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及管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2 11:23:40

团队建设及管理方案

团队建设及管理方案篇1

管培中心将管理人员全员培训工作列为转型期落实新定位、满足新要求、实现新职能的战略任务,坚持“专项工作专业运作”的原则,通过“双向沟通业务对接”的途径,采取“集中管理分散操作”的模式,举全力开展管理人员全员培训工作。

战略领航,价值为帆

管培训中心突出国网冀北电力和管培中心双重战略的合力引领,以国网冀北电力“两个价值最大化”的传播、推动与实践以及管培中心的核心价值提升与职能实践为源动力,指引管理人员全员培训的工作方向。

追求“两个价值最大化”

“十二五”时期是国网冀北电力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管理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根本任务是加强队伍建设和品牌建设,努力追求企业综合价值和员工工作价值最大化(即“两个价值最大化”)。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成为2013年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推进“两个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管培中心以此项目为突破口,以传播、推动和实践“两个价值最大化”为使命,全力服务公司发展战略。

提升与实践管培中心核心价值

管培中心以管理人员全员培训为抓手,以企业大学战略目标为引领,紧紧围绕公司党组要求、新的功能定位及品牌建设,通过与公司的职能对接、业务对接、岗位对接,深入培训研发与实践,全面提升培训内在品质,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培训品牌,力求全面落实管培中心新的职能定位,实现管培中心的核心价值。

方案策划,破茧成蝶

通过举行管理人员全员培训专项工作动员会、研讨会、汇报会、审稿会、小组会等会议,分别从企业层面和员工层面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分析,确定了2013年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总体方案和财务、人资、运维、营销等四个专业培训方案标准模板和范本,为3月初召开国网冀北电力全体部门培训负责人会议提供了高质量的会议资料和极具价值的实践参考,为4月份开始实施培训及全年培训的预期完成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人员分类明晰是前提

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岗位分类标准》,管培中心对公司管理人员进行了明确的专业类别划分,确定了干部系列4类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16个专业类别。其中,干部系列分为中层干部(部门负责人类,包括党群中层、行政中层、助理、副总师)、县级供电局长、供电所长、班组长;一般管理人员分为人力资源、财务资产、物资管理、行政事务、党群管理、监察审计、教育培训、规划计划、工程建设、电网运行、电网运维、电力营销、安全监察、科信环保、综合管理和经法管理等中类专业划分人员。

岗位能力分析是基础

岗位能力分析是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方案策划的重要参考依据,管培中心不等不靠,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编制了《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主要依据以下四项资料:《国家电网公司岗位分类标准》、国网冀北电力《公司本部岗位工作标准》、2006年原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员工培训发展手册》、2009年原华北电网有限公司部分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模型、培训方案。其中,管培中心编制的《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经公司专业部门审核修订后,作为了本次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方案策划的主要依据之一。

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兼顾是原则

坚持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统筹兼顾的原则,落实在课程设计上,突出以下四个方面:⑴体现国网冀北电力特色,把国网冀北电力的文化、战略、品牌建设等内容,列为通用知识模块的培训重点。⑵强化执行力的建设,把执行力、组织协调沟通列为通用能力模块的培训重点。⑶着力提升岗位适应性,把专业的形势任务、政策法规、制度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基本业务知识、安全生产等列为专业知识模块的培训重点。⑷增强岗位履职能力,把重点业务或从业人员相对多的专业人员能力提升列为专业能力模块的培训重点。

培训班类型设置是技巧

管培中心详细分析了各中类专业人员规模与工作特点,决定设置“调考班”、“强化班”、“综合班”三种培训班类别。调考班,培训对象为2013年度有调考任务的专业,培训内容突出专业知识和能力;强化班,培训对象为核心专业或人数多的专业的管理人员,培训内容以专业知识与能力为主,兼顾通用管理知识与能力;综合班,培训对象为人数少的若干小类专业人员,培训内容以通用管理知识与能力为主,兼顾专业知识与能力。

管理为根,创新为魂

为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管理人员全员培训工作,管培中心创新管理机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奋力推进管理人员全员培训。

“两晒”、“五推进”措施有力

“两晒”:即通过创办管培中心《品牌建设动态》,定期“晒工作”、“晒业绩”;把项目团队在项目策划、项目实施、组织管理成效、课程开发进度、总结完善提升等工作成效展示出来;把培训师的培训授课及培训研究等工作业绩进行科学统计并展示出来。

“五推进”:即通过制定《管理人员全员培训项目团队建设推进方案》、《培训师队伍建设推进方案》、《培训项目与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方案》、《课题研究推进方案》以及《教研活动管理推进方案》,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设定节点、落实责任,务求实效。

业务竞赛营造学术氛围,推进团队工作

2013年,管培中心围绕管理人员全员培训项目,开展“我来上一课”和“项目团队劳动竞赛”两项业务竞赛活动,以营造学术氛围,推进团队工作。

管培中心统一下发2013年课程开发计划和课程开发标准模板,组织培训师认领开发课程,经过助教、学习、开发、成果展示与试讲等环节,评选年度十佳精品课程,以提升专职培训师授课能力,优化课程开发流程、确保课程开发质量。

针对管理人员全员培训的20个项目团队,从培训项目方案制定、《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构建、培训规模、培训运行规范化程度、团队成员参与授课情况、公司专业部门及学员满意度、成绩分析报告、培训总结、培训事故等维度全方位考查项目团队工作质量与成效。

专题会议推进专项工作

国网冀北电力月度公司级培训中心工作例会,定期沟通管理人员全员培训项目方案策划、实施情况、团队动态及存在问题,保证了培训沿着公司要求的轨迹规范运行。管培中心月度工作会建立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月汇报制度,由培训管理部回顾上月工作情况,提醒业务部门需注意的关键事项,公布当月培训计划,并对项目实施相关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管培中心不定期召开专题会,统一项目运行规范,检查团队工作进度与质量,协调团队工作,解决团队疑问,强化整体合力,提升管理水平。

实时沟通,动态调整计划分布矩阵大表

为均衡分布培训计划,预览培训学员人数分布情况,合理安排培训资源,管培中心设计了各专业类别的培训项目期次和时间分布矩阵大表,直观地反映了管培中心在全年时间里,每周计划接待的培训、会议等项目数量及总人数。培训管理部与20个项目团队实时沟通培训计划变动情况,及时合理地反馈计划调整建议,为管培中心宏观运行稳定提供了保障。

专业团队,职业运作

管培中心成功建立了项目团队与国网冀北电力对口专业部门的对接关系,畅通了管培中心与公司的沟通渠道。在项目团队组建过程中,以专业对口为基础,打破部门与教研室界限,盘活管培中心内部人力资源,以专职培训师为主,吸收其他部门相关岗位人员,组建以中类专业管理内涵为核心、覆盖小类专业业务范畴的无边界项目团队,突出团队专业特质,实现了专业部门对培训项目开发与运行的垂直影响,缩短了业务链条,提高了工作效率。

管培中心严格遵循ISO10015培训质量管理标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培训项目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科学进行需求分析、方案策划、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估。

培训需求分析由项目团队从企业层面和学员层面并行分析,重点寻找“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磨合提升阶段,员工岗位胜任力提升与企业发展要求的结合点。

方案策划由项目团队首先编制本专业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模型,再结合本专业人员情况,设计培训课程、办班类型和人员划分。

