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精神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6 16:37:03

团队精神论文

团队精神论文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也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支强劲动力。与此同时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人、财、物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最先进的管理思想是用文化进行管理,因此,企业经营者越来越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价值观的塑造,企业文化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一、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创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在1990年的《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中,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并指出,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有三个标准:(1)核心竞争力必须为市场所认可,即能够提供进入相关潜在市场的机会;(2)核心竞争力必须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应当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帮助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创造价值来扩大客户的利益;(3)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得以持续。

2.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一般而言,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其在本质上所反映的则是企业生产力成果的进步程度。纵观国内外所有在经营上取得巨大成功并拥有著名品牌的企业,不管是美国的GE和微软,还是我国的海尔和联想,无不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理念的营造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管理时代的到来,企业竞争的根本必然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二、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是企业文化

美国著名企业文化专家沙因在《企业文化与生存指南》一书中指出: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从更深层次上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围绕产品竞争力做文章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产品竞争力是由技术竞争力所决定的。而技术竞争力是由制度竞争力所决定的,制度高于技术。但是制度无非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没有正确的理念就没有科学的制度。因此,理念高于制度,理念才是第一竞争力。总之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产品。拥有正确的、不断创新的理念,才具有最强的竞争力。国际上众多知名大公司的实例证明,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和基础。

2.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模仿性,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只能根植于本企业之中,一个人离开企业,可以带走规章制度、办法措施,但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即全体人员所信奉的价值观却不可以轻易地照搬过去。人们可以重新塑造或者变革企业文化,但绝不能照抄照搬其它企业的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模仿性。一个企业只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形成企业持久的竞争力。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包括人、财、物的合理使用,都必须受企业文化的指导,因此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只能起因于先进的企业文化。

3.企业文化有利于培育团队精神,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在现实的竞争中,任何企业都很难凭个人的力量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团队是企业赢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团队也在现代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功的创造一种团队文化的企业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向心力,能够吸引、培养和挽留一些优秀的员工,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源泉——人力资源,团队也可以对团队内个体的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逐渐形成自身的行为规范,使每个个体的期望值与团队所要达成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并通过增强企业内部的沟通和协调,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从而能够加速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速度。4.企业文化决定着核心竞争力的更新。

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与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特点相一致的。然而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企业本身也需要不断调整战略,这就需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相应调整。但是,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惰性,这种惰性产生的原因首先来自企业文化。人们普遍认为,企业的硬件资源容易更新,而软件资源包括企业文化则很难改变。当内外环境需要核心竞争力做出改变时,企业文化能否顺利转型决定着这种改变能否取得成功。积极向上、不断追求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激励员工不断创新,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用企业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

前面我们分析了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究竟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措施:

1.建立诚信文化,取得企业声誉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所在,是建立规范经济秩序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便是信用缺失,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合同和广告、虚假信息披露、逃避债务等失信行为较为严重,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已加入WTO,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诚信经营紧密相联。诚信经营是根基和根本保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器。一个企业只有有了诚信,企业才能够最终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赢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优势。由此看来,诚信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诚信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

2.树立品牌意识,强化企业个性

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企业信用的标志,也是企业经营活动最为重要的经营手段。品牌对于企业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企业有无品牌是竞争力强弱,以及企业优势的重要标志,一个没有品牌的企业,是很难说明自己是一个强势企业的。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品牌的文化含量在品牌价值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市场竞争的焦点之一是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的竞争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来取胜。由此看来,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坚持品牌文化创新,强化企业个性。

3.重视企业家因素,发挥企业家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第一身体力行者、第一宣传者。企业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企业家的文化。企业家不仅要在企业领导者更替过程中使企业文化保持稳定,更重要的是警于捕捉发展机遇,准确进行决策。企业家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也是培育独特的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的关键所在。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企业精神的核心,是影响企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的素质、决策力、领导力将越来越重要。企业家要注重自我修炼、自我珍重、自我提高。以人格魅力张扬企业个性,并进行恰当的形象塑造和传播。要学会用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和横向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思考,特别是战略性的思考,并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和企业新的“情景”修正企业战略和经营策略,调整自己的领导方法和管理方式,引导和影响企业员工进入“有信心、有能力”状态进行创新,迎接挑战。

4.企业文化建设应着眼于企业学习力和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

团队精神论文篇2

论文摘要: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根本前提,团队精神又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高度重视大学生团队精神培育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特点,充分挖掘大学生团队精神培育的有效资源,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好环境,利用班级和各类社团等同伴教育的良好平台,强化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自觉要求,开展团队知识的理论教育、团队意识的活动教育、团队精神的合力培育。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刻分析了这一状况,即当前我国面临着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格局下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同时出现的“三峰叠加”局面。在这个大的社会就业背景下,加之近几年的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群体就业问题尤为突出。为了应对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要求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地方政府强力推动、全社会大力支持,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着实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我们更应重视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毕竟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就业市场上“打铁还须自身硬”。“标本兼治”的促就业方案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根本举措。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现代社会生产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它对劳动者团结合作的要求比以往任何社会都要高,因此团队精神成为现代社会人才的一项基本素质已经成为共识。“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基本条件几乎都百分之百地强调这么一点:必须具有良好的群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创造力、忠诚度和沟通与表达能力是未来企业人才标准排在首位的四条。”团队精神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良好的团队精神帮助大学生快速融入并适应社会,同等条件下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获得就业机会;相反,团队精神较差的大学生即使其他素质再好,也往往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许多研究者都高度重视团队精神,把它作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许晖与尹哲提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四因素说”,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子主要分为4类: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社会因素,就业意向”,把团队精神置于“非智力因素”系列;郑雨兰与严鸣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构成探讨》中提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构成“5要素说”,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是由知识掌握、特殊知识应用、工作能力、工作精神以及身心素质这五个要素决定”,把团队精神置于工作精神之中;楼锡锦等人把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认为基础竞争力包括团队精神;赵志川,陈香兰在《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一文中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包含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求职技能三个基本层次,把团队精神置于基本工作能力层次;等等这些观点共同地强调了团队精神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正相关性。

一、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突出特点

目前,关于大学生团队精神状况的整体评价不一:一些人对其感觉乐观,根据大学生在5.12抗击汶川震灾和2008年北京奥运中的良好表现,认为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总体较好;而另一些人则对此持悲观态度,为此担忧当代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为了直观把握大学生团队精神现状,本人以问卷形式抽样调查了衡阳师范学院400名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实证地收集到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具有以下5个突出特点。

1.团队认知较好但缺乏系统性。绝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都接触过团队组织形式,他们或多或少地明白团队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团队精神的内涵。调查表明,91%的大学生明确“团队机制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70%的学生能部分说出团队精神的社会功能,78%的学生能简单地说出“团队”与“群体”之间的区别,93%的毕业生了解团队精神而且认为团队精神是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是,很多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没有接受正规的团队理论培训,因此直接导致他们的团队知识非常零散。调查显示,10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团队知识不够系统,有待专业化的理论培训”。

2.团队情感易形成但缺乏持久性。在日常学生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这两样种情况:开始不愿意接受自己所在团队的学生,经过短时间的磨合他们很快就能融入其中;最初非常热爱自己所在团队的学生后来转而对其冷落甚至生发厌倦感。这就是大学生圃队情感缺乏稳定性的直观表现,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团队情感他们都容易形成,但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迁移,缺乏持久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l5%的毕业生反映自己四年如一地参加同一个社团,绝大部分的被调查学生都表示有过“讨厌自己曾经热爱的社团”和“热爱自己曾经不喜欢的宿舍或班级”的经历。

