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会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8 01:10:42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1

(一)信息披露存在重大遗漏,充分性不足

上市公司应“依法充分公开内容完整的财务报告,充分公开实际发生的法定重大事件范围内的事项”。而事实上,在信息披露中,不少上市公司报喜不报忧,对有利于公司的会计信息大量甚至过量披露,而对不利于公司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却惜字如金,甚至三缄其口;对应披露的信息不作全面的披露,而是采取避重就轻的手法,故意夸大部分事实、隐瞒部分事实,误导投资者;对有披露义务的事项如蜻蜓点水,点到即止。主要表现在对偿债能力、披露子公司和分公司的信息、关联交易及一些重大事项的揭示不够充分现。

(二)信息披露严重滞后,不及时

信息披露不及时已经成为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一大顽症。按照我国《证券法》的要求,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上市公司应立即编制重大事件公告及时向社会披露,但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违规案例中,信息披露不及时并不少见:如“漂河银鸽”委托理则,买入“银广夏”股票,投资损失L亿元未及时披露;恒泰芒果对于公司涉诉事项的披露更是缓如“慢郎中”。经注册会计师签证的会计报表应当在第一时点向社会公众公布,即在报表签证后的两天以内,但实际上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满足了这一披露要求。在证券市场上,时间就是金钱,财务信息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及时性,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一方面无异于为内幕人员利用时间差进行内幕交易、牟取暴利或及时避险大开方便之门,从而使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则必然失去它的决策相关性,降低了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这对于普通的中小投资者而言是极不公平、不公正的。

(三)信息披露严重失真,虚假信息泛滥成灾

这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一个问题。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必须准确、真实,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近年来,虽然有关方面己愈来愈重视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断制定、完善相应法规,并加大了监管和处罚的力度,但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肆无忌惮地在财务会计信息上弄虚作假,致使虚假信息泛滥成灾。从1996年琼民源年报中所称的5.71亿元利润中有5.6亿元是虚构的,占到总利润的99%以上,再到银广厦在199~200年间就虚构745亿元利润,上市公司虚假会训信息披露就没有停止过,而且在升级,对中国证券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信任危机。

(四)信息披露严肃性不足

会计制度作为指导各企业进行会计处理的规范,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但在现实中,一方面,由于监督措施不力,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局部利益而在会计处理上“各尽所需”,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置会计制度规定于不顾,完全按厂长、经理的意图进行会计处理,导致核算不实、数据不真,或设置“两套帐”以应付财政、税务等机关的审查。另一方面,证券监管部门一直强调,上市公司必须在指定报刊或网站上信息。然而总是有个别的上市公司不分时间、场合随意地披露,或者在中报、年报后又不少补充说明。“银广夏造假事件尚在调查之中,该公司就在没有正式刊登公告披露信息的情况下,向媒体信息,并大谈公司重组事宜,从虚假披露信息走向随意披露不确定信息”的事件就是明显的例证。有些上市公司刘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有解释性说明、保留意见、拒绝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置之不理,没有提醒投资者注意;有的公司在年报摘要中对注册会计师说明段所涉及的问题“三缄其口”;有的公司虽是“合规”地省略了会计报表附注,但其经营中一些不容忽略的重要信息也被“淡化”处理了。会计制度的严肃性受到严重损害。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分析

从博弈论角度看,制度安排就是博弈的规则,有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当事人就有相应的对策行为,产生相应的均衡结果。同时,制度安排又是博弈的结果,不合理的或不完善的制度安排会在不断进行的“动态博弈”中不断演进、完善,最后达到一种新的均衡,也就是说,制度设计者和制度执行者之间进行的是一个动态博弈,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应该不断完善。要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达到真实、充分、及时的要求,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使市场上的各种信息动态化、明朗化、公开化,监管部门据此来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实现竞争的公平。

(一)建立健全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会计规范体系是上市公司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的规范和准绳,只有先规范了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生成客观公允的信息后,才谈得上信息如何披露。而在信息披露规范体系中,会计准则是核心。因此,治理会计信息披露应当首先治理造假的环境,适时地修改、完善会计准则及统~会计制度,使会计信息的生成、披露更加规范、恰当。

(二)建立健全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督体系。公正有效的审计制度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化的必要保证。要进一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的运作,把好审计、资产评估等中介性工作,发挥其监督作用,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完整性。倡导并支持事务所采取合伙制,促使事务所尽快律立新型管理体制,大力增强其独立性,提高其防范风险的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

(三)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力度

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的法律环境,防范和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就必须运用法律武器,增加执法和司法的投入。立法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规范,对会计信息披露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实施制裁,并对利益受害者提供经济补偿。除了目前正在执行的《证券法》、《公司法》等以外,还应制定其它相关的法律,以弥补在信息披露操作程序、方法、处罚等方面的空白。法治完善的要义之一,是法律所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有平等的参与权利,法律得到公平有效的执行。制定法律法规只是开始,最重要的是这些法律法规必须得到严格的执行。

(四)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目前要求监管部门全面、细致地监管每家企业,这不现实。如果证券市场上的参与者都有造假动机,再健全的监管体制也是管不过来的,要从根本上改善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就得注意加强伦理道德建设,以诚信为基础。诚信的建立不应仅仅局限在道德范畴内,还需要在立法和制度上有所安排。惩罚失信者固然能够解决部分失信问题,但不能铲除失信生存的土壤。国家应当通过构建长期的诚信体制,使诚信者确切地知道今天的诚信会换来明天的财富。为此,政府应积极推行“以德治国”的思想,改变目前的会计工作领导体制,赋予会计工作者以独立性,其核心内容是将具体会计工作人员从会计主体中独立出来,摆脱会计主体的实际控制,营造一种能言、敢言、言真的环境。

总之,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制度体系,不仅涉及证券市场的制度立法,而且还涉及到道德伦理问题,单从某一方面出发应该说难以从根本上予以全面解决,只能在剖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各方面的改革为基本立足点,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逐步地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蒋义宏:《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版

2、吴中春,朱明秀:《会计信息失真与股票投资风险防范》,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

3、吴弘:《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法律调控》,法律出版社年版

4、郭俊秀,蒋进:《证券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叶林:《证券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编,《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范(200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7、徐经长:《证券市场会计监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摘要:我国的证券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来说,还处于逐步成熟和发展阶段。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主体,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的上市公司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地发展壮大,已经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有生力量。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实际出发,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现存主要问题及,提出一些规范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对策。希望对广大投资者及信息需求者有所裨益。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会计信息,外部监管对策探析

 

一、问题提出: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监管主要是由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外部监管,由于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谋,必然导致监管效率下降,可能导致全局性的信息监管者市场信用缺失。从微观上看,这种现象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信任度下降,影响上市公司的市场融资;从宏观上看,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甚至危及证券市场甚至金融市场的安全。

二、监管的机理

在证券市场中,基于利益控制的需要,必然存在与利益相关的信息控制者和信息共享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是利益控制权不对称的结果,只有利益控制者才能成为信息控制者财务管理论文,在信息控制者不能确定信息完全披露是否对自己最有利的情况下,不完全披露信息往往成为首选,因此,信息不对称成为普扁现象。基于市场信息的资源配置机制将失灵,政府监管不可避免。从这种意义上讲,信息监管者角色的重要功能是控制或弥补信息控制者与每一个监管主体都能够从证券市场的整体利益出发,保护广大投资者的会计信息共享权利,提高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不同层次会计信息监管者的不同利益目标决定了他们在监管目标上的不完全一致。

在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监管机制的链条上,会计师事务所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但遗憾的是,不管是从制度设计上来看,还是从制度实践结果来看,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信息监管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问题,也就是说,会计师事务所从制度安排上拥有对上市公司定期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监管权利,但是,制度并没有安排某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个体监管对象,或者说,具体的会计师事务所并不必然拥有对任意上市公司的监管权利,权力与权利的不对等导致制度性监管真空。由于上市公司只是其利益控制者的创利组织,高管层拥有实质性的委托具体监管者的权利,从这一角度来看,可以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如果获得会计信息监管权利财务管理论文,就必须进行会计信息监管权利的竞争,只有如此才可以获得其监管利益——审计费,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会计信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合作关系甚至合谋关系的建立几乎没有阻碍。

