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与行政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2:40:26

机构与行政论文

机构与行政论文范文第1篇

一、各股(室)、二级机构要根据所承担的职能,制定部门和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包括每个岗位的工作范围、工作目标、履行岗位职责的具体要求以及对不履行职责所产生的后果应承担的责任等内容,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二、制订岗位责任制要科学、合理、严密,体现效率原则和权利、义务相对应原则。要在保证工作质量和充分履行职能的前提下,尽量简化工作程序,方便群众办事。

三、加强对岗位责任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岗位职责中能量化的要尽量量化,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标准;不能量化的要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作为考评依据。

四、定期组织考评,并把考评结果同评优、评先、职务晋升和奖惩挂钩。

工作人员首问首接责任制度

为规范办事程序,明确工作人员责任,杜绝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等现象,保证来计生委办事人员能得到及时、高效、优质的服务,根据我委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首问(接)责任人

本单位工作人员对来委办事(包括办理业务、上访、投诉、咨询等)的人员要主动热情招呼,不得互相推诿、冷淡办事人员。主动接办人员、来办事者先找到的人员或首先接电话的人员即为该事项的“首问接责任人”。

二、首问(接)责任人的职责

(一)首问(接)责任人负有主动、文明、礼貌、热情接待来办事者的责任;

(二)首问接责任人要向来办事者主动出示胸牌,问明来意。对来电话者,要主动告知对方单位和工号,问清对方意图;

(三)对来访内容在自己职责范围内能答复或解决的,首问责任人对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必须受理接办,并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予以办理;

(四)首问责任人对不属于本部门或本人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要解释清楚,并引领来委办事人员到有关科室部门,落实承办单位和责任人。对电话咨询的,要告知负责答复部门的电话和联系人。

(五)首问责任人对不属于本单位办理范围内的事项,要认真说明理由,介绍或联系到其他职能部门办理。

三、违反本制度者,第一次予以诫勉教育,第二次予以效能告诫,并责令采取相应补救措施,经告诫仍不改正的,予以待岗处理。

顶岗工作制度

一、顶岗工作制度是指在工作日内,岗责任人因各种事由不在岗,岗责任人应顶岗的工作制度。

二、实行顶岗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限时办结制、政务承诺制、办事预约制等制度的有效落实,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率。

三、各股室都要确定岗,避免出现无人顶岗现象。

四、岗责任人在顶岗期间应做好本职工作,并享有岗责任人的职责权利,对岗的工作认真负责。

五、岗责任人因事由不在岗,必须提前一天做好工作的移交,因特殊原因来不及移交的,岗责任人要主动顶岗。

六、因推诿扯皮等原因造成工作失误的,按《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的有关规定追究在岗责任人的责任。

限时办结制度

一、限时办结制度是指群众到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办事,在符合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手续齐全的前提下,应当根据政务服务承诺,在承诺期限内办结群众提出的有关事务。

二、承诺期限

⒈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入户粮关系证明、非农一孩生育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等有关证件的,应当随到随办。

⒉对群众的申诉、举报或投诉,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受理答复,并及时依法处理。

⒊对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办理各类证件的,应向服务对象说明具体情况。

三、未按上述规定时限办理的,第一次予以诫勉教育,第二次予以效能告诫,并责令采取相应补救措施,经告诫仍不改正的,予以待岗处理。

服务承诺制度

一、服务准则。根据本单位工作实际,制定便民利民的服务标准和原则,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二、承诺内容。根据职权范围、工作职责,结合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确定服务承诺内容。服务承诺的内容应包括服务的具体事项、服务时限、行诺监督及投诉办法以及违诺责任等。

三、公开承诺内容。应在办公场所醒目位置设置办事程序流程图等公布承诺内容。

四、行诺监督。通过设立服务承诺监督台、投诉电话和举报箱或举办群众接待日活动等方式,接受对违诺行为的监督和举报。要认真受理群众的投诉和举报,及时调查处理,并向当事人反馈。

五、违诺处理。本单位人员违反承诺制的行为,要从行政论文、法律、经济论文等方面作出处罚规定,并严格执行。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要按承诺的标准予以赔偿。

办事预约制度

一、办事预约制度是指当事人因工作需要或情况,需要预约办理有关事务或进行上门服务的,计生委应根据预约要求,在职能范围内办理当事人提出的有关事务。

二、预约范围

⒈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职能范围内应受理的业务工作,可以预约。

⒉异地人员办理有关计划生育证件等有关事项的可以预约。

⒊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帮助解决及服务的有关事项,可以预约,必要时也可以上门服务。

⒋因特殊情况需要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延长服务时间的,可以预约。

⒌其它需要预约的有关事务或事项。

三、违反本制度者,第一次予以诫勉教育,第二次予以效能告诫,并责令采取相应补救措施,经告诫仍不改正的,予以待岗处理。

政务公示制度

第一条政务公示制度系指行政论文机关向行政论文管理相对人和社会大众公开履行行政论文职能的标准、要求、程序等的机关效能建设制度。

第二条县计生委依据行政论文管理相对人办事方便、行政论文要求公开透明、行政论文行为接受监督的基本原则实行政论文务公示。

第三条县计生委各股室以及工作人员,应遵守本制度。

第四条公示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一、机关工作人员的像片、姓名、部门、职务;

二、机构设置、行政论文职能、位置分布、股室职责;

三、办事程序、标准;

四、机关的对行政论文管理相对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五、其它公示内容。

以上公示内容通常做法采用墙上悬挂、桌上摆放、带身份牌、编印办事服务指南、公示栏张贴、上网络公示栏以及其它公众媒体公开等形式。

各股室负责提供各自应公示的内容,办公室负责统一组织实施工作。

第五条委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每月不定期检查和每季度定期一次检查各股室公示制度的执行情况。

第六条凡应该公示而没有公示以及公示内容不规范、不标准的,委效能建设领导小组书面责成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给予通报批评,并按《干部诫勉制度》处理。

第七条政务公示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单位、股室、个人的年终考评的一项内容,并由委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检查并提出奖惩建议。

效能考评制度

一、委机关及下属二级机构的干部职工均列入考核范围。

二、考核内容和标准:根据县委、县政府规定的内容,按照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成绩。

三、考核办法

⒈实行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由各股室负责人对本股室干部职工的德、才和工作表现逐月作出考评,半年进行小结,形成书面意见,为年度考核提供依据,年度考核在每年末或翌年初进行。

⒉平时考核实行分级负责,委主任负责对委机关科级干部进行考核;分管领导负责对分管股室长进行考核;股室长对本股室的干部职工进行考核。

⒊年度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由委机关效能办公室负责实施。在年度考核时,除负责对本机关干部职工考核综合评定外,还要对二级机构的考核进行审核。

四、年度考核的时间、内容、标准、具体方法步骤,应根据县委、县政府、县人事局的通知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由委机关效能办公室拟定实施方案,提交机关效能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

五、年度考核结果存入干部、职工个人档案,作为干部奖惩、任免、工资晋升的依据。

六、凡属机关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的给予降职或调整工作岗位处理。连续两年评为不称职的,予以免职或按有关规定予以辞退。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应予辞退。二级机构干部职工参照以上办法处理。

七、本单位科级领导干部的考核按县委组织部规定的要求参加考核。

八、本制度由委机关效能办公室负责监督执行。

行政论文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为规范本单位工作人员管理,明确个人岗位责任,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增强廉政建设和遵纪守法意识,制定本制度。

一、行政论文过错责任追究制

行政论文过错,是指本委工作人员因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规定的职责,造成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或有关制度的事实,以致影响行政论文效率和行政论文秩序,给行为对象或者国家、公共利益造成其它不良后果的行为。行政论文过错责任追究制,就是对工作过错责任人依据有关规定给予行政论文和经济论文处罚的制度。

二、行政论文过错的主要情形

本委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视为过错:

(一)首问责任人不履行首问责任,贻误办事者办事的;

(二)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应予受理、许可而不予受理、许可的;

(三)服务态度不热情,与办事者顶撞争吵的;

(四)私自进行有偿咨询或服务,违规收取押金、保证金和其他费用的;

(五)超越规定权限实施许可,或者擅自提高、降低许可条件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六)未履行办事承诺制度,无特殊原因和理由,在规定时限内未完成许可事项或告知办理结果的;

(七)对明显虚假的材料,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的;

(八)故意制造虚假材料或谎报事实的;

(九)办理业务明显违反法律、法规或其它有关规定的;

(十)其他应该追究工作过错的行为。

三、行政论文过错责任追究

(一)行政论文过错责任追究方式分为:

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⒉通报批评;

⒊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⒋扣发当月岗位工资和年终奖金;

⒌轮岗或停职离岗培训;

⒍引咎辞职或者责令辞职;

⒎给予行政论文纪律处分。

以上追究方式可以单处或并处。

(二)工作过错行为是由数个行政论文环节过错造成的,工作人员分别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三)工作人员的行政论文行为造成本单位赔偿,有过错的工作人员应承担—定的赔偿责任。

(四)在年度考核期内,工作人员的行政论文行为被群众投诉,经核实的,第一次扣除当月岗位工资的%,第二次扣除当月岗位工资的%,第三次扣除当月全部岗位工资,对本人进行离岗培训、轮岗或降级使用处理。

(五)工作人员过错行为性质特别严重,触犯刑法的,依法移交司法部门追究责任。

(六)有过错工作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从重追究过错责任:

⒈在被调查过程中拒不交代过错事实的;

⒉有索贿受贿、敲诈勒索、、徇私枉法和吃、拿、卡、要等行为的;

⒊对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打击、报复、陷害的;

⒋其他经行政论文过错追究机构认定,应从重追究过错责任的。

(七)有过错工作人员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从轻追究过错责任:

⒈主动承认过错行为并及时纠正的:

⒉其过错行为没有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⒊其他可从轻或免予追究过错责任的。

四、工作过错责任追究主体

机构与行政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政论文翻译;译者主体性;表现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开始关注中国。作为阐释国家政策方针等重要内容的政论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防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口吻严肃,语气坚定,行文简洁,旨在解析思想,阐发观点,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具有准确性、政治性、时效性、单义性、客观性、完整性等特点[1],因此政论文翻译也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王弄笙指出,政论文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利益甚至国际关系,因此对译文的要求极高[2]。

1970年代功能派目的论在德国兴起,它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译文的预期功能为出发点,根据各种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译者的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在注重译文功能的同时,目的论强调译文在译语环境中的可读性以及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际连贯,即连贯、忠实原则,但连贯、忠实都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3]功能目的论强调对文本的分析,认为对文本分析有助于发现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翻译的深入研究以及“文化转向”的提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也得到了广泛认可。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性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因此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本文将从词汇、句法、篇章、修辞四个层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政论文汉英翻译中的体现,以期改进翻译技巧,做出更好的译文。

1 政论文汉英翻译策略

1.1 词汇

1.1.1 选用正式词汇

作为阐释、解析国家政策、方针、指导思想等重要内容的文件,政论文和法规文件一样也是正式文体,所用词汇语句严肃、正式,尽管某些场合下政论文中有较口语化的表达。在英译时应选用正式的词汇与结构,才能更好表达原文的意义和语气。此时,译者主体性就得以发挥。

例: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译文:Anyone who attempted to change the line,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adopted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would not be countenanced by the people; he would be toppled.