3.团队价值取向知行不够统一。团队价值取向包括个人利益优先和团队利益优先两种基本形式。由于课内学生接受的都是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因此,他们理论上知道应该坚持团队利益优先的原则,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普遍表现出以个人利益为重而轻视或忽视团队利益的趋向。我们调查发现,90%左右的学生在问卷中选择“一般情况下在个人利益和团队利益发生矛盾时首先考虑团队利益”,而在实际案例分析中,70%的学生表明“先看两者能否兼顾,如果不能就舍弃团队利益来保护自身利益”的倾向,只有5%左右的学生表明“即使个人利益受损也必须维护团队利益”的决心。

4.团队合作意识淡薄。合作是团队精神的核心,也是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然而,身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从小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为人处事方式,而且,基础教育阶段他们接受的多是以竞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理念,因此,现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合作意识淡薄,不懂得与人合作的重要意义。调研结果表明,64%的学生认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竞争优于合作”,43%的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多地依赖自我而非他人”。

5.团队奉献精神讲条件。奉献精神是团队精神的崇高境界,然而,现代大学在团队学习和工作中往往把奉献精神与获取各种具体条件结合起来,他们的团队奉献精神不再具有大公无私和不计个人得失的纯洁性和高尚性,而更趋功利性。86%的学生表示“愿意为团队和其他成员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但必须建立在自身能够获得同等报酬的基础上”;54%的学生认为“无私奉献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人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二、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资源

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其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因此,教育者在开展团队精神培育工作时,应充分发挥各种有效资源的积极特性,包括顺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好环境,利用班级和各类社团等同伴教育的良好平台,强化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自觉要求等。

1.顺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好环境。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机遇和挑战中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这得益于宽松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有人将其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春天”,它同时也为新时期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培育赢得了大好时机。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表明了党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心,同时也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性保障。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出台,该文件和随后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其他各项文件所体现的全部思想和主要内容,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的重点,也是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重点。其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现状给予了关注,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并提出“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近5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高校都出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的配套文件,从教育领导和管理、教育课程建设、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为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大好时机。所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此为契机,充分意识新时期团队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度自觉担当起培育大学生良好团队精神的使命。

2.利用班级和各类社团等同伴教育的良好平台。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展和成熟阶段,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确立,表现出可塑性极强的特点。他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行为习惯也表现出害怕孤独、趋向从众的倾向,这就是从众心理在大学生中的突出表现。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为团队精神的同伴教育提供了心理基础,教育者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团队精神教育之间互动共进的同伴教育。在班级和社团活动中,教育者主要扮演组织者和策划者的角色,其中的信息交流和互动以及活动任务的完成更多地是靠学生的互动来实现。在校期间,班级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平台,也是实现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良好平台。马卡连柯说过,“集体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班级、宿舍和社团等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利用班级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普遍采用的方式。每一次班级活动的开展班主任都都应该有意识地地将其作为学生合作意识的训练和培养,首先制定活动的目的,然后进行分组,明确组员在活动中的任务和角色,鼓励学生之间互帮互助,最好在进行活动结果的评定中,把组队之间的协作精神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因素。各类学生社团在繁荣高校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依靠学生的共同兴趣而建立起来的,它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我们调查发现,98%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至少参加过一个社团,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有效利用社团为大学生团队精神培育搭建良好平台。

3.强化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自觉要求。1996年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人才素质的七条标准,其中第七条就是“具有和他人协调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这里讲到的“和他人协调的能力”亦即团队精神中的团队协作能力。西奥多?罗斯福曾经说过,“在成功的公式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懂得如何跟别人相处”,他道出了团队精神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与人共事时团结合作的主动性,有利于塑造良好个性人格的形成。因此,良好的团队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大学生是受教育层次相对较高的群体,他们善于及时捕捉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信息,促进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是大学生群体共同的自觉追求,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学生都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精神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社会个体只有遵守社会生活规范,融人社会群体,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适应社会生活才能被社会接纳。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体现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全方位的共同发展。不管从哪个角度对全面发展进行分析,我们都应把团队精神归为当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必须围绕“2l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这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重新设计和组织,高等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其中的“学会共处”就是指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即团队精神。良好的团队精神还能促进其他各项素质的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平等、民主、自由、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其互学互助提供友好的合作基础,合作学习往往能收到比个人学习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现代社会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封闭的自我学习,必须在合作学习中获得快速提高。

三、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培育的路径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重视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主要职责,对此教育者必须改进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从团队知识的理论教育、团队意识的活动教育、团队精神的合力培育三个方面提升大学生团队精神。

1.团队知识的理论教育。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样,良好的理论修养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也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意义。当前,一些大学生团队精神状况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团队理论功底的缺失。团队知识理论教育的目的是用团队理论指导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因此在开展团队精神实践活动之前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教育。江泽民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理论上的成熟首先是将理论知识化作理论涵养,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知识的理论教育,及时要对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讲授团队精神的基本理论,包括团队精神的基本概念、团队精神的基本内容、团队精神的重要意义、如何培育团队精神等等。为使大学生对团队精神理论教育欣然接受,教育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坚持自我教育与外在教育相结合,坚持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坚持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三贴近”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团队精神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结合时代特征把教育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深他们对团队精神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大学生提升团队精神的自觉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好法律基础》等课程中可以联系到团队精神的理论。比如,在讲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我们可以讲述团队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产生的必然性及价值;在讲授“人的本质”问题时,可以把“人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与良好团队精神有助于建立“平等、互助、协作、友爱、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结合起来。注意把团队知识穿插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能更好地促使大学生实现团队知识的内化,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针对性。

2.团队意识的活动教育。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大学生参与的各项活动中介而实现的。李瑞环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种文化、娱乐中去,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和兴趣爱好的过程中,使人们得到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进而帮助人们分清是非,提高觉悟,树立正确思想,升华精神境界。”同样,在大学生团队精神培育工作中我们也应充分利用活动教育的方式,树立大学生合作意识。具体来说,就是联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现状和实际,运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让他们在活动的亲身体验中培养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意识。设计适合学生需要的团队意识培育活动,必须结合他们求美、求趣、求新、求奇的心理特征,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积极引导,充分发挥活动载体对团队精神培养的积极效应。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尽量更多组织集体性的活动,如课内组建“学习兴趣小组”、“科技创新小队”等集体活动,课外组织篮球赛、拔河比赛、宿舍文明创建赛等需要学生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广大学生置身于某个团队,感受团队合作的魅力。教育家杜威非常重视活动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他极力主张活动教育方式。但是,他强调“活动”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有教育意义和价值,二是能提升能力或素质,而且他还强调学生活动的合宜度。杜威关于活动教育的这些有益思想对于我们开展团队意识的活动教育有启发意义,教育者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必须思考开展活动的积极意义和有效组织形式,而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实际和现实条件,恰到好处地组织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文化活动,真正有助于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提升。

团队精神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6-000-02

摘要“团队精神”的培养对高校学生的未来乃至对国家的未来将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从教育学的视角着力对一门选修健美操教学课对影响学生团队精神的相关因素:团队意识、团队目标、团队沟通、团队合作、团队评价进行相应问题的探讨,以求更好的培养和提高高校学生的“团队精神”。

关键词高校健美操 团队精神

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团队的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团队合作的精髓就在于“合作”二字,团队合作受到团队目标和团队所属环境的影响[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进度的加快。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完善培养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合作型人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高素质人口成上升趋势,但具备较强团队精神的合作型人才还是处于下滑势头。由于现在很多都是“四二一”的6护1独生子女家庭,社会主义将来的接班人在众多家庭环境中团队理念严重缺失,21世纪的社会更加需求高素质合作型的人才,社会需要家庭缺失,大部分的重任都依在了学校教育层面。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一、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也常说:“团结就是力量”。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团队的科学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中国现代人又采用“团队精神”这一时尚词来体现团队。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是古还是今,人类都清楚的认识到“合作――团队精神”的重要性。现代的企业在人才选择方面,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他的团队“合作――团队精神”。在我国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大学生毕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得到企业或就业单位的认可,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此,就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必须作为各高校培养大学生品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目标。团队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后天教育才能获得,需从家庭、学校、社会中不断得到培养[2]。由古至今人类也非常清楚集体团队力量肯定是比个人力量大的多,但这需要“团队精神”作为一个支点,团队力量才能发挥到最大化。

