更多领域、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更加有效的服务保障作用,以此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四)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创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管理,是新形势下不断提高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是坚持理论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政策性很强,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应深入开展对不同层级政府的功能定位、如何合理划分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权限、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不同层级的事业编制总量、如何使干部管理与领导职数管理相协调等问题的研究,拿出一批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符合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际、能够解决机构编制管理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能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的理论成果,用于指导机构编制管理实践。

二是坚持机制创新。创新部门履职管理机制,探索建立部门工作向机构编制部门通报机制、强化编制部门的监督约束机制、职能争议协调机制,追踪部门的履职和运行情况,做好部门职责的界定、协调和划分工作,防止出现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完善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年度检验工作,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绩效评价机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相应调整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提高机构编制调整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创新机构编制问责审计协调机制,协调纪检监察、组织等部门,把机构编制管理纳入到各部门和下级党委、政府的年度工作考核范围、问责范围,对机构编制资源使用的效果进行问责、考核,增强各级各部门的编制意识。

三是坚持管理创新。进一步探索促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新办法,完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加快机构编制管理电子政务建设,搭建适合组织、编制、人事和财政和等部门共同使用的编制实名制信息交流平台,夯实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创新领导职数管理方式,探索建立领导职数使用核对制度,使干部管理与领导职数管理整体联动;创新编制使用方式,积极探索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新办法,盘活事业单位编制资源,提高编制使用效益,切实解决一批领导关切、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所涉及的机构编制事项,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推行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探索建立机构设置和编制核定听证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对机构编制管理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争取社会各界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支持。

(五)强化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监督检查是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成果、维护机构编制管理权威性和严肃性的重要手段。

一是研究完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力度。在进一步做好机构编制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的同时,突出重点,结合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着力加强对机构编制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各项改革措施和机构编制方案的落实情况、各部门各单位履责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政令畅通,切实提高机构编制工作的执行力,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法律效力。

二是研究制定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责任追究和处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行政责任,使责任追究有法可依,便于操作。

机构编制工作要点篇2

一、做好机构编制信息调研工作的重要意义

做好机构编制信息调研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机构编制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服务,就必须充分发挥好机构编制作为党委政府议事协调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信息调研等形式,把有关机构、体制改革等热点、难点的敏感意见和要求顺畅地反映上来,促进党委、政府对有关问题能做到科学决策、及时解决,使机构编制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做好机构编制信息调研工作是实现党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客观需要。一条重要的信息调研可引起党政领导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一项科学的建议可以促进党政部门决策的完善,一个新观点可以帮助党政领导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把当前社会发展中带有普遍性、警示性、突发性的问题及时准确地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有助于党政领导全面了解社会动态,切实体察基层的意愿和情绪,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做好机构编制信息调研工作是履行机构编制职能的重要基础。重视社会改革发展动态、反映目前机构体制运行现状、广集机构编制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仁人志士的智慧,是机构编制工作性质的内在要求,也是机构编制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一项基础工作。同时,通过信息调研扩大对机构编制履行职能的形式、方法、经验的宣传和交流,展现机构编制履行职能的工作动态,也有助于推动机构编制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认真做好机构编制信息调研工作,多渠道地汇集和反映部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机构编制更好地履行职能,使部门设置更加科学,职能划分更加准确,运行监督更加有效,编制管理更加富有成果。

因此,我们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机构编制信息调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信息调研工作是下情上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渠道上来,统一到信息调研工作是机构编制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上来,真正做到思想重视、力量加强、工作落实。

二、拓宽思路,体现机构编制信息调研工作特色

拓宽机构编制信息调研工作思路,就是要树立“大信息”的理念。信息是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和战略要素,和物质、能量被并称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如果说在农业社会,土地和农业工具起决定作用,在工业社会生产要素向能源转移,那么,在当前信息社会的生产力结构中,信息将起主导作用。信息的功能一方面是认识事物的媒介,另一方面是科学决策的依据。因此,我们要善于把各种原始信息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加工整理,变为我们所能利用的资源。对机构编制信息调研工作而言,就是要把信息调研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融于机构编制履行各项职能之中,融于同机构编制工作密切相关的各项工作之中。机构编制部门在有“位”的前提下如何有“为”,很大程度取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影响力。如何形成影响力,一方面我们履行职能工作要有实效、要有成果,另一方面就要把这些成果通过信息这个手段、渠道反映出来,扩大机构编制部门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相互包融、有机结合,这样,机构编制信息工作就既有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扩大机构编制部门影响力上又有了结合点,信息工作就有了特色和活力。

笔者认为拓宽工作思路,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把握好机构编制信息调研的特点。机构编制信息调研属于社会信息调研的范畴,与党政信息调研和其他社会信息调研相比,一般认为有前瞻性、客观性、建设性、及时性等方面的特点。所谓前瞻性,就是机构编制部门应该是对社会各项改革尤其是机构改革等有关改革的风向标,只要中央有所作为,我们就应该高度敏感,就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积极思考、探索我们的改革之路。所谓客观性,主要就是如实提供情况、“原汁原味”,强调的是讲真话、反映真实情况,不请支持原创,掺“水分”,努力使领导能了解到其他渠道不易掌握的信息调研,听到不易反映上来的意见和建议。所谓建设性,就是机构编制信息调研中反映的建议和思路,一般是建设性的,启发性的。所谓及时性,就是反映信息要追求时效,有时早一天报送就可以解决问题,晚一天则可能失去价值。要提高工作效率,做到早发现、早收集、早上报,对一些重要信息要一事一报、急事急报,必要时跟踪连续报,争取在第一时间内让党政领导了解到最新的信息和调研结果,使重要的信息和调研及时引起党政领导的重视。对这些特点,必须要充分把握和理解,并将这些特点充分体现到机构编制信息调研工作中去。

