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2 13:46:52

皮肤科医生论文

皮肤科医生论文篇1

【关键词】 中医; 皮肤性病学; 教育; 体会

How to improve education for dermatovenereo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O Shentao

The Third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Abstract】The dermatovenero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TC) medicine is a branch of science which integrates ancient philosophy, natural science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Considering the present education approaches for dermatovenerology and the author’s personal teaching experiences, he makes the following six suggestions: 1. Multi approache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 the class of TC dermatovenerology 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2.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reformed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acy; 3. Students should be motivated to foster self-learning ability; 4. Teaching of TC dermatovenerology should b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clinical practices; 5, On-line learning should be advocated to increase after-class learning activities; 6, Clinical internship train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foster the talents of the new era. As an educator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dermatovenerolog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more exploration, cooperation and efforts are needed to find a way suitable for the education for TC dermatovernerology.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rmatovenerology; education; experience

中医皮肤性病学是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临床经验融合一体的经验科学,这也是中医学的学术特点,因此,中医经验(实践)便是中医得以继承和发展的核心。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精通中医整体观和辩证论治,具有现代气息的中医皮肤性病学接班人。中医皮肤性病学教育应将传统师承教育方法有机地融入现代高等中医教育体系之中,不仅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也是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高质量中医皮肤性病学人才的有效途径。中医皮肤性病学是一门医学临床学科,是临床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随着医学教育与经济发展、医学进步、社会医疗保健需求增长的同时,作为临床学科的中医皮肤性病学也面临考验和挑战。我国中医皮肤性病学高等教育(本科),目前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缺乏自主性,学生毕业后难于与实际接轨,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探索适合本学科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笔者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和临床中医皮肤性病学的教学经历,谈六点体会。

1 融合多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国内外主要的医学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教学法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learning,L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教学法、以案例为中心的学习(case- based learning,CBL)的教学法、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以及临床路径(CP)、以文献为导向的自我学习(RISE)、标准化患者(SP)、急诊医学仿真模拟系统(ECS)、问题-讨论-指导(PDG)式、多媒体等辅助方法。中医皮肤性病学在总论时,首先会遇到一系列的全新的概念和无法想象和推断的临床表现,即皮肤病损害(皮疹)。皮肤病的表现离不开皮疹,而皮损的表现又是多种多样、变化万千,通过认识皮疹的形态特征、分布特点和演变过程来认知疾病,因此在总论的学习中,采用传统教学法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learning,LBL)教学法,以大班课形式集中系统地讲授本专业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使学生对疾病先具备总体的认识,基本的皮疹掌握了,各论的各种皮肤病就是皮疹的量化和细化。在这个阶段, 采用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即采取病案讨论式教学,即展示一些皮疹表现和介绍简单病历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把问题逐一讨论,一一解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指导、启发、讨论。通过这种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来分析病情,养成科学的临床思维习惯,启发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中医皮肤性病学是一门很直观的学科,主要通过视诊形成感性认识,再通过形象思维得出诊断。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积极使用,还使得同样一堂课给予学生的信息量是以往的几倍,每堂课灌输的内容很多,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信息,优化了教学结构,克服了传统的粉笔加枯燥的板书的课堂沉闷气氛。在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中增加部分动画内容,帮助学生建立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紧密联系的概念,使学生易于理解。作者从皮肤性病学图谱中、互联网中以及本科室在临床实践中收集的典型病例中选择了大量高质量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包括模式图、临床和病理图片,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动态环境,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典型病例给予讲解和启发式引导,从而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在课件中运用一些简明的表格,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综合分析,如湿疹、神经性皮炎和接触性皮炎的对比等等,使学生对疾病的特点理解得更加深刻,锻炼了学生们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 改进教学技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多听别人的课,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技巧。由于中医皮肤性病学的专有名词、概念和术语较多,如原发皮损和继发皮损等的鉴别,学生初始学习时一般难于区别,就在授课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原发/继发皮损的概念,采用形象、生动、自然的比喻,例如猫眼疮(多形性红斑),做到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应用逻辑推理、实物比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对比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增加直观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临床信息和数据,采取病例讨论分析,录像教学,专题讨论,总之,让教学气氛活跃起来,以学生听明白和理解为原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样的教学才是行之有效的。

4 强调中医皮肤性病学与临床学科的相关性

中医皮肤性病学是一门与多学科存在密切联系和相互渗透的临床医学学科。这样一个特点,就要求在授课时,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对于与之相关的基础医学学科以及各临床学科的主要相关内容应比较熟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接近临床的内容更多一些,使教学内容更具有连贯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对医学的兴趣,使学生注重了解本学科在医学中的重要意义;皮肤是人体内脏器官功能的一面镜子,因此皮损要注意与系统疾病的联系,切忌单纯看到皮损局部而忽略整体,例如恶性肿瘤患者可以以皮肌炎、副肿瘤性天疱疮、泛发性带状疱疹及皮肤骚痒等皮肤疾病或症状为首发表现,此时如果对皮肤症状保持高度警惕,就可早期发现内脏肿瘤,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5 开展网络教学,增加第二课堂