从整体来看,证券市场的上述信息合谋行为,可能导致全局性的信息监管者的市场信用缺失。从微观上看,这种现象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信任度下降,影响上市公司的市场融资;从宏观上看,可能危及证券市场甚至金融市场的安全,如2008年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实证研究显示与证券市场会计信息透明度差直接相关,其中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各种中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中介在中国证券市场上遭遇诚信危机,这些可以说明,不管是在发达证券市场还是在不发达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监管机制都是不完善的。

三、对策探讨

制度是人制定出来约束人的,而约束行为又需要人来执行。由于制度执行往往与特定的利益关系直接相关,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如果制度执行人太多,则往往会形成一种制度执行权的竞争机制,这种竞争机制的导向一般是:直接利益越大的制度执行权,其竞争者越多,如多头收费现象;直接利益越少的制度执行权的竞争者越少,如生态保护等。证券市场监管行为直接影响市场资源的配置方向,因而利益含量巨大财务管理论文,必然引致众多的权力机构参与监管权的竞争,很容易形成监管多元化格局,导致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监管权的竞争性制度安排。随着监管者数量的增加,监管者群体中出现机会主义的概率迅上升,只要会计信息监管者不能肯定其他监管者会遵纪守法,机会主义者必然会出现,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惩戒效应与投机者的示范效应相抗衡,则会计信息监管权的执行效率必然低下,因此,我们试图从两方面提供解决问题之道:

1、长期策略:精简会计信息监管者

所谓精简会计信息监管者,就是将我国现有几千家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尽快组建成如国际“四大”一样不超过十家的大所。目前我国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当前普遍遇到了瓶颈,很难有新的突破。近几年来,国际四大纷纷与国内大所合并或建分所,已经加快了占据我国审计市场的步伐,如果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不对审计水平进行提升,只能等待在近乎惨烈的竞争中被逐渐蚕食。那么,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如何增强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呢?笔者建议:(1)因客户和会计师事务所均有大中小之分,从政策上引导客户与会计师事务选择在规模上匹配,即大客户选聘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中客户选聘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小客户选聘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这一建议已在2009年10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9] 56号)中得到推荐,笔者甚至从政策上鼓励“小”客户选择“大”所。(2)实施行业结构调整组建强大的会计集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因为联合兼并是改变经营结构单一、服务功能不健全的一条有效途径,走集团发展的路子是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改变现状、增强实力的最好出路;通过联合兼并扩大规模财务管理论文,能够迅速提高实力;目前国内事务所普遍规模较小,从业水平偏低,单靠各自的实力,很难在短期内使业务水平得到迅速提高,而通过国内事务所之间的联合兼并,可以迅速解决这些难题,并可以在合并后充分发挥在某些行业业务领域内的优势,发展特色经营,实现科学管理。 因此,只有通过采取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以执业质量高、信誉好、规模大的事务所为'龙头'的集团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联合体,才能进一步提高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能力。2、短期策略;建立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配对机制

现有会计师事务选择除了事务所本身资格条件限制外,基本不受需方的影响,目前双方的选择完全是“自由恋爱”下多因共谋的结果,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必然导致独立审计失效,笔者认为应在满足需方要求的前提下利用统计中的双盲规则和数据库技术来实现需方与供方的自动配对机制,内容如下:(1)维持原有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制度,保留其对上市公司提供会计服务的功能。(2)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及CPA数据库,数据库完全公开,数据库包括普通库和资格库,只有符合特定规则的会计师事务所、CPA才能进入资格数据库,才有资格参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审计过程,暂时不符合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CPA进入普通库,一旦符合条件财务管理论文,即被转入资格数据库。普通数据库的会计师事务所、CPA只能进入非上市公司日常会计服务工作及其会计信息监管过程,如果资格库成员在审计中违规,轻则进入普通数据库,重则从数据库中永远清除进入资格并备档。(3)建立上市公司数据库。(4)确定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随机配对规则。首次使用数据库之前对所有主体赋相同权值,即被抽中的概率大小相同,严格按照随机抽样规则从上市公司数据库和会计师事务所随机抽样配对,该过程必须公开进行,接受社会监管,并由公证部门参与,随机配对过程包括以下程序:①按照随机规则对上市公司进行配号,号码从1到N(上市公司总量);②按照随机规则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配号,号码从1到N(会计师事务所总量);③对两列号码进行随机配对,现场公布配对结果。三个过程分别在三台独立的计算机中同时进行,不分先后,即整个抽样配对过程完全双盲,从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配号,到号码配对过程独立、同时进行。(5)如果某一会计师事务所的CPA不够,只能从资格库中随机抽取CPA。(6)配对结束后,会计师事务所按照规定时间、程序、方式完成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审计结束后按照规定程序、方式及时对外公布规定信息。(7)每年对审计结果进行抽查,对有问题的会计师事务所、CPA,根据问题严重程度进行处罚,严重的清除资格或暂停资格,情节较轻的降低其权值;对于表现优秀的会计师事务所、CPA在一定范围内按照规则增加其权值财务管理论文,这样,可以通过引入优胜劣汰及声誉机制实现对监管者的激励约束。(8)审计费用按照上市公司市场规模(股本、资产、部门数等)确定,在抽样配对前务必上交证券市场监管机构保管,在审计过程结束后发放到对应会计师事务所、CPA,该审计过程既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对定期报告的审计过程,也包括审计结束后监管部门对审计结果的抽样检查过程。

上述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随机配对规则实施,建立了事务所与上市公司之间的整体对应关系,而不是单纯的一一对应关系,确立了会计信息的公共品性质;破除了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控制者之间的利益共享关系,还会计信息监管权之中立面目,为实现其公众利益导向建立制度基础;把市场机制与政府运行机制有机结合,既避免了市场机制过度极化效应(强者更强),又避免了政府集权机制下的懒汉效应(收益与工作能力之间弱相关)。

参考文献:

1、吴水澎,论会计信息资源配置机制,《会计研究》,2004第5期,P3-7。

2、毛洪涛,吉利.2005.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评估.会计研究,9

3、刘玉廷,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与发展进程中新的里程碑,《会计研究》,2009第10期,P6-7

4、龙小海,审计回扣、审计质量、审计监管,《会计研究》2007第8期P56-58。

5、梅国平等,2008,基于统计方法的会计信息失真识别研究,科学出版社。

6、杰夫·马杜拉著,刘明辉译,2009,会计舞弊——投资者人人须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3

[关键词]关联交易内幕交易利润操纵

一、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主要指构成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交易,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资源或义务的转移是关联交易的主要特征。关联交易的关联方往往是能够控制公司或对公司产生重大影响的大股东及其关联企业。大股东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成为企业的内部人和中小股东的人,它们可以利用操纵交易价格的非公允关联交易等内部交易方式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剥夺中小股东的利益。

二、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可能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1.利用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

内幕信息是指为内幕人员所知悉的,尚未公开并可能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重大信息。内幕人员是指由于持有发行人的证券,或者在发行人、与发行人有密切联系的公司中担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由于其会员地位、管理地位、监管地位和职业地位,或者作为发行人雇员、专业顾问履行职务,能够接触或者获得内幕信息的人员。内幕交易是指内幕人员和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内幕信息的其它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泄露内幕信息,根据内幕信息买卖证券或者向他人提出买卖证券建议的行为。

很多时候内幕人员都是关联方,他们为了各自的获利或避损的目的,利用其特殊地位或机会获取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内幕交易虽然在操作程序上往往与正常的操作程序相同,也是在市场上公开买卖证券,但由于一部分人利用内幕信息,先行一步对市场做出反应,因而内幕交易损害了上市公司的利益,侵犯了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证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秩序,违反了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2.操纵利润从而产生虚假的利润信息

关联交易下的利润操纵是指利用关联方关系进行交易,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支配和控制利润,以达到操纵者不正当的目的的行为。关联交易下的利润操纵往往利用了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往往存在于控制或被控制、共同控制或被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各方,即建立控制、共同控制和施加重大影响是关系方关系存在的主要特征。关联交易下的利润操纵一般出于配股、保牌或逃税的目的,其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它既损害了上市公司的形象,也扰乱了证券市场的秩序,更侵犯了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必将受到国家政策、法规、制度的严厉制裁。