二是注重拓宽机构编制信息的来源。目前,机构编制信息主要是通过编委会、编办会、统计数据和分析、下级机构编制部门反映的情况和工作成果及经验等了解和搜集的。这些渠道要继续把握好、运用好。但信息来源的渠道还要拓宽,要把机构编制履行职能的状况,工作人员视察、考察(包括赴外地考察学习)了解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都应视为机构编制信息调研来源的重要渠道,使机构编制信息有质有量。

三是拓展机构编制信息调研的反映形式。目前,机构编制信息调研反映的形式即载体主要是《机构编制信息》等纸质载体,在继续办好这些传统载体的同时,还可积极探索一些新的形式,目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承接各类信息调研。如:对一些适于公开的信息调研,可以同新闻部门联系,通过媒体进行报道,使信息调研同宣传有机结合,运用报刊、电视技术扩大机构编制工作影响;还可结合机关信息调研化建设,运用网络技术形成上下连接、左右贯通、快速灵活的反映形式。这样,机构编制的信息调研工作就会以新的面貌出现在社会面前,就搞得更活、更具有特色。

三、形成做好机构编制信息调研工作的合力

机构编制信息调研工作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各方面形成工作合力,以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措施,共同促进信息调研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各机构编制部门要把机构编制信息调研工作作为一项关系机构编制部门履行职能的全局性工作,作为全体机关工作人员的共同职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制度,做好考核和评比,做到对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要把机构编制信息调研工作融入机构编制各项工作活动中去,把信息调研工作的各个环节纳入机构编制工作程序中去,规范运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努力为信息调研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创造工作、学习条件,促使他们保质保量完成信息调研报送任务。

二是扎实搞好服务。机构编制从事信息调研工作的同志要加强与各行政、事业单位和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及其信息调研员的联系,主动为他们反映信息创造有利条件;要调动机构编制机关每个人员的积极性,及时向信息调研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线索或信息调研稿件,形成全员办信息的良好氛围和格局。要及时征求党政机关对机构编制信息调研工作的意见,对所反映的重要信息调研进行必要地跟踪了解,积极参与党委、政府有关机构编制和机构改革方面的工作落实,力求取得更好的实效。要将相关情况及时向信息调研报送者反馈,让他们从中了解自己所反映问题的价值,进一步提高积极性。

机构编制工作要点篇3

首先,感谢州编办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如何更好地搞好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有幸参加这样一次会议,深感荣幸。我办的信息宣传工作起步较晚,本人从事信息宣传工作时间也比较短,并且是兼职做信息工作,因此,在这里只能将工作中的一些心得领悟,所感所悟,总结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谈不上经验,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下面我谈谈对信息宣传工作的几点认识和感触。

一、对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是机构编制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工作已经日渐成为机构编制治理工作中一项综合性、基础性、常常性、导向性的工作,通过机构编制信息宣传,能够使社会了解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职能,支持机构编制工作,提高机构编制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良好的机构编制部门新形象;能使上级机关了解基层情况、支持基层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能使系统内互通信息、取长补短。这一点,已然被越来越多的广大机构编制工作者所接受、所认同。

首先,从大的方面来说,做好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机构编制部门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服务,就必须充分发挥好机构编制作为党委政府议事调解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信息宣传的形式,把有关机构编制、体制改革等热点、难点的敏感意见和要求顺畅地反映上来,促进党委、政府对有关问题能做到科学决策、及时解决,使机构编制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就是要树立抓信息宣传就是抓机构编制治理的理念。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把握住信息就把握住了时代的脉博,信息是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和战略要素,它和物质、能量被并称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信息的功能一方面是认识事物的媒介,另一方面是科学决策的依据。对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而言,机构编制信息是协助领导了解情况、把握动态,为制定决策、实施决策、加强领导服务,是为本单位中央工作服务,通过信息宣传,能够反映情况推动工作。因此,抓信息宣传工作就是抓机构编制治理工作。

第三,做好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是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客观需要。一条重要的信息可引起党政领导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一项科学的建议可以促进党政部门决策的完善,一个新观点可以帮助党政领导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把当前社会发展中带有普遍性、警示性、突发性的问题及时正确地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有助于党政领导全面了解社会动态,切实体察基层的意愿和情绪,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第四,做好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是履行机构编制职能的重要基础。从工作性质上来看,它实际就是机构编制业务工作的一个新拓展。重视社会改革发展动态、反映目前机构体制运行现状、广集机构编制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仁人志士的智慧,是机构编制工作性质的内在要求,也是机构编制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一项基础工作。同时,通过信息宣传扩大对机构编制履行职能的形式、方法、经验的宣传和交流,展现机构编制履行职能的工作动态,也有助于推动机构编制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造。因此,认真做好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多渠道地汇集和反映部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机构编制更好地履行职能,使部门设置更加科学,职能划分更加正确,运行监督更加有效,编制治理更加富有成果。

综上所述,敝以为只有明白了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才能够更好地以此指导我们狠抓信息宣传工作,也才容易获得领导的支持。因此,我们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是下情上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渠道上来,统一到信息宣传工作是机构编制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上来,惟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思想重视、力量加强、工作落实。