二、健美操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合理化

教学模式是社会教育工作者不断探讨的一个问题,教师对教学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首先,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要适合你所教学的课程;

(一)选取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发展,90年代开始由于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和国人素质教育的需要,符合体育教学特点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呈现出来,如:快乐体育教学、成功体育教学、“小团体”教学等十几种。虽然多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但具有特殊实践性的健美操选修课采用“小团体”教学模式比较理想。首先,在教学过程中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三维”(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健康观的要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二)“小团体”教学模式分组的最优化

健美操选修课首先是学生自己以选课程、时间、老师“三自主”形式进行,意愿指数都比较高。可要在这门课中更好的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不能以单一的某种形式来分组,例同质分组、兴趣分组、友情分组等,这样在教学中就不能很好的进行优势互补,不能很好的发挥团队力量。要想最大限度发挥团队力量,合理编组非常重要:首先,考虑在团队间竞争性评价更加公平、合理,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对团队的兴趣,意识到团队带来的魅力;其次,在分组前对班级学生情况进行初步多方面综合性的了解,第一:对学生的友情与兴趣进行印象分组;第二:对学生的协调运动能力与学习态度进行观察、评价后分组;第三:对男女性别搭配进行影响分组;第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有必要的调整。最终形成6-8人/组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有一个核心学生的“小团体”分组教学模式,这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发挥个自特长,进行组内优势互补,形成带动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进步、有关心、有施长,培养社会需要的合作型人才。

三、团队精神的教学培养策略

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是完成教学的基石,更是教学成功的基本因素。教学策略又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在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应采取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即采用“团队合作,分组竞争”的形式来进行[3],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一)灌输团队理念

团队是一个拥有共同目标,所有成员能够用最理想的状态来面对和解决所有遇到的任何问题及困难的小团体。一个“小团体”必须有自己的团队目标、团队理念、合作精神,才能更好的激励出 “小团体”的团队精神。因此,在第一节教学理论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理念引导式教学至关重要。强调对整个教学过程都以通过团队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团队评价影响个体成绩;团队合作影响个体今后的发展。在社会的每个角落都需要合作,团队是人类集体力量的象征,个体能力需团队合作才能更好体现。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也是社会人才需求的客观事实反映。

(二)强化团队意识

团队意识不能以自我意识为中心,要有团队配合意识。团队意识是构建和谐团队重要的内在基石。没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就谈不上团队精神。曾在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做了客观性的评价,大学生的团队意识非常差,今后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可目前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存在“四二一”的家庭关系,6人护1人。再加上现在的很多高校都采用选课制同班级的同学在一起的时间十分少,搞班集体活动就更少,导致学生在高校班级里的团队意识严重缺乏。这就要求高校的各项课程一定要把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学习、合作能力等的培养纳入课程教学目标中。高校健美操选修课又属体育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从准备部分、教学学习过程、评价过程中大部分以团队形式进行共同思考、共同学习,与他人团结合作、与团队共努力、与团队共奋斗,强调团队的重要性,通过健美操不断的强化团队意识。

(三)明确团队目标

没有目标的团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团队目标是一个团队的共同目标,各团队成员才有明确的奋斗方向。第一,学期开始教师要给班级一个明确的纵向教学目标即今后组成“小团体”要完成的纵向教学任务。第二,就是各“小团体”都要确定本团队阶段性想要达到的横向目标;第三,就是每个“小团体”的个体成员对自己要有明确的个人目标。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个人要自觉、主动,并意愿为团队目标服务,同样个人理想目标可以通过团队来实现它的最佳化。

(四)重视团队沟通

沟通是团队合作的桥梁,顺畅的沟通是一个“小团体”的重要资本。缺乏沟通的团队就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任何创新的浪花。团队沟通需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建立平台的方式有很多种。第一,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可采用课堂教学意见交流、网络QQ交流、电话交流、教师答疑时间的面对面交流等方式;第二,搭建团队组员间的交流平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式讨论学习、课后建立团内QQ群进行网络讨论共同完成团队任务、课后组织讨论式的实践学习;第三,搭建各小团队之间的交流平台,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各“小团体”间的竞赛评比法和优秀与较差学生表演展示法进行集中式的讨论学习、课后各组长之间或各组员间可进行流动式的讨论学习。

(五)注重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是团队精神的源泉,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就不能很好的迎战困难,团队内部就很难营造一种和谐气氛。曾在98年世界杯足球赛中,赛前人们非常的看好具有天皇级、强大进攻阵容的巴西队,无论是哪位球员个人能力都具有明星风范,球迷对这支球队取胜的呼声也是最高,可最后巴西队却以失败告终。问题出在哪?就是队员个个都想在绿茵场上施展个人才华,缺失团队合作――“团队精神”。截然相反的是,法国队依靠团队合作――“团队精神”最终获胜。课堂上教师可采用团内讨论式合作学习、强弱互帮合作学习、纠正错误合作学习,各团队间采用团队整体竞赛对比合作学习、个体竞赛对比合作学习,课后作业也以集体形式完成。学会与他人及团队合作的人,会更加认识到团队的作用,增进对团队活动的参与意识、责任心,会改善他的人际关系,今后会更能融洽的与团队合作[4]。

(六)正效团队评价

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是一项重要工程,评价结果的好坏对学生今后学习行为、社会价值观、人生观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在选修健美操课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的这项任务要尤为重视。

1.处理好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教师首先要抛弃以强调一次性考试决定学生学习结果的传统评价办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小团体”合作学习的结果评价,也要注重“小团体”平时合作学习情况的评价。对于结果性评价教师要以多次阶段性结果评价方式来取代一次性的结果评价。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进度程度、学习能力、团队参与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互助合作能力等对“小团体”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平时学习情况评价。采用这两种评价相结合可以很大程度改变学生对“小团体”学习活动的参与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精神,让学生更加意识到个人的学习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学习。

2.处理好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

“小团体”分组教学模式在很多情况下体现的是一种学生协作学习的新式教学模式,例如可通过以“小团体”形式按周期计划对学生个体与团队进行阶段性的作业检查。在这个评价环节以团队评价为主,个体评价为辅,即个体学习成绩不能完全以团队成绩替代,但团队学习效果影响并很大程度决定“小团体”中每个个体的学习成绩。如果本“小团体”整体学习效果比其他“小团体”高的情况下,本“小团体”中优秀个体的学习成绩才比会其他“小团体”中的优秀个体的学习成绩高。对于阶段性的学生学习结果评价也是如此,“小团体”合作学习的最终学习效果影响个体学习成绩的高低。让学生非常清楚个体的任何利益都与“小团体”的合作有着密切联系,但也让学生认识到不是一味的吃大锅饭。优秀的个体如合作能力强、付出多、学习态度好等在“小团体”合作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可相应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这是对个体能力的认可。这有助于培养一种意识:将来在社会工作中个体不能没有团队合作,合作是必需的、个体能力的认可也是必然的。

四、结语

对高校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是社会人才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对学生合作――“团队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娄钟.对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思考[J].教育论坛.2006(2).

[2] 崔昌华 李海朋等.高校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业.2009(4).

[3] 王洪青."团队合作,分组竞争"教学策略的应用[J].中国校外体育,2010(2).