3.操纵市场从而制造虚假的证券市场信息

操纵市场主要以获取利益或减少损失为目的,利用资金、信息等优势或,利用虚买虚卖、连续交易、散布谣言、提供不实资料等手段,制造繁荣交易假象,以抬高或压低证券市场价格,故意使公众投资者对证券价格走势产生错误判断,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制造证券市场假象,诱导投资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作出证券投资决定,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的行为,自己趁机获取利益或避免损失。

三、完善关联交易的几点建议

1.建立严格的监督和处罚体制

公司内部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内部控制要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建立全方位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

同时鉴于我国上市公司在关联交易方面的混乱状态,以及因管理不善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加快改进和完善有关信息披露即交易管理的法规、法制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一旦发现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通过关联交易制造了虚假或显失公允的利润,立即取消其配股资格,打入“ST”黑名单,同时对其管理层以及中介机构进行严格处罚。这样既是对上市公司的警告,又是对众多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超级秘书网

2.强化关联交易的披露

国家应尽快出台政策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必须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关联方交易信息,以使社会公众能够对该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作出合理评价。在财务报告附注中不仅要披露关联方、关联交易、关联交易的内容、结算金额等及对公司损益的影响,还应披露以下内容: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或经营发展存在重大影响的关联交易,不仅应对这些交易予以披露,而且应该披露其影响程度。要求企业加大表外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量,如关联交易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的影响以及注册会计师、独立董事对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和定价方面的意见等,帮助非关联方对关联交易的公允性做出判断。

3.强化注册会计师对关联交易的审计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4

内容摘要:本文以2002-2006年上海、深圳证券市场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审计质量和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稳定性检验。研究发现,审计质量对权益资本成本有重大影响,具有高质量审计的公司权益资本成本较低。

关键词:审计质量 权益资本成本 证券市场

引言

独立审计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外部监督机制,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更多体现为信息功能。由于审计的重要性,国内外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已有丰富的研究。权益资本成本是公司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从本质上说,权益资本成本是公司融资的机会成本,是公司融资进行风险项目投资必须要达到的最低利润率。权益资本由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筹得,因此从投资者角度来说,权益资本成本是在一定的公司风险状况下,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因素是公司财务的重要研究课题。传统文献关注宏观经济状况、公司基本财务特征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近年来,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也受到关注。但是国内对审计质量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却研究较少。

文献回顾

从国内外文献来看,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研究

理论研究方面,DeAngelo(1981)提出了“声誉理论”,认为审计规模会影响审计人员的动机,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事务所能提供更高水平的审计质量。Dye(1993)提出了“深口袋理论”,认为大事务所往往更有动力去发表准确的审计意见,因为其诉讼成本较高。实证检验方面,Clive S.Lennox证实了“声誉理论”和“深口袋理论”的合理性。DeFond et al.(1999)以1993-1996年中国市场为研究对象,结果都显示事务所的规模显著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国内学者对审计质量与事务所规模关系问题也有大量研究。王振林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上,审计费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差异。李树华的研究发现,大规模事务所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显著高于小规模事务所,从而得出大规模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显著高于小规模事务所的结论。另外,王跃堂、赵子夜、蔡春等学者都得出结论,表明事务所规模越大,独立性越强。

(二)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的研究

事务所行业专长是指审计师拥有的对某一行业的专有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计师的专业技能。由于事务所的独立性和专业技能基本决定了审计质量,所以事务所行业专长自然就成为了影响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Owhoso et al.(2002)研究表明,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更好地发现会计错报和违规,行业专长与审计服务的可信度成正相关。Krishnan et al.(2003)以“六大”的客户为研究对象,发现相比其他客户,拥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的客户具有更高的盈余质量。国内关于审计师行业专长方面的研究成果还非常少。叶丰滢在其博士论文中(2007)考察了事务所行业专长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具备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给客户带来更高的附加价值,并能潜在地提高审计师的审计质量。

(三)审计意见与审计质量的研究

Dnopueh,Holthausen和Leftwieh(1986)的研究显示,市场对媒体披露的非标准意见表现出强烈的负反应。李增泉(1999)考察上市公司1993年至1997年的审计意见,发现收到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与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在年报公布前后有不同的市场表现,进而得出结论:审计意见会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单鑫(1999)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对保留审计意见的披露有显著的负反应。

(四)审计轮换与审计质量的研究

Ann Vanstraelen (2000)研究发现,会计事务所在审计任期的前两年,更倾向于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但是随着审计任期的增加,事务所更倾向于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可见其出具“非标”意见的意愿有所降低。Dopueh 等 (2001) 发现,强制轮换降低了会计事务所愿意出具客户所偏好的审计报告的可能性, 因此提高了审计独立性,而审计质量也随之提高。国内方面,曹伟 (2003) 分析了事务所轮换对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得出有必要实行事务所轮换的结论。李兆华 (2005) 运用博弈理论得出结论:事务所定期轮换是解决审计合谋的最佳途径。另外还有其他对影响审计质量因素的研究,如施丹(2011)研究审计师性别组成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研究假设

由于投资者自身专业知识的有限,并且鉴定信息成本较高,投资者往往无法对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质量做出判断。会计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可信度的鉴定结果,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会影响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可见,高质量审计可能通过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增加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可信度,最终对权益资本成本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审计事务所的规模和客户的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假设2:审计事务所的行业专业性和客户的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假设3:审计事务所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发表与客户的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4:审计轮换和客户的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从大所换到小所,会增加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相反,从小所换到大所,会降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

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与界定

1.因变量界定。目前,权益资本成本的估计有很多方法。以往的研究在计算权益资本成本时,一般以当年每股股利或当年每股收益除以股票市价作为权益资本成本。他们的不足是没有考虑企业股利和收益在未来年度的变化。为了克服上述缺陷,Gebhardt 和Lee以及Swaminathan引入了剩余收益折现模型来计算权益资本成本。汪炜、蒋高峰认为GLS方法更能说明中国特殊的市场结果。本文也采用该模型来计算我国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为了增强结论的说服力Ohlson& Juettner-Nauroth(OJ,2005)提出方法作稳健性检验。

2.自变量界定。本文选取了四类变量来对审计质量进行衡量:

第一,会计事务所行业专长。本文对事务所行业专长的研究是基于全样本中“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样本,即本文假设,只有“四大”才具备行业专长。本文基于2002-2006年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数据,采用某事务所在特定行业的市场份额法(IMSik)(Zeff,Fossum ,1967)来测算:

其中FEE为某一客户的审计费用,分子代表i事务所在k行业的Jik家客户的审计费用总和,分母代表k行业中Ik家事务所的全部Jik家客户的审计费用总和。在参考以往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定义:若IMSik大于10%,则说明某事务所在该行业具有审计专长。

第二,会计事务所规模。对这个审计质量特征的研究,同样是通过设置虚拟变量来检验事务所规模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本文首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公布的“会计师事务所百强排名信息”,以“综合排名”作为参考指标排序,将事务所规模划分为两大类:十大、其他事务所。如果选择十大所时,BIGX=1,否则,BIGX=0。

第三,审计意见。表示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简写为 OP),是一个虚拟变量。本文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称为标准审计意见,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及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统称为非标准审计意见。如果上市公司收到的是“标准审计意见”,则设OP=1;反之,如果收到的是“非标准审计意见”,则设OP= 0。

第四,审计轮换。为考察审计轮换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本文设置了两个虚拟变量,Switch-NBtoB和Switch-BtoNB, 分别对审计轮换中的小所换大所、大所换小所这两种情况进行了研究。在前一种情况的研究中,当上市公司将事务所由小所换为大所时,取1,否则为0。在后一种情况的研究中,当上市公司将事务所由大所换为小所时,取1,否则取0。

3.控制变量选取。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审计质量特征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中要控制其它因素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以使我们能较准确地测量审计质量特征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根据国内外已有文献的观点,本文概括了如下控制变量:

第一,β系数,本文采用的β系数为CSMAR数据库中提供的β系数值。

第二,资产负债比(LEV),本文将杠杆率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就是用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来表示。

第三,公司规模,本文预计公司规模与股权融资成本负相关,采用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代表公司规模。