二、主要做法

一是多参会阅文。要搞好信息宣传工作不是一件简朴的事情,它要求我们必须摸上情、知内情、识外情,为此,我办专门制定了参会阅文制度,编办主任李春燕同志常常对大家说“我们不能简朴地看待参加会议,多参加会议可以明显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非凡是要求信息人员必须常常参加重要会议,通过参加会议,收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了解单位乃至县里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部署,了解工作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以及采取的解决办法等,注重收集那些对当前工作有指导、借鉴意义的新观点、新意见和新建议,总结工作中的新经验和好办法。另外,我们十分注重机构编制方面的政策法规文件的学习。机关公文对事物的本质、问题的症结和原因有比较深入的分析,对解决问题的办法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所以,凡是上级或本级及至本单位下发的重要文件,我们都认真进行学习研读,从各类公文中收集有用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这样写出的信息提出的建议才有据可依。总之,为搞好信息宣传工作,我们要求自己,在了解时事、学习文件上要先行一步,重要会议提前介入,新政策、新规定优先接触,下基层调研,单位主要领导全力支持,同志们全力配合,从而保证了在想问题和写信息时,做到胸有成竹。

二是要站得高,看得远。首先,在选题上要从领导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必须有较高的立足点,要从领导和上级机关的角度去分析情况、研究问题,挣脱局部性的限制。其次,要善于把握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中央和领导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分析问题、编写信息时加强综合分析和提炼,抓住带有全局性、政策性、倾向性的实质问题,提炼出有指导价值、有典型意义的信息。如:2009年8月中旬,我县1989年新增招工142名乡镇水管员的问题,矛盾突出,情况复杂,多次上访要求解决编制、工资和社保等问题,领导十分关注,编办作为职能部门,认真研究当时的文件精神,从全县大局、机构编制政策、编制治理原则等方面着手,以文字信息的形式反映给县里主要领导,以供解释答复和正确决策,从而为保持稳定构建和谐间接发力。

三是注重拓宽机构编制信息的来源。目前,机构编制信息主要是通过编委会、编办会、统计数据和分析、基层部门反映的情况和工作成果及经验等了解和搜集的,这些渠道固然要把握好、运用好。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除此之外,我们还非凡注重在信息来源的渠道拓宽上下功夫,把机构编制履行职能的状况,工作人员考察(包括赴外地考察学习)了解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都作为机构编制信息调研来源的重要渠道,使机构编制信息有质有量。比如说为了搞好编制实名制推行工作,2009年秋,我们即专门组织了人员到重庆奉节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学习考察,取得了一些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也提供了一个好的信息来源。

四是注重调查研究。同志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中央编办也曾明确地提出了“调研立办”的新要求,调研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调研中可以感悟事理,在调研中可以享受快乐,在调研中可以增长知识,在调研中可以提高工作能力。我们始终认为,只有通过调查研究得来的信息,才有更强的目的性、针对性和适用性。这样的信息,才有情况,有问题,有分析,有建议,才最能推动工作,也才能更好地履行机构编制部门的职责。因此,我们把调查研究作为拓展机构编制工作新思路的首选,要求全办人员牢固树立起大机构编制观、大全局观,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常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以获取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2009年11月底,为了稳妥推进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针对我县乡镇卫生事业单位转制工作滞后、机构编制和治理体制复杂等情况,从机构和人员编制上为我县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全面推开提供保障,我县编办协同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一行六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调查,并形成了综合调查报告,提出了解决办法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使这项工作在全县得到了全面迅速推开。

五是关注新闻媒体。通过新闻媒体,可以着重了解上级领导在一些会议、活动中的讲话;领会上级主管部门和本级党委政府在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和中央工作,清晰领导关注的重点问题;各地区、各部门的重大动向和典型经验;工作中的新思路、新观点和新情况;一些部门对某一方面工作的批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信息报送的针对性。州编办“一网一刊”的开通,为我们搞好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服务平台、工作平台、学习平台”,前不久,州编办网站被湘西州信息化领导小组评为州直部门排名第一的优秀子网站,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觉得,这不仅仅是对网站本身的肯定,也是对全州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的肯定,更是一种鞭策和鼓舞,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之下,作为一名基层信息工作者,不认真把信息工作做好,没有理由。

六是严格把关审核,确保信息质量。为搞好单位的信息宣传工作,我们保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详细抓,对每次上报的信息,都先由分管领导先行审视,再提请主任审核,办公室负责登记,通过层层把关确定上报的信息,以确保信息报送的质量。

七是建立健全信息宣传工作奖惩激励机制。为搞好信息工作,我们制定出台了*县编办2009年度综合调研信息任务分配及奖罚办法(龙编办发[2009]3号文件),文件结合年初的目标治理,实行记分制和奖惩制,对每个人都规定了信息任务及奖罚办法,并把信息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并且做好阶段性统计,以此激励大家勤学习、善思索、多动笔,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热爱信息工作的积极性,信息质量和数量不断提高,自2009年7月以来,截止目前,我办共发送信息15篇,调研文章3篇,共计被采纳信息12篇,文章2篇。