团队精神论文篇4

摘 要 团队精神是一支球队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其标志着这支球队的各成员在思想、观念、情感、行为等方面有序化和一体化的程度。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篮球团队精神,是引领大学生在篮球运动方面,朝向良性发展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本文阐述了培养大学生篮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重点探讨了大学生篮球团队精神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篮球团队精神 培养途径 大学生

篮球运动是一项深受大学生喜爱的集体对抗运动项目,随着国内外篮球运动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各种篮球联赛的蓬勃发展,使现代篮球运动的比赛节奏明显加快,比赛的激烈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要想在激烈的对抗中求胜,不仅要求球员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技战术水平,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对于一个球队来说,技战术水平的稳定发挥,则需要球员之间的团结与协作。然而,在现实的篮球学训活动之中,部分教练员由于过分侧重技术教学部分,对球员团队精神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致使很多球员在篮球学训与课余篮球活动中,较为喜欢单打独斗,明显缺乏团队意识,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球队整体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当前的篮球学训活动中,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球员的团队精神,让大学生球员之间在篮球团队精神的引领下,凝聚力不断增强、战斗力不断提高。长大后成为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篮球人才。

一、培养大学生篮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体育教学、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备受重视。大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并行发展的。篮球作为一项大学生普遍喜欢的体育运动,首先可以促进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成长,如弹跳训练、力量训练、灵活性训练等,都能够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而心理健康引导也在篮球训练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由于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相处的经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自私、娇气、任性的性格特点,不愿与他人合作,心理健康水平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篮球运动正是积极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因为团队精神所倡导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战胜困难,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团队价值观、凝聚力、信念和理想等,恰恰是对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完美诠释。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增强、团队精神的凝聚,都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有利于团队成员相互支持,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

篮球团队精神一经形成,会对每一个球员形成一种无形的团队压力,对全体球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到调节和规范作用。同时能使得团队球员相互鼓励和支持,从而形成良好的内在动力和凝聚力。有了这种力量,队员之间就能在思想上就会相互理解、互相信任,在行动上相互配合、技战术策略就会贯彻落实。有了团结一致的群体合力,困境之中就能做到相互鼓励、勇挑重担,胜利时能想到同伴们共同努力的作用。此外,团队精神对运动员的个人比赛心理起着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在比赛中更有利于运动员保持良好适宜的精神状态,增强自信心、果敢性和坚韧性,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有利于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和认同感

在团队精神的作用下,团队成员产生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交互行为,显示出关心团队的主人翁责任感,并努力自觉地维护团队的集体荣誉,自觉地以团队的整体声誉为重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团队精神成为球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动力。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球队,能使每个团队成员显示高涨的士气,有利于激发球队队员的主动性,由此而形成的集体意识,共同的价值观,高涨的士气、团结友爱,团队成员才会自愿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团队,同时也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四)有利于在篮球比赛中获胜

21世纪的篮球运动将继续沿着智博谋广、身高体壮、凶悍顽强、积极主动、快速机敏、全面准确的方向发展。一个精诚团结的球队远远胜于英雄个人的作用。著名的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曾经说过:一名伟大的球星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让周围的队友变得更好。时代需要英雄,更需要伟大的团队[1]。众所周知,2014年美职篮马刺队时隔七年后,再次夺得NBA总冠军。论球星的单打实力,绝对赶不上对手例如像勒布朗・詹姆斯等一流明星球员,但其凭借的就是团队精神,用球队的整体实力,战胜了强大的对手热火队。由此可见,团队精神有利于球队在篮球比赛中获胜。

(五)有利于教练员提高学训工作效率

大学生篮球团队精神在加强团队内部之间联系的同时还具有组织严密、分工细致的特点。在比赛中,每个球队都要有自己的角色定位,担任一定的攻防和掩护任务,每个球员在自己的锋位上各司其职、在恪守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最大潜能地为队友创造更多的进攻投篮机会。团队球员之间或各团队之间就会团结一致、朝着共同的日标协同共进。一方面使集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融洽,提高了篮球教学与训练的工作效率;另一方对大学生球员全身心投入训练比赛,积极创造运动佳绩有很大的帮助和教益。

二、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教练或教师对团队精神的思想重视

球队是一个集体,需要教练去组织。如何把一只手捏成一个拳头,教练是全队凝聚力的关键所在,他对整个队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众所周知一个球队水平的高低,进步的快慢,作风的好坏,都与教练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教练从选材到组队,从计划到训练,从比赛到总结,都在不断的调整队员的思想、身体技术、战术、心理等状态。随时把不同特长、行为特征的队员在训练中组成一个最佳的有机整体,这些都需要教练员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丰富的训练经验和高度的责任感,从而形成明确的目标管理体系。所以,要培养大学生的篮球团队精神,首先教练要有一定的感情投入,教练要起到模范的带头作用,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对自身经验的总结。教练应把自己看作是对队员负责的管理者而不是支配队员技术的独裁者,这样才能带动球队的积极性和团结性[2]。

(二)加强对大学生篮球团队精神的思想教育

大学生篮球团队精神的强化主要通过日常教学与训练中的思想渗透,这是青少年团队精神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篮球教学与训练中实现对学生的团队精神教育并没有明确的大纲要求和授课章节,主要依靠教练员在日常教学中挖掘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中的团队精神的影响因素和结合比赛的成败,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篮球团队合作意识的渗透和强化。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团队意识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篮球团队精神教育已经成为篮球教学与训练的必然路径,其基础是尊重个人的篮球兴趣和目前成绩,核心是团结协作战斗,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凝聚力形成一个总的合力,高效率地保证团队组织的顺畅运转。因此,作为篮球教练员更应该从理论上深刻认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加强青对大学生篮球队员团队精神的思想教育,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为渗透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3]。

(三)加强管理,用规章建制来对青少年形成纪律约束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必须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严格要求。不然,有些队员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迟到、早退无所谓,这样不但自己学不到什么东西,而且这种懒散的习惯还会影响到其他队员,所以规章建制是管理球队的一条有效途径,使球队更像一个整体。规章的制定可由球队所有成员商量确定,以便更有说服力。规定无论主力或非主力,一旦触犯,就一视同仁的接受处罚。在篮球比赛中,为使队员更好地体现出集体的作战意识,就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将团队精神纳入队员应该遵守的章程当中,使其逐渐形成清晰的、稳固的团队精神。团队中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团队所有队员、教练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些规章制度有些是明文规定的纪律条例,有些却是大家共同遵守的约定,对于一个体育团队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制定多少规定,而在于团队精神能深化内化在所有成员的意识里。规范意识一旦形成,团队就更容易将成员的行为整合为相对统一的行为模式。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特有的精神面貌。因此,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形成团队规范意识,是一个球队能否形成强大团队精神的重要环节。

(四)多运用比赛教学法,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

要想使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篮球团队精神,必须结合篮球运动特点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团队思想渗透。笔者认为加强比赛教学法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指导思想一是在比赛中学会打球和陶冶身心;二是掌握篮球锻炼方法和宣传终身体育意识;三是积极参与体会锻炼与比赛的乐趣。比赛是篮球项目运动的最终目的。通过比赛教学法可以培养大学生团结友爱、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团队精神。教练员要充分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在日常课堂教学与训练中加大比赛教学法的运用频率,来培养大学生球员的团队精神。同时比赛的范式要多样化,有全场和半场、后位对后位、前锋对前锋的教学与训练比赛,甚至可以混和比赛等。让大学生在比赛中学会打球,体会团队精神带来的成功乐趣,并在临场指导团队之间的默契配合,营造出一种宽松而愉快的学习气氛[4]。

(五)以实战运动技能巩固团队精神

篮球运动技能来自科学的训练实践,其运动技能的提高与团队精神的精心协作息息相关。实践验证,篮球的运动技战术只有在牢固的团队精神前提下才能普遍提高,同时,团队精神也唯有在实战技能的创新提高中得到巩固。众人皆知,提高篮球技战术不能一蹴而就,它是大学生进行各种身体活动练习,并在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把受教育者运动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不能脱离教学谈如何进行团队精神的强化,同样也不能忽视这些而孤立发展体质、体力和身体技能。篮球运动是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有效的手段,它不仅能培养竞争意识,而且能培养合作意识,并能求得二者的内在统一。在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应把大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塑造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作为与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技巧同样重要的地位。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精英培养的思想,牢固树立和坚持面向全体大学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的观念[5]。

参考文献:

[1] 于鑫.论团队精神在篮球运动中的价值与培养路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2):212-213.

