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08 19:06:42

机构改革调研报告

机构改革调研报告篇1

一、当前乡镇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问题

1、机构的职能与职责不符,管理体制不顺。“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对乡镇党委、政府职能的形象描述。乡镇领导干部中流传着口头禅:“有责任的没有权利,有权力的没有责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乡镇干部超越职能违规办事。如对违规小煤窑的清理整顿,组织力量炸小煤窑,本是专职安监人员的职责范围,但有些乡镇人员却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硬要包揽过来,不然就会摘帽子、罚票子、搬凳子。②上级对乡镇工作评价,好用“一票否决”,而工作的权限又不在乡镇。如综合治理工作,乡镇没有指挥公安派出所的权限。计生服务站的人事、财务均由主管部门管理,计生服务站人员调整后,乡镇主要领导都不知情。又如国土管理,乡镇只能协调,没有管理国土工作人员的职责,待有问题、有矛盾和纠纷的时候,乡镇又要协调处理。③对乡镇的权力分配不均衡。有权力的、效益好的,就上收直管(如国土、劳动社会保障、派出所等);无权力的、工资难保的单位则放在乡镇(如农业、文化广播等)。

2、部分机构设置不太科学。上轮乡镇机构改革没有全到位的原因:一是事业机构的设置存在着矛盾。如农业服务站,按要求是农技站、农机站、畜牧水产站合并为农业服务站,虽然机构编制合并在一起,但职能、人员、经费是分开的,实际上是没有合,大多数乡镇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二是机构改革方案所要求设立的内设机构、事业单位无名无实。如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等内设机构大部分乡镇政府未挂牌,而且名称不规范,名称太大、工作范围太广,这与目前乡镇普遍进行分组包片做工作格局不相符。

3、乡镇的职能发挥变了样。作为乡镇一级政府的职能是以公共服务为主的,但现在是以抓经济收入为主,以保工资保稳定为主,而对发展经济,乡镇政府几乎是大包大揽,根本没有市场观念。

(二)人员编制问题

1、乡镇混编、混岗严重。大部分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在编和超编人员捆在一起发工资。定编、定人、定岗,目前在大部分乡镇仍没实施到位。

2、乡镇人员超编严重。由于编制意识不强,有的乡镇一年到头不到编办办理核编手续。前几年接收大中专毕业生,招收一部分工人大多是超编办理,至于科级干部的调整更是不受编制限制了。

3、乡镇人员素质较低。乡镇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人员整体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人浮于事的现象在乡镇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个别乡镇还很严重。二是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够,对现代行政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规法律知之不多。三是个别工作人员、形式主义严重,法制观念淡薄,作风漂浮,办事拖拉,甚至政治堕落,生活腐败。

二、建议

机构改革调研报告篇2

一、重要意义

(一)做好《纲要》中期评估工作是把握世情国情的重要手段

客观评价《纲要》发展目标、战略任务、政策举措的落实情况,从而掌握国际经济环境对国内发展的影响,掌握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情况,为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二)做好《纲要》中期评估工作是挖掘矛盾问题的重要途径

准确判断《纲要》实施不足之处及内在原因,从而找出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找准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重点难点问题,总结经验、分析不足,为制定针对性政策举措打下基础。

(三)做好《纲要》中期评估工作是明确政策导向的重要前提

全面把握《纲要》实施的总体情况,从而在长期发展政策框架内制定短期调控政策,在五年目标框架内制定短期计划目标,针对发展的新需要和出现的新问题制定对策,为推动科学发展创造条件。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全面性

《纲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需要进行全方位整体性的评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主要目标的实现情况、重点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执行不力之处。

(二)突出针对性

在全面评估《纲要》实施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重要领域开展深入评估,紧扣主题主线大方向的执行情况,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约束性指标实现情况、科技创新等核心战略的完成情况以及政府履行职责的情况。

(三)突出定量性

《纲要》评估要把定量和定性结合起来,尽量使用统计数字说明情况,采用量化指标体系,使用规范统计数据,运用科学计算方法,形成量化评估结果。同时,也要使用文字说明思想、理念和政策。

(四)突出阶段性

《纲要》是对未来五年的发展任务进行安排,期间国内外宏观环境可能出现大的变化,《纲要》实施也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要摸透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长远发展任务结合起来。

三、评估内容

(一)主题主线

《纲要》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对科学发展推进情况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展情况进行评估,是中期评估的核心内容。

(二)发展目标

对24个主要指标特别是12个约束性指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指标实现的进度和未来走势。其中,对各方面普遍关注的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耕地保有量、森林增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国总人口等目标,进行重点分析。

(三)重点任务

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技进步和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改革开放等战略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取得的成效及问题。其中,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重大政策导向,进行重点分析。

(四)政策建议

根据《纲要》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重点任务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和大国之间关系的新局势,研究提出“十二五”后半期进一步推动《纲要》实施的对策措施,以及未来较长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导向。

四、评估方法

评估工作应当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组织,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各个方面的作用。