第四,账市比(BTM),账面市值比与股权融资成本相关,但相关关系不确定。

第五,资产周转率(AssetTurn),本文将资产周转率作为控制变量,并预计资产周转率与股权融资成本负相关。

(二)回归模型与变量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审计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关系。本文使用下面的回归模型来检验假设:

(1)

其中,公式中的变量定义在前面已论述,变量代码说明如表1所示。

(三)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由于算权益资本成本时要用到滞后3年的数据,所以本文的样本来自上海、深圳2002-2006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了消除IPO 的影响,选择在2001年12 月31 日以前上市的公司,并且剔除了金融类、ST、PT 类公司。在利用行业平均ROE 估计公司未来的回归终点时,剔除了ROE 畸高( 如100%以上) 的数据和显著为负( 小于-50%) 的数据。对所有计算出来的企业权益资本成本,本文剔除了最高和最低各1.5% 的样本,保留其余的公司样本进入加权资本成本计算并进行回归分析。

本文的资本市场数据和相关的财务数据来自CCER、CSMAR数据库以及手工整理取得,并采用EXCEL和SPSS 等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和统计分析,权益资本成本计算借助 MATLAB 软件。

从表2可以看出,对资本成本模型进行的相关分析中,权益资本成本(CoEC)和所有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相关,并且相关系数符号与预期符号一致。在解释变量中,审计意见(OP)与CoEC显著负相关,说明“清洁”意见(即标准审计意见)能够降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事务所审计行业专长(SPEC)和CoEC负相关,即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比无行业专长的事务所更容易降低客户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CoEC与BIGX正相关,说明选择大型事务所能够给上市公司带来较低的资本成本。

在控制变量中,CoEC与贝塔系数(BETA)、账市比(BVTMV)、财务杠杆( LEV)显著正相关,这与预期相符。贝塔系数(BETA)与CoEC正相关,表明市场系统风险越高,投资者的要求回报率越高,这符合经济学规律。财务杠杆(LEV)与CoEC正相关,说明资产负债率高即长期偿债风险大的公司容易获得权益资本成本。客户公司规模(LNSIZE)与CoEC负相关,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公司比小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更低。资产周转率(AssetTurn)与CoEC也在1%水平下呈负相关关系,说明较高的资产周转率代表较高的经营效率,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从而减少了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

本文执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改变权益资本成本的测算方法。采用Ohlson& Juettner-Nauroth(OJ,2005)提出方法重新计算样本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进行了上述更改后,本文对原模型进行了重新回归。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各个主要解释变量的估计值的大小、符号以及显著性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表明本文中模型(1)的回归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如表3所示。

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2002-2006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审计质量特征是否会影响权益资本成本。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在控制贝塔系数、账面市值比、公司规模、杠杆率、资产周转率等因素的条件下,高审计质量会对客户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产生积极影响。具体可分为如下几个结论:第一,事务所规模与权益资本成本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第二,“四大”事务所的行业专长能带来更低的权益资本成本。第三,“清洁审计意见”(即标准审计意见)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第四,审计轮换会影响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其中,将审计事务所由小所换成大所,对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有积极影响;反之,则会造成消极影响。高审计质量使得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降低,说明低审计质量有其经济后果 ,也说明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区别对待审计质量不同的上市公司。而目前国内的学者对审计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方面的研究甚少,因此有必要鼓励进一步加强审计质量与股权融资的联系,并探讨提高审计质量的途径。

(二)政策建议

第一,鼓励进一步加强审计质量与股权融资的联系,并探讨提高审计质量的途径。高审计质量使得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降低,说明低审计质量有其经济后果,也说明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区别对待审计质量不同的上市公司。而目前国内学者对审计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方面的研究甚少,因此有必要鼓励进一步加强审计质量与股权融资的联系,并探讨提高审计质量的途径。

第二,加强公司治理,尤其是加强公司内部监管机制和信息机制的建设。高审计质量之所以能降低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审计质量提高了公司信息披露的可信性,即提高了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从而降低了投资者的要求回报率。因此,有必要由公正独立的机构开发和建立一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水平传递给投资者,从而使信息披露质量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变得更为明显。

第三,继续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合理的规模化发展战略。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上市公司审计市场行业集中度日趋提高。各类会计事务所的规模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鉴于事务所规模和对降低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有积极影响,应继续鼓励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强强合作来扶持已有信誉和品牌的大事务所,以满足上市公司的需求。

参考文献:

1.Anwer S. Ahmed,S.Rasmussen,Senyo Tse. Evidence on Audit Quality Differences across Big Audits:The Effect of Using an Industry Specialist on Cost of Equity[R].Texas A&M University, 2007

2.Anwer S.Ahmed,S.Rasmussen,Senyo Tse.Audit Quality,Alternative Monitoring Mechanisms, and Cost of Capital:An Empirical Analysis[R].Texas A&M University,2008

3.蔡春,杨麟,陈晓媛,陈任汉.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沪深股市2003年A股年报资料的研究[[J].财经科学,2005(1)

4.李春涛,宋敏,黄曼丽.审计意见的决定因素—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6(12)

5.李淑华.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审计意见之实证研究—统计特征及信息涵义[[J].审计研究,1998(8)

6.刘峰,周福源.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基于会计稳健性角度的检验[J].会计研究,2007(3)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5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分析;缺失值剔除法

中图分类号:F830.91;F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4-0075-05

笔者在《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12期发表的《强制披露规则下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基于沪市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的实证研究》 [1] 一文(以下简称“原文”)中,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6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为契机,利用2006年年报资料,针对沪市828家非金融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原文在发表时省略了大量的分析过程和数据。尤为突出的是,由于技术上的差错,致使笔者在列示相关系数表和报告相关分析结论时出现了错配现象。深入分析这种错配,不仅能修正原文的研究结论,而且能得出对今后类似相关分析十分有用的一些启示。此外,对原文在变量设计、结果解释方面做更深入、细致的探讨,尝试可能的研究设计替代方案对本项研究结论的影响,既有利于使原文变得更为充实、严谨,又能够拓展本项研究,将其进一步推向深入。

一、相关分析中缺失值剔除法的选择对研究结论的影响

原文中,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表显示:沪市非金融业A股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情况与是否海外上市、资产自然对数和外部审计是否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相关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即99%的置信水平)上统计显著;此类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情况与2006年境内审计结果、监事总规模和公司规模排名相关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即95%的置信水平)上统计显著。而原文在报告结果时,笔者提出了外部审计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和盈利能力较强的上市公司有较强的动机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在海外上市、总资产规模大、控制人为国有和规模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也有一定强度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动机的结论。具体情形详见表1。

从表1中不难看出,相关关系表与结论的错配原因在于:原文中相关系数表是由相关分析时采用SPSS相关分析默认的缺失值剔除法及假设测验方法(注:对假设测验方法选择的说明:由于研究进行假设测验时并不能事先预知否定区在左尾还是在右尾,故应选用双尾测验(也称双尾概率法)。笔者试着选用单举剔除缺失值法/单尾测验方法针对原文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其结果为:海外上市(FL)、总资产(LNA)、当年外部审计意见(06AO)、盈利能力(ROA)等4个变量与披露程度(VD)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相关;外部审计是否为“四大”(EXA)、控制人类型(CT)、独立董事工作地点(PD)、公司规模排名(SCA)等4个变量与披露程度(VD)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相关。当然,必须补充强调的是,按照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也是基于剔除缺失值之后所剩余的309家公司的数据,与全部样本数量(828)相差较大。)(双举剔除缺失值法/双尾检验)生成的表格(见表2),而原文结论是笔者根据在分析时改变了缺失值剔除法生成的表格(见表3)作出的。

改变缺失值的剔除法对研究结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笔者认为应从分析缺失值剔除法的区别入手,辨析究竟何种结论更为合理。

单举剔除缺失值法(exclude cased listwise)表示如果某个观测值的所有分析变量中只要有一个带有缺失值,这个观测值就不参与分析。在表3中,剔除缺失值后剩余的样本数量仅为309个。双举剔除缺失值法(exclude cased pairwise)表示在计算两个变量的协方差或相关系数时,只把这两个变量中带有缺失值的观测值删除,即如果一个观测值正在进行相关系数计算的变量中没有缺失值,则即使其他变量中有缺失值,也不影响它参与计算。在表2中,对于每个变量而言,剔除缺失值后剩余的样本数量见“N”行的列示。总体而言,与全部样本数量(828)相差不大。