[2] 王电华.浅谈篮球运动中团队精神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5.4(2):23-236.

[3] 刘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团队精神培养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10):190-192.

[4] 刘沁.学校体育中篮球教学存在问题与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7.12:110-111.

团队精神论文篇5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重要目标,正确认识大学生团队精神的作用,并积极通过思想工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对做好新时期思想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团队精神素质教育人际关系

大学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和探讨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和培养,不仅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而且对做好新时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如何理解大学生团队精神

所谓团队精神,是个人在实现自身理想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与组织成员的统一性和不可或缺性,自觉以组织利益和目标为重,并不断完善和自我,自愿主动与组织成员积极协作,使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得到有机的统一。它是所有成员的理想、价值观、道德标准、工作态度的整合及其在组织纪律、作风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其精神内涵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当代教育者所形成的共识。也把“是否具有团队精神”作为人员使用的重要指标。,社会普遍对大学生的业务能力表示满意,但也普遍认为大学生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良好的团队精神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也是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有效途径,使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受到潜移默化,而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作用,也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因此,如何在进行教学、课外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由较低的认知水平提高为较强的行为表现,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教育是否真正“以学生为本”,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而努力。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些任务的实现,都离不开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怎样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要实现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这一目标,就必须从团队精神的内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寻找结合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通过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素质课对团队精神的培养

大学的老师都担任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的知识、人格、做事、对事物的态度对学生有很大的,因此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并在教学过程中自觉的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教育,使学生在文化的过程中,自觉的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也无不蕴含着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政治理论课学生感到呆板,缺乏生动性联系,与学生的实际相脱节,从而使学生失去认知的兴趣。政治课教师应充分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用大学生能非常乐意的方式不断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进而形成它们正确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竞争协作观念等。学生培养起了良好的团队精神,会进而有效的促进政治教学的有效开展,形成互动局面,使其不再成为学生为之头痛的枯燥理论课。转贴于中国论文下。

2.通过开展各种思想讲座、座谈会、心理健康等,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高校应该有针对性的举行各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思想政治讲座、座谈会、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过专家讲解、事例展示、互动交流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促进它们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

3.通过班会(团学会)这个素质教育的综合课,加强班级建设,有效的凝聚学生的团队精神

无可置疑,班会(团学会)是强化学生团体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活动从具体实施到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而长期以来,人们未能充分重视班会(团学会)在思政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而由学生自我、自我管理,但实际上,班会(团学会)开展的连续性、制度性以及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班的班风。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往往具有共同的目地、共同的荣誉感和为达到共同目标而组织的相同活动,具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有严格的制度和纪律,有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而如果一个班经常不开或者很少开班会(团学会),这个班就会纪律涣散,班集体名存实亡,更无从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了。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重视班主任、辅导员和班级建设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班级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使班级成员之间人际关系融洽,每个成员都能获得归属感、荣誉感、受到他人尊重、获取自信,最终凝聚成有力的团队。

4.培育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及大学生实践,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现在部分高校学生活动纯粹为“活动”而活动,缺乏一种精神的引导,使得学生认知停留在活动的表面,不能对学生品质养成形成有力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训练、大学生社会实践科技下乡是学生在学校的“第二课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应精心的组织以增强学生团队精神和相互协作能力为重要目的之一的活动,比如球类比赛、群体性文艺活动、辩论赛、暑期社会实践等,这些活动的圆满完成者往往是分工明确、组织协调较强、善于团队协作的团队,这能使学生能充分体验到团队精神的重要。

5.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的社团活动,强化学生的团体意识

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在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有力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社团活动包含学术类、科普类、发明创造类、文艺类、类、志愿服务类等,这些社团的组建、成长需要的是一些有相同爱好、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乐于奉献精神、良好团队精神、较强的自律性的学生来发展起来的。比如一些发明创造类社团,仅仅一个人的创意可能不是完美的,即使有好的创意,仅靠个人也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社团成员组织分工、相互协作才能完成,正是在这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才逐渐凝聚起较强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论文篇6

仅从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来看,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已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饥不择食”转为“挑肥拣瘦”。其中就把“团队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伴随着知识经济步伐的加快,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呈现出各种学术、信息、文化的交叉。任何一个项目的完成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得以实现的,它需要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因此,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当代教育者的共识。长期以来,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但效果并不突出,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团队意识,要么仅仅注重个人的发展,忽视团队的作用;要么缺乏个性、随波逐流,在竞争中被淘汰。这种现象在近年来更加明显的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些任务的实现,都体现出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之所在。

那么,要实现《意见》中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这一目标,如何从团队精神的内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寻找结合点?

1.通过教学活动,特别是“两课”教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对团队精神的培养。高校教师都担任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的知识、人格、做事方法、对事物的态度等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自觉的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自觉地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政治理论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无不蕴含着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教师应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逐渐的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竞争协作观念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2.开展各种思想政治讲座,有针对性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除了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之外,高校应该有针对性的举行各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思想政治讲座、座谈会、心理健康教育课等,通过专家理论讲解、事例展示、互动交流的方式,有效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促进它们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转贴于 3.利用班会(团会)这个素质教育的综合课,加强班级建设,凝聚学生的向心力。班会(团会)是强化学生团体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活动从具体实施到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班会(团会)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班的班风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往往具有共同的荣誉感和强大的凝聚力,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有严格的制度和严明的纪律、有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重视加强班级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使班级成员之间人际关系融洽,每个成员都能获得归属感、荣誉感,并受到他人尊重,获取自信,最终凝聚成强有力的团队。

4.培育校园文化,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校园文化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校的“第二课堂”,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要精心的组织以增强学生团队精神和相互协作能力为重要目的之一的活动,比如球类比赛、群体性文艺活动、辩论赛、暑期社会实践等。这些活动的圆满完成者往往离不开团队协作的力量。而组织协调好、善于协作的团队,更能使学生能充分体会到团队精神的力量。

5.积极引导学生的社团活动,强化学生的团体意识。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它在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社团活动包含学术类、实践类、文艺类、体育类、社会公益类(志愿服务)等学生社团。这些社团的组建、发展需要的是一些有共同爱好、组织协调能力强、乐于奉献、良好团队精神好、自律性较好的学生承担并运作起来的。如我院实践类社团——市场营销社举办的模拟招聘会、法律协会的模拟法庭等活动,就是依靠团里成员组织分工、相互协作来完成,正是这不断探索的也逐渐凝聚起较强的团队力量。

良好的团队精神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它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样,它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教育是否真正“以学生为本”,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而努力这一根本问题。

团队精神论文篇7

一、引言

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作风。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奉献,奉献成为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动力,为工作注入能量。团队精神的精髓是承诺,团队成员共同承担集体责任。

团队精神是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定团体以一定文化价值观念为底蕴,以利益或事业目标为牵引,以效率为核心,以团队成员密切合作为主要途径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的精神风貌。团队精神的特征表现在,一是团队成员对于所在团队有高度的认同感;二是从利益与需要为纽带;三是高度的合作意识;四是以追求集体成功为目的。

二、团队精神的内涵与功能

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组织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观,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体现出来的协作精神、服务精神等。它的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优秀的团队精神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将成为一团散沙;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团队精神,也将无所作为。