组织实施阶段,由专门的项目负责人对培训班实施报到接待、日常管理、师资联络和费用管理。来自国网本部、国网冀北电力本部的相关领导,国网领军人才,省公司、地市级优秀人才,高校学者及管培中心专职培训师组成专家级、职业化培训师团队讲授培训课程。

所有项目通过学员满意度调查问卷开展一级(反应层)评估;通过结业考试开展二级(学习层)评估;重点项目已经形成三级(行为层)评估实施方案,待学员工作一段时间后,由项目团队深入学员工作现场调研走访。

弓如满月,矢志未来

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是任务、是挑战,同时也是管培中心实现功能转型、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良好机遇。正确把握好完成任务和提升能力的关系,才能升华自我、铸造品牌。

构建培训项目与课程体系

项目团队结合培训实施情况以及学员、培训师等的反馈信息,再度审视本专业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和培训项目方案的科学性,在项目结束之后,对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和培训实施方案进行合理的修订。依据各专业类别《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并结合培训实践,编写相关专业类别培训课程关键信息,包括课程名称、培训目标、适应对象、授课方式、考核方式、重点难点、学时分配;通过收集并研究专家授课资料和助教听课,深入课程内涵,对原有的较为粗浅的培训大纲进行更科学准确的深加工,最后整合形成《培训项目与课程体系手册》(2013版)。

集中管理教学资料

管培中心将收集全部专业类别,所有专兼职培训师的授课资料,包括讲议、课件、素材等。对这些资料按照专业中类进行分类,规范编号,并将课件信息与课程关联,以利于查询和统计。拟开发建立基于网页版数据库的培训教学资源库,将培训项目体系、课程体系、课件、讲议、题库、指导书、教材、素材、案例、经验等培训教学资源有序存储和集中管理。

总结提升项目管理模式与团队运行机制

项目团队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以及培训结束后,对培训项目的运行管理,包括需求分析、方案策划、费用预算、资源预订、师资选聘、用车管理、培训指南、开班仪式、场地管理、设施管理、考勤管理、教学秩序、课余活动、结业考核、成绩管理、效果评估、资料归档等一系列的运行环节和运行模式进行反思与总结提升,以促进项目管理模式的专业化程度,提升管理水平与运行效率。

团队建设及管理方案篇2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 项目化 方案 技术

从本单位资源(人力、设备、技术)、计划、成本、业务需求等方面论证该项目开展的可行性。一般由顾问公司埃充分了解和分析本单位信息化需求的情况下进行科学论证,有实力的客户单位也可以组织本单位相关人员参与后自行开展可行性论证工作。

一、项目立项

在确定项目可行后,就应该按计划启动项目。项目启动阶段非常重要,内容较多,也比较复杂,包括项目计划的制定、项目的招投标,系统开发环境与运行环境的确定与购买、项目经理的选择、项目团队的组织、项目资金的筹措等,各种合同的签订等一些列软件项目开发前的准备工作和基础性工作。项目启动完成的重要标志有:成立项目管理委员会、任命项目经理、组织项目团队、获取项目许可证、签订开发协议、准备好一切软件开发的基础环境等。项目经理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非常慎重。

有资料统计。70%的大型软件信息化没有成功的原因是管理问题。确实,在现代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的信息社会,专业技术的难点已不是信息化项目考虑的头等重要的事情,而管理问题显得尤其突出,其中的原因也正是时机工作中重视技术太多、忽略管理的重要性而造成的。另外,尽量不要选择一个不懂软件技术和软件开发的纯管理学人士来领带软件团队,否则,其结果将难以想象。

除此之外,项目立项还包括方案选择、项目目标、条件准备等部分。可行性论证工作中会提出一到多种可行的方案,并进行进度、成本、资源等方面的预算,决策者将根据这些建议方案确定一种可操作的实施模式,比如是采用自主开发,还是邀请第三方机参与并签订项目合同等开展工作的总体策略与应用方案。项目目标是指项目参与的多方机构制定的总体目标、分布实施计划、控制措施、评价体系等,并报批决策者。条件准备是根据项目的总目标,落实项目团队、工作计划、资金、环境及设备等开展项目建设的必备条件。需要强调的是开展项目的团队一般包括三方,即项目协议双方与监理方。监理对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乃至成功非常重要。

二、项目组织

项目组织与团队建设是项目启动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整个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参与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组织和成员:

(1)建设方:承担信息系统建设的集成商或软件系统的开发商,主要职责是提供解决方案、开发软件系统与必要的集成接口、实施软件系统并开展必要的咨询和培训等工作。

(2)用户方:享有系统建设成果的从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开展档案业务管理的档案工作者,包括档案馆的档案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提出需求,检验并正确使用系统。

(3)监理方: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审视系统建设的全过程,主要职责是监督和控制整个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等综合要素,维护用户的权益、降低系统建设的风险,提高系统实施的成功率。

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是一个典型的软件工程项目,系统的建设作为一个项目来实施,需要将上面三方人员整合成一个有效的工作团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落实团队中每个角色的职责,在充分交流和沟通基础上有序地开展工作。这必然需要设立一个既懂技术、又懂档案业务、同时还擅长管理的项目经理岗位。项目经理是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管理者,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梯队。

事实上,项目经理只是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负主要责任的主持者,做完该项目,项目经理的使命就结束了,并不拥有什么管理特权。可能在某一信息系统项目中,曾担任项目经理的个人在新的项目中则是一名普通的系统分析员,这就是项目管理中团队管理的重要理念,也就是现代化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用人思路。

三、系统规划

系统规划是项目工作的前瞻性、全局性和关键性的第一步,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高层行政管理人员及高层信息管理人员是系统规划的主要成员,其任务是确定系统实施的目标、系统体系结构、系统实施方案和实施过程的资源计划,因此,参与系统规划的人员对档案业务、现代化管理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的理解、认识和熟悉程度,以及他们的开创精神与务实态度是有效开展系统规划的基础。系统规划阶段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组织与团队的构成、系统实施的进度计划、资金分配方案、工作内容、信息系统部署方案及实施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可用性、可扩展性,同时还包括系统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行政管理、技术支持的协同以及对项目实施过程的风险预测等。

四、系统研制

系统开发是系统建设的核心工作,信息技术含量较高,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由承担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软件供应商来完成,档案馆的业务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提出模板系统的需求,档案馆的技术支持人员则在业务工作者与开放人员之间架起沟通与交流的渠道,了解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并协助解决。对于选用商品化软件系统来进行系统实施的档案馆而言,除了需要进行二次开发外,一般在系统建设额过程中不需要过多参与系统开发的工作,直接使用线程的软件进行实施即可。系统开发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编码、系统自测试等几个重要的环节,并通过不断的完善与改进,逐渐逼近目标系统。

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系统规划、系统开发和系统实施的重要依据,主要任务是完成用户对模板软件系统在功能、行为、性能、设计约束等方面的理解、认识、定义和期望。

2、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基于需求分析的工作成果,对系统做深层次的分析,从而得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系统实现方案,使整个项目在逻辑上和物理上能够得以实现。

3、系统编码。在完成系统分析和设计工作之后,信息系统的运行结构、功能结构、模块结构和接口定义、数据组成和数据结构已基本确定,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系统设定的结果翻译成某称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程序,即程序员开展的代码编写的具体工作。

4、系统自测试。测试是对目标系统的正确性、科学性以及达到模板系统的逼近程度而进行的检查和验证工作,开发人员进行系统自测试的目标是为了尽可能早地发现并修改系统设计和系统编码中存在的错误。除上述计划步骤之外,还有系统实施、系统验收、系统评价几个程序的实施,共同构成整个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