(一)地方评估

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地区《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提出评估报告报送省级人民政府,抄报发展改革部门。同时,加强对地区实施国家《纲要》的评估,依据发展改革部门制定的国家《纲要》实施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以及负责部门的单项指标考核方法,形成以各地区总分值为基础的2011年和2012年年度考核报告,作为总体评估报告附件。此外,将中央地方巡视组、转方式监督检查小组工作成果作为评估地方工作的重要参考。

(二)部门评估

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以及《国务院关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的要求,对各部门实施国家《纲要》情况进行评估,提出评估报告报送发展改革部门。同时,制定“十二五”时期部级专项规划尤其是重点专项规划的部门,应当对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提出评估报告抄报发展改革部门。

(三)外部评估

组织第三方评估,发展改革部门委托国内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国际组织独立开展第三方评估,提出体现独立观点的客观性评价报告,报告摘要作为总体评估报告附件。组织专家评估,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对总体评估报告进行咨询论证,论证意见作为总体评估报告附件,此外组织国内外政界学界人员,举办每年一次的《纲要》实施情况评价高级别研讨会,听取各方面专家建议。组织公众评估,发展改革部门委托相关机构设计《纲要》实施情况调查问卷,面向专家、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开展社会调查,调查报告摘要作为总体评估报告附件。

(四)总体评估

发展改革部门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分别召开各地区、各部门评估座谈会,选择若干代表性省份开展实地调研,选择若干重要领域开展部际联合专题调研,组织部门内司局开展负责领域评估,提出总体评估报告。将总体评估报告及各附件报送国务院审定,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将评估结果作为制定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重要参考,制定2014年和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编制“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

(五)评估结果

总体评估报告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发送各地区、各部门。发展改革部门编撰总体评估报告及各附件、地区评估报告、专项规划评估报告及有关调研报告,出版发行中期评估书籍,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释放政策信号。

五、能力建设

在做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的同时,应当注重加强我国规划评估能力建设。

(一)建立评价机构

要鼓励发展市场化的专业评价机构,由发展改革部门发放规划评价机构资质认证,建立全国统一的规划评价机构库和专家库,评价机构组织专家组开展受委托的评价工作。同时,在现有科研事业单位如中科院、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院中设立评价部门,长期稳定地从事评价研究工作和监测工作。

(二)培养评价人员

发展改革部门要组织评价人员进行国内专题研修,邀请国内外规划编制和实施评价相关人员授课。组织评价人员赴规划经验丰富国家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赴评价经验丰富组织如世界银行、亚太经合组织和欧盟委员会,开展学习培训和考察活动。探索与国内外评价机构开展中短期的人员交流。

机构改革调研报告篇3

第一条为加强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以下简称国外贷款)投资项目管理,提高国外贷款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家有关外债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借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及与贷款混合使用的赠款、联合融资等投资项目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境内企业、机构、团体均可申请借用国外贷款。

第四条国外贷款属于国家外债,按照政府投资资金进行管理。国外贷款主要用于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二章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

第五条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是项目对外开展工作的依据。借用国外贷款的项目必须纳入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

未纳入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项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项目用款单位不得向国际金融组织或外国政府等国外贷款机构正式提出贷款申请。

第六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外债管理及国外贷款使用原则和要求,编制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并据此制定、下达年度项目签约计划。

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和日本政府日元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提出,商国务院财政部门后报国务院批准。

第七条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和中央管理企业向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申报纳入国外贷款规划的备选项目。

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申报的项目,由地方政府安排配套资金、承担贷款偿还责任或提供贷款担保的,应当同时出具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及有关部门意见。

第八条申报纳入国外贷款规划的备选项目材料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简要情况;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三)拟申请借用国外贷款的类别或国别;

(四)贷款金额及用途;

(五)贷款偿还责任。

第九条已纳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日本政府日元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项目,如需调整贷款来源或撤销贷款的,应当将调整内容按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程序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纳入其他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项目,如需调整贷款来源的,应当将调整内容在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审批阶段一并报批。

第十条原批准使用其他资金的项目,拟申请转用国外贷款;或已批准使用国外贷款的项目,拟申请转用其他资金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程序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第十一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参与项目的有关对外工作,指导和督促国外贷款规划及年度项目签约计划的落实。

第十二条纳入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项目,应当区别不同情况履行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

(一)由中央统借统还的项目,按照中央政府直接投资项目进行管理,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或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

(二)由省级政府负责偿还或提供还款担保的项目,按照省级政府直接投资项目进行管理,其项目审批权限,按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除应当报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的项目外,其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均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审批权限不得下放。

(三)由项目用款单位自行偿还且不需政府担保的项目,参照《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规定办理:凡《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所列的项目,其项目申请报告分别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核准,或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核准;《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之外的项目,报项目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第三章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第十三条项目纳入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并完成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后,项目用款单位须向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提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初审后,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

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和中央管理企业的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直接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

第十四条由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当包括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内容,不再单独审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第十五条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应当具备以下内容:

(一)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总投资、资本金、国外贷款及其他资金、项目业主、项目执行机构、项目建设期;

(二)国外贷款来源及条件,包括国外贷款机构或贷款国别、还款期、宽限期、利率、承诺费等;

(三)项目对外工作进展情况;