中医皮肤性病学是一门理论性强且突出形态学特点的临床学科。医学生除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掌握皮肤性病的病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特点、治疗原则等理论知识外,皮肤性病的皮疹形态学特点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各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都离不开皮疹的形态学特点。尽管目前的教学安排,已精简大课学时,提高临床见习的比例,但本院中医皮肤性病学教学总时数仅有80学时,且皮肤病病种及就诊人数受季节影响大,学生在临床见习中并不能见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病种的典型病例及部分病种的多形态皮疹,因此开展中医皮肤性病学的网络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主要包括网络皮肤性病学课程、个性化答疑辅导、师生交互式探讨、皮肤病与性病教学素材与图片库、皮肤性病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皮肤病与性病视频演示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提供了虚拟的教学空间,而且转变了教育观念,开拓了师生视野,优化了教学资源;同时增加典型病例讨论、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不同形式的第二课堂,以补充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例如在社会实践中,我们走向小区开展医疗咨询、皮肤美容、护肤选择和性健康教育系列讲座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社会,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同学服务于社会之能力。

6 抓好临床实习阶段的教学,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注重基本功培养,加强专业技术学习。临床技能操作是临床实习的关键,是医生的基本功,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基础。在实习生进入医院后的前几节大课安排“病历书写”、“处方书写”、“皮肤科换药”、“手术室无菌隔离制度”等,让实习生必须掌握,对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至关重要。在他们刚刚进入临床时,给他们一个规范、明确的指导,以病历书写为例,病历书写的质量直接影响正确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是临床工作重要的基本功。在病历书写中,严格要求每位实习生认真、正确的书写病历,字迹要清晰,格式规范正确,收集病历全面、真实,体格检查细致准确,杜绝错字、掉字、缺页和涂改出现,特别要求使用书面用语,文字通顺,文理通畅,最后修改处不得超过三处。实习结束时本科生交二份大病历,研究生交六份大病历,同时进行“皮肤科换药”的操作时间不低于临床实习的六分之一,并将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将成绩纳入实习考试总成绩之中,这样要求对实习生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有利于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重视思想教育,树立良好实习风气。在每批实习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都坚持进行入院前教育。在宣读制度、强调制度的同时,加入了“实习生仪表和礼仪”、“院内感染知识”等内容,并列举出过去实习生最容易犯的错误事例,并将这些典型事例所产生的严重性、不良后果和处理办法告知他们,用事实来警示他们、教育他们,使他们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引导他们走稳走好进入社会前的关键一步。

总而言之,作为中医皮肤性病学的教育工作者,深感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探索、改革,适应当前形势的变化,不断努力进取,向同仁学习,才有可能找到一条适合皮肤性病学教学特点的教学之路,为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黎,龙庭凤.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探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3(10):98.

2 王茹.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6(26):619.

3 孟繁铭,等.整合教学方法,优化外科教学结构[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3(16):258.

4 文艳平,彭惠.我国创新教育研究综述[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1):21.

皮肤科医生论文篇2

关键词:中医药;皮肤病;痤疮

中图分类号:R8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001-01

祖国医学对疾病治疗讲究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尤其是在治疗皮肤病上有独到之处,依据标本缓急之别施行分阶段论治方法,通过外病内治、内病外疗、多样选择、综合起效等提高了皮肤病的治愈率。本文就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优势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1.强调整体观念、辩证施治

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特点即强调整体观念、辩证施治。皮肤病的出现多源于内而现于外,从整体观念看待皮肤疾病,能够以宏观角度分析病情,理清病机所在。如常见的痤疮病症,在中医学中归于“肺风粉刺”之内,患者阳热偏盛,肺经蕴热,若再遭风邪,热毒熏蒸面部而发;若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之物,可助湿化邪,致湿浊互结,毒邪上蒸于颜面粉刺乃发;又可因脾胃失衡,运化不利,五谷难消,湿热内停,久淤化热,津液减损,湿热积痰,凝滞肌肤成痤疮。故在中医治疗上讲究清肺湿热,配合解毒化瘀,并以颠倒散外治,效果较好。正如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所云“内之症或不及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此而不得其方,肤俞之疾亦膏肓之莫救矣”[1]。中医就讲究的机体自身整体性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整体思想,强调皮肤病的整体治疗,对提高辩证施治水平及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大价值。皮肤病的治疗中认为局部同整体之间的关系紧密,局部为整体的部分,整体为局部的集合,兼顾整体和局部,强调标本兼治的整体调节有利于辩证施治的在皮肤病上的有机统一。以脏腑辨证为基础,分析皮肤病发病机理之所在,处理时从内部根本调养,配合外部对症施治,二者相辅相成,最终实现病痛的祛除。