原句中“老百姓不答应”和“被打倒”有一定口语特点,但翻译时没有用表面对应的词汇来处理。所用的“countenance”和“topple”都是比较正式的词,更好地表现了原文严肃认真的态度。

1.1.2 词义准确

由于汉语词汇语义较宽,也较模糊,而英语词义范围相对较窄,在汉英翻译时需根据语境仔细推敲。若只据字面意思翻译成表面对应的词汇就可能造成误译,甚至影响国家政治事务。因此政论文翻译中,译者必须发挥主体性。

例: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地区的地位。[4]

译文1: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ll keep the status of a free port and an independent customs territory.

译文2: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ll retain the status of a free port and a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可以看出两种译文主要区别在于“independent”和“separate”,前者与原文“独立”表面对应,但仔细考虑就能体味出“independent”有某种政治上独立的意思。“separate”虽不是“独立”的直接对应却能准确表达原文意义,即香港特别行政区单独定税,而非独立于中国。

由此可见,政论文翻译要求译者不仅有纯熟的翻译技巧还要有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充分了解国家政策、方针、思想,这些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1.1.3 词语搭配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自身特点及文化内涵差异,它们在词汇搭配上大有不同。汉语词汇语义较宽泛,搭配灵活,而英语词汇语义具体,搭配严格。政论文汉英翻译时译者要根据语境选择符合英语行文特点的搭配,以更准确地表达原文。

例:质量问题虽然经常提,但现在只是一般地提不行,要突出地提,切实地抓。

译文: We’ve alway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but only in general terms. That’s not enough: we have to give it priority and take practical steps to ensure it.

汉语中“突出地提”和“切实地抓”都是可行的搭配,而英语中名词占优势,若使用对应的副词和动词翻译不仅搭配不合理也显得突兀。因此译者需改用名词结构,这样语义清晰也更符合英语行文特点。

1.2 句法

1.2.1 定语的处理

汉语是竹式结构,英语是树式结构,汉语趋向左延伸而英语则是趋向右延伸[5]。汉语政论文语言严密,前置定语较多。而英语中前置定语较少,趋向于使用后置定语及定语从句,符合英语右向延伸的特点。汉英翻译时若使用前置定语要注意用词简洁,使译文简练,也要根据行文需要调整汉语前置定语的位置,符合英语“短-短-长”结构特点。

例: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更加繁荣昌盛的新局面就一定会出现。

译文: A new situation will emerge in which socialist ideology and culture will flourish.

“新局面”的前置定语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更加繁荣昌盛”,由于找不到一个简练的能完整表达原文的前置定语,若硬译译文就会生涩难懂,因此译者使用定语从句使译文结构更清晰、表意更清晰。

1.2.2 并列结构的处理

英语每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达意义。而汉语词类划分不明显,动词使用频繁,汉语又追求语言形式美、节奏美,常常使用多字字短语或叠词,因此汉语语篇中多并列结构。这在政论文中尤为常见,译者在处理并列结构时既可根据需要改变其结构使其符合英语特点,也可保留并列结构保持原文平衡。

例:我们还要积累新经验,还会遇到新问题,然后提出新办法。

译文: We shall accumulate new experience and try new solutions as new problems arise.

汉语用“积累”、“遇到”和“提出”三个动词构成一个并列结构,英译时改变了并列结构形成主从句。

1.2.3 汉语无主语句的处理

英语是形合性语言,每个句子都有完整的主谓结构。而汉语是意合性语言,主要靠语义实现连贯和衔接,主语可有可无。汉语政论文中无主句很多,英译时必须合理处理,补充主语或改变句子结构使译文符合英语行文特点。

例: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译文: The basic line should be adhered to for 100 years, with no vacillation.

汉语原句隐含主语是“我们”,此处译者用被动语态来处理,译文更简洁,更符合英语特点。

1.3 篇章

Halliday(1985年)指出,语篇衔接手段包括指代照应、省略、替代和词汇衔接。汉语是意合性语言,语篇的衔接主要靠语义连贯实现,连接词使用较少。而英语是形合性语言,语篇衔接和连贯主要靠词的形态变化和衔接手段实现。[6]翻译时要尤其注意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根据汉英语言的不同特点灵活处理。

例:改变现在的政策,国家要受损失,人民要受损失,人民不会赞成,首先是八亿农民不会赞成。

译文: If the current policies were changed,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would suffer. So the people, primarily the 800 million peasants, would never agree to their being changed.

汉语原文缺乏衔接词,主要靠语义连贯实现,而英译时添加“if”、 “so”连接词实现语篇衔接,更清晰地表现语义层次。

1.4 修辞

1.4.1 比喻的处理

刘宓庆(2006年)指出,“汉语重实,重形象,多具体的表现法” [5]。不难发现,虽然政论文是一种严肃的文体,但也借助大量比喻,使语言更形象生动。而英语中的比喻较少,且与汉语又很少完全对应,翻译时要考虑文化差异,灵活处理以免造成误解,如可改换喻体或利用英语文化中相近的又符合语境的形象来替换原文形象。

例:物价改革是个很大的难关,但这个关非过不可。

译文: Price reform will be the hardest nut to crack, but we have to crack it.

本例中原句把改革比喻成“难关”,英语中没有对应的比喻,为保持语言的生动性译文改变喻体用“hardest nut”,达到了与原文相近的效果。

1.4.2 拟人的处理

拟人在汉语中很普遍,而现代英语中除诗歌外已很少使用。“一些非人物的机构、地域等名称常被拟人化,被视为发出动作的主题。”[4]这一现象在政论文中尤其多见,译者应根据汉英拟人手法运用的不同对译文进行灵活处理,避免其僵化。

例:国防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译文: Great progress was mad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the army.

汉语的主语由非人物性的“国防和现代化建设”充当,英译时不能机械地将其作为主语。译者使用被动语态将拟人化的主语转为非主语,避免了不合英语语法的结构。

1.4.3 重复的处理

重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汉语倾向于重复词汇或句式以求表述准确或增强说服力。汉语政论文中常出现重复,使表达准确、读者听者深刻领会。而英语词汇形态变化丰富,忌重复。单其昌(1990年)指出“英译文中不要总是用一个词汇或短语,若用得太多,会使读者感到厌烦,因此用词要多样化”[7]。在政论文翻译时译者要灵活处理重复的词汇或句式,使译文符合英文特点,更易于读者理解。

例: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

译文: The world needs peace. The people want cooperation. Nations aspire for development. Society seeks progress. This is the trend of our times.

汉语重复使用“要”,译文却使用“need”,“want”,“aspire for”,和 “seek”四个近义词来处理,避免单调重复,符合英语词形变化的特点。

2 结语

不言而喻,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国家、人民关注中国、关注我们的治国方针、路线和政策。政论文汉英翻译涉及政治,今后这方面的研究必将不断升温。目的论为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政论文翻译工作者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准确理解原文、忠实原文基础上,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准确把握目标读者的期望和文化, 才能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和交际功能[3],获得更贴切的译文,为中外政治文化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小萍.政治文献英译的疑难及其解决办法[J].山东外语教学,2006(5):109-112.

[2]王弄笙.十六大报告汉英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04(1):56-59.

[3]李红霞.目的论视域下的政论文英译策略研究[J].外国语文,2010(5):85-88.

[4]王大伟,魏清光.汉英翻译技巧教学与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6]Halliday. M. K. A.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Edward Arnold,1994.