机构编制工作要点篇4

这期培训班是市编委研究同意举办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全市机构编制系统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切实加强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市编委主要领导对举办这期培训班非常重视,崇谷市长和炎秋常务副市长对如何举办这次培训班分别作了重要指示,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使这期培训班达到实实在在的学习效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是落实上级要求,建设学习型机关的重要举措。重视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总书记指出,“要把十六大精神落到实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人,首先在于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领导干部”。为了把创建学习型机关落到实处,省编办在全省机构编制系统“十一五”规划和*年、*年工作要点中明确要求,要在全省机构编制系统开展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机关活动,并于*年、*年在长沙举办了一期市、州编办主任业务培训班和市、县编办主任实施《公务员法》培训班。*年,省编办把加强干部业务培训纳入了年终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市编委领导非常重视机构编制业务培训工作,多次要求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业务水平。今年初,根据市编委领导的指示和省编办的要求,市编办印发了全市机构编制工作要点,制定了举办业务培训班的计划。这次培训班的举办,就是落实上级要求,落实年初规划,全面提高全市机构编制工作者业务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

其次,加强教育培训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开拓创新的内在需要。十六届五中全会后,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机构编制管理不断创新,既给机构编制工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如何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最关键的一条是创新能力。机构编制系统干部的创新能力不同,其工作结果也会不同。如果能力强,对机遇和挑战就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问题看得更准确,工作更有信心,就能有更大的作为。相反,如果能力低,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就会束手无策,无所作为,既影响机构编制工作开拓创新,也影响队伍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在座的都是机构编制工作的实践者和指导者,可以说,你们素质的好坏、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机构编制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所以,如果我们不重视学习,不善于学习,机构编制工作的“龙头”作用就无从发挥,就当不好参谋和助手,就会辜负改革和管理双重职责,机构编制工作就会遭受损失。因此,我们要从促进事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办好这次培训班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为今后更好地做好机构编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再次,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机构编制系统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客观地讲,我市机构编制系统干部队伍总体素质是好的,长期以来一直扎实工作,默默奉献,为全市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为全市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部分同志有较高的知识水平,眼界比较开阔,工作热情比较高,思维比较敏捷,接受新生事物快,有开拓进取精神,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随着机构编制工作的不断深化,有些干部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缺乏解决的思路和本领,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知识透支”现象,亟需补充新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这些年,随着干部更替、交流力度的加大,一些同志不断充实到机构编制干部队伍中来,迫切需要学习与机构编制工作相适应的业务知识。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市机构编制系统新进了9位编办主任和30个新同志,分别占90%和60%以上,而自*年以来,我市一直没有对机构编制系统的人员进行过集中培训。这部分同志对业务不太熟悉,亟需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提升业务水平。同时,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迅疾如流,新事物、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新经验层出不穷,机构编制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有新的思路、新的措施、新的办法,更需要我们有新的思想、新的目标、新的作为。我们一定要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以与时俱进的时代感,以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勤学不厌,百学不倦,不断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

二、要严肃学习纪律,确保学习效果

这期培训班时间短,安排学习的内容多,要求很高。为了达到培训的预期目的,我对大家提几点要求。

(一)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是充实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良好的学习态度是搞好学习的前提。在座的各位都是全市机构编制系统的精兵强将,大家平时工作比较忙,集中在一起进行系统认真学习的机会很难得。大家要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上课期间要认真听课、记笔记,对学习过程中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要虚心请教,把问题弄清楚搞明白,力争通过这次学习培训,使自己在思想、业务和工作能力上都有所提高。

(二)讲究学习方法。我们这次培训内容丰富,方法灵活,既有机构编制业务知识,也有公文写作和新闻写作知识,既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趋势等宏观层面上的知识,也有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知识。我们还专门邀请了中编办的领导和《*日报》社的专家前来授课。基础知识涉及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专题讲座是当前我们机构编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深化对重大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带着问题去思考、去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措施,真正把我们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果。大家在一起可以相互交流、共同研究,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围绕如何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把好进人关,围绕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怎样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广泛开展探讨交流活动。要一边听课一边对所学所思的内容进行认真总结和梳理,结合本地机构编制工作的实际,进行理论升华。要把学到的研究思考方法带到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在今后的改革工作中理得出新思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拿得出新举措,在具体实践中实现新突破,努力开创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新局面。

(三)严守学习纪律。为我们这次集中培训授课的有上级专家,有市编办的业务骨干,不管他们讲授的内容和形式符不符合大家的要求,我们都要尊重他人的劳动和研究成果,认认真真当好“小学生。”要认真做好笔记,积极思考问题,力求学深、学透、学懂。学习期间不能来去自由,要扎扎实实,善始善终,并实行考试考核。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培训纪律,请大家要务必遵守。非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请假,不得迟到早退,不准在学习时间打牌,不得参与有损形象的娱乐、休闲活动,不得在学习时间内外出办事,走亲访友。希望大家静下心、坐下来,以一流的学风、一流的纪律,学到一流的业务知识。

三、坚持学以致用,切实提升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水平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培训班结束后,大家要把学到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切实推动全市机构编制工作再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一)探索改革思路。当前,从我们全市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来讲,还不很规范,超编进人、违规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现象在个别县市区还存在,机构编制部门面临的压力很大,要做的事很多。我们一定要站在为党委政府配置执政资源、调整好各部门职能、提高工作效率这个高度,坚持总量布局与存量统筹、资源配置与职能调整相结合,从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执行、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加强机构编制调查研究,勇于探索新经验,谋创新方法。要着力解决当前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协调解决层级之间、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减少推诿扯皮,做到权清责明。要继续深化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研究,促进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形成公益目标明确、布局结构合理、投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监管制度健全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基础优先、服务公平、区域均衡、门类齐全的公益服务体系。