2.治疗方法多样、疗效确切

既往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应对皮肤病上具有明显优势,疗效确切,中医药的多种方法在应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疾病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研究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中药及西药治疗,且降低了糖皮质激素的维持用药剂量[2]。中药材中的青蒿素、雷公藤、山海棠、金荞片等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均有改善作用。而硬皮病治疗多以益气活血化瘀、疏经通络为主,特别是病理学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可通过改善硬皮病患者局部微循环与结缔组织代谢情况,起到对植物神经及内分泌的调节,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采用的中药积雪甙通过改善免疫功能,对成纤维细胞增殖起抑制作用,促进上皮细胞复活,配合维生素、激素类药物,能显著改善患者病情。再如对天疱疮的治疗,中医讲究健脾和胃、除湿解毒、养阴益气为治疗原则,在传统中药治疗基础上结合激素治疗,即达到中医理论治本目的,又可实现西医的治标,既往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天疱疮有效率达97%,治疗效果显著[3]。又如中医药在治疗皮炎湿疹等皮肤病上的疗效也较为明显,实验室研究表明所应用的中药制剂石兰草煎剂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作用,能有效对抗因组胺、5-羟色胺及前列腺素所引起的炎性渗出,对抑制变态反应、调节免疫功能及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亦有促进作用[4]。中医药对皮肤病治疗的方案方法主要包括补气养血法、补脾养胃法、补肝养肾法、调补阴阳法四种。以肺主皮毛为治疗基础的方法,在治疗皮肤病上的方法包括通过清肺法辨证施治青年痤疮,润肺法应对血管神经性水肿,补肺法根除丘疹性湿疹,宣肺法处置荨麻疹;祛风除湿法治疗急性过敏性疾病,健脾和胃、补肝养肾法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调补阴阳法通血活络、凉血解毒、养血润肤。由此理论所创药方对皮肤病治疗有独到之处,既往报道中医散结法对扁平疣、痤疮、湿疹等皮肤病有较好效果[5],桂枝汤则对皮肤瘙痒、过敏性紫癜、皮肤疼痛、多汗症等有效,甘草制剂则对湿疹、带状疱疹等效果理想。

3.降低化学药物副作用发生率

当前西药在应对皮肤病时副反应较重,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上需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由此对患者所造成的满月脸、水牛背、多毛、痤疮等尚属轻微副作用,若出现继发感染、消化道溃疡、继发性糖尿病则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给患者带来不利影响。而中医在整体观念上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辩证施治,强调其为中医虚证,多以扶正固本、活血解毒为治疗原则,配以重要清热养阴凉血解毒、活血通络、健脾益胃长期调理,可缓慢撤退激素类药物,明显降低了药物副作用,有效缓解患者病情。

4.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存质量

在中医药的调理下,患者避免了长期应用具有明显副作用的激素类药物,进而避免了继发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升高的可能,使激素用量进一步减少。中药制剂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避免了免疫复合物大量沉积所带来的肾脏负担,起到间接保护肾功能、延缓肾衰竭的作用,疾病死亡率进一步下降,患者生存质量大大提高。

总之,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理论体系完整,以整体观念与辩证施治为主要特点,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内外兼顾,应用于皮肤病治疗可体现出其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宜厚. 以卫气营血辨证治疗皮肤病的具体运用――附 138 例临床分析 [J]. 辽宁中医杂志, 1982, 7(017.

[2]刘维, 刘晓亚, 张宏博, et al.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远期疗效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9(3): 219-21.

[3]张成会, 刘朝霞, 刘红霞.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大疱性类天疱疮 42 例临床分析 [J].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 2010 年重庆四川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 全国中西医结合诊疗皮肤性病新进展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 2010,

[4]曹光仕, 吴景东. 石蓝草煎剂治疗肺胃热盛型面部脂溢性皮炎疗效观察 [J]. 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1): 127-8.

[5]王咏梅, 金莉. 中西医结合治疗扁平疣 78 例临床观察 [J]. 吉林医学, 2010, 31(14): 1962-3.

作者简介:

晁全斌(1975-),男,大学本科,宁夏中卫市中宁县人, 中宁县人民医院中医主治医师,主要研究:中医内科、中医皮肤治疗。

皮肤科医生论文篇3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南京市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4963

国内刊号:32-1202/R

邮发代号:28-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百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临床皮肤科杂志》是由江苏省卫生厅主管、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主办的一本皮肤性病学的专业性期刊。本刊创办于1972年,原名《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1981年改名为《临床皮肤科杂志》,1980年起开始向国外公开发行。在30年的办刊过程中,本刊始终遵循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办刊方针,以临床为主,面向基层,以其实用性深受全国各级皮肤科工作者的欢迎,现已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皮肤科学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2001年又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行列。本刊被国内外多个著名数据库和检索期刊收录。

皮肤科医生论文篇4

关键字:皮肤病中医治疗

一、皮肤病的生理病理学说

有关皮肤疾病的论述,早在《内经》中有不少记载。《素问·痹论》中指出了人体卫气“其性漂疾,不能入于脉也,故循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说明卫气作用在皮肤腠理,其功能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强调了卫气功能正常,皮肤腠理才能健康缜密,有似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皮肤粘膜屏障作用。卫气靠肺气的正常宣发才能散布到皮肤,发挥卫气作用,故谓肺合皮毛。《素问·皮部论》亦提出了十二皮部是十二经功能活动在体表皮肤的反映区。

