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15 02:04:58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篇1

[论文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大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要求日益提高,因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然而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却存在一些误区。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阐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消除部分认识误区,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有效的途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

1.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从1999年以来为了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也日显突出。自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长。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2001年为115万,到2008年则达到559万,不到10年足足增长了近5倍,预计2009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610万,就业人数达到历史高峰。然而受从去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社会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再加上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相关帮扶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以及大学教育和市场需求部分脱节等问题,当前的就业形势可以说非常严峻。如何应对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顺利就业无疑成了当前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越来越高的聘用条件,如何才能在千军万马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良好的就业观念和出色的综合素质无疑成了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基础,而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养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只有认清就业形势,准确定位自我,不断发掘自身潜力,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处惊不乱。

那么何谓职业生涯规划呢?“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未来人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社会人才供求齿轮的顺利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更早地接触职业世界和进入职业角色。 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将学业与职业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主动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和要求,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与目标职业要求趋同,以职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来规划自己的学业与大学生活,从而在无形中大学生就适应了目标职业的要求。当大学生进入目标职业时,就无须再重新适应和磨合了,这种无形的财富又会为其职场成功起到巨大的加速作用。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个性才能,增强大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目前,我们正处于知识时代,同时中国社会也正在社会转型期,这两个方面都对个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确认识自身特点,确立符合自身爱好的职业目标,不断丰富该目标下的知识与本领,从而帮助大学生增长自身的优良个性。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发展自我优良个性,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再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所谓就业质量是指大学生就业是否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赢。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使大学生为今后的就业早做准备。在校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了解自己的就业目标,努力完善自我,不断养成职业目标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在毕业选择工作时,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的工作和适合的单位。另外,用人单位也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进行了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从而实现合理的双向选择,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认识误区

笔者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工作实践过程中,通过日常的观察思考和与一些学生的交流,发现部分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比较普遍的是以下三点:

认识误区一: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为找工作而准备的。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对大学怀有美好的设想,认为大学是一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精神殿堂,而非功利的只为了毕业后找到工作,因而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太重视。从一定角度上讲,这种看法是对的,大学的确是个追求自由、完善自我的地方,但也不是孤立地把职业生涯规划单纯的理解为找工作,有这种理解的学生本身就是对职业生涯规划不理解。众所周知,人的自我实现就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你适合的职业。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可以在大学阶段充分地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做准备,那就可以相应地加快个人的职业发展历程,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会促进个人生涯的发展。职业生涯成功的过程也就是人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职业生涯规划是站在自我实现的高度上来探索职业、规划职业的,并不仅仅是为找工作做准备,也不是功利的为了一时的成就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可以说,在大学阶段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也是为人生负责的一种表现。

认识误区二:职业生涯规划靠听讲座等能速成。

目前,大学校园里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一些大学生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无非就是听听一些职场成功人士的报告和专家教授的讲座。诚然,在此类讲座的教育引导下,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前程会有一定程度的关心和对职业环境的初步认知。但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必须经过实际验证的漫长历程,必须经过全面考虑才可以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职业。而讲座、报告等更多是大学生在没有实践或者实践不充分的条件下参与的,因为这里有几个重要的认知方面因素是在讲座和报告上无法体现的,诸如“个人在工作情境中的真实表现,个人对工作方式和企业文化的实际认同,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的实际修正等等,况且就是在实际的职业探索中这些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2]所以说,讲座和报告本身能达到的作用、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必须要以实际职业经历和职业能力来塑造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潜力开发等过程是无法通过理论来速成的。

认识误区三:职业生涯规划是高年级才考虑的事。

很多大学新生都认为,大一大二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言之过早。的确,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一般都是在大四毕业后才开始的,那这是否就说明了大一大二和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关系呢?首先,我们都知道,职业选择与专业是紧密相连的。然而大学生在高考填报专业时,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选择的专业与兴趣错位,而这个错位的弥补只能由上大学后的大一大二来纠正和确定。所以,大学生要在大一大二时通过实际的专业学习和探索来发现并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专业,然后去深入学习这个专业(这里所选定的专业往往不一定是自己所学的专业),最大限度精通自己所喜欢和选择专业的一个细分领域。其次,学生上大学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选择一份好职业,而当意识到职业选择时就已经客观上产生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这个时间是完全可以由升入大学的大一开始。所以说,如果你深谋远虑,未雨绸缪,那你就应该在大一时规划你的职业生涯,安排大学生活。

三、大学生如何做职业生涯规划

1.准确的自我定位

任何一个具体的职业岗位,都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具备特定的条件,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适应任何一项职业的,这就产生了职业对人的选择,于是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准确定位自我。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根据科学方法,如借助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以及周围人对你的评价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特征,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多参加实践活动,如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校园创业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的能力,还能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发掘自身潜在的优势资源,进一步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总之,自我定位时要客观、冷静,不能以点带面,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盲目性,做到规划设计高度适宜。

2.清晰的职业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要准确定位自我,职业定位也十分重要,它就是职业生涯的“镜子和尺子”。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兼职、实习,或者参加校园招聘会等形式,了解某项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和非职业素质要求,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以及该职业人才供给情况、平均工资状况、行业的非正式团体规范等等。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听专业人士的讲座等了解目标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深入了解职业环境、了解各行业竞争发展机会、了解目标行业或机构的人才、资本、服务等。这样才能够对最适合自己的行业和目标进行合理化分析,提炼出进入这一行业或机构所需的要素。

3.有效的行动措施

有了准确的定位和良好的目标,如果没有切实的行动计划做保障,那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在实践中,不仅要制订详尽可行的计划,而且要落实目标的具体行动措施。这个行动措施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面的措施。它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直接的措施,也就是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所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开发哪些潜能等;另一方面是间接的措施,通过哪些方式和渠道提高自己,也就是为了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而需要去做的事情。这些“行动措施”是职业生涯自我规划能否顺利实施并实现目标的关键。这些具体且可行性较强的行动方案会帮助你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实现目标。

总之,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想在就业时脱颖而出,必须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然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大学生要想建立科学、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要有韧性,有耐心,并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这样才能在未来职场这个大舞台上演奏出自己美妙的乐章。

参考文献

[1]徐昶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初探[J].惠州学院学报,2002(5).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篇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2

“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我在一所二本院校学习信息管理专业。说实话学了两年多了,我现在对这个专业依然不是很了解。我觉得自己对这个专业没什么兴趣,什么都学得不精,将来要找工作肯定很难。可是自己什么都不擅长,想考研,又不知道考哪个专业。我该怎么办?”在我国,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下,许多考生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并不了解自己所选专业和今后的职业方向的关系,受父母、老师的影响较大,常常先选学校、再选专业,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因此,职业迷惘现象非常普遍。这种迷茫感对他们大学四年学习积极性的打击是非常之大的,对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是非常之不利的,同时也是我国人才资源的浪费。本文想借这种现象来探讨一下如何利用职业测评来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测评的关系

在大学生中,如何根据自己的专业和个人特性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大学生要学会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是谁、我喜欢干什么、我能够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职业面前我应该选择什么等问题。客观、科学地认识自己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右图是思考生涯发展的新方法――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在此图中我们看到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知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始也是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和决策的基础。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可以有多种评估的方式,大致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两类。非正式评估是指一些定性的、非标准化的评估,比如:自己认识自己、与同学交流、向老师请教、向就业指导专家或职业咨询师进行咨询等。正式评估是定量、标准化的评估手段,主要通过专业的机构或软件来对自己做出判断。大学生通过专业化机构或测评软件,通过一系列科学手段对自身的一些基本心理特质进行测量与评估,分析个人特质,结合职业特点,帮助自己进行职业选择,这便是“职业测评”。职业测评运用的技术和方法包括个人历史资料分析、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性测评、评价中心技术等,这些能够为我们的自我认识提供深层次内容。

职业测评是生涯设计的成功之道。目前职业测评有两种用途,一是服务于企业――帮助企业选人,二是服务于个人――帮助个人选职业。全球约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大公司在人员甄选、安置和培训方面使用职业测评手段。在我国,各企事业机构也开始将职业测评运用于招聘过程之中。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大学期间如果对自己的个性、特长、爱好和专业发展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做职业测评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了解自我的途径。中国海洋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指出:“本校在使用了北森朗途职业测评系统最大的作用在于它促进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对学生在将来的求职择业甚至事业发展都意义重大。”

二、职业测评的内容和测评工具介绍

常见的职业测评的类型主要有五类:1.职业兴趣测验――了解个人对职业的兴趣,即“你喜欢做什么”2.职业价值观及动机测验――了解个人在职业发展中所重视的价值观以及驱动力,即“你要什么”;3.职业能力测验――考察个人的基本或特殊的能力素质,即“你擅长什么”;4.个性测验――考察个人与职业相关的个性特点,即“你是怎样的一个人”;5.职业发展评估测验――主要是评估你的求职技巧、职业发展阶段等。我们认为有三个因素,即价值观、兴趣和技能,在大学生的生涯决策制定过程中,是最为核心的自我知识。