简而言之,团队精神就是团队上下精诚团结、目标一致、协同共进。就如航行于大海的巨舰,有智慧舰长的正确指挥,有勇敢船员的协同配合,在这艘巨舰上每一个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凝聚成劈波斩浪的巨大动力。一个成功的团体,只要具备了这种精神,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长盛不衰。团队精神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讲都是不可缺少的精髓,否则就如同一盘散沙。一根筷子容易弯,十根筷子折不断,这就是团队精神重要性力量的直观表现,也是团队精神重要之所在。

团队精神的功能,概括来说主要有:目标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控制功能等四大功能。

三、团队精神的培养

首先,团队要逐渐形成自身的行为习惯及行事规范。这种规范同时也表现出了这个团队的行为风格与准则。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化的建立健全,在这方面可起辅助的作用,而这个部署的关键是团队的核心人物自身。典范作用是建立领导权威的最主要因素,通常我们所说的以身作则,就是这种含义。

其次,团队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把干事业作为培养团队精神的基础。目标是把人们凝集在一起的力量,鼓舞人们团结奋斗。目标不能过高过空,让大家感觉到有奔头。

第三,建立团队管理制度。管理工作使人们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如果缺乏有效的制度,就无法形成纪律严明、作风硬朗的团队。正确引导和鼓励这种愿望,使他们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第四,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团队精神与凝聚力,沟通是一个重要环节。理解与信任不是一句空话,往往一个小误会反而给管理带来无尽的麻烦。有效的沟通能及时消除和化解领导与员工之间、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分歧、矛盾。

第五,树立全局观念,要把提高合作能力作为培养团队精神的重点。总体管理与各个部门各自管理有机协调,不能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将个人、部门的追求融入到团队的总体目标中去,最终达到团队的最佳整体效益。

第六,在组织内慎用惩罚,尊重每一个员工。从心理学的角度,如果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有两种手段:惩罚和激励。雇主的激励和肯定有利于增加员工对企业的正面认同,而雇主对于员工的频繁否定会让员工觉得自己对企业没有用,进而员工也会否定企业。即尊重团队中的每一个员工,人人都感受到团队的温馨。关心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将会极大激发员工献身事业的决心。

第七,营造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相互信任会增加组织中每个成员对组织的情感认可。而从情感上相互信任,是一个组织最坚实的合作基础,能给员工一种安全感,员工才可能真正认同公司,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并以之作为个人发展的舞台。

第八,团队精神的培育是对管理者的要求。要把强化团队领导的凝聚力作为培养团队精神的关键。人性化管理是处理日常工作、处理上下级关系至上的管理技巧,来自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有效激励可以起到激发员工的个体驱动和稳定员工的作用。特别是管理知识型员工更是需要有关怀、爱心、耐心、善用、信任和尊重。

四、优秀管理团队的优点

1、学会思考和做好事情。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学会知道和理解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一个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必须保持有机的发展系统,一个好的企业也必须保持动态的平衡发展能力。学会用发展的眼光、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学会理解“桌脚平衡理论”,知道把握事情的重要次要、紧急松缓关系,才能高效地解决问题。

2、学会无条件地团结和忠诚。团结合作、笃信忠诚是一个团队的信仰和灵魂。一个卓越优秀的管理团队不会因为管理制度的变动、员工激励方法的改变对企业发展目标的信心和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热情。一个能够坚持不懈的团队,也不需要一直刻意去营造团结的气氛。

3、学会宽容和善待别人的缺点。随着专业分工不断地细化,对每个人的专长要求会越来越突出,同样也会使每个人在其他方面的能力缺陷越来越多。在这种趋势下,学会宽容和善待别人的缺点将会是一个团队能否产生凝聚力的关键。并且采取平等地交流和沟通,坦诚地指出别人的缺点并努力帮助改之,才能帮助提升一个团队的能力。

4、学会强调纪律,形成自律的文化。在所谓“自由开放的人性环境”的西方国家,最终能够历久不衰的企业都拥有相同的一种精神:强调纪律和原则。中国的企业管理和国家的立法一样,疏于建立严密的体系和严格执行的制度;而保证严格执行制度的前提,是管理层拥有自律和以身作则的精神。

5、不断学习的能力。在信息化的时代,所有企业所能够赢得的生存空间都是在“时空差”和“信息差”条件下所能够把握的机会。而不断应对和把握这些机会,必须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必龙,解读团队精神[J],苏南科技开发,2001.4

团队精神论文篇8

【关键词】团队精神;误区;差序格局;儒家思想;美国企业

导论

信息时代到来,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考虑的问题已不仅仅只是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还有市场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与个性化,这无疑对工业化时代在“科学管理”理念下产生的传统组织结构提出了挑战。个人或单个职能部门很难掌握完备信息做出决策,需要团队的信息共享;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要求企业能够汇集各职能部门的人才,迅速做出反应;高校和职业教育“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新世纪人才个性的日趋差异化,也客观决定了只有使不同专业背景、不同个性人才相互配合,才更有可能创造高绩效。这一切都在暗示,工作团队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必备武器;而沃尔玛、微软、GE等世界500强企业的持续兴盛也证明了团队精神在助力企业持续成长中的价值。

然而,许多机构对中国员工团队精神的调查结果却令人堪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印度只有1/4的工程师、中国只有1/10的工程师适合在跨国公司工作。两国工程师的若干弱点中就包括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较差。中国人力资源网进行的中国企业团队建设调研表明,虽然将近95%的被调查者都有过团队工作的经验,但87%的人承认自己工作过的团队相当糟糕。原因不外乎五条:第一,领导不力;第二,团队成员之间缺乏信任;第三,目标不明确;第四,责任分工混乱;第五,沟通不畅。

但概览中国企业的状况,似乎又与以上这些调查结果不符。中国企业引进流水线生产、引进西方职能部门制的管理方法已有几十年,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在面对企业生死存亡的时刻,大部分员工也能做到齐心协力,凭什么就说中国员工缺乏团队精神?

本文就将围绕中国员工的团队精神展开,首先通过纠正中国员工对“团队”的几个认识误区,对真正的“团队”和“团队精神”的概念做出解释;然后分析中国员工缺少团队精神的文化、现实等方面的原因;最后针对以上分析得到的原因给出解决方案,即中国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方法。

一、对“团队精神”的认识误区

中国员工到底缺不缺团队合作精神?前文的机构研究结果已经给出了答案。那么中国企业部门划分明晰、员工分工清楚又如何解释呢?这看似矛盾的局面实则显示了中国员工对于“团队精神”这个概念理解的偏差。

误区一:团队精神就是各司其职

认为团队就是分工、各司其职的一队成员的看法,混淆了“团队”与传统“工作组”这两个概念。在传统的工作组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共享信息,有时会有不同程度的共同决策,但仍是以各自完成职责内的任务为主。这种职责是根据分工原则在组织设计时以工作说明书的形式确定的。而工作团队的工作业绩不是依赖于成员的分工基础上,而主要建立在成员的协作之上,它是依靠成员的协调的努力所产生的协同力来进行工作的。

传统工作组与团队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信息的角度看,工作组的成员共同分享来自外部的信息;而工作团队的成员除此以外,相互之间还产生和传递大量信息。从协同作用来看,工作组的成员以分头完成各自任务为主,即使需要成员之间的配合,也主要是简单配合,可以说是一种中性的协同,若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其协同则是负的,但作为工作单位仍可存在;工作团队则是具有正的协同作用,其工作的开展不是依靠简单分工来完成的,而是如同人体的动作那样需要各部分之间自如而高效地配合,如果不能协同一致地进行工作,团队的生命力就结束了。从责任方面看,工作组中主要是责任到人,以个人责任为主;而在工作团队中,既有个人的责任也有共同的责任,更多的则是共同责任。从成员的技能要求来看,工作组成员的技能以能完成既定的工作为主,即以独立工作能力为主;工作团队成员的技能则要求技能之间的互补、搭配与整合(邹宜民,2004)。