五、结束语

团队建设及管理方案篇3

整合优势资源

身为印度FTTH ODN建设的先行者,为更好地向客户提供整体端到端交付,烽火通信集中公司优势资源,成立项目管理团队执行项目管理。

项目组从确定项目目标、进行工作分解、制定项目流程、组建项目组架构、进行项目预算、筹备项目启动金、准备备货、启动分包谈判等诸多环节为项目交付提供保障。快速地响应和迅速地动作,及时解决了人力、财力、物力的需求,保障了项目初期的顺利启动,形成了月均交付1万线的交付能力,充分满足了客户高速的网络建设的长期需求。

在项目试点工程阶段,烽火也遇到过很多困难。由于客户是首次采取总包模式,不了解ODN项目的设计要求及规范,客户按照自己的理解对烽火设计方案不断地提出修改意见,以达到项目建设需求。烽火ODN项目团队以专业的设计经验,结合客户的诉求,和客户交流,并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完成了试点工程的建设并最终成功验收。

试点项目的成功实施,让Bharti Airtel最终决定由烽火提供全部材料及服务的总包模式,并且在年中启动了FTTH ODN总包的招标。项目管理团队通过与各部门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了在完成项目方面的优势,展示了多年积累的客户关系,最终获得在Delhi、Bangalore、Pune等主要城市50%以上超过三万线的市场份额。

细化客户需求

项目组在项目管理及客户沟通上也开始进一步深入细化,以便更加适应印度市场的特殊需求。

2013年12月,在项目初期的一个VIP重点区域的设计涉及到环路保护及2:N分光保护等多重保护特殊性的需求,并且该VIP区域包含几条城市主干道路、各国领事馆、部分小区的地埋管道,项目设计的路由十分复杂。更困难的是,客户无法提供明确的管道资料及路由图等原始资料,而且还提出“长度及材料数量精确设计”的要求,难度非常大。

此外,客户临时要求项目管理团队当天联合完成场勘,并于次日12时前提交所需的设计方案。

烽火通信项目管理团队急客户所急,立刻响应并成立专项小组,由项目经理牵头,设计人员及各部门人员迅速抵达现场,入驻VIP区域分片区场勘,开始进行数据记录、核实及初步设计。通过与客户专业的现场沟通,现场核对管道资源等信息,形成初步的设计方案。按照客户的设计要求,项目团队在次日12时前提交了满足客户要求的、数据齐全准确的、具有环路保护功能的设计方案。

这次应急处理体现了烽火公司整体的现场组织能力、技术实力、响应速度。各方面配合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攻坚战,得到了客户认可,使客户对烽火的交付能力更加信任,相信烽火在印度市场完全有实力帮助其完成布局。

同时,由于工程技术团队能够迅速为客户提供符合标准的方案,帮助Bharti Airtel与其客户达成了在新德里包含众多大使馆的核心区域施工的协议,因此Bharti Airtel随即与烽火达成了包含该VIP小区在内的众多站点的采购订单。

烽火与Bharti Airtel通过合作拿到的订单,为Bharti Airtel在印度FTTH市场中带来了信誉和高端客户,令其确定了与烽火的长期合作关系。

高质高效服务

随着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有效完成大规模总包项目的有效管理,再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项目管理团队对内进行职能细分,按照项目执行的各个阶段工作,全面实行定岗定位、职责分明的管理,通过项目流程规范、例会沟通等形式协调各个部门、各个阶段的衔接,积极拓展本地分包资源以满足工程施工的资源需求。

目前,项目管理团队已有6家本地施工公司,拥有近200人的团队,员工的本地化大大加快了工程实施的进度,降低了施工成本和管理成本。

在项目管理团队对总包项目的有效管理,以及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烽火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截至去年9月份,烽火获得了超过1万线的验收证书,成为所有总包承建方中进度最快的厂商。高质高效的服务为Bharti Airtel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业务层面,烽火从1年前在印度FTTH市场的空白,到如今已在印度德里、班加罗尔等主要城市实现了数以万计的用户接入,烽火牢牢地把握住了先机,并将业务逐步向孟买、斋普尔、金奈等其他城市辐射。

在运营方面,从在印度FTTH项目管理中“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熟悉全业务流程,烽火已经完全能够帮助客户大幅提升运营管理能力。

团队建设及管理方案篇4

关键词:高校门户网站;基于用户服务的建设目标;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9-0020-04

一、引言

作为高校在互联网世界中的“窗口”或“形象”,多数高校都非常重视门户网站的建设。但是,依然有很多高校的门户网站存在网站首页堆砌的内容过多、信息维护不及时、部分栏目内容空洞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些学校认为门户网站的建设只是若干技术人员的工作而非涉及学校多个方面的系统性工作。

其实,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是一个需要调动全校相关人力、物力、及各种资源的系统性工程。是否能够建设出一个简洁、实用、大气而特色鲜明的门户网站,需要对相关人员的有效组织和管理、从而对校内各种网站资源进行合理调动,即明确高校门户网站建设的人员、机构、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综合协调。

二、基于用户服务的建设目标

高校门户网站中,需要包含学校的所有相关内容,汇集学校的所有下属网站的地址,但是,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绝不是将所有学校相关的内容和学校下属网站的地址简单地罗列。建设门户网站是为用户服务,因此,在提出建设模式前,先要从用户对高校门户网站的需求出发,明确建设目标。从用户角度出发的高校门户网站需求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表1的需求分析,用户对高校门户网站的需求可以归纳为:通过访问门户网站感受学校的特色、文化;通过访问门户网站能够方便地查找到学校下属的所有网站;用户经常需要访问的信息或网站链接,在首页中能够直接找到。

因此,根据需求分析,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目标是建设一个整体内容结构合理,设计上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网站。

三、建设模式

1.组织管理方案

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管理,不仅仅是学校某个技术部门或者某个制作团队的职责。整个建设管理,需要在学校领导的统筹下,全校各个部门、院系的参与和合作下进行。

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管理队伍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门户网站建设的领导小组

该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牵头,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分管网站工作、信息工作的领导参加。该领导小组的职能包括:为整个门户网站定调,例如:确定门户网站在内容上总体的分类、每个分类内容的具体负责单位、门户网站的基本色调等,即完成顶层设计;对门户网站内容管理小组和制作团队所提交的具体内容方案和设计稿进行审核。

第二层次:门户网站内容管理小组

该小组由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具体负责网站工作、信息工作的人员组成。该小组的职能是对领导小组确定的整体建设方案中的门户网站内容分类方案的具体化。例如:来自不同职能部门和院系的人员按照总体建设方案分头组织整理内容、小组共同制定门户网站各个部分的内容维护制度并付诸实施等。门户网站内容管理小组组织整理的具体内容方案需要得到领导小组的审核通过后方可交给制作团队绘制设计稿。

门户网站制作团队由总负责人、美术设计、页面制作、程序设计组成。该团队负责门户网站的具体制作工作。该团队人员的具体分工如表2所示。

美术设计绘制的设计稿,需要经过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页面制作和程序设计根据确定的内容方案和设计稿实现页面。

2.建设程序

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程序,依次经过网站整体架构的规划、门户网站的首页内容规划、制作设计稿、制作门户网站的每个页面、网站的整体测试5个阶段。前3个阶段过后,门户网站的内容方案和美术设计方案确定。因此,前3个阶段是保证门户网站建设质量的关键。