(一)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某些对你非常重要或是你所渴望的事物。”价值观是生涯决策制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如果人们依循自己的价值观生活,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幸福感和自尊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主要的理论有斯普兰格六类型价值观、格雷夫斯七等级价值观、米尔顿-罗克奇的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以及施恩的职业锚理论等。在我国,比较常见的是以施恩(Edger.Schein)的职业锚理论为基础开发的职业价值观测评系统。但有专家建议:对于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而言,职业锚是最佳的选择。而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人而言,因为不了解各个职位的内涵,其职业锚没有形成或不清晰。所以大学毕业生不建议选用职业描作为职业生涯规划工具。

(二)职业兴趣

兴趣是“人们为从中获得乐趣而做之事。”一个人的职业兴趣会影响到职业适宜度,当他从事的职业与兴趣相吻合时,就可能发挥出能力,容易做出成就;反之就可能导致其原有才华的浪费,或者要经过坚忍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就。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可以通过一些工具,包括非标准化和标准化工具。非标准化工具,如通过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顾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标准化工具,如一些国际通用的标准化职业测评,应用最广泛的是霍兰德(Holland)职业兴趣类型。

霍兰德根据他本人大量的职业咨询经验,提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大职业兴趣类型。

1.现实型。这类人具有直率、随和、重实践、节俭、稳重和不爱社交等人格特点。喜欢从事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操作的工作,如一般劳工、技工、修理工、制图员和机械装配等工作。

2.研究型。这类人具有好奇、善于分析、聪明、理性、富有理解力和批判力等人格特征。喜欢从事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独立定向的工作。如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工程师等。

3.艺术型。这类人具有感情丰富、想像力强、相信直觉、富有创造性、不重实际等人格特点。喜欢从事文学创作、美术、音乐、舞蹈、艺术设计等工作。

4.社会型。这类人具有爱好社交、合作、友善、慷慨、乐于助人、善言谈等人格特征。喜欢从事社会工作、教师、咨询、公关和护士等工作。

5.企业型。这类人具有外向、乐观、爱社交、好冒险、有野心、独断、支配、自信等人格特征。喜欢从事企业经理、政府官员、销售员等工作。

6.常规型。这类人具有务实、顺从、稳重、谨慎、保守、有条理等人格特征。喜欢从事工作程序较明确的工作,如秘书、会计、行政助理、图书管理员、出纳、统计员等。霍兰德认为,在职业指导时,首先应该通过测评确定个体的职业兴趣类型,然后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职业。专家建议:学生和工作经验较少的人,可以将Holland的职业兴趣测试作为一种工具来帮助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可能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Holland强调的是兴趣与职业的匹配,其实,在人的特质方面,人格也是自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要介绍的是人格与职业吻合的测试理论――梅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MBTI)。MBTI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人格量表之一。MBTI共有四个维度,即内倾~外倾维度,感觉一直觉维度,思考一情感维度和认知一判断维度。依据这四个维度把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划分为16种类型。MBT1人格测评工具经过50多年的使用和完善,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它可以解释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善长不同的工作的原因,利用它可以选择职业,改善人际关系、团队沟通、组织建设、组织诊断等多个方面。在世界五百强中,有80%的企业有MBTI的应用经验。

(三)技能

技能是雇主特别感兴趣的部分,浓缩成一个问题即“你能做什么?”近年来,研究者已开发出大量的心理测验用于测量与工作和职业相关的技能,其中应用最广的是差别能力倾向测验和一般能力倾向测验。但这两种测验都只适用于高中以下学历的人,不适用于大学生。一些专业机构也开发出高度专业化的能力倾向测验用以测量某种特质,但对大学生而言,除了专业化能力以外,更重要是培养能转化到任何特定工作中的一般基本技能。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生涯剖面图系统列出了九种一般基本技能:沟通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领导能力、生活管理、社会责任、团队合作、技术/科学、研究/项目开发。

三、职业测评工具在高校的运用情况

目前一些高校也已经认识到引进专业职业测评软件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帮助。不少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在引进测评软件之后,把它挂在本校的就业服务网站上,鼓励本校大学生做自我测评,就业指导中心根据学生测评之后得出的报告结果对学生做出相对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采用的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就业中心和北森吉松管理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国内第一套针对大学生就业的职业测评系统。它包括316道选择题,要求在45分钟内不间断地完成,然后将获得8页的“职业发展报告”和10页的“基本分析报告”。职业发展报告包括动力测试结果、人格测试结果、类型描述、动力描述、适合的岗位特质、职业类型和个人发展建议8个方面,而基本分析报告是帮助学生解读职业发展报告的辅助材料,包括MBTI人格理论、维度解释、类型偏好指数、动力理论、动力指数、动力与人格的整合和使用帮助7个方面。

复旦大学的做法则是在大学生入学初就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到大四时则在心理咨询中心开设有关职业能力倾向测试项目,为有需要的毕业生提供测评及辅导服务。该中心配有自主开发的“职业能力倾向”测试软件,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三部分,通过测试并辅之以就业指导老师的咨询辅导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中国海洋大学的做法是引入北森朗途职业测评系统。就业指导中心派出老师参加北森公司的培训,这些老师回到学校后再为各个院系的就业指导老师辅导,然后进一步推进到学生骨干这一层次,这样分层往下助推,使学生更好地利用这一系统,结合自己的实际,不盲目地使用。同时,就业指导中心把测评报告与就业指导课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求学生通过测评形成报告,然后写一份自己的分析或者心得。

2005年以来,由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省内11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协办的每届“广东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都将职业测评内容规定为大赛其中一个环节。

四、大学生使用职业测评的注意事项

(一)慎重选择测评工具

1.大学生在网上进行非标准化测评时,要注意鉴别测评软件的权威性、咨询师的专业性以及测评报告的准确性。

2.要学会挑选适合自己的测评软件。大学生参加测评前要明确自己的目的和问题,如果不清晰,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实际需要来选择测评的具体内容,确定测评的具体方法,并且需要专业人员的操作和指导才能参加测评。而各高校自主开发或与有关机构联合开发的测评软件由于其常模采集对象主要是中国大学生,且大部分实行动态常模,其测评系统具有较好的本土化特点,所以大学生应多参加学校提供的测评服务。

(二)不可迷信测评结果

据调查:有些大学生用了测评之后,过于依赖报告结果,觉得数据就是权威,会机械地去套测评结果。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理由是测评是根据一些常效的模式,根据大多数人总结出来的报告,但是个体还会有个体具体的思维状况。另外,测验的使用人群以及测验时被试的状态等因素都会影响测验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职业测评是一种了解自己的辅助手段,但并不能告诉你该从事什么工作。因为,你的命运应是由你自己来掌握的!

参考文献:

[1]朱秀华.如何更好地职业测评工具认识自我[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1).

[2]吴冬梅.西方职业测评理论综述[J].当代财经,2007,(12).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篇3

高中生处于身心逐渐成熟的时期,对未来生活充满幻想,对未来职业已有向往。在这个时期,应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实施生涯规划教育,将社会需求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劳动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涯规划,使学生做出有利的选择,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关注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以发挥教育的实用性。

我所在的山东潍坊中学秉承人文教育理念,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推动学生学业发展最终落实到生涯规划中来,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自我定位、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引导学生在做好高中阶段性规划的同时,尝试性地选择并规划适合自己的职业和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生活角色,以完成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对接。

一、人文教育背景

潍坊中学历经一百三十余年文化传承,本着“自由、民主、平等”的原则,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近年来,学校积极贯彻上级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人文教育核心价值观,坚持“人文,惟真,为发展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培养目标,致力于“建人文特色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构建了人文管理、人文德育、人文课程、人文课堂等较为完善的人文教育体系,形成了分层分类教学、全员导师制、家校合作、学情教情会商、民族教育等较为完备的人文保障机制。

人文教育关注对个体生命和价值的尊重,注重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教育探索的不懈追求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我对学校人文教育的理解和感受是,人文教育是基于人性本身的需要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类高层次的三种需要,即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学校的人文教育正是满足了学生这三种需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学生能找到自己的情感投入和兴趣归属的领域,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将个人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更容易更幸福地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

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我校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高中生的自主发展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生涯规划课程作为人文课程体系的一个模块,成为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宗旨是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和生涯熟练等,以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引导、自我完善的生涯能力,帮助学生按照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需要自主规划人生。