误区二:团队精神就是人多力量大

三个以上的成员在一起工作就可以称作“团队”吗?或者说,团队成员越多团队绩效就越好吗?中国古语有:“夫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真的是只要人多成众就可以无往不利了吗?这种理解显然是偏颇的。原因有三点:首先,这种理解只是机械地看到了团队成员的数量,而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协作,而正如上文已经阐述的,协作是工作团队建立的基础。其次,即使有了团队协作,团队中的成员数也并非越多越好。工作团队的规模应该适当,以不超过10-12人为宜。团队中人数过多,会给团队开展工作带来困难,不利于团队成员间的建设性的相互影响,不容易达成共识,也不容易增强团队凝聚力和责任感,最终会阻碍团队取得良好的业绩。

纠偏:真正的团队精神

真正的团队精神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用中国海洋石油天津分公司钻井部经理董星亮的话来说:“团队精神要求角色责任与整体意识有机结合,仅有角色意识,尽职尽责只能达到一般境界。有了整体观念,人人心里都装着整个优快钻井,尽职尽责就进入了一个崭新境界”(丁宏,2002)。为降低海上打井的高额成本,中海油引进国外先进的“优质快速钻井技术”,该技术的关键,在于一批拥有高度团队合作精神的项目组成员。为此,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特地租借了素质拓展基地,安排员工进行熔炼团队、挑战自我、互相帮助、共渡难关的拓展培训。公司1998年末开钻的绥中36-1二期工程,在项目组成员奋战下,以平均建井周期3.22天的优异成绩,比原计划提前141天,安全无事故地完成了186口井,节约成本7000多万元;若按未使用优快钻井技术时的指标计算,共节约开支8.33亿元。

二、中国社会缺少团队精神的原因

(1)中国传统文化缺少“无私的”团队思想

表面看来,这一点似乎很难令人信服。中华文明几千年,团队合作的故事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成语、俗语太多了:《三国演义》、《西游记》、“众人拾柴火焰高”、“众志成城”……但是,这些故事、俗语反映出来的是真正的团队精神吗?前文已经说过,仅有分工、仅靠人多的队伍是称不上真正的团队的。而更重要的一点是,《三国演义》、《西游记》体现出的团队精神是建立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谓的“差序格局”基础之上的。

公与私,自家与公家,在中国社会中有着游移的边界。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说,“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清的问题”,即是说中国因为家这个基本的私的单位可以伸缩,而使中国人行动会视情境而定,这种以可以伸缩的群己界线来构成的社会结构,就是一种“差序结构”(贺雪峰,2006)。通俗的理解,就是说中国人的集体主义讲层次、讲结构――最内层是亲人,第二层是熟人,最外层是外人。对于亲人、“自家人”,中国人不需要也不会进行理性算计,而是依据个人的文化本能来尽义务;而对于自家以外的事情,则一定会精于理性算计,以避免所有可能的损失、获取可能的利益。以唐僧为“创造愿景的领导者”、孙悟空为“指挥控制的管理者”的卓越西游团队,是建立在四人“师徒”情分上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是圣人古训,取经四人,实质上就类似一个老父亲带着三个儿子上前线。而《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忠义史――对主公忠、对兄弟义。无论是师徒还是兄弟,都是“自家人”,失去这个范围的限定,所谓卓越团队的凝聚力将大打折扣。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在思想文化方面最简练的概括就是“儒表法里”。儒家孔孟之道,浸染了国人两千多年,至今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言语行动;而近乎苛刻的法家“天朝律例”则实实在在地管制了国人两千多年。儒法思想文化传统,是缺少现代意义上的团队精神的。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为境界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修身齐家,而后才治国平天下,这其中的先后层次关系,和费孝通的“差序结构”在根本上是契合的。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认为“亲亲(爱自己的亲人)”是其他一切的基础。孟子在这里并不鼓励人们自私自利,而是认为,孝敬父母亲人乃是人的天性,我们应该尊重这种天性,真正有心造福万民、奉献社会的人必定是先从爱亲人做起的,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差序结构”的思想。而更讲究实际的法家,则干脆假设“人性本恶”,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必须要靠规则、靠严刑峻法去约束。

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对国人团队精神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几千年的儒法思想熏陶,造成的结果是:中国人只有在“家”里,或者只有在规矩制度的高压下,才能进行有效地团队合作。

(2)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随西方的物质文明一同涌入的西方影视、书籍、网络开始冲击国人的思想,越拉越多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们更加真切地意识到了自由和个体价值的重要性。个人主义、人文主义并不是贬义词,也并一定与我国传统所提倡的集体主义相悖,人的基本权利应该得到满足,人的个性也应该受到尊重;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却渐渐淡化了对国家、对集体的责任感,从而使得个人主义在实际上变得与集体主义相对。对自身权益过分关注,而忽视与他人的互动、忽视团队的共同利益,这是中国人缺乏团队精神的又一个原因。

而西方注重实效和功利的文化,也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员工开始把工作的重心放在那些可以在短期内实实在在地产生对自己有利结果的任务上面,而对那些看似比较“务虚”的合作精神、团队协作,则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关注。

(3)错误理解“团队精神”的概念

关于中国员工对“团队精神”在理解上存在的误区,前文已经详细的阐述过,这里不再赘述。正是由于这种认识误区,让很多中国员工误以为自己所在的群体已经是一个“团队”、已经拥有“团队精神”,从而忽视了真正有效的团队建设工作。

三、怎样培养中国员工的团队精神

(1)构建企业的“家庭”氛围

存在于中国人身上几千年的“差序格局”思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所以企业要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当务之急不是去改变这种思想,而是去利用这种思想。

初任微软大中华区技术中心总经理的唐俊发现公司浮动着一股狂躁之气,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效率和业绩。在妻子的启发下,唐骏开始尝试用家庭模式管理微软,他组织运动会、拓展训练、假日旅游,并努力改善办公环境的舒适度。微软大中华区的总部办公区看起来像是一个温暖的起居室,这里提供无限量免费食品的餐饮室和舒适的休息室,各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走廊上贴满了涂鸦水笔画,员工桌子上摆着玩具、盆栽或者亲友照片。当时微软上海的400多名员工,每一位都由唐俊亲自面试后录用;当员工试用期满后,他会抽出时间发邮件表示祝贺。唐俊可以叫出所有员工的名字,能够说出该名员工的毕业院校、家乡和业余爱好。唐俊的努力,使上海微软的员工流失率仅为3%,而中国IT业的平均员工流失率是17%。

对中国员工进行家庭式管理的益处,已经被一些管理理念较先进的企业所认知。比如,珠海移动公司通过打造“幸福之旅”来让员工体会到源自工作的幸福。这里的幸福不仅指收入、福利等物质层面的幸福感,还包括工作环境和成长平台等精神层面的幸福感。在“幸福之旅”的基础上,公司还建立了一个虚拟的“幸福城社区”。公司的15个部门各自组建成一个家庭,员工以经营家庭的理念和感情来经营各自的部门,最终自己也变成“幸福的一家”中幸福的一员。珠海移动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员工感觉企业不仅仅是军队和学校,同时也是家庭(王婷,2009)。