机构与行政论文范文第3篇

更多精品:3edu文书

在事业单位中这种现象极为严重。超标用车、超标用房、甚至瓜分侵占国家固定资产的情况较为普遍。帐面的固定资产以及固定资产制度完全变成一纸空文。最后,财务管理水平不高。不规范的做法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财务管理无所作为。

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与现行的经济发展完全不相适应,改革了的经济与一成不变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相协调。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主要表现有:首先,专项资金的管理没有量化指标,没有量化的考核依据,至使专项资金的非法占用、随意瓜分、个人挪用现象长期存在。其次,由于事业单位固有的领导一言堂致使年终清理和财务结帐往往不能如期完成,甚至责任不清。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不恰当。导致核算不恰当的恰恰是事业单位最大的流弊所在。国家财政对事业单位往往是只拨款不审核,拨款有量化指标,但是具体的审核却无人问津。事业单位从不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不同于企业,事业单位从不精打细算,项目支出人为的不进行细化、透明化。事业单位缺乏一个严谨的预决算、计划制度。

国家尽快制订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制约领导权力的机制。首先,国家应尽快针对事业单位的流弊制订专门的财务制度,形成财务直属国家,事业单位领导无权过问财务工作的态势。并设立专门的廉政机构,对领导权力进行制衡。

严格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一到要不流于帐面,由上级部门定期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情况进行彻查、清理、盘点,发现问题严肃处理,严厉追究事业单位领导者的责任。

加大财政监督管理力度。首先,一定要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全面整顿,革除流弊。切实加强会计道德教育工作。严格会计基础工作,培养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其次,列开支标准清单,透明化支出渠道。制定出一整套科学、合理、规范的经费支出标准,超出标准直接追究领导者行政责任甚至法律责任。在全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强制执行,并由独立于该事业单位的上级部门严格审核。最后,对财政专户进行专户专控、专户专管、专户专用,严格管理,严格审核。每一笔支出务求详细注明用途、列出明细、列出责任人以方便对专户的审核。专户与任何内部帐户之间禁止划转,所有的支出完全通过财政专户拨款解决。

强制施行会计集中支付制度,切实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将行政事业单位的支付集中到全部由国库支付,行政事业单位无权划拨。一方面解决上级部门对下级行政事业单位核算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彻底禁绝行政事业单位肆意挥霍资金的惯性思维。同时改变传统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和会计业务的处理流程,大大强化会计审核的可操作性,切实提高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的有效性。从资金的源头上控制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领导腐化堕落、会计人员对领导言听计从没有原则,肆意挥霍国家拨款,铺张浪费无节制的现象。提高国家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益,使国家的财政资金能够真正的用到国家事业上去。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是目前这个时期几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通病。国家已经在资金的源头上加了一把锁,行政事业单位由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以强制化的资金控制为目标,以加强财务收支监督为重点,以高效理财为取向,进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力求控制、核算、管理、监督、审核,使成本最小,效率最高。再辅以有效改善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等措施,让会计人员能在没有羁绊的环境中依法行使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的职能。让会计人员能为国家管理好资金、用好资金,让资金能更多的应用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去,能更多的应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去。

机构与行政论文范文第4篇

2.论技术与现代性的割裂与融通张成岗,ZHANGCheng-gang

3.如何制约反垄断执法机构——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独立性与程序性制约机制李剑,LIJian

4.反垄断法实施的反垄断——论中国反垄断法的私人执行何治中,HEZhi-zhong

5.转型以来俄罗斯社会思潮的变迁和应对策略王立新,WANGLi-xin

6.论日本政治文化的内在冲突及其社会心理根源高晓霞,钱再见

7.分析师跟进行为对上市公司资本成本的影响——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肖斌卿,伊晓奕,刘海飞,XIAOBin-qing,YIXiao-yi,LIUHai-fei

8.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属性与债务融资结构的实证研究常璟,许旭,CHANGJing,XUXu

9.唐宋敦煌染料与紫服制度的被突破——以P.3644为中心刘再聪,赵玉平,LIUZai-cong,ZHAOYu-ping

10.若羌维吾尔语地名t∫aq(i)l(i)q考源李树辉,LIShu-hui

11.新世纪国家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特别性支持政策:成效、问题与建议邵泽斌,SHAOZe-bin

12.从熟人到陌生人:农村小学教师的角色转变魏峰,WEIFeng

13.从立论之基、研究内涵到方法进路、发展契机——拷问理论心理学研究霍涌泉,段海军,HUOYong-quan,DUANHai-jun

14.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两种认同理论:整合抑或分立?吴作富,WUZuo-fu

15.威廉·詹姆斯与超个人心理学郭本禹,GUOBen-yu

16.威廉·詹姆斯与实验心理学方双虎,FANGShuang-hu

17.论明代词集序跋的文献问题张仲谋

18.拯救与宣泄:魏耕诸友人清后的文学活动及其意义邓晓东

19.从二元对立到多元融合——中国现代诗歌文体的建构策略吕周聚,L(U)Zhou-ju

20.论解放区新章回小说的翻旧出新——兼谈文学旧形式的利用张谦芬,ZHANGQian-fen

21.反讽、渴望与思想——近十年散文创作的理论思考吕若涵,L(U)Ruo-han

22.论不明推论及其语言符号学意义张良林,ZHANGLiang-lin

23.乌斯宾斯基诗学研究的符号学方法探析管月娥,GUANYue-e

24.符号学视域下的会议口译教材开发严志军,张沫,YANZhi-jun,ZHANGMo

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龚群,GONGQun

2.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现实境遇与逻辑转换——从"劳动逻辑"到"承认逻辑"李和佳,LIHe-jia

3.现代性社会心态的道德哲学分析与调适张延干,马向真,ZHANGTing-gan,MAXiang-zhen

4.论精神生活的现代性遭遇与超越之路侯勇,孙其昂,HOUYong,SUNQiang

5.生态行政学:一个新的交叉学科的提出刘祖云,姚志友,LIUZu-yun,YAOZhi-you

6.从后工业社会的服务行政构想看生态行政创新黄爱宝,HUANGAi-bao

7.生态行政模式下环境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创新张淑君,ZHANGShu-jun

8.60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天石,LITian-shi

9.六朝门阀贵族制度与地方政治李济沧,LIJi-cang

10.东亚世界的形成与中国皇权——以六朝时期为重点葭森健介,张宇,KensukeYoshimori,ZHANGYu

11.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模式演变、特征及其借鉴价值刘凤云,刘永芳,LIUFeng-yun,LIUYong-fang

12.论教学德性罗儒国,LUORu-guo

13.情绪与创造力关系研究的新进展邓铸,黄荣,DENGZhu,HUANGRong

14.介于意识边缘的内隐理论研究进展陈友庆,张岩,CHENYou-qing,ZHANGYan

15.西方厚黑学——基于马基雅弗利主义及其相关的心理学研究汤舒俊,郭永玉,TANGShu-jun,GUOYong-yu

16.语义分析法: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汪凤炎,郑红,WANGFeng-yan,ZHENGHong

17.现象学心理学与佛教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比较彭彦琴,胡红云,PENGYan-qin,HUHong-yun

18.陆机籍贯与行迹考论刘运好,LIUYun-hao

19."杨家将"娱乐审美与伦理道德主题的分化与合流沈文凡,聂壵,SHENWen-fan,NIEYao

20.《牡丹亭》的剧情结构与思想表达许建中,XUJian-zhong

21.现代媒介与文体变革——以王韬报章政论文为核心探讨邱江宁,QIUJiang-ning

22.文类身份认同的中西比较研究陈军,CHENJun

23.中国电影中人道主义思潮的流变——兼论新生代电影中的人道主义朱洁,ZHUJie

1.从利益联合到文化融合:走向大学与中小学的深度合作吴康宁

2.信息网络化社会的师生和谐关系构建路向白明亮

3.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王永贵

4.罗尔斯"重叠共识"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汪勇

5.身体认知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张之沧

6.论身体感觉的创造价值——对德勒兹《感觉的逻辑》的解读韩桂玲

7.基于Leslie方程预测的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特征分析黄健元

8.美国社会学毕业生的变化与就业状况汪天德

9.南亚地区合作:从地区认同的构建到地区主义的形成汪长明

10.区域性公共产品:东亚区域合作的新动力黄河

11.威权体制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双刃剑"作用许开轶

12.汉代"黄门"考陈维昭

13.从凤凰山汉简看西汉地方财政税收李伟

14.论人类心理的普遍性水平纪海英

15.家庭治疗的发展:回顾与展望赵芳

16.拜昂的容纳功能理论及其对精神病的理解吕英军

17.中国古代道家责任心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叶浩生

18.责任意识的社会与文化心理学分析李明,耿进昂

19.中国的内陆型与濒海型神话王青

20.论《乐府指迷》的理论特质黄志浩

21.论中国选本对朝鲜《东文选》文体分类与编排的影响陈彝秋

22.纳兰词论与清初词坛葛恒刚

23.20世纪中国文学建构中的新传统因素杨霞

24.改造与成长:"十七年"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书写规约杨利景

25.文学史家也是文学批评家——从陈平原对夏志清的批评谈起徐敏

1.跟随鲁洁先生学习道德教育哲学朱小蔓,ZHUXiao-man

2.自我超越之必要、艰难与教育的努力——对鲁洁教授学术思想的一种体认张乐天,ZHANGLe-tian

3.让教育绽放人性的光辉——鲁洁先生教育人学思想述略冯建军,FENGJian-jun

4.走出价值"祛魅"与"返魅"的二重困境——论邓小平政治哲学的主题架构全燕黎,QUANYan-li

5.马克思的"种族"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一种历史观视角的比较反思刘仁营,裘白莲,LIURen-ying,QIUBai-lian

6.乡镇治理新转型及其整合困境——基于皖中G乡的经验研究朱敏,张乐天,ZHUMin,ZHANGLe-tian

7.社区治理模式转型下的农民参与"新农合"分析——以内蒙古姚村为例董海军,DONGHai-jun

8."程序性制裁理论"的理论反思——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分析焦点林喜芬,LINXi-fen

9.我国涉外继承公证若干国际私法问题反思范铭超,FANMing-chao

10.探寻俗赋的流变遗踪——简论敦煌俗赋与后世文学张鸿勋,ZHANGHong-xun

11.归义军时期的烽子与镇兵刘进宝,郁晓刚,LIUJin-bao,YUXiao-gang

12.我国资产价格"货币现象"的实证分析吴奉刚,杜兆瑜,WUFeng-gang,DUZhao-yu

1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个体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基于行为金融的实验研究胡莹,仲伟周,HUYing,ZHONGWei-zhou

14.基于横截面数据的存款保险费率和资本充足率的一致性研究陈磊,CHENLei

15.美国印第安学校中学女生的未来——基于"可能自我"的个案研究丹娜·E·克里斯特曼,张新平,DanaE.Christman,ZHANGXin-ping

16.论学前儿童音乐审美经验的建构杜悦艳,DUYue-yan

17.论20世纪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的四大对立倾向熊哲宏,XIONGZhe-hong