(四)贷款使用范围,包括贷款用于土建、设备、材料、咨询和培训等的资金安排;

(五)设备和材料采购清单及采购方式,包括主要设备和材料规格、数量、单价;

(六)经济分析和财务评价结论;

(七)贷款偿还及担保责任、还款资金来源及还款计划。

第十六条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应当附以下文件:

(一)项目批准文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项目申请报告核准文件或项目备案文件)。

(二)国际金融组织和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项目,提供国外贷款机构对项目的评估报告。

(三)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提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时,如项目需地方政府安排配套资金、承担贷款偿还责任或提供贷款担保的,出具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及有关部门意见。

(四)申请使用限制性采购的国外贷款项目,出具对国外贷款条件、国内外采购比例、设备价格等比选结果报告。

第十七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条件是:

(一)符合国家利用国外贷款的政策及使用规定;

(二)符合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

(三)项目已按规定履行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

(四)国外贷款偿还和担保责任明确,还款资金来源及还款计划落实;

(五)国外贷款机构对项目贷款已初步承诺。

第十八条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批准后,项目建设内容、贷款金额及用途等发生变化的,须按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程序将调整方案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批准。

第十九条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准文件,是对外谈判、签约和对内办理转贷生效、外债登记、招标采购和免税手续的依据。

第二十条未经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资金申请报告的项目,有关部门和单位不得对外签署贷款协定、协议和合同,外汇管理、税务、海关等部门及银行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一条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自批准之日起两年内,项目未签订国外贷款转贷协议的,该批准文件自动失效。

第四章项目实施管理

第二十二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指导和协调项目实施工作,监督有关招投标活动。

第二十三条国外贷款项目出现余款时,项目用款单位应当及时办理有关余款取消手续,并按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程序抄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如将余款继续用于完善原项目建设的,应当参照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要求,编制余款使用方案,并按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程序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批准。

第二十四条负责将国外贷款进行转贷的转贷机构,应当根据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准文件,对项目的国外贷款进行转贷,并于每年六月底和十二月底向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报送国外贷款支付和偿还情况。

由各级政府负责偿还国外贷款或提供还款担保的项目,转贷机构原则上应当按贷款方提供的贷款条件进行转贷。如以规避外债风险为目的需对上述项目转贷条件进行调整的,转贷机构应当事先征得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同意。

第二十五条项目用款单位要依法履行国外贷款偿还责任,及时进行外债登记,加强国外贷款债务风险管理。

项目用款单位要建立项目信息反馈制度,并于每年六月底和十二月底向批准项目的发展改革部门提交项目进度报告。

第二十六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对项目实施情况和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批准及管理项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查实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第二十七条为确保对外还款,防止逃废债务,尚未偿还全部国外贷款的项目用款单位,在进行资产重组、产权变更或破产申请前,应当事先征得转贷机构对剩余债务偿还安排的书面认可,落实还贷责任,并将有关结果抄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第二十八条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依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机构改革调研报告篇4

摘?要: 在香港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制定与实施中,教育咨询研究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系完备,运作协调的教育研究及咨询机构以独立的姿态参与政策过程、沟通政府与民众关系、制订方案影响决策、研究报告影响舆论,有效发挥了现代咨询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其在参与教育改革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开放、互动、理念引导、共识凝聚、过程监督等特点值得思考和借鉴。关键词: 香港;教育咨询机构;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 G5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6—0058—07

一、 香港教育行政系统中的教育咨询机构???? 在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中,行政决策系统与决策咨询系统应为平行分立设置,两系统相互配合协作,充分发挥各自职能。香港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体制,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咨询政治”模式,从政府体制层面上看,特区政府设置了300多个对应政府各部门的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论证制是香港政府吸纳社会人士参政、议政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咨询机构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确保了政策的科学性,而且香港承袭英美传统,法律健全,依法治理。以施政风格来看,“香港政府承袭英国的统治风格,身段比较柔软”。???? 在香港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区政府是层级最高的决策主体,教育局作为专责教育行政事务的机构,同属教育决策主体之一,对于关乎香港教育重点改革发展事宜,教育局则是直接的政策执行者。香港教育咨询体系是香港政治体制制度设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每一级教育行政机关中,均设有相应的教育咨询机构作为教育政策形成和推行的学术和思想支持平台,而且咨询机构与行政管理机构之间并无隶属关系,这是香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1998年香港教育咨询机构就有30多家。???? 从教育行政机构的结构层级来讲,目前的香港教育行政结构与回归前略有不同,但基本上同样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也就最高层级,是教育局;第二层级,即中间层级,是教育局相关行政科;第三个层级,是学校的行政组织及校内的咨议会。其咨询系统基本上也可以分为三级,最高层级的是教育统筹委员会,中间层级的包括大学资助委员会、职业训练局等,第三层级是学校的咨议会。从性质上讲,这些教育咨询机构属于与教育行政系统密切相关的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咨询机构。二者相应机构设置及关系见:

香港教育行政机关及咨询组织关系??香港回归之后,行政系统有所变化,但总体框架没有改变。不同层级和类别的教育咨询机构自成一系,在各自领域对政府有关教育政策、教育措施提供建议和意见,对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进行独立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成员组成方面,以专业人员及社会贤达人士为主,也有政府官员参与,代表面较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确保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表1对香港回归前成立的教育系统咨询机构进行了简单表述,回归后随着管理架构的调整和形势变化,各咨询机构职能及工作重心有所适时变化。

注: 根据有关机构网站及黄浩炯、何景安《今日香港教育》整理。各机构职责范围系成立之初的规定,回归之后有所损益。??在香港教育咨询机构体系中,作为一个综合性教育咨询机构的教育统筹委员会(以下简称“教统会”),在香港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政府外脑的作用,亦即智库或者思想库的作用。教统会在香港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属于最高级别的教育咨询机构,它虽不行使决策及其执行的职能,但对行政的决策及其执行发挥着重要的参谋作用。曾任教统会委员的程介明对教统会与政府的关系做了简明的论述:“一般的运作,是由教统会提出政策建议,政府接受之后才成为正式政策,由作为行政机关的教育统筹局执行。理论上政府对于教育统筹委员会的建议,可以不接受,事实上也有不完全接受的先例。但是实际上在政策建议的酝酿过程中,教育统筹委员会与教育统筹局一定有非常密切而和谐的磋商,不会到最后关头才翻脸。”20世纪90年代末,香港回归祖国,特区政府适应形势变化,启动了教育制度改革的议程。教育改革是由教育统筹委员会启动,由教育行政系统负责贯彻实施的。这是香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以这场历时十数年的教育制度改革过程为例,为我们研究香港教育咨询研究机构如何参与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二、 香港教育改革与教育统筹委员会???? (一) 教育统筹委员会的建立???? 教育统筹委员会是香港特区政府最重要的教育咨询机构。1981年,当时的香港政府邀请经合组织(OECD)选派国际顾问团,来港为香港教育作全面的评估,1982年11月该顾问团撰写《香港教育透视》,建议成立统筹机构,职责在于收集各方面意见,拥有就香港教育发展及策划工作等事情向港督提出建议的权力。1984年港府接纳国际顾问团的部分建议,成立了教育统筹委员会。???? 教统会负责就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向政府提供意见。职权范围包括,订立整体教育目标;制定政策并按可供运用的资源,就执行各项方案的缓急次序提出建议;统筹及监察各教育阶段的策划和发展工作;推动教育研究工作。成员组成方面,设16位成员,政府委员会2名,并担任委员会副主席;其余14名从社会人士中委任(包括主席),成员要有教育界人士、社会专业人士和另外4个教育咨询机构(教育委员会、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职业训练局、师训及师资咨询委员会)的主席见。。???? 教统会成立之后,就香港教育政策中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综合性调查研究,提出了系统的政策建议。1984年教统会第一份报告书,明确提出了自身的工作重心,“谈论一下课程,把需要协调的教育理论、知识结构和文化环境加以掌握和处理,以求香港教育制度可以欣欣向荣,使得香港的社会可以持续繁荣下去”。在回归前,教统会已经完成并发表了六份报告。每一份报告均对香港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香港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提出明确的改进建议。例如,统一预科及专上教育学制、废除中三评核试、基础教育的派位制度、语文能力问题等,都被当局采纳,形成政策,予以推行。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香港教育改革的“第一波”,香港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式逐步转变,从数量的增长转向素质的提高。???? 教统会在每次研讨过程中,都将讨论的议题公之于众,整个过程公开透明,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教统会成员的组成几乎照顾到香港社会各团体各阶层,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比较容易得以反映。因而,相关改革建议出台并形成政策后,推行过程得到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支持。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统会逐步成为引领香港教育改革的权威机构,其所出台的系列报告书,都引发香港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教统会也成为香港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咨询机构,起到了智库或者思想库的作用。???? 在围绕香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起的体系完备、疏密相间的咨询网络中,教统会是起到轴心作用的机构。按照教统会的职权安排,它是香港教育咨询机构体系的统筹机构。主要规定如下:教统会在执行其工作时,统筹而非指导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职业训练局和其他教育咨询组织的工作。具体来说,(1) 取得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职业训练局和其他主要教育咨询组织向政府提交的定期报告,并就这些报告提出意见;(2) 在有需要时,促请上述组织就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进行讨论;(3) 因应政府的要求,就教育问题提供意见;(4)在有需要时,展开教育研究见。。所以,虽然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均有相应的教育咨询机构,但是各自职责分明,分工明确,统筹兼顾,协同运作,确保了教育咨询系统的有效运转。???? (二) 教统会与香港教育改革???? 香港回归之前,教统会对于香港教育的政策制定及实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专业研究人员也对其有关政策建议提出了批评。有的学者认为,教统会的报告建议虽然相当完备,涵盖广泛,但是层次只限于政策,未能达致执行的层次。郑燕祥教授批评六份报告的建议只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缺乏知识基础及明确支持,只强调资源投入却忽视了学校本身的需求。程介明教授认为,当初的改革“没有目标,欠缺推行改革的动力”。“大家的感觉是,我们提出了许多的‘手段’,但是在这繁多的‘手段’的森林里面,我们迷失了方向,忘记了我们的教育目标到底是为了什么?”???? 纵观教统会在回归前的六份报告,重点在解决香港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对于改革的目标、理念、过程还没有一个详尽的规划。香港教育的全面改革是在回归之后,而其理念已于教统会的跨越回归前后的《第七号报告书》有所展现。第七号报告以“优质学校教育”为目标,提出踏入新纪元的香港特区,要维持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必须培养有良好教育和具备先进技能的人力资源。这份报告的理念很快在董建华施政报告中得以体现,董建华在就职后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教育主宰香港未来,教育必须能激发起追求卓越的雄心。???? 2000年前后香港遭受金融风暴影响,促使特区政府加快了第三次经济发展转型步伐,被香港视为竞争对手的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纷纷推出新的教育改革规划,“世界变了,教育制度非变不可了”。???? 但是教育制度如何变革?作为教育政策制定和决策思想库的教统会,“积极回应特区政府对教育发展的密切关怀”,从改革的理念、目标、措施等出发规划设计了详细的路线图。为达成改革共识,教统会围绕改革议题,分三个阶段广泛征求社会意见。范围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内容包括整体教育目标以及这些目标如何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各个阶段的相互衔接与互相配合。???? 教统会为此专门成立两个工作小组和九个专责小组。聚集超过一百位资深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检讨工作。首轮检讨中心在于对改革目标的确认。教统会于1999年1月《二十一世纪教育蓝图——教育制度:教育目标》咨询报告,实际上是树立一个靶子供社会批评讨论,广纳群言,建立共识。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教统会确立了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乐、善、勇、敢”,即“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程介明回忆这一阶段的情形:“1999年的那个大会上,各方反应非常激昂。教育统筹委员会随即在全香港每一所学校设立一棵‘愿望树’,让学生在树上挂上小牌,上面写着:‘我们有一个愿望,教育应该是……’随后,在两个月里面,教育统筹委员会收到了一万四千多份关于教育改革的建议书。在这种情况下,特区政府顺水推舟地接受了教育统筹委员会的建议,并且写进了当年特区行政长官的《司政报告》,正式成为政府政策。”???? 教统会组织的第二阶段征求意见主要是针对核心教育改革的理念问题,教统会主席和成员分别出席了超过一百项由各界自发组织的咨询讨论活动,与各界进行广泛交流讨论。收到2 670份书面意见,共有1万人次出席了34次论坛或研讨会。达成了“终身学习,自强不息”的教育理念。???? 在第三轮讨论中,工作重心进入改革方案的制定阶段。教统会提出“创造空间,追求卓越”作为第三阶段讨论的口号,“创造空间”是指超越课堂的终身学习,促使学生持续发展,与时并进;“征求卓越”要求改进学生水平,提升教师、学校管理质量。 ???? 三轮讨论共收到超过3万份的书面意见,“教育统筹委员会背后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与各主要的教育团体(主要是教师职工会和各类学校的议会)进行咨询磋商,与报章传媒的密切沟通与请教,对于各类的社会团体的争取与联盟,对每一步行动的情景营造”。这个过程就是宣传和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和参与改革的过程。???? 2000年9月教统会向政府提交香港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划方案《二十一世纪教育蓝图:终身学习,全人发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行政长官在同年10月的施政报告中接纳了该报告的全部建议,香港教育改革全面铺开实施。随后各专门咨询机构纷纷推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和报告,2001年课程发展议会《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订立了未来10年学校课程改革发展路线。2002年大学资助委员会发表《香港高等教育》,提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2003年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发表《提升香港语文水平行动方案》等。