从研究的目标上看,原文中的相关分析是分析各个变量彼此之间的相关关系,如果某个观测值中某变量缺失,并不影响其他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而且从充分利用数据的角度,相关分析应该选用双举剔除缺失值法/双尾检验法。所以笔者认为根据原文相关关系表(双举剔除缺失值法/双尾检验)得出的结论更能充分反映基于全部样本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毋庸讳言,这种倾向对于其他类似研究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因此,更为合理的研究结论应报告为:海外上市、资产规模大和外部审计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显著地较为详尽;2006年境内审计结果为标准无保留意见、监事总规模较大和公司规模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比较详尽。

笔者认为,在经过分析、得出上述研究结论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公司的总规模越大,监事人数一般也就越多,尽管原文中多重共线性诊断部分没有发现严重的共线问题(在回归分析时不用剔除这一变量),但根据研究结论,资产规模大、监事会人数多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情况较好。显然,国内上市公司监事总规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的关系,以及国内上市公司的监事会在监督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情况时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难以定论。

二、关于外部审计意见类型的选择年度问题

原文在对2006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与外部审计意见的类型相关程度进行研究时,着重研究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与2006年审计意见(06AO)的相关关系;但2006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是否与2005年的外部审计意见相关,原文并未加以分析。

按照常理推测,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外部审计时惧怕作假后吊销执照,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坚持审计独立性。在注册会计师认为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真实、公允和可靠时,他们会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而在外部审计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时,就证明上市公司出现了某些问题。目前,国内外对审计意见和公司信息披露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结论主要有:审计意见与盈余公告信息披露的时间具有显著的关联关系[2-3-4-5]。外部审计出具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较得到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披露其年度报告更及时[6]。经营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会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此类公司也愿意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7]。这些研究结论也大多是在分析当年审计意见与信息披露之间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得出的。

就本项研究而言,在当年审计意见与信息披露之间的相关关系中,由于审计意见一般在公司编报和披露之后,因而似可理解为披露充分的公司倾向于能够得到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这个道理比较直白。实际上,上一年度审计意见在当年信息披露之前,研究二者的相关关系也有一定意义。二者如果显著相关,可能意味着“诚实的公司至少在短期内有充分披露的惯性”,或者可以理解为“上一年度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可能意味着公司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而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更倾向于充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如果潜在的道理主要指向后者的话,那么针对披露出来的内部控制的研究就可能面临严重的自我选择风险了。

本文在原文基础上引入上一年度的外部审计意见这一变量,对2006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与2005年的外部审计意见(05AO)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二者相关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见表4)。而2006年的外部审计意见与2006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相关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可见,当上一年度外部审计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时,上市公司有较强的动机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而且上一年度的外部审计意见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的相关程度,要高于当年外部审计意见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的相关程度。

三、对盈利能力与信息披露相关关系理论分析的补充

如表1所示,如果采用单举剔除缺失值法/双尾检验方法(即如原文报告的研究结论),公司盈利能力(ROA)与披露程度(VD)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相关。尽管如原文所述,它由于剔除的观测值过多,并不构成针对828家样本公司最合理的结论,但是至少对于剔除后的309家样本公司而言具有一定的意义。为此,本文试图补充有关盈利能力与信息披露相关关系方面的理论分析。

根据契约理论,高盈利的公司管理层有更高的积极性对外披露信息,为维持他们的地位、声誉和薪酬安排而提供理由。信号理论也有类似的解释――业绩较好的公司将自愿披露更多信息,以使市场正确评价其盈利水平,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本,或避免市场低估股票的价值 [8]。公司只会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不会披露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9]。而实证研究的结果与上述理论预期相一致,Mark H. Lang 和Russell J. Lundholm 根据1985―1989年间公司信息披露的评分,研究影响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因素,实证结果发现:绩效越好的公司其披露的评分等级越高[10]。J. J. Forker 选择了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的8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业绩因素会促进上市公司自愿披露更多的信息[11]。Gregory S. Miller 也发现随着公司盈利水平的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也会相应提高[12]。我国学者乔旭东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中国上市公司信息自愿性披露程度与公司盈余业绩呈相关关系[13]。

四、关于公司规模排名(SCA)与总资产(LNA)的共线性问题

原文中,采用了Wind金融服务终端提供的公司规模排名指标,作为公司规模排名(SCA)变量进行分析。该指标主要依据公司资产(亿元)、总股本和员工人数,这与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A)变量在一定程度上重叠。在相关分析中,公司规模排名变量与总资产自然对数变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见原文表4,二者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相关)。尽管在回归系数估计及其显著性检验(解释变量强制进入)中(见原文表5,表6,表7),并未发现研究模型具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但公司排名变量在回归分析时应被剔除,在研究中进行向后选择法对变量进行筛选,公司规模排名这一变量也较早被筛选出研究模型。

五、对沪市上市公司遵循《指引》情况及相关反应的进一步分析

原文研究表明,从沪市公司2006年年报反映的情况看,完全遵循《指引》的公司屈指可数。为此,有必要对此展开分析,并追踪交易所和监管机构的应对措施。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指引》于2006年6月5日,要求上市公司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时间与规定施行时间仅有一个月的间隔,与上市公司提供年报的时间间隔也仅有半年左右。大多数公司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合规披露的准备工作,这或许是导致在《指引》实施的第一年只有极少数公司合规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的网站上并未发现针对上市公司在2006年年度报告中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合规情况的调查分析、惩罚措施或对策建议等内容。笔者推测其原因可能有二:第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国证监会考虑到上市公司遵循《指引》的准备时间过短,故在第一年暂不对未合规披露的上市公司进行处罚;第二,就《指引》本身而言,其涵盖面广,但详细程度还较欠缺;同时,并没有提供给上市公司与《指引》配套的应用指南,上市公司遵循《指引》在操作上还有一定难度。

相比之下,美国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披露的要求与指导进程比较合理。作为安然等一系列事件之后的应对措施,2002年6月18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通过会计改革法案――《2002上市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2002年7月25日美国众议院、参议院通过此议案,并由布什总统在2002年7月30日签署成为正式法律,称作《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SOX法案)。SOX法案第404节就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披露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在SOX法案颁布之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制定的规则和相应的监管措施,对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起到了指导和推进作用; 2003年6月SEC最终规则要求每一个美国或非美国证券发行人的管理层要在发行人CEO、CFO的参与下,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和交易法案定期报告中评价发行人每一财务年度末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此外,还要求公司的年度报告要包括管理层的一个内部控制报告。根据SOX法案以及SEC规则的要求,2004年3月,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PCAOB)了《审计准则第2号――与财务报表审计一起实施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AS 2),并于2004年6月获得SEC的批准,适用于SOX法案所要求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2007年6月12日,PCAOB又了《审计准则第5号》(AS 5),取代了前述的AS 2。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美国本土的公众公司而言,第404节的实际执行留有较长的准备期间;对于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而言,执行的时间更是一推再推。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中国证监会和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可借鉴美国经验,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进行详细讲解、指导,留足必要的准备、适应期间,同时加紧制定和完善注册会计师执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鉴证业务的相关准则和指南。这样,不但可以使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及鉴证方面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便于操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遵循成本。

参考文献:

[1] 方红星,孙.强制披露规则下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基于沪市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的实证研究 [J]. 财经问题研究,2007,(12):67-73.

[2] J. A. Elliot. “Subject to”Audit Opinions and Abnormal Security Returns Outcomes and Ambiguitie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2,(20):617-638.

[3] J. C. Dyer and A. J. McHugh. The Timeliness of the Australian Annual Report [J]. Journal ofAccounting Research, Autumn:204-219,1975.

[4] B. Davis and G. P. Whittr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lected Corporate Attributes and Timeliness in Corporate Reporting Further Analysis [J]. Abacus, 1980a,(16):48-60.

[5] G. P. Whittred. Audit Qualification and the Timeliness of Corporate Annual Report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0a,(4):563-577.

[6] 巫升柱,王建玲,乔旭东. 中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及时性实证研究 [J].会计研究, 2006,(2):19-24.

[7] 蔡吉甫.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 [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2):85-87.