18.进化论心理学思想的人类学哲学批判高申春,GAOShen-chun

19.百年文学史研究反思卢盛江,LUSheng-jiang

20.《全宋词》韩玉小传补正钟振振,ZHONGZhen-zhen

21.回到文学的鲁迅——对当前鲁迅研究的思考贺仲明,HEZhong-ming

22.体验·尚武·"为人生"——论五四新文学理论建构中的日本中介因素张冀,ZHANGJi

23.周公作诗传说的文化分析刘立志,LIULi-zhi

24.言内语境影响下的《毛传》直训训释词分析凌丽君,LINGLi-jun

机构与行政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监管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实物财产账目不健全,家底不清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实物财产账目不健全,甚至无账可查,虽然我们每年的产权登记要求据实相报,但真正规范运作的很少,准确性不高。有相当数量的国有财产由单位的行政科室代管,人员更换不清点、不交接;对拆迁、报废、调出的资产不核销;上级部门匹配、奖励、无偿调入、接受捐赠的国有资产不入账的情况也较为普遍。

(二)内控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清

国有财产随意购置、出租、出售、报废,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连最起码的物品领取和归还制度都没有,缺乏对国有财产实物形态的有效管理和监督。

(三)对国有财产收益管理不到位,流失严重

对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的经济实体,以及“事改企”单位,其创收收入大部分为单位职工发福利,用于资产折旧、维修等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资金寥寥无几,特别是利用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搞经营的单位,没有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规定对使用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进行评估,从而导致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在一定范围内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使国有资产的保值乃至增值指标难以落实。

(四)对国有闲置土地的开发利用不规范,监督不到位

过去一向都是通过上级划拨分配方式无偿取得的国有土地,有的已经被单位用于商业开发,也有的以福利形式分配给单位干部职工建个人住宅或贷款抵押,使国有资产的产权模糊不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宏观方面

1.强化资产管理观念。行政事业单位首先要改“经费”观念为资产观念,树立起资产效益意识,强化资产管理观念。另外要正确处理好资产管理和资产使用的关系,特别是在把闲置的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所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2.强化资产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的结合。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强化两者的有机结合。

3.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首先,通过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财务和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其次,建立健全资产、财务管理责任制,切实解决责任不清的问题。再次,按照现行财务制度的要求做到账账、账卡、账实三相符。最后,要定期进行资产清查盘点,对盘盈或盘亏资产查明原因,该报废的进行报批处理,该入账的盘盈资产作入账处理,并及时办理产权变动登记手续。

4.继续完善和探索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有效办法,使之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二)微观方面

1.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责,当好管家。一要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尽快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的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家底。二要充分发挥内设机构的职能作用,主动与资产管理机构加强联系,相互协调,形成一套规范运作程序以加强源头管理。三要适时与事业单位签订国有资产保管、养护责任状,并由他们负责将资产管理的各项指标逐一分解到科室,量化到人。四要采取行政干预手段,大胆引入奖惩机制,强化国有资产使用者的管理意识。

2.加强对“非转经”资产的管理,确保资产不流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依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对运用国有资产特别是运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组织收入的“事改企”单位和经济实体的非经营性资产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组织有评估资格的机构和人员,集中对以上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进行评估,核定其价值量,作为国家投入的资本金,并以此作为占有、使用该部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考核的基础。

3.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日常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一要健全购置制度,实行源头控制。二要制定管理细则,加强日常管理。三要完善报废、报损、出售申报制度。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财政部门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财会人员进行针对性、适应性的短期培训。

机构与行政论文范文第6篇

一、领导重视,廉政文化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廉政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政文化领域,对于我们国土系统来说,具有深刻内涵和进步理念。

(一)领导重视。我局党委明确地提出要以国土廉政文化建设为抓手,推动和深化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成立由局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由局纪委、监察室具体牵头落实这项工作,局纪委、监察室主动积极将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全新课题深入研究,组织人员对相关书籍、相关文件潜心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系统内外先进单位经验做法;由局分管领导带队,到市、县廉政文化先进单位学习参观。

(二)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纪委书记任办公室主任,由局监察室承担这项工作,具体负责组织协调落实。

(三)整合规章制度。我们首先对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归纳、整合。其次,根据国土工作特点和实践需要,充实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行风建设及软环境建设考核奖惩办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等。为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我们还专门制定了监督工作方案,对制度落实情况定期督促检查,形成事前警戒、事中控制、事后奖惩兑现的良性机制。

二、营造浓烈的廉政文化氛围

(一)营造氛围起点高

围绕“服务大局,服务中心;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严谨规范,训练有素,文明友善,乐观向上”的行为模式,制定了建设实施步骤。将定为国土系统廉政文化建设“推进年”,主要任务是:在借鉴系统外廉政文化建设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制定规划,营造氛围,创新廉政教育形式,以增强教育的互动性为重点,提高广大干部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将定为国土系统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化年”,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拓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丰富载体,完善、强化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深入探索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的规律,建立起具有国土系统特色的反腐倡廉体系。

(二)营造形式丰富多彩

(1)设立专门廉政文化活动场所,二楼一间办公室单独设立为廉政文化活动室,建立规范化活动场所。

(2)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与人才技术优势,在局网站上开辟廉政文化建设专栏,让全系统干部在工作与生活之余浏览廉政文化建设的相关知识。

(3)在廉政文化活动室设立展牌,配备电脑,提供相关廉政文化方面的书籍、资料,拓展廉政文化的宣传阵地。

(4)会同县纪委、检察院等部门搭建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平台,定期开展反腐倡廉形势教育报告会、专题讲座、法制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不定期邀请高校教授来我局进行依法行政专题讲座。

(5)局机关大院,办公楼所有走廊悬挂展牌,宣传廉政文化相关内容;在办公室内悬挂格言警句,警示所有干部职工廉洁从政。

(6)到涟水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参观“廉池”,到涟水保卫战革命烈士陵园教育基地接受教育。

三、廉政文化活动形式多样

(一)坚持周五学习活动日,坚持有重点的学习中央领导讲话、《》、《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等内容。

(二)积极组织系统干部参加学习全市预防职务犯罪相关专题活动。

(三)积极参加全市国土系统“廉政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将全市汇编的优秀论文分发给系统各单位进行集中学习。

(四)组织系统全体人员签订“廉洁自律 承诺书”,承诺廉洁自律到个人。

(五)党风廉政“十个一”活动。

(六)参加市、县“十佳勤廉干部”评比活动,并组织系统职工学习其先进事迹。

(七)定期召开领导班成员民主生活会。

(八)建立电教片库,收集相关廉政题材电教片60多部,定期组织机关全体人员学习观看。

(九)聘请外单位人员、民主人士为我局行风监督员,不定期召开座谈会,对我局的廉政文化建设等相关工作进行交流。

(十)对权力运行风险点和行政执法(审批)自由裁量权进行排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十一)在宣传栏中,开辟多种反腐倡廉宣传园地,公开重大事项。

(十二)贯彻落实惩防体系工作规划。

(十三)开展了软环境“改进作风,提高效能”百日整治活动。

廉政文化建设凝聚了国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近年来,我县国土系统被市政府授予节约集约用地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县委县政府授予综合考评一等奖、连续两年荣记三等功、先进基层党组织、软环境建设优胜单位、人民满意单位;服务经济建设、稳定工作、扶贫工作先进单位;依法行政优秀单位等。

机构与行政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王云五;传统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73-02

王云五(1888~1979年),原名之瑞,号岫庐,出生于上海。他虽然总共上学不足五年,却自学成才,教授了像胡适、朱经农、杨杏佛等杰出学生。辛亥革命后,他被孙中山聘为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后来在教育部任职。王云五曾任国民大学(后改名中国公学)教授,1921年,在他的学生胡适的介绍下,进入商务印书馆,主持商务达25年之久,三次复兴商务,挽救商务于危难之中,使商务馆在当时名列世界三大出版机构之一。但是,在1946年,王云五却弃文弃商进入了政局,出任国民政府的经济部长。

一、王云五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王云五学贯中西,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特别赞赏英国的民主制度,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特别是中国“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

王云五幼年时体弱多病,由其大哥在家教他三字经、千字文等。从8岁起,他开始读孟子,一日读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段话,经他大哥解说后,王云五恍然大悟道:“那个西太后把臣民当做土芥,臣民为什么不把她视同寇仇?陆表兄(陆皓东)的举动只是要杀人民的寇仇,怎算得是造反呢?”王云五通过读孟子,领悟出满清的革命思想,深受中国文人关心政治思想的熏陶。

王云五幼时体弱胆小,不敢与人争执,可是11岁时,因屡受大他三、四邻居恶少唐某的欺侮,忍无可忍之下,居然奋起反抗,将唐某打倒。王云五的塾师萧老师在不得不责打他以安抚唐母之后,又夸奖王云五,祝王云五“将来文武全才,为国致用”,这对王云五长大后从政无疑是一种鼓励。

王云五13岁时曾与举人李师叔多次闲话。李师叔对王云五说,他“年纪相当老了,朝气几乎全消,早年壮志不复存在;国家前途惟有寄托于后起之秀。”王云五听了很是感动,也就心里暗自揣摩,“想将来有机会能为国家尽点力”

王云五15岁曾因他的二姐出嫁回到广东香山乡下,村中王云五本族中考取生员的一个叔祖,曾与他谈话。当这位叔祖知道王云五辍学之后仍然坚持自学的情况后,对他大加赞赏,认为王云五“应该继续读书应试,不应习业和读英文,即不然也应考入公家开设的学堂,以期将来获取功名。”“他认为我们王氏的家族式微,功名中人极少”,“故为宗族光荣计,也应让像我这样有希望的后进发展”。村中德高望重的叔祖对王云五寄予厚望,希望他走上仕途,光宗耀祖,这对王云五从政是一个莫大的促进。这时,王云五的一个族兄年过五十考取了秀才,举行谒祖仪式,“先向村中神廊进香,再到宗祠行礼,身穿纱袍,戴金领帽,由锣鼓前导,亲族陪同步行,后面跟着许多看热闹的人”,这个人仅仅考中了一个秀才而已,却受到了如此隆重的尊敬,对亲临其境的年少的王云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邻居的父老说,“凡考取秀才经过谒祖仪式以后,便正式成为村中绅士,和六十岁以上的耆老,联合构成绅耆阶级,可以参与村中公事,和出席宗祠会议“。王云五所在的乡村,读书人受到尊敬,并且通过读书,只要中了秀才者,就可以藉此获取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参与村中事务的管理,这对王云五长大后从政是一种极大的诱导。