二、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发

学校从2009年开始着手探索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2009级学生为试点,成立了研究团队,确立了领导小组,以班主任为指导教师,以班会时间为主要时间,每月组织一次主题活动。活动以“励志―规划―选择―落实”为主线,先后组织了“三年畅想”“三年规划”“文理分科指导”“特长培养指导”“填报志愿指导”“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理想职业调查”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一研究成果,并在2012年荣获了潍坊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4年初,学校依托“人文教育”理念,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终身生涯发展为目的,创建了生涯规划室,涵盖了学业指导、高考教育、职业规划、心路导航等功能,为学生生涯发展测评主题课和生涯规划社团活动等的开展提供了场所保障。

以心理教师为核心力量的生涯规划教师团队在实践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校本教材《迈向人生巅峰的阶梯――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定期给学生上好生涯规划课并做好社团活动。引入“高中生涯发展教育系统”,该系统汇集认识自我、认识外部世界和有效的决策行动,以完整、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做出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每位学生可以随时登录系统进行测评,进行自我认识、专业、学校和职业等综合的详细的查询,此外还有参考决策和行动评估报告,这为学生高中生涯自主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平台。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学校确立了以“认识―决策―行动―再认识”为主线、以“生涯规划课堂―主题班会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生涯规划社团活动―生涯规划教育拓展渠道”为方式的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实施成为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载体,保证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

(一)课程目标

1.自我发展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兴趣、性格、能力、需要、价值观和态度,培养社会责任感,塑造生涯发展所需的积极品质。

2.生涯探索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多种类型职业的认识能力,对专业和大学概况的判断能力,以及对社会需求的理解能力。

3.生涯管理目标,旨在辅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做出高中阶段的关键选择,并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做出科学的生涯规划决策。

(二)课程内容

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可以用这样的三个问题来概括:“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到达?”与其对应的是下面这三个回答:

(1)认识自我和认识外部世界,包括认识自己的兴趣、价值观、性格、能力、资源等,认识职业、专业、大学、社会需求等。

(2)阶段决策:文理分科、小科类选择、志愿填报,以及与每个选择对应的生活角色的定位和决策。

(3)行动与调整:掌握与决策目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达成目标执行计划等的优秀品质塑造,包括如何制定目标及实现目标,合理管理时间、掌握学习策略、处理人际关系、调控情绪、增强责任感等。生涯规划课程具体内容见表1。

三、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实施方式

依据各年级学生发展特点与需求,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课程。依据课程内容模块的设置,高一年级主要内容:自我认知和生涯觉察;高二年级主要内容:职业探索、进路指导;高三年级主要内容:生涯规划、生涯辅导。高一和高二年级以生涯规划课程、主题班会渗透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为主,高三年级针对学生需求主要做专业、学校选择、考前专题辅导和个体辅导等。

(二)课程实施评价

评价内容:自我成长报告、实践课题小结、阶段性生涯规划书;评价方式:自评、互评、项目评价、生涯发展规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结合以上五种评价方式结果,做出优秀、良好、及格的等级评价,凡全程参与课程学习,并在生涯认知、知识、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有所提高的学生,都应给予及格成绩,评价结果纳入学生学分和学年考核。

(三)n程实施反思

人文教育背景下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理念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最终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而是引导他们选择并规划适合自己的职业和与其相适应的生活角色,即将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对接,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并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在为社会带来价值的同时,成就自我实现,收获幸福人生。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在认识自我部分,我们最大的感受是兴趣和价值观导向对阶段性规划和未来规划影响力最大,兴趣是最强的内源性动力,学生找到自己所爱,爱自己所爱,成就自己所爱,才会真正满足情感与归属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高中三年中,才能快乐幸福地有目标、有规划、有动力地学习和生活。2016级一名学生入学以来一直对班级没有归属感,没有学习的动力,自暴自弃,第一次模拟考试在班里下降了二十多名。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心理教师通过学校引入开通的“高中生涯发展教育系统”和个体规划辅导,首先帮助他找到了自己的理想职业――化学研究员,然后回到现实的学科学习上,自然他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十足,又通过化学老师的鼓励性谈话,生涯规划主题活动“合作成功的喜悦”中共同“解手链”的体会,最终使他找到了情感投入和身心归属的方向,期中考试化学成绩满分,班级名次升到了第11名。这使他重获信心,体验到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团队的力量,他的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品质得到了良性发展。

生涯规划课程重在突出学生的活动体验性和观念内化性,所以在课堂设计上既不能被单调的说教绑架,也不能因多样的活动而游离。在给学生创设尊重、自由、平等的充满“爱”的课堂氛围下,还要确立一定的“规矩”。学生积极品质的塑造有一定的规范性,但这并不是要求学生强行遵守,而是给予他们爱与肯定的感染和正向的引导。

在“我的人生价值观”这一主题活动中,有的学生追求金钱和权力,有一个个性张扬的学生的理由是:“我有钱有权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会有名车豪宅,还有美女相伴。”他的表情和眼神带着轻视和高傲。这时,需要老师对他进行部分肯定,再加以正向引导。老师说:“嗯,不错,人人都有追求美好事物的天性,每个人对美的形式的追求也不一样。那这样,你觉得会收获什么?”他说:“很潇洒,别人也看得起我。”老师说:“那你想对你关心的人或者社会做哪些有价值的事情呢?”他思考了一会儿,说:“我要给爸爸妈妈请个私人运动教练,希望他们身体健康,会给班里同学创造聚会的资源和其他帮助,投资一个游戏开发的公司,给爱好游戏、电脑程序的人提供发展平台。”老师又问:“那这样,你觉得又会收获什么?”他收敛地说:“可能是别人的感激和感谢吧,也会有对自己的肯定。”老师欣慰地点点头:“等你有钱有权了,可能做到的不仅这些,还会有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也希望你能一步一步地实现。”其他学生由开始的哄堂大笑变为一致的鼓掌赞许。我想,在座的学生们都会有一次价值观的升华。

通过这一主题活动案例,我感受到: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学生需要爱,更需要规矩,规矩和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学生的未来。人文教育背景下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便是在规矩和爱的统一中将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升华。

(四)课程实施展望

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实施需要我们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和招考制度下大多数高考生和家长认为的在进入大学后再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从2017级高中学生开始,高中生全部面临选课程、选考试、选专业、选高校等较原先更多样且更复杂的选择。面对新改革,比较合乎逻辑的认识或许应该是:要读大学的哪个专业取决于以后想从事的职业,知道自己学的专业,才可能知道“七选三”到底选考哪些课程。

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的评价模式,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以及主题班会、各学科、社会实践渗透生涯规划课程模块将成为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趋势,我校也在这些拓展渠道中努力探索。我校生涯规划教师团队在学校的指导下已申领多个项目管理,主要有:主题班会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操作;为每一位学生装上适合自己的发动机――职业目标的探索与确立;生涯规划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合;人文教育背景下生涯规划课程实施新模式探究等。

我相信,学生通过系统的生涯规划课程实施,会对自身和社会有充分的认识,从入学新生对生涯规划的困惑,到小科目的选择,再到高考志愿的填报,以及各阶段各角色的学习和生活的目标和行动都会有比较明确的选择和规划。我也相信,人文教育背景下的生涯规划教育更能彰显学生未来自主发展的积极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篇4

关键词: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业评价标准;调查报告

2012年7月广州纺织服装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业评价标准的应用性研究”课题获得市级立项。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希望借此次课题的研究之际认真学习关于教育评价的相关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确立与时俱进的评价观,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学业评价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已明确规定了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目前,学生学业评价的具w研究以普通教育为主,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业评价研究也可一定程度地借鉴其做法。如从重“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业过程”的评价;从重“甄别”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生发展”的评价;从重“知识”的评价转变为强调“活动表现”的评价;等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被试

按照分层整群抽样原则在广州纺织服装职业学校抽取一年级学生 426名进行了开设课程时的前期调查和课程结束的后期调查。前期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99份,无效问卷27份;后期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402份,无效问卷24份。

2.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所用问卷采用课题组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情况前期与后期问题。

3.施测

采取以班级为单位方式施测。量表前附有指导语,发放问卷前向被试明确提出回答问卷的要求,问卷当场收回,数据使用人工进行统计。

三、结果分析

1.学生对未来的规划调查

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前的调查中发现:36%的学生已为自己设计好未来的职业发展;49%的学生基本为自己设计好未来的职业发展;15%的学生没有为自己设计好未来的职业发展。

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后期调查中发现,58%的学生已为自己设计好未来的职业发展;29%的学生基本为自己设计好未来的职业发展;13%的学生没有为自己设计好未来的职业发展。

2.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前和学习完成后的认识与感想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前的调查中发现:85%的学生对这门课程不了解, 他们希望在该课程中能学到对日后有用的知识,也希望教师在课堂中多开展轻松愉快的职业实践活动。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借助纸笔考试来实现。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是最不喜欢这种评价方式,不希望这门课程开设得像中学政治课一样。