(1)网站整体架构的规划

本阶段由门户网站内容管理小组根据领导小组的整体建设方案完成。

本阶段中,需要确定门户网站所要呈现的内容的分类,每个分类中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内容的呈现方式。本阶段的目标是把所有的内容以及学校下属网站都归入合理的分类中,方便用户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或者下属的网站,并且,所有的内容以及网站都明确维护单位、维护人。表3是华东师范大学网站整体架构规划方案。

经过整体架构规划,大部分内容和网站都归入了合理的分类中,但是,可能会有一部分内容和网站无法归类。

为了使用户通过门户网站可以查找到所有的高校下属网站,需要在门户网站中建设以下两个功能:

1)建立一个高校所有下属网站的汇总表,按照首字母排序,并可以查询。

2)建立全文搜索引擎,可以搜索门户网站以及门户网站中链接出去的网站的页面中的所有信息。

(2)高校门户网站的首页的内容规划

本阶段由门户网站内容管理小组根据领导小组的整体建设方案完成。

本阶段中,需要确定首页所要呈现的内容。一般地,在首页做链接的网站容易被访问到,因此,首页在设计时常常会碰到下属网站纷纷希望在首页做链接的问题。为了保证首页的简洁,需要制定选择在首页呈现的内容的原则,保证首页给用户以简洁、大气、特色鲜明的印象。

其实,整体架构确定后,门户网站的首页需要呈现的部分内容也确定下来。表3中的第一列就是高校门户网站首页的导航菜单。此外,在首页中需要有网站汇总表和搜索引擎的入口。

除了上述内容外,可以将整体架构规划中的其他内容在首页中呈现。确定哪些内容在首页中呈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体现学校风格的栏目。例如:新闻栏目。尤其是近期的重大新闻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呈现,增强首页的视觉冲击力。作者分析了Alexa排名前十名的我国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情况,发现大多数网站均重视首页新闻栏目的建设。前十位的网站的首页的醒目位置均有新闻栏目,并且,有7所高校的网站有图片新闻栏目。首页显示的新闻标题条数最多的网站达到23条。

2)体现学校特色的网站的链接。例如:校史博物馆等网站的链接。

3)与师生的日常校园活动密切相关的栏目。例如:公告栏目和学术活动通告栏目。

4)学校下属访问率高的网站的链接。例如:图书馆、档案馆、校内信息门户、校友会等网站的链接。

(3)制作设计稿

本阶段由门户网站制作团队根据领导小组的整体建设要求和经过领导小组审核的具体内容方案完成。本阶段主要是门户网站制作团队中美术设计的工作。

在绘制设计稿前,门户网站制作团队需要做以下准备:

1)根据领导小组的要求,确定门户网站的基本色调。例如,采用学校的代表色作为基本色调。

2)拍摄一套学校的照片,包括学校代表性的校园建筑物、四季风景、人物等,在门户网站中尽量使用学校的这些代表性的照片。

美术设计员绘制的设计稿需要通过领导小组的审核,最终定稿。

为了保证页面制作和程序设计能够尽量不失真地将设计稿转化为网页,最终定稿的设计稿需要提供制作页面的一套规格参数。

四、华东师范大学60周年校庆版中文门户网站建设案例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6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网络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2011年上半年进行了校庆版中文门户网站建设。

本次门户网站建设工作启动前,学校制定了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组织管理方案,具体如表4所示。

根据组织管理方案,将各个管理建设队伍建立起来后,门户网站建设工作严格按照前述的建设程序开展。纵观整个建设过程,以及门户网站建设完成后一年来的情况,其效果如下:

(1)由于整个门户网站建设工作是在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实现对校内网站相关资源的高效调动。例如:在门户网站的制作过程中,及时获得学校最新确立的形象识别系统的各种元素的模版和标准参数。在门户网站建设工作启动的时候,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确立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华东师范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确立工作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论证、全校师生投票以及公开征求海内外校友意见,最终确定一套完整的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在校领导的协调下,门户网站中使用了最新确立的形象识别系统的各种元素。

(2)由于将门户网站中的内容明确进行了责任分配,具体责任到相关单位的具体工作人员,门户网站的内容更新更加及时、所呈现的内容更加丰富。例如:明确了首页的新闻相关栏目的具体内容提供和维护单位是宣传部,在网页制作的时候,将这些栏目制作成方便宣传部和维护的形式。宣传部有了自行的权限和维护新闻版面的责任后,首页的图片新闻,新闻快递栏目内容更加丰富及时。并且,宣传部还在首页开辟了一个全新栏目——媒体视点。可见,内容的提供和维护责任到单位,使单位觉得门户网站的工作与自身密切相关,维护内容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3)门户网站制作团队是信息化办公室工作人员指导下的由学生组成的团队。学生负责学校门户网站的制作,使学生直接参与到门户网站建设工作中,激发学生对学校工作的主人翁意识,并且,门户网站建设能够更多获得来自学生角度的建议。来自不同专业,对网站建设有共同兴趣的学生在一起工作,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门户网站正式时,在首页最下方标注了为门户网站建设做出主要贡献的学生姓名。

五、总结

门户网站建设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人员的组织上、建设的程序上予以重视并加以规范。

门户网站建设工程中,涉及顶层设计、内容组织维护、页面具体设计制作这3个类别的人员,因此,整个组织管理机构可以细分为门户网站建设的领导小组、门户网站内容管理小组、门户网站制作团队。门户网站建设的领导小组领导门户网站内容管理小组和门户网站制作团队。这样,从组织管理机构上保证整体框架设计、内容编排的合理性,信息维护的及时性。

组织管理机构按照门户网站的规范建设程序建设门户网站,组织管理机构与建设程序的匹配总结如表5所示。

确定门户网站的内容方案和美术设计方案的工作程序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团队建设及管理方案篇5

关键词:工程管理;实训教学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TU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134-07

我国正处于快速的社会经济结构性转变和城镇化改革进程之中,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这为工程管理学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既要求从事工程建设的人员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要有解决固定答案问题的能力,更要有解决开放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社会发展需要高水平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的同时,当前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往往难以达到行业企业的工作能力要求,毕业生无法直接将学校所学同工程所用及社会所需有效、无缝接轨,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实践经验存在较大差距[3]。

高校中的专业教育同社会需求之间的错位与脱节,已严重制约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和专业人才自身的提升。对此,住建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近期在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中对毕业生的基本能力要求作了详细说明[4],“能力结构”中要求:学生应具备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四个主要能力。这就要求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中,在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体系改革指导下,教学单位和专任教师都必须及时做出角色和理念的转变,从传统的强调知识和技能传授的教学方法向能培养和促进大学生达到预期能力的教学方法转变,从现有对知识转化效果的评估向对学生学习能力评估转变,从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固有模式向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实践育人体系转变。

基于以上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现实不足及转型需求,结合笔者多年来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设计、策划及引入校内实训实操活动的实践积累,重点探讨初步构建工程管理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法及具体内容。

一、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求

当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存在着以下几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尽管近年来反复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事实上部分学校或教师仍惯性地将指导课程设计或实习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的“辅工作”、“小报告、大作业”。

二是当前大多数的实践教学环节形式传统、表现单一,易使学生产生枯燥厌学情绪,难以有效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主导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所学理论知识无法同工程实际应用有效对接。

三是缺乏贯穿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校内实训顶层设计,特别是尚未基于BIM平台对课程资源及校内实践环节进行有效整合,校内实践育人体系亟待完善。