(二)加大管理力度。第一,要坚持“编制就是法律”。全市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从严从紧控制机构编制,坚持“编内进人,凡进必考”的原则,尤其是要保持乡镇机构人员编制冻结,确保五年内只减不增。对机构编制管理始终要坚持机构编制部门一家承办、一家发文、“一支笔”审批,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得绕开机构编制部门办理机构编制相关事宜。要坚决清理混编混岗问题,把编制“实名制”管理落到实处,做到一个单位只能使用一种经费形式的编制,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第二,要坚持严格监督检查。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要督查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及上级机构编制方针、政策、规定的落实情况;督大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情况;督查各级党委、政府下达“三定”规定的执行情况;督查各级编委会《议事规则》的落实情况。特别是县市区,要把是否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列入考核各单位党政“一把手”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机构编制管理失职追究制。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擅自新增机构、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隐瞒虚报机构编制数据、干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等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今后要将各部门主要职能、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以及机构编制重大变更情况,及时在机构编制网站或其他媒体上进行公告,并设立“12310”编制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第三,要注重夯实业务基础。要按照“职责清、情况明、数字准、素质高”的要求,从把握基本情况、掌握基本底数、熟悉基本政策、了解基本信息等方面,大力加强基础工作,健全帐卡、册,完善软件管理数据库。要严格落实机构编制统计制度,坚持实事求是,杜绝虚假、编造数据行为;坚持说实话、报实数,杜绝占空编、吃空额现象;要以推广使用机构编制管理软件为契机,切实把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落实到实处。

(三)要注重处理好“四种关系”。机构编制部门是党委、政府的综合协调部门,是决策参谋机构,其职责不是简单的审批和控制,其工作也不是简单的统计与审核,在日常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第一,要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所谓“大”,就是要从全局的高度,用前瞻的眼光来研究、指导机构编制工作。在西方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政府机构设置数额比我国少得多。我国自加入WTO后,已成功实现在经济贸易上与国际社会接轨,但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差距。到2040年,我国的政府机构数额将比现在大大减少,政府的管理职能将由传统型向服务型转变。尤其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后,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着眼构建和谐社会,认真研究党政机关应设立多少机构,突出要服务什么。所谓“小”,就是要从小处着眼,从如何加强我们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如何发挥我们机构编制部门的职能、如何履行好我们的职责入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第二,要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近段时期以来,在一些部门、一些单位出现要求增加编制、机构升格的呼声。机构多了,就会推诿扯皮,就会人浮于事;人员“少”了,机制活了,效率反而会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服务领域越来越广,政府机构改革的内涵也会不断深化。我们*的机构编制工作,要立足*的实际,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整合现有存量,合理调整行政资源,正确处理“多”与“少”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构编制部门“总阀门”的调节作用。第三,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市县两级机构编制部门作为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部门,在系统内部要加强沟通交流、上下协调,树立一盘棋的思想。从全市范围来说,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与同级各部门的沟通协调,正确理顺各种关系,为构建和谐*营造良好的环境。对外要加强学习,不要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只要是不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对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有利的,我们就要积极、大胆地学习和借鉴。第四,要正确处理“先”与“后”的关系。当前,机构编制工作任务较重,要做的事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在部署筹划工作时,既要坚持统筹安排、科学决策,又要做到整体推进、重点突出。要优先重点工作、突出难点工作,急发展之所急,谋发展之所需,对把握不准、模棱两可、可办可不办的事要先放一放。要始终把握发展是主题、稳定是重点、守纪是根本这个关键点不放松,正确发挥机构编制部门在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祝这期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身体健康、学习愉快、工作顺利!

机构编制工作要点篇5

机构编制管理涉及党、政机关和各派机关、群众团体机关及各级事业单位。创新体制,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善政府政权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国加入WTO以后,尤其是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创新机制,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对于确保我们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政府管理能力,保证各项工作高效协调运转,实现党政等各机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如何顺应新形势,立足科学持续的发展观,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思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呢?笔者认为,要从“三个结合,四个环节,五个加强”方面做好工作。

一、顺应改革,搞好“三个结合”

“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平时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在制定机构改革方案和部门“三定”方案时,都要对照这些观点去检查、去衡量。为此,必须顺应改革形势,搞好“三个结合”。

一是坚持发展与改革相结合。首先要改革行政体制,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旧机制、旧观念,为经济发展清障铺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就是通过机构改革,调整各单位、各部门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不断完善党政工作机构,使其达到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相适应,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二是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结合。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必须在继承的同时,加大创新力度,创新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根本要求,机构改革本身是一种机制创新。比如,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如何建立财政预算机制,坚持机构编制与经费划拨挂钩;如何建立编制调控机制,实行编制总额控制与分解管理相结合;如何建立运行监督机制,把“三定”方案运行情况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列入有关部门全年工作的督查之中;如何建立协作机制,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纪检、组织、人事、财政、审计等部门有机结合,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强化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纪律的制约机制,纠正过去“管庙不管神、管编不管人、管职能不管运行的“三管三不管”现象,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好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把关、协调、监督”作用。

三是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克服和纠正长期以来在机构编制管理系统中形成的机构编制重管理、轻服务或只管理、不服务的现象,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并在服务上做文章。要经常组织编制部门的同志搞好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共同商量、及时解决。对一些部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重复,由此产生矛盾的问题,通过调研找准问题症结,加以妥善解决,避免给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对一些部门人浮于事,结构失调,由此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调研搞清人员底细,在全局范围内部调整解决;对一些部门岗位特殊、人才紧缺,因编制满员无法引进人才的问题,通过调研搞清选调人员的情况,采取“腾岗招才”的办法解决;对一些部门业务拓展、工作量大,因人员编制少而超负荷运转的问题,通过调研提出方案,适当调整增加编制。