在《诸病源侯论》中,对各种皮肤病的病因、病理过程及症状也作了论述,指出与风、湿、热等因素有关。如:风瘙身体隐轸误(注:瘙痒症、寻麻疹之类),邪气客于皮肤,复蓬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轸。头面身体诸疮误,夫风热外虚,为风湿所乘则生疮。对各类经久不愈的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常认为存在气血虚或肤腠虚的因素。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也注意到存在过敏素质,指出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对物理因素引起的皮肤病也有冻烂肿疮误、汤火疮误等记载。如:“对传染性皮肤病,如疥疮已了解到好发部位及其接触性传染的病因指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

对皮肤病的诊治,中医认为把局部改变同整体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的改变联系起来,既重内治,又重外治。《外科精要》一书中指出原夫疮疡之生,皆阴阳不和,气血凝滞。认为外症虽生于肌表,而其根源则与脏腑气血改变有关,诊治应结合全身辨证,用药根据经络虚实,不可拘泥于热毒之说而过用寒凉克伐之剂。《太平圣惠方》对于痈疽,不仅注意它的局部症状,而且结合全身辨证,提出“五善七恶”的观察方法。《外科全生集》把外症分为阴阳两类,主张用“阳和瞬理、温补气血”的原则治疗阳症,彼有独道之处。目前用阳和汤治疗结核性脓疡、硬皮病等有一定疗效。《外科正宗》主张内治与外治并重。外治除外用药外,善用腐蚀药或刀针放脓去腐;内治总结各医家及自身经验,应用“消、托、补”三法的辨证施治,使治疗原则与方法日趋完善。《理论骄文》中把辨证论治原则应用于外治法,使外治理论得到发展,他注意到外治比内治副作用小,费用低廉,有“殊途同归之妙”。他主要用膏药外治,也用类似水疗、热疗、泥疗、蜡疗及局部发鲍等疗法。强调外用药物要分辨阴阳,辨证选药,提出了外用药与内服药存在不同的特点。

另外,由于各医家有不同的学术见解,在皮肤病治疗中也各有偏见。如《医林改错》中,用活血化癖方剂治疗头发脱落、糟鼻、白瘫风、紫瘫风、紫印脸等。而刘河间创制的防风通圣散,兼治风热疮疥隐疹等,用药过于寒凉,彼有创见。

二、治疗思路

1.病作当以祛邪为主,药须分部求因论治

病毒性皮肤病的发病特点在于时愈时发,无所休止。其作虽与疲劳、身体抵抗力下降有关,抑或有感冒、发热等诱因可询。但治当以祛邪为主,可从其发病部位辨属为何邪为主罹患以指导临床治疗。“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其间即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因此,在病毒性皮肤病的辨治过程中,根据发病部位不同便可确立一个总的治疗原则。这种辨证思路不仅便捷,而且征之临床颇多效应。例如:对于发于上部的热疮(单纯疱疹)治当清热疏风为主,药用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发于中部的蛇串疮(带状疱疹)则当清肝疏解郁火,药用龙胆草、山栀、夏枯草、黄芩等;而对于发于下部的瘙疣(尖锐湿疣)治宜清热利湿为先,药用土茯苓、生薏苡仁、车前子、苦参等。

2.或疹或疣或痘迥异,治风治瘀治湿有别

病毒性皮肤病若从病变形态上加以区分,则分别以疹、疣、痘的表现最为突出。中医传统意义上的疹与西医的斑疹、丘疹相似;痘则与疱疹、脓疱相类;而疣则无甚差别。从病毒性皮肤病局部辨证的角度来看,疹之发,其位浅、其来速、变化快,与风邪特点相近;痘类病变则以疱中积液为著,其液始清、继则浊或脓,与水湿同类;而疣类病变则以形甚为长,或坚、或韧,不外浊痰、瘀滞为患。及其治则,疹类病变为主者当以祛风为要但风为百病之长,易与热、寒、湿之邪相兼;药用荆芥、防风、蝉衣、浮萍等,若兼热、湿、寒等为患则另当别治,病久未已则还需从血论治,即血行风自灭之谓;痘类病变为主者则以祛除水湿为务,或淡渗,或清利,或芳化,药用茯苓、虎杖、藿香、防己等。兼夹者可与解毒、托疮并施,错综者更需与健脾、温肾等同行;疣类病变为主者,病初宜化痰泄浊、软坚散结,久则须并入化瘀之品,药用半夏、白芥子、海藻、地鳖虫等。

3.病息当需扶正托毒,治病求

病毒性皮肤病的证治难点在于多数疾病很难彻底根治,每易于感冒、发热以及体质状况不佳时发作。从其发病机理析缘,在病毒不能完全清除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而达到疾病少发、不发是我们可以追求的目标。虽然扶正的治则在疾病发作时即可与祛邪法同施,但取其恒效且赖其久者则非疾病康复期莫属。扶正之治有补气、养血、滋阴、温阳之异,但普遍用之者以补气固表为上,药用生(炙)黄芪、炒白术、防风、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等,旨在益气固表,缜密肌腠。分而析之,则疹类疾患益气之外,尚需养血润肤,常配炒白芍、当归、丹皮、仙鹤草等;痘类疾患需合健脾利湿之治,常配炒薏苡仁、陈皮、苍术、赤小豆等;疣类疾患宜佐活血养血之法,常配紫草、丹皮、红花、水牛角片等。扶正之初虑其病愈邪恋之实,故扶正之时仍须少佐数味以清其余邪;扶正而久,意在巩固则可择丸缓以图之。