[8] Paul R. Milgrom. A Convergence Theorem for Competitive Bidding with Differential Information [J]. Econometrica, 1979,47(6): 1589.

[9] R. A. Dye. An Evaluation of “Essays on Disclosure” and the Disclosure Literature in Accounting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31): 405-440.

[10] Mark H. Lang, Russell J. Lundholm. Corporate Disclosure Policy and Analyst Behavior [J]. 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71(4): 467-492.

[11] J. J. Forker.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isclosure Quality [J].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1992,22 (86): 111-124.

[12] Gregory S Miller. Earnings Performance and Discretionary Disclosur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2,40 (1): 173-204.

[13] 乔旭东. 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自愿披露行为的实证研究 [J]. 当代经济科学,2003,(2):74-78.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6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透明度问题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我国会计信息透明度较低,这不仅加大了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而且是束缚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瓶颈之一。文章从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出发研究其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以2014年深圳A股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的相关指标与会计信息透明度正相关,偿债能力与会计信息透明度无关。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会计信息透明度

一、引言

众所周知,资本市场的存在和发展是对会计信息高度依赖的一种市场体系,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准确、全面、及时流通是资本市场高效运转的基石。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过去二十几年的迅速发展,建立了各项监管制度,但对比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所涉及的违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不高确实是不争的事实。早在2001年普华永道的关于不透明指数调查报告数据中,中国是会计信息透明度最低的国家,居35个国家之首。201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中指出,有些上市公司仍存在未有效执行会计准则、不规范的财务管理、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问题。2014年证监会对“博元投资”、“成城股份”等上市公司和中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中介机构立案调查43起,对“南纺股份”、“贤成矿业”“、天丰节能”等16家公司、171名上市公司董事和高管及其他责任人员作出行政处罚。2015年前5个月,证监会统计A股共有72家上市公司违规受罚,而山水文化等7家公司在这100多天里竟收到多张罚单。

资本市场上演的一幕幕虚假信息披露事件,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正常发挥,使得学者们更加关注影响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因素,分析如何增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本文根据信号理论,即财务状况较好的上市公司更有对外披露信息的积极性,其信息透明度通常也会更高,而选择从上市公司财务指标角度分析其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我国现有财务分析体系主要包括企业的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五个方面。为了使实证更有效率,参照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本文共选择了五个指标。

(一)偿债能力指标与会计信息透明度依据委托理论,负债较高的上市公司中债权人的部分利益会被股东和经理人侵占,因此债权人会在债务契约中加入保护性条款,要求企业及时充分地披露有关信息。同时股东也要求上市公司提供高透明的会计信息来及时评价公司财务状况,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资产负债率与会计信息透明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成长能力指标与会计信息透明度考察企业成长能力可以通过考评上市公司长远扩展能力和获取资金扩大经营的能力以及未来生产经营实力。衡量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中,总资产增长率是一个主要指标,因为一般具有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多数经营范围较广。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总资产增长率与会计信息透明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盈利能力指标与会计信息透明度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因此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债权人,都非常重视公司反映盈利能力的相关指标。盈利能力好的公司愿意对外披露较多的信息来对比自己与绩差公司之间的区别,通过向市场传递利好消息,进一步提高股价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3:净资产收益率与会计信息透明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四)营运能力指标与会计信息透明度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这一比率越大,表示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上市公司总资产周转率越快说明营运能力越好,公司更容易受到投资者和分析师的关注,因此需要披露更多相关信息。根据上文的理论分析提出:假设4: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五)现金流量指标与会计信息透明度上市公司资金活动包括筹资、经营和投资,其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尤为重要。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反映了企业通过实际经营活动和企业资源创造现金的能力。其中,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反映了上市公司运用所有者投入资本创造现金的能力,因而利用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来分析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能力更加客观准确。根据上文的理论分析提出:假设5: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公司信息透明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实证研究

本文以深交所网站上“诚信档案”中所列示的2014年上市公司考评结果作为对会计透明度的衡量。起初选择了469个样本,在剔除了金融行业、数据不全以及一些数据异常的样本公司之后,最终选出427个研究样本,分别就其评价结果不合格(D)、合格(C)、良好(B)、优秀(A)赋值1、2、3、4。

(一)模型构建本文运用Excel和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就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对会计透明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即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模型的估计。

(二)被解释变量的统计表1中列出了2014年427个上市公司样本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结果表明,在披露的公司中,不合格的公司占整个样本的1.64%,合格的比例为11.71%。整体数据集中于良好的考评结果,占样本公司的67.68%,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符合规定,并且呈良好状态。优秀的考评结果占样本公司的18.97%。单单评价2014年的优秀结果,可以看到上市公司披露能够达到优秀的比例不多,说明大部分公司的披露仍有提高的空间,亟待完善。但对比2012年的数据,优秀结果占样本总数的11.46%,表明了上市公司随着披露制度的完善和加强,开始积极披露公司信息,使公司会计信息更加透明。

(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2可知各个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就资产负债率来讲,最小值为0.3595,最大值为98.0329,说明各公司偿债能力大不相同,有些公司举债少,偿债能力强。同样,体现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最小值为-555.3,最大值则为41.04,平均值为3.78。说明各个公司的盈利能力高低不一,并且差别显著。总资产增长率最小值、最大值的悬殊同样不可小觑。总资产的增长能力用来反映企业的成长能力,出现负增长的情况,表明企业可能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成长性不强。从总资产周转率来看,各公司营运能力比较强,且差别不大。通过分析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发现各个上市公司支付能力有些差别,负数说明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回报能力弱。

(四)变量的相关性分析本文主要是利用Spearman检验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从表3可见各财务指标变量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相关性:资产负债率和会计信息透明度在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说明负债占总资产的比例低对提高会计透明度有一定的作用。净资产收益率与会计透明度两个变量则在5%显著性水平上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关注比较高,净资产收益率的增加会导致会计信息透明度提高。总资产周转率和会计透明度两者之间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表明企业加强营运能力对会计信息透明度有提高的作用。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与会计信息透明度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正向相关性,说明上市给予投资者的回报能力越高,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越高。

(五)回归检验及结果分析对于一个回归方程,如果自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问题,就说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信息重叠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会对回归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运用回归分析前,先对变量进行共线检验。共线检验主要计算变量容差与方差膨胀因子两组数据,如果变量容差小于0.2时,变量和变量之间存在共线问题。方差膨胀因子是容差的倒数,其数值越小,说明存在共线的可能性越小。从表4可以看出自变量之间的容差均大于0.9,方差膨胀因子大于1,说明模型选取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问题。通过了共线检验,本文再采用多分类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最终选出模型拟合的信息和参数估计,即可得到回归结果。表5用于检验最终方程的有效性,由于显著水平的值为0.000,低于0.05,所以该方程是有效的。实证检验结果出现五组数据,通过对五组数据的分析,首先,资产负债率和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影响不大,不能够充分说明他们与会计信息透明度有相关性,不能验证提出的假设1和2。其次,剩余的三组指标均能充分说明与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具有相关性。如表6显示为截取优秀组的实验结果,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周转率与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呈正相关关系,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同时净资产收益率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显著水平最高,这一点验证了假设,也充分说明盈利能力的提高确实能够帮助企业自愿披露会计信息。

四、结论

本文从五个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与成长能力三个指标与会计信息透明度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资产负债率、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对会计信息透明度无显著作用,说明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高低无关。

【参考文献】

[1]毛丽娟.会计透明度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王斌,梁欣欣.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来自深交所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8(3):31-38.

[3]仲樱.我国会计信息透明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2012(9):3-5.

[4]谭劲松,宋顺林,吴立扬.公司透明度的决定因素:基于理论和信号理论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0(4):26-33.