由上可见,王云五从幼年到青年,虽然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深受西方影响的上海,并且,13岁起开始学英文,以后做教授也是教英文,但王云五毕竟生活在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二千年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路确是历朝历代万千文人身政治洪流的真实写照,”学而优则仕“,登上政治舞台曾是人们对人生的最大肯定,有这种思想的不仅仅是一些读书人,甚至深入到普通百姓的心里,这对王云五后来走上仕途起着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王云五在崎岖的求学路上,毅然自学不辍,以上学不足五年的光阴,却成为大学教授的不竭动力。当然,王云五的人生追求不仅仅在于当大学教授,也不仅仅在于商务总经理的位子,而在于当时人们认为的读书人的最高境界,即”治国、平天下”,他在年少时就关心政治,而当时机成熟时走上仕途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二、王云五自身从政能力的培养

王云五年轻时就关心政治。早在12岁时,在萧老师的私塾中,增开中国史一课,王云五对此书颇感兴趣,引发了他对世界局势的关心,于是设法到青年会藏书处阅读。王云五自己由此开始购买书藉,第一次购买的书是《日本明治维新史》,他从中获得了日本之所以强盛之道。从那时起,王云五就开始自修经世之学。

王云五16岁进入由英国人布茂林创办的上海的同文馆学习,在同文馆学习期间,王云五充分利用布先生的私藏图书,广泛阅读西方的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到名著,为他后来从政、主掌经济部、财政部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响应,革命之火形成 一股燎原之势。孙中山先生从国外返抵上海。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汇集南京,以绝对多数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孙中山是王云五的同乡。1911年12月31日,“下午六时旅沪香山同乡欢宴孙中山先生于上海老靶子路霓虹园”,宴会中,王云五被同乡父老推为主席,致词欢迎孙中山,王云五的即席致词简短而又热情,情真语挚。宴会中,王云五与孙中山相邻而坐,经过短时间的交流,孙中山对自学成才的王云五刮目相看,当即邀请王云五担任临时总统府的秘书。王云五当时受宠若惊,认为自己出身寒微,又没有学历,涉世未深,特别是没有在政府工作的经验,怕不能胜任工作。但是孙中山认为王云五完全能够胜任,对他说:“你从事这个工作有很多优越条件,你在报纸上发表了数百篇政论文章,有很深的国文功底,又会国语、广东话、上海话,英文也是第一流。而且我发现你非常精明、干练,正适合做秘书工作。”孙中山分析得合情合理,王云五备受从政的鼓舞,当然踌躇满志地欣然赴任了。

王云五曾在就任临时大总统府秘书之前,致函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对教育的建议书,却被求贤若渴的蔡元培邀请到教育部兼职。在教育司的三个科长中,王云五资历最浅,年纪最轻,学历更是相差甚远,另两个司长都有留学国外的经历。可是,林少旭司长称赞王云五说,“以一位毫无行政经验之人,不仅处理分务有如老吏,对于公文之起稿修正,也无不适合分际。”这种来自同事的称赞,无疑增强了王云五从政的信心。

1918年,王云五因为卷入臭名昭著的烟土案而辞去公职,赋闲于上海,专心读书。王云五读书的范围很广,社会科学方面,侧重于政治与经济;国学方面,侧重于历史。可见,王云五十分关心政治与经济,潜心学习,以图东山再起。

综上所述,由于王云五深受中国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熏陶,认为从政做官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因而具有浓厚的从政情节,并积极培养自己的从政能力,这样,只要时机成熟,王云五就会欣然从政,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王云五在抗战胜利以后要弃商从政了。

参考文献:

[1] 罗家伦,黄季陆.国父年谱[M].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4.

[2] 胡志亮.王云五传[M].台北汉美图书公司,2001.

机构与行政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月》;新月派(1928――1933);政治制度

新月派内部一直存在着两种文学倾向的纠结,其一是以徐志摩、闻一多等为代表的文艺派,其二是以胡适、罗隆基、梁实秋为代表的政治派。新月派成员身份背景复杂各异,政治立场并非铁板一块。《新月》作为新月派的文学重阵,从1卷2期开始至4卷1期为止,陆续发表了胡适、梁实秋、罗隆基、潘光旦、王造时等人对于“中国问题”和解决方案的讨论。特别在梁实秋和罗隆基担任主编时期,《新月》的作品定位有一个明显从文学创作为主到时政评论为主的转变期。这个转向让我们可以拨开历史重雾窥探知识分子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对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构想,以及中国现代化国家政体建设的别样可能。

一、“对党务上的尽情批评”――立足于人权的政治制度构想

《新月》自1928年创刊到1933年终止,是执政的年代,社会各方所期待的民主、发达的政体并没有建立,相反结束“军政”之后滞留在了“训政”时代,实施、党国一体。这种执政方式与新月派对于国家统一之后的政治构想相去甚远,新月派很快做出了反映。胡适的《人权与约法》拉开了新月知识分子与当局的论战帷幕。《人权与约法》敦促国民政府立即立宪,以便社会各层有法可依。胡适向发难之后,新月内部成员创作了大量此类文章,后来汇集成《人权论集》和《政治论文》两部作品集。

新月派的政论文大都立足于人权,这和他们的教育背景密切相关。新月派成员基本是留学英美的知识分子,他们大都参照英美体系从政治制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从法律层面,要由人民制定保障人民权利的宪法,真正做到在民。二、国家层面实行分权治理的方法,在权力之上不可有高于权力的机构存在,权力之间相互制衡。三、执政党必须由各政党站在平等的地位上竞争选举。反对、党国不分。四、吏治方面采用公开的竞争的考试制和普选制,在选举上选民有绝对的集会、结社、思想、言论的自由。

新月派关于建设中国政治制度的设想明显带有模仿西方政治制度的烙印,他们的建议迫使国民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启蒙了人民的现代政治意识,有进步意义。新月派对于国家政治制度的构想远比他们在《新月》上表达出来的方案复杂得多,但是基于立场的局限和思维的狭隘,他们无法突破自我,提出更有实质意义的改革方案,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遗憾。

二、“专家政治”――知识分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新月派深受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他们大都试图保持知识分子与政治的距离感和独立性,突出表现为梁实秋的《思想自由》、潘光旦的《优生的出路》,对于新月政治派来说主要持有两种观点。一种以胡适为代表,他们希望知识分子能够游移于主流政治之外,对执政当局他们提出种种改良建议,希望国家向他们想象的现代方向前进。胡适日记记载了方面李宗仁派人拉拢胡适的事情,胡适说:“我告诉他们,留一两个人独立于政治党派之外,也是给国家留一点元气”。不能否认的是封建“士”的精神内核对他们影响很大,他们期翼能做国家的“诤臣”,他们有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清高和自尊,既不屑于纠缠政治,又不甘心被政治遗忘。这也是他们后来倾向执政的国民政府的原因。

与胡适相比,罗隆基等人对知识分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的设想则显得更积极一点。罗隆基出身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熟悉西方的政治制度,与那些文化程度一般、理论素养不强的党、政、军官员相比,他是个“专家”。他认为知识分子能够胜任各种政治行政工作,应该主动积极投身于国家政治中,国家也应该为知识分子提供各种工作机会。在《专家政治》中,他要求实行“正当的选举”和“公开的考试”选拔专家。罗隆基还参考美国吏治,提出用法律保障官吏的任期,采用科学的分级及订薪制,制定官吏违法舞弊法,制定官吏的退职养老制,吏治制度与教育制度联合进行等建议。

新月派的游移只是一种姿态,他们从未真正远离国家政治,拍案而起的闻一多,“坦白天真”的徐志摩,“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新月派的很多成员在解放后都选择留在大陆,并始终坚持学术研究,他们身上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三、“我们走哪条路”――超越英美和俄苏的第三条路

很多人认为新月派坚定不移地站在了一方,他们对国家政治制度提出的建议完全是参照英美体系来的,没有可行性。事实未必如此。早在2卷2期,《新月》就发表了黄肇年翻译的《共产主义的历史的研究》,这本书是拉斯基的作品,拉斯基主张通过民主和协商的方式,建立一个“计划化民主国家”,废弃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保留其民主的政治形式,摒弃苏联社会主义的“专制政治”而保留其公有制度,把民主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1拉斯基的思想给中国知识分子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罗隆基、王造时2都曾是拉斯基的学生,他们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他们的作品都带有拉斯基思想的痕迹。

对于社会主义,新月派亲近过、也怀疑过,胡适曾说过:“十八世纪的新宗教信条是自由平等博爱,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新宗教信条是社会主义”,3那么,为什么面对那么有诱惑力和美好理想的共产主义世界胡适毫不动心呢?从客观上说,在《新月》刊行期间,新月派多少将共产主义与俄苏和中共等同起来。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成功,人们普遍向往苏联繁荣的经济,但是苏联带有“专制”特色的国家政治统治又是追求自由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忍受的。加上中共当时实力不强,新月派在共产党身上没有看到救国的希望,因此他们最后不得不倾向于。新月派不愿意看见暴力革命的出现,希望有一个渐进的变革过程,慢慢地实现民主和社会主义,他们对国家政治制度的构想是能够综合英美的民主自由和俄苏的社会主义,摒弃英美的资本主义剥削和俄苏的集权政治,走上民主社会主义之路。事实证明在那样的年代,和平强国的道路根本行不通。

通过《新月》,我们找到了一把重返30年代的钥匙,我们发现30年代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在那个国难当头的时刻,知识分子考虑的关键问题是怎样找对一条适合国家发展图存的道路。新月派设计的政治制度综合了西方和苏联因素,他们的理论预设和终极目标是建立富强的民族国家。他们与御用文人以及无产阶级文学家展开广泛而深刻的讨论,丰富了30年代的文化场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法律、政治启蒙作用。但是新月派设计的政治制度与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有所出入,在战争肆意漫行的年代,人的生命如同草芥,又如何谈人权、谈政治?强权就是政治!因此新月派从不偏不倚到左摇右晃是必然的。新月派中的政治派们出身政治、关心政治,却在政治上找错了立场,这种政治错位是因为认识问题的程度不深、实现理想的方法太过懦弱,别无其他。