4.悉心调理饮食起居,预防护理当需并提

病毒性皮肤病既然有久治难愈或易于复发的特点,从中医“治未病”的境界要求则当追求未病时杜绝复作、已病时尽早痊愈。因此,除了药物治疗之外,预防护理及饮食起居的调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须。从预防护理的角度来看,未病时减少不良因素刺激,避免与引起复发的诱因接触是非常重要的;既病之后,加强病变局部及心理情志的护理不仅可以减轻疾病的病变程度,而且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愈病能力。从饮食起居角度分析,病变之初辛辣、炙、油腻、鱼羊牛肉等甘肥发物则当所忌以免加重局部病理损害;及其病中、愈后,则多无所忌,但仍以清淡而富含营养者为上。以冀脾胃康健,气血来充,诸疾不染。此亦明~陈实功“疮家全赖脾土”之谓。起居之处,当避风、远湿,适寒温日常生活尚应劳逸结合,动静有度,并防皮肤伤损之害。

参考文献:

[1]秦万章.中医药在治疗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1988

[2]又璐.17味中药对培养的表皮细胞增生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

[3]黄田文.48种中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2

皮肤科医生论文篇5

【关键词】皮肤美容;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066-01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设审美需求的迅速提高,人们对皮肤美容的要去越来越高。虽然现在通过皮肤外科手术、激光手术等方法,能一定程度上除去掉皮肤上的缺陷和瑕疵,但手术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并发症,而药物和化妆品存在着毒副作用和高复发率,这些都是患者考虑的因素。最近几年,中医美容开始兴起,中药、针灸、饮食、按摩、气功等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皮肤美容领域了,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效果。因为它绿色、天然、安全等特点,正在被广泛的患者以及国内外医学界关注。

一中西医结合皮肤美容的理论基础

从西医理论来说,皮肤的美是在人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功能协调的基础上才能有的。皮肤是微循环分布的十分重要的器官,心脏则是血液循环的中心,皮肤色泽的变化是由心脏活动的变化引起的[1]。例如,人在运动后由于血管充盈会出现皮肤潮红的现象;在受冷后由于血管收缩皮肤会变苍白;发怒的时候脸会变成铁青色,这都属于皮肤的生理反应。肝肾功能的异常,遗传或是免疫系统的缺陷,又或是新陈代谢的失调等原因,都会在皮肤上表现出来。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五脏六腑的功能是否能充分发挥与脸上肤色是否正常有关。中医将人体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与大自然结合也是个有机的整体。在人体中,以五脏六腑为中心,个器官各司其职,并通过经络连接整个身体,以及身体的尾端。在身体表面表现出来的病变往往能联系到内脏,说明内脏出现了问题。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非常强调人体这个整体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为中西医结合为美容护肤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中西医结合皮肤美容的方法

目前国内外在皮肤美容这方面的治疗方法除了美容外科手术、激光手术、超声微波技术以及外用药品外,还有以下几种。

1.中药美容。中医美容法是通过内服中药的同时外用由中药配置而成的药膏等进行治疗损美行疾病和调理保养肌肤的一种方法。这种内外兼顾的方法在治疗中使用最广泛,所获得的经验最丰富,基本已经形成了一个治疗体系,内服外用是他的特点。内服主要是用来调理身体,根据皮肤显示出来的病症来判断内脏器官哪里出了问题,在下药的时候具有针对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能达到根本治疗的效果,是祛除根本、防止反复的必要手段。内服的药剂主要有汤、丸、散、膏、丹、酒等形式,根据药物的性质采用最合适的方式作为内调试剂。外用是指直接对皮肤进行作用,或使用药物,或使用仪器等,以期达到美容和保健的效果。外用的特点是能直接作用到皮肤表面病灶处,见效快。常用的外用方法主要是熏、敷、涂、浸、贴、喷以及电离子导入、超声波导入等方法。不同的操作需要采用不同的试剂。

2.中药化妆品美容。中药化妆品是一种药物化妆品,它是由纯中药制成或者是在其中添加了中药成分。中药化妆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我国著名药物记载书《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具有美容作用的药物多达500多种,多是治疗头发、面部、牙齿、黑痣等方面的。目前被应用广泛的大部分为植物类的中药,例如,人们常用的用来补气补血的有黄芪、当归和人参,用珍珠粉敷面达到美白嫩肤、祛除色斑的效果,用白芍、赤芍祛除蝴蝶斑和雀斑,提亮皮肤的色泽,因为他们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听得较多的一种名贵中药冬虫夏草,由于他富含人体所需的20多种氨基酸,是配置高级化妆品中的主要原料。