[5]王艳艳,陈汉文.审计质量与会计信息透明度: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6(4):9-15.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7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于2007年1月1日开始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充分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并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在对旧会计准则(注:此处所指旧会计准则包括2006年2月15日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之前已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修订的同时,新增了一系列的会计规范。对于新会计准则是有效制约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还是为其留有了更大的空间这一问题,理论界自其颁布以来就一直争论不休,但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结论。现在,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已按时披露了其实施新会计准则第一年即2007年的财务报表,为对其进行分析提供了可能。鉴于此,本文选取了我国部分上市公司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三年的相关财务指标数据,利用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运用SPSS统计分析工具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前后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新会计准则是在对原有1项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加上新的20余项准则和准则的应用指南所构成。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不再将历史成本计价作为会计核算基本原则,而是有条件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可以说,此次会计准则体系修订涉及的会计改革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史无前例的。据此,我们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

假设一: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从整体上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有显著不同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由于经营环境、公司基本情况等的差异会使其对新会计准则的执行产生区别。就上市公司而言,不同行业板块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对其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冲击是不同的,对其盈余管理所产生的冲击也不尽相同。据此,笔者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

假设二:新会计准则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不同

我们的研究样本选自2007年12月31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公司。由于要进行2006年度和2007年度两年数据的对比,笔者以2006年度在沪深两地交易的公司为基准进行选择。考虑到虽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普遍性,但也不能假定所有上市公司都实施了盈余管理行为。鉴于此,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我们以2006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为选取的基准。

2006年在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公司中共有139家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按照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这些公司共涉及农林牧渔、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仓储、信息技术、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传播文化和综合类11个行业。为了保证每一年份、每一行业组合有足够的样本可以进行回归,我们对行业进行了适当归并和调整。主要做法为:(1)删去农林牧渔、建筑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传播文化类上市公司。因为一方面,这几类中的一些行业特性与其它类型的差异较大,难以归并,另一方面,有几类行业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数量很少,将其剔除对研究结论不会有太大影响。(2)将信息技术类公司合并到综合类。

经过上述过程,并剔除截至2008年4月30日尚未披露年报公司和5家数据异常公司,最终得到涉及制造业和综合类的102家上市公司,其中制造业69家,综合类33家,两年共计204个样本。这些样本中包括仅发行A股上市公司、同时发行A股和B股上市公司以及同时发行A股和H股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2006年审计意见类型数据取自万德数据库(WIND),样本公司财务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参照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并进行了交叉核对。

二、盈余管理的计量

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有三种: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和盈余分布检测法。国外最常用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是应计利润分离法,即用回归模型将利润分离为非操纵应计利润和操纵性应计利润,并用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和程度(夏立军,2002)。分离应计利润常用的计量模型有五种,它们分别是: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行业模型、截面Jones模型、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本文采用由Jones模型衍生出来的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来计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是在Jones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收入的操纵修正后得到,具体模型如下:

NDAi,tAi,t-1=α1(1/Ai,t-1)+α2[(ΔREVi,t-ΔRECi,t)Ai,t-1]+α3(PPEi,tAi,t-1)(1)

其中,NDAi,tAi,t-1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i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ΔREVi,t是公司i当期营业收入和上期营业收入的差额,ΔRECi,t是公司i当期期末应收账款余额与上期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差额,PPEI,t是公司i当期固定资产价值,Ai,t-1是公司i上期期末总资产,以上指标均可以直接取自样本公司的年度报表或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得到。α1、α2、α3是不同行业、不同年份的特征参数,这些特征参数的估计值根据方程(2),并运用经过行业分组的不同年份数据进行回归取得:

TAi,tAi,t-1=β1(1Ai,t-1)+β2(ΔREVi,tAi,t-1)+β3(PPEi,tAi,t-1)+ε(2)

其中,β1、β2、β3是α1、α2、α3的OLS估计值,TAi,tAi,t-1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i的当期总应计利润,ε为剩余项,代表公司i当期总应计利润中的可操纵应计利润部分,其他变量含义和方程(1)相同。

DAi,tAi,t-1=TAi,tAi,t-1-NDAi,tAi,t-1(3)

式中,DAi,tAi,t-1表示公司i当期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它可以用来衡量公司i当期的盈余管理程度。在上述应计利润模型中,总应计利润的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资产负债表法,另一种是现金流量表法。本文对总应计利润的计算采用现金流量表法,计算公式如下:

TAi,t=NPi,t-CFOi,t(4)

式中,TAi,t为公司i当期的总应计利润,NPi,t为公司i当期的净利润,CFOi,t为公司i当期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我们对样本公司2006年度和2007年度分行业进行参数估计时有关变量的特征值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以下从表1到表2反映了描述性统计的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2006年度在69家制造业公司中,总应计利润的均值为-0.08,最大值为0.48,最小值为-0.60;2007年度制造业公司中对应数值分别为0.06、8.07和-1.92。为了比较两个年度制造业公司总应计利润的大小,我们忽视总应计利润的方向而对其取绝对值。在对两年数据进行比较后可以看出,2007年度制造业公司总应计利润不论是最大值的绝对值还是最小值的绝对值水平都远远高于2006年度的,但是其均值的绝对值却小于2006年度的水平。

如表2所示,2006年度在33家综合类公司中,总应计利润的均值为-0.15,最大值为0.12,最小值为-1.21;2007年度综合类公司中,对应数值分别为0.29、5.32和-0.82。对两年数据进行比较后可以看出,2007年度综合类公司总应计利润不论是均值的绝对值还是最大值的绝对值水平都远远高于2006年度的,但是其最小值的绝对值却小于2006年度的水平。

(二)回归分析

首先,对方程(2)分行业分年度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3到表6。

可以看出,由于模型的解释能力不是十分精确以及样本量的关系,制造业类和综合类中的多数样本公司变量回归系数的t值都比较小,模型的拟合优度也不是很高。

接下来,利用分行业的回归方程回归结果与方程(3)可分别计算出样本公司2006年度和2007年度的操纵性应计利润。为了分析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究竟有无实质性影响,我们分别对制造业样本公司、综合类样本公司以及全部样本公司的两年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了配对样本的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7、表8所示。

可以看出,2007年度全部样本公司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为-0.05,2006年度全部样本公司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为-0.15。同上文一样,我们对其绝对值进行比较,从表面上看,2007年度比2006年度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略有下降,似乎盈余管理程度有所降低,但由于T值为1.17,双尾P值为0.24,所以统计结果并不显著,拒绝原假设,本文的假设一,即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有显著不同并不成立,表明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从整体上看较之旧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是同样也没有明显证据表明其扩大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

2007年度制造业类样本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为-0.26,而2006年度的为-0.14,对两者的绝对值进行比较后,似乎2007年度制造业类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要高于2006年度,但由于T值为-1.62,双尾P值为0.11,统计结果不显著,所以这个结论并不成立。因此,可以说新会计准则对制造业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并无显著影响;综合类样本公司2007年度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为0.39,2006年度的均值为-0.17,取绝对值后,2007年度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大于2006年度的,而且由于T值为3.06,P值亦小于0.0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这个结论在统计意义上是显著的,说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反而扩大了信息技术类和综合类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空间,提高了其盈余管理的程度,由此可以验证本文提出的第二个假设,即新会计准则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不同。

(三)稳健性检验

在估计各样本公司的操纵性应计利润时,应计利润的算法是:总应计利润=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同时也考虑了另外一种算法,即总应计利润=营业利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并根据这一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回归,所得结论与本文结论基本一致。

考虑到各行业样本公司的数量可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我们采用雷光勇等(2006)的做法,把全部样本公司作为一个总体进行了回归,然后利用方程(3)计算出了2006年度和2007年度的操纵性应计利润,最后也对其进行了配对样本的T检验,检验结果并无明显差异。

四、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一)研究结论

综合以上实证结果,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未能发现存在明显的证据支持本文的假设一。这一结果说明新会计准则从整体上并没有像一些激进的学者所宣称的那样扩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但也没能有效地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本文亦提出了足够充分的证据验证了假设二。我们认为,本文的经验证据有助于进一步分析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例如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和过程,有助于监管机构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管以及会计准则制定者评估和完善会计准则。

(二)局限性

我们的研究可能存在以下局限性:(1)本文是基于注册会计师能够识别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能最终反映在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上来选取样本的,因此选取的样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由于样本数量有限以及理论界对审计意见识别盈余管理的能力尚存在质疑,无疑会对研究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2)在利用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对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计量时,由于各行业的样本数量有限,必然会影响模型的拟合优度及其有效性。我们的实证研究亦发现,不少样本的应计利润多元回归模型无法通过F检验或有关回归系数无法通过T检验。因此,如何提高操纵性应计利润计算的精确性,从而增强模型的解释能力,将成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雷光勇,刘慧龙.2006.大股东控制、融资规模与盈余操纵程度[J].管理世界(1):9-11.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8