【参考文献】

[1]《新月》(第一至第四卷),新月书店,1928―1933。

[2]《上半个世纪的自由主义》,《读书》,2000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刘娇蕾(1984--),上海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机构与行政论文范文第9篇

1853年发表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是马克思理解和研究中国的开山之作,在其“论中国”思想史与传播史上具有源头活水的地位。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中、英等国的经济社会分析,预见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两极相联。160年来,该文以多种文字、多重主题、多个版本在世界上传播了中国形象。作为首篇译为汉语的马克思专论中国的文章,它促进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觉醒。这也使得马克思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率先垂范者,当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应从马克思的中国研究中汲取营养。

〔关键词〕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研究;中国形象

〔中图分类号〕D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5-0058-07

马克思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和他所主导创立的科学理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老祖宗”。“老祖宗”不仅留下了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一“寻矿图”,而且留下了在这一“寻矿图”指引下探到的“初矿”,即对中国本身的论述和研究。《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Revolution in China and in Europe)就是160年前马克思化①中国的第一篇经典之作。

一、在“马克思化中国”思想史上的源头活水地位

马克思虽未生在中国、未到过中国、未用过汉语,作品也并未专为中国人而写,但他却留下了大量关于“中国”的论述。《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就是马克思中国研究史的“源头活水”,在马克思学术史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1848年秋,后任当时美国最大报纸《纽约每日论坛报》(New York Daily Tribune)总编辑的查理・安德森・德纳(Charles Anderson Dana)访问了同年6月1日出刊的《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编辑部,而马克思担任这一定位于不含地方性内容的国家报纸和在各个具体场合都强调自己独特无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派大型对开日报的总编辑。1848至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革命民主主义的报刊被全面禁止,德国革命年代最著名的这份报纸也在1849年5月19日用红色油墨印了最后一期,该期发行了约20000份。共产主义者同盟在1852年11月也解散了。

1850年夏,德纳从马克思的美国朋友处获知其极为贫困,又知马克思有很强的办报和撰稿能力。正如《纽约每日论坛报》后来评价说:“马克思先生有他自己的非常明确的见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我们决不能赞同,但是,不读他的文章的人,在获得现代欧洲政治的重大问题的消息方面,将失去一个最有教益的来源。”①马克思也需要在缺少工人报刊的情况下进行革命宣传。经书信往来,他最终答应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且后来英文水平提高,不再由恩格斯代劳。1852年8月21日为该报亲自撰文起至年底就达11篇之多,同年马克思被聘为该报十年任期的欧洲通讯记者(European correspondent),所发内容主要涉及国际政治议题。〔1〕1853年起在该报发表的第21篇文章即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以“中国”为标题的长文。原英文字数近3000字,各版本汉译文在5000字左右。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在1842年起至1852年5月前有22篇作品(除《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等4篇文章和1封书信外,其余要么是恩格斯独自著述,要么为两人合写)零星论及过“中国”及其中国的事物,较详细的一篇是1850年1月底至2月底之间两人合著发表于《新莱茵报》的《时评・1850年1―2月》,提到了“华人”“广州”,特别是有3段文字专门论述中国,谈及“”“中国社会主义”“中国哲学”“万里长城”“中华共和国”等,但这多是对德国在华传教士郭世立(德文名Karl Friedrich Aaugust Gütglaff,英文名Charles Gutzlaff)所带来“新鲜奇闻”的改写和感想。〔2〕事实上,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所撰的稿件,也有以其他报纸的文章为基础进行改写的,“但其中大多数文章是经过认真研究后写成的”。〔3〕《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就是他第一次独自专论中国的文章,是长期积累和认真研究的结果。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以1853年6月14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的社论(a leading article)未署名而发表,〔4〕其写于5月中下旬。②这一政论文运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结合当时世界形势和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现实问题,通过生动的语言,运用历史与阶级分析方法,以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科学预测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互动作用的“两极相联”(contact of extremes),是马克思化中国的初次尝试。〔5〕

从英国等国的欧洲革命引起中国革命看,为了转嫁本国危机和扭转中国对外贸易上的出超等,英国用大炮强迫给中国输入鸦片,并采取一系列手段输入棉织品、毛织品等工业品。这使得政治上中国官员纵容和私贩鸦片导致了官吏、行政机关贪污腐化;经济上对外赔款、大量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金银外流、外国竞争等对中国工业产生了破坏;社会与文化上鸦片日益成为中国人的统治者(摧毁人的精神和身体)、社会风尚退化。于是,旧税更重更难负担且加新税;被击毁迷梦的皇权既要排外又被迫与世界打交道。因此,反对封建主义等的连绵不断以宗教的、王朝的、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起义,由于资本主义殖民国家的入侵带来的灾难与觉醒而引起了中国革命――太平天国革命。

这一革命也将影响英国并通过英国而影响整个欧洲。中国革命使得商人在革命动荡期非付现金不进行茶与丝的交易,新皇帝(咸丰帝)也有意在本土种植罂粟和炼制鸦片。在英国方面,国内出现了各种投机行为;各舰队不能提供收购茶叶所需的现金;武装干涉中国革命或皇权政府又怕切断一切贸易;因错误预期出台的降低茶叶税政策使中国茶商抬高了中国国内茶价;中国的棉毛织品重要市场也大大缩小;“茶叶这样一种必需品涨价和中国这样一个重要市场缩小的时候,将正好是西欧发生歉收因而肉类、谷物及其他一切农产品涨价的时候。这样,工厂主们的市场就要缩小,因为生活必需品每涨一次价,国内和国外对工业品的需求量都要相应地减少”。〔6〕

18世纪欧洲革命的经验显示,每次革命事先都有普遍的商业和金融危机的尖锐化和长期化,而现时称雄世界的英、法、美、俄等列强之间冲突愈加直接,其内部的臣民之间、各阶级之间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也逐渐严重。“战争也好,革命也好,如果不是来自工商业普遍危机,都不大可能造成全欧洲的纷争,而那种危机到来的信号,总是来自英国这个欧洲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代表。”〔7〕显然,英国正遭受着危机,这将带来欧洲革命。

从马克思的论证方法来看,先由思辨哲学家黑格尔所谓“两极相联”(extremes meet)〔8〕这一人类发展的原理引出,将其姑且应用到东西方革命。“这看来像是一种非常奇怪、非常荒诞的说法,然而,这决不是什么怪论,凡是仔细考察了当前情况的人,都会相信这一点。”〔9〕他考察了太平天国起义的起因与经过,中国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经济政治等国情,以及各列强内部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与对华策略;并通过1853年4月30日、5月14日和21日作为大工业资产阶级喉舌的《经济学家》上发表的数据和通信等报道,引用了19世纪30年代以来英国与中国商业贸易的数额、上海的出口统计表。不难看出,严谨的分析使得马克思对中国整体局势已较为了解。虽然也有一些不尽精准的表述,如“武昌、汉阳南方各省督抚”〔10〕应为湖南、湖北两省的总督与巡抚。马克思在20年后的1873年《资本论》的《第二版跋》中对这种方法论总结说:“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观念上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11〕如文中所述的英国政府与中国政府在侵略与被侵略上的对立,以及在太平天国起义上又由于利益关系而存在一致性,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也折射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在语言使用上,马克思运用了类比(analogy)、隐喻(metaphor)等审美方法,以及设问、排比等修辞手段,使得政论文生动有力。如“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12〕;并将中国输出的银币比作流出的血液,天朝帝国也被当作庞大的国家机器而来分析其各部分间的关系〔13〕;因同为封闭落后国家,马克思常把东方的中国与欧洲的奥地利相比,该文就称奥地利为“日耳曼人的中国”〔14〕;他还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15〕;“中国人不大可能戒吸鸦片,就像德国人不可能戒吸烟草一样”〔16〕。

就情感态度来说,马克思同情中国人民的境遇并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由此带来的人类解放充满信心。“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17〕但他对命运多舛的中国前途深情关注并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这将是一个奇观:当西方列强用英、法、美等国的军舰把‘秩序’送到上海、南京和运河口的时候,中国却把动乱送往西方世界。”〔18〕在论“中国”的后续著述中,马克思仍对太平天国革命评价较高,对世界革命前景过于乐观,但随着掌握到的材料日渐丰富和理论愈加完备,预测也更为客观。不过,正是这些基于道义和理性的鼓动,才激发了无产阶级对未来解放的追求。

包括《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在内,马克思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的 “中国”专题文章约19篇,还有《中国记事》(Chinesisches)一文刊于1862年维也纳出版的《新闻报》(Die Presse)。《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所论述的内容、运用的方法和饱含的情感,在马克思随后发表的《英中冲突》、《俄国的对华贸易》等18篇文章和百余处①著述(含通信、注释、词条、演讲记录、手稿、笔记等)片段中继续得以深化。尤其是对太平天国起义、鸦片战争、东西方贸易、中国与他国关系以及中国独特性等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为这些中国研究著述奠定了内容主题、论证方法、最初素材、研究方向和评价基调。

就马克思整体思想发展而言,以《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为肇始的文章通过鸦片、茶与丝、毛棉制品等商品国际贸易推导出的资本主义全面危机,为其后来的《资本论》等研究提供了思想基因,已包含了马克思的主要思想元素。而由此构成的系列中国研究,为其晚年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研究东方社会问题扩展了视野。正如马克思1859年所说:“八年来,我一直为第一流的美国英文报纸《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写作真正的报纸通讯在我只是例外),这使我的研究工作必然时时间断。然而,由于评论英国和大陆突出经济事件的论文在我的投稿中占很大部分,我不得不去熟悉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本身范围以外的实际的细节。”〔19〕