二、更新观念,抓好“四个环节”

目前,我们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还存在着一定的僵化、保守现象,比如,在机构管理与编制管理上,重编制管理,轻机构管理;在机构管理上,重机构的建立与改革,轻机构的运作及调控;在编制管理上,重控制,轻调节等。究其原因,与我们长期以来拘泥于“本本”、固守于“传统”、受制于“定势”等密切相关。因此,机构编制部门,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本本”中解放出来,从“传统”中解放出来,从“定势”中解放出来,不断推进与优化机构编制管理。怎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我们认为,至少应当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找准位置。作为上层建筑支柱之一的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既是县以上党委的工作机构,也是县以上人民政府的工作机构;既要抓好机构编制的宏观管理,为党委当好参谋;又要抓好机构编制的具体管理,为政府当好助手。要按照“党委政府的参谋与助手”这一角色要求,找准自己的位置。

第二个环节,拓宽天地。机构编制管理现有天地是广阔的,尚待开拓的天地也十分广阔。比如,在机构职能的界定、配置、调整、监控上,在编制的分配、调整、监控上,在事业单位及其法人行为规范的监督、调控上,在机构编制管理执法执纪执规的实施上,还有许多课题值得我们探索。

第三个环节,挖掘潜能。大力挖掘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潜能,把住应把住的关,办好该办好的事,做活可做活的文章,充分释放编办的能量,为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竭诚服务,这是我们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必须着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以编制管理为例:在机构改革和日常工作中,我们应当打破编制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让强化部门的编制少减、略增甚至不减,让弱化部门的编制多减、精简甚至锐减,从而充分发挥编制对机构职能的调控作用。

第四个环节,管住管活。衡量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更新,最终要看其职能作用是否充分发挥,要看一个地方的机构编制是否管住了、管好了、管活了。

三、强化管理,注重“五个加强”

一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过去,我们对编制管理投入多,有章法,有成效;对机构管理却相对投入少,研究少,因而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在继续加强和改进编制管理,优化编制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大力加强与推进机构管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必须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凡涉及职能调整,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的增减,都要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报经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审核后,提交机构编制委员会或党委、政府审批。除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外,上级业务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下级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不得对下级的机构编制作出规定;部门下发文件和召开会议擅自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一律无效。

二是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特别要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纪律、规定的人和事进行严肃查处。凡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超机构数没置机构、超编制配备人员和超职数配备领导于部的,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纠正。

三是加强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总结调研。一方面,通过不断总结反思,不断提高干部素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总结调研推进实践。

四是加强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开拓创新。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一靠务实高效,二靠开拓创新,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推力。要在管理内容上开拓创新,填补“空白区”,突破“盲区”,勇闯“新区”;要在途径上开拓创新,坚持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径并举,主体途径与辅助途径并重。

机构编制工作要点篇6

作为机构编制部门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实际,积极开展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调查研究工作;通过调研,切实掌握并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焦点和社会公益服务的需要,决定是否设立相应的、必要的事业机构承担公开管理或公共服务职能;同时要充分运用机构、编制职能调整的杠杆作用,适时调整本地区内事业单位布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做到该撤的机构坚决撤,该整合的坚决整合,该调整的编制坚决调整,坚持做到事业单位机构科学合理的有增有减,事业编制总量控制、存量盘活,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体制机制的保障作用。

2.健全机制,切实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规范性管理

作为机构编制部门应深入研究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加快制定出台一部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设立配备具体法规,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在法律层面上加以约束和规范。同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每年机构编制部门都要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内的执行情况和法人登记、年检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进行一次机构编制核查和清理整顿工作;通过监督检查和集中年检,全面掌握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及人员情况;并进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深入了解掌握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和业务开展情况,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等,作为事业单位机构撤、并、留和编制销、增、减的重要依据。

同时,要切实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审批的管理,实行上管一级制度,进一步规范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总量的审批程序,加大对地方事业单位机构数量、编制总量的控制力度,从而切实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规范性管理。

3.完善监督,坚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的公示制度

作为机构编制部门要严格按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加强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监督检查;深入完善机构编制、实有人员公示制度和人员编制实名制度,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对事业单位机构性质、编制、职能进行公示。对于新设立的事业单位进行设立公告、公示,使社会对各事业单位的职责、编制、规格有一个全面了解,有效发挥社会各界群众对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

同时,组织和纪检监察、人社、法制、编制和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实行联动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建立和落实监督约束机制,从而把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落实到位。

4.科学设岗,有效加强事业单位人员数量控制

作为机构编制部门要深入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调研工作,要根据《黑龙江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黑龙江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方案》、《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全省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和即将出台的《全省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方案》以及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对现有的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并根据工作需要和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科学设置和合理调整。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立岗位,岗位设置要严格按照管理权限实行核准制度;进一步明确规定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占有编制的比例。通过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和管理,对事业单位实行按编定岗、按需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总量控制的模式,逐步转变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方式,严格按照实际工作需要和设置岗位安排人员,从而有效控制事业单位人员数量。