需要注意的是,让企业变成家不仅是一句口号,也不仅是形式上建立“家庭”那么简单。“企业如家”,需要真正体现在员工与企业、与部门的“共存”上。美国BlessingWhite咨询公司在其《2008员工敬业度状况:亚太地区综述》中指出,使员工个人的价值观、目标、抱负和组织的价值观、目标、抱负相一致,是组织保持高敬业度、从而达成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法。只有当工作满意度最大化(“我喜欢我的工作,并且能把它做好”)和工作贡献最大化(“我帮助组织达成了目标”)达到一致时,员工敬业度才能达到100%。要建立一个“家”,企业或部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确立一个目标愿景,并且要让员工切实感觉到自己与该目标的关系――自己是组织达成该目标的努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同时组织目标的达成也有助于个人自身的成长。有了这样的一个目标愿景,“家庭成员”才有了共同奋斗、一致向前的“奔头”,愿意和“家人”团结协作,为自己的“家”付出。

(2)适时引入外部压力,强化团队成员的“家庭归属感”

许多实例都证明,中国人在民族大灾难面前可以展现出惊人的团结,原因与前文提到的“差序格局”不无关系,当面对诸如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那样的外来压力时,中国人心目中的“家”的范围就突破了原先的血缘关系圈而扩展到了整个中华民族。同样道理,组织适时适度地引进外部压力,可以使组织内部的员工增强整体意识,在“外敌”面前变得更加团结。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外部压力不仅指来自企业外部行业环境、上下游价值链方面的压力,还包括存在于企业内部、团队外部的压力。企业可以通过创造这种“企业内团队外”压力来强化团队成员的“家庭归属感”。广东移动从化分公司采取的“外部压力”引入方式,就是让员工跨部门、跨岗位自组虚拟项目团队,在竞标成功后与公司签订商业合同,由公司分配相关资源给团队,而团队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完成项目指标。

(3)儒家思想的启发:个性张扬与制度约束

前文提到,儒家思想的熏陶造就了中国人对待团队的“差序格局”态度,这是中国员工团队精神缺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培养团队精神时儒家思想就毫无价值,恰恰相反,在一贯教导国人做“君子”的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理念可以被用来促进团队精神的培养。

比如,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善于协调、统一各种不同的分歧意见,从而形成新的意见,达成共识,但决不盲目附和;而小人却不能正确对待不同的分歧意见,只会去追求表面的统一,其实是毫无原则地盲从附和,达成的所谓意见、共识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避免团队决策中的群体思维具有指导意义(夏道辉,2003)。近一步地,如果员工可以勇敢不受束缚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团队中张扬自我价值,那么他们也就更加愿意在团队中积极与人合作。

“和而不同”体现在团队精神方面就是要给员工展现自我的舞台,但这并不意味着员工就可以毫无章法、肆意妄为。孔子说“克己复礼”,教导人们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语言行动符合规范制度。“家有家法,厂有厂规”,任何组织和团队都要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对于现在许多企业采用的自我管理团队,严密的管理制度跟合理的管理流程尤其重要(田辉鹏,2006)。只有在统一的规划约束下,团队成员才能步调一致地协作,也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团队精神真正带来团队高效率,而不仅仅是一股激情肆意而横冲直撞的蛮劲。用杰克・韦尔奇的话来形容,团队精神主要体现在“在团队目标决策的参与性和民主性、个人价值实现的公平机会和个人作用的发挥余地、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情谊与信息沟通和交流深度”。

(4)向西方公司学习团队精神培养

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强调对个性和个人价值的尊重,但是为什么西方员工在企业和组织中却能够遵循个人服从团队的原则,很好地发挥团队精神呢?面对着一群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思潮影响而缺乏团队精神的中国员工,中国企业可以从世界领先的西方企业那里获得一些借鉴。

物质精神双激励。激励是激发员工才能和奉献的好办法,激励可以使员工与组织之间形成一种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张爱景,2009)。沃尔玛一直把员工当作公司的“合伙人”和“同事”。沃尔玛对员工利益的关心并不停留在标语式的企业文化理念上,而是有一套详细而具体的实施方案。沃尔玛通过三个相互补充的计划来把“员工是合伙人”的理念具体化:利润分享计划、雇员纳股计划、降耗奖励计划。三个计划把员工利益与公司发展前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员工彼此之间的信任,又降低了损耗,增加了公司的销售额。沃尔玛还重视对员工的精神鼓励,总部和各个商店的橱窗中都悬挂着先进员工的照片,对于特别优秀的管理人员授予“山姆・沃尔顿企业家”的称号。为了鼓励员工与管理层的双向沟通,公司发动了“给总经理写信的运动”,以表明公司注意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让员工真切体会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从而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蔡恩泽,2002)。

对员工的无限尊重。IBM公司对其员工实行一种独特的“温情管理”。这种感情化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公司内部人际关系的紧张程度,增进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及员工与企业间的信任。IBM一直推行“尊重人的经营方法”,除了在日常管理中启发员工自己尊重自己之外,还要求企业和部门做到:企业遇到困难、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对每个员工也尽量继续留用;员工在工作中发生了差错,尽量不开除,而是创造机会使其改正并将功补过;员工对某项工作遇到了困难,企业应设法调换一种能发挥他积极性的工作,而不能以解雇相威胁。正是这种对员工的无限尊重,培养了IBM员工忠于企业、献身团队的精神。

别具一格的用人策略。英特尔公司坚定树立“每个英特尔人都可以成长”的观念,大胆为新人提供机会。英特尔常常在新人还未完全做好准备前就赋予其重大使命。由于新人上任时没有很大的精神压力,而且同事们也都乐于给他提供真诚的建议,因此新员工成功的机率远远大于失败率(李玮、黄瑞玲,2001)。英特尔大胆的用人策略,可以激发员工的自信和成就感,觉得自己在团队中能够受到尊重和重用、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有助于新员工迅速融入团队。

充分自由的工作环境。微软公司给与员工充分的自由,公司充满着开放和相互忠诚的气氛,员工可以自行决策,可以随时向公司的任何人发进电子邮件,提出建议或探讨问题而不论他们的地位高低。正是这种民主团结、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让员工消除了个人与公司间的隔阂,自然而然地融入公司,做出贡献。

结语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社会,工作团队对于企业的作用日益凸显,拥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团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然而,中国员工却较为普遍地表现出了团队精神缺乏的现象,缺乏的原因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一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儒法思想造成了中国人对待集体的“差序格局”态度,主观上不愿意与家庭成员之外的团队成员合作;二是因为当代的年轻员工受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企业中往往过于关心自我价值,而忽略了团队的整体利益;第三个原因则是因为中国员工不能够正确理解“团队精神”真正的含义。

针对以上这些原因,本文提出了四点建议。首先,针对中国人愿意为家奉献的“差序格局”思想,企业应该努力创建组织中的家庭氛围,尝试以家庭式管理方式管理公司,真正实现员工与企业、与部门的“共存”。在此基础上,公司可以通过适度适时地创造和引入外部压力,来强化团队成员的“家庭成员”意识。除此之外,儒家文化中“和而不同”、“克己复礼”等许多精华思想都可以被用来指导团队的构建。最后,世界领先企业在团队建设方面的成功实践,也可以为中国企业的团队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丁宏.打造团队精神的木桶原理[J].中国石油石化,2002,11:52.

[2]蔡恩泽.四法则打造出世界第一[J].中国经济信息,2002,16:35.

[3]贺雪峰.公私观念与中国农民的双层认同――试论中国传统社会农民的行动逻辑[J].天津社会科学,2006,1:58.

[4]李玮,黄瑞玲.文化制胜――美国杰出企业的成功秘诀[J].江苏企业管理,2001,2:54-56.

[5]田辉鹏.《论语》管理思想在自我管理型团队中的应用[D].广西:广西大学,2006.

[6]王婷.从基层激活组织[J].21世纪商业评论,2009,3:77.

[7]夏道辉. “和”的精神与团队精神刍议[J].发展研究,2003,2:37.

[8]张爱景.浅谈培育企业团队精神的途径[J].决策管理,2009,3:38.

上一篇:船舶论文范文 下一篇:恐怖主义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