二、在“马克思化中国”传播史上的源头活水地位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是马克思专论中国传播和影响最为广泛的文章。6月14日一经刊出,便被25日的《纽约每日论坛周报》(New York Weekly Tribune)转载。20世纪以后,该文以英、德、俄、中、意、日、西等语言在全球传播,以历史考证版、选集版、学习版呈现,被广泛收录于全集、著作集、选集、汇编文集、学习集,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了典范。以马克思主义者为主体翻译传播的汉文版和少数民族文字版,更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在中国的大众化。

晚年的恩格斯准备再版马克思和他本人的作品。1895年1月他与德国社会主义者路德维希・库格曼(Ludwing Kugelmann)的通信中论及了对马克思发表于《纽约每日论坛报》和一些早期作品的收集工作,并获知了在美国等地他人收藏《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刊载他们文章的情况。1897年马克思的三女儿艾琳娜・艾威林(Eleanor Marx Aveling)和丈夫爱德华・艾威林(Edward Bibbens Aveling)粗糙所编的马克思在50年代所写文章集《东方问题》(The Eastern Question: A Reprint of Letters Written 1853―1856 Dealing with the Events of the Crimean War)出版。梁赞诺夫为将这一英文报刊文章集编译为德文,对证了大英博物馆所藏《纽约每日论坛报》后认为,原文章集问题太多,而马克思在该报上的文章数量和意义都超过了预期。〔20〕他后来便终止对《东方问题》的译介而在1917年编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集:1852―1862》部分卷次,并逐步筹划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4年6月17日至7月8日,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主要讨论了东方各民族与殖民地问题。在7月7日的第三十次会议上,里亚赞诺夫作了关于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报告,马克思论“中国”的文章也将被编入。①不久,他便发文谈到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②1937年4月,方乃宜根据各种俄文版的马恩作品,编译了汉文版《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封面为此名,扉页为《马克思与恩格斯论中国》),其中《中国的和欧洲的革命》由俄文第1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译出,同年该书在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以大32开硬皮精装初版。1951年英共创始党员道娜・陶尔(托尔,Dona Ruth Anne Torr)编纂出版了《马克思论中国》,并加了导论和注释,所收首篇文章即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该书在1968年再版,1973年还由高山林太郎译为日文在刀江书院出版。1955年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院(Marx-Engels-Lenin-Stalin-Institut beim ZK der SED)编译出版的德文版马克思《论中国》(ber China: Das Eindringen des englischen Kapitalismus in China)收录了该文(Die Revolution in China und in Europa),后其还被纳入1961年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arx-Engels-Werke,直译为《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集》)第9卷和1984年的历史考证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arx-Engels-Gesamteausgabe)第Ⅰ部分第12卷。它也被翻译收录于法语、日语等外国语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以及1960年的米兰IL Saggiatore出版社和1975年的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的意大利文与西班牙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问题的论文集。关于马克思革命、战争、殖民地、军事、现代化、民族、新闻、东方问题、国际关系等理论以及19世纪50年代著作、《纽约每日论坛报》时期著作等的选编亦大都收录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并将其作为这方面马克思的名篇(famous essay)。如多次再版颇有影响的“马克思政论文选”,在第2卷《流亡综览》(Marx’s Political Writings: Surveys from Exile)专论印度和中国的论文(Articles on India and China,论印度的四篇)中仅选了一篇有关中国的文章,即《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在中国,该文至少有1926(27)年版、1930年版、1934年版、1937(38)―1950年版、1957年版、19(61)72年版、1993―2012年版7种汉译本和蒙、藏、维、哈、朝5种少数民族文字本,最初的几种汉译本就有较高质量。里亚赞诺夫在1925年8月15日3集124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上发表的《马克思与中国》一文(译者署名“超麟”,即郑超麟),首次详细介绍了马克思关于中国的论述,其中说:“马克思为《纽约论坛》著了一篇论文,发表于一八五三年六月十四日……马克思也很高兴致敬于远东革命运动之开始。欧洲之停滞及几个世纪沉寂的中国之觉醒,这个相反状态是人人都可看见的。”之后,“猎夫”()发表在中共北京地委和北方区委机关报的《政治生活》1926年5月第76期(红色五月特刊)的《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一文提及“马克思《中国及欧洲的革命》一文”,并根据美国《工人月刊》①对其进行了译述,这是该文的第一个汉文全译本,也是首篇被译至中国的马克思专论中国的文章。1939年4月上海的北新书局以“社会科学研究社”名义印行的《守常全集》(很快被“租界”当局没收)和1949年7月由北新书局更名重印的《守常文集(上卷)》都含该文,以后各版本作品集多收录了这篇文章。1927年4月广州新青年社初版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革命论》,1929年5月上海新青年出版社重印了此文集,编译(译者不详)了包括《中国及欧洲的革命》一文在内的15篇文章,此文是收录的唯一一篇马克思的作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革命论》曾用封面绿底黑字的《民族革命论》伪装出版,署名唐杰编辑,译者和出版者未署名,但在1930年8月遭查禁。该书1930年1月还以《民族革命原理》为书名,由上海华兴书局出版、唐杰编辑重印。1930年2月李一氓译,乜乜(郭沫若)校的《马克思论文选译(第一集)》由上海社会科学研究会出版,9篇文章中第7篇为《中国革命与欧洲》。原译本为李一氓在上海南京路外文书店“别发洋行”(Kelly and Walsh Company)所买,美国共产党办的国际书店出版的该英文本(或许是Karl Marx: Selected Essays)则是由俄文翻出的。1934年7月21日第68期的《斗争》翻译了署名为“马克斯”的“《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和恩格斯的“《波斯和中国》”,但译者不详。《斗争》是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期发行量约为2.7万份,战火环境中较精准所译的这两文发表于红军“长征”前夕,鼓舞了根据地和工农红军的士气。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一书由于1937年在莫斯科出版难以运送到中国,1938年3月21日,由汉口的中国出版社出版了含《中国的和欧洲的革命》的《马・恩论中国》(扉页为《马克思与恩格斯论中国》),并在11月又重印。该出版社与新知书店内部是一套机构,对外挂两块牌子。当时新知书店在广州、南阳、常德、丽水、襄阳、衡阳等地都有分店,这些分店、办事处或门市部拓宽了图书的出版发行,甚至向港澳和新加坡等东南亚传播销售图书,还经常开展流动供应活动。因国统区的中国出版社和延安的解放社保持着单线联系,像抗战期间两社几乎同时出版同一译者、同一版本的其他马恩著作一样,《马克斯・恩格斯论中国》(扉页为《马克思与恩格斯论中国》)在1938年5月由解放社再版。1938年10月,武汉失守,长江局撤销,中国出版社归南方局领导。1938年9月迁往桂林的新知书店总店在11月成立了重庆办事处,1939年11月又改建为重庆分店。桂林新知总店和重庆新知分店接受南方局出版任务以中国出版社名义分别在两地又出版了此书。1938年4月12日汉口的火炬出版社出版了由李铁冰编译的《马克思・列宁・斯大林论民族革命问题》,收录的马克思唯一一篇著作也是第一篇文章即为《中国及欧洲的革命》①。1938年5月1日,为纪念马克思诞生12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90周年,凯丰在《解放周刊》上发表的《马克思与中国》注明引用了“《中国与欧洲的革命》”中的论述,该文还发表在《新华日报》1938年5月5日第4版,并被《群众》1938年5月1卷22期转载。1938年11月由上海珠林出版社出版、杨克斋编译发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专论中国文章所组成的《中国问题评论集》(与《马・恩论中国》第二章所选篇目相同)也收录了《中国和欧洲的革命》。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3月解放社又重印了《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1950年12月1日,曾于1921年9月1日上海成立的人民出版社在北京重新设立,在此之前用“解放社”名义出版的图书及其出版业务全部转由人民出版社办理。1957年4月《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经多人重新增补校订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第2版,且是横排。1957年第10期《读书月报》在“新书述评”栏目下发表《“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第二版》对此作了推介。1963年《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第7次印刷该文仍为“《中国的和欧洲的革命》”。1953年1月29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成立。1961年12月,该局根据俄文版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译出了汉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将原《中国的和欧洲的革命》改译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该局编校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又在1993年4月和1997年8月分别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第2、3版,均以该文开篇。《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还被编入1966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2009年《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12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7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中的该文还被译成了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等5文字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在少数民族群众和地区中传播,甚至还销往周边国家。

另外,仅有个别研究者专门研究该文,如1963年3月19日第19期《羊城晚报》刊发了陈华新的《马克思一篇论文的故事(“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后期为了工农兵学员学习中国近代史,1973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发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近代中国(试用本)》,收录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之后,1974年10月湖南师范学院史地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选编的《中国近代史学习文献参考资料》、1974年11月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发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论述》、1975年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稿》编写组选编的《中国近代史学习文献》、1978年开封师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发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中国近代史》、1979年湖南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选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近代中国》等多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收为首篇文章。一些经典作家论述经济危机、殖民地、民族问题、自然科学、军事理论的选编,也节选或收录了该文。1999年4月,在致信白寿彝先生祝贺其《中国通史》全部出版时指出:“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是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青少年等要注意学习中国历史。〔21〕为此,2002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中国近代史》编委会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作为第6篇文章再次被编选。2005年以来,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包括该文在内的马克思论中国的文章再受重视,如石云霞主编的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大学生新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原著导读》和周向军主编的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文献导读》就对此文进行了导读。可见,《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在各国各时段被收入各类书籍被各群体广泛阅读。