3.药膳美容。若细究这种方法,这应该算是内服中药美容。根据不同药物具有的不同功能,选用某些药物相互作用以发挥他们的最好功效,并将他们与实务配置,制成食品,以期达到美容养颜、调理保健的双重功效。这种美容方式与化妆品和手术的美容方式不同,药膳的目的在于通过内调达到从内而外的改善,比单纯从外部治疗更治根本,一旦调理好了,几乎不会复发。同时药膳调理还能延缓皮肤的衰老,保持青春靓丽。人体的衰老主要是由于内脏的逐渐衰老而引起的皮肤干燥、枯黄、色素沉淀等,常吃一些能减缓这些衰老症状的食物例如莲子、桂圆、核桃等,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这里强调一下,黑芝麻是非常好的一种食物物质,经常食用可以起到美容、减缓衰老的作用。薏苡仁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不仅可以治疗雀斑等皮肤病,能力细腻肌肤,减少皱纹。近年来,药膳美容在美容届内十分流行。

4.针灸美容。在古代,中国就有了针灸这种治疗方法,其原理主要是通过进行穴位刺激,到达舒经活络、消肿散结、调理气血的作用[2],以达到养护皮肤、美容养颜、延缓衰老和治疗面部皮肤病的目的。针灸治疗的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无毒无害。针灸法主要包括针法和灸法两种。针法主要是指用十分细的银针,将银针对准人体穴位,然后刺入一定深度,以刺激穴位,患者被施针后会有酸酸胀胀的感觉,用这样的方法达到美容、健身、祛病的目的。灸法则是将艾柱点燃,放入器皿中使其保持缓慢发热的状态,并将器皿放置在人体穴位上,通过药物的渗透和局部热效应,以刺激机体的循环,从而达到治病、抗衰老和美容的功效。针灸法因其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特点,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极大的关注。

三问题与展望

利用中医美容护肤具有很多优势,与西医中采用的手术、化妆品中添加激素等方式相比,中医的采用的药物多以纯天然植物为主,安全可靠;在治疗中讲究内外协调,注重统一;方法贴近生活,可采用食疗的方式,容易坚持,效果稳定;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医治本,能弥补西医中的不足。若能中西医结合进行皮肤美容,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医在治疗的过程中,很多东西是不能通过科学解释出来的,例如经络、穴位。要想让全人类接收并运用中医,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姜方震,常青,程健. 中西医结合在皮肤美容领域的运用[A]. 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协作组、浙江省医学会.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协作组、浙江省医学会:,2007:6.

皮肤科医生论文篇6

关键词:中医外科;湿疹;临床观察

湿疹为一种慢性复发性痰瘴性皮肤病,其发病多为多种内外因素引起急性或慢性过敏性皮肤炎性反应。湿疹其特点表现为多形性、倾湿润、对称分布,以水疱、红斑、丘疹、渗出、瘙痒、糜烂及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对人体皮肤损害严重[1]。中医认为湿疹发病与风、湿、热之邪关系密切,湿为本、热为表,急性发作时必挟风邪,慢性发作时缠绵乃顽湿逗留,致使风燥湿热郁结,肌肤失养。为此,文章根据常见湿疹其皮损形态,以中医辨证治疗,对2010年8月~2011年9月就诊的88例湿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0年8月~2011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88例湿疹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39例;年龄21~74岁,平均(35.7±1.5)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3.8±3.2)年。88例湿疹患者中,湿热内蕴型36例,脾虚湿盛型28例,血虚风燥型24例。

1.2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皮疹消退,停药3个月后无复发迹象;有效:皮疹瘙痒明显减轻,停药3个月后无新皮疹出现;无效:瘙痒轻微减轻,皮疹少量减少。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①湿热内蕴型:皮损易发且范广,现皮肤肿胀,具强瘙痒;患者机体呈小便短赤,口干舌燥,苔白且黄,心烦气躁,脉弦滑或滑数;②脾脾虚湿盛型:皮损淡红色,现皮脂结痂,多发四肢;患者机体呈现大便不干,口渴不思饮,舌淡且苔腻,脉沉缓或滑;③血虚风燥型:皮损反复不愈,瘙痒烈且皮损脱屑,伴血痂或抓痕。患者机体呈现舌淡且苔薄,脉沉细或沉缓。

1.4 治疗方法:88例患者中,特别多以发热、皮肤灼热、红斑、丘疹,以红斑丘疹为主。舌苔黄,舌尖红,脉数沉缓或滑数。配以:赤芍、防风、生甘草、知母、丹皮、泽泻、黄芩各10 g,茵陈15 g、生石膏2O g,生地30 g。1付/d行水煎。

2、结果

4个疗程后,88例湿疹患者治愈72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到94.3%。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大小便常规、血液、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无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湿疹主要由内外多种因素激发引起的过敏性、炎性反应性皮肤病,其瘙痒剧烈,呈多形性、对称性的皮损特点。《医宗金鉴》认为该病机“心火脾湿受风而成”,故湿疹病机不离“风、湿、热、邪”。传统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为风湿邪郁于肌肤而成;或因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且逗留,血虚风燥郁结,致皮肤失养。