[关键词] 博弈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 F832.51 [文献标识码] B

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存问题

透明、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促进市场对上市公司作出客观评价,进而加快资本的流通速度和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而要实现透明、充分的信息披露,则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透明性和有效性,存在着披露不真实、不充分等问题,见表1。在信息披露机制尚不健全的前提下,总有一些上市公司刻意隐瞒或披露虚假的信息,以牟取巨大的非法利益。而投资者由于缺乏专业的会计和法律知识,往往受到蒙蔽,导致投资决策失误,最终承受巨大损失。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过程中,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信息的接受方,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而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虽然要遵循会计准则、受到相关法规的制约,但由于在具体的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在不违反法规和准则的前提下仍有操纵会计信息的空间,所以上市公司往往会更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通过“创造性”的会计处理来达到粉饰业绩、操纵股价的目的。在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尤其是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便得不到保障,整个证券市场也有失公允性和公平性。而要想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披露质量,在现有条件下,加强证券监管、提高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和效果,是唯一有效的途径。以下,本文就从博弈论的角度针对证券市场中政府监管者的监管行为和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双方博弈的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上市公司与监管机构之间的博弈分析

所谓博弈是指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既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博弈论研究的就是博弈各方之间的对抗、竞争及在面对某种情形时的对策选择。众所周知,在资本市场中任何一个利益实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上市公司的虚假披露行为和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行为也都有其内在的动机。由于证监会及其所属的监管部门(派出机构)在政府监管主体中的核心地位和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就以证监会和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他们各自的利益诉求和分析整个博弈过程。

大量实践表明,证监会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来实现有效的监管,履行自身职责,树立政府形象;而上市公司则在权衡通过披露虚假信息为其获取最大利益和由于违规披露受到监管部门处罚的基础上,希望通过“适度”的披露来实现其披露的总成本最低。二者之间的博弈过程如下:

1.博弈的基本假设:

①会计信息披露监督博弈的主体包括上市公司和证监会及其所属的监管部门,双方都了解博弈的过程和自己的收益与代价。

②证监会及其所属的监管部门有责任对上市公司披露行为进行监督,监管部门的纯战略为审查或不审查。

③上市公司是理性经济人,有虚假披露的动机,其纯战略为选择真实披露或虚假披露。

④A代表上市公司选择虚假披露所获得的额外收益,比如股票增发成功、避免受到公开谴责等;反之,如果上市公司选择真实披露则会丧失这部分额外收益。

⑤B代表上市公司如果选择虚假披露,被监管部门查出后受到的处罚。

⑥C代表证监会实施监管审查的成本;如果证监会不实施审查,则将节约这部分成本。

⑦如果上市公司选择虚假披露,而证监会不对其进行监管,则可能发生两种情况:一是被举报(如被媒体披露),上市公司造假被曝光,这时负责监管的部门将被追究责任,受到处罚D;二是无人检举,上市公司造假将不被发现,则有关监管部门不会受到处罚(-D)。

⑧上市公司如果选择虚假披露,证监会虽然进行了审查,但是由于其技术水平有限、相关法规不完善、监管环境等原因,没能发现问题,则上市公司将获取造假收益,监管部门也会付出监管成本。

2.博弈模型的构建

根据以上假设,本文构建了上市公司与证监会之间的博弈矩阵模型,如表2所示。

在该博弈矩阵模型中,横向代表证监会的战略选择,纵向代表上市公司的战略选择。代表博弈结果的两组字母中,第一组是上市公司的收益(或代价),第二组则是证监会及其所属监管部门的收益(或代价)。

3.博弈分析结论

在上述博弈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求解过程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从上市公司的角度分析。①如果证监会及所属监管部门加大对上市公司虚假披露行为的处罚(B),则上市公司选择造假的概率p会降低;反之,如果削弱对上市公司造假的处罚,则上市公司选择造假的概率会加大。②如果监管部门能够提高监管的质量,即提高发现上市公司造假的概率r时,上市公司选择造假的概率p也会降低;如果由于监管部门专业审查水平不高、监管环境复杂等原因导致其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即r下降,则上市公司选择造假的概率p就会上升。③在监管部门放弃对上市公司审查的前提下,如果上市公司造假行为被举报的概率ω增大,则上市公司选择造假的概率p也会降低。反之,如果整个社会的监管意识淡薄,则上市公司造假概率p会上升。④如果能对监管部门进行有效的再监管,如加重对监管部门失职的处罚(D),也会降低上市公司造假的概率。⑤如果监管部门的监督审查成本上升,则上市公司造假的概率也会上升。因为由于监管效率低下,会导致监管部门认真执行审查的积极性降低。

其次,从证监会及所属监管部门的角度分析。①如果加大对上市公司造假的处罚力度(B),则监管部门进行审查的概率q会降低,因为强有力的惩罚会使上市公司胆怯,从而使监管部门放松警惕。②上市公司通过虚假披露获取的收益(A)越大,则监管部门执行监督审查的概率q就越大,因为对巨大利益的追逐会使上市公司甘愿冒险造假,此时监管部门将承受压力进而提高警惕。③如果监管部门能够及时发现上市公司造假的概率r越大,则上市公司选择造假的概率p就会越小。因为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和监督质量会使监管部门善于发现问题,进而对上市公司产生威慑作用。

三、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机制的建议

通过上述围绕信息披露与监管的博弈演化进程,揭示了博弈的本质及演化方向,最终得出结论:博弈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双方经过长期的磨合与斗争,需要反复修订各自的策略,期间有着诸多不可确定的因素。所以,要想控制博弈的过程,使之朝着本文期望的结果(博弈均衡点)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仅需要博弈双方的共同努力,而且还必须依靠外部的动力。本文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

1.针对上市公司的违规披露行为,加大监管力度,对其实施强有力的惩罚。比如视情节轻重追究上市公司高管及相关责任人的行政甚至刑事责任,对上市公司实施公开谴责、严重警告、行政处罚甚至退市处理。同时,为上市公司的虚假披露行为设置更多的障碍,增加其造假的成本,使之“得不偿失”。

2.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尽可能地提高监管的效率和效果,争取以可控的成本耗费实现监管目标。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失职问责机制和监管尽职激励机制。一方面,给监管者尽职尽责的行为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激发其履行职责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监管者的“疏漏”等失职行为,追究其监管不当的责任,包括处以行政罚款、警告直至吊销其从业资格,对协助上市公司造假、收受巨额贿赂等情节严重的行为,甚至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3.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准则》及相关法规,使上市公司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为上市公司依法进行信息披露营造良好的环境。健全规范的法律规章制度是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提高监管部门监管效率、节约监管成本、有效约束上市公司主体行为的重要基础。

4.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善的内部控制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保障。首先,要划清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界限,明确股东、董事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限和责任,协调上市公司内部各方的利益;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者业绩考核制度,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最后,要设计一个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有效运行,成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保证内审机构及人员的独立性,从而有效监控管理层对会计信息的操纵行为。

5.增强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关口”,也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计质量取决于自身的独立性、公正性及业务水平。因此,本文建议,注册会计师应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执业能力、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工作责任心,从而提高审计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应强化审计责任,遵守审计轮换制,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同时,有关监管部门也应加强行业监管,制定完善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自律准则和违规惩戒制度,为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营造良好环境。

6.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网络及广大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社会组织及广大公众的监督参与能够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起到一定震慑作用。由于一些社会组织及广大公众的中立属性及与上市公司无利益瓜葛,往往能够起到其他监管机构所起不到的作用。所以本文建议,应赋予社会组织及广大公众检举揭露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法律权利,立法保障与倡导社会舆论自由,甚至可以建立有效的有奖举报机制,提高广大公众参与监督上市公司的积极性,培养整个社会的监管意识,形成全社会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共同关注与监督。

[参 考 文 献]

[1]高洁.试析利益相关者博弈对非公允关联交易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8(32)

[2]马婧,梁国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监管博弈[J].科技和产业,2007(2)

[3]王敬勇,薛丽达.会计信息披露与监管—基于演化博弈论视角分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凌艳平.基于博弈论的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5]胡静波.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及其有效性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6]孙燕东.于投资者保护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7]吴琳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电子商务会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无形资产会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