读到英文《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原文后,立即在1926年的《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等3篇文章中加以引述,并翻译了全文号召:“要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就中国现在的民族革命运动寻求一个显明的分析,最好是一读马克思当时关于中国革命的论文。从此我们不仅可以得到他的公式,我们更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应用他的研究的方法,以解剖那裸的历史事实,整理那粗生的材料,最后我们便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22〕马克思的这些“中国”论文也曾影响了拉狄克等苏联东欧马克思主义者从事东方民族革命工作。1938年抗战之际的到培养既有理论水平又具实践经验德才兼备干部的中共中央党校讲课时更是指出:“讲到马克思……他的先生黑格尔是唯心论,马克思是唯物论,他们两个不相同。马克思主义是在学校外面学的,是在德国、法国等处看书、看事而学的……并且学了中国革命。后来写了许多书,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太上老君、开山老祖。”〔23〕可见,他很早就阅读了马克思“论中国”等经典作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关联的作品。1964年国务院图书馆移交国家图书馆馆藏的革命文献中,一本《马克斯・恩格斯论中国》的白色封面下方和扉页中间位置均有钢笔字迹,分别题写“,一九四四、一、六,延安”和“曾在1939年冬在莫斯科皇宫医院中读过”。一些回忆录也显示当时的革命工作者相互借阅多次精读此书。《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是观察中国、认识中国、研究中国的经典之作,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塑造了中国形象,成为海外中国研究的名篇,如曾收录于德文版的《德国思想家论中国》(Deutsche Denker über China)。这对于当代中国研究有理论联系实际、世界联系中国、用世界话语传递中国声音、改善文风等启示。由此可以说,马克思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开拓奠基者或率先垂范者。而只有寻找到“源头活水”,才能修好渠,使“渠水清澈”,滋润“半亩方塘”,即实现马克思化(话)中国到马克思主义化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化的跃迁,推动社会主义中国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Adam-Max Tuchinsky. Horace Greeley’s New-York Tribune: Civil WarCEra Socialism and the Crisis of Free Labor〔M〕.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9.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 人民出版社,1998. 276-278.

〔3〕〔德〕曼弗雷德・克利姆. 马克思文献传记〔M〕. 李成毅,等译,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256.

〔4〕Dona Torr ed. Marx on China, 1853C1860: Articles from the New York Daily Tribune〔C〕.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1951. 1.

〔5〕〔6〕〔7〕〔8〕〔9〕〔10〕〔12〕〔13〕〔14〕〔15〕〔16〕〔17〕〔18〕〔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人民出版社,2009. 607,611-612,614,607,607,609,607,608,609,609,613,608,612,594.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 人民出版社,2009. 21-22.

〔20〕N. Rjasanoff. Vorwort des Herausgebers〔A〕. Gesammelte Schriften von Karl Marx und Friedrich Engels von 1852 bis 1862〔C〕. Stuttgart: Verlag von J. H. W. Dietz GmbH, 1920. Ⅹ.

〔21〕. 中共中央总书记给白寿彝同志的贺信〔J〕. 史学史研究,1999,(3).

〔22〕中国研究会. 全集:第5卷(修订本)〔M〕. 人民出版社,2013. 135.

机构与行政论文范文第10篇

由公文处理专家梁清诲先生领头主编的《历代公文文种大全》一书,日前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正式出版发行了。本人认真研读,有如下一些认识:

一、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历代公文的种类、文体,因历朝历代的体制不同,变化频繁,难以简要地准确概述。大体上周王朝时国家机关较前强化,典章制度也较完备,出现了“典、谟、誓、命、训、诰”等下行文。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檄移、盟书”等反映时代变革与各国兼并斗争的一些新文种。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巩固,对公文名称、种类、用途、体式、行文方式均有严格规定,下行文主要有“制书、诏书、策书、戒书”等;上行文主要有“章、表、奏、议”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称“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实际上“章”多为没有多大价值的公式化文章,“表”与“奏”的用途极广,“下言于上曰表”,凡臣下向皇帝陈述事情,诸如论陈、劝请、进献、推荐、庆贺、慰安、讼理、弹劾,几乎都可用。“表”与“奏”实际用途难以区分。“议”则是规划政治,陈述不同意见时用,逐渐向政论文的方向发展。此后历代还有“启、牒、符、贴、咨、呈”等,反映了国家政权机构的日益庞大。至于专用的财经文书,从战国时期的木券“上计簿”到明清的“易知由单”、“鱼鳞图册”,以及专用的政法、军事、外交公文,种类越来越多。

本书针对文种演绎的跨度时间大,头绪复杂,故编写的基本框架,采用文种阐释与范文例举的方式作总体构成,相辅相成。为表述方便,作为分析例举的范文按文种依序排列。编者既借鉴当代辞书的编写体例,又有所创新。编者未按常规的以朝代为序作为结构编排依据,而是独辟蹊径,以音序编纂文种,以方便读者实用检索,更利于读者从相同或相似的文种,看到公文文种的变迁演变轨迹。书中对于古今文种的介绍,提纲挈领,要言不烦,近于辞书文风,便于读者掌握各类文体的特征和写作要求。本书还采用互见或参见的方法,不仅大大节省了篇幅,读者更可由此及彼,互相发明,加深理解。综观全书,编者细心安排,行文严谨,对于读者的阅读和借鉴,确有切实的帮助。

编者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广泛查阅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采集公文文种达1000余种。对部分文书中的统称、合称、泛指、特指等词条,虽未作文种收录,但为了与实用的文种名称相区别,遂在正文后的附录中汇总罗列,以作为重要的补充参考。

编者为方便读者,对所选出的古代公文范例,予以白话直译。全书总字数约60万字,国际标准16开,以文种名称作词条,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正文之后附“文种笔画索引”,供检索;并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对古代、近代文种名称中的繁体字、异体字,均改用规范汉字,且图文混排,印制精美,适合从事文秘工作与中高级研究的读者阅读使用。

二、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

梁代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一书,可视为典型的文体学研究著作,其三分之一的篇幅论及当时的各种公文文体及其写作规律。遗憾的是该书对文种沿革的阐述中断于南北朝。而我国当代文体学研究显著地侧重于各文学体裁,尚未有人较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已湮没的公文文种,有也不是很系统和全面。应该说,该方向的研究缺少有分量的理论著作和资料整理。从文种学的角度看,文种研究的内涵较为单一,而外延却相对复杂。就内涵来讲,它以文种研究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外延而言,本书涉及到文书、档案、文体、文献、写作等诸多学科的相关领域并给予有机的结合。本书的系统性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全面地资料搜集和梳理,挖掘了已经湮没的几百个“死文种”。就理论深度来看,本书探究了文种学的基础理论,并逐一论述了文种的各自起源、发展阶段、用途演变乃至消亡的全过程。

全书对历代公文文种的概念梳理与界定,多一家之言,具有突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编著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办法:

一是尽量广泛占有第一手材料。本书收录了广义上的公文文种,即除私人书信外的一切文种(含凭证等应用类文种)。编著者十分重视作为古今文种用途的研究实证,广泛收集历代公文范文,尽量采用原始资料,诸如从考古出土的文物资料(商代甲骨文、两周青铜彝器铭文、春秋战国帛书、汉晋竹简、唐代吐蕃文书)、古代公文碑刻资料(《金石萃编》、《金石续编》所著录公文)、存世的历代档案原件(明清大内档案、民国档案、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革命政权档案、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档案),等等;并对每一文种的产生、演变、适用范围和对象、使用方法、格式、书写材料及写作特点等尽可能作详细解释,且选附部分例文,以加深理解。

二是科学考证,类比梳理。编著者花大力气对有关古今文种的史料进行科学考订、类比梳排和比较研究。其以正史中的资料为主,兼及政书、类书、野史、笔记、文献总集中的资料,并特别注重存世的历代档案文件中具体用途所蕴含的历史启迪。编著者既侧重历代典章中对各文种用途的分别界定,又注意政务运用中的特例所揭示的理论意义,以达到“同中见异、异中求同”的研究效果。

三是史论结合、古今贯通。文种的演变决非随意、偶然,而是在一定的外部条件、政务需要的前提下,遵循其内在的演化规律,呈螺旋形地缓慢推进。编著者着眼于影响文种演化的诸因素,从行政体制的沿革、政务范围的广狭、机构职能的变更等方面,透过文种用途移易的表象,挖掘其深层的原因,从而归纳出演化规律。该书在对每个文种分别研究的基础上,勾勒出整个社会全部文种发展演化的主线,探讨其基本规律,揭示了今后文种的演化方向。其既对古今1000多个文种分门别类加以梳排,以体现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之名称演绎、适用范围移易、用途广狭变更;又注意相近文种之间的交叉融汇。

三、社会影响与现实意义

从信息记述、传递和保存的方式方法去划分,公文的发展演变大致可分为八个交叉阶段:一是结绳、契刻记事与象形文字的公文,二是以甲骨为载体的公文,三是钟鼎铭文,四是简册公文,五是缣帛公文,六是石刻公文,七是纸质公文,八是电子数码公文。我国历代公文,既是历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历代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不少优秀篇章,至今具有学习借鉴、批判继承的价值。就是那些“糟粕”部分,也是历代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可以考订载籍之得失,补充史传之缺漏。

历代公文包含了大量知识,涉及天文、地理、职官、科举、宗法、宫室、什物、丧葬,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与重大活动等,是一笔重要的历史财富,有待进一步发掘。能否正确选用文种,直接关系到公文质量的高低、表达效果的好坏和公文处理的方便与否。本书鉴于历代文种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使用时容易混淆,为保持文种规范而区分出一些容易混淆的文种,体现了积极的实用意义。

《大全》可以说是当代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极具权威性的文种辞书,其学术性与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无论从学术层面还是公文实践的角度来看,它都体现出作者的高屋建瓴与足智多谋。《大全》的出版,一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已湮没文种和现行公文文种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价值;二是对史籍著录的公文判定文种,对史实中的干支纪日推算月、日,提供理论指导,具有历史学与文学方面的研究价值;三是对研究生教学,可作为教材参考;四是具有文献档案学研究方面的价值。

梁清诲先生领头编写的这本《历代公文文种大全》的正式出版,实在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好事。先生早年编写的《古今公文文种汇释》、《商品经济大词典》、《新编汉语多功能词典》、《中国政府管理百科全书》等,我曾经认真地研读和使用过。这本《大全》与之一样,可谓结构精巧,体例严谨,编写认真,堪称文种钩沉荟萃、引领时代学风的典范。

上一篇: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写行政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