湿疹发病原因不外风、湿、热三者,缠绵难愈,且易复发,治疗应以清热祛风、利湿止痒、内外兼顾、表里分消为主。既要重视皮损表现,又要注意内在病机。湿因水液代谢障碍而变生。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日久必耗液伤阴,阴伤血燥,肌肤失养则致皮肤肥厚粗糙,脱屑皲裂。具体为:①湿热内蕴型(相当于急性渗出性或合并感染性湿疹);②脾虚湿盛型(相当于亚急性湿疹);③血虚风燥型(相当于慢性湿疹)。分别配合祛风清热利湿、清热利湿,凉血祛风、健脾燥湿、滋阴润燥之原则。我们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认为方中生地养阴清热凉血,赤芍凉血活血,丹皮凉血肖斑,三药配合清热利湿,兼以凉血而不伤阴;白鲜皮味苦性燥,是除湿止痒的要药;配地肤子、苦参治全身瘙痒等。并多年应用中药治疗湿疹,中药内外合治是消除渗出、糜烂和水肿的有效方法。

4、参考文献

[1] 赵 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4.

皮肤科医生论文篇7

关键词:皮肤科;临床实习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16-01

本人从事了多年的医务工作,深深地知道皮肤性病学是一门专业性强、内容复杂、直观性强的学科,其要比其他学科的学习多了一些难度。所以,我结合自身从业来的医务工作经验,进行深入的总结摸索出了一些皮肤科临床见习带教的一些建议。

1充分了解皮肤科特点,明确其教学目的

皮肤性病学的直观性很强,所以初学者想根据皮损的状况做出准确的诊断,就应仔细观察皮疹的位置、形状、特点及其鉴别要点;另外皮肤病还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不同阶段甚至不同发病部位都各有特点,所以掌握各种疾病的动态变化,把原发皮疹和继发皮疹区别好是学好皮肤病诊断关键[1]。但对见习学生来说要很好的掌握疾病的动态变化确实有很大难度,所以要明确临床教学的目的:抓住皮肤科的特点,让学生尽早和患者接触,把抽象的问题逐渐形象化和直观化,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为学生今后进入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来自不同专业的见习学生,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其所学专业而有所侧重[2]。例如:对于来自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带教老师应把重点放在皮肤病的护理知识上;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带教老师应把重点放在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对疾病综合分析的能力培养上。

2选择教学能力强且综合素质高得老师进行带教

在带教过程中,对带教教师的教学意识、教学能力等都要有较高的要求,因为教师的带教水平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有很大很直接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好的教师才能带出好的学生,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带教老师不仅要求其知识水平要高超,另外对于带教老师的医德、敬业精神等方面的高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我们要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老师是起主导作用的。在新时期老师不应固步自封,应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知识,顺利而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3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临床工作中应不遗余力的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带教老师自身的临床体会,一一讲解临床学习中会遇到的困难,并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去影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树立信心,给患者一个好的精神面貌提高其在患者心中的地位。对于学生的着装应尽量做到庄重、大方得体,穿着发式不要另类,以免使患者反感产生不信任感,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换位思考对每一位患者都充分的尊重和关心,特别是要学会耐心倾听,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作为患者本身已经被病痛折磨的很痛苦,所以作为医生应对患者多加关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讲解各种皮肤病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学习效果。

4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见习课对于学生而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能够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巩固,还能够和临床进行紧密联系,让学生把知识应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学习。每个患者的病都各不一样,所以通过见习课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应担负起学生在这一过渡期间的学习,真正围绕临床实践的需要,多讲解一些和其他专业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其次,对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充分重视,如:教师在讲解皮肌炎的时候,应侧重于讲解该病的皮损特征,并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在今后做皮肤科医生时,如果遇到疑似皮肌炎皮损的患者,务必要提高警惕,尽早发现肿瘤,为患者提供最早最好的治疗手段。

5讨论

5.1教学环节中体现艺术性。首先在皮肤科中带教老师应做到讲课语言简明扼要、准确、生动,对于讲课内容要条理化,从疾病的起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多方面给予细致讲解,让每个学生都能对疾病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其次,把临床中抽象的理论通过描述使其形象化,举个例子:在描述结节的大小时,可用具体的事物来比拟像黄豆、花生米、鸡蛋大小等,避免使用术语或者说多少立方厘米,使学生准确的理解、牢记;最后,通过观看实际病例,要求学生把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总结,综合分析后明确各个疾病的特点。

5.2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当前,计算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教学途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媒体教学已被广泛的应用在了临床教学工作中。多媒体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够非常直观的把临床中同种疾病不同的皮肤表现以及不同部位的同种皮肤表现采用图片方式展示给学生,图片会比文字更能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疾病,从而增加学生的记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3对典型的病例进行集中讨论。临床见习简单来说就是从理论学习像临床实践的过渡,做好这个过渡能为学生进入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见习环节中,不能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分离开,应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临床教师应从门诊和病房床边教学中选择典型病例,带学生查看患者,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然后再结合患者的特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病例进行讲解,真正把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临床见习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见习课的成功开设不但进一步巩固和验证课堂所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提高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重视临床教学,对教学工作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探索,才能把教学质量真正提高上来,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过硬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雷霞,伍津津,鲁元刚,朱堂友. 皮肤科见习带教的几点体会[J]. 重庆医学, 2006,(17)