此外,还存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到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并未获得足够重视、缺乏专业教学资源和案例库及实践教学效果评测困难等诸多问题。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参与实训和实践的积极性较低,动手能力普遍不足,校内实践实训的成效与初衷背道而驰。

二、策划管理全过程校内实训体系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近年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致力于突破以往理论教学和设计指导环节中“教师主导、学生接受”这一传统模式,以专业教学的预期成果为导向,以实现工程全过程策划管理为目标,以全员协同、情境模拟、角色体验为手段,创新构建学生主导,基于工程策划管理全过程的校内实训教学体系,紧密围绕工程管理专业各核心课程的教学进程和成果目标,在常规教学模式基础上,提升实训教学的比重和成效,同时在组织方式和考核评价方法上大胆创新。

该校内实训教学体系主要由工程项目投融资策划全过程实训、工程项目可行性评估全过程实训、工程招投标全过程实训及工程建设合同案例全情境模拟等初步构建而成,涉及知识体系和内容涵盖了工程项目前期策划、可行性研究、融资方案设计、招投标及评标组织、造价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建设法规及合同管理等工程管理全过程的核心课程。各类实训活动承上启下,相辅相成,运用角色扮演、情境体验、团队竞争、会议模拟等各类丰富形式,使学生在自主策划的活动中主动学习、自我提升,在工程管理意识、专业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等方面均对学生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通过第一视角直观地感受和体验项目策划、评估、招投标、工程概预算、施工管理等未来可能从事的工程领域,积累经验、摸索技巧、形成能力,有效弥补了校外工程实习过程中实践内容同工程进度和岗位性质关联性小,实践训练单一,学生求知热情不足等弊端,为最终顺利完成综合性毕业设计,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校内实训教学方案设计与实践

(一)工程项目投融资策划全过程实训方案

实训学期:第五学期。

主导学生:工管、土木专业学生。

课程依托: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

课程基础:工程经济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管理概论等。

学期之初,结合专业课程教学进度及学生已有专业知识基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组建政府规划团队1支、项目策划团队4~5支、风险投资团队3支,在政府规划团队的全程组织推进下先后开展不同地块的拍卖出让、开发策划及融资比选等工作,通过学期中及学期末两轮评选最终选出优秀的投融资策划方案,给予表彰。该活动贯穿整个学期,与投融资课程教学进度同步(图2)。

各学生团队的主要职责任务有以下3项。

1.政府规划团队

(1)在某划定的地区范围内,依据电子地图、规划图等手段,调查选取适合开发的地块4~5块,规划土地使用用途。

(2)编制土地拍卖公告,以文字及图片等形式说明地块面积、地理位置、规划用途、起拍价格等。

(3)拍卖会现场公告,组织拍卖活动,确定各地块开发单位。

(4)组织及主持后续的方案评选活动。

2.项目策划团队

(1)根据团队人数多少,获得金额不等的法人资本金(5人团队为2 000万,每多一人增加500万)。

(2)各团队参加土地拍卖活动,通过竞拍获得某块土地的开发权。

(3)在土地规划用途范围内,设计土地开发计划,编制项目策划书(上),内容需包括但不限于公司介绍、项目分析、市场分析、管理团队、财务计划等。

(4)第九周前后,现场展示并介绍策划方案,由政府规划团队及风投团队代表共同投票选出优秀策划方案前三名进入下一轮融资方案比选。

3.风投及融资团队

(1)每个风险投资团队拥有2 500万资金。

(2)风投团队在前三名策划项目中选择投资对象,抽签确定优先选择的顺序,先选先得。

(3)根据投资的对象项目及策划书(上),编制融资计划方案,并与策划书(上)合并为完整的项目投融资策划文件,在学期末进行综合评比。

(4)融资计划方案应包括但不限于融资方式、资金结构、来源及可靠性分析、融资成本分析及融资风险分析等。

(二)工程项目可行性评估全过程实训方案

实训学期:第六学期。

主导学生:工管、土木专业学生。

课程依托:建设项目评估。

课程基础:工程经济学、财务原理、管理学原理等。

基于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的主要工作内容及成果编排顺序,在课程教学初期即设定工程开发建设项目的基本背景,然后伴随着理论章节的讲解,逐步推进该项目各项评估内容的设计、编制、完善。每周由学生个人或2~3人的团队在上一周团队编制的评估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下一阶段评估工作,并在下一周课堂予以展示讨论,教师则负责引导整个实训活动进程以及每次展示成果的点评。

该全过程项目评估的实训活动共分为12期,每周依序分别进行投资者资信评估、产业背景及发展思路分析、市场调查分析、生成规模分析、场地及环保条件评估、技术条件可行性评估、建设投资费用估算、流动资金及总投资费用估算、资金筹措计划编制、营业收入及费用估算、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编制、财务分析及风险评价等评估工作,每一阶段工作既是对上一阶段的承接,又将成为下一阶段评估的论点及数据基础。整个评估实训工作完成后,该工程项目完整的可行性研究成果也即编制完成,并得出最终评估结论。

该实训活动贯穿学期始终,既是对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步实践体验,也为学期末既有的项目评估课程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工程招投标全过程实训方案

实训学期:第七学期。

主导学生:工管、土木专业学生。

课程依托:工程招投标实务。

课程基础:工程造价与管理、施工组织与管理、建设法规概论等。

在已学习工程造价、施工组织管理、建筑法规等课程知识基础上,随着工程招投标课程的教学进度,由教师引导学生在学期初组建5~7人的学生团队,并自愿划分成“招标团队”和“投标团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际工程项目信息资料,在招标团队的全程组织及进度控制下,按照工程项目招标、投标、评标、中标等规范程序开展工程招投标全过程实训模拟,最终在学期末召开评标大会,会议全程由学生组织和主持,教师担任评标委员会成员,全程录像。

该实训活动全过程框架如图4所示。

1.分组准备

学生以自愿为原则组成5~7人的小组,每组设组长1名。各组认真做好如下准备:了解实训活动的具体程序及要求,熟悉工程项目背景及施工图,收集招标、投标相关资料及工具书,落实工作任务分工。

2.招标团队编制招标文件

通过自荐或教师优选,由其中一个小组首先根据工程项目资料设计编制规范完整的招标文件,包含招标公告、投标须知、合同条款、投标文件格式、评标组织及评分细则、图纸资料、工程量清单及标底等材料。

3.投标团队开展竞争性投标

招标文件经指导教师审阅修改通过后按时,作为工程投标的基本依据,标底文件交由教师密封保存。各投标小组获取招标文件后,分工协作完成投标文件的设计编制及投标报价计算,并按时定点向招标小组提交密封的投标材料。在投标编制过程中,招标小组需向各投标小组提供服务。

4.组织开标评标会

在投标小组编制投标文件的同时,招标小组着手筹备评标会议,做好开标、评标及定标等各环节组织工作,根据招标文件规则组建评标委员会,明确评审及计分流程等。

各小组按照规定时间、地点参加评标会议,由招标小组代表主持会议,各投标小组派代表介绍该组投标材料并答辩。

评标会议基本流程包括:

(1)招标人、投标人、评标委员及其他会务人员按时到场签到,并按投标小组汇报顺序抽签。

(2)评委现场检查标底文件及各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

(3)招标小组代表介绍项目情况及招标要求等,并现场开启公布标底。

(4)各投标小组依抽签顺序汇报各自的投标设计思路、内容及投标报价等,并回答评委问题,每组时间不超过10分钟。

(5)评标委员会依据评分规则对各投标组的经济标、技术标、材料完整性及汇报情况等进行现场评审并打分。

(6)招标组会务人员现场依据评委即时打分情况统计各组综合得分,并按照综合得分的高低顺序依次确定中标候选人(评分细则以招标文件为准),由评标委员会组长现场宣布评标结果。