对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满意度:37%的学生选择满意,48%的学生选择基本满意,7%的学生选择不满意,8%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学生选择不满意的原因是因为多元化评价方式太复杂,要自评又要小组评,并且每一个模块完成一次都要进行自我评价。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后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的该课程考核的方法有如下几种:①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并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占27%;②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课程布置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并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占48%;③开卷理论考试与日常行为考察相结合占11%;④闭卷理论考试与日常行为考察相结合占5%;⑤说不清占11%。

3.学生设想未来10~30年可能会从事的工作及具体规划

80%的学生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会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 ,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会在未来10~30年得到很大的帮助,自己的社会地位会提高;13%的学生会依靠父母所创立的企业进行事业发展,并会得到父母的经济与技术支持自己创业做老板;剩下的学生对未来表示茫然,无任何具体规划。

在上述80%的学生中:34%的学生设想毕业后将从事服装事业,首先是做服装设计助理,然后逐步升为高级设计师或首席设计师,月薪约10000元,累积几年经验并积攒资金,最后创立自己的品牌。49%的学生希望未来10~30年能当上一名知名服装设计师 ,收入5000~8000元,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即可。17%的学生希望能成为一名高级打板师,收入6000~10000元。

本次调查收获颇多,通过调查了解到,许多学生都喜欢我们研究的教学评价方式,笔者更坚定了本课题组进行改革的信心。在本次调查也收集了许多学生所提及的有关教学评价方式的意见和建议,能更好地促进本课题组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杨善铭.中职德育课与德育实践活动的结合途径探究[J].文教资料,2011(30).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篇5

关键词:职业生涯 教育 职业性向 测评

课 题:本研究是2009年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研究》(编号:SC768)阶段性成果,课题主持人:黄伟慧。

一、职业性向测评

霍兰德是美国职业指导专家,他和助手在几十年间经过一百多次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形成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学说。他于1959年首先提出职业性向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格特征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霍兰德职业性向测试SDS,就是帮助被测试人找到人格与职业环境相匹配的职业方向。

以SDS为代表的测量方法在修订与更新过程中考虑了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中国广大学生和工作者的实际情况,适用于在读大学生、应届毕业生,适用于需发现和确定自己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的人群,也适用于职业指导、咨询以及培训机构的具体服务中。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性向测评现状

职业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提出,90年代后期引入中国,其主张通过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助个人建立切合实际的自我观念,并借助职业生涯选择、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追寻实现与个人实际相适应的职业生涯目标,旨在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生存脱节问题,引导青少年朝向更个性化的职业发展。

作为一个能有效促进学生了解自我、储备良好的适应社会知识、良好的从业意识、良好的生存意识的教育手段,早在20世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就已把职业生涯教育渗透在各类教育中,并制定相应法案以保障职业生涯教育的顺利实施。其共同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自主的职业选择意识,教给学生一定的职业技能并使他们了解技能和职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自己确立合理目标的能力以及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估,培养学生自我满足和独立生活的意识与能力。通过多年的实践,职业生涯教育成果显著。

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加之各方面的原因,其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近年来,职业生涯教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从高校到职业学校,再到普通中小学校都开展了职业生涯教育。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来看,他们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时期,更是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学生开始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逐步感知到哪种工作更适合自己。因此,在这个时期,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特征,职业性向测试应提前进入学校,或者在初三后阶段就进行测评,使学生形成对职业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科学合理地进行人生规划,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明确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得学生能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增强他们的主动性。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一套针对中等职业学生群体的职业性向测评方面的科学性、系统性的量表。只是一些零碎的测验题,不能构成测量体系。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与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职业生涯教育中的职业性向测评体系。

三、学校职业性向测评的建立与完善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学校职业性向测评体系的建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以学生职业性向测评为主,使学生掌握自身职业兴趣、性格及与之匹配的职业

以心理测量为基本方法,通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从入学到在校期间的多次测验,分析他们与职业选择相关的兴趣、价值观、个性等因素,并将其与各专业老师评估的职业特征结构模型进行比较,得出学生关于专业发展方向的指导性参数,进而帮助他们明确职业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通过以下测验对学生的职业选择状况进行全方位解析:

(1)以发掘“职业源动力”为目标的职业兴趣测验。职业兴趣是兴趣在职业选择活动方面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体现了职业与从业人员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对职业兴趣的分类测量,可将个体归属到某种职业兴趣类型中,从而便于找到其适合从事的职业。对于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新生,在开始真正的职业技能学习之前,要先进行职业兴趣测验,准确定位个人的职业方向,这将有助于今后的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规划的实施。测验包括专业兴趣测验和活动兴趣测验,前者用于剖析学生对于八种学科如语文、数学、化学、英语、生物、地理、政治、美术的兴趣高低程度并对文理选择提出建议;后者用于剖析学生对于九种活动类型如使用工具、感性创造、表现自己、控制与影响、帮助别人、计划与细节、挑战冒险、与人打交道以及喜欢钻研思考的兴趣高低程度,并对学生提出准确的建议。

(2)以探寻个人特质与职业匹配度为目标的职业性格测验。职业性格测验通过了解人的信息加工和行为活动的方式,了解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鉴别出多种人格风格,并据此确定各种人格风格的个体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从而确定可能适合的职业。解析学生最为稳定的一些性格特质,了解自己性格和行动的特点,有利于在选择职业时正确分析自己。同时,告知他们性格中所存在的优点、缺点或盲点,并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建议。

(3)以测查学生自身优势为目标的专业适合度测验。根据职业学生发展的阶段,将适合度测验分为针对新生的专业门类适合度测验和针对高一级学生的专业选择的专业适合度测验。其中,专业门类适合度测验要根据新生的个人特点,应用科学方法计算出学生学习各个专业门类的适合度高低。具体做法是研究学习各种专业门类所需要的特质,找寻该类学生与其他兴趣较相同者适合学习专业的种类,从许多种专业中,直接为学生提供数量化的适合专业排行,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将来适合学习工作的领域。

(4)以全面了解学生为目标的学生背景信息收集。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生个人经历、各学科考试成绩、自我评价、父母基本信息、家庭经济状况、他人评价等,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多渠道的了解,为后续培养提供第一手资料。

需要说明的是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两套测评方案,即新生时的“了解与选择篇”与一年级时的“规划篇”。“了解与选择篇”目的在于帮助高一学生客观了解“我是怎样一个人?”、“我需要的是什么?”、“什么适合我?”等,并帮助其选择符合自身职业兴趣的专业。“规划篇”根据已有的职业选择和近一年来专业的学习,在一年级后期,结合专业实训的要求和实习前的准备,逐步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

2.在职业选择测评系统的基础上,全方位诊断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

(1)建立网络化的以职业性向为核心的测评系统。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联结学生、家长的开放式的测评网络系统。一方面,在形式上职业选择评估测评系统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测评项目放置于网络节点即服务器上,学生与家长均可登录,并从这一网络系统中分门别类地获得学生测评结果的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生职业性向的基本资料。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学校可以以网络为平台,对新生入学前职业性向测验的结果,给出专业选择方面的相关意见,以便学生能从个人和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更科学地选择职业。

(2)在新生入学之初,对学生职业性向进行分析诊断,形成个性化的职业选择分析报告,具体做法如下:

①在学生入校第一个月里,初步计划“了解篇”测验施测,收集学生的信息和职业性向资料。

②利用职业选择评估系统,同时结合访谈学生家长,观察课堂内外表现等方法,并运用分析、推论、假设等手段对其发展给予判定,形成个性化的职业选择分析报告。

③向学生和家长反馈职业性向分析报告,让学生与家长在更全面地了解个人特点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职业选择。

3.以职业性向为核心,开发更具实效性的职业生涯课程

在上述诊断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特点,设计科学、可行的职业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对原有的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将“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建立在科学测评的基础之上,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职业生涯教育培养新模式,具体工作如下: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综合性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具体工作包括:

①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有关职业生涯的知识,以增进学生认知,了解有关职业生涯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内容将涉及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职业分类、求职技巧、职业与人生、幸福的涵义等方面。

②开设以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为主的团体辅导课程。此类课程主要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潜能,以专业化咨询、拓展训练等方式,满足学生进行自我探讨、追求自我发展的需求。如开展决策能力辅导、人际沟通辅导、职业价值观心理辅导等活动。

③结合实训,开设活动体验课,主要通过课内外各种活动的开展,模拟情景,让学生感悟工作。或者创造真实的环境,让学生体验工作,借此加深对生涯的认知,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培养相关的职业素养。这是普通高中阶段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最直观、最有效的模式,主要模式有角色扮演、演讲与讨论、挂职锻炼等。

(2)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开设个性化职业生涯辅导。由于学生在兴趣、能力、个性等内部因素以及成长环境、学习经历等外部条件的差异,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往往具备各自独特的需求,因此培训模式将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辅导模式。

①开设一对一的职业生涯咨询。培训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协助学生深入透彻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以明确学习动机为途径,主动寻求方法解决人生规划、学习压力、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困惑。主要采用面对面咨询,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与非言语行为,利用各种咨询方式如心理测验、行为训练、认知转变、角色扮演等,对学生的各类与生涯规划有关的问题现场提出指导性建议,进而帮助特殊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发掘自身潜力、明确人生方向,最终设计出合理的高考志愿的选择方案。

②小组化的团体职业辅导。根据学生人生规划问题的相似性,组成课题小组。经过多次团体活动,通过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彼此启发,支持鼓励,使学生观察、分析和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生涯问题的心理,从而深化自我认识,明确学习动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团体辅导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一种信任、温暖的团体气氛,使学生可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在学生职业辅导中,团体辅导与咨询有其独特的作用,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职业咨询,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在利用职业选择评估系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明确自身需要的前提下,通过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实践、职业个别咨询以及团体职业辅导等多种培训方式的有机整合,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选择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动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萍.职业生涯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2007.