5.深入改革,切实建立高效服务型事业单位

作为机构编制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研究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发展,使事业单位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公益事业大力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既要解决个别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监督管理薄弱等问题,也要深刻地认识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必然趋势及其重要性;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建立高效服务型事业单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革的重点就是精减机构和人员,减少财政负担;通过对事业单位进行深入改革,建立高效、精干、服务型事业单位,增强事业单位运转效能,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机构编制工作要点篇7

一、在指导思想上,要自觉用“xxxx”重要思想统领机构编制工作

“xxxx”重要思想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与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写入了宪法,进一步表明了在新的形势下深入贯彻“xxxx”重要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机构编制部门在工作中要自觉用“xxxx”重要思想统领机构编制工作,切实做到:第一,强化政治意识,把推动发展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是最大的政治。机构编制部门的各项工作都要有利于推动发展。第二,强化大局意识,确保机构编制部门的各项工作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机构编制部门的同志要注重研究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努力做到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深一点,自觉地融入大局,把握大局,服务大局。第三,强化创新意识,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推动机构编制工作上台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xxxx”重要的精髓。机构编制部门要不断推动思想解放,敢于突破,善于借鉴,勇于探索,推进机构编制工作方法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第四,强化民本意识,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xxxx”重要思想的本质。我们机构编制部门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转变工作作风,自觉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五,强化法制意识,把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机构编制部门要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机构编制的做法,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进行管理;改变单纯控编制、压指标的直接管理方式,逐步建立机构编制有效的控制机构,逐步实现机构编制的法定化。

二、在工作思路上,要由微观操作向宏观指导转变

要从习惯和满足于完成琐碎具体的机构编制审批业务转变到重视研究解决大的问题上来。长期以来,机构编制部门习惯于把自己封闭在单纯业务操作的圈子里,“就机构谈机构”、“就编制论编制”,视野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在新的形势下,这样的工作思路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必须予以转变,从事务型的操作中超脱出来,既要“拣芝麻”,更要“抱西瓜”,把机构编制工作搞新搞活。党的xx大提出了三个一切:“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革;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革除”,也说明机构编制管理必须主动适应、与时俱进。机构编制管理,“管”有两层含义:首先要管“制”,按政策规定,按规章制度,控制机构和编制的随意性增长;其次,要管“活”,不能仅局限于控制,而且要搞活,要用机构编制这个杠杆,促进政府机构的优化设置、编制的合理配置。因此,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要逐步变被动为主动,由批机构、批编制、批职数,转为进行政策法规研究、战略研究、前瞻性研究和技术性研究,向编委会提出具有超前性、前瞻性的建议。

三、在工作方法上,要逐步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要改变机构编制管理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增强“编制就是法律”的意识,自觉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机构编制管理从理论上来说,它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且应用性极强。然而,机构编制管理却一直未被人们所重视。实践中经验管理的随意现象比比皆是。因而往往出现一个反常的现象,即要编制的是“头戴三尺帽”,给编制的是“拦腰砍一刀”。这种双重的随意性主要是长期“人治”传统造成的。对此,机构编制部门要积极探索科学化、规范化的机构编制管理方法,按照科学原理和定编依据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切实解决靠主观经验判断决定机构、编制的问题。要大兴调研之风,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中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综合行政执法、事业单位改革和加强机构编制控制管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等重要业务工作的调研,使我们的每一项改革措施、每一项机构编制审批、每一个建议意见,都符合改革的方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要自觉突破那些不适应形势的工作模式和思路,探索提高机构编制工作层次的新举措。建立机构编制管理新途径,完善以机构编制部门为源头,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配套联动的约束机制,切实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要加强机构编制督查,建立健全督查机制,加大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问题的查处力度,促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充分体现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监督检查工作应根据监督检查的对象、内容和任务等具体情况,组织和协调有关方面的力量,采取专项督查与综合督查、常规督查与随机督查、全面督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监督检查活动。同时,要定期分析研究机构编制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在工作内容上,要由完成传统业务向社会领域拓展转变

传统的机构编制工作内容,主要是按部就班地完成项目调研、审批、登记年检、编制统计等规定动作。新形势下,我们应当全面拓展机构编制的工作内容,从传统工作内容的圈子里走出去,把工作面涵盖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领域的一切相关事项。比如,创新城市管理体制,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结合事业单位改革,促进教育、卫生等资源重组;结合机构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贯彻《行政认可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等。总之,只要是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的,而且是政策法规允许的,我们就应该主动地迎上去,合力参与进去,努力提供优质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要的管理仍然是搞好机构编制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机构编制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建设方面,管理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工作内容的拓展,我们应该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强化部门服务功能,既当管理者,更当服务者,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提供组织机构保障,另一方面,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服务,努力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这样,我们的工作就能与时代合拍,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结合,路子也会越走越宽广。

五、在工作取向上,要由满足局部需要向追求整体效益转变

机构编制工作要点篇8

一、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基本现状

(一)工作网络基本建立,但监管力量仍较薄弱。按照中办、国办文件要求,目前各级编办分别以单设、合署办公或挂牌形式,成立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机构,明确相关职能,并落实专兼职人员负责监督检查工作,基本形成了上下互动、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督查工作网络。但另一方面,监管力量仍比较薄弱。不少地方监督检查机构的设置还不强,并且越到基层这一问题越突出。据有关统计资料,截止*年底,全国300多个地市编办中,独立设置监督检查机构的占22%,采取与其它处(科)室合署办公或增挂牌子的占19%,半数以上市、县仅明确了机构编制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能。人员力量总体偏弱,专职人员较少,多数身兼数职,精力投入有限,加上业务培训尤其是省以下业务培训开展较少,导致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与不断增加的监督检查任务不相适应。