5.成果提交及评价评标会结束后,各投标小组需在24小时内修改完善投标文件,并向指导教师提交最终成果的纸质版及电子版,注明各组成员信息及任务分工情况。

各小组成绩=成果材料评分(60%)+实训活动评分(40%)。

个人成绩=所在小组成绩(60%)+个人分工部分成绩(40%)。

评标综合得分前三名的小组,成绩可分别乘以权重系数1.3,1.2,1.1。

6.“一票否决”情形

对出现以下情况的小组或个人,直接评定成绩为“不合格”:有确切证据证明在招投标过程中有泄密、违规操作等行为的小组或个人,逾期未提交相关成果或未参加模拟活动的小组,经组长及其他成员确认未参与任何工作的个人。

(四)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实训方案

实训学期:第七学期。

主导学生:工管、土木专业学生。

课程依托:建设工程合同管理。

课程基础:建设法规概论、工程质量管理、工程监理概论等。

结合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及建筑法规等课程的学习,首先由教师展示已有的合同纠纷情境模拟案例,然后引导学生自主组建多人的情境模拟团队,每周由1~2个小组自行搜集选择招投标、合同管理及纠纷、工程索赔等方面的真实案例,结合PPT、音效、视频、场景等模拟手段,扮演案例中的不同角色,展示并再现案例的真实情境,并对相关法律、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剖析,引发全体师生讨论。

该实训活动要求各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合理分工,大胆创新,体现出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避免案例类型的重复,鼓励案例展现手段多样化、生动化。案例模拟的参考主题包括:招投标违法违规行为、招投标程序方法问题、工程合同总承包及发包、建设工程BOT承包模式,合同订立过程中的要约和承诺、合同缔约过失责任、合同效力,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合同违约责任、合同担保责任、工程合同争议解决、合同的解除或变更、合同谈判技巧等。

四、校内实训教学体系评价

(一)理论创新评价

教学研究及创新实践成果在理论上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教学理念创新。结合工程管理教育需求,提出以工程管理全过程理念为基础驱动的校内实训教学体系,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教学模式创新。积极构建“4∶4∶2”新教学模式,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实训活动与学生自学之间的时间比例,突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整合。

三是教学方法创新。以实训教学为基础框架,采用引导式自主交互教学方法,创新构建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各类实训模拟活动。

(二)实践创新评价

在校内实训教学体系构建、实施过程中,坚持在实践检验过程中不断检讨、调整、完善,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训教学的形式、方法等。

一是革新实训教学同课程教学的关联机制。以往理论教学在前,课程设计实践任务在学期中后期才下达,造成知识体系同实践环节脱节严重,学生在理论学习时不明知识的应用价值,在后期课程设计时又常无法将前期的理论学习融会贯通。本课题构建的全过程实训教学体系,均在学期初期同理论教学同步启动,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开展实践学习,将知识点同实际应用有效关联,效果显著。

二是革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及作用。在构建的实训教学体系中,始终以学生为主导,赋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和裁量权,由学生自主组织、推进整个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而教师大多时间退居幕后,做好督促和指导作用。

三是革新实训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建立形成性考核机制,通过实训模拟活动、团队现场答辩等方式,综合考察学生从事实际案例分析和实务操作的能力,综合考察学生动手、表达、答辩及组织活动的能力,摒弃以往仅通过期末考试或设计成果考核的局限性。

五、实践效果跟踪调查

课题组近年来积极实践完善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成果,并进行了同步跟踪评价调查。调查分析可见,近九成受调查学生认为该实训教学体系的融入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其学习兴趣。80%以上的学生保持听课注意力的时间有所增长,每堂课消化吸收知识的效率也有所提高,对其专业能力有较大促进。跟踪调查结果摘要如图6所示。

六、结语

文章重点介绍了课题组近年来在学生实训及教学实践工作中的积累及成效,提出并初步构建校内实训教学体系同校外实践环节有效衔接,并能同社会、企业工程实务合理无缝接轨。一方面,在探索设计、实践检讨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基于工程管理全过程的校内实训教学体系,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推广应用价值,有助于培养满足地区服务要求和社会企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师生的广泛好评。

参考文献:

[1]杨秋波, 王雪青.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6):556-561.

[2]李志义,朱泓,,等. 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2): 29-34.

[3]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团队建设及管理方案篇6

一、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

教学团队按照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建设规划和学校优质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内涵及标准的要求,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内容,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教学改革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教学要求。课程总体上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演示”+“学生自主讨论”+“学生利用现代Internet手段了解更多课外知识”的教学模式,从多角度、多方面较好地掌握知识。在沿袭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的讲授内容尽可能多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课堂讨论,并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典型案例的视频教学。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战略管理基本实务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程以闭卷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期末成绩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评定,即“期末总评成绩=“期末卷面成绩的70%+平时成绩的3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分的70%,重点考核知识点,采用标准化规范试题,题型为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案例分析题等;平时成绩由学生平时的出勤率、期中考试成绩、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及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四部分量化组成。

师资队伍。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团队共有9名教师,平均年龄为38.7岁,全体成员的学历均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9名成员中有1名老师具有正高级职称,四位老师具有副高级职称,四名老师具有讲师职称,具有副高及其以上职称的比例为56%。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具有扎实的教学功底,教学认真、负责,能够胜任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团队发扬“传帮带”的传统,老教师将好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通过参加各种项目申报带动年轻教师多出成果。2012—2015年间,团队成员有四项课题项目获得省级社科课题经费资助,一项获教育厅资助,二项获市级社科联资助,有1本教材公开出版发行。通过开展教学研讨、参观企业等一系列活动,教学团队的专业视野得到了拓展,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升。

教学条件。团队成员按照课程教学改革规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制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实施方案》,该方案反映了企业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使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更加规范。团队不断完善各类教学辅助环节,例如,围绕教学需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对一的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提问、解答。授课教师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及PPT课件辅助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依据我校教务管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内容,10、11和12级共6个工商管理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平均分为93.3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作业布置、教学方式等10项内容的平均满意度为93.09%。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内容共有15个一级栏目和52个二级栏目,一级栏目涵盖课程介绍、教学团队、基础资料、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评价、教学互动、教学总结、教学后记和网上教学等内容。在课程建设期间教学团队适时充实相关栏目,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新增加了-“教学综合案例”一栏内容,这些案例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便于学生理解企业如何制定战略一题,利于案例教学的开展。在“网上学习”-“辅助学习网站”增加了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库、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等内容。在课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录像”中新上传老师的视频课程内容,三年内教学团队中2/3的主讲教师有授课录像上网。教学团队会将最新的试卷分析报告、教学总结等资料上传到课程网络资料库中,将学生的毕业实习报告上传至“实践教学活动”栏目中。现阶段,《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各类教学网络资源不断完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学生查阅教学相关资料更加便捷。

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团队立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探索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团队成员积极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探索”和“项目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两项校级教改项目的研究,结合教改项目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体系进行了有计划、有目的的改革,调整了专业有关课程的授课内容,加大了理论应用的比例,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研究两大组成部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教学环节。教学团队结合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围绕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本土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些调查研究。