[2]黄伟慧.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3]詹万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田光哲,李祥伟.创新职业指导新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5]田光哲,廉串德.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篇6

关键词:法科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法制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高等法学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态势,法律人才培养的规模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国有634所所法学院、系具有招收法学专业全日制本科生的资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法学专业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时由于就业资格准入限制也造成了部分法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艰难,没有在专业岗位就业的毕业生纷纷改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法学这个曾经令无数学子艳羡的专业,完全被遗弃的悲情笼罩着,法科学生面临着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达到92.9%,最低的是法学为87.2%。报告还指出,动画、法学、生物技术、体育教育、英语等专业连续三年入选“就业红牌专业”,被视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法科学生就业、创业难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关注。

一、法科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法科学生在公检法系统、律师行业、国家公务员单位、企事业单位等单位、行业的就业、创业情况,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法科毕业生在公检法机关就业的情况

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曾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律专业毕业生流向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现在很多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但是现在要进公检法系统已经越来越难。就其原因:一是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实施以后,法院、检察院招收审判员和检察员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虽然允许大四在校生参加司法考试,但是在校法科学生主要是忙于公共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尽管学校为在校生开设很多的案例课和实训课,但是扩招后,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很难满足法科学生适应司法考试的水平要求,就全国而言,从2002年开始举行司法考试以来,平均每年考试至少有80%的法科学生没有通过司法考试。二是按照现在的录用政策,进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法学学生即使通过了司法考试,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还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法科学生在校期间都忙于司法考试,获得了司法考试后,根本没有时间复习公务员考试内容,加上公务员考试又由于报考人数多而录取率低。三是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的学生没有资格报考公检法机关,这样一来,不但造成公检法机关得不到法科人才,还造成法科人才培养的资源浪费。

(二)法科毕业生在律师行业就业的情况

从事律师工作,是广大学生选择就读法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择业驱动力。但是目前法科专业毕业生去律师事务所就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就其原因:一是司法考试制度实施后,律所招聘也要求应聘者具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二是我国目前的律所大部分都是合伙制、合作制,注重利润最大化的他们在用人方面注重短期效益,而缺乏长期培养、长效用人机制,没有人才储备的积极性;三是律师行业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许多毕业生思想准备不足,望而却步。据多所大学法学院的统计,2010届法学本科生毕业后从事律师行业的人数仅占法科毕业生总人数的10%左右。

(三)法科毕业生在国家党政机关就业的情况

法科毕业生可以通过考取公务员进入公检法司等政法机关和政府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是就业的主要渠道。公务员法实施以后,公务员报考人数增加,竞争日益激烈,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基本上都在50:1以上,个别中央国家机关能达到1000:1以上。法科专业毕业生报考公务员有专业上的优势,但由于目前公务员招考实行中央和地方独自组织考 试的体制,每个省甚至市、县都有自己的考试科目、考试范 围、考试时间,考试内容并且时间各异,时常造成冲突。学生为获得更多的公务员录用机会,奔命于各地,人为地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和就业困难。

近年来我国公务员考试热度不减,加之各地公务员考试相继出台各种限制性条件,包括诸如考生报考条件须为“985”工程、“211”工程类学校,考生生源地限制等,同时,为了防止考生全国范围内的公务员“赶考”现象,各地政府举行联合考试,即约定在同一天举行公务员选拔考试。在公务员考试难度加大、录取率偏低的大环境下,法科毕业生同样面临着就业困境。

(四)法科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情况

企事业单位是目前最有希望成为法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增长点的行业,去这些单位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是法科毕业生去这些单位就业也存在一定的瓶颈现象。一是对于大部分中小型企事业单位来说,使用专门的法科人才对他们来说还属于高消费,毕竟不是他们所急需的技术型人才;二是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事业单位来说,他们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成熟的法律人才,初出茅庐的应届法科毕业生也很难符合他们的要求。这就造成了许多法科毕业生就业处于两难的境地。

二、造成法科学生就业与创业难的原因分析

法科学生就业遭遇种种困境和难堪,是诸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一)现实社会的原因

1.法治环境的缺失。法科学生就业具有特殊性,就是指法科学生要想获得完全理想对口的就业工作岗位,就必须充分考量社会中的法治环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法治需求问题。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治的阴影还存在并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又由于国民素质普遍偏低,法制宣传没有普及群众,法律并没有实实在在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律观念并没有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一种至高无上的理念,而且法科类学生就业之特殊性归根结底乃是法律之于社会存在或运行方式的特殊性,科学的理性的法律乃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唯有经济发展形成的商业化和社会发展形成的法治化才是法科类学生就业的理想环境。中国目前缺少一种法治环境是法科类学生就业困境的根本性的因素。[1]

2.对口岗位供应不足。一般认为法学专业直接对口的工作单位是公、检、法等政法机关、政府机构,或到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但由于近年来党政机关持续进行的机构改革和人员精减,此类单位所能提供的岗位有限。全国有3000多个基层法院,按每年每个基层法院提供两个就业岗位计算,我国的基层法院每年约能接收6000多名毕业生。再加上中级法院,每年总共大约能吸纳8000多名毕业生。选择去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行业工作的同学,仍须通过司法考试获得从业资格,但极低的司法考试通过率仍是困扰法科学生就业的一大难题。[2]

3.法学教育大众化与法律职业精英化存在着差距。现今全国开设法科专业的大学已经达634所,在校法科专业的学生约36万人。扩招以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普通高校法科专业的本科生人数增长过快。除正规法科院校(系)外,还有各种与法科有关的“干校”、函授、电大、自考等多种形式的法科教育,法科教育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而法律职业的专业化和精英化仍然是法治国家的法律传统之一,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法律职业的发展趋势。欲取得法官、检察官、律师资格,均须通过统一的司法考试,司法考试的低通过率和法律职业的高门槛,决定了虽受过法律教育的高校学生,在毕业时却并不能轻易迈过这个门槛。[3]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就业、创业方面,法科学生存在着许多自身的原因,比如,法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技能掌握不够,社会实践不够,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社会资本不足,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存在期望值过高的就业、创业观念问题,极易导致法科学生的就业困难。

1.就业核心竞争力缺失。法科学生就业创业需要具备的能力要素,诸如:社会实践能力、公共协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现和发展的能力、理论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但是很多学生都没有具备。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均需要学生在司法实践中获得,本科四年学制实践机会不足,致使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欠缺。[4]

2.社会资本不足。社会资本主要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个人发展所必要的资本之一。科尔曼在论述他的社会资本理论中曾指出:“社会资本是影响个人行动能力以及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资源。”社会资本可以弥补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有助于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机会。对在校的法科专业学生,大都没有积极走出校门,获取到律师事务所或政法机关向法律界的前辈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务学习相结合,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导致在参与实践过程中,面对开放的信息源和多渠道的获取途径,不能得到有利的资讯,弥补信息的缺乏,提高就业的机会,这就是社会资本缺失的后果。[5]

3.盲目攀比,就业观念偏差。客观上,不断扩招、司考难、专业的非排他性、法学教育与人才市场的脱节等似乎都是就业难的合理解释,主观上,摆脱“专业不对口”“非传统法律行业不入”等就业观念的桎梏,将法律人的理性思维、法律精神法治理念薪火相传,成了广大法科毕业生应该正视的首要问题。而伴随法学教育的复苏,法律职业经历着由冷到热,由热到高劣汰转换过快,很多人难以认清形势,学生认为自己以后要从事公检法工作或律师工作的占近九成,甚至面临大学毕业时,许多学生仍保持较高的期望值,希望自己能找一份“专业对口”的法律工作。[6]不但进校前存在着盲目报考,而且毕业后又不愿到基层、到企事业单位去工作,造成就业的挤压困境局面。