(二)制度建设稳步推进,但监督执法不够严格。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中央编办和监察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相继出台,各地结合实际也研究制定了有关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使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根据中央编办的部署,县级以上编办普遍设立全国统一的“*”举报电话,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为监督检查工作提供了有力抓手。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机构编制部门在监督检查以及处理违纪问题时往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有的因为碍于情面,对发现的问题不愿较真,满足于提出改正要求了事,跟踪抓落实较少;有的因问题根源在党委政府领导或为了避免产生负面影响,予以内部消化处理,缺乏一查到底的韧劲和勇气,致使有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三)监督检查实践取得初步成效,但工作开展还不够深入。近几年来,各级编办注重加强机构编制的批后监管,结合机构改革检查验收以及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重点,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就落实机构改革方案和“三定”规定情况、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情况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问题等开展重点督查,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总体上这项工作仍处于探索推进阶段,一方面监督检查还不够系统全面,往往根据上级的部署要求或群众举报开展督查较多,主动立项和开展督查较少;针对机构编制重点工作开展突击性、阶段性督查较多,对各地各部门落实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情况进行经常性督查较少。另一方面,监督检查的程序还不够规范,手段比较单一,大多停留在听取汇报、面上检查这一层面,除了影响广泛的突出问题外,其它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较难得到及时发现和纠正。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工作重心存在偏差。近几年来,按照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定位,各级编办积极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创新,致力于建立机构编制宏观管理、动态管理的机制,但重审批、轻监管或只审批、不监管的问题仍普遍存在。在日常管理中,比较重视职能和机构编制的调整和优化,而忽略对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跟踪问效较少,造成审批与监管“一手硬、一手软”。

(二)机构编制立法滞后。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中央编办和监察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暂行规定》以及各地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出台,为机构编制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能提供了法定依据,但总的看立法层次还不够高,刚性约束力不够强。根据《条例》和《暂行规定》规定,机构编制部门和监察机关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行为的处理,主要限于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以及对相关人员给予纪律处分等行政手段,实际工作中,这些措施尚不足以震慑和遏制有关问题的发生,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权威因此受到挑战。

(三)管理体制不顺。根据国务院《条例》规定,机构编制工作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履行监督检查职责。从实践看,这一体制由于机构编制部门的角色错位而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较典型的是机构编制部门在对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时,集审批者、监督者于一身,往往难以做到自我揭短亮丑,特别是对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等自身难以左右的问题,大都监管乏力。

(四)制度建设缺失。为规范机构编制管理,目前,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相继建立了机构编制“三个一”、实名制等各项管理制度,但与监督检查密切相关的机构编制公开制度、考核评估制度等配套制度还不够健全,导致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长期以来一直缺少有力的抓手,实际效果不够理想。

三、深化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对策建议

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必须遵循机构编制管理的内在规律,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职能作用,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一)明确监督检查工作定位。当下,随着机构编制工作环境的变化,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充分认识监督检查在机构编制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监督检查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克服重决策轻检查、重审批轻监管的倾向,逐步实现机构编制管理从事前审批为主向审批与监管并重转变。要牢固树立监督检查有所作为的思想,克服畏难情绪,全面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权威。

(二)加强监督检查队伍建设。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按照中央办公厅、国院办公厅厅字〔*〕7号关于“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要有专门机构或专门人员负责督促检查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督检查组织机构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应在机构编制部门单独设立监督检查机构;条件暂不具备的,要落实专职人员负责监督检查工作,并逐步创造条件建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针对监督检查工作的特殊要求,要注意选拔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业务骨干充实到督查岗位,确保监督检查队伍素质优良、精干高效。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按照统一规划、分批推进的要求加大监督检查业务培训力度。在现有全国性培训班的基础上,可采取中央编办提供材、省市编办组织实施的方式,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扩大培训覆盖面。培训要以相关政策规定和监督检查操作实务为重点,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用1年左右时间对现有监督检查人员轮训一遍,并建立健全新进人员岗前培训机制,努力提升监督检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三是严格依法行政。省级编办要加强同法制部门的协调,进一步推动机构编制执法培训和考核发证工作。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依法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各项制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行使行政监督权,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监督检查行为,克服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

(三)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一是加强内部约束。前移监督关口,建立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和劳动保障等部门相互约束又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规定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批准的机构和编制限额内,组织、人事、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才能调配人员、核定工资和核拨经费,才能办理社会保险、户口迁移等手续。要按照上述工作流程,加快推进相关部门信息化建设,抓紧实现机构编制、统发工资、财政预算和社会保险等事项的计算机联网,强化相互间的约束监督。二是加强自上而下监督。针对实践中出现的自我监督检查难问题,探索实行下管一级的监督检查体制,由上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监察机关为主对地方执行机构编制纪律情况进行督查,以排除各方面的干扰。与体制调整相适应,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变化情况报备制度,凡在管理权限内作出的机构编制调整事项,必须及时报上一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确保相关变动情况始终处在上级的有效监管之中。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机构编制信息,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人民群众对机构编制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更好地发挥“*”举报电话的作用,通过强化社会舆论监督,督促各地各部门严守机构编制纪律。四是建立联合督查机制。机构编制与人员、经费等密切相关,对此,机构编制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的协作,形成机构编制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套联动的工作机制,联合开展综合性督促或专项检查,促进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深入开展。

上一篇:年度普法工作要点范文 下一篇:机制创新工作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