二、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中,为了消除教学环节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差异,需要模拟工作情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或实验室感受企业经营实战中的冲突,并自觉根据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经营出现的问题,需要设计企业经营管理的学习情境。在设计学习情境时需要借助实验室的软件或沙盘进行模拟,形成模拟对抗。而现阶段由于我校企业战略管理优质课程的建设经费较少(共计5000元),难以购买现代化的实训教学软件开展高层次的实践教学项目,导致课程建设在仿真教学环节设计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体系相对庞杂,涉及的内容太多。例如,在战略分析的宏观环境分析中涉及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等问题;在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中又涉及到财务、营销、生产运作等方面;在战略选择环节,涉及到复杂难懂的成本驱动因素、差异化驱动因素以及理解一体化战略、多元化战略所必需的交易费用理论、范围经济理论等;在战略实施环节,涉及战略与组织结构、战略与制度流程、战略与领导、战略与企业文化等问题。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企业战略的内涵,任课教师必须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有全面和深层次的把握,而现实情况是在任务重、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教学团队没有机会外出学习,没有能力购置相关的教辅资料和书籍,导致课程教学在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发展方面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同时,企业战略管理这门课程较为宏观,需要讲授者具有丰富的企业从业经历,而教学团队成员大都大学一毕业就进高校当老师,缺乏企业从业经历,未来教学团队急需引进或培养双师型的教师。

三、课程建设努力的方向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在知识学习上,使学生掌握企业战略管理的系统过程框架,包括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战略制订的各种基本方法和程序,战略执行、战略控制的各种基本手段与方法等;在实践应用上,使学生通过教学讨论和综合案例分析,学会如何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实际操作;在素质提升上,让学生能从企业整体全局的战略视角来理解日常性工作的意义,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系统把握、开拓大局能力。教学团队要立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探索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并借助课堂讨论、课堂辩论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分析能力。教学团队要加强学术交流,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增加课程投入,购置教学相关的图书资料和现代化实训教学软件。教学团队要强化教学队伍建设,通过外聘专家、校企合作、“传帮带”等方式不断提高团队的业务素质,努力实现校内专家评价良好,学生反映优秀的目标。

团队建设及管理方案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档案信息化资源开发、针对性开展编研工作、个性化信息服务、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等课题,而目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队伍由于存在人员结构不够合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员培养制度、未能做到与院校管理队伍有机融合等问题,无法适应这些新课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重视档案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规范档案管理人员培训,促进档案管理研究,加强档案管理交流沟通,建设一支具有自身特点的专兼结合的院系两级的学习型管理队伍,以适应现阶段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队伍现状分析

1、人员结构存在“五低一高一差”。高职院校由于建校时间较短,档案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其档案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均存在不合理,存在“五低一高一差”现象,主要体现在:档案管理梯队尚未形成,缺乏引领院校档案管理与研究的领军人或技术骨干,档案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普遍存在职称和学历层次较低,档案专业技能水平较低,档案专业研究水平较低,兼职人员调整变化频率高,队伍稳定性差。

2、档案管理队伍与院校管理队伍未能做到有机融合。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是为院校管理工作服务的,是院校管理工作历史的记录,档案管理与院校管理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但目前高职院校往往为收集档案而抓档案管理,为抓院校管理而忽视档案管理,未能做到档案管理队伍与院校管理队伍的有机融合,往往是为应付档案管理而临时组建一支档案管理队伍,未能做到院校管理与档案管理合二为一,无法做到工作的系统化,在管理工作中协同效应不强、凝聚力不够。

3、缺乏对档案管理人员有效的激励和培养机制。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往往被视为非技术性工作,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不被重视,长期充当院校管理中的配角,经常还兼做档案管理外的一些杂事,感到工作枯燥乏味,思想压抑,其专业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因而缺乏工作激情;档案管理人员被视为普通行政后勤人员,他们的工资、福利与其工作业绩联系少,个人利益与其专业贡献没有直接挂钩,不能体现其价值,无法起到激励作用;没有建立起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职称评聘、评先评优、进修培训、对外交流学习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没有在职称、绩效考核等方面制定优惠的政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认为这一工作可有可无,导致档案管理兼职人员频繁更换,档案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

二、高职院校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

1、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坚持抓档案管理“一把手”工程

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高职院校必须在管理队伍建设中坚持专兼结合,抓好档案管理的“一把手”工程,努力做到院校管理与档案管理“合二为一”,具体如下:

其一、坚持专兼结合,做到院校管理与档案管理“合二为一”。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具有双重性,它既要遵循高职教育管理规律,又要符合档案管理规范和业务流程。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队伍应该由组织管理人员、档案专业技术人才、兼职管理人员、技术保障人员组成,其中档案管理组织人员是档案工作的组织者和带头人,档案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把握档案管理及编研的专业技术方向和提供技术支持,兼职管理人员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档案的收集与管理,而档案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实现与改进需要技术保障人员的现代化技术支撑。由于高职院校工作是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展开的,其档案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记录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细节,故其档案管理队伍的组成应该体现高职教育管理与档案管理的有机融合,应建立起以复合型档案专业技术骨干为带头人、辅以各自管理职责范围内兼职管理人员和技术保障人员的管理队伍,形成一支既懂院校管理又熟悉档案业务的专兼结合的院系两级管理队伍。

其二、抓好档案管理“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档案管理队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与院校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的重视息息相关,院校主要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树立“档案管理水平体现院校管理水平”的观念,要优化环境,建章立制,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外在条件,要抓好档案管理“一把手”工程,坚持部门“一把手”负责制,各处(室)、系(部)均是档案管理的责任部门,档案管理主管部门“一把手”主抓全校档案管理,配置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各单位均要“一把手”主管,配备档案兼职管理人员,形成院系两级档案管理格局。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稳定档案管理队伍

建立档案管理有效激励机制的核心问题是增强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事业心和成就感。激励机制的建立必须因地制宜,因人、因事、因时而定:一是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要以及同一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来建立激励机制,二是要根据不同的任务来确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考核、评价、奖励、惩罚等环节,每个环节又可以运用不同手段和方法,相应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激励机制要做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性的激励要量化、可操作,要逐渐打破对档案管理人员按级别、工龄等“资历”考评、奖励、晋升的方法,将档案管理工作作为院校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其考核津贴及其职称晋升与档案管理工作业绩、工作量、工作性质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健全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业绩”考核。如对档案兼职管理者,可根据档案整理与收集、工作效率、管理手段与技术改进、档案研究成果等各项指标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考评和奖励,这样就能调动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用心用脑,尽职尽责地工作。高职院校要建立档案管理团队岗位职责、职称职务聘任制度,逐渐将档案管理团队的成员转变为档案系列的职称聘任制度,激励管理团队的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同时重视对档案管理软硬件建设,要对档案管理队伍实行优惠政策,改善档案工作环境,加大对档案工作硬软件设备的投入,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档案管理队伍的文化氛围,给档案管理人员以精神上的富足感。论文参考网。

3、规范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打造学习型管理队伍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的素质:良好的服务意识、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全面的档案专业知识和行政管理知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阅读能力、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等。尤其是作为档案管理带头人或技术骨干除了具备以上素质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研究把握最新档案管理与改革方向的能力。为此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是极其重要的。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转变思想观念。要通过培训端正档案管理人员的心态,树立服务第一、服务光荣、服务自豪的观念,促进档案管理人员树立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工作心态、较强的奉献精神;二是提高综合素质。要通过培训培养档案管理人员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三是组织业务培训,要进行管理学专业知识培训和档案管理动态、档案政策等专业方面的培训与学习,增强档案管理者现代管理意识和竞争创新意识。在实施中可以通过请主管部门领导或专家来校做有关档案政策、管理知识、法律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报告或讲座的“请进来”的培训形式,或通过轮流让管理人员去听课或集体研讨、派往外校学习深造、攻读学位等“走出去”的培训学习形式,将档案管理队伍打造成一个学习型团队。论文参考网。