4.缺乏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法科部分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除了社会对法学人才需求相对不足、招生规模扩大过快和法学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等客观因素外,法科学生没有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重要因素。针对法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对你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回答中,非常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只占3%,有70%以上的学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这一结果与其他类似调查结果都表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的认同存在较大问题,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个人、高校和社会的重要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7]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作为法律人才的培养方,政法院(系)在以下诸多方面的问题,是法科学生就业、创业难的主要原因,比如,盲目扩招造成就业压力,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缺陷,专业口径单一,缺乏具体有效的就业指导等,具体表现在:

1.扩招造成就业压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法学本科教育的快速扩张与法律实务部门有限的吸纳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据教育部2011年统计,目前我国共有623所高校开设法学类本科专业,本科在校生数29 万多人。[8]而无论是法学院系还是在校生的数量,都远远超过法律实务部门的吸纳能力。据初步统计,作为我国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最大需求方,我国法院和检察院系统根据自然减员和发展需要所能提供的职位每年大约为2.5万到3万人。[9]而如果再排除其他潜在的竞争者,如转业军人、社会在职人员、其他层次的法科毕业生等,留给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就更加屈指可数了。

2.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缺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法学教育获得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在法学教育欣欣向荣的今天,其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尤其在缺乏深厚文科学术氛围的工科院校中,法学专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存在的问题相对突出,表现在作为法学教育产品的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而且毕业生就业后的专业适应性缓慢。集中暴露了现行的法科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传统的“一站式”通识教育,严重缺乏职业教育和法律技能等训练,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缺陷,实践教学过程薄弱。我国不同法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开设实训教学的模式各有不同:有的学校开设各类实务课程,如律师实务、企业法律实务、诉讼法诉讼模拟等课程;有的学校建立模拟法庭,组织学生进行诉讼模拟;有的学校在当地公检法等部门或者和企业、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长期实践基地,促进学生实践、实习;以司法考试为导向展开教学,在各院校间比拼司法考试通过率以督促学生参加司法考试等。然而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法学院校经过了这么多的努力,培养的学生却仍然为许多实务部门所诟病。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的某一方面的能力建立与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法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法律思维方式的建立,也绝不可能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或者进行短期的实践、实习,模拟几次诉讼,而寄希望以多么大的提高与改善。此间问题,殊值深思。[10]

3.专业口径单一。我国的法学教育教学正面临着一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法科专业的学生是被按照学校的统一计划来培养的,而不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培养的。由于缺乏学习主动权,导致了专业结构简单,知识体系单一,人才的培养如同流水线生产,难以形成自己的专长和优势。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技术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方向,用人单位也更亲睐综合素质强的毕业生。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活动,必须掌握经济、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和外语等综合知识,只懂得自己的本专业远远不够。[11]

4.学校缺乏具体有效的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集服务与指导一体化的实践过程。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缺乏专业就业创业具体有效的就业指导,这是法科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高校针对法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式还面临就业指导理念陈旧、就业指导的程序设置不合理,就业指导的体系化建设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本位浓厚,服务意识淡漠。服务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环节,在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指导服务的过程中,真正体现大学生作为就业主体的角色意识还不强。政法类高校为了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各种服务,诸如提供各种就业需求信息、举办各种招聘宣讲会、组织就业技巧培训等。但政法类高校固有的行政管理本位思想依然存在,在为学生服务过程中存在服务成效不大,重形式轻内容等现象,虽然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由于机构设置不健全,中心职能难以充分发挥,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就业指导需求,如缺乏专门的就业培训机构、未能充分有效开展模拟招聘、求职成败案例分析、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就业实习等工作。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人数偏少,学历层次差异大、就业实践经验欠缺,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储备,难以达到就业、创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2)分类指导欠缺,指导效果不佳。政法类高校法科学生的培养目标而言,一般可以分为研究型法律人才、实务型法律人才和辅助型法律人才三类。现实中,政法类高校法科学生希望得到的就业指导信息主要包括:国家各级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开选拔政策释疑、法科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指导、就业信息及选材标准的深度解析、就业指导心理调适等方面,但现有就业指导内容难以完全满足上述要求,因此,就业指导应根据毕业生的多元化职业发展目标采取分类指导方式,指导法科毕业生尽早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及专业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分阶段开展职业素质拓展训练,提升就业能力,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促进法科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面向基层法治改革的就业新模式

我国法科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在文科中一直位居倒数第一,其深层原因在于供应与需求的严重脱节,以及对中国法治转型契合度认识不够。构建面向基层法治改革的就业新模式,既是中国法治发展对人才之急需,又是解决法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应当在强化基层审判与检察职能、彰显司法行政的调解、矫正与服务功能,完善企业法律顾问与律师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切实吸纳人才,收到法治改革与就业问题同步解决的双重效果。[12]构建面向基层法治改革的就业新模式,应当体现在:强化基层审判职能,吸收法科生到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重点充实基层检察院,完善派驻机构制度,充分吸收法学毕业生;强化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调解、矫正、帮扶与宣传功能,拓展就业之路;激励律师事务所的人才需求,建立律师见习和专业分工制度;充实企业法律顾问力量,严格执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法科学生就业难,难在供求关系不畅。中国法治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法律专业毕业生,当务之急应当是疏通“供”、“求”间的关系。总体方案是:由中央政法委领导,由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以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编制办、财政部联合制定政策,为法科毕业生就业提供规范依据。[13]

(二)职业去向多元化,化解就业压力

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法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排名前5名的依次是:办公室职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法律职员,其他法律助手,法官及助手。[14]最为法科学生看重和最能体现法学教育成就的职位--法官--竟然只能排在第5位,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上述调查结果与著名学者苏力教授的观点相吻合。苏力教授认为,中国的绝大部分法学毕业生并不从事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职业。他们会到各级政府机关当公务员,到各类公司企业任职,自主经商,进入新闻传媒界,几乎遍及所有的行业,即使进入法律职业界,除了当律师,哪怕身在法院、检察院或司法局,都不一定从事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实务,多数只能从事行政、政策研究等工作,更像是这些单位或系统内的行政官员。即使在就业率近乎100%的北大法学院,也只有大约20%左右的法学本科毕业生才真正从事比较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实务。[15]其他非知名高校的法学院的情况也相差无几。如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每年也只有10%的本科毕业生进入直接运用法律知识的职场工作,而最大比例的学生(40%)进入企业、银行业、保险业等领域工作。[16]

职业去向多元化或者说非法律化是目前我国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客观现象。法学本科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不仅可能从事各类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职业进入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而且还可能从事各种非法律职业工作。事实上,随着法学本科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法学专业毕业生从事非法律专业工作的比例远远超过了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比例。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多方面拓宽法科学生的就业、创业渠道,化解法科学生的就业难题。

(三)探索法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模式

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一个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必要前提,也是高校加强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法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高等法学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教育计划之中,从学生进入高校开始,贯穿于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生涯规划教育让法科学生掌握科学的生涯规划理念、理论,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法科职业生涯规划重点是需要运用各种手段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心理测试,明确其今后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机会对职业前景、社会需求进行分析,按照“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的基本原则,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并形成规划方案,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和基础。制定生涯规划方案,首先对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将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进行最佳匹配,职业定位过程中应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

确定职业定位后,就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主要由分阶段的目标组成。如:短期目标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长远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远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按照规划的时间维度,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4种类型。[17]

(四)加强法科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实训

具有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型的全面知识,精通法律和法学原理,了解法学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掌握它的科学方法论。这是法律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规定了法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性质,是法学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解析能力、创新能力、经验知识、信息知识、缄默知识方面。

法科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须通过实训来完成,而实训的开展应当以本科生导师制的引领作用为基础。本科生导师制度旨在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院办学水平,对开展实训、提高法科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实训分为以下三类:

1.理论类实训。理论类实训是指通过对理论问题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探讨,在理论层面加深学生对专业问题的理解与认知,从而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养的升华。理论类实训不同于日常的专业知识学习,而是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反思和综合运用。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理论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以及锻炼学生研究理论问题的思维能力。理论类实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法学文化沙龙、法律辩论、法学论文探讨等。

2.文书类实训。文书类实训是指通过法律文书等常用文书的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其撰写方法,明确各种文书撰写要求和格式、内容与写作方法,以及各类文书的特别注意事项,从而规范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开展文书类实训可以通过法律文书写作、社会调查报告撰写等方式进行,将讲授与演练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文书写作对法科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这是由法学的学科特点和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实践中,这一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容易被忽略。因此,提高文书写作水平是提高法科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当务之急,意义重大。

3.实践活动类实训。实践活动类实训是指通过各种与专业相关的运用型、实务型、竞技型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专业实践的过程和形式,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现实化、直观化,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职业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实践活动类实训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演练、法律援助、证据调查、甄别与运用等方式来实现。实践活动类实训是学生就业前的一种预习和预演,对增强学生对就业情况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就业岗位的兴趣,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就业信心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3][5][11]练小勃.法科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院,2007(4).