机构改革调研报告篇5

连续几次的资政会,分别以“平安*”、“工业强市”等作为主题,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表明资政会已成为我市政协参政议政的一项重要制度,这对推动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次资政会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大家通过深入调研,昨天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下面,我就这次资政会,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充分肯定这次政协资政会取得的成果

(一)选题准确。这次资政会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选题,充分体现了政协工作中心意识、大局意识。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已有一段时日,十镇百村试点工作也开展了两个多月,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实践中也有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通过组织政协委员到基层调研,有助于我们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推进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

(二)调研比较充分。虽然我没有听各位常委的大会发言,但认真我阅读了所有的调研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大家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入基层、走访群众,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大量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束后,认真梳理,既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又比较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成效比较明显。22篇调研报告份量重,含金量高,有现象、有建议,突出重点,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可贵品质,也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客观依据。总结这次的调研报告,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全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主等各个方面,22篇调研报告都有涉及,并体现了由点及面、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特点。由点及面:这次的调研报告分成多个专题,这些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由近及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非常丰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现在做的只是第一个阶段。大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报告中充分体现了由近及远的内容,不仅仅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规划设计、村容村貌整治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医疗、教育等社会发展方面比较长远的内容。由表及里: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要靠广大农民群众。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的主体。有多篇报告提及农民的素质问题,并对如何提高农民素质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二是深刻。调研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分析比较透彻,尤其是对存在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的建议切实可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市直有关部门将要认真吸纳,并将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三是有效。调研报告没有停留在表面上,对解决问题了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是既号脉诊断,又开方抓药。