4、推动档案管理研究,创新档案管理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在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合理资源利用、工作运行机制等方面值得探讨与研究,档案管理也必定会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不断发展,必定会不断出现许多新问题、新课题,要逐步将档案管理由过去视为“经验管理”转变为 “科学管理”,做到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结合、现代管理与传统管理相结合。论文参考网。可以通过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去探讨、去研究,丰富、发展、创新档案管理,奖励档案管理研究工作中突出贡献和优秀成果的工作人员。高职院校应该重视以档案管理研究项目来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以便创新档案管理。

5、顺畅档案管理交流与沟通渠道,构建和谐档案管理团队氛围

交流与沟通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支持的基础。通畅的交流与沟通渠道,是建立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的基础,是创建管理团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档案管理人员锻炼能力、提高业务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交流与沟通渠道包括院内档案管理人员间、院内档案管理人员与其他管理人员、院内档案管理部门与上级档案主管部门间、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间、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与其他高校间的交流与沟通等几个层面。档案管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掌握学校最新的档案管理和研究进展,也要熟悉国家和地方的科技政策与信息,充分发挥这些信息优势,在管理中一方面要主动地向主管部门领导汇报并争取支持,另一方面及时地将主管部门的意见反馈给各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帮助他们对档案管理工作做相应的调整或改进。只有建立起通畅的横向和纵向交流和沟通渠道,才能充分发挥档案管理者的枢纽作用、桥梁作用,才能使相互间形成相互沟通、彼此了解、互相支持的良好局面,从而真正达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力量倍增,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发展。这样的档案管理就不仅仅是一种服务,而是直接的推动,也就是“档案管理水平体现院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平.档案管理的学习型团队组织建设.南北桥[J].2009.6:9-10;

[2]曾苇.论高校档案人员激励机制的构建.电脑知识与技术[J]2009.6:4590-4591;

[3]陈鹏.论档案利用与档案队伍建设的关系.兰台世界[J].2009.12(24):26-27;

[4]吴晶. 以人本思想建设档案编研的创新团队.机电兵船档案[J].2007.5:30-31。

 

团队建设及管理方案篇8

一、油田勘探项目团队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油田这样的国有大型企业,绩效评价处于传统的人事评价阶段,绩效管理水平不高,目前在勘探项目团队绩效评价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绩效评价仍然停留在传统人事考核方式阶段

侧重于固定周期的对单个部门或组织的评价,组织或部门之间的联动评价少。评价主体单一,其他部门或评价主体参与少。评价维度单一,对项目团队或组织的评价还仅仅停留在对经济效益评价的模式上,对较为容易量化的经济效益指标的考察上,最终使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都不高。

2.评价指标与油田战略目标严重脱节

在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方法上,往往从实际任务出发,预先设定组织或部门的生产任务目标,固定周期进行工效考核。基层工作人员的评价是没有通过工作分析技术对岗位的任务要求和行为要求做出详细描述,而是注重员工行为考核,不同岗位员工的考核指标趋于相同,出现与职位工作相关性不强,非职位任职者能直接控制的指标占据考评指标的重要部分。因此,最终的绩效评价满意度和效度均不高,造成企业战略目标不能通过对层层组织的绩效管理传递到员工头上。

3.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缺乏绩效管理思想和绩效管理技术支持

在绩效管理理念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型员工的作用有了认识,但在具体的管理策略上,还是更多地沿用了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和思路,几乎都是由领导直接指向下属,让员工参与、与员工沟通的情况几乎没有,也没有对员工绩效计划改进进行指导。绩效评价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对既定目标的控制和鞭策上,侧重于对事件结果的事后评价,评价体系监督和控制作用大于激励和鞭策作用。

二、油田勘探项目团队绩效评价的改进

针对油田勘探项目团队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在油田绩效评价体系中,应补充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产出评价

项目的产出评价主要包括经济效益评价和团队成员劳动生产率评价。勘探项目效益评价是项目团队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投资、成本和效益等指标直接判断项目实施后是否获得预期效果。对于勘探研究项目团队来说,团队成员劳动生产率指标是衡量团队成员劳动效率及团队整体协作效率的指标之一。经统计和对当前勘探形势的技术分析,按年增四千万吨储量,勘探研究人员一千人计算,平均劳动生产率应约为200吨油气当量/日/人,确定为标准满分水平。

2.技术与方案评价

技术与方案评价主要包括勘探方案合理性评价和技术应用与创新程度评价。勘探方案的合理性评价是在分析勘探成效的基础上,分析单项工程的工作量和精度设计是否与地质要求相匹配,是否做到了尽量节省工作量。勘探过程中,技术应用是否配套影响着勘探项目的质量和项目进展顺利程度。勘探技术评价主要是评价勘探研究过程中整体技术应用是否配套,能否与勘探项目所处阶段和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相适应,技术选用是否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团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设计或采用了本领域前所未用的技术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及新采用的技术对今后同类研究项目是否具有积极的影响价值。

3.项目成本控制评价

在油田勘探项目中,勘探项目团队成本包括从立项开始到项目结束期间发生的可以由从事科研的项目团队控制的各项费用,如试验费、设备维修费、工农补偿费、办公费、差旅费、职工误餐费等。由于科研人力资源相对丰富,项目运作期间工资性成本指出相对固定且不可控,根据SMART原则结合油田实际,不将人工成本及仪器设备折旧费纳入项目成本预算与评价。项目费用控制体现了项目经理的管理运作水平及项目团队成员的处理周边关系的能力和工作效果。同时,在不确定性因素占主导的勘探项目中有不能仅考虑研究过程的成本节约与否,更重要的是要衡量投入产出比,高投入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带来高回报,所以评价成本节约情况的同时需将单位研究成本产出情况一并评价。

4.运行过程与质量评价

运行过程与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工作程序规范性与进度控制评价和技术档案质量评价。工作程序规范性与进度控制评价主要考虑了项目进度控制技术、工程施工次序的合理性及跟踪地质研究的配套性三个要素。技术资料的采集与收存是反映项目运行质量重要指标之一,影响着项目研究成果产出与团队工作效率。其中技术资料的完备性指从项目立项到结束期间与勘探研究有关的各项技术资料采集、保存、整理情况,技术汇报材料质量评价主要评价结题报告的内容是否周全、主次分明,技术思路是否明确。

5.项目团队建设评价

团队建设作为绩效输出的一项内容,是促进项目团队强化内部绩效管理,实现高质量循环的基础。项目团队建设情况评价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1)项目经理素质:项目经理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方面的才能,以及建设学习型团队、提高团队协作程度方面的能力与表现,项目经理素质是影响团队绩效的重要因素。

(2)团队成员协作程度:指团队成员之间的通过强化沟通、交往与知识共享达到提高团队整体研究能力,是项目按时保质完成的重要保证。

(3)团队愿景建设:指项目运作期间,团队通过共享价值观和共同愿景,在提高团队成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改善服务态度方面取得的效果。

(4)团队学习力与执行力:指项目运作期间,团队通过建设学习型组织,强化团队成员基础理论知识,改善工作态度,提高课题研究能力方面取得的效果。

三、结束语

上一篇:茶馆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生态恢复与生态修复的区别范文