[2][4][6]朱宁.孙玲玲.崔拴林.法科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23).

[7][17]陈维厚.法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提高就业质量的视角[j].理论思考.

[8][16]杨晨光.“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咨询组工作组成立[j].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2日.

[9]李仁玉.张龙.实践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探索[j].当代法学,2008(3).

[10]丁阳东.法学本科实训教学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2年6月(中).

[12][13]汪习根.汪沛.我国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构建面向基层法治改革的就业新模式[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14]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篇7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生涯辅导机制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各大学越来越重视的课题。在对台湾昆山科技大学就业指导开展情况进行考察时发现,其就业指导机构的设置、毕业生的推荐平台和大陆高校差不多,但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机制却比大陆先进得多,也实用得多。

昆山科技大学所称的“生涯辅导机制”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除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其称为“职涯”辅导)外,还包括“生活辅导”“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三方面的内容。昆山科技大学于1999年4月完成了“生涯规划及生活与学习辅导标准作业程序”,并由校长统筹成立了学生生涯规划与辅导中心,推动大学四年一贯化的生涯辅导机制。在整个生涯辅导体系中,研发处实习就业组负责“职涯辅导”环节,学务处生活辅导组负责“生活辅导”环节,学务处学生辅导中心负责“心理辅导”环节,教务处课务组负责“学习辅导”环节,图书馆视讯组负责整个系统平台的维护。各院系还有专门的辅导老师指导学生利用这一系统进行生涯规划。

昆山科技大学“生涯辅导机制”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政府主导,公信力强

根据昆山科技大学实习就业组陈组长介绍“生涯辅导机制”中的核心模块——“职涯辅导”是由台湾地区教育部门主导研发并免费给台湾各大学使用的,这个模块包括“了解职业性向”(UCAN)“职业进路及职场探索”“职场伦理评测”等内容,通过在线测试,分析出学生的各项职业素质,并给出适合的职业选择,形成该学生的“人才DNA资料”,并对该学生的就业意向提出建议,见右表。

系统还提供几十种常见职业的“职场体验”,不仅给出文字描述,还通过视频介绍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场景,让准备选择该职业的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该职业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前景。该系统还可以将学生测试得出的职业能力与该职业的要求相对比,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还有差距,提醒学生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另外,学校自己开发的“学习辅导”模块中有“课程地图”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出所学课程中还有哪些没有达到职业要求,从而帮助学生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职涯辅导”的最大优势是科学系统地帮助学生自我分析,指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并帮助他们根据所选职业的要求来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完成主要课程。此外,这一标准模块是由政府主导,免费提供给学校使用的,而大陆地区的大学目前还没有政府主导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试系统。由政府主导开发这一系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公信力强。因为“职涯辅导”的技术含量最高,测试结果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也最大,由政府主导,可以最大范围选择各方面的专家,最大范围地提供分析样本,整合资源,使系统具有最大的公信力,最贴近学生个体分析和职业实际要求。第二,免费使用,便于推广。该系统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标准模块,供各高校免费使用,所以其普及程度非常高,大规模的使用,又为系统的升级提供了足够多的样本,形成了良性循环。反观大陆地区的大学,因为没有政府主导研发职业生涯规划测试系统,只能从社会上购买,对这些公司并没有有效的认证,系统的公信力没有保证,且由于这些公司软件的销量有限,前期开发投入比较大,价格昂贵,动辄十几万、几十万,也不是一般学校能够承担的。

二、学校参与,辅导全面

除了由台湾地区教育部门主导研发的“职涯辅导”以外,昆山科技大学还自己开发了“生活辅导”“心理辅导”“学习辅导”三个模块。“生活辅导”主要包括介绍学校的奖(助)学金制度、导师制度、学生宿舍规划、设施建立与维护、学生自治团体、校外租屋资讯管理与提供等有关学生在学校生活方面的内容;“心理辅导”由学务处学生辅导中心负责开发与维护,包括三级预防(性别平等教育宣传、自杀防治、高危险个案节选)、生命教育、生涯规划、友善校园、性别平等教育;“学习辅导”由教务处课务组负责开发与维护,通过学校、各系(所)依照PDCA(plan,do,check,action)落实教学目标、核心能力与基本素养,并根据同学的考核成绩制定课程地图,绘制能力成长曲线,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业水平及能力成长,根据未来职业需要以及老师辅导完成学习任务。

如果说“职涯辅导”是对所有学生的“标准餐”,那么其他三个项目就是昆山科技大学根据学校要求以及学生成长情况量身制定的“套餐”,几个项目组合到一起,基本上把学生在学校里成长所需的指导都包括了。比如心理辅导里面还包括婚姻家庭的内容,学校邀请婚恋方面的专家来学校作报告,然后制作成视频挂在网上,让感兴趣的学生观看学习。除此之外,还通过其他渠道搜集一些婚恋题材的内容加载到这一模块中,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学业辅导”中有一个“课程地图”,对照该专业未来就业能力需要,列出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根据学生所学课程的成绩和就业能力要求等因素绘制课程地图,学生进入系统后,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一目了然。

三、科学分析,一“台”多用

昆山科技大学的“生涯规划及生活与学习辅导标准作业程序”是一个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业、心理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并由辅导老师根据分析结果提供指导。这一平台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作用。

1.为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

作为就业指导课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确定未来的就业方向时,可以先通过在线测试,看一看自己是否能够达到这一职业要求,如果不能,差距在哪里?是否能够弥补?每个职业都有特别的能力要求,比如教师这一职业,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有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这个系统,特别是政府主导的“生涯辅导”模块,就是提取每一个职业特定的职业能力,在采集大量样本的基础上,为职业能力赋一个平均值,然后把参与在线测试同学的分值与之比较,形成一个曲线图,如果学生的各项得分都低于平均值,那就得考虑是否放弃这一职业;如果大多数高于平均值,那就在几个有差距的地方努力提升,争取能够胜任这一职业。比如下图所示的职能分析图表(折线图)就清楚地显示出受测学生在一些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上与大众水平的比较。

2.为高中生选择学校或者专业提供参考意见

高中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接触社会较少,在对未来的职业选择上也处于懵懂的阶段,别人在提供参考意见的时候,往往只从学校的名气和某个行业的收入水平出发,很少也无法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兴趣和个人潜力等内在因素。昆山科技大学与多所高中合作,为高中生选择大学和专业提供服务。因为系统内包括很多职业的“职业体验”,学生可以通过视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将来的工作环境,发展前景以及收入水平等,再根据系统提供的测试结果,看看个人的条件是否适合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这样一来就能够科学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或者学校。

3.方便招聘企业选拔最合适的人才

企业到学校招聘时,对一些关键岗位的人才选拔非常慎重,而有的时候这一类的岗位竞争还会很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昆山科技大学为企业提供学生通过测试平台得出的职业测评作为参考,比如其课程地图、职业能力测试曲线、实习情况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是企业无法在简历或者面试过程中获得的,从而能够帮助企业更加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选拔人才。

目前很多国内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方面做得不够好,作为就业指导的前提和基础,职业规划辅导如果没有科学全面的测试系统,在对学生指导时,只能是纸上谈兵或者仅仅依靠指导者有限的个人经验。通过对昆山科技大学“生涯辅导机制”的考察和学习,笔者得到两点启示:

第一,各大学尤其是高职院校要深刻认识到建立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系统的重要性,达成由政府层面主导建立统一测试平台的共识,通过不同的场合积极向上级呼吁,推动政府早日重视,及时组织力量开发出适合国内实际的职业生涯测试与指导系统,保证测试及指导的公信力。

第二,学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实力的公司,引进或者共同开发职业规划测试与指导系统。职业规划作为就业指导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合适的测试系统作支撑,在指导时只能“纸上谈兵”,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就业指导只能集中于面试技巧、简历制作、企业引荐、毕业派遣等浅层次内容。开发或者引进一套职业规划测试与指导系统,使就业规划指导切实可行,在对学生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个人潜力等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学生的就业意向或者岗位选择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篇8

【关键词】生涯辅导;个案研究;实效性

1 研究综述

1.1 相关概念

生涯,英文为career,从词源看,来自罗马字Via carraria及拉丁文carrus,均有古代战车之意。career一词在希腊有“疯狂竞赛精神”的意思,后来引伸为道路。现常指人生的发展道路,也指人或事物所经历的途径,还有人把它看作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过程,或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和职位等。[1](P.3)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舒伯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同时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2]生涯辅导的前身为职业指导,始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帕森斯(Parsons)的职业指导工作,而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职业与职业指导、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生涯辅导、生涯发展与辅导。[3]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萨帕(1976)[4](p.19)将生涯定义为“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变方向和历程,包括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类型;它也是人自青春期至退休之后一连串的有报酬或无报酬职位的总和,甚至包含了副业、家庭和公民的角色。”