总之,这次调研的成果对*的新农村建设将起到较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代表市委对各位同志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市委、市政府将会充分吸纳这次资政会的调研成果,进一步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二、大力推进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市有一个很好的基础,那就是农村综合改革。年初,国务院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如果没有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很难见成效。我市农村综合改革起步早,基础较好,可以说,是抢占了制高点。

下面一些数据,有助于大家全面了解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我市的农村综合改革先是一个县试点,然后向三县一区推行。农村综合改革有以下几个环节:(1)调胖规模。全市乡镇总数由原来的101个调到70个,乡镇规模增大,平均人口上升到6.12万人,国土面积124.80平方公里。(2)调瘦机构。乡镇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0多个改为三大块: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业办公室,领导职数核定为9人之内,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党政领导实现了交叉任职。(3)深化改革。乡镇职能重新认定,公益事业进一步加强,是政府管理的回归政府,该推向市场的推向市场。事业单位实现了全员聘用,工资与技术和绩效相挂钩。通过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全市乡镇事业单位编制数由原来的4991名精简为3237名,减幅达28%;机构总数由原来的634个精简为336个,减幅达47%。庐江县乡镇事业机构数由原来的140个减少到84个,减少了40%,编制数由1149名减少到818名,减幅达28.8%;无为县由原来的237个减少到98个,减少了58.6%,编制数由1338名减少到867名,减幅达35.2%。(4)扩大村级规模。全市村级总数由1755个减少到1007个(包括城镇社区),减少了43%;平均人口由2597人增加到4526人,增加了74.28%。并村带来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村干部素质能力更高更强了,一大批年富力强、学历较高的村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2)小村并大村,激活了基层的动力,增强了基层的活力。并大村后的农村转移支付基本上可以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并有一定节余,这就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下一步,农村综合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主要是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上下功夫。

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包括以下内容:(1)为民服务全程机制。每个乡镇设立一厅一室两个窗口,即一个服务大厅、一个室、一个办理窗口、一个窗口,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全权服务。(2)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村务管理做到指标化、制度化、正常化,并建立健全新的考核机制。(3)以钱养事服务农民机制。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真正确立以钱养事、利民便民的服务制度。(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机制。这个机制是4个机制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也是最难办的,它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的211个专业合作组织很多是松散型的,大多组织化程度不高,功能也不够完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鼓励和推进。当前211个组织中还有87个没注册。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翻一番,达到400个完善的组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我们已经先行了一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标志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并以此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三、切实加强新时期、新阶段政协工作

机构改革调研报告篇6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改革

与2014年相比,2015年金融改革的目标由“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改述为“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加入了“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前提的金融改革,便是抓住了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这个核心。但这种表述上的改变并不意味着金融改革方向的改变。很多专家也表示,该提法考虑到了金融改革短期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虽在长期内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客观上大幅抬高了资金成本,无法有效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的问题。为此,要强调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来有序推进金融改革。金融改革的目标以及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志,不是简单追求管制的取消,或进展的快慢,而应紧紧围绕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这个核心。

民营银行改革加速

“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有关推动民营银行发展的论述。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有关提法相比,可谓给足了“底气”。一直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个老大难问题,市场对民营银行的期待由来已久。“不设限额”让民营银行看到了发展的春天。

很多学者认为,政府今年对民营银行的表述释放了改革加速的信号。“不设限额,意味着在目前试点成熟基础之上,民营银行未来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曾刚说,当然,实际的推进进程,也有待于相关法律、监管措施的完善,以及现有试点银行的运行效果。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民营银行试点迈出新步伐。“目前我国五家试点民营银行起步顺利,对支持三农小微,提升金融业活力,鼓励民资进入垄断行业均起到积极作用。随着存款保险等风险兜底机制的完善,预计今年将会批准新设更多家民营银行,试点内容也会在区域上、业务范围上进一步扩大。”

由数量调控框架逐步转向利率调控框架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方面,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有了明显的变化。由“扩大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向“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框架”的转变,是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2015年2月28日,人民银行在下调存贷款利率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存款上浮区间,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再往前迈进一大步。“从根本上讲,利率市场化的效果,不仅在于利率限制的取消,还在于建立基于利率的调控框架。”曾刚认为,如果不这样,会导致利率的严重扭曲和剧烈波动。“这也是在过去一两年中,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曾刚说,为此,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必须要重视配套机制的建设,从直接、间接的数量调控框架逐步转向利率调控框架,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农村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改革提上日程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定其县域法人地位。

这种说法的提出明确了农村金融改革紧迫性和基本的原则。曾刚表示,与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相比,农村金融机构的历史遗留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不利于其长期健康发展。2015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革方向或有两个:

一是完成股份制改造。这个问题在理论层面还存有较多争议,实践中,也还有相当数量的机构以合作制形式存在。

总体上看,这不利于这些机构完善治理结构、补充资本金,应在符合条件的基础上,择机推进农信社的股份制改革。

二是在股份制改造之后,农村金融机构存在“脱农进城”的可能性。稳定县域法人地位,就是从政策上明确这些机构的定位及其发展方向,使农信社改革与支持三农的方向保持一致。

机构改革调研报告篇7

增长底线会守住,目标下调无需悲观

2017年GDP增速目标定在6.5%左右,与市场普遍预期一致,而“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的表述尚属首次,并强调“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符合经济规律和客观实际,也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相衔接”。如此定位,体现了两大含义:一方面,虽然2017年至2020年四年间只需6.4%年均增速即可实现2020年收入倍增的目标,今年守住6.5%的合理增长底线无疑会减轻后续压力;另一方面,由2016年“6.5%~7.0%”下调至“6.5%左右”也无需悲观。事实上,包括人民银行、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在今年年初以来相继对2017年中国和全球经济持乐观态度。继续往前看,中国经济仍将表现为L型发展,增长速度可以稳住,不会失速,也不会掉出“合理区间”。正如总理答中外记者时所表示,“6.5%左右的目标不低了,也很不容易;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我们会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并迈向中高端水平”。

改革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金融改革防风险为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出现次数由去年的74次增加至83次,“增长”则由41次减少为30次,凸显了改革的重要性。报告指出要“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对于金融领域来说,就是要“抓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到“坚决防止脱实向虚”“对不良资产、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整顿规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需要指出的是,报告虽然并未提及市场关心的监管协调机制,但基于“两会”前后“一行三会”主要负责人的讲话可知,加快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已势在必行也正在推动,“在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还可能提高到更有效的层次”。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但将边际趋紧

报告指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今年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预期增长均为12%左右”。从字面上理解,将以往“稳健的货币政策”正式修改为“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属于顺应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鉴于央行201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近年来部分时段的货币政策在实施上可能是稳健略偏宽松的,这表明2017年货币政策虽然中性,实质将会边际趋紧。此外,从数字上看,12%虽然高于2016年11.3%的实际增速,但是2016年所设定的目标增速是13%,与实际增速略有差距。一般认为,合意的M2增速是“GDP增速+通胀水平+2%~3%的弹性空间”,目标增速与合意增速的缺口大小可以更好反映货币的实际宽松程度。由于2017年通胀中枢大概率要高于2016年,而GDP增速相比2016年可能只是微降(实际上可能会接近甚至更高),意味着2017年M2目标增速与合意增速的缺口将由过去三年的5%左右降至2%~2.5%,也即2017年货币供应量将有实质性收缩。考虑到“脱虚向实”和金融部门去杠杆的大背景,以债市为代表的“虚”部门流动性将总体偏紧。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主动,主发力点是基建、准财政和减税

从目标设定来看,今年财政将会更加积极主动。其一,2016年的实际赤字率高出目标赤字率0.8个百分点,2015年高出1.1个百分点,即过去两年的实际赤字率均高于目标赤字率,背后反映的是我国经济步入增速放缓周期,但由于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货币政策都渐次失效,稳增长只好依靠宽财政。保守估计,目标增速虽然维持3%不变,2017年实际赤字率有望达到3.5%。“安排地方专项债券8000亿元”比2016年4000亿元规模扩大一倍,也体现了今年财政的积极主动性。其二,从发改委制定的目标预期来看,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9%(高于2016年8.1%的实际值),鉴于地产投资增速会放缓但制造业投资有望反弹,预计今年基建增速将大体保持2016年的水平。其三,减税也是财政更加积极主动的体现。报告指出,在2016年实际企业减税5700亿元的基础上,2017年继续减税5500亿元,主要通过扩大所得税优惠范围、提高研发费用扣除比例、规范政府性基金、削减行政和经营收费、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降低制度易成本等一系列措施。从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2月底召开的第15次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和本次报告不难看出,国家是真心要“尽一切努力把企业负担降下来”。

地产调控不会放松,因城施策去库存

“开弓没有回头箭”。透过报告,并没有看到地产调控放松的迹象,但也可窥见调控力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紧,意味着今年地产投资增速下滑的幅度和时点会比预想的要好。其一,报告指出“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并且相比3月5日总理大会上所做的报告,讨论修订后的版本新增了“遏制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表述,说明今年国家将加大房价管控力度,防范房地产泡沫风险。“两会”刚结束,北京、广州等多地已经开始升级限购。其二,报告指出“目前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仍然较多”,结合3月初银监会新闻会上“由于三四线城市存在去库存问题,银行在信贷政策上也应予以考虑”的最新表态来看,报告提出的“因城施策去库存”直接体现为鼓励和支持三四线城市去库存,也即今年三四线城市的地产销售有望维持较高景气。其三,报告指出“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意味着一二线热点城市将从供给端发力,土地供给和新房供应都会增加。此外,讨论修订后的版本还增加了“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的表述,预计后续各地将出台大力发展房屋租赁市场的相关政策,住房租赁实现快速发展。

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人民币国际化提速

报告指出,2016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保持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维护了国家经济金融安全”,2017年要“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一方面,报告虽然没有提及保持汇率稳定,但总理和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答记者问时均明确表示“汇率会保持基本稳定”,中国外汇储备充足、贸易常年顺差、经济保持稳定也为人民币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另一方面,人民币已经正式纳入SDR货币篮子,继沪港通、深港通之后,沪伦通、内地与香港的债券通也提上了日程,再加上报告提出的“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标准高水平建设11个自贸试验区”和“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实施,早日结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人民币有望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

机构改革调研报告篇8

稳健继续成为主基调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报告中提出的多个经济目标与去年相比有所调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由去年的4%左右,降至3.5%左右。指出,这一数字“是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后作出的选择”。

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5%左右,这是连续第二年位于8%以下。有评论认为,中国经济已进入转型期,两位数高增长已告一段落,世界经济延续低迷态势,7.5%左右的目标是实事求是的。调控目标既要防止冒进,也要与增速趋势相适应,减少短期波动,防止经济增速滑出底线。这一目标有利于稳定社会预期和增强各方面信心,有利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利于为深化改革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按照党的十提出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目标,今后8年,我国经济只要保持年均增长6.8%就能实现,7.5%的增速与“稳中求进”的精神一脉相承。

作为积极财政的直接措施,今年政府拟安排财政赤字人民币1.2万亿元,比去年预算增加4000亿元。中央地方债3500亿元,比上年再增1000亿元。

伴随经济增长预期保持稳定和中央财政赤字、地方债务的增加,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目标拟定为13%左右,比去年目标降低1个百分点,稳健继续成为货币政策的主基调。

“民生”二字贯穿始终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到,“民生”二字贯穿始终。“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同步”。而“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同步”是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专家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与GDP增长有三分之二的年份是不同步的,居民收入增长平均低于GDP增长率2.5个百分点。据测算,每年居民收入里,劳动者报酬收入占到80%以上,因此,提高居民收入最基本的途径是提高劳动者报酬收入。

从网络调查来看,百姓关注的民生话题,也是“居民收入”、“物价调控”和“医疗改革”。百姓希望居民收入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收入分配日趋合理。

十报告明确提出,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今年2月,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已制定了深化收入分配改革若干意见,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确保制度建设到位、政策落实到位。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在提案中呼吁,应该缩小收入差距过大的分配格局。他称,收入分配整体格局仍偏于“金字塔型”,亟需向“橄榄型”转变,收入分配秩序的紊乱和不公,尤其引起民众不满,必须得到克服。

贾康认为,政府优化收入分配的主要作为空间是再分配领域。他建议,加强和优化再分配调节应作为重点任务,纳入新一届政府的通盘工作部署和改革总体配套方案的设计。

在再分配的税收方面,贾康认为,应加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制度,完善对高收入者的个税征收、管理和处罚措施,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征收范围,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双向申报制度,以及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以利于应收、尽收和降低税收成本。

同时,改革完善房地产税,完善房产保有、交易环节税收制度,逐步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细化住房交易差别化税收政策,加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并研究在适当时期开征遗产税。

减税是近年来百姓的最大愿望之一,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议,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至5000元,同时降低个税最高税率、采取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并加大个人所得税管理体制和征管技术改革的投入。

李书福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尤其是中共十提出了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后,现行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仍需进一步大幅度提升。

他认为,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没有考虑全国各地区生活成本的差异,实行单一标准,从而导致生活成本高昂地区的工薪阶层税负较重。他建议灵活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将调整行为制度化。他提出将现行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3500元”调整为“个人所得税起征参考点为5000元,各省、市、自治区可根据本辖区财政实际情况最多上下浮动1000元”;同时,每两年进行一次依据宏观经济形势、物价水平、居民收入变动等各种综合因素的权衡,以确定新的个人所得税起征参考点和浮动范围,并形成制度化的操作规则。

加大力度保护环境

环境污染、房价高企、看病贵、入学难……这些百姓反映最强烈、难点最集中的问题,政府也最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曾任环保部主管污染防治和减排的副部长张力军委员认为,环境保护最大的压力来自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的冲动。

有人大代表建议修改完善法规,强化环境执法,建立环境保护法庭。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认为,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对比环境损失,罚款不值一提。

近年来毒牛奶、速成鸡、地沟油、塑化剂等“舌尖”上的问题频出。“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已成为涉及民众健康和安全的“底线”。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在全国政协提案中建议,应提高违法成本,加大惩处力度,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严惩不贷。同时,加快出台食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安全信用制度。建立全国联网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及时更新违法信息,以确保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违法者受到惩罚,并在一定时限内对其“行业禁入”。

民建中央建议中国应引入食品工业和食品安全的第三部门监督机制,在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之外,赋予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民间组织以准公共权力,有效监督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职能转变”是核心

就机构改革而言,此次两会将审议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方案》。这已是1949年以来第7次机构改革。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方案突出了主题,把职能转变作为行政管理体制的核心。

十报告提及“大部制”,要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舆论认为,不是光搞个“大部制”就可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如果“大部制”只是部门权力和人员数量的简单加减,如果它不和行政审批制度等更深层次的改革相结合,这样的“大部制”对国家、民族的现实发展和长远利益反而会带来隐患。

全国政协委员李毅中表示:“大部制要做好不同工作部门之间的融合,同时,也要授权有限,要受到监督。”

上一篇:环境保护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卫星应用市场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