[2]余春艳. 皮肤组织解剖特点与皮肤病教学[J].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2,(04)

皮肤科医生论文篇8

关键词:瘙痒症;疏风活血汤;老年性

中图分类号:R758.3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8-0032-02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因皮肤腺体功能减退所致的皮肤萎缩、干燥粗糙、脱屑等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1]。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的发病率比女性高,晚间瘙痒比白天严重。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变薄,表面有糠秕状的脱屑,长期的搔抓,皮肤上会出现许多抓痕、血痂、色素沉着、苔藓样变,重者可以发生皮肤感染。病情时轻时重,久而久之会影响老人情绪,造成失眠,甚至于变得脾气暴躁,烦躁不安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自2012年10月~2013年3月,笔者采用疏风活血汤内服外洗治疗本病37例(血虚风燥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观察37例,均为本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其中男21例,年龄56~89岁,平均63.2岁,病程6个月~6 a,平均39.3个月;女16例;年龄59~70岁,平均65岁;病程3个月~5.6 a,平均35个月。诊断标准[2]:(1)阵发性皮肤瘙痒,程度不一,初起局限,渐至全身,夜间尤甚;(2)皮肤特点:皮肤无原发损害,搔抓后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或减退,日久可呈湿疹样变和苔藓样变;(3)排除糖尿病、肝胆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肿瘤等病史;(4)中医辨证为血虚风燥型[3]:病程较久,皮肤干燥,抓破后可有少量脱屑,伴失眠多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2治疗方法

所有观察病例均采用疏风活血汤为基础方内服,疏风活血汤组成:制首乌30 g,生地30 g,当归10 g,僵蚕15 g,蝉衣15 g,银花20 g,地肤子30 g,白鲜皮15 g,苍耳子15 g,鸡血藤30 g,甘草6 g。瘙痒剧烈,痒无定处者加乌梢蛇、磁石;顽固难愈,皮肤搔抓处皮损增厚者加玄参、牡蛎、浙贝母;夜寐不安,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酸枣仁、夜交藤;大便干燥者,加火麻仁、柏子仁。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每剂药的药渣煎水外洗,隔日1次,1周为1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治愈:瘙痒完全消失,继发性损害基本消退;显效:瘙痒明显减轻,继发皮损明显改善;有效:瘙痒减轻,继发皮损有所改善,但停药后即复发;无效:瘙痒及相关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2治疗结果治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治愈率94.5%。

4病案举例

杨某,男,61岁,2012年11月20日初诊。全身皮肤瘙痒反复发作3年余。多在饮酒及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后加重。曾服用抗组胺药后缓解,但停药后即复发。诊见:全身皮肤稍干燥,四肢、躯干散在抓痕、血痂及鳞屑。胃纳可、大便干燥,2日1次、夜间休息差,舌暗红苔薄,脉沉细。经检查未发现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诊断: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中医辨证:血虚风燥型。用疏风活血汤加味治疗,处方:制首乌30 g,生地30 g,当归10 g,僵蚕15 g,蝉衣15 g,银花20 g,地肤子30 g,白鲜皮15 g,苍耳子15 g,鸡血藤30 g,夜交藤30 g,磁石30 g,柏子仁30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同时药渣煎水外洗,隔日1次。用药7天后,患者自觉瘙痒减轻。治疗14天后,瘙痒消失,皮损基本消退,仅有部分色素沉着。上方去银花,加麦冬15 g,隔日1剂,连服2周,停药后一切如常,随访3月未见复发。

5讨论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与祖国医学的“风瘙痒”、“痒风”相类似,风瘙痒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历代医籍对本病论述颇丰,根据发病病因,皮损和部位不同而有风痒、痒风、爪风痒、血风疮之称。[4]《诸病源候论》云:“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外科证治全书》云:“痒风……肝脉血虚,燥热生风……”。老年人因气血亏虚,肌肤失于濡养而致化燥生风,燥胜则干,血行不畅,风胜则痒,这与现代医学认为老年人因皮肤腺体分泌功能减退,皮肤干燥和退行性萎缩引发本病相吻合。当以疏风活血、润燥止痒治之。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中药祛风之品具有抗组胺、抗过敏、镇静止痒的作用[5]。

疏风活血汤是著名中医外科专家文琢之的经验方,方中生地、当归、制首乌养血活血达到调和血分治内风的效果,僵蚕、蝉衣祛风止痒,两药配伍入血入络以搜剔隐伏之邪,银花合诸药清热疏风,凉血解毒;地肤子、白鲜皮、苍耳子清热除湿解毒止痒。笔者将原方中“刺猬皮”改为“鸡血藤”以活血通络止痒,便于取材。疏风活血汤配伍严谨,用药精练,标本同治,切入病机。经临床多次验证,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疗效满意,值得推广使用。

在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心里疏导,保持乐观情绪,起居有时;嘱患者外洗时水温适中,避免热水烫洗;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对本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3.

[2]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92.

[3]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

[4]欧阳恒 杨志波.新编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294.

[5]王长华,彭亚南.中药治疗皮肤瘙痒症80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0,28(10):106.

上一篇:新任网点负责人述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工行负责人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