1.2 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以关键词“生涯辅导”进行搜索共搜索到589篇相关文献(截止2014年6月15日)。从关注的时间点上看,最早涉足这一研究领域的有尤敬党、吴大同(2001),池忠军(2001),林永和(2001),权福军(2001)。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生涯辅导进行了研究,主要还是侧重在理论的普及探讨。随后生涯辅导逐渐被广泛关注,研究文献也日渐增多。

我国学者陈德明在2011年对我国生涯辅导研究进行过综述。他通过中国知网相关主题文献分析认为,从2000到2011这十年间学界对生涯辅导的研究日益重视,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生涯辅导的定义、实施原则、对象内容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等方面。[5]通过关键词补充文献检索发现,我国生涯辅导研究的内容并不限于以上的综述,而是更广泛和多样化。这主要体现在如下:生涯理论的发展与综述研究(龙立荣,李晔,2001;崔小蕊,2012);生涯辅导模式的架构研究(彭雪华,2012;吴成国,谢华,2008);欧美、日本等国家的生涯辅导研究(杨迎春,2009;彭正军,李蕾蕾,2006;赵荣生,2011);生涯辅导的理论方法与对策的研究(叶晓燕,2006;王剑敏,2012);团体生涯辅导效果的研究(张莹,李`,曹丽影,2009;高洁,2008);基于CIP理论的生涯辅导研究(周伟珍,2009)、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生涯辅导研究(沈红,2003;赵荣生,2011;韩学芹,2013);另有少数学者关注并研究高中、硕士阶段的生涯辅导(桑生华,2014;景亮,2013)。在生涯辅导个案研究方面,目前文献发现仅有刘涛(2011)和雍克勤(2010)在个案研究方面做了尝试,刘涛以系统基模为基础对大学生生涯辅导的个案进行了呈现;雍克勤则以咨询师的身份呈现了一份完整的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个案报告。

1.3 研究述评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当前的研究在理论上没有明显创新,多数依旧是国外生涯理论的梳理与重述,在本土化的研究上有学者进行了努力和尝试,但实践的效果如何却很少有跟进的研究成果呈现,对生涯辅导的个案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鉴于生涯辅导现有的研究现状,再加上生涯辅导理论创新不足的现实,理论的创新需要本土化的大量实践才有可能。因此,生涯辅导的实效性研究、案例研究将成为生涯辅导未来关注的一个热点。

2 案例报告

2.1 一般资料

陈天(化名),男,21岁。大专二年级学生,大一的时候就读旅游管理专业,大二转读英语专业。父母是农民,热情朴实。父亲在他14岁时因故丧失劳动能力,母亲从此成为家庭的顶梁柱。有一弟弟,辍学在家务工,父母之间关系和睦,他和弟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和。祖上都是农民且一直居住在农村,称自己封建思想严重。家族无精神病史。

陈天从小学到初二都比较有优越感,那时父亲开车赚钱,家庭比较宽裕,初一时的梦想是当个明星。可初二那年父亲出了变故,从此家庭境况大变,打那时起他也开始变得不自信起来,并且开始觉得应该努力学习才是正途。上高中时,陈天由于英语成绩好(150分的试卷能通常都能考140分左右),在学校小有名气,高中时的梦想就是考上某外国语大学,将来毕业了当个翻译官或者外交官。可高考成绩并未能让他如愿考上理想的学校,最终只上了现在的一个专科学校,从此之前的一些理想不再敢奢望。另外陈天还有慢性病,会被一些行业的潜规则排除在外,这也让他感觉极不自信。

2.2 辅导过程

大学一年级上半学期末由于转专业遇到了一些问题,曾找到我说他想退学,于是我约了个时间和他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给他摆出了退学与继续完成学业的未来比较,最终让他自己选择是否退学。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继续完成学业,而且也如他所愿地转到了他心仪的英语专业,而且在专科阶段就决定继续选择了专接本。在大二即将结束的那个学期,他又主动联系到了我。首先说的是一些感激的话语,可能如果不是那次谈话他可能早已经退学了,但我肯定地告诉他主要的抉择都在他自己,因此要感谢自己才对。这次他主动找到我是因为迷茫了,他虽然已经确定要接本学习,但对未来依然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

这次的辅导我们约定为一个正式的生涯辅导,因此时间拉得比较长,总共进行了四次咨询,前前后后差不多有三个月的时间。在第一次的辅导时间里,我们一起商定咨询目标和方案,同时进行了兴趣探索;第二次的咨询因为间隔时间较长,因此首先进行了咨询目标的澄清和再确认,接着进行了自我能力发现和价值观的探索;第三次的咨询从他的家庭作业生涯平衡单开始,由于陈天还是纠结困惑,于是在现场使用的行为治疗法的“空椅子”技术帮他澄清决策,最终在这一技术的辅助下,他内心有了自己的决定;第四次的咨询从他自己的陈述开始,陈天说他回去后想了很久,也向周围的朋友、同学和亲人请教过,收获挺大的。他自信满满地说他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为了帮助陈天更加明确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我运用了想象引导的技术,启发他对于自己的未来进行想象。陈天按照我的指导语,在我的提示下进行了充分的想象。他想到十年后他在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工作,负责培训及学校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培训机构小有名气,在同学中享有一定的声誉。他的父母也随着他一起进城生活了,不用再为了生活到处奔波打工。唯一的一个弟弟也在他的影响下积极工作和生活了。他们一家生活得很幸福。想象之后,陈天显得很高兴,他说他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认真地这么生动翔实地想象过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有的也只是一种模糊的向往。这一次的想象事实上是对于自己思绪的梳理,是对于自己发展目标的确定和信心的坚定。

明确了未来的目标方向后,我问陈天将来要如何更好地达成目标时,他说他会制定一个详细的行动计划。听到这儿,我感到由衷的欣慰。生涯辅导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儿,能提供给陈天的只是一种方法、一种陪伴、一种理解、一种支持,我不能去代替他做出决定,只有他自己才能真正的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2.3 辅导后的观察

辅导结束后虽然没有再和陈天保持联系,但平时通过即时通讯还有他同学的反馈,我了解到陈天在求助后有了较大的改变。他至少自信了、充实了,而且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充满激情的。也许有其他的许多因素促进了他的变化,但我还是相信个体的关注和辅导给了他很大且明显的帮助。

3 结论与讨论

3.1 个体生涯辅导的实效性

从上面的生涯辅导个案来看,生涯辅导对个体的生涯决策及发展是有明显帮助作用的。上述案例中的陈天从极度不自信地绝望想退学,通过生涯辅导,他重新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也发现了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同时也挖掘到了自己内心的价值观,也由此他开始积极地学习生活并规划自己未来。这个案例的实效性不仅帮助到了来访者自己,同时也可以把他作为典型案例分享给和他困惑相似的来访者,从而帮助到更多的来访者。

3.2 个体生涯辅导途径反思

上述个案中的来访者陈天曾经是我的学生,在他大一的时候单独约谈话过一次,据他后来的反馈,就是那次谈话改变了他退学的想法,同时我的个人经验也给了他很大的激励,可以说那次谈话对他的人生是有帮助的,可那次谈话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生涯辅导。大二学期末的他主动找到我的那次才是真正意义的生涯辅导,而且也完全是按照生涯辅导的职业规范进行的,其中也使用了生涯辅导程序化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前前后后延续了三个月的时间,最后效果良好。一次非正式的谈话和一次规范的生涯辅导,于同一个体,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于是有一个问题自然呈现,那就是生涯辅导在现实中的实践到底是应该规范还是应该随意或者灵活处理呢?我现有的经验是生涯辅导应该人性化和多元化。

3.3 个体生涯辅导实效性评估困境

个体生涯辅导的实效性虽然明显,但这毕竟是来自主观的观察和判断,而且,在职业道德约束中有一条规定是咨询关系结束后咨询师应该主动告知来访者两人之间的关系结束,这么规定的初衷是为了避免来访者咨询师的心理依赖,这样一来,辅导的实效性就愈加不好跟踪和评估。因此,个体职业生涯辅导的实效性该如何去科学评估或评判,这可能是今后需要长期实践和关注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程肇基,廖萍蓉,陈发云.大学生体验式生涯辅导及其实施例举[J].青年探索,2006(6):55-58.

[3]李斌.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D].2005.

[4]张添洲.生涯发展与规划[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

上一篇:民政助理员